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江南春自我否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6409.html


时,江南春以为一切都可以买下来。

短短两年半里,分众收购了近20家公司,股价蹿升到42美元,如江南春所愿,它看起来像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 时间里,这家公司似乎走了“背运”:无线业务被关停、好耶单独上市受阻、LCD大面积停播、与新浪联合失败,还有把全世界都拖下水的金融危机。2009年 初,该公司股价跌落至4.8美元。

十年前,法国威望迪环球集团曾经经历过相似的过程,这家“买”成全球第二大的传媒集团最终以“卖”收场。分众目前还没有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局面,但江 南春曾经的“媒体帝国梦”已经烟消云散了。这个以喜欢见客户著称的人现在更像个有许多管理心得的企业家,而不是那个热衷于给VC讲故事的创业者。

江南春最初讲的“故事”只是开创性地利用液晶屏打发人们等待和乘坐电梯的无聊时间,华尔街投资者开始注意到这家中国公司;接下来他开始试图向投资者 解释“空闲时间无所不在”,占有一个人所有时间的“生活圈媒体”,那个时候分众给人的感觉是液晶屏无所不在,但这个故事华尔街却并非很喜欢,一句“增长有 限”就否定掉了这个概念;聪明的江南春迅速换了一个题目“数字媒体集团”,互联网、手机,这些概念分析师们懂,不断地给出“买进”、“增持”评价,分众终 于在2008年初,以超过8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了纳斯达克市值第一的中国概念股。

那也是江南春最得意的一年,他决定功成身退。

接下来的就是为这些“故事”付出代价的时间。分众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剥离、重组其收购来的绝大部分公司,计入亏损。这家公司又回到“故事”最开始的 地方。

“分众不会再谈什么数字媒体集团。”2010年2月8日,分众传媒的年会上,江南春在重新担任CEO一年后,对800多名员工正式宣布了这一切的结 束。在他的24页的PPT最后写道:第八年,我们从零开始—用的是最大号的字体。

这也是江南春重新担任CEO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中的一个。江南春要做的就是否定自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约他们谈谈价钱。”这是江南春以往的口头禅。不论是成就那个“生活圈媒体”,还是“数字媒体集团”,在他前进路上的所有对手,每发现一个,江南春 都是用这句话来给下属发出指令。“分众式的并购扩张”是2007年前后投资界的热门词汇。这来自于两次最重要的并购的成功。2005年,分众以1.83亿 美元收购框架媒体,后者控制了电梯平面广告媒体90%的市场份额;2006年,它又以3.2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了聚众传媒100%的股权,后者与分众同是 楼宇LCD运营商,市场份额几乎与分众相当。这两次收购使分众成为两大市场—楼宇LCD广告和电梯平面广告实际的垄断者,并且享有定价权,这样的状况一直 延续到今天。

可是,他发现,同为纳斯达克上长涨最快的几家中国概念股,百度的市盈率(PE)达到了50多倍,而分众只有30倍。这位广告协会评选出的“中国当代 杰出广告人”在当时无法理解这一点。他的不满在于,“分众不是同样也很成功吗?”同时,他还察觉了资本市场的古老游戏:当分众处于市盈率30倍的水平、以 6倍溢价收购一家公司之后,可以立即提高每股收益率。

这正是他发现分析师们不喜欢“生活圈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宣布要打造“中国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的时候。“美国人喜欢说互联网无国界。”他总结说。 而这句话的潜台词则是增长无极限。

这家公司逐渐沉迷于资本市场的魔术。

2006年3月,分众以3000万美元收购国内最大的手机广告商凯威点告(后来的分众无线);2007年3月,又以2.25亿美元收购由江南春充当 天使投资人的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技术提供商好耶。

资本市场于是获得了一个完美故事,这是一个发展空间广阔的分众,股价继续攀升。2005年7月,分众传媒初登纳斯达克时市值仅为7亿美元;两年半后 迅速膨胀了七倍,超过56亿美元。

但他还是想成为那个“数字媒体集团”,而且是横跨户外、手机、互联网三大领域的。投资经理们也常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概念。”这种“为扩张而扩张”的 思路,主导了分众后来对手机和互联网广告公司的一系列后续收购。他承认说,这些收购只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数字媒体集团”的想象。

分众像一个黑洞般吸收着所有的公司,迅速膨胀。

按照江南春自己的说法,分众在对手机广告公司的一系列收购中总共支付了将近1亿美元,收购公司9家;对互联网广告公司的系列收购的成本更为高昂,将 近5亿美元,所涉公司也达到了7家。

“再也没有让分众寝食难安的公司了。”经过一系列并购之后的江南春曾经得意洋洋地宣称。当时,甚至他自己都不清楚分众到底拥有或者参股多少家公司。

江南春2009年要否定的就是这个洋洋得意的自己。

如果他能早一点从“数字媒体帝国”的野心中走出来,或许分众可以少走一点弯路。虽然那时候江南春已经发现“分众式的并购扩张”遇到了问题。“当时我 们发现,这两次收购当时并没有影响手机和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格局。”无论是分众无线还是好耶,最终都没能再现分众与框架、聚众合并之后持续统治市场的神奇。

分众试图用进一步的扩张来完成神奇,直到2008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垃圾短信。

幸运的江南春当时刚刚辞去CEO职务,但分众可不那么幸运,分众无线及旗下所有公司在晚会之后很快被关停,而江南春看重的股价和市值则在这一次意外 事件之后,遭遇重挫。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2008年第四季度,分众公布一次计提“重组”玺城业务的减损支出2亿美元,相应的商誉损失也与此相当。对比一下分众在2007年12月11日收购 玺城时签署的协议:以1.68亿美元收购卖场广告运营商玺诚传媒全部股份,如果在交易完成24个月之内玺诚达到特定收益目标,分众还将再支付最高1.8亿 美元的现金加股票。由于玺城并没有达到收益目标,分众没有支付后来的1.8亿。

江南春现在承认,在玺城上市、因为亏损而导致股价降低之后,再出手收购才是最好的方法。分众的卖场业务有可能避免不了继续亏损,但会远小于当时立即 收购玺城造成的损失。

这次耗资巨大的亏本买卖最终以“玺城不要了”作为结束,从此开始,分众开始否定过去的并购战略。

不管是当时的CEO谭智还是董事局执行主席江南春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两年间,他们做的就是否定自己。

分众首先改变了玺城独立运营的作法,将其“重组”纳入分众体系中。在以分众的名义重新与家乐福等卖场进行谈判之后,场地租金回落到了相对合理的价 格。

2010年3月,好耶重新宣布了自己的MBO计划,管理层、董事会成员以及部分员工出资1330万美元收购好耶38%的股份,他们打算重启搁置已久 的上市计划,以更为独立的方式运营,旗下公司也脱离分众。

除了分众无线和好耶,一年多以来,分众重组、关停或剥离的业务还包括了部分户外广告牌、LED广告船、数家规模比较小的电梯海报广告网络。分众的业 务重新回归到楼宇、电梯和卖场广告联播网上。

一些项目,除了新兴的影院内的电影映前广告,包括加油站数字广告屏,以及世博园周围的广告刷屏机,江南春认为它们的市场规模还远不到进入的时候,即 使资本市场可能会认为它们是“不错的概念”也都被分众放弃了。

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还有“最后一难”—金融危机来了。

2008年10月,CEO谭智前往美国路演,试图在地震、奥运会造成的分众LCD大面积停播之后,恢复投资者信心。根据广告客户的签单数据,他作出 了乐观的第四季度7900万美元收入预期,投资者一片欢呼之声。

这个时候雷曼兄弟已经倒闭,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分众显然低估了危机,第四季度最终收入5000万美元,分众股价再度重挫45%,2009年初,那个 让江南春牵挂的最大的“数字媒体集团”已经消失了。

那时江南春正在新加坡度假,但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就匆匆回到了上海。他从未处身这样的环境,对此毫无经验可言。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他的广告公司并不 大,最大的感受只是人民币在泰国的尖挺。而这一次对他而言则是货真价实的危机。分众的股价最低一度低至4.8美元,市值蒸发了一半以上。这个曾经只知道 “收购”的人想到与新浪联合,对抗风险。他认为这是在当时环境下,自己做出的正确决定—但当时他并没有出席新闻发布会。

2009年第二季度,因为反对推动这桩交易,谭智离开了分众。“新浪分众”的交易在随后也因为政策原因没有通过商务部的审批,最终宣告失败。江南春 于2009年3月重新担任CEO。

江南春似乎是个运气不错的人,股价最高的时候辞掉首席执行官,在最低点的时候回来,金融危机在中国广告业似乎又很快过去了,现在股价16美元上下, 与最低点4.8美元已经增长了几倍,发生的那些不好的事仿佛都与他无关。

“老谭是替我埋单,当时总想着做最大,然后退休,所以就没有规划,这个公司也没有价值观,”江南春在复出一年多之后,口头禅换成了“价值观”,“分 众无线就是价值观上出了问题,只想着赚钱,管理也跟不上。”

“约他们谈谈价钱”,还记得这句口头禅吗?“看竞争对手做得好,不去琢磨对方是怎么做出来的,不去学习人家的长处,只想着去把它收购来,这样的公司 有什么管理?”江南春做的第二件重要的事,也是否定自己。

江南春这一年多做的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开始正经做好这个几乎是他和虞锋凭独创的这门生意。做好一个生意,这看上去,同样让人感觉缺乏刺激的想象 力。

江南春保留了谭智完善起来的内部管控体系,开始注意其中的统计数字。2009年,他总共作了20多场内部培训,以带动公司内部学习和交流的氛围—这 些,都是他曾经想尽办法要逃离的。

分众正在计划升级高清液晶屏,首批升级数量2万台,多集中于30个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区域。这些高清屏幕以19寸或22寸为主。这些硬件规格的提升将 是分众很好的提价理由。二线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主)50%左右的刊挂率、三四线城市20%左右的刊挂率,也仍有上升空间。江南春说分众在未来3到5年之 内,仍可以取得25%至30%的成长,但其中有10%至15%会来自涨价。

分众还在考虑在终端上安装可与手机互动的联接设备。从理论上看,这可以诞生多种广告方案,但仅凭分众一家公司还无法推动。

“我得靠提升服务来提高利润率,高清屏、手机互动,这些都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这些都是以前很少考虑的,那时就是市场覆盖,不断地增加新的楼宇,增加 新的场所。”与江南春这个转变相关的,还有分众在张江高科成立了一个二百多人的技术研发团队,为未来的应用做准备。“价值观不一样了,以前是听分析师的, 想的都是投资者和股东,现在想客户想得多。”

2006年他参加长江商学院的第一期CEO EMBA课程,与牛根生、马云、郭广昌等人成为同学。现在他开始认同马云“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的说法,不过他认为自己还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 在分众,现在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满足客户第一,江南春的新想法是迎合客户市场向三四级城市扩张的需要。

易观国际《中国户外电子屏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0》认为, 2009年第四季度移动电视等领域的广告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5%,而商业楼宇的广告收入与2008年同期相比则下降了6.74%—后者 本是分众为首的、最有优势的市场。

江南春认为分众可以在更多的三四线城市找到机会。

在分众的区域地图上,东莞、宁波、宜宾这些城市被划入了三四级市场。它们位于每个省会城市周边,数量为8到10个。在东莞分众就计划将1000块液 晶屏增加到2000块。一共有30个此类城市被列入了分众的首批“终端倍增计划”,完成终端布设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年,投资5000万至7000万元人民 币。

浩腾广告媒介策划经理陶楠说,从4A公司为客户进行媒体采购的视角来看,面向三四线城市的客户需求的确在增长,今后几年的增速会逐步加快,但幅度还 很难判断。同时,三四线城市成熟合适的终端位置不会像一二线这么集中。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季卫东则提醒,户外广告新媒体未来可以尝试各种运营模式。分众在自己专注的垂直领域的市场份额非常领先,只要这个领域还在,只要他 们加强执行力,“所在的垂直领域将来应该都有发展潜力。”

江南春自己也承认,这个计划风险较大,而且效果也很难预测,但“必须跨出这一步”。对于未来的判断,他再也不讲那些“宏图”和“故事”,却显得有些 模棱两可。但他还必须得面对投资者对于利润和增长性的质疑,这次没有新概念、新“故事”了。

曾经一位资深员工将分众归结为江南春无法抹去的个人痕迹。“他以极富感召力的工作热情吸引了第一批追随者,形成了分众的独特文化。”现在他认定是价 值观的缺失造成了分众的失败。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分众会成为一家有价值观的公司,要懂得抵御诱惑。”

没有新概念,没有新故事,也是江南春要抵御的诱惑。

这家公司试图令员工们相信自己正在受到重视。“我们在想分众为什么失败了。”分众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副总裁稽海荣说。他认为以往公司内部氛围过于冷 漠是一个重要原因,员工们觉得公司过于追求销售数字和资本市场的表现。

分众一位资深销售员工现在常去位于28层的“分众驿站”,这是分众对内部员工开放的免费咖啡吧,还提供水饺和点心,用来会客和休息,6月份刚刚开始 启用。在他的印象中,过去分众极少考虑员工的工作感受,各种会议的主题多是销售、销售、销售,对于销售部门的内部抢单行为也从未讨论过解决办法。现在公司 则办起了用以内部宣传的报纸—在公司成立整整7年之后。每个部门的主管,都被要求在属下员工生日的当天亲自送上蛋糕。

这名销售认为,这是公司希望扭转在一些员工心目中过于逐利和浮躁的印象。

“员工第二”,应该也包括江南春自己。过去他被认为是工作狂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一位江南春身边的员工形容他,“不是在见客户,就是在见客 户的路上。”他习惯直接主动地面对客户。因为担心别人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出差效率,这位CEO在出差时候往往总是一个人。而在2009年7月结婚之后,他希 望人们相信自己其实还算是一个好爸爸,为了抱三个月大的儿子喂一瓶奶,他可以拿一本书在书房里慢慢等,并且关掉手机。每个周五,他还会直飞台北陪家人过周 末。

那个由创始者的野心和投资者的贪婪推动的不断并购的公司已经失败了,那个曾经试图霸占每个人的空闲时间的公司也消失了。江南春现在面对的是另一个分 众:跟着客户的市场把LCD的广告放到它们需要的地方的公司;时时需要琢磨改善服务以提高利润率的公司;还有,就是它是一个广告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54

大S準婆婆 百億中國餐飲天后的拚命生存學 俏江南張蘭 不留半點退路才能成第一

2010-11-8 TWM




「俏江南」最近成為台灣最紅的餐 廳名字,它的女老板張蘭,即將成為台灣藝人大S的婆婆,她尊貴且霸氣。很難相信十九年前,張蘭還是一貧如洗的單親媽媽,偷渡到加拿大打黑工。一個弱女子是 靠著什麼樣的精神在異鄉生存下來? 最後回鄉赤手空拳創造她的餐飲帝國,成為中國的餐飲女王?

撰文‧林孟儀、林宸誼

一樁兩岸聯姻的婚事,讓中國最大中式餐飲集團俏江南,在短短幾天內瞬間暴紅成為台灣人盡皆知的品牌。

大 家都在問,大S(徐熙媛)的準婆婆、俏江南董事長張蘭,究竟是何方神聖?與準婆婆第一次見面,大S就趕緊送上價值不菲的愛馬仕柏金包作為見面禮;而原定明 年二月十八日結婚的消息,也在準婆婆出面踩煞車後,立刻延到了三月,這位一臉貴氣的中年女富豪,一句話就可以改變一切,她為何如此霸氣?

張 蘭,這位自稱是慈禧後人的中國餐飲界「天后」,可不是一號簡單的人物。白手起家的她,擁有中國五十二家時尚川菜餐廳「俏江南」、「蒸STEAM」和高檔俱 樂部「蘭Club」,以估計人民幣二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一一七億元)的身價,在《二○○九胡潤餐飲富豪榜》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味千拉麵董事長潘慰。《華 爾街日報》還曾將她列為亞洲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女企業家之一。

「在我的事業中,任何事情都百分之百由我決定!」隻手創造一個餐飲王國的張蘭自認「武斷」,向來一切都是她說了算,自稱是慈禧後人的張蘭,敢說、敢做、敢賭的「悍、狠、絕」性格,是與她交手過的人,腦海中印象最鮮明的標記。

夠悍更霸氣

有 得也有失 卻從來不後悔「我要在台灣開十家店,倫敦最高樓(Canary Wharf)的餐廳明年也即將開幕,接著還要在美國紐約、法國香榭麗舍大道開店……,我要打造一個世界第一的中國餐飲集團!」張蘭接受《今周刊》專訪,毫 不掩飾一出手就要插旗世界大城市地標的野心,並透露明年俏江南即將在上海A股上市。

她的悍,透過媒體可以感受得到幾分;但是台灣業界早在一年前,就已領教這位餐飲天后的悍勁!

事 事追求第一的張蘭,其實早就想在台灣最高樓台北一○一開店。張蘭去年底曾來台考察一○一場地,並拜會董事長林鴻明,原本看中挑高二層樓的八十六樓八百多坪 空間,也是一○一最氣派、景觀最佳的樓層。但是據了解,當時張蘭態度相當強悍,甫見面就大砍租金毫不手軟,讓一○一商務部門頗感吃驚,在彼此都堅持不肯讓 步下,談判終至破局。

洽談過程中,張蘭一邊接受台灣媒體專訪,對一○一招租團隊喊話,希望給予租金優惠;一邊又嫌棄一○一觀光客多,人潮雜亂、租金太貴,不斷釋出訊息。「別人都是開幕前保持低調,她卻高調宣傳,行銷手法實在很厲害。」一位地產商指出。

雖然砍價不成,讓張蘭錯失在台灣地標開店的機會,目前一○一該樓層已確定由台南擔仔麵承租;但是張蘭的高調宣傳,讓俏江南未開幕就已在台打開知名度。

張蘭算盤打得精,十一月十日將帶著兩位大陸設計師再度來台,和ATT董事長戴春發敲定雙方合資新台幣五千萬元,讓俏江南台灣第一家餐廳落腳ATT Square(原紐約紐約購物中心)六樓、約九百坪場地的開店事宜。張蘭揮軍台灣餐飲市場的第一家店,最快明年五月開幕。

談到與一○一失之交臂,張蘭卻絲毫不見後悔,語氣堅定地表示:「台灣以後肯定會有超越一○一的地方,俏江南鎖定的不是觀光客,而是台灣在地客,所以沒有必要靠一○一,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才是最重要的!」語氣中聽得出她一點都不願意認輸。

夠拚無所懼

打工、創業 走上餐飲品牌之路一位弱女子,二十年間能白手起家創造一個餐飲帝國,靠的就是過人的拚勁!「女性要想在餐飲業生存,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我能堅持到現在,得益於過去生活和勞力。」她堅定地說。

從一個下放湖北和四川邊界山區勞改的孩子歷練到今天,張蘭正是從一次次大膽放手一搏的成果,累積出自信與霸氣,也賭出不一樣的人生。

畢業於北京工商大學企管系的張蘭,一九八九年將六歲的獨子汪小菲留在中國,隨舅舅偷渡加拿大當黑工,領著一小時二.五美元的低薪,任老闆剝削,在餐廳洗碗、扛豬肉、當洗頭妹,最高紀錄一天曾兼六份差。

「冬 天每天早晨都要搬豬肉,一片就十幾公斤,人家一片都沒讓你少搬!」一位嬌弱的女孩與其他男性工人一起搬豬肉,就為了存夠二萬美元回中國創業。赴加三年期 間,她隨身帶著獨子汪小菲的照片,但卻是壓在床頭櫃上,思念時才翻過來看一眼,隨即立刻扣上,「我怕啊!怕看到兒子呼喚媽媽的眼睛,會動搖我對夢想的追 求!」她對大陸媒體感性地回憶指出。

人生的第一把賭注,讓她賺到二萬美元的第一桶金。九一年她返回北京,陸續開設阿蘭酒家、百鳥園海鮮酒樓等,因為重視用餐環境和裝潢,吸引許多商務人士上門消費。

十 年後,餐廳生意正好時,據說每日可進帳人民幣五十萬元,張蘭卻再次豪賭,冒險賣掉手邊三家「金雞母」餐廳,換得人民幣六千萬元。看準中國經濟改革,都會白 領崛起,她將這前半生的所有積蓄,全數壓寶在北京當時最高檔的寫字樓:國貿大樓,開設了第一家平價中帶奢華的「俏江南」,走上自創餐飲品牌之路。

獨 子汪小菲後來出國也體驗到母親在異鄉時的辛苦,在法國念書時,張蘭經濟狀況已經比較好,但是汪小菲還是自己打工,不向家裡要錢。「這些都是母親從小的嚴格 教育,還有爺爺的影響。」他對大陸媒體指出,其實爺爺是滿族正黃旗人,外公據說是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比其他人都來得多,「有人說我們是沒落 的貴族,可是我寧願做一個沒落的貴族,也不願做一個自大的暴發戶!」

夠狠展實力

讓對手敬畏 管理與製作尊重專業來勢洶洶登台的俏江南,正是南僑集團董事長陳飛龍最擔心的潛在對手。他曾對媒體透露,大陸的包子、烤鴨還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被形容為 「中國的LV頂級餐廳」的俏江南集團。光是北京第一家蘭Club,當年張蘭就狠砸新台幣十四億元,大手筆找來法國設計鬼才菲利浦.史塔克 (Philippe Starck),動輒一張十八萬人民幣的椅子、一盞四十萬人民幣的水晶燈,奢華破表,挑戰中國市場對頂級餐廳的想像。

之後,她不斷以藝術品加持,營造頂級餐飲形象,二○○六年更在北京保利秋拍會上,以人民幣二千二百萬元,標下藝術家友人劉小東的畫作〈三峽新移民〉,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新紀錄,可說是精於創造話題的行銷女王。

論實力,「大型中餐連鎖,張蘭是中國第一人!」去年底邀請她來台的中華兩岸連鎖加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指出,味千拉麵還可以靠中央工廠協助,但是俏江南卻每家店都得有廚房、廚師,現點現做,能做到標準化、甚至國際化,真是不簡單。

幾 年前,張蘭就從麥當勞、可口可樂引進了專業經理人,現任俏江南集團總裁的魏蔚,更曾是麥肯錫公司全球的董事合夥人,協助俏江南推行中餐管理與製作上的複製 與標準化。光是魚香肉絲這道菜,精確到主、輔料各有幾兩?用多少克鹽?多少毫升的醬油?幾撮蔥花?就連用多大的火候,都有科學計量和規定,減少人為操作的 差異。

夠絕卻有情

剛中帶柔 逼到絕境方能迸發力量張蘭雖然在商場上與男人拚霸氣、鬥狠勁,但是內心仍是充滿感性的女強人。「我一年只給自己一次哭的機會,有壓力也不需要別人分擔!」她有一次對媒體透露。

在 外是四處征戰的東北虎,回到家張蘭卻能變成溫柔的小女人,現任老公田益賓是自由攝影師,平常忘情於創作,不插手俏江南任何事務,也不掛頭銜,「我、老六 (田益賓暱稱)、小菲,我們三個人在一起時,是我內心最充實的時候,老六就是有把人心底最深的快樂和感動,全都勾出來的本事!」她充滿柔情地說。

出生東北大慶的「老六」,有著北方男人的大器,並不在乎光芒被張蘭掩蓋,「我對成功者向來是欽佩的,我自己不求功名,我們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我們現在的感情,像親情,帶著暖味兒,互相包容。」他對大陸媒體坦白地指出。

五十二歲的張蘭可剛可柔、霸氣中又帶著尊貴氣質,她成功祕訣就是不斷鞭策自己,﹁我是挺絕的人,做事情不給自己留半點退路!﹂張蘭透露,她與老公、兒子都不保險,口袋裡錢不超過二百元,她認為把自己逼到絕境,才能創造人生及事業巔峰。

遇到如此霸氣、見識過大風大浪的婆婆,大S與汪小菲明年正式結婚後,兩岸的兩女人,互動將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未來相處也將考驗雙方的智慧。

張 蘭

出生:1958年

現職:俏江南集團董事長

學歷:北京工商大學

經歷:阿蘭酒家負責人

餐飲天后—張蘭

1958年 出生於北京

1968 年 跟著被下放的母親從北京到湖北1987年 北京工商大學企管系畢業1989年 到加拿大打工1991年 帶2萬美元回中國,創業開設「阿蘭酒家」1994年 認識現任老公田益賓2000年 俏江南第一家店於北京開幕2006年 投資人民幣3億元打造北京蘭Club

長江商學院EMBA畢業

2008年12月15日 俏江南餐飲釋出不足10%股份給中金、鼎暉2009年 《2009胡潤餐飲富豪榜》排名第二,身價人民幣25億元

製表:林宸誼

張蘭的餐飲帝國

俏江南集團

(張蘭)

蘭 Club(負責人:汪小菲) 定位:高收入者,北京、上海共2家俏江南餐飲公司(負責人:張蘭) 定位:商務人士-直營、加盟共52家蒸STEAM(負責人:張蘭) 定位:白領、年輕族群,蘇州1家、北京1家、上海3家※(已併入蘇布SUBU,中金投資人民幣1億元、鼎暉投資人民幣2億元,共持股不足10%)

製表:林宸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9

江南春:分众的“虚胖”与“减肥”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2/4OMDAwMDIwNjk4OQ.html

“第八年,我们从零开始”。

2010年2月,在分众的年会上,面对800多名员工,CEO江南春这样结束自己的演讲。2009年以来,无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对媒体,江南春说得最多的,是自我检讨,自我反思。

这在分众高歌猛进的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2005年7月13日,纳斯达克迎来中国概念股分众传媒(FMCN)。

是日,分众传媒以其旋风般的增长速度和崭新的商业模式赢得华尔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1.717亿美金,创下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融资规模之最。分众CEO江南春的身家也在IPO后暴涨至近3亿美金。

从2003年正式成立到上市,分众只用了2年多的时间。这对于国内众多传统行业的企业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

分众的成功也开创了国内的户外新媒体江湖。之后,类分众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除了楼宇,从机场、校园、医院、宾馆、美容美发店、厕所到地铁、公交、铁路、出租车,一时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新媒体的影子,是为“分众效应”。

上市后,分众又驾驶并购的战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国内新媒体业,其“媒体帝国”的梦想也推动股价一路飞涨,最高近70美金/ADS。甚至有投资人公开表示,“最大的遗憾是没买分众的股票”。

2009年,是分众的分水岭。

金融危机下,分众被当头棒喝,业绩、股价和心理都遭遇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暴风雨”。也是在这一年,江南春和分众都开始“回归”。

并购战车

从华尔街归来的江南春,依然马不停蹄,他意识到,上市后的分众,任务将更加艰巨。

的确,随着行业新进入者的不断涌现,一方面可能导致成本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价格战,使得分众模式逐步迈入微利时代。

早在当年与陈天桥的聊天后,江南春就得出结论,在开辟一个新的产业后,“只有快速地在这个产业占据垄断地位,才能真正把所有竞争对手甩在后边”。

并购成为分众上市后,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05 年10月,分众斥资1亿多美元收购框架。彼时的框架,占据国内公寓楼电梯平面广告90%以上份额。收购完成后,框架成为分众传媒的一个新业务部门,这不仅 为分众增加了在高档住宅区电梯和公共空间共约数万个广告框架,此前300多家国际、国内客户资源也被揽入分众怀抱。

2006年1月,分众又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合并聚众。此举不仅帮助分众消灭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还使得分众的产品线覆盖了楼宇电视、社区电视和户外大屏幕等领域。在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分众股价一日内飙升14.6%。

之后,分众又收购影院媒体央视三维,2007年底,又以1.684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即将上市的卖场媒体玺诚传媒。

江南春要打造的是“生活圈媒体群”。虽然这些并购也曾让分众交出亮丽财报,但这并未赢得华尔街的多少热情,因为他们觉得,“增长有限”。于是,他又开始打造新的概念——“数字媒体集团”,横跨户外、互联网、手机三大领域。

2006年3月,分众以3000万美金收购凯威点告,开始向手机广告进军;2007年3月,分众又宣将通过7000万美元现金加1.55亿美元新发股票的方式收购好耶,在互联网领域布下重要一棋。

2007年,分众共将8家数字户外,10家手机广告公司和6家互联网广告公司纳入囊中。

分众迅速搭建的媒体帝国也让其在业内的地位无人能撼。2008年初,分众以80亿美元的市值成为纳斯达克市值第一的中国概念股,股价飙高至 6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这也给此前的私募投资者创造绝佳的退出机会。

“约他们谈谈价钱。”一度成为江南春的口头禅,他已经开始沉迷于资本魔术。

但2008年初开始,分众开始遭遇“坏运气”。

央视“3·15”晚会对“垃圾短信制造内幕”的曝光,给了分众无线业务当头一棒。3月17日,分众股价大幅下跌。

“短信门事件后”,分众停止所有手机短信业,并对分众无线进行模式调整,这也导致2008年第一季度,分众首次出现净亏损,额度达5380万美元。分众无线原本的上市计划也付之东流,分众财报还因此承担了逾8000万美元的资产减值。

这只是冰山一角。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传导至实体经济疲软,也使得2009年1-4季度,分众的财报频亮红灯,按照美国会计准则,2009年全年,分众净亏损2.088亿美元。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玺诚传媒项目带来的资产减值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玺诚项目上,分众共计支付了约2亿美金,虽然因对方业绩未达到要求而没有继续支付任何费用,但随着其资产价值的缩水,分众共在财报中减值约2亿美金。

在金融风暴之下,“收购玺诚不太成功”甚至成为2008年底,分众与新浪抱团过冬的一个催化剂。但分众与新浪的“闪婚”又无果而终。

2009年上半年,分众的股价一度跌至5美元以下,市值大幅缩水。

回归

2009年初,江南春重新回到分众CEO的位置上,这一年,他带领分众,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自我检讨,自我救赎。

去年底,江南春接受本报采访时,坦然与记者讨论分众过去的“失误”。

他认为,在玺诚项目上,分众对收购时机和当时宏观形势的判断不充分,尽职调查不充分,虽然该公司的运营能力不够强,反而买的价格比较贵,而且收购之后也没有做消化。

收购分众无线,“没有考虑到其天生的道德风险”。

而并购的速度太快,也影响到了分众的整合效果。

但江南春坦承,这些不过是“表象”原因,本质问题是分众的出发点、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分众过去的快速并购与扩张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资本市场,以满足企业家的扩张野心为目的。

江南春认为,未来分众的长期持续发展最重要是要重建价值观,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对别人有价值的事,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为目的。

与此同时,分众在改变。

早在2008年底,分众就宣布,将终止无线广告业务。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分众开始对一些网络资源进行优化调整。

2009年第二季度,分众就放弃了过去收购的2个规模较小的框架广告网络,终止了收购协议,并出售了部分利润率偏低的业务。同时,分众开始剥离非主营业务,比如互联网业务,要么砍掉,要么变成小股东。

外界反响最大的一次资产剥离是出售好耶。

2010年8月3日,分众宣布已经完成了向银湖投资集团(Silver Lake)出售其所持好耶62%股权的交易,银湖为此支付的对价为1.24亿美金。

对此,甚至有人评价,“分众的数字媒体帝国崩裂”,“分众失去最后的宝藏”等等。

“好耶一年的净利才几百万美金,最多不过1000多万,与其赚这点钱,不如集中精力把主业做好”,江南春这样解释出售好耶的原因。

另外,分众再次将主业聚焦在楼宇、框架和卖场,而且在“纵向上深挖”,在稳住一、二线城市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三、四线城市的覆盖与品牌影响力。

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分众在一、二线城市逐步展开设备高清化改革。在全国经济实力排名前15位的城市中,其主力楼宇将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换成高清播放机,提升广告播出的质量和视觉效。

同时,分众加快了在三、四线城市的覆盖,计划将楼宇视频、电梯框架业务在三、四线城市的机器数翻番;将卖场业务从目前的160多个城市增加到300个城市及以上的覆盖量,覆盖大卖场的数量增加30%左右。

为了增强媒体的互动性,分众目前已与新浪、12580合作,将分众的广告通过多渠道平台推广,推动广告向销售前进一步,也为客户增值。

此外,江南春表示,分众还尝试了新的广告内容,引进了电影片花广告、故事性广告等,将娱乐营销、知识营销植入广告中,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从而提高广告主的传播效果。

在发展策略上,分众已经不再追求高冲刺,而是要做一个持续、稳定、健康的公司。

随着经济回暖,分众的广告量逐渐恢复,2010年前三个季度,分众楼宇、框架、卖场三大主营业务的营收环比均保持30%左右的增幅。至本报11月10日截稿,分众传媒(FMCN)收盘价升至25.25美金。

在管理上,江南春也不再“一意孤行”,而是已经开始倾听别人的想法。

他不再频繁地见客户,而是更加注重员工的培训。

对员工的管理也更加人性化。江南春自称以前比较“残酷”,连员工休假都不愿准许,导致“很多同事都没休过假”;他现在的态度是,“该休假的休假,该休息的休息”。

如今的江南春,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玩命”,一周工作7天;现在,他每个周末的两天时间基本都在台湾度过,休息、陪伴家人。

已为人夫、父的江南春已经不再谈什么媒体帝国,“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赚钱顺便”成为他的新标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1

鼎暉俏江南之爭的背後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3/yMMDcyXzM2MjMyMg.html

8月26日,俏江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俏江南」)創始人張蘭接受《環球企業家》採訪時稱「引進他們(鼎暉創投)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張蘭還表示,「她早就想清退這筆投資,但鼎暉要求翻倍回報,雙方沒有談攏」。

知名餐飲企業和知名投資機構之爭,瞬間吸引了無數眼球。

9月2日,接近俏江南人士鄭嘯(化名)告訴記者,鼎暉投資俏江南後,張蘭和鼎暉之間的確頗多爭吵,但這一爭吵像「情侶之間吵架一樣」。他認為雙方的衝突本質在於--做實業的和做金融的思路不一樣。

經過記者多方採訪獲悉,在3年前鼎暉投資俏江南時,整體金額比較大,估值也比較高,鼎暉在合同中埋入了對自己極有利的一些保護性條款。

事 實上,今年以來,俏江南一直在衝刺A股但上市未果,可能得轉戰香港上市,兩個市場的平均行業市盈率是有差距的,那麼,俏江南的估值是否會下降?如果是,鼎 暉這單投資的盈利也可能大幅下降,甚至可能虧損;對於張蘭來說,聽鼎暉創投建議,向高管低價出讓了部分股權,卻還是不能在境內上市,她覺得她自己也虧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都有不滿,矛盾浮出水面。

鼎暉的投資價格:天價還是合理?

將 時間撥回三年前,俏江南試圖引入私募投資,立時成為當時的大熱門。首先它的獨家財務顧問就爭搶得非常厲害,最終楓谷投資合夥人曾玉,借了跟張蘭是同鄉的地 利勝出。當時起碼有三十家創投機構去看過俏江南,也有PE投資人士告訴記者「我一聽估值起碼30億,覺得太貴了,就沒去看。」

最終,2008年9月30日,鼎暉創投和張蘭坐下來,簽了增資合同。

俏 江南的工商資料顯示,在鼎暉創投投俏江南之前,俏江南的註冊資本僅為1400萬元人民幣,鼎暉創投注入了跟2億元人民幣等值的美元,佔有其中 10.526%的股權。以張蘭為法定代表人的上海俏江南投資有限公司一家獨大,佔股85.658%。另有一位小股東持有剩下的股權。

塵埃落定後,不少PE人士託人打聽鼎暉和俏江南之間的成交價,得到的答案是「不低於20億元」。對此,他們紛紛表示看不懂。

鼎暉創投為了投資俏江南,專門成立了一家公司,CDH Beauty (HK)Limited(以下簡稱鼎暉江南),並通過它向俏江南注資並持有俏江南的股權。這家公司註冊在香港,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都是王功權。也因為此,當年12月,俏江南變更為外商投資企業。

王功權從此進入俏江南董事會,並簽署了一份協議,將自己在俏江南內部的事宜全權委託給了鼎暉創投的吳華。這份協議得到了俏江南方的認可,並在工商行政局登記備案。

鄭嘯亦告訴記者,當年鼎暉是王功權來跟俏江南談判價格、條款。但一直是吳華和胡曉鈴在負責這個項目的跟進,一直是他們在跟俏江南溝通。所以不存在王功權走了,鼎暉創投跟俏江南溝通不暢的問題。8月31日,記者致電吳華,吳華表示不願意就此問題接受採訪。

鼎暉以如此高價投資俏江南,自然附有回購條款。

合同中規定:因為非鼎暉方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底上市,或者俏江南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鼎暉江南有權退出「俏江南」。退出的方式由俏江南選--鼎暉將股權轉讓給張蘭或張蘭認同的第三方,或者「通過法定程序減少註冊資本及以減少股東數」。

這即是俗稱的「回購」。據一位律所合夥人介紹,後者說白了就是,張蘭要想鼎暉江南同意減少註冊資本,就必須開出鼎暉江南能接受的價格。

俏江南的上市摸索:試圖不做家族企業

和許多企業一樣,引入PE或者財務投資人,將原來的單一股權多元化,以一個更市場化更開放的治理結構,面對上市後的公開市場的公司治理規則,俏江南引入鼎暉創投,亦有這方面的考慮。

鄭嘯告訴記者,鼎暉入駐後,「不干涉俏江南的戰略、更不干涉具體管理,而是在籌備上市方面提了很多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會有很多爭執,但整體上雙方還是有商有量,會互相讓步。」這是張蘭和鼎暉之間的蜜月期。

鼎暉和俏江南2008年簽訂的增資協議中規定:各方亦承諾,協議完成後,「向公司提供股權激勵建議方案,協助公司建立健全合法有效的薪酬管理體系及激勵約束機制」。

2009年末,雙方開始著手做這一件事。2010年初,張蘭請來了原麥肯錫合夥人魏蔚擔任CEO。魏蔚,據她曾經的客戶透漏,也是一位非常強勢的女職業經理人。可以想見,魏蔚從麥肯錫換到一個徹底陌生的行業,一個私有企業,與性格張揚的老闆合作做事,需要很大的勇氣。

張 蘭給了她勇氣--2010年3月16日,魏蔚加入俏江南沒多久,張蘭將俏江南4.7%的股份,以1508萬的價格轉讓給了遠騰投資有限公司,這家公司註冊 在香港,法定代表人是魏蔚。以鼎暉進俏江南約20億的估值來計算,4.7%的股份價值為9400萬元,這相當於張蘭整整向魏蔚讓利近8000萬元。

張蘭還轉讓3.889%的股份給安勇,將1.217%的股份給史海鷗。價格分別為1248萬元和391萬元--同樣是友情價。這二人都是俏江南的高管。

同時,鼎暉江南也做了一些相對應的轉讓,同樣是轉讓給上述幾人。轉讓完成後,鼎暉江南持有俏江南9.926%的股份。

從鼎暉江南和俏江南之間的合同來看,這一系列轉讓,極有可能是鼎暉創投的建議。

用股權留住高管的同時,張蘭還從一些外資餐飲連鎖企業,引入了一批職業經理人。以上舉措,可以看到張蘭堅決的要做一個規範的上市企業的決心。

但結果卻不如預想得那麼順暢。今年6月,時任俏江南CEO的魏蔚離開;隨後張蘭的兒子汪小菲接手魏蔚的職位。接著,很多當初從外資企業挖來的職業經理人亦離開了。

對此,鄭嘯告訴記者,「魏蔚跟張總合作還算愉快,離開主要是張總還是想把俏江南做成家族企業。魏對家族企業不感興趣。而職業經理人離開,一來是俏江南和外企的文化差異頗大,二來是在俏江南是365天全年無休,在外企中至少會保證雙休和節假日。」

鄭嘯指出,俏江南的管理有些混亂,背後的原因是企業的IT管理平台偏弱,有些流程無法通過系統保證,就必須依賴人。因而俏江南50來個門店,有7000員工,且俏江南內部的人事頗為複雜。這些在外企的職業經理人,以前做的餐飲連鎖企業模式都簡單多了。

「以上市的標準來看,俏江南的規範是做得夠了;但以能大規模複製的標準看,俏江南的規範是做得不夠的。開越多店,它的信息流和人流的複雜性,就會呈幾何數增長。你不能想像,菜單上有400來道菜,就必須管理幾萬份東西吧?」

「根深蒂固的衝突」

一度,鼎暉創投和王功權都以為俏江南已經很接近A股了。鄭嘯告訴記者,2010年證監會曾開會內部討論餐飲企業上市15條。俏江南高層輾轉拿到了開會記錄。這份記錄中,有後來比較老生常談的,餐飲企業現金交易問題等。

當時,俏江南高管認為,除了一條「鼓勵大眾消費的餐飲企業上市」,不鼓勵高端餐飲企業外,其他正是俏江南努力的方向。這一年,張蘭引入多位職業經理人,躊躇滿志準備上市。

2011年,風雲突變。年初,俏江南便已向證監會遞交上市申報材料。但60天過後,證監會都沒有給任何回應,俏江南被晾在那裡。同樣命運的還有一起申報上市的幾家餐飲企業。隨後,王功權離開鼎暉創投,黃炎成為鼎暉創投新任掌門人。

A 股上市受阻後,俏江南和鼎暉的備選就是去香港上市。眾所周知,同樣行業,港股估值較A股為低。以本月15日將在香港招股的小南國(01147.HK)為 例,小南國的規模和市場定位,都與俏江南頗為接近。小南國保薦人美銀美林在分析報告中指出,小南國估值可介乎26億至40億元,2012年的預測市盈率在 13至20倍,中間訂價則為16.5倍。

這筆買賣,一下子變得,對雙方都不划算起來。

未來俏江南在港上市時,估值得不低於20億元,鼎暉才算打平,如果以16.5倍的市盈率來計算,俏江南2012年的淨利潤得超過1.2億元。

對於張蘭來說,雖只讓鼎暉創投出讓10.526%的股權,並得到了2億元的現金。但2010年的股權激勵,就要去張蘭近9%的股權,且皆為超低的價格。由於這應該是鼎暉創投的建議,張蘭可能因此怪及鼎暉創投。

在一位PE合夥人看來,企業家和投資者一定要「理念相同」,因為如果理念不同,又出現利益上的衝突,雙方很容易談崩。

鄭 嘯認為,鼎暉和張蘭之間「根深蒂固的衝突」,恰恰在於雙方的訴求和價值觀不同--張蘭是做實業出身的,恨不得一分錢掰做兩分錢用,她靠的就是兩三萬美金起 家,「那真的是她一盤菜一盤菜炒出來的」。而鼎暉是在投資,「他們要求成倍的回報,十倍以上的回報在他們看來很正常」。這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決定,只能雙 方互相遷就。

而此時,如果張蘭希望鼎暉江南退出,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

合同中約定,張蘭可以在以下情況要求鼎暉江南退出:因為鼎暉江南或關聯方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上市,或者雙方需要調整某些合同中的內容才能上市,鼎暉江南或關聯方拒絕修改;或者鼎暉江南的實際控制人變更。

合同還指出,張蘭要求鼎暉江南退出的價格,得以以下三種方式中最高的價格為準:通過法定程序減少註冊資本及股東數,由張蘭或張蘭認同的第三方購買股權,雙方共同指定的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的公允價值。

綜上可知,張蘭可以借鼎暉江南實際控制人變更為由,讓鼎暉退出。但價碼得鼎暉說了算。以此而論,當年鼎暉以天價投俏江南,給自己留的重要後手就是這條回購條款。只要俏江南營運正常,鼎暉就立於不敗之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5

被綁架的俏江南:轉戰香港上市 背後隱現鼎暉推手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6413/

4年前,俏江南高調牽手鼎暉創投,此後,俏江南創始人張蘭描繪出一幅美好藍圖:「下一個十年,當你去巴黎、米蘭、紐約,你在任何商務的角落,都會看到俏江南」,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上市籌錢似乎成了必然選擇。

但俏江南和鼎暉創投顯然沒有料到上市之路會如此波折。在今年1月30日被證實內地上市擱淺後,俏江南不得不赴港籌錢。近日,俏江南將於二季度在港交所上市的消息被廣泛流傳。急轉香港IPO背後,是否有來自鼎暉創投的壓力?鼎暉創投扮演了什麼角色、兩者之間的劇情如何上演仍是業內關注焦點。

高成本IPO,俏江南急什麼

俏江南總裁汪小菲接到本報記者電話時,顯得很警惕。一聽到記者聊起來赴港上市這個話題,他便以開會為由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並讓記者聯繫其公關部負責人,匆匆掛斷電話。給人的感覺是,俏江南這次並不像上次赴A股上市那麼高調了。

近日,各路媒體聞風而動,紛紛打探俏江南上市的具體時間表,再次將俏江南推向輿論中心,而這源自俏江南保薦人此前透出的口風。

有報導稱,4月13日,瑞銀證券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部主管趙駒證實,俏江南將於今年二季度在香港掛牌上市,融資規模為3億-4億美元約合23.4億至31.2億港元。

隨後,路透社在4月23日發佈消息稱,俏江南在A股市場上市遇阻後,決定轉赴香港上市,預期集資1億-2億美元,並計劃於5月份進行上市聆訊,但仍未定具體時間表,由德銀和瑞銀擔任聯席主承銷商。

兩種版本令業內猜度,一時間真假難辨。關於上市時間及籌資金額的兩種版本,記者輾轉聯繫上俏江南公關部負責人趙煒,她表示,關於俏江南上市的事情目前並沒有消息。

早在2011年3月,俏江南正式向證監會遞交A股上市申請,但直至今年1月30日,證監會披露的終止審查企業名單顯示,俏江南名列其中。自此,俏江南兩年艱苦上市之路擱淺。

在年初內地A股上市遇阻後,俏江南迅速打出備用牌,轉戰香港。

「我覺得俏江南在香港上市的可行性很大,香港市場和內地的A股市場不一樣,它更多關注企業的規模、短時間的財務表現,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長性。」 知名營銷專家李志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但香港上市高昂的費用,也讓業內質疑,俏江南,你真的那麼急於上市?

據投行公開資料的顯示,香港上市需要支付相當不菲的保薦人、律師和審計費用,雖然總費用根據IPO規模會有較大差異,但這一發行成本總體可佔到募集資金的5%至30%。

不過,交銀國際一位分析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從成本角度而言,海外上市的財務費用儘管會更高些,但是相比較內地IPO也少了不少關係成本和沉沒成本。對於並不受內地政策鼓勵的產業而言,去香港IPO只能說是權宜之計了。

事實上,現在目前創業板政策下,餐飲企業在國內難上市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在當前A股市場中,只有全聚德(002186)和湘鄂情(002306)兩家餐飲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達晨創投副總監傅秋實對《華夏時報》記者說:「內地排隊上市的規模太大了,前一陣有600家企業在排隊,香港的話只要企業符合上市規定,IPO會快很多。」

由於兩地資本市場市盈率的巨大差異,對於張蘭而 言,赴港融資或許真的只是權宜之計。就在此前的4月25日,剛剛登入創業板的天山生物發行市盈率超過56倍,超募資金1.8億元。國內創業板30倍以上的 市盈率比比皆是,而香港創業板市盈率不過10倍左右。由此而言,俏江南如果能在A股實現IPO,融資規模一定高於港股上市規模。

「赴港IPO的企業不要抱巨額籌資的幻想,它的好處就是速度更快。」傅秋實認為。

鼎暉施壓?

A股上市不成,鼎暉應該是急了。從鼎暉幾年前入股俏江南的第一天起,已經布好了抽離的局,但推動俏江南上市似乎並不順利。

「俏江南沒有如期完成上市的計劃,鼎暉肯定會催促他們,矛盾產生不可避免。」一位熟悉投行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俏江南能夠順利在香港上市,鼎暉的投資就會物有所值。

據悉,2008年9月金融危機爆發後,張蘭為了緩解現金壓力並計劃抄底購入一些物業,決定引入外部投資者。

2008年9月30日,俏江南在多家PE的競爭中選擇鼎暉創投,後者向俏江南注入約兩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佔有前者10.526%的股份。

但蜜月期似乎有點短,在2011年3月俏江南向證監會遞交A股上市申請後,一直沒有音信,此後張蘭一番「引進鼎暉是俏江南最大的失誤」的話,把兩者之間的矛盾徹底曝光到公眾面前。她直指當初引入鼎暉毫無意義,並稱早就想清退這筆投資,但鼎輝要求翻倍回報,雙方沒有談攏。

此後,當初雙方的一紙合約又被媒體曝出,似乎解釋了張蘭的那股子「怨氣」。該報導稱,當年雙方簽訂的合同中規定,若因非鼎暉方的原因,造成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底上市,或者俏江南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鼎暉江南有權退出「俏江南」。

據交銀國際上述分析師介紹,香港IPO流程首先為先期的準備階段,包括選擇保薦人、會計師事務所、財務顧問等,然後做盡職調查、審計評估、準備上市 材料、遞交招股說明書,先期籌備需要三至五個月的時間。而後進入到審批階段,包括向港交所提交申請、上市聆訊,如果順利的話,兩三個月便可通過完成。

如果按照俏江南現在的進度來看,目前俏江南赴港上市已經完成了先期保薦人、和財務審計工作,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最快二季度實現掛牌也並非沒有可能。

「如果俏江南在規定的時間內上不了市,它就要去回購鼎暉的股份,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俏江南將為此付出很高的代價,只能去香港上市。」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PE在投資的時候,都會跟企業簽訂投資協議,包含什麼時間會上市、什麼時候退出等,如果沒實現的話,企業可能要按約定回購 投資機構的股份等,俏江南轉戰香港上市肯定有鼎暉的壓力在裡面。

不過,對於俏江南赴港上市以及與鼎暉之間的關係,趙煒表示,自從引入鼎暉創投以後,雙方的關係一直很好。此外,對於外界傳言鼎暉創投是俏江南轉戰香港上市幕後推手的說法也不願正面回答。

隨後,本報記者聯繫鼎暉創投相關負責人,她明確表示,並不願意對俏江南相關問題進行評論。

除了鼎暉投資的因素以外,業內也稱,俏江南急於上市就是「缺錢了」。

俏江南無緣A股之時,張蘭曾表示,雖然此次IPO失敗,但不會動搖公司的整體規劃,俏江南5年內門店數增至500家的目標也不會改變。但截至目前, 俏江南全國分店總數為60家左右,其中加盟店5家。而張蘭在2011年時曾對外界宣稱,公司希望通過資本運作與海外收購,在3-5年內開店300-500 家俏江南餐廳。

有業內人士估計,俏江南開店成本應該在1000萬元以上,如果要實現5年500家店的目標,至少需要50億元以上的投入。因此,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俏江南只有上市才能募集到更多資金。

李志起認為,俏江南這兩年開店的速度明顯下降了,其門店的經營額也長期徘徊不前,他們最好的發展階段已經過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29

俏江南缺錢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51

  「做餐飲界的LV。」張蘭這樣定位自己的商務餐飲公司俏江南。在一次接受新浪《財經面對面》欄目的採訪時,她甚至將自己定位為商業藝術家。


  但眼下,這位野心勃勃的「藝術家」很缺錢。


  最新的一則消息來自5月24日,俏江南集團CEO汪小菲向《山東商報》記者證實蘭會所已經出售,並稱「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汪小菲是張蘭的獨子, 蘭會所經營者,此前人們對他的關注除了「京城四少」這個玩世不恭的標籤外,就是2010年年底他和台灣女藝人大S的閃婚。


  汪小菲拒絕透露出售金額,但去過蘭會所的人都知道它價格不菲。該品牌以俏江南董事長張蘭的名字命名,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店,對外宣稱的總投資每家都在3億元人民幣左?右。


  雖然俏江南集團稱蘭會所已剝離出該公司,出售是股東個人行為,但俏江南今年1月A股上市失利後,沒融到錢的張蘭也不得不通過出售手中的資產來緩解資金壓力,並為後續的赴港上市做準備,其計劃融資3億美元至4億美元。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張蘭就試圖引入外部投資,在參加鼎暉創投的一個聚會時,她和坐在旁邊的鼎暉合夥人王功權一見如故。隨後鼎暉以2億元人民幣入股俏江南,約佔10%的股份。


  但此後二人的合作並不愉快。張蘭則多次公開表示在公司治理結構和戰略上雙方並未達成一致,「引入鼎暉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張蘭有一個看起來非常宏大且難以實現的計劃—3年至5年內開300家至500家俏江南餐廳。除了開遍世界,還要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位列前三。


  直到去年年底,俏江南全國門店數僅為57家,其在海外只有一家加盟店。2億元遠無法實現張蘭的野心,而餐飲公司也並不被資本市場看好。


  由於餐廳一般不會主動向客人提供消費發票,這造成其收入難以確定。證監會曾公開表態,指明餐飲連鎖企業上市的門檻在於:合規性問題難以解決。餐飲企業 很多是現金採購和現金銷售,難於核查真實的收入和成本。另外餐飲行業員工流動性大,社保問題是否到位也很難把握。因此在1月,證監會終止了俏江南A股上市 的申請。


  而俏江南對於餐廳的經營場所並無產權,也阻礙了其上市,「這類高端餐飲在北京CBD區域的租金每月約500元/平方米,瀋陽等二線城市的租金每月約 60元/平方米。」DTZ戴德梁行中國區董事張家鵬對《第一財經週刊》說。他曾給俏江南在北京東方廣場、瀋陽天地選址。瀋陽天地俏江南約2000平方米, 一年的租金約150萬元人民幣,而一線城市單店的租金則約為1000萬元人民幣。


  如此看來,即便是赴港上市,張蘭的「LV」也不知何時能開到香榭麗舍大街。

 


俏江南的持股人

 

鼎暉創投佔俏江南10%的股份,價格約2億元人民幣。

 

2010年年初,張蘭請來了原麥肯錫合夥人魏蔚擔任CEO,她將俏江南4.7%的股份,以1508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了遠騰投資有限公司,這家公司註冊在香港,法定代表人是魏蔚。但一年後魏離開。

 

張蘭轉讓約3.9%的股份給安永,為俏江南負責運營,價格為1248萬元人民幣。

 

張蘭轉讓約1.2%的股份給史海鷗,其為俏江南區域總經理,價格為391萬元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63

俏江南「吃排場」 不對台灣人胃口

2012-7-23  TCW




七月十三日,俏江南集團執行長汪小菲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對於連日來傳出倒閉危機、欠薪等傳言出面澄清,現場並宣布暫時接下駐店總經理一職。

「為了這事我確實有點傷心……,但我們都投了這麼多,不會退出(台灣),還是想把它做好。」汪小菲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俏江南,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頂級餐飲集團,雖然汪小菲解釋了延遲一天發薪水的原因,是台灣員工的薪水用人民幣匯到香港再轉到台灣,因而延誤時間。

但汪小菲的這個「解釋」,等於「間接透露」俏江南在台經營,可能出現問題。

一位國內餐飲業者指出,餐廳營業收的是現金,食材、乾貨採購卻多是四十五天到三個月才需付款,如果俏江南無法用台灣餐廳現金收入付薪水,這代表其財務狀況吃緊。若一定要從大陸總公司發薪,一定知道其時間差,正常狀況下不太可能會發生這種錯誤。

對比半年前請來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人高調開幕,並在試營運時限定用餐人數,日前俏江南大幅度調整菜單,縮小分量以降低售價,凸顯在中國紅透半邊天的高檔餐廳,進入台灣市場也不得不重新學習。

俏江南創辦人張蘭以頂級高檔的定位,和華麗鋪張的空間與餐具設計,打造俏江南,因而登上「胡潤餐飲富豪榜」第二名。她曾說:「下一個十年,當你去巴黎、米蘭、紐約,你在任何商務的角落,都會看到俏江南;下一個十年末,我們希望能夠進入世界五百強。」

不過,俏江南進軍國際市場的夢想,在第一站台灣,就踢到了鐵板。

定位錯誤:砸近億裝潢複製大陸經驗,水土不服

走進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去年才新開的ATT 4 FUN百貨的俏江南,天花板的花、鳥、仕女等圖騰,是由十五位從丹麥請來的工匠手繪而成,牆面是手鑿感木頭,餐桌椅採用北歐風格家具,還有一面用四百四十 支LED燈管組成,長達十多公尺的流動透視山水牆,可看到開放式廚房裡廚師工作的樣子。

汪小菲認為,台灣的客人會更加注重用餐體驗。所以,不只食材、菜色,從擺盤、餐具、燈光、裝潢、環境等,都要重視。台北店的裝潢,甚至比中國還要奢華,號稱斥資近億元。

「太花俏了,台灣的消費者不會付錢去吃裝潢,」全球餐飲發展公司執行長岳家青指出,俏江南的價格太高,一部分原因應是為了打造門面和排場。

過去俏江南以這套邏輯,成功征服大陸高檔餐飲市場,不過這種方式到了台灣卻不被消費者埋單。

「兩岸餐飲業發展處於不同階段,」欣葉國際餐飲公司執行長施劭偉點出問題的核心,大陸餐廳講求奢華、氣派的裝潢設計,而台灣人現已不是吃面子,不用大排場。

搞錯定位,抓不到台灣消費者需求,恐怕就是俏江南在台灣走錯的第一步。

位於一○一大樓,同樣裝潢得富麗堂皇的頂鮮一○一餐廳,因為鎖定陸客的定位,經營一年多以來,風評與成績不俗。但,俏江南既然設定客層為台灣人,就應該去符合台灣消費者需求。

菜式冒險:拒絕在地化無法讓多數人接受且埋單

堅持原汁原味可能是另一步險棋。汪小菲則認為,川菜本身百菜百味,只要選擇適合當地市場的菜品就可以,不一定要做出改變,否則「這樣大家會覺得你不倫不類。」

在兩岸開店超過兩百家的王品餐飲集團副董事長王國雄說,到異地開餐廳,必須迎合當地口味,去做在地化的調整,王品集團就連到北京和上海,也分別做了不同的 改變。他指出,畢竟堅持吃原汁原味的是少數,若要被大多數人接受和喜歡,就要符合他們的口味。「除非只是要開一家店,讓大家嘗鮮而已。」雖然,在地化調整 有可能會演變成失去品牌原精神,「這就是最難拿捏的,也是成敗關鍵,」王國雄表示,王品的做法是,六○%維持原味,四○%做出調整。

然而,汪小菲則堅持:「正宗就是正宗的,客人不吃辣,我們有不辣的菜可以推薦,而不是把這道菜,辣的做成不辣的。」他強調,不會做任何口味上的調整。

俏江南主打創意川菜,憑藉著獨特性,認為在台會有市場,不過更多的台灣餐飲業者則認為,非主流業種進入台灣市場會很辛苦,因為必須先花時間教育消費者,讓大家認識並接受,尤其台灣已經是成熟市場,不像中國大陸一樣容易受到新事物刺激。

不過,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過去大陸來台的餐飲業者,如四川譚魚頭火鍋和小肥羊蒙古火鍋,皆為代理形式,俏江南獨資來台,累計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一億元,展現其決心。「兩岸的經營理念本來就有差異,一定會有一個學習過程。」

台灣是俏江南海外第一家直營店,也是汪小菲在去年接下俏江南集團執行長一職後,第一張成績單。夾著明星老婆大S的光環,雖然博得更多媒體版面,消費者也會用更高的標準去檢視,可以想見,汪小菲接下來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29

中海油正步入長期江南Style格局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0/style.html
《江南Style》是南韓歌手PSY的一首單曲,據說自2012年7月15日發佈後在YouTube的已有破3億次的點擊率。所謂「江南風格」是指首都首爾一個富裕和時尚的江南區豪華生活方式。其中PSY在音樂影片中跳著模仿騎馬動作的滑稽舞步可謂其經典的場面。

自2007年次按風暴爆發以來,布蘭特原油油價雖然受環球不境氣影響曾於2008年12月26日低見每桶33.73美元。其後受環球寛鬆的貨幣政策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石油需求影響而於2011年2月1日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每桶收報100.40美元。
之後更曾於2011年5月2日高見每桶126.64美元,雖然在2012年第二季受新一輪歐債危機影響而於2012年6月25日低見每桶88.69美元,但長期在每桶100美元至120美元區隔橫行的情況未改。
由於兼營上、中、下游業務而未有重大油源發現,中石化(00386:HK)和中石油(00857:HK)長期橫行情況未改,短線走勢受油價影響惟長期上升軌欠奉。
由於專註上游業務兼新油源發現持續大於開採量,中海油(00883:HK)近年表現優於國際油價、中石化(00386:HK)和中石油(00857:HK)。惟以近一年內中海油(00883:HK)亦呈現油源枯竭問題,其走勢亦逐漸步入長期橫行江南Style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49

也談中航油的05年的期權交易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2281293
05年初,中航油的事件之後,許多媒體出於無知替陳辯護,無非是不小心賭輸了,或者落入國際資本的圈套云云;包括陳本人也自吹再給他五億就能翻本。當時基 於義憤,以中航油為例寫了篇期權類的文章,指出陳通過期權交易謀取私人利益,而並非是賭錯這麼簡單,同時也提出許多期權交易本身就是個陷阱,偏激點說,壓 根就是國外投行和對沖基金利用國內一些企業高管的貪慾和對期權交易的極度無知,而所設定各類圈套罷了,同時也希望通過中航油的例子,能夠讓國內一些企業警 醒。

可是很不幸,之後的兩年裡,中航油事件不但沒有讓國內許多企業痛定思痛,反倒接二連三的出現了更為惡劣的事件,金額也遠遠大於中航油 當時的虧損:中信泰富倒在澳元門下,外匯槓桿式合約使其巨虧186億港元;「雙鐵」遇到了同樣的麻煩,中鐵報損20億,鐵建損失3.5億;國航燃油套保巨 虧68億,兩年的盈利一朝付水東流;東航的燃油套保虧損62億,將之前70億的政府注資基本打了水漂;紛紛中招的還有深南電、太子奶、中國高速傳動、碧桂 園等等,一個個國內著名企業劫數難逃,折損馬下。
  
  許多企業或許都碰到過,2007年以來,在向銀行貸款的時候,都會被銀行要求或者推薦操作一個與歐元利率掛鉤人民幣理財產品,銀行客戶經理都會說,操作這個產品可以使企業大大降低企業的財務費用,而問道這個產品實質的時候,卻很少人能說清楚具體是怎麼回事情?
  
   其實這個產品本身也是金融衍生品的一種,它是拿歐元30年期對2年期固定期限交換利率(EURCMS30-2)掛鉤的金融產品,推出的時候,由於銀行自 身的高中間收益,各家銀行都作為重點產品,在省內重拳營銷,由於該產品設計較為複雜,許多基層客戶經理對該產品的核心都不甚瞭解,因此在營銷過程中,幾無 風險揭示,而基於對銀行的信任,許多企業也未曾就合同文本條款做過審核,就操作了這個所謂幾無風險的結構性金融產品。
  這個產品在協議中規定名 義本金和交易保證金(名義本金的一定比例),然後客戶和銀行以協議中規定的利率與對方互換利息。一般情況下,客戶支付少量費用後,可以以一個較低的利率替 代實際需要支付的較高利率,從而獲得一個利差。而銀行可以與其他機構,主要是國際大投行或者對沖基金進行相同額度反方向交易對衝自己的風險,從而獲得穩定 的中間業務收入。
  
  但是事實上,很多企業並不知道,這個無風險的前提是建立在30年期的互換利率高於2年期的互換利率的情況下,而 由於歐元自誕生之日起從來未出現過利率倒掛的情況,(也就是30年期的互換利率低於2年期的互換利率),所以國內的專業人士也一直認為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 生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客戶經理也未及時跟客戶進行風險揭示,企業基於對銀行的信任和銀行指標式考核的情況下,該產品大為熱賣,而就在該產品銷售到最高峰 的時候。歐元成立起從未出現過的利率倒掛的情況卻應聲而至,2008年5月23日EURCMS30-2實時市場價格出現小於零,最終定價為0,而2008 年5月30日終於出現倒掛,「6月5日歐洲央行(ECB)利率決策會議後,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發表強硬講話,聲稱不排除在7月份加息的可能。這一言論直接 導致歐元2年期掉期利率大幅上漲,歐元30年期與2年期掉期點在聲明發表後倒掛超過30個點。」
  
  利率倒掛開始起,購買該產品的企 業每天面臨虧損,虧損的幅度隨著利率倒掛的持續而不停的持續下去,許多銀行面臨極為尷尬的角色,為了彌補客戶的虧損不得不以別的方式來進行讓利,或者給予 各種承諾作為回報,總計虧損額可能達到數億之巨,甚至更高。而更好玩的事情是,這個產品在出險虧損之後,還有許多銀行的客戶經理還在跟客戶推薦該產品,足 可見國內銀行管理體系的混亂,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向來以謹慎為原則的銀行身上,卻不得不讓人感到困惑了。
  
  其實金融衍生品本身並不是 一個危險的陷阱,金融衍生品興起的初衷恰恰是規避風險,通過是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為基礎而創新出來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為 前提,以這些金融工具為買賣對象,價格也由這些金融工具決定,並且都採取保證金交易的方式,起到槓桿的效果,最見的金融衍生品有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 從這四類最簡單的衍生品,到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債務擔保憑證、信用違約互換等複雜的衍生品,衍生品的構造、特徵越來越令人迷惑。人們最初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是 為了規避風險,但現在的問題是要對如此複雜的衍生品進行定價,人們計算衍生產品價值的能力遠遠落後於創造衍生產品的能力,導致本該起到風險規避作用的衍生 產品交易反而給整個市場帶來了更大的風險,於是對利益的巨大貪婪,使得越來越多的投行開始利用信息和知識的不對稱,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編織出一個又一個陷 阱,等著貪婪和無知的人往裡裝,為什麼說呢?我想還是從中航油的事件進行分析會比較合適,因為中航油的事件披露最多,可以獲得的資料也是最多,由於本人也 不是很專業,本文只寫給水平不比我好的人看看,專業人士還是迴避比較合適,我也儘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先解釋幾個名詞:
  
   期貨:其實跟我們買賣東西一樣,只不過是貨物交接的時間不是當時,而是未來的一個時間。期貨買賣的來源目的是控制未來價格變化的風險,如中國可以在原油 價格低的時候大量買入期貨,這樣可以保證一年後原油漲價仍然有廉價原油供應,反之生產方如果擔心原油跌價也可以賣出原油期貨,至少保證未來能夠以給定價格 賣出自己將要生產的原油。期貨買賣的盈虧其實跟炒股的盈虧是差不多的,只是可以實現保證金交易,而擴大了一定的倍數。
    
  期權: 也就是中航油、東航、國航等操作作的,是一種衍生商品工具,期權代表你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權利以某個給定價格買賣貨物,當你獲得期權時只用付出少量權利金 而不用付出貨物的完整價格,到時候如果你覺得實際價格不好,只需要放棄期權損失掉權利金就好了,由此可見期權是一種以小博大的金融衍生工具。這裡我們就會 發現,買入期權的是以小博大,但是賣出期權的實際要承擔無限風險,即他除了獲得權利金之外,在期權有效期內無論貨物價格發生多大的變化,他都要保證交割貨 物。那麼為什麼還有人要賣出期權?請耐心再學習一些知識
    
  期權的種類:簡單的說期權可以分為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看漲期權意味 著持有人可以在未來一個時間內以給定價格買入貨物。例如目前原油38元,我以5塊錢一桶的權利金買入了未來一年隨時以40元買入一桶原油的權利,那麼在未 來一年裡如果原油漲價到了60元,我可以執行期權以40元買入,然後60元賣出。每桶我賺20元,扣除5元權利金,實際賺15元,以5元的成本賺了15 元,盈利300%。如果漲價沒超過40元,我不執行期權,損失5元。可見買入看漲期權的人是在賭未來貨物價格上漲。反之看跌期權意味著持有人在未來一段時 間裡有權以給定價格賣出貨物,大家按上面的推理一下,就知道這是在賭貨物的價格下跌。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麼要買入期權, 那麼大家的問題就會是什麼人會賣出期權?在這裡我還是拿中航油賣出的看漲期權為例,很簡單,手中持有貨物或者貨物期貨合約的人會賣出看漲期權。如果不考慮 本人可能使用貨物,這樣的人賣出期權其實並沒有風險。例如,我現在38元買入了1000桶原油,然後以每桶5美元的權利金賣出1000原油在未來一年別人 可以用40元購買的權利。我收入5000元。現在來看,未來如果原油價格跌了,我手中的原油貶值了,但不會有人執行期權,所以我可以拿買期權的5000元 彌補原油貶值的損失。如果未來原油漲價超過40元,別人執行了合約,我必須以40元賣出原油,那麼我38元買入,40元賣出,加上權利金,每桶賺7元。不 虧。只是在狂漲的時候少賺了。
    
  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賣出看漲期權合約是給手中持有貨物的人一種對沖貨物貶值風險的手段。而且我 們通過前文可以看出,如果中航油看跌原油價格,大可以大量買入看跌期權,只付出權利金成本低,賭錯了,只虧損權利金,風險小,如果跌了扣除權利金跌多少賺 多少,賺的大。而賣出看漲期權即使如中航油所盼跌了,實際也正能賺到權利金,而不能賺到跌下去金額的全部。
  
  中航油的資料公開的比較多,而東航等公司卻基本上都需要揣測,所以還是以中航油為依據,我們來看看中航油的心路歷程:
  賣出大量的看漲期權,換算成一般的概念就是,我給別人一個權利,允許他可以以高於當前市場價格的某個價格來向中航油買原油,作為等價交換,我會收到一個權利金,這個權利金就是期權費,沒有公佈,不知道,反正一筆錢。
  
   基於此判斷,中航油應該是兩種心態,第一種是大量的現貨在手,怕價格下跌帶來損失,為了適當的對沖一點風險,賣出部分看漲期權,獲得一筆權利金,可以來 對沖一下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正如前面說的,如果價格上漲了,就必須按照約定允許別人以約定好的價格買走原油,但是由於價格本來就漲價,加上權利金,也是 賺了,只是可能賺的沒有更多而已。這種心態是正常的套保概念,即使有損失也是正常和可控制的。
  
  那為什麼會中航油卻遭受到了滅頂之 災呢?原因只有一種,那就是中航油手中沒有現貨或者現貨不夠,按照公佈的資料中航油當時賣出看漲期權高達5500萬桶,價值高達20億美金,但是它手頭僅 僅只有幾百萬桶的合約,中航油在原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購買權利的人要求行權的情況下,它壓根無法交割,要實現交割的話就要到現貨市場上去買相應的貨物然 後以約定好的價格出售,也就意味著價格上升的越高,虧損。(事實上5500萬桶已經相當於中國一年進口量的15%,真要買估計也沒有什麼地方買得到。)如 果非要舉例的話,我們就假設中航油賣出了一個可以以40元的價格向中航油購買5500萬桶原油的權利,結果市場價格上漲到50元了,購買者要求行權,這種 情況下,他就等於虧損了10元(因為要從市場上用50元價格買來原油,然後以40塊的價格賣給行權方),如果價格漲的越高,就虧的越厲害。
  
   那麼很多人都會說,這明顯只是中航油自身方向做反了,而且利慾熏心,極度無知的結果,光國際投行什麼關係?所謂賭輸了活該?話是不錯,所有的陷阱,首先 要是自身抵抗力不足,貪慾太甚,才會步步陷入危機之中。這裡面的確中航油自身監管不力,風險控制、內部管理形同虛設的結果,導致了其新加坡的負責人可以逃 避監管,在發現風險之後,以賭徒心理加大保證金,不惜一搏,從而不停的將損失不斷放大,但是整個事情卻也非那麼簡單,從中航油的幾個追債者來看,幾乎囊括 了全球最頂尖的投行公司,高盛商品部(J.Aron公司)、三井能源風險管理公司、巴克萊資本、倫敦標準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富通銀行和麥格理銀行等,由 於中航油為了規避監管,採用了大量的外籍交易員,採取的又是櫃面交易,非常容易使得中航油的倉位變動情況為外人所瞭解,幾乎一舉一動都在外國投行的監控之 下,因此在其30美元賣出大量看跌期權之後,機構聯手逼空中航油的跡像在當時就已經是非常明顯,中航油爆倉前原油價格一再被推至高位,中航油為了扭轉不利 局面不斷加倉最終使得倉位達到5500萬桶之巨,由於採取的保證金交易的方式,因此原油價格每漲一元,就意味著中航油要增加更多的保證金,當無法拿出保證 金的時候,中航油就被強行平倉,最終也陷入破產境地,而更能反映被聯手逼空的情況是在中航油爆倉後,原油價格應聲大跌,逼空情勢已經是非常明顯的情況,中 航油是徹徹底底的陷入了國際金融資本的一場預先設好的陷阱。
  
  另外一個例證就是,在油價不斷推至新高的情況下,投行機構同時卻在各 類雜誌媒體唱空油價,也極大的影響了中航油做最終的決策,例如高盛商品部,在同期的財經類雜誌說原油價格過高,市場需求乏力,不斷調低原油價格預期。高盛 自己卻在市場不斷的買入看漲期權,這種險惡用心在08年再一次被其使用。相信深南電的人對此應該記憶深刻吧。
  
  2008年度中旬, 高盛出報告說油價有望年內突破150美元的說法,甚至更有突破200美元的預期,但是事實上,高盛卻在此時跟深南電對賭油價跌破62美元每桶,如此大的反 差,不得不讓人意識到所謂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國際投行手裡根本就是個騙錢的工具,深南電的對賭協議在最初是那麼的充滿誘惑——只要在2008年年底前,油價 不跌破62美元/桶,深南電將只賺不賠。而在當時看來,「年內油價跌破62美元/桶」顯然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此後,油價的確一路飆升到147美元的 歷史高點。深南電也因此收到了期權收益,210萬美元,深南電的下屬公司香港興德勝公司已經收到傑潤(高盛設立的關聯公司)支付的210萬美元。
  
   可是事情的背後卻並沒有那麼簡單,他們本身還與傑潤還有一份對賭協議。第二份協議約定從2009年1月1日開始,為期22個月,對賭紅線抬高至64.5 美元/桶,並且傑潤公司掌控賭局的操縱權。事實上進入2008年11月份後,油價便已跌破62美元/桶。按照當時的情形,若原油繼續下跌,深南電的損失將 是個無底洞,風險無限擴大,直接面臨被屠殺的境地。
  
  中航油事件的始作俑者曾經說在給他五個億,肯定能翻本,經過前面的這些分析, 相信你也可以看出了,陳其實對期權交易是極端無知的,中航油參與石油期貨期權的交易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那時油價波動上漲,中航油初戰告捷,2003 年盈利580萬美元。使得他的野心大大膨脹,卻忘記了這本身就可能是一個陷阱,從國際投行的做事方式上來看,都是先給你好處,然後一步一步誘惑你往陷阱裡 裝,最終導演出了陳在手上只有幾百萬桶原油期貨合約的時候,賣出高達5200萬桶原油的看漲期權的蠢事出來,無論如何都是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極度無知和自 殺性行為。事實上再給他5個億,炒家就能把價格抬到60元一桶,甚至更高,他的結果還是死,只是損失金額更高罷了。
  
  中航油事件, 許多人也提出期權的定價偏低,期權的定價問題,太複雜,也不太容易搞清楚,我沒有那個本事,美國有個人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設計了個並不是很靠譜的一個 公式,不過這個公式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也就是Black-Scholes公式,這個公式主要考慮五個因素,當前價,執行價,持倉時間,銀行利率,過去一 段時間(一年或數年)的價格波動——用均方誤差表示。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價格波動,波動因素是否已經過去(比如是戰前還是戰後),市場對期權需求如何,該 公式一概不管。因此,這個成了該公式致命的缺陷。斯科爾斯(Scholes)和墨頓(後者因將公式用於可換股債券定價而同時得諾貝爾獎)參股的美國長期資 本管理公司,就是因為對市場波動估計不足,而導致破產。
  
  至於為什麼陳在看跌原油的情況下,不去買看跌期權,卻採取了賣出看漲期 權?許多人都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因為上從收益角度,前者有限風險無限收益(其實是有限的,因為價格最多跌到0),但是賣出看漲期權在手上沒有現貨的情況 下,卻典型的屬於一個有限收益無限風險的交易,兩者相較,沒有理由會去選擇後者?這是為什麼呢?我曾經也很困惑,後來突然明白了,這應該是逃避監管的需 要,(具體的分析,在後面場外交易裡我會提及),事實上,新加坡公司從事的石油期權投機是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國務院1998年8月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 一步整頓和規範期貨市場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取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允許進行套期保值,不得進行投機交易。」1999年6月, 以國務院令發佈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第四條規定:「期貨交易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進行。禁止不通過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期貨交易。」由於買入看跌期權一般 採取的場內交易的方式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場外交易卻由於採取相對隱蔽的方式,往往可以逃避監管,這個在後面會仔細的介紹。
  
  為了更深刻的瞭解下期權交易的一些簡單知識,我們在順便分析下東航等公司的期權交易,也就會發現這些案例幾乎就是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換了時間、地點和人物罷了。
  
   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會通過套期保值來規避油料價格的波動,保證一個合理的燃料成本,但是也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也都會流出一定的額度,來進行投 機,這個已經成為慣例,為了使得該投機額度不至於影響太大,一般會進行嚴格的授權,合理控制倉位,事實上倉位設置合理是所有交易之中最關鍵的一環,倉位過 高引發的破產案例已經不需要多說。中航油在頭寸設置合理的情況下,是不會引起這麼大的後果。但是陳本身一心想挽回損失,不願意止損,因此不斷加大籌碼,倉 位加大,而保證金有限的情況下,最終爆倉。這其實是典型的賭徒心理。
  
  東航的事件其實對外披露不多,媒體報導也很多都是揣測,所以 只能從一些相應的公告上揣測,不過基本可以推斷的亮點,東航所操作的是個組合交易,首先有權利以較低價格買入航空油,其次,也給予了交易對手一個義務,可 以以某個價格向自己買入航空油。前者必然要給予交易對手一個費用,也就是權利金,後者則交易對手會給其一個權利金,但是卻平白無故的增加了一個義務,要在 某個價格無條件的買入油品,這其實是賣出了一個看跌期權,而不是賣出看漲期權,這是跟當年中航油的本質區別,東航的真正風險來自於這個看跌期權的賣出(組 合裡的第二項),而非看漲期權的買入(組合裡的第一項)。
  理論上期權在買入時,風險是鎖定的額,損失只有期權費,但是收益是無限的,因為價格有無限上漲的可能性。而在賣出期權時候,風險是無限的,收益卻只是有限的。當這個期權組合結合在一起時,一旦金額、數量不匹配,風險就無限擴大了。
  
  東航所簽訂的期權合約主要是三種:航油價格在62.35美元~150美元每桶區間內,套保量為1135萬桶,即東航可以以約定價格(最高上限為150美元)買入航油1135萬桶。合約截止日時,無論航油價格多少,東航都可以選擇是否購買,合約對手必須接受。
  
   這個是典型的買入一個看漲期權,主要是為了規避燃油價格波動,避免價格過高帶來的成本較大,考慮到當時的油價已經達到140多美元,這個顧慮完全是可以 理解,對手給了東航一個非常好的價格,理論上即使油價突破150,達到了200、300,東航都可以以150的價格購買1135萬桶。這個其實是最基本的 套保合約,權利金約定應該是1.4美元。價格好像也還合理。
  
  但是同時,東航還跟對手約定,以不低於62.35美元的價格購買合約 對手航油1135萬桶,這個條款構成了虧損的關鍵,與中航油賣出看漲期權不同,這其實是一個賣出看跌期權的行為,意味著一旦油價跌破62.35美元的時 候,對手賣出的石油的情況下,東航必須無條件接受;許多人都在疑惑東航為什麼會簽訂這個條款?東航公告稱是為了對沖第一種合約產生的期權金才簽訂的第二種 被動合約。意思是說,為了套保,花費了太多的期權費了,為了降低點期權費用,它也就賣出一個看跌期權,好賺點錢回來彌補下費用。
  
   結果是合約簽訂後不久,國際油價從140美元/桶高位直線回落,最低跌到40美元每桶的價位。東航所簽訂的合約因為油價跌破62.35美元每桶價格下限, 虧損不斷擴大。「油價跌破62.35美元後,價格每下跌1美元,東航需要為此支付的賠付額為1美元×1135萬桶=1135萬美元。這就是東航為了對油價 每上漲10美元/桶產生1.4美元/桶期權金對沖產生的後果。」
  
  事實上,東航當時所處的環境,幾乎所有的投行都在唱高油價,原油 指數也非常配合,幾乎不到200似乎好像停不下來的趨勢,使得許多套保的企業都普遍認為跌破60美金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就沒有太多的考慮這個問題就將 合同簽訂了,卻不知道這些都是投行在處心積慮所設下的圈套。在許多人懊悔東航為什麼要簽訂第二個條款的時候,現實很明白的告訴了我們,如果不簽訂第二個條 款,對手是根本就不會跟你玩這個合約的。
  
  這裡許多人會問一個問題,,東航為什麼傻到簽訂這麼一個期權組合呢?這裡就要提到場外交 易這個概念上去了,航空公司其實是沒有資格參與場內交易的,事實上中航油也沒有參與場內交易,原油期權在紐約美國和倫敦期貨市場都可以交易,但是為什麼還 是會有場外交易市場呢?這兩者是存在較大的區別的,場內交易價格和操作規程都是相對透明的,但是場外交易卻都是為穩定熟悉的大客戶之間的交易提供服務的, 讓客戶可以一對一面對面協商,協議更加靈活,少受約束和監督。中航油通過它做大量交易比較方便,可以規避一定程度的監管,但是由於是一對一的交易行為使得 為這種靈活付出的代價就是容易產生欺詐風險,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交易對手方沒有統一的結算,沒有統一的清算系統、登記結算系統,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在這 次金融危機當中,個別企業發生支付危機的時候,或者是支付困難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交易對手方是誰,所以當雷曼破產的時候引發了系統性的風險也使這次金融危 機之所以這麼嚴重,與衍生產品場外交易是有關的。
  
  而場外交易情況下籤訂的國際投行的合約從來都不對等。一個完整的合約非常複雜, 往往長達1、200頁,即使是金融科班出身,沒個一年半載也不能完全弄明白。而且事實上,交易對手往往是國際知名投行,他們擁有及其龐大的客戶群,包括買 賣雙方,包含期權、期貨現貨交易,通過大量非交易系統交易,對任何一筆合約都瞭如指掌,他們掌握著客戶最真實的需求及現狀,足夠多的資源和全部量化的數據 模型,使得他們在合約簽訂前就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一般情況下,一個完整的合約都包含有一份期權,圍繞期權包含現貨、期貨等等,他 們會和買家簽訂合約,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以所簽訂合約的相反方向做等量的對沖,這樣一來可以賺取高額的期權合約金,「因為幾乎所有的期權都是他們大投行做 的,投行間的合約金非常少,這樣就保證了合約金差成為一種穩定的盈利,可以做到零風險甚至負風險。」
  
  同時,他們制定的合約也全部 都是不對等的。就東航而言,2008年6月,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已經過去10個月了,離2008年8月的金融危機還有兩個月,基本上就已經可以判斷出金融危 機的發生是必然的趨勢的情況下,同時次債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逐漸體現,所以就是這段時間內,他們在國內簽訂了大量類似東航的合約,就是利用了信息不對 稱大賺特賺,為了顯得更逼真,他們同時明著唱高或者暗著推高油價。
  
  另外場外交易的合約內容設計方面的問題由於都是格式條款,時間期限要求又很快,大多數企業在這方面並沒有專業人才配備,使得根本無法識別合同條約風險,使得許多企業在不明不白的情況下走進了國際投行的陷阱之中。
  
   中信泰富的整個交易合同的確認是在財務經理和另外一個交易員在電話中完成的,對於合同條款各項風險,並未審查,而且在合同簽訂之後,要過個把月的時間才 拿到了合同正本,合同表面的金額可能僅就是500萬或1000萬港元的數額,但是可怕之處在於,最大損失不會止步於500萬,而是500萬乘以24個月, 如果有高槓桿,比如5倍,那就是再乘以高槓桿的比率,這種類似玩弄文字遊戲的把戲,在國際投行手裡玩的神乎其神,事實上,這種合約又名 Accumulator,盈利有上限但虧損無下限,被市場稱為「魔鬼交易」,而國內卻鮮有人所知。
  
  都是無聊隨便寫的,有些地方講 的很粗,一筆帶過,很多金融知識的解釋也很簡單,同時就保證金制度也沒有多做說明,期權分析基本上是按照美式期權進行的,本來想綜合下幾個案例好好批判下 那些到國內來圈錢的投行,寫到後來就懶得寫了,將就著看吧。類似陷阱,在目前的國內已經發生了太多太多,媒體報導也是非常多,相對於企業而言,許多個人更 是無助,媒體報導北京律師在荷蘭銀行購買多個金融衍生產品KODA,投入近2100萬港幣,去年11月底時反過來欠荷蘭銀行200多萬。郝女士也投資了 8000多萬元在香港某私人銀行購買KODA,但兩個月後卻被告知倒欠銀行9000多萬元。其實都是金融衍生品在裡面做的怪,以後有空在單獨做分析吧。
  
   當中國的眾多民營企業家和國營企業在海外一次又一次、一個又一個遭遇金融衍生品血洗的時候,國人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國人還遠遠不熟悉金融衍 生品,國人對金融衍生品背後巨大的風險認識還遠遠不夠,對金融一知半解,又手握巨額資金的國內企業和投資者們,往往會在用小錢賺大錢的利益誘惑下,國人很 容易就被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吞噬掉,而這些金融衍生品則理所當然,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吞噬財富的黑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98

行旅觀察(一) 中國模式,比卡超,江南 Style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2/10/03/%E8%A1%8C%E6%97%85%E8%A7%80%E5%AF%9F%E4%B8%80-%E4%B8%AD%E5%9C%8B%E6%A8%A1%E5%BC%8F%EF%BC%8C%E6%AF%94%E5%8D%A1%E8%B6%85%EF%BC%8C%E6%B1%9F%E5%8D%97-style/

出門兩個月回來,香港的負面新聞鋪天蓋地,頗叫人喘不過氣。誰知竟有娛樂新聞上到頭版:韓國歌手PSY打入英美流行榜第一位?Youtube點擊率3億幾次?全球爭相改編?譁,不得了!

第一時間去Youtbube 睇 Ganam Style,第一次睇覺得好騎呢[主角好似谷德昭],第二次開始就停唔到,首歌節奏好上腦[典型Disco Beat],d舞步又幾過癮[其實唔係咁易跳,好多人offbeat],一口氣看了四、五個版本, Loop 左近30次,先捨得熄機,老實講,我都幾鍾意首歌!

Kpop 打進世界殿堂,意義重大,因為連文化頂峰期的日本,都做唔到。

今日無論係去東南亞、定係南美洲[如秘魯],都可以找到韓國流行歌的影跡,其文化滲透力之強,在亞洲只有日本的動漫畫,和香港的功夫片可以比美,但韓曲不如日本漫畫和功夫片獨特和難以複製,為甚麼會如此流行呢?

我想,應該同韓國的Disco文化有關。他們的流行曲就和英、美的Style 走得很近,容易獲得外國人認同,碰巧新興國家又是抄足西方的娛樂,日本的流行曲文化又早已沒落,韓曲正好乘這個東風,加上互聯網可以無國界地發行,終於造 就了Ganam Style 橫掃全球的神話。

韓國真係唔講得笑,一家三星,打底哂d外國同日本的大Brand; 踢世界盃,踢到世界第四。五千萬人的國家,造出這樣的成績,確實有值得值鏡的地方。

反觀中國,在國際流行文化上就無甚影響力。今日我們講中國文化,還是老祖宗的東西,創意是中國的死穴,但一日中國的制度和政治控制不改,都無法釋放創意。可見的將來,中國都只能做二流國家。

在大吹特吹中國模式之餘,總要保持頭腦清醒,研究人家韓國模式怎麼做得這麼出色罷。

 

呢首Live氣氛真係超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