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政“積極”信號:5月財收增速回落,花錢卻更大方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434.html

經濟下行壓力下,積極財政政策開始發力。

與4月份相比,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告別短暫的兩位數增長,重回個位數,而財政支出增速從4月的個位數轉為5月份的兩位數。

6月13日,財政部網站披露了5月份財政收支情況。

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461億元,同比增長7.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461億元,同比增長17.6%,支出增速明顯高於收入增速,重回財政收支常態。而4月份的收入增速遠高於支出增速,兩者分別是14.4%和4.5%。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盡管財政收支增速回歸常態,但受到5月1日實施的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影響,5月份的財政收支數據波動較大。

比如,中央財政收入5月罕見同比負增長,為-2.2%;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卻高達兩位數,為18.3%。

對於中央和地方收入冰火兩重天的情形,財政部解釋稱,5月國內增值稅和營業稅暫維持原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辦法並辦理繳庫(編者註:營改增部分收入都歸地方),上述收入將在6月份按照新的收入劃分過渡方案計算並在中央與地方間進行調庫(編者註:營改增後,在保地方基數的前提下,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如將這部分收入分別計入5月份中央和地方收入,則本月中央、地方收入分別增長約6.6%和8%。

具體看5月份的各大稅種收入,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依然微增長,而受各地區營業稅清繳增收較多,以及部分企業納稅申報期提前的影響,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營業稅同比增長高達76%,與4月份增速相近。

由於受去年5月份的匯算清繳的高基數影響,今年5月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出現負增長(-10.2%)。個稅倒是延續今年以來的高增長態勢,5月份同比增速接近30%。受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回升帶動,5月份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終於告別負增長。受股市成交量下降影響,5月證券交易印花稅增速再創新低,同比下降超60%。

不過,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帶動了地方小稅種收入回暖。5月契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速。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880億元,同比增長8.3%。對於後期財政收入形勢,財政部並不樂觀。

財政部稱,從目前情況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後期政策性減收效應還將進一步顯現。各地財政部門應密切關註經濟財政運行變化,加強監測分析,對其中的苗頭性、趨勢性問題及時做好預研預判,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既促進收入平穩增長,又不收“過頭稅”。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體現在減稅帶來的收入下滑,也體現在財政支出力度的加大,5月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在一季度財政支出保持15%增速時,4月份財政支出增速陡降至4.5%,5月這一數字回升至17.6%。

1-5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6528億元,同比增長13.6%。具體來看,前五個月,基建領域和民生領域財政支出保持較快的增速。

比如,城鄉社區支出6520億元,同比增長26.5%;住房保障支出1850億元,增長29%;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407億元,增長21.2%;教育支出9925億元,增長17.6%。

在前五個月的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14768億元,同比增長6.2%。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694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5月份增長21.4%,也顯示土地市場在回暖。

1-5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11988億元,同比下降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67

28省份半年財收:粵滬飆升 地區差距擴大

財政收支反映了地方政府實力,也是地區經濟增速的晴雨表。

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截至8月7日,除四川、黑龍江、西藏等省份外,其余28個省份披露了上半年財政收入情況。

從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額來看,排前三名的省份並無懸念,依然是廣東(5439億元)、江蘇(4516億元)和上海(4196億元)。不過,與去年同期相比,廣東與江蘇收入正快速拉開,相差近千億,而上海則緊逼江蘇。

收入增速更能反映地區經濟增長潛力。上半年上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遙遙領先,同比增長高達30.6%。廣東以18%的增速位居第二,遼寧則以18.6%的負增長繼續墊底,不過收入下滑速度較去年同期放緩。

廣東上海財政收入飆升

財政總收入彰顯一個地區財政實力。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各地財政、統計官網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廣東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5000億元,約5439億元,依舊穩居各省份之首。

而此前財政收入緊追廣東的江蘇,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所放緩,與廣東差距逐漸拉大,雖然依然保持收入總額第二,但與廣東相差92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差約500億元。

上海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4000億元,排在第三名,與第二名的江蘇收入差距正在快速縮小。

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跨入3000億陣營的有兩個省,分別是浙江和山東。北京、湖北、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六地收入位於2000億元~3000億元之間,河北、天津、江西、重慶、遼寧、吉林、內蒙古、陜西等地收入處於1000億元~2000億元之間。山西、貴州、廣西、海南、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地收入不足千億。

上海和廣東兩地財政收入增速遙遙領先於其他地方。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7.1%。而上半年上海和廣東這一數字分別是30.6%和18%。貢獻廣東省三分之一財力的深圳市,上半年同比增長24.4%。

上半年收入增速超過10%的省份有河北、貴州、河南、北京、湖北、浙江、天津、甘肅和重慶。

從全國來看,上海和廣東兩地財政收入及增速搶眼,這受益於當地第三產業發達。

國家稅務總局分析稱,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稅收增長10.9%,稅收占比為58.2%,較去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分別增長39%和27.7%,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稅收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

上海市財政局分析稱,從行業來看,上半年金融、租賃和商務服務、房地產等行業對財政收入增長貢獻較大。

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提高,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其中,上半年上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772.82億元,增長16.5%;金融業增加值2402.22億元,增長17.1%;房地產業增加值821.31億元,增長6.9%。

遼寧山西收入仍負增長

不同於地區間經濟增速差距較小,財政收入增速差距正在不斷擴大。收入增速最高的上海與增速最低的遼寧相差近50個百分點。

目前披露上半年財政收入的省份中,重工業大省遼寧和煤炭資源大省山西延續去年態勢,繼續呈現收入負增長。遼寧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88.2億元,同比減少271.9億元,下降18.6%。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56.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4%,減收68.1億元。

遼寧省財政廳分析稱,受上年高基數及政策性減收因素顯現等影響,財政收入降幅有所擴大,其中6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50.4%。此外,國家全面實施“營改增”政策和增值稅共享體制調整減收影響本月開始顯現,本月對5月份營改增相關收入按照增值稅共享體制進行了調庫,相應減少了稅收收入。

遼寧省房地產、金融、建築等行業稅收受政策性因素影響增速回落,但部分傳統行業稅收有所好轉。上半年,當地房地產、金融、建築業稅收增速分別比1~5月份回落17.3、7.1和27.6個百分點。當地石化業稅收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同比增長6.5%。鋼鐵業稅收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1.8%。

遼寧省財政廳稱,總的來看,在當前市場形勢未明顯好轉,以及傳統行業仍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上述行業稅收增收的基礎尚不穩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64

營改增拉低7月財收 地方賣地收入大增

8月12日,財政部公布了7月份財政收支情況,財政收支跌入低谷。

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770億元,同比增長僅3.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768億元,同比增長0.3%。

財政部解釋,收入低增長主要是受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政策性減收效應進一步顯現、去年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而支出增速低則是前期支出進度加快和去年同期基數高。

與大部分稅收收入慘淡不同,與房地產相關的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的收入保持較高增速,而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前7個月收入高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12.1%。

營改增拉低收入

今年5月1日,全面營改增正式推開,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最後四大行業正式被納入營改增。國務院預計全面營改增減稅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隨著全面營改增深入,減稅效應愈加明顯,7月份相關收入同比下滑10.9%。

7月份,國內增值稅4193億元,同比增長80.6%。其中,改征增值稅1991億元,同比增長5.9倍。同時,營業稅42億元(為延後入庫的尾款),同比下降97.9%。

財政部稱,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後,原營業稅納稅人改繳增值稅,收入在增值稅科目中反映,體現為增值稅增收、營業稅減收。考慮收入在項目間轉移因素,將改征增值稅與營業稅合並計算,本月這兩項收入合計同比下降10.9%。

其中,新納入試點的建築業下降23.8%、金融業下降18.8%、房地產業下降7.5%。這主要是政策性減收增加以及前期清繳營業稅的滯後效應等影響。

不僅僅是營改增帶來減稅效應凸顯,受經濟下行及前期基數高等因素影響,不少稅種呈現負增長。

7月,國內消費稅、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車輛購置稅、印花稅、資源稅、契稅均為負增長。

不過,與房地產相關稅收保持較高增速。7月份,土地增值稅同比增長17.4%,房產稅同比增長9.5%,耕地占用稅同比增長8.7%。

另外,在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地方政府1~7月土地出讓金增速高達12.1%,比1~6月高出2.4個百分點,比1~5月高出近52個百分點。

財政部稱,今年後幾個月,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政策性減收效應進一步顯現等影響,財政增收仍將面臨很多困難。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監測分析,做好預研預判,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收入平穩增長。

財政支出創新低

經濟下行需要積極財政政策發力,上半年財政加大支出進度,7月支出增速短暫出現回落。

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僅0.3%,而6月份這一數字是19.9%。

具體來看,7月份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2189億元,同比下降7.4%,這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數高(增長48.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579億元,同比增長2%,這主要是前期加快了支出進度和去年基數較高。

1-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1933億元,同比增長13%,明顯高於收入增速(6.5%),收支矛盾突出。

前7個月,與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的財政支出積極。

1~7月,城鄉社區支出10898億元,增長31.3%;住房保障支出3439億元,增長32.9%,農林水支出8879億元,增長11.7%。

另外,民生保障相關支出增速也較高。如前7個月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7915億元,增長2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3191億元,增長12.6%。教育支出14816億元,增長12.1%。

值得註意的是,政府債務付息支出保持較高增速,1~7月債務付息支出2732億元,增長37.8%。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這將體現在營改增、社保費率降低等6000億元減稅費舉措落地,總規模約5萬億元的地方政府置換債券繼續被發行,財政資金撥付進度加快,10萬億PPP項目加快落地等方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94

前11月全國財收超18.7萬億 地方賣地收入破3萬億

今年全國財政收入繼續創歷史新高,不過收入增速繼續創新低,在積極財政政策下,財政支出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速,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12月13日,財政部披露11月財政收支數據,基本勾勒出全年財政收支概況。

全國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25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8850億元,兩者合計為187100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與其他年份同期數據相比,今年前11月約18.7萬億元的財政總收入創歷史新高,不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創近些年新低。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一般公共收入增速同比增長5.7%,低於經濟增速,也低於近些年同期數據。

收入增速創新低與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減稅降費效應凸顯等因素息息相關。

受經濟下行影響,增值稅等主體稅種保持較低增速,今年5月營業稅改增值稅全面推開,財政部預測全年能夠實現5000億元的減稅規模,也讓收入形勢更加嚴峻,不過這是積極財政政策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減稅來降低企業稅負,從而釋放經濟活力。

不過受今年一二線城市商品房銷售較快增長等影響,與房地產相關稅收保持較高增速,尤其是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收入(主要是地方土地出讓金)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前11個月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突破3萬億元,達到3097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9.1%,遠超經濟增速。

從近幾個月份財政數據來看,受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回升等帶動一般貿易進口增長,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也實現了逆襲,增速由負轉正。其中11月份進口環節稅收達到今年以來最高增幅。

按照年初預算報告,2016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7200億元,而實際上前11個月收入已經完成年初預算的94.3%,全年有望完成年初目標。年初預算報告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37173.74億元,前11個月這部分收入(38850億元)已經超過這一數字,提前達到預算目標,這受益於地方土地出讓金高增長。

在積極財政政策背景下,財政支出增速高於財政收入。

1-11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5839億元,同比增長10.2%。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35994億元,同比增長10.2%。兩項合計,全國財政支出破20萬億,達到201833億元。

從前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來看,與基礎設施建設、民生相關支出保持較高增速。

前11月,城鄉社區支出19504億元,增長29.6%;住房保障支出5386億元,增長1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866億元,增長16%。

不過,支出增速最高的是債務付息。前11個月,債務付息支出4507億元,增長43.6%。

如果按照年初預算報告,2016年全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0715億元,實際上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5839億元,這意味著最後一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大概為14876億元。

為了助力經濟爬坡過坎,近些年財政政策一直在加碼,即在財政收入低增長背景下加大財政支出,這表現在財政赤字不斷擴大,財政赤字率提高。2016年財政赤字率提至歷史新高3%,財政赤字規模也達到21800億元。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預測,2017年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財政政策仍將積極,財政赤字率有望繼續提高,可能定在3.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438

14城進千億財收俱樂部,杭州憑借電商超廣州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一個城市財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公共預算收入的多寡,決定著這個城市在城市建設、民生支出、契稅優惠等方面的投入,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2016年,主要城市的錢袋子收入如何?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最高的20個城市的統計梳理發現,2016年已有14個城市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了千億大關,其中上海以6406億元高居榜首;在前10名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杭州趕超了廣州;經濟總量第3的廣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位居第8位。

14城過千億,京滬遙遙領先

在各大城市中,上海和北京這兩大直轄市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了5000億大關,在全國各個城市中遙遙領先。

其中,上海以6406.13億元高居榜首。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0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增值稅2460.44億元,增長10.4%;企業所得稅1336.89億元,增長21.1%;個人所得稅593.08億元,增長21.6%;契稅345.83億元,增長27.6%。GDP總量第二的北京則以5081.3億元的收入排名第二。總體來看,上海和北京高度發達的第三產業和總部經濟,也讓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

京滬之後,排名第三的深圳則與京滬有著較大的差距,不到上海的一半,與北京也相差了將近2000億元。不過深圳在2015年超過直轄市天津上升為第三之後,2016年進一步鞏固了領先優勢,比天津高出了400多億元。

這也是深圳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3000億大關。深圳市財政委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突破1000億元到2014年突破2000億元用了四年時間,再到2016年突破3000億元僅用兩年時間。收入增速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列。據初步統計,深圳以全國萬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不到千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近5%和全省31%的收入份額,對全國地方級和全省收入增長的貢獻分別達8.2%和39.4%。

其中,第三產業稅收占比突破七成。數據顯示,深圳新興產業稅收快速增長,2016年1~11月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大未來產業稅收實現1631.4億元,增長21.9%,其中互聯網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分別增長33.1%和41%,成為稅收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

深圳之後,是兩大直轄市天津和重慶,這兩個城市都處在2000億的梯隊。從第6名的蘇州開始,往後依次為杭州、廣州、武漢、成都、南京、寧波、青島,到第14名的鄭州,均屬於1000億的梯隊。

這其中,鄭州是最新一個結緣一般預算收入“千億俱樂部”的成員。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鄭州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0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比全省(8%)高出4.3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這也是鄭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

在鄭州之後,下一個進入收入“千億俱樂部”的城市是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鄭州之後的無錫最為接近,2016年的收入達到875億元,不過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要進入到“千億俱樂部”尚需不少時間。

此外,廈門從去年的21位,上升至今年的17位。盡管廈門的GDP總量在全國排在50名開外,在福建也僅列第3,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一直處於墊底,但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方面,廈門不僅在福建省內排名第1,而且在全國位居第17位,超過了GDP規模遠大於自己的沈陽、大連、濟南等城市。

杭州超過廣州,廣州僅列第八

除了廈門,2016年城市財政收入排名中還有一個較大的變化是,原先位居第9的杭州超過了廣州和武漢,上升至第7。而GDP總量第3的廣州,財政收入卻僅位居全國第8,成為前10名中,經濟總量與財政收入位次最不相符的城市。

杭州財稅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近年來該市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的帶動。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其2016年的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2688.00億元,增長22.8%,占GDP的24.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五大產業增速超過平均水平,為45.2%、45.1%、35.0%、28.8%和28.2%,其中電子商務產業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繼續位居中國“電商百佳城市”首位。

在信息經濟帶動下,2016年杭州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2558.41億元、1402.38億元,增長14.0%和13.2%。

反觀廣州,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93.85億元,增長5.2%。其中稅收收入1062.27億元,增長5.5%。增長態勢遠遠不如杭州。

不光是杭州,連身後的武漢也將目標瞄準了廣州。武漢市財政局的信息顯示,2016年武漢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22.1億元,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四(前三位分別是深圳、杭州、廣州)。2017年,武漢市財政局將圍繞財政收入增長8%的目標,緊盯標桿城市,努力拼搏趕超,力爭地方財政收入規模躋身副省級城市前三名,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的引導作用,大力促進全市經濟發展。

由於口徑問題,廣州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四大直轄市及深圳這樣的計劃單列市之間並不具備可比性。直轄市作為一個省域經濟體,其財政收入除了上繳中央財政外,“剩下的都歸自己”。深圳、廈門這樣的計劃單列市,在財政收入方面直接與中央分成,不上繳所在省。(當然後來計劃單列市都向所在省上繳一小部分財政收入)。因此廣州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如四大直轄市和深圳屬於情理之中。

但如今,廣州不僅距離這些城市十分遙遠,也不如同類型城市的蘇州和杭州,甚至還面臨被武漢超過的可能,經濟總量“第三城”的廣州為何在財政收入方面如此囊中羞澀?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東省體改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如此之少,最大的原因在於,與浙江、江蘇等地相比,廣東的區域差距太大了,粵東西北經濟發展與珠三角存在巨大鴻溝。多年來,廣東21個地級市中,有12個地級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多個地市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在稅收方面,廣東產生稅收的主要就是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占據了主要部分。

要平衡東西北與珠三角的發展,就需要通過大量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來扶持東西比的發展,來源主要就是在珠三角地區,但因深圳是計劃單列市,不上繳所在省財政。所以加大轉移支付的資金來源中,廣州作為老大哥自然責無旁貸。

數據顯示,多年來廣州每產生1元財稅收入,大概有0.75元貢獻給中央和省內,自己只留下0.25元。也就是說,廣州本身產生的財政收入不少,但能用於自身的民生支出、經濟發展的財政收入就太少了。

“廣州需要扶持的,是一個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低很多的東西北地區,這需要大量的省級財政轉移支付來支持。還有一個因素是不用上交省財政的計劃單列市深圳,壓力非常大。”彭澎說。

另一方面,廣州自身的產業結構也可能是導致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原因。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有大量的專業批發市場,這些專業批發市場的發展目前正面臨的較大的瓶頸,尤其是電商的發展,也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彭澎說,這些專業批發市場的稅收可能不多,但帶來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對廣州的產業和經濟發展以及城市的輻射力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若這些市場能夠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轉型提升,未來也有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

 

表 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前20強

城市

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位次

2015年收入(億元)

2015年排名

上海

6406.13

1

5519.5

1

北京

5081.3

2

4723.9

2

深圳

3136.42

3

2727

3

天津

2723.46

4

2667

4

重慶

2227.9

5

2155.1

5

蘇州

1730.04

6

1560.76

6

杭州

1402.38

7

1233.88

9

廣州

1393.85

8

1349.1

7

武漢

1322.1

9

1245.63

8

成都

1175

10

1154.4

10

南京

1142.6

11

1020

11

寧波

1114.5

12

1006.4

12

青島

1100

13

1006.26

13

鄭州

1011.18

14

942.9

14

無錫

875

15

830

15

長沙

743.69

16

718.95

16

廈門

647.9

17

606.06

21

濟南

641.2

18

614.3

19

西安

641.07

19

650.99

17

沈陽

620.9

20

606.2

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