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5975
在討論區發現有兩個計死數的例子:
這 裏介紹一個概念:西格爾(Jeremy J. Siegel)常量──6.5-7%的實際股票收益率。根據美國過去二百年的數據,扣除通脹後,股票的年收益率一直處於6.5-7%之間(《投資者的未 來》163頁),即每十年翻一番;債券實際收益率是3.5%;票據和其他短期貨幣市場資產為2.9%;而黃金只有0.1%;貨幣就慘了1美元的購買力經 204年後,只剩下6仙(6%)。
筆者沒有西格爾先生的耐心去計算香港物業的收益率,以下是四叔傳附錄內的資料:
1996年以後的資料在此:
計算的方法是B類單位每平方米價格,除以10.76,2010年7月的數字如下:
港島區:$8,001(比1965年高156倍)
九龍區:$6,633(比1965年高127倍)
新界區:$4,505(比1965年高104倍)
恆生指數1964年7月31日基數100點,以目前恆指約22000點計,增長了220倍,可見如果能追及大市(比如買盈富基金),股票的回報比物業高。
但不要忘記,物業有槓桿,就算跑得最慢的新界區,大約做兩倍槓桿(五成按揭)已幾乎可以追及(當然要計按揭利息),港島區更只需做1.4倍槓桿(三成按揭)。
用最小本錢,做最大生意,控制最大資產,這些才是大數。鬼唔知買德福(金額)升得多過屯門咩!不如話買九龍站甚至山頂呢!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722
第79期月供匯控以$81.75購入48股,第41期月供領匯以$24.3購入162股,第33期月供中人壽以$32.75購入120股。
領匯中期分派$0.5286,假設下半年相同,$26.5以下仍然超過4厘回報,在超低息環境下,尚算吸引,往後半年以此為月供金額增減的分界。記得2005年尾IPO買入時不需十元,買入二手不需一萬,唔計以股代息,2005年收$218.1,2006年收$674.3,2007年收$744,2008年收$839.9,2009年收$973.7,2010年預計收過千,至今十次派息都有所增加,這種投資回報正是退休組合追求的「息率遞增的債券」。
未知是否中央無意以加息壓通賬,中人壽股價輾轉回落,開始吸引,下期略為調升月供金額,匯控與領匯則保持不變。
Clear Book組合始於討論組,模擬每月儲蓄約$1000的小額投資者,與月入一萬受僱人士的MPF相約,上月回應Tom.S時,數據有誤,這次算是更正兼七周年的小結。2003年12月,由中人壽開始積極增認購IPO作長線投資,04年增加4隻,05年3隻,06年5隻,07年1隻,08年2隻,09年6隻,10年6隻,合共26隻IPO。以便計算,以下數據全部以一手計。26隻IPO合共用$91759,加1.008%費用,大約用了$92684,扣除已收的股息$9156,實際投入資金$82602,每均每月$983。當中,有過半資金在近15個月投入,現市值199087,回報算不俗。
現在Clear Book組合現已據為己用,隨個人喜好增減入表股數,並將其他的「股票」(2003年前抽的)都放進Clear Book組合內。在2010年最後階段,重慶農商行抽2得2,成為Clear Book內第29位成員。連續兩年成功抽到六隻股IPO。
在經濟學中,周期是個有趣的題目,由太陽黑子、供應、需求、貨幣等等去解釋,各種論點都有不足。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的行為,最小單位是「個人」,所謂人心難測,愈微觀研究,便愈不準確,最終會慢慢走進心理學範疇。Adam Smith由人類集體行為發現人總是追求私利,這結論令人不好受,但卻普遍性符合現實,這成了經濟學一個重要的假設。
上 月提及牛三與熊三時,人的行為會變得非理性,將想法套用在周期,可說成周期是由人類理性與非理性行為交錯而成,上述種種學說都有可能對,但由於因素多,因 而該些學說並非絕對性對,出現間歇性失效,原因是學說由上述種種因素出發,而非由人的行為出發,死結是以理性分析非理性,注定出現「天狗食日」的觀點。
另一個上月的論點是,以理性邏輯不能分析非理性行為,但可從觀察非理性行為而趨吉(入市)避凶(退市),這就是我喜歡「杜氏理論」的原因。
熊市系列時,我以每星期成交觀察投資者行為,至現時,牛市的觀察再擴展至每月一次,將上月的平均成交記下來,然後比較當月的成交,可以看到非理性的行為的發展。港股九月份平均成交金額由732億,升至十月份的978億,十一月平均成交 979億,十二月又平靜下來,截至17日,平均成交750億,暫時仍未看到非理性行為的擴張。
在牛市二期,最大的失誤是過早看淡,但從歷史數據顯示,上一個熊市愈長,接下來的牛市便愈長。牛市可以很長,上一個牛市由SARS之後開始,經歷了四年半,之前一個熊市便受911事件及SARS雙重打擊,歷時特別長。經常有人說,時間可以沖淡一切,當熊市愈長,受創愈深,便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療傷。就上一個熊市,只維持了一年計,投資者早已整裝待發。
永利控股成交突然活躍,股價上升,再看在2008年清倉前持有的細價股,通通升幅驚人。三、四線細價股走勢遠比大市好,在牛二中後期經常出現,當進入牛三前,細價股不少會出現「鳥獸散」急跌,之後由藍籌接力,股市才會新高。
另一個牛三前的現象,大市波幅會愈來愈大,現在也沒出現,2007年3月寫的《恆指20年十大跌幅》,記錄了之前一日恆指大跌777.13點,當日以「達文西密碼」惡搞一番,現在回看,恆指歷史高位在2007年10月30日出現,可說為「怪談」作個完滿句號。
亦是翻閱舊文,2007年7月《加權平均周息率測股災》,是無無聊聊地等牛三的讀物,咪話「賣花讚花香」,三年幾之後重看都覺得幾OK,但恆指服務有限公司版面改動,現在可以在下載中心>報表>統計數字,選擇恆生指數及指數日報表,下載每日的數據,至12月13日,恆指收報23317.61點,周息率2.61%,市盈率17.27倍。
從成交並無激增,三、四線仍在熱炒,恆指波幅仍未擴大,周息率與市盈率仍未算不合理,配合預期明年藍籌業績唔差,推算牛二會慢慢行多起碼一季至業績公佈期。
有消息和黃會分拆業務注入和港,股價一度升了不少,手頭零成本的和港亦隨「機」賣出,理由係滿手現金的和港,原本的業務幾乎都賣掉,價值只是七毫另加股殼一個,現金日日在貶值,以近一倍溢價售出,價值見習生認為合理,如果是流料一單,股價跌至低於賬面值,又是買入的時機。
時間過得真快,對上一次提及聯塑已是兩個月前,之前還擔心自已因股價上升而太早賣出股票,至上個月尾,聯塑股價下跌,未明原因,卻是買入的好機會,在預測市盈率8.5倍左右買入第二注。現時市盈率約為12.5倍(12月17日),論升幅不算少,很容易又令人產生賣出的念頭,兩個月前寫的零成本心理調節法,至今仍未使用。早兩個星期「財經透視」介紹中國電池行業,聽到「專家」評論,大概說某某公司雖然並非生產新科技電池,但股價跌至12倍市盈率,值得投資芸芸…回看聯塑,豈非更佳選擇?現階段價值見習生認為聯塑股價逐漸反映價值,是時候慢慢去找另一粒種子,不過,要找一粒能快高長大如聯塑的種子,可遇不可求。當新種子比舊種子好得多,便會逐漸轉移。
以新疆金風作簡單比例子,上市文件內預測全年盈利人民幣(下同)22.36億,每股0.85,差不多港幣1元,上市後出第三季業績,頭九個月賺0.6839,完成全年預測80%,並預測全年增長介乎0-50%(如果不是內地的發佈要求,這個預測是不合格),即全年業績並無驚喜(還有機會比招股書內差),沿用全年盈利港幣1元作計算。比較聯塑與金風,$7.5的聯塑與$15的金風差不多(預測市盈率都是15倍),因為兩者同樣是受惠國家政策,但聯塑是全國第一,金風只排第二,還是不應轉移。
永利控股長期交投稀疏,一個星期無成交並不為奇,這個月略為增至幾十萬股到百多萬股,有兩日仲超過兩百萬。截至12月13日,今年超過兩百萬股成交只有5日,頭兩次是年中時大股東增持,八月公佈業績前一次,之後就是12月8-9日,近期田生與美聯工商舖都給人炒得火熱,也許有少少人睇中永控那些舖位(年中時約值4億)。八月時打算出半年業績後分析,睇完業績一切符合預期,沒有新的觀點,也就此作罷。永控上半年賺超過40M(包括物業重估),每股11.4仙,預計全年賺20仙,價值見習生遇上無人問津並且價值被低估的永控,結果是年年看好年年買。有時市場真係無嘜效率,聯塑同永控公佈亮麗業績後,還有很多很多機會執平貨。
看過動態版「清明上河圖」,不少人錯過介紹背景 的資料,內裡有一段文章介紹北宋時放寬酒的專營,釀酒生產,批發零售均由民間承辦,朝廷保留專賣釀酒最重要的原料 —麴餅,這種變相徵稅,與香港實行的「高地價政策」異曲同工。從源頭徵稅,是最高效率的稅制,相反,銷售稅是效率最低的做法,偏偏民間不斷有聲音要求政府 打擊樓市,而政府又不只一次用納稅人的金錢去研究開徵銷售稅的可行性。再加上,香港這個零資源的小地方,可謂萬物皆進口,銷售稅等同進口稅,開徵銷售稅等 同將自由港除名。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7/01-jul-11-ygm0375.html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1/01-nov-2011-10.html
經過血腥的十月,大家應該又得到了寶貴的經驗。升市時大家通常都很容易賺錢,基本上能力和技術含量較低,真正考驗投資者能力的是跌市至升市的過程。升市時 很多人都意氣風發,以為自己賺錢能力了得,但跌市潮退時就會看到什麼人沒穿泳褲,那些輸到要自殺破產,身家比大市跌多4成以上的人就是沒穿泳褲。在此過程 中,大家發現投資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嗎?就是投資心理。有些人恐懼怕輸而放棄了價值的真諦,有些人貪婪估底想買在最低點,有些人偏見嚴重以為是無底深淵,有 些人羊群心理人沽我又沽,有些人及時行樂賺少少便放,將來家鄉情意結的例子又會比比皆是,本人的散戶心理系列又再一次把散戶心理在這數月的跌市中表露無 遺。
其實跌市是最適合用來檢視自已的投資組合,如果投資組合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比大市跌多很多很多),證明當中必定存在問題(可能是投資者本身,可能是持股本 身),相反如果投資組合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我相信會是一個優秀的組合。投資者應該怕的不是跌市,而是市場沒有對自己產生足夠的考驗。
http://blog.yahoo.com/_ZWFS2772YECDLLL6GF2RZR4UFU/articles/664782/index
第91期月供匯控以$57.8購入68股,第53期月供領匯以$28.7購入137股,第45期月供中人壽以$19.22購入413股。
今期匯控供款,是2009年5月之後最低,中人壽更是月供45期 以來更低,同時,領匯卻以歷史高位供款,沒有時間去打理投資組合,月供組合自然成長,反正工作忙,下月繼續標準供款。下一個關注點是中人壽會否派息,匯控 派息會否減少,至於領匯,應該沒有這方面的憂慮,最近領匯再在坑口購入海悅豪園商場,回報合理,如果年尾仍然有充裕資金擴大物業組合是件好消息,永控斥資 二千幾萬購入駱克道,也可反映其現金流裕,末期息應該起碼保持中期息2仙。
展望2012,國際政壇大執位,由北韓序幕。中港台管治班子齊齊換班,歷史上是第一次,中國黑箱作業,權力核心為十三億人選擇,香港表面上競爭激烈,市民感覺上可以用民意左右小圈子,但看到梁振英助選班子,似乎是場高手準的戲。
近月美國決定撒兵伊拉克,加強「圍堵」中國兵力,又向緬甸招手,中緬水力發電項目叫停,令中國避開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路線蒙上不明朗因素,取於大自然而的風力能源,是必然選擇。
十二月國家電監會發佈《風電安全監管報告》,風電仍然快速發展,截至十月,2011年風電發電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6.9%,佔全國發電量1.5%,‘十二五’ 預計至2015年增至3%,2020年再倍增,其實,只是延續過往計劃。如果比較過去五年,增長率相對減少,但基數大,經過近一年的調控後,這消息總算屬於正面。這幾個月看過一些資料,風電產能過剩,引至價格下調,技術水平不足,令downtime長,接駁電網亦有問題,加上過去集中在高中風速地區發展,忽略低風速技術及開發,最終中央出手,令市場得以持續發展。
無論如何,相信風電行業已離谷底不遠,由於2011年不少project都暫緩,為了追回進度,2012年各大風電商將可大幅減少存貨,從新上路,2013年又可以大放光芒。
人民幣連跌多日,算是對美國種種行動高調回應。為何人民幣突然轉弱?與外資企業的財爺閒談,原來中央對外匯匯入加以控制,中央要做一件事,可以用不擇手段來形容。到月尾時,人民幣已經又創新高,經濟是大洪流,能擋一時而不能改變。
雖然沒有更新股價,長線組合也好,價值投資組合也好,肯定組合價值都下跌,唯獨在年頭為了抵禦通賬的2011年防通脹組合可以達標,即人民幣、領匯、永利控股。展望2012,物價繼續上升,去年的組合依然適用。
2011最後一個月,一次過抽了三隻IPO—新華人壽、海通證券、周大福,海通證券擱置上市,由北京潔能補上,分別成為第33-35位成員,連續三年抽入六隻新股,佔了組合一半以上,一向以過去12個月總派息除以總購入成本計算組合表現,計入三隻新股後,息率3.3%,還是去年那句,等待幼苗成長。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53930304/
市場偏冷,將是2012年的真實寫照。
這是蔡建平做老闆的第八個年頭,四十出頭的他,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最近,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蔡建平的工廠坐落在諸暨市店口社區五村,在這棟租來的民宅裡,旺季每週有兩大車的電熱、電容器銅配件運出去,成為國家電網、國內眾多鋼廠配件下游供應商之一。在這個細分市場,蔡建平2010年賣出了300萬套銅配件,年產值6000萬元,佔據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
「2004年至2007年,是最賺錢的時候,毛利率高達50%。」蔡建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的經營環境差了,雖然訂單不愁,但毛利率只有5%左右。
蔡建平的困惑是,電熱、電容器銅配件是個很小的細分領域,總的市場份額不到2個億,他的工廠已做到極致。隨著原材料、用工成本的上漲,他表示未來形勢不容樂觀。
這並非孤例。在浙江,成千上萬家工廠遭遇類似考驗。大多奉行薄利多銷的中小型製造商被迫面臨一個簡單的選擇:或者向價值鏈高端轉移,或者守著原有產業等待淘汰。
誰在堅守實業?2011年歲末,本報記者走訪了浙江省的紹興、嘉興、杭州、溫州等地市,調研對象是年產值1億~3億元的中小企業,企業主大多在40歲上下。
這 些企業過去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其核心優勢在於除與其他中國企業一樣的低成本之外,還有依託於浙江「小核算、大配套」的產業集群優勢。就當前而言,在經歷了 初期粗放式的快速增長後,傳統體制下的草根活力釋放已到盡頭,如何來延續經濟奇蹟,在錯綜複雜的信息面前,需要聆聽他們真實的想法和做法。
堅守實業到底
對於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而言,「世界工廠」仍舊是不能捨棄的角色。當大量的資金選擇離開製造業,誰仍在堅守?
調查中,一名企業主援引一則印度寓言說,兩人面對一杯喝了一半的水,一個人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水。」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水沒喝。」前者透露的是無奈和苦澀,而後者卻滿懷希望。他說,企業做到現在恰似這半杯水。
如何看待這半杯水是關鍵。按照商業規劃,蔡建平計劃從銅配件向電容器行業延伸,決定投資1億元,年產電力電容器、高壓電容器10萬套、產值2億元的生產線。
這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蔡建平告訴本報記者,隨著國家對冶煉行業環境要求的提高,各種小冶煉關、轉、停,及對更加環保的中頻電爐大力推廣,電力電容器的銷量將大幅增加。
近期蔡建平從二手市場購置了5畝土地,但單價高達120多萬元,而進軍電容器行業,他估計至少要20畝土地。為此,蔡建平給當地政府打了一個申請報告,講述了產業擴張的理由,希望能申請25畝土地作為發展需要。
與蔡建平年齡相近的易邦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金偉也在謀劃著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對於這樣的企業主,他們個人財富的升級其實大致完成,不過,由富到貴、由有錢到有品味,不是簡單的形象或者錢財的變化,而主要表現在內在素質的提升,這對於各自的產業而言也是如此。
陳金偉這些年主要是為國內工程機械、重型機械供應零配件,十年前公司的產值是3000萬元,依託國家工程機械行業大發展的機遇,去年已經做到了2.5億元。
「十年前,濰柴動力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你看現在人家的規模。」陳金偉說。
陳所指的「濰柴動力」那時候還叫「濰坊柴油機廠」,1998年還虧損3億多元、銷售收入僅1.7億元。推進「三三制」改革後,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飛速發展,從2000年到2010年,濰柴動力的銷售收入從8.5億元增長到632.8億元。
陳金偉也把握住了機遇,分別成為柳工、龍工、廈工等工程機械製造企業的零配件供應商。目前,易邦機械在濟南、泉州等城市建立起了中心庫,發展出60多家全國一級代理經銷商,投資近8000萬元的新工廠也將於今年投入使用。
按 照規劃,陳金偉希望易邦機械的產值能做到5個億,成為工程機械行業零配件領域的龍頭企業。他說,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專項規劃初步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建 成4萬公里快速鐵路網,這些項目都需要大量工程機械。此外,行業預測未來5年水利投資有望達到8000億~9000億元。
對零配件供應商來說,這其中商機顯而易見。但陳金偉說,軟肋是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研發有待加強,目前關鍵零部件多是國際品牌,在質量、性能、價格上都屬於高端產品。陳金偉依靠的商業路徑也正是搭平台、創品牌。
訪談結束後,他邀請本報記者2012年夏天參觀他們的新工廠。「我們的工廠裡以後只有兩樣機器,一是打標機,在各種零部件上打上公司的LOGO;二是檢測設備,對各種採購的零部件進行質量檢測。」
陳金偉強調說,在大廳一樓的成品車間,你將看不到那種雜亂無章、機器轟鳴的場面,而是類似宜家家居一樣的各式標準貨架。
2011年12月初,浙江省發展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在溫州市泰順縣調研,車快到與福建交界的分水關時,山巒起伏之中,一組整潔美觀、富有現代氣息的工廠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是當地從瑞安市引入的一家汽摩配企業,車間裡毫無機械加工廠常有的凌亂灰暗場面,明亮整潔,色彩美觀。全廠總資產3億多元,200多員工,生產800多種汽摩零部件。
卓勇良說,一邊是原生態的蒼翠群山,一邊是信息化的現代企業,這種強烈的對比,清晰地昭示著浙江的未來。
向產業鏈淘金
調研發現,融資難、融資貴的呼聲很響,但位列反映問題第一位的往往並不是資金。在一次座談會上,嘉興市七星鎮幾位做防爆產品的業主告訴本報記者,企業遭遇「貸款難」等諸多問題,根子在於企業的發展層次較低,議價能力較差,因此他們正積極從轉變發展方式、延長產業鏈等方面找出路。
「這種低成本優勢正面臨著挑戰。」蔡建平說,因為民工荒、電荒、基礎資源漲價等問題,現在市場競爭很激烈,行業利潤只有3~5個點,主要是靠做量。
陳金偉也越來越感到,隨著市場競爭的壓力變大,產品必須不斷升級換代、提高科技含量,否則產品就沒有利潤,生產越多虧損越多。
由於缺乏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壓低「製造」過程中的價格幾乎成了中小企業唯一的生存之道。即便如此,仍有眾多國家正在準備「接中國的盤」,因為低標準的環保政策和廉價勞動力並非中國所獨有。
「這是絕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狄更斯在《雙城記》裡描繪的景象,也許同樣適用於目前的中小製造業。
把 產值從1000萬元做到1個億,百事得塑膠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鐵祥用了十年。用他的話說,此前是「穩了十年」,未來十年將是衝刺階段。他指著辦公室外的廠房 說,老廠房恰好是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2010年他們開始籌建新工廠,如果不算上土地價格,第一期投資估計要5000萬元。
「我們不是盲目加大投資,雖然目前大環境比較複雜,但作為企業有能力做好準備,關鍵是要找準危中之機。」陳鐵祥說。
陳鐵祥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公司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外貿權,新工廠的產品主要銷往俄羅斯、韓國、阿聯酋等國家,「現在我們的精力將主要集中在對外貿易上,因為國內的市場開始趨於飽和,而且外貿的利潤相對國內也要高一些。」
在「國進民退」背景下,浙江佳華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夏君是幸運的。2010年3月,他的公司和東風汽車活塞軸瓦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新公司,開創了東風零部件與民企攜手發展的先河。
談到這次合作機遇,石夏君說緣於偶然,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浙江佳華想要進一步發展,在行業裡瞭解到這家公司的情況。「它是老國企,虧損嚴重,但我們看中東風的品牌、技術和市場。」石夏君說。
談判持續了8個多月,投入了4000萬元,進行設備引進、技術改造和新建廠房。第一個年頭,東風佳華由原月產值約230萬元到穩定在每月產值340萬元左右,2010年共完成3350萬元的產值,創公司軸瓦產量之最,並實現盈利。
和大多數浙江企業一般,石夏君也是沿著原材料提供的增長路線,在產業鏈上游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擺脫低成本競爭的侷限。如今,石夏君不但控股了新公司,每年還從浙江佳華進貨5000萬元的零部件,佔到浙江佳華目前產值的四分之一。
總體而言,面對目前市場形勢複雜、企業經營成本高企等困難,受訪企業主依然選擇堅守主業,只是行進的節奏進行了調整,只要是穩健經營的,一般不會出現資金鏈斷裂情況。
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副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史晉川(微博)告訴本報記者,在面臨困難時,個體企業應該利用好浙江省打造14個現代產業集群的機會,在產業鏈的延伸上做文章。
打造「隱形冠軍」
像前述的公司發展之路,大都有一個從低端到高端的過程。一個企業逐步完成原始積累,產值規模越來越大,地價、工資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就會逼迫它轉型,向生產價值鏈的高端攀登。區別的只是,有先行覺悟的,也有後知後覺的。
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楊軼清告訴本報記者,浙江民營企業不能總停留在產業鏈低端,應通過持續轉型升級,逐步在產業鏈高端佔有一席之地,這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破解民營企業經營困局、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綜合調研分析,這些企業推進轉型升級主要有四大變化:從產品製造最下游的零部件向更具附加值的環節延伸,提升了整體產業鏈競爭優勢;市場營銷由主要以國內為主向全面國際化擴展;產業結構由傳統五金製造業向新能源、環保產業轉型;盈利模式由單一產品銷售向產業、資本經營相結合轉變。
這也符合浙江省打造一批「隱形冠軍」的思路。所謂「隱形冠軍」的含義是:這些企業幾乎不為外界所關注,專注於某一個細分市場,幾乎完全主宰著各自所在的市場領域,有獨特的競爭策略。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發展規劃處應處長告訴本報記者,對企業來說,放棄主業搞副業、放棄實體搞虛擬、放棄製造搞房地產的現象需要糾偏。
應處長表示,他們花了近一年時間做的浙江省中小企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剛剛公佈,在「十二五」期間,力爭千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大中型企業,萬家左右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培育成規模以上企業。
目前,部分企業正在「撐」或「熬」的同時,也有一些企業感受到機會的來臨,憑藉產業鏈地位或者技術優勢逆勢加快發展。
創正防爆電器公司總經理魏壇霖告訴本報記者,其產品涵蓋了從防爆元件到電控系統集成的完整系列,主要給「三桶油」提供產品,是中石油一級供應網絡成員、中石化物資資源市場成員單位和中海油工程供應商。
魏壇霖的二期廠房2011年8月剛竣工,總投入4000萬元。2011年的產值1.2億元,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訂單排到下個季度。
嘉興市七星鎮2006年開始打造中國防爆電器研發基地,中國防爆電器行業十強企業中,已有3家落戶七星,自2008年5月被授予「中國防爆電器產業基地」以來,七星防爆電器產業鏈越做越長,規模也越來越大。
「我們除了做大做強防爆電器產品外,下一步的目標鎖定在需求量巨大的電纜市場,公司力爭在10年內實現年產100億元的防腐電纜,在全國市場佔得大份額。」華夏防爆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要做成行業的『隱形冠軍』,首先要克服外界的誘惑,有條件的做大,不宜做大的就做專做特。外界看似黙黙無聞,但行業內無人不曉。」應處長說。
繼續跟進#2198, 趁仲有心機就唔好畀佢停…
又是數字遊戲時間, 以下是三江化工 2012 上半年的預測, 歡迎討論
據成報在3月業績後的報導, 提到今年更換了新型催化劑, 可減少每噸環氧乙烷(EO)耗用的乙烯由0.85噸降至0.8噸, 不計這5.8%的降幅, 這個數據可以用作估算乙烯價對毛利的敏感度, 即是若乙烯下跌了100美元, 即每噸EO的成本即減少80美元, 約500RMB。這500RMB是直接反映在毛利上
翻查2011年報, EO在2011年的平均售價為10,413RMB/噸, 遠較「目測」alibaba在2011年三江EO價格的平均價格來得低, 2011年EO的價格由10,900至14,100不等, 平均計一定有12,000, 未知箇中因由, 希望各位網友可以指點一下。看來alibaba的價格只能用作方向標, 而不能直接拿來做測算…
我拿來2010年報, 發現該年的EO平均銷售價都只是10,320RMB, 再上alibaba的價格走勢目測, 如果這些價格就是銷售價, 沒有可能是10,320這麼低, 我大膽假設, 這個價錢是完全不能用作估算EO業務的表現。歸納過往業績數字, EO的售價大約在10,500RMB水平浮動。我相信這大概就是所簽合同的平均銷售價。我認為用10,500RMB做平均售價作假設會比較接近真實業績。 我估計三江的售價基本都是一早簽定, 可能再加個上下浮動的小幅調整吧。
如果推斷正確, 真正影響#2198的業績是乙烯價格, EO售價的影響反而遠比想像中少, 這一點對估值以至決定是否買入很關鍵。
對三江化工來說, 由成本下降帶來的盈利推動力, 比alibaba所顯示的價格升幅來得重要。(如果上述推斷沒有錯的話…)
我這個猜測是很合理, 假如你有留意有關環氧乙烷的新聞, 會發現這個品種的景氣度變化相當大, 價格的變動足以反映出來。可是, 三江的產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100%以上, 不受週期的影響, 有時會製造表面活性劑消化部份需求都不足以解釋。我相信低於市價出售就是100%以上使用率的理由。
基於售價一向以低於市價銷售, 買家沒有理由或者空間大幅降價。
雖然EO的營收佔盈利比重最高, 不過, 「其他收益」一欄其實遠比想像中更影響整體業績的推測。我花了不少時間以我有限的知識研究年報, 嘗試透過對比2011中報與年報, 去推敲2012中報的其他收入大概是多少, 我最後放棄了, 因為變數太多。例如出現在2011中報的「銷售可用再生材料」達到33,942K(2011中報第14頁), 但期後我在年報再找不到這個數字; 而政府補助在中報只有1,330K, 但年報則有18,875K。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匯兌收益」, 2011中報是8,928K, 在年報則大幅增加到45,557K, 即下半年有約3千6百萬的除稅前收益是來自這一項, 是跟銷售無關。要知道2011年全年的稅前溢利都是463,554K, 即是這個匯兌收益已佔接近10%。其實在2011年報(第93頁), 有提到除稅前溢利對外幣變動的敏感度, 若人民幣對美元貶值5%, 稅前溢利會下跌73,610K。而美元近日走強, 這個匯兌收益有機會變成虧蝕, 且看公司如何應對。不過我若要做測算, 基於目前港元兌人民幣升回年初位置, 我會將這項歸零, 再升的話就以這個敏感度調整。
我再以極有限的知識, 估計管理層會以減少港元/美元計價的負債應對, 而這個舉動亦會令存款減少, 歸類在其他收益的「利息收入」亦同時下降, 預期「其他收益」有可能大幅下跌。不過融資成本又會同時降低。總括來說因產能提升帶來毛利的增加, 有心理準備會因此完全抵消, 結果做不到同比增長。
仔細研究過年報, 才知道純利數字的確有很多水份在裡面, 不過這是會計準則的影響, 公司應沒有做假。
越講越遠, 實際數字的預測, 以及對短期前景的看法, 稍後再探討… (我有預感會就此爛尾… 自覺已經說得很詳盡, 以免費的資訊來說, 都算「落足料」吧…:-P)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謝謝!
10月17日是6124沖頂5週年,也是本人的生日,留點記錄。
我是04年4月份入市的,當時上證指數1700點左右。06-07年的大牛市,雖然認真學過林園,但極不成熟。猴子掰玉米式的投資沒賺到大錢。然後在07年最瘋狂的時候毫無警覺,只是轉移部分資金到港股(那時港股也是泡沫),08年1664點基本把所有的盈利返回去。3年時間一個輪迴。
06、07年的A股,「落霞與孤鶩齊飛」,業績和估值同步飛速增長。那時,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才剛開始流行,機會很多。可我不懂什麼樣的公司才是投資中的好公司,也不懂更長期視野去看待和持有,我沒有賺過100%以上的收益,甚至50%以上都很少。
這是個比較大的遺憾,也許今生都不太可能再碰到如此好的投資盛宴了。可惜當時碰上了,自己卻沒準備好。
還有就是沒有更早的學習巴菲特的著作。雖然完全理解巴菲特是一個難題。另外巴菲特的方法 也不能保證你無往不勝,但是,看過他的著作,我才開始系統的去思考投資,邊犯錯誤邊修改。才會有一個更大的視野去看待投資。所以,建議所有初涉價值投資的 朋友一定要好好看一些他的書,雖然他的方法不是唯一。但是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特別是他的肩膀上,我們才更容易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然這幾年也有得,那就是在身上做了很多的減法。這幾年的經歷,使我瞭解很多方法並不適合自己,很多方法很痛苦,要徹底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