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實體唱片難活 華研憑什麼興櫃?

2012-11-26  TCW  
 

 

十月下旬,女子天團S.H.E成立十一週年記者會,場中少了娛樂八卦,被追問的是入股成為自家公司股東的「財經事」。因為其幕後推手——華研國際音樂,在十月二十六日成為第一家上興櫃的唱片公司。

去年,華研在國語唱片市場銷售量總排名第四,緊追華納、新力與環球之後,是本土唱片業第一大。成立十三年,當許多本土唱片公司紛紛消失之餘,旗下藝人從一組S.H.E增加到二十五組,其藝人續約率約九成,是同業的三倍,也是台灣最會賺錢的本土唱片公司。

當業界因盜版而萎縮》它搶先跨入藝人經紀市場

今年,台灣線上音樂總產值(約十二億元)將出現超越實體唱片市場(約十四億元)黃金交叉線的當刻,當實體唱片不再是主要營收來源,越來越多唱片公司求售下。華研董事長呂燕清反決定挺進資本市場。

翻開華研財報,二○○八年金融海嘯期間,每股盈餘(EPS)仍有○.四一元,去年營收三億四千五百萬元,每股盈餘突破兩元,截至今年八月止,母公司營收已超過三億,每股盈餘預估可望突破新高。

二○○一年產業低谷時,華研如何擺脫唱片市場萎縮的陰影,突圍而出?

關鍵是華研從唱片公司,比別人早一步轉型成全方位的娛樂公司。

二○○三年,當唱片業因為數位盜版猖獗而嚴重萎縮,哀鴻遍野時,呂燕清將剛到任的華研總經理何燕玲,派駐到上海。由於常駐且又是一級主管,半年時間,何燕玲從來自商演邀約增加,感受到是未來商機;且從韓國SM經紀公司看見成功模式,眼見實體唱片賺不了錢,而來自數位版權營收又不見長,於是建議公司切入演藝經紀市場。

當同業忽略新人定位》它找郎祖筠來教媒體應對

華研決定將歌手品牌概念融入產銷之中。種子音樂執行長田定豐表示,過去台灣唱片業者多以製作為考量,偶像歌手、創作歌手有一套固定包裝模式,「發片就發片,賣得好就賣得好,賣不好也就賣不好,」他說。

如果說,當時唱片公司發展歌手,就是不同包裝的標準品概念,華研等於是把歌手當作品牌來經營,從娛樂產業角度,從藝人定位、歌曲製作、演唱會到演藝經紀進行全方面經營思考。現在看來可能是稀鬆平常,但在當時的台灣,卻是第一個。

但,要成為先行者,利基與風險兼具,要做全方位生意,玩得是資本賽。從新人培訓開始就要大規模投資,以S.H.E為例,光第一張專輯企畫行銷預算達一千五百萬元,在當時景氣慘澹景況下,是一般新人的三倍成本。那一年,華研的營收不過五千萬元,最後是企宣部門以五年攤提成本概念,說服老闆大膽投資才得以進行。

這是必要的投資,因為,要從線型的唱片經營思維轉到娛樂產業思維,產品力還是第一優先。「唱片產業價值結構正在改變中,藝人經紀和版權經紀兩大獲利來源增加,但前提是歌手、藝人唱片銷售量佳,經紀談的空間才有,」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營運長郭宗銘指出。

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進一步觀察,建立個人品牌的歌手,實體唱片銷售才能穩住,這方面,華研動作很快。以S.H.E為例,光找定位,就花了一年半。在這期間,除唱歌、跳舞等基本訓練外,華研還會請像是郎祖筠、孫翠鳳等資深藝人教導媒體應對學,強化其心理素質,如果這段期間,新人定位仍找不出來,那麼契約將結束,「一年半時間是期限,找不出定位與特色,就不要浪費彼此時間,」何燕玲說得坦白。

一旦通過試煉期,準備發片前會先進行SWOT分析。以當年的S.H.E為例,優勢是:三個人個性鮮明、會唱歌,威脅點是沒有成功先例,且市場不景氣;接著,歷經消費者、上下游業者等上千人調查整合,再經過一年時間,才產生出「女生的好朋友,男生的女朋友」定位。

當對手只管發專輯》它連代言、演唱會都想好

在製作時就先想著怎麼賣。舉凡藝人頭髮、服裝、設計風格、相關代言到通路,其實早在一年前的製作籌備就已經底定,「品牌接觸點管理越清楚,保持產銷風格一致性,開發藝人經紀目標族群就更精準,」何燕玲說。

為了打好基樁,前後就花了兩年半時間,相對過去唱片業一張專輯定位包裝時間,通常只有一年,因為只想到專輯就打住,而非將後續的演唱會等衍生商機計算進去。

前端定位精準,後端產生的槓桿效應自然大。以S.H.E為例,前期製作費與行銷費用雖都在千萬以上,但因為精準敲中市場取向,第一張專輯大賣十八萬張,是同期新人的四倍。截至目前十一年共發十三張專輯,三人年產值約三億元,簽約華研期間十一年,共創造超過三十億元的商機。

華研懂得定位品牌,也懂得讓品牌多角化經營。如站穩歌唱事業後,S.H.E也開始往個人藝涯多角化發展,如Selina往主持發展,Ella朝戲劇走。

「培養新人,可減少單壓一個藝人的風險,保持活水,而藝人多角化經營是演藝壽命延長必備之路,」何燕玲表示,藝人品牌先慢慢「養」,同時從新人培訓,可掌握唱片和演藝全經紀約,做完整規畫,不會唱歌時是情歌王子,到了演戲成了一個大反派,不容易聚焦形象,而有了知名度,先垂直整合歌唱資源,再橫向布局演藝版圖。

在預算上,華研也控制得謹慎。唱片產業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高是產業特性,而企畫與宣傳預算占變動成本極大部分,華研國際音樂副總經理李首賢指出,財務部光是處理機票一年就達一萬人次,若依傳統方式,先代墊或口頭申報,到了年底,就易產生財務差距。

因此,在華研,從年度計畫、專案計畫,切分到每場表演,都要填寫預算申請表,「有預算概念,是為了讓經費花得更有效益,」他指著桌上的檔案夾表示,光是近兩個月的預算申請表就高達三百多張。從製作方向定位,小到場次預算拿捏,環環相扣出華研今日版圖。

一個抉擇影響華研未來十年發展。當後續其他本土唱片公司礙於預算,減少歌手,經營陷入泥淖時,華研卻跑在光譜另一端,經營邁向正面循環。即便其他人後續想複製這套模式,但因差距已遠,面臨的資本挑戰更大。

今年十月底,華研登上興櫃,承銷價為六十元,試圖透過公開市場的資金,再墊起競爭門檻。「由於沒有文創業上市櫃範例,此承銷價是參考生技等新興產業而來,」李首賢表示,由於會計法則限定,其一千二百首歌曲智財權價值無併入產值中,一旦法令開放,滾利效益將高過目前。

目前華研主要營收來自實體唱片、演藝經紀、數位版權經紀三方面,其中演藝經紀超過四成,約實體唱片的兩倍,將歌手當作品牌經營的綜效顯然已顯現。但根據法人觀察,其未來也有兩大難題。一為:數位音樂總值即將超越實體唱片,但新的遊戲規則尚未明朗,如何拉高數位版權經紀,強化因創作而衍生出的營收是一個挑戰;另外,藝人跳槽是產業常態,怎麼預防天價版稅搶人,也是華研未來放眼華人流行音樂市場須面對的課題!

【延伸閱讀】今年營收可望創新高-華研營收、獲利變化

註:2012年數據為法人預估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48

S.H.E的老闆 把唱片公司推上文創類第一支掛牌 華研呂燕清 一本透明帳讓創投驚豔

2013-12-09  TWM  
 

 

撰文‧劉俞青

「你別訪問我啦,我三十幾年來沒有接受過媒體採訪,你去問我們總經理啦,她較會說。」一口台灣國語,說話有些緊張,不高的身材,呂燕清的外表就像一般台灣歐吉桑一樣;但是由他一手創立的,正是集流行、時尚、偶像與年輕人追求資訊於一體的唱片公司──華研國際唱片。

自稱「在台灣唱片界打滾三十多年」的呂燕清,三十年來創下多項紀錄,一路走來他堅持不隨便挖角、主張將藝人從頭培養起,也是唯一所有詞、曲的版權都統整在公司手上的公司(註:許多外商唱片公司版權在藝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華研是法人眼中難得「從頭到尾一套帳」,帳冊乾淨清楚的唱片公司。

如今,呂燕清這位「台灣唱片歐吉桑」又要創下一項紀錄,因為目前已經在興櫃掛牌的華研,將在十二月十九日正式轉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以「文創產業」類掛牌的公司。

經營偶像歌手也要符合人性近幾年,文創產業有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遍地開花,台灣底層醞釀多時的軟實力終於被看見,而呂燕清這一把,更是將生活中的「文創」一舉推上資本市場,向外界證明,「文創公司」不是虧錢的代名詞,也能有制度、能幫股東賺錢。

旗下大牌歌手十根手指頭都不夠數,其中最知名、也是華研的招牌,就是呂燕清一手扶植長大的亞洲第一女子天團S.H.E.,這個近十年來在大中華市場幾乎無人能取代的女子組合,沒有鬧過經紀合約糾紛、不曾傳過失和,而且還能昭告天下去戀愛、結婚,呂燕清主張公司經營偶像歌手要符合人性,這是華研的特色。

在上櫃前的法說會上,面對四、五百位法人的大場面,呂燕清說起話來還會有點緊張,但面對創業的困難,卻是勇敢無比。他的人生在不斷地創業中度過,有些公司讓他賺進別人好幾輩子都賺不完的財富,但也有一些創業經驗,讓他「紙上富貴一百億」。金錢進出來去之間,對他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呂燕清在一九八六年成立「上格唱片」,創業初期的工作夥伴還包括現已成為「葛萊美獎」級的唱片封面設計師蕭青陽;隨著事業發展,公司在一九九○年改名為「上華唱片」,旗下有李翊君、高勝美、裘海正、孟庭葦、陳明真、黃安、齊秦、許茹芸、許美靜、熊天平、動力火車等知名藝人,當時是台灣唱片業的全盛時期,每年CD(或卡帶)的市場產值,可達一百億元新台幣。

呂燕清記憶猶新,有一天,他和朋友去唱KTV到一半,走出包廂去洗手間,短短不到五十公尺的路上,他數了數,至少有三、四個房間都在唱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他想,「為什麼這麼多人在這裡唱歌消費,唱片公司卻一毛錢都賺不到?」於是,當晚唱完KTV,隔天他就決定開始和KTV業者談如何收取授權金。

這當然是一場馬拉松式地談判,但後來終於建立制度,如今在KTV等場合公開播放,都得經過著作權人的授權才得為之;而當時的第一筆費用,就是呂燕清去奔走建立的。

投資精碟﹁來去一場夢﹂

一九九九年,呂燕清在台灣唱片業最好的年代,把上華唱片賣給寶麗金唱片公司,業界傳聞,這一筆交易為呂燕清一口氣賺進「數億美元」,但每次提到這個說法,呂燕清都是揮揮手,「沒大家說的這麼多啦!」呂燕清會這麼低調,或許自有道理;因為差不多同一個時間,他看準唱片業由卡帶轉進CD的商機,和當年原是補教界名人的林明發共同成立光碟大廠「精碟科技」,但呂燕清一心全在唱片業,精碟則是純財務投資,交給林明發去經營,也由林擔任董事長。

精碟科技就在上華唱片出售同一年,順利轉上市,股價最高來到三百多元;持股超過一成、是精碟最大股東的呂燕清,挾著出售上華唱片的現金,加上精碟的市值,保守估計身價「好幾百億元」。

但後來,所有光碟廠的營運有如江河日下,精碟也在○九年宣布下市,在今年三月正式關廠,呂燕清所有的投資,當然也宣告付之一炬。

精碟來去一場夢,呂燕清是最大股東也是最大苦主,當然,身兼常務董事的他,也愧對所有小股東;他曾經私下向朋友自嘲,自己曾經「紙上富貴一百億」,財富來去之間,感觸很深。

倒是呂燕清當年專注經營的唱片事業,一路走來迭創佳績;九九年,呂燕清成立「宇宙國際音樂公司」,○一年更名為「華研國際」,「華研唱片」的品牌正式成立,同年九月十一日,就推出第一組新人「S.H.E」,出片當天,倒楣地碰上美國百年巨災「九一一事件」,發片新聞根本沒人關注,但事後,S.H.E仍然靠著良好默契和優美的和聲一炮而紅。

因為S.H.E順利走紅,呂燕清再度站穩唱片界,讓當時唱片業人人刮目相看;但這次「復出」,呂燕清決定重新來過,他堅持自己扶植新人,尊重藝人,也為藝人做長期、全方位的生涯規畫,擁有藝人的唱片、演藝經紀全權合約,所有的經紀、授權和實體商品收入全部報稅,公司的收入都攤在陽光底下,一改過去台灣唱片業「一筆爛帳」的情況。

帳目與人事都﹁乾乾淨淨﹂「這是我們初步拜訪公司後最驚訝的地方!」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劉紹樑表示,華研有兩大特色,都是國內唱片業沒有的,一是帳目乾乾淨淨,另一就是沒有「複雜的人事」。

看上華研國際的不只開發金控,S.H.E也是股東,此外,中信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也「聞香而來」,中信創投副總經理邱明慧表示,華研國際是極少數獲利能力極佳的文創公司,毛利率逼近四成,淨利率超過一○%,「比許多科技公司好多了!」如今,中信創投持股華研國際六.二四%,開發金控底下的創投公司持股華研三%,都進入華研董事會,用資本市場的「審查眼光」在監督經營這家公司。

呂燕清找來前寶麗金唱片國外部總監何燕玲擔任總經理,呂燕清決定大方向,執行力極高的何燕玲付諸行動,兩人搭配默契十足。何燕玲說,呂燕清不斷強調要「尊重藝人」,除了幫藝人做全方位規畫之外,更要尊重藝人自己的「生涯規畫」,因此華研從不限制藝人談戀愛、結婚生子,演藝生命要隨著人生不同階段「永續經營」。

正因為這樣,S.H.E.的成員都可以在偶像光環下,照樣戀愛結婚,華研則隨著藝人的成長,規畫不同方向的經紀合約,而每一分收入的抽成,照樣都會納入華研的營收,成為每年穩定的收入。當外界擔心唱片公司每年培養的新人市場接受度難以估計,可能影響營收波動之際,何燕玲則能明確回答,今年前三季「演藝經紀收入」占華研營收六九%。換句話說,明年有將近七成的營收比重,包括商演等都已經談妥,投資人不致過度擔心。

櫃枱買賣中心副總經理朱竹元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華研上櫃前的法說會上,宣布明年一月,台灣證券交易所將新開闢「文創產業類股」,而華研將是第一支該類股股票。

這場好不容易凝聚的文創饗宴,終於即將揭幕,而呂燕清這位唱片老將,將代表舉杯,輕啜第一口香檳,為台灣文創在資本市場上打響第一炮。

呂燕清

出生:1957年

現職:華研國際董事長

經歷:上華唱片董事長、精碟科技常務董事

學歷:光華商職

家庭:已婚;妻吳女而慈任華研監察人華研國際(代號8446)資本額:3億元(掛牌後)

董事長:呂燕清

總經理:何燕玲

2012年每股盈餘:2.54元2013年前三季每股盈餘:2.82元目前興櫃股價:約160元

上櫃承銷價:10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1

寶馬將在華研發並生產MINI電動車 有望出口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09/1197643.html

_____2018-03-09___103415.thumb_head

據《歐洲汽車新聞》3月7日報道,寶馬董事會成員蕭紳博(Peter Schwarzenbauer)表示,作為與長城汽車公司合作的一部分,計劃在華研發新款MINI電動汽車。

上月,寶馬宣布已與長城簽署了合作意向書。長城將成為寶馬第一個海外合作生產夥伴,並且也將首次在歐洲以外市場生產MINI車型。周二,日內瓦車展前夕,蕭紳博透露,“新款MINI電動汽車將在中國研發生產,但具體廠址還未確定。新車未來很可能還將出口。”

到目前為止,寶馬一直在德國研發與生產MINI車型。但是,隨著當地越來越嚴格的規定,寶馬開始將研發工作轉向中國。蕭紳博表示,“新能源汽車規定中要求動力傳動系統和電池技術需要從當地采購,而寶馬i3電動車就是因為沒有購自中國的部件而未能在當地子公司生產,需要在德國研發與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