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醣基生醫》翁啟惠鍾情醣分子 一頭栽進三十年 中研院攜手創投 攝護腺癌疫苗大突破

2013-09-02  TWM
 
 

 

如果有一天,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人類世界會不會有所不同?這是翁啟惠的堅持,當別人都在研究蛋白質時,他卻投入醣分子的研究,一做就是三十年。如今,他用三十年失敗的經驗,獨步全球,磨出攝護腺癌疫苗。

撰文‧賴筱凡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六○萬人因為癌症而死去,在台灣,每五分鐘又四十八秒就有人罹患癌症,這個萬病之王,如果有一天,它不只能被治療,還可以用疫苗來預防呢?

八月國際期刊的三篇論文,捎來了好消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與副研究員吳宗益領導的醣分子研究團隊,有了最新的成果,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非是攝護腺癌疫苗的突破。

外頭下著午後雷陣雨,我們在中研院長辦公室專訪翁啟惠,醣分子的研究他一栽進去就是三十年,問他為什麼如此鍾情於醣分子?「越難做的、越複雜的,我越想做!」翁啟惠回答的神情,再堅定不過。

生活單調如一 做研究卻要求大膽犯錯七年了,中研院院長的位置,翁啟惠一坐就是七年。在媒體面前說話總是小心謹慎,這是翁啟惠一貫的風格,誠如他的生活,單調簡單。作為台灣最高研究單位的管理者,他總穿著最樸素的白色襯衫、黑色西裝,沒有太多脫稿演出,這是扮演中研院院長的翁啟惠。

「生活上,我不是一個太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翁啟惠笑的有些靦腆,隨身的手機若不是配合台灣品牌宣傳,他其實不太隨波逐流的,就連飲食習慣都很單調,辦公室也沒有太多設計。然而,個性簡單的他,當角色換成了科學家時,卻像換了一個人。

談起研究,翁啟惠的眼神閃閃發亮,「做研究,就是要犯錯,台灣人就是太不敢犯錯,不然我也不會在中研院待了八年才出國。」即使是學術地位權威如他,但一路走來也曾跌跌撞撞,三十一歲才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化學博士,是別人眼中的「大隻雞慢啼」。

但也因三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經驗,讓翁啟惠打開了研究的視野。其實,翁啟惠一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做的研究並不是醣分子,而是研究酵素,卻意外從酵素合成的研究,闖入醣分子領域。

「現今多數的藥都是化學合成,是小分子藥物,但科學家對醣這類的大分子,認識卻很有限。」我們知道醣類是能量最主要的來源,幾乎所有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的存在;可是,比起多數科學家相繼投身研究蛋白質,人類對於醣的知識卻很有限。但翁啟惠的思考也跟一般人不大相同,「越複雜的,我越想知道。」麻省理工學院三年博士、哈佛大學一年博士後研究,教會翁啟惠最重要的事,就是犯錯。「那時候,我們連如何用人工化學合成醣,都不是太清楚。」雖然懵懵懂懂,卻讓翁啟惠一投入就是三十個年頭,從美國回到台灣出任中研院院長,他也不間斷對醣的研究。

翁啟惠比手畫腳,嘗試跟我們解釋醣分子的應用,「醣分子是少數我們在癌細胞裡找到的分子,通常我們的細胞表面都有醣分子,同樣的,癌細胞表面也有醣分子,但結構卻明顯與正常細胞不一樣。」在這樣的原理下,翁啟惠帶著團隊做了「醣晶片」,只要拿血液樣本,加入化學藥劑反應,就能看出體內是否已經有癌細胞。

顛覆舊思惟 「用醣分子做出癌症疫苗」這個結果對翁啟惠的研究來說,只是一小步,在醫學應用卻是一大步。當癌細胞形成腫瘤要大到○.五公分,才能在正子顯影設備裡被看見,但醣晶片的技術卻可以在腫瘤尚未成型前,就能檢測出來,成了癌症早期預防的重要檢驗方式。

但對翁啟惠來說,還不夠。「我們想做的,是利用醣分子的特性,做出癌症的疫苗,那才真正會改變人類生活。」一個讓無數人類陷入黑暗的疾病,終於在翁啟惠帶領的研究團隊裡,露出了曙光。

「我們希望透過一些化學合成、發酵的方式,一步步去做各種癌症的醣分子藥物、甚至疫苗。」其實,第一個用醣分子作為癌症標誌的人,是日本科學家Hakomori,但成功用合成的醣分子作為抗原,誘導出殺死癌細胞的疫苗,卻是翁啟惠的團隊。最快十年內,攝護腺癌疫苗就有機會問市。

即使每天面對行政事務,翁啟惠一周還是會空下兩天,就為了繼續研究醣分子,甚至光是指導的博士生、博士後研究員,就多達六十人。「其實我最不會的就是做行政,做研究是我最喜歡的。」翁啟惠對研究的熱情,常常一想到研究內容就出神,「所以我太太常抗議,說我沒在認真聽她說話。」在翁啟惠的主導下,他將研究成果技轉到中研院與鑽石生技創投合資的醣基生醫,以技術作股,換來的五○%股權全數歸給中研院,換算價值達六億元。這些在翁啟惠看來,只是促進產研合作的一種新模式,他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回歸到研究上,也難怪他打趣地說:「幸好中研院長任期有兩任的限制,這樣我才能趕快回去做研究。」

翁啟惠

出生:1948年

現職:中研院院長

經歷: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30年的醣分子研究路!

成就:

靠著研究醣,翁啟惠被喻為繼李遠哲之後,最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的台灣人。

翁啟惠團隊開發出全球第一個攝護腺癌疫苗,有機會攻下30億美元市場,改寫人類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10

studio 2兩年一新作 連連獲獎受肯定 他傻傻做台味動畫 賣進三十國

2015-10-12 TCW

做自製動畫看起來是傻事,但在台南巷弄間的studio 2 ,卻能以兩年一部的速度不斷產出新作品,不僅獲獎連連,還能賺錢,讓台灣文化藉著動畫走進世界,在動畫世界裡,台灣也能與世界站在同一陣線。

一隻真人大小的Q版貓咪模型矗立在透天厝二樓,走進台南巷弄住宅區,眼前這棟建築物與周圍純樸氛圍有些不同,像似外星人從天而降的傑作,進入透明落地窗的 一樓,十幾台電腦螢幕顯示可愛細緻的動畫場景與角色,再往上到二樓,玄關懸掛原子小金剛圖稿,走進導演辦公室,咦!牆上的貓咪不就是那隻Q版貓咪模型?

這裡就是studio 2(兔子創意)動畫製作公司、今年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獎得主、導演邱立偉的工作所在地。這幾年他領軍自製的動畫,從二○一○年的《小太陽》到《小貓巴克里》、《觀測站少年》,平均每兩年推一部新作品,每一次都在金鐘獎「百發百中」;出國參賽,在中國、韓國動畫影展也時有斬獲。

捨棄代工 打造亮眼台灣品牌除了得獎,這些作品也售出版權、播映權,像《小貓巴克里》就賣到美國、加拿大等三十國電視平台、新媒體的播映權,同時也正與中國合資六千萬元改拍成電影。當初製作成本二六○○萬元的《小貓巴克里》,不僅投資得以回收,目前還為公司賺進五二○萬元,這個成績對自製動畫界而言,就像沙漠中長出的仙人掌。

近年來,台灣越來越多的動畫工作者投入創作,慢慢灌溉出一些成績,如「大貓工作室」的短片作品《七點半太空人》入圍去年鹿特丹影展,而邱立偉也是自製動畫中亮眼的一顆星。

邱立偉是台南藝術大學動畫所碩士、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博士,骨子裡的藝術家性格讓他帶領的studio 2,不同於台灣大部分業者專做接案穩定卻微利的代工服務,studio 2聚焦於動畫製作,且企圖自製出不同於美國迪士尼、具有台灣味的動畫故事。雖然動畫創作是一條孤單的路,但邱立偉的努力,逐漸獲得注目,在台中十月舉辦的 國際動畫影展,他的《觀測站少年》,才開放索票,一天內觀影票就被索取一空。

台灣動畫自製作品之所以走起來辛苦,理由很簡單,替中國賣座動畫片《捉妖記》代工的兔將創意影業專案副理胡凱惟點出核心,自製的回收效益無法預估、籌錢不易,這塊產業向來M型化,大公司如迪士尼、夢工廠獨攬資源,而小型工作室大多只能創作短片,還得想辦法把版權賣掉,以求投資回收。由於製作動畫,光一分鐘成本約需十二萬元,想說自己的故事,沒有金援,最後只好轉作代工為人作嫁或遠走異鄉,投入大公司旗下。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公布的第五十二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中,從缺了九屆的最佳動畫長片獎,今年雖不再從缺,但兩部入圍的都是中國動畫片,台灣卻斯人獨憔悴。「還是受代工幽靈箝制住啊!」邱立偉說。

台灣動畫技巧技術能力雖高,但要談自主作品,自己說故事的能力往往還是不足,且從題材到腳本都不夠國際化、商業化,作品一旦無法讓國際市場買單,又缺乏在 地市場支撐,最終只能被迫走回代工老路。而邱立偉則算是現有動畫工作者裡,少數能把版權賣出去的人,即使如此,他也嘗過失敗滋味。

行銷全球 找尋世界共通題材「我們也失敗過,《小太陽》就是一例!」改編自作家林良同名作品,講述七○年代眷村家庭生活,再融入自己的童年經驗,卻不受外國賞識賣不 出播映權,「應該是劇本問題,片裡的爸爸愛說教,這種形象可能還是要華人社會較能理解。」邱立偉說。

經過這一次教訓,接下來的《小貓巴克里》跳脫民族性議題,探討城鄉變遷,這個題材具有世界共通性,有助於貼近外國觀眾,才順利賣進美加等國。

除此之外,邱立偉還是不忘「台灣味」,以故鄉台南仁德為背景,加入台灣農村風貌、宮廟、宗教信仰文化等元素,「邱導的作品是溫暖的、童趣的、鮮豔的,對於聲音表演他尊重專業。」已合作了六年的聲音力文創公司的聲音指導林協忠說。

努力嘗試自主創作,但如果版權賣不出去,光以台灣每年僅三十億元的電影市場,恐怕也餵不飽創作者的肚子,對邱立偉來說,還必須辛勤地參加法國坎城影視節展 (MIPCOM)、新加坡亞洲電視節(ATF)等國際大展來接觸國際代理商,藉曝光作品吸引願意購買版權的廠商。

邱立偉回想起踏入動畫之路,初見3D做成的三角形影像,對技術驚豔,加上受日本《光明戰士阿基拉》(AKIRA)敘事深度的影響,才知道原來動畫不只是迪士尼一種,就著迷地一頭栽入。

一四年的《觀測站少年》,講述一對父子回到過去,探討工業革命後,大量的碳排放直接加劇地球暖化的環保意題,獲科技部科教處補助兩千萬元,而為了讓故事腳 本更深入,他花了八個月到成大地球科學研究所學習,因為「傳遞給下一代的知識,絕對不能有錯!」邱立偉有意讓《觀測站少年》循《小貓巴克里》模式,從短 片、電視劇,最終能搬上大銀幕,進而慢慢摸索出台灣動畫片走上院線、走上國際的路徑。也許,他的努力能為台灣動畫創作,找到一片綠洲。

studio 2小檔案

成立時間:2004年

負責人:葉明桂

導演:邱立偉(圖)

資本額:1200萬元

主要業務:自製動畫、少量動畫服務自製作品:《小太陽》、《小貓巴克里》、《觀測站少年》Studio 2 的創意煉金術

1. 創作主題國際化

面向國際大舞台與觀眾溝通。

2. 參加國際展會

曝光作品,銷售播映權、版權。

3. 打造台灣動畫品牌

將發展角色經濟,搶食每年10億元授權費大餅。

撰文•林惟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