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種管道 讓人氣變鈔票

1 : GS(14)@2010-08-16 23:07:50

2010-8-16 TCW

部落客劉威麟,擁有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機與企管碩士學位,待過矽谷、做過創投、出版過十二本網路相關書籍。他花了四年,自己下海體驗,把人氣變現金。

剛開始,他人氣不錯,但要換到現金,可沒那麼容易,他試了超過十種以上的獲利模式。當全職部落客時,他平均月收入超過十一萬元,一年可賺進一百萬元。去年他還在部落格的基礎上,開了一家網路行銷公司,去年營收五百萬元。以下是他分享自己嘗試各種商業模式的利弊:

拉網路廣告:流量要大,廣告公司才有興趣 講賺錢,大家馬上想到網路廣告,我試過,但是我拿我的部落格流量去找網路廣告公司,人家一看到流量只有七千人,馬上就沒有興趣了,因為部落格畢竟是個人,跟一般網站比,我的流量太小了。

我也試過像Google adsense等廣告聯播網,不管你多小,都可以申請加入。他每月會寄一張支票給你,我收過,一個月大概可收到新台幣三、五千元,可是他寄來的是美金支票,存進戶頭又要扣一千多元,剩下錢只夠我付主機的連線費。我就放棄用廣告模式。

出書,我也試過,我出過十二本書,最好的一本賣出七千本,我後來想一想,因為我關注的是行銷、網路議題,這個議題(關注的)人不多,所以書的銷量也就是這個範圍,像彎彎這種會員多,議題廣的部落格,出書才會賺。

我也試過演講、主持,演講半天的行情從五千元到三萬元都有,但收入不穩定,即使排滿,一天只有兩場,還是不划算。也有人找過我主持帶狀節目,說實話,寫部落格的人不多,會講話的人還真的很多,很競爭,剛開始一天薪水平均也只有一、兩千元,每天都要去,這我也放棄了。

開課、辦活動:把知識系統化,變成新賣點 當顧問,就比較適合我。我變成全職部落客,就是因為有人找上我,給我六十萬,要我幫他架網站。或按次計酬請我做簡報,給他們一些新的刺激,一小時收費從幾千元到一萬元。去的時候常發現,大老闆身邊的幾個主管,已經看過我的部落格,他們還能用我在網站上寫的觀點,解釋跟他們原本獲利模式的關係,很好玩。這模式可以成功把讀者,轉換成消費者。

有名之後,你也可以開課,把你的知識系統化。我就開過課,教創業家寫一些基本的程式,把創業想法和程式結合起來,又是一種賣點。但是開課很競爭,你要不斷翻新,要不然會被超越。

辦活動,也是一個好生意。我是沒試過,但是在美國,有一個叫blogher的網站,平常這個網站免費寫一大堆文章,聚集一大群女性讀者,每年他們都會在芝加哥辦大型網聚,門票最貴一張要四百九十八美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六千元)!

搞電子商務:靠名聲賣產品,網友容易埋單 電子商務,靠網路上的名聲創品牌、賣東西,這個模式的潛力很大,也許是做生意的人都比較忙,以前注意到這個領域的人比較少。

像有些美食部落客,就會辦團購,主購可以收到一筆利潤。像葉怡蘭也是很成功的例子,她網路上寫美食評論成名之後,就有了自己的食品雜貨品牌。賣自己對美食的品味,把名聲轉成獲利,非常成功。

最後一種,是開公司。

我現在的計畫,就是用有規模的方式,利用部落格的影響力,創造一家網路行銷公司。我現在就在嘗試建立一個系統,提供網路行銷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去年下半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五百萬元。

延伸閱讀:複製10種模式用名氣吸金

獲利模式:賣廣告 適用條件:流量高者才適用 可能收入:收入約3千元到5千元,流量高的可到上萬元

獲利模式:出書 適用條件:適用範圍廣,各種主題都可出書,大眾部落客較適合 可能收入:按銷量計價從零到數百萬元

獲利模式:演講 適用條件:適合聚集人氣,但收入不高 可能收入:半天行情約5千元到3萬元不等

獲利模式:主持電視節目 適用條件:可賺知名度,剛進電視圈的部落客薪資不高 可能收入:平均日薪約1千到2千元

獲利模式:當顧問 適用條件:需專業知識,事前要準備詳細簡報資料 可能收入:有按次、按時、按專案計酬多種模式

獲利模式:上課 適用條件:需經常更新上課內容 可能收入:按學生數計算,一般人一個月收入約4、5萬元

獲利模式:辦活動 適用條件:賣人氣,讓網友有面對知名部落客的機會 可能收入:看知名度,價格差異大

獲利模式:代言 適用條件:賣人氣,需替產品背書 可能收入:2萬5千元到10萬元不等

獲利模式:電子商務 適用條件:模式多元,有些靠團購抽成、或靠自創品牌,賣自己推薦的產品 可能收入:依營業狀況決定

獲利模式:開公司 適用條件:把部落格內容,轉成標準化產品、服務出售 可能收入:依營業狀況決定
2 : abbychau(1)@2010-08-16 23:09:53

佢咪就係我上次講果個mr.6寫野就真係幾好睇, 不過開班d 內容我睇過真係似純吸錢多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323

世說新經:有律師唔做去搞網?

1 : GS(14)@2010-10-03 11:42: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511128

80後友人 Ray港大法律系畢業,最後沒有當上律師,竟然入了一家互聯網 Startup打工,在香港可算異數。尤其他來自草根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更堪稱是異數中異類。
Ray 的同系同學,絕大部份做律師,踏入社會幾年,待遇至差的至少都有「幾皮嘢」一個月,在 Startup打工的 Ray,其收入肯定相差一大截,難得他仲笑笑口話:「無問題,我仲有份工有收入。」我機心重,認為年紀輕的人不可能真心說出這種豁達的話,求學時攞慣獎學金、玩辯論隊的他,還是急於想要證明,自己選擇走這條路,並非一個錯誤的決定。
我問 Ray點睇同年紀人,他說:「其實任何年代都有一批最叻嘅人,這批人在任何環境都能適應生存,但相反大多數的普通人,在 6、 70年代而言,成長時沒有接觸互聯網,缺乏新視野;至於 90後,上網係叻,但唔鍾意書,可又接觸唔到最 premium嘅知識。惟有我哋呢代,接受過傳統教育,又有機會認識互聯網。」
棄高薪轉投有興趣工作

除了打工, Ray還有一個以搞笑為主題的社群網站 9GAG。意料不到是, 9GAG的發展比我想像中要更快。 9GAG由包括 Ray在內的 4位年輕人創辦,自開站至今近 3年,現時每月瀏覽頁次 1600萬,比香港高登還要高,有趣的是,其主用戶群是美國 35歲以下後生仔,在這方面又真有點高登的影子。
9GAG的廣告收入每月約 3、 4萬元,雖然不多,但以創辦人皆業餘工作來計,有此成績已是難能可貴。常言道創業和婚姻一樣,若一心二用,最後只會一拍兩散。但我有理由相信,假若 9GAG未來有更好的發展,例如收入再翻幾番或覓得天使投資者科水, Ray最終定會全職投入專注地做。
事實上,曾有美國公司看中 9GAG的平台和開發能力,打算買起他們的團隊,但幾位創辦人某程度上因為不想打工才會發展出 9GAG,當然對這種「變相打工」的注資方式不感興趣。
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喜歡甚麼都拿來比較,比身家比身材比人氣比學歷,放棄參與既得利益行業的高薪厚職,換取自己喜歡的工作和事業是否值得?當然值得,老了你就知。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99

奢侈品网购的生存法则

1 : GS(14)@2010-11-27 14:00:48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11728.html

可能会在网上花几十元淘到一本心仪的书籍,花几百元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甚至花几千元买一台实用的电脑,但如果告诉你可以以1~7折不等的价格在网上买到诸如Prada、Dior等奢侈品牌,你愿意吗?

不过,渐成风气的电子商务靠的就是 “低价”杀手,而这与天生就走高端路线的奢侈品似乎没有交集。但根据American Express Co公布的数据,虽然经济衰退影响了奢侈品的销售,而网上销售却逆市走高,2009年仅在网络销售的奢侈品销售额较2008年同期增加了87%。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09年12月,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伴随中国奢侈品消费的高涨,第五大道、唯品会、魅力惠、佳品网、聚尚网、呼哈网…… 这些创业最多只有两年的奢侈品折扣电子商务网站纷纷崛起。

这会是下一个电子商务的掘金点吗?

新商业模式崛起

针对服饰业的商业规律,任何品牌都会产生库存,奢侈品也不例外。而各品牌处理库存的惯用方式是通过outlet零售或是直接搬到网上。

目前,美国网络零售商Gilt Groupe,这家创业仅两年营收已达1.7亿美元的电子商务网站,在为品牌商们打开一种减少库存的通道之外,也已成了一块中国同行创业的教学模板。

其实,在Gilt之前成立的法国购物网站“Vente-Privee”早已开了先例。这家创立于2001 年的购物网站,以解决奢侈品品牌的剩余库存为商业模式,云集了众多国际大牌,采取限时特卖的模式,每天同时开卖3~4个品牌,持续2~3天,外加5~7折的折扣,让奢侈品一下子就变得亲民许多,秒杀也就无处不在。

“国内部分消费者其实对产品是否为当季新款并不敏感,因此抓住那些对品牌有要求,但又财力有限的消费者心态很关键。”聚尚网总裁牛利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从电子商务进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而风险投资往往都是敏感的,也不愿放弃任何一次掘金的机会。虽然国内奢侈品折扣网站出道最早者也才仅两年,但已有不少投资案例浮出水面。

去年 12月,魅力惠融资1300万美元。而今年年初成立的佳品网,已手握泰山天使投资基金,几个月后又获得来自松禾资本、嘉丰资本的第二轮投资。不久前,唯品会获得DCM及红杉资本2000万美元风险投资。

产品及渠道成企业生死线

记者注意到,目前这些网站的运作模式基本一致,注册会员、限时抢购外加中华联保的承诺是网站必备的三大要素。

但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如何拓宽渠道,持续获得稳定可靠的商品成为网站间必争的核心资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方盈芝告诉记者,目前双方主要的合作方式分为获取品牌代理权,通过经销商直接拿货一次性买断等形式。

身处该行业的李先生向记者坦言,打包买断的方式对企业的销售压力很大,对前期的资金投入也有一定的要求,相比而言,代销分成则对企业的现金流基本没有影响。“选择何种合作方式其实更多时候是掌握在对方的手里。”他透露,“品牌商对商品的渠道有极强的控制欲。”

除此以外,得到代理权也只是阶段性的合作成功,品牌商对于后续商品的形象也有要求。李先生表示,虽然他们找了专业的模特,并有专门的摄影棚拍摄上线商品照片,但拍摄后的照片仍要通过品牌商的挑选方可放在网上。此外,虽然大部分是过季的库存货,但对于网上折扣的最低限度,品牌商也有一定的规定和门槛。 “这些全都写进合作条款里,我们不得不遵守。”他说。

在方盈芝看来,支撑网站能持续吸引人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品种类的丰富性以及更新率。在强势品牌商的“打压”下,也有不少企业从其他渠道进货,比如雇佣海外买手在国外批量代购货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

但海关总署新近颁布的《关于调整进出境个人邮递物品管理措施有关事宜》提高了关税的起征点,一些大牌也对商品销售筑起了“篱笆”,比如COACH就明确规定一位客户购买同一款商品最多不能超过3件,不同款商品不能超过10件。这些外部因素的变更,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松禾资本投资总监张春晖告诉记者,奢侈品巨大的消费体量以及消费需求,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卖点”。“任何电子商务网站供应链资源的丰富是核心竞争力。”他说,“对单一或是几家合作伙伴的过度依赖会成致命伤。”

目前,业内企业有各自不同的策略,比如佳品网背靠欧洲最大的特卖网Buyvip,借此与欧美不少奢侈品供货商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第五大道则主要依靠其创始人孙亚菲曾在国外的工作经验积累下的人脉关系拓展渠道;聚尚网则凭借牛利犇以及创始团队之前为国外知名品牌贴牌代工的经历拿到一手的国外品牌代理权。

难以匹配的消费体验

现在,美国每10个人中会有1个在网上购买奢侈品,60岁的老太太也会上线买条Prada的裤子。但国内奢侈品B2C的格局形成仍需时日。

虽然正在崛起的国内中产阶层消费人群是这些电子商务网站瞄准的主力人群。但不见得所有人都愿意照单全收。作为一名奢侈品爱好者,小郭认为真正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喜欢在实体店铺消费,通过真实的触摸和试用,享受购买奢侈品所独有的VIP服务。

而曾在网上有过一次购买奢侈品经验的孙小姐则有着一段不太愉快的消费经历。“上次在网上买了一条Burberry的围巾,但快递寄来后外包装都已被损坏了,让我一下子感觉商品的档次差了很多。”孙小姐气愤地表示,“虽然每家网购企业都保证商品是正品,也有一比十的保险理赔,但用户体验比线下差多了。”

“这些网站在初创期没有过多的资金自建物流配送体系,故大多采用外包的方式,”方盈芝说,“但快递业发展良莠不齐,大部分无法建立与商品价值相匹配的快递服务,容易流失目标客户对网站的信任度。”

此外,记者也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不少标榜销售奢侈品的网站,陈列的也并非全是奢侈品,还包括大量的中低档品牌。“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有限,网购奢侈品的概念在中国市场也不成熟,特别是对于新设立的网站,往往看得多买得少,而一些中低档的品牌由于受众面广,本身价格亲民,再加上折扣,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能促进网站的营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承认。

方盈芝指出,消费者对目前奢侈品折扣网站的接受程度相对来说偏低,虽然折扣与线下实体店相比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奢侈品本身的定位与档次决定了其无法跳脱的必然价格区间。“这种模式在欧美被证明是成功的,但要在国内成功复制,符合国内消费群体的体验,正确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与做好用户体验是关键。”她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96

Daily的最后机会?

1 : GS(14)@2010-12-25 13:24:09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4977

乔布斯和默多克联手推出“The Daily”,可能会彻底改变媒体行业的未来,但说到底,这还是乔布斯的胜利。

    
      一个星期前,《连线》杂志创始主编Kevin Kelly(见本期“十问”)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在他离开前,趁着在电梯门口等着合影的那一分钟,我希望这位预言家想象一下20年后《连线》的样子。在时间有限的时候,这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但有一点确定的是,肯定没有纸了。” Kevin Kelly说。
  不光Kevin Kelly如此相信,这看上去也是媒体大佬们的共识。
  第一本没有印刷、只有数字版本的杂志《Project》已经在11月30日诞生。《Project》的内容涵盖设计、娱乐、科技、时尚等各个领域,它目前只在iPad上发行,每月一期,每期2.99美元,今后还会推出针对Android或是其他平板电脑的版本。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在抢得第一之后说,“这不是争夺,也不是战争,而是出版业的未来。”
  除此以外,人们还可能在圣诞节前后看见一份名为《The Daily》的新报纸,它不会有印刷版,也没有网络版,你只能在一个地方看到,那就是iPad上。
  尽管还没有亮相,这份报纸已经收获了比《Project》更多的关注,因为它将是默多克和乔布斯合作的产物。
  100名记者(也有说法是150名)已经在纽约新闻集团大厦的第26层为它奋战数月,新闻集团为其制定的第一年预算为3000万美元(也有说法是已经花了3000万美元)。同样参与其中的还有苹果公司的工程师,目的是确保《The Daily》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更适合iPad这个新载体。
  默多克正将满腔热情投入到这一新的iPad项目中。它的优势在于,省去了印刷和发行费用,可以将更多成本用于营销以及更为根本的内容生产—默多克一直坚信,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付费。按照业界的预计,2011年底前全世界将有4000万台iPad。而默多克期待,如果这4000万用户中有5%订阅《The Daily》,那就已经是惊人的200万份发行量。
  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这份每周0.99美元的数字报纸能否吸引足够的订阅用户和广告主,让新闻集团赢回投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在时效性上,《The Daily》会比现在的印刷版报纸略好,但也只是一天更新三次。从内容上来说,看看默多克为它招来的各路人马,都是来自传统媒体的记者,覆盖所有领域,也许你就无法期望它与其他报纸有什么区别—哪怕它会比传统报纸多一些视频内容,但无非还是那些大家想不知道都难的文艺、政治、丑闻、八卦以及围绕它们的各种评论。
  除了内容,用户们还会期待它能够具备一些人性化的特质,比如交互性、社交性等等,而新闻集团可能缺少这样让用户体验变得有趣且友好的技术人才。这让《The Daily》在无趣之外,还面临着让自己的用户遇上糟糕体验的危险,比如内容过多导致的下载时间冗长,或者迷失在标识不统一、位置混乱的各种内容链接中—就像《Project》的用户那样。
  而最戳新闻集团痛处的可能是,在互联网上卖新闻赚钱的可靠模式都还没有被发现,何况是刚刚出现的iPad。尽管默多克们已经把iPad看作纸媒的拯救者,但很残酷,iPad排名前十的应用中有6款是游戏,新闻类应用的走势并不乐观。即使是最初大卖10万份的《连线》也逐渐跌至3万份以下。如果《The Daily》不受待见,这个完全押注iPad的报纸将给新闻集团带来更大的损失。
  然而默多克并没有太多选择。新闻集团的传统出版业务正承受着广告收入持续下滑之痛,尽管数字平台上的收入仍然微薄、盈利模式不甚清晰,但与其绝望地等死,不如继续尝试在数字平台上寻找突破。3000万美元虽然不是个小数,但默多克赌得起,也不得不赌。
  当然,他并不只有这一张牌。
  Project Alesia是新闻集团在去年底推出的一项计划,矛头直指谷歌—Alesia是发生在公元前52年的一场著名战役,恺撒以少胜多击败高卢军队,默多克则希望用Project Alesia将新闻集团生产的媒体内容与其它出版商捆绑订阅,号召其他媒体集团一起向免费新闻发起进攻。
  这个计划同样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随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曾经有传言说乔布斯说服默多克放弃了Project Alesia而启动《The Daily》,但现在看来默多克并没有这个打算。
  在11个月底的一次会议上,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再次谈起Project Alesia。这个项目仍在推进之中,并且其第一阶段的成果已经快要可以亮相。他表示这和《The Daily》并不冲突,Project Alesia的核心是新闻聚合,将所有媒体内容整合到一起,能够“有效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并且促使人们购买新闻”,而这和终端并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iPad上已经有了这样的新闻聚合服务,例如Flipboard、Pulse或是Fluent News。从《华尔街日报》到CNN到BBC到路透社到《福布斯》甚至网络杂志Slate和八卦网站TMZ,Fluent News集中了各大媒体对热点新闻的报道,并能在第一时间推送给用户,用户可以看见同一主题下不同媒体的报道角度。
  但对这些媒体来说,被某个第三方App整合还是被新闻集团整合,或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Project Alesia,新闻集团现在只能依靠自己旗下的资源,找不到更多感兴趣的同盟来贡献他们的新闻内容,这无疑会让其的效果大打折扣。
  Next Issue Media(NIM)是默多克的另一张牌。这家公司由美国四大出版集团康泰纳仕、时代华纳、赫斯特以及Meredith在去年11月底共同宣布筹建。新闻集团在一个月后加入,默多克很快占据了主导地位。   >>
  这又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作为五家出版集团的数字期刊联盟,NIM被形容成一个数字报亭,人们将可以从这个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上购买或者订阅任何期刊,无论你是打算在哪种终端上看它们,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电脑;无论你打算只订阅数字版、捆绑订阅印刷版和数字版、还是只偶尔购买一期数字版。
  但这也又是一个推进缓慢的计划。在NIM的董事会里,五个股东每家拥有两个席位,每个股东旗下都有为数众多的媒体资源,如何平衡自身与联盟的利益,这无疑是个纠结的问题。NIM最初曾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就能推出产品,但至今仍不见踪影。新的时间表被定在明年年初,如果这个日子继续被推迟,也丝毫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拖累NIM进度的还有一个原因。虽然iPad带来了杂志业的革命,但它也控制了这个渠道的主动权。出版商们抱怨苹果公司的条款对自己有太大限制,还拒绝提供用户的订阅信息,这让出版商们恼火不已。NIM在11月中旬宣布,将于明年初推出的产品将只在Android终端上发布。这被视为出版商们向苹果公司施压的一个信号,他们希望通过发布基于Android的产品来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但问题是,开发基于Android的产品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尽管已经有一些基于Android的平板电脑上市,但这个系统并没有针对平板电脑的使用进行优化。除了系统本身的性能问题,Android终端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不同厂家的产品有不同的长宽比例,这些都让出版商们不知所措。英国《金融时报》已经在Android上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订阅服务,该应用程序主要以HTML5形式呈现,不同型号的Android平板产品被看成大小不同的触摸屏幕,这似乎解决了问题,但也意味着在Android上提供的媒体服务将以网络为中心,出版商们可能因此无法启动按内容收费的方式,或者要在收费模式上耗费更多的精力。
  NIM现在已经开始妥协,对产品发布平台松了口,而苹果公司仍然不动声色。
  《The Daily》可能仍然是新闻集团最靠谱的一张牌,因为它有乔布斯的支持—对默多克来说,这很难说是个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传言称未来的iPad将内置《The Daily》,果真如此的话,它无疑是迄今苹果公司与其App Store中的媒体内容产品最为深入的一次融合。
  对苹果公司来说,它目前大部分的销售收入来自于硬件设备,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大幅增长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例如曾经的明星产品iPod,在2010年只有2%的增长。乔布斯知道苹果公司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媒体生意几乎是水到渠成。
  虽然没有生产任何媒体内容,苹果公司也有5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于媒体内容销售,在其总收入中占比大约30%。而根据普华永道的估计,这个市场的整体规模达到1.3万亿美元。对于乔布斯来说,广阔天地大有所为,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同样激进、希望大批消费者养成付费习惯的媒体人。名单上只有默多克的名字。
  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擅长利用自己的能量影响消费者行为并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哪怕这需要花上一点时间。
  这是《The Daily》最大的机会。
  联系编辑:[url=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url]

The Daily没戏的8个理由
1 反应迟钝,一天只更新3次,新闻变旧闻,内容无新意。
2 新闻集团过去在数字媒体领域的战绩乏善可陈,例如Myspace。
3 会有更便宜的替代品,例如iPad版的《华盛顿邮报》或是CNN。
4 缺乏技术精英,难以保证有趣、友好的用户体验。
5 没有导出到外部的链接,这意味着所有内容都得慢慢下载。
6 也不允许来自外部的链接,这意味着no social sharing。
7 这是一份美国报纸,但iPad用户不是只居住在美国。
8 只在iPad平台发行,可能降低对广告主的吸引力。
The Daily有戏的8个理由
1 并非所有人都有信息饥渴症,仍然有人觉得每天看几次甚至一次新闻就够了。
2 大多数iPad用户都比较有钱,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如此,这部分人更愿意付费。
3 未来是平板电脑的时代,或者说,各种屏幕的时代。
4 互联网也有自己的麻烦,《连线》杂志说,The web is dead。
5 默多克爱报纸,而且他的钱包足够给力,可以赌上一长段时间。
6 iPad可能内置The Daily。乔布斯和默多克现在是一伙的。
7 这两个人都有足够的能量对人们的消费行为直至整个行业产生影响。
8 就算The Daily不成功,也可以给新闻集团的其他产品提供经验教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38

商場攻略: 貨車變身宣傳平台 憑創意 搵商機

1 : GS(14)@2011-03-05 20:37:08

2011年03月05日

去年,周秀娜等一眾 o靚模被禁在書展場內辦簽名會,「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o靚模租來貨車,以透明膠片圍着貨斗,將貨車改裝成金魚缸般的流動簽名車,反而更收宣傳之效。想出以貨車作流動宣傳舞台的易通集團主席洪家恆喜歡冒險嘗新,「樣樣嘢都諗吓,睇吓有冇得諗。」
記者:陳皓怡 攝影:梁鑑章
易通集團於 2001年成立,專門代理外牆、的士車身及車頂廣告。廣告界最緊要識「食腦」,一家之鼠、蜘蛛俠爬於的士頂正是來自易通的手筆。
近年的新猷是改裝貨車作宣傳平台,「當時想推廣自己嘅產品,如果擺喺超市或者連鎖店,會收好貴嘅上架費同好難接觸外面嘅客,嗰陣見電訊商用客貨車做宣傳,就諗到用貨車可以做推廣,接觸面會廣啲,不過貨車外形唔夠靚,索性買架車返嚟整到靚靚仔仔。」
實踐天馬行空思維
要消費者對產品留下印象,順理成章要譁眾取寵,流動展覽車變身試身室、美味廚房,甚至 o靚模坐鎮的「金魚缸」,但客戶的創意有時亦考起老行尊,「試過有客人想將展覽車裝飾到成架汽水機咁,入個假硬幣,打扮成朱古力條嘅特技人會喺車側碌出嚟。」
洪家恆說,起初工程部主管鄭王光以安全為由婉拒,後來經多番商討及研究技術可行性,最終透過在車旁裝設斜台及軟墊,減低特技人受傷機會,達到客戶要求。「其實啲客諗嘢有時幾天馬行空,好似雀仔喺天上飛,不過飛飛吓唔見咗影,我哋就用繩綁住佢隻腳,將佢哋嘅思維拉返嚟,或者畀啲反建議佢哋。」
月食十張「牛肉乾」
貨車作流動展覽場另一難題是搵位泊車。雖然選擇上落貨區泊位,但少不免仍會被抄牌,洪家恆說每月平均收到 8至 10張「牛肉乾」。「家啲客好少擺旺區,譬如租 28日,可能只有 4、 5日喺尖沙嘴、旺角,就算停都係停一、兩個鐘就去第二度,啲客都想去多啲地方。」
創意無極限,唯一限制是,「我哋唔賣嘢,一來當你係小販,二來我唔想損害商戶嘅利益,同埋未必符合法例。」
放大圖片
易通集團發展史
2001年 易通集團成立
2002年 首創的士車頂燈箱廣告
2003年 首創雙路軌式活動廣告,並取得世界首創專利設計
2007年 發明首部戶外流動展覽車,並獲得香港、新加坡及內地等專利
做生意 預咗破產
洪家恆 02年從父親手上接過廣告業務,在香港浸會大學主修生物科技系,畢業後一心只想創業。不過, 02年被同事撬走所有客戶, 03年沙士,這位滿腹理想的年輕人未嘗做老闆已要迎接挑戰,「 03年真係絕望,冇生意,個戶口又冇錢,日日喺度諗──唔知聽日破產未?」
窮則變,變則通,「嗰陣度到一個動感 project(雙軌式活動廣告)出嚟,希望救番盤生意,點知啟動時遇着沙士,好似最後一啖氣都攞走埋。」捱足 3年,年半冇糧出,終靠信念度過難關。「『做生意預咗破產』,冇呢個思維就唔好做生意。」寫字樓搬到工廠大廈、電話全是追數公司打來,洪家恆都咬緊牙關度過。
建人際網絡擴客源
深信運氣由人際網絡中建立,「做生意唔係只得一次,你今次可能蝕畀個客,下次關係好咗可以賺返。舉個例,塊布噴得唔靚,要賠租金同製作費,有啲公司同你講合約精神話唔賠,個客一定唔開心,下次唔會幫襯。」他們亦很少拖數,因為有需要時找幫手容易點,夥伴又會介紹客人,擴闊客源。
申請專利 防抄橋
07年「發明」流動展覽車,至今已有 8架,不少品牌曾採用這服務。業務以 B2B為主,客源九成源自客戶網絡,一成是上門客,租流動展覽車最少 1星期至最長 1年,每月每架流動展覽車收費為 8萬至 18萬元。
僅涵蓋車上功能
有創意、有諗頭,還要防好橋被抄,別人後發先至。一不做、二不休,申請專利絕後患,但總不能禁止別人用貨車做宣傳吧!易通流動展覽車專利主要涵蓋車上功能,包括透明車箱、 LED跑字燈,及車頂上的電動廣告牌等,「我哋拎嘅係短期發明專利, 2016年就可以公開俾人用,好多人以為有專利之後,所有 Moving Showroom(流動展覽車)唔做得,其實你可以做,但唔可以用 LED跑字燈,車箱唔可以透明……」
流動展覽車的生意現時佔公司整體生意兩成,但洪家恆坦言,現時香港流動展覽車生意已接近飽和,故他們已經在內地、新加坡等地申請專利,在當地尋找合作夥伴,擴展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27

名人之後 打出一片天

1 : GS(14)@2010-08-22 22:24:23

2010-8-14 iM  

潮流興捐身家,美國40名億萬富豪承諾捐一半身家做慈事,李嘉誠也說慈善基金會是他第三個兒子。其實,從來富豪留給下一代最寶貴的,不單是財富,而是獨到的眼光、人脈和機會。

大家樂(00341)主席陳裕光兒子陳浩弘,在父親的資助下跑到內地開麵包連鎖店,還要18個月內創業5次,當爸爸因最低工資被指摘,他卻借最低工資掘金,開設時薪求職網;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的大女兒馬露明,則開辦全港首創的德育教育中心,由父親打本,還替她招徠名人子女學生。

誰說「八十後」一定是激進派?當「八十後」得到支持和機會,他們隨時能創造一個新世界,「我是名人之後,我是八十後,但我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父親?落 趁年輕出去闖

首次認識陳浩弘,在一年前某私人銀行的富豪第二代理財班,他跟老牌工業鴻興印刷(00450)第三代任加信和劉思偉剛成立3 Bros Co Limited,要研發電子器材;數個月後再聯絡,他已再創業,正忙於美國廚具的生意;一年後,訪問終於約成,地點是在深圳福田購物公園,這回他賣的是麪包。

無論由箭豬頭髮型、長型眼鏡及招牌的笑容均與父親陳裕光一個「餅印」的他,甚至連談吐跟審慎的風格也是十足十,看着他就猶如一張活卡片——「陳裕光之子」。他自我介紹時,從咭片盒中翻出一張名片遞上,皆因現時28歲的陳浩弘,大家樂太子爺,身上不同公司銜頭的名片共有5張,他隨時帶着以便見客,「我現在是搏殺期,當然要趁年輕出去闖!」

老爸洗大餅 兒子做生意

第二代要創業,除了證明自己,原來還因為無路可退。「爸爸自少就跟我們說,『不要以為長大了就一定可以在家族的集團工作,你要出去闖!』」陳裕光曾在訪問中說過育兒之道在「交給別人教」,所言非虛。陳浩弘中三畢業後,便獨自一人到加拿大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Victoria, BC)唸寄宿學校;畢業後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讀國際關係,沒錯就是那別名「University of Spoiled Children」的USC(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老爸陳裕光在加拿大唸大學時要在火車上「洗大餅」籌學費;陳浩弘課餘卻做起生意:跟同學從香港運高達模型到美國拍賣網放售,「美國的款式沒有香港的多!」他說得頭頭是道。「我自少就明白自己好幸福,聽着爸爸跟大學同學聊起當年在上火車洗碗捧餐的日子,當然也『收到』,留學期間我也沒亂花錢。」他當年還是香港學生會主席。

陳裕光回港後,1984年加盟大家樂,首個任務便是把大家樂打造成首間上市的飲食集團;陳浩弘回港後,陳裕光為兒子準備的首個特訓,亦是籌備稻香上市(大家樂佔稻香11%股權)。陳浩弘在稻香當行政總裁助理的兩年猶如第三代接棒速成班,由稻香行政總裁梁耀進做名師,親授上市文件、推銷路演、餐廳牌照、處理租約、市場推廣到捧餐技巧。

可是在實戰中最困難的,課程往往教不着,「記得有一次我要為一家公司準備員工同樂日,但我經驗不夠,結果食物分量不足之餘,上菜時間又不對,客人當然『詐晒型』,我能做的就只有道歉。」客人那管你是英女皇還是皇太子,服務不周自是照罵可也;但同事知道你是第二代,處處懷疑你實力,卻也不見得是好事,「工作最困難其實是學做人。讀書時,同學都經常笑我是少爺仔,我早就不介意。畢竟我不能控制別人的想法,只能做好自己。」他說得豁達。

由火鍋轉戰 內地賣麵包

他首個參與設計的項目是觀塘apm的Hipot,引入午市一人一鍋的潮流,他帶着稻香的廚師、經理到台灣、內地考察,設計爐具、餐具、到餐單。午市的火鍋特別要求飽肚之餘,還要快熟和價廉,他跟廚師只得不停試菜,一天四頓火鍋,晚上回家還上網看食評,「我推出到一半,才想起大家樂也有一人一鍋,但我忙得沒有問他(爸爸)意見。」是次經歷,他學習到如何把其他地區文化帶入本地市場,唯一後遺症是他好一陣子不敢吃火鍋。

學得一身功夫,他決定闖盪江湖,目標當然不只是香港這彈丸之地,而是逐鹿中原。他跟A-1 Bakery合組公司,到內地開拓麵包連鎖店業務「烘焙達人180」,首家分店6月初在深圳福田購物公園的吉之島內開幕。「我們做過市場研究,上海、北京已有十多個西餅麵包品牌進駐,相反華南市場空間較大,深圳跟香港口味相近,是我們的起點。」

然而光在購物公園內,「烘焙達人180」對面,新加坡過江龍「Bread Talk」正熱銷肉鬆麵包,再往右走幾步,美心西餅在做月餅推廣活動,2者的麵包售價多為6元,較「烘焙達人180」的平均售價8元為低,市場內還有聖安娜西餅、來自台灣的85度C,他卻面無懼色,「我們的定位是德國風味,日本技術,主攻30至50歲年輕有消費力的一群,深圳的市場反應比預期好,在今年內會開4間分店。」分店至今投資約150萬元人民幣,除了自家積蓄,也有家人支持。

市場潛力大,反過來看就是要做的工夫多,不同於以往「快熟」的火鍋,和主攻企業客的廚具生意,這次他要一切從頭做起,「在香港開一間公司,不用兩個星期,在內地我們由找辦公室到辦證開公司需要3個月,找舖位又花上3個月,店舖要請十多位售貨員竟又要個多月!」他無奈道。

開業遇工潮 鍛鍊出耐性

新店開業之時,內地工潮正盛,招聘波折重重,不少外省工住在深圳市郊,工作不包食宿的不考慮,非酒店、時裝業不選,他好不容易到多個人才市場招聘應徵者,面試了還要着手培訓,教的不單是產品知識,還有基本的儀容、衞生,為員工準備漂亮制服之餘,更要負責洗熨,「有時我想稻香在內地隨時要請200人,為甚麼我單單請十多人也這麼難?」

進攻內地市場,第一課原來是耐性,還幸跟他合作的日本代表已定下發展中國市場的5年、10年計劃,「香港人定計劃向來只看近1、2個月,一年已經太長,我現在要慢慢跟日本柏檔學習。」

內地市場要守多久?問陳裕光最清楚,大家樂早於1991年進軍內地,首間分店就在深圳,但當時快餐文化未普及,又受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結果90年代中嚴重虧蝕得幾乎要全綫撤退,直到近年才始有盈利。然而,陳裕光來到兒子的麵包店,並沒有說這些,「爸爸唸規劃出身(城市規劃碩士),對設計比較有興趣,他來到店就說這燈應該放高一點,商標要怎樣放,還支持我買了好多好多麵包回家吃。」說時嚴肅的他,嘴角泛起笑容。

身教永遠比言教重要,內地人視光顧快餐店為生活品味,大家樂便豪裝進軍內地市場,店內有軟座椅、熱帶魚大魚缸;「烘培達人180」定位類近於香港的Das Gute,不足1,000呎的店面內,也放了兩張雅致的餐桌,還有17款的即沖摩卡咖啡、朱古力等,吸引食客坐下來邊歎茶,邊享受西式飽點,拉高消費額。

一身兼多職 掘金又聯誼

下午3時,吐司和法飽接連出爐,店裏瀰漫着誘人的香氣,有顧客買了一個熱烘烘的麵包加一杯咖啡,忙裏偷閒。唯獨陳浩弘的手機響過不停,「對對對,我們會把計劃書交給你們。」「是是,我們下星期開會見。」他才剛講解LED的科技,轉頭又會推銷起廚具,因他在麵包店業務之餘還做了4家公司的董事/總裁(見另稿),年半間創業5次會不會太貪心?

「朋友叫到,看過市場有得做,便會試一試,不試又怎知道哪一樣可行?但試着試着才發現有這麼多,有時我都記不得自己正和誰在談,實在不可再搞新的了。」第三代有資本有人脈,自是創業最佳合夥人,身邊許多朋友紛紛找上他,決定創業時,他總是大無畏,但執行上來卻謹慎得很。年輕人創業,意見分歧總難免,自言悲觀他的會早跟朋友說明,友誼第一,生意第二,早早訂明合作條款。

現時他多項生意均由夥伴負責日常運作,他則負責向企業客戶推銷,名單中當然少不了大家樂,他卻說「大家樂的錢不好賺!」,「向大家樂推銷廚具、LED燈,我要做得比跟其他公司還『均真』,列出詳細計劃書,跟大家樂做生意,我可不一定能賺!」

蝕本生意也照做,因他創業除了要掘金,還為了「聯誼」,「我們家族人多,一年到晚齊人圍桌吃飯的機會就只有數次,反而我創業後,有較多機會跟表弟、大伯等見面。」他相信第三代要獲得認同,要由溝通開始。

有云一代不如一代,富不過三代,他覺得並不公平,「現在的香港跟從前不同了,為甚麼要拿第三代跟第一代比?現在香港市場已成熟,要再找新機會很難,要守也不容易啊。」他決定給自己數年時間,在內地創一番事業。要接棒?「我仲未得喎?多給我5年啦!」

要再等等他的,還有和他拍拖8年的女友,「我今年收到7封紅色炸彈,身邊不少朋友都生了孩子,我都有壓力啊!」但別說結婚,他幾乎連跟女友晚飯的時間也沒有,「我現在第一要務是創業,結婚還真的要等等,希望她能等我啦。」看來,要兒子成為成功男士,向來愛妻的陳裕光還有許課要替愛兒上。

最低工資需要平衡

大家樂集團主席陳裕光去年逆市以44億港元的身家,躋身《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35位,一時間被稱譽為「富豪新貴」、「實業家之光」;一年後最低工資立法,身為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的陳裕光說最低工資33元,集團「可能要就此發盈利警告」,令他驟然成為眾矢之的,被封為「陳十九」,議員又指大家樂為「吸血食堂」,率眾上門踢館。

看到爸爸成箭靶,陳浩弘但感無奈,「我覺得爹哋好辛苦,被兩邊的壓力夾住,我想這也是沒辦法,這話不是他說,也總得找個人來說,這次事件始終要找個人去面對。」他本身支持最低工資立法,「但一定要找個平衡。」

如此說,當然因為他的生意也受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的規定影響。雖然店內員工平均薪金連津貼為1,700元人民幣,比現時有深圳戶籍居民的最低工資為 1,100元人民幣為高,但最低工資不時調高,也會帶給僱主壓力。加上,內地勞動法規定勞工每星期只能工作40小時,每星期休息一天,結果要增聘人手。

但有危亦有機,跟陳浩弘同為「八十後」的朋友想到最低工資可以帶來損失,亦可以創造商機。他看準最低工資增加薪金成本,僱主定會減少長工,增聘散工,於是邀陳浩弘齊齊創業,推出以時薪工作為主的招聘網站Go Hour.com,「新一代做甚麼也在網上,求職網較傳統媒體能吸引更多申請者。」網站至今收到逾600名職者申請,其Facebook群組7月推出至今有580多人加入,反應不俗。

----------------------------------

陳裕光長子陳浩弘

麵包店烘焙達人180創辦人

˙現年28歲

˙今年6月6日跟A-1 Bakery合資開設的麵包店Bakerz烘焙達人180於深圳開業,至今創業5次

˙2009年4月自行創業,首家公司為半島亞洲

˙2005年到母親陳羅寶靈旗下的會所市場部工作,2007年1月到稻香集團任職行政總裁助理

˙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唸國際關係學院

˙高中到加拿大溫哥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Victoria, BC)唸寄宿學校

˙由小學到中三均就讀於陳裕光母校,喇沙書院

﹏﹏﹏﹏﹏﹏﹏﹏﹏﹏﹏﹏﹏﹏﹏﹏﹏﹏

老竇撑場 道德教育有價

6月的一個周末,在畢馬威會計師樓的太古坊辦公室內,舉行了一場大型的籌款活動,由中策集團主席馬時亨親自招呼來賓。撑場的名人還有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伉儷、國寶「跳水王后」伏明霞、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演者上台,全場響起歡呼,4部攝錄機舉起……,咪高峰架要調校矮一點,再矮一點,原來萬眾期待的是7歲的小小人兒要獻唱兒歌,舉機的自是一眾廿四孝家長、親友。這就是馬時亨大女馬露明創辦的德育學校JEMS之年度籌款活動。學員們柴娃娃唱着歌卻忍不住大笑,演話劇又頻頻蝦碌,但家長看到子女為社會組織協會(SOCO)籌款出心出力,已甜在心頭。

經濟系學生 返港當牧師

德育學校名為「JEMS」,全名為「Junior Excellent Members of Society」,但任何寶石閃閃發光前都只是璞石。「我從小到大也是乖得不起眼的人,成績不特別好,也沒甚麼擅長。」跟許多名人之後一樣,馬露明在香港唸過國際學校,就升讀名牌學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和哲學系,「跟爸爸一樣,夠實際!」直到唸大學時被媽媽王培琪感動信主,她才發現上帝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美意,想起從小對教育的熱情,「我才4歲已懂得教小朋友,第一個學生就是妹妹!」

同學畢業後都到華爾街做銀行家,她卻跑到美國唸教育碩士,唯一顧慮是爸爸朋友的看法,但結果爸爸不但大力支持,今天還自己也當上教授,「其實是兒時他影響我;現在又到我支持他。」25歲回港,當上牧師,帶領青年團契,牧養百人,「但我想接觸更多的人,聖經上說的勇敢、孝順、良善、教會內外的人都需要。」就這樣她在父親資助下,去年7月在金鐘開設了JEMS教品德培育,然而誰願意付鈔學「道德」?

學校開幕後,首批加入的家長葉太跟丈夫說,新學年安排兒子學普通話、鋼琴、大提琴之餘,還多了一項「德育」,「先生聽到第一個反應是問,德育也要付錢上課學?」,葉太反問,「不學,你來教麼?你有時間教麼?」經常要公幹的先生無話可說。在這個父母不再講睡前寓言故事,電視重複播着爭寵、爭產、爭工廠戲碼的年代,父母都願意為子女的教育一擲千金。

6歲遇恩師 辦道德教育

加上馬時亨為愛女推介,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等名人,都紛紛成為JEMS的支持者,籌款嘉年華當日,馬時亨還擔任大公關滿場飛,「我好多老友今日都來了!」。開業一年多,馬露明接觸過約80位6至12歲學員,在他們身上,她看到從前的自己。

6歲的馬露明在英國唸小二,是班上唯一的華人,某天的音樂課老師給大家工作紙,要同學寫上最欣賞自己的地方,「我看着那張工作紙,我完全不懂得回答,我有甚麼好讓人喜歡的?」為怕交白卷,她只好怯生生的舉手問老師,「我永遠記得那一天,老師很温柔地望着我說『我覺得你很好啊!』,然後慢慢跟我發掘優點。雖然她教我的時間不長,卻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港人家長有時吝嗇讚美,怕孩子會「讚壞」,她十分反對,在JEMS「你好蠢!」、「你無用!」都是禁語。

JEMS以遊戲和活動向學員灌輸道德教育,以全英語授課,4至6人為一班,每星期一課,馬露明和老師教育之餘會仔細觀察學員成長,為每位學生寫成長報告,每3個月跟家長見面。課程涵蓋自我身份建立、家庭關係和如何交朋友、以致回饋社會三大層面。學校並會每學期舉辦小旅行、探訪,和年終籌款活動,讓學員實踐所學,數十個小人兒在那2小時的籌款嘉年華上就為社區組織協會籌得7.4萬元。

走進深水埗 學珍惜分享

「在課程中我們常說Realise and Empathise, Compassion Leads to Action,要呼籲家長和孩子捐錢並不困難,但真正改變人行為的是認知。我們教他們計算每天乘車、吃飯的生活開支,帶孩子到深水埗跟社區組織協會協助的小朋友玩耍,了解對方的需要,不只希望他們今年為SOCO籌款,而是有一天他們長大了,有機會參與決策時,心裏會記得社會上有這一班人。」

課程中,有從小就玩NDS的潮童,第一次知道甚麼是撲克牌;有每天由私家車接載出入的小公主、小王子,首次知道乘一程巴士要多少錢。家長也認為帶孩子到深水埗「最新奇」,「因為我們平日好難安排到他們去!」,課程讓孩子學懂珍惜和分享,在中心圖書館有一個大紙箱,裏面裝有大娃娃、小木琴、顏色筆,都是學員捐出來的寶貝。

新學年6至12歲的定期課1.5小時學費由547至684元不等,全年學費約3萬元,這自不是平民消費。未計暑期班更多的學生和今年將增開的3至6歲幼兒課程,單以每周學生跟去年一樣維持在35人計算,中心年營業額逾110萬元。難免有人問她既是有心普及德育,為何不調低學費?她答得坦白,「我們有免費幫手培訓畢馬威義工隊去SOCO教小朋友英文,去年我們又動員學生全年為SOCO籌了9萬元,這些我們會做。但另一方面,我們並不是社企,我相信好的教育在社會上應有生存的能力,我們不算貴了。」新一年還會增開3至6歲的幼兒課程,從小塑造孩子品德。

建親子信任 助港孩成長

這家學校,沒有考試和習作,更重溝通和關懷,「你問我有沒有孩子上課後,解決了情緒問題,突然成績大躍進?有。但這些不是我們最關心的。」

港孩的問題近月引來關注,馬露明覺得家長孩子都需要共同學習,她着香港家長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成長,「就如小朋友忘記了帶功課,結果家長比他還緊張,派菲傭立刻為他飛奔帶回學校,那他幹麼要記得?又例如香港人好怕做錯,有家長怕孩子會做錯決定,便全都替孩子決定好,結果孩子長大了也沒有自信,不懂走自己的路。」有一次她跟孩子演處境劇,要問學員「你想吃甚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學員想了半天還決定不了。

成長,總是需要冒險。如馬露明沒有放棄金融業,跑去唸教育,還在這功利社會開一家只教道德的學校,也就沒有今天這故事。而成就這場冒險的,一對父母對子女的信賴。他們在JEMS籌款嘉年華中,一位早早到場,細心打點;一人看到沒人認購的義賣作品,一邊掏腰包,一邊還落力推銷,馬時亨分享教女之道︰「支持女兒,打本多少不重要,無限量的信任和支持更重要。」

家長心聲

葉太 兒子Ethan Yip10歲 聖保羅男女校

「我是跟一班聖保羅男女校的家長一起參加的,起初覺得好貴!但上課後發覺老師對學生真的好有愛心和細心。上課三個月後,老師就致電給我說原來阿仔晚上持續發噩夢,着我要留意,但我自己湊到個仔咁大,都從來不知道他發噩夢!而且課上他們會討論許多成長議題,我才聽到他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例如他覺得校園凌弱好威,我們就可以及早改正他的思想。為籌備這次活動,他竟然自動自覺寫稿和背稿,已教我驚喜。」

施太 女兒Vicky Si 7歲 加拿大國際學校

「我覺得女兒的變化好大,以往她也乖巧,但現在更懂得主動關心人。她探訪老人院,看到有長者沒人陪會主動上前跟他們談天,爺爺入了醫院,她還自製了一張 Get Well Card,家人看到都好開心。現在社會的觀念太扭曲,連學校教育都以成就掛帥,我們7歲就送她來,是希望她能浸吓浸吓潛移默化,建立一些好的價值觀,然後回家影響一下14歲的哥哥。」

----------------------------------

馬時亨長女馬露明

德育學校JEMS創辦人

˙現年29歲

˙2009年7月創辦德育學校JEMS

˙2006年11月投身為牧師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教育系碩士,回港後在港大修讀教育博士

˙18歲入讀倫敦大學經濟學院(LSE)主修畢經濟與哲學

˙16歲時到英國Wycombe Abbey基督教寄宿學校讀高中

˙小學時曾到倫敦寄宿學校,後回港唸德瑞國際學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43

华录坞:央企视频的另类崛起

1 : GS(14)@2010-12-17 14:32:33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16/174232.html
      谍战剧《黎明之前》火遍了大江南北,其独一无二的网络视频运营模式,成为了新一代视频网络华录坞牵手制片方华录百纳成功运作的经典案例。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牵手华录百纳,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红楼梦》等影视作品,我们都做了不同层面的合作尝试。但这一次合作,可以说是中国娱乐产业链的第一次整合,不仅提供给市场增值的潜力,还提供给同行更完美的创新模式,尤其是给影迷提供了空前的互动享受。” 谈到《黎明之前》网络运营的成功,华录文化董事副总经理李笛坦言,正是由于华录文化整合旗下全方位的产业资源,才打出了“一场漂亮的配合战。”
  组合拳
  作为《黎明之前》的出品方,华录百纳在业界早就享有盛誉,而与华录百纳“一母同胞”的华录坞在上线仅两个月的时间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此次《黎明之前》热播的背后就渗透了华录坞与华录百纳的深度战略合作。据华录文化相关负责人称,在剧本创作之初,华录文化就已着手深度挖掘影视素材,制作新型互动资源,在新一代视频网络——华录坞上进行集中展现。华录文化与出品方华录百纳深度合作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视频本身。除了剧中剧的播放模式、拍摄花絮等独家视频之外,剧中道具、明星签名T恤、黎明之前量身定做的游戏等视频周边的服务内容,都成为华录坞视频网络平台不同于其他视频网站的优势所在。
  特别的是,所有这些衍生品都通过技术实现了与视频播放同期出现。当《黎明之前》某一集播放到27分55秒,主人公穿着黑色风衣出场时,在华录坞影视播放窗口的旁边,会及时弹出相应的提示链接,点击即可马上进入服装的购买界面。这一实时“视频 电子商务”模式,令用户在购买冲动最大时就可立即获取该衍生品的通路,无疑更好地实现单片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为了满足网络用户的多元需求,华录坞针对《黎明之前》量身定做了一款名为“折扣大挑战”的趣味游戏。目前,这款游戏已有近万名网友参与了体验,其中,刘新杰的军衣在上线当天,即被热情网友以折扣价格买走。
  对影视剧全产业链的整合把控力,是华录坞最大的优势。“现在我们的日均浏览量正在迅速提高,那些开发了增值服务,如附带影视花絮或配套游戏的视频点击率会比单纯的视频要高。”华录文化某负责人如是说。
  打通产业链
  《黎明之前》的网络视频的成功运营,既得益于华录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离不开其对于整个视频行业发展方向的思考。
  “我觉得整个视频行业要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只靠内容播出来吸引用户的单一模式。”按照李笛的解释,华录坞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播放网站,更像是院线这种综合娱乐平台。“我们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不断提升影片的单片贡献率,从而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内容架构。”
  在版权价格飞涨,而视频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播出形式单一的情况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或将成为视频网站领导者脱颖而出的决定性的因素。目前很多视频网站开始纷纷推出自制剧,这正是视频网站为了自救而往产业链上游发展的信号。
  事实上,华录坞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今年9月1日,央企华录集团旗下筹备两年之久的视频网络服务平台华录坞开放运营。通过整合旗下文化产业资源,先后推出了包括高清正版影视剧在内的影视剧衍生品、与剧情结合小游戏及热播影视剧集的独家花絮等内容,在一众视频网站为版权争夺和跟风赶制自制剧的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坚定执行自己对于视频产业链整合平台的探索。
  “我们所做的探索不能改变行业的大局势,却希望带来一些启示。”在李笛看来,华录坞与其他视频网站并不是对立面的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互相合作的。“我们欢迎各种合作伙伴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在产业链上游,我们与制片方战略合作;在产业下游,我们与其它网站、通信运营商等终端平台合作,最终希望能和谐共赢,共同把视频产业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05

王潮歌:我是一个另类企业家

1 : GS(14)@2011-01-30 15:35:31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4/4MMDAwMDIxNzg4Mw.html
       2010年12月17日,云锋基金宣布注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印象”),金额达5000万美金。这已是印象第三轮融资。此前融资额为数千万美金,投资者包括IDG高盛、海纳亚洲等知名机构。
在国内文化创意行业,有如此吸金能力的案例还不多。但如果外界套用现有的商业模式去理解印象,其CEO王潮歌会“万分的不愿意”。
“因为我觉得,您给我搁旧了”,王潮歌直言不讳,她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个企业家自己独创出来的一种商业特点,一定要随着时间和人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作为一家文化创意企业,印象在走以及将走怎样的商业路径?
王潮歌“自己也很好奇”,她说,“我是第一个先吃螃蟹呢,也许以后长得特好看,也许早早地就死了,不一定。”
2003年至今,印象共打造了6部作品,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武夷山和印象·普陀。而伴随印象系列成长的,一直不乏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比如,有人公开炮轰印象系列“高投入未必有高回报”、“一窝蜂复制”等等。
面对质疑,王潮歌频繁的解释,“我很担心”,她说,“我知道掐死这个东西有多容易,而要诞生这样一个东西有多难”。
艺术能挣钱
《21世纪》:在印象公司,你兼任总导演和CEO两种角色,在选址以及打造印象作品的时候,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考虑的因素是否会更多?
王潮歌:我是一个另类企业家,特另类,我的思维方法和我对企业的认识都跟大家不太一样。我敢天地良心地向大家保证,开始时,我没有想到以赚钱为第一目的;我融资的时候,一定也不是想做一个商业模式,使我变得更发达、更有钱。我确确实实认为,(赚钱)那件事为小。
《21世纪》:什么为大?
王潮歌:有一种力量,就是艺术能挣钱这个事(为大)。
过去我们一直把商业和艺术割裂,院团全是国家养,国家拨经费,院团去做节目,演得好与坏不大有关系;甚至很多院团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拿一个奖或者到北京去。这样长期形成的文化体制,实际上让更多的人不会去想市场,比如张口要票成了一个习惯。我觉得这是对市场的不尊重。同时更坏的影响是它剥夺了非常多的普通百姓享受文化、消费文化的权利,他们慢慢就拒绝掉了。
印象做的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的同行,艺术能挣到钱;告诉我们的百姓,你们有资格去享受和消费艺术;告诉给我们的政府,文化产业还可以有这个样子。如果能做到这些,我觉得人生圆满。同时,因为我这么去做,我一定能做得好,一定能挣到钱。
《21世纪》:公司已经三轮融资了,投资人会对盈利有期望和要求吧?
王潮歌:所有的钱都是趋利的,不是做慈善的,他们一定是看到利才投的,一定是我的模式不错他们才进来的。
目前,只有印象·海南岛还未盈利,2010年印象·西湖盈利6000万以上,印象·刘三姐和印象·丽江的年平均观看人数均超过130万,印象·大红袍于2010年3月首演至今上座率超过70%,当年实现盈利。
但如果虞锋每天跟我说,下个月把多少钱挣回来的话,我眼睛瞪得比现在要大多了,我都不认识他了。关键是他跟马云从未跟我说过这句话。我们是在一起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也许成,也许不成,但如果成了,那将是中国非常新鲜的文化产业运营模式。这比算计投资回报率多少有趣多了。
《21世纪》:你说过,因为“印象·刘三姐”,整个阳朔的生态都发生了改变。但对于印象系列而言,赚到的仍只是票房。公司目前有无拓展收入来源的计划?是你之前说的“中国版迪士尼”设想么?
王潮歌:我说的“迪士尼”是一个大概念,它把零售、旅游、房地产等都放进来,做很多延伸,然后慢慢复制。我想借这种方法告诉中国人,复制本身没有错,只有复制才能打造文化产业链。但怎么去扩大、去延伸,这个事真的是要一点儿一点儿攻下来。
《21世纪》:对于已经完成的印象系列,哪些仍是需要花精力去做的地方?
王潮歌:实景演出,它不是机器,不是流水线,可以做到很标准。我们这里的标准存在于两个地方,演员的内心和观众的内心。这两个人心就没标准,是一个感受,所以,演出的标准化能维系,非常困难,这跟电影不一样,人家拍好了,电影院一放,都一样的,我的不行。
所以,我们每年都必须去做维护它的品质。标准化是需要在以后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做的一个工作,现在做得还不是特别好。
       《21世纪》:如何能知道哪里不符合标准?
王潮歌:我们是按8拍计时,本身底下有一个舞台记录,每一天都要记的,同时,还有一个硬指标,就是掌(声)。比如,我们有几百场的例子,我知道哪个应该是观众感兴趣的,应该有40次掌声,现在只有37次,那3次哪去了?为什么没了?如果掌(声)少了,那我会是一场大火,非常可怕的一场火,我会把所有的职员都骂到了,然后大家一起找,把掌(声)找回来。
职业导演,兼职CEO
《21世纪》:从导演到CEO,你如何完成角色转换?
王潮歌:举个例子吧,我喜欢在机场买杂志、买书,原来都是买一些小说什么的,现在特自然地就走到经济类那块去了。我已经不是一个被动地学习,已经开始对这事感兴趣了。
投资人也给我很多帮助,我把虞锋都当字典翻,我有时候连一些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经常向他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时也会探讨,我们这个模型如何建立的更好。经过三轮融资,很多商业精英等于是给我上了商业课。
《21世纪》:作为导演,你强势、拼命,也可以这样要求演员,但作为CEO,这样的价值观是否被员工所接受?
王潮歌:我在企业运营的时候依然强势。我依然遵循一个观点,你在我这儿工作,一定能挣到你养家糊口的钱,但这不是第一位的,在这儿,你一定要感觉到不一样的生活状态。你是不是很兴奋,是不是对你自己可满意了,是不是很冲动,是不是跟我们在一起过这种日夜颠倒、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日子觉得挺来劲的。如果不是,另外找个地方待着去。因为艺术本身要求人全身心地投入,有这样精神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上去。
《21世纪》:“王导”和“王总”,更喜欢哪种身份?
王潮歌:你还是叫我王导吧,王总太别扭了。我是一个职业导演,兼职CEO。
每年大学毕业生,搞金融的,搞企业管理的,有几万人吧,你知道每年毕业的导演有几个吗?20个都不超过。所以,我能成为一个导演,已经是社会的各种财富和我个人好的运气集合在一块了。我可以找一个非常好的CFO、CEO,但你给我找一个好导演试试,全中国都没几位。所以,我还得当导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18

改裝高達一砌有轉機

1 : GS(14)@2011-01-16 19:25:38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213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14

世說新經:團購與軒哥

1 : GS(14)@2010-12-04 12:25: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30845


中二生在學校派錢,豪擲四萬博同學叫他一聲「軒哥」,成了新聞人物。與此同時,另一個年紀稍大,三十出頭,在外國留學的港人楊聖武,其創辦的公司 ubuyibuy,被美國團購網站 Groupon收購,此消息卻甚少本地報章報道。要知道,此刻 Google正洽溝 Groupon,難得港人團購網被看上,風頭竟被軒哥蓋過。
ubuyibuy今年 4月推出, 10月達營運收支平衡, 12月便獲得 Groupon收購,其發展速度,不管在會員人數,還是營業數字方面都快得驚人。電子商貿的生意,香港以前不是沒有,例如拍賣網站及網上促銷,曾經參與過並投資巨額的大有人在。何解只得團購能起死回生?
團購網站的商品,重點除了「一群人團購」,還有「割價」。換言之,能夠大幅降價的產品或服務,才會選擇跟團購網合作。便利店罐裝汽水不會使用團購,超市日用品也不用割價促銷。但對於固定成本高、上客成本高而且很需要回頭客的公司,他們很樂意割價一次,將優惠當作宣傳,以便吸引顧客。
又是甚麼挑起 Google胃口? Groupon在全球 35國家超過 3300萬用戶,買下它, Google便能直接增強以消費習慣發廣告的命中率。試想像, InterContinental願意支付多少溢價,以確保其廣告能夠送到訂講了其他酒店套票的 30萬位潛在顧客?
港人團購網被 Groupon收購

再者,若任由 Groupon坐大,最終也一定影響 Google廣告收入。
香港互聯網市場到底是細,根據楊聖武的說法,「香港有 700萬人,上網得 400萬人,而上網購物的比例只得 50%,全東南亞最低,加埋得 200萬人,真係好細。」然而, ubuyibuy早已選定策略,做唔了最快,就做最大、最有公信力的一個。結果,策略成功終為他們掙到 15萬的最大用戶群,以及被 Groupon瞧中,開業 8個月即被收購。
軒哥事件後,很多人批評「金錢價值教育不足」,更多人批評社會「上樑不正下樑歪」。個人認為,還是陶傑說得好,香港是一方面保護既得利益壟斷,一方面又不鼓勵創新務實,全民嚮往學習財技炒賣,在此等畸形社會底下成長,豈能不是一個個模範二世祖?想自己下一代走楊聖武的路?倒也不難,學習特區的高官們,盡快將子女送往外國留學吧!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8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