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銷量逾兩千萬冊 勇撼海賊王、火影忍者《進擊的巨人》震懾亞洲動漫迷

2013-07-01  TWM
 
 

 

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漫畫作品︽進擊的巨人︾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後,不只引起動漫迷注意,更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具高度原創性的情節,弱肉強食的世界觀,巨人吃人的幻想情節,喚起世人面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

撰文‧蔡曜蓮、孫蓉萍

末日預言在二○一二年甚囂塵上。從馬雅預言到太陽風暴、地球磁極翻轉等,人人提出各種證據,言之鑿鑿世界即將毀滅。末日簡直成了一種信仰,恐懼夾雜著興奮,世界末日就如旋風般颳了一整年。

現實世界從未毀滅,但人們對世界的無力感,並沒有隨著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過去而消逝。

投射世人對社會的無力感

無數以獵食人類為樂的巨人躥起,倖存的人們為了躲避巨人的進擊,活在三道高牆圍起的領地內。過了一百年的和平盛世,圍牆裡的人已遺忘過往的恐懼,雖然失去自由也不以為意,只要生活安穩,過得像圈養的家畜也沒關係。正當人們相信沒有巨人可以跨過五十公尺高的城牆,某日,突然出現比高牆還高的巨人破壞第一堵牆,隨後湧入城鎮的巨人們,大口咀嚼人類。絕望與無力感再次籠罩人類社會。

這是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背景。自從今年四月這本漫畫推出動畫以來,已迅速在亞洲地區掀起討論風潮;有別於原作被評論為「畫風粗糙」,動畫以精細的畫風、俐落的分鏡與3D作畫技巧,加深劇情的渲染力;使故事超越語言文化的隔閡,討論範圍更延燒到動漫迷的小圈子之外,成為各國社會大眾的討論議題。

在韓國,它是最大搜尋引擎「NAVER」排名第一關鍵字,更引發日韓網路論戰,韓國網民認為這部漫畫是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象徵。

引發軍國主義復活爭論

在香港,它登上每日發行量四十萬份的香港報紙︽AM730︾的頭條,在香港人眼裡,《進擊的巨人》裡的人類與巨人有許多解讀。這串社會的食物鏈裡,有的將巨人當作中共,港人當作人類;也有將巨人當作李嘉誠,勞工當作人類的;在日本,這部漫畫喚起三一一地震的回憶,巨人成了大自然的象徵,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及巨變過後的絕望感。

根據日本發行商「講談社」的統計數字,截至六月初, ︽ 進擊的巨人︾一到十集單行本漫畫在日本的累積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二千萬冊,超越︽航海王︾與︽火影忍者︾在前十集的累積銷售,在日本暢銷程度可見一斑。尤其,與︽航海王︾、︽火影忍者︾處處強調友情、努力、勝利有所不同,《進擊的巨人》傳達的是世界的殘酷與不安,絕對不像前者具有老少咸宜的先天賣座題材優勢。

另一個令人訝異的銷售記錄,是這套漫畫已發行的十本單行本,目前全數都在「oricon」漫畫銷售榜的前二十名之列,並有四本擠進前十名;其中,早在二○一○年二月初版的第一集單行本,至六月十六日仍然高居銷售排行榜的第十一名。

事實上,「十集全入榜」對任何一套漫畫來說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但對「進擊的巨人」而言,這個現象不僅已經持續兩周,並且,自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以來,這已是第三次的「連續兩周十集上榜」。目前,日本業者已開始籌拍真人版電影,預計將在明年上映。

為什麼這樣一部漫畫會受到歡迎呢?

「進擊的巨人,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巨人的形象,直接反射了讀者的不安心理。」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李世暉表示,作者精準地呼應了世人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此外,他也刻意留下許多謎團,讓眾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由此,也創造出更深遂的共鳴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作品在亞洲社會引起共鳴的作者諫山創,現在竟然才二十七歲,《進擊的巨人》是他第一部長篇連載。而這個故事的雛形,早在他十九歲尚未踏入社會時,就已經創作完成,當時的投稿以高度原創性得到佳作。

李世暉說:「日本的漫畫家協會有五千名會員,只有前四百名平均所得能超過三百萬日圓。」要在數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不簡單。而諫山創年紀輕輕就能夠以直觸人心的故事題材成名,與他過往「一路被壓抑」的成長背景,有著絕對的關係。

壓抑的童年醞釀灰澀風格

諫山創出生在日本大分縣日田市大山町,這裡很流行相撲,每到秋天,學校總會規定小學生必須參加晚上在神社舉辦的相撲大會。「我的身材瘦小,與同年齡的小孩相比,體重大約輕了十公斤,打從心裡覺得自卑。」他回憶,雖然相撲比賽也有意外戰勝對手的時候,「不過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與比我高壯同伴扭打的感覺。」除了不擅長相撲,他也不愛念書。「記住漢字或算術這種用到左腦的事,我完全不在行;每次要計算,我的腦子就像罩上一層霧似地,沒辦法深入思考。」中學時代,常希望「颱風把學校吹垮」。做什麼都不在行的他,忍不住認為,「我的同學都很優秀,我常覺得自己跟不上他們,或比他們差。現在回想起來,只是我自己陷入低潮而已。」略帶黑色的童年,唯一的救贖是漫畫。「我記得幼稚園老師曾經稱讚我的畫,即使上了小學,上了中學,我永遠記得這件事。」成長過程中少有的獲得稱讚,大概也就確定了諫山創以漫畫為職志;不過,也是自小學開始,他的漫畫題材,注定與眾不同。

創作不隨波逐流 才是真熱血「我從小就喜歡怪異圖案。小學與中學的課本,都被我塗得黑黑的。」他曾表示:「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舉行逃生訓練到公民館看電視,正好看到《科學怪人的怪獸──山達對蓋拉》卡通影片。兩隻毛茸茸的怪獸對打,一隻拔起一棵樹,一直攻擊另一隻。這一幕讓我很怕,但內心也受到極大的震撼。」他自剖:「我創作的巨人,的確受到這一幕影響。」高中畢業以後,諫山創進入九州設計學院,這所學校有漫畫系,但他卻是進入綜合設計系就讀。「我沒辦法誠實地對父母說我想當漫畫家。只好對他們說:『我要設計像電視或收錄音機那種東西』,他們才同意讓我念這所學校。」不過,諫山創馬上就轉系到漫畫系了,「因為我不能離開漫畫!」他說。

二○○七年,他決定到東京發展,一開始在網咖打工,過了好幾個月,每天都想著要畫漫畫,卻完全沒動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這樣下去,很可能到了三十歲我還在哪個地方打工,要不就是回老家混日子。既然如此,乾脆什麼也不多想,動手努力看看吧!」後來,他曾拿著《進擊的巨人》長篇稿件到知名的︽少年周刊Jump︾投稿,第一次,被退稿;再寄一次,再被退稿,負責的編輯乾脆挑明地說:這不是他們要的熱血漫畫。即使後來《進擊的巨人》開始在雜誌連載,他依然收到許多讀者尖酸刻薄的攻擊,他一度猶豫,自己是不是應該順應讀者的要求,畫主流市場喜歡的作品。

但最後還是堅持自己選擇的一切,抱著「即使不被喜歡也無所謂」的心態創作,他在日本節目「未來劇場」的訪談中自我解嘲地說:「再怎麼說,畫了漫畫卻連批評也沒收到,才是最讓我害怕的。」

讀者的批評比讚美真實

在他的世界裡,讀者的批評比讚美還來得真實,彷彿被肯定才是奇怪的事,「『沒看過這麼無情的漫畫』,我認為能讓讀者這樣想才有價值」。他不像用勇氣抗衡主流的理想青年,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比較是任性又故步自封的。在︽朝日新聞︾的訪問中,諫山創提到曾在東京網咖值大夜班,他說有時會遇上喝醉的客人,「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應該就是人類,但是卻不知道人類在想什麼,這是最令人感到可怕的。」諫山創就和他的漫畫一樣非典型,有點消極、有點冷僻。他不夠強壯,他是與你我一樣的一般人,不是英雄,但渴望成為英雄,而他沒有被弱者的自卑擊倒。面對環伺的巨人,他筆下的主角艾連,最終也變身巨人,艾連憤怒的反擊就是諫山創的吶喊:「我也想變強啊!」這種想變強的渴望,恰恰是所有人的心聲,畢竟每個人心裡都有想要打倒的巨人。

諫山創

出生:1986年

學歷:九州設計學院

作品:《進擊的巨人》、《orz》、《HEART BREAK ONE》1到10集,全擠進銷售Top20 6月10日至16日Oricon Style 漫畫銷售排行榜

排名 品項

1 《海賊王》第17集

2 《花牌情緣》第21集

3 《死神》第59集

4 《極惡王/Worst》第32集5 《破刃之劍》第12集6 《巨人的進擊》第10集7 《巨人的進擊》第9集8 《巨人的進擊》第8集9《我和花君的戀愛》第6集10 《巨人的進擊》第5集11 《巨人的進擊》第1集12 《巨人的進擊》第4集13 《巨人的進擊》第6集14《巨人的進擊》第7集15 《巨人的進擊》第3集16 《巨人的進擊》第2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0

微軟重組!組建四個部門進擊軟硬件一體與移動操作系統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054.html

北京時間7月11日晚間最新消息,微軟宣佈將把當前的8個產品部門重組為4個新部門:

1.成立「操作系統技術集團」(Operating System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

2.成立「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Devices and Studios Engineering Group),由Windows部主管Julie Larson Green領導;

3.成立「應用與服務技術集團」(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Engineering Group),由Qi Lu領導;

4.成立「云與娛樂技術集團」(Cloud and Enterprise Engineering Group),由Satya Nadella領導。

此次微軟重組將會對微軟組織架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作者:韋龑

重組:軟硬件一體化的進擊

毫無疑問,現在的微軟已經在市場上節節敗退,主要原因是由於其Windows Phone、Surface等軟硬件一體產品的挫敗。去年起,鮑爾默就表示微軟將轉型成一家「設備與服務」公司,無奈「設備」沒做起來,服務也只是在吃著Windows的老本。拋開外部因素不談,微軟內容組織架構就不能很好的為「設備與服務」這樣的戰略目標調配資源,八個產品部各自為政,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的軟硬件部門。

從人事調派上來分析,前Window Phone部主管Terry Myerson領導「操作系統技術集團」,由移動端產品的主管來負責「操作系統技術」,證明微軟將在移動端操作系統上下大賭注。

而專門成立的「設備與工作室技術集團」,將成為微軟軟硬件一體的核心發力點,這個部門也將由微軟的「王牌高管」,目前Windows的負責人Julie Larson Green統領,微軟必將在軟硬件一體上有一番衝鋒。雖然目前微軟在新的組織架構中更強調硬件,但也並有放棄他們的「連橫之策」仍然保持與第三方PC和手機廠商合作的戰略。

這次重組,可看作是微軟已經下了最大決心擺脫純軟件公司的定位,更多地關注軟硬件一體轉型,以及移動端的發展。這或許是微軟全面與蘋果開戰的序幕。

搗毀「牆壁」:微軟將會更加專制,集中發力

這次改組想必微軟已經是蓄謀已久,若微軟定下「設備與服務」的戰略目標,那麼其組織架構必須為了這個戰略目標服務才行。請注意這段話:微軟以前每個部門都有自主的財務和營銷職能,但在重組之後,微軟將集中這些職能部門進行統一管理。

微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一種很安逸的環境中,所以一直採用8個產品部門各自生存,自負盈虧的方式。當然,曾經大家都活得很好,但隨著蘋果,谷歌Android手機的崛起,微軟的優勢逐漸被蠶食,各自為戰的8個產品部門根本無法合力應對。老舊的組織架構已經無法為微軟新的戰略目標提供良好的資源調配,那麼改組也成為了必然。

對於此次重組,鮑爾默在一份題為「同一個微軟」的備忘錄中表示,微軟將從公司層面制定統一戰略,而非各個部門執行各自的戰略,而這一重組將幫助微軟更好地執行戰略,從而發佈幫助用戶從事他們最希望活動的設備和服務,以及對企業最有價值的企業產品和服務。

毫無疑問,重組的微軟已經展開了進攻態勢,把所有能整合的資源都集中調配起來,成立核心的「設備」與「操作系統」部門集中發力。而這究竟是微軟這個曾經的巨人強勢反擊的開始,還是迫不得已最後的掙扎,後續值得我們觀察,反正微軟已經到不得不變化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5

進擊的電視巨人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12458

近日,有關本地電視市場的新聞都集中在亞視身上。由於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亞視主要投資者王征干預亞視日常管理及運作,除了重罰100萬元,又要求亞視下月2日前終止執行董事盛品儒職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表示,如果亞視沒有遵從指示,通訊局甚至建議特首會同行政會議,吊銷亞視牌照。

其實,亞視的節目製作水準早已淪落至廣東省二、三線城市水平,可以說,已跌出了香港主流社會的視線以外。相對地,電視廣播(511)卻急需衝出香港,以找尋盈利增長空間;這就如睡醒了的巨人,急需找食物充一樣,在各方面都作出了變革,似乎希望在改變中開拓新的增長點。

根據電視廣播公布截至2013年6月底止之六個月中期業績,營業額按年雖增加6%,至25.92億元,惟因工資上升及台灣業務倒退兩大因素影響,純利最終減少9%,至7.7億元,每股盈利1.76元。派息0.6元,與去年相同。公司對未來前景亦感憂慮,預期中美經濟放緩,或令下半年廣告開支受局限。

香港業務收入增加9%,至14.59億元,惟因工資調整令成本增加,致最終溢利下跌1%,至4.73億元,經營溢利率由去年的36%,下跌4個百分點,至32%。報告指出,嬰兒配方奶粉生產商是投放廣告最多的客戶,流動電話及器材公司亦增加廣告開支,對公司收益產生重大貢獻,惟護膚產品公司的廣告開支僅錄得溫和增長。

台灣業務收益及溢利均錄得大幅下跌,至3.98億元及1.19億元。報告指出,台灣今年較少帶動收益的政治及競選廣告,製作娛樂節目亦令成本大增;然而,首套自製電視連續劇「飛越龍門客棧」於2013年7月首播,公司現正製作數套其他劇集,並將於不久將來可供播映。林口區製作總部的建築工程將於2014年初開始動工,顯示出台灣業務多元化可期。

海外衛星業務主要受盜播問題打擊,營業額按年下跌10%,至1.68億元,溢利更大幅下跌52%,至1900萬元。另外,公司擁有九成經濟權益的無綫收費電視,上半年因運用衛星及光纖傳送內容,致成本增加,最終錄得2500萬元淨虧損。

第二大業務——節目發行及分銷收益則升12%,至5.17億元,公司指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傳統市場的收益貢獻保持強勁。另一強勁增長來自中國內地,該發行業務繼續由翡翠東方經營,現正透過將節目內容分銷劃分為不同類別的新媒體發行渠道,如互聯網、IPTV及OTTTV等,以提升內容的價值及帶來更佳的整體收益。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內地對海外劇集的限制仍未獲放寬,加上經營傳統電視頻道的成本上升,電視台均不願意以高價購買輸入的劇集。因此,電視廣播除了與主要電訊營辦商就嘗試利用其平台播放TVB劇集,致力發掘流動電視市場內的分銷機會外,更已就在內地製作劇集作出重大投資,預期這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內地業務的關鍵部份。

另一關注業務是包含互聯網及myTV等流動平台的數碼媒體業務,廣告收入按年升26%,內容特許經營收入則增加34%,致整體收益錄得26%增長。總經理鄭善強表示,目前未有增收網上廣告費用的計劃,因透過myTV播放的節目已有兩個廣告,未來可新增的廣告位不大,不過用戶如透過手機App播放節目,則只得一個廣告,「手機或者會考慮再擺一個(廣告)」。至於myTV未來會否收費,鄭氏解釋,myTV已成供觀眾追看無綫過去一星期已播放劇集的平台,未來不會收費,但今年底會另外推出新的網上收費服務,付費用戶將可收看無綫逾40年的所有電視節目。

事實上,近年蘋果iTV及內地盛行的電視手指,讓觀眾可不經電腦,直接在電視機播放互聯網上的無限娛樂節目,這幾乎取締了電視的賣點。為正視互聯網的影響,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AC Nielsen近日聯同TVB公布,將採取新技術,把網上播放計入收視率,以更好地反映節目的受歡迎程度。

以《衝上雲霄2》為例,儘管大獲好評,但平均收視仍僅30點,顯著低過第一輯的33點,更遠不及往年冠軍劇集平均的35至36點收視。與此同時,據人民網報道,《衝上雲霄22013716日至820日期間在優酷及土豆的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錄得超過3.5億人次的串流收看量,不單遠勝同期所有中港劇集,更打破港劇紀錄,在在顯示傳統電視收視率不能完全反映該劇的成績。

因此,上述收視率統計改變讓廣告客戶除了可以更權威的數據,來判斷節目的總體受歡迎程度外,還可得悉傳統電視和網上平台各自的收視率,以決定不同的廣告資源投放。或許更進一步,TVB官方平台已有逾百萬用戶,內地網站觀眾更以千萬計,已是足夠大的受眾群體,TVB大可針對他們的口味,製作專在網上播放的劇集,而不必受制於本港傳統電視觀眾。

另一方面,TVB早前舉行的洲際國家盃及世青杯的廣告套餐活動,已取得的廣告收益超過1400萬元,市場反應積極。與此同時,有線寬頻訴苦式在年報發牢騷:『……本地整體電視市場形勢已出現重大變化。本地電視業內佔壓倒性的集團,以前所未有的進取態度,採取一系列部署,包括搶購頂級體育節目、搬用節目及意念、招攬人才,以首次於其收費電視建立專屬體育頻道。若不適時糾正,該市場主導者的地位必更加鞏固……』

單獨來看,電視媒體的前景普遍惡劣,但作為跨平台媒體集團的一環,則仍有可為,例如改變定位為「內容製造者」,為網絡、手機、商業等眾多平台提供內容,而不局限於家庭電視,而這正正就是TVB的未來定位。

艾薩(Isaac Sofaer)在今年4月的評論今天仍然適用:『電視廣播(TVB)成功把業務多元化,擴大帝國版圖。不過,講到進軍國內市場,還不能用成功二字來形容。TVB佔五成五股權的上海合資企業,已於去年八月獲得營業執照,藉此向內地分銷電視節目。但願,假以時日,TVB能打開中國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帶來更佳的回報!翻開年報,與2011年比較,去年除稅前核心盈利保持不變,而收費電視已「止血」,做到收支平衡,希望情況能繼續改善。另一方面,TVB手持35億元現金,是市值的一成四,十分充裕,是故有能力增加派息一成八,由每股2.2元升至2.6元;亦有「閒錢」在香港及台灣投資廣播設備,不用多說,長遠回報一定較揸住現金賺息為高。TVB的淨毛利由三成升至三成二,大概是其中一間本港上市的公司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保持耐性,靜待中國及其他市場發酵和成熟,其間,賺取這間評級值三個A公司派發的四釐半股息。』

8月,有讀者提到,成本上升和免費電視牌照的結構性風險等等關於電視廣播的問題令人十分憂慮;艾薩回應:『試問有哪一家公司不用面對競爭和成本問題?正如我在專欄中談到,電視廣播似乎處理得比較好。至於牌照問題,它或要向香港政府繳費,我對此感到懷疑,但倘若如此,相信它會透過某些方法將所有成本轉嫁至用戶。因此,我仍然喜歡電視廣播。』

我本人也喜歡電視廣播,因為它在走正確的路;相對地,「殺價超人」繼續糾纏於本地免費電視市場,我只好祝願他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67

無名小站創辦人林弘全 化身台灣群眾募資推手 小額集資平台 讓「進擊太白粉」成真

2013-08-26  TWM  
 

 

靠著網民的力量,全球最大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立四年就募資超過七億美元;在台灣,占有率超過八成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也在一年多募資超過三千萬元。其中,「進擊的太白粉」創意路跑,就是透過群眾募資,一百小時集資超過六百五十萬元。

當最火的路跑活動遇到最紅的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風潮,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仿效「彩色路跑」(The Color Run,參加者每跑一公里都會經過一個彩粉區,完賽後,全身將被撒滿各色彩粉)而發起的「進擊的太白粉」(Attack on Flour,用太白粉代替彩粉)路跑活動,八月十七日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

起因是源自美國的彩色路跑、號稱最快樂的五公里路,預計九月底登台,因路跑愛好者報名過於踴躍,致使網路大塞車;網友一股怨氣催生了一場由群眾自力發起的「進擊的太白粉」路跑活動。

「進擊的太白粉」路跑活動先是吸引兩萬名網友力挺臉書粉絲專頁;之後搬上台灣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在短短一百個小時募得超過六百五十萬元,寫下台灣群眾募資史上驚人的一頁。

除了催生濃濃台味的太白粉路跑,由網友自行研發設計的超電能飛行腕錶,也透過群眾募資創下超過三五○萬元的募款紀錄,遠超過原先訂的三十六萬元目標。其他像在網路瘋狂流傳的「外國背包客為什麼不來台灣?」短片、紅遍全球的音樂App遊戲──Cytus現場演唱會,都是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圓夢。

顛覆傳統創投營運生態

這一切,象徵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堪稱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破壞性創新——群眾募資,正在改變世界。

知名「破壞式創新」理論創造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丁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指出,群眾募資是種標準的「破壞式創新」,隨著這種新形態的經濟活動竄起,將破壞傳統做生意的方式,甚至會顛覆創投業的營運生態。

全球製造業正從過去大量、低價製造,走向小量、客製化的分散化生產,刺激新一波「自造者運動」崛起;在此同時,一種以網路為平台的新型募資方式也迅速崛起。集大眾之力支持提案者所發起募資專案,大幅降低創業門檻,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美國,成立於二○○九年的Kickstarter,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一只電子紙手錶Pebble靠它成功募資超過一千萬美元,不僅被《時代》雜誌讚美是一○年最好的發明,更被譽為「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這股「團結力量大」的築夢熱潮,一二年從國外吹進台灣。

而談起台灣占有率超過八成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就不得不提創辦人林弘全。人稱「小光」的林弘全,頂著大光頭,穿著夾腳拖、T恤;若沒特別介紹,絕對想像不到眼前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無名小站」創辦人。

這位因創辦無名小站登上人生巔峰的科技新貴,在兩年前離開雅虎,經過一段時間沉潛,去年選擇從「群眾募資」重新站起。

將助人與獲利完美結合

講起成立flyingV的緣起,林弘全臉上帶著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說自己是想幫助人,好像太矯情,但那時候真的是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十多年前,由六位交大研究生創辦的網誌與相簿平台無名小站,從校園網路看板BBS起家,成為全台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

○七年,雅虎購併無名小站,讓林弘全不到三十歲就擁有超過億元身價,林弘全進入雅虎三年後,坐上全球社群服務產品最高主管,年薪至少三百萬元;但就在一切看起來都很好的時候,林弘全卻毅然選擇閃退。

「就是覺得,人生卡住了!」這一個轉念,讓他放棄人人稱羨的穩定工作,當了八個月的無業遊民。那一年,正好是林弘全走到三十歲的關卡。

在無業期間,林弘全完全放空自己,不斷找尋新的可能性。回想過去一路被時勢推著成立公司、茁壯、被雅虎購併,林弘全笑著說:「說起來也是幸運,讓我在七年之內就經歷了一個公司的輪迴。」但離開雅虎,大可選擇再次創辦網路公司、賺進大把財富的他,卻開始質疑:這是我想走的路嗎?

「或許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吧,那時候就不想再做網路的東西。」林弘全說。剛好在這段無業的日子,美國募資平台「Kickstarter」崛起,林弘全靈光乍現,「這完全符合我要的,把獲利與助人完美結合!」一二年四月,林弘全一手催生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正式上線。一年多來,他的團隊收到五四六件提案,有二一三件正式上架募資,成功募款完成的有九十三件,累積總募資金額超過三千萬元,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群眾募資平台。

點開電腦螢幕,flyingV網頁上放著琳琅滿目的夢想等待實現,從紀錄片的後製與發行募款、流浪動物回家計畫,到一個女大生的鐵馬環台活動,都希望能在flyingV集結群眾力量圓夢。

其中,讓林弘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flyingV剛成立接到的第一個專案——歐北來。四位來自不同工作背景的年輕人,因為熱愛台灣在地的人情文化而聚在一塊,利用工作閒暇到各大小鄉鎮,以背包客方式自助旅行。

「就是很熱血啊!」三十歲出頭的林弘全興奮地表示。他們記錄下沿途遇到的人、住的地方、吃的東西,藉此發行周邊商品如音樂EP、旅行口袋筆記書、明信片等。直到現在,這幾位年輕人仍憑藉著這股熱情,持續記錄台灣在地美好的人事物。

隱身幕後看台灣創意發光

但把鏡頭轉回現實面,由於flyingV完全不收上架費、諮詢費,唯一獲利來源就是從成功完成募資的專案中,收取總募資金額八%的平台使用費;若是未能在期限內完成募資的,則完全不收費。

林弘全苦笑說:「這樣的規模還無法穩定支撐獲利,五百萬元資本額燒得差不多了。」但林弘全不死心,隨著台灣對群眾募資接受度提升,預估今年底,募資總額將會達到三千八百萬元,明年很有機會衝破一億元大關。那將是正式邁向獲利的里程碑。

努力為青年人圓夢的同時,林弘全最常被質疑的問題是:「若是募資失敗了,那我的錢還拿得回來嗎?」為了讓募資過程更加透明、公開,櫃買中心也從八月成立「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把flyingV正在募資的專案再次揭示;同時,導入第三方支付業者。

在募資期間,所有小額集資會先統一到銀行業者的信託帳戶,若專案未能在期限內完成募資,再從戶頭將金額一一退還給捐贈人。

林弘全無奈地說:「這還是有些麻煩!」募資工具的便利性,絕對是大大影響專案募資成功與否的關鍵。以美國Kickstarter為例,捐贈者只要像入住飯店那樣刷個空單,等到募資案完成後,才會從戶頭扣錢。站在第一線推動台灣群眾募資發展的他,懇切地希望未來法規能夠鬆綁,讓台灣的群眾募資蓬勃發展。

或許看在外人眼中,二十三歲就成立公司的林弘全,是標準的天之驕子,但從大學就開始玩樂團的他,心中卻一直有個未實現的搖滾夢。林弘全從電腦中秀出他最愛的吉他手表演照片,感性地說:「站在舞台後方,我同樣能分享同一片風景。」正因如此,年過三十,選擇二度創業的他,這次希望幫助許多懷抱夢想等待實現的人,透過群眾募資平台,讓台灣的創意人才能被全世界看見。圓夢,不再遙不可及。

創業者找金援的新模式 ──群眾募資三大類型

性質 說明 發起者

與投資者 類似平台

捐贈 贊助者投入資金後,可獲得提案者承諾的回饋,屬附條件式的捐贈;若提案者並無承諾回饋,則為單純的捐贈。 發起者多為藝術家、發明者、電影製作人等;資金來源為慈善家、粉絲。 Kickstarter

flyingV

債權 提案者向個人或組織募集資金,並在未來某個承諾的時點償付本金與利息。 發起者多為創業者、企業所有人;資金來源為投資者、企業家。 Prosper Lending Club

股權

贊助者投入資金後,獲得組織的股權。若未來該組織營運良好,贊助者獲得的股權價值也提高。 發起者多為企業家、企業所有人;資金來源為投資者、股東。 FundersClub

Symbid

整理:顏雅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63

財務智商(19):等候時機大進擊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853

友人問,連續十年回報17%,會唔會很難做到?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年回報17%只是一個平均數字,市好的時候賺多d,市差的時候賺少d,拉勻條數夠數便可以了。

試以3年為一小cycle,看以下兩種不同情況
A. 1.17 X 1.17 X 1.17 = 1.60,PV = 1.60 / 1.03^3 = 1.464

B. 1.03 X 1.03 X 1.5 = 1.59,PV = 1.59 / 1.03^3 = 1.455

兩種情況,一個平均一個極端,然而回報幾乎是一樣的。

Scenario B看似很誇張,然而這才是更貼近現實的。大家都知道06及07年股市暢旺,週街股神,基本上年回報50%可說是輕而易舉。然而05年則是一個超級牛皮市,全年波幅不多於一成,筆者於05購入的101含銀地產,渣足一年郁都無郁,回報只有股息的3%,直至06年初才急速爆上3成後沽出。

經濟週期有起有落,或者唔上唔落都得。唯每一種市況,都有相對較有利的投資方法。如早幾年通縮,最好的投資方法,可能係做定期,即使只有1%,計及3%通縮後,淨回報其實有4%的。又或渣住公用股,股息+股價升幅一樣很可觀。
因此筆者經常強調,不能有過高的投資預期回報,因為只有「唔貪」,你才有耐性去「等」,等待壞時機的過去,或好時機的降臨。

以下例出近10年小弟或小弟家人參與過的重點投資,都是些很簡單的方法。年代久遠關係,只記得大約數字了。

97紅籌狂潮,沒有參與
98金融風暴,息口大幅扯高,全家人訓身—-定期,無記錯息口有12%
99科網升溫,沒有參與
00科網狂潮,沒有參與
01年中購入293國泰(約$11),不久發生911,坐艇後急速反彈至$13左右沽出,賺18%
02年底購入551裕元(約$20),升至$26左右沽出,賺30%
03HSBC收購Household,股價回落至$82水平,購入後升至$90水平沽出,賺10%。年初又買入293國泰(約$13),沙士爆發,跌至近$8水平,死渣至04年$16水平沽出,約賺20%。自始立誓永不沾手293。
04年初買入316東方海外(約$23,4蚊),年底$33(計及10送1紅股及股息)沽出,賺40%。年中HSBC急跌,約$110水平大力買入,並長期持有。
05持有HSBC收息,買入101,收取股息,全年收息回報約3.5%。年底買入2318,約$13.5水平。
06$14蚊沽101,賺30%,$25蚊沽2318,賺85%;$145沽5仔,賺30%
$0.65入1225隆成,$1.1水平出,賺70%(富媽媽)
$0.64入1225隆成,貪心高位回落至$0.9水平出,賺40%(蠢兒子)
購入358,約$8。5水平(富媽媽)
購入358call3830,銅價急跌損手30%(蠢兒子)
07增持358,平均約$10。9(扣除股息),帳面20%(當然係富媽媽)
購入358,平均約$11.1(扣除股息),帳面17%(終於做番次醒目仔)

由咁多年的經驗所得,結論都係:唔貪,耐心等候機會來臨,然後大力出擊,先會獲得厚利,富媽媽就是如此,簡簡單單,舒舒服服退休,每月收取兩個仔女的供款,得閒打下風流工,唔鍾意就唔撈小注賭下馬仔六合彩,羨煞一眾師奶。
因此,即使明年賣樓套回資金後,股市極高,筆者也不太擔心,大不了又做定期或買入高息外幣(紐西蘭紙有8%!!)收息,到時先算。

specul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85

解開百位億元富豪的金錢密碼 進擊億元俱樂部 永遠把自己想得很大

2013-12-30  TWM
 
 

 

有錢人為什麼會成為有錢人?有錢人為什麼即使面對過去幾年的爛環境,還是能夠繼續滾錢,讓財富增長?解開有錢人的金錢密碼,你也能躋身贏家圈。

撰文‧施禔盈

「聰明錢」的動向源自「聰明腦」的盤算,跟著聰明錢走,可以輕鬆找到投資機會,但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腦袋變成聰明腦。在向百位億元富豪發出問卷調查的同時,我們也走訪當中的多位,從他們累積財富的過程,我們看到了身價上億富豪的不同思惟與習慣。

以達一廣告創意總監徐一鳴為例,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因為在醫院陪伴受傷的妻子,而有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沒看股票,結果持有的宏達電豬羊變色,當他第一時間發現股價不尋常地重挫,不是懊惱捶心肝,而是毅然決然砍掉。「股價會跌成這樣,還需要問原因嗎?一定是公司出了大問題。」想想看,換做是一般人面對大賠慘劇,作法會這麼「阿莎力」嗎?會願意認錯嗎?

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傑於三十七歲靠著不動產賺進一生財富,但他持續關注市場動向,二○○八年危機入市入主東森房屋與國光客運,讓他身價大幅躍升。不過,王應傑即使是富豪一族,卻一點也不豪奢,甚至比一般人節儉。他太太就曾透露,王應傑身上穿的襯衫一件不到千元,同時更是遲至兩年前才換掉「骨董」手機,改用智慧型手機。

有錢人之所以成為有錢人,思惟、習慣與態度,絕對都有獨到之處。有句話說:「前人走的路是邁向成功的捷徑。」換個詞,這句話也可以是:「有錢人走的路是邁向致富的捷徑。」讓我們就此解開有錢人的財富密碼。

密碼一:他們把自己想得很大《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中說過:如果你想要徹底改變,那就不要再專注於你的問題有多大,而要開始注意你自己有多大!

「不論替哪一家公司做事,『我只有一個老闆,那就是自己』。」說這句話的人是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暨科技硬體首席分析師楊應超。他說,「我不是為公司做事,而是將我的才能『外包』給雇用公司及報告的老闆。心裡面那個真正的『老闆』,永遠是我自己,而非企業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一九九九年進入外資券商,楊應超的升遷速度之快無人能及,短短五年半的時間從菜鳥分析師變成位高權重的「董事總經理」,外資圈的董事總經理年薪很可觀,八位數不意外。對於今日這樣的成績,楊應超歸功於「把自己想得很大」;正因為他把自己當老闆,所以才能不厭煩地爬完一個高峰,再一個高峰。

在股市征戰十餘年的大眾證券副總經理張智超,總計幫公司賺進十七億元的鈔票,而一三年台股行情超悶,他仍為公司賺進超過一億元。至於他個人,除為公司操盤的分紅讓他身價水漲船高外,買進自住屋、換屋、再換屋,身價更是三級跳。

六年級生的張智超分享,他是個「有一卻會做三」的人,也就是把自己想得很大,並且也有信心一定能「達標」。時間拉回○三年,他手上準備了一百多萬元的頭期款,在北市內湖買了一戶七五○萬元的房子;兩年後,這戶房子變成一千四百萬元,他則又轉戰大直,看中一戶三千萬元的房子。

「手上有個一千多萬,買三千萬元的房子沒問題;而且買了房子之後,壓力隨之而來,我會更用心在工作上拚搏。」果然好的壓力,讓他繼續幫公司賺大錢,也為自己帶來可觀的分紅。等到大直的房子漲至每坪破百萬元時,張智超再轉戰市中心的房子,儘管再度換屋,讓他背着沉重的貸款,但他的思惟依然是,「自己很大,所以面對的問題都變小了。」於是四十二歲的他,才能一步步把自己的身價推至億元俱樂部。

密碼二:他們都是紀律高手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過去還在保誠人壽時,已經是業界的保險天后,年薪達兩千萬元;如今出來創業,除了台灣業績蒸蒸日上外,這位天后也跨足中國,打算在中國保險市場再闖出一片天。

李佳蓉有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習慣,那就是二十多年如一日,天天早上七點半進公司。她笑著解釋,這樣最不糾結,不用思考今天要幾點上班,並且隨著身體的節奏做事,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定時定事』,是時間紀律的源頭。」所以就算李佳蓉出差,與夥伴約碰面談事情,一樣是從早上七點半開始排行程。

有趣的是,「七點半」像是有錢人的魔術時間,巴菲特五十年的智慧合夥人蒙格,也是個習慣從早上七點半安排行程的人,一天的序幕幾乎都是從早餐會報開始。

想想看,一般人九點上班,李佳蓉卻是固定早上七點半到公司,天天多一個半小時的工作時數,二十年下來,此差距當然越拉越遠,而這就是紀律轉化為財富的力量。

密碼三:他們視賺錢為態度 而非技巧房產獲利高手、四十五歲就達到財富自由的賴淑惠曾經說:「賺錢之於我,就像呼吸一樣輕鬆、一樣自然,只因為『態度正確』。」說起來賴淑惠是一個很有「ㄩㄢˊ」則的人,不過這個「ㄩㄢˊ」是圓融的「圓」,而不是原來的「原」。

她分享一個小故事,八○年代,她居住的高級大廈,陸續有人出售房子,而她消息靈通,也因此在那棟大廈總計交易了七戶房子,奠定了豐厚的財富基礎。可以獲得第一手消息,是因為管理員的幫忙。

原來賴淑惠向來圓融,「我把這棟大廈的管理員都當成父親,事實上,他們也真的很辛苦,所以逢年過節我都會準備禮物給每位管理員。」「其實真的無所求,但他們卻成了我的貴人。」賴淑惠感嘆地說:「大家以為向上看,才會找到貴人,其實身邊的每個人都是貴人,很難講什麼時候貴人那雙溫暖的手會伸出來,但無論如何要被貴人牽成,就是『態度』二字罷了!謙卑、禮貌、柔軟……。」

密碼四:他們專注於機會

首華投顧總經理黃慶和在投資圈的地位屬於「祖師級」,但其實年輕人現今買不起房的無奈,他也無奈過。一九八五年,十信案件爆發,他剛從預官退伍,面臨台灣有史以來最高的失業率,他也找不到工作。

就算後來找到工作,像「拚命三郎」般每天晚上忙到十一點半才回家,假日還外出擺地攤賣皮包,但想要買屋,也只能望屋興嘆。「記得當時抱著出生沒幾個月的孩子,去看一戶舊公寓,開價七百萬元,真是無力感叢生!」「那時候心裡就出現一個聲音,想要買得起房子,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可能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當上市公司的股東。」黃慶和解釋,就算是買一張股票也好,都會有上千人,甚至上萬人來幫你工作;這,才是致富之道。而他就是專注於「股票投資」的機會,才能翻轉買不起房子的人生。

你呢?專注於機會,還是專注在問題?記得有錢腦永遠都在正向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20

進擊的鋼鐵巨人:鋼鐵電商的探索與困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0/58074.html

作為能源產業之一的鐵老大,從國有到轉型民營,幾十年來一直穩穩把握國內眾多行業的各項指標之首,然而近幾年鋼鐵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自2008年至2013年,國內鋼價的波幅一度下降到690元/噸。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3年,對鋼鐵行業而言是難熬的一年,國內鋼價重心在2012年的基礎上繼續下移,同時受房地產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鋼鐵行業遭遇了幾十年來的第一個寒冬,近幾年來一直處於行業微利的狀態。在這個背景下,行業不約而同的把目光瞄向互聯網,鋼鐵電商的導火索被引爆了,而鋼鐵行業的競爭也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為什麽鋼鐵電商會出現井噴之勢鋼鐵電商是從2013年進入的大眾視線的,在這之前大眾觀點認為鋼鐵行業作為傳統企業,與其他行業一樣難以逾越電商這堵巨墻,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鋼鐵行業一鳴驚人,2013年出現井噴之勢,一眨眼已經出現了120多家鋼鐵電商平臺,令人匪夷所思。總結起來,鋼鐵電商出現井噴之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1、信用缺失問題,讓整個鋼鐵行業迫切需要一個重新建立信用體系的平臺;2、資本市場的推動,迅速膨脹的互聯網金融、物流等行業迫使作為能源產業之一的鋼鐵產業快速向互聯網靠攏,尤其是銀行在鋼鐵交易融資中的推動;3、從事鋼鐵交易服務的商家看到了鋼鐵交易服務市場的缺失,第三方電商平臺正好可以為賣家和買家搭建一座橋梁;4、部分商家在交易中需要金融保障,一方面雙方在與銀行的金融對接方面比較複雜,通過分析交易的數據,可以幫助銀行迅速進入融資流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貸款風險,並降低鋼貿商的融資成本。5、行業發展困境迫使鋼企向互聯網靠攏。幾個數據可以看出鋼鐵產業的基本情況,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鋼價的最大波幅達到2550元/噸,2010年為960元/噸,而到2013年為690元/噸。僅僅5年的時候,差額達到1860元/噸,不斷收窄的鋼價波幅使得傳統的盈利模式再無優勢,銷售體系迅速崩潰,鋼企們急需一個平臺來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鋼鐵電商現狀及分析鋼鐵行業首先是在各行業都試水電商的背景下,也是在行業進入比較窘迫的狀態下,反逼向互聯網的,電商化速度之快令人稱道。據不完全統計,當前的鋼鐵電商已從2013年4、5月份的40多家快速擴張至170多家,僅僅2013年上線的鋼鐵行業平臺就有120多家,其中工信部跟蹤的鋼鐵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商有30多家,熱情還在繼續高漲,工信部公布的2013年電子商務集成創新試點工程中,16個鋼鐵項目入選。這個情況的出現,意味著鋼鐵行業的競爭由線上轉戰到網絡,由於鋼鐵電商發展時間較短,商沒有摸索出更好地運營及盈利模式,導致現有電商平臺同質化嚴重,眾多平臺照搬一個運營思路勢必會造成同類型平臺之間的融合,“百鋼大戰”的局面已然形成。1、電商模式需要重新定位當前的鋼鐵電商平臺看起來更像是行業網站的深耕之作,少數平臺實現了在線交易。如線下傳統企業一樣,若鋼鐵行業對電商的理解是通過網絡獲取供需方信息,然後再進行線下交易,顯然這沒有實現電商而是基於網絡的推廣。對於鋼鐵企業的自建的電商平臺,不提倡向大而全的行業性B2B平臺靠攏,事實證明一個行業不可能需要數以百計的B2B平臺,整個行業成整合之勢,因此這些企業應該考慮B2B之外的電商模式,譬如針對線上線下交易的O2O模式,以及整合行業下遊小賣家資源針對中小買家的B2C資源,以及部分平臺能否脫離鋼鐵平臺,專業針對鋼鐵交易環節的金融電商平臺,鋼企們應該圍繞鋼鐵交易各環節探索更多的領域,實現多元化的電商模式。目前來看,今後鋼鐵電商在格局上一定會是高大全的B2B平臺為主,細分的其他電商平臺為輔,當然前提都是以服務為主。2、三方都做平臺,融合成為趨勢整個行業從上中遊看上了電商平臺,另有第三方也看到了鋼鐵市場在交易中的巨大需求,因此產業鏈的上遊及中遊的商家都搭建了自有電商平臺,試圖從電商平臺來解決銷路及銷量的問題。一個行業不可能整個產業鏈都做平臺,那些資源多渠道廣的平臺將會有更大的競爭力,早晚會整合行業資源,融合其他平臺。3、商家、企業、平臺之間的競爭鋼鐵企業們所做的這些電商平臺,解決了商家尋找到貨源並購買的問題,諸多商家會入駐這個平臺,為了提高銷量,會有各種促銷戰略,也有可能產生價格戰,這對經營電商平臺鋼鐵企業並不能算是好事,低價也會觸及到自有鋼鐵產品的價格,這個應該如何應對呢 ?鋼鐵電商平臺的競爭並不只是行業內各平臺的競爭,同時也有與大型B2B平臺的競爭,像阿里巴巴、中國制造及慧聰網這類的B2B平臺,發展比較早,在用戶、資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鋼鐵電商們應該如何考慮這個問題呢?4、免費模式會拖垮小的平臺免費的模式可以給廣大商家一個大大的紅利,長期免費也會增加各電商平臺的消耗,對於不缺錢的鋼鐵企業而言這或許只是九牛一毛,對於第三方平臺以及其他一些小的電商平臺而言就是一種負累了,不是每個平臺都能燒得起這麽多錢的。5、無法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鋼鐵電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B2B平臺更多的是為供需雙方提供買賣的信息,采購雙方交易之後這筆買賣就算完成,賣家為買家提供的服務止於此,購買產品後的商家若有新的需求,基本上無法跟蹤繼續提供的。這個服務缺口,這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今後會不會出現B2C這一類的平臺,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這個領域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6、鋼鐵電商與金融前文已經得知,人們都在討論互聯網企業轟轟烈烈做金融的時候,鋼鐵企業卻逆襲到互聯網電商平臺做金融,自然這是行業內的一種需求,可以為廣大買家與賣家提供更快速便捷並且降低風險的服務。據悉,我國每年的鋼鐵交易金額達到上萬億元,鋼鐵電商平臺介入金融服務環節,相當於銀行櫃臺前移,這種被稱作“在線供應鏈金融”的模式”發展前景廣闊。說句題外話,以往我們在解讀互聯網金融的時候,一般會說線上向銀行入侵,通過鋼鐵電商這個案列,大家能看到銀行已經通過很多行業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第一步,甚至這一步走在了互聯網金融前面。鋼鐵電商物流的建設的重要性傳統的鋼鐵銷售,在物流方面的監管是非常脆弱的,行業內京城會有鋼貿商跑路的事件。電商平臺在物流方面的需要做的,首先是提高對物流的監管能力,加強對物權的控制,避免倉單重複質押或空單質押現象;其次是根據自身條件創建有特色的配套物流,無需借助第三方物流的配貨等供給來完成發貨,這樣可以更大的回避風險。2013年被稱為鋼鐵電商元年,我們看到了太多的鋼鐵電商平臺帶著他們的夢想迅速崛起,就如評論而言,他們的機遇與挑戰並存。從資本角度看,只要發展過快的產業就意味著泡沫化的產生,在沒有清晰的行業運營模式之前,每個鋼鐵電商平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本身不缺錢以及外來資本的投入,會讓這些電商平臺急速膨脹,競爭或者惡性競爭會讓很多不具實力的平臺死去。或許,這一天的到來已經不遠,今後無論是幾家獨大還是多家爭鳴,我們希望的是整個行業能夠越做越大,更多的商家因為這些平臺而受益。我的微信號是mcjave,QQ是188283156,歡迎大家加我,一起探討互聯網話題。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吉偉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485

【每日一黑馬】綠野戶外:從烏托邦到“戶外淘寶”的商業化進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44.html

前期用戶聚集

綠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始人。剛開始綠野就是一個烏托邦、一個民間組織。

1998年有個女孩註冊了一個域名,戶外民間愛好者通過這個網站進行約伴、戶外活動、爬山等,99年她離開北京,另一撥人把它接手過來,申請了另一個域名,變為lvye.org。那時綠野已經有了挺強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在大學各大戶外社團有很強的號召力,在年輕人圈發展挺大,每個人都是志願者、都是提意見的人。

論壇隨著人數的增加民主不下去了。其中有幾個人決定成立一個公司來做這件事兒,但當時大家都是憑著興趣做事,還有其他的本職工作。2006年長工和另外一個人就辭職專門來做這件事,開始商業化運作。

i黑馬也採訪了綠野副總裁長工,他是綠野創始人之一,見證了綠野一路的成長。他說在成立公司前期,他並沒有想明白綠野的商業化模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團隊那會兒想把綠野變成一個戶外愛好者的交流平台,正好又處於互聯網泡沫期,所以就通過社區組織活動的方式,把用戶群迅速做大,把社區人氣變得更旺。)

除了通過運營社區組織活動的方式,綠野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幾次大的嘗試,打響了綠野的名氣,並聚集了大量忠實用戶

1、2007年創立綠野救援隊,汶川地震第一時間趕去災區,因此被中央電視台採訪,起到了挺有效的作用,這讓綠野的名氣大大提升。

2、2008年綠野和AIG公司一起做了戶外保險,這算是開拓性的一件事情。原來出行保險不保海拔3500米以上的,根本沒有這險種。AIG看中了這項業務的長遠發展,願意做這個險種,綠野也願意建立這個標準,所以做了「綠野自由人」,受到了用戶的認可,甚至直到現在窮游、螞蜂窩仍在售賣「綠野自由人」。

3、在這個過程中綠野通過帶隊做活動、代理滑雪場門票、景區門票、公關展會等做了很多嘗試,這讓綠野在戶外影響力逐漸變大,打造了別人不可輕易踰越的競爭壁壘。

商業模式的建立:「戶外活動淘寶」

我是2012年7月份加入的綠野,之前只是綠野的用戶。2002年我大學畢業後去電信工作,1年半後辭職了,加入一個創業公司, 2008年由於公司拆分上市的原因我帶了一個團隊出來創業,做了六隻腳App,是一款記錄出門旅行軌跡和照片的應用。

六隻腳做了1年半,之前的錢快花完了,就開始寫商業計劃書,談融資。當時綠野也在找融資,我和長工見了一面,長工做業務是好手,但綠野的團隊不穩定,技術合夥人總在變來變去,產品老在改。綠野當時需要一個懂點技術、能夠讓綠野走過的彎路不會再發生的人,所以我們倆一拍即合,我帶領團隊加入綠野,並成為綠野的CEO。

之前綠野的盈利是靠保險+網站硬廣,綠野論壇是基於插件的模式讓大家直接實現活動報名、結算,我們並不參與其中的交易。現在綠野獨立成類似於淘寶前期的交易平台,直接讓用戶完成從交易、支付、評價、擔保、結算、出行、分享這一系列完整的過程。盈利模式很簡單,大家都能發免費發活動,相當於淘寶直通車,但你要是想排前邊,或者給你大圖片宣傳,你要交推廣費,大家競拍,誰出的錢多誰排前邊。我認為這個模式的形成是必然的,有以下三個理由:

第一、戶外出行市場是旅遊大市場的細分。 2020年中國旅遊市場佔10萬億,假設現在戶外佔整個市場的2%,那我相信到2020年,比例會提高到5%到10%,市場在變大,我們的比例也在變大,而我們切的這一小塊,要比傳統旅遊市場還快。

第二、戶外圈領隊的模式跟04、05年中國小商戶遍地起的當時的那個商業形態很接近。綠野已經把這條路已經出蹚出來了,綠野之前通過多年積累聚集了4000多個領隊,只是缺少一個信息化的平台。

第三、這也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之前戶外活動接近於AA,比較純潔。後來領隊靠自己興趣撐不下去了,開始職業化,職業化之後就要吃飯、要盈利。他們就開始要給我們錢,希望能讓自己的活動得到更多的推薦。開始我們還堅守自己,但後來掏錢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開始從這個商業化過程中分享果實,這個模式就逐步形成了。

(i黑馬註:長工在採訪中說,綠野和領隊的關係就好像淘寶和店主的關係。綠野會對領隊進行一些培訓和信用評估,合作是沒有強迫性的,領隊承擔自己的責任,用戶可以對領隊進行評價去決定領隊的信譽,綠野也會為用戶推薦好評率比較高的領隊,以讓用戶獲得更有保障的出行。)

在競拍時,我們提前一個月會把網站競拍的位置通知出來,並對內容進行分類篩選,以避免價格、產品同質化。然後大家通過跟帖、QQ群、微信群這幾種形式進行出價,我們會派人在裡面維持秩序並進行統計,競拍成功後,有效期是1個月。每個月都會重新競拍。之後競拍系統會逐漸完善,讓競拍可以直接在網站上完成。

其實用淘寶比喻不一定完全恰當,我們現在將綠野定義為戶外活動的平台,服務於中小戶外玩家,希望他們通過綠野這個平台能在這個產業裡能生存、能賺錢、能致富。現在綠野的活動收入在逐年提升,保險持續以前的水平,廣告收入則逐年下降。

拿到探路者融資後,我們主要會加大信息化產品建設、戶外產品的質量提高和產品運營這兩塊的投入。未來我們還會和經銷商進行合作,通過為用戶提供中高端的個性化服務定製來抽取佣金,從而最終能打出差異化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22

恐慌後的進擊 看見全球股市大調整後新機會

2014-02-17  TWM
 
 

 

新年鞭炮才放完,國際金融市場已經炸了一輪。

這場從QE退場為導火線點燃的災難,會讓去年的多頭格局,調整為什麼樣子?

《今週刊》獨家授權轉載,美國最專業的《霸榮》投資雜誌,請到「債券天王」葛洛斯、「末日博士」麥嘉華為讀者解答全球經濟五大問題:美國經濟復甦是否真的有影?跌了一波的新興市場,會怎麼發展?

影響台灣最重的日本、中國,在2014年這個充滿挑戰的一年,分別將有怎樣的表現?台股又會如何反映?

大調整後,從這裡出發。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黃家慧二月五日,台股新春才開市,就因為外資補殺「開黑門」。初五,不論當天財經媒體的頭條是什麼,拼出來都是同樣的兩個字「恐慌」。一週過去了,當「新年恐慌」已經漸漸退去,事情又有了新的變化,建立在二○一四年的第一波調整上,一個更大的全球經濟的轉變,正在進行中。

調整,從何而來?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恐慌之後,又該如何面對未來一年的投資環境?《華爾街日報》旗下、全球最專業的投資雜誌《霸榮》獨家授權《今週刊》二○一四年的「圓桌大師論壇」,請到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末日博士」麥嘉華(Marc Faber)等十位投資市場大師級人物,來為讀者解答。

為了說明這齣震盪格局的調整序幕,我們要從劃破新興市場魔咒的一條線開始。

土耳其暴動 震出醜陋的真相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土耳其第一大城伊斯坦堡的深夜,一道煙火劃過黑色的天空,簡直就像黑板上畫出一條彩色的拋物線。

這不是慶典,而是蒙著面的示威群眾,對拿著盾牌的鎮暴警察射出的挑釁煙火,三千多名民眾聚集在廣場,抗議政府的網路箝制。晚上十點三十分,高壓水柱出動;十一點四十分,催淚瓦斯彈在伊斯坦堡街上炸開;午夜,警棍、石塊落下,血流在夜裡的地上,示威群眾竄逃。

這是土耳其長久以來騷亂最嚴重的暴動。

距離紐約華爾街開盤還有十個小時。誰知道華爾街開盤後,土耳其政府公債信用違約交換率(CDS)又會飆升多少?信用評等公司惠譽又會把已在垃圾債券邊緣的土耳其公債降評多少?而這場暴動,只是整個新興市場崩跌的開始。

「我們比很多歐洲國家都還要自由!」一大早,土耳其執政整整十一年的總理埃爾多安急著發表演說。但是太晚了,作為土耳其貨幣的里拉,在總理發表演說的同時,過去六個月已深跌二○%,這次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沒隔兩天,央行狂升利率二十二碼,但止不住匯率刀子落,像切奶油般割開全球投資人對土耳的信心。

土耳其只是新興市場中出問題的一國,投資人突然發現,過去幾年股市大好的新興市場國家,竟是如此不穩定;阿根廷、南非接連出事,連同亞洲、南美洲、東歐等新興國家開始一波資金竄逃。

基本面解讀成為二○一四年主軸為什麼市場崩潰?當一三年夏天,美國聯準會首度證實開始研究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退場時,大家都預期,美國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已經認真走向復甦,景氣榮景將可撐起全球經濟。萬萬沒想到,就在土耳其暴動的同時,美國、中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雙雙回檔,代表經濟復甦出了問題,打碎投資人的美夢。

美國成長不穩、中國經濟減速,再加上QE熱錢退場,現實讓人太過失望,投資人找不到與美景相稱的數據,無法與心中已經建立起的復甦榮景連接起來。這個不堪的現實,強烈地撞擊著投資人的腦袋,吼著「賣出!賣出!」光是一月的最後一週,全球投資人就賣出了一.八七兆美元的股票,相當於台股半年的總交易量。

總共有一二二億美元的資金流出新興市場,新興市場指數(MSCI)跌了六.五%;先進國家也難逃賣壓,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也跌了三.五%。現在市場,不分晝夜地傳來難以判讀的訊息,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是可怕的轉折點。市場開始放大解讀每一個細節,就連美國數據不佳,是否應該歸咎於大暴風雪,都引起激辯。

但是,市場不是一頭隨機衝撞的怪物,現在的價格可能動盪,但決定價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實質經濟。一四年,在QE退場之際,主導市場的不再是資金面,至少,QE帶給全球經濟與投資市場的資金保護傘,已經開始縮小;相對而言,經濟基本面的表現,將牽動投資人每一吋的敏感神經。如何解讀基本面,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在一個地方||「霸榮圓桌論壇」,解讀了這些混雜的基本面訊息,精準地預測了即將發生的危機。《霸榮》週刊每年都會舉辦圓桌論壇,一四年,這場會議開在一個絕妙的時刻。就在一月十三日,新興市場向下暴走的前夕,「霸榮圓桌論壇」的十位投資大師再次精準預測,並指出一條未來的路。

全球大調整 關鍵一:

美國企業「硬推」獲利

前景不樂觀

基本面當道,而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景氣榮枯,自然就是一四年絕對必須掌握的關鍵重點。

每年都出席圓桌論壇的「債券天王」葛洛斯對於美國前景首先發難。他明確指出,一四年的美股,將沒有辦法像一三年一般再創新高。「現在,一切資產價格都是硬推的,因為現在利率被聯準會壓得很低(聯準會名目利率目前為○.二五%)。」在葛洛斯看來,這個被「硬推」出來的人造榮景,出現反轉的可能已經越來越大,首先是在企業獲利端,「這幾年美國企業的邊際獲利成長,可能有二、三成是來自於『利率紅利』(編按:企業受惠於資金成本偏低所創造的利潤空間)。而這項因素,很可能在二○一五年就會消失。」雖然聯準會已表明QE退場不代表利率就會同步調升,但葛洛斯預期,假設一四年年底前QE完成退場。「聯準會必然希望市場利率能夠回到正常水準,而不是現在被壓低的利率。所以,未來QE退場還會造成動盪,市場走向將取決於投資人的信心,取決於他們是否相信聯準會的樂觀,能不能接受聯準會官員的前瞻看法。」如果投資人的信心不足,對於已經漲高的美股股價,又將造成另一層面衝擊:「過去一年美股走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公司大手筆買回庫藏股。」葛洛斯接著說,如果公司預期資金成本即將升高,而停止買回股票,市場投資人又沒有信心接手,「那麼,誰來繼續拉抬股價呢?」簡單地說,因為認定了聯準會將在一五年調升利率,葛洛斯似乎已把一四年定位為「升息前的調整年」。「有些人還在相信聯準會宣稱的『美國加速復甦』說法,我相信的則是『新常態』,一個緩慢成長的世界將到來。」葛洛斯認為,在升息預期心理下,這一年的美國經濟即使不差,但也好不到哪裡去,而股票市場也難持續有令人驚豔的演出。

除非,聯準會新任主席葉倫能聰明而有效地建立市場信心。

然而,葉倫上任後不到一週,市場就大起大伏,她與市場的溝通不良,正是原因之一。在她上任後,聯準會變得寡言,目前僅靠一個數字傳達訊息;這個數字,也正在決定我們未來的市場走向:美國的失業率。

全球大調整 關鍵二:

失業率下降

不等於就業市場熱絡

二月七日,美國公佈一四年第一個月的非農就業指數,全世界都睜大眼睛盯著看。為什麼就業市場數據這麼重要?除了因為它是衡量經濟復甦最實在的指標之一,另一個原因,更在於它是聯準會決定QE退場時間點的明確界線,也就是所謂的「伊凡斯法則(Evans Rule)」!

芝加哥聯邦銀行分行主席伊凡斯曾在一一年聯準會推出QE2時,提出若經濟未達一定門檻,不應退場,利率更應保持在超低檔。而他所提出的重要指標,就是失業率降到六.五%以下。如今,最新公佈的美國失業率已經來到六.六%,這是美國自○八年金融海嘯後最低的一個月。

但是,這個「好消息」公佈後,市場擔心的與其說是「伊凡斯法則」達陣、QE即將加速退場,倒不如說是害怕「聯準會錯估了真正的就業市場狀況」。華爾街分析師指出,失業率這個生硬的數字,有一個大問題。因為除非你是「沒工作」同時又「還在找工作」,否則就不算是「失業人口」;所以只要越來越多的人放棄找工作,失業率就會自動降低。

因此,我們需要另外一個數字:「勞動參與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同時計算「在找工作」與「有工作的人」,統計兩者總人數佔整體勞動人口的比率。這個數字,從金融海嘯前的六五%水準,降到現在的六○%,還處在低谷,未見回升。再一次的,現實與投資人的預期,又有了脫節;而市場最擔心的也就是這一點:葉倫會不會在美國仍然體弱多病時,不但按部就班地減碼QE,甚至早一步宣步升息?

幸運的是,至少已經有聯準會官員對於「不必急著升息」的決策提出明示,「我們不想把貨幣政策一下子做太誇張的調整。」聯準會波士頓分行總裁羅森格林(Eric Rosengren)在公佈最新失業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聯準會至少在一五年以前,利率不會移動。」而這正在葛洛斯的預期之內,也推演出葛洛斯對未來一年全球投資局勢的另一預言:在利率維持低檔而景氣波動加劇的環境中,全球資金將有可能重新思考美國公債投資價值的可能。

全球大調整 關鍵三:

股市多頭已連續多年

資金將重回債券

是的,資金重回債市,正是一四年影響全球投資與經濟局勢的可能趨勢之一。在葛洛斯眼中,「一旦QE退場,投資人免不了開始擔心『美國公債未來要誰來買』,這是過去一年債市轉空的原因。不過,既然利率短期之內不會升高,加上經濟前景可能沒有想像得好,所以債券的獲利空間仍然存在。」請注意,這是葛洛斯在一月中旬、聯準會尚未宣佈QE再減一百億美元時的發言,而他的預測很準確,就算聯準會在一月底宣佈減買公債,但投資人反而搶著接手。十年期的公債殖利率一四年年初時曾在三%的高點,二月五日時已經降到二.五九%(債券的殖利率下降,代表價格上升)。而美債也帶動其他國家債券蠢蠢欲動,歐洲指標性公債十年期德國公債殖利率,也從一.九四%降到一.五%的水準。

如果你以為「看好債券」是全球最大債券基金投資長的老王賣瓜,那麼,不妨聽聽圓桌論壇中另一要角,末日博士麥嘉華的說法:「我才不相信全球經濟會復甦!我現在有很多現金在手上,接下來,我會買十年期國債。」「一四年已經是股票多頭市場的第六年!連續六年的市場,我想大家都猜得到會發生什麼事:一四年可能會在某一天看到一個大衰退,就像一九八七年股市大崩盤。然後長期債券價格就會飆升,葛洛斯將會大豐收。」麥嘉華幾乎把話說死,認定空頭將至,全球資金必將由風險性資產轉移回到債券市場,如果這項預言成真,衝擊的不僅是美股,更是過去幾年受惠於大量熱錢流入的新興市場。

不過,這個論點很快地激起了同桌「多頭派」的回應。

全球大調整 關鍵四:

歐、日接手印鈔

成長股的時代來臨

高盛資深全球策略分析師艾比.科恩(Abby Cohen)是圓桌論壇的老將之一,這一回,她雖然也強調,在資金退場下應該強化選股技巧,但對於股市整體表現,倒是沒有太過悲觀的預期。原因之一,是「鈔票供應商後繼有人」。雖然美國減緩印鈔速度,但一四年日本與歐洲因為通膨仍然維持低檔,景氣復甦也尚未明朗;因此,兩大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可望代替美國聯準會,成為另類QE的發起者。

歐洲央行總裁馬利歐日前就指出,在歐洲極低的通膨下(歐元區通膨率○.八%),央行不排除採用「創新的貨幣寬鬆政策」。同時,日本通膨也還未升到目標的二%,若一四年四月的消費稅增稅上路,造成經濟動盪(詳見後文《日本篇》),那麼「日版QE」也不太可能在此時縮手,兩大經濟體的聯手印鈔,多少能夠緩衝美國減少購債的負面效應。

科恩認為,在資金供給比想像寬裕的環境下,不必急著對股市的命運做出悲觀論斷,「以美股來說,過去一年表現最好的,是那些有漂亮資產負債表,又能付得起高股息以及買回庫藏股的公司。現在股市動能改變了,要看營運槓桿與報酬,如何在成長中獲利。價值股(Value stock)過去一年很吃香,現在是成長股的時代了。」

全球大調整 關鍵五:

中國經濟走弱

衝擊商品價格與股市

美國景氣能不能為新興國家創造足夠出口需求?資金撤離會不會造成新興國家貨幣危機?從以上討論中,大概得到了「謹慎為上」的答案。不過對於一四年的新興市場來說,還有另外一個新的變數──中國經濟。

中國PMI指數在年初下滑至象徵衰退的五○以下,整頓影子銀行泡沫帶來的「錢荒」問題也尚未完全解決。雖然中國經濟已經確定減速,一四年市場預估早就「不保八」,但是中國對於全世界的影響,卻比過去還要更強。

圓桌論壇老面孔之一、瑞士資產公司董事長朱洛夫(Felix Zulauf)觀察:「首先,中國已經是許多國家,特別是周邊新興市場最大的出口市場;再加上,中國的需求直接影響到商品價格,如果中國持續縮緊銀根,對於商品價格只有負面影響。再加上美元於QE退場之際開始走強,更造成國際商品價格一路下滑。」「中國利率上升的壓力很大,不是因為央行的緊縮,而是籌資的壓力,他們有信用泡沫,如果中國出了什麼差錯,將會在股票市場造成恐慌。我會說,在一四年開始的幾個月,全球股市會到一四年的高點,然後可能會出現一波賣壓。」朱洛夫強調,上半年的中國變數(詳見後文《中國篇》),非常有可能會再進一步影響市場。

最後,我們看到QE退出、中美經濟不穩、商品價格滑落的最大受害者──新興市場。曾經乘著資金大潮的新興市場,已經清楚地看到船板在搖晃。從阿根廷、土耳其開始擴散到亞洲、南美洲、非洲、東歐等地。無疑,經過多年多頭走勢,一四年將是新興市場最危險的一年。(詳見後文《新興國家篇》)

全球大調整 關鍵六:

國際信評機構調整評等

新興市場重新洗牌

仔細觀察,失去市場信賴的,多半是有經常帳赤字嚴重,同時又有政治問題等結構性病徵的國家。隨著第一波的倒勢過後,國際信評機構惠譽、標普、穆迪等,已經開始將最危險的新興國家公債降評。

其中,脆弱五國(Fragile Five):巴西、南非、印度、土耳其與印尼最被市場看衰。標普已以經濟風險為由,將土耳其的主權債信評展望自「穩定」降至「負向」。不過,可別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同時之間,墨西哥則從B級債券,被穆迪升等為A3級;威脅新興國家的貨幣問題,也不存在於墨國。葛洛斯最看好墨國,他透露:「PIMCO投資很多在墨西哥。那裡的債務改革是玩真的,我很看好它未來的前景。」「只有在退潮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霸榮圓桌論壇是股神巴菲特最看重的投資盛事之一,而一四年在圓桌上的多空討論,大概也可以用巴菲特的這句名言總結。在熱錢保護傘變小、資產價格震盪加劇的新年度,逐一檢視每個市場經濟體質的強弱良窳,已是投資人不可迴避的功課了。

3大指標觀察

新興市場危險國家

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代表今年經濟成長情況CDS債務違約交換價格越高,代表國家倒債機率越高如一國貨幣價格短期大幅下降,代表該國經濟出現問題2014年預估GDP成長率 2014年以來CDS漲跌幅 2014年以來貨幣漲跌幅阿根廷 2.75% 44%信心最弱-16.43%貶值最重委內瑞拉 1.70% 37% (外匯管制)烏克蘭 1.50% 31% -3.70% 泰 國 5.25% 24%-0.21% 中 國 7.25% 16% -0.24% 俄羅斯 3.00% 12% -5.48% 南 非 2.93% 6%-5.06% 韓 國 3.68% 8% -1.75% 墨西哥 3.00% 2% -0.01% 土耳其 3.47% 0% -3.12% 匈牙利 1.26%成長最遜 0% -4.32% 巴 西 2.50% -5% 0.57% 印 尼 5.50% -8% 0.06% 資料來源:2014年預估GDP成長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2013.10 2014年以來CDS漲跌幅 Deutsche Bank Research,2014.02.07 2014年以來貨幣跌幅 Bloomberg,2014.02.07 1.87 兆美元資金大遷徙!

全球股市漲跌幅

美國成長不穩、中國經濟減速,再加上QE熱錢退場,光是一月,全球投資人就賣出了1.87兆美元的股票,相當於台股半年的總交易量。

資料來源:Bloomberg,2014.02.07 霸榮圓桌論壇2014年最關鍵的預言

看多

高盛資深全球投資策略師艾比‧科恩:美國勞動市場正在回溫,收入會成長,所以我們會看到資金回流美股。

今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會再創新高!

OSS資本創辦人奧斯卡‧薛佛:我們還沒有進入泡沫,因為現在還有許多危機讓人們擔心。

只要你還聽得到「危機」,就可以繼續買股票。

看空

PIMCO投資長葛洛斯:因為利率太低,一切資產價格都是硬推的。

有些人還在相信聯準會,我相信的則是「新常態」,一個緩慢成長的世界將到來。

「末日博士」麥嘉華:

進入連續六年的多頭市場,大家都猜得到會發生什麼事。

今年會有一個大衰退,就像1987年股市大崩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7

進擊的中國“土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779

從山西煤老板用麻袋裝錢去買房買車,到中國大媽掃蕩金店推高金價;從李彥宏和他的百度在納斯達克混的風生水起,到陳光標揮舞著支票揚言收購紐約時報。中國“土豪”們逐漸走進了以往一直被西方社會所壟斷的財富殿堂。 外國人或許要驚呼,這還是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那個中國嗎?當然不是了——也許他們的品味審美還有待提高,他們的舉止禮儀也沒有那麽多貴族範,但他們的資產可都是實打實的——擦亮眼睛吧,福布斯富豪榜上,一大波中國土豪正在來襲! 在2014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億萬富豪榜中,中國內地上榜人數的占到了152人,較去年的122人有了大幅增長,僅次於美國的492人。內地首富,萬達老總王健林以151億美元的家產位列排行榜第64位(排名不高主要是由於購買力平價的緣故),萬達旗下擁有85家大型商業廣場,51家五星級酒店和數不勝數的百貨公司。 而中國第二富的則是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他作用134億美元資產,位列排行榜第80為。李彥宏和他的百度則以121億美元的身價位列第91位。此外,福布斯還公布了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豪,中國女孩紀凱婷則因其父紀海鵬的龍光地產坐擁高達13億美元的資產。 在看到中國土豪資產擴張的速度後,許多學者都預測中國的富豪人數將在是二十年後超過美國。要知道在二十年前,福布斯榜單上可是還沒有中國人的名字。不過短期看來美國人要擔心的對象不是中國,而是歐洲。整個歐洲的富豪總數為468人,和美國的492人非常接近。 不過在第一梯隊還是美國人的天下,全球前十的富豪中有八名來自美利堅。 1 比爾·蓋茨 760億 美國 微軟 2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 720億 墨西哥 電信 3 阿曼西奧·奧特加 640億 西班牙 ZARA 4 沃倫·巴菲特 582億 美國 伯克希爾哈撒韋 5 拉里·埃里森 480億 美國 甲骨文 6 查爾斯·科赫 400億 美國 多元化經營 6 大衛·科赫 400億 美國 多元化經營 8 謝爾登·阿德爾森 380億 美國 賭場 9 克里斯蒂·沃爾頓 367億 美國 沃爾瑪 10 吉姆·沃爾頓 347億 美國 沃爾瑪 看起來差距還不小對嗎?但分析卻表示,排行榜公布的資產總值不過是那些擺在賬面上的數字,一些中國富豪的真正財富遠不止這些。“財不露白”的古話放在現代也很適用。如果把這些都算上,那中國“土豪”的排名可就又要大進一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