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內地Accumulator苦主殺到 李華華


2009-07-31  AppleDaily





 

本 港早前有雷曼迷債和解方案出台,相信唔少雷曼苦主,都可以暫時放下心頭大石,話晒都叫做有番啲渣嗱。但華華相信,有唔少銀行依然有排頭痕,事關迷債事件雖 然暫告一段落,不過國內Accumulator(累計認購期權)受害人嘅索償行動又殺到嚟!華華噚日收到採訪通知,今早十一點,會有一班由國內 Accumulator受害人組成嘅「香港私人銀行受害人聯盟」,嚟香港見記者之餘,仲聯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同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一齊去 金管局投訴本地銀行用不良手法誘騙同誤導佢哋,買咗喺內地叫做「打折股票」嘅Accumulator,結果損手收場。

投訴銀行誘騙誤導

呂志華早排接受傳媒訪問時話,香港啲銀行透過打長途電話,向內地投資者推銷Accumulator嘅做法同銷售程序有問題,所以佢哋會向銀行展開索償,仲話一定戰鬥到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89

奇虎360殺到資本市場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8370&time=2011-03-18&cl=115&page=all

自稱為「中國的Facebook」,但近4億的用戶數僅僅讓其「賺了點小錢」——奇虎360的盈利轉化任重道遠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鄭斐 實習記者 吳紅毓然

 

  3月17日,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奇虎360)在香港啟動全球路演,首日便實現3倍多的超額認購。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在香港的路演中,投資者認購非常踴躍,其中索羅斯名下一隻基金也參與了認購,現已成為奇虎360「很重要的投資人之一」。

  多年來,每當人們談到由周鴻禕所創辦的奇虎360,聽到他說「用免費殺毒產品做公益」,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出一個問題:免費的東西,如何賺錢?而現在,這樣一個剛剛「賺到點小錢」的互聯網公司,即將在投資者的追捧中上市了。

  3月14日,奇虎360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IPO)招股說明書。據兩日後SEC公佈的正式條款顯示,奇虎360計劃發 行1210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預計發行指導價區間為10.50美元-12.50美元;同時,該公司還授予承銷商一份約182萬份ADS的超額配 售權。據此估算,奇虎360此次上市至多融資1.74億美元。

  為了上市,一直在外界盈利質疑中「躲閃」的奇虎360,不得不揭開了這層「神秘面紗」。

  從招股書披露中可見奇虎360的發展路徑,首先是以免費殺毒軟件等網絡安全服務產品及其瀏覽器平台,「圈」到了龐大且高粘性的用戶,然後試圖通 過在線廣告和增值服務來完成盈利轉化。這種盈利轉化模式到2009年方初顯效果,這一年奇虎360首度扭虧為盈,盈利419萬美元;2010年的淨利潤為 850萬美元。

  未來一個月,奇虎360還將奔赴美國進行上市路演,目前來看投資者認購相當踴躍。其區區幾百萬美元的利潤,何以吸引國外投資者的「眼球」?

  奇虎搭上的是Facebook的便車。據一些投資者介紹,在路演中,奇虎360以「中國的Facebook」自居,憑藉第三方統計報告顯示的 「3.39億月活躍用戶、用戶覆蓋率達到85.8%」這兩項數據,號稱為「中國按照用戶數排名前三的互聯網公司」,江湖地位僅次於騰訊和百度。從某種程度 上說,這是一個大大超越了其實際營運框架的「故事」,但它滿足了當下投資者的胃口。

  當下投資圈有一種說法,目前正閃現出一個絕佳的互聯網公司上市的「時間窗口」,「這一撥『中國互聯網概念』,只認流量、只認用戶而不問收入,這 麼好的時機,360的故事包裝一下是很有機會的。」一位知情人士也對本刊記者證實,龐大而忠實的用戶群,正是奇虎360此次上市的最大「賣點」。

  但是,儘管奇虎360的用戶基數已經足夠龐大,其向盈利價值的轉換過程仍難以與屬於社交網絡的Facebook或騰訊相提並論。因為後者產生用 戶的平台,同時也是其推出增值服務的平台,用戶基礎「變現」路徑很短;而作為功能性工具客戶端的奇虎360,如何完成這一深度轉化,其實還是一個遙遠的故 事。

抓住時間窗口

  「他們一直說自己很像中國的Facebook,都是通過免費的服務方式迅速地佔領市場,掌握了數以億計的粘性很高的用戶基礎。」上述知情人士對本刊記者稱。

  易觀國際高級投資經理張鵬程認為,當下資本市場窗口對奇虎360這樣的公司非常有利,因為Facebook飛漲至六七百億美元的市場估值,證明 了流量對美國機構投資者的巨大感召力。他分析指出,在奇虎360的上市過程中,風險投資人必然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這批投資人在四五年前就進去 了,以後很難趕上比現在更好的退出時機。」

  2005年9月,曾任雅虎中國副總裁兼3721公司總經理的齊向東創立奇虎。最初,奇虎的定位是一家幫助各大社區、論壇增加搜索功能、創新互動產品的專業搜索技術服務提供商。

  2006年3月,紅杉、鼎暉、IDGVC以及周鴻禕投資奇虎2000萬美元。在完成A輪融資之後,周鴻禕出任奇虎公司董事長兼CEO,並重新確 立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同年7月推出360安全衛士,這款以殺木馬、防盜號、全免費為亮點的防火牆產品,徹底打破了殺毒軟件原有的收費模式,受到網民和互 聯網服務商的極大歡迎。

  距離A輪融資僅過半年,2006年11月奇虎又完成了由高原資本領投,紅點參與的規模為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此外,奇虎A輪投資商紅杉、 CDH、Matrix和IDGVC也參與了第二輪融資。2007年9月,奇虎宣佈360安全衛士用戶量已超過瑞星、金山,成為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安全軟件。

  2008年3月,周鴻禕宣佈360安全衛士通過將域名切換至「.cn」完成從產品向安全平台的蛻變,並從奇虎公司剝離獨立運作,新公司由奇虎股東共同注資3.6億元。

  彼時,周鴻禕曾對媒體坦言並沒有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

  「一說互聯網,就先提到商業模式,一說商業模式,就要問怎麼掙錢,何時盈利……」那些年,周鴻禕最不喜歡與人討論「奇虎到底怎麼賺錢」的問題, 他更願意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條「互聯網規律」上——「你如果提供了一個雖然免費,但是對很多人都有價值的服務,很多人認可你,你一定能想辦法掙到 錢,只是個時間問題。」他用「用戶價值」來說服所有的投資人。

堪比騰訊?

  此時此刻,很多手捧奇虎360上市招股書的圈內人士,開始對2010年秋天的「3Q大戰」品味出了一絲「陰謀論」的意味。

  「騰訊顯然是被360利用了一道。發動戰爭,就是為上市造勢。」一位360產品的競爭對手對本刊記者稱。

  「去年9月,奇虎360已經進入上市準備期。「敢跟騰訊『大打出手』,並且成功逼迫QQ應戰,直接與360安全衛士玩起『互相屏蔽』,最後論結 果其實是難分輸贏,而且360還能扛這麼久,這顯然幫助周鴻禕在投資者那裡增加了不少知名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士向本刊記者指出,「看一個人, 就看他的競爭對手。」

  這很符合周鴻禕的一貫風格——從當年的3721搜索引擎到奇虎,週一路砍殺過來,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以挑戰老大來提高江湖地位。

  2011年初來自艾瑞的一份針對「日均用戶數」的統計顯示,排名前十名的客戶端依次為:360衛士、QQ、IE、360殺毒、360安全瀏覽 器、迅雷、360保險箱、QQ遊戲大廳、PPStream、QVOD。在中國當下人氣最旺的前十大客戶端裡,360的產品佔據四席;更出人意料的 是,360的日均用戶居然比QQ還多。

  「騰訊也是基於一個應用——IM軟件起家,一旦擁有龐大的用戶數之後,它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讓其他互聯網公司忌憚。」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他透露,雖然不會明著提及騰訊、百度等國內大牌網站,但360路演的主體思路必然是複製騰訊的成功模板——「在擁有龐大用戶數的先天優勢之後,後天再去發展很多互聯網應用。」

  不過,國內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曾李青卻認為,評估客戶端產品的價值不應該僅僅看其「人氣」方面,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功能性工具客戶端與社交網絡客戶端的價值完全不是一回事,是N的一次方與二次方的價值差別。」

  截至2010年四季度末,QQ軟件活躍賬戶數同比增長23.8%,已達到6.476億;QQ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達到1.275億。3月16日,騰訊發佈2010年財報稱,全年實現總收入為196.46億元,約合29.67億美元,同比增長57.9%。

  對比奇虎360同期獲得的5770萬美元總營收,騰訊是其50倍之巨。

盈利轉化剛起步

  用「免費」概念花了五年時間培育市場、將用戶量一路帶到接近4億的奇虎360,必然不能選擇一條「重新開始收費」的回頭路。

  「主要通過在線廣告和增值服務來達到盈利轉化,包括產品的入口,平台廣告,遊戲分成,開發利用數億用戶帶來的網站導航以及搜索結果帶來的流量分成等。」前述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分析公司盈利模式。

  奇虎360在招股書中稱,公司開發了眾多開放平台,以便為網頁遊戲、電子商務網站、軟件及應用等眾多第三方合作夥伴在這些平台上提供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從而獲得分成收益。

  不過,目前360還僅僅站在這一盈利模式的「起跑點」上。

  今年2月以來,360一系列第三方平台產品迅速上馬——2月18日推出一款專為網頁遊戲量身打造的瀏覽器;2月23日,推出「360團購開放平 台」,彙集了拉手網、美團網等200家團購網站;3月1日凌晨,360又發佈了一款酷似iPhone APP應用的產品——安全桌面。這款產品可以自動整理歸類已安裝的軟件和常用網址,並且可以在自帶的軟件庫中直接下載安裝軟件。

  對於奇虎360而言,如何將近4億安全產品客戶端的用戶,成功遷移到更多的開放平台,無疑是當下最大的課題。多位業內人士向本刊記者指出,360的未來出路,有可能是繼續圍繞瀏覽器產品做多元化平台的開發,進一步擴展增值服務的空間。

  目前,通過安全瀏覽器佔領用戶入口是360用來做文章的核心平台。自2008年4月首款安全瀏覽器產品問世以來,截至2011年1月,其活躍用 戶數量達1.72億,成為中國市場上僅次於微軟IE瀏覽器的第二大網絡瀏覽器。360自此實現了將安全衛士客戶端用戶向瀏覽器產品的遷移。

  瀏覽器產品令奇虎360首次看到了賺錢的曙光。招股書顯示,2010年第四季度,奇虎通過瀏覽品產品所獲得的在線廣告收入約為1413萬美元,佔到公司總收入的七成。

  不過,基於Web瀏覽器的多個第三方平台的新嘗試能否帶來更可觀的盈利,還有待一定的觀察期。比如360推的團購平台,被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評價為「開不開放對產業影響不大」,是一個邊緣化的應用服務平台。而「安全桌面」這款產品卻獲得一定好評。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胡延平認為,面對2011年互聯網「App化大潮來臨」這一趨勢,瀏覽器地位不僅沒有削弱反倒有所增強,甚至成為Web App平台(基於瀏覽器的應用程序集成平台)的核心——Web OS(基於瀏覽器的虛擬操作系統)的雛形。

  相比騰訊,奇虎360從龐大的用戶身上「還只賺到了點小錢」。上市可能在短期構築了一個奇虎360的安全港,但投資者們絕不想聽到一個虎頭蛇尾的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8

限購令殺到 碧桂園帶頭劈價

2011-8-4  NM




內地樓市高溫不下,去年四月,中 央出狠招撲火,於北京及上海等一﹑二線城市實施限購令,打擊成交。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下旨,短期內或將限購令推行至二﹑三線城市,直搗地產商「糧 倉」,大部分在港上市的內房股即時腳軟。為保資金流,碧桂園(2007)「帶頭」降價,旗下位於三線城市惠州的新盤「十里銀灘」,在限購令殺到前,突然以 七五折促銷,劈價程度屬市場罕見。上週六開盤,吸引數千名買家搶貨,逼爆惠州售樓處。「賣得快好世界」,政策「寒冬」隨時殺到,內房股劈價套現戰陸續有 來。

週六,碧桂園樓盤「十里銀灘」正式開售,以罕有「七五折」的低價作招徠,吸引過千名買家前來掃貨。進入樓盤前,可見到延綿超過兩公里的私家車車龍,停泊在 公路兩旁,大部分掛着來自深圳的「粵B」車牌。「十里銀灘」打着深圳東的旗號,其實距離羅湖近兩小時車程,同區有仍在擴建中的中海油煉油廠,還有石化廠及 煤電廠等,站在樓盤內,仍望到海灘遠處冒煙的煙囪。現場大部分是「準買家」,早前已繳交了兩萬至五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誠意金」,獲派了籌號,前來揀 樓。為疏導人潮,售樓處開設了兩個認籌區,買家按「入飛」日期分批進場。其中一個逾二千呎的認籌區,擠滿了約四百人,工作人員忙於派發水及漢堡包,人聲鼎 沸。來自深圳的張小姐手持認籌紙,不時記下已宣布了的籌號,着緊的說︰「以前都沒聽說七五折的優惠,山景房打折後實在便宜,四十多萬就有一套,好多人買, 肯定輪不到我。我打算買海景房,用來度假,七千多元一平方米(註:一平方米相等於十點七六平方呎),在深圳,一套房(每平方米)均價也要三萬多。」張小姐 指深圳有限購令,自己已有兩套房,不能再買,只可以到沒有限購令的惠州買,但由於第三層樓不能再做按揭,要一筆過用現金支付。另一個來自惠州的范先生,一 次過購入十個海景高層單位,「七五折確實便宜啦,其他地方你不可能買得到。」他表示,有兩個單位是他的,其餘八個是代親友購買。當記者表示對單位有興趣, 范生即透露可轉讓其中兩個單位,還催促道:「你要是有興趣,要快一點落實。」此時,一群男女走近,圍着范生,審視着他手上的一張買樓清單,交頭接耳。開盤 短短兩日,是次推售的五千多套單位,已售約四千套。

聞風即劈價

「十里銀灘」位處的惠東海濱區,近年吸引十個地產商發展,除了碧桂園新盤,還有萬科雙月灣﹑富茂威尼斯灣等。「十里銀灘」每平方米樓價折實後,山景洋房連 裝修只要四千五百元,海景洋房最平只要六千元。中原地產惠州總經理鍾志斌指,相比附近同期開售的合正東部灣,公寓及洋房每平方米售價由八千三百元至一萬二 千元不等,碧桂園確實「賣大包」。「以前未聽過有發展商以全線七五折發售,項目位處濱海地區,折後價錢十分吸引,現時惠州市區惠城區每平方米均價約六千七 百元,「十里銀灘」新樓都係四千幾,佢所屬的惠東區都亦要四千元。」 「十里銀灘」是碧桂園今年的重頭項目之一,突然劈價,皆因惠州盛傳會成為新一批推行限購令的三線城市。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六月全國七十個大中城市,有六 十七個城市樓價持續上漲,以二、三線城市升幅較大。熾熱的樓市燒至二、三線城市。上月十二日,總理溫家寶提出新「國五條」,要求嚴格執行已實施的住房限購 措施,並進一步擴散至其他二、三線城市,交由住建部草擬「新上榜」限購城市名單。同月十六日,碧桂園高調推售「十里銀灘」,初時仍不以為然,宣布山景洋房 每平方米售價五千五百元起,海景洋房每平方米一萬元起,碧桂園總裁兼執行董事莫斌更表明不會刻意減價促銷。話音剛落,卻傳出惠州大有機會「榜上有名」,推 行限購令。兩日後,碧桂園突然「變陣」劈價,打出七五折旗號吸客,市場一片嘩然。上週三,距離開售前三天,「十里銀灘」的銷售處,仍有逾百人在場睇樓。甫 踏進門口大堂,王姓女經紀已拉着記者手,邊走邊催促道︰「現在已經派了五、六千個籌,你再不認籌,就沒得選樓了。」另一經紀向記者透露,在推出七五折後的 首個假期,兩天內就派出近三千個籌,有逾萬人到場睇樓。

套現防斷纜

低價促銷向來是碧桂園的拿手好戲,皆因其土地成本遠較其他內地地產商為低。根據中航證券的報告,萬科﹑保利地產每平方米土地的盈利貢獻約為土地成本的五成 至六成,恒大約為一倍,碧桂園則高達兩倍。近年,碧桂園便因屢次以低價奪地,遭外界質疑,早前新華社便批評碧桂園於安徽和縣拿地數千畝,只向和縣政府支付 每平方米七十三元的費用。現時,碧桂園土地儲備約五千三百萬平方米,是內房股中排名前三位的「地王」,大部分位於市郊或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雖然地價 低廉,但年初碧桂園公布業績時,預計今年的資本開支達一百六十億元。近年,中央下令遏抑樓市炒風,銀行大幅收緊資金鏈,直接打斷內房股命脈,一眾內房股唯 有透過發行優先票據抽水,年息動輒逾十釐。根據年報,碧桂園自○九年起,共發行五批共二十九億美元(約二百二十六億港元)優先票據,息率介乎十點五至十一 點七釐。以平均息率11釐計,一年只是還息已要二十五億元,佔去年純利五十多億元的一半。由於該批票據最早都要一四年才到期,換言之公司有排捱貴息。今年 初,碧桂園亦放言會加快賣樓,令資金回籠。下半年,碧桂園還有八至九個樓盤推售,卻遇上新一輪限購令,一旦「快速銷售」年代終結,對碧桂園的資金鏈構成前 所未有的威脅。

「辣招」為樓市撲火

2010年4月,國務院宣佈實行「國十條」,為樓市降溫,當中兩招被視為內房股「催命符」︰限貸令交通銀行(3328)和中國銀行(3988)帶頭宣佈暫 停第三套房借貸,全國銀行幾乎全線跟隨。今年一月,國務院進一步將二套房首付金額由50%提高至60%,貸款利率不可低於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現為 6.56釐)1.1倍。限購令已擁有一套商品房的家庭,只能再購一套商品住房。北京、上海、天津及深圳等十六個一、二線城市陸續執行;至今年中,限購令擴 散到全國逾四十個城市。7月12日,國務院表示樓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採取必要的限購措施。

內房提早過冬

市場預計,新一輪限購令最快八月就會出爐,為一眾內房股埋下「計時炸彈」。穆迪日前發表報告指,雖然內房上半年合約銷售增長強勁,但新政策勢將拖慢未來六 至十二個月的銷售情況,尤其是在二、三線城市擁有較多物業的公司,包括中國海外(0688)、碧桂園(2007)、恒大(3333)等。事實上,國務院自 去年四月於北京推行限購令,至今已有逾四十個城市實施,主要位於一、二線城市。過去一年,這些城市的房地產成交量已明顯萎縮,多間發展商均變陣力谷二、三 線城市項目,同時炒風亦吹至次級城市,令樓價水漲船高。因此,發展商才勉強交出達標中期銷售數字,其中,二、三線城市的「龍頭」地產商,包括碧桂園及恒大 地產,均完成全年銷售目標五成以上,其他如雅居樂、富力和佳兆業等內房股,上半年只實現全年目標不足三成五。不過,隨着限購令擴散至二﹑三線城市,碧桂園 及恒大能否維持高銷售額,成為疑問。瑞信內房股分析員杜勁松直言,睇淡內房股下半年表現,尤其是涉足限購令城市比重較高的內房股,如中海外、富力等,維持 行業「減持」評級,「預計股價及樓價都會跌約一成,因為有限購令,樓價雖然跌,成交量亦不會因而增加。」該行估計,大城市周邊的衞星城市、主要高鐵站所在 地及擁有天然資源的小型城市,是實施限購令的三大高危。杜勁松在最新一份內房研究報告中,指出十一個最大機會「上榜」的城市,包括東莞、惠州、韶關﹑揚州 等。以此計算,受影響最大的內房為佳兆業(1638)和碧桂園(2007),分別有四成二和兩成二的土儲會受到影響。每年下半年都是地產商賣樓套現旺季, 在限購令威脅下,「要錢不要貨」的劈價潮才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3

民企股災殺到 再揭亞果醜聞

2012-04-05  NM

三月是上市公司公布業績高峰期,今年卻成為一眾民企股的「死線」。繼上月中,兒童用品股博士蛙(1698)及大慶乳業(1007)因核數師「跳船」而雙雙停牌後,多隻民企股接連「露底」而被洗倉,股價大插水。 民企風暴愈演愈烈,早前被本刊踢爆賬目有問題的亞洲果業(73),位於廣西的種植場,再爆出廉價霸地醜聞,有村民更踢爆亞果「粉飾」果園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民企業務分布大江南北,「山高皇帝遠」,股民難辨真偽。不少海嘯後上市的民企,業績已相繼「大走樣」。本刊請來專家,拆解民企「化妝術」,揪出嫌疑犯,避免成為下一輪「斬頭」受害者。


民 企股「搭棚」方式層出不窮,早前本刊走進農業股亞洲果業(下稱亞果)內地多個種植場,踢爆亞洲果業年報作大,內地附屬公司的營業額、果樹數量,少於與年報 所登的數目。上月中,記者發現有廣西農民在內地多個網站,投訴村組長在村民不知情的情況下,跟亞果董事長唐宏洲簽下廉價土地租賃合同,強迫村民租地予亞果 做種植場。 廣西合浦正是亞果的發跡地,聲稱擁有全國最大鮮橙種植基地的亞果,聲稱在當地的種植場達四萬六千畝,鄰近北海市。十多年來的土地糾紛涉及烏家鎮和石灣鎮的 多個村落,包括西大、烏家、瓦聯、新村等。記者聯絡上農民代表李先生(化名),由於事件敏感,他多番肯定記者身份後,才答應在當地一間外資五星級酒店與記 者見面。

主產區涉廉價霸地
李先生指果園的土地十年前每畝租金為一百三十五元(人民幣,下同),○○年亞果接手後,在 村民不知情下,與合浦縣政府簽約,將租金降至六十元,且半年才發一次租金,令村民難以維持生計。根據亞果○九年的上市文件,該果園每畝租金六十元,三年調 整一次,但卻沒有兌現。「亞果不加租,也不給我們收回土地,有些村民要用每畝五百元去租其他地種甘蔗。」李先生指,多年來,已有不同村民分別入稟北海市中 級人民法院及廣西高級人民法院,要求判決合同無效及賠償,甚至上訪北京爭取租金提升。但遭法院駁回訴訟,指案件不屬法院受理範圍,叫村民到香港找仲裁。 「香港不是我們地頭,人家有財有勢,我們沒錢請律師,也怕被人打。」李先生嘆道,他和部分到北京上訪村民,都曾無故被施襲。說到這裡,他突然張嘴取出兩顆 假牙道﹕「我的牙就是給打掉的。」

夏橙豐收成疑
李先生表示,所有村民都了解亞果運作,但從未見過果園長滿果和有貨車 進出村內運果。做貨車司機的村民陳先生表示﹕「前面見到嘅地都係亞果嘅,但佢哋冇咁多工人,好多地閒置,近年好多都轉租俾人種甘蔗,每畝甘蔗年收入約五千 蚊。」不過,根據亞果一○年報,合浦種植場收入達六億多,佔總收入四成四。今年一月,記者曾到合浦烏家鎮的種植場直擊,發現果園長滿雜草,果實凋零。上月 初亞果財務總監宋治強曾在業績記者會上,反駁指記者去得不合時,三月底夏橙收成時就會掛滿果。上月底,記者再到合浦石灣鎮的種植場,向職員指要買橙。戒心 甚重的負責人,堅拒出示卡片及透露姓名,支吾其詞道﹕「你哋邊度嚟㗎?我哋一定有果,但有大部分已運出國外賣。」之後負責人用小型貨車載記者到「最多橙」 的幾列果樹摘橙,但樹上的橙非常疏落,不少已跌落地。

超大有份 夾計「掛橙」
合浦種植場早年由美國都樂(Dole) 公司經營,後轉手予純品中國北海食品。村民指純品接手後,因為蟲害問題,於九九年終止合同。「蟲害搞唔掂,啲果一路生一路跌落地,產量急降。純品走後,政 府再為這個大型項目招商,竟然平租俾亞果。」村民怒道。當時,與亞果聯手搞合浦種植場的另一投資者,正是現正停牌、曾被本刊踢爆「農作變老作」的超大現代 (682)。○一年,超大斥資一億港元,入股亞果的利添生物科技發展(合浦)有限公司,持有四成九的股權。直至○九年亞果在香港以介紹形式上市時,超大仍 持有亞果近三成股權。 村民李先生指,亞果於○五年在倫敦AIM市場上市時,見果園凋零,便「借用」美國都樂公司早年種滿果樹的舊照片,「我有個親戚仲幫佢哋去湛江運橙回來,將 橙掛上樹,再扮成員工來拍照,如果佢肯俾番市價租金,我哋唔會理佢真定假。」村民嘆道。本週一,亞果回應每畝租金已調整至六十二元八角四仙,並重申從沒有 邀請村民到湛江買橙及拍照作上市文件用。

民企連環爆
本刊為踢爆亞果、超大,跑勻大江南北,想不到踏入業績期,多隻民 企股卻「紙包不住火」,連環「自爆」。先是月中,在龍年「生仔潮」概念下熱炒的兒童用品股博士蛙爆煲,核數師德勤辭職,股份停牌至今。一星期後,德勤再辭 去大慶乳業的核數師身份,迫使大慶停牌,風暴一發不可收拾。延遲公布業績的歲寶百貨、業績遭質疑的人和商業、突然配股抽水的西藏5100、董事跳船的順光 風電,相繼遭投資者洗倉,過去兩星期股價分別插水六成至七成六不等。 如此大規模的民企洗倉潮近年罕見,不少散戶都「中招」。一向愛抽新股的梁先生,於博士蛙上市時,抽到四手(每手二千股)新股。今年初市場熱炒「龍B」概 念,他再以每股二元多買入六手,持有至今。月中,博士蛙爆煲後停牌,梁先生當天早上,仍「未識死」,打算「瞓身撈底」溝貨,「嗰朝真係好緊張,狂上網睇論 壇,好多網友話可以去馬,好彩公司停咗牌,救咗我一命。」他無奈指正儲錢做首期買樓,現在有數萬元被鎖死了:「幾時先可以拎得番?依家咩都冇啦。」 上週五下午,記者去到觀塘裕民坊的中銀證券部,發現場面冷清,大部分散戶都「眼看手不動」,有散戶笑言﹕「仲買春天百貨?夏天都嚟緊啦﹗」另一散戶即附和 道︰「買旭光,眼光光。」不過,亦有股民大膽「執死雞」,其中散戶張先生於每股一元三毫時買入一萬股卡姆丹克太陽能,搏「反彈」,「我睇好新能源,呢隻股 跌咗好多,好平,因為歐洲減少補貼,少咗人買太陽能板,業績咪走樣囉,但仲有基金揸貨,(股價)彈一彈咪走囉。」

海嘯後「雜牌軍」湧港
近 期爆煲的民企股,大部分是○八年金融海嘯後才上市的,業務五花八門,如同「雜牌軍」。民企上市不久即「走樣」,市場矛頭之一直指核數師。資料顯示,除了博 士蛙及大慶乳業,上市三個月已發盈警的豪特保健,及去年五月停牌的瑞金礦業(246),都是由德勤出任核數師。有資深會計師透露,近年業界歪風四起﹕「金 融海嘯嗰幾年,個市好唔掂,之後美國推QE1及QE2(量化寬鬆政策),突然間好多錢湧入市場搵出路,當時美國投資者一見到中國的相關股票,乜都唔理就 買。投行同會計師行之前兩、三年無乜賺到錢,個市突然咁大需求,當然不停接生意。唔只德勤,Big 4(四大會計師行)同其他會計師行都為搶客衝昏頭腦,幫好多高風險的企業上市。」 中國經濟多年來大幅增長,民企增長速度快,但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警告,民企面對逆境的防守力薄弱,是其重要的致命傷。「好似博士蛙屬內需股,經濟好 時便急速發展,經濟一放緩就頂唔住。另外,卡姆丹克賣晶片,業務無乜問題,但晶片價格由○九年嘅百多美元,跌至依家嘅廿多美元,公司便應付唔來。」譚紹興 續指,不少民企的高盈利經營模式都難以維持,遇着市場資金收緊,便紛紛「現形」。

高增長變高危
散戶為防踩「地雷」, 須打醒十二分精神。譚紹興指,單看損益表(Profit & Loss)已不夠,「條數表面上睇同以往差唔多,但其實內部已發生了好大變化。」他表示,股民要特別留意公司不同天數的應收款項所佔的比例有否改變、借貸 比率,以及存貨量有否急增等,均可反映公司業務是否有問題。「一般藍籌的借貸比率略高於五成仍屬正常水平,但對於二、三線股來說就過高。」譚紹興指。另 外,屢次傳出延遲上市的公司亦須留意,部分可能因市況差,但亦有可能因為「盤數唔得」要再粉飾。因缺乏號召力而減少集資額的,上市後亦有可能潛水。 譚紹興亦提醒股民要留意沽空比率,港交所網頁的「統計數據及研究」內,可查看每日的沽空數據,假如一個股票連續四、五日的沽空額多於五千萬的話,反映有大 戶已「收到風」,準備散貨。還有就是業務性質,「以西藏5100為例,一間只有約二百名員工、賣樽裝水嘅公司,市值卻高達廿幾億,換言之每個員工的產能高 達幾千萬,你信唔信?」譚紹興笑說。

保薦人要孭飛
民企良莠不齊,已直接打擊市民抽新股的信心。有證券行內人士透露, 部分新股只有兩、三個散戶入飛,情況堪虞,有傳部分「未夠班」的新股更以八折價暗中向基金批貨,基金短期持貨後,便會趁市場流通量仍高時散貨獲利,導致新 股上市後頻頻出現插水之慘況。「第一個要怪罪港交所。」靈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康認為,港交所為了保持香港全球新股集資額之冠的地位,沒有做 好把關工作。「質素高的內地股一早已經上晒市,包括內銀及內房股等,之後上市的民企財務質素愈來愈差,○九年下半年上市嘅股份,大部分跌穿招股價。」黃偉 康認為,現時市場混亂,港交所要整頓機制,一旦上市公司出事,須向保薦人追究責任。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6

金控購併戰 蔡辜從國內殺到海外

2013-01-07  TCW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富邦金控宣布以新台幣三百零六億元買下華一銀行的八○%股權,並取得實質控制權,創下台灣金融業購併中國外資銀行的首例。

三天後,《日經新聞》報導指出,中信銀打算以五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七億元)購併日本東京之星銀行(Tokyo Star Bank)一○○%股權。若此舉成功,不僅是台灣金融業購併日本銀行業首例,更是日本銀行賣給外資銀行業者的首例。

這也正式宣告台灣金融購併大戶,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與中信金大股東辜仲諒兩人的購併戰火,已從過去的台灣內戰,二○一三年正式打到了海外。

「買貴了!」里昂證券金融與傳產研究主管許世德,如此看待富邦金購併華一銀行的價格。他認為,華一銀行的放款對象中,有二○%是不動產業者,比重相當高,在中國緊縮銀根和打房政策下,對華一銀行的資產品質打上問號。

出價打敗三家金控蔡明忠為何甘願買貴?

外資從銀行財務數字,評估富邦金買貴了,然而,過去以來,從彩券業務、南山人壽到壹傳媒交易案,出價向來不大方的蔡明忠,為何願意砸下重金購併華一銀行?

蔡明忠願意出高價,就是為了「買時間」。

富邦金早在二○○八年就透過香港富邦銀行參股廈門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間接參股陸銀的金控,一度成為國內西進最快速的金控。但礙於廈門銀行沒有全國性執照,發展腹地限於福建省,隨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大陸放寬台資銀行申設大陸分行限制與業務範圍,台灣銀行業紛紛西進設點,富邦金當初繞道參股的先發優勢逐漸消失。

華一銀行目前的據點,除了大上海地區,還涵蓋深圳、天津等重要城市,蔡明忠如果能買下華一銀,等於一口氣拿到十四家據點,相較於目前台灣銀行業赴大陸設分行只能一家、一家慢慢開,富邦金進度可馬上超前,搖身一變成為拓展中國市場最快的台資金控。

這成了蔡明忠搶回中國優勢的一步棋,富邦金經由投資銀行摩根大通,投入由寶成集團主導的華一銀行公開招親案,與國泰金、中信金、兆豐金捉對廝殺。「兆豐金是公股,要通過一個合併案曠日費時,一開始就等於出局了。向來保守的國泰金出價,股價淨值比不超過兩倍。」一位參與此案的金融界人士透露,富邦金出價高達股價淨值比的二.六倍(不含現金增資),可說是出價最高的業者。

富邦金出的價格夠高,二○一二年九月上旬,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帶著他的接班人、大女兒蔡佩君,與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副董事長蔡明興餐敘,雙方在飯局上早就握手敲下這門婚事,簽下備忘錄。

然而為何富邦金遲遲到十二月底才宣布這項結果?

富邦金盤算:最後一個柏金包當然要搶

「因為這中間三個月的時間,全花在與華一銀第二大股東浦發銀,以及中國銀監會與台灣金管會的溝通上。」一位與蔡明忠熟識的人士透露,浦發銀必須配合出售一○%股權,讓富邦持有八成的完全控制性持股,是蔡明忠願意出高價的關鍵之一。

一位富邦金控高層指出,華一銀行就像是最後一個「柏金包」,「出比較高的價錢來搶,也是合理的。」因為華一銀行與其他陸銀相比,由於其台資銀行背景,被大陸銀監會歸類為「外資銀行」,而非陸銀,因此讓參股者可以一口氣取得五成以上股權,掌握主導權。

相較之下,二○一二年三月,富邦金和元大金有意爭奪大眾銀行的購併案,後來因價格過高而告吹。據了解,當初元大金提出收購大眾銀行的價碼,相當於每股十五元至十七元,估計總交易價值將達三百七十一億元。換言之,現在富邦金以三百零六億元購併華一銀行,比買大眾銀行還要便宜。

第二個關鍵,就是金管會的態度。據了解,富邦金取得蔡其瑞的備忘錄之後,第一時間向金管會報備,而金管會的態度,則是先要了解中國銀監會的想法。

因為華一銀行的名字,是當年由江澤民親筆所寫下的,也是特批下唯一一家中國全國性執照的台資銀行,華一銀的交易,不是大股東說了算。因此,為了讓這個案子能夠成功,蔡明忠用盡了大陸人脈,花了兩個月時間,終於取得中國銀監會的首肯。

同業積極布局中國辜仲諒為何獨鍾日銀?

只是當蔡明忠與蔡其瑞在九月初就簽下備忘錄後,十月間的金融圈仍不斷傳言中信金有意搶親。

就在富邦金與華一銀結親後,一直在金融購併戰場上,與富邦金捉對廝殺的中信金,在日本傳出打算購併東京之星銀行的消息,中信辜家的日本金融布局與人脈網,跟著一一浮現。

蔡明忠搶華一銀,為的是中國分行布局,然而,辜仲諒為何選擇攻日本?

一月二日,馬政府任內的第一任駐日代表馮寄台,成為中信金最高顧問,馮寄台的現身,代表中信金進軍日本、購併銀行的企圖更加明顯。

一月六日,辜濂松的追思會,他生前的好友、日本新任副首相暨金融大臣麻生太郎,將派遣他的親弟弟代表他來台,向辜濂松致意。

論日本人脈,國內金融界無人比得過辜濂松,二○一二年四月,日本政府頒出企業界最高榮譽旭日重光獎章,四十年來,第一個得獎的台灣人,就是辜濂松。而他的追思會能讓日本金融大臣派人來台,這是辜濂松生前,為中信金的中國大陸布局,已經布下三個錦囊計畫,「購併日本銀行,是這三個錦囊中的第一個。」一位熟識辜家的金融界人士透露。

這位人士指出,「馬政府上任後,全面發展對日的商務合作,當時與日本關係極佳的辜家,看到這項政策宣示,就開始思考台、日金融合作的可能性。」

早在鴻海於二○一二年三月與夏普簽訂股權合作之前,辜家於一年半前就接觸由私募基金掌管的日本青空銀行,盤算全面收購的可能性。但後來青空銀行股價從一百五十日圓一路漲至二百七十日圓,投資報酬率降低而作罷。

二○一二年,東京之星銀行的大股東、美國私募基金龍昇星,委請投資銀行野村出面尋找買家,由於青空銀行亦是東京之星銀行的股東之一,透過這層關係再與辜家牽上線,這讓中信辜家決定將重心朝購併日本銀行發展,而放棄華一銀行這項布局。

中信金盤算:日銀當誘餌吸引陸銀合作

當台灣金融界全往中國大陸發展,「辜家盤算手上現有籌碼後,決定逆向思考,以中信銀最強的海外平台為基礎,把中信銀打造成一個中、台、日合作平台,用這個優勢吸引國際化最弱的中國大型銀行主動上門尋求合作。」一位中信金高層指出,若能有一家中國大型銀行的合作,這抵得過上千家華一銀行的優勢。

「中信銀的海外分行數,是國內銀行業第一多,中國銀行業最缺的就是走出中國的經驗,這是我們吸引中國大型銀行合作的最大誘因。」這位中信金高層透露,馮寄台在此時被中信金延攬成為最高顧問,就是辜濂松生前打算將中信銀打造成中、台、日合作平台計畫的布局之一。

主管國內金融產業發展的金管會,在二○一二年七月一日改制為首長制,陳裕璋續任金管會主委後,成了國內任期最長、且第一位跨任期的金管會主委,他當時釋放五大利多,其中一項與銀行業發展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建立兩岸金融平台」。

當陳裕璋宣布推動兩岸金融平台半年後,為了這個目標,蔡明忠選擇出高價購併規模小的華一銀,直接進攻大陸上海,辜仲諒則是迂迴日本東京,要以中信銀的國際平台優勢吸引中國大型銀行主動追求合作。

一旦富邦金併華一銀、中信金併東京之星銀行成局,不僅等於金管會的兩岸金融平台政策正式起跑,亦將是國內金融業正式邁向海外購併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48

App接案大殺價 百萬殺到剩五萬

2013-01-28  TCW
 
 

 

台灣的冬天正值暖冬,但對手機應用程式(App)代工開發業界來說,卻遭遇超級大寒流來襲。

當初,蘋果帶起風潮App代工公司三年擴編九倍

蘋果(Apple)在二○○八年七月透過App Store,帶動全世界的App熱潮以來,兩大平台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一共創造出超過一百四十萬個App。蘋果的App Store日前才宣布累計下載次數達到四百億次,平均全球每人下載過五.七次。我們透過手機玩遊戲、找尋好吃的餐廳,用Line發訊息,App經濟蓬勃,不少企業也找尋App代工廠商來發展App,希望可以打響品牌。

這讓替客戶寫App程式的代工產業一度火熱。如二○○九年成立的宇軒數位公司不斷擴編,從最初的六人,到二○一二年上半年更一口氣從四十人增加到六十人,三年內成長九倍,其代工超過一百個App,客戶遍及各行業,從新光三越、永豐銀行、藝人張韶涵等都是客戶,年營收至少新台幣四千萬元。

但是,宇軒卻在去年下半年陸續裁撤二十人,多數是開發人員,「二○一二年第三季景氣急凍,接單量緊縮。」宇軒創辦人李昆謀說,他用「驚濤駭浪」來形容這段歷程。另一家原本和宇軒抗衡的開發公司,也在過去一年把整個開發部門裁撤,專注在既有行動簡訊與整合行銷業務,App開發全採「轉包」模式進行。

現在,行銷效益不佳產業走到第三年進入瓶頸

產業一下子進入寒冬的關鍵就在於,這些App程式帶給企業主的行銷效益,並不如預期。

確實,App程式如果做得好,馬上可以帶進現金,美國星巴克(Starbucks)在二○一一年十二月推出手機App,整合會員卡、菜單、新品資訊等功能,甚至貼心記錄你的點餐紀錄,一年下來,星巴克透過這個App賣出了八千萬杯咖啡。

但是,App要發展得好,定位很重要,可是不少企業與品牌主是趕潮流而做,李昆謀說,台灣的老闆們在二○○九年開始出手下App訂單,「不管成效如何,別人有,我也要有,想做第一。」

老闆們沒有搞清楚自己的需求,結果就是製造出很多「蚊子App」,「不好用的東西誰想下載?沒有下載量,當然也沒有達到行銷目的。」行動廣告商威數意動事業發展部總監呂偉強點出怪象,這也導致App代工產業發展到第三年就進入瓶頸期。

這波寒流帶來另一個影響是——市場大殺價,「二○一一年行情最好,一個需要串接功能與後續維護的高規格案子,可以喊價到新台幣一百萬元以上,現在五萬到十萬元的比比皆是。」一位從軟體科技大廠轉進App開發的工程師心有戚戚焉的說,付出同樣心力,收入卻只有過去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這個警訊,讓App產業將展開一波淘汰。App開發是個新興行業,全球發展史約四年時間,台灣起步時間還晚美國一年,投入業者規模不一,大者如PC時代的系統整合廠商(SI),小者如廣告整合行銷公司,以及三至五人規模或是個人工作室。而若以企業App市場規模估計,以台灣一百二十七萬家中小企業來計算,若每一家製作一個平均單價五十萬元的App,市場規模約六千三百五十萬元。

未來,工程師拚轉型改提供企業內部App求活路

關鍵,並不是這個產業產值的變化,而是企業正開始冷靜審視,App對企業的意義為何,其帶來的行銷效益到底是否如預期的大,畢竟,星巴克只有一個。

現在,這群受困的App廠商,已把轉型目標放在「企業內部資訊App化」的新機會上,也就是「行動版的企業資源規畫(ERP)」,即將以往建立在PC上的會計、財務、製造、進銷存等資訊系統,通通搬到手機上。美國《財星》(Fortune)五百大已有九成公司導入iPad在開發運用。

金融保險業可說是率先導入的行業,現行台灣幾乎每一家券商都開發了手機下單App,有券商因此一個月可以增加一倍的成交量。

國際上,錙銖必較的航空業如英國航空、廉價航空酷航等,也導入iPad取代椅背上的個人螢幕,並開發訂票與管理App,一班飛機,一年可以省下一百二十萬美元的燃油費,航空公司也可以利用App更換個人螢幕內的影音內容,或向地面報修毀損設備,爭取維修時間,增加班機的飛行時間,就可以減少損失。

據了解,國內長榮航空也在開發類似功能的內部App。

可是,新商機看得到,但App代工開發商不一定吃得到。因為ERP系統行之多年,多操控在大型系統整合業者手上,譬如神通資訊過去就是PC時代專作政府系統的業者,也早就鎖定交通與醫療產業的內部App,高鐵、台安醫院都是它的客戶。

App產業的競爭正進入淘汰賽。成立一年多、中部以南代工開發規模最大的飛行人數位設計創辦人謝嘉謙表示,「App開發門檻墊高了,業者若技術、美感、設計等專業不足,將失去競爭力。」

整體而言,當智慧型手機用戶已經到達十億,App市場的規模會爆炸性成長,根據多家研究機構預測,二○一三年接近三百億美元。

但是,對於代工開發業者來說,前有新應用要追著跑,後有更強大競爭者在搶單,能否在寒冬後歡喜迎接春天,有很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24

董寶珍:茅台從戴維斯單殺到戴維斯雙擊的未來之路 董寶珍

http://xueqiu.com/7694221981/25540146
茅台中報披露之後導致股價跌停,分岐很大。中秋節股價再次大幅下跌,此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一過程中本人遭遇了裸奔。同時應約與國際投資機構和國內資產管理界人士與我對茅台的現狀、未來進行了交流,大家對茅台表達了極大的關切,某種程度上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憔慮,過去我對茅台對白酒的分析不下幾十萬字,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事情進行分析,目前對具體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進一步需要分析的新東西了。因此,我以歷史上形成的研究資料為基礎,並結合近期同某國際投資銀行研究人員電話交流的內容,整理了一篇相對比較系統也比較中長期的分析,這個分析我努力地不站在個別事件中思考問題,極力站在整體的、系統的視角下看問題,包括在時間上兼故短中長期,對必要的具體事情的分析過程 努力的將這個事情放在行業整體發展及事件前後演化過程來分析,希望得到的是一個全面系統有歷史延續性的整體認知。以下是我對茅台的系統思考。
  首先我們看幾組背景數據。
  圖表1:茅台的產量和銷量數據。
查看原图   我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年份茅台折算成普通茅台的銷售噸數。比如2012年茅台公司大約銷售出1.4-1.5萬噸茅台酒,2012年普通茅台酒的出廠價為685元,假如2012年茅台公司銷售出的1.4-1.5萬噸茅台酒都是普通茅台,則營業只有180-190億元,與265億的營業額,,有較大差距,道理是2012年茅台公司銷售出的1.4-1.5萬噸茅台酒還有15年年份酒,30年和50年年份酒,多出來的70多億是年份酒的營業額。計算後最終我們看到圖表中的數據,以2012年為例,大概銷售了1.4萬噸到1.5萬噸茅台,而如果把它折算成普通茅台的銷量,大體上是2.3萬噸。在這個數據中歷史統計可以看出,茅台的營業額中有1/3來自年份酒。 茅台的總營業額中年份茅台佔總營業額的1/3左右。

  數據2:我們看到在數據表2中有一項是平均的單瓶成本。
查看原图   這是我的助手通過統計茅台的主營業務成本和當年實際銷售茅台酒的噸數進行相除計算得來的。平均單瓶成本等於茅台酒的主營成本除以茅台酒的銷售噸數,經過統計過去十多年,茅台的單瓶成本大體在35-45元之間波動,沒有大幅變化。統計平均單瓶成本的意義在於,平均單瓶成本起伏變化,能夠揭示出每年高利潤率的年份酒所佔的比例是多還是少。比如某一年單瓶平均成本大幅升高,達到了45元一瓶,那麼這意味著這一年高利潤率的年份酒佔比下跌,銷售的主要是普通茅台,拉高了平均成本。反之若某一年平均單瓶成本下降,達到了35元,這意味著這一年茅台高利潤率的年份酒佔比大幅提升,這也是我們統計平均單瓶成本的意義和目的。
  以上兩組背景數據是為瞭解讀2013年半年報做基礎的,現在我們進入2013年半年報,請看下面這組圖表。
查看原图   圖表統計了201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茅台酒的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的變化,(表中的數據專指茅台酒的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是剔除了系列酒)。我們先看一季度,一季度的營業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營業收入剔除漲價因素外,下跌了近5%,這一數據的特點在於一季度茅台酒的營業成本是上升的,這意味著一季度茅台酒的銷售量是增加的,因為營業成本只包含著原材料成本和生產工人的工資。我和貴州茅台的有關人士諮詢過,茅台的年份酒、普通茅台的營業成本基本差不多,存儲過程中的費用不計入營業成本。假如一季度營業成本增加10%,增加的是年份酒,那麼高毛利率的年份酒增加10%,營業額將會增加百分之幾十,事實是一季度的營業成本增加10%,它的營業收入剔除漲價因素後反而下跌了5%,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一季度銷量增加的10%,絕不是年份酒,而是普通茅台酒的量增加10%,高利潤率的年份酒在一季度下跌了,普通茅台增加、年份酒下跌合計效果,出現了主營業務成本增加,收入下跌(剔除漲價因素)。
  進入二季度,我們看到代表著銷量的主營成本比去年同期大幅下跌20%,比一季度也明顯下跌,這意味著二季度茅台的銷量大幅下跌20%,於是又回到一個問題,銷量下跌的是年份酒呢還是普通茅台?答案很簡單,如果是年份酒,營業收入的跌幅將會超過50%以上,事實我們看到的是收入下跌了24%,因此這種成本下跌幅度與收入下跌幅度基本一致的現象,說明了二季度大幅衰退的銷量是普通茅台,也就是說二季度極難看的數據是因為普通茅台衰退導致的,年份酒本身沒有變化,與一季度的衰退情況差不了多少。

查看原图   上圖是我的助手統計的過去6個季度大概單季銷售情況,誤差10%。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二季度的普通茅台銷售比一季度明顯少,大體的原因如下。
  第一,茅台的計算外批條價賣不動,二季度茅台酒市場批發價最低達到830元,從市場裡買茅台酒八九百就能買到,然而茅台公司的計算外批條價是999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從茅台公司批了,於是茅台計劃外批條收入可能為零,整個計劃外批條價我推算過大概每年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噸的樣子,一個季度平均三四百噸。
  第二,直營店收入消失了,直營店在二季度賣1519元,這個價格比市場價高於五六百,所以這個價基本賣不動,直營店一年能賣五百噸左右,於是二家合計就有四百到五百噸的量消失了。
  第三,二季度整個面臨著渠道大恐慌,部分經銷商可能沒有進貨,因為這時候茅台本身有一個政策,如果庫存很大可以延後進貨,大約有5、6百噸經銷商配額沒有進貨,這樣合計導致二季度普通茅台進貨量減少了1000-1200噸。二季度的數據難看其實是對發生在今年二季度渠道大恐慌的一種反應, 而走到八九月份渠道大恐慌成為歷史和過去式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季度難看的數據是一個對極端情況滯後表現,不是新的危機的暴露和開始,二季度年份酒和一季度差不了多少,相差的只是普通茅台。請大家特別注意普通茅台目前在市場上實實在在找到了民間需求,進入中秋節茅台一批價穩定的在900元之上,因此二季度沒有進貨的經銷商,一定會補上進貨,哪怕自己賣不動,只要加50元,賣給同行就可以。不像二季度830的一批價,819進貨沒有買家。另一方面,經銷商不會輕意拋棄普通茅台的配額。普通茅台是很容易找到下家的,經銷商只有延後進貨不會特別拋棄普通茅台配額。
  但是市場有一種認知,認為二季度面臨大衰退,其實這個情況不是真的,財務數據已經告訴我們了,年份酒的衰退在一季度就開始了,一季度的增長本身就是在年份酒大衰退的基礎上形成的,二季度嚴重的衰退只是普通茅台的衰退,分析這些目的就是說二季度的極難看的數據不是一個危機的更進一步的開始,而是恐慌的滯後的數據表現。
2013年下半年茅台的經營確定的會恢復。
  我們現在知道13年7月茅台向社會額外投入了二千到三千噸,它的價格是999元,和去年同期出廠價744元(對提價因素加權平均)進行對比,相當於今年比去年同期多投放了二千六百八十噸到四千噸,這樣一個投放使2013年下半年的經營數據鎖定在某個確定的水平上了。我留下一個最簡單的計算題,假設2013年下半年茅台向市場以999元投入了二千噸的額外供給 ,其他的經營條件跟上半年不發生任何變化,其業績水平是多少?假設投入的是三千噸業績水平又是多少呢?這個課題的計算純屬小學數學。
  我認為上半年衰減的普通茅台下半年會回歸,道理很簡單,普通茅台現在的最低批發價沒有在920元(2013年9月8日調查)以下的,任何人在現在的市場中以819元的價格買入很容易在第二天就找到買家,至少能掙80- 100元,前半年因為市場價格暴跌和恐懼情緒導致一小部分普通茅台配額沒有使用,到下半年就沒有邏輯不使用,920多的終端批發價已經使得前半年未進貨的一部份量一定是要進貨的,在9月8日這一天我對北京幾個大的經銷商的調研,最低批發價是920元,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場的批發價包括價格水平相對比較低,茅台給北京地區的供貨量佔到全年產量的十分之一,因此這個批發價保證了任何一個經銷商以819元拿到貨都可以快速的出手並獲利。前半年的沒有進貨的配額確定的回歸也使2013年下半年有確定的成長保障。
  進入三四季度,隨著旺季的來臨,經銷商的進貨恢復正常,恐慌性消失,並且管理層也針對性的推出相應政策,茅台董事總經理劉自力宣佈1-8月集團收入增長10%,根據茅台集團的半年報收入和貴州茅台股份公司半年報數據對比可以知道,今年茅台集團非股份公司的其他業務整體衰退大約50%,去年茅台股份公司佔集團收入比例是90%,茅台股份佔集團收入提升到95%,如此一來1-8月份集團業務增長10%,推導出股份公司1-8月的營業收入大約在200億左右,去年1-9月的收入是199億,大體上1-9月茅台股份公司的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0-15%對應的利潤要同比增長15- 20%,這樣的一個事實比較明顯,有誤差但不會太大。
  後危機時代的餘波走勢
  從2013年春天到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被大家忽略了,在酒價和股價的波動過程中,茅台完成了一個歷史性大轉折,存在於茅台需求幾十年之久的三公需求被不知不覺挖掉了,進入13年下半年,我們爭來吵去無限恐懼的過程中,我們最害怕的茅台毒瘤其實被切除了,如果三公消費不挖掉就不會出現一系列比較難看的數據,在數據比較難看的情況下,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很多人又開始擔心了,民間需求真有那麼大嗎?價格能穩定住嗎?中秋節和國慶節茅台史無前例沒有漲價,明年淡季酒價會不會在大幅下跌!我已經完成了對這些問題的調查,並形成整體結論,結論很確定,茅台已經回歸了大眾消費品屬性,未來的價格走勢,我稱其為「後危機時代的餘波走勢」,但詳情需要等三季報後在發佈。
  2014年茅台進入純大眾消費品時代
  2014年茅台的經營態勢和背景是這樣一種情況。 有利的方面是:
  第一,他沒有三公消費的衰減影響了,13年在一系列數據波動和價格動盪中,已經不知不覺把茅台幾十年歷史上不健康的三公需求消化掉了。到了14年他的需求是民間驅動的,是純市場化的需求。
  第二、2013年因為經濟減速和限制三公,年份酒的衰退頗為明顯,14年年份酒的衰退也不會再持續化了,年份酒大衰退也是13年的典型特徵,進入14年這種衰退已經趨於見底。
  第三,13年沒有大量的渠道庫存,到2013年9月的時候,相關的研究和分析共同指向茅台經銷商庫存不大,歷史上多年的累積庫存已經消化。
  14年三公影響沒有,年份酒大幅衰退沒有,渠道庫存需要消化的問題不存在,這些情況都使得14年的經營在一種自然平穩的狀態,反過來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事實,13年沒有漲價因素,到了14年在一系列問題消失的情況下,漲價因素這個利多也不再了,於是進入14年之後茅台的經營變成了一種以普通飛天茅台為主,由普通大眾為消費對象的一種純大眾消費品的態勢,進入14年之後無論經營數據變化不會太大,以穩為主,14年茅台的經營環境是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環境,當然這一年也是個大病初癒的康復階段,不可能跑的太快,這是個過度年,不是大幅成長年,也不是大幅衰退年。2014年開始之後,茅台進入了民間化,大眾化為主的時代。我們也不能說沒有一小部分是三公消費和腐敗需求,但是整體主要方面來自於民間,這是2014年最大的特點,他已經徹底完成了客戶轉型,這一年的主要矛盾是普通茅台的產能與民間需求之間的矛盾,他回到了民間需求產能之間的一個關係上來。
  從歷年產量的數據可以看到08年和09年的產能分別對應13年和14年的銷量,歷史數據已經顯示09年比08年的產量增長了20%,根據粗略的計算,09年可供銷售的茅台酒大約是在一萬八千噸,主要是指普通茅台。13年由於行業動盪實際貴州茅台銷售的普通茅台只有一萬四 千到一萬五千噸的水平,13年可供銷售的普通茅台沒有全部銷售完,移到了14年,同時,大量的年份酒被積壓到來年,因此14年可供銷售的茅台酒比13年多了20-30%。這樣一來,供應是沒有問題的,需要研究需求。
  民間對普通茅台的需求二萬噸
  相關證據如下:
  第一,邏輯證據:中國高端酒能賣到一千元的酒在12年的時候合計四到五萬噸,茅台賣到一萬四千噸 ,五糧液一萬出頭,瀘州老窖也幾千噸,三家合計就三萬噸,而其他一些八大名酒開發的 高端產品也有一萬到二萬噸,合計有四萬噸到五萬噸。今天由於三公消失,其他原因,我們假設有一半消失了,目前價格在一千元且有銷量的只有茅台, 所以市場有二萬噸的需求量是客觀的。
  第二,根據我在自己一篇文章中統計的歷史數據,過去3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茅台的零售價和平均工資有一個確定的波動關係,歷史上茅台零 售價始終是在人均工資的三分之一水平到二分之一波動,一旦觸及三分之一的水平就會上漲,一旦觸及二分之一水平就會下跌,今天人均工資已經超過了三千,大體在三千五百元 附近,相應三分之一就是一千出頭,因此這個幾十年的歷史邏輯也能夠在邏輯上確保當前的價格是有相當需求的。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個事實證據,四月份茅台的價格逆市上漲了 ,渠道庫存的消失和價格和逆市上漲證明了12年的前半年市場就消化了一萬噸的普通茅台,否則價格上不來。 渠道庫存也消化不了,這樣一個事實證據使得民間二萬噸茅台酒的需求量相當的可能性。
  目前經銷商的零售利潤率還是能夠維持在30%,過去的三十年茅台經銷商的最低利益率是 25%,發生在八十年代初,現在的利潤水平是30%,以819元的出廠價零售能達到一千零五十, 批發能達到10-15%的利潤,現在的利潤率比前幾年低多了,接近歷史最低了,不過我要說的是,由於中國高端酒唯有茅台酒能給經銷商提供盈利,所以這種較低的利潤水平,對經銷商來說也是非常滿意的,因為別的經銷商更困難。
  2014年的供需關係存在弱的供不應求,邏輯需求在二萬噸,實際供給一萬七八噸,這樣14年的整個經營並不特別不確定,基本上能夠在供需平衡下有利於企業。
  14年的供需關係是一個純大眾消費品了,供需結構以及消費主體都是比較平穩和確定的,動盪性因素基本上都不存在,當然時間還沒有走到那一天,具體的分析不免會陷入精確的錯誤,所以我也就談到這裡。
  關於茅台的估值中樞
  請看以下圖表
查看原图   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的四年半,貴州茅台的每股利潤增加的接近3倍多,而股價卻比四年前降低了近20元,在業績增長三倍的過程中,主要是使估值水平從30多倍降至了10倍,這組數據非常耐人思考,業績增長價格下跌,市盈率下跌,很多介紹投資的書,包括投資大師的思想尤其重視這種情況,我想在這幅圖表上非常清晰地看到一個事實,貴州茅台的股價對過去四年基本面業績三倍以上的增長沒有任何反應,說到這我必須做個自我檢討,如果一個公司不斷成長,而它的股價卻不斷下跌,這個時候投資人應該感到高興,不應該把這種現象視為不正常,很顯然我尚未達到這種境界。
  圖表告訴我們持續四年多的業績成長完全沒有在股價中體現,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市場對腐敗需求的擔心,一方面,對茅台有多少營業額來自於腐敗需求不很清楚,另一方面,強烈的擔心反腐敗會使得腐敗需求消失,從而茅台陷入未來需求不確定的局面。於是在這種對不健康的三公需求的擔心作用下,使得過去四年多三倍的業績增長沒有任何的價格反應,如果這個問題是茅台價格不反應業績增長的原因,我們就需要問現在這個問題處於什麼狀態?我不準備在嘮叨了,目前三公需求在茅台的報表和實際銷售中沒有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真的很難令人理解!
  我們看到這樣一組國內著名的白酒行業分析師給茅台的合理估值
查看原图   幾年來著名分析師持續地給茅台估值,價格越低,估值水平越低,看到這組估值的時候,我不由的想起了小時候玩的猴皮筋,這個估值可以稱之為猴皮筋估值法,它是隨著價格水平變化而變化的,只要價格低的估值水平就壓低,反之估值水平拉高。
  我藉機談一下估值中樞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這個公司最深刻的基礎性經濟特徵和經營特點決定的,這種基礎性的經營特點 是長期極難發生根本改變的,只要基礎要素不變,其估值中樞本身不變,變化的是業績,現在看來茅台最基礎的要素變化了嗎?這一輪的調整和衰退本質上發生了什麼問題?是發生了需求結構和需求主體的變化,在生產工藝特徵,在市場競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是良好的變化,因為高端白酒已經完全成了貴州茅台一家獨舞了,所有的原來競爭者幾乎全部退出千遠價格帶,這些競爭結構的變化對茅台是有利因素,真正的變化就是需求特徵,是需求主體和需求規模的變化,而需求主體的變化目前已經完成了接力和轉換,需求規模的變化也能夠明顯地量化出來,總量的衰退主要集中在年份酒上,普通茅台只要價格下到1000元左右,老百姓是能完全消化的。在這樣的視角下我們可以看到深層的基礎結構和經濟要素整體無變化,需求規模適當減弱的不利和競爭結構寡頭化增強的有利可以抵消,由此貴州茅台這一波的調整中其估值中樞與過往估值中樞整體上是無變化的,然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走勢讓茅台的估值水平下跌了60%,另一方面投資界給的估值也同步按照猴皮筋估值法壓低了60%,這是不正確的。
  茅台未來三到五年茅台的經營態勢
  請看下面這組圖表:
查看原图   這組圖揭示的是茅台的經營原理,茅台公司90%的主營業務來自於茅台酒,而茅台酒又分兩類,一類是普通大眾的普茅市場,一部分是超高端的年份酒市場,普茅的需求目前來看一千元出頭已經是大眾消費品了,我說的大眾消費品不是說大眾天天喝,而是說做為禮品,做為請客宴席上逢年過節喝一次,已經達到這個水平了,老百姓能奢侈的起,能享受的起,於是普通茅台的需求主要是與大眾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關聯的,如果經濟形勢好轉,大眾的消費能力能提升,而茅台的產量到今天來看每年可以增加的量也就是不到20%,因此如果經濟好轉,民間消費能力提升之後需求增加就會導致供應緊張,於是價格就會上漲,普茅台這一塊經濟好轉後可以適當提價。
  第二類是年份酒,年份酒是不面向大眾,它是一種特殊的較小範圍內的高端消費,更加依賴宏觀經濟,如果宏觀經濟長期低迷,那麼年份酒一定是維持在較低水平的,如果經濟好轉年份酒的需求將會增加,年份酒的利潤率相當高,因此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年份酒可以放量,茅台業績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週期性高漲。
  請看下圖:
查看原图   圖表中,我們看到茅台的業績增長本身是有週期性的,當然此種週期不是純週期性公司衰退時會負增長或虧損,圖表告訴我們過去的十多年茅台從沒有負增長過,除了2013年二季度外它的最低成長速度接近10%,最高成長速度超過50%,這幅業績成長率的圖告訴我們,茅台不是一個普通的消費類公司,它是有週期性的,茅台不是日用消費品,它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性需求,這種需求與經濟週期有內在關聯,從而導致茅台是有週期性的,而且這種週期性的波動比較大,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從2013年開始的三到五年內應該是從宏觀經濟的相對低點,向著宏觀經濟上升演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出現,就是茅台加速成長的過程,我們回到前面的圖表可以看到,每隔三、五年茅台就會出現一個極速成長的週期,這是與經濟週期緊密關聯的,目前即是宏觀經濟的低點,也是茅台限三公的低點,而時間推移在相當的可能下會出現新的經濟週期,這意味著整個未來三到五年茅台會逐步從2013年逐漸走出來然後伴隨著可能的經濟增長而再次進入一個超高速成長,這裡不能排除董寶珍過分樂觀的成分,但這個可能相當大,未來看沒有經營上進一步會嚴重受到影響的問題,本身資產完全回歸了大眾消費,那麼在這種情況它的估值水平應該是參照中國大眾消費水平來比較,目前幾個大眾消費類公司市盈率都在25-30倍之間。
  實際上茅台與大部分大眾消費品公司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它有週期性,它和宏觀經濟關聯度較大,但反過來茅台有其它大部分消費品公司沒有的特點,輕資產高利潤率,這個優勢幾乎所有消費品公司都沒有,兩相比較,不利的週期性加上有利的高利潤率,輕資產,實際上茅台和普通的大眾消費類公司有相同的估值在正常不過了,還有一點是說茅台固有的週期性做為估值時的不利,但在現有的時間窗上是有利的,因為它出現了戴維斯單殺,當業績和估值水平同時下跌的時是雙殺,現在茅台業績沒有衰退過,可估值卻狂跌60%-70%,所以這就是戴維斯單殺,當它殺到底部的時候隨著形勢的好轉將迎來一個戴維斯雙擊,估值和業績將會雙推動,當然有可能這個週期會很長,不會很快發生,但是未來下一步的態勢只能是這樣的,茅台的基本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迎來另一個高成長期 ,目前它處在中間,處於衰退期,而 這個衰退已經達到了極限,這就是我對這個公司的分析。
 目前茅台的戴維斯單殺已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將是一個戴維斯1.5擊。所謂1.5擊是指市盈率恢復同業績緩慢增長的結合,我不認為2014年會有高速的增長,也不認為會衰退,增長速度將處於偏低的水平,從而業績的推升作用降為0.5,在這一階段,估值水平的回歸是主要力量,之後隨著宏觀經濟在某個時間興起,茅台將會迎來新一輪經營高潮,從而使得1.5變成雙擊,這個大的框架我覺得具有相當確定性,但在時間的細化上,可能存在著一些過程性不確定,當然我也對此有一些細緻的思考,這個問題我也不再公開的大範圍討論了。作為局部小範圍討論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48

海潚第二波殺到聖手教路抗災


2009-01-29  NM  
 

 

金融海嘯第二波,隨着牛年殺到,首當其衝的,是過往深受香港股民追捧的滙豐,股價在今年初七十元水平下滑兩成至五十七元。這間百年老店,陪伴着不少植根香港的商家由零到億萬富豪,他們對這間銀行都有深深的情意結,可說是滙豐的「死硬粉絲」,持有滙豐的股票達數十年之久;當中包括澳門第一代賭王傅老榕嫡孫傅厚澤、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楊國佳以及嘉華主席呂志和等等,這班從口袋中掏出真金白銀,投資滙豐股票的富豪,原來對滙豐以及當前的投資環境有另一睇法及心得,可作為小投資者的參考。傅厚澤大市差不多見底

二、三十年代在澳門以賭業起家,累積豐厚財富的澳門賭王傅老榕家族,資產遍布世界各地,估計逾百億元,其嫡孫傅厚澤自八十年代尾,便從父親傅蔭釗手中接棒管理家族事業,每每能在市場低買高賣的他,被視為家族的「基金經理」,其中於九七回歸前以六十九億天價,將富麗華酒店賣予麗新集團林建岳一役,最為人津津樂道。

近期滙控被大行唱淡,股價狂瀉,總結整個鼠年更大跌五成,而港股亦慘被拖累,踏入牛年亦未能沖走熊市氛圍,恒指只能徘徊在萬二點水平,一眾坐艇股民愁眉不展,但善於睇市的傅厚澤則另有睇法。

上週四早上,港股踏正十點開市,六十二歲的傅厚澤步履輕快、精神抖擻地步入家族大本營金鐘東昌大廈上班。記者表示欲訪問他的投資心得,他面帶笑容地說:「我今日已經遲咗返工啦,其實我都唔會成日睇住部股票機嘅,我只睇大勢,又唔係炒。」

力撐滙控抵買

對於滙控連跌八日,一度失守五十五元創逾十年低位,不少投資者開始質疑應否跟大藍籌做人世,傅厚澤反而認為是入市時機。「我覺得港股跌到一萬點嘅機會唔大,現時已差不多見底。

「滙控唔使英國政府幫,好多人就話咁樣令佢嘅資本壓力加大,加上無人睇到壞賬嘅黑洞有幾大,令股價喺一段時間之內都會受壓,起碼要年中公布咗業績之後先至明朗。不過我私人認為而家幾抵買,滙控我哋一向揸長線,由一九四七年阿爺嗰時已經持有至今,幾十年來佢嘅派息高,回報可以話係全港最好。你睇其他銀行有邊隻可以比滙控更穩陣?佢哋嘅管理層亦一向做得比其他銀行好。」

訪問當日傳出這隻大笨象擬以每股三十三元、四股供一股,集資超過一千億元,傅厚澤說如果滙控要供股,他一定會支持。「供股價平梗係供啦。其實而家都差唔多可以再入貨,分階段一、兩次咁入安全啲,永遠唔會摸到底o架。」

首選大藍籌

一如大多數以謹慎理財為原則的老牌家族,傅厚澤揀股首選大藍籌:「當大市一起動,一定係大藍籌起先,市值細嘅次要。行業方面,以香港區來說我哋主要買銀行、地產及公用股。新地、長江、九倉隻隻都有,都揸咗幾十年;公用股都係港燈、煤氣呢啲,雖然升市時起得慢,但防守性亦比較強。」

由於家族資產遍布多個國家,因此進行投資時,傅厚澤都喜歡將不同地域的貨,放在同一把天秤上稱一稱。「買股票我睇佢嘅P/E(市盈率)幾多,如果升到太高,就要以世界水平去比較吓。英國嘅金融股危險性最高,因為英國市場好窄,佢哋又唔夠美國嘅公司又或者滙控咁全面同國際化,所以我好少掂。」就算他去年曾買入過RBS(蘇格蘭皇家銀行)及BNP Paribas(法國巴黎銀行),亦已統統放掉。「當時係趁歐洲同英國股市升過一輪買嘅,不過計算好有利潤就要放。」

樓市寒暑表

在物業投資上戰績彪炳的他,每次出貨都被市場認為是樓市見頂指標。○七年初,傅厚澤又開始出貨,包括賣出壽臣山道東一號其中一間洋房,兩個多月間大賺過千萬;到十月底恒指升至三萬一千九百點歷史高峰水平,傅家持貨十一年的銅鑼灣世貿中心十七樓,即以一億四千萬賣出,賺了三千三百萬。而最和味的,要數○七年底豪宅急升之際,傅氏連同其他散業主,出售山頂加列山道Kellett Grove兩幢豪宅物業,最後由南豐以十六億五千萬買入,估計傅氏淨賺逾五億元。

以「有一定利潤便要放售」為投資原則的傅厚澤,似乎預早聞到樓市燶味,更加快放貨速度,其家族位於筲箕灣的四層海安商業中心,便在去年初賣出,雖然蝕了一千五百萬,但樓市在去年第一季即見頂回落,可見傅家的放售行動早有玄機。

英國地產伺機放售

傅厚澤現仍持有的十二幢壽臣山洋房,於○六年十月至十二月間購入,平均呎價一萬一千元,他坦言本港豪宅下半年市況會更差。「金融海嘯對樓市嘅影響起碼持續多兩年,豪宅影響最大,而家好多租約開始到期,空置率會攀升,原本三萬幾蚊呎嘅,隨時跌到兩萬幾都唔出奇。」他表示,現時壽臣山的洋房租約一般為兩年,但部分租約將於今年到期,「我哋有三成租客係銀行同金融公司,一幢洋房月租十幾萬,而家一係退租一係減租,再傾租約時起碼要減租兩、三成。」問到何不索性全部賣掉套現,他說:「物業唔可以賣晒淨揸現金,點都要有啲收租,才有現金流入。」

本刊追蹤其交易,發現除香港外,過去十多年在英國商廈買賣中,起碼賺了七億七千萬港元,當中位於倫敦的Centurion House於去年初售出,持貨兩年多勁賺一千二百多萬英鎊,以當時匯價計算,即相當於兩億三千萬港元。

傅厚澤說,位於英國倫敦的物業已於過去幾年間陸續售出,只保留蘇格蘭愛丁堡Caledonian Exchange及位於格拉斯哥的The Equinox兩幢商廈,現時分別由標準人壽及按揭銀行Halifax租用。「當地金融機構都要裁員,佢哋只要大業主同意,就可以將租用嘅地方自行分租出去,咁對我哋無咩影響,只係佢哋再分租出去,租金一定更平,租客嘅質素亦次一級,對幢物業嘅整體評級唔係太好。」

而他在日本市值約十億港元的服務式住宅,亦已沽出八成;美國的酒店及公寓,更在三年前已全部賣清,避過一場美國次按風暴。「當時覺得美國嘅潛質已盡,再做落去都無upside(上升空間),反而開始睇吓中國市場。但當時中國好多熱錢,個勢升得太快,無咩平貨,而家就平啦,有機會可以再睇吓。」

揸現金為上策

現時由傅厚澤打骰的家族基金廣興置業(未計傅家各家族成員的私人資產),總資產達八億美元。在金融海嘯之下,「cash is king」,傅厚澤透露,目前公司的資產組合以現金為主,其次是地產業務及債券,各佔約三成,風險較高的股票投資則最少。「原本地產比重佔一半以上,不過好多物業已經放售,而家無買貨,所以持現金多啲。現時通脹回落,所以持債券比例亦大,無得選擇嘛。」

一場金融海嘯,累不少富豪身家大縮水,傅厚澤坦言家族基金的市值比一年前縮水兩成。但比起恒指一年跌了近五成,算是跑贏大市。但他似乎並不滿意:「輸少當贏嘅人係阿Q精神啫。我哋有自己嘅風險管理,我有相當嘅權力去做決定,因為有時機會來到反應要快;但當投資銀碼超過一個限額,就要同股東匯報,一起做決定。」

○九見雙底楊國佳小注怡情

與傅厚澤相若,今年五十二歲的楊國佳背負着管理家族資產的大任。其父楊耀松早年與新地創辦人郭得勝的鴻昌行,聯合獨家代理YKK拉鏈。後來,在七、八十年代搞地產,專門發展工廈,如在觀塘及九龍灣一帶多幢楊耀松工業大廈,仍屬其家族所有,連同其他的商業大廈,楊氏家族一共最少有十多幢物業收租,資產保守估計也有過百億。

族長楊耀松於○三年過身,長子楊國佳負責打理家族的收租物業及股票投資。早於去年中秋前夕,他聽取私人銀行家建議,在滙豐股價一百二十元的水平,盡沽手頭的滙豐,上週四,當滙豐跌至五十七元時,他得戚地向記者說:「唔少世叔伯揸滙豐,腳仔都軟埋,打電話來同我傾偈,知道我百二蚊沽咗條氣幾唔順。其實我都未沽晒,中長線及短線的滙豐就賣晒,仲保留住一啲係棺材本。」喜歡搞笑的他不肯透露仍持有多少滙豐股票,還說:「棺材本可以係四塊板或者一張蓆嘅!」

滙豐被各大行狂質,楊國佳的看法是:「啲基金佬掟定先,預計會供股,到時供股個價一定有折讓,所以套番啲錢先,唔係邊有錢供?咁樣叫以戰養戰!」

但他並沒有打算現階段瞓身買滙豐,要等到業績公布後才決定。「依家個大市好容易做落去,搏滙豐反彈,倒不如去空期指,我所知道,唔少大戶咁樣做賺到嘔。」

他承認還有「點」棺材本,那些服侍開他的大行銀行家,對他的戶口一目了然,於是趁着新一年開始邀他出席○九年投資展望,有些更在四季酒店舉行,備有美酒佳餚,他說:「呢個時候啲銀行佬想我哋開單,買accumulator、derivatives(衍生工具),依家開單,咪即係搵老襯!羊毛出自羊身上,去四季食一餐聽講座,咪以為有着數,其實即係食自己。恒指由三萬點到家吓萬二點,每個階段啲banker都話抵買o架啦!」

信人不如信自己,楊國佳認為二月及三月份是業績期,市況將會很差,但公司也只是反映去年九月至年底金融海嘯的影響,七、八月份另一次業績期,加上暑假到失業率會勁升,到時才全面反映金融海嘯的威力,所以○九年將出現雙底。他又引用微軟發盈警來睇市說:「現在的市況是『無得估』,你睇,連微軟咁大間公司發盈警,都無話projection(展望)利潤會跌幾多,這個時候買乜都係,細細注就算了!」

趙世曾滙豐升穿二百元

活躍「Ball場」,出入都有美女相伴的卓能集團主席趙世曾,父親趙從衍是上海四大船王之一,與滙豐關係源遠流長,他指六、七十年代已經開始買入滙豐股票,當時股價約是每股二、三元,而他現時手頭八十多隻股票當中,大部分是一兩年前抽新股得來,不少是中資銀行股,但大部分都「坐艇」。而多隻股票中,以滙豐最重磅,「我喺百三蚊又入過、一百蚊又入過、七十幾蚊又入過,拉上補下都有賺啦。就算而家跌成咁,我都唔會放o架,一日未放即係未結算,即係未輸啦。而且呢隻股票,以前咩災我都唔放,我睇長線會升到二百蚊,就算我睇唔到,都可以留俾孫呀。」

趙世曾指出他買股票有三大宗旨,第一、不會借錢買股票;第二、不賺不放;第三,不聽別人意見,他說:「點知人哋講啲嘢啱唔啱,可能累你蝕,要靠自己。股票幾時先放呢?就我覺得賺咗好多嘅時候,就會沽出手頭上百分之二十嘅股票。」如月初,中交建旗下子公司,被指涉嫌在競投貨櫃碼頭項目時,向孟加拉前總理的兒子行賄,趙世曾就是以五元價位獲配股的,於二十元時已經沽出所有中交建股票。但其餘「坐艇」的股票,就仍然持有不賣。

雖然睇好滙豐升穿二百元(注:他指是十年),但趙世曾對後市仍然相當審慎:「而家唔沽,亦都唔會買住,再等吓先,其實現階段最好咩投資都唔好做,賺一蚊使三、四毫子好喇。最緊要咩都慳,好似我咁,喺出面食剩啲嘢最好打包,我知好多人譏笑我,但唔怕喎,咁先可以儲到錢。唔好好似啲美國佬咁,先使未來錢,就係佢哋咁嘅習慣,先搞到個經濟咁。」

「撈底王」吼低位入貨

年屆八十五歲的協成行集團董事總經理方潤華,是名副其實的老香港,父親方樹泉在筲箕灣曬芝麻起家,後來進軍地產界,協成行至今單在香港有超過二十幢物業收租,市值逾七、八十億元,而自言屬保守派的方潤華,與呂志和一樣,是滙豐的「死硬粉絲」,去年初,本刊曾訪問過他,當時滙豐跌至一百二十三元水平,但他對滙豐仍充滿信心,並說:「做生意要講長遠,公司基本因素好,中東油元前排就買咗,今年佢可能繼續差落去,但它和交行有合作,內地經濟起飛,次按蝕掉的好快會在內地賺回。」如今滙豐跌至五十元水平,已經長揸廿五年滙豐的他說:「無邊隻股票好似佢咁穩陣。佢個價升跌唔會話差好遠,遲早會升番上嚟,而且我主要係收息,所以唔怕。」

曾自稱膽小的方潤華對股票的投資策略是:「我堅持只會把資產的百分之五放在股票上,其餘都是投資物業比較穩陣。」而縱觀協成行旗下的物業,與他投資滙豐一樣,一直是長線持有,如中環威靈頓街六十八號及安慶台安慶大廈,就持有超過四十五年;在地產場上多次成功「撈底」的方潤華,於○一年科網爆破,他以一點八億元購入佐敦道協成行,至今巿值已翻了一番;於○三年沙士,他又以三億元入標中環的金城銀行大廈。這次「撈底王」說:「等滙豐再跌定啲,我就會入貨。」

總結多位投資老手,在金融海嘯第二波殺到之際,他們的策略暫時都是持盈保泰,忍手為上。

呂志和揸滙豐坐艇

嘉華國際及銀河娛樂主席呂志和,早於五十年代在香港發跡,投得石礦經營權後,繼而涉足地產及酒店業,生意遍布海外,而滙豐亦是他的主要往來銀行之一,對滙豐股票情有獨鍾,但這次亦逃不過「坐艇」厄運。

上週五早上八時多,在深水灣俱樂部打完高爾夫球的呂志和,向記者透露他在高位時已買入滙豐,並正在「坐艇」:「唉,我自己都喺高位入咗貨呀。(幾多錢入?)唔好提,總之係好高嗰時,而家仲揸住。」不過,他就仍然看好滙豐前景,他說:「呢隻股票唔怕買,揸長線嘅,遲早升番,而家個價位夠低,有錢嘅不妨買入。有大鱷想整死佢,不過佢好強嘅,整唔死。」對於大市,呂志和就叫香港人要小心,「要持盈保泰,喺現階段最好唔好亂使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8

台灣沙拉油殺到比中國還便宜

2013-10-28  TCW
 
 

 

一路追到國際原料價格才發現,台灣的油品市場出現產品比原料便宜的現象。打比方說,如果麵包比麵粉便宜,難道不該懷疑,這一定存在了魔術障眼法,只是你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識破而已。

只求便宜不問成本!促使廠商鋌而走險

十五年來,原料漲了兩倍多,產品只漲了約三成,沙拉油還賣得比中國淘寶低,但消費者卻還想相信用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可以買到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來自西班牙的特級冷壓橄欖油。台灣消費市場本身充滿了只求低價不問成本的心態,才是今天讓大統老闆敢鋌而走險的最大動力。

今天的台灣,賣橄欖油可以不含橄欖成分;把五種最常見的植物油混在一起,改喊出健康概念,價格可以賣更高;目前流行的橄欖多酚油其實含了棕櫚油、純植物性乳化劑、維生素E等成分,因此從最貴的食用油到便宜的,價差可以達到二十倍。

這就像是食品油大魔法,透過國際市場各種大宗交易的油品,大廠混搭或換口號變成迷惑消費者的產品;小廠競逐低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分裝,現行檢驗辦法卻難有效檢驗出成分,也埋藏了更多的未爆彈。

然而,第一個要認清的事實,台灣食用油市場已經很低價,沙拉油賣得比中國淘寶還要低,這是台灣全面開放市場之後帶來的好處,讓消費者享受充分競爭之後的低價,但也同時帶來市場競爭無法避免的負面影響:市場大洗牌、利潤縮減,所以大廠商用各種手法包裝,小廠商鋌而走險。

台灣食品油最大的原料來源是黃豆,十五年前,台灣一年約進口二百五十萬噸的黃豆,是世界上主要的進口國之一,甚至可以說是強國,因為和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相比,當年中國也才進口兩百萬噸的黃豆。

然而到了今天,中國一年進口量預估為六千萬噸左右,是原來的三十倍,很難避免的,中國拉高了國際市場的行情,黃豆也因此跟小麥、玉米合稱「黃小玉」,成為大宗物資投資炒作的標的。所以十五年來黃豆行情約從最低每英斗(黃豆計量單位)四百一十美分,最高出現在金融海嘯前,一千七百七十美分,到目前約為一千三百美分左右,漲幅約兩倍多。

但黃豆做成的十八公升沙拉油批發價,從一九九七年的五百五十元到目前為止台糖十八公升沙拉油報價賣七百二十元,漲幅約三成。跟原料黃豆的漲幅相比,我們不能說:台灣沙拉油價格貴。而且也因為量大的沙拉油,讓其他油品維持相對的低價,所以食品油廠說:沙拉油是賠錢在賣的。

市場開放的好處是,越透明的產品越低價,沙拉油殺到無利可圖,不過市場再怎麼自由化、再怎麼競爭,殺頭的生意有人願意做,但賠錢的生意是不可能有人會去做的。

靠混搭進口油!摻來摻去擠壓出暴利

食品大廠為講求規模經濟,從福壽、統一到大統益這樣的大廠,甚至台糖,靠著大宗採購、期貨操作、船運併貨等手段,擠出獲利空間。以台糖為例,同時採取大豆、玉米併船可節省運費,又往下垂直整合養豬,進口大豆拿來炸油,剩下豆渣搭配玉米做成飼料養豬,所以食品油可能不賺錢,但豬肉卻賺錢了。

然而大廠可以講規模優勢,甚至靠炒作大宗物資賺錢,不管食用油利潤殺到最低,所以一樣是沙拉油,台灣網路賣場賣台糖三公升裝,平均一公升四十六元,淘寶一線品牌五公升裝賣人民幣五十.九元,平均一公升約新台幣五十元,台灣其實比中國還便宜。

但問題出現了,小廠怎麼辦,方法就來了,改進口粗製油、精製油回來摻配,其中大豆粗製油原料來源與產地都是大問題,上中國的食品交易網站,赫然發現從棉花籽、棉花殼、苦茶籽、工業用菜籽油什麼都賣;中國成了台灣粗製油的最大進口地之一,而且價格往往都比國內大廠自己粗製還要低,甚至有的還砍半。

因此,大廠靠規模活了,小廠靠摻配活了,一直到棉籽粗製油被大統摻進了橄欖油,才驚覺原來台灣的食用油究竟被摻入了多少東西。

靠「賣健康」宣傳!調和油模糊掉成本結構

既然市場太透明不賺錢,那麼合法的摻改喊健康口號,讓成本更模糊,操作空間與利潤才能更大。

所以沙拉油、玉米油可以大變身,市面上各種食用油都被摻來摻去,這是食品大廠在原料漲兩倍,售價漲三成,但股價卻可以破百元的秘密。

打開國內食品公司的網頁,常常見到的產品介紹會告訴你:這種調和油結合了五種最佳產地珍貴油種,可降低膽固醇、穩定耐高溫、有效降低油煙。總之,就是一面倒賣你健康卻不主動告訴你成分,仔細看產品成分才會看到原來就是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玉米油,其實就是最常見的植物性食用油大混搭。

然而消費者對這樣的銷售方式埋單,這就是宣傳本事了,所以類似台糖這樣的國營事業,一樣也有芥花油、橄欖油、葡萄籽油的產品,卻不懂大混搭,甚至葡萄籽油還競爭不過別人,最後放棄自己生產,改委託給大統代工而誤踩地雷。

其實在二○○五年,台灣就發生了業者在橄欖油添加包括葵花油、芥花油等其他不同成分的食用油,價格較純橄欖油低了至少三分之一,包括統一、佳格、泰山都曾賣過這樣的調和油。甚至早在大統之前,就發生了橄欖油無橄欖成分的事件。

消費者需要認清,健康只是口號,認清成分更重要。但問題又來了,食品油市場更混亂的是橄欖油,好的進口橄欖油一公升賣上千元,是沙拉油的二十倍。然而高價就是對嗎?

去年歐盟自己檢查全世界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西班牙,竟然發現四分之一的檢測樣本不合規定,主要是成分不足,另外抽檢加拿大的橄欖油採樣,也有約三分之一的橄欖油被發現摻有菜籽油、葵花油、黃豆油等。

原來連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西班牙都這樣做。十一年前發現食用油市場很難賺錢,轉型成義大利奧利塔橄欖油品油師的吳文玲說,大家都希望能夠吃到好的橄欖油,但問題是,一棵橄欖樹才能生產四公升的第一道冷榨橄欖油,或二千五百顆橄欖才能榨出一公升的油。

不過台灣卻到處都在標榜冷榨、甚至第一道特級冷榨,然後一公升賣三百元,還買一送一,這樣不可能的行情,大家卻都相信這是真的,或是盲目追求高價與健康,卻不問成分與來源,這樣的追高殺低心態才是造成今天食用油市場紛亂的主因。

【延伸閱讀】有鬼!沙拉油原料漲幅比產品還高——國際黃豆及沙拉油近16年價格漲幅 沙拉油66.6%黃豆96.96%

註:黃豆與沙拉油價格的漲幅計算是以1998.1.1~2013.10.21的資料為依據資料來源: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富聯網 整理:吳美慧、蕭勝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0

艾薩專訪:加息潮殺到坐穩船

2014-01-09  NM
 
 

 

回顧二○一三年,恒指累升2.9%,而本刊專欄「天下第一倉」的投資組合累升超過兩成,跑贏大市。其中,中國民航信息(696)爆升八成,而去年中推介的合生元(1112),僅半年已升超過一倍,成績驕人。踏入二○一四年,中國經濟表象向好,但仍滿布暗湧;美國復甦,但又同時進入「收水期」。「天下第一倉」倉主、擅長價值投資法的艾薩(Issac Sofaer),直指中國經濟埋藏炸彈,今年焦點將會重返美國。上半年股市樂觀,但一旦進入加息期,有機會令本港樓價大跌七成,提醒投資者要小心。

記:記者艾:艾薩

記:怎麼看一四年的經濟表現?艾:對於一四年,我比較審慎樂觀。樂觀是因為歐美經濟復甦,成為推動環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美國失業率回落,個人開支上升,刺激零售業務同樓市;審慎是面前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例如美國加息是必然發生的事,問題是未知加息的時間。事實上,較多的不確定性仍是來自中國。雖然中國正努力去拉近貧富懸殊,並將經濟動力,由以往依賴工業生產,轉為消費服務業,但這些不會立即見效,一四至一五年仍是改革期。另外,內銀的流動性、壞賬、影子銀行、理財產品、工業產能過剩、固定資產開支高、極高的負債、不斷上升的貨幣供應、企業債券違約、地方債等問題,仍令我不敢過分樂觀。

記:一四年看好股市哪些板塊?艾:中國近年大力推動消費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動力,而製造業就會放緩。不過,若經濟放緩時,服務業都會放緩,就算服務業銷售額上升,並不代表盈利上升。我個人仍然喜歡優質的製造企業,例如葉氏化工(408)、偉易達(303)和德昌電機(179)。因為只要產品是有價值、會增值的,而且企業規模夠大、管理優秀,在經濟向好時,它們自然會做好。即使經濟逆轉,由於成本不會再上升,它們也會受惠;其次,現時歐美經濟復甦,對入口需求增加,都會有利這些企業。

記:今年港股大玩概念,科網股和濠賭股熱炒,你怎樣看它們來年表現?艾:最大的科網股騰訊(700)做得不錯,盈利颷升,而且管理層至今沒有做錯什麼。它第三季業績其實並非太好,股價跌一跌但快速反彈,令我很意外;另外,騰訊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計劃在前海投資超過一百億人民幣,令我擔心會拖累股本回報率(ROE),令股價受壓。至於濠賭股,我相信今年會繼續做好,因為市場仍然有很大需求,盈利會有雙位數字增長。就算經濟放緩,賭場收入大減拖累股價,它們大可用手上巨額現金去回購。我在「天下第一倉」亦持有信德(242),一來喜歡它的物業組合,二來它持百分之五點五的澳博股份,受惠於賭業發展。

記:因為阿里巴巴事件,港交所(388)今年會就「同股不同權」的修例展開諮詢,你有什麼看法?艾:我不明白港交所為什麼拒絕阿里巴巴上市,紐交所都願意「放行」,為什麼港交所不行?紐交所不是「野雞」交易所,它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若然它認為可行,就一定是可行。全球交易所競爭很大,很多內地科網企業寧願去美國上市,港交所近年做生意很艱難,要被迫接受一些很普通的企業來港上市,你今日拒絕阿里巴巴上市,新加坡、倫敦交易所搶住要。

記:去年中開始,你先後踢走蒙牛(2319)、中移動(941)、港交所,為什麼?艾:我一直主張揀選有價值的企業作長線投資,不論股價走勢,我都傾向持有股票,除非管理層犯下無法原諒的錯,這亦是踢走以上三間企業的原因。蒙牛的淨毛利不斷下降,每一元才賺三仙,但維他奶(345)和莎沙(178)每一元可賺十一、二仙,我為什麼不買它們?而且,蒙牛的管理層用錢如倒水,我很不喜歡。中移動有很多現金,如果要為股東增值,應善用現金去回購或提高派息,但它沒有。港交所壟斷市場多年,其實一直做得不錯,但三年前新管理層上任後,也變得只為中央工作。近三年,港交所盈利不斷下跌,同時開支大升,用近二百億去買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更加是「倒錢落海」。LME根本與港交所業務無關、與香港無關,純粹是為中央而買。LME已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是很舊式的交易所,賺錢能力不高,而且上海已有商品交易所,這二百億一定無可能回本。

記:伯南克已啟動退市機制,如何看美國加息?艾:美國十年期債息已由年初的一點五釐上升至現時的二點八釐,銀行同業拆息亦上升,這反映加息是必然的,只是不能確定加息的時間和幅度,但我相信聯儲局會比預期提早加息。其實聯儲局低估了美國經濟和利率,這樣的風險是,一旦他們發現低估了經濟,之後便會「追落後」,加息加得更快、更多。有可能在短時間,便由現在的零利率,加至四至五釐,對香港樓市、零售及銀行業都造成很大影響。

記:美國加息如何影響香港樓市?艾:以我觀察多年,香港經歷過三次樓市大調整,第一次在八一至八五年,當時樓市有泡沫,加上香港前途未明,樓價大跌八成;第二次是九三至九五年,樓價急跌;第三次是九七至○三年,金融風暴再加上沙士,樓價下跌了五成至七成。香港樓市一跌,不會輕輕跌百分之五,而是大跌幾成。所以,未來美國加息,我相信香港樓市有機會最多跌七成。政府沒什麼可以做,就算降低印花稅亦幫助不大,因為問題的癥結是信心,有信心的話,利息幾高個市都不會跌,信心不在,做什麼都沒有用,要靠市場慢慢去復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