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获通过 广电有望分食电信市场蛋糕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608/792111.shtml


  昨日(6月7日)下午,市场传出消息: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已于6月6日上午通过。
昨日,《中国数字电视》总编包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 者采访时表示,6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主持召开了国家三网融合协调小组会议,具体的试点方案未来几天会在政府网站公布,广电仍然负责IPTV集成播控 平台的建设和管理,18号前由各省市自主上报试点申请,25号批准开始实施。
试点城市未定
据包冉透露,经过5轮博弈,试点方案对广电 有利,明确了广电负责IPTV集成播控平台建设管理,包括EPG计费管理、通过有线网开展完整的互联网接入、数据传送及IP电话业务。
据知情 人士透露,广电总局仍掌握内容的主导权,同时广电总局下属单位有权开展有线互联网IP电话等业务。工信部将在6月8日召开厅局级领导会议,对有关实施细节 进行讨论和部署。
事实上,在两大主管部委的僵持中,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一直遭遇难产。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最终试点方案中,工信部不再为广 电进入电信相关业务设置障碍;在电信所看重的内容集成播控平台上,工信部也做了让步,而内容集成播控权仍由广电所掌握。
虽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 已经通过,但相应试点城市的名单还没有最终确定。“之前传出的试点城市均为不实报道。”包冉表示,各地具备三网融合试点条件的城市需要在18日前上报试点 申请,等待相关部门筛选批准。
据了解,国务院对试点地区提出了几点要求,包括该地区有线网已完成双向化改造、有线现网用户具有一定规模、试点 地区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等。也另有分析报告指出,北京、长沙有望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谁从三网融合中得利?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 业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电信和广电行业已经对三网融合失去了最初的热情。
该人士表示,对于电信而言,内容的制作权本身就是 开放的,有没有三网融合电信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而互联网视频的权力几乎也是对社会开放的,几百家企业已经获得经营权,这些企业其实从市场上获得的利润极 为有限,即使电信运营商获得了经营权,也难以将其作为重要利润增长点;真正还有一些商业价值的是IPTV和手机电视,按照广电的条件,电信只获得其中利润 最薄但需要投资最大的传输权和分发权,而且内容和用户都要求广电企业掌握,电信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盈利的可能。
上述人士指出,广电部门和电信 部门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广电部门不是靠经济指标考核的,加强管理比市场经济效益对广电行业而言更为重要。
该人士指出,可以预见,国内三网融合最 初几年看到的可能不会是新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会是各方分享现有的电信市场的一场“盛宴”。在电信市场的利润被极大摊薄后会逐渐归于平静,增长是否能持续下 去取决于广电现有市场能否引入竞争,哪怕仅仅是内部竞争。
流媒体网CEO张彦翔指出,广电传统业务是很难完全开放的,三网融合后,广电有可能 拿出其新获得的电信经营资质开展对外合作。而广电行业本身又缺乏市场经营能力,因此最终获益的有可能是借此进入电信市场的地方力量和民间资本。
“地方力量和民间资本,确实从三网融合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这将是未来三网融合的真正积极参与者。”张彦翔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5

地方債試點:疑慮中的放行

http://www.eeo.com.cn/2011/1022/21412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席斯 一家預算和資產負債表都不完整的公司,可以發債券嗎?不能!一個預算不透明、甚至負債數據都可能成謎的地方政府可以發地方債嗎?可以試試。中國國務院上週試點放行了上海、浙江、廣東、深圳四個省市的舉債。

投資者如何從並不詳細的政府預算中預測該省的未來收入、支出是否合理、信用狀況如何呢,對借款人的約束、監督在哪裡,如何避免出現「中央財政兜底」的發生,財政部出台的試點辦法並不能解答這些問題。

急於成長的地方政府太渴望對收入的支配權了,以至於地方發債試點雖然限制重重,但仍熱衷於此。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支配權。

舉債,但無關預算

獲試點資格的四個省市曾為此多方爭取,雖然發債規模由財政部來定,但他們仍非常熱衷於自行發債。

此次地方自行發債試點,對試點省市發債規模定額管理,額度由國務院批准。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即中央財政還本付息,地方將本息及時繳入中央國庫。 「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地方不按期還款的風險,中央代辦可以保證投資者利益,回過頭來,中央可以對地方進行財政扣款,不會出現中央兜底的情況。」河南省財政廳 官員分析。

雖然在借款資金的使用上,財政部要求地方上報債務使用情況,以免債務資金濫用,但地方政府顯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資金支配權。

在廣東省財政廳一位官員看來,自由支配權是各省對地方發債最為看重的一點。他表示,現在地方政府就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收入支出全要靠中央,收入靠轉 移支付,越來越多的支出由中央指定了用途和方向。而上海市財政局人士也認為,(自行發債)籌集收入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借債收入的使用上,地方有了支配 權,「雖然要求用於公共設施,但至少用於哪些項目地方自己說了算」。

不僅獲發債試點的省市這麼想,那些正在爭取自行發債的中部甚至西部地區,也有著同樣的看法。

河南省一位財政廳人士說,河南這樣中西部省市,幾乎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都是專款專用,而地方自有收入還要為中央項目配套,地方覺得缺錢更多是指可支配收入太少。甘肅省財政廳人士則直言,甘肅也想自行發債,只是甘肅的財政狀況還沒有資格發。

據本報記者瞭解,地方自行發債試點辦法在各個環節上對風險進行了限制,也從事前防範的角度做了安排,但防範完全依賴於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論發債地方政府還是財政部文件都沒有提及投資者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作用。

「沒有聽說今年的預算會因此有什麼變化,投資者買地方債看重的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用,至於地方財務情況可能不是主要因素。」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解釋。河南省財政廳人士也認為,從現有的文件看,對地方政府的約束來自中央政府,而不是投資者。

而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卻覺得更大範圍公開地方政府預算是地方發債的先決條件,「看不到透明的預算報表,投資者怎麼預期你未來的收入和信用呢?」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地方發債最需要注意的是透明,債務用途、使用、還款來源、程序以及該政府財務是否透明,透明公開也是最有效的監管手段。

但事實上,2011年的預算已經執行了10個月,預算進一步透明卻似乎仍舊無望。2012年的預算編制正在進行,上述廣東省財政廳人士表示,並未聽說明年預算的公開範圍會有大變化。

與此同時,試點四地的人大常委會對地方自行發債還未做任何表態。據瞭解,各地債務使用方案首先報本省(或市)政府審批,再保送財政部審批,但地方人大一直缺位。

廣東財政廳官員表示,地方自行發債是對《預算法》的突破。《預算法》是計劃經濟時期制定的法律,政府管理理念跟現在有很大不同,現在則更加強調地方 政府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該人士還提出,地方政府管理權的擴大,也意味著地方政府承擔了更大的責任,有利於整個國家的有序管理,這是社會管理進步的 一大表現。

不會讓地方「破產」?

對於地方政府發債,財政部的籌備較早。

2008年財政部曾組織專家和各省官員草擬《地方債務管理辦法》。「當年我們就上報過財政這邊的政府債務數據,此後每月匯報債務動態數據,還建立了 償債機制,從財政這塊債務已相對規範,但後來地方融資平台貸款的出現,使得地方債又變得無法控制了。」寧夏自治區財政廳官員對本報表示。

今年審計署公佈地方政府債務10.7萬億元,其中4.97億元是政府直接債務,每年還本付息近3000億元。河南省財政官員說,河南債務還款情況還 比較正常,目前還沒問題,畢竟這幾年財政收入增速都比較高。但本報記者發現,「不會讓地方政府破產」仍是地方政府部門的定心丸。

這也正是王志浩在調研中感受最強烈的一點,「不論融資平台還是城投債,發債人總是很有底氣的認為中央政府會兜底」。王志浩認為,在中國這樣的強中央體制下,如何避免債務最終負擔者總是中央政府,這是地方發債面臨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財政部並非沒有考慮地方政府「破產」。財政部從2008年開始與世界銀行合作,對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相關模式、制度和法規進行研究,一份由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處長張志華執筆的課題報告《中低收入國家地方債務監管框架》顯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是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有效手段。

財政部預算司地方債務處是在2008年底成立的,專為管理地方政府債務及研究相關制度,近三年來,這個部門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個省份和市縣,調研地方債情況,聽取地方意見,並對國外地方政府債務進行考察研究。

一位接近財政部人士對本報記者說,一提地方政府破產,好像這個政府就不存在了一樣,其實從積極的意義來說,這是一個重組過程,也是重生過程。

通常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需「兩手抓」,首先是事前控制,即控制借款,並對地方財政狀況進行監督;事後監管即地方破產機制,用於處置喪失償債能力的 地方政府。但由於政府服務具有公共性,地方政府破產如果簡單參照企業破產,就會產生保護債權人權益與維持必要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因此,上述財政部課題報 告認為,地方政府破產機制只能是重新組織而非清盤全部資產。

財政自主權之爭

據瞭解,財政部發佈的試點辦法要求在各個環節上對地方自行發債進行限制,但事實上監管並不容易。「現在事前監管是重點,事後監管是研究方向,但目前 還不具可行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者表示,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還太多,《預算法》不用提,對借款人的財政紀律、法律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預 算透明度的提高、人大的作用、違約後的責任分擔都沒有明確的文件,現在全靠中央政府的信用去推動,「機構投資者也往往看在中央政府的『面』去購買地方政府 債」。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分析,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強調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權力,結果是地方財政過分依賴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中央 每年有30000多億的資金通過轉移支付撥給地方,用於各種支出。這有好處,便於中央政府實施宏觀調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也存在一種引誘,地 方財政自己的收支平衡往往越來越難以自主操作。

地方沒有稅收立法權,不管是征房產稅還是其他方面的稅種,都需要國務院全國統籌,地方不能建立地方自己的主體收入來源。此外,沒有規範化意義的舉債權,錢不夠花,也不能去舉債。

高培勇認為,現在的地方財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政府財政,它沒有自衛能力,沒有自衛的結果就是它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一有機會它就淘氣,你哪一 天稍微放鬆就要生事,比如說地方債,之前從未允許地方舉債,但仍累積了10萬億的債務。所以他認為,必須進行深層次的體制改革,即給地方財政一定的自主 權。

其實地方這幾年只要有機會就在向上反映和要求這種自主權。比如每年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地方財政廳長們總是迫不及待的向財政部反映,地方專項轉移支付太多,配套太多,規定用途的撥款太多等。

上述河南財政廳人士認為,最近中央推動的資源稅改革、各種收費權的下放以及地方債試點,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地方政府管理理念的些許調整。「地方政府 不僅要有收入,還要有收入的支配權,畢竟這也是一級政府,也是一個成年人。」廣東省財政廳官員表示。不過本報記者採訪的學者均表示,地方自行發債肯定是一 個方向,但需要謹慎為之,不能讓現有負債雪上加霜。

財政部部長助理王保安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達了財政部對地方債未來發展的目標,「根據地方意願選擇若干省份開展自行發債試點工作,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發展地方政府債券市場,逐步建立公開透明、管理規範、運行高效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99

北京試點變形記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796_all.html

 在安徽模式加速推向全國之際,北京市的藥品採購成為眾矢之的。

  11月中旬,央視報導披露,河南採購價為0.67元2毫升的克林黴素磷酸,北京採購價為11元。在就此類現象接受央視採訪時,國務院醫改辦批評北京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上「落後」,指其沒有「嚴格按照新機制完成基本藥物採購工作」。

  國務院醫改辦負責人稱,今年以來,各地基本藥物採購工作進度明顯加快,截至10月底,全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省(區、市)按新機製出台了採購文件,但還有包括北京在內的九個省(區、市)未嚴格按照新機制採購或未出台文件。

  國務院醫改辦所言「新機制」,指的就是安徽模式。

  為什麼北京推行安徽模式落後了?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北京市頗覺委屈。北京市衛生局一位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事實上,北京不是落後,而是曾經走在前面。安徽模式的核心是「零差價」,這個思路早在2006年就由衛生部推動進行首批試點,而北京恰是首批試點之一。

  不為人知的是,試點四年之後,北京市衛生局於2010年初悄然放棄這個模式。其後,社區「零差價」常用藥擴至700多種,實際加價銷售的非基本藥物品種規格多達1萬多種,幾乎是其他省份的10倍;在藥物使用和招標制度上,北京市也繞開了國務院力推的安徽方案。

  這是為什麼?

北京先行

  2006年12月25日起,北京市在全市18個區縣的260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推行社區醫療機構「零差價」配送制度。

  其具體做法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僅供應312種藥物,全部實行「零差價」、統一採購、統一配送;因藥品收入損失,中心站到政府領取15%的銷售提成;同時配套財政「收支兩條線」管理改革。

  對比可知,北京市這套做法,與當前安徽模式奉行的基本藥物制度十分接近。

  以北京市王四營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2006年12月,該中心簽署了一份藥品使用「零差價」協議,其內容是社區僅使用312種「零差價」基本藥品。現有近1000種藥品馬上下架,退給供應廠商,換成規定的312種藥品。

  2006年前,無須政府過多投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憑藥費收入維持運營。根據規定,衛生院的藥品銷售不受二、三級醫院加價率15%的制約,只要零售價格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限價即可。其中的差價可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有。

  一些社區衛生院相關人士透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藥品進銷差價約為80%-100%。如王四營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該中心有26位醫務人員,一個月所有收入四五十萬元,其中85%收入來自藥品進銷差價。每月政府財政投入僅八九萬元。

  成為試點後,針對藥價下降導致的收入損失,北京市實行三種補償模式:

  其一為「完全收支兩條線」模式,即所有收入上繳財政,而人員經費、公用定額、專項經費和公共衛生補貼等開支由財政全額另行支付;

  其二為財政部分返還模式,亦被稱為「名義收支兩條線」模式,即僅返還醫療收入高於去年收入的部分,業界解釋為「基本上是把收上來的錢再發回去」;

  其三為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機構的人員配備和運行成本自行解決,但可按服務人口數享受藥品零差率銷售補貼和公共衛生補貼(2007年按照服務人口人均20元標準執行)。

  為保證人員收入的穩定,王四營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選擇了第一種模式。這與安徽模式最為接近。

難以為繼

  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後近一個月,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用藥便出現極度短缺。

  「基本藥物是統一配送,當時因藥品供應不全,群眾踢門、罵社區衛生中心的場面很常見。」一社區衛生中心主任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2007年上半年,大部分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量下降。即便加大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買基本藥物的報銷額度,也留不住病人。

  病人流失主要與藥品短缺有關。北京醫療機構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中心副主任張毅表示,藥品降價以後,很多藥品的利潤都壓到非常小的空間,出現了部分企業不願供貨的情況。

  其中,「零差價」銷售的藥品總是斷貨缺貨,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用藥,如降壓藥和治療糖尿病藥品。臨床藥品選擇餘地變小,有些病人長期使用的品種如 芬必得、格華止等不在藥品目錄中;有些藥物如糖適平、壓氏達、消渴丸、腰痛寧和三代頭孢類藥品等限級使用,在大醫院使用可以報銷,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站)醫保則不予報銷。對口支援社區的大醫院的專家開藥後,病人因用藥問題不得不奔波於大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之間。

  更有部分患者反映,「零差價」目錄中的部分藥品價格,比他們過去常用的一些藥物高許多,但是療效卻低於原來這些常用藥。

  不少社區醫療機構的病人往大醫院返流。如亞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所屬社區衛生服務站,2007年1至5月的門診量同比下降了15%-20%,而附近的中日友好醫院1至5月門診量卻同比上升了30%。

  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大山子附近的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因無病人上門,幾近倒閉。一些社區基層醫療機構萌生了退出基本藥物制度體系的念頭。

  為了彌補「零差價」帶來的收入損失,北京市政府大手筆進行財政投入「養人」,效果卻也不好。

  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吳主任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因績效工資有定額,例如一個醫生一年收入6萬元左右,現在的考核方式根本拉不開差距,幹得多的和幹得少的一年差距不到1萬元;且績效工資年底突擊發放,差距更不敢拉開,實際工作很難做。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坦承留不住人:「優秀的骨幹醫生走了不少,到二三級醫院去。」

重走回頭路

  逐漸地,北京市基本藥物制度政策開始發生變化。當初政策規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能使用312種藥物,在三年內,品種和種類慢慢增多。

  2007年上半年,王四營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費利潤的30%,用於補償新農村合作醫療的虧損。進行試點後,補償便難以為繼。僅半年間,鄉政府新農合虧損缺口達40萬元。

  由於擔心此後缺口加大,王四營鄉政府出台文件,允許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買312種基本藥物之外的35種藥,均在5元以下,如感冒通、咳平等;並允許全部可以在進價外加15%利潤。

  儘管如此,周邊百姓還是抱怨藥品種類太少。2007年上半年,朝陽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進行一次「質控結果反饋」,不滿意都集中在「藥品品種不全」上。

  針對這些情況,北京市衛生局漸漸有所調整,在藥品種類方面 「口子」越開越大。「2007年下半年,每月一次的檢查就不那麼嚴格了。」王四營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翠平說。

  2009年8月,國家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北京市在國家基本藥物的基礎上,結合原來的社區用藥目錄,制定出519個品種的「市基本藥物目錄」。此時非基本藥物在社區服務中心的使用依舊有政策限制,約控制在20%之內。

  至2010年,王四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使用藥品種類數已達664種,其中「零差價」藥物佔比僅為63%。

  據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藥房人員透露,有患者先交定金,可以指定拿某種藥。據粗略估計,實際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非基本藥物使用量達70%左右。北京市衛生局相關人士無奈地表示:「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完全堵死非基本藥物的口子不現實的。」

  可見,北京並非在推行安徽模式上「落後」,而是先期經歷了從試點到悄然放棄的完整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北京的試點是一個失敗的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69

深圳土改,難複製的試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168

深圳在此輪土地改革中,將獲得完整地權。

它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徵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改革難以在全國複製的重要原因。

「兩權合一」的方案

剛剛獲批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收穫得最多的評價是「看不懂」。

《總體方案》公佈後不久,深圳市住房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藹貧在微博中質疑,各級政府領導都說意義重大的深圳新土改「蒙著神秘的面紗」,「現在人人都在打聽,專家都在抓耳撓腮」。

這正是市場共同的疑問。曾做過大量相關課題研究的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憲法的解讀是:「外界看不明白,是因為方案本身就不想讓太多人看明白。」

劉憲法多年從事宏觀經濟研究,曾主持多項地方政府招商和舊改規劃。他的觀察是:深圳在此輪改革中,通過試點獲得一項各城市都垂涎不已的「特權」——兩權合一。

劉憲法判斷的理由是,在過去30年城市化進程中,中央和地方在土地管理制度上始終在進行政策博弈,因為這是地方手中唯一可掌控的資源。

上世紀90年代銀行體制和分稅制的改革,使地方政府喪失了對資金的控制權,同時大量稅收也向中央政府集中。土地幾乎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城市建設的唯一「支點」——通過土地招商引資,通過土地融資,補充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深圳在1980年代倣傚香港所推出的「土地有償使用」模式,迅速成為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並由此衍生出全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財政」機制。

要有效將土地資源資本化,地方政府需要兩項土地控制權:一是城市建設規劃權;二是土地利用指標。前者是設計城市發展空間,後者則關係到城市發展的新增土地資源(即農村土地)改為城市工商用地的「地權」。作為副省級政府的深圳市,土地轉用指標需由國務院批准。

這一制度設計最終形成了中國城市建設中「規(劃)土(地利用)分離」的制度格局:地方政府擁有相對完整的城市建設規劃權,但與規劃相配的土地利用指標,則掌握在中央手中。

土地控制權的大博弈由此展開。在以往的經濟現實中,博弈往往以地方政府違規在前,中央或省政府被迫「追認」在後的結局收場。

這種局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不願意看到的,都想改變。劉憲法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只有天津濱海新區,以「部市合作」模式獲得了類似權力,但從地方政府層面可能獲得完整地權的,「深圳是唯一的城市」。

難複製的「試點」

不過,完整的土地規劃利用權這一「政策紅利」,對深圳來說更像一張「畫餅」,因為深圳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土地全部國有的城市。

在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失去了大規模徵地的獲利空間,這是深圳成為「兩權合一」改革試點的重要條件,也是土改無法在全國複製的重要原因。

獨特的土地結構,使深圳在土地資源利用上,成為國內唯一的「沒有增量、只有存量」的城市。而這一土地結構的形成,又與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制度變革緊密相關。

「今天我們所說的『城中村』,從一開始就不是規劃的產物。」曾任深圳市國土規劃局規劃處處長的賀承軍說。他早在1990年代初便參與深圳城市規劃設計,早期的深圳建設規劃基本上「無法可依」,只能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能開發的土地先做規劃,暫時難以開發的土地就「繞過去」。

作為原村民聚居的「城中村」,自然也屬於「繞過去」之列。賀承軍介紹,在這一過程中,規劃部門並非按照徵地補償的標準預留土地,而是基本按照村落的規模和形態予以保留,「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城中村裡,可能只有五分之一是原村民和集體的合法用地,其他都處於權益不明的灰色地帶」。

隨著上世紀90年代深圳經濟的高速發展,急需大量外部勞動力而政府又無力提供住房保障的深圳發現,城中村低廉的生活成本與優越的地理位置一起,意外為大量外來人口提供了一個草根的保障體系。

城中村改造雖然可以帶來部分增量土地,但同時也將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社會保障壓力。基於這一考慮,早在1992年便完成了特區內土地國有化轉制的深圳,遲遲沒有推動大規模的城中村改造。

到了1990年代後期,隨著深圳產業升級和大量加工型企業的外遷,地方政府又獲得工業化土地改造升級的機會,由此迎來了第一次城市化舊改:深圳華強北、八卦嶺和車公廟等老工業區,均在此階段完成了從工業用地向商業化用途的轉型。

2000年之後,隨著工業用地改造接近尾聲,無地可用的深圳終於將城中村的規劃改造再度提上政府議事日程。在2002年出台一系列關於處理「歷史遺留違法建築」的規定後,深圳市在2004年更以城市規劃「全覆蓋」的方式,一舉將特區外260平方公里土地轉為國有土地。

一位曾參與規劃的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當時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深圳市要將特區外的農業用地指標轉為可開發的城市建設用地「近乎不可能」,儘管「農業用地」就已蓋滿了廠房與住宅。在經歷了艱難的爭取之後,考慮到深圳特區建設的特殊歷史背景,國務院以「下不為例」的方式批准了這一統征方案。

然而這一政策突破,也為土地管理部門帶來了極大擔憂:與新增土地空間幾乎為零的深圳不同,其他城市周邊均有著大量農業用地,如果「深圳模式」被覆制,以「耕地保護」為核心的全國性土地管理體制將難以為繼。

即使完成了全市土地國有化轉制,深圳也發現自己面臨更尷尬的處境:

儘管在規劃中已將原村集體土地征為國有,但是大量土地並沒有完成相應的補償返還手續,因此實質上依然屬於村集體及股份公司所有,而隨著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價值的不斷提升,政府也越來越難以支付這筆數額巨大的補償。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權益不清的「灰色地帶」,在歷經多年調整和「灰色開發」之後,其土地權益的劃分已經複雜到了「剪不斷、理還亂」。

深圳市國土規劃委副總規劃師黃偉文在最近的一次社區調研中發現,在位處深圳邊陲的新羌社區中,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公示地塊、非收地塊、軍事用地、未做方案地塊等九種地權屬性,其複雜性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而這幾乎是深圳所有「城中村」所共同面臨的現狀。

與土地權益的複雜性相比,城中村土地利用的零碎程度也令人驚訝:缺乏規劃的基礎設施、廠房和住宅交雜,合法和各式違規用地混雜交織,成為難以規劃開發的碎片化存在。

難以支付的補償對價,複雜的土地權益和使用現狀,使政府規劃部門不得不尋找新的土地開發模式。

「慢一點,細一點」

以「城中村」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規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登上了舞台。

這也正是深圳土改與其他城市的另一個關鍵不同:其他城市在農地轉用模式下,土地收益的大頭在政府手中,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強的動力去推動農地轉用。而在已經完成了土地轉制的深圳,社區改造的土地增值收益主要掌控在原城中村集體手中,政府土地規劃部門不得不適應從「主導者」到「協作者」的角色轉換,並且認真考慮原社區居民的發展需求。

就在幾個月前,深圳國土規劃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角色」:社區規劃師。

按照國土委的要求,這30名社區規劃師將「一對一」掛點納入城市更新規劃的社區,並在廣泛調研和聽取社區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為各社區「量身定做」不同的社區更新改造和發展規劃。

正是在這一「量身定做」社區規劃的模式中,深圳所獲得的「規土合一」授權將發揮關鍵的作用:如果按照過去每次更改土地用途都需上報國務院的審批流程,社區規劃將陷入難以承受的漫長審批程序之中;而在獲得了「兩權合一」的授權後,深圳可以自行完成不同功能區域的土地規劃。

在一次社區規劃座談會上,身為副總規劃師的黃偉文坦言,自己「不知道」此輪土地改革能給社區帶來什麼。而他的建議則是讓村民們共同討論社區未來的前景,然後由政府部門聯合起來,按照社區需求制定發展規劃。

對於以城中村為主體的城市單元更新規劃,國土規劃部門現有的思路一是集約化開發,二是按照社區資源稟賦,進行多元化規劃。

在這一「社區需求」主導的多元規劃思路下,傳統的「土地經濟」模式也開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反思。

「過去許多年,政府和市場都狹隘地將土地轉型當成了房地產開發的工具,卻從來沒有認真想一想,深圳真的需要這麼多房子嗎?」深圳公眾力商務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范軍向南方週末記者問道。曾經在國土規劃部門任職多年的范軍,以「體制外」身份提出了自己的質疑。

范軍注意到,隨著產業外遷,深圳原特區外的城中村已經大量出現住宅、廠房空置與利用率不足的情況,「如果我們不能提前考慮應對,很可能下一屆政府要面對的就是『一堆空房子怎麼辦』的問題。」

對於已經高速發展了30年的深圳而言,范軍覺得已經到了城市發展模式的「拐點」。他最大的希望,是深圳的新一輪城市更新規劃能夠「慢一點,細一點」,「香港、台灣和日本的一個城市更新項目要做十年、二十年,我們總想著兩三年大變樣,動不動追求新高度,這是不現實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2

江蘇、山東入圍地方債發行試點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02
財政部7月4日消息顯示,江蘇、山東兩省今年進入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範圍,目前試點省市達到六個,分別為上海、浙江、廣東、深圳、江蘇以及山東。分析人士稱,開展地方自行發債試點,更多的是為了逐漸培養地方形成合理的債務體系。

據財政部官方網站7月4日公佈的《2013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試點省(市)發行政府債券實行年度發行額管理,全年發債總額不得超過國務院批准的當年發債規模限額。2013年度發債規模限額當年有效,不得結轉下年。

在債券的品種上,《辦法》明確指出,試點省(市)發行的政府債券為記賬式固定利率附息債券。2013年政府債券期限為3年、5年和7年,試點省(市)最多可以發行三種期限債券,每種期限債券發行規模不得超過本地區發債規模限額的50%(含50%)。

地方債自主發行試點啟動已兩年。

1995年頒佈的《預算法》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但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中又存在著明顯的舉債需求。2009年,國務院同意地方發債,由中央代理發行,列入省級預算管理。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四省市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啟動,今年試點範圍又擴大到江蘇省和山東省。

目前地方自行發債規模仍實行限額管理。2011年、2012年四地試點自行發債總規模分別為229億元和289億元。而據《東方早報》報導,在6月17日舉行的國債承銷團季度會議上,財政部人士透露,今年地方債的3500億元額度中,2800億元為財政部代理發行,700億元為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
為建立地方政府長期融資機制鋪墊

2011年6月,審計署首次披露地方政府債務情況的報告顯示,到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共計107174.91億元。兩年後,審計署今年6月10日公佈的《2013年第24號公告》又披露了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

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以來,一些地方政府以信託、融資租賃、BT和違規集資等方式變相融資,這些融資方式隱蔽性強、不易監管,籌資成本普遍高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

不僅如此,審計結果還表明,有10個地區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債務餘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衡量債務規模大小的指標)超過100%,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有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有14個地區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衡量當期償債壓力的指標)超過20%,如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有20個地區償債率超過20%。

由於償債能力不足,一些省會城市本級只能通過舉借新債償還舊債,5個省會城市本級2012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借新還舊率超過20%,最高的達38.01%。

據新華網4月25日報導,中央政府在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要抓緊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據財新網6月13日報導,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建立規範的陽光融資機制,首先《預算法》修訂應該體現這方面規則的建設;其次,每年中央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提升應更快一些,在推行自行發債的試點的基礎上,漸進式走向自主發債。

而據《廣州日報》報導,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自行發債試點的開展,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高額的地方政府負債使得其迫切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正如辦法所說,「為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

「目前地方自行發債的規模很小,相對於龐大的地方債務而言都是杯水車薪。所以開展地方自行發債試點,更多的是為了逐漸培養地方形成合理的債務體系。」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22

李克強: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趙孚今

http://xueqiu.com/5630725885/25002825
中國政府網: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研究部署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

  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會議指出,健康服務業包括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健身養生等眾多領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和薄弱環節。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廣大群眾對健康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要認真履行政府職責,在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同時,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快發展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健康服務業,實現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務協調發展。這是滿足群眾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舉措,也是提升服務業水平、有效擴大就業、形成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會議認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重點在增加供給,核心要確保質量,關鍵靠改革創新。一要多措並舉發展健康服務業。放寬市場准入,鼓勵社會資本、境外資本依法依規以多種形式投資健康服務業,加快落實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社保定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等級評審、技術准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使社會力量成為健康服務業的「勁旅」。統籌城鄉、區域健康服務業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二要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加強醫療衛生支撐,建立健全醫療機構和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等養老機構的轉診與合作機制。發展社區、農村健康養老服務。三要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支持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以政府購買方式,委託商業保險機構開展醫療保障經辦服務,使面向全民的「健康網」更加牢固。四要培育相關支撐產業,加快醫療、藥品、器械、中醫藥等重點產業發展。提升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能力。壯大健康服務人才隊伍,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職業院校,規範並加快培養護士、養老護理員、康復治療師等從業人員。會議要求,要加大價格、財稅、用地等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簡化對老年病、兒童、護理等緊缺型醫療機構的審批手續。要切實加強健康服務業市場監管,健全退出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和安全水平,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健康、長壽、幸福的美好期待。
     會議指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金融支持有著重要作用。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是落實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決策部署的具體措施,也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改革舉措,可以有效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金,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會議確定,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穩步推進試點工作。一要在實行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規模。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銀行資金周轉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二要在資產證券化的基礎上,將有效信貸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傾斜,特別是用於「三農」、小微企業、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等建設。三要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機製作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統一產品標準和監管規則,加強證券化業務各環節的審慎監管,及時消除各類風險隱患。風險較大的資產不納入試點範圍,不搞再證券化,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87

央行解讀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優質資產優先、將在交易所發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01

華爾街見聞報導,國務院常務會議昨日通過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而人民銀行以發言人答記者問的形式對此作了進一步解釋。

在新華社的新聞稿中,發言人的話中提到:

試點八年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此次擴大試點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真實出售、破產隔離;總量控制,擴大試點;統一標準,信息共享;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不搞再證券化。

在提到是否允許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發行交易時,發言人表示:

在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過程中....將引導大盤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

在考慮風險防控的考慮包括:

統一產品標準,統一監管規則,促進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信息共享。

優先選取優質信貸資產開展證券化,風險較大的資產暫不納入擴大試點範圍,不搞再證券化。

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既要強化外部信用評級,又要鼓勵各類投資人完善內部評級制度,提升市場化風險約束機制的作用。

進一步明確信託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職能和責任,提高證券化專業服務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新華社通稿如下:

8月2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針對當前擴大試點的背景,積極意義,擴大試點的基本考慮有哪些等問題,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一、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的背景是什麼?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環境異常複雜,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是當前和今後經濟金融工作的大局。我國金融運行總體穩健,但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工具與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明確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7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3〕67號),要求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盤活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小組第七次會議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國務院有關部門一致贊同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從國外金融市場發展歷史和國內信貸資產證券化實踐看,信貸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品,有利於促進貨幣市場、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市場的協調發展,有利於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也是鼓勵金融創新、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改革舉措。

  二、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前期試點效果如何?

  2005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成立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協調小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正式啟動。2005年至2008年底,共11家境內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17單、總計667.83億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後,試點一度處於停滯狀態。2011年,經國務院同意繼續試點,共6家金融機構發行了6單、總計228.5億元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試點八年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產品發行和交易運行穩健,發起機構和投資者範圍趨於多元化,各項工作穩步開展,取得積極成效。

  三、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市場上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有什麼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金融市場上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仍在波動中發展。美國證券化市場發行量在2006年達到2.9萬億美元高峰,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跌至1.5萬億美元,此後證券化市場逐步恢復。2012年,證券化產品發行量達2.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9%,佔同期債券發行總量的32.3%,餘額9.9萬億美元,佔全部債券餘額的25.8%。2012年,歐洲證券化產品發行量2308.5億歐元,佔同期債券發行總量的2.3%,餘額1.6萬億歐元,佔同期債券餘額的10.5%。另外,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國際大型金融機構每年新增貸款中仍有較大比例進行證券化。

  四、當前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有哪些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金融宏觀調控面臨較大壓力,貨幣信貸增長較快。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必須從深化改革、發展市場、鼓勵創新入手,從國內外實踐來看,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已經到了必須加快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階段。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一是有利於調整信貸結構,促進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在已有授信內支持鐵路、船舶等重點行業改革發展,加大對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有利於商業銀行合理配置核心資本,降低商業銀行資本消耗,促進實體經濟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三是有利於商業銀行轉變過度依賴規模擴張的經營模式,通過證券化盤活存量信貸,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四是有利於豐富市場投資產品,滿足投資者合理配置金融資產需求,加強市場機製作用,實現風險共同識別。

  五、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和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是什麼關係?擴大試點的原則是什麼?

  國辦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目前我國信貸資產證券化剛剛起步,納入證券化的信貸資產種類有限,各項制度初步建立,仍然處於推進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的初期,需要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穩步擴大試點。

  此次擴大試點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真實出售、破產隔離;總量控制,擴大試點;統一標準,信息共享;加強監管,防範風險;不搞再證券化。

  六、請問是否允許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交易所發行交易?

  從國內外經驗看,由於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與其他固定收益產品一樣,具有大宗個性化交易、定價相對複雜的特性,因此主要在採用一對一詢價交易、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場外市場(即OTC市場)發行和交易。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債券市場的主導模式都是場外市場,在交易所發行交易的債券僅僅是補充。發行人對發行窗口的選擇,也就是選擇場外市場還是交易所市場,是發行人自身的權利,由發行人自主選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就是法律規定的場外市場,涵蓋各類機構投資者,包括商業銀行、財務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佔機構投資者的數量約為20%)和非金融企業(佔機構投資者的數量約為80%)。產品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金融債、普通金融債、政府支持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10餘個債券品種,截至2013年7月末的託管量為26.6萬億元,佔我國債券總託管量的94.3%,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由於銀行間債券市場充分體現了機構投資者風險識別與管理能力較強的優勢,強化了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市場約束機制的作用,因此在前期試點中,各家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人自主選擇了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面向機構投資者發行和交易。

  在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過程中,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金融監管部門,在尊重發行人自主選擇發行窗口的基礎上,引導大盤優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這既可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者範圍,有利於共同識別風險,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也可以滿足交易所的投資者資產配置需求。

  七、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的信貸資源應用方面有何指導意見?

  人民銀行尊重各商業銀行依法經營的自主權,同時,按照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導有關商業銀行對通過證券化盤活的信貸資源,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傾斜,特別是用於小微企業、「三農」、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

  八、擴大試點過程中,對風險防控有些什麼考慮?

  信貸資產證券化擴大試點過程中,將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作用,加強相關政策措施的統籌協調,統一產品標準,統一監管規則,促進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信息共享。進一步加強證券化業務各環節的審慎監管,及時消除證券化業務中各類風險隱患。優先選取優質信貸資產開展證券化,風險較大的資產暫不納入擴大試點範圍,不搞再證券化。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既要強化外部信用評級,又要鼓勵各類投資人完善內部評級制度,提升市場化風險約束機制的作用。進一步明確信託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職能和責任,提高證券化專業服務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4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求解——市政債試點擴還是不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543

中國可能在下個月決定擴大地方政府市政債券試點計劃,以緩解對巨大的隱性的地方債務危及國家金融穩定的擔憂。

路透報導,在下個月的決定中國長期改革議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已經向國務院提出建議,呼籲擴大市政債券的使用。

據一些非官方的估計,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規模達4萬億美元,佔GDP的42%,但是其中的很多債務通過各種金融工具都被擴大了,並且有關這些債務規模的細節和健康狀況不會被公開。

類似這樣的表外貸款凍結了國際債務市場,並導致了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過通過使用市政債可以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缺乏透明度的問題。

「『打開前門,堵住後門』,擴大地方政府獨立發行債券的範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最近最近提交給政府領導層的草案中稱。

中國法律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出售債務,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限制他們的借款,但是地方官員通過利用金融工具為基建項目融資已經避開了這一限制。

在2008年-2009年,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規模劇增,當時中國推出4萬億的刺激計劃以緩解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

許多改革的擁護者希望,在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決策層將擴大市政債的試點範圍。他們認為,目前地方政府依賴銀行和可靠企業貸款助長了地方政府的揮霍,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又增加了地方債務的不透明度。

經濟學家們稱,由於市政債券需要信息披露,並且有嚴格的預算管理制度,因此一個真正的市政債券市場將對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非常關鍵。

另一個跡象也顯示,中國政府正準備擴大市政債券的發行,上個月中國另一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與一些主要的評級機構組建了團隊,發佈地方政府信用評級。

市政債可以降低地方政府的借貸成本。目前市政債已經被投資者所接收,其收益率也在3.8%-4.5%之間,接近於同期的中國國債。

目前規模尚小的市政債市場的低收益率可能反映了投資者的假設:財政部只會挑選實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做試點。

「如果你突然讓所有人都發行債券,市場就不會再把它當做是一種特權,屆時市場將回歸基本面。」上海的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債券分析師稱。

中國媒體上個月引述財長樓繼偉的話稱,呼籲「逐步形成一個主要基於市政債的標準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機制。」

關鍵問題是「逐步」的所指。

這個月的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官方審計結果將可能決定市政債試點是擴張還是收縮。上一次在2010年底的審計結果顯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10.7萬億元(1.76萬億美元),但是審計部門對地方債務的定義明顯比銀行使用的定義要窄,渣打銀行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為4萬億美元。

如果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急劇擴大,這可能讓中國政府不願意擴大試點。

上個月,中國官方媒體引述一位匿名審計官員的話稱,最新的審計顯示,2010年-2012年間,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將近翻了一倍。這一報導之後被從經濟信息(Economic Information)網站刪除,這是由新華社主辦的一家網站。

事實上,財政部的一些人擔心,擴大市政債只會刺激地方政府的借貸慾望,讓債務問題更加嚴重。這種謹慎的態度已經讓大多數分析師預計,中國政府只會允許適度擴大市政債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83

嬰幼兒奶粉進藥店北京首試點 5家藥店開設ATM賣奶粉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461

據《新京報》報導,從10月26日起,「奶粉進藥店」正式在北京啟動,市民可以通過設立在金象、永安堂等5家試點藥房的ATM機,「自助」購買嬰幼兒奶粉。

據報導,北京的金象、全新、嘉事堂、永安堂4家藥店的5個門店是首批設立奶粉自動售貨機的藥店,將銷售伊利、蒙牛、飛鶴、三元、聖元、雅士利、貝因美7個國產品牌,以及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4個外資品牌的奶粉。

據瞭解,每罐奶粉都貼有一個帶有二維碼的專用標誌,由大寫的英文字母「G」和中間一金色奶瓶圖案組成,下方寫有「奶粉進藥店」字樣。消費者購買奶粉,可以刷銀行卡、支付寶等方式來支付,但不能使用醫保卡付款,藥店櫃檯也不接受現金支付。購買的奶粉有質量問題也可退換貨,但並不在藥店退,而是得到ATM運營商指定的退貨中心辦理退貨。

南方週末網此前報導,今年6月,國家9部委出台關於加強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提出將參照藥品管理辦法嚴格管理嬰幼兒奶粉,並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專櫃專區銷售,試行藥店專櫃銷售。而在京試點藥店銷售奶粉或為《意見》實施邁出第一步。

據《京華時報》9月的報導,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兼國際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許京表示,到2014年下半年,全國範圍內專櫃銷售奶粉的藥店將達到1萬家。

據許京介紹,早在兩年前,就有一些奶粉想進藥店。但奶粉企業與藥店的談判非常艱難,因為藥店是按照藥品的高毛利率來考核的,但是奶粉卻是以低毛利率為主的快速消費品,二者的矛盾不可調和。此次奶粉進藥店銷售,一方面出於國家政策導向,同時也是藥店的一種營銷手段。

中國廣播網報導,許京介紹,未來全面試點的測試將會分為三個大的工作階段,首先就是系統和流程的測試,在這個階段裡面全面的測試奶粉廠家、物流、GSP、藥店、運營商、結算系統、可追溯系統的全面磨合和測試,從而最終完善整個安全規範的封閉供應鏈體系。第二階段就是建立營銷和客服體系,這個是全面測試項目整體的營銷能力和水平,探索奶粉進藥店項目的客戶服務需求和能力,最終建立完善適合藥店銷售奶粉的營銷客服體系。第三個階段是產品和區域市場的配備度,在有一定數量的店舖運營情況下,全面測試產品價格和區域市場的關係和需求逐步來建立起適合區域市場的產品和價格底細。

幾家目前進藥店的乳粉企業表示,他們給藥店銷售的奶粉在產品品質和出廠價格上是和其他渠道一樣的。三元食品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吳松航說,北京宣佈進藥店是首選了11個品牌,這都是比較大的品牌,對於包括三元在內大廠家來說品質進不進藥店是一樣安全的。

而飛鶴乳品市場部陳慧表示,「從我們單純供貨說產品的品質來講,產品都是完全一樣的,因為飛鶴所有的工廠已經達到GMP的認證標準了,所以就已經達到製藥的生產環境了」,「我們給到經銷商供貨價和它銷售的價格目前也都是一樣的,但它終端去銷售的話,我們主要是給到它一個指導價格的參考價,在這個區間範圍之內他自己來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88

中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大門向外資法人銀行打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813

中國銀監會已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以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CLO)的試點,這意味著自2005年CLO試點以來,監管層終於向在華設立的逾40家外資法人銀行打開了發行CLO試點產品的大門。

據路透社引述兩位消息人士證實,中國銀監會日前已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參與CLO試點。不過市場人士預計,外資行CLO試點的範圍和額度初期會很有限:

「銀監會日前明確外資法人銀行可按照小規模、分批次原則,在現有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制度框架下開展試點工作,並可以選擇相關產品在銀行間或交易所市場上市發行和交易。」

消息人士還透露,監管層建議參與試點外資行於11月底前將業務初步方案報送銀監會。

據路透社引述一位外資銀行人士表示:

「監管層讓我們有意參與的銀行在11月底前把初步方案報送到監管三部,等確認後再正式上報申請,公司現在正準備一個融資租賃方面的方案。」

此外,銀監會表示,外資法人銀行發起CLO項目的申請,將由所在地銀監局受理和初審,銀監會再做審查和決定。

目前,中國銀監會未對上述消息進行回應。

銀監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42家外資法人銀行。

一位分析師預計,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外資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會全面提速。

此前,李克強總理在8月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曾表示,將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

隨後,中國央行也表示,試點擴大後,將引導大盤優質CLO產品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跨市場發行。

中國央行的報告顯示,9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已突破70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基於「盤活存量」及「資產證券化常態化條件基本具備」的考慮,業內人士預計,此輪試點在規模上會有相對更大幅度的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市場共發行了逾900億元人民幣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