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價衝擊1900美元 上市公司興起「淘金熱」

http://www.eeo.com.cn/2011/0913/211065.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彭友 今年以來,國際金價的暴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近日國際金價在一度觸及每盎司1920.14美元的新高之後,隨後又暴跌了100多美元。但不少投資者依然認為,黃金的震盪幅度加大,但上漲趨勢還將延續。更多的投資者則是在迅速反應,搭乘上這列財富快車。

閩福發A(000547.SZ)9月10日披露,公司參股40.10%的合營企業大華大陸投資有限公司,曾於2010年6月投資人民幣1.3億元參 股由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控股的廣西鳳山宏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該項目進展順利,據該公司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已探明黃金儲量有顯著增長。

鑑於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良好信譽與強大實力及以往的合作成果,公司決定與中國黃金集團公司等七家企業共同投資成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 制投資企業——中金增儲(北京)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金公司」),該基金公司註冊資本為500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為:貴金屬、有色金屬及 其他金屬探採礦權企業股權投資、礦業投資、合作探礦、投資合作、投資管理。該基金認繳總額為10億元人民幣,閩福發A認繳額為1億元人民幣。

八家企業均以現金方式出資,總計投資1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投資2億元人民幣,佔基金公司股份比例為20%;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 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人民幣,比例為10%;北京恆基廣業技貿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億元人民幣,比例為20%;北京東寧川旭商貿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人民幣,比 例為20%;北京航眾工業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比例為10%;北京市中青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比例為5%;山西中青才智企業管理有限 公司投資5,000萬元,比例為5%;閩福發A投資1億元人民幣,比例為10%。

據瞭解,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是中金黃金(600489.SH)的控股股東,持有該公司52.40%股權。目前上市公司的黃金儲量大約為400 噸,而集團公司的黃金儲量大約為800 噸,是公司目前儲量的兩倍。

除了建立金礦投資基金以外,更多公司還在獨自收購金礦。華業地產(600240.SH)日前宣佈,公司擬出資5400萬元收購深圳市隆興投資有限公 司所持陝西盛安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的90%股權。據悉,盛安礦業擁有2個探礦權,分別為陝西省寧強縣金硐子溝一帶銅金礦和陝西省寧強縣雞頭山—小燕子溝一帶 金礦。其中雞頭山—小燕子溝一帶金礦估算的儲量為礦石量8332087噸,金金屬量19669.69公斤。

方大炭素近日也披露,擬以股權收購方式受讓佳金礦業60%股權。佳金礦業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山斗鄉山斗村天井山金礦合法持有《採礦許可證》及《探 礦許可證》,礦區面積1.27平方公里,已探明礦權內保有資源儲量286264噸(其中122b類礦石量118631噸,333類礦石量167633 噸),金金屬量2653.92kg,礦石平均品位9.27g/t,目前進一步的勘探工作正在進行。

除了上市公司以外,機構投資者也在金礦中淘到了真金。記者從諾安基金瞭解到,國內首隻黃金主題基金——諾安黃金基金今年初由諾安基金推出,截至9月7日,該基金的累計淨值增長率達到了25.7%,在所有公募基金產品中排名第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1

Etsy:一個「手工藝王國」的興起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453

像許多創業傳奇一樣,一位年輕人創建了一個網站,制訂獨特的遊戲規則,最後成為全球手工藝設計者與風投的寵兒,以及D2C(設計師對客戶)模式的翹楚。不過,它依然還是一個小眾生意,並且一樣面臨物流難題並為審查產品壓力太大而糾結。

早上7點鐘,天還沒完全亮,窗外依舊下著雪。加拿大女孩彼婕(Bridget Fauser)走進堆滿金屬零件、寶石和工具的工作室,準備工作。昨天臨睡前忘了關咖啡壺,咖啡煮幹了。連續一個多月,彼婕都是這樣起早摸黑地忙著。 2011年聖誕節假期,她的手工飾品賣得特別好。

彼婕是位設計師,4年前,她開始在一個名為Etsy的小眾化的手工藝愛好者網站開店,出售自己設計的珠寶飾品。如今的Etsy是全球最大的手工愛好 者網站,幾十萬名設計師在這裡聚集,手工製品銷往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100萬名顧客手中。Etsy給設計師以定價權並直接與全球客戶對接 (D2C)電子商務模式風靡全球,並受到了風險投資者的青睞。

匿名舉報制

「我從沒遇到過如此忙碌的聖誕購物月。」彼婕說,從感恩節前一個星期開始,她每天從早上7點忙到凌晨3點,一天最高紀錄賣出15件自制的手工飾品。在平常的日子裡,她平均每天賣出不到3件。

在Etsy上開店,註冊賬號是免費的。每陳列一件商品要交0.2美元,每成功交易一次,要交3.5%的佣金。

彼婕也在附近的商場寄賣她的手制飾品,但銷售額只為其網店收入的一半。

在此之前,她做的是服裝生意。批量賣衣服顯然要比一件件地賣手工製品要容易賺錢,但手工製造的樂趣顯然更有趣。「跟能被無限複製的商品不同,每一件手工製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每售出一件飾品,我都能聽到不同顧客的不同故事。」彼婕說。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彼婕正在為一個年輕男子趕工製作戒指,這位男子要在聖誕節的時候向他女友求婚。

與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eBay相比,多位賣家向記者表示,Etsy的收費比eBay便宜,而且在eBay開店,手工飾品很容易淹沒在海量的貨物信息中。

手工藝講究的是個性化,Etsy有著嚴格的規定:每一件商品必須由設計者親自設計,必須是手工製作,每件產品必須標有設計者姓名,絕不能售賣批量生產的商品。

這些規定絕非戲言。負責國際市場開發的LIZ Wald說,Etsy運用電腦工具和老練的審查人員對每一件設計產品進行審查,最重要的是Etsy社區裡有許多熱心維護手工業者權益的人,他們的匿名舉報幫了Etsy很大的忙,確保Etsy規則不被破壞。

這正是其迷人之處。Etsy在2011年前10個月的在線成交額近4億美元(約26億元人民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Etsy的交易額飆升3.6倍。2009年和2010年均以200%的速度增長。Etsy至今已經有超過250位員工。

「小黑魚」的勝利

Etsy的創始人是出生於1980年的美國小伙羅布·卡林(Rob Kalin),他於2005年創辦Etsy並發起眾多紐約手工藝者在上面開設第一批網店。

因為父親是一個木匠,卡林從小受到熏陶,喜歡製作一些小的手工產品。高中時代的他迷上攝影,經常曠課到街上拍照、沖洗膠片。在以勉強及格的課程成績 高中畢業後,卡林先後在多所大學遊學,直到2004年才拿到一個藝術學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先後做過百貨公司收銀員、相機店倉管員、業餘木匠、地盤工、秘 書、書店服務生。

遊學經歷讓卡林對紐約、洛杉磯等美國大城市中專業與業餘手工愛好者群體非常熟悉。這些愛好者經常組織一些交流活動,順便出售或交換一些自己的作品。 2005年6月,靠網頁設計為生的卡林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公寓裡,跟幾個朋友花了足足兩個月,不眠不休地創立了Etsy網站。

卡林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公司成立後一個月,他向當時頗具名氣的兩位Flickr創始人巴特菲爾德夫婦發出郵件,請教網絡技術問題。結果他 們被Etsy的創意吸引了,遂投資逾60萬美元。Etsy至今已經獲得五輪風投資金。其中包括同時掌握Facebook、沃爾瑪、新聞集團、戴爾公司等股 份的吉姆·佈雷(Jim Breyer),他擲下2700萬美元入股了Etsy。

卡林不僅是在做電商,更是在營造一種圈子文化。卡林的搭檔、Etsy的CEO查德·迪克森(Chad Dickerson)在Etsy上表示:「很多電子商務平台單純地考慮價格和便捷,我們則將精力放在一對一的交流上。」

彼婕也向記者表示,她一天中近半工作時間是在跟客戶聊天。

Etsy跟Facebook合作推出「推薦禮物」功能。Etsy的賣家能通過Facebook綜合好友的性別、年齡、居住區域、愛好等信息向Etsy買家推薦給好友送什麼禮物。在特別的節日,Etsy還會參照當時流行的節日元素,給賣家推薦禮物。

幾乎每個Etsy用戶都知道一個叫《小黑魚》的童話。要是哪個新手打聽Etsy的商業模式,他必然會被問道:「你不知道小黑魚嗎?」故事講的是大海 裡住著的一群小魚,成群紅魚當中只有一條黑的。有一天,兇猛的金槍魚侵襲,要吃掉所有小魚。小黑魚靈機一動,讓小紅魚排列成大魚的樣子,自己當眼睛。就這 樣,大魚被統統嚇跑了。

這是卡林最喜歡的童話。這位年輕人立志讓全世界靠手藝吃飯的在批量化生產的商品時代活得更好。

「中國製造」來了

一位名叫胡鑫的中國年輕人和兩條狗住在一起,工作台上亂糟糟的擺滿了雜物。但他Etsy店舖裡的照片很漂亮,很難相信他就是在這個工作台上給產品拍 的照片。胡鑫的房間裡擺著四個貨架,滿滿噹噹堆滿了絹花。他隨手拿起一朵褐色的,說:「這是賣給外國人的,他們喜歡這種顏色。」他又踢了踢腳下的袋子,說 道:「這些一看就是義烏貨,我都不打算拿去賣。」雖然袋子裡的花看起來更大、更豔,裝飾也很複雜。

中國的不少手工設計者們也紛紛進駐Etsy。胡鑫從2011年4月起在Etsy開店,現在每天銷售額在200美元左右。他的房間裡一共有一萬朵絹 花,在北京市大興區的工廠裡還有10萬朵左右,他對絹花加工後在Etsy上出售。為了這樁生意他已經投入了四十多萬人民幣,但利潤也很可觀。「一朵賣4美 元,你算算我能賺多少錢。」胡鑫說,「現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大約是6.3,那0.3就是我的成本。」言外之意是其利潤率高達2000%。

胡鑫在Etsy的買賣很順遂,但很多中國用戶都曾遭遇「封號」的待遇。2008年,河北唐山的楊力(化名)在Etsy開店,售賣幾個設計師朋友製作的繪圖骨瓷器皿。不到一年後他的店舖被封。當時Etsy給楊力發了一封郵件,說他店裡賣的東西違背了網站的遊戲規則。

原來,楊力沒有留意到知識產權保護,在產品上未標明設計者的身份。整改過後,楊力給Etsy發郵件解釋,讓他們審查通過後才重開賬戶。

「中國人被封賬號一般都是因為沒遵照規矩,買來貨物想再高價轉手賣出去,Etsy會在你賣出第一件甚至一件或讓你提供能證明產品乃及自己設計的圖片和視頻證明。都還沒賣出去時就向你發出警告。」楊力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中國人擅長的『倒買倒賣』在Etsy是行不通的。」

此外,對於Etsy上的小賣家來說,高額的跨國物流費用也讓他們頭疼。雖然這一費用由買家承擔,但是時間耗費太多一樣影響店舖的吸引力。彼婕每週都 開車從自己居住的加拿大小鎮到100公里開外的美國寄出貨物,來回兩三個小時,有的時候天氣不好,就要耗費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時間。

楊力所在的唐山沒有郵政小包,發一次貨要先快遞寄到北京,再由北京快遞公司轉寄國外,起碼要三星期才能到站。每次發貨都要上百塊。

這便給了一些中國創業者以機會,Etsy的中國倣傚者已經誕生。哇噻網原先是一家B2C模式、銷售手工藝品的網站,兩年內燒掉了投資人給的幾百萬元,其創始人趙徑文決定轉型,打出「做中國版Etsy」的口號,並因此成功融到了第二筆資金。

趙徑文曾經是一名文化記者,在媒體工作時結交了一些設計師,如今他希望借助這些名人資源帶動國內喜歡手工藝品的商業文化。雖然他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現出對未來的十二分樂觀,但就現在來說哇噻網的經營狀況和用戶活躍度顯然不太樂觀,每天的銷量只有百餘件。

「那個網站上的東西很普通。」胡鑫去哇塞網逛了逛,不打算註冊。「Etsy上的產品很有文藝范,並且能夠真正保護設計師的知識產權和利益,哇噻網似乎做不到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13

大眾融資網站興起帶來的挑戰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2895.html

去年12月,一個為iPhone生產鋁質充電座的項目在公佈後引起了互聯網上的熱潮。該項目的創始人通過大眾融資網站Kickstarter籌集了近150萬美元,並承諾從4月開始把他們生產的時髦美觀的Elevation充電座郵寄給那些曾支持該項目的人。

但蘋果公司(Apple)在上週公佈了新設計的iPhone,新手機不再適合此款充電座,而且由於生產上的延期,該項目的一些最初贊助人至今還在等待他們的產品。項目設計者正在奮力設計出轉接器,並更新產品。

「我只是希望趕在iPhone 6被寄出之前收到我的產品,」一位贊助人在Kickstarter上寫道。

像Kickstarter和IndieGogo這樣的大眾融資網站把設計師和其他的創意人才與那些意欲資助他們實現夢想的人們聯繫起來,這些網站現 在越來越受歡迎。在Kickstarter(此類網站中最大的一個)上,有將近300萬的人幫助總共3萬個項目實現了融資目標,籌集到的承諾資金額共計3 億美元。

但對這些項目的創始人來說,獲取資金有時是較容易的部分。隨後他們需要把夢想變成現實,而在這個過程中有眾多的人在關注他們的進展。

這個新模式有很多潛在的缺陷,通常很難被項目創始人預見到,也很難被那些坐在家中的好心贊助者們所理解。贊助人實質上是把他們的信任建立在項目創始人身上,通過為他們提供現金來換取未來回報的承諾。

對那些為電影拍攝項目提供幾美元的人來說,他們的名字可能會出現在致謝那一欄,而對那些出資100美元資助智能腕錶研發項目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得到承諾獲得一件成品。

很多時候,項目會獲得成功。但一些項目,包括數個需求甚大的重要項目,卻遭遇了失誤和長期的延誤。一種新式流動餐車的項目可能通不過許可,或者像Elevation充電座這樣的設備可能比預期更難以製造和運送。

本週末,在首屆XOXO Festival大會上,大眾籌資的興起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該大會的重點是互聯網上新的創意模式與渠道。大會的聯合創始人安迪·巴約(Andy Baio)曾是Kickstarter的早期員工之一,他在Kickstarter上出售了價格為400美元的大會門票,以此來測量人們對大會的興趣,並 為大會籌資。

在大眾融資網站上,項目創始者和贊助人之間的關係還正處於逐漸理清的過程中。贊助人扮演著慈善家、投資人和顧客的角色,或是以上三種角色合而為一。如果承諾的回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兌現,心急的贊助人們就會變得急躁不安。

Kickstarter稱自己不負責確保項目是否按時完成或項目完成與否。該網站稱項目創始人有法律義務兌現承諾,但要是他們未能做到,Kickstarter沒有相應機制來返還承諾的資金。有時候,項目創始人不能很好地適應大眾融資活動的成功。

Diaspora項目是由四名大學學生創建,旨在開發一個Facebook的開放型替代品,他們在項目開始時的謹慎目標是籌款1萬美元,最終他們卻 從6500人那裡籌集了20萬美元。但三年之後,他們還沒有完成用於公開發布的版本,並把代碼轉交給了任何可能有意繼續完成該項目的人(項目創始人之一在 去年自殺)。

創始人之一馬克斯·扎爾茨貝格(Max Salzberg)說,他們把大量時間花在回覆郵件以及為贊助人製作T恤等事情上,結果他們幾乎沒有時間來編寫軟件。

「我們本以為這只是一個暑期項目,」 扎爾茨貝格說,「我們創建該項目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項目,但我們陷入了和很多人維持關係的瑣事中。而在這方面,我們沒有做好準備。」

他說,最難受的是別人認為他們浪費了資金。「這聽起來像是很大一筆錢,人們就會問,『錢去哪兒了?』事實上,我們四個人在這兩年時間裡生活拮据。」

「受到大眾追捧卻讓我們變得步履蹣跚,」他說。「簡直是一團糟。」

Kickstarter上的一些項目在開始時目標不大,後來卻一舉成為數百萬的大項目,有時候只需幾天時間。Kickstarter的創始人之一楊希·斯特裡克勒(Yancey Strickler)在會議上說,這種現象對他們的公司來說也是前所未見的。Kickstarter網站在2009年面世。

Kickstarter的項目「主要是贊助關係,」 扎爾茨貝格說,「但當某個產品達到了一定規模,創始人就會被看做一個企業。」

「在網站上,一個經濟部門的創建速度是以分鐘來衡量的,」他說。(翻譯:陶夢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05

跨國零售商裁員關店背後:業績不理想 電商興起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1/03/234665.html/

多家跨國零售商集體惹上「麻煩」。

10月31日,家樂福中國方面對外證實,家樂福紹興店已於10月30日正式停業,並已基本完成了公司相關員工的安置工作等事宜。當日,沃爾瑪公司則陷入採購系統裁員傳聞,市場消息稱,此次裁員涉及數百人。

沃爾瑪隨後否認了裁員的傳聞。沃爾瑪稱,公司僅是出於打造更有效的供應鏈的考慮,對採購體統進行優化和重新佈局。儘管如此,加上今年8、9月份兩度陷入裁員風波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樂購(TESCO),跨國綜合零售商在中國市場集體陷入不利局面。

對於綜合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現狀,一家中國大型零售企業高管稱,「在中國市場,沃爾瑪等三家國際零售巨頭,確實狀況大不如前。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對中國市場吃不透。」

10月31日,「2012中國零售領袖峰會」上,沃爾瑪中國區總裁高福瀾坦言:未來3年,沃爾瑪在中國發展速度將放緩。與綜超類零售商發展狀況相伴,過去兩年間,國際家電和家居零售商大佬百思買、家得寶紛紛在中國市場關閉已開設門店。

伴隨擴張放緩,市場環境變化,綜超類零售商對中國市場預期如何?對此,高福瀾和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表示,沃爾瑪和家樂福集團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戰略一如既往,並無改變。

兩極分化

在被曝出關閉紹興門店之前,家樂福已經關閉了西安小寨店、大連綠洲店、河南焦作店、長春春城店等多家門店。關閉門店的原因,大體都是由於商圈不利,或者競爭激烈,以及物業費和物業糾紛等。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家樂福在中國市場擁有210家大型超市。

前述高管稱,與兩三百家門店數量相比,家樂福的關店並不是大事。在零售業中,伴隨著競爭激烈,店面優化淘汰或者升級,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陷入裁員傳聞的沃爾瑪、樂購,則都以部門優化作為對外解釋口徑。沃爾瑪官方對外稱,沃爾瑪並沒有裁員,調整是基於打造更高效的供應鏈。

這一說法,與沃爾瑪10月30日發佈的未來3年發展戰略相印證。彼時,沃爾瑪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福瀾稱,「為了實踐沃爾瑪『為顧客省錢,使他們生活得更美好』的使命,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公司效率,因此我們著手升級在中國的運營管理」。其中,涉及採購系統優化環節。

而關店、裁員等事件背後,則是跨國零售商並不理想的業績表現。

以沃爾瑪為例,根據已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從2011年三季度以來,沃爾瑪的利潤就出現下滑,截至2012年上半年,沃爾瑪集團總收入為1143億美元,低於分析師們預計的1158億美元。中國市場的可比同店銷售額增長了5%,但中國市場的營業利潤僅「微幅」增長。

前述高管稱,從業內瞭解的情況來看,沃爾瑪、家樂福、樂購三家企業的表現,更不理想,這與三家公司所屬集團對中國市場預期相去甚遠。

與三家外資零售巨頭表現相同,永輝超市、人人樂等國內零售商的半年報業績也不理想,其中人人樂下滑了137.37%,淨虧損5788萬。然而,在港上市的同為外資身份的高鑫零售(06808.HK)卻表現理想。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額394.16億元,同比上升14.4%;股東應佔純利13.73億元人民幣,同比升75.13%。


誰之禍

業績兩極分化的背景下,諸多影響跨國零售巨頭業績因素浮出水面。

在「2012中國零售領袖峰會」上,高福瀾、唐嘉年以及另一跨國零售巨頭麥德龍亞太區國際事務總裁蔡天樂稱,經濟大環境變化、電子商務興起等原因,是影響業績原因之一。

蔡天樂表示,中國的狀況與世界其他國家狀況都不一樣。除了大環境影響之外,技術的發展和在中國市場的應用,要比西方更早,而零售巨頭不創新保持現狀,則在中國市場處於落後的狀態。

宏觀經濟環境背景,對綜合零售業發展的影響是一個共識。而前述高管稱,「綜超類零售商銷售的貨物基本是生鮮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快消品,經濟下滑對這類商品的銷售影響不明顯,跨國零售商在中國實際有10餘年的歷史,應該更加本土化,不能怨天尤人。」

對於電商行業對於綜合零售業的影響,高福瀾說,「我在中國巡店與顧客交流發現,他們還是很喜歡到實體店購物,尤其是晚上,商場裡面有空調。建立實體店對沃爾瑪是很重要的一個領域,或許一些商品的品類在網上容易買到,但還有很多品類很多年之後才能實現網上購買。」

如今,距離2004年中國對外打開零售業已經過去8年時間,中國零售業環境也發生諸多變化。前述高管稱,一二線城市商圈飽和、物業租金上漲厲害,確實擠壓掉了不少零售業的盈利空間,這也使得國內(綜超)零售業競爭格局變得微妙。

降速、減成本

跨國零售商們「跑馬圈地」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高福瀾對本報記者坦言,過去18個月來,中國宏觀經濟變化,我們因應變化進行了調整,平均來看,未來3年沃爾瑪每年新店的擴張數量略有減少。

沃爾瑪最新數據顯示,未來3年,沃爾瑪每年新增門店數約35家。這一數字相較過去3年的擴張速度,平均降幅約達30%。公開資料顯示,過去3年,沃爾瑪的平均年開店數接近50家。

家樂福和樂購則在2012年選擇保持節奏。家樂福表示,今年開店數仍然在20-25家,而樂購表示,2012年開店數將維持在16家,基本與去年持平。

前述高管稱,新店開業需要培育期,會對之後兩年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新店開店數越多,一般而言,則對業績拖累越大。沃爾瑪的放緩腳步,反映了其擴張中的謹慎的態度。

在放緩和維持節奏之外,如何降低成本成為跨國零售商最頭疼的問題。蔡天樂表示,成本壓力是全球性的問題,麥德龍內部對差旅成本的控制都很嚴格。

另外一位零售企業高管稱,這兩年物業租金上漲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過去的2011年,很多物業租金一年漲兩三次。此外,採購和用工成本上漲也為零售業帶來不小壓力。

對此,高福瀾稱,在未來發展的五大戰略中,沃爾瑪將著力「強化價格優勢」,不斷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同時,簡化業務流程,並打造更高效的供應鏈,從而實現沃爾瑪在中國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32

頁岩革命促使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市場興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45

在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沙賓渡口,你能夠看到全球天然氣革命正逐漸成形。

美國頁岩天然氣革命催生了巨大的出口需求。現在,切尼爾能源正在美國建立首個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另外,美國的雪佛龍和美孚、荷蘭皇家殼牌、英國天然氣集團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等也都獲得了從加拿大西海岸出口天然氣的牌照。

美國Henry Hub的天然氣基準價格約為歐洲的1/3和亞洲的1/4,這使消費者認為,美國出口液化天然氣會使價格下跌。

對全球的天然氣消費者而言,這是激動人心的時刻。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和大阪燃氣公司、韓國天然氣公司、印度天然氣公司等都已經簽署了購買協議。

雖然未來天然氣產量會增長,但是這或許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首先,需求方面。

在過去10年,消費者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急劇攀升,其優勢也比以往更加顯著。

對日本而言,在關閉核電廠之後,日本的發電廠也需要新的燃料。對中國而言,煤炭污染大城市空氣,而天然氣是可靠的替代燃料。對波蘭等歐洲國家而言,液化天然氣是一項戰略工具,能夠幫助它們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下圖是液化天然氣的需求狀況。

其次,供給方面。

IHS Energy Insight顧問Robin West稱,希望購買液化天然氣的國家數量由2000年的11個增加至目前的27個,有望到2020年增加至42個。

在過去10年,新增液化天然氣供給最大的國家是卡塔爾。現在,新增液化天然氣最大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到21世紀20年代,新增液化天然氣最大的地區將會是美國、澳大利亞和東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40

【趨勢】為什麽“美國制造”興起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6/57153.html

 到中國去,曾是美國工商界的一句口號,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然而,近幾年隨著外商優惠政策的到期,國內勞動力成本的優勢不複存在。外國企業抓緊了回籠的步伐。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楊琳樺,她通過這篇文章介紹了正在發生的生產外包正逐步回流美國的現象。在開始講述美國的這一最新趨勢前,請允許我先講一個笑話。那是2008年感恩節,我在矽谷一個外國友人家里做客,她的小孩信誓旦旦告訴我說:“聖誕老人出生在中國”,因為每個聖誕老人衣服上都寫著“Made In China”。我當然不忍心打碎他的天真爛漫,但我接下來要說的是,美國的Kids們可能很快會改變他們的想法。因為“Made In China”慢慢褪去光芒;生產外包正逐步回流美國。我第一次註意到這一現象是在去年年底。當時,蘋果CEO蒂姆.庫克發表講話稱,為解決美國就業問題,蘋果計劃投資一億美金將蘋果電腦的生產制造帶回美國。這是繼通用電氣後,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又一最新大公司案例。不過之後整整1個月,蘋果都因此身處美媒的口誅筆伐中,原因是:蘋果只字未提細節,包括具體回流的Mac電腦為哪種型號、將如何生產、在美國本土會組裝到什麽程度,以及有多少工作崗位會涉及其中等。此外,一億美金雖看上去瘋狂,但蘋果有121個億現金流躺在銀行,與蘋果今年計劃100億美金的總資本支出相比,1億美金只是區區百分之一。尤其考慮到蘋果去年總銷售規模,共銷售12.5億部iPhone、5.83億iPad和1.8億的Mac電腦,Mac電腦顯然不是它的明星產品,似乎不該指望蘋果將為美國帶來多少就業機會。因此,庫克被攻擊為是因為個人因素以顯示自己與喬布斯不同而做出這一決策,蘋果公司則被美國輿論指責為是博取眼球的一場公關秀。直到今年1月底,蘋果動真格邁出了擊退雜音的第一步。1月底,蘋果宣布第一個工廠所在地,這一工廠位於加州的弗里蒙特,離蘋果矽谷總部庫比蒂諾不遠,它將幫助蘋果電腦在美國的“最終裝配設施”(Final assembly facilities)。事實上,說蘋果是煽情地滑出歷史性一步也不過分,因為“弗里蒙特”非常容易勾起美國人的記憶。它是史蒂夫.喬布斯1984年的光榮與夢想,喬布斯不僅在這里建立第一個蘋果工廠,還生產出了Macintosh麥金塔電腦,這是蘋果電腦繼LISA後第二部使用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也是蘋果首次將圖形用戶界面廣泛應用到個人電腦上。另外我註意到的一個大公司案例是通用電氣。通用電氣總部位於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電器公園”,上世紀50年代,這里曾代表美國制造業的豐碑,之後規模之小不複昔日輝煌。但去年2月,它突然開始為制造尖端、低耗能熱水器開設一條全新裝配生產線,這類工作曾一直由GE中國工廠負責。39天後,電器公園又為制造新高技術法國門冰箱開啟第二條全新裝配生產線,它曾是GE墨西哥的工作。GE還計劃生產一些從未在美國本土生產過的產品,如滾筒洗衣機和配套機等。通用電氣CEO傑夫.伊梅爾特甚至大放厥詞稱:“外包將迅速成為GE過時的商業模式。”天曉得,四年前他的想法是把電器公園賣掉,只因為經濟不景氣未能出手;而去年9月,他對媒體稱:GE將在電器公園總部投資8億美金,並新設1萬名崗位。對此美國《大西洋月刊》預判:GE家電制造業的逐步“回家”並非單例,事實上正有越來越多美國公司這樣做。這是“一種能給美國經濟和行業帶來回報的、剛剛開始、具有可持續性的探索”。而據我獲得的一份資料:早在2011年中,波士頓咨詢集團就曾針對美國制造業回流苗頭出爐有一份名為《美國生產複興――為何制造業將返回美國》的報告。這份長達19頁的報告指出:潮流已發生轉向,金融危機和大衰退已使美國正成為一個生產制造的“較低成本國家”。與此同時,該報告還建議外資公司應重新評估中國戰略,指出“中國不應再被視為默認選項”。波士頓咨詢集團甚至預測,到2020年,將會有多達60萬個制造業崗位從中國返回美國。為什麽“Made in USA”興起“任何變化都和大前提有關,近年美國經濟不好是大前提,特別是奧巴馬政府的一些政策主張。”曾在數國歷經制造業全球化、現Globalization Training首席執行官Leslie Yuen告訴我說。事實上,離岸或外包是此次美國總統競選時的一個重要關鍵詞,因為飽受經濟衰退和失業率困擾,美國普通老百姓已對外包普遍反感;甚至羅姆尼被奧巴馬擊敗,也與其政策主張和職業背景有一定關系。羅姆尼曾為私募股權投資公司Bain Capital效力,而Bain Capital達成的很多交易是將美國本土工作計劃外包到中國。相反,奧巴馬則推崇“刺激包”(Stimula Package),在各方面大力激勵將工作機會帶回美國。如支持GE使用美國勞動力建立一種新高效節能家電方面,美國聯邦政府根據2009年的《恢複和再投資法案》向GE實施系列稅收優惠和獎勵。緊接著,肯塔基州政府和路易斯維爾市政府也提出積極的稅收激勵計劃。根據我查閱的資料,由於GE宣布將在電器公園投資8億美金,它共獲得3700萬美金的國家和地方獎勵,這筆激勵很大因素是因為GE的雇員計劃(提供本土工作機會),而GE也被聯邦政府獎勵總額為2480萬美金的投資稅收抵免。去年11月,剛剛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又馬上召集14家企業負責人在白宮舉行主題為“內包美國就業機會”的圓桌會議,敦促企業將更多海外崗位帶回美國本土,以推動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率。而以美國ABC News牽頭的“Made in USA”運動也從幾個州逐步蔓延至美國大部,且從“空講”慢慢到“實做”層面,影響不小。不過,政策激勵和民眾呼聲還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來自經濟周期形成的震蕩。據《大西洋月刊》撰寫的長篇論著《內包景氣》總結,共有多種因素造成美國制造業回流現象。首先,現在石油價格是2000年的三倍,這使貨物船舶的燃料昂貴很多,供應鏈長的遠距離外包必受影響;其次,天然氣在美國蓬勃發展後成本大為降低,而亞洲現在的天然氣成本是美國的四倍。再次,目前中國工資是2000年時的五倍,它還將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長,與此相反為了生存,美國工會正改變他們的優先選項。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電器公園以“罷工城”聞名,動不動就以罷工向公司撒嬌,但今天工會已願接受一種區別2005年的分層薪資方案,其中70%工種將獲得更低報酬,每小時只能得到13.50美金左右的報酬,幾乎比以前低了8美金。換句話說,全球最昂貴的美國人力資源在幾年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影響下,價格要求放低不少,甚至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工人工會同意高達35%至45%的整體薪資福利讓步,已低於或相當在美日系汽車工人的水準。這個整體讓步的直接結果就是:美國汽車出廠價依然低於同類型的日本汽車,但利潤率上接近日本同行。而中國大陸情況則與此相反。除薪資普遍上漲外,富士康是一個極端典型案例。自“跳樓門”後,富士康始終面臨壓榨員工的指控。根據我查閱的資料:富士康2010年起已陸續調整過幾次薪資水平,去年5月,郭臺銘又宣稱要讓大陸員工的2200元薪資再調高一倍,這意味今年8月富士康內地員工工資已達到4400元。2011年出爐的《美國生產複興――為何制造業將返回美國》報告做了一個更透徹的對比,指出2005年中國勞動力平均成本是美國勞動力成本的22%,但2010年這一數值達到31%。與此同時,中國工廠每小時生產力工資是8.62美金,美國南部為21.25美金,但預計2015年中國長江三角沿海地區會達到15.03美金,美國南部則是24.81美金,百分比發生相當變化。最後,造成美國制造業回流的另一重要變量是美國勞動力生產率持續上揚,這也意味:勞動力成本已經成為產品整體成本中一個越來越小的要素。中國價格被擊敗此外,美國創新能力正逐步向日常生活產品滲透也進一步促使了美國制造業的收縮行為。Leslie告訴我說,美國文化推崇創新,強調通過創造高附加值產品獲利,但現在這種能力正越來越多向日常生活用品各方面降落(Triggle Down),這也導致相關公司更在乎知識產權保護不受侵犯的問題。矽谷聖他克拉大學商學院運營管理和信息系統系主任、研究蘋果供應鏈的教授Andy A Tsay則告訴我說:革新既包括產品革新也包括過程創新。事實上,制造加工革新更為複雜,家電領域同樣如此。比如他家里剛購入的洗衣機已能夠根據里面有多少衣物自動建議Andy應該放多少水。GE熱水器GeoSpring也是這麽個東西,它看上去就像《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R2-D2,只是更高更薄,奧秘則在它腦袋上。GE為它安置了一個小熱泵,使它能通過周圍空氣助熱,結果GeoSpring可以比一個典型熱水器少耗電力60%,用戶甚至還可以通過iPhone操縱它。GE這種型號的熱水器過去一直在電器公園設計、生產則在海外,但收獲勝利同時,GE也發現了漏洞。他們認為,由於這是一個創新產品,開始它或許會因外包獲得可觀的成本節約,但生產放在中國也意味風險,因為GeoSpring的創新成分可能被複制,2009年,GE把它的生產也搬回本土。然後,一個相當有趣的變化發生了:材料費用降低,勞動力成本可能還需再改善,但GeoSpring質量上升,甚至能源效率也提高。“在總部制造GeoSpring不需提高產品售價就能產生利潤,”GE的高管稱:“所以我們只要回到總部,然後建立同樣東西就可以了。”讓人驚訝的是:這種總部生產後的價格甚至擊敗中國價格。據《大西洋月刊》披露,以往舊有生產體系下,GeoSpring零售價為1599美金,但從設計到生產制造各體系聚集在電器公園後,其新產生的效應使GeoSpring零售價降為1299美金,價格降低20%。這里存在著一些看不見的時間成本。比如GeoSpring從中國工廠到美國零售店的運輸時間長達5周,但從電器公園工廠到零售店倉庫只需30分鐘。“我一直強調要考慮總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Andy說,勞動力成本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大量看不見的隱形成本。這些隱性成本包括:不同時區導致的時差成本、語言不通嚴重影響溝通和協調、質量風險(包括大量資金飛向亞洲只是為弄清質量為何不能被保證)、欺詐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和由知識產權風險導致的創新同質化風險等。此外,還有像洪水、海嘯還有地震都是不可控因素。事實上前年的日本大地震、泰國洪水都使外包供應鏈被嚴重打斷,也由此引發美國對外包的反思和內包概念的崛起。Andy告訴我說,以往美國制造業由於華爾街過分強調短期內的成本降低而忽略其它,因為這會決定公司股票價格和高管薪資,但這是一種短視行為。而當美國制造回流,這種行為在最強調創新的矽谷也開始成為一種風尚。2012年底,矽谷最著名報紙《聖荷西水星報》做了一個名為“灣區制造”(Total Cost of Ownership)的碩大專題。“這聽起來有點兒瘋狂。”專題主要作者麥克.卡西迪自我嘲笑:“這是坐落Facebook、谷歌及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地方,是地球上唯一一個你在生活中只須去思考如何創造公司和財富也能被原諒的地方。多少次你曾聽說制造業在灣區已經死亡?多少次你曾聽說矽谷早已不再是一個生產中心?但情況,竟不是這樣。”“灣區制造”專題介紹了一些計劃從設計到生產全在美國的新型電腦創業公司,還列有一些數據:如目前矽谷有18%工作崗位是制造業,且這個數字近幾年一直穩定,現在灣區工廠工作人數已由兩年前7900人上升至16.2萬人。“精品制造業務依賴更少的工人,更多計算機代碼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機器正在建設電子世界的複雜成分和早期更新叠代。”卡西迪還從矽谷角度指出美國制造業複蘇的另一個狀態:一方面,機器取代人工使人均勞動力效率提高;另一方面,美國制造業整體規模因此增長。非大規模行為?那麽,美國這種制造業回流現象是否會成為大規模行為?下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實際上美國人已經忘記生產是怎麽回事,這也包括GE為何大動幹戈下又有系列不適應癥候,所以調整需要時間。”Andy指出,美國人忘記生產制造的大背景與上世紀六十年代消費產品的世界崛起有關。當時,哈佛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提出的著名理論曾一統江湖,並被一遍又一遍地驗證。雷蒙德指出:美國應憑借其雄厚的財富和技術實力從生產新的、高附加值產品中獲利,而生產將從富裕國家轉至低工資國家,因為激烈競爭情況下,成本將成為主要關註點。“其次人才培養也是一個問題。”Andy認為,美國是否有足夠技術工人?這個事和IT領域現象很相似,幾年前IT外包飛向印度,美國學生都停止追求相關專業,甚至也影響到美國學校的科目設立,“所以教育系統也需要時間對其做出回應。”“很多美國公司其實會去看大公司動作,然後思考,我認為這更多屬於一個商業周期現象,就像十幾年前外包開始興盛。”Leslie則告訴我,美國制造業複興更像是一個周期的開始,不是一兩天的事,“可能需要大公司先行探索,看看是否有效果,現在要下任何結論還為時過早”。長期關註全球化問題的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人員蔡誌誠也傾向於認為這些還是個別現象。“這樣做實際違反市場經濟規律,而按照美國自由主義傳統,這是周期性回調又是反全球化。” 蔡誌誠認為,目前對美國產業回移過早做判斷可能並不適合:“它更像是西方世界對全球化的一種反思,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西方已開始反思全球化,而中國或者說其它新興市場目前都在積極推動全球化。”Andy指出,公司決定到底在哪生產制造,通常由幾個因素決定,即客戶在哪、必要的原材料和服務供應商在哪。“所以如果蘋果有眾多客戶在中國,它為中國的巨大市場和其它亞洲市場而在中國進行生產合情合理。”他說:“我很確定蘋果在中國主要是做一些標準化產品,我認為蘋果會在中國繼續一些勞動量更高、複雜度相對較低的產品制造,而美國則會去嘗試一些複雜度相對較高而勞動量更低的產品。”他還指出更為廣泛的美國制造業回流方式:“這個方式不一定是把中國廠房直接關掉,然後搬回美國或其它地方,還沒到這麽極端,事實上很有可能會保留中國工廠,因為中國有大量消費者,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事,它會是一個撤離和進駐的混合體及多種合作形式。”“歐洲和日本公司也會按同樣原則做出自己的決定。”Andy認為,到底應確定在哪里生產,不同企業有不同答案,答案取決於本國位置,如把生產帶回家,這個國家必須有足夠本土市場需求,也必須有充足技工和相應的支撐系統結構。中國危機還是機會?“中美制造成本的變化可能導致制造商重新考量生產和物流策略,但要把在中國生產線搬回美國是難以想象的。”另外國內不少經濟學家也提出自己觀點:“而且即使美國制造業出現一定回流,也不是與中國一對一的就業轉移,更可能的結果是,制造業將從中國沿海地區向中國中西部及越南、印度等地轉移。”“這個問題同樣取決於產品類型,即產品體積、複雜性和勞動內容。”針對上述觀點,Andy向我提供了目前他正在研究的相關資料:“一些產品制造可能永遠都不會回到美國,而近幾年在墨西哥制造正對美國公司充滿誘惑,因為它為北美客戶服務提供了一種非常合理的近岸外包解決方案。”首先,在墨西哥制造商品可在一兩天內到達美國,而且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地面運輸可以獲得免稅。此外,墨西哥工資水平雖沒達到全球標準最低,但遠低於美國。墨西哥還有豐富的工程師,它會講多種語言的年輕一代對美國非常有吸引力,墨西哥目前似乎正成為包括航空航天及汽車企業的制造業企業集群。而這些又將對中國相關行業產生什麽影響?“未來5年全球制造業的重新分配將更加明顯,尤其當公司面臨決定將在哪添加能力時。”波士頓咨詢集團在其2011年報告中指出,需相對較高勞動內容和大量生產的產品的生產制造可能仍將繼續留在中國。“跨國公司仍會在中國,以向中國和亞太地區市場供應產品。中國有許多優勢,事實上很多西方國家早已經開始學習如何在中國做商務運營。”Andy也指出,但另一方面中國需保持自身競爭力也是真實的。“對出口市場,中國需要找到低成本外的其它辦法解決競爭。”他說:“這可能是提高服務?更多創新?當然中國部分解決方案是增加國內商品和消費,而關於這一點,中國也已意識到很長一段時間。”“生產其實涉及質量、快速和成本,但對企業,它還需要銷售,所以制造只是公司其中一個業務部分,最大部分還是客戶市場,你要接近客戶市場才能獲得利潤。”Leslie也指出,部分美國企業可能會將生產制造搬回美國,但將來它還可能再去對生產過程做微調:“我的感覺是雙方會有一個平衡,那些小量、專業度要求高的產品制造在美國會有競爭優勢,但比較大規模的放在美國還是不行,中美兩國都有自己生產優勢,它們對企業會形成一個互補關系。”此外另有一些美國經濟學家認為,目前風起雲湧的美國內包會造出一個行業重新洗牌機會,這對在全球外包價值鏈上處於低端、實施經驗單薄的中國服務外包而言,好處大於壞處。Leslie還提醒我說,事實上,2010年開始已有不少中國內地公司利用美國成本環境的變化去美國部分地區開設工廠,去年中國到美國投資資金額達到105億美金。“中國企業也可抓住這些年全球化機會去收購美國企業或到美國投資,拿到美國科技、研發,然後再通過自己的全球化在中國本土提高自身競爭力。”Leslie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戰略。”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楊琳樺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51

說史140129 職業僱傭軍的興起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29/%E8%AA%AA%E5%8F%B2140129-%E8%81%B7%E6%A5%AD%E5%83%B1%E5%82%AD%E8%BB%8D%E7%9A%84%E8%88%88%E8%B5%B7/

爾來從軍天漢濱 南山曉雪玉璘珣
說史140129
天花亂說(六) : 職業僱傭軍的興起
掌門執筆

「職業僱傭軍」在史泰龍電影中戲謔地自我命名為 “可消耗品expandable”. 他們未必是最有戰鬥力的軍事單位, 但肯定是 “最賣命” “最商業化” 的職業軍人. 「商業化」正是職業僱傭軍的本性. 即麼, 這 “人種” 在歷史上從何而來, 因何而至呢?

劇〈史上首個超級軍團〉
“軍團”指組織嚴密,裝備精良的專業軍人集團,由高效率的後勤所支持,具備強大戰鬥能力。那麽稱得上“超級軍團”的當然是人數眾多,縱橫無敵的了。

歷史上第一個超級軍團出現在公元前2,250年的兩河流域 (ie美索不達米亞),由阿卡德帝國的創建者 薩爾貢Sargon of Akkad大帝所統率。
一塊兩河古碑上面這樣記載:「基什Kish王 薩爾貢34戰全勝,攻城掠地,直達海濱…..Enili (註:諸神之首)保佑他所向無敵。每天有5,400士卒當其面進食。」

上古之世,兩河遍佈 蘇美爾人農業城邦,阿卡德人屬閃語族群,是來自敍利亞沙漠的蠻族,入侵兩河,以強大軍力往來掃蕩,最終統一天下。 關於這支無敵雄師的記述有兩個重點:A人員多達5,400人;B一起進食。*** 史家據此大做文章。

當其時尚未建立穩固的稅收體制,帝國大軍本質上是一支刼掠部隊,打到那兒吃到那兒。 五千餘人委實數量龐大,按那時的農業產出,部隊根本無法久駐一地,必須不斷轉移就食。*** 尤其在戰區,軍隊對地方的破壞力非常猛烈, 大軍過後,雞犬不留,要等幾年人口和生產狀況才能恢復過來。
這是一種 “博弈論game theory” 機制,大軍必須前進征戰,一旦腳步停止, 就立即自行衰竭。

局〈軍隊、瘟疫與人民〉
William McNeill是經典名著《瘟疫與人》的作者, 他將 “帝國軍團”和 “瘟疫”兩者進行類比,得出非常有趣和具啟發性的結論。 他認為上述類型的 軍隊在 “寄生” “毁滅” “傳播”和 “免疫”各項行為特徵上面,與瘟疫非常近似。****

阿卡德軍團進軍兩河,和蒙古軍團入侵東歐草原一樣, 都去到了遠方不同種不同文的人民的居地. 入侵者毫無補給, 只能依靠就地掠奪維生, 先天上必然是「寄生」性質.
他們對地方人民毫無情感, 兼且滿懷危機意識, 很容易倒行逆施, 殘暴不仁, 這就做成了「毁滅」性後果, 就像流感天花等來源於禽畜的疫疾感染人體, 由於適應不良而做成的殺傷力一般無異.
瘟疫出手無情, 很快便將肆虐地方的人口大量削減, 使其低於自身存續所需的 “臨界人口密度”. 於是它必須不停地向未受感染的地方「傳播」, 才能保持動力, 停止就意味衰竭, 這完全和入侵軍團的運作機制一致.

最利害的論點是「免疫」, 一種疫疾如果 “有幸” 能夠久駐一地, 便會與當地人民的體質相互適應, 成為一種 “地方病”,*** 再也不會動輒殺傷人命, 例如傷風感冒.
Th. 跟據演化論, “殺傷力温和的疫疾”和 “免疫體質强健的人類” ,兩者作為變種俱受 “天擇” 青睞, 在所屬基因池中擴散, 成為主流. 於是疫疾愈趨温和, 而人體愈趨强健.

比諸阿卡德軍團, 公元前七世紀同樣入侵兩河的古波斯 阿黑門尼德王朝 軍團對地方的破壞力便顯得 “平易近人” 多了. 因為古波斯已經建立精密的官僚體系, 具備廣闊的稅收基礎, 和高效的後勤支援, 其軍團也就不需要以刼掠地方作為維生手段.*** 換句話說, 寄生者和宿主, 剝奪者和被剝奪者, 對新型的較温和的剝奪形式均感到較前 “舒適”, 於是 “兩存其美, 皆大歡喜”.

史〈職業僱傭軍的興起〉
最早的軍人是從人民中臨時徵集而來的, 目的是 “為人民服務”.*** 無論是游牧民族為刼掠而召集的, 或是農業民族為防禦而召集的, 性質上都是民兵. 民兵當然全無商業氣息了.

及至國家體制成熟, 國王必然組建軍隊捍衛國家及王權.*** 為了强化素質, 軍人逐漸專業化和世襲化, 他們中的大部份都來自國民或族人, 以保証忠誠度. 這些 國家軍隊也不是商品.

那麽 “軍隊市場化”始於何時何方呢? 答案是十四世紀的北意大利城市.***
那是文藝復興的時代,文藝復興的必要條件是社會富庶。 那時的北意城邦受益於國際貿易, 異常繁榮, 財富厚積, 尤以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 和 比薩等大城為最. 繁榮富庶自然招致覬覦, 加以半島政治四分五裂,並無大一統王朝, 於是那也是盜寇橫行的年代.

盜寇從阿爾卑斯山麓窮鄉僻壤南下,刼掠城郊, 最大的伙團人數竟然高達1萬人。*** 商業城邦多行民主制度,有些則為貴族寡頭統治, 每遇侵擾,便由民選的 “正義旗手” 或貴家大族首領召集市民,共同抵禦,情況同於清朝的 “地方團練”。 民兵大多是步兵和弓弩手,機動性弱。 他們還有個極大限制,就是不能離家時間過久,而盜匪卻來去自如,因此剿匪效果非常薄弱。*** 幸而盜匪實力也未達到圍城的地步,對城市核心財富並未做成太大損害, 但商業活動卻受到嚴重干擾,大幅增加了保安成本。

在這種情勢下,城邦合理的對策便是將軍隊專業化。 專業軍人訓練有素,不會有作戰時間的限制, 兼且當中有相當數量的騎兵 (注意:市民是不懂得騎馬作戰的。) ,可以採行 “混合兵種,協同作業” 的新戰術。有了騎兵,也就能夠追剿盜寇,甚或主動邀擊了。

難題是騎兵和新戰術需要大量人力資源和資本投資,城邦有的是錢,但「職業僱傭軍」從何而來呢? 答案很是弔詭,從賊人來處來,他們也是從阿爾卑斯山麓窮鄉僻壤之處招募得來的。

對城市來說,雖然要斥鉅資招募邊民,添加裝備, 但新型全天候警備部隊作戰能力強,保障力度足,物有所值。 較隱晦的利益是招聘的自然是健兒,他們當了兵就不會去做賊了。*** 還有更精妙之處,他們的軍餉必將用於消費城市生產的商品,自然而然重投於貨幣流通之中,**** 如此則何損失之有? 最根本的是,富有的市民當中,誰還願意當兵那麽危險和辛苦呢?

在邊民而言,當兵與做賊孰佳? 僱傭軍裝備精良,由專業軍官訓練指揮,與流寇戰鬥勝算極高,保命乃人生第一要務,自然要 “棄暗投明” 了。 其次,傭兵薪高糧準,又優於 “三更窮二更富” 的盜賊生涯。 其三,賊贜脫手困難,必遭壓價,而且有了錢也沒處花,怎似得當兵可以大搖大擺上妓院…..

McNeill宗師的結論:Th. 軍隊與人民的共生關係,確如疫疾與人群的寄生關係結構相同,雖然寄生者對宿主純然無益有害,但仍得維持動態平衡,而溫和形式的共生型態會逐漸取代暴虐形式,這就是人類社會的 “文明” 走向。

以上學理出自《競逐富強The Pursuit of Power:Technology,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1,000》(1982) William McNeill

附記: McNeill史識縱橫, 創意十足. 我是他的粉絲, 正如黑白子之於黑嘉嘉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21

技術分析(8):程式交易在港逐漸興起 麥振威

http://notcomment.com/wp/?p=19642

程式交易在美國及台灣其實早已流行,在香港也逐漸興起,作為投資者,無論是投資股票或期貨,無論是長線投資還是短線交易,大家肯定也會先行「分析」,才會動用資金入市,而分析的過程,過去不少人也是觀看圖表走勢,又或利用一些技術指標,希望藉觀察過去的走勢可以找出一些預測市場未來趨勢的「方法」,從此以後便以這些方法作為入市的準則。

但不少人也開始發現透過人手去觀察圖表,需要的時間確實太長,比如要分析過去一年的走勢,如分析的是1分鐘的數據,很可能需要數日的時間,但運用程式來做分析,其實只需1至2分鐘便能得到答案。當然,程式不是萬能,也不是學懂了運用程式來做分析便能找到必勝的竅門,但同樣的分析工作能比別人快數十倍的時間來完成,那成功的機會自然會高一些。

此外,交易能否長時間得到好成績,很多人也明白最難克服的其實是人性,獲利的倉位因心急或貪念而太早沽貨離場,又或遇上市場較波動的時間便因緊張而太早止蝕離場,這些都是人手做交易時遇上的問題,而運用程式進行全自動交易,那某程度上便能克服這些缺點,這也是程式交易的好處。當然,有些人在虧損時會不斷修改他的交易系統,那最終可能仍然失敗,但運用程式至少能某程度上減輕交易時的人性問題。

去年開始筆者在港教授程式交易,主要是教大家運用Amibroker這個程式軟件,在港不少投資者也聽過Metastock、Tradestation、Multicharts等程式,各有各的優點,但在價格上Amibroker是最有優勢的,差不多$3000港元已能購入全套軟件,對初學者來說,成本便較低。

尤記得很多學員在上課時也有不少疑問,首先,他們擔心若然自己根本不懂得電腦的Language,如何能學習用程式交易?但這點大家其實可以放心,筆者教導學員使用程式交易的方法,向來是針對初學者,又或沒有寫電腦程式的知識但卻具備多年交易經驗的Trader,正如今年一月份的課程中,一位學員交易期指的經驗已有很多年,但他本身的電腦知識,又或科技產品的使用知識其實不多,據了解,就如用手提電話使用Whatsapp、手提電腦用wifi上網也是要由他兒子教他的,但至今他已在做全自動程式交易,當然,一些深入的程式使用知識他仍需要不斷去熟習,也不時需要我們的技術人員幫忙,但至少現在他確實做到Programe Trading!

而另外一個學程式交易的人最關心的問題是,他們學習了使用程式後,又如何能將程式接駁至證券行?一些證券行早已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要將程式接駁至證券行,比如大部份證券行採用的期指交易平台SPTrader,必需要證券行開啟了API,就正如開啟了一個「接口」,你才能把程式接駁到SPTrader,但接駁的過程仍需要一些編程的工作,簡單來說需要編寫「Plug-in」才能將Amibroker接駁至SPTrader進行全自動交易,而有關的設定及編程工作筆者也早已替學員們安排好,事實上,至今很多的學員目前也由人手交易成功過渡至每天利用程式進行全自動交易。

其實程式交易不是很多新手想像的那樣神秘,只是很多技術上的問題解決不到才未能涉足這個領域,但做Trader不等同於要做一個Programmer,只要學懂基本的程式語言,懂得自行做back-testing,懂得輸入數據等技巧,其後遇上問題時有專人去解答,再自己不斷去嘗試,大部份人用數個月的時間也會學懂如何將自己的交易策略轉化為程式語言,又或將來發現一些市場的特性時,也懂得如何利用程式去自行做測試,優化個人的交易策略,至於如何將程式接駁至證券行的平台更加無需苦惱,既有專人協助,只需專心開發個人的交易策略,便能透過程式按你既定的策略每天進行交易。

畢竟要在市場上生存,只期望別人給你一套神秘的獲利方法根本早已不可行,別人教的要先利用程式做back-testing,自己想出來的交易策略也必需先行測試,若發現效果不俗的才再嘗試將各部份加進你的交易系統,這樣才能真正找到一套屬於你的致勝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33

強龍VS.地頭蛇——專車的興起與未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87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2 12:35 編輯

強龍VS.地頭蛇——專車的興起與未來

近期關於專車和出租車的爭論一直很激烈,反方認為專車為“黑車”提供了繁衍的土壤,安全性很難保障,且仗著幾位不差錢的 “爹”,利用補貼和流量優勢,對原有的出租車市場形成不公平競爭;但正方觀點認為,專車興起是一種必然,這是對原有效率低下的出租車市場的一種改造,對傳統思維下法規的挑戰,該用市場化的方法來監管引導,而不是簡單的”扼殺“。

對此,筆者作為一個常年出差打車的優質用戶,還是傾向於第二種觀點的。倒也沒覺得出租車司機像之前一篇流傳甚廣的帖子一樣說得那麽不堪,只是在北京街頭,瑟瑟寒風中提著一個大箱子著急打不上車,被迫走上半個小時的那一瞬間,使我不由自主的站在了專車這一邊。至少現在可以訂一輛專車在開會的樓下等著,不用擔心趕不上飛機,也不用擔心誤了下一場的路演(但由於北京的交通實在是太無法捉摸,本人還是會經常路演遲到,願看到此文的客戶小夥伴們能夠繼續寬容,好人有好報,你們的股票組合收益一定會遠遠超出大盤的!)。

而且,專車作為旅遊鏈條中目的地小交通的組成部分,移動端的快速發展將高效的推動在線旅遊的滲透率提升(這從攜程投資易到用車也可以看出專車對於旅遊行業的價值),為此,我們對專車市場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梳理研究。

由於目前專車尚屬於新興事物,尚無官方數據可以估算其市場容量,但我們可以從租車(租車屬於自駕租車,而專車屬於代駕租車,都屬於以共享模式來彌補用車需求和購車需求之間的空白)的快速發展來窺見專車市場的巨大市場空間。

羅蘭貝格數據顯示,中國租車市場規模從2008年的90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34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9%;車隊數量則從2008年的10萬輛增至2013年36.9萬輛,複合增長30%。預計2018年中國租車市場規模將增至650億元,車隊數量達到77.9萬輛。

中國租車市場行業增速遠高於歐美發達國家,主要是因為中國這幾年的汽車保有量增長飛快,而租車市場又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租車市場滲透率(租賃車輛數占車輛總數比例)還很低。羅蘭貝格數據顯示2012年只有0.4%,而同期的日本2.5%,美國1.6%,韓國1.4%,巴西1.3%。

這里可以看到,日本的租車市場滲透率高於美國;主要是因為日本的人口密度高,在大城市的持有車輛成本高;當然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公共交通發達後對駕車出行依賴也降低。

再來看中國,國土面積和美國差不多,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在全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牌政策。這里有城市規劃不合理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口密度太大導致的城市交通傭擠而不得不采取的降低城市交通壓力的措施。這樣的環境下必然推高車輛持有成本和降低自有車輛帶來的便利和舒適度。美國現在人均擁有的汽車數為0.7輛左右,假設中國的國土面積上承載車輛數和美國一樣,中國的人均車輛數只有0.2輛左右。所以,中國人更多的休閑旅遊需求和商務用車需求需要由租賃車輛來滿足。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租車/專車市場會比美國大許多。




從專車市場的參與者來看,除了知名的易到用車、一號專車外,還有滴滴專車、Uber、百度專車,神州和一嗨等。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與出租車相比,各個專車的最低價格與出租車價格範圍基本一致(以上海價格為例,出租車起步價14元、里程費2.4元/公里,而專車最低檔用車的起步價均為15元、里程費2.17-2.9元/公里),而專車的車輛和服務又好於出租車,正是這部分用車流失導致了對出租車需求的強烈沖擊。


資料來源:各專車軟件APP、華泰證券研究所整理(引用請標明出處)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專車之間比較來看,由於運營模式的不同,滴滴專車,一號專車,易到用車、Uber、百度專車等相對更輕,以搭建平臺為主,而神州租車、一嗨租車、AA租車除搭建平臺外,還擁有自己的車隊。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專車之間的價格範圍相差不大,其中uber的人民優步最便宜,而滴滴專車的豪華型價格最貴。

資料來源:各專車軟件APP、華泰證券研究所整理(引用請標明出處)


國內的專車模式大多在uber的模式上進行改進創新,那麽uber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同樣值得國內專車企業借鑒。
一、Uber面臨的挑戰:
1、悉數Uber成立至今面臨的各種挑戰:
Uber 可以說是矽谷近幾年來最成功的新創公司,2009年在美國成立,如今估值超過 400 億美元,目前已經在全球 50 個國家、250 個城市推出線上租車服務。除了愈來愈大的市場和公司估值,Uber 最需要面對是遍及全球範圍的監管危機,以至於 Uber 租車服務合法性備受質疑。

2、2014的沖突升級



總結:Uber 所面臨的爭議大致有三個方面:當地法規、司機政策、安全問題。由於 Uber 開啟了公共交通分享經濟的新模式,許多國家和城市並沒有相關的法規,Uber 是否合法無法定論。究其根本是侵害了相關利益集團的長期壟斷。


二、作風一貫強硬的Uber在不斷的官司與抗議中是如何擴張的
1.身份的轉換,2009年,Uber成立之初叫”UberCab”,2年後為了規避法律風險,更名為Uber,將自己與出租車分離開來。
2.規模的擴大,Uber一直在挖掘那些潛在的、願意吃苦受累的專車司機。但是,這類人往往沒有車,甚至還有不良信用。Uber通過次級貸款,讓這些沒車的人按揭購買車輛,加入自己的車隊,形成規模優勢;但是其中的風險卻甩給了金融機構。
3.靈活的價格,通過降價、補貼吸引用戶,提升用戶基數,同時用滿意的服務留住用戶。
4.法律的模糊,在北美,出於交通方便以及能源的考慮,共享打車合法且被鼓勵,Uber堅稱共享行程;另外在普通法的國家,法官判例可以被引用。
5.公眾的支持,通過自身的服務與價格優勢以及接二連三推出賣雪糕、搬家、快遞、送餐等服務得到公眾的認可,通過公眾的支持向有關部門施壓。


Uber的成功總結:
1、平臺化的連接撮合作用,大數據時代下的分享經濟模式
2、對用戶需求的實時滿足
3、人、車、物的流動資源配置


三、中國專車市場環境:
1、政策:就在多地認定“專車”為非法服務時,2015年1月8日,交通部公開表示,當前各類“專車”軟件將租賃汽車通過網絡平臺整合起來,並根據乘客意願通過第三方勞務公司提供駕駛員服務,是創新服務模式。不過,交通部將私人駕駛車輛混入專車經營的行為定位為黑車。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政府鼓勵創新。

2、競爭:傳統的出租行業,與滴滴專車、一號專車類似的服務平臺,與神州專車類似的傳統租車公司、Uber這樣的外來競爭者。

3、展望:隨著信息溝通成本、物品流動成本、人員流動成本的降低,很多美好事物的擁有成本會更低。資源整合平臺的商業模式帶來了對人們生活理念的沖擊,生活可以變得更自由,變得有更多選擇。我們不需要擁有,也可以享受。我們可以提供專車、也可以提供搬家、快遞、送餐等延展服務。將來會有數以千計的O2O終端,也許新的整合正在悄然進行。但就專車這個市場而言,相信只有可靠的安全保障、一流的服務與信用以及對用戶需求的實時滿足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來自華泰旅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27

中產階層興起赴日購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596.html

中產階層興起赴日購房?

第一財經日報 羅韜 2015-07-28 22:48:00

高凈值人群通常希望投資歐美的豪宅以彰顯自己的身份,中產階層因為在國內缺乏投資渠道,而日本這樣投資門檻相對較低、深具性價比的國家成為他們的選擇。

“國內一線城市房價太貴也不知道會不會下跌,而那些房價便宜的城市我們也沒有投資興趣,我們都是風險保守的人,希望進行稍微穩健的投資,所以我們逐漸開始參與了解更多的海外投資。”上海個人投資者方旭峰(化名)在電話里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最近兩年,海外購房似乎成為了一個時尚潮流,每個周末位於上海、北京的五星級酒店就會有一場海外置業的講座或者項目推薦。而中國的開發商也是紛紛出海,選擇那些中國人留學、旅遊的目的地,希望在國外為中國人提供中國式的物業。面對源源不斷進入卻“看得見、摸不著”的潛在客戶,海外不動產的銷售方只能以舉辦各類型講座或相關聯活動的形式,聚攏有意購置海外房產的消費者。

方旭峰經常周末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在某一個市中心的五星級酒店,聽那些身著華麗的置業顧問講述每一個海外國家的特點。

“移民、留學、投資是大家投資海外房產的最主要目的,其中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是投資需求。而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是傳統的海外投資國家,政治經濟穩定,房價溫和上漲被國內很多買家喜歡。但是在今年,日本突然開始火爆了起來,無論是海外項目推薦會還是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產品名單上都出現了日本。”通過了一年的各種講座“培訓”,方旭峰已經成為了一名置業專家,他去過好幾次日本,逐漸覺得日本東京也許會像多年前的北京,因為奧運會房價還會出現一輪猛漲。

中產階層海外購房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獲悉,相比於之前中國買家都是高凈值人群,越來越多中產階層參與到了海外投資。其中高凈值人群通常希望投資歐美的豪宅以彰顯自己的身份,而中產階層因為在國內缺乏投資渠道,而中國不斷走向國際化,因此這些人群開始“被教育”參與海外投資,而日本這樣投資門檻相對較低、深具性價比的國家成為他們的選擇。

臺灣信義房屋的數據顯示,在日本出售給中國買家的房屋在今年前三個月里增長了70%達到111億日元(約合9.08億美元),日本售出的每100套公寓就有10至15套賣給了來自亞洲的外國投資者。

方旭峰周圍很多朋友也會受到這個圈子的影響,時不時也去聽一聽海外置業的講座。方旭峰告訴記者:“國內目前信托門檻較高,P2P和股市風險很大,雖然一線城市房價穩定但是購房成本和限購影響不動產投資並不是很好選擇,而實體經濟下行也導致很多投資的回報越來越低。”面對這樣的環境,博士畢業的方旭峰開始看到了全球化的機會,雖然方旭峰並不是專業的炒房客,但是他正在不斷了解這個領域的動態發展。

出去投資,教育問題也越來越被中產階層看重。

“我覺得國內的壓力太大,小孩未來在這樣的競爭中太吃苦,我希望可以辦理移民去國外,所以我也會考慮海外置業,中國人還是希望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才是家。”住在靜安區的張女士在電話里告訴記者自己的想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最近幾年興起的海外“生子潮”目前已經成為海外購房的新生力量,這類購房者是以移民以及孩子教育為主要目的,以自住為主,同時為了孩子教育,“學區房”更容易受到追捧。業內人士蔡為民發現,國內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是催生不少父母赴海外投資買房的一大原因,通過投資買房,讓小孩赴國外留學,接受更好的教育。

看上日本房產哪一點?

“純粹看匯率現在買房最劃算,人民幣在日本的購買力具備絕對高位。”方旭峰告訴記者。

目前,日幣匯率處於歷史最低點,而人民幣貶值預期不斷增加。根據日本財務省於5月下旬發布的最新數據,2014 年底海外對日直接投資余額同比增長5.3%,達到20.583萬億日元,連續4年增加。其中,日元貶值成為海外對日投資增加的一大因素。同時,日元下跌讓日本簽證官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今年半年的簽證發放量超過了以往一整年的量。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日元貶值成為了赴日投資房產甚至進入日本股市的誘因。

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方對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期待。從歷史數據看,舉辦奧運會的城市,房產增值潛力都很大。在今年3月世邦魏理仕發布的《亞太地區投資者意向調查》中提到,在經濟複蘇和日本電子產業預期被看好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東京商業地產租金收益將在未來兩年內上漲2%~4%,空置率也將下降至1%。

但是最吸引方旭峰們的還是房屋的永久產權。“很多中國人有土地意識,我周圍的朋友去澳大利亞、日本買房都是因為這里面的海外永久產權,這樣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可以享受到曾經自己置業的福利,這樣的體驗也很重要。”方旭峰說到。

此外,由於日本貸款程序較為簡便、利率低,且大多數房產首付僅需一成,同時日本也有著中國人更易接受的生活風格,加之比較穩定的租金回報,這些因素也潛移默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