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争相豪赌NBA球星 国内运动品牌陷身“拉锯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3/1401058.shtml

 每经记者 郑佩珊 曹晟源发自上海
2010年的夏天,NBA球星扎堆赶赴中国淘金的场面已经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而在这道风景线的背后却是国内诸多运动品牌的巨资付出。
有人曾经粗略估算过,NBA球星今夏在中国至少卷走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07亿元)。在淘金和 “被淘”背后,是什么推动着国内大小运动品牌不惜重金地砸向NBA球星?
来去匆忙的球星
上海港汇广场地下一楼,聚集了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今年5月,安踏门店入驻于此,小范也是从那时开始在安踏港汇店工作。
8月5日,与以往不同,8点开门后,小范发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开始在店里转悠,“昨天晚上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过来问(加内特来访)活动的时间了。”
几十个保安从下午一点已经现身维持秩序。小朱一直站在拦截线外,期待着他心目中的篮球巨星的现身。作为一个大学生,小朱对加内特有着极大的热情,他表 示,“我肯定会搜集他的周边产品。”与小朱一样的年轻人们,将安踏港汇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堵起来。在全场的高声呼喊之下,加内特终于现身,参与了简简单单 的几个与球迷互动的游戏后,就匆匆离场。整个过程
在15分钟左右。“未来的3年时间里,加内特每一年都会有机会来中国。”安踏执行副总裁郑捷告诉记者。
“未来3年,安踏仍是把中国市场作为重点市场,国际明星对于中国体育品市场消费者会有很大影响。”郑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
就在8月1日,安踏继NBA球星路易斯·斯科拉之后,又大手笔签下了NBA一线巨星凯文·加内特。外界对于加内特是如何与阿迪达斯解约,继而转向签约安踏充满了种种猜测。
“这个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郑捷表示,“安踏一直希望能够和NBA巨星合作。而当时有这样一个机会,NBA方面能够和我们谈。”
企业的“豪赌”
8月6日,加内特被安排在卢湾体育馆为安踏拍摄电视广告。在灯光、布景,还有极为配合的一堆临时演员的呐喊声中,加内特当天的心情非常好,不时和场边的工作人员开玩笑。
与此相对应的是郑捷的匆匆现身。在和工作人员确认了几项事宜、接了个电话后,郑捷又匆匆离开。整个过程中,紧皱的眉头始终伴随着他匆匆的身影。
巨资的投入,相伴随的往往是更大的风险。加内特与安踏的合同为期3年。对于这样一个合同,作为国内品牌的安踏到底投入了多少资金?从加内特中国行的密集安排上或许可见一斑。
“为篮球,选中国——凯文·加内特中国行”,这是加内特第二次来中国,虽然只有8天时间,但他将分赴北京、厦门、上海三地,期间的活动包括与球迷的见面 会,参观工厂、博物馆以及拍摄广告等。一位随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次没有给加内特安排任何游玩的时间,“加内特中国行的费用是按小时来收费的”。
实际上,安踏对于签下加内特早已定下了相关的计划。
2010年初,安踏对外公布公司2009财年年报,同时也透露公司在广告和宣传投资上的动向。公告指出,在2009财年,公司的广告和宣传支出占营业额的比率下降1.1个百分点。
在2009年国内体育品牌扎堆邀请国际体育明星时,安踏的广告营销费用却同比下滑,公司表示是因为将较多的赞助费用预留给2010年使用。
按照其2009年财报中公布的58亿人民币的营业额来计算的话,安踏在2009年的广告及宣传开支仍然达到了可观的7.46亿。而按安踏2010年的广告推广规划来看,2010年的推广费用将会更加不菲。
不仅仅是安踏一家在广告营销费用上的投入庞大,同为国内运动品牌的李宁、匹克等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可谓巨资。
其实同样是走NBA路线的匹克,去年9月底在香港上市之后也加大了对于广告营销的投入,其广告和推广费用占收入的百分比在近几年间也是逐年上涨,从 2006年的6%上升至2009年的11.3%。仅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匹克在媒体广告、品牌推广及营销活动上的投入就达到了1.162亿元。
巨额资金投入的背后是包括了阿泰斯特、基德、巴蒂尔在内的9名现役NBA球星代言该品牌,而这些球星也在今年夏天赶赴中国“淘金”。
而作为目前国内体育品牌的龙头企业,2009年李宁的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更是占到了其收入的15.4%。2009年李宁的总收入达到了83亿元,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李宁的广告费用更是高达12.91亿元。
按照这些公司的发展情况来看,2010年的广告营销费用将只多不少。
实际上,各企业如此这般的投入在目前看来是有作用的。除了能亲眼见到这些篮球明星之外,对于像小范这样的门店员工来说,这些年轻人将来会是她的顾客,随之而来的是门店激增的销售额。
“上个月,我们门店的销售额大概在十五六万左右;8月份开始,仅仅5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三四万。”小范算了一笔账,在凯文·加内特签约安踏之后,“平常工作日的销售额是两三千左右,而昨天开始翻了一倍,达到五六千左右。”
而从执行副总裁的角度而言,对于销售的预期却远不止于此。“我们也希望加内特的商品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从今年12月份开始,“安踏将会有加内特产品整体的线上推出,到时候会有安踏加内特系列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发展到一定特殊阶段,就像是前几年的李宁,就会开始签约大牌明星。”营销专家李志起指出,“运动品牌的本质就是运动精神,在现在国内体育界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多的情况下,请NBA球星是一件比较‘保险’的事情。”
品牌升级怪圈
“现在体育品牌,在网点建设方面是没有多大的问题了,目前主要的投入就是在品牌的塑造方面,这应该是他们现在的重心。”李志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时坦言。
从成功先例的经历来看,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利润的重要来源并非仅是在发展中国家获取的低廉的劳动成本,更多的则是品牌所体现出来的附加值。因此,我们看到国内很多运动品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NBA球星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签约篮球明星决定的是品牌的影响力。国内的运动品牌,发展的时间基本都在短短的10年左右。”德尔惠副总裁何苦指出,运动品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相比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国内的品牌在品牌积累方面,与耐克、阿迪还是有一定差距。”
“首先,以企业目前形成的规模来看,请NBA球星已没有太大问题,费用还是能够承受的。品牌今后的附加值是由品牌的含金量来支撑的,这也是品牌上一种重要的投资行为。”对于国内运动品牌斥巨资签约NBA球星的做法,李志起表示了赞同。
“但这是非常直接的压力,这是他们在形象上不断升级的原因之一,因为对手的品牌形象的不断升级,而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能跟上的话,消费者可能很快就会将其 划分至二线或是更低档次的品牌。”李志起强调,“大家在抢夺品牌资源的时候,就将眼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NBA的球星,这也是目前产业升级的一种表现。”
签约了众多球星的福建匹克鞋业的总经理许志华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和每一个NBA球星签约以后,该NBA球星会从其代言的产品的销售额中获取5%左右的利润额,这是行业一种普遍现象。
“这也许对于球星来讲是个好事,对于企业来讲,这样的成本是比较高的。用这种方式去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手铐。”李志起坦言,“企业的这种刚性成本是没有办法去化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27

中国面板业提速投产 上游配套商争相卡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1/xMMDAwMDIxMzgxMA.html

随着三星、LGD、友达三条“鲶鱼”的进入,中国高世代液晶面板已经持续近一年时间的“二人转”节奏被打破。

在华星光电主动提速宣告主体厂房提前封顶后,另一家国内面板巨头京东方也终于筹齐了北京亦庄8代线所需要的所有280亿元资金。

继今年10月通过定向增发成功募集89亿元资金后,京东方11月30日对外宣布,京东方显示与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成的贷款银团签署了等值约105亿人民币的《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银团贷款合同》。

据悉,这次参与的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长安街支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亦庄支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寿寺支行,而贷款额度为人民币51.75亿元以及8亿美元,贷款期限为9年。

与此同时,刚刚拿到批文的三家外资面板巨头中,三星和友达的表现最为积极。三星电子中国公司有关人士表示,“如果2011年1月开工,我们预计实现量产的最早时间是2012年6月,而并非此前预测的2012年底。”

而友达全资收购龙飞光电100%股权的谈判已经基本敲定,而龙飞光电停滞一年多的主体厂房建设也即将重启,显然对于国内的两大面板巨头来说,虽然发改委的审批延后给予其先发优势,但是良品率的爬坡期的考验的确让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被迫提速

“虽然我们希望外资面板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从竞争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他们进入的越晚越好。”华星光电有关人士12月29日如是告诉本报记者。

然 而终于获得批文的外资面板巨头却很快进入了状态。按照三星电子的原计划,2010年初开始动工,2011年第三季度就可以实现苏州7.5代线的量产,然而 在今年初获得韩国政府有条件放行后,中国发改委的审批却整整耗掉8个月的时间,这打乱了三星电子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在11月中旬获得审批通过后,三星电子就立马开始着手成立独资公司,并且将量产计划提前至2012年6月,如果按照正常建设期18个月和爬坡期6个月来计算,三星电子在苏州的7.5代线量产将比正常速度提前了6个月。

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三星显然希望通过提速来找回因为审批浪费掉的时间,除了厂房建设需要加快外,按照三星电子在高世代线的成熟的量产技术,其爬坡期有望缩短至3个月,而京东方、华星光电则至少需要5个月。”

而12月才获得台湾方面正式放行的友达虽然在收购龙飞光电问题上还有一些政策细节需要与大陆及台湾的有关部分协商,但是龙飞光电此前已经完成了7.5代线的环评和土地平整,将很快进入主体厂房建设阶段。

而 且台湾方面的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台湾“经济部”经济事务主管官员施颜祥12月28日曾表示,今年初订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的办法时,是以新设工厂作为开放 条件,并未开放参股并购,是因为大陆当时没有可参股的面板厂。如今情况有变化,如果企业有需要,可适当处理,目前正在评估这一决策。

显然这为友达参股龙飞光电开了口子,也为奇美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提供了机会,而LGD与创维、广州凯得的合资公司也即将成立,虽然其速度较慢,但是2012年底实现量产依然是其主要的目标。

值 得注意的是,在“5选2”中暂时被淘汰的南京中电熊猫夏普甚至提出了投资360亿元建设月产能8万片的10代线的计划并且正在进行环评。对此,有业内人士 表示:“夏普在日本的10代线去年10月才投产,现在来中国投资10代线完全不可能,环评谁都可以提交材料,即便通过了也难以落实。”

在外资面板巨头提速的情况下,今年9月已经实现主体厂房封顶的北京京东方8代线也完成了最后的融资,在定向增发融资89亿元后,这次又与多家银行签署了105亿元贷款合同。

不过之前华星光电通过TCL集团A股定向增发以及银团贷款已经解决了所需的245亿元资金,这次京东方将用8代线项目范围内所有土地使用权、以及厂房等房屋(包括相应的土地使用权)、现有以及将有的机器设备抵押给贷款银团。

显然本土两大面板巨头都在提速,这背后也与液晶面板行业11月以来的回暖有关,按照友达执行副总彭双浪近日表示,面板产业的整体景气明年将会比今年更好。今年11月份台湾大尺寸面板销售量达到创纪录6140万片,而且液晶面板价格趋于稳定。

面板上游的淘金热潮

虽然液晶面板巨头在大陆的投资竞争已经拉开,而且对于本土两大面板巨头来说,技术和量产经验是其最为缺乏,接下来的设备采购和安装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良品率的爬坡将是一大考验,但是这些面板巨头的上游争夺战已经进入中局。

谢勤益表示,“按照目前获批的5条线的投产进度,2012年下半年都将进入量产阶段,而对于上游的玻璃基板等配件生产商来说,中国市场是其最后的一次扩张机会,也是改变各自市场份额的机会。”

京东方公关总监张宇表示,“到目前已经有包括康宁、冠捷等上下游配套企业签署了入驻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的协议,京东方的上游配套产业即将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康宁第一次计划将包括前端熔炉在内的所有玻璃基板生产线搬移到中国,而且在苏州三星7.5代线中凭借与三星多年的合资关系其也必然占据玻璃基板供应商的地位。

而其竞争对手旭硝子也不甘示弱,除了今年5月与昆山市方面签署了投资意向外,其与华星光电签署的合作意向也将落实,在目前已经敲定玻璃基板生产商的三条线中,旭硝子已经占据了两条。

除了玻璃基板领域的竞争外,在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等上游材料领域台湾、韩国和日本的企业也加入竞争,友达旗下的彩色滤光片厂台湾凸版国际彩光(CFI)抢得头彩,将投资1.67亿美元跟随友达赴大陆昆山设厂。

而台湾媒体的报道显示,友达集团相关组件厂包括明基材料、均豪、辅祥、威力盟等业者,均可望因为友达前往大陆设立7.5代厂而受惠,同样受惠的还有LG集团的配套企业。

据悉,广州LGD项目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工,但是由于LGD在广州规划了三期投资计划,除了首期规划的8.5代厂将在2012年完工外,第2期也预计在2015~2016年展开,至于第3期则将于2020年完成。

为了与这三条高世代线配套,LG Display将与LG化学、LG Innotek、LG International等集团子公司以及喜星电子等韩国合作企业一同前进广州。

显 然在配套产业领域韩国和台湾的面板企业依靠多年的合作关系也占据了上风,华星光电等国内厂商的谈判则相对要慢一些,除了与日东签署偏光片供应协议外,彩色 滤光片华星光电也除部分自制外,已经与DNP签署了合作协议,至于化学气体方面,则有空气化工、法液空、林德集团等支应,光阻方面则包括住友化学、东洋油 墨、JSR等。

华星光电CEO贺成明表示:“关键是我们的生产线要投产,如果有了产量相应的上游企业配套会更加积极,包括旭硝子的玻璃基板项目2012年有望动工。”

谢勤益表示,“对于大陆面板企业来说,由于上游配套严重滞后,所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都需要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等模式快速解决上游短板,这也是中国高世代线面临的最大难题,不过中国市场的高世代线建设热潮也吸引了这些上游企业来淘金,这也为中国企业弥补短板创造了机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6

郭台銘、朱鎔基爭相取經的機器人龍頭企業 稻葉清右衛門:當第一,就不怕升值

2011-1-10  TWM




為了保護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央行不得不捍衛匯價;但是日本發那科公司因為做到「工具機界微軟」,全球地位獨一無二,因此無懼日本泡沫經濟及日圓升值,依舊屹立不搖。它是如何做到的?郭台銘可以向它學什麼?

撰文‧孫蓉萍

台 幣升值趨勢強勁,台灣科技業廠商哀鴻遍野,連「 代工皇帝」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都吃不消,近來頻頻造訪日本,就是要學習日本企業在失落的二十年,熬過長期不景氣、日圓劇烈升值的生存祕訣。據了解,郭台 銘拜訪的日本企業中,有一家世界第一的黑手企業,它不僅提供生產iPhone手機必備的機械設備,還是全球高科技業倚賴的供應商,它有何生存之道,值得郭 台銘學習?

在日本富士山下,錯落著數十幢大小不一的廠房,參觀者都對其整齊一致的鮮黃色留下深刻印象。這家廠商就是世界第一的數位控制系統 及機器人製造商─發那科(FANUC),從iPhone手機、TOYOTA汽車、波音噴射機的機翼到美軍戰車,都需要發那科的自動化設備。「對一般人來 說,發那科沒沒無聞,其實他們是工具機業界的微軟;如果富士山爆發摧毀發那科,全球都會跟著停止運作!?」東京巴黎銀行分析師佛斯特說。

除了購買自動化設備外,發那科還有什麼值得郭台銘取經?

發 那科生產包括機器人、智慧機械等各種工廠自動化設備,是全球最大工具機用數控系統廠商。相較於總市值一兆一千三百億餘元、集團總員工數八十餘萬人的鴻海; 發那科總市值二兆九八六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元),集團員工數僅五千餘人。而且儘管二○一○年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約一二%,堅持留在日本製造生產的發 那科,股價仍大漲四五%,淨利依然成長?這就是郭台銘最想學的祕密。

領先同業 時鐘撥快十倍這家傳奇公司的創辦人是現年八十六歲的稻葉清右衛門。原為富士通內部企業的發那科,在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稻葉清右衛門的領導下,專心研發工具機 等數控機器,一九五六年生產出日本第一個數控裝置,七二年公司獨立出來,七六年股票上市,中國前總理朱鎔基二○○○年造訪日本時,也曾經特別親自參觀過發 那科。

近來iPhone等智慧型手機需求大爆發,台灣代工廠商接到手機大廠訂單,需要採購大量工具機。能夠符合快速交貨、精密度高、價錢合 理等嚴苛要求的,全球只有發那科一家廠商,它所生產的機床Robodrill兼具鑽孔、銑削等多項功能,讓代工廠商不必使用模具,就能製造出角度完美的機 殼。發那科能夠快速提出解決方案,背後的推動者就是稻葉清右衛門。

進入富士山麓發那科研究大樓的大門,立刻可以看到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大時 鐘,因為它的速度比一般時鐘快了十倍,正常的一分鐘它只要六秒鐘就會走完。稻葉掛這個時鐘的用意是希望提醒所有員工,研發工作需要追求速度。稻葉的名言 是:「技術有歷史,但是技術人員沒有過去,只有創造。」他讓所有的員工充滿危機感。

為了在速度上領先,他將研究所分成兩個:一個是基礎開發研究所、一個是商品研究所。基礎研究專攻五年、十年之後市場需要的產品;商品化目標一旦確立,就移交到商品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由發那科的精銳部隊組成,規定在一年內交出成果,整個大樓內充滿戰鬥氣息。

為了快速研發,領先全球業界,發那科延攬人才不手軟,例如,它的基礎研究所需要有學問的專才,因此稻葉立下一個「三不原則」:不問國籍、不問年齡、不問性別,但要求必須是學識淵博、教授以上的專家。

稻 葉清右衛門屬於獨裁型的經營者,他擔任社長時,業務員要便宜一萬日圓給客戶,或要錄用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要由他拍板定案才算數。為了把事情做到盡善盡 美,永遠保持全速前進。他說:「我一直全力投球,所以我要求部屬也做到這一點。」軍事化管理 更勝郭台銘當時他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出差,早上八點五十分上班,沒有一天在晚上九點前離開,一個月還有好幾天會工作到半夜。因此如果員工不像他一樣認真, 他就會大聲斥責。

從創業開始,稻葉就把「嚴謹」視為基本原則。稻葉之子、現任發那科社長的稻葉善治說:「父親的恩師池邊洋在指導父親寫論文的時候,要求論文一定要非常嚴謹。」不只是寫論文,稻葉知道,推動事業永續經營,所有過程也都要非常周密。

稻 葉要求員工放棄「自我」,強迫員工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徹底實現「黃色」企業也是一例。造訪發那科的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鮮明的黃色。發那科從東京日野 搬到富士山麓的山梨縣忍野,占地四十五萬坪的土地上,所有建物都漆成黃色,從空中鳥瞰,一眼就能分辨出發那科,企業識別做得非常徹底。

社長 以下所有員工都穿黃色制服,工廠的機器人、卡車都是黃色。這個黃色軍團不但讓人印象深刻,也的確創下傲人的佳績。曾經參觀發那科的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 所副教授朱文增說:「除了黃色,這家公司還給人樸實、保守的印象。它的科技含量很高,員工待遇、福利都不錯,離職率很低,是日本理工科系嚮往的工作單 位。」雖然二十年來,日本經過數場泡沫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日圓升值幅度達四成以上,但是唯有發那科沒被打倒,在成本大幅升高之際,如何還能保有競爭力? 很簡單,就是做到世界第一,做到別人無法沒有你。?

徹底自動化 生產不外移儘管日圓升值,迫使製造業者紛紛將生產基地遷移到國外,稻葉清右衛門仍堅持所有產品都在日本國內開發、生產,而且發那科堅持在工廠及「總部」集 中研發,除了加快新商品的開發速度,並降低製造成本外,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戶的信任度,信任made in Japan的品質。發那科自認是資本財廠商,不像消費財一樣需要大量生產,分散生產反而會降低效率,因此以後也沒有移到國外生產的計畫。

同 時,稻葉致力設計用最少的零件製造商品,「讓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是他的生存哲學。不僅在日本,在人事費用高漲的中國,也是一大考驗,現在發那科的工廠也 徹底自動化,工廠裡至少有一千部機器人,另外機械加工和組裝工程也積極投入智慧型機器人,不但能提升效率,還能節省人事費用,彈性因應產量的增減,工廠就 為自家產品做了最好的示範。

接班人稻葉善治被問到「為什麼發那科這麼有創造力?」除了鎖定目標、沒有本位主義之外,他說:「領導力強的八十六歲創業者依舊健在。」雖然稻葉已經交棒,但是在關鍵時刻,他還是發揮穩定發那科的力量。

例 如,○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全球生產活動萎縮,發那科當然也未能倖免於難,業績遭受嚴重衝擊。榮譽會長稻葉清右衛門特地發出通告:「本公司因應全球同時不 景氣的對策」,內容規定之嚴格,在當時引起話題。例如出差禁止坐指定席(榮譽會長和社長也不例外)、原則上禁止外國的出差、原則上禁止坐計程車等。不過通 告中也提到,不會減薪,以安定人心。創辦人在緊要關頭出面坐鎮指揮,順利帶領公司擺脫不景氣,而且呈V字型復甦。

一○年度上半年,發那科的營業額為二○九二億日圓,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二.四倍,營業利益則達到八九○億日圓,更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七倍,營業利益率達四二.六%,創歷史新高。而且最近幾個月,亞洲代工廠的訂單持續增加。

世界第一黑手稻葉清右衛門無懼升值、產業外移、競爭對手低價搶單、金融危機的打擊,成為全球第一的企業,靠的就是十倍速的效率及做到最好的專注力。如果台灣高科技業老闆不再靠規模經濟、低價搶單,學習稻葉全力投球精神,一定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再創高峰。

採訪側記

發那科非常重視商品開發的速度,因此在研究所掛著轉速快十倍的時鐘,藉此時時刻刻提醒研究員要加快研發腳步,提高效率。

稻葉清右衛門

出生:1925年

現職:日本發那科榮譽會長學歷: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精密工學科畢業經歷:發那科社長、富士通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3

資本爭相逐鹿煤化工 產業「高溫」亟待規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1/3NNDE3XzM4MTQ3Nw.html

有數據顯示,自2005年至今,僅上報國家環保部審查批准的大型煤化工項目就達27個,總投資約3000億元。進入「十二五」,煤化工產業發展勢頭進一步高漲,被列入國家發改委《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規劃》的各類煤化工項目已達37個,總投資預計達到7000億元。

隨著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高位震盪,近年來現代煤化工產業成為各路資本追逐的熱點領域。國資、民資、外資紛紛進軍煤化工,產業風險不斷加大。如何加快產業佈局,推動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各路資本爭相逐鹿煤化工

來自各方的消息表明,煤化工產業正在成為各路資本競相追逐的「藍海」。

這其中,勢頭最為強勁的當屬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資本。這類企業的主要代表有神華、大唐、中煤、中電投等大型央企,還有山東兗礦、河南煤業、山西潞安等實力雄厚的地方國企。他們擁有資源、資金、區域位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優勢,也是當前煤化工行業的主力軍。

緊隨其後的是民營資本。介入煤化工行業的民企之多,恐怕很難統計。其中走在前面的當屬內蒙古伊泰、鄂爾多斯惠能、新疆慶華等。特別是2011年3月中旬, 內蒙古億利、中國泛海、大連萬達、四川宏達、浙江傳化、上海均瑤等幾大民企巨頭高調宣佈,組建聯合投資公司,大舉進軍煤化工產業。

與此同時,不少能源化工領域的跨國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國內紅火的煤化工產業。比如,陶氏化學、沙索和道達爾等公司宣佈,其相關項目前期工作已基本進入決策 階段;而殼牌、G E等國際巨頭紛紛表示,正在尋求介入煤化工的合適機會。這些公司無一例外都或多或少擁有煤化工上游或下游的技術,看中的都是中國龐大的市場。

受此影響,國內石化業巨頭———中石化、中海油、延長集團等,也以石油資源有限為由,將觸角伸向煤化工產業。他們憑藉在化工領域的技術、人才和市場優勢,正在成為未來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

這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聯想集團。這位中國乃至世界IT領域的大佬也宣佈,已與山東省棗莊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分兩期投資180億元,建設以百萬噸烯烴及精細化工為主業的煤化工產業基地。

高溫現狀引起各方關注

我國煤化工產業的高溫現狀,引起業內專家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在歷經詳細調研之後,國家發改委於今年3月23日發佈了《關於規範煤化工產業有序發展的通知》。該通知強調,須高度重視煤化工盲目發展帶來的相關問題。據分析,主要問題有四點。

首先,由於一些地區盲目上馬煤化工項目,結果不僅造成大量的重複建設,而且加大了產業風險。一些項目建成後不能正常生產,設備閒置現象嚴重。目前全國甲醇 裝置開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裝置也大量閒置;還有的項目不核算煤炭資源完全成本,不落實節能減排責任,不分析煤炭的全過程轉化效率;甚至還有的企業 以發展煤化工為名,圈佔煤炭資源。

其次,煤化工盲目建設和過度發展不僅加劇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響到全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項目新增用 煤已超過億噸,各地規劃擬建項目新增用煤總量還有幾億噸。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煤炭淨調入地區在現有火電廠供煤已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還在積極發展煤化工 產業。

其三,煤化工屬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受技術制約,煤炭在整體產業鏈中的能源轉換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煤化工的無序發展必將直接影響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其四,大部分煤化工屬高耗水產品,產業的無序發展引發區域水資源供需失衡。我國煤炭資源與水資源呈逆向分佈,主要蘊藏在水資源短缺地區。但一些地區不顧水 資源供給約束盲目發展煤化工;一些企業片面強調經濟效益,節水意識淡薄,繼續採用高耗水技術裝備,嚴重浪費水資源,這將對區域水資源平衡和生態環境保護造 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統籌規劃把握節奏

我國要不要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到多大規模為宜,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話題。有專家表示,煤化工產業發展大方向沒錯,實屬大勢所趨;同時,煤化工不能無序發展,必須統籌規劃,把握髮展的節奏。

從方向上講,隨著國際高油價時代的到來,現代煤化工產業在經濟性方面已經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而我國化石能源「多煤、少氣、貧油」的自然稟賦,客觀上迫使中 國不得不注重煤炭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在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西部地區,將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以 神華集團煤制油項目為代表的國內外一批示範工程的成功建設和運行,使得現代煤化工的發展具備了較為可靠的技術基礎。

正是基於此,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在科學發展石油化工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好寶貴的煤炭資源,走高效率、低排放、清潔加工轉化利用的現代煤化工發展之路。

據瞭解,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在加快組織編制《煤炭深加工示範項目規劃》和《煤化工產業政策》。這一政策將對我國煤化工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來自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的消息稱,從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相關產業規劃銜接的角度出發,「十二五」期間,我國煤化工產業將統籌規劃,嚴格產業准入標 準。具體而言,就是要以煤炭供需平衡和水資源保護為前提,實現與煤炭、電力、石油化工等產業協調發展,特別是要組織實施好「升級示範項目建設」,而且「原 則上一個企業承擔一個示範項目」,以此探索和開發出科學高效的煤化工技術,培育具有知識產權和競爭能力的市場主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74

索羅斯們爭相搶購 西班牙房產成頂級投資目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141

索羅斯、高盛等國際投資大鱷正攜帶大規模資金爭相奔向西班牙房地產市場,他們押註該國經濟將持續複蘇。7月17日,西班牙信貸銀行加泰羅尼亞銀行(Catalunya Banc)發布公開聲明稱,將以36億歐元向黑石集團出售價值64億歐元(約合87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資產。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黑石購買的這些抵押貸款資產多數由西班牙加泰羅納尼亞地區房屋的抵押貸款構成。過去幾年,這些國際投資者湧入愛爾蘭房地產市場,推動該國低迷的房地產業重新走向繁榮。當前,他們希望在西班牙市場重複同樣的投資熱潮。自4月起,西班牙啟動了一項名為Hercules的不良國有資產出售計劃。包括黑石購買的這部分抵押貸款資產等多項待售資產將有利於提升西班牙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當前,西班牙銀行業有序重組基金(FROB)正為該國加泰羅尼亞儲蓄銀行(Catalunya Caixa)尋找買主。該儲蓄銀行的資產之前已經過清理。據國際房地產咨詢公司Cushman & Wakefield介紹,西班牙需要通過該國國有資產管理局出售2000億歐元的資產,其中包括賬面價值達610億歐元的商業房地產。Cushman & Wakefield合夥人Reno Cardiff表示:今年上半年,西班牙市場恢複了活力,目前是投資者的頂級目標資產之一。Cushman & Wakefield還稱,西班牙計劃在下半年出售29%的待售資產,約合285億歐元。FROB在公開的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這部分抵押貸款組合將轉換為證券化基金,從而令銀行和該基金持有人共同承擔這些住房貸款的違約損失。這些基金等同於賬面價值為42億歐元的貸款。黑石將為此支付36億歐元,而FROB將分擔5.72億歐元。國際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也參與了西班牙金融資產的角逐。其他參與競購這些資產的買家還包括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 )、高盛集團、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Group LLC)、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孤星基金(Lone Star Funds)。Cerberus資本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美國私人資本孤星基金擅長處理壞賬,其首席執行官John P. Grayken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處理資產清理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的儲蓄壞賬而聞名業界。黑石集團去年還同意出資1.255億歐元購買一組西班牙馬德里公寓。不僅如此,黑石集團總裁和首席執行官Stephen Schwarzman今日還表示,十年以來,隨著集團不斷擴張陷入財務困境的房產業務,黑石管理的低風險房地產總價可能已經高達1000億美元。核心房地產包含高質量的、易於出租的房地產,比如高檔寫字樓、豪華公寓和購物中心。Stephen Schwarzman還補充稱,黑石的目標是在核心房地產資產中追求10%—12%的凈回報率。當前,西班牙經濟已經走出了長達六年的經濟衰退。IMF預計,西班牙經濟今年將增長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00

香港拔頭籌 臺灣澳門爭相謀求取消人民幣兌換限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55

yuan-pouring-out-of-china1

本周四,據澳門媒體Macau Business報道,澳門金管局表示將與中國央行討論取消人民幣每日兌換限額的事宜。

目前澳門居民每天可兌換人民幣2萬元。截至9月底,澳門銀行業人民幣存款已達1187億元。

另據報道,臺灣地區“央行”總裁彭淮南今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正努力與中國人民銀行洽談中,臺灣與香港同步取消人民幣兌換限額的“機率很高”。

香港金融管理局行政總裁陳德霖昨日(12日)宣布,自11月17日起取消本港居民每日最多兌換兩萬元人民幣的限制,以便利港人參與滬港通和進行各種人民幣金融交易。但維持港人每日向中國大陸匯款8萬元上限的規則不變。

金管局取消限額的日期與“滬港通“開通的日期是同一天。備受關註的A股與港股互聯互通的“滬港通”,最終確定在11月17日開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65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1

二十多國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呢“全球第二強勢貨幣”的新選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7

全球匯率大戰正酣。 (CFP/圖)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2015年3月9日,受美元指數早盤創下11年以來新高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第五日下跌,再度創下四個月以來低位。而在美元強勢帶動的購匯需求下,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價格亦跟隨小幅下跌。

此前兩個月內,隨著歐洲央行高達1.14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出臺,從歐洲到北美、到亞太,二十多家央行相繼推出降息政策。全球眾多央行首腦們近乎一致的行動,雖然是為應對通貨緊縮風險及經濟疲弱,但也開啟了金融風暴後又一超級寬松時代。這一行動更引發了市場觀察人士對於“全球貨幣大戰”的擔憂。

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尖銳地指出,在這場因多國央行量化寬松和降息而帶來的“貨幣大戰”中,部分國家的中央銀行“就像是懸崖邊的負鼠,完全無視它們面臨的風險”。

全球央行爭相放水,中國央行則始終顧慮頗多。一方面,經濟步入“新常態”,貿然放水,會延宕結構調整推進;另一面,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央行也責無旁貸。兩難之下,2月28日,中國再次宣布降息。

在過去不到半年時間里,伴隨著中國央行的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市場觀察者與投資機構的緊張與擔憂也逐步升級。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2014年11月開始出現顯著貶值,短短4個月內跌幅高達2.6%——而在2014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跌幅僅為2.5%。

在羊年伊始的頭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連續逼近“跌停”位,2月27日更創下2012年10月以來的歷史低位,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更大擔憂:在經濟增長數據疲弱和資本外流趨勢加劇的雙重壓力下,體量龐大的中國央行一旦加入全球性的“匯率貶值大戰”,將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帶來難以估量的沖擊與動蕩。

3月3日,針對外界的擔憂,在兩會間隙,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相對於歐元、日元對美元超過10%的貶值幅度,僅貶值2%的人民幣可以說是除美元之外的“第二強勢貨幣”。

逆勢護盤的代價

“貨幣強勢”,不僅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也使金融體系“匯率護盤”壓力日益沈重。

看起來,資金依舊恐慌。

巴克萊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1月外匯存款總額猛增823億美元至6557億美元,是自2009年央行統計此類數據以來的最大月度增幅;與此同時,央行數據顯示1月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1083億元至29.3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創下2007年底以來的月度新低。

這一增一減,意味著國內數以千億美元計的外匯儲備,正從金融機構賬戶轉到企業等私人部門,並可能形成大規模的熱錢流出,而流出的方向,正是因經濟複蘇和加息政策而步入強勢上升趨勢的美元市場。

包括巴克萊銀行在內的多家國際市場研究機構預計,在這一熱錢流出的趨勢推動下,人民幣可能會“緩慢而平穩地貶值”。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則提出了人民幣貶值趨勢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原因:中國當局對“人民幣貿易加權匯率”,而非單純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關註,將是影響中國政府管理人民幣匯率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

所謂的“貿易加權匯率”,實質上就是指人民幣對包括美元和歐元等貨幣在內的“一攬子貨幣”的匯率變化及其間的相對匯率價格。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的研究顯示,過去半年多時間以來,由於美元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強勁升值,與美元匯率保持大致穩定的人民幣,因此而出現了對一攬子貨幣“有效匯率”飆升的情況:短短半年內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了9.5%之多,已經對中國出口乃至制造業盈利產生了負面影響。

但對於正處於結構調整關鍵階段,而且經濟複蘇形勢遠不如美國的中國而言,因長期“釘住美元”的匯率管理慣性下而被迫呈現的“貨幣強勢”,不僅正在令出口和制造業付出代價,而且令整個金融體系承擔著日益沈重的“匯率護盤”壓力。

張明的觀察顯示,在2014年下半年,盡管人民幣已面臨顯著貶值壓力,但央行依然在匯率市場中持續進行反向幹預:這體現在央行所影響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不斷升值,與市場交易價格不斷逼近匯率浮動區間下限的反向走勢上,而這一“逆勢護盤”的代價,則是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金額連續數月高達千億美元規模的下滑。

“央行行為的拐點大致發生在2014年12月上旬與中旬之交”,而人民幣匯率跌幅的加劇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張明認為這表示央行開始降低幹預規模,從過去的“反向操作”變成了更多的“順勢而為”。

從“出口導向”向“雙重目標”轉型

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在全球通縮的陰雲下,各國推出寬松政策自救,以此引發的“匯率大戰”一觸即發。而中國央行這一行為模式的改變,也迅速被市場各方做出了種種解讀:從資本外流的壓力,到政府當局對經濟局勢判斷的變化,每一家機構投資者和市場觀察者,都試圖從種種蛛絲馬跡中推測出中國央行的下一步舉措,並做出自己可能的應對。

出於對貨幣貶值所帶來的負債成本的擔憂,碧桂園、恒大等地產企業紛紛發行新的融資票據以“置換”或償還前期的短期美元融資;而在近期的中國平安的大宗交易中,以外資為主的QFII席位成了最大的賣家。

國際投資機構的主管們也開始擔憂,一旦央行流露出不再為人民幣匯率“護盤”的意向,短期內資本外流的加劇會對股市和債市帶來新的沖擊。

然而對中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趨勢變化有著多年觀察與研究的張明並不認同這種看法。在他看來,外資機構之所以對人民幣的匯率調整走勢感到恐慌,關鍵在於並不理解中國政府貨幣政策的“底線”。

“自2009年央行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取向之後,在匯率管理上的政策思路就發生了重大轉變。”張明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在此前20年多以出口為導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下,央行傳統的人民幣匯率管理目標是“適當低估人民幣匯率,以保證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但自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爆發之後,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確立,使得人民幣匯率管理的目標從過去主要為出口競爭服務的“適當低估”,變成了註重出口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重的“雙目標戰略”。

在這一雙目標的政策取向下,簡單的匯率貶值雖然能夠增加出口產品價格競爭力,但是並無益於人民幣在動蕩的全球貨幣體系中,建立起自身獨特的“貨幣信譽”——而這一基於幣值穩定而形成的“貨幣信譽”,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入場券”之一。

與此同時,在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結構轉型中,無論是從前期的“出口導向”向“消費導向”的轉型,還是對過剩產能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限制與約束等現實需求,都決定了中國央行不可能再度大規模“開閘放水”,並通過大規模的貨幣寬松而推動匯率貶值趨勢。

基於以上分析,張明認為中國央行在下一階段會根據國際貨幣環境的變化,而對現有的匯率管理目標進行適當貶值的“微調”,但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很難出現超過10%的大幅貶值。

“在全球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強勢,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強大推動力。”張明認為,中國經濟7%增長及相應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對資本賬戶的適當管制以及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等,都會成為人民幣在2015年“相對強勢”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他同時坦承,在全球貨幣競相貶值的背景下,維系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相對強勢代價同樣很大,“可能對出口增長和就業方面帶來很大壓力,這就需要央行去權衡其中的利弊。”

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與“相機決策”

央行將實現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曾表示,2015年對於匯市來講必然是“不平靜的一年”。大波動、超預期,仍是後量化寬松時代不可忽視的風險。

而在這一“兼顧內外”的雙重政策目標背景下,央行降息、降準等一系列在常規政策環境下被視為“貨幣寬松”的政策取向,也因此而被貨幣政策當局貼上了“中性政策”的標簽。

在這一新常態下的“政策中性”思路下:央行一方面因外貿順差放緩而帶來的基礎貨幣投放不足的現實變化,通過降準和再貸款等形式補充金融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則通過降息等政策繼續推動金融體系內以利率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市場機制變革;同時順應市場趨勢引導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以維系長期依賴於出口增長而形成的經濟增速,並重塑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合理匯率比值。

這意味著“調結構”“保增長”和人民幣匯率“再定位”等一系列政策目標,均須在已有的貨幣政策“工具籃”中加以實現,同時央行還必須時刻關註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內的最新變化,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國內市場流動性的因素,並隨時做出有效應對。

為此,貨幣管理當局不僅充分調動起過去數年中所創設的大量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如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而且在貨幣政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上也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路徑依賴”。

就在本屆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副行長易綱對人民幣雙向波動“新常態”下匯率穩定的判斷,還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對M2增速“不必過分強調”的提示,均顯示出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對貨幣政策和匯率管理機制不同於過去的新思路。

而這一政策思路,按照熟悉央行管理理念與思路變化的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的說法,就是在確定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後,央行將根據貨幣供應量增長和社會利率水平等多重因素,選擇不同的貨幣政策傳導和實施工具,並進行“相機決策”。

綜合各方信息判斷,這一“中介目標”,很可能是央行近年力主納入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並取代M2的社會融資總量指標。

在這一新型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介指標下,央行的貨幣政策突破了過去“內外有別”的國內金融機構和外匯管理分離的管理模式,變成了“內外打通”的一盤貨幣棋局。

而在這一新的“貨幣棋局”中,人民幣匯率管理靈活的雙向波動,與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帶來的幣值穩定之間,不再是過去央行必須做出“非此即彼”選擇的一道兩難選擇題,而是可以相互配合的“政策雙翼”。

從某種意義而言,未來的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因應國際貨幣環境的複雜變化而更加靈活的匯率波動,和基於“社會融資規模穩定”而形成的貨幣價值穩定,將成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常態之一。

在這一新型的貨幣政策管理模式下,一個更加穩定而靈活的人民幣匯率體系,也將更能夠像史蒂芬·羅奇所寄予厚望的那樣,在因動蕩而失序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承擔起比1990年代末更加重要的“穩定匯率”的大國角色,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13

核電企業爭相上市 中國核建擬募資27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617.html

核電企業爭相上市 中國核建擬募資27億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5-24 14:49:00

官方此前表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預計年內將有6~8臺機組開工建設,有8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將成為投入商業運行核電機組最多的一年,成為核電重啟的關鍵之年。

又一家核電企業在更新上市申報材料。

5月22日晚間,證監會在官網“預先披露”一欄中公布了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核建”)擬上市的申報材料。這已經是2015年年第二個擬在A股上市的核電企業了。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隨著國內核電項目建設的提速,核電企業正在加快上市圈錢的步伐。

擬募資27億元

中國核建此次擬發行不超過5.25億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6.25億股,擬募集資金27億元。

預先披露更新是新股發行改革中新加入的一個環節。根據最新的《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審核工作流程》,發行監管部正式受理企業IPO申報材料後就會按程序安排預先披露,反饋意見回複後初審會前,再按規定安排預先披露更新。

目前首發審核工作流程已經由原來的十大環節,變為九大環節,即受理和預先披露、反饋會、見面會、預先披露更新、初審會、發審會、封卷、會後事項、核準發行。這意味著中國核電將進入初審會環節。

中國核建是根據國務院國資委《關於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重組改制並上市有關事項的批複》(國資改革[2010]1221號),由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聯合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核電工程建設一直是中國核建的核心業務。《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 A 股股票招股說明書》(下稱“招股書”)顯示,該公司承建了包括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在內的國內全部 13 座已建成核電站共計 22 座核島及部分常規島工程,目前正在承擔國內 12 個 核電站共計 26 臺機組的核島及部分常規島建設任務。

2014年,中國核建核電工程建設業務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19.22億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26.67%。

機遇

招股書還顯示,中國核建募集資金將投資於核電工程建造籌建項目、購置核電建造施工設備項目、核電工程與核工程技術研究項目、公司信息化能力建設項目、海安縣保障房建設移交項目、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我國核電建設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機。”一位接近中國核建的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這時候上市,對公司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

官方此前表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預計年內將有6~8臺機組開工建設,有8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行,將成為投入商業運行核電機組最多的一年,成為核電重啟的關鍵之年。

根據《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至 2015 年底,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為 5800 萬千瓦;至 2020 年底,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 8800 萬千瓦。截至 2014 年 3 月末,中國已建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僅為 4870 萬千瓦。

而根據業界測算,若以每臺機組裝機容量為 100萬千瓦推算,預計 2015 年前中國平均每年將有 5 臺機組開工建設,2020 年前中國平均每年將有 6 臺機組開工建設。根據上述規劃,中國將迎來核電開工建設的高潮,高峰時段預計將同時在建約 40 臺機組。但招股書提示,核安全對核電行業發展極端重要。一旦發生嚴重核事故,對國家和經濟的影響極為嚴重,同時由於公眾對核電缺乏了解及恐核心理,核事故的社會影響將被強烈放大,不僅對該國的核電產業產生嚴重打擊,而且對國際核電發展都會帶來嚴重後果。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了核泄漏事故,再次引發了全球對核安全的擔心,也對中國核電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招股書還提示,在工程承包中,項目業主通常按工程進度向本公司支付結算款項,若業主支付能力發生變化,可能導致業主不能及時向公司支付結算款項,甚至因業主支付能力惡化,可能導致公司應收賬款發生壞賬損失的風險。

截至2014年末,中國核建應收賬款帳面價值為103.85億萬元,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為23.18%,長期應收款為48.56億萬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10.84%。若公司應收款項不能及時收回,未來可能會對公司的資金周轉產生影響,公司經營業績也會因計提應收款項壞賬準備或發生壞賬損失而發生不利變化。

此前已有核電先行一步

在中國核建之前,證監會官網4月29日晚間在“預先披露”一欄中公布了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核電”)擬上市的申報材料。5月22日,證監會發布了最新一批的23家IPO批文,中國核電赫然在列。

這意味著,中國核電很快將成為首個在內地上市的純核電公司。中國核電擬募集資金162.5億元,成為近幾年來首家融資超過160億元的超級大盤股,以至於人們擔心它會給市場帶來震蕩。

但有業內人士聲稱,162.5億元的募資額相較A股日成交上萬億元的量級,對市場的影響並不會太大。

中國首個上市的純核電公司是另一家核電巨頭中國廣核集團旗下的中廣核電力(01816.HK)。中廣核電力已經在2014年年底在香港成功上市。該公司負責運營中廣核集團大部分的核電站。

值得關註的是,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並之後也將啟動IPO。而官方資料顯示,國家核電控股股東國務院擬將其持有的66%股份無償劃轉給中電投持有。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在今年3月份表示,國家核電正在與中電投進行合並重組成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而媒體此前援用王炳華的話說,兩家公司合並之後,將盡快規劃國家核電與中電投的核電業務上市一事,這也將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核電企業。

“核電企業需要更多的錢。”一位核電企業內部人士曾向本報記者表示,“而上市便是找錢最好辦法。”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00

紡織面料企業爭相“出走”,猜猜首選地是哪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484.html

紡織面料企業爭相“出走”,猜猜首選地是哪里?

一財網 劉曉穎 2015-10-18 11:01:00

紡織服裝業進行海外轉移和對外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適應國內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和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降低成本是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主要驅動力。

“越南估計將成為亞洲的又一個紡織生產中心”。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處長陳忠在日前舉辦的二十一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上稱。

招工難、用工貴、原材料成本上漲、同質化產品過多、出口利潤不斷下降等問題近幾年一直困擾著國內的紡織服裝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發展,實現更為優質的資源配置,紡織服裝業進行海外轉移和對外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紡織服裝業適應國內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和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降低成本是紡織服裝產業轉移的主要驅動力。

正是基於上述原因,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快速發展。按照陳忠給出的一系列數據顯示,目前在境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已近3萬家,其中,紡織服裝行業對外投資建設了802家企業。在這其中,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國際化企業。

記者在本次的展會中的走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加入“走出去”戰隊的紡織面料企業確實不少。華潤紡織有限公司就是其一。該公司業務經理沈博見表示,“雖然市場環境依舊艱難,但公司在綜合考慮的情況下,擴大了外銷,如今外銷所占比例已超過內銷,與國內競爭激烈程度相比,國外的情況稍微理想一些。”

新臺洲紡織有限公司位於江蘇吳江,這家公司早在2010年就在俄羅斯開設了一家面料批發公司,將生產的面料賣給當地客商。該公司總經理沈瑾表示,面對“一帶一路”的新機遇,既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也要創新營銷模式,爭取今年能夠多開辟出新的銷售渠道。

TPP亦是成為本次展會上的熱議話題。

“越南是中國紡織工業走出去的首選之地。”天虹集團董事局主席洪天祝認為它對中國企業也是一種鍛煉,在TPP的十二個簽約國中,唯有越南紡織服裝業最具競爭力,他建議有能力的中國企業都去越南開設一個工廠,“但不一定所有企業都適合走出去,如果在國內不行走出去也不一定會好,越南雖好,但並不是去了越南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據悉,目前天虹在越南有125萬錠的投資規模,投資規模達8億美元,為中國大陸企業在越投資規模之首。

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甚至認為“越南是個不得不去的地方”。據他介紹,繼在浙江、長江、黃淮、新疆生產板塊布局之後,華孚開始國際布局。“在越南設立子公司降低了當前公司主要原料境內外差價對成本的影響,充分利用當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減少國際物流費用,有效規避關稅壁壘,進一步提高成本競爭力和東盟市場的服務能力。”孫偉挺表示,去越南,這既是客戶和市場的要求,同時越南本身也是一個未來消費市場。

不過,百隆東方董事長楊衛新則認為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並不能光奔著TPP而走出去,而是“市場和客戶讓你走出去才正確。”他同時提醒到,越南不缺紡紗廠,現在缺的是面料,針織和印染企業下一步可以走出去。但越南的環保要求很嚴,比中國還嚴,汙水要100%合格才能排放,所以“越南市場也已經沒那麽好做了。”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9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