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映資本季薇:判斷企業關鍵看三方面,供需失衡導致募資難

對於中國的私募股權機構而言,如今的環境並不讓人樂觀,不管是面臨“BAT”等產業資本的競爭還是募資難、退出難的問題,都讓股權投資機構面臨考驗。

對於如何判斷一家企業是真成長還是偽概念,“無外乎三點,行業、模式與人。”近日,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關註成長性比較快的行業機會更大;模式方面則要看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或者未來的延展空間在哪里。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和企業溝通過程中,行業與模式的問題都能直接反映出來。

“關於‘人’的層面則相對複雜。”季薇認為,在巨頭競爭的環境當中,對於創始人和創始團隊的要求跟以往創業過程不太一樣,現在容許團隊犯錯、踩坑的機會很少,確實需要創始團隊有更好的學習能力,能夠迅速對變化的情況作出反應,完善綜合實力,帶領企業快速成長。

華映資本專註於TMT領域投資,主要布局文化娛樂、消費升級、科技金融、數據服務四大細分版塊。

以文娛領域來看,像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也有較多布局,而市場也有關於“AT”資本的產業威脅論之說。如此環境之下,華映資本又如何與上述兩大巨頭競爭?

“我認為更多是競合,我們很多被投企業同時獲得AT系的投資,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在內容產業鏈上下遊的投資越來越多地獲得了大公司的關註以及成為了他們布局的重點,這從大方向來說是好處。”季薇如是稱。

在季薇看來,如果是競爭,這個競爭是普遍性的,一個好項目跟一個好資本,對接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家出來,總歸有競爭,“並非所有的創業者在一開始就願意接受戰略投資。對於一些創業者來說,相對於戰略投資給予的資源,可能其他機構會從其他角度補給更多”。

“任何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要解決很多的問題,他所需要的資源並不是只有一項,這是一個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過程,需要給他各種資源的幫助。”季薇表示。

就投資邏輯而言,即便在互聯網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的當前,華映資本依舊關註兩大核心問題。季薇介紹稱,一個是觀察技術的變遷,哪些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對於用戶有更好的體驗,提供更好的產品或者提升一些傳統產業的效率;另外一個是關註用戶需求和模式叠代。

在中國私募股權行業急劇擴張的背景下,募資難成了VC、PE機構當前所面臨較為棘手的問題,也成為股權投資界討論最多的話題。

“募資難是可以理解的。”季薇分析稱,因為從需求方來說,中國有一萬多家大機構和小機構,同行越來越多,需求更大;對供給端資金方來說,今年是金融監管的大年,這意味著在投入資金方面可能會有更加審慎的方法或者是節奏上的變化。

在季薇看來,這是一個傳導的過程,從銀行到大的國有、民營大型母基金,對有出資能力的其他大型機構或上市公司的影響,進而造成對GP的影響,從而帶來對創業項目的影響。但是,行業還要做下去,不能說這個事難就不做了,而是怎麽做的問題。

就華映資本而言,季薇表示,目前沒有調整融資計劃。目前的狀態下,有點類似於過往看整個被投企業,“過往看被投企業,會出現資金越來越往頭部企業集中的馬太效應。風險投資領域也是一樣的情況,風投在中國發展一二十年,前面階段是百花齊放,到現在則回歸理性”。

季薇同時稱,不管投資機構也好,還是企業也好,到最後都是守正出奇,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任何企業都要有自己的自留地,就是確實有比大家做得強的東西,這就是安家立命之本;機構也是,要在某些方面達到Top水準,當然還得有進化的動力和叠代的能力,要有信心做這件事情,要有再難也得做的決心。

除了募資難外,IPO監管趨嚴之下,股權投資機構在IPO的退出方面也受到一定影響。

“只要是投資機構都會受到影響,無非是大一點還是小一點,如果你的主策略就是IPO的項目,考慮上市前跟上市後的估值差異的話,那肯定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影響。”季薇表示,就華映資本而言,從結構來看,通過並購、整合渠道退出相較上市多一點,從案數來看,如果IPO趨緊肯定會有影響,但是影響不一定會很大,好的企業自有出路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