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奢侈品市场:乐土还是赌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121.html

所有男男女女都穿着制服一般的蓝色服装,没有百货商店和超市,只有贩卖蔬菜的小木棚。这是1977年第一次来到 中国时,曾任法国精品协会主席的克利斯蒂昂·布朗卡尔特(Christian Blanckaert)见到的场景,“当时以为,在我有生之年,这种落后的状况都不可能改变。”

令克利斯蒂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30年后,这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已一跃成为世界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但是,这个看似诱人的市场,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

漫长的培养期

“奢侈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烧钱的狂热运动。”经营奢侈品网站的呼哈网CEO连庭凯说。据他了解,在中国的95%的国际奢侈品牌都是不赚钱的。“如果这个品牌只在一线城市开店,几乎很难挣到钱,因为一线城市的店几乎都是形象店。”

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众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经相当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各大奢侈品品牌搏杀的新兴“战场”。

“1.5亿元是个大致的平衡点。”连庭凯说,如果奢侈品企业在中国的营业额没能达到1.5亿元,就很难实现盈利。“在黄金地段的门店租金可能每月就需要200万~300万元,例如LV在上海开一家店,费用就高达2500万美元。”

“倘若不是有大集团在后面撑着,一般的奢侈品牌很难长久生存。”连庭凯说,“必须做好长期付出的准备。”这使得只有Coach等少数奢侈品牌坚持到现在,皮尔·卡丹等曾经高端的奢侈品牌,现在正沦为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挂着“清仓处理”牌子的街边大卖场里。

“当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是蒙着眼睛进来的。”法国奢侈品牌夏利豪(Charriol)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承认。这个品牌在台湾做得很好,但是 在大陆,为了打开局面,在各个省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渠道策略,有的省市是成立合资公司,有的省市是聘用代理商,这样的后果就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混乱,整个产品 的档次都滑落了一个台阶。

“现在也不知道是赢是输。”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得不处理这个烂摊子,收回所有的代理权。不仅是夏利豪,即便是较早进入中国、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奢侈品牌,也有这样的困惑。

2010年7月17日,英国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巴宝莉集团宣布,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 Hang Holdings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巴宝莉特许经营店。2008年3月,进入中国市场30年的法国梦特娇公司开始收回产品的代理权,对大陆业务进行直接管 理。2008年9月,美国的Coach也用8000万元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了中国区零售业务。

市场风险巨大

现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那些还未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正在蠢蠢欲动,在非常渴望分一杯羹的同时又显得十分谨慎。

“奢侈品牌进入中国有两个思考,”克利斯蒂昂说,“一个是中国真的是奢侈品的乐土吗?进入中国会有哪些风险?另一个就是,中国会不会把自己的奢侈品牌带入市场?”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本土市场,奢侈品牌的成功也并非易事。奢侈品行业的地摊上,也充满着曾一度声名显赫的品牌,而奢侈品行业的“伤病员” 也足以组成军团。它们虽然都曾力图掌握自己的生意,但后来却不得不选择寄身于路易威登集团或巴黎春天集团等这样的大财团,来为它们避风挡雨。

这些被整合重组的品牌,或是为了对抗当时糟糕的时局、在消亡之前全身而退,或是为了避免明天靠借贷来应对难以抗衡的竞争对手,或是为了防范停滞不前,或是出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而产生倦怠。

“奢侈品牌背后是有很有因素支撑的。”克利斯蒂昂说,很多品牌设计师非常棒,但是企业经营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步伐,或是在战略定位上出现摇摆, 看到大众品牌商做得不错就把持不住,推出自己的二线品牌,最后整个品牌都无法生存。中国奢侈品牌在将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借鉴这样的教训。克利斯蒂昂说:“中 国奢侈品市场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是个复杂多样的国家,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在一个法国顶级的奢侈品牌要进入中国,依然会觉得风险很大。”一是消费者根本不认识这个品牌,需要重新打 造知名度,比如一个法国的高档奢侈品牌与LV相比,中国消费者肯定会选择LV,因为它在中国消费者中更知名。但实际上,在法国这个品牌是比LV更高档、更 受欢迎的奢侈品牌。

另一个担心就是中国品牌的竞争。克利斯蒂昂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匪夷所思,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世 界知名的奢侈品牌,但“中国必将成为奢侈品市场的一名主角,因为,中国人懂得制造业,懂得创新和变革。若干年后,中国不仅会收购欧洲、美国的品牌,而且会 创立自主的新品牌”。克利斯蒂昂表示:“中国模式自始至终令我们紧张,但同时也在激励我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1

近30家上市公司擋不住豬的誘惑 利潤賭局風險高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2NNDE4XzQ1NDc2NQ.html

隨著肉價不斷上漲,不少上市公司高調唱起了「豬之歌」。究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市場欠佳致許多散戶退出,釋放了不小的市場份額,由此吸引了不少垂涎這一市場 的企業。不過,對於許多現有主營與「豬」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來說,這口豬肉可並不容易吃到。看上去很好的利潤卻隱藏著許多風險:疫病、土地、管理、人 才……如同蝴蝶的翅膀,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可能將投資推入萬劫之地。

有業內資深人士指出,生豬養殖市場由於受前期散戶退出較多的影響,釋放出近2成的空間,這是許多上市公司扎堆介入的根本原因

自2011年以來,豬肉價格不斷上漲,許多上市公司進而對此間豐厚的利潤眼讒不已。2011年,順鑫農業(000860)、大康牧業(002505)、新希望(000876)等公司紛紛傳出斥巨資養豬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公司外,一些原本主營業務與養殖業風馬牛不相及的上市公司也紛紛高調介入。武鋼宣佈養豬之後,原本以豬飼料為主營業務的正邦科技 (002157)也不甘人後,公司6月13日午間發佈公告,稱與北大荒(600598)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動公司在黑龍江生豬養殖基地的建設和 發展。

正邦科技同時稱,公司與黑龍江畜牧獸醫局簽訂合作備忘錄,決定在黑龍江部分縣、市投資建設600萬頭生態豬產業化項目。公司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為此投入35億元資金。受這些消息的刺激,14日,正邦科技高調潮停,領漲兩市農業股。

而據金融界不完全統計,目前兩市有將近30家公司擁有生豬養殖業務。對此,有資深觀察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生豬養殖行業而言,資金、土地、環保、人 力幾大因素缺一不可。其中,養殖用地是必要硬件,上市公司在資金方面較其它企業優勢明顯,基地建設的資金優勢也使得養殖用地更容易獲批。

專注主營還是跟風養豬?

事實上,除了宣佈在國內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公司,也有公司把養豬事業的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唐人神(002567)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出資約3200萬人民幣與美國公司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旨在打造國際種豬育種企業。

對於上市公司扎堆宣佈養豬的現象,金融界首席分析師王桂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近期以來,飼料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存欄、母豬存欄下降,因而生豬市場的價 格出現上漲,對生豬供應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介入生豬產業,說明對生豬市場未來前景的看好,但是也暴露了不務正業的缺陷。

王桂虎認為,從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如果要在戰略上長期發展,就一定要專注於自己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到哪個項目賺錢就去做哪個項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 一種財務投資,或者是目光短淺的行為。只有長期專注於自己的主業,並且在經濟下行時扛住各種壓力,才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王者和贏家。這些涉足養豬的企業顯 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高風險的利潤賭局

但無論投資者如何爭議,上市公司扎堆養豬的現象還是層出不窮。

對此,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有這種狀況,還是因為產業本身的機會使然。

馮永輝進一步強調:「前期有不少散戶退出,而他們退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將近20%,大家都看中了這個市場份額。」但是,生豬市場變幻莫測,「2010年時,一頭豬要虧一百多元,2011年6月份,一頭能掙到幾百,利潤波動極大,風險如影隨形。」

馮永輝認為,無論散戶退出之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從事生豬養殖行業,疫病風險、投入、人工、環保都是企業必需考慮的。

而從目前宣佈進入生豬養殖領域的上市公司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拓展產業鏈者及完全外行者。部分宣佈投資養豬的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飼料等,而這類企業參 與養豬,被投資者認為是拓展產業鏈;而另一類介入生豬養殖業務的上市公司,則是完全的外行,此前的主營業務與生豬養殖純屬八竿子打不著。

對於這兩類企業,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對於拓產業鏈的企業而言,模式及人力資源將是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外行」養豬最讓人擔心的,是投入之後的飼養管理是否能跟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92

湖南版「黃金大劫案」:80後商人,6000億「維財金」賭局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620

被公安部列為督辦案件的湖南維財大宗貴金屬交易所非法經營黃金期貨案,警方於2012年5月4日對該案犯罪嫌疑人實施統一收網。一個黃金財富神話,就此灰飛煙滅。

2012年6月29日,湖南人楚威在悶熱的長沙市第一看守所內,度過了他的29歲生日。

僅僅一年前,他還在馬爾代夫的海邊,悠閒地享用晚餐。彼時,楚威和他的團隊,正用一種名為「維財金」的違規黃金期貨產品,「掃蕩」著中國的26個省區市。

這是一個如野草般瘋長的財富故事:楚威創立的湖南維財大宗貴金屬交易所(下稱維財交易所),從2010年2月成立開始,僅僅八個多月時間,發展了七 百多家代理商,吸引了近4萬人投身資本遊戲。通過狂熱傳銷式的虛假宣傳,不少投資者們真的相信,這是一家經過湖南省政府批准的交易所,在這裡,1萬元保證 金最高可以撬動100萬資金,是「以小博大」的「絕佳投資產品」。

這場灰色資本遊戲,終止於公安部的「破案會戰」風暴。2012年1月1日,長沙警方正式對維財交易所涉嫌非法經營黃金期貨犯罪進行立案偵查。5月4 日,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全國公安機關經偵部門對涉案人員展開集中收網行動。傳說中的經「湖南省政府批準成立」的光環,並不存在,散戶們如夢初醒。

截至警方收網,維財交易所已接受客戶的投資保證金超過23億元,收取交易佣金上億元,累計單邊交易金額超過6000億元之巨。金融監管部門出具的行政認定顯示,維財交易所的運作屬於「變相期貨」,是期貨管理規定所明令禁止的行為。

80後商人的灰色投機路

生於1983年的楚威,是位精明的80後湖南商人:愛嚼檳榔,煙不離手,談吐清晰、邏輯嚴密、反應速度很快。

2005年夏天,他從湖南師範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曾在深圳打工,不久又回到長沙,開始試水期貨。此時,他還只是一名普通散戶,與5年後追隨「維財金」而來的上萬名投資者相比,並無太大區別。

2007年,楚威到了上海,進入一家代理買賣外匯與倫敦黃金期貨的經紀公司,由此推開黃金帝國的神秘大門。在掌握外匯、黃金等諸多外盤期貨品種的投機經驗和潛規則後,2008年4月,楚威在湖南長沙註冊成立「湖南維財投資諮詢有限公司」,開始自立門戶,代理買賣外盤黃金。

直到2011年前的4年間,楚威從事的生意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代理外盤,即炒賣國際黃金期貨,業界統稱為「地下炒金」。這一直是法律監管的空白地帶。

按照相關規定,通過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會員公司參與交易,是中國投資者參與黃金期貨交易的唯一合法途徑。上期所會員並無二級代理,因此,除了上期所的期貨經紀會員,任何單位和個人另立門戶代理黃金期貨,均屬非法。

只不過,這類規定,往往會被許多人有意忽略。一方面是投資渠道缺乏,另一方面負利率時代又讓每個人都擔心自己的資產貶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大小小的貴金屬交易所突然瘋長。

2010年,楚威注意到了這一新的趨勢,並先後考察了誕生較早的天津貴金屬交易所和浙江匯聯交易所,楚威發現:開辦和運營一家交易所其實並不難。

楚威興奮地看到,這是一種比代理外盤更冒險、也更暴利的遊戲:不再需要幫客戶去國際資本市場上去玩,自己開設一家交易所,設立電子盤。

2011年2月4日,楚威在長沙註冊成立了湖南維財大宗貴金屬交易所,工商資料顯示,這家公司註冊資金為2000萬。楚威和妻子趙某是這家公司僅有的兩名股東,分別持股60%和40%。

這對「80後」夫婦分別擔任了公司總經理和財務負責人,他們所組建的團隊,也以80後為主。2011年初夏,位於長沙市繁華地帶的芙蓉中路新聞大廈樓下,悄然掛出了一塊橫幅:「投資黃金,開啟財富之門,5月18日盛大開業」。

在宣傳中,維財交易所自稱「湖南省政府批准、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及中國工商銀行第三方監管」,誤導投資者認為其是合法的黃金期貨電子交易平台。

南方週末記者從長沙警方瞭解到,自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 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即俗稱的「38號文」下發後,凡使用「交易所」字樣的交易場所,除了經國務院或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批准之外,還必須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而湖南維財沒有經過任何批准程序。

傳銷式瘋長

維財交易所成立後,楚威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美妙的錢景:投入1800元保證金,就可以購買1盎司黃金期貨,並實行5倍的槓桿;如果客戶投資100盎司黃金,則可以在5倍的基礎上配20倍的資,即放大100倍。

投資者們被告知,「維財金」是一個以小搏大的投資產品,1萬元最大可以當成100萬來用。客戶所投資的黃金只要上漲1%,即可獲得百分之百的收入。但楚威和他的團隊並未告知客戶投資黃金期貨這把雙刃劍的另一重風險:客戶所投資的黃金只要下跌1%,即有可能血本無歸。

「機會越大,風險越大」的教條,在這一刻被遺忘了。也很少有人注意到,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的保證金比例為7%,槓桿率僅為14倍。

旋風般的擴張之旅開始了。創業之初,楚威和他的團隊一個月要跑近20個城市。他借鑑了傳銷式的擴張模式,本身並不發展客戶,只在各地發展代理商——分省級、市級和縣級代理,客戶交易所產生的佣金,楚威按照70%、60%和50%的比例,高額返回給代理商。

各級代理商也是廣招經紀人和業務員,並從代理商的分成中拿出30%分給業務員,若是客戶介紹朋友可提成40%。每個營業場所都充斥著被洗腦的年輕人,亢奮地向任何一個潛在客戶做黃金美夢的宣傳。

這樣,湖南維財形成了一個傳銷式的金字塔架構:交易所總部、省級代理商、市級代理商、縣級代理商、經紀人、個人投資者,交易所和省市縣級代理商結成利益共同體。

代理商低門檻准入、高比例分成,讓湖南維財的經營網絡迅速擴張。2011年7月,楚威出席了西安一家代理商的開業典禮。楚威團隊拿出了一整箱金光閃閃的金條,用托盤盛出,在典禮現場繞行一週。金條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照在現場人們的臉上。

短短八個多月時間裡,楚威發展了省級代理商26家,幾乎遍佈全國,這些省級代理商,又幫楚威發展了七百多家市縣級代理商。代理商們再通過電話和網絡營銷手段,吸引許多不明真相的客戶投入黃金遊戲。案發後,據警方統計,湖南維財八個多月共在全國各地發展了近4萬名客戶。

截至案發前,維財交易所八個多月共產生單邊交易額6000億元,這個數字,已超過201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全年成交額的1/10。在後期的宣傳中,維財交易所開始對外宣稱,自己是國內僅次於上海和天津的國內第三大貴金屬交易所。

湖南維財形成了一個傳銷式的金字塔架構,在其非法黃金期貨交易中,大部分客戶血本無歸。(明鏡/製圖)

血本無歸的投資者

大多數投資者都是這場黃金遊戲的輸家,譬如60歲的長春市民劉山。2011年8月份,劉山聽聞了一種叫「維財金」的理財產品。彼時,他手頭正借了一大筆錢,準備給在廣州的兒子買房。但房價太高,他決定到資本市場走一圈,掙點錢,湊足房款。

通過維財交易所在杭州的一家代理公司,劉山開通了賬戶,業務員告訴他:維財交易所是經湖南省政府批准、與工商銀行合作成立的,門檻低,交易手法靈活,優勢明顯。劉山一共投入了65萬元,卻只玩了十多天即血本無歸。

如果瞭解維財的盈利模式,劉山也許不會冒險入市:維財交易所賺取的是客戶交易時的手續費,100盎司的黃金,交易一手是700元,如果一天倒10 手,僅手續費就要7000元。楚威後來自己解釋說,開設交易所,就如同開了一家麻將館,來打麻將的賭徒們輸贏無常,但麻將館照比例抽水——這是一筆穩賺不 賠的生意。

浙江龍遊人黃吉仙,自稱是維財代理商惡意刷單的受害者。她通過杭州一家代理商於2011年11月18日入市,當時,業務員向她反覆述說入市交易黃金的好處,強調「不需要懂期貨」,有專業老師指導,100%賺錢。

黃吉仙相繼投入了約13.6萬元。入市當天,一個名為「徐老師」的指導老師,首先帶著她操作了一筆,賺了3074元,黃吉仙信心大增。此後,風雲突 變,交易每筆都虧損。慌亂中,黃找到「徐老師」,對方表示,這種情況見多了,要黃吉仙交出維財賬戶和密碼,由他代為操作,「把損失賺回來」。

5天後,黃吉仙打開賬戶,發現十三萬多的賬戶只剩下七千多元。經查詢,在交出賬戶密碼期間,她遭遇了惡意、高頻率的刷單——5天之內,交易了178次,僅交易費即被刷掉了7萬元。

類似劉山、黃吉仙這樣損失慘重的投資者,在維財交易所的客戶中比比皆是。

潮水般的輸家離開之後,自有新的投機者源源不斷補充進來,延續著維財瘋長的神話。一名叫王薇的維財交易所縣級代理公司負責人曾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其公司開張不到兩個月,已發展一百多個客戶。

警方事後調查顯示:投資者們都是在維財公司的交易平台軟件系統上進行交易,但這些交易資金其實並沒有進入真正的黃金交易市場,而是流入了維財自設的電子盤,維財公司自己作為「交易的另一方」與投資者們進行交易。

維財交易所以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實時行情為準,交易時間從當日早上7點到次日凌晨4點。每天凌晨4:30,維財交易系統根據這一天客戶交易情況,自動與公司所用的工商銀行賬號進行結算,銀行再根據結算情況調整客戶賬戶裡的資金量。

統計顯示,維財交易所累計收取了客戶保證金二十三億餘元,獲取手續費和遞延費(俗稱過夜費,也就是客戶持倉過夜需要交的費用)過億元。若按照與代理商三七開的分成比例,不到一年的時間,股東楚威夫婦已實現了驚人回報,遠遠超過2000萬元的註冊資金。

楚威夫婦超過十倍回報的背後,則是客戶的斑斑血淚。據警方調查:參與維財交易所黃金遊戲的客戶中,贏家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如劉山一樣,血本無歸;少部分贏家,贏了部分黃金價格的漲幅,剔除手續費後,仍然是輸家。

通過狂熱傳銷式擴張,維財交易所接受客戶保證金23億餘元,收取交易佣金上億元,交易金額超過6000億元。 (CFP/圖)

監管風暴

意外是在2011年感恩節那天到來的。

那是11月的第4個星期四,國務院下發了被稱為38號文的《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 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近3年時間裡,國內交易市場數量翻了3番,達到三百多家。業界將這一文件,視為國家層面對於癲狂的交易所熱潮的整頓。

38號文規定:除依法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期貨監管機構批准設立從事期貨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單位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

據警方調查,維財交易所的運營特徵包括了電子集中交易、標準合約、保證金制度和當日無負債、強行平倉等變相期貨交易的手段,均是在國務院文件整頓之列。

38號文公佈的第二天,湖南維財收到資金託管行工商銀行的一紙通知,要求停止與維財的合作。長沙市工商部門也通知湖南維財,要求其變更經營範圍,剔除「黃金」這一項。維財交易所不得不於2011年11月29日發出公告,定於12月24日暫停黃金業務。

「我們是在調整的過程中出了問題。」楚威向南方週末記者解釋說,當時維財已決定12月底停盤,部分代理商為減少損失,拚命刷單,客戶投訴由此猛增,為應對暴漲的投訴,楚威從公司總部的客服部抽調出幾個人,專門接聽和受理對刷單等問題的投訴,核實之後,要求代理商予以解決。

但接下來發生的局勢,楚威已無法控制。他所發展的七百多家代理商,很多才剛剛鋪開,連成本都未收回。於是,多家代理商及其經紀人在客戶賬戶中瘋狂刷單、賺取手續費。

大量客戶的控訴材料,雪片般湧向金融監管部門。自2011年下半年起,長沙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就接到多起關於維財公司的投訴。

2011年12月28日,維財長沙總部已經人去樓空,只剩一地無人簽收的快遞包裹。3天後,長沙市公安局成立「1·01」專案組,正式立案偵查,楚威、趙某以及多名維財公司高管相繼被刑拘。

2012年3月1日,公安部啟動全國範圍內的「破案會戰」,旨在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因維財案涉及面廣、案情複雜,「1·01」專案組多次向公安部匯報偵辦進展,公安部決定將此案列為部督案件,並發起集群戰役。

據警方介紹:公安部於2012年5月4日,發起了以湖南長沙為主戰場的26省區市集群戰役,對維財案的犯罪嫌疑人實施統一收網。收網行動中,共立案、破案上百起,對一百多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一個以黃金為號召的「維財神話」,就此灰飛煙滅。

2012年2月8日,楚威正式被長沙市開福區檢察院批准逮捕。

制度反思

長沙警方證實,這是長沙市首起非法經營黃金期貨的案件,其涉案金額之高、涉及面之廣,相較歷年來的全國同類案件,也能排進前列。此外,這家80後夫 婦主導的交易所,連基本的紙質財務資料都沒有,全部使用電腦記賬,案發前維財交易所已刪除了部分電腦數據,導致長沙警方的偵辦工作十分艱巨。

根據事後的審計報告,楚威在交易所的發展初期,曾動用部分資金「自行造市」,推高整個市場的交易量,以吸引客戶。在客戶交的二十三億餘元保證金中,有近2個億的資金是楚威自己動用資金反覆操縱市場價格形成的。

看守所內的楚威,反覆向南方週末記者強調:希望媒體以及維財金客戶「看待我們,可以用一些發展或者改革的眼光,去看這種新興的金融衍生品種」。

「維財案的產生背景,跟很多經濟犯罪案件類似,源於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現象突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基礎。」長沙市政府金融辦相關工作人員認為, 維財案還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領域內立法和執法需要進一步完善,以積極應對新型經濟犯罪的不斷發生。同時,任何金融創新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進行。

據長沙市政府金融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仍然不時有維財金的參與者,向長沙市政府金融辦打來電話,詢問整個維財案的善後處理情況,而工作人員的回覆是: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相關後續工作應嚴格依法辦理。

「維財案名義上是期貨交易,其實是開了一個賭局,開一個非法賭場讓大家在這裡面賭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彭冰分析認為:維財案出現的根源,有兩個基礎,其一是中國投資者的賭性(投機心理)很大,其二是投資者們的投資渠道極其有限。

彭冰表示,很多投資者認為黃金會保值,所以想投資黃金,但黃金市場上的投資渠道很有限,這樣就給了類似維財交易所這樣的機構以機會。同時,投資者買了黃金期貨,也不進行實物交割,「實際上客戶也不是真的要黃金,而是要收益」。

2011年底,央行、證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文,整頓黃金交易市場,強調除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之外,各地均不得設立其他任何名義的黃金交 易所(交易中心)。也許是注意到了各界對於黃金投資渠道過窄的呼聲,這份文件末尾提到,要「圍繞市場需求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為投資者提供便利化服務」。

但正本清源的效果還遠未實現。時至今日,在百度維財吧裡,一家名為「湖南享潤達貴金屬交易市場」的機構,已開始向「維財金」時代失意的投資者們喊話,他們的廣告語是:「維財是騙子,外盤不安全,貴金屬只認享潤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06

對賭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0610/t551500.htm
 永樂宿命 大摩操控國美永樂併購案
  本刊主筆 李凌
  亞商諮詢 江詠 朱劍鋒 侯偉
  本刊研究員於欣、亞商諮詢劉對本文亦有貢獻
  摩根士丹利(以下全文簡稱「大摩」)在中國投資似乎總有妙手「點石成金」,在中國家電連鎖行業的老大國美、老二蘇寧分別盤踞香港和國內資本市場的情況下,投資老三永樂,並大力促成永樂成功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作為財務投資者,大摩並未到此見好就收。從永樂上市後,到其持有的股票鎖定期結束前,由其研究部門現身,給予永樂「增持」的評級,並調高永樂目標價,成 為永樂股價大幅上升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在其第一個股票鎖定期到期的當天,大摩減持了一半的永樂股份(另一半股份還在鎖定期),並幾乎同時下調永樂的評級。 而當永樂難以達到當初雙方簽訂的「對賭協議」之時,大摩更是像一部龐大而精密的機器積極運轉,展開了一系列看似獨立實則環環相扣的操作,一方面利用減持永 樂的行動,引致其他投資者跟風拋售,使永樂股價走低,市值大幅縮水,並客觀上使得基於換股方式的永樂對大中的合併基本告吹。同時,大摩又調高永樂競爭對手 國美的評級並增持國美,並公開發表言論支持國美併購永樂。
  可以說,在國內家電連鎖業這起併購案中,永樂更大程度上像是舞台上的拉線木偶,一步步被動地走向被國美併購的結局,而操控的線就掌握在大摩手裡。
   本文力圖揭示大摩等國際投行投資中國企業的「遊戲規則」:對大摩等投資者而言,對賭協議無非是要保護自己的投資收益,無可厚非,而對企業來說,對賭協議 是把雙刃劍—在蒙牛,對賭協議成了激勵企業超常規擴張的催化劑,而在永樂,對賭協議卻成了一道「催命符」。但是,企業當然不能因為對賭協議的「不對稱」而 拒絕大摩這樣的國際投資者,而是要熟悉其遊戲規則,並且客觀把握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及所處的行業背景,在博弈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優勢,維護企業利 益。
  作為第一家受外資投行對賭協議及操作手法推動而被併購的中國公司,永樂也給中國企業界上了生動的一課。它徹底打破了長期以來紮根於企業決 策者們腦海中的關於「財務投資者不會幹涉企業運營和戰略」的觀念。像大摩這樣的國際投行,若其投資的是蒙牛這樣能夠為其帶來理想回報的企業,外界看到的大 摩可能就是一個財務投資者的形象,否則的話,它完全有能力以一些市場化的手段,比如強大的研究導向、自身投資取向對國際投資者的影響力等,間接調控企業的 股價表現,進而影響企業的運行軌跡。而這一系列操作的結果是,無論企業最終成敗與否,其都能毫髮無損,獲利不菲。
  對賭協議的實質:保證大摩收益水平
  只要永樂的淨利潤水平能夠高於對賭協議匡定的下限,那無論大摩賭贏賭輸,其理論賬面投資回報率都可高達600%以上,換句話說,對賭的實質之一是保證大摩的投資收益水平,穩賺不賠。而對於永樂管理層來說,輸掉「對賭協議」就要失去對公司的控股權。
  儘管大摩與永樂間的「對賭協議」已廣為人知,但由這份「對賭協議」引發的大摩對永樂發展路徑的操控,乃至對整個家電連鎖行業的影響都有必要做一個客觀評估。
   2005年1月,大摩投資永樂之時雙方簽訂的對賭協議核心內容是:永樂在2007年(如遇不可抗力,可延至2008年或2009年)扣除非核心業務(如 房地產)利潤後盈利如果高於7.5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人向管理層割讓4697萬股;利潤介於6.75億元和7.5億元之間不需進行估值調整;利潤 介於6億元和6.75億元之間,管理層向投資人割讓4697萬股;利潤低於6億元,則管理層割讓的股份達到9395萬股,佔到永樂上市後總股本(不計行使 超額配股權)的約4.1%。
  協議中還指出了另外一種變通的方式,即若投資者(大摩和鼎暉)達至回報目標,則永樂未達到淨利潤目標也可免於割讓 股份。這個回報目標是,大摩和鼎暉初次投資的300%(二者2005年1月初次投資總額為5000萬美元,其中大摩投資約4300萬美元 ),再加上行使購股權代價的1.5倍(大摩上市前行使了約1.18億港元的購股權),合計約11.7億港元。依此計算,協議中的這一條款實際上是大摩為自 己的投資設定了一個最低回報率底線,即約260%。
  所謂「對賭協議」,英文名稱為「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VAM)」,直譯過來是「估值調整協議」,在西方資本市場,估值調整幾乎是每一宗投資必不可少的技術環節。因為投資方和被投資方對企 業未來的盈利前景均不可能做100%正確的判斷,因此投資方往往傾向於在未來根據實際情況對投資條件加以調整。
  分析大摩和永樂簽訂的這份「對 賭協議」,其實就是,以永樂未來年份(2007年)的淨利潤P為衡量指標,從高到低設置了3個臨界點(A≧B≧C),若P≧A,則大摩賭輸「對賭協議」, 要割讓給永樂管理層一定數量股份;若B≦P≦A,則無所謂輸贏,對賭協議沒有實質性意義;若P≦B,則大摩賭贏「對賭協議」,永樂管理層要割讓一定數量股 份給大摩,其中又細分,若P≦C,則永樂要割讓更多數量股份給大摩。
  我們可以來算這樣一筆賬,分成兩種假設情況:如果大摩賭贏了,其投資永樂的資本回報有多少;如果大摩賭輸了,情況又是怎樣?
  根據一般的投資獲利模式,我們估計大摩最終通過二級市場減持來實現盈利,則其投資回報取決於其所持有的股票的總市值。因此我們通過計算和比較對賭協議所規定的兩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大摩所持有股票的總市值來分析大摩的獲利情況。
   假定大摩在投資永樂以後到2007年對賭協議終止期間,除了因「對賭協議」使大摩持有永樂股份發生變化外,大摩沒有在二級市場增持或拋售永樂股份的行 為。每股股價=市盈率×每股盈利,其中市盈率按照5只在港上市的內地經營的零售企業2006年全年市盈率平均值(可近似看作行業平均市盈率)來算,每股盈 利=假設2007年永樂淨利潤/已發行總股數,假設2007年永樂淨利潤按照三個臨界點(6億元、6.75億元、7.5億元)分別計算(表1、表2)。


  當大摩賭贏時:若P=6.75,其理論賬面投資回報率最高可達639%,若P=6,則理論賬面投資回報率可達623%;當大摩賭輸時, 即P=7.5,其理論賬面投資回報率可達557%(表3)。也就是說無論大摩賭贏還是賭輸,其投資回報率都能達到6倍左右,而賭贏比賭輸時投資回報至少會 高出10%(以2006年9月22日匯率1美元=7.926元計算)。


  通過上面粗略的估算可以看出,名為「對賭」,實際上大摩穩賺不賠,而對於永樂管理層來說,「對賭協議」對其壓力要沉重得多。贏了「對 賭」,永樂管理層自然可鬆一口氣,輸了「對賭」,就至少要割讓總股本的4.1%給大摩,致使管理層控制的股權比例將低於50%,失去對公司的絕對控股權。 沒有任何一家接受投資的企業會為了輸掉股份而簽署對賭協議,我們相信永樂管理層在與大摩達成協議時,與蒙牛的牛根生、江蘇雨潤的祝義才一樣,是權衡過贏得 「對賭協議」的可能性的。但客觀上看,永樂能夠在2007年達到「對賭協議」中淨利潤要求的希望究竟有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80

轉載:《環球企業家》——廣匯賭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4d1i.html

千呼萬喚始出來。125日,廣匯能源(600256.SH)發佈公告稱,哈密「年產120萬噸甲醇/80萬噸二甲醚、5億方LNG(液化天然氣)」煤化工項目已全面投產,且已產出合格LNG產品。

不過,本刊記者調查獲悉,哈密煤化工項目不容樂觀,設備長期故障導致不能正常生產;核心技術人員流失嚴重,使得技術力量越來越薄弱,招來的畢業生還不能形成「戰鬥力」,快到青黃不接的地步。

「現在還是試車階段,問題還是很多,最主要的是人力資源跟設備問題,而且人員流失嚴重是煤化工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接近廣匯能源的權威人士表示。

歷時6年、投資額達到七十多億的煤化工項目,是廣匯能源被外界質疑最多的投資項目。實際上,廣匯能源近幾年在能源領域上中下游千億級別的巨額資本開支,鮮有項目確認收入。

2011年廣匯能源實現營收45.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僅為5.4億元,而廣彙集團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金額也僅為24.7億,要支撐如此龐大的資本開支,作為民營企業的廣匯,如履薄冰。

不過,近幾個月內,一個個迎合投資者口味的利好消息接連推出。

全國首家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邀請以私募大佬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但斌為首的60多位投資大腕入疆調研、控股股東廣彙集團及一致行動人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獨立董事增持股份、頁岩氣投標、煤化工全面投產……廣匯能源的系列利好組合拳密集在最近三個月內打出。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上半年,廣彙集團質押了其持有的廣匯能源幾乎全部的股權,佔公司總股本的40.83%(廣彙集團持有廣匯能源43.94%股權),融資所得大部分投入到廣匯能源的項目;此外,廣彙集團持有的廣匯房地產公司75%的股權亦在去年發債時被質押,而發債所得16億資金中13億投入廣匯能源的煤化工項目。

房地產被廣彙集團稱為「錢袋子」、「米袋子」,在廣匯數次危機中,都提供了現金支持。由於長期的房地產調控,廣匯房地產收入在2011年大幅下滑,且在建項目眾多,後期投資規模較大,資金需求承壓。「錢袋子」囊中羞澀,廣匯騰挪空間已經非常有限。

截至2011年底,廣彙集團資產負債率上升到67.4%,負債總額為455.7億,較上年大幅增長56.04%。而針對市場對廣匯能源半年報財務問題的種種質疑,中國證監會新疆監管局曾於820日發出責改通知。

廣彙集團董事局主席孫廣信壓上了廣彙集團的大部分家當,希望在不斷擴張的能源版圖中博得豐厚回報,但緊張的財務狀況和巨大的行業風險,亦使得這一佈局顯得步步驚心。

 

煤化工泥潭掘金

煤化工已經成為廣匯能源的一塊招牌,但這類業務到目前為止並未產生收益,並成為廣匯能源的資本支出大戶。

哈密「年產120萬噸甲醇/80萬噸二甲醚、5億方LNG項目」煤化工項目,廣匯能源從2006年與廣彙集團共同籌備建設,並於2011128日竣工,今年上半年末該項目的在建工程餘額高達77.2億元,但該項目至今依舊列在在建工程裡面,未轉入固定資產。

此舉被認為是避免計提折舊,進而美化報表利潤。

對於質疑,廣匯能源發佈公告稱:哈密新能源項目應根據自身生產裝置及工藝特點,制定相應的綜合驗收標準,即整套裝置持續穩定生產達到一定時間,合格產品產量達到一定的設計能力以上,通過整體驗收後,基建項目方可正式轉為固定資產,工程進度與投資進展情況與是否轉固定資產並無直接關聯。

隨後,廣匯能源制定了基建轉固定資產標準、固定資產分類及使用年限。以廣匯能源於公佈的折舊年限表計算,該項目如果轉固,年均折舊費用接近4億元,加上歷年累積的近7億元資本化利息需要逐步攤銷,廣匯能源極有可能因為哈密項目轉固而使每季度減少約1億元的淨利潤,這對前三季度淨利只有8.5億元的廣匯能源而言,並非小數目。

125,廣匯能源發佈公告稱該項目已經全面投產,但對轉固一事,廣匯稱達到之前制定的轉固條件後才正式實施。

根據轉固條件之一的整套裝置持續穩定生產達到1個月以上計算,122日產出合格的LNG,該項目最早於明年1月份轉固。

廣匯能源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嚴酷現實是,產品將出,但銷路已成問題。

按照當初的規劃,甲醇是中間產品,最終外銷的將是二甲醚。目前,天茂集團、瀘天化、威遠生化、蘭花科創皆有二甲醚業務,盈利狀況不佳。

或許正是考慮到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今年6月,另一家上市公司赤天化急於將已投產的二甲醚項目股權脫手。

面對行業整體低迷的境況,廣匯能源表示將甲醇也納入外銷範疇,不過,這是從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殺到另一個產能過剩的行業。

「現在技術沒什麼大問題,關鍵是成本比較,任何新的煤化工,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沒有規模經濟效益上不來,事實上,神華等企業搞煤化工項目,都達不到規模化生產,再加上產業政策不明確,國家一些部門對煤制油等一直也是態度曖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吳忠瑚表示。

 

能源版圖構想

「現在能源這塊鋪的攤子比較大,資金非常緊。」一接近廣匯的券商人士表示,其實廣匯能源之前並不是一家能源企業。

廣匯能源以石材加工為主業於2000年在上交所掛牌交易,隨後主營業務不斷變更。2009年剝離石材業務,2011年整體剝離了房地產業務,在今年上半年又剝離了物流業務,同時將公司名稱由「新疆廣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廣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由「廣匯股份」變更為「廣匯能源」。

「最開始我們是以石材加工為主導產業上市的,但石材加工產業的利潤太薄了,那時證監會也沒什麼關聯交易方面的要求,所以就把房地產銷售這塊放在上市公司裡,因為這塊收益比較好,而開發和物業一直在房產集團,但後來證監會對關聯交易越來越嚴格,這樣就把房地產銷售剝離出來。」一位已退休的廣彙集團高管說。

在廣匯能源母公司廣彙集團層面,除廣匯能源外,還有汽車服務、房地產兩大主業,「一開始什麼都做,餐飲、娛樂、房地產,到後面做石材加工,逐步轉向做能源、汽車銷售,最後定格成房地產、能源和汽車銷售三大板塊,目前已經由房地產轉型成以能源為龍頭,相比較而言,能源板塊的資金佔比更大一些。」前述已退休廣彙集團高管表示。

2012年被廣匯能源稱為轉型元年。在2012年半年報中,廣匯能源宣佈公司已轉型為以能源開發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縱觀整個廣匯能源的產業佈局,廣匯搞煤化工,並花大力氣涉足煤炭、天然氣、石油等上游資源開發,甚至在外國搞油氣開發,目標是為了給自己的清潔能源業務提供戰略支持。

2002年,廣匯能源斥巨資進入液化天然氣領域,經過不斷的戰略轉型,由中國最大的陸基LNG清潔能源供應商向擁有「煤—煤化工—LNG」、「天然氣—LNG」兩條產業鏈的一體化清潔能源企業轉變。

但現實是,第一條產業鏈還沒展現出應有的效果,第二條產業鏈由於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能源巨頭擠壓而施展不開,不得不到國外尋找油氣資源。

「對於能源項目,國家都是配給國有企業的,不直接配給民營企業,只有等到有項目了,才會配一些資源,比如深加工等。」一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2006年廣匯能源籌備煤化工項目之時,就計劃與已有的液化天然氣產業相結合,希望成為主業突出的清潔能源公司。

6年過去了,2012年上半年,LNG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96億元,佔比達29.28%,實現營業利潤1.91億元。但據本刊記者查實,廣匯能源的主營業務LNG從來沒有達到全產能生產。2011年全年生產LNG3.4億立方米,而液化天然氣項目當初的設計產能為年產5億立方米LNG

「天然氣是國家壟斷的,液化天然氣業務國家不給氣就沒辦法,廣匯這塊其實做的不多,因為給他的原料比較少,一直不滿負荷。」新疆當地一能源領域權威人士透露。

而這一死穴逼迫著廣匯不得不另謀出路,走向鄰國哈薩克斯坦收購油氣資源。

2009年,廣匯通過控股孫公司Luxembourg控股合併收購荷蘭Rifkamp公司100%股權,以獲得其持有的哈薩克斯坦Tarbagatay MunayLLP公司49%權益,從而間接擁有哈薩克斯坦齋桑油氣區塊49%權益。

廣匯能源仍在建設當中的吉木乃LNG項目,屆時將直接利用來自齋桑的油氣資源。2012年半年報顯示,吉木乃LNG項目已累計投入6.7億,工程進度為99.1%

不過,齋桑油氣田目前仍處於勘探階段。

多家券商均表達了對該項目的擔憂,認為存在政治風險,這也是很多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但廣匯對該項目信心滿滿,1117日,廣匯能源發佈公告稱,投資金額由原計劃總投資金額6.8億美元調整至13.7億美元,新增投資6.9萬美元,較之前增加一倍。不過,廣匯能源並沒有將其納入合併會計報表範圍,而是採用權益法核算長期投資,此舉則被認為是將虧損計入表外。

同時,富蘊的煤化工項目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一期工程設計為年產40億立方米LNG,遠期規劃則為120億立方米LNG,遠超過哈密一期5億立方米LNG2012年半年報顯示,富蘊煤炭綜合開發前期工程已經累計投入4.5億。

此外,為提高能源運輸效率,廣匯還自己修建公路、鐵路。截至今年上半年,淖柳公路項目已累計投入4.1億,工程進度為62.3%。紅淖三鐵路建設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前期工作,已經投入7996萬。鵬元評級出具的廣彙集團債券跟蹤評級報告顯示,紅淖三鐵路項目預計2012-2014年間需支出資本約104億元。

至此,廣匯所構想的能源版圖輪廓隱約可見,但支撐如此大投入的工程項目,作為一家2011年營收只有45.6億元的民營企業,需要怎樣的驚天財技?

 

緊張的頭寸

「我在廣匯的一二十年期間,外界對廣匯的非議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前述廣彙集團已退休高管表示,如果說有什麼困難,就是廣匯一直面臨資金壓力。

2011年年報顯示,廣匯能源2012年資金需求量為110億,資本支出有增無減。

2012年內到期的12.7億銀行借款,廣匯能源採取先還後貸、轉貸或續貸等方式繼續延長借款期限。

此外,還計劃通過銀行借款、票據融資、融資租賃、信託等方式融資67.3億元,還有通過非公開定向發行債券融資工具方式或向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融資不超過30億元人民幣。

2012年半年報顯示,廣匯能源在建的8個項目,除煤化工有通過資本市場增發融資外,其餘項目資金來源均為自籌或金融機構貸款。

2006年籌備時,廣匯能源便計劃於2007年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煤化工項目資金。但直到2011年才發行成功,最終通過非公開發行淨募集資金21億元,同時成功發行20億元公司債,解了煤化工項目投入的燃眉之急。

「很多次度過危機,都是因為孫廣信成功的資本運作。」前述退休高管表示。

孫廣信手下亦不乏金融專才,如廣匯能源前任董事長王力源在加入廣匯前,曾任伊犁州信託投資公總經理、新疆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總經理助理等職。王已於去年離任,對於王的離任市場亦多有猜測,而現任董事長尚繼強和孫廣信一樣同為行伍出身。

不過,此次廣匯的騰挪空間已經非常有限。

在整個資本運作中,廣彙集團起著更為核心的作用。廣彙集團目前已經質押了其持有的廣匯能源幾乎全部的股權,佔公司總股本的40.83%,通過質押向中航信託、華寶信託、光大銀行、甘肅信託、陝西國際信託、華融國際信託、長安國際信託、重慶國際信託等獲取長短期借款。

2010年底,中信信託甚至成為廣彙集團的第二大股東,20111月,中信信託將其持有的9.08%的股份轉讓給了新疆創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孫廣信持有的廣彙集團的股份從2010年底的72.1%下降到2011年底的69.6%

廣彙集團甚至在2011年發行16億元公司債,直接投入13億元至廣匯能源的煤化工項目。

在此次發債中,廣彙集團將其所持有的新疆廣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75%股權以及8100萬股廣匯能源股票作為質押資產。廣彙集團此次壓上了自己的重頭家當。

房地產業在廣匯內部被稱為「錢袋子」、「米袋子」,在廣匯20多年的發展中,每當廣匯遇到資金危機,房地產總能給予現金流支持。

不過,除了廣匯房地產75%的股權被質押外,「錢袋子」也開始囊中羞澀。

2011年,廣匯房地產業務實現收入44.9億,較上年減少33.40%,主要是因為受房產調控政策影響,新開盤小區和可供銷售樓盤項目較上年減少。同時,廣匯目前在建房地產項目較多,重點項目後續投資規模較大,尚需投入42.8億,資金需求承壓。

此外,廣匯的三大主業之首的汽車業務,從目前來看,多年的急速擴張已經令其自顧不暇。

中國債券信息網顯示,2012年廣匯汽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發行了兩期中期票據,總額為18億。廣匯汽車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流動負債從176.57億元增加到222.35億元,實現淨利潤11.08億元,但商譽卻從42.60億元增加到59.75億元,實現利潤還不及17.15億的商譽增加值,巨額商譽懸頂,未來盈利承壓。此前一度傳言廣匯汽車將於2013年上市,以解除資金飢渴。

截至2011年底,廣彙集團資產負債率上升到67.4%,近幾年負債總額大幅增長,且負債結構日益惡化。2011年負債總額為455.7億,較上年增長56.04%,其中流動負債為290.7億,佔負債總額比例達到63.8%;非流動負債為164.9億,較上年增長51.3%,主要是公司能源項目的建設貸款。

轉讓股權融資也成為廣匯的神來之筆,今年9月份,廣匯能源發佈公告稱,擬出售全資子公司瓜州廣匯能源物流有限公司持有伊吾廣匯能源開發有限公司9%的股權,轉讓給新疆中能頤和股權投資有限合夥企業,本次股權轉讓價格為12億。

值得一提的是,伊吾能源的淨資產僅為2億元。

此次交易中,廣彙集團亦向中能頤和轉讓其持有的伊吾能源6%的股權。

實際上,廣匯能源目前產生現金流的業務只有鄯善LNG項目和煤炭銷售等業務,龐大的能源版圖,大部分仍在燒錢。

 

孫廣信的攻與守

「哈密自然環境本身就惡劣,很多人都不願意來這兒上班,再加上待遇不如同行業好,以及中層管理不懂業務等,人員流失很嚴重,目前新能源的管理還是沒有改變。」前述接近廣匯的權威人士表示,「這麼大的工廠,誰想會成現在這個樣子。」

在廣匯一位內部人士看來,雖然是民營企業,但廣匯的大企業病還是比較明顯。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孫廣信在新疆當地的光環,提起孫廣信,新疆當地業內人士均嘖嘖稱奇。

長袖善舞是新疆當地受訪的業內人士對孫廣信的一致評價。「國家控制的項目,他們都能去分一杯羹,能量不一般。」一新疆當地業內人士表示。

「幾乎好地段的房地產項目都被廣匯拿到了,比如烏魯木齊市政府搬遷後,著名的紅山景區周圍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一接近孫廣信的人士透露。

廣匯房地產曾創造了全國唯一在首府城市佔領73%的房地產市場份額的業績神話。

行伍出身的孫廣信被業內習慣稱為新疆首富,1989年復員創業,在2012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他以195.3億元位列第14名,孫極富個人魅力,「跟他一聊,就不由自主想買他的股票。」一位接近廣匯的券商人士如是說,「中國是缺能源的地方,新疆的能源又非常富裕,這塊如果定位比較好的話,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政策變化給廣匯的未來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據說有幾個項目沒給批,受了很多限制。」前述接近孫廣信的人士透露。

在廣匯能源的轉型元年,資本市場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公司股東名單中機構扎堆的景象不再,截至630日,持有廣匯的基金多達120個,其中不乏中國人壽、行業規模前十的基金,但截至三季度末僅剩下26家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6

一個有趣的賭局---分散化對於發揮概率優勢的重要性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727534
對於像我這種沒有判斷未來的能力,只能依靠風險收益比盈利的投資者來說,分散化到底有多重要。今天來談談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玩一個拋硬幣遊戲,猜對了獲利100%,猜錯了虧損50%。由於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因此這是一個統計上對賭徒有利的遊戲,平均來看每次下注便能獲得25%的利潤。

但是,如果你每次下注都是全副身家放下去,那麼即使是如此顯著的統計優勢對你一點用都沒有。因為獲利100%以後,虧損50%就會回到原點。在1000場賭局了,你會贏500局,輸500局。無論賭多少次,你的財產都不會有增長,還是原來的數值。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還是一模一樣的1000場賭局,如果你把身家分成10份平均下注,那麼你每一次(10局)大約都可以獲得25%的盈利。用不了多少局,就會成為世界首富。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

在實際的EXCEL表試算中,我發現第一種方法的盈利極其不穩定,有時是幾億,有時又是0.00000001。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原來在1000個空格中隨機填充50%和200%的話,不一定是各有500個。而最終的盈利就取決於是200%多了20個還是50%多了8個。也就是說,當你極度集中投資時,你就把命運交給了隨機性。

相反的,分散投資的方法在多次實驗中都是產生了巨額的利潤。在實際的投資裡,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找不到這麼多概率上有利的機會。


結論,分散投資對於發揮概率優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考1,兩者的差異似乎與標準差無關,我的想法是分散化可以影響注碼的分佈,對於第一種方法,相當於是同樣數量的2和0.5連乘。每一個贏的賭局,都必然對應著一個兩倍注碼(因為之前贏了一次)的輸的賭局,因此不會有盈利。

第二種方法裡,每一組(10局)裡,都會有5個贏的和輸的局,而同一組的注碼是一樣的。即每個贏的賭局,都對應著一個同樣注碼的輸的賭局。整體贏是必然的。

思考2,面對同樣的1000場賭局,只要改變下注的方式,就可以產生巨額盈利,並不一定要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在投資裡,合適的賠率(價格)和基本面的走向幾乎同等重要的。而大量的智力資源只被用在了提高預測準確度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8

山寨iPhone的生意經:賭局與淘汰賽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7192.html

通過蘋果原料供貨渠道蒐集情報,這是以假亂真的山寨iphone比蘋果更早上市的原因。

最近幾年,蘋果生產的iPhone手機受到中國消費者熱捧,然而一台iPhone手機四、五千元的高昂價格卻也讓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因此,在價格與需求的矛盾下,高仿iPhone手機成為山寨市場的「香餑餑」。

看上去,iPhone的出現似乎給轉型之中的山寨廠商開拓了一條生意新門路,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山寨iPhone背後卻是一本令廠家叫苦不迭的生意經。

 

山寨iPhone橫行

「喏,你看是不是簡直一模一樣。」王琥將780元錢買來的「iPhone 4S」遞過來。

記者仔細觀看王琥的「iPhone 4S」發現,不管從外觀設計還是從系統UI界面上,眼前的這台iPhone 4S和真的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正因為從裡到外的模仿,於是當一個年輕小夥子在北京地鐵裡偷偷摸摸向王琥謊稱這是一台剛剛偷來的iPhone急於出手時,愛貪小便宜的王琥只是簡單地看了幾眼就信以為真了,開始把精力花在和對方討價還價上。

對方給的價錢從2000降到1500,再到800,最後王琥將錢包裡的全部780元錢給了對方,以為撿到了一個便宜,不曾想最終還是自己被人給騙了。說到這裡,王琥哭笑不得。「就當是買一個普通手機吧,過年回家帶給老爸用。」

無獨有偶,日前百度貼吧裡一位網友也曬出自己花費4000多元網購得到一台山寨iPhone 5的帖子。該帖子被其他網站轉載之後,頗受關注。從網友貼出的多張照片來看,從外觀到系統界面通通都是蘋果范兒,模仿程度之高,如果不是比較瞭解iPhone 5手機的人,真的不容易一眼就識別出來。

這些iPhone手機都是1:1高仿iPhone。打開淘寶,輸入「山寨iPhone」或者「高仿蘋果」等關鍵字,可以輕易找到王琥等人買到的高仿iPhone手機。大多以iPhone 4和4S為主,也有不少商家出售高仿iPhone5。價格從200多元到1000元不等,其中主要價位集中在400到500元區間。

每家淘寶店對產品的宣傳令人眼花繚亂,不過大家宣傳的核心都一樣:就是與真正的iPhone手機幾乎一模一樣。客服人員對記者表示:「保證一樣,如果不一樣的話可以包退。」客戶人員更是重點強調,此款產品在微博和QQ上都能顯示消息是發自於「iPhone客戶端」。

記者在留言的買家中聯繫到幾位買家網友,這些買家對記者普遍反映的是:「手感還行,外觀無差,但是配置低了點,要只是打打電話聽聽歌的話還行,大型遊戲不行了,電池掉電快。」其中有一位買家還告訴記者:他拿到產品用了一星期後,手機後蓋「一屁股下去坐斷了」。


從收集情報開始

這些以假亂真的iphone手機,大多來自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

深圳,這個毗鄰香港,中國南方的大都市,在2G手機時代,曾以山寨產品聞名中外,也一度讓諾基亞等國際大品牌感覺束手無策。不過,隨著喬布斯創造了iPhone4,蘋果引領的智能機浪潮差點摧毀了中國山寨機。

好在,完美如iPhone的東西也終究是有破綻的,高昂的價格是其命門。相比真正iPhone動輒4、5千元的高價,山寨iPhone不過千元的價格無疑更親民。因此深圳的中小手機廠商在從功能機向智能機升級換代過程中,除了轉型外,有一部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山寨iPhone。

記者輾轉聯繫深圳多位手機廠商的人士,他們告訴記者:大規模山寨蘋果是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此時聯發科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機芯片6531T。記者採訪的深圳谷峰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走上了山寨iPhone手機之路。

谷峰以「製造中國人用的iPhone」為目標。其官網上目前主要出售三款產品:i4、i4S和i5,外觀上分別對應著蘋果的iPhone4、iPhone4S和iPhone5。僅從外觀上來區分,谷峰的三款產品和它們對應的蘋果產品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其中i4、i4S兩款手機的部分物料和蘋果的iPhone4、iPhone4S都是一樣。「外殼材料、Home鍵還有內部的一些物料都是(蘋果)原裝的,因為我們公司認識給蘋果提供這些的物料的渠道。」谷峰一位經理告訴記者,「但性價比更高」。

對於山寨蘋果廠商來說,這些「渠道」另一重要價值體現在可以給山寨廠商提供有關下一代iPhone產品的情報。「蘋果雖然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是生產新產品總是要購買相應的物料,而得到這些物料的信息,很多企業就可以大致猜測出下一代iPhone的外觀。」該名經理對記者說,「深圳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即便創新不高,但是模仿能力絕對是非常強的。」

一方面通過收集媒體洩露出來的信息,另一方面通過蘋果的原料供貨渠道蒐集情報,這正是為此蘋果發佈iPhone5之前深圳不少廠商已經拿出外觀幾乎一模一樣的山寨產品的原因。其中谷峰的i5產品就比蘋果的iPhone5還要早幾天發佈。

「手機不比電腦,就巴掌那麼大的東西,裡面有很多零部件,而且蘋果的內部設計做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們每個部分的結合設計不精準,可能就是一個螺絲長了一點,都會影響到機子的外觀,做出來產品比蘋果的要厚了或者長了。」谷峰該名經理說,陸陸續續收集情報的過程之中,其實也是中小廠商根據不斷收集來的情報設計修改方案的過程。這一過程可能要持續4、5個月。

賭局與淘汰賽

一旦敲定最終的方案後,一場賭局也就即將開始了。開發模具、調試軟件、購買物料,再到投入生產,每進行一步,對於山寨廠商來說就像在一場賭局裡不斷的下注跟進。而且下注還有最低門檻,「沒有人會賣你幾百件物料,我們都叫K,也就是以千為單位,至少3K或者4K。」

沒到蘋果正式發佈下一代產品的那一刻,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肯定賭對了。iPhone 4暢銷後,深圳廠商開始算計山寨「iPhone 5」(蘋果正式發佈之後實則命名為iPhone 4S)。「那個時候喬布斯還在,他對蘋果的保密工作就做得非常好。」 谷峰的經理告訴記者,山寨廠商只能自己猜,但是大家都認為下一代產品肯定會跟iPhone4不一樣,「結果iPhone 4S出來,除了邊框幾條線有一些改變,基本就沒有什麼變化。大家一下子就都傻了,因為你囤了一批沒有人要的貨。」

賭中的,贏得一大桶金。不中的,賠了賭注,如果還有家當而且想繼續玩下去的話,只能加入一場數百家廠商的混戰,熬到下一個賭局開始。

如果說賭局的殘酷性表現在一局定輸贏,那麼混戰則是一場耐力賽、淘汰賽。隨著智能機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只有那些全程跑在第一方隊的選手才有機會獲勝。

「要比時尚,不用說人家蘋果一定是最時尚的。」 另外一家山寨蘋果廠商的銷售經理連先生告訴記者。於是功能機時代的「快時尚」模式,來到在智能機時代,山寨廠商只要負責「快」,至於時尚「模仿蘋果就行」。山寨蘋果產品就是「掙快錢」:比誰快拿到聯發科好的芯片;比誰快優化出儘可能像iOS系統的系統;比誰快拿到蘋果原裝的物料……「你快,我比你還快。但是如果你晚一個月話可能就死了。」

在這些「比誰快」之中,比誰快拿到聯發科好的芯片是關鍵。「高仿的iPhone手機跟行貨iPhone不一樣,一般不以多少G來衡量價格,而是用平台來衡量。」連經理對記者說:現在山寨iPhone手機主流的就以聯發科「6573」、「6575」、「6577」芯片平台來區分。

然而,在智能機時代,聯發科更願意將產品給「中華酷聯」大品牌,卻不太待見山寨廠商。「這個不是菜市場你去就能買到,聯發科最新的芯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的。」上述谷峰經理說,「大家也都通過各自的渠道去爭取。」

比誰模仿得像之後,再看比誰快拿出有賣點的產品,與此同時,也在比拚著誰的價格更低。殘酷價格戰之下,利潤自然就有限。「對於廠商來說,經銷商把利潤都卡得非常死,所以一台山寨手機的利潤最多就是20多元。」國威通訊銷售總監柳華對記者訴苦道,「在這樣的利潤水平下,如果能保證數量的話還行。但是現在又沒有量,說實話做起來就很吃力。」

遠未到糟糕時代

但不像功能機技術門檻低很容易被模仿,智能機的模仿門檻太高。「能跟上的走得也是踉踉蹌蹌,不能跟上的就直接被淘汰。」柳華說。國威通訊目前也在生產山寨iPhone產品,但是只是跟著,盡力保持不掉隊。

2007年、2008年是深圳「山寨」的巔峰期,據介紹深圳當時有多達兩千餘家山寨手機廠商。而根據深圳市福田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華強北商業街的36家電子賣場空鋪已達3500餘個,主要集中在手機賣場。其中,以經營山寨手機為主的手機賣場空置率高達30%以上,號稱「全球最大的山寨手機銷售中心」的明通數碼城空置率更是接近40%。

然而,糟糕的時代遠未結束,更加惡劣的情況就在前方。記者採訪的多位深圳廠商人士都不約而同表示:過完新年之後將會是山寨手機真正博弈的開始。「山寨智能手機的價格已經基本達到最低了,而一些國產手機的價格現在已經賣到幾百塊錢,甚至還賣不出去,留給山寨機的空間還剩多少可想而知。」

「現在國威經營狀況也是沒有亮點,這個我們也是很頭痛,所以整體狀況也是非常艱難。」柳華苦笑了一下,接著對記者說,「我對你這麼說,我在公司開會的時候對員工也是這麼說的。」

技術瓶頸、資金投入是山寨廠商在智能機時代很難邁過去的門檻。技術瓶頸首先在硬件上就無法突破,聯發科給中小企業提供最新技術的產品非常有限。柳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始終只能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資金上的投入,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功能機時代兩三百萬,智能機時代則至少需要七八百萬元。

「2013年會是寒冬,山寨模式將會死掉一大批廠商。」卓普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營銷總監王鵬向記者表示,「我們瞭解到,其實在元旦前華強北很多廠商已經陸續關門大吉。」和國威、谷峰有些不一樣,卓普的轉型之路選擇了「品牌創業」的道路。不再一味的模仿大品牌的產品,而是自主研發智能手機產品,並且通過在二三線城市開設體驗店的模式,來銷售自己的智能機產品,推廣自己的品牌。

不過,在柳華看來,卓普的體驗店模式也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柳華說:「我們對此也進行走訪客戶和市場調研,發現其實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因此,柳華表示在沒有想清楚到底應該怎麼轉型的情況下,也只能先做著山寨品牌手機。

他們其實都很清楚山寨品牌只是「權宜之計」, 柳華苦笑對記者說:「這其實就是在糊弄消費者,因為有些功能根本就達不到。雖然一些精仿1:1的產品可以再外觀設計上和蘋果做得一模一樣的,但是軟件上、體驗上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09

窮中產逆轉上之賭局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079

上回談及我們正活在一同化社會,我地從少被銀行家,被政府及學校訓練成一個為錢工作的奴隸,單一思想,沒人教過你點去理財,一日就叫你洗錢。而窮人和富人身家(至少)相差一千倍,兩者少數而又會一樣之東西,就是不幸(或罕有事件)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機率。

 

咁同理財有咩關係呢? 首先你每月出糧獲得之公仔紙,只能換到越來越少之實物。所以金錢遊戲,通賬為王,就當賺到錢而咩都唔做,你都唔會好過,特此提供快速解決辦法係返鄉下耕田,脫離金錢遊戲。

 

我們再將金錢遊戲簡化成賭局,有錢佬、政府絕對係揸莊,而你只可以趁個莊弱,賭返兩鋪贏就即離台,又再靠邊站等下一個時機。又或你識得出千,但世界上懂出千而冇權勢後台的,一係佢自己羸(做買賣)完就消聲匿跡,一係佢賺左筆錢,冇左條命。所以賭場同金錢世界,都係同一道理。

 

當然識得出千既人唔多,同埋千得幾次自己有人能解破千術,所以淨低可做既係趁個莊弱先出手,而莊弱既時候,就係佢派左副「同花順」比你既時候。你可能會心諗:「妖!我夠知啦諗樣兄!」問題係現代人由小已被灌輸經驗推論之思想邏輯,即你親身遇過既事,或有人話比你知過去十次都係咁發生既事,大家都好順理成章認為第十一次都係咁。好多打領帶既人,亦會同富豪講佢既方案很科學,經過多次驗證,冇問題。或者更會講:「人地xxx都係咁,你有冇理由唔係咁呀!」筆者留意,以上推論是投訴中經常採用之一個理由,即:「人地買個水龍頭都係四千蚊,做咩你收我六千!!」所以富豪同平民一樣,有著相同的射幸機率,反轉可叫「爆鑊」機率。

 

現代社會很同質化、人亦變為同質、有相同諗法做相同行為。

 

打領帶的人經常同大家講,我給你解釋是用到驗證科學,此做法是十分「科學」、「文明」的,沒有問題。科學之出現究竟令你生活好左定壞左呢? 人將錢交比科學、將性命交比科學。打工仔會用powerpoint同公司project今年之銷售預期。我地會乘搭之前試過一萬次都飛得起既飛機。但萬一飛機被作別用或有特異情況出現,往往所付的代價極大。另萬一有情況不被包括在白領推出銷售預期前作的假設,所失的金錢或人力是極之鉅大,改變很多人一生之命運。比起原始人沒有地圖只是見步行步,他們每犯一個錯誤,損失會較少。只少唔會一群人咁死、一秒又冇左幾千萬。

 

根據前文所述,能否反印證只要你能捕捉一次大家都唔認為係咁發生既事當中之獲利,是一生財富呢? 即係而家莊已經連贏閒廿鋪,而周邊的人都已被訓練到很單純、很同質化咁買莊續贏。如你將賭注押在買閒上之獲利,是無限的財富。現時社會上的人、或者係你同埋我已被「教化」到唔係點想用腦諗野,加上習慣即時回應人類的電腦面世之後,人變得極冇耐性。如你想脫穎而出,先做幾個工作:

 

一.    先令自己有賭本,及保持賭本夠大,不被睇場抽水抽光

二.    持續有耐性地在賭場等一鋪同花順,唔好亂出手

三.    有能力認清面前鋪牌係同花順,傾力出擊

四.    賭本越大,你出手可以越少。或分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34

拉卡拉:一分為六的生死賭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54280.html
果有一位戰略家對你說,我要將公司一分為六,從一家原本就不大的企業變成六家更小的公司,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當然,沒人喜歡這種不安全的感覺,實力不會越拆越弱嗎?

中國最大的電子終端支付企業拉卡拉,如今就要執行這個戰略,將原先一家第三方支付企業變成六家獨立子公司,讓其與各自領域的狼群競爭,以此壯大實力。

顯然,不管你的看法如何?拉卡拉就是這麼幹的。

8月中旬的一天,北京郊外。拉卡拉中層幹部一百餘名,被拉到北京郊區的溫泉度假酒店,進行一場為期兩天的閉門會議。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在長達三個小時的演講中,主旨簡明扼要—他將發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其變革核心即揮起手術刀將原本的拉卡拉拆分成六家獨立子公司:拉卡拉支付、移動互聯、電商、電銷、商服、銷售等。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街頭巷尾的便利商店裡,黃色觸摸屏的拉卡拉終端機,吸引著全國白領顧客刷卡支付。但,他對此仍不滿足,其希望公司規模不斷地擴大、擴大。雖然,目前拉卡拉依舊處燒錢階段,但孫陶然說:「(如果需要)我們隨時可以盈利。」冒險變革既證明了孫的自信,亦預示企業一定遇到了什麼問題?

如此重大變革之原因在於,孫陶然認為還未賺錢的拉卡拉已患上大企業病,這不是他想看到的現狀。

過去8年,拉卡拉在全國300多個城市鋪設7.5萬多台便民公共終端,2012年通過拉卡拉達成的交易規模亦達6000億。可是,互聯網公司紛紛把金融業務擺上前台。阿里巴巴推出餘額寶紅極一時,蘇寧、京東商城、百度亦有意開展支付業務,微信支付已然芒刺在背。阿里巴巴剛推出餘額寶的不久後,就有基金公司找到孫陶然希望合作一個拉卡拉的「餘額寶」。結果,卻被孫陶然斷然拒絕,「這不是拉卡拉要做的事。我們需要繼續在主業上擴大移動支付的規模,擴大收單商戶的規模,擴大社區服務的規模。」孫陶然堅決抵制誘惑,深入實體通路構建渠道優勢,打通拉卡拉線上與線下的紐帶。

孫陶然分拆拉卡拉以及集團化變革的用意是,希望子公司都單個的「創業公司」,憑藉自身力量與以上互聯網大佬們拚一拚—誰是中國最有幹勁的TMT企業。

企業經營的任何一次變革從來不會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粗暴。孫陶然和他的團隊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險,他的策略就是引入外來競爭者和子公司對抗,希望通過變化機制取得一場「去官僚化」鬥爭的勝利。

隱憂

無論如何,一分為六的冒險精神,還需直面管理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拉卡拉過去只有一位總裁,就是我。」孫陶然對《環球企業家》說,「現在需要好幾個總裁,每個子公司班子怎麼搭?怎麼授權?他們的戰略到底定成什麼樣子?這都需要考慮。」在過去兩個月,孫陶然滿腦子是變革的執行計劃。

根據拉卡拉預計,2013年通過拉卡拉交易的規模將突破一萬億,相比2012年成長超過六成七。但孫陶然仍然只給拉卡拉打70分。在他看來,拉卡拉逐漸成為一家成熟企業,但大公司病也早已出現。因此變革就發生於最近8個月,其希望通過恢復創業公司的速度,令企業在渠道上可以——「快一點,再快一點。」

2006年加入拉卡拉的公司副總、執委李廣雨感觸頗深,去年底在深圳會議上,拉卡拉執行委員會和孫陶然第一次醞釀變革。當時深圳會議得出結論,對於拉卡拉和第三方支付業而言,內部、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縱觀拉卡拉產品線,原先單純的支付業務已衍生出多條產品線,移動支付、收單和社區服務等。這些產品線均快速成長,但用戶完全不一致、產品形態亦不同,銷售方式當然也不一樣。

因此促使孫陶然決心組建集團公司,把每個產品線組建成一家獨立子公司,令各產品線經營上專業化、專注化。但,官僚化是孫陶然對《環球企業家》一再強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舉例而言。最近一次讓孫惱怒的事件是產品優化時,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低下。他直言不諱,「一個很小的技術問題,技術部居然研發排期到11月份,我很惱火。很小的問題為何排期兩個月才能上線?我認為,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官僚主義」。

他對外界毫不掩飾對拉卡拉官僚化的憤怒。在技術研發上,雖然TMT公司都存在排隊、排期問題。但主要指大項目需要的規劃、進度和排期。對一個技術優化就因排期排滿,就把其拖延三個月,效率就十分有問題。孫說,「這是一個很小的優化,抽掉三個人幹三個小時就完了。」

官僚化嚴重違背孫陶然對創業精神的執著。仍然耿耿於懷的他說,「所謂官僚是什麼呢?就是照著書面的東西、紙上的東西處理事情,不是照著它應該怎麼樣去進行。」對創業精神的違背,在某種程度上加速孫陶然對拉卡拉的變革進程。「公司大了都有這問題,歷史上有人通過運動方式解決問題,比如搞個什麼整風運動。我認為,就是應該通過機制去解決問題。」即,將大公司拆分獨立的子公司自負盈虧。這更符合孫陶然對創業型公司的理解。

拉卡拉硬件技術負責人孫劍靈說,「過去拉卡拉系統內,如果老闆不盯住一個項目,沒有指定誰負責,大家不會主動承擔責任。因為,我的KPI定好了,今年就十個產品,你讓我做售前支持。對不起!我KPI裡頭沒有這一項。假設我KPI沒有申報知識產權專利職責,我就不會主動申請兩個專利。」同時,另一位拉卡拉軟件開發設計負責人張黎明則說,集團化後,繁瑣的匯報流程縮短了50%,而在以往,從申報項目到產品成型起碼經歷十項流程。

一分為六的目標就在減少每個子公司的管理程序,增強其自身競爭力,以應對各條戰線上的競爭對手。張黎明認為,以前自下而上流程繁瑣。現在項目可以同步開展,因為各子公司需求不同。例如評審需求時,可將單一子公司需求放在一起令資源集中,效率提升。

賭性

李廣雨認為,外部環境急速變化也讓拉卡拉站到變革邊緣。不可否認,從2011年支付牌照發放開始金融行業開放程度提高,市場化成為趨勢。新金融政策,利率市場化的放開,新收單辦法出台以及互聯網金融概念提出,既給包括拉卡拉在內眾多民間機構機會,也令競爭加劇。

諸如阿里巴巴、蘇寧、京東商城都在向金融領域逼近。在和巨頭公司們對抗的過程中,只有更快才有機會。在中國市場做生意,速度有時候就是力量。「有一些業務規則都變了,有一些市場形勢發生變化,我們對很多業務相應進行調整和梳理,如果不做,就可能導致我們企業的效率低下。」李廣雨對《環球企業家》說。

拉卡拉集團化後,內部競爭在所難免。集團化構架讓每個子公司獨立核算,子公司互相之間已是市場化的行為。舉例而言,硬件產品最終目的是吸引更多用戶,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夠比拉卡拉銷售公司更好地賣出硬件產品,那麼終端公司將為其提供更多貨源。如果有一家子公司無法拼過市場中的對手,那麼就會被自然淘汰,一家企業的管理風險被分散到了六家企業一起承擔。

面對孫陶然,你會發現骨子裡寫滿「冒險」二字。他曾創立廣告公司、做過商務通,甚至沒有任何金融背景情況下創立了拉卡拉。在他自己頗為得意的作品《創業36條軍規》一書中寫到:「成功總是青睞那些有冒險精神的人。」這句話指引孫陶然從創立拉卡拉之初就堅定:一件事情有60%把握就出手,就應該去幹了。

因為當事情越確定,就意味越多的人來做,就未必是你的機會了。

現在,孫最大的冒險來自於他的社區網購終端「開店寶」。這是一款採用Android平台的交易終端——8英吋電容觸摸屏,造價不菲。拉卡拉希望讓這款產品成為社區商戶的「瑞士軍刀」:既可以完成傳統Pos機支付功能,還可以讓店主幫助顧客完成普通Pad在網上的下單功能。

在孫陶然看來,開店寶可以幫社區商戶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提升人氣,因為開店寶上面有便民繳費、生活服務等內容;第二增加店舖品類,開店寶可以集合例如京東商城等成熟電商,社區店舖可以和電商網站打通;第三是降低成本,實際上店主是幫電商公司銷售。

這款產品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價格。這款售價接近5000元的Pad終端,想要進入小本買賣的社區商家的採購清單真不容易。

李廣雨算過一筆賬,如果商家開一個社區店舖、辦一個收銀軟件、買一台電腦、裝一台POS等等,花銷累積起來也要將近一萬元,而開店寶的成本只有一半。

進化

即使這樣,對於尚未形成電商思維的中小店主而言,說服他們購買這款產品也並不容易。李更願意用「分賬」模式打動店主。「如果簡單從分成比例來講,毛利至少在10%以上。另外開店寶上的所有業務,產生交易流量都會給店主分手續費。」李廣雨解釋說,店主如果經營好開店寶,那麼他將從電商、拉卡拉兩方面獲得持續分成。同時,讓電商也擴大了生意面。

這個故事聽上去無懈可擊,關鍵在於成本面及執行力,是否可令其創意變成現實。

孫的策略是出售拉卡拉開店寶,並不採取「免費贈送」模式。一方面,開店寶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拉卡拉發現,免費贈送並不能達到拉卡拉希望達成的效果—店主沒有意願經營這款產品的話,實際上開店寶的開通率、活躍度就會很低。

以拉卡拉旗下另一款產品手機刷卡器為例,「凡是個人購買的,開通率都在95%以上,活躍率也非常高。而通過一些團購或者通過一些會務禮品、員工福利送出去的,開通率只有一半。對於大家來講都沒意義。」李廣雨直言。

過去,拉卡拉一直在吃信用卡紅利,現在其已看到電商紅利。這是孫陶然「六成把握就出手」的勝算所在。

在這次變革中,孫陶然親自擔當電商公司CEO。孫判斷個人用戶在電商支付上會加大,而拉卡拉龐大的線下便利店渠道,將成為線上線下的連接樞紐。「如果沒有電商這麼發達,如果沒有這麼多有品質的電商,如果沒有物流的發展,那我們做不了社區電商這件事。」

對於線下生意來講,受線上衝擊很大,也很想往線上走。但是,往線上走絕對不是簡簡單單的建個網站就是電子商務,那必然死路一條,孫有很強的電商情節,現在他施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針對生意寶的消費對象,拉卡拉內部亦有討論。比如電子貨架用什麼樣陳列方式?是B2C還是B2B還是B2B2C,或是單獨經營C端用戶(普通消費者),不同陳列方式的導向完全不同。最後,拉卡拉認為經營店主是比較可行的方案。因為李廣雨認為,「我們業務絕對不像其他自助終端那樣提供一個平台,用戶到這裡在屏幕上選,選完商品後下單支付,在中國短期內可能不會有。」

拉卡拉的邏輯在於,開店寶將經營權交給店主,從而能夠打開熟人生意和店主推銷兩種模式。一般而言,社區商戶的店主都是熟人網絡,而且這些人並不熟悉電商消費模式。尤其對於一些特殊商品電商折扣巨大,這給了店主向顧客推銷商品的源動力。

可問題是習慣網購的人,自然懂得如何在自家電腦下單;而不習慣網購的消費者,則很難被店主說服。

對此,孫陶然不以為然。

「如果是一個重度喜歡在電腦前下單的用戶,其確實不需要拉卡拉的服務,但這類用戶數據顯示約只有5%。也就是說大概只有5%的人,能熟練完成自己在網上下單和支付的過程,有95%的人無法獨自完成電商消費。所以在家邊的便利店裡,由店主幫他操作下單,看著屏幕說出需求,更容易完成交易。」孫告訴《環球企業家》。

冒險家著稱的孫陶然也始終沒有放棄個人消費刷卡終端,並自認已拿到移動互聯網的半張門票。「我們App安裝量現已接近兩千萬,有刷卡器活躍用戶一百多萬。用戶含金量比大型公司的用戶含金量更高。」說到這裡,孫陶然有些興奮。「我的用戶信用卡每月平均還款金額5700,接近6000,其他渠道平均還款額只有2000多元,換句話講,拉卡拉用戶都是信用卡用戶,而且是信用卡里花錢的深度用戶。」

對於金庸迷孫陶然來說,他願意把拉卡拉比喻成令狐沖。「有傲氣,有原則,絕不媚俗;走正道,不做上不了檯面的事;不拘一格,創新是不墨守成規。」他開玩笑說,「令狐沖也是這樣,有創新精神,水平還挺高」孫陶然正練習獨孤九劍,其強敵亦猶如令狐沖的強敵一般,人數眾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7

揭開1186億賭局的盤算你該買單嗎?

2013-11-11  TWM  
 

 

這是一場沒有煞車的標局,上頭坐著6位老闆,搭了雲霄飛車就往上衝;可怕的是,車上沒人知道軌道的盡頭在哪裡?也沒人曉得這輛列車要帶著他們往哪去?

坐在上頭的他們,有的機關算盡卻落居下風,有的固守城池反成贏家。

到底千億元賭局背後,6位老闆在玩什麼?

4G來了,終於台灣人的上網權益受到了重視,連非洲安哥拉、菲律賓都走在台灣前面開通4G服務,台灣的「科技島」美名,顯得格外諷刺。

只是原本只要三五九億元的4G門票,不料,卻成了一場千億元的生死競爭遊戲。在誰也不認輸,以致失去理性的瘋狂競賽中,有誰是最終清醒的贏家?

瘋狂失速的金錢競賽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三十日,星期三,近正午。台北市濟南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以下簡稱NCC)的大樓裡,六組競標團隊都瞪大眼睛緊盯著電腦螢幕。數字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動了,經過四十天、三九三回合的競標硝煙,這是前所未有難得的平靜。

「結束了嗎?」大家心中都這麼懷疑,誰也不敢相信戰爭終於落幕。競標室裡一片靜默,直到有人開口:「結束了,總算結束了。」這句話劃破凝結的空氣,才讓大家回過神來,忍不住拍手叫好。

這時間,是歷史性的一刻。台灣4G電信時代的玩家,已經大勢底定。

同一時間,也宣告台灣未來十七年的電信版圖,將有新一輪的洗牌。只不過,這歷史性的一刻,將來台灣電信史上也會同時記載,這是一場瘋狂失速的金錢競賽。

瘋狂一:總投標金額高出底標八百多億元。

電腦螢幕裡,總投標金額停在一一八六.五億元,遠遠超出NCC總底價三九五億元,溢價幅度達二○○%。即使業內人士事先估計,大概也是五百億元左右,沒想到結果跌破一缸子人的眼鏡。

瘋狂二:台灣4G市場硬生生擠進六家。

若把這次釋出共十二個地段、一三五兆赫的頻譜畫成一張大餅,假設電信三雄順利吃下三十五兆赫(每家可拿的最高頻譜),等於只剩下三十兆赫讓新進業者瓜分。按照NCC預估,4G最佳的業態是三雄再加一家業者,四家分庭抗禮。沒想到最後,硬是擠進六家,成了三大三小的局面瘋狂三:遠傳、台灣大機關算盡,卻堆高標金。

如果就投標金額與底標換算溢價率,遠傳與台灣大都用高達百分之七百多的溢價率踩進對方地盤。這個溢價率幾乎等同最好的,由中華電標下的「帝王段」。兩家業者為了互踩原有地盤,不惜砸錢堆高標金,可惜機關算盡,花大錢卻討不到便宜。

輸的恐懼,已經全面主宰這個戰場,競標室裡彌漫著不理性的情緒,當競標金額每天以三十億元的增幅往上跳,業者們莫不心跳加速,只能猛烈攻擊回防。

「這對三大電信商來說,就是一場生存戰爭,我們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繼續把標金往上加。」一名在競標室前線搶標人員說,縱使無奈,卻是最血淋淋的現實。

落後的恐慌蔓延,4G發照急就章而在4G執照結標的隔兩天,「這幾乎是政府逼大家蒙著眼睛上賭桌,(標金)都喊假的。」電信業裡的一名高層接受︽今周刊︾採訪時忍不住開炮。

失控,是怎麼開始的?首先,就是NCC設下的遊戲規則。

「他們(指NCC)被罵怕了,只想著要趕快把執照發出去,配套要怎麼做,都沒想清楚。」一名電信業的總經理嘆了口氣,當年3G發照,台灣走在世界的前頭,4G發照卻排在後面,全世界九十三個國家都已經有4G服務,台灣卻遠遠被拋在後頭。

NCC想要盡快發照,又要增加市場競爭,「NCC原本設定『N+1』的業者可以拿到4G執照,從台灣的市場主要由三大電信商掌握來看,三加一就是四家。」深具通訊專長的太穎法律事務所律師謝穎青搖了搖頭,從送件審查到進入競標,原本設定的四家變成了七家業者,資格審查都是全數過關。

競標者眾,有七家業者,釋標頻譜少,只有一三五兆赫,「價格建立在供給、需求的消長,供給少、需求多,競標業者當然只能砸錢進去標。」資策會通訊中心主任張奇說。

況且,NCC將競標規則設計成拍賣會,大家都能不斷往上加碼,卻沒有煞車設計,無法停損的狀況下,讓標金不斷往上飆,就算業者想停,都停不下來。

由於4G共有三種頻段,切割成十二塊頻譜,每塊頻譜的頻寬為十到十五兆赫,每家業者最少要標到十兆赫,最多只能拿到三十五兆赫,最複雜的是,十二塊頻譜裡頭,有七塊是租約尚未到期,只有五塊是空房。

就像是一棟三層樓,有十二個房間的公寓要進行都更,七戶裡頭現在都住了人,得等到二○一七、一八年租約到期,才會陸續搬走,沒住人的五戶,一買到手的業者,馬上就能搬進去住。

對競標的團隊來說,邏輯很簡單,樓層較高、視野較好,價錢也較高,就像是技術最成熟的一八○○兆赫的C頻段,是各家業者最想搶下的頻段,共有五張;其次,則是近年美國、大陸業者積極推動的七○○兆赫,也就是A頻段,有四張;再來才是九○○兆赫的B頻段,有三張。

十二戶裡,又以視野最好、又沒人住的C5最受歡迎,堪稱「帝王段」,是各家爭搶的目標。於是,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正要把台灣電信業推向深淵。

九月三日,早上九點,遊戲開始!

「對於三大電信商來說,第一要務就是守住我們既有的城池。」競標手說,以中華電為例,策略相當清楚就是要拿下目前正在使用的B2與C2,如果有人想進來搶標,中華電都會立刻加價,將對方踢出去,絕對不讓別人有得逞機會。

生存戰爭 輸了就沒得玩「如果能標到現有頻譜,等於自己就是原住戶,不用等租約到期,馬上就能都更。」這對三大電信業者來說,是最有利、也能最快讓4G開台的方式。

再來,競標第二要務,就是要拿下戰略高地。「對於我們來說,C5當然是最重要的戰略高地。」中華電內部人士說,C5是技術最成熟,又能馬上進駐搶得開台先機,自然成為各家攻擊的目標。就連鴻海也曾覬覦,因此,競標第一回合,C5馬上就有人出價,甚至密集追價,競標第一天就開出溢價幅度三五%的標金。

除了C5帝王段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戰略高地,就是拿下連續兩個頻段,讓頻寬達到二○兆赫,在4G裡達到最快的速度。「就像你買到相連的兩戶再打通,是相同的意思。」競標手說。

能攻也得能守,「在進攻之餘,如果能讓對手多付錢才買下原有頻譜,也是防守漂亮的一招。」競標手說,他們一方面想著如何確立自己的優勢,另一方面還要想著如何讓對手失去優勢。

在NCC設計的競標遊戲規則裡,每家業者手上都必須要有最少十兆赫的頻段,,每次加價幅度只能在三至七%,但手上暫時得標頻段總和若超過上限三十五兆赫,就等同無效標,就像玩二十一點,超過二十一點就爆掉。

中華電固守城池不擾敵 反成最大贏家隨著每二十分鐘結束一回合競標的速度推進,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戰情也開始白熱化,競標到第六天,總標金來到三七一.一億元,已經逼近NCC預估的三九五億元。

投資金額開始超出預期,終於有人受不了了,決定退出戰局,他們是新建。「新光集團在PHS有過教訓,他們太清楚電信業的投資與回收是兩碼子事,標到第六天,他們知道再這樣標下去,只是錢坑,只能設下停損點。」業內人士說。

可是,新建的退出並沒有讓競標回歸理性,反而激化所有競標者,「三大龍頭覺得,標金再加上去,勢必會逼退其他競爭者,對手能少一個是一個,甚至讓競標提前結束。」業內人士不諱言,在新建退出後,三大龍頭加深了決心要清理戰場,連續三天總標金以逾六十億元的速度飆升,其中一天增加幅度還高達三五%,等同一天就多了近一百億元。

十月七日一早九點,競標進入第二十四天,來到第二三一回合,情況詭譎,有人發動了攻擊。

這天,第一回合的標金開出來,就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居然一口氣就加了五.二%,想搶C5的企圖非常明顯。」競標室裡的人無不繃緊神經,各家的競標手都忙著把訊息傳回總部,因為這時C5的標金已經來到二一五億元,遠比底標多出六倍。

這是中華電事先鎖定的目標,他們的企圖就是一定要拿到手。沒有太多遲疑,一個小時後,馬上把價格加了上去,競標室的電腦數字一跳,標金從二一五億元上升到了二二一.四五億元,只是,緊繃的情緒沒有緩解,第二十五天,又有人出手了。

「這次更狠,一口氣就加價了六.一一%。」業內人士說,每次加價最多只能加到七%,這家業者一次就加到六.一一%,幾乎要逼中華電把到手的肥肉給吐出來。

「光是一個C5的標金就高達二三五億元,真的沒有幾家業者玩得起。」即使C5是最重要的戰略高地,但投資成本超過兩百億元,要如何向股東交代,讓中華電主管一想到就頭皮發麻。

隨著總標金從七百億元、八百億元,一路衝破九百億元,標照成本早就遠遠超出業者的預估;但對三大電信業者來說,如果能在4G標到好頻譜,又能削弱對手競爭力,那才叫雙贏。

台灣大錯判情勢 牽制不成落下風於是,台灣大發動了更凌厲的攻勢,目標直指遠傳,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遠傳付出更高的標金,他們看中遠傳勢必想留下既有頻譜C1,因此就不斷加價,逼遠傳追價。

雙方一路從一三三.六億元往上喊,「我們搞不懂台灣大在想什麼,台灣大如果能在既有的C3、C4拿下連續頻譜,可以達到速度最快,但他們卻一直來攻我們。」遠傳內部人士透露,誰都不想移頻,也都想保留既有頻譜,加快開台速度。

台灣大的步步進逼,終將逼得遠傳反撲,「既然他們想要C1,那我們就讓給台灣大。」台灣大沒想到遠傳會出這招,被反將一軍。由於台灣大之前已經先標下頻寬達十五兆赫的A4頻譜,加上C1的頻寬也是十五兆赫,等同於台灣大手上頻寬已達三十兆赫,倘若再標其他頻譜,就超過三十五兆赫的限制,等同出局,對遠傳祭出騷擾策略,沒想到拿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競標第三十九天,也是十月三十日,就在第三九三回合,競標正式畫上句點,中華電信守住既有頻段,又拿到帝王段C5,成了最大贏家;遠傳標下連續頻段,讓頻寬可達最高速,算是標得很好;台灣大則只拿到兩張頻段,跌破市場眼鏡。

至於另外三家業者,則以鴻海的國碁算標得不錯,在七百兆赫、九百兆赫都有收穫;亞太則拿下七百兆赫的A1;頂新旗下的台灣之星算是最出乎意料,只標到九百兆赫的B1,還得等到二○一八年才能開台,是標得最不好的一家。

當台灣4G標金超過九百億元時,學界、消基會響起一片喊停聲,就是擔憂標金過高的後遺症,恐怕會不利於台灣4G發展;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標金恐怕也將讓4G資費往上升。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就認為,「電信服務的好壞,是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整體產業發展,電信發照不應該只看一次標金帶來的經濟效益。」張奇則提出不同的觀點,從3G看4G,當年3G發照,電信商每兆赫可創造的年營收約五.三五億元,以使用年限十七年來算,等於可創造營收九十.九五億元,如果手上頻寬超過十兆赫,就有九百億元,換算電信業利潤率約一三%,每年可賺進約一一七億元。再對照4G釋出一三五兆赫,每兆赫標金成本約八.七九億元,再加上建置成本後,這樣的價格或許不算貴。

標金創新高 但代價也慘痛?

不過,若以目前電信商每年還要繳交頻率使用費與普及服務費給NCC,這筆成本就至少十億元,在在都壓縮了電信商的獲利空間,「我們能做的,當然是想辦法在加值服務上把錢賺回來。」一名電信商的總經理不諱言。

「台灣電信業從推出『吃到飽』服務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步入紅海,一個市場一旦變成紅海,就不可能再回頭。」身為一家電信商總經理,如何在4G搶到更多行動上網的客戶,甚至讓這些客戶付出更多錢,那是讓公司生存下去不得不的手段。

相對的,NCC想要用增加玩家,進而提高市場競爭,讓消費者享有更好服務的期待,能否成真,已經沒有人敢講。

一場沒有煞車的賽局,讓台灣4G釋照標出天價,擔心網路發展落人後的恐慌,與業者怕輸的恐懼,兩相作用下,導致這場史無前例的荒謬標局,4G倉卒上路的結果,只怕消費者沒能享受到高速網路,就先讓台灣電信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一場沒有煞車的競標

為了急著在今年底完成4G執照,NCC一方面要引進新業者增加市場競爭,一方面又希望4G標金能夠即時入國庫,解決財政預算燃眉之急,倉卒行事造就了這場沒有煞車的競標。

遊戲規則

1. 每家業者最少手上要標得10兆赫,最多可標到35兆赫。

2. 標金追價在3至7%,超過就無效。

3. 無效出價達三次者,立刻出局。

4. 連續兩回合沒人出價,競標就結束。

起標 9/3 標價金額 201億元刺殺 9/9 標價金額 274億元 「標金範圍和預期中落差太大」,新建黯然退出。

過熱 10/5 標價金額 512億元 張善政:「合理4G頻譜拍賣金額,以不超過底價50%為主,目前各業者競標狀況『坦白講,過熱了』。」撐不住 10/11 標價金額 886億元 標金近千億元,加碼、收手意見分歧,台灣之星團隊分裂,李大程人馬全退出。

失速 10/18 標價金額 1007億元 標金飆破千億元,鴻海澄清:「價格不是鴻海炒高的,鴻海沒有棄權的意思,也沒有要拱高價格。」瘋狂 10/30 標價金額 1186.5億元 歷經393回合,標金總額創天價,終於讓4G競標畫上休止符。

資料來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整理:楊政諭

4G「都更」

6家老闆在搶什麼?

一八○○兆赫

台灣大 C1 舊房客 遠傳2G(合約到期2017/6)中華 C2 舊房客 中華電(合約到期2017/6)遠傳 C3 舊房客 遠傳2G(合約到期2017/6)遠傳 C4 舊房客 台灣大(合約到期2017/6)

中華信 C5

九○○兆赫

台灣之星(頂新) B1 舊房客 亞太(合約到期2018年)中華電 B2 舊房客 中華信(合約到期2017/6)國碁(鴻海) B3 舊房客 中華電、遠傳、台灣大(合約到期2017/6)

七○○兆赫

亞太 A1

遠傳 A2

國碁 A3

台灣大 A4

一次搞懂電信頻段

為何1800兆赫最搶手?700兆赫也有好價錢?

目前技術、系統最成熟為1800兆赫的C頻段,波長短、適用手機多,成為三大電信商的兵家必爭之地,砸再多錢也要守下來。

其次才是700兆赫的A頻段,標到手就可馬上入住,也有好價錢。

最後才是900兆赫的B頻段,因為相關設備與供應鏈相對不完備,適用手機也較少,勢必得推出客製手機。

標到瘋狂,多付7倍錢也要拿到手!

——各頻段溢價率

頻譜

(頻寬兆赫) 底標

(億元) 最終標價

(億元) 溢價(%) 得標業者

700兆赫

A1(10) 46 64.15 39 亞太A2(10) 46 68.10 48 遠傳A3(10) 46 68.10 18 國碁A4(15) 69 104.85 52 台灣大

900兆赫

B1(10) 16 36.55 128 台灣之星B2(10) 21 33.20 58 中華電B3(10) 21 23.70 13 國碁

1800兆赫

C1 22 185.25 742 台灣大C2(10) 14 100.70 619 中華電C3(10) 14 127.90 814遠傳C4(10) 14 117.15 737 遠傳C5(30) 30 256.85 756 中華電合計(135) 359 1186.50 231 資料來源:NCC 整理:楊政諭

一位競標手的告白:

這場競賽,財政部是最大贏家我是一個競標手,40天、393回合,1186.5億元的天價標金,在我們手上標出來。標金數字停止的那一刻,有些不可置信,終於結束了。

有些人不解,遊戲規則怎麼會這樣訂,但我們電信業者都心知肚明,政府有預算缺口的壓力,為什麼NCC要求11月底要競標結束、標金要在12月31日前繳齊?答案很簡單,如此標金才能趕上注入國庫,為明年的預算缺口做解套。

短視 一切都是為了補足政府預算缺口?

原本NCC評估,4G釋照差不多能進帳四百億元,還說了要賣中華電信的2%持股,補足另外的400億元,才能讓NCC籌足被分配到的800億元缺口。當所有事情都只往釋照帶來的一次性經濟效益看,很多事自然也會被忽略。

標金高不見得會有高資費,這麼多家業者做4G,資費也不可能會高。但是,目前台灣電信業的利潤率約10%,4G時代之後,台灣電信業變成紅海市場,真的對消費者就好嗎?

在市場競爭壓力變大,我們沒辦法從每位消費者的資費上去回收,就會從更多地方去偷,加值服務、覆蓋率……等,都有地方可以動手腳,因為行動網路有沒有到4G速度,其實多數的消費者不會知道,大家現在說4G上網速度最快可以達到100MB,卻沒人告訴消費者,那只是實驗室裡的數字。

當標金從700億、800億、900億元,一路衝上去,坐在競標室裡,我們沒有太多選擇,只能不斷打電話回去總部,預算追加再追加。

最後4G釋照標出天價,是利是弊?沒人說得準。就像標得最好的中華電信,人前笑的開心,人後擔憂投資成本太高會傷毛利,只能自嘲,至少1186.5億元入帳後,政府應該不會要再賣他們的股票了。

這一場競賽,財政部才是最大贏家。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政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