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基金囚徒 沈潛

http://xueqiu.com/8600616776/30154817
「那些在公募基金做過老鼠倉,拿老百姓錢練過手的基金經理,我們私募基金張開雙臂歡迎你,離開公募基金是你最明智的選擇。」這條在朋友圈廣泛流傳的段子,讓仍在公募基金任職的基金經理感到無比沮喪。

7月4日,證監會公佈海富通旗下有5位基金經理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股票被立案調查。同一天,有媒體報導華夏基金有基金經理被抓。

「以前老百姓的公敵是開發商,現在人民的公敵變成了基金經理,到處都在說捉老鼠。」一位在基金行業擔任了9年基金經理的博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抱怨。「基金行業的『老鼠倉』只是個別現象,但監管層掀起的『捕鼠』風暴給外界傳達的信息是基金經理皆是『老鼠』。」

但真實的基金經理並非外界想像的那樣。

「外界以為基金經理很光鮮,輕輕鬆鬆拿著幾百萬年薪。但其實60%的基金經理年收入也就是30-60萬元。」前述博士基金經理抱怨。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基金經理人群的年收入就是50-60萬元。而所謂的百萬年薪收入,只出現在資產規模排名前20名的基金公司。

在記者的調查中,風險收益不對等是基金經理們普遍對這個行業的評價。他們透露,這半年來的捕鼠風暴讓整個行業感到「士氣低落」,有些人更是萌生了離開的打算。

「高級囚犯」

一群畢業於清華大學等各大名牌大學的高才生,手上掌管著幾十億資金,每天西裝革履,與上市公司董秘、高管運籌帷幄探討公司的未來,這是外界對公募基金經理的認知。

但對身處這個行業的群體而言,他們的感受是基金經理這個職業並非外界想像的那麼風光、體面。有些人甚至感覺「基金經理就是高級囚犯」,沒有自由和尊嚴。

「每天攝像頭對著你,你幹的每一件事情都被拍下來。交易時間手機上繳,固定電話被錄音,基金經理就是高級囚犯,哪有人格的尊嚴?」劉鋒(化名)是一位8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已於2014年年初離開這個行業。

劉鋒是一位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先在券商研究所擔任分析師,後加入基金公司擔任研究員,2006年即開始管理基金。但在這長達9年的工作中,他最深的感受是「基金行業是資產管理行業中最透明、監管最嚴的行業」。

提起監管這個詞,在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做了4年基金經理的羅平(化名)說,基金行業對基金經理的管束已經超越了正常人能想像的範疇。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羅平擔任基金經理,直系親屬都不能炒股,兄弟姐妹等買賣股票必須向公司報備。

「因為你做基金經理,家裡人不能炒股,你的父母能理解你。但你的姐姐、你的姐夫呢?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向我供職的公司匯報炒股情況?」羅平有點無奈地表示。

一位在基金行業幹了6年的基金經理唐立(化名),亦向記者坦言這個行業沒有自由。「交易時間打手機根本找不到你,身邊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其實在股市開盤的時間,就算家裡發生了天大的事情,都沒辦法通過手機聯繫到基金經理。

手機上繳、通話錄音、攝像頭監控等等,都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監管手段。真正讓基金經理繃緊神經的是對投資行為和投資決策的監控。例如,證監會1月份啟動對新股報價的核查。

「新股報價這個事情,就是按照自己對行業和公司的理解報個價格。結果,證監會還派人過來檢查,把你單獨關在一個會議室,讓你解釋半天,為什麼報這個價格。」唐立說,核查隊以3人為一個調查小組,見面就讓他簽一份「自願接受手機通話記錄調查」的承諾書,這讓他「很無語」。

最近半年來的捕鼠風暴,一批批基金經理被要求協助調查,這更是讓基金經理們感受到高壓的監管政策。

「現在的監管,不僅是老鼠倉,就連股價異動都可能被列入涉嫌內幕信息交易。」羅平說,基金經理的操作都非常謹慎,比較妖的股票都不敢去碰,就怕會惹上內幕交易的嫌疑。

一個細節頗能體現捕鼠風暴對基金行業投資帶來的影響。

「我一個初中同學在一家上市公司當董秘,我們經常打電話,但我完全不碰他們公司的股票。不管他們股價漲得多好,都不買,有些東西實在是解釋不清楚。」唐立說,在監管如此嚴厲的情況下,他寧願選擇不碰這些股票。

金融屌絲

收益風險匹配是金融學最古老的一個定律。但基金經理經受著如何嚴格的管束時,外界的認知是這個群體是領著高薪收入的高帥富人群。但現實的情況是,他們自詡自己就是一群「徹頭徹尾的屌絲」。

「基金經理並非都是百萬年薪,有60%的基金經理拿到手就是30-60萬元的收入。」陳林(化名)自2009年就擔任基金經理,最初任職於一家老十家基金公司,後來轉到一家小基金公司擔任總監。

他發現,小公司的基金經理收入也就是30-60萬元。而剛入職的研究員月薪才5000元,經常外出調研,用手機收發郵件,居然連手機都欠費。

記者調查發現,基金經理年收入60萬元,這在規模200億以下、排名在30名開外的基金公司中特別普遍。

「大多數基金經理的稅前收入就是60萬元,除非是個別基金經理自己和公司談。」一位就職於基金規模不到200億,排名在50名左右的基金經理透露,小公司基本就沒有年終獎。

「公司所說的年終獎發到賬戶上,你自己都不會注意到。因為這筆外界傳說中豐厚的獎金,也就是幾萬元。」前述基金經理戲謔地說。

但若是基金經理任職的公司規模是在第60名開外,他們的年收入是低至50萬元以下。業內一家資產規模100多億,尚未實現盈虧平衡的60名後基金公司中,有十幾年工作經驗的投資總監,年收入就僅僅是60萬元。

「每天中午,基金經理跟著我們普通員工一起吃盒飯。而且,吃的是7-11便利店買的盒飯。」一位60後基金公司人士如是說。

外界盛傳的百萬年薪基金經理,大部分是在資產規模達到500億以上,規模排名在20名以內的基金公司。

記者走訪了前20名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經理,發現他們平均年薪是稅前100萬元以上,但個體差異非常大。

以規模排在前十名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為例,他們考核基金經理年終獎收入的方式是規模權重佔比為40%、業績權重佔60%。

這家公司旗下一位擔任了基金經理四年、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0億的基金經理,業績保持在前50%,每年稅前收入也就是100多萬元。而同一公司管理10億以下小規模的基金經理,雖然業績排在行業10%,但稅前收入還不到100萬元。

業內一家資產規模排在20名、資產規模達到600億的基金公司,旗下有幾位工作十幾年、擔任副總監職位的基金經理,排名在前20%時的稅前收入是300萬元。但若業績一般,稅前收入是200萬元,稅後拿到手是120萬左右。

記者接觸的一位幹了6年投資、同時又擔任投資總監崗位的基金經理,過去每年拿到的收入也就是200萬元左右。

「不吃不喝乾6年,也就是掙了一套房子。」一位圈內基金經理透露,這位投資總監買的一套房子在華僑城,每平方米是7-8萬元,一套房子的價格就是1200萬元。

風險收益不匹配

一邊經受著超乎常人的監控,但辛苦一年到頭拿到手的是稅後50-60萬元的薪酬,當他們將自己與身邊其他就職於金融行業的同學相比,感覺到的就是基金經理這份工作的風險收益不對等。

2005年,碩士畢業的陳輝(化名)進入基金行業,最初的月薪也就是7000-8000元。當年,跟陳輝同一個宿舍的哥們去了銀行工作,他的月薪不到1萬元。一年下來,兩人收入差不多。

隨後兩年是證券市場的大牛市,陳輝的收入快速提升,稅前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超過了銀行哥們的收入。但他沒想到的是,10年之後,他們的收入又回到同一水平線上。

「畢業10年,他已經幹到銀行的支行行長,有資源積累有費用預算有權力,年收入也有100多萬,跟我差不多。」陳輝感慨,兩人在不同行業各自幹了10年,幹到現在收入已經沒有差異。

但兩人的工作強度和承受的壓力,甚至是生活的幸福指數,都有顯著的差別。

在陳輝眼裡,銀行哥們的工作壓力沒有基金經理那麼大,每天6點下班回家就是休息。而他是每天6點多離開公司,7點看新聞聯播瞭解經濟政策,8點開始打開郵箱閱讀券商發來的研究報告和上市公司的公告,撰寫晨會點評,超過12點才休息。

基金經理這份工作的風險收益比,在與離職轉做私募的基金經理對比中,顯得更為突出。在他們看來,同樣是拿百萬年薪,私募掙這筆錢比公募基金經理要輕鬆很多。

陳輝有同行離職做了私募基金,自己手上有幾百萬的積累,再找了幾個關係不錯的企業老闆客戶,總資金規模也就5000萬元。這位私募一年也就做幾個波段,沒行情就到處去玩,生活變得簡單、輕鬆。

但他拿到的收入還比公募任職時更好一些。「上一年的回報是30%,他可以提取20%作為業績報酬,年收入就有300萬元。」難得的是,因為是幫朋友管錢,一年下來不用繳一分錢的稅款。

記者接觸的多位還在堅守的基金經理,他們也自言開始心生疲倦。

「如果有500萬投資本金,就不需要覆蓋這麼多公司,我只需要找我最熟悉、成長最穩定的幾隻股票,每年賺30%至50%就夠了。」一位有5年經驗的基金經理說,等哪天辭職不干了,就拿自己的錢炒股,每年賺一兩百萬,收入並不比在公募低,但會輕鬆很多。

周轉率加快

工作強度以及承受的工作壓力與當前的收入並不匹配,是基金經理這個群體的共同感受。

而在今年以來的捕鼠風暴這一導火索驅動下,很多乾了近十年的基金經理選擇離開這個行業,轉身做私募基金,或者是做一個大散戶。

天相投資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541只基金宣佈調整其掌門人人選,相當於一天就有兩三起基金經理變更事件發生。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發現,近一年有174位基金經理離職,但其中仍堅守公募基金的僅有15人,佔比不到一成。

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公募基金經理的周轉率可能還會提升。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調查發現,有一批在崗位工作了四五年左右的基金經理已經有了離開的打算。而他們大多是80後基金經理。

「但凡有點積蓄的,都不願意再留在這個行業。」一位有5年投資經驗的基金經理直言不諱地說,基金經理這個行業的職業生涯並不長,證券市場瞬息萬變,不斷湧現新技術新模式,逼著基金經理不斷學習。但這種強度的工作,幹到40歲就干不動了。

一位2010年擔任基金經理的80後說,目前仍留在基金經理這個崗位,拼盡全力去做好投資,是為了退出做準備。

「現在打工準備資本金,等自己投資能力提升了,就可以辭職管自己的錢,或者說幫高淨值的客戶管錢。」這位80後說,可以預見的是,優秀的人才會離開公募行業。

但留下來的人也會找一個平衡點。「以後就正常上下班,不會那麼拚命,賺一點是一點。」深圳一位基金經理坦言。

相比,公募基金行業缺乏激勵機制,留不住優秀人才,這是最近幾年反覆提到的話題。基於此,《新基金法》放開了制度的約束,允許基金經理炒股,但需要申報。

但在基金經理們看來,這樣的制度並不具備可執行性。

「允許基金經理炒股的制度發佈了兩年,但直到現在沒有基金經理去申報,也沒有人買,這是因為制度的執行性很差。」深圳一位混合型基金經理說,風控的態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公司的風控就不讓你做。

「如果一位基金經理申報買某一隻股票,風控就得檢查你的基金組合是否有這只股票。假設現在組合沒有這只股票,但在你持有期間,你的組合就不能買。」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經理說,公司風控判斷這對投資操作還是帶來不便。

操作上的問題還不止這些。例如,風控還得核查公司其他組合的持倉是否有這只股票;如果基金經理買的這只股票表現不錯,投資者會質疑為何基金經理的個人賬戶買了,但他管的組合卻沒有買。

「你看,到頭來,制度是沒法實施的。」前述深圳混合型基金經理感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