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移動遊戲「資本論」:手游估值將繼續上升,收購大潮開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187.html

中國移動遊戲圈注定是不平靜的。

7月17日,掌趣發佈重大資產重組公告,同時停牌;7月19日消息人士爆出此次掌趣收購對象為國內一線手機遊戲《大掌門》開發商玩蟹科技,收購總價近20億元。

7月19日,華誼兄弟發佈公告將通過發行股份及現金支付的方式收購廣州銀漢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權。公告並未透露交易細節,不過此前有消息稱收購價在10-12億元左右。

A股上市公司併購遊戲公司,似乎成為了國內資本市場的「主旋律」,博瑞收購遊戲谷、掌趣收購動網、浙報傳媒收購邊鋒、大唐電信收購要玩。

而這一「主旋律」在2013年下半年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把火已經自然而然的燒到了移動遊戲領域。

收購的目的?

「將來華誼給大眾的印象除了是電影電視製作公司外,也是一家手機遊戲的運營商。」

這是華誼兄弟宣佈收購銀漢之後,華誼董事長王中軍對於此次併購的未來期許。

簡單的解讀可以是華誼未來還是走電影,銀漢還是做遊戲。

而看其他一些收購的後續,國內非遊戲類的上市公司(如媒體、影視、電信、SP、軟件等)收購遊戲類公司的唯一目的是提升股價。

目前市面上已經確認的收購案中,被收購標的都有一定規模的利潤水平,甚至有的被收購方的利潤水平和收購方的利潤水平幾乎相當。

現在一般的收購價格都在10-15倍左右的PE水平,而收購方的PE可能是30,甚至50倍。

用一個1/3的價格收購一家和自己體量差不多的公司,然後市場上炒作一個看上去完美的「移動未來」,公司市值翻個一倍甚至更多輕鬆愉快。

1+0.3=2甚至3的買賣誰會不做呢?

傻子也會做的。至於未來,誰又關心呢?

因為這是A股!提升股價是唯一目的,相信戰略協同的就是傻子。

為什麼是移動遊戲?

「移動遊戲熱,熱得沒邊兒。」這是我身邊一堆做客戶端遊戲朋友的共同觀點。那麼到底有多熱呢?

「說是有家公司因為在HR招聘頁面多了幾個關於手機遊戲研發和策劃人員的招聘信息,第二天就漲停了。」

看上去不是那麼靠譜,但現實如此。

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經歷了幾年的發展,進入2013年開始出現了第一個能夠規模化獲得收入的細分領域—遊戲。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3年上半年已經有超過20款移動遊戲的月流水突破千萬;而同時也有業內人士預計到2013年年底單月突破5000萬流水的手機遊戲產品也會出現。

但即便如此,中國的手機遊戲行業還是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行業的整體規模依然可以維持超過50%的增速發展幾年。

所以從行業角度看,移動遊戲是一個增長迅速、盈利穩定且成規模的細分領域,完美匹配二級市場。

但這背後的諸如刷榜、山寨、抄襲等諸多問題也都開始顯現,不過還是那句話,這是A股。

你難道指望股民們都懂得如何鑑別刷榜麼?

你指望他們都知道COC山寨遊戲都快成國內移動遊戲行業的開發趨勢了麼?

當然你就更不可能指望他們瞭解什麼是流水、什麼是到手收入、什麼是毛利了。

所以我需要再強調一次,今天這個時點這些收購徹頭徹尾的都是純粹的資本故事,我們幾乎可以忽略所謂的戰略協同和未來的趨勢,因為這些東西在赤裸裸的資本面前都是戰鬥力只有五的渣渣。

下一個會是誰?

如果我們今天討論手機遊戲公司的出路,可以類比端游公司和頁游公司,最後可能有三種選擇:

1、獨立上市

2、賣掉

3、活著

對於一家手游公司來說,即便競爭越來越激烈,渠道成本越來越高,但他們活下去的幾率要遠比其他移動領域的創業公司高很多。

但相反的如果你希望做到獨立上市,那你要需要做的努力要比其他人多太多。

資本市場對遊戲行業固有的偏見、中概股的窗口期問題、國內審批制度的問題、手游生命週期與利潤延續性的問題、市盈率的問題,種種問題都夠任何一個創業者頭疼很久。

所以今天這個時點依然還在努力尋求獨立上市的國內手游概念企業已經沒有幾家了,今天這個時點明確表態依然獨立發展尋求上市之路的手游企業也就觸控了。

 

4月手機遊戲流水榜—-圖片來自口袋巴士(數據為估算)

而剩下來的,市面上絕大多數已經成規模的手游企業其實都會走收購這條路。

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公司都已經主動或被動的開始接觸收購方。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目前A股停牌的公司中有幾家是隸屬在大IT概念下的,下一家被收購的新聞我們應該不會等得太久。

因為這看上去已經進入收割的節奏了,不割你就沒有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38

資本論:別以為商業計劃書沒有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074.html

最近聽到不少「BP無用論」的說法,在這個產品至上的時代裡,老套的商業計劃模板的確顯得格格不入。創業者寫商業計劃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我感覺商業計劃這玩意和學歷非常類似。

就拿學歷來說,一方面,你不能說它沒價值,工作敲門磚社會入門證之類的需求還是剛性的;另一方面,它又不是必須的,所謂沒學歷的土豪及成功人士的案例貌似又比比皆是。於是,同樣開始有人拷問,上學讀書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看,是不是挺類似的。所以對待商業計劃,其實和對待學歷的態度一樣,極個別牛B的熊孩子可以對學歷各種鄙視,但是絕大多數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的,最好還是搞上一個。BP到底有沒有用?取決於你對自己牛B程度的一個判斷。

BP可能會有什麼用?一般來說在尋找投資的階段,可能會有以下三個用處:

1、創業者需要通過BP整理思路。很多創業的起點往往是一個需求。發現一個需求,研發一個產品來滿足需求。然後呢?其實一個成功的創業往往涉及到多個方面,從市場機會,到競爭格局,從財務計劃,到發展戰略。當然很多東西不可能在創業一開始就想的特別明白,但是這不代表不需要去想一想。而BP就起到這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創業者係統性地思考一下創業這個事。

2、投資機構之所以稱之為「機構」,就說明它不是一個人。既然不是一個人,就涉及到集體決策。所以,項目經理需要一些內部的材料,來向其他的投資同事「推銷」這個項目。一個拒絕提供BP的項目,至少在投資流程上,會給投資人很大的障礙,而這個阻礙最終還是會傳導到自己的融資進程上。

3、在創業者和投資人面談之前,一份清晰的BP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溝通的成本。它可以給投資人一個上下文,讓投資人知道這個項目現在的一個大致的概況。這樣在面談的時候,投資人就可以問一些更加深入的問題,這樣會極大地縮短項目的融資流程。

關於BP無用論,其實是對BP的一種曲解。曲解主要有兩個:

1、產品比BP更重要。這話對,但是這不意味著兩者是「魚和熊掌」的關係,為什麼不能有一個好的產品,同時又能有一個好的BP呢?這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創業者思路清晰方向明確的話,寫一個BP用不了多長時間,所花的時間遠比在產品上少的多得多,而且又有以上談到的幾個好處,何樂而不為。

2、BP裡面的模式和方向一定會改。這話也對,因為TMT行業環境變化非常快,所以很多創業項目都是經過Pivot的。然而,投資人看的並不是「BP裡面的方向」,而是「根據現有環境能夠總結出BP裡方向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個能力,才能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取得成功。

形勢瞬息萬變,商業很難計劃。但至少在出航之前,心中得有個大致的方向,手裡得有個簡單的航海圖。否則,一頭紮進茫茫大海裡,恐怕會困難重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51

《21世紀資本論》揭露貧富不均 讓兩位諾貝爾得主按讚 法國學運之子的經濟奇書為何大賣?

2014-05-19  TWM  
 

 

他是經濟學界最紅的明星,讓兩位最嗆辣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台乖乖聽話,用一本厚達七百頁的經濟學著作在亞馬遜賣到榜首。他不信馬克斯,卻得出和馬克斯一樣的結論……這位年輕法國經濟學家,在紅什麼?

撰文‧楊卓翰

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狄格里茲(Joseph Stiglitz),這兩位講話嗆辣,又常針鋒相對的經濟學家,坐在台上,像乖巧學生一樣,靜靜地聽。這不是他們的場子,他們只是配角。湯瑪仕.皮凱提(Thomas Piketty)正在說話。

解答貧富不均的真相

皮凱提是法國經濟學院的經濟學者,也是最近全球大賣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暫譯。中文版由衛城明年出版)的作者。這本重達一公斤、七百頁的書,四月時英文版在亞馬遜上架,一度缺貨,目前還是銷售榜首,賣得比小說還好,謂為經濟學奇書。

兩位享譽全球的經濟學大師,就是特地來為皮凱提站台。在這場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的學術論壇,小小的演講廳塞滿觀眾,主講人皮凱提,操著濃厚的法國腔英文──你幾乎聽不懂那是法文還是英文,用了四十分鐘介紹他書中的主要概念:「解答過去三百年來全世界貧富差距的真相。」而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各只有十分鐘,上台呼應皮凱提的研究。

「十年前,我想在我的書裡其中一章提到貧富不均,結果出版社把它拿掉了,認為這不重要。」克魯曼調侃,「但是皮凱提給所有不重視這個議題的出版社、學者們上了一堂課。他的書,是我們這個年代最重要的經濟著作。」這個皮凱提是誰?為什麼他的經濟書可以在全球大賣?

今年四十三歲的皮凱提,出生於法國。他的父母雖然高中都沒畢業,但都是激進的左派運動分子,一九六八年那場顛覆法國的「五月革命」裡,他的父母就是在前線與鎮暴警察對峙的反抗者之一。

這場五月革命,是法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場學運,一開始只是大學生要求改革大學教育,卻演變成反對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右派勢力的全國性暴動和抗爭,最後逼得戴高樂解散國會,並間接影響戴高樂一年後的辭職下台。

皮凱提出生的一九七一年,整個法國正處於後革命的撕裂中;而父母的政治傾向,比他們的學歷影響更深。出生於左派家庭的皮凱提,看到一個令他不解的現象。

「八○年代後期,蘇聯瓦解、德國柏臨圍牆倒塌,這讓我很疑惑,」皮凱提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回憶,「如果資本主義造成社會不公和收入不均,那為什麼不允許私有資產的共產主義國家,會一個一個瓦解?」皮凱提說。

狠敲資本主義警鐘

年少的左派思想,在青少年時受到衝擊,激起皮凱提發掘問題的動機。這注定他一生研究志向:資本主義下的貧富不均,他二十二歲就拿到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兩個博士學位,論文都和貧富不均有關。

這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正是皮凱提耗費十五年研究的結果。雖然有許多評論家把皮凱提比作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斯(Karl Marx,被譽為共產主義之父,《資本論(Capital)》為思想代表作),但皮凱提不這麼認為:「這本書和《資本論》沒有關係!」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很明顯我們需要資本主義,不只是因為經濟更有效率,而是如此人類才能自由。」在書中,皮凱提提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分析:在過去三百年的經濟發展中,「投資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是常態,也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過去三十年貧富差距的縮小,只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小反彈」。按照資本主義的發展,如果不對資本利得及富人全面課上八○%的高稅率,貧富差距在未來只會擴大。

就是這個論證,讓全球近年的社會運動,包括佔領華爾街、中東茉莉花運動等核心價值,終於有了清楚的論述。「他們(社會運動者)隱約知道自己在反抗什麼,但沒人可以像皮凱提這麼清楚地拿出數據,指出那些『一%』、『一○%』如何獨吞經濟成果,造成收入不均。」克魯曼在演講時說。

再加上皮凱提的這本書深入淺出,讓一般非經濟甚至非英文讀者都能輕鬆讀,才能在全球瀰漫左派氣氛的當下,賣到缺貨。雖然皮凱提極力和馬克斯撇清關係,但結論卻和馬克斯殊途同歸,馬克斯敲響資本主義的喪鐘,而皮凱提至少已狠狠地對資本主義敲響警鐘。

馬克斯的《資本論》為共產主義提供理論基礎,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將來會怎麼影響經濟發展?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

湯瑪仕‧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法國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

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

經歷:麻省理工學院

經濟系助理教授

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1

王石:他的創業和資本論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9/147573.html

i黑馬:老潘說:深圳有一個人,他創造了地球上最大的住宅類房企,但是他又很早果斷放棄了大多老板在乎的“股份”,甚至連公司“管理權”都交出去了……金錢和權力兩大誘惑在他那里都失效了……他有足夠的資本和實力去討論一些宏大的話題,但他始終把自己定義成純粹的企業家——他是王石。

更讓人驚奇的是,中年之後,他2次登上珠峰之巔,是第一個完成“7+2”的華人。同時,他又癡迷公益慈善,擔任過阿拉善生態協會會長,現在是中國最具公信力和知名度的NGO壹基金的執行主席。他在哈佛研究幾百年前的日本,去劍橋探究“猶太史”……
 
\一、做事看問題——理性,青睞方法論
 
轟!轟轟轟!!!身在波士頓馬拉松終點的王石終於確信,這不是汽車爆胎,這是恐怖襲擊。他在現場看到兩股反方向的人流:運動員和觀眾從里向外,速度慢,另外一股是救護車、消防車、警察,他們從外到里,速度很快。沒有想象中的混亂,一切都很有邏輯,指揮的廣播馬上開始播報、人流密集的超市很快被要求疏散、地鐵停運、道路和橋梁封鎖……一個月後在北京,王石回憶起當時場景,感嘆說:“你能感覺到他們的邏輯是非常清晰的。我們總是講‘眾誌成城’,但怎麽使這個力氣就沒技術含量了。出現事故,即刻的憐憫心,或者臨危不懼,作為人的一種本能,外國人和中國人沒什麽差別,不能說人家比我們更好,但差別是在出事之後的不同的組織能力。”
有問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哈佛遊學兩年後,王石更在意討論問題的方法論。他常說:“why的問題必須用how的方法。”
 
二、不荒廢光陰——人到60歲,才剛剛開始
 
62歲的王石身上還有肌肉,筆直而瘦削
臉就像被鋼絲勒過一樣,線條非常硬
他對自己的身材相當自得,沒有同齡企業家常見的滿月臉和啤酒肚。
他穿著一套修身西裝,沒打領帶,臉上的胡子暗示滄桑與個性,而這是刻意保持的。
他有私人造型師,知道該怎麽搭配服飾。
在60歲這個該什麽都明白的年紀里,他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是“無知者無畏”,原來“什麽都不知道”。在哈佛的日子里,他開始重新學習中國傳統哲學,尋找“我是誰”的答案。
去哈佛遊學這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但王石絕對不是去上老年大學的。
 
語言成了頭號問題,王石是工農兵學員,但他一直有意訓練自己,看得懂英語文章,但是“啞巴英語”。第一個學期,他選了三門講座課程,關於企業倫理、社會倫理和宗教。一方面是他對這些課程感興趣,另外這些課都帶有PPT,聽不懂但看得懂。
他去上語言學校,和一群比自己女兒還小的年輕人一起上課,還是後進生。他扭捏,不好意思,但這種情緒很快就過去了,沒人在乎一個掏錢上學的老頭,讀不好是自己的問題。
 
語言學習給他打開了一扇窗,當發現閱讀速度提高了幾十倍,他開始感覺獲得了重新和人交往的能力,生命重新開始。他學著去申請信用卡、坐地鐵去超市買東西、自己動手做早餐。
 
他說人到六十,胃口有限。吃喝玩樂已經很難成為享受,滿足好奇心才是真的愉悅。他不喜歡一般老年人的那些愛好,他就是愛折騰自己。他把微博頭像換成了接受《60分鐘》采訪時的截圖,在那個訪談里,他全程用英語接受采訪,談中國的房地產泡沫。
 
三、龍頭使命感——帶頭推住宅產業化,倡導精裝修
 
事實上,王石的許多決策往往站在企業經營角度之外,比如時代使命感和人文情懷。” ,也因為此,王石被普遍認為極具英雄主義情結,這種內在情結的外化就是做了很多看似和企業發展無關的事情。而這正是王石作為企業創始人的風範,業內專家認為,“這正是王石擔當的體現,所以他經常有一些施惠型的考慮。”比如一個企業幹嘛去費大力推動住宅產業化,比如王石為什麽會對精裝修感興趣?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感興趣的是環保,是資源節約,是實打實的社會責任。
 
王石很早退出一線,但他卻成功賦予了萬科企業價值觀,面向未來,他給萬科定下了三大發展戰略:住宅產業化、精裝修和國際化,而且非常堅持。在王石的概念里,在萬科提速既成事實的前提下,保證品質顯得更為重要。他給萬科品質上了雙保險:住宅產業化和精裝修。,“住宅產業化放在正常環境下,應該是社會共有的技術,不能被萬科一家獨享。但是中國的環境很特殊,萬科作為老大,有責任帶這個頭。2006年,萬科聘請日本專家伏見文明作為工廠化住宅的建築技術總監,全面負責相關技術研發。
 
國際化也是萬科規模化發展之後必須考慮的大戰略,王石,在哈佛遊學期間,就有效推動了萬科國際化進程,順利與美國鐵獅門、香港新世界地產簽署了合作項目。除了考慮國內外市場的轉型、客戶的轉移之外,王石基於國際化戰略也在考慮平衡投資風險,他將萬科未來的投資版圖劃分為:華南、華東、環渤海灣、中西部以及海外,而海外市場也有可能細分為北美市場、歐洲市場、新興國家市場。
 
四、悟宗教信仰——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不知道
 
王石是一個軍人的兒子,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但功成名就後他經常發現身邊的朋友突然有了宗教信仰,這極大沖擊了他的思維方式,讓他困惑。他在一次公開講座中說“你可以不信,但是你不能不知道”。
因為登山,他對藏傳佛教有所認知,“玄奘之旅”讓他了解伊斯蘭教。很早以前,他就有意“全盤西化”——登山、航海、玩賽艇、出國不吃中餐、用現代企業管理辦法治理萬科。他發現基督教在西方現代文明中的地位,他想追尋問題的根源。在哈佛學習後,他曾經對媒體解釋:“我們現在是西學中用。我們學習西方的東西,更多是技術層面。如何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理解、吸收,到最後一定是宗教信仰。”
 
在他看來,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契約精神密不可分,而基督教文明突破了傳統的法律和宗法制度,是契約精神建立的根源。
聽起來王石的思考有些玄妙,但如果把學習宗教看作是理解世界的方法論,就不難理解。所以他會在選課時放棄“資本主義商業史”,改聽“現代戰爭起源”。因為後者教授的方法論更具有啟發性——“民主國家比獨裁國家更傾向和平嗎?”
 
五、接班人選擇——如果一切都順著我的,我不會用郁亮
 
5月10日,48歲的馬雲正式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只擔任董事長。在幾萬人的體育場里,他的離職儀式被搞成了勵誌祈福大典,堪比巨星演唱會。14年前,48歲的王石讓出總經理,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登山和社會公益上。很難比較馬雲和王石在交班問題上誰更灑脫,兩個人都說一旦企業有問題,都不會回來。
 
2011年,萬科高管團隊動亂,徐洪舸、肖楠、劉愛明、袁伯銀4位副總裁先後離職;項目陷入困境,產品陷入品質危機,深圳金色領域業主發起了維權活動。2012年,萬科內部問題仍然在發酵:萬科重慶總經理邢鵬辭職、“安信地板”令萬科品質蒙羞。外界將最近兩年萬科的問題歸結於王石的離開。他不以為然,並堅決否定重掌萬科的猜測。他的邏輯是:“我接手一兩年有什麽意義呢?如果他不行,你再維持兩年,將來還是不行,如果他行,你接手了沒法證明。”這些問題的爆發正是萬科進入“千億俱樂部”門檻的試金石。王石願意在萬科扮演指引方向、把控節奏的角色。
 
2012年10月,“紅燒肉”事件再次讓王石處在輿論的風暴場中。郁亮有一些擔心,他親自與一些媒體高層和地產圈有話語權的公眾人士溝通。王石給郁亮交了底兒:他惹上了這件事,如果對萬科有很大的影響,他將當即跟萬科進行切割。
 
事實上,王石與郁亮的關系放到別的企業都不適合。新浪樂居華南區總經理李詠濤覺得萬科的交接過程“略長”,讓外界出現了太多對王石、郁亮關系的猜測。尤其是王石遊學哈佛期間,萬科進入了“郁亮時代”。李詠濤認為“王石對萬科的貢獻,更多是在早期創立和後來的從多元化到專業化(方向的確定)”。
 
王石選擇了郁亮。資深地產人士尹香武將他們二人比作“東家”和“掌櫃”。與王石“站在山頂說話”的姿態不同,“郁亮更願意跟大家打成一片來達成目的,更願意籠絡大家然後再改變大家。”郁亮將王石指明的方向倡導為“三好口號”:好房子、好服務、好鄰居。“郁亮在說同一個事情,但是他是順毛捋。”
 
不管日常事務,並不意味著王石不掌握內部情況。得益於現代管理制度和信息化系統,王石隨時隨地可以了解萬科的運營數據。每天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覺前,他都會看20至30分鐘萬科內網。在執行層面上,郁亮給萬科註入了高效的組織管理、嚴密的市場風向把控和超強的執行能力,這讓他在2010年推動萬科提前完成“千億計劃”,但王石對此並不以為然,他在公開場合提醒:“如果萬科一意以利潤為導向,那麽後千億時代可能面臨覆滅式的危機。”王石下死命令要求萬科2011年“銷售額不允許超過1400億元”。
 
同樣對於國際化金融平臺,大家都沒註意到,王石到美國兩年半,但萬科的國際金融平臺是3年前開始投入建立的。”在同行們搶奪千億俱樂部門票時,王石已經跳出技術層面,為未來提前布局。他認為房地產說到底是金融問題,“將來的房地產市場,沒有幾千億的融資平臺,你只是一個打工的。”“萬科早期做房地產信托做了很多嘗試,而且最早上市,B股轉H股,房地產行業里面所有的金融創新基本上都是萬科先做。”李詠濤說。
 
財務背景出身的郁亮在金融領域有極強的理解力和操控力,從2010年開始,萬科就開始籌劃收購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並且開始到世界各地考察合作項目。2012年,萬科收購在香港上市的南聯地產,更名為萬科置業(海外),控股收購了28家房地產企業,稅收、利潤、ROE(凈資產收益率)均攀升至歷史最高水平。
 
在全盤方向性謀篇布局之外,王石始終保持著與萬科“若即若離”的關系。“這就是王石的英明之處。他很早意識到把個人的因素降到最低對企業才更有利。”李詠濤說。王石要給萬科註入一種DNA,而不是僅憑個人魅力。
 
“我不喜歡從意識形態考慮問題。”王石的方法論是:一個長期不在公司的董事長還能把公司做得那麽好,威信還那麽高,才是本事,這也是王石對萬科的初衷。他始終認為,萬科只是他的一個作品,而且是一個團隊作品。
 
這種自信,讓王石毫不避諱談起他和郁亮的關系。“如果一切都是順著我的,我不會用郁亮。”王石允許存在不同意見,樂見下屬否定自己,這是他的經營哲學。“沒矛盾還有意思嗎?”
 
他深知“人走茶涼”之意:在位時,人人恭敬有加、熱情歌頌;一旦離開,各種矛盾、各種攻訐。所以在對萬科發展至關重要的兩代掌門人傳承問題上,王石完全信奉“陽謀”:以理服人,不以權術整人。“王石信任郁亮,郁亮也越來越強大,他們互相離不開。”李詠濤如此描述王石與郁亮之間的傳承關系。
 
“王石代表的萬科和郁亮代表的萬科有差異,但是也有很深的傳承關系。”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這種傳承更多體現在價值觀和企業文化上。尹香武認為,這種精神層面的傳承會給郁亮帶來很大壓力:“坐到這個位置上,他沒有王石在引導,沒有王石在看方向,這對他產生很大影響。”
 
王石喜歡登山、降落傘和賽艇等更富挑戰性的運動,而郁亮推崇自行車和長跑。現在他也開始登山。此刻,他正在挑戰珠峰——他的前任曾經一舉成名的地方。王石說會主動打電話給郁亮,提一些建議。比如,悠著點。
 
六、理想主義——“另類”的萬科氣質
 
萬科上市前,王石曾擁有四成股份,但他主動放棄了,這個有違人性的決定讓他獲得了對萬科掌控權的道德優勢,這給所有試圖去挑戰他權威的人設置了一道難以翻越的藩籬。王石被視為一個理想主義者,這直接影響到萬科的企業氣質。他大概是中國唯一一個敢於一直在公開場合宣揚“不行賄”的企業家,他的承諾不只是包括個人,還包括整個公司。他說,萬科員工行賄就是我行賄。
 
不行賄加上不賭“地王”的策略,在很長時期,萬科都只能開發郊區大盤,而房屋質量、物業管理水平和社區文化則為萬科贏得了消費者。
 
在形象曖昧的中國房地產企業群體里,萬科的氣質顯得有些另類,這家公司不鼓勵狼性競爭,也不提倡為了工作而耽誤家庭,總是希望通過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手段來取勝。這是一家職業經理人味道非常強烈的公司,而這種企業組織形態在中國本土企業中,還非常罕見。與此同時,創始人的威望猶存,新的職業經理人團隊還能保持旺盛的精力與進取心,並去實現一個共同的理念。
 
七、人生最重要的——究竟能不能突破自己?
 
從一線退出後,王石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企業之外的事情。他廣為人知的標簽是登山家,他給很多企業做廣告,也給很多上市公司做獨立董事。在哈佛的日子里,他直接推動萬科參與哈佛公開課項目,這不單是一個視頻項目,還包括了在線教育、討論、學生提交作業等一系列活動。他在擔任阿拉善生態協會會長期間,引入了羅伯特議事規則,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實踐了一把民主治理。在擔任壹基金執行主席期間,讓這家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民間NGO從私募走向公募,並確立了發展方向。這兩個標桿的意義,或許在很多年後才會被真正認識到。
 
上世紀80年代到深圳創業,王石已經三十多歲,從那時起,他才算真正意義上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從那時起,在並不太長的時間里,他成功拓展了人生的寬度,他一直追求有技術含量的生活方式,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好奇心。在名利之間,他從不諱言自己會選擇名,他極大挑戰了中國人“悶聲發大財”的理念。
 
他說自己的人生已經處在拋物線的下滑部分,還沒想好要怎麽去退出公眾視野,但已經開始淡化自己。“紅燒肉”事件,讓他再一次成為網絡狂歡的焦點,王石打造的道德形象在這場對隱私的集體窺探中被廣受質疑。而這場狂歡也讓人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也許並不完美,但有更豐滿的人性,如同希臘神話里的神和英雄。顯然,王石是英雄,而不是神!
或許要到很多年以後,王石對於這個國家的意義才會體現出來。這就像在波士頓的語言學校,老師和同學對他另眼相看,不是因為他是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而是他兩次登上了珠峰。對此,王石的總結是——大家覺得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究竟能不能突破自己。
 
(原本編輯潘永堂根據《南方人物周刊》“王石不老”內容精編,內容有刪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39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 皮凱提給台灣的三個啟示

2014-11-10  TWM

他不是革命家,卻煽起全球對資本主義的革命。

他不是社會主義者,和馬克斯一樣預言了資本主義的末日。

《今周刊》專訪《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幫台灣貧富差距這項民怨找解方。

撰文‧楊卓翰

那一天快來了。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讓九九%的人忍無可忍,發動對頂層一%的全面戰爭。不再只靜靜地坐在華爾街,那些領著最低工資的暴民闖進大門,推開僕人,把頂層的權貴一個個拖上街,被掠奪者變為掠奪者,世界顛倒了。

如果那一天來臨,很多人會把罪怪到法國經濟學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21th Century)作者湯馬士.皮凱提(Thomas Piketty)頭上,怪他寫的書、怪他挑起的仇富,注定了這場革命。

這個時代的相對論: 資本所得大於勞動所得但皮凱提不想挑起貧富之間的戰爭,他的眼光更遠。他書寫的對象是經濟學者和當權者,而非一般人;批評的對象是資本主義與體制,而非富人。但皮凱提卻給了這場戰爭充足的武器和彈藥。他厚厚的經濟書熱銷全球,獲得數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背書,掀起了二十一世紀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潮。

這位當紅的經濟學家接受《今周刊》越洋專訪,認為自己像醫生。他只是想指出讓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資本財富」,一直有像癌細胞的恐怖繁殖力。過去我們希望這個癌細胞,能夠不藥而癒。但是,他用七百年的資料告訴所有人真相:自由資本的「繁殖力過剩」,超出所有人想像。

皮凱提看到問題,提出解方。在他眼中,在貧富差距感受甚大的台灣,面對全球化的貧富差距,又該怎麼做,才能阻止資本累積造成的一%與九九%的差距惡化?

我們要先問,貧富差距的真相是什麼?就像愛因斯坦的E = mc2重新定義了物理學,皮凱提和他的同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與歷史資料,導出一個最簡單,卻又最具破壞力的公式:r大於g,證明了全球資本正在瘋狂累積,到了失控的地步。

「全球貧富差距的戰爭,實際上就在於『資本所得』︵r)和『經濟︵勞動︶所得』(g)的差距不斷擴大。」皮凱提說:「我們看經濟發展良好的二十個國家的歷史,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穩定:資本所得累積的財富,其實一直在上升,而勞動所得則不斷下降。」沒有人能阻止資本的無限累積,東德、蘇聯這些共產試驗全部失敗。但是,「錢,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生錢。」皮凱提斬釘截鐵地說。

「當然,錢生錢不是壞事。如果可以投入經濟,讓更多人工作,那就是好的。但是,我們信奉自由資本市場的結果是什麼?」皮凱提不是馬克斯的信徒,他相信資本主義,卻對資本主義失望。

「金融海嘯後,我們已經看到自由市場的潰敗,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我相信在此同時,我們需要堅固的民主制度,讓資本主義可以走在對的方向,能對大眾有利。」面對這不能沒有,卻又無限增長的癌細胞,皮凱提所提出的解藥,就是稅制。

自由市場派相信政府不要插手,透過輕稅,這場資本主義病就會自我痊癒。皮凱提反駁了這個觀念,還提出了「對高收入者課八○%的重稅」的化療級苦藥,也成為眾人對皮凱提的應用普遍解讀。

但是,為了抑制薪資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差距,要對症下藥。事實上,除了針對所得提高稅率,皮凱提更在意「對什麼東西課稅」。

「如果課稅對象的課稅基礎(稅基)只有財產的一○%,那就算把最高邊際稅率提高到八○%、甚至九○%,都還是起不了作用!」皮凱提解釋。

「我認為應把財富在不影響投資意願的情況下,用累進稅率方法課稅。富人們『看不見的財富』自然也該在其中。」他主張,對個人財富課稅,會比所得稅來得有效。對於這些最頂層富人,他們的房屋、土地,連所持有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非勞動所得,不論交易和持有,都應該每年用高幅度的累進課稅。

舉台灣的房地產為例,就是皮凱提口中「看不見的財富」之一。台灣的房地產尚未實價課稅,稅基不到市價的十分之一,每年持有稅及資本利得稅,等於隱形一樣,政府不但不知道,更別說課到稅。

因此,為了掌握有錢人,皮凱提認為,現在各國政府,包括台灣,都應該要跨國建立起完整的財富資料庫,以掌握富人們難以捉摸的「資本所得」。

這樣的烏托邦,固然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也被許多經濟學家強力抨擊太過極端。但是,若比較台灣目前的稅制改革,離皮凱提的重稅、資本稅烏托邦,可是距離十萬八千里,遠遠的在另一個極端。

所得稅不該是薪資稅,該課的是資本利得稅「台灣財富不均的問題,比皮凱提書裡講的先進國家都還要嚴重。在台灣,你幾乎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平說。如前所說,台灣的房產交易雖然打算實價課稅,但是每年所繳的持有稅,也就是房屋和地價稅的課稅基礎,卻遠低於市價。

課不到這些資本利得稅、財產持有稅,那台灣政府的稅收從哪裡來?答案:從所得分配不斷衰退、卻傻傻地一毛錢都逃不掉的勞動者下手。

「如果看我們的綜合所得稅結構,資本利得像股利、財產交易,只占一四%;大部分的稅,都是老百姓每天勞動賺來的薪資所得。」王平進一步解釋。

經濟學家馬凱雖不認同皮凱提的結論,卻也認為資本利得稅是台灣稅制重要的問題:「台灣人都覺得稅很重,但全世界稅率最低的地方卻是在台灣,租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一二%。和大家的感受不一樣,其實我們很輕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什麼地方發生了問題?是稅制本身出現了漏洞。」「很多真正的有錢人不是薪資所得者,是炒地皮的人,他們繳的稅微乎其微,讓一毛錢都逃不掉的薪資所得者負擔高稅,但有錢人卻不用交一毛稅。」馬凱說。

不擴大稅基,提高邊際稅率真的有效嗎?

按照皮凱提指出的資本主義病症,台灣所得稅的結構已經扭曲,勞動所得者負擔的稅率過高,而資本利得稅偏低。重點是,在稅基不足的情況下,提高稅率並沒有效用。但令人不解的是,財政部的稅改方案卻仍將對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提高邊際稅率,將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

「我非常不認同台灣應該先提高邊際稅率。有那麼多該課未課、又跑不掉的財產稅擺在眼前,為什麼要先拿能自由移動的所得稅動刀呢?」王平質疑。事實上,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富人,仍有二三%是薪資所得,想要滿足公平之餘,卻也傷害了皮凱提在書中沒有計算、不當一回事的「人力資本」。

一家中大型綜合券商的總經理就說:「我們主要競爭人才的國家薪資所得稅只有一五%~一七%,因為我們兩稅合一,所以薪資所得稅達到四七%。我們一直希望把台灣人才留在台灣,鼓勵外國人進來,結果根本在做相反的事。﹂馬凱也認為:「薪資所得稅那麼重,拉那麼高也沒用,身價百億千億的人卻都不用繳稅。所以稅制的改革應該往(擴大稅基)這個方向走,把漏洞去掉,減輕薪資所得稅負擔,把總稅收提高。」中研院研究員陳明郎更指出,與其提高邊際稅率,不如廢止所得稅兩稅合一:「兩稅合一不但沒有造成鼓勵投資的效果,反而讓企業主的資本利得,可以透過一七%的低營所稅與抵減,反而更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他指出,「台灣稅制應該恢復兩稅分離,讓薪資比率下降,勞動者的負擔可以減輕很多。」台灣必須和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我不知道台灣這樣的所得稅率適不適合,但我很樂見台灣保持一定程度的累進稅率。」皮凱提說。他也特別提醒台灣:「考慮到租稅競爭的問題,台灣也必須同時和其他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像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面對全球化與資本流動,很難在租稅上有主動權。在皮凱提的烏托邦裡,他期望:「台灣可以走在對的道路上,從鄰近小國開始,再和中、日合作,建立完善的區域租稅制度,更透明地交換金融、銀行資料。」「這不簡單,但這是全球的問題。打擊財富的不公平,我們需要更多國家的政府一起努力。」皮凱提終究是戰爭的煽動者,但他挑起的並非貧富之間的革命,而是讓人們把火力集中在資本主義,「革體制內的命」。如果當政者再不聽勸,難保哪一天,人們會集體上街,連同政權一起革掉。

湯馬士‧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經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助理教授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博士

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以家庭可支配所得來看,過去30年最高級距與最低級距的所得差距,越來越大。但皮凱提所說的財富差距,比政府能收集到的資料更巨大。

有錢人的主要收入來自錢滾錢,並非薪資收入...

各階層申報所得稅收入來源1000萬元以上 薪資占收入比23.5% 非薪資占收入比76.5% ... 但台灣稅制不公,稅收多數來自薪資...

各類所得占個人綜合所得稅總稅收比率註:其他包括利息所得、租賃及權利金所得、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財產交易所得、退職所得、機會中獎所得、稿費所得等。

薪資所得

73.5%

股利所得

14.5%

其他12%

... 因稅收主要來自薪資階級,所以 一般人覺得稅很重,但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卻不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93

陳沖、施振榮 「踢館」21世紀資本論

2014-11-17  TCW
 
 

 

貧富差距,近年來成為全球民怨。但如何讓財富分配更公平,又不會打擊人們努力工作的意願?又或者,問題的核心其實不在於貧富「差距」,而是社會流動性是否降低?

十一月中旬訪台的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Thomas Piketty),他的學術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意外成為今年美、歐中產白領追捧的暢銷書。他從歷史數據分析,十八世紀以來,財富集中度在美、英、法等國不斷上升,過去一百年僅因兩次世界大戰,才讓貧富差距暫時縮小,一九七○年代以來,富者越富的現象又持續擴大。他預估未來三十年內,全球八成以上的財富將集中在一成的人手裡,這將使社會充滿不安,革命、戰爭恐將重現。

皮凱提的解決方案,是課徵「全球資本稅(global tax on capital)」,每年針對不動產、金融資產等財富的積累,課徵一%、二%不等的累進稅。但這個主張在現實上的可行性低,是皮凱提最被批評之處。

究竟什麼方法能真正減緩貧富差距民怨?《商業周刊》邀國內五位財經專家與皮凱提進行問答,希望找出有效的解方。

■宏?砦q腦創辦人 施振榮課徵富人稅,難道不會淪為共產主義?

施振榮問:你主張要課徵全球富人稅,怎麼做才不會像共產主義,反而造成社會失衡?

你具體的策略以及時程,是什麼?

皮凱提答:任何國家,當然包括台灣,能夠推行它自己的累進財富稅,稅率有一定限度(皮凱提主張低稅率的財富稅),這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而且,這將會為不同財富集團在社會上的活動,帶來更多透明度、更多資訊。

接著,我們應該促使關於跨境金融交易的銀行資訊能夠自動(互相)傳輸,並且建立全球性的金融資產登錄機制。近年G20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我們可以做更多。每個國家都可以並且應該對這個演進趨勢做出貢獻。

施振榮觀點》利益應該要平衡,勞工和資本都在創造價值,但如今資本創造的價值所占權重太高,變成人和錢的價值不平衡。這社會是靠人、資金、環境,來共創價值,但人是最重要的。

問題很簡單,但怎麼解決?我認為不宜急,累積四十年的問題要慢慢調整;我第二個策略是用名譽作誘因,說服既得利益者「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前行政院院長 陳沖貧富不均vs.階級不流動,哪個較嚴重?

陳沖問:你認為貧富不均和社會流動性,哪個問題比較重要?有沒有辦法加速社會流動性?

皮凱提答:具廣泛基礎的教育投資,是降低不公平和促進(經濟)成長、流動性最重要的政策。每個國家都同意這點,然而,現實上,頂端的教育途徑對於非來自菁英階層的小孩而言,卻是非常難以企及。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透明度,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機構。

其次,教育政策的財源必須透過累進稅制來補貼。目前,在許多國家,頂尖富人的財富增長速度,比起經濟大餅的成長速度,更快上三、四倍。這種現象不能讓它一直持續下去。陳沖觀點》皮凱提在我看來是「有科技加持的馬克思」。因為,一個社會有不公平現象,是非常正常的,更重要的是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

換句話說,不是把高個子的頭砍掉,而是要讓矮個子的人長高。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比爾.蓋茲提倡的企業公益,沒比較好?

吳惠林問:你提出對富人課重稅和遺產稅,難道不擔心打擊工作意願和投資意願?而且這也侵犯私產,與馬克思的共產只是五十步和百步之區別。

比爾.蓋茲提出的Creative Capitalism(編按:創造性資本主義,指企業從事社會公益,可因獲得聲譽而吸引客戶和好人才)和社會企業的做法,不會比較好嗎?而回歸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和諧分工合作,私產市場自由經濟、講求倫理道德情操,不是更好嗎?為何任由衝突、仇視、欺騙、不誠信繼續沉淪呢?

皮凱提答:累進稅制可以促進法治和財政正義(fiscal justice),不是衝突和仇視!比爾.蓋茲本身就是在鼓吹劇烈的消費累進稅率。

我則是比較傾向對財富課以累進稅率,因為消費的概念對於非常富有的人來說,往往並無法很明確的界定出來。

吳惠林觀點》如果有錢人變得更有錢是因為金錢遊戲,用借來的錢去生財,那它的代價是利率,所以問題在於政府是否用低利率圖利資本家;是否因官商勾結造成黨國、權貴現象。

如果是正當的方式賺錢,有錢人能夠越賺越多,那是好事。大家應該要了解癥結在競爭環境的公正、公平,公民的角色是監督政府,而不是對有錢人課重稅,對錯矛頭,變成階級對抗、仇富。

■兆豐金控董事長 蔡友才法國對雇主課稅50%,台灣能借鏡?

蔡友才問:法國的富人稅(稅率七五%)由於對「個人」開徵,已經被認定是違憲,因此,改為對二○一三年、二○一四年個別員工薪資發放逾一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四千萬元)的「雇主」,課徵五○%的稅率,預計實施到二○一五年終止。

法國這項政策成效如何,有沒有可供台灣借鏡之處?

皮凱提答:一般來說,每個國家都可從其他國家學到東西!問題是在這裡:付給高階管理人員一千萬歐元,會比付一百萬歐元有用?這樣就會讓企業表現更好、產生更多就業機會?

我從資料中無法找到支持證據。在美國,一九三○年到一九八○年間,對於收入超過一百萬美元的人所課的最高稅率,平均是八二%,很明顯的,這並未摧毀美國的資本主義。所以超過一定程度之後,不平等(的所得分配)並沒有用(編按:指給更多錢也不會激出更好表現)。

也就是說,我認為法國政府應採取更有野心、更系統性的稅制改革。對一百萬歐元以上的收入提高稅負,主要是象徵性的,特別是在一個,僅非常少的人有高於那樣薪資的國家。

蔡友才觀點》減少貧富差距不是反商、仇富,而是透過租稅制度、社會政策進行移轉性支付。

經濟要繼續成長,國家、社會要往前進步、發展,需要資本家不斷的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因此重點是將GDP的餅做大,才能達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境界。

■台灣智庫榮譽董事長 陳博志國際低租稅競爭,該不該管制?

陳博志問:全球化使資本容易在國際間移動,因此許多國家用低租稅來吸引資本,這種租稅競爭,使稅負對資本家更有利(帶來更不公平的分配),因此國際組織應規範這種租稅競爭。你認為如何推動這種國際管制?

皮凱提答:我相信自由貿易和自由的資金流動,但我認為這麼做的前提是,各國應該在財政上合作,並使跨境金融資產的銀行資訊能自動傳輸(因而可受到監督)。全球化必須與財政正義一起來,否則會有越來越多人轉而反抗全球化。

陳博志觀點》如果只是有錢人變得更有錢,問題還不大,麻煩的是低所得的人收入持續在下降,台灣、美國都是如此。短期的對策是杜絕投機活動,並讓中低收入的人有工作,這包括發展內需產業,以及在對外開放時,將這些人會受到的衝擊納入考量;長期的對策則是要有能幫助窮人提升的教育、創業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82

免費早餐 - 徐家健 黃子華的21世紀資本論 2014年05月09日

1 : GS(14)@2014-05-19 10:44:04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06097
《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一本奇書,奇在由大學教授撰寫的學術書籍竟能賣個滿堂紅。這個紅,還有封面大大隻紅字CAPITAL加強視覺效果。
翻看厚厚近700頁紙的第一頁,果然劈頭一句便問:「財富集中是否私人資本累積的必然後果,正如馬克思在19世紀所料?」這是一本關於貧富懸殊的書,矛頭直指「資本家」。作者皮克提(Thomas Piketty)對21世紀資本家的指控,其實十分19世紀。
簡單講,皮克提認為,貧富懸殊問題在資本主義之下只會不斷惡化,原因是歷史上資本回報率,大部分時間都是高於經濟增長率,資本家於是可透過「利疊利」累積財富,財富增長速度長期跑贏經濟增長便是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的元兇。可不是嗎?
香港過去十年間,有樓有舖收租的港人身家無端端翻了幾番,不用做些甚麼便天天坐以待「幣」。相反,打工仔每天辛辛苦苦工作,人工每年加幅卻連通脹也追不上。
說《21世紀資本論》對資本家的指控十分19世紀,是因為自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起,主流經濟學界其實已放棄以甚麼「地主」、「資本家」、「勞工」等不同階級去分析貧富差距問題。
學界並不是對社會收入分配失去興趣,只是以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分配取而代之。
首先,現代經濟學老早已把資本的概念一般化:土地、機器廠房、勞力知識等統統都是資產,而這些不同資產帶來的收入折現後皆資本也。更重要的經濟事實,是以美國為例,傳統資本收入佔GDP的比例大概只有三成,而七成的收入其實是來自勞工。
勞工收入比例之高,工人與工人收入差距之大,在現代經濟與人力資本的投資息息相關。除了華爾街的打工皇帝,不少1%最高收入的人,都是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拿個經濟博士學位,亦不難成為5%最高收入人士。
至於「資本回報率高於經濟增長率」之說,雖然在19世紀或以前可能成立,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經濟增長高於資本回報,而高於經濟增長的是人力資本(如大學學位)的投資回報。
21世紀情況會否逆轉,我沒有水晶球,皮克提也沒有。馬克思19世紀時作的推斷,在20世紀卻是錯得離譜。
香港人都記得黃子華棟篤笑講過:「搵食係應該靠唔讀書,而將啲學費攞去利疊利。」但其實黃子華搵食究竟是靠炒樓還是靠造騷?大家心中各自有數吧!
作者為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客座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