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技巨人道德侏儒 蔡東豪


2009-02-12 NextMagazine

本文標題八字來自《明報》2月5日社評,內容關於電盈私有 化風波。社評代表報館公開立場,論點四平八穩,重「平衡」及「和諧」,自「香江第一健筆」林行止停寫社評後,本港報章社評能令我留下印象,絕無僅有。 《明報》這篇社評擲地有聲,句句擊心,道出絕大部分市民對電盈私有化風波的心聲——你有錢,你叻仔,你有本事令法庭找不到你犯例證據,你可以贏到全世界 嗎?

《明報》社評感慨︰「掌握財技竅門的金融專才,設計、完成一宗買賣,就得到幾代人都花不完的財富,散戶的金融知識,與專才差之遠矣,就要承受無奈的損失。這個知識鴻溝,在金融博弈中,其實絕不公平,但是只要財技合法,人人可玩,富富貧貧,就怨不得人了。」

《明 報》社評確立李澤楷財技巨人的地位,但對他的道德情操,提出疑問︰「電盈走到私有化,涉及數以萬計人的財富大轉移,有人財富驟增,有人畢生積蓄大縮水。這 使人想起總理溫家寶日前在英國劍橋大學演講時,引述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夫的《道德情操論》,批評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一些人見利忘義,損害公眾利益, 喪失了道德底線』。溫總理並說︰『我們應該倡導,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

《明報》社評以道德侏儒來形容 李澤楷從00年收購電盈到最近私有化風波的所作所為。道德是一個高深課題,我不敢隨便加意見,可是社評形容他為財技巨人,我不敢苟同。假如沒有這篇社評作 背景,有人提起財技巨人,我即時聯想起股神畢非特。對畢非特事跡有認識的人都清楚,他的成功除了有投資眼光和耐性,還有他巧妙運用旗下保險公司的流動資金 作投資的財技。上週畢非特宣布投資電單車生產商哈利,票據利息高達15%。畢非特不可能坐不動,就有人送上年息15%的票據,他必定有參與討價還價,但 我聽不到有人批評他道德出現問題 ——「趁人病人命」。

我的論點是,要成為財技巨人,此人道德上不可能是侏儒,因為人家日後不願跟你做生意——道德是財技的一部分。電盈私有化後,李澤楷下一是什麼?他能否再得到投資者支持?財技巨人不會是道德侏儒,反過來說,道德侏儒不可能是財技巨人。


從 技術層面看,李澤楷私有化電盈大有問題,令我質疑他財技巨人的身份。大家要注意的是,私有化行動李澤楷不是玩「空手道」。行動中李澤楷和網通向銀行借逾 150億元進行私有化。私有化完成後,電盈旗下香港電訊向銀行借逾150億元,用作派息予李澤楷和網通,最終結果是電盈成為李澤楷和網通共同擁有的私人公 司,而電盈揹上巨債。我要指出兩點︰一、李澤楷和網通一借一還必定事先安排妥當,俗稱Back-To-Back,風險極低,但因為一借一還出現時間差別, 風險是低,但不會是零。金融海嘯中見到,什麼百年一遇事件不斷發生,李澤楷實在要冒風險。

二、今時今日,連通用電氣及和黃融資也不是例行 公事,假如閣下能夠融資到150億元,會否投資電盈股票?從私有化細節看到,能夠借到150億元不是基於李澤楷和網通的信譽,而是香港電訊的還款能力。即 使不私有化電盈,香港電訊依然有能力借款。手握150億元,在遍地廉價資產的大平賣環境下,李澤楷選擇以溢價去收購電盈。關於電盈前景,分析員厚道一點的 評價是成熟,若果直接一點是停滯不前。此時此刻投資電盈不似是財技巨人所為,我不明白李澤楷為何要私有化電盈。

翻查資料時找到剪報,是《蘋果日報》08年11月5日引述李澤楷在私有化計劃宣布當日講出私有化動機︰「在現時這個可怕的股市中,我希望可以為電盈小股東做點事。」在財技的出發點來看,動機可能真的是為股東做點事,只是李澤楷表達對電盈小股東關心的手法相當有趣。

過去幾個星期,李澤楷顯出罕有凝聚公眾、傳媒、政黨的能力。中央、西環、特首做不到的,李澤楷做到了——全港市民、全部傳媒(有人指出我心愛的一份報紙護主心切,但我寧願相信是貫徹冷靜作風)、全部政黨同一方向破口大罵;一件重要事件得到全城共識,是香港回歸後罕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5

本博和有道德搶劫的異同


因為今天沒時間找資料,又見味皇兄寫本博和他的分別,我又寫下同樣的題材,以騙騙版面。


其實味皇兄和我的分別,有以下幾個,但只是一部分。


(1)用詞


我寫的較為白話文一點,亦較為學術,他寫的詞語較為風趣,娛樂性豐富,看完又學得學到東西,又賺到開心,這樣還要多多向他學習。


(2)研究方面


我那些根本是專注而深,多微枝末節,味皇兄寫得廣,又可以把整個系統弄出來,又顧及統計上的需要,在讀者接受方面,味皇兄那些絕對較易入口,我那些就真的花很多時間才能了解、明白。


另外,小弟偏向以文字說明道理,味皇兄則多用數字證明,早期亦發明多種理論,其理論令當時的小弟深表佩服。


可以說,味皇兄主要是供初學者入門使用的,是理論框架,我那些是在他的框架內發展出來的。


(3)取材


味皇兄專注發掘機會,小弟則避免地雷,前者較少,後者則較多,所以你見小弟可每天出,就是這個原因呢。


至於相同點,細數之,亦有以下數端:


(1) 專注價值投資,以累積現金流為目標


味皇兄和我都是以價值投資,很少買投機股。但是他偏向國家企業,我則無論民營國營港資中資,無問題則可,但都以增加現金流為主,我們也會為某些同類股的價值差別,作一時的套戥。


(2) 主要是迴避老千為主


面對老千,我們都是迴避,並避免被他們賺上一分一毫,避過他們以一些不知名資產賣上億計的場合。


(3)或會留傳青史


味皇兄寫老千和重新詮釋假值投資及他寫的盤根錯節的關係,絕對能留下香港股票博客群的—段,我的仍需時間的考驗,等待有志發掘的人研究了,才能顯示假值。


其實,味皇兄花了許多時間,終於把他分析保薦人及律師行的東西組織過,並預早給了小弟一份,鑑於其次序不易給人易於閱讀,故把之重新整理,列之如下:
http://www.editgrid.com/user/lgaim/%E5%B1%81%E8%82%A1



味皇兄如不便發表意見,我們這邊也會如數轉錄。


題外話,原來鱷兄也弄了一個:


http://spreadsheets.google.com/ccc?key=rLPsnhkFgG47RqldnIqhXr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4

利字當頭:道德.風險 利世民

2010-05-20  AD





 

今期某雜誌封面,講近期炒樓損手的人和事。另一邊廂,政客仍在喋喋不休要政府幫年輕人上車。政府不應該叫人盲目冒險,這問題講一千次,一萬次,政客都選擇性地腦殘, 看不見、聽不懂、想不通。

有一次,在電視直播節目中,世民提出政府出資鼓勵人置業,造成道德風險的問題。怎料竟有政客振振有詞說,不可將問 題推到政府頭上。他又撰文說:「政府提供補貼促成社會目標,沒強迫接受,無可厚非。」

首置害了多少人

天啊!年輕人賺得少,儲 蓄不夠做首期,那是政府的問題,道德風險就不是政府的問題。這是甚麼道理?他說的「無可厚非」,真的是無可厚非嗎?為了研究當年首置害了多少人,世民翻閱 了以前的報道,看到許多首置苦主自殺個案,都教人心酸。

為了不再傷害這些苦主在世的家人,世民吩咐同僚不要將往事重提,只要概括講整體數字 好了。難道,政客真的要市民再感到切膚之痛,才會停止他們危險的主張嗎?

或許世民太天真,竟然妄想跟政客講道理。可能大家奇怪,為甚麼會有 政客可厚面皮不講事實?難道不怕流失選票的後果嗎?

這就是香港最可悲的地方!香港就是有政客,可以連選票都不用放在眼內。像特區行政會議召 集人梁振英,他可以不用參選但又可輕鬆從政。退一萬步說,曾蔭權最少也有幾百個人上人投了他一票吧!

梁振英身為行政會議召集人,可是又不認 同政府的立場,硬要在居屋、首置,甚至房屋政策上唱反調。那麼他又為何要留在行政會議呢?其實梁振英大可辭職,再找個機會參選,那便有認受性了。

可 惜五區補選過了,梁振英暫時沒有晉身立法會的機會。不過,最近有位區議員剛被特首挖了角。其實梁召集人,大可借這次機會,政治「升呢」,用選票封住大家的 嘴巴,好嗎?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1

洗腦 有道德搶劫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4871


莎莎賣的SK2神仙水,據說在上海賣560蚊,而成本只是10蚊,仲主要係貴係個樽度,果然同符水冇乜分別,難怪叫神仙水

如果味皇推銷濟公老泥丸,我會將廣告詞寫成咁:"老泥丸含特殊活性益生菌,牌子老,味道好,長食有益健康,可增強抵抗力,濟公老泥丸,卡娃伊呢"

然後就找來香港影視紅星喬寶寶同國際巨星威廉孔在宣傳易賣廣告:

孔:泥丸益脾肺,食了更開胃,益氣瘦身,只要幾粒,踢cool拿

喬:勃得起,就係我,VLT

如此一來老泥丸應該會同腦白金一樣好賣

一些產品的利潤同產品品質無關,更主要是在產品認知上,成功的洗腦可令利潤超越常規水平,因此股票的pb會非常高,但高溢價是否能長期存在呢?這視 乎洗腦功效的有效期,比如金莎朱古力等有效期會非常長,而汽車的期限會較短,一些公司打廣告的技巧很不咋,即使出動到吉利豬扒,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功效

而且現在很多高溢價的公司的溢價不是建基於毛利率,而是成長率,成長率是預期,毛利率是實在,有人高溢價買了高成長股而現在嗌生嗌死,似乎並沒有發 覺巴菲特逢親長揸的都是高毛利率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78

创业板“辞职潮”道德拷问更需关注制度成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10.html

于创业板公司高管在上市之初即掀起密集的“辞职浪潮”这一现象,市场关注角度与评价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经营 者的“短期行为”问题,诸如经营者的信心危机与投机动机问题,诸如创业高管们的诚信品质与公德缺失问题,等等。与这些关注相伴的是市场各方对辞职高管的 “道德审视”,认为这一行为本身对上市公司利益构成了伤害,对相关行业、对创业板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伤害,使得人们对创业板承载的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希 望臻于破灭。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有道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体现的是经营者自身的短期行为吗?——当然是。这些辞职高管大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 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就是对企业家们的投资,市场期待的是被投资公司高管、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们借上市契机带领公司快速成长,而这些高 管在上市不满一年却选择了辞职,这不是“短期行为”是什么?

辞职高管们是在进行投机吗?一系列的观察证实高管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减持股份进行套现,而且,高管的辞职行动显示其减持愿望如此迫不及待。如果排除出 于慎重的战略安排原因或者持股者急需资金进行套现等原因,那些上市不到一年即期待着套现并着手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高管们,不是投机又是什么?

高管辞职对上市公司、对市场会造成伤害吗?毫无疑问!高管股东减持股份释放出的是对未来股价表现信心不足的信号。每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初向投者 描绘了未来成长的美好图画,创业板上市如同一艘初入海洋的舰艇刚刚启航,但就在此时舰艇的舵手们却因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逃逸了,还有什么比这类“事件”更能 对舰艇、对舰船上的乘客造成伤害吗?因此,无论从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从投资者、以及创业板市场各个层面来看,创业板公司高管密集辞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辞职高管进行“道德拷问”之后,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更需关注的应该还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创业板高管们甘冒市场道德诘难而选择辞职以等待尽快套现?

创业板高管“辞职潮”的背后缘于“信息不对称”之下优势方的高管们的精明的利益计算,而成本-收益对比之下的利益计算正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 目标。——如果现行股价被高估、甚至被“严重高估”以至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水平,在股份“确定性的收益”与“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经营与价值的对比之中,高管 们选择前者,不能不说是个人利益计算时的理性抉择。而只要规则允许,抛开道德(自律)层面,这种博弈是符合现行约束条件之下的游戏规则的。所以,从规范意 义上来说,如果认定这些现象不合理、不应该发生,如果博弈的一方高管们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具有“他律”层面的违规过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规则与制度本身 进行反思。

创业板公司“大批量”的高管辞职涉及的市场制度缺陷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很显然,高管急于套现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价被高估,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市 公司股价的高估?二是由产生“动机”到“付诸实施”是有条件与过程的,如果条件很严苛,仅有动机尚不足以促使高管们即刻行动。那么,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 高管们无意识地集体采取了实际的行动?

关于第一个问题,公司股价可能被高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新股IPO方面的某些安排。首先是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定价一般是“随行就市”,当市场条件较好而对新股接受度较高时,新股发行定价就高,创业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孵化 器”,其所承载的上市公司超高成长的“各方期待”引发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捧,因而股份在一级市场给予了较高的溢价。而“享受了”超高溢价的上市公司筹集 了超过企业项目需要的过多资金,巨额融资根本就不能为其经营与投资所需完全“吸纳”,使得企业的“业绩成长”步伐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从而埋下二级 市场股价泡沫的隐患。其次,是现行的股份承销方面的安排抬高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同时又使得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向二级市场传导。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新 股发行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庄家模式”,而特别设定的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让作为新股的承销商的机构投资者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新股发 行中这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政策倾斜,扭曲了新股发行价格,也使得刚上市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成为制造“新股泡沫”的助推器。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 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锁定时间为3年)。在上市12个月后,在职高管每年出售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股票的25%。如果高 管人员离任,在遵守上市12个月禁售期的规定之后,辞职6个月后即可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了。显然,正是股份锁定在职与非在职的不同规定,成了部分高 管选择以辞职以尽可能快速套现的制度成因。

而探寻到症结背后的成因,就不难“对症下药”地进行规范与治理了。药方其实并不难寻,那就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与新 股股价生成机制,深化与细化高管股东股份锁定期限的规定。关于后者,笔者认为,现行制度中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股东1年的持股锁定期远远不够,如果说控股股东 或实际控制人36个月的锁定期主要基于既保持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利于打通资本退出通道以吸引风险资本涉足创业板“种子公司”这一指导原则,因而“期 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的话,那么,着眼于去除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长期经营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具体决策与实施者的高管持股,其期限至少不 能太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5

財赤和道德風險 李兆富

2011-9-29  N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環球經濟秩序,第一特點是美元成為各國貨幣都掛鈎的國際貨幣,美國政府亦向世界保證,每 三十五美元可以兌成一安士黃金。一直到七一年尼克遜單方面棄守兌換黃金的承諾,世界才進入流動匯率的年代。

戰後經濟秩序第二特點,就是主張以公共財政來調控經濟周期的凱恩斯學說。當時的政客和學者都深信,戰前大蕭 條的教訓,就是政府要在需求不足時出手,避免經濟陷入衰退的惡性循環。再加上在新貨幣秩序之下,美國政府為 了捍衞美元兌黃金的價值,不可能任意發行鈔票或者擴張信貸,所有經濟調控的操作,唯有依賴公共財政和貿易政 策來進行。戰後美國因為特殊的貨幣發行地位,輕鬆自然地累積起貿易赤字,另一邊廂美國政府開支也不斷增加。 常識告訴我們,雙赤字的現象不可能長久維持。結果,自六○年代初,黃金市場價格漸漸升過保證兌換價。換句話 說,市場是在預期美元終會貶值。六三年,為了刺激經濟鼓勵出口,當時的總統甘迺迪面對正在增長的公共財赤,仍然提出了大幅減稅的措施。這次減稅是美國政治步入宏觀調控文化的轉捩點。由六三年至九三年,三十年間,美國政府只有一年錄得財政盈餘。嚴格來說,最根正苗紅的凱恩斯信徒,也不會主張政府如此毫無節制地去跑赤字預算。事實上,凱恩斯在生時的廿世紀前半葉,世界各國的公共理財主流思想,基本上就是香港一直奉行的八字真言:「量入為出,平衡預算。」

就算在七○年代之前,世界上除了美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有條件去不斷累積赤字。可是隨着固定匯率秩序的崩潰,各國政府的經濟官僚漸漸明白到他們手上多了一件叫做貨幣政策的新工具。最初貨幣政策只不過是透過利率和信貸調控物價。到了八○年代末,貨幣政策漸漸成為政府操控市場經濟的槓桿。再者,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免了微觀經濟政策的種種政治角力,世界各國政府自當紛紛跟風效尤。當全世界都相信貨幣政策宏觀調控無所不能的時候,歐洲國家也走出了共同貨幣的一步。當時的歐洲精英的主觀願望是,強大的單一貨幣,既有利貿易,而美國也是憑藉這個優勢來支撐近半世紀的單邊增長。可惜歐元的如意算盤最終還是打不響。結果,在道德風險之下,歐洲諸國無節制地進行寬鬆公共財政。一場金融海嘯,才將問題暴露出來。歐洲精英為了保存歐元,竟然不惜擔保打救已經破產成員,條件是各國放棄不合理地寬鬆的公共財政。諷刺的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藥石無靈,政府卻回歸到最原始的稅收和開支的財富再分配。既然經濟災禍都是財赤和道德風險的作孽,我們又怎可能期待政府和央行從天而降做救世主呢?

李兆富 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0

李開復、香櫞「口水仗」升級 批「道德風險」更要「伺機安內」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55875.html

新工場CEO李開復和美國機構香櫞(Citron)負責人安德魯·來福特(Andrew Left)之間的「口水仗」,因為近日雙方連續公開發表文章論戰火速升級,持續逾一週的「隔空戰火」也吸引了眾多市場關注。

「鬥士」李開復

一週前開始撰文批判香櫞的李開復,說了很多、寫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在回應安德魯·來福特近日提出的四點質疑時,李開復反駁「沒有持股任何中概公司」、「奇虎沒有投資創新工場」等涉嫌存在衝突利益的說法,稱這次「揭竿而起」純粹是因為香櫞針對互聯網搜索引擎方面的最新報告,恰好是他擅長精通的領域,「香櫞錯得太離譜」。

事情緣起李開復一篇名為「China Short Sellers: Exposing Fraud or Practicing Fraud」的英文文章,其中他指出香櫞出具的調查報告漏洞百出,對中國互聯網和搜索引擎市場缺乏基本認識,依靠杜撰和扭曲信息欺騙投資者牟取利益,並一 併質疑其他類似的中概股做空機構打假還是造謠。

從8月27日至9月4日,在其新建的「香櫞打假」網站(Citronfraud.com)上刊登了四封李開復致信安德魯·來福特、香櫞和機構創始人的經歷身世、《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等共八篇英文文章。

隔夜中國商業界共61位高管聯名發出抗議,指責美國做空機構香櫞惡意誹謗抹黑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簽字代表包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複本人、賽富亞洲閻焱、華興資本董事長兼CEO包凡、京東商城董事長兼CEO劉強東、奇虎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等,均來自創業類基金和上市公司主體,且都受益或受損於海外IPO上市產業

一位業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帶頭揭竿而起質疑、反擊做空機構的行為本身值得讚賞,也是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在海外市場生存需要具備的技 能。「大多數時候的市場是公正的,有人說公司不好,就需要公司拿出證據來反駁,過去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高管都缺乏這樣的意識,即便明明是做空機構在 造謠誹謗,被攻擊公司的沉默會被視作默認」,美國Tocqueville基金經理黃一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李開復能夠抓到香櫞報告中的確鑿漏洞 進行及時有力批判,從某種程度上,有助於改變此前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任人魚肉」的被動形象。

李開復在新浪微博中稱,「我希望有三個正面效果,出現一個就算成功:給予中國未作假公司信心,決定反擊,在法院訴訟作假打假機構;作假打假機構名聲滑落,回報下降,被投資者摒棄;作假打假機構學了教訓,繼續打假但是不作假了。」

那麼,剩下來的事情,就交給美國資本市場和投資者來判斷吧。

禿鷲還是鯰魚

在過去的紀錄中,香櫞成功獵殺過中國生物、東方紙業、中國高速頻道、東南融通等財務數據造假的問題公司,也曾折戟落敗於質疑泰富電氣私有化、奇虎360的業務模式、分眾傳媒和新東方,與此同時,他同樣也獵殺過不少美國的貓膩公司。

成敗各半,香櫞、渾水等做空機構,到底是擅長啄出資本市場中腐肉的禿鷲,還是渾水摸魚造謠謀利的鯰魚?專業人士認為,撇開發布研報內容的專業性和理解性,是否具備「第三方獨立性」是關乎「是否涉嫌道德風險」的要點之一。

在欺詐調查和盡職調查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的風險管理公司Kroll亞洲區高級董事何越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表示,真正能夠算是第三方獨立調查 的盡職調查,不管結果正面或負面,都不應該會對公司或個人產生直接的經濟影響,而做空者做出的類似調查,由於存在做空成功後的利益影響,可能存在利益衝 突,直接影響報告的獨立性和客觀性,「第三方獨立調查報告是不會給投資者做出投資建議的」。

事實上,在過去渾水、香櫞針對中國公司的報告中,「建議強烈賣出」、「估值低於1美元」等具有煽動性的投資決策建議屢見不鮮,定居在美國加州的香櫞 創始人安德魯·來福特也曾在越洋電話中對記者直言,「我是做空中國公司」——這無疑承認在此背景之下出具的調查報告,其獨立性和公允性是需要投資者自行判 斷,懷疑甚至否定,換而言之,一開始就披露自己可能做空股票,和外面自己擁有股票再吆喝的人並無區別。

另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很少有絕對獨立的調查,關鍵是通過研報發表立場觀點的時候,有沒有先聲明自己存在利益衝突,繼而讓投資者自行判斷,而不是事先三緘其口,等到被質疑了才事後被動表態澄清。」

「香櫞的報告並非全沒道理,美國投資者也並非傻到根據一份報告就輕易改變對上市中國公司的看法和投資策略。」在黃一波看來,正是一開始少數中國公司 財務缺乏內控等醜聞給了空頭機會在投資者業界積攢「信譽」,才會有後來即便沒有造假的中國公司也會遭到做空攻擊,結果也體現了投資者的判斷力。

「一方面香櫞、渾水等機構擅長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壁壘,另一方面有了之前連贏戰績,其做空失敗成本被大幅降低,從這個角度理解,他們既是禿鷲也是鯰 魚。對於中國公司來說,攘外更需安內」,他認為,就算香櫞這次被打敗,華爾街還有很多類似機構會嗅到問題中國公司給出的「做空機會」,李開復盯住香櫞猛批 的根本意義,應該是警示海外上市中國公司抓住機會「安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47

企業追求績效如何平衡道德與利益?

2013-01-07   TCW
 
 

 

現實的商業競爭,少有領導者提倡企業道德,擔心高舉道德有損企業競爭力,對股東而言,企業道德的「效果」難以衡量。但是金融海嘯後,哈佛商學院興起企業是否應考量道德,降低追求利潤的欲望的討論,二○○九年哈佛商學院應屆畢業生還宣示「MBA誓言」,不追求利益折損別人利益。

安能案、雷曼兄弟倒閉、馬多夫騙局等重大事件後,讓企業發現如果不提倡企業道德,將成營運風險,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一百六十五年歷史的工業巨人西門子,也為此付出高額的代價。二○○六年起,西門子陸續遭德國、美國司法部指控,高階主管利用海外帳戶、空殼公司行賄以贏得合同,此行為遍及歐洲、美國和亞洲西門子一百多個分公司。

當時的執行長與董事長引咎下台,董事會改組,全球多達十一位高階主管遭起訴,累計罰金約十六億美元,為該類型案件單一企業史上最高罰金。

「這是西門子最黑暗的一章,」台灣西門子總裁兼執行長艾偉(Erdal Elver)說。此後,西門子改頭換面,重新制定企業道德規範,清楚規範與利益相關者的往來行為,不允許違反道德的商業行為,服膺「高績效來自於高道德標準」。

本期邀請曾在越南與中國西門子任職、現為台灣西門子總裁兼執行長艾偉與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對談「企業追求成長,企業道德與利益孰重?」當發現員工游走道德灰色地帶,該不該舉發?競爭對手採取不道德手段競爭時,又應該高舉道德旗幟嗎?

做生意,「乾淨」才會永續環境再艱難,業績也能創新高

政治大學商學院IMBA教授李瑞華(以下簡稱李):一般認為,企業道德與企業競爭力難以兩全,商業競爭現實,以高標準規範自己會降低企業競爭力,你任職多是開發中國家,道德的灰色地帶不少,你認為高績效與高道德可以兼顧?

台灣西門子總裁兼執行長艾偉(以下簡稱艾):我認為這之中有妥協之處,但沒有衝突,現在我們認為只有「乾淨」的生意才是西門子的生意。我在越南和中國都任職過,我跟同事說,「別帶進來任何我無法公平較勁的生意。」

如果你的員工很清楚知道要做哪些生意,這不會因為在哪個國家有所改變。其實,西門子創辦者,一百六十多年前成立公司時就說過,不要為了短期獲利出賣未來,做生意乾淨透明才會是永續的生意。

李:價值傳承和維持很難,即便是創辦人一開始就承諾的價值觀,為何企業道德仍會變成西門子的最大危機?

艾:事件發生後,我覺得這是西門子最黑暗的時代之一。

第一、過去這種狀況(指賄賂)被法律接受還可報稅(編按:德國法律一九九九年前企業支付給政府官員的「諮詢費」和「佣金」可逃脫法律制裁,還可減稅),這個法律變了,但我們沒有隨法律改變做生意方式,有些員工對於法律的改變態度也較輕忽。

第二、西門子過去不是沒有道德內規,但是沒有徹底執行,現在很清楚,我們對內經常對同仁說,「高績效、高道德。」

現在大多事情都由中央集權管理,大宗採購都必須由總部同意,從買資料庫、應付款項、供應商的付款等,你不能隨意給供應商款項,而不回報總部。

這件事耗去西門子很多精力。我記得,頭兩年為了推動企業道德法規花了很多時間,我在中國也被二十到三十位律師面試過,當時西門子的通訊部門與諾基亞(Nokia)的合併也因此受到影響,合併遲了約三個月。

李:你在越南任職過三、四年,(在)開發中國家,賄賂被視為隱形規則,萬一客戶暗示你賄賂,怎麼辦?

艾:如果要我們送錢,我就拒絕。這不是我們做生意的方法。

有兩個例子,有次客戶的採購人員希望我們賄賂,我寫了信給對方執行長,我說,西門子想競標這案子,但你們的採購人員告訴我必須做些事情、拿些回扣,才有機會拿到案子,這不是我們做生意的方式,如果你希望我們參與這案子,那請保證我們有公平競賽的權利。我寄出信件,以為就此結案,但對方的執行長回信感謝我,他不知道公司有這種人。他辭退這個採購,我們參與競標贏了合約。

李:當競爭對手以不公平的競爭手段來取得合約,你的團隊難道不會反彈嗎?

艾:當然他們不喜歡這樣。我們也有流失一些客戶,但我只要靠能公平勝出的生意就夠了,在越南,還有其他國際組織的生意,如世界銀行、德國發展銀行等國際組織。

在最艱難的時候,我業績還在越南創了新高,贏得越南兩座電廠案子,那可是跟中國、韓國、日本競爭者一起比案,這證明,即便在二○○九年最艱難時,在挑戰性最高的國家,我們還是可用高道德達到高績效。

接訂單,避免灰色地帶企業市占率,不需要百分百

李:你很清楚什麼生意能碰不能碰,建立起名聲後,很多希望「乾淨」做生意的客戶會自動來找你們,反倒變成一種優勢。但是企業道德怎麼規範,還是會有灰色地帶,你們怎麼處理?

艾:通常就是灰色地帶帶來麻煩,最好每樣都規定清楚,不要有灰色地帶,我常跟同事說,不要帶進任何會有問題的訂單,寧願因為業績不好丟工作,而不是因為賄賂去坐牢。

如果員工跟我反映對方要回扣,我會說leave it(放手),這是公司最低限度,沒有討論餘地,我們不需要百分百的市占率。

當我由中國調到越南河內,當家當運到海關,搬家公司給了我封e-mail(電子郵件),寫著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可以付UTM(under table money,回扣佣金),沒多少錢,但可以很快收到你的家當;或者你不付,大概要花幾週收到家當。我說,你講什麼?我可以等到兩個月都沒問題。

有道德,不怕丟掉客戶三步驟機制,形成員工價值

李:台灣企業認為,我們利潤這麼低,怎麼高舉道德標準,冒著丟掉客戶的危機?

艾:企業也必須去想,你可能因為沒有企業道德,惹上麻煩,這不是真正因為實力贏來的業務。長期而言會傷害企業,高績效永遠來自高品質、高服務,最好是在產品品質與服務跟對手較勁,而不是用其他手段,別因為短期利益出賣未來。

李:企業道德是個抽象的概念,你們怎麼樣讓員工真正接受?

艾:企業道德有三步驟:第一、是事前預防,這是我們投入最大的努力,我們還設了全職合規長(Chief compliance officer),有些國家還有合規團隊,員工一律要接受企業道德課程訓練,了解企業道德的規定,例如在越南只能給政府約二十美元的禮物;第二、要有偵測、監督和稽核機制;第三、事後處理、檢討改善。西門子員工網頁的首頁,就有選項叫作「tell us」,如果你知道一些事情有疑慮可以向上報告,類似whistleblower(吹哨者)機制。

李:該不該獎酬吹哨者,一旦獎酬,會不會鼓勵黑函文化?抓到有違反企業道德者,又該不該公開討論?

艾:上報大多是匿名,有可能有黑函,這是必要之惡,但我們會調查,在調查時,員工必須帶薪停職,等到結果出來,如果真的查到違反企業道德的事,會組成委員會,依據嚴重程度做成決議。

例如,在越南,我們查到有人侵占公司財產,這個人在西門子工作十年了,結果出來後,他兩週後就自動辭職。我也會讓公司員工知道我們的處理過程,是要顯示違反規定的後果,但不會洩漏名字,做這件事要非常小心。我們不會獎勵告密者。

李:對於企業道德的執行,有貫穿到績效制度嗎?假設有兩個晉升候選人,A績效好,他沒有做任何違反道德的事,但你不確定他是否真正信服企業道德;B表現比A差,但真正相信企業道德的人,你會升遷哪位?

艾:在我升遷一個人之前,首要考慮就是他真的了解、相信西門子的企業倫理,否則他不會列入考慮名單。如果我對他們態度有疑慮,我不會升遷他,即便在一般狀況,當我發現主管,沒有很把此議題當一回事,我會隨時提醒他。重要企業道德訓練課程我都會到場。

領導者的以身作則很重要,但是我發現,很多企業無法定義清楚自己的價值,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當你不清楚,員工根本不知道該如何遵守,這才是根本問題。(整理●曾如瑩)

【延伸閱讀】追求企業高道德時, 西門子稅後淨利也增51%西門子年報指出,西門子在2006年至2012年重振企業道德時,營收雖減少10%,稅後淨利也成長51%。

【延伸閱讀】台灣名師觀點企業道德,有賴明確價值規範西門子利用賄賂事件將危機變成轉機,藉此脫胎換骨,它能做好企業道德有幾個原因:一、領導人承諾與提倡,二、對於違反企業道德行為採取零容忍度,持續實現承諾、展現決心,三、選定企業道德標準,嚴格規範與執行。企業道德,有賴於企業有明確的價值規範,領導者不能一邊嘴上告訴員工仁義道德、正直誠信,但是一邊卻又要員工不要流失客戶,達到超高目標。最重要的是,其視「不乾淨」的生意不是西門子的生意,有能力放手。當企業沒有能力和心理準備去遠離某些業務,才會認為這是損失。願意容忍員工走後門的企業都認為這樣做業務容易很多,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正面在產品與服務競爭看似很難,考量時間與成本,正面迎擊才是真正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最佳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2

道德勸說管不住國寶人壽參與龍邦改選 保險資金介入董監改選亂象如何解?

2013-05-20  TWM
 
 

 

國寶人壽違背承諾,在龍邦股東會中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金管會火速祭出對國寶人壽的處分,止住外界對主管機關的質疑聲浪。不過,長期以來,國內主管機關對公司治理監督的力度不足,一時之間恐怕仍難獲得改善。

撰文‧葉揚甲

紛擾數月之後,龍邦國際興業董監改選總算在五月七日落幕。選舉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公司派在九席董事席位中取得六席,保住經營權;然而,選舉過程中,大股東國寶人壽因違反先前對金管會所做出的「不參與董監改選」承諾,引發爭議。

國寶人壽不僅派員出席龍邦股東會,並且在董監改選中行使投票權,雖然改選結果仍由公司派保住經營權,但市場派卻也取得三席董事,令外界質疑,國寶人壽是否有意藉由壽險保戶資金左右董監改選結果。

雖然國寶人壽在事後強調自己的投票意向是「支持公司派」,但在市場派取得的三席董事裡,其中一席是國寶人壽大股東朱國榮;另一方面,且不論國寶人壽票投何方,公司違反對金管會的承諾,並以壽險資金參與企業董監改選的行為,被認為已嚴重挑戰公司治理原則,這也是事件爆發後,不僅資本市場譁然、金管會迅速對國寶出手懲處,就連學界人士也重話批評的原因。

主管機關放任 未落實修法壽險公司為何不宜介入企業董監改選?其實早在二○○八年五月間,立法院財委會就曾做出決議,要求金管會修改《保險法》,禁止保險公司對其所投資的公司在進行董監改選時行使投票權。

當時,財委會立委質疑,若不禁止保險公司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一旦遇上經營權爭奪戰,手上透過保險資金而握有大批股權的保險公司,必成為各方爭取拉攏的目標,自然容易引發利益輸送等公司治理層面的弊端。立委賴士葆當時亦曾強調,保險資金來自保戶,當保險公司用這些錢去支持特定董監時,法律上沒有依據,保戶沒有權利過問,金管會更是不易管理。

不過,○八年財委會的決議,金管會當時僅以「必須再做評估」回應,而截至今日仍未落實修法。事實上,在學者眼中,主管機關的長期坐視與放任,就是造成今天這一樁「不甩主管機關」、挑戰公司治理事件的主要原因。

「這一次,主管機關不能再缺席!」針對這次事件,台灣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如此評論。在二○一二年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評鑑中,台灣公司治理排名位居亞洲第六,除了落後於星、港,表現甚至遜於泰國、馬來西亞;而在各項評分中最弱的一環,即是得分僅三十五分的「監理機關執行力度」,該項目相較於新加坡的六十四分、香港的六十八分,差距甚遠。

評鑑報告載明「監理機關執行力度不足」的主要案例,是一二年五月鬧得沸沸揚揚的「中石化董事會經營權爭奪」事件,針對當時的股東會爭議,應該有所表態的主管機關,竟然完全「缺席」。主管機關對公司治理無感,該表態而不表態,正是造成業者敢於對金管會「背信」的原因。

這次事件發生後,顏面無光的金管會一方面重話抨擊,另一方面也迅速對國寶人壽祭出處分。主管機關的快速反應,或許某種程度改善了過去「該表態而未表態」的缺失;然若細看懲罰內容,卻發現金管會似乎還是沒能切中「保險業捲入經營權之戰」問題的「核心」。

不查個人動機 只限縮投資金管會對於國寶人壽的處罰,包括不得再新增投資國內有價證券、除逐項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外,不得新增國外投資,亦不得再因持有有價證券而行使股東表決權。這些懲罰當然會衝擊國寶人壽的未來營運,但很明顯的是,並不能改變國寶人壽參與龍邦董監改選所造成的事實結果。

試問,不顧金管會承諾、在龍邦股東會行使股權投票的這項行為,難道不是事件中最有問題的部分嗎?為何金管會不積極查明這其中可能潛藏的「個人」動機,反而去限制國寶人壽「公司」的資金用途?

而且,金管會只是重申國寶人壽「往後」不得再行使股權參與投票,言下之意,似乎是對於這一回國寶人壽「不甩」金管會的投票結果,有「這次就算了」的感覺。

如果是這樣,台灣公司治理的「監理機關執行力度」,恐怕還是難以避免被質疑,甚至是不被信任。「若龍邦董監選舉的過程有涉及不法,那麼,主管機關可考慮判定違法的部分選舉無效。」呂東英認為,只有這樣做,在公司治理的推動上才有更實質的意義。

在公司治理領域耕耘甚深的交大財務金融系教授葉銀華則認為,這次主管機關以「函令」的方式祭出行政裁罰,與先前只以「口頭」行政溝通有所不同,可看成是金管會對這次事件的正面回應,值得肯定。不過,金管會更要著眼的是,「該怎麼妥善解決長期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話說回來,在○八年立法院財委會建議修法未果之後,對於保險業在所投資公司股東會中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金管會依然只能「道德勸說」;而事實證明勸說無效,更怕的是,此例一開恐造成未來更多類似亂象。或許,現在該是金管會「硬」起來的時候了。

淨值缺口持續擴大

國寶人壽近三年財務體質變化項目 2010 2011 2012 資產 487 481 534 負債 608 668 743 淨值缺口 121 187 209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9

中國版「壞銀行」引發的道德風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657

雖然信達已經準備IPO,華融的戰略投資者融資計劃也吸引了眾多華爾街巨頭的興趣。但10多年前中國政府化解銀行壞賬的模式,仍然值得反思。當年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AMCs),可能製造了中國版「壞銀行」道德危機的根源。

華爾街見聞上週就報導,中國版「壞銀行」AMCs不大可能單憑自己的力量「突然」大幅改善了其財務表現。

實際上,AMCs本身已經通過另一種方式,從財政部獲益:財政部一直在「從它們(AMCs)的商業運營中,分拆遺留的不良貸款處置業務」,同時解放它們進軍其它業務尋求利潤(經紀商、金融租賃、私募基金、保險)。這使得財報上的部分數據看起來相當健康:

作為為IPO做準備的一部分,AMCs都披露了更多的財務信息(四家AMCs都披露了2011-12財年的基本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信息),它們的商業運營從財務上看起來是健康的,它們的資本回報率在14-21%的範圍內。這是財政部從它們的商業運營中分拆遺留的不良貸款處置業務的直接結果。因為有財政部的支持,我們預期銀行對AMCs的頭寸(持有的AMCs債券)不存在任何償還風險。

早在10多年前成立AMCs的時候,中國政府就聲稱,不會以賬麵價格轉移更多的不良貸款,來避免更多的道德危機。但1999年解決中國銀行業壞賬的方法,可能已經成了所有道德危機的起源:發放不明智貸款的銀行幾乎完全逃過的懲罰。

可以認為,就算這些不良貸款的成功索償,幾乎不能對銀行改善它們的放貸行為提供任何激勵作用。

J資本投資諮詢公司合夥人楊思安女士在今年3月就提出,壞銀行促進更負責任的放貸行為,已經讓步給大銀行統一向強大的國有實體貸款的行為:

如果AMCs接收了其基本面可存活的企業債務,就會把債務轉換成股權。這曾今是大規模的國企企業重組計劃的一部分:AMCs預期將扮演象私募基金的角色——作為利潤驅動嚴厲和不講情面的董事會董事。這預期將有助於創造想法和行為象商業企業一樣的國有企業。但結果是相反的,因為國有企業不會破產的隱含擔保存在,這而支持了忽略企業的負債率和其它償債能力指標的行為。

國有企業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推進經濟改革的最大障礙,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效益低下,佔有廉價信貸的渠道,同時還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力。

如果銀行的壞賬資產由政府承擔或償還,會導致什麼後果呢?楊思安寫道;

同時,實際的財務赤字看起來已經消失了。部分債務作為債務託管存放在財政部的賬戶上,不管那意味著什麼。另一部分債務已經展期10年,而且不帶任何懲罰性條款。部分債務寄託於人民銀行向AMCs注入的初始資本上,而之後的補貼都是在模糊的基礎上進行的。中國銀行業持續出售新一批不良貸款。比如說,在2004年,人民銀行以賬面價值購買了3200億元的不良貸款,接著以賬面價值的40%賣給AMCs。2005年和2006年,這些交易再次發生。

整體看來,無盡頭的救助已經意味著,可供中國人用於教育、醫療服務、以及象公園、圖書館和環境治理這些公共服務的財富越來越少了:這就是消費越來越低、投資/儲蓄越來越高的背後含義。我同意,與10年前相比,中國人民的平均水平已經富裕多了,但大部分的財富都是在非流動資產中,比如說房地產,相對於今天的賬面價值,這些資產的真實價值最終將大幅貶值。

現在,我們回到中國消費比重奇低的原因,中國經濟的消費比重過去十年一直下降。根本問題是,銀行把資金從私營部門拿走,並轉移到國有企業的賬戶上。當這種轉移累積到銀行失去流動性的地步,國家政府將發行債務,但通常不會顯示在國家賬戶的負債上。

簡單地說,這存在兩種影響:第一,把大量的利潤轉移到政府擁有的企業,第二,通過降低製造成本並控制人民幣價值,補貼出口。

楊思安認為,「政企融合」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財政部、人民銀行和國有企業「混合併匹配每一種金融、財政和信託工具,來達到製造世界級增長水平的共同目標」。

問題是,什麼將終結這種模式?特別是,如果這些由財政融資貸款驅動的投資,仍幾乎完全沒有流向更有用目的的動機(不僅是為了增加GDP規模)。

同時,由財政刺激支出誤導的投資仍然沒在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得到確認。儘管中國有天量的外匯儲備,但楊思安認為大量的不良投資最終會帶來人民幣的大幅貶值和通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