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臉書佐伯格和比爾蓋茲搶先做:把社會問題變商機! 助人是最好的生意

2016-02-29  TCW

這是全球九大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課:開一間公司做好事。 本刊走訪香港、新加坡、台灣東部,看購併高手、工廠老闆、前直銷總座,如何重新定義好企業。

猜一猜,世界頂尖的MBA,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商學院,二○一五年同步擴大什麼課程?

不是購併學,也不是跨國企業經營,而是社會創新。

哥倫比亞大學去年擴張知識中心,企圖做為社會創新研究重鎮;麻省理工學院(MIT)將社會創新課程上網免費開放,第一學期就超過十萬個學生註冊。

不僅如此,哈佛商學院過去十年的相關研究著作成長三倍,修讀學生數成長一倍 ;柏克萊大學則跟麥肯錫合作,帶著學生直接投入社會創新的實務運作。

有多熱?全球頂尖商學院開課三成人才追求工作意義,更勝高薪

跨越歐美亞三大洲,牛津、馬德里IE商學院、新加坡大學、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義大利博科尼商學院等,全球九大商學院都開設社會創新相關課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cl E.Porter)提出主張,企業目標必須包括「共享價值」,尤其是「社會需求」。

企業能不能創造社會價值?這是全球最高商學殿堂都在問的問題。

這股商業新趨勢,以「社會創新」做為核心概念,創業後成為「社會企業」,做為投資標的則成為「影響力投資」,就連大企業,也開始摸索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更多可能性。

這股趨勢也吹向台灣。台大EMBA今年五月的二十週年慶,就以企業如何實現社會價值為主軸,從企業該創造的社會價值、實現的策略、到輔導學生創立社會企業等,希望在台灣社會樹立企業新定義。

「過去會覺得這離台灣很遠,但代工廠也陸續受到要求!」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暨EMBA執行長謝明慧表示,學生學習社會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強,因為企業做好事,實現獲利之外的社會責任,已是國際標準。

她說,過去代工廠只要準時交貨、品質領先,就有機會拿到國際訂單,現在可能還需要證明自己對當地環境有益、促進改善勞動條件等。

而大公司,加入社會創新思考後,更可能擺脫獲利機器的單一定位,創造股東利潤之外的價值。《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未來CSR將進入二個口袋時代」,從研發、行銷、人才訓練角度投入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結合,將比純粹捐款多出更多好處:一、CSR資源發揮的更有效率。二、將過去忽略的外部成本納入企業思考,減少產品製造、企業運作時對社會造成的負擔。三、提高產品的創新性、抓住基本需求,協助解決貧窮、教育、健康的問題。

社會創新不只是學界新熱點、業界的新競爭指標,也是爭取新世代人才的關鍵。

被譽為網路女王的美國最大創投KPCB合夥人瑪麗·米克(MaryMeeker),在她連續第二十年發布的網路趨勢年度報告中指出,三成千禧世代將「有意義的工作」做為事業成功指標,而「高薪」只占二七%。「為什麼頂尖商界人才都想學社會創業?」英國《金融時報》一篇文章指出,社會創業在過去追求獲利、報酬的商管人才圈中,逐漸走向主流。

有多吸金?相關基金逾300支

每投資100美元,創223美元社會收益

資金也跟著人才走。過去十年間,全球十四家跨國金融機構都開啟「影響力投資」(編按:意指公益與商業相融合的投資,在追求一定的財務回報外,也重視社會和環境影響力的量化回報指標),光是影響力投資基金,就超過了二百支。樂於投資社會企業的,還有政府。美國政府研究報告指出,每投杳二百美元在社會企業創業家,整體社會的收益是二百二十三美元,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利益,屬於與此企業不相關的納稅人,包括減少付出的社會補助成本、環境改善、社會風險的降低等。相較只進入股東荷包的傳統企業,投資社企對整體社會來說,是筆最賺的生意。

要實現社會創新有各種方式,但最為直接、快速,也最挑戰的就是成立「社會企業」了。

「一句話解釋,(社會企業)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活水社企開發創辦人陳一強說,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同時用商業模式創造獲利以確保永續發展。

但要打造創造社會企業並不簡單,必須有公益組織的外放利益,又必須有企業的獲利能力。就像多了一把尺,內部、外部利益都要兼顧。

社企與公益、慈善組織不同。後者仰賴募款能力、經營社群;但社會企業強調自給自足,用產品跟服務,創造穩定獲利。

社企與傳統企業不同。傳統企業追求股東利潤極大化;社企則是將社會價值極大化,並賺取可永續經營的合理利潤。

每個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的市場趨勢,要將它轉為商機,創業家必須先徹底了解社會議題中的各方需求及資源,找出商業模式媒合各方,創造營運的效率跟獲利。

影響多廣?牽動大企業走向

星巴克、沃爾瑪、Adidas都跟進

「商業模式對了,不只是獲利,還有機會繼續規模化、擴大影響力,」陳一強補充,如果社會創業的創新夠強,甚至能影響產業的走向,對大公司造成影響,不論是星巴克採用公平貿易咖啡、沃爾瑪(Wal-Mart)使用有機棉、Adidas用環保製材等,都是大企業受規模較小的社會企業、社會組織影響的案例。

他強調,社會創業者除了營運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其餘與經營企業無異,「要做好事,要先做好公司。」

社企的另個特色,是如變形蟲般的角色。因處理的議題與眾人相關,所以企業的核心服務與產品,可能隨著客觀條件而變化,不限於固定的商業模式。

也因為很難,「如果擁有商業背景,有經營的經驗,會比較容易成功。」曾在台大創意創業學程開設相關課程的華陽創投董事長王韋中說。

本刊走訪香港、新加坡、台灣,尋找社企指標案例時,發現能兼顧社會價值與合理利潤的案例,創辦者多半是具商場經驗的老闆與高階經理人,年齡約四、五十歲,既有專業與資源,又有體力與熱情,相對容易達陣。

成功的社會創新四大指標

雖然難度高,但成功後影響力更廣泛。那麼,該如何經營兼顧社會價值與商業利潤的好企業呢?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的企業永續發展策略課程,歸納出四大指標:

一、創造公共利益實現永續發展能力。

企業的經營與商業模式必須證明創造足夠的公共利益,若要吸引消費者、投資人支持,這是最基本的一步。

二、有足夠的消費者,支持該企業所創造的永續性。

三、禁得起考驗的產品,以及有效的大眾溝通策略。

四、無法模仿的競爭門檻。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必須夠創新,確保其他大型企業無法靠著資本優勢輕易取代。

輔導超過二十六位社會創業家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認為,關鍵是,人們如何用新的角度,理解、創造、經營企業,不論是比爾.蓋茲說的創新資本主義,還是麥可·波特口中的共享價值,企業能創造的不是只有股東獲利,還能有更多的可能!

撰文者劉致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4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