📖 ZKIZ Archives


【方家說】全球經濟進入“新平庸”時代?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023

“平庸即惡”的原則不單在政治學界流行,似乎也有蔓延到經濟領域的趨勢,比如“新平庸”(new mediocre)一詞開始流行。

其始創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她近日在IMF秋季年會上呼籲成員國通過大膽政策促進經濟增長,避免全球經濟增長陷入新平庸。世界是否真的進入新平庸?對此各界看法不一,如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就呼籲不應誇大世界經濟放緩,而更多人則對世界經濟的看法分歧正在加大——新興經濟體的放緩以及歐洲重歸衰退並無太多爭議,最大的爭論核心其實在於中國的減速以及美國的複蘇。

先看中國。根據IMF國際比較計劃的正式結論,按照購買力平價標準,中國正式以經濟規模17.6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被估計為17.4萬億美元。比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日本第一,中國第一的到來似乎爭議更大,這一結論是否靠譜?其來源的權威性毋庸置疑,這一結論其實也並不意外,此前已經有一份預估的報告。關鍵在於結論成立的前提之一是認為人民幣真實匯率被人為低估,經過匯率調整之後,中國因此成為世界第一。

即使如此,這一結論仍舊透露兩點信息。首先,縱然只是名義調整,中國登上經濟體量第一的象征意義仍舊值得玩味,這本身也意味著世界經濟格局改變,那就是隨著中國體量增大,其增長的放緩一旦成為趨勢,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就難以比擬往昔,這也意味著世界整體經濟增長的放緩。隨著中國官方表態對於“7.5%上下”的容忍,這也意味著昔日大規模刺激的計劃不會重演,而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並沒有太多疑問。

其次,經濟學家往往更為看重人均收入的變化,中國經濟總量的變化,對於中國人均收入的變化會帶來什麽本質變化?這將取決於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順利的話,隨著經濟的放緩以及人口周期的變化,中國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可能會放緩,但是未來將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頂端靠攏。

回頭來看,從新常態到新平庸,事實上表達人們對於增長放緩的耐心正在消耗殆盡。真相在於,如果沒有更多外生刺激以及技術變化,放緩可能將延續更多時間。IMF近期將對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至3.3%,2015年為3.8%,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下調。但事實上,超過3%的增長在人類經濟史中絕不落後,能夠避免停滯乃至新一次危機才是全球經濟的當務之急。最近二三十年,我們見證了太多財富的創造與經濟奇跡,拜各類新經濟之賜,經濟增長似乎變成理所當然。然而,經濟增長也有周期變化以及約束邊界,而技術進步帶來的經濟飛躍,並不能成為我們定義經濟的正常狀態,所謂新平庸或者新常態,或許只是回歸經濟增長的正常速度而已。

回望過去30年的全球經濟繁榮,其本質上是中國為核心的一大批後發國家加入全球化浪潮的結果。以中國為核心,數以億計的勞動力大軍加入到全球產業分工鏈條,不僅為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帶來增長便車,美國等國也坐享消費紅利。因此,中國經濟一旦減速,所涉及的絕非中國一家,而會波及全球幾乎所有國家。

雪上加霜的是,即使美國已算西方各國中恢複最好的經濟體,仍舊無法與過去的繁榮歲月相比,其中的關鍵,恰在於過去30年所累積的經濟病竈並未徹底治愈。例如,政府債務占GDP比例已經創出戰後最高點,而整體債務杠桿率也徘徊於歷史最高點附近。這些問題,需要改革、市場出清、技術更新以及時間,才能醫治。

也正因此,平庸並非經濟之惡。現代信貸經濟的本質之一在於波動,金融危機的出現也難以避免,比起低增長,如何馴服危機更是迫在眉睫。10月中旬全球市場再度陷入動蕩,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2%以下,而希臘基準國債收益率再次超過9%,二者均是近年以來的罕見水平。對比之下,平庸或許是幸福經濟生活的必要,也是在波動周期中一次平滑周期,靜靜期待下一波技術進步浪潮的來臨,然後,再是一輪新的危機與重生。

(作者為經濟評論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