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4.5倍薪挖角 奇美電 華映爆出走潮

2011-3-3  TNM




農曆年後,台灣面板廠吹出一陣大 陸出走風。本刊調查發現,自去年第四季起,TCL、熊貓、龍飛光電等大陸廠,紛紛加強來台獵人力道,甚至開出「薪水平移」,新台幣換成人民幣,相當4.5 倍在台薪資的優渥條件搶人,其中奇美電、華映等廠影響最大。兩岸面板廠搶人大戰一觸即發。

去年底,經濟部投審會通過友達七.五代廠登陸案,正式吹起台廠在大陸競爭的號角。但這場戰役未開打,大陸的面板業者已經搶先一步,悄悄展開挖角行動。

本刊調查發現,去年第四季起,大陸面板廠祭出高薪策略,大動作來台獵才,不少奇美電、華映的中階幹部,春節後紛紛傳出異動,甚至華映副總陳光郎、廠長吳英明都已經到對岸面板廠效命。

幫挖團隊 賺紅包

一名面板廠工程師Eric二十七日告訴本刊:「過完新年後,我就接到多通同業或是獵人頭公司的來電,問我『有沒有空?想不想了解一下北京胡同,還是想參加南京熊貓團、廣州飲茶團?』如果有意願,可以過去實地了解一番啊!」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春節後,大陸旅遊團大降價的招攬電話;但台灣面板廠的工程師都知道這話裡術語的意義,北京胡同指的是京東方,南京熊貓團則是中電熊貓,廣州飲茶團則代表TCL華星。

Eric回說,他還沒有領到員工分紅股票,現在走損失很大,決定先留下來。但對方不放棄,「如果你願意提供建議名單、聯絡方式、促成到職等,會有不同的獎勵喔!要是幫忙挖走一組團隊的話,獎金更是驚人。」Eric提供了幾位可能的同事電話,小賺紅包錢。

這波挖角風,來得又快又急。大陸現正加速建造高世代面板廠,包括中國最大的消費性電子集團之一TCL所投資的華星光電八.五代生產線、京東方的北京八.五代線,以及由昆山市政府為控股方的龍飛光電八.五代線,預計今年起陸續完工投產,初估起碼要上萬名技術員。

薪水平移 太誘人

由於大陸缺乏光電產業,人才只能向外挖角,台灣面板廠當然是首選。其中,又以今年八月投產的TCL華星光電,挖角動作最大,開出的條件也最好。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就曾說:「光有錢,你也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因為(大陸)過去沒有這樣的(面板)產業,因此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人才。」

為了補足技術人才缺口,TCL內部透露:「華星光電訂定三階段人才募集計畫,第一階段是核心技術團隊,目前已招募二百多人,主要來自台灣、日、韓等地,約一百七十人。」

消息人士指出:「不少奇美電中高階主管領完年終,春節過後就跳到TCL上班。」TCL特別鎖定年資五到十年以上的中階幹部為對象,條件從加薪五成起跳。尤 其是友達或奇美電人,若參與建廠至少三座、年資五年以上者條件更優,甚至開出「薪水平移」,也就是薪水數字一樣,但幣別由新台幣直接換成人民幣,等於四. 五倍高薪挖角。

前奇美電北廠員工路易(化名)說:「過年前就有獵人頭公司打電話詢問我的意願,本來還在猶豫,但等年終確定、尾牙也沒領到獎項後,我覺得從群創到新奇美已經七年了,再待下去發展有限,而TCL開出的條件相當好,就答應了。」

路易透露:「以年資、資歷計算,轉職後薪水直接加了五成多,快六成,還有股票跟分紅,且職位也升了二級,在奇美電即使再待上五年,也未必可以擁有。雖然只跟TCL簽約三年,離鄉背景且不保證續約,但想一想拚個三年,好好存一筆錢,未來再做打算吧。」

奇美人才 大失血

事實上,鴻海集團旗下群創和奇美電合併後,南北廠競爭嚴重,北廠雖然拿到採購權,但在薪資、福利上,卻不如南廠,很多人看到年終獎金後大失所望,加上對岸面板廠強力拉攏,所以年後出現出走潮。

根據本刊調查,奇美電北廠中,與建廠相關的技術人員流失率約達二成,有些單位離職率甚至超過四成,相當驚人。由於事態嚴重,奇美電主管也不得不信心喊話,表示第一季獎金值得期待。

而與路易有同樣想法的奇美人也不少。路易說:「最近去辦理離職手續時,看到人資部門桌上放著不少的離職程序單。偷偷瞄了一下,每天至少都有三到五人以 上。」而且除了建廠相關的生管、品管等部門外,「有些專案小組聽說幾乎整組離開,剩下一到二人,根本沒法接續作業,被迫跟其他組一起運作。」

針對大陸廠重金挖角,奇美電內部幹部說:「這(年後人員流動)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不可能聽到有人挖角,就獨厚某些部門。」況且也無法求證對方是否真的開出如此高的價碼,頂多在一定調薪範圍內談,最後也只能尊重同仁的決定。

華映警惕 頻喊話

除了奇美電以外,二線面板廠商中,華映也是對岸挖角的重點。本刊調查發現,華映研發部副總兼發言人陳光郎去年九月閃電離職,據傳就是被TCL挖角;而去年底,華映六代廠主管吳英明,與多位研發部處長、經理,也被中電熊貓相中,請辭到對岸效命。

「聽說中電熊貓跟吳廠長(吳英明)開出一年四千萬元高薪挖角,等於是原本薪水,不過卻是人民幣計價的行情,最主要是要過去協助中電熊貓蓋南京六代廠。」業界人士透露。

大陸面板廠大動作,祭出高薪政策挖角,讓華映心生警惕。「公司已對中高階主管信心喊話,做出慰留動作。」華映員工透露:「對岸雖然高薪挖角,但不受台灣勞基法保障,而且也不知約滿是否續約,風險很大。」

南京的中電熊貓隸屬熊貓集團,熊貓被稱為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也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電子企業,以生產和銷售「熊貓PANDA」彩電產品為主。○九年,熊貓往上游整合,收購夏普六代和八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這才踏入面板產業。

「熊貓與華映都是從電視起家,背景相同,所以才鎖定華映挖角。」華映員工說。

出走成潮 傷台灣

事實上,大陸面板廠鎖定奇美電、友達等台灣大廠挖角,早自二○○九年底就開始。當時傳出,TCL集團為了建造八.五代廠,挖角了原奇美電液晶電視面板事業 總處總處長陳立宜、液晶電視事業處技術總監陳政嶸等人,甚至一度傳出挖角人數逾百人。去年年初,奇美電與群創正式合併後,也傳出一波出走潮。

除了TCL、熊貓外,去年十月,前友達執行副總與鴻海電視事業處總經理盧博彥,接手出任龍騰執行長暨總經理。由於盧在擔任友達執行副總期間,培養出不少人 才,且待過鴻海集團,有助龍騰八.五代廠徵才找人。這一波又一波的大陸面板廠向台灣人才招手,是否會引發更大規模的人才出走潮,進而撼動台灣面板國際競爭 力,值得觀察。

中國高世代面板廠接連運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0

華映科技重大資產重組 TCL或入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32372.html
映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0536.SZ,下稱「華映科技」)昨天宣佈,因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業內猜測,華映科技重組的可能性之一,就是被TCL或者友達收購。

華映科技董秘辦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近期就會有公告,沒必要去猜測。而TCL集團助理總裁、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昨天堅稱「不瞭解」。

華映收入大幅減少

一位平板業內資深人士分析說,華映科技的主業是液晶模組,但現在國內的彩電企業都有自己的模組廠,液晶電視模組與整機一體化生產成為趨勢。這令華映科技的模組生意越來越難做,只好轉向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小屏液晶模組,收入自然會降低,雖然利潤率還可以。

「由於規模不大,又缺乏整機『出海口』,華映科技未來只能被整機廠吃掉。」這位資深人士預測。

華映科技今年的營業收入大幅減少。今年1~9月,華映科技營業收入13.28億元,同比下降24.51%;淨利潤2.32億元,同比上升5.67%。

最近,華映科技積極向觸摸屏產業發展,擬以不超過300萬美元收購敦泰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敦泰科技是知名的觸摸屏芯片供應商之一。與此同時,華映科技擬將中小平板顯示產品的產能由原來的120萬片/月提升至210萬片/月。

即便如此,華映科技仍然難免被重組的命運。群智諮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說,華映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台灣大同集團在金融危機後已明確希望退出面板業的投資。業內一度傳聞,台灣面板大戶友達或奇美,將收購華映。

TCL曾與華映洽談

另一個重組的版本——TCL將重組華映,近幾個月也在坊間流傳。11月16日,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參加母校華南理工大學校慶期間,本報記者向他求證時,他哈哈大笑說:「我也聽到了(傳聞)。」

今年10月,TCL旗下華星光電的副總裁王國和曾率隊到台灣,與華映科技的實際控股方「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映管」)洽談合作事宜。台灣媒體分析,TCL有可能會參股「中華映管」的面板廠。

而且,華星光電與華映科技一直有合作。華映科技在國內三大模組廠之一的深圳華映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圳華映」),就在華星光電的旁邊。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線今年滿產,主要做open-cell(不含模組的面板),因此當有客戶要求供應模組時,華星光電會找深圳華映幫忙代工。

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認為,存在TCL重組華映科技的可能性。他說,華星光電的模組產能很小,在華星找深圳華映代工前,深圳華映的產能已空置多時。

「TCL也需要豐富投資組合,目前它有一條8.5代線、液晶模組廠和整機廠,但沒有中小液晶模組產能,大型液晶模組的產能也不夠。而華映科技後期的競爭力薄弱,也需要尋找更多外部資源。如果TCL與華映科技合作,雙方可以發揮互補效應。」張兵說。

重組多種可能性

「華映科技由TCL重組,或者由友達重組,都有可能。」李亞琴認為,面板業的主要競爭者都是大公司,TCL上馬8.5代線成功後,還會進行面板線的擴張和佈局。「中華映管」在台灣有一條6代線和幾條4.5代線。4.5代線主要做手機屏,與TCL手機可以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目前,華星光電主要與TCL彩電形成上下游產業鏈。

「友達與華映合作也有可能,畢竟友達與華映科技的大股東都是台灣企業。」李亞琴說,「還有一種可能是,華映科技在被賣之前,先對自身內部資產進行重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81

華映科技陷財務困境 面板行業產能過剩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9-12/945627.html

在面板行業供過於求的狀況之下,臺灣第三大面板企業華映科技(000536.SZ)財務狀況顯得捉襟見肘。

◎孫維晨

在面板行業供過於求的狀況之下,臺灣第三大面板企業華映科技(000536.SZ)財務狀況顯得捉襟見肘。

日前公司大股東質押股數超過警戒線,公司股票已經處於平倉區間。面對不景氣的行業現狀,華映科技主業難振的局面短期難以緩解。

深陷質押泥潭

公告稱,本月初公司控股股東中華映管(百慕大)股份有限公司共計持有公司49576.56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3.63%,其中用於質押的股數累計為49554.31萬股,質押股數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數的99.96%,預警線區間為9.15元至12.33元,平倉線區間為8.32元至11.21元。9月2日,公司股票收盤價格已處於上述平倉線區間。上述股權質押未進行配資及高杠桿融資。

從2014年至今,這家公司共計進行了13次股權質押。特別是在今年兩次股市暴跌後,華映科技開始了大規模股權質押。

來自華映科技自行公布的公告顯示,其質押股權價格的預警線區間為9.15元至12.33元,平倉線區間為8.32元至11.21元。在9月2日交易日當天,華映科技的股票收盤價格已處於上述平倉線區間。

從今年年初至今,華映科技已經連續4次停牌。盡管公司解釋說停牌原因意在資產重組,但是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是其避免股票價格下跌導致被平倉的技術手段。而發出該觀點的原因是其重組購買的資產是實際控制人的虧損資產。包括淩達光電等在內的3家公司在去年分別虧損474.4萬元,142.8萬元,383.2萬元。

本報記者以股民身份致電華映科技董秘辦公室,相關人士解釋說:“我們目前正在做重組的評估。”但是當問及是否為避免股價繼續下跌而停牌說,他表示並不清楚,要咨詢大股東才能確定。目前經過解除質押並再度質押後可能“解決了一些問題”。他認為,從目前大股東的做法上看,避免平倉應該沒有問題。

未來發展難以預料

以股權質押為手段進行融資,這種頻繁的交易足以顯示華映科技在資金上的缺口。

來自華映科技的中期財務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應收為27.9億元,同比下滑了17.82%。其凈利潤為3500萬元,同比下滑78.57%,扣非後的凈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了80.86%。其總資產也減少了2.73%。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時,華映科技董秘辦公事解釋說:“導致凈利潤下滑的原因是折舊,以及去年子公司收入一部分土地轉讓收入。今年沒有這部分收入,所以數據出現下降。”

行業觀察家梁振鵬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評論說:“華映科技的主要產品是手機、平板電腦等小尺寸面板。其面板生產線都為低世代級別。”

記者統計顯示,華映科技的主要產品是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其產品占比達到80%。更根據中期財報的統計顯示,其液晶模組銷售占據總營收91.22%,貢獻值達到25.5億元。

華映科技董秘辦公室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說:“未來下半年整個模組加工生產這一部分業務可能會略有下降,跟上半年情況差不多。但也可能會更好一些。”

但是由於2015年上半年,電信購機補貼大幅縮減,中國大陸智能手機銷售有所下滑。而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增幅不明顯,使得華映科技承接海外市場訂單的複蘇程度受到限制。

數據顯示,2015年第2 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僅增長15%, 成長率創下2009 年第3 季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平板電腦方面,由於全球總體經濟較為低迷,中低階大屏智能手機替代平板電腦的效應顯現,同時廠商存貨水位上升等擴大了淡季效應,平板電腦2015 年上半年的出貨數量低於市場預期。上述華映科技人士評論說:“從上半年看整體情況,市場數據確實有下滑。所以宏觀環境應該會對業務造成影響。所有企業都會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

2015年8月20日,有8家包括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作為特定對象對華映科技進行了調研。有機構投資者問及公司液晶模組加工業務業績時,公司董秘陳偉回答說,今年公司液晶模組加工業務跟隨手機平板模組及車載模組毛利變化情況,不斷調整產品結構,努力維持總體盈利水平,不受單一產品毛利變化而出現業績的大幅波動。上半年,由於受科立視廠房設備折舊等因素影響,公司業績較上年同期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他預計下半年隨著車載、工控模組產品產能的逐步釋放,公司業績將有明顯改善。

在華映科技公布2014年年報後,就有觀察家批評科立視拖累了母公司業績。一此外華映科技旗下的其他子公司亦出不同幅度的業績下滑。

行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中華映管雖然是臺灣地區排名第三的液晶面板企業,但是其距離前兩名還有很大差距。“從今年8月開始,境內面板市場開始供過於求。一些大型企業紛紛上馬了高世代的大型生產線。所以預計未來液晶面板市場將面臨更大挑戰。”

同時研究機構的數據亦不容樂觀。公開資料顯示,IDC、TrendForce兩大市場研究機構同時下調了智能手機市場數據。IDC將今年全球出貨年增長率由11.3%下調至10.4%。TrendForce更為悲觀,預期年增長率僅8.3%,明年增長率也下調至5.8%。

  • 中國經營報
  • 李怡
  • 孫維晨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78

華映資本季薇:文娛與消費,來到真正匯流的入海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06/166803.shtml

華映資本季薇:文娛與消費,來到真正匯流的入海口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華映資本季薇:文娛與消費,來到真正匯流的入海口

解讀新消費投資坐標系,關註存量改造與增量開發。

近日,由華映資本聯合騰訊內容開放平臺、共享際,共同發起了一場有關新消費的冒險巡禮——“嗨LIGHT跨年市集日”,在“LIGHT論壇”中進行了有關新消費與內容趨勢的前瞻分享和對談。

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進行了題為《文娛與消費,真正來到匯流的入海口》的分享,季薇認為:在當下消費升級時代,內容與消費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新消費的革新在於線上與線下的存量改造與增量開發:

在線上增量開發方面,IP+新消費成為創新模式:基於IP養成與培養,高效獲取線上流量,以優質內容占據消費者心智,進而引導消費;

在線上存量改造方面,新需求創造新品類,應關註新興個性化品牌,創業者需要持續深耕新世代消費者細分需求,提供個性化產品與服務;

在線下增量開發方面,快閃店、市集等正在提供消費+娛樂+社交+體驗複合場景,如何提供多層次、立體化的消費體驗吸引用戶成為重中之重;

在線下存量改造方面,技術升級有助於提高購物效率,滿足即時消費、懶人經濟、一人經濟的需求,未來要求創業者能夠運用融合技術實現用戶與商品的智能匹配,進行創新品類開發與引入。

以下為季薇在Light論壇上的發言實錄:

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來到共享際參加華映資本和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一起聯合舉辦的嗨LIGHT跨年市集日活動。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此次活動,讓大家感受消費的美好來撫平佛系和喪。

作為一個專業型的基金,華映內部有很多行業分享會,也有一些幫助創始人在管理以及職能方面提升能力的交流會,但大多以內部分享為主。最近,我們開始嘗試越來越多開放的活動,除了與華映系投資的創業公司合作,也連同其他平臺、創投機構以及創業者一起組織活動,和大家分享交流對於變化的觀察與體會。從投資層面來講,投資人每天要看很多項目,覆蓋很廣泛,但從深度認知上看,我相信創業者們是第一時間感知行業內更深入、更微妙變化的群體,這是我們希望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的活動與大家交流的目的,敏銳於變化,及時分享觀點,在此之上共獲成長。

脫離“內容”,還談什麽消費?

“消費”是今年的熱詞之一,華映近期也比較關註消費領域。因為我們發現內容跟消費的連接越來越緊密。互聯網領域的創業,以前很多通過工具來匯聚流量,當有了流量以後,考慮的是如何留住、轉化流量以及通過什麽樣的模式轉化。在這一時期,創業公司突圍相對容易,因為無論是社交、視頻還是攝影等工具產品,都能夠較快獲得流量,但如今,類似以上形式的工具入口機會已經很少。

在互聯網線上流量紅利已經基本消失的情況下,如何基於當前業態切分流量成為關鍵所在。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一定程度上大公司占據了主導地位,工具類創業機會變少,現有獲取流量方式也要不斷適應大平臺的規則變化,成本越來越高。而在細分領域的布局中,華映系有很多創業公司已經意識到這種生態,並且做到了這一點。

2

從去年到今年,在內容創業層面,創業者們進行了許多嘗試,從最初單純通過內容去切入、獲取流量,變成通過內容吸引有價值的用戶進而精準變現,呈現出從單點嘗試到大規模應用的趨勢。在保持優質內容產出能力的同時,運營、變現方式的升級給創業者帶來了挑戰,對創業團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基於這些觀察到的現象,我們認為如今內容創業,公司要做“重”:所謂的“重”即是切入某一個行業,除了內容生產、流量獲取之外,團隊更要在某一個行業紮根,增加行業知識、資源儲備,同時提高商業運營能力,我相信這個“重”是護城河,也是企業的天花板。

在我們看來,內容跟消費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形成跨界與延伸。如今內容的多元化變現:廣告、內容收費、IP衍生、消費等相結合的複合變現方式頗為常見。而做好消費的關鍵在於要有好內容,文娛與消費真正來到匯流的入海口。

四個維度,全面解構新消費

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又該如何看待消費?我們認為,無論新消費也好、新零售也好,人貨場仍然是不變的要素:新人群到底是誰?是新中產,還是千禧一代?“貨”是指新品類,還是老品牌?應該創造新場景,還是基於舊場景進行改造?現在看來,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互聯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這些表象背後,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移動支付的普及、以及計算機視覺、AI甚至包括物聯網的應用,供應鏈借此全面升級。新技術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基於“人貨場”變化的新消費中,存在哪些機會?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矩陣來進行分析:縱軸即增量與存量部分,增量即如何創造新內容、新產品;存量則體現在現有品牌、現有產品如何進行改造與進步,或是在現有渠道上如何疊加新創意、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來創造新體驗。而橫軸即線上與線下的區分。

3

線上增量開發:IP+新消費、MCN等

在線上增量的方面,華映布局了開始吧、快美妝等一系列脫穎而出的優秀公司。他們通過對IP的培養與孵化,聚集目標用戶,獲取線上流量進而達到變現的目的。除了內容本身變現、廣告變現外,結合消費的變現也正在成為一種重要模式,售賣的是一種產品或服務。

事實上在這樣一種匯聚流量的過程當中,創業者必須要在內容流量運營方面有屬於自己的獨門秘笈,同時要思考如何利用好現有的平臺最大程度為自己導流,獲取精準用戶。因為不管是騰訊、微博、還是今日頭條都制定了各自的規則,如何利用好他們的規則,這一點非常重要。

比如開始吧所做的是從內容切入到垂直領域;快美妝則以紅人IP+新消費模式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價值放大,達到引導消費的目的;而華映投資的內容電商平臺火球買手,則自建平臺,通過紅人IP導流完成消費。在這些嘗試中,如何捕捉新世代用戶的消費心理、怎樣定義新的生活方式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4

火球買手紅人“愛生活的馬克君”在嗨Light活動現場與粉絲互動

在獲取線上增量方面,我們認為對創業者的考驗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持續內容生產能力與用戶運營能力;

產品與服務供給能力;

捕捉社會情緒與新世代用戶心理的能力、定義生活方式的能力。

線上存量改造:關註新興個性化、輕奢品牌

在線上存量改造方面,我們主要關註新興個性化品牌帶來的機會。中國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整個消費的過程就是一個升級的過程: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屬於基礎消費品升級時代;到90年代則是耐用消費品升級的過程;而從2000年到現在,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突出,消費的目更多在於追求品質認同,階層認同。

5

嗨Light活動現場參與者在罐頭視頻展區前合照

華映投資的甜心搖滾沙拉就代表了一個新品類。以前大家提到主食很難想到沙拉,但隨著大眾更加關註身體健康,提倡健康飲食,甜心搖滾沙拉所提倡的新生活方式漸漸被更多人接受,成為領先的新消費品牌,目前銷量非常大。當然在存量方面,品牌的切入點可能是線上,但是最後一定是線上線下聯動,達到供應鏈整合。

另外還存在一些傳統品類的革新,比如現在很火的精釀,就是傳統工業啤酒的升級。再比如新型輕量的跑步機,如小喬等。小喬這一跑步機品牌與傳統跑步機品類的差異在於,它十分便捷輕量,產品設計外觀非常吸引年輕女性,同時品牌找到迪麗熱巴做代言人,通過明星紅人推薦起到了很好的帶動消費作用,而年輕女性用戶跑完步後在社交媒體上的展示,也提供了傳統售賣平臺之外的品牌曝光。當下,每個品牌在這些方面花一些心思,提供更加符合目標用戶需求,或者在品質、品位方面更用心制作與運營,讓消費感受到更契合自己精神需求的產品,就有可能脫穎而出。

在這一層面,對創業者的考驗如下:

需要打破功能性劃分,找到人格入口,將個性理念融入品牌和產品,制造品牌溢價;

新品牌成熟需要商業周期,需要以用戶為中心,考驗供應管理、資金流管理、渠道運營、品牌運營等能力。

線下增量獲取:體驗式消費

近期有報道顯示:中國現在超過3/4千禧一代消費者,他們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會優先購買體驗,而不是實物,他們更願意為體驗買單。不久前,華映系被投企業伍德吃托克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藝術夜市”,氣溫很低,但當時參與的年輕人非常多,這也正是證明了年輕人對於體現式消費的熱情越來越高。

6

伍德吃托克“藝術夜市”活動現場

現在有很多新線下增量渠道的產生,比如市集、快閃店等,年輕人更願意在這樣的場景里體驗與互動,然後再進行消費決策。同時,這種互動與嘗試往往是複合型的,結合了娛樂、消費、音樂、社交等因素。但是對於線下的這些增量消費來說,很大的挑戰是數據收集與會員體系創建,如何在線下體驗過程中確定目標消費者,將其轉化成會員,並留存數據,在這一層面,需要創業者們認真考慮。

在線下增量開發層面,對創業者的考驗在於:

重新理解“體驗”,需要制造多元的流行文化與亞文化元素,能夠幫助年輕人豐富人設;

明確用戶身份標簽,創造會員體系;

抓住一切機會進行跨界合作與營銷升級。

線下存量開發:傳統渠道升級改造

在線下存量方面,此前轟轟烈烈的“共享”創新模式以及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等都是對線下現有渠道的拓展與補充。“無人”體現在場景攔截,將“最後一公里的距離縮短到最後一米”:原來你買一樣食品可能要跑到711便利店,但如今一下樓就能看到無人貨櫃、甚至辦公室內就有無人貨架;而原本你想K歌,可能要匯聚一群人約好時間去卡拉OK,而現在看到無人值守KTV就能“隨時隨地”解決這樣的需求。

7

深蘭科技在嗨Light市集現場與展示自行兜售機器人

這種場景的攔截特別契合當下很多年輕人提倡的“一人經濟”,碎片化程度高,便捷性強,消費者可以自主決定。當然,這種進步離不開技術的推進:首先是移動支付普及,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支柱與引擎,對這一領域的創業者來說,技術是基礎,也是核心壁壘。

在線下存量開發方面,創業者需要應對的考驗是:

本質是需求攔截和消費場景解構;

技術是核心壁壘,未來要求能夠運用融合技術實現用戶與商品智能匹配;

競爭激烈,考驗快速市場擴張與BD能力;同質化問題嚴重、毛利率低,需進行創新品類開發與引入。

新消費投資要義:渠道與品牌的多維結合

最後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增量開發還是存量改造,新消費所體現的都是線上與線下的有益結合。比如傳統的消費品牌巨頭可口可樂,他們過往非常依賴渠道終端,對銷售業績的追蹤以及消費者的識別基本都是通過人工進行,而如今快閃店、市集以及無人貨櫃、無人便利店的產生,為傳統的品牌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新機會,讓他們能夠通過新終端與新渠道推廣新產品,同時實現即時數據留存,能過更加清晰地觀察用戶畫像。

基於以上來看,新消費不單單是指一個新渠道或者新品牌,它是渠道與品牌多維結合,什麽樣的渠道適合孵化出新品牌;品牌又該如何更強地連接渠道,進而針特定人群提供符合他們調性的產品;怎樣結合線上與線下渠道創造良好的體驗;這些問題都是與用戶消費的過程緊密結合、相互關聯的。因此,我們認為,未來的新消費一定是以“人”為核心,以內容為基礎,在技術支撐下生產創新產品,並能夠結合特定渠道提供全新的互動方式,形成更好的“消費體驗”。

內容創業已經如火如荼,而新零售的革新才剛剛開始,毋庸置疑的是,兩者結合會越來越緊密。未來十年的消費方式如何、場景又會有哪些變化,當下沒有人能夠定論。但我們觀察到了很多的變化,是基於人群的變化、場景的革新、技術的演變。華映也會繼續保持敏感與專註,也願意創造更多機會與大家交流與分享所觀察的新變化與新趨勢。最後祝各位新年快樂,再次感謝。

*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新零售課程咨詢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微信圖片_20180105132705

新零售 LIGHT論壇 華映資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86

華映資本季薇:判斷企業關鍵看三方面,供需失衡導致募資難

對於中國的私募股權機構而言,如今的環境並不讓人樂觀,不管是面臨“BAT”等產業資本的競爭還是募資難、退出難的問題,都讓股權投資機構面臨考驗。

對於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是真成長還是偽概念,“無外乎三點,行業、模式與人。”近日,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關註成長性比較快的行業機會更大;模式方面則要看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或者未來的延展空間在哪里。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和企業溝通過程中,行業與模式的問題都能直接反映出來。

“關於‘人’的層面則相對複雜。”季薇認為,在巨頭競爭的環境當中,對於創始人和創始團隊的要求跟以往創業過程不太一樣,現在容許團隊犯錯、踩坑的機會很少,確實需要創始團隊有更好的學習能力,能夠迅速對變化的情況作出反應,完善綜合實力,帶領企業快速成長。

華映資本專註於TMT領域投資,主要布局文化娛樂、消費升級、科技金融、數據服務四大細分版塊。

以文娛領域來看,像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也有較多布局,而市場也有關於“AT”資本的產業威脅論之說。如此環境之下,華映資本又如何與上述兩大巨頭競爭?

“我認為更多是競合,我們很多被投企業同時獲得AT系的投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內容產業鏈上下遊的投資越來越多地獲得了大公司的關註以及成為了他們布局的重點,這從大方向來說是好處。”季薇如是稱。

在季薇看來,如果是競爭,這個競爭是普遍性的,一個好項目跟一個好資本,對接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家出來,總歸有競爭,“並非所有的創業者在一開始就願意接受戰略投資。對於一些創業者來說,相對於戰略投資給予的資源,可能其他機構會從其他角度補給更多”。

“任何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解決很多的問題,他所需要的資源並不是只有一項,這是一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過程,需要給他各種資源的幫助。”季薇表示。

就投資邏輯而言,即便在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的當前,華映資本依舊關註兩大核心問題。季薇介紹稱,一個是觀察技術的變遷,哪些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對於用戶有更好的體驗,提供更好的產品或者提升一些傳統產業的效率;另外一個是關註用戶需求和模式叠代。

在中國私募股權行業急劇擴張的背景下,募資難成了VC、PE機構當前所面臨較為棘手的問題,也成為股權投資界討論最多的話題。

“募資難是可以理解的。”季薇分析稱,因為從需求方來說,中國有一萬多家大機構和小機構,同行越來越多,需求更大;對供給端資金方來說,今年是金融監管的大年,這意味著在投入資金方面可能會有更加審慎的方法或者是節奏上的變化。

在季薇看來,這是一個傳導的過程,從銀行到大的國有、民營大型母基金,對有出資能力的其他大型機構或上市公司的影響,進而造成對GP的影響,從而帶來對創業項目的影響。但是,行業還要做下去,不能說這個事難就不做了,而是怎麽做的問題。

就華映資本而言,季薇表示,目前沒有調整融資計劃。目前的狀態下,有點類似於過往看整個被投企業,“過往看被投企業,會出現資金越來越往頭部企業集中的馬太效應。風險投資領域也是一樣的情況,風投在中國發展一二十年,前面階段是百花齊放,到現在則回歸理性”。

季薇同時稱,不管投資機構也好,還是企業也好,到最後都是守正出奇,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任何企業都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就是確實有比大家做得強的東西,這就是安家立命之本;機構也是,要在某些方面達到Top水準,當然還得有進化的動力和叠代的能力,要有信心做這件事情,要有再難也得做的決心。

除了募資難外,IPO監管趨嚴之下,股權投資機構在IPO的退出方面也受到一定影響。

“只要是投資機構都會受到影響,無非是大一點還是小一點,如果你的主策略就是IPO的項目,考慮上市前跟上市後的估值差異的話,那肯定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影響。”季薇表示,就華映資本而言,從結構來看,通過並購、整合渠道退出相較上市多一點,從案數來看,如果IPO趨緊肯定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不一定會很大,好的企業自有出路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