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巴菲特在Florida大學商學院與MBA學員的交流問答(1)

From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mka.html

巴菲特:我想先講幾分鐘的套話,然後我就主要來接受你們的提問。 我想談的是你們的所思所想。我鼓勵你們給我出難題,暢所欲言,言無不盡。(原文:我希望你們扔些高難度的球,如果你們的投球帶些速度的話,我回答起來會更有興致)你們幾乎可以問任何問題,除了上個禮拜的Texas A&M的大學橄欖球賽,那超出我所能接受的極限了。 我們這裏來了幾個SunTrust(譯者注:美國一家大型商業銀行)的人。我剛剛參加完Coca Cola的股東大會(譯者注:Warren Buffet的投資公司是Coca Cola的長期大股東之一),我坐在吉米·威廉姆斯邊上。 吉米領導了SunTrust多年。吉米一定讓我穿上這件SunTrust的T恤到這來。我一直試著讓老年高爾夫聯盟給我贊助,但是都無功而返。沒想到 我在SunTrust這,卻做的不錯。吉米說,基於SunTrust存款的增長,我會得到一定比例的酬勞。所以我為SunTrust鼓勁。(譯注:巴菲特 在玩幽默) 關於你們走出校門後的前程,我在這裏只想講一分鐘。你們在這裏已經學了很多關於投資方面的知識,你們學會如何做好事情,你們有足夠的IQ能做好,你們 也有動力和精力來做好,否則你們就不會在這裏了。你們中的許多人都將最終實現你們的理想。但是在智慧和能量之外,還有更多的東西來決定你是否成功,我想談 談那些東西。實際上,在我們Omaha(譯者注: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總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說,當他雇人時,他會看三個方面:誠信,智能,和精力。 雇一個只有智慧和精力卻沒有誠信的人,最終會毀了雇主。 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懶惰,而不是聰明和精力充沛。我想談的是第一點,因為我知道你們都具備後兩點。 在考慮這個問題時,請你們和我一起玩玩這個遊戲。你們現在都是在MBA的第二年,所以你們對自己的同學也應該都瞭解了。現在我給你們一個來買進10% 的你的一個同學的權利,一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你不能選那些有著富有老爸的同學,每個人的成果都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我給你一個小時來想這個問題,你願意買進 哪一個同學餘生的10%。你會給他們做一個IQ測試嗎,選那個IQ值最高的?我很懷疑。你會挑那個學習成績最好的嗎,我也懷疑。你也不一定會選那個最精力 充沛的,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已經動力十足了。你可能會去尋找那些質化的因素,因為這裏的每個人都是很有腦筋的。你想了一個小時之後,當你下賭注時,可能會選 擇那個你最有認同感的人,那個最有領導才能的人,那個能實現他人利益的人,那個慷慨,誠實,即使是他自己的主意,也會把功勞分予他人的人。所有這些素質, 你可以把這些你所欽佩的素質都寫下來。(你會選擇)那個你最欽佩的人。 然後,我這裏再給你們下個跘兒。在你買進10%你的同學時,你還要賣出10%的另外一個人。這不是很有趣嗎?你會想我到底賣誰呢?你可能還是不會找 IQ最低的。你可能會選那個讓你厭惡的同學,以及那些令你討厭的品質。那個你不願打交道的人,其他人也不願意與之打交道的人。是什麼品質導致了那一點呢? 你能想出一堆來,比如不夠誠實,愛占小便宜等等這些,你可以把它們寫在紙的右欄。 當你端詳紙的左欄和右欄時,會發現有意思的一點。能否將橄欖球扔出60碼之外並不重要,是否能在9秒3之內跑100碼也不重要,是否是班上最好看的也 無關大局。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紙上左欄裏的品質。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擁有所有那些品質。那些行動,脾氣,和性格的品質,都是可以做到的。它們不是我們 在座的每一位力所不能及的。 再看看那些右欄裏那些讓你厭惡的品質,沒有一項是你不得不要的。如果你有的話,你也可以改掉。在你們這個年紀,改起來比在我這個年紀容 易得多,因為大多數這些行為都是逐漸固定下來的。人們都說習慣的枷鎖開始輕得讓人感受不到,一旦你感覺到的時候,已經是沉重得無法去掉了。我認為說得很 對。我見過很多我這個年紀或者比我還年輕10歲,20歲的人,有著自我破壞性習慣而又難以自拔,他們走到哪里都招人厭惡。他們不需要那樣,但是他們已經無可救藥。但是,在 你們這個年紀,任何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可以有,只要你們願意,就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就象本傑明·格拉姆(上個世紀中葉著名的金融投資家)一樣,在他還是十 幾歲的少年時,他四顧看看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他想我也要做一個被人尊敬的人,為什麼我不象那些人一樣行事呢?他發現那樣去做並不是不可能的。他對那些令人 討厭的品質採取了與此相反的方式而加以摒棄。所以我說,如果你把那些品質都寫下來,好好思量一下,擇善而從,你自己可能就是那個你願意買入10%的人!更 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擁有你自己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談談你們所感興趣的。我們可以從這兒或那兒舉起的手開始。 作者:tyrotan 回復日期:2008-2-3 16:38:04 問題:你對日本(經濟)的看法? 巴菲特:我不是一個太宏觀的人。現在日本10年期的貸款利息只有1%。我對自己說,45年前,我上了本傑明.格拉姆的課程,然後我就一直勤勤懇懇,努力工作,也許我應該比1%掙的多點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 我不想捲入任何匯率波動的風險,所以我會選擇以日元為基準的資產,如地產或企業,必須是日本國內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掙得比1%多,因為那是我資金的成本。可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一家可以投資的生意。 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業的資產回報率都很低。他們有少數企業會有4%,5%,或6%的回報。如果日本企業本身賺不了多少錢的話,那麼其資產投資者是很難獲得好的回報的。當然,有一些人也賺了錢。我有一個同期為本傑明.格拉姆工作過的朋友。那是我第一次買股票的方法,即尋找那些股票價格遠低於流動資本的 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點素質的公司。 我管那方法叫雪茄煙蒂投資法。你滿地找雪茄煙蒂,終於你找到一個濕透了的,令人討厭的煙蒂,看上去還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費的。你把它撿起來,抽上最後一口,然後扔了,接著找下一個。這聽上去一點都不優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費的雪茄煙,這方法還值得做。 不要做低回報率的生意。時間是好生意的朋友,卻是壞生意的敵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裏太久的話,你的結果也一定會糟糕,即使你的買入價很便宜。 如果你在一樁好生意裏,即使你開始多付了一點額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夠久的話,你的回報一定是可觀的。我現在從日本沒發現什麼好生 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會作某些改變,比如他們的管理層可能會對公司股票的責任多一些,這樣回報率會高些。但目前來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報率的公司,即 使是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說來也令人驚奇,因為日本這樣一個完善巨大的市場卻不能產生一些優秀的高回報的公司。日本的優秀只體現在經濟總量上,而不 是湧現一些優質的公司。這個問題已經給日本帶來麻煩了。我們到現在為止對日本還是沒什麼興趣。只要那的利息還是1%,我們會繼續持觀望態度。

問題:講講你喜歡的企業吧, 不用談具體企業,而是什麼素質的企業是你最喜歡的? 巴菲特: 我只喜歡我看得懂的生意,這個標準排除了90%的企業。你看,我有太多的東西搞不懂。幸運的是,還是有那麼一些東西我還看得懂。 設想一個諾大的世界裏,大多數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許多美國公司都是可以買到的。讓我們從大家都懂的事情上開始講吧(巴菲特舉起他的可樂瓶), 我懂得這個,你懂得這個,每個人都懂這個。這是一瓶櫻桃可樂,從1886年起就沒什麼變化了。很簡單,但絕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對競爭者來說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個城牆,居中是價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負責的、能幹的人才來管理這個城堡。 我要的城牆可以是多樣的,舉例來說,在汽車保險領域的GEICO(譯者注: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它的城牆就是低成本。人們是必須買汽車保險的,每人每 車都會有,我不能賣20份給一個人,但是至少會有一份。消費者從哪里購買呢?這將基於保險公司的服務和成本。多數人都認為(各家公司的)服務基本上是相同 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們的決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這就是我的城牆。 當我的成本越比競爭對手的低,我會越加注意加固和保護我的城牆。當你有一個漂亮的城堡,肯定會有人對它發起攻擊,妄圖從你的手中把它搶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圍建起城牆來。 三十年前,柯達公司的城牆和可口可樂的城牆是一樣難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給你6個月的小孩子照張像,20年或50年後你再來看那照片,你不會象專業攝影 師那樣來衡量照片品質隨著時間的改變,真正決定購買行為的是膠捲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達向你保證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後看起來仍是栩栩如 生,這一點對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達就有那樣的魅力,它佔據了每個人的心。在地球上每個人的心裏,它的那個小黃盒子都在說,柯達是最好 的。那真是無價的。 現在的柯達已經不再獨佔人們的心。它的城牆變薄了,富士用各種手段縮小了差距。柯達讓富士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贊助商,一個一直以來由柯達獨佔的位置。於是在人們的印象裏,富士變得和柯達平起平坐起來。 與之相反的是,可口可樂的城牆與30年前比,變得更寬了。你可能看不到城牆一天天的變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樂的工廠擴張到一個目前並不盈利,但20年後一定會的國家,它的城牆就加寬些。企業的城牆每天每年都在變,或厚或窄。10年後,你就會看到不同。 我給那些公司經理人的要求就是,讓城牆更厚些,保護好它,拒競爭者於牆外。你可以通過服務,產品品質,價錢,成本,專利,地理位置來達到目的。 我尋找的就是這樣的企業。那麼這樣的企業都在做什麼生意呢?我要找到他們,就要從最簡單的產品裏找到那些(傑出的企業)。因為我沒法預料到10年以 後,甲骨文,蓮花,或微軟會發展成什麼樣。比爾·蓋茨是我碰到過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軟現在所處的位置也很好。但是我還是對他們10年後的狀況無從知曉。同 樣我對他們的競爭對手10年後的情形也一無所知。 雖然我不擁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後他們的發展會怎樣。互聯網是不會改變我們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實上,沒什麼能改變我們嚼口香糖的方式。 會有很多的(口香糖)新產品不斷進入試驗期,一些以失敗告終。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如果你給我10個億,讓我進入口香糖的生意,打開一個缺口,我無法做 到。這就是我考量一個生意的基本原則。給我10個億,我能對競爭對手有多少打擊?給我100個億,我對全世界的可口可樂的損失會有多大?我做不到,因為, 他們的生意穩如磐石。給我些錢,讓我去佔領其他領域,我卻總能找出辦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經濟上行得通,誠實,能幹的管理層。這樣,我就能看清這個企業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是不會 買的。基本上來講,我只會買那些,即使紐約證交所從明天起關門五年,我也很樂於擁有的股票。如果我買個農場,即使五年內我不知道它的價格,但只要農場運轉 正常,我就高興。如果我買個公寓群,只要它們能租出去,帶來預計的回報,我也一樣高興。 人們買股票,根據第二天早上股票價格的漲跌,決定他們的投資是否正確,這簡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說的,你要買的是企業的一部分生意。這是格拉姆教給 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買的不是股票,你買的是一部分企業生意。企業好,你的投資就好,只要你的買入價格不是太離譜。 這就是投資的精髓所在。你要買你看得懂的生意,你買了農場,是因為你懂農場的經營。就是這麼簡單。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6、7歲就開始對股票感興 趣,在11歲的時買了第一隻股票。我沉迷於對線圖,成交量等各種技術指標的研究。然後在我還是19歲的時候,幸運地拿起了格拉姆的書。書裏說,你買的不是 那整日裏上下起伏的股票標記,你買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從我開始這麼來考慮問題後,所以一切都豁然開朗。就這麼簡單。 我們只買自己諳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個人都懂可口可樂的生意。我卻敢說,沒人能看懂新興的一些互聯網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東大會上講過,如果我在商學院任教,期末考試的題目就是評估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如果有人給我一個具體的估價,我會當場暈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們每天都在做! 如果你這麼做是為了去競技比賽,還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資。投資是投入一定的錢,確保將來能恰當幅度地賺進更多的錢。所以你務必要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務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資的)生意。你會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絕不是全部。

問題:就如你剛才所說,你已經講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尋找企業,試著去理解商業模式,作為一個擁有如此大量資金的投資者,你的積累足以讓你過功成身退。回到購買企業的成本,你如何決定一個合適的價格來購買企業? 巴菲特: 那是一個很難作出的決定。對一個我不確信(理解)的東西,我是不會買的。如果我對一個東西非常確信,通常它帶給我的回報不會是很可觀的。為什麼對那些你只有一絲感覺會有40%回報的企業來試手氣呢?我們的回報不是驚人的高,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也不會有損失。 1972年,我們買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價格,賣出1千6百萬磅的糖果,產生4百萬的稅前利潤。我們買它花了2千5百萬。我和我的合夥人覺得See’s Candy有一種尚未開發出來的定價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價錢賣出去。每磅30分的漲價,1千6百萬磅就是額外的4百80萬呀,所以2千5百萬的購買價還是划算的。 我們從未雇過諮詢師。我們知道在加州每個人都有一個想法。每個加州人心中對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們絕對認這個牌子的糖。在情人節,給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們會高興地親它。如果她們把糖扔在一邊,愛理不理,那我們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親吻我們的糖,那就是我們要灌輸給加州人腦子裏的,女孩子愛親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們能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可以漲價了。 我們在1972年買的See’s Candy,那之後,我們每年都在12月26日,耶誕節後的第一天,漲價。耶誕節期間我們賣了很多糖。今年,我們賣了3千萬磅糖,一磅賺2個美元,總共賺 了6千萬。十年後,我們會賺得更多。在那6千萬裏,5千5百萬是在耶誕節前3周賺的。耶穌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笑)。這確實是一樁好生意。 如果你再想想,關於這生意的重要一點是,多數人都不買盒裝巧克力來自己消費,他們只是用它來做為生日或節日的饋贈禮品。情人節是每年中最重要的一天。 耶誕節是迄今為止最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女人買糖是為了耶誕節,她們通常在那前後2-3周來買。男人買糖是為了情人節。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開著車,我們在收音 機節目裏放廣告,“內疚,內疚”,男人們紛紛從高速路上出去,沒有一盒巧克力在手,他們是不敢回家的。 情人節是銷售最火的一天。你能想像,在情人節那天,See’s Candy的價錢已經是11美元一磅了(譯注:又漲價了)。當然還有別的牌子的糖果是6美元一磅。當你在情人節的時候回家(這些都是關於See’s Candy深入人心的一幕幕場景,你的那位接受你的禮品,由衷地感謝你,祝福剩下的一年),遞給你的那位(6塊錢的糖),說,“親愛的,今年我買的是廉價貨”?這絕不可能行得通! 在某種程度上,有些東西和價格是沒關係的,或者說,不是以價格為導向的。這就像迪士尼。迪士尼在全世界賣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 品。人們,更具體的說,那些當父母的人對迪士尼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個人在心中對迪士尼都有著一些情愫。如果我說環球影視,它不會喚起你心中的那種特 殊情愫;我說20世紀福克斯公司,你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但是迪士尼就不同。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如此。當你的年紀變老的時候,那些(迪士尼的)影像製品,你可 以放心讓小孩子每天在一邊看幾個小時。你知道,一個這樣的影片,小孩子會看上20遍。當你去音像店時,你會坐在那兒,把十幾種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後決定你 的孩子會喜歡哪一部?這種可能性很小。別的牌子賣16.95,而迪士尼的賣17.95,你知道買迪士尼的不會錯,所以你就買了。在某些你沒有時間的事情 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品質的決定。而作為迪士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對其他牌子來講,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 夢想家們一直努力打造出類似於迪士尼概念的品牌,來同它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取代人們心中對迪士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環球影視吧,媽媽們不會在音像 店裏買他們的片子,而放棄迪士尼的。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可口可樂是在全球範圍內和喜悅的情緒關聯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錢,你想讓全世界的50億人更喜歡 RC可樂(譯注:巴菲特杜撰出來的飲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詭計,做折扣促銷,等等,但都是無法得逞的。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

巴菲特在Florida大學商學院與MBA學員的交流問答(2)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mkd.html

問題:在你購買公司的分析過程裏,是否有些數字會告訴你不要買?哪些東西是質化的,哪些東西是量化的?

巴菲特:最 好的買賣裏,單從數字的角度來講,幾乎都在告訴你不要買。你可能對(被購買公司的)產品的印象是非常之深,但是你對那套雪茄煙蒂式的廉價思維已經根 深蒂固。我曾經擁有一個風力發電公司。相信我,風力發電公司如同雪茄煙蒂一般廉價。我們買的也很便宜,只相當於公司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一的價錢。我們卻實賺 了錢,但是這種收益是不可複製的,更像是一次性的買賣。你可不想做那樣的事情,但我經歷了那樣一個階段,在那個階段裏,我還買過租車公司等等一些生意。 談到質化的東西,我可能在接到電話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了。幾乎我們買的所有企業,只需要10分鐘,15分鐘的分析。我今年買了兩個企業。 General Re(譯者注:全球最大的再保險公司之一)是一個180億的交易。我連它們的總部都沒去過。我希望它們的的確確有個總部(譯注:巴菲特在開玩笑)。在那之 前,我買了Executive Jet,主要做部分擁有小型飛機的生意(譯注:近年來,美國很流行私人擁有飛機。但畢竟花銷很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所以,買一部分飛機的擁有權,這 樣你可以有一段你自己的飛行計畫和路線,變得很實際)。在我們買之前,我也沒去過它的公司總部。四年前,我給我的家庭買了一個飛機計畫的四分之一擁有權。 我親身體會了他們的服務,我也看到了這些年它們的迅速發展。(在購買交易發生之前,)我拿到了它們的經營資料。 如果你不能馬上足夠瞭解所作的生意,即使你花上一二個月,情況也見得會有多少改觀。你必須對你可能瞭解的和不能瞭解的有個切身體會,你必須對你的能力 範圍有個準確的認知。範圍的大小無關大局,重要的是那個範圍裏的東西。哪怕在那個範圍裏只有成千上萬家上市公司裏的30個公司,只要有那30家,你就沒問 題。你所做的就應當是深入瞭解這30家公司的業務,你根本不需要去瞭解和學習其他的東西。在我早年的時候,我做了大量功課來熟悉生意上的事情。我們走出 去,採取所謂‘抹黃油’的方式,去與企業的用戶談,與企業以前的雇員談,與企業的供應商談,我們能找到的每一個人。每次我看到業界的專業人員,舉例來說, 我對採煤業有興趣,我會遍訪每一家採煤公司,問每一位CEO,“如果要在業界買一家公司,你認為我該買哪一家?為什麼?” 如果你把這些片段的資訊串起來,你會學到很多業界的資訊。當你問到競爭對手的時候,你會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說,如果你有一個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那 麼你首先要解決的競爭對手是誰?為什麼?通過這種手段,你很快會發現誰是業界最好的企業。 做投資的好處是你不用學習日新月異的知識和技能。當然你願意那麼去做,就另當別論了。四十年前你瞭解的口香糖的生意,現如今依舊適用,沒有什麼變化。 我認識一個人,他的岳父去世了,丟下一間他創建的制鞋公司。這個人托Goldman Sachs來賣掉這家公司。他和我的一個朋友在佛羅里達打高爾夫,提到了這件事。我朋友讓他給我打電話。他打了,結果我們用五分鐘談成了這樁生意。我認識 這個人,我基本瞭解制鞋生意,所以我就買了。質化的方面定了後,就是價格了。我的答案只有是或者不是,很簡單,談判的時候沒什麼圈子可兜。只要價格合適, 我就會買。不然的話,談判之前我很快樂,談判不成我也一樣。

問題:可口可樂最近發佈了對未來季度調低盈利預期的消息。你對可口可樂並沒有因為在美國之外的許多問題,包括亞洲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撒謊怎麼看? 巴菲特: 我很喜歡他們(的誠實)。 事實上,在未來20年,可口可樂在國際上的市場增長要比在美國國內好得多。在美國國內的人均消費量會增長,但在別的國家的增長會快得多。可口可樂可能 會有一段3個月,也可能是3年的艱難時期,但不會是未來的20年。人們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高效地工作,他們會發現換取一瓶可樂(巴菲特舉起手中的可樂瓶), 就占他們每天所獲得的勞動報酬的比例而言,實在是一筆很好的買賣。實際上,我是一天五瓶(笑)。在1936年的時候,我第一次用25美分買了6瓶可樂(單 賣是5美分一瓶)。那是6.5盎司的瓶子,2美分的瓶子押金,實際上是6.5盎司的可樂只要5美分。現在是12盎司的罐子,如果你在週末去買大瓶裝的,減 少一些在包裝上的費用,你基本上可以花20美分多一點買12盎司。你現在在每盎司上花的錢只是1936年的兩倍多一點點。相對於人們不斷增長的購買力而 言,可樂實際上在年復一年地變得越來越便宜。 在全世界的兩百多個國家裏,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產品的人均消費量每年都在增長。它霸佔著飲料市場,真的是難以置信。有一件人們可能不懂,但卻使這個產品有著數以百億元的價值的簡單事實就是可樂沒有味覺記憶。 你可以在9點,11點,下午3點,5點喝上一罐,5點時你喝的味道和你一早上9點喝的味道一樣好。其他的飲料如甜蘇打水,橙汁,根啤都做不到這一點,它們對味道有著累積作用(譯注:累積使味覺麻木),重複的飲用會使你厭煩。我們在See’s Candy的雇員可以免費享用公司生產糖果。在他們第一天工作的時候,他們可著勁兒吃。但在那之後,他們再吃起來就跟要花錢買似的。為什麼?巧克力一樣有著味覺累積。 但是可樂就沒有味覺累積。這意味著,全世界的人們可以每天都可以消費很多次可樂,而不是其他的飲料,所以你得到的就是可樂之難以企及的人均消費量。在 今天,全世界範圍內可樂的日銷售量超過800億盎司。這個數目還在年復一年地增長。增長還體現在無論是以國家計還是人均計的消費量上。20年後,在美國之 外的增長講遠遠超過美國國內。我分外看好國際市場的前景。(目前可樂的國際危機,)短期來講對他們確實有消極的影響,但這不是一個大不了的問題。 可口可樂公司於1919年上市,那時的價格是40美元左右。一年後,股價降了50%,只有19美元。看起來那是一場災難。瓶裝問題,糖料漲價,你總能 發現這樣那樣的原因讓你覺得那不是一個合適的買入時機。一些年之後,又發生了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核武器競賽等。總是有原因(讓你不買)。如果你在一 開始40塊錢買了一股,然後你把派發的紅利進行再投資(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一直到現在,那股可樂股票的價值是5百萬。這個事實壓倒了一切。如果你看對 了生意模式,你就會賺很多錢。 切入點的時機是很難把握的。所以,如果我擁有的是一個絕佳的生意,我絲毫不會為某一個事件的發生,或者它對未來一年的影響等等而擔憂。當然,在過去的某些個時間段,政府施加了價格管制政策。企業因而不能漲價,即使最好的企業有時也會受影響,我們的See’s Candy糖果不能在12月26日漲價。但是,管制該發生的時候就會發生,它絕不會把一個傑出的企業蛻變成一個平庸的企業。政府是不可能永遠實施管制政策的。 一個傑出的企業可以預計到將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但不一定會準確到何時會發生。重心需要放在“什麼”上面,而不是“何時”上。如果對“什麼”的判斷是正確的,那麼對“何時”大可不必過慮。

問題:談談你投資上的失誤吧! 巴菲特: 你有多少時間?(譯注:巴菲特的幽默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於失誤的有趣的一點是,在投資上,至少對我和我的合夥人而言,最大的失誤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對於我們所知甚多的生意,當機會來到時,我 們卻猶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麼。我們錯過了賺取數以十億元計的大錢的好機會。不談那些我們不懂的生意,只專注於那些我們懂的。我們確實錯過了從微軟身上賺 大錢的機會,但那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懂微軟的生意。 但是對於在醫療保健股票上理應賺得的幾十億,我們卻錯過了。當克林頓政府推出醫療保健計畫時,醫療保健公司獲益非淺。我們應當在那上面賺得盤滿缽滿的,因為我懂那裏面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們應當在Fannie Mae(譯注:美國一家受政府支持,專做二級房貸的超大型公司)上獲利頗豐,因為我們也算得清個中的究竟。這些都是數以十億計的超級錯誤,卻不會被GAAP會計法則抓個現形。 你們所看到的錯誤,比如我買下了幾年前我買的US Air(譯注:巴菲特在這筆交易中幾乎損失了全部的投資——3.6個億)。 當我手裏有很多現金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犯錯誤。查理(譯注:巴菲特的合夥人)讓我去酒吧轉轉,不要總滯留在辦公室裏(笑)。但是我一有閒錢,又總在辦公室裏,我想我是夠愚昧的,這種事時有發生。 總之,我買了US Air的股票,雖然沒人逼著我買。現在我有一個800的電話號碼,每次我打算買航空公司的股票後,我就打這個電話。我跟他們講我很蠢,老犯錯,他們總是勸 我別買,不斷地和我聊,讓我別掛電話,不要倉促地做任何決定。最後,我就會放棄要購買的衝動。(譯注:真有這麼回事嗎?聽起來像是巴菲特在開玩笑) 於是我買了US Air的股票。看上去我們的投資要打水漂了,而且我們的投資也確實幾乎全打了水漂,(那筆糟糕的投資)理應全軍覆沒的。我因為價錢非常誘人而買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絕不是個誘人的行業。我對所羅門的股票犯了同樣的錯誤,股票本身價廉誘人沒錯,但那應該是杜絕涉足的行業。 你可以說那是一種犯錯的模式。你中意具體交易的條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處的行業。我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很可能將來我還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更大的錯 誤還是我一開始所講的因猶豫和遲疑所致。當我只有1萬塊錢的時候,我投資了兩千在汽修廠,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筆機會成本高達60個億(笑),是個大錯。當 Berkshire的股價下降時,我還能感受好些,因為那也降低了汽修廠的購買成本(笑),以及20%的機會成本。 當你聊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時,我篤信你最好還是從他人的失敗中來學習吧,越多越好(笑)。在Berkshire公司裏,我們絕不花一點時間來緬懷過 去。我和我的合夥人是40年的哥們了,從沒有任何的爭吵。我們有很多事情上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從沒有過爭吵,我們也從不回顧過去。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希 冀,都認為牽絆於‘如果我們那樣做了……’的假設是不可理喻的,那樣做不可能改變既成的事實。 你只能活在現在時。你也許可以從你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但最關鍵的還是堅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個本質上的錯誤,比如涉足自己能力 範圍之外的東 西,因為其他人建議的影響等等,所以在一無所知的領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應該好好學習的。你應該堅守在憑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領域。 當你做出決策時,你應該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捫心自問,“我以每股55元的價格買入100股通用汽車的股票是因為……”。你對自己所有的購買行為負責, 必須時刻充滿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決定只能是不買。如果僅僅是有人在雞尾酒會上提起過,那麼這個理由遠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為一些成交量或技術指標 看上去不錯,或盈利等等。必須確實是你想擁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這一直是我們儘量堅持做到的,也是格拉姆教給我的。

問題:談談目前的經濟形勢和利率,和將來的走向? 巴菲特: 我不關心宏觀的經濟形勢。在投資領域,你最希望做到的應該是搞清楚那些重要的,並且是可以搞懂的東西。對那些既不重要,又難以搞懂的東西,你忘掉它們就對了。 你所講的,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難以拎得清的。瞭解可口可樂,Wrigley(譯注:美國一家行銷口香糖的公司),或柯達,他們的生意是可以拎得清的。 當然你的研究最後是否重要還取決於公司的評估,當前的股價等因素。但是我們從未因對宏觀經濟的感覺來買或者不買任何一家公司。我們根本就不讀那些預估利 率,企業利潤的文章,因為那些預估真的是無關痛癢。1972年,我們買了See’s Candy,那之後不久政府實施了價格管制,但那又怎麼樣呢,(如果我們因為價格管制的原因沒有買)我們就錯過了以2千5百萬買下一個現如今稅前利潤6千 萬的生意! 我們不願因為自身本就不精通的一些預估而錯過買到好生意的機會。我們根本就不聽或不讀那些涉及宏觀經濟因素的預估。在通常的投資諮詢會上,經濟學家們會做出對宏觀經濟的描述,然後以那為基礎展開諮詢活動。在我們看來,那樣做是毫無道理的。 假想Alan Greenspan(譯注:前任美聯儲主席)在我一邊,Robert Rubin(譯者注:克林頓時期美財長)在我另一邊,即使他們都悄悄告訴我未來12個月他們的每一步舉措,我是無動於衷的,而且這也不會對我購買Executive Jets飛機公司或General Re再保險公司,或我做的任何事情有一絲一毫的影響。 問題:在鄉下(譯者注:指Berkshire Hathaway所在地,Nebraska的Omaha)與在華爾街上相比有什麼好處? 巴菲特: 我在華爾街上工作了兩年多。我在東西海岸都有最好的朋友。能見到他們讓我很開心,當我去找他們的時候,總是會得到一些想法。但是最好的能對投資進行深思熟慮的方法就是去一間沒有任何人的屋子,只是靜靜地想。如果那都不能讓你想的話,沒有什麼可以。 (身處華爾街的)缺點就是,在任何一個市場環境下,華爾街的情況都太極端了,你會被過度刺激,好像被逼著每天都要去做點什麼。 錢德勒家族花兩千塊錢買了可口可樂公司,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事情的關鍵是無為而治,即使在1919年也不要賣(錢德勒家族在這一年賣掉了可樂公司)。 所以,你所找尋的出路就是,想出一個好方法,然後持之以恆,盡最大可能,直到把夢想變成現實。在每五分鐘就互相叫價一個來回,人們甚至在你的鼻子底下 報價的環境裏,想做到不為所動是很難的。華爾街靠的是不斷的買進賣出來賺錢,你靠的是不去做買進賣出而賺錢。這間屋子裏的每個人之間每天互相交易你們所擁 有的股票,到最後所有人都會破產,而所有錢財都進了經紀公司的腰包。相反地,如果你們象一般企業那樣,50年巋然不動,到最後你賺得不亦樂乎,而你的經紀 只好破產。 就像一個醫生,依賴于你變更所用藥品的頻率而賺錢。如果一種用藥就能包治百病,那麼他只能開一次處方,做一次交易,他的賺頭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如 果他能說服你每天更新處方是一條接往健康的通途,他會很樂於開出處方,你也會燒光你的錢,不但不會更健康,反而處境會更差。 你應該做的是遠離那些促使你做出倉促決定的環境。華爾街自有它的功效,在我回Omaha之前,每六個月都有一個長長的單子的事情去做,一大批公司去考察,我會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旅行花的錢。然後,我會(離開華爾街)回Omaha,仔細考量。

問題:投資人如何來給Berkshire或微軟這樣從來不分紅的公司估值? 巴菲特: 這是個關於Berkshire從來不分紅的問題。Berkshire將來也不會分紅,這是一個我可以擔保的承諾(笑)。你能從Berkshire得到 的是將(紅利)放進安全的存款箱,每年你可以拿出來好好地把玩一翻,然後再把它放回原位。這樣,你會得到巨大的自我滿足感。可別小瞧了這樣的自我滿足感! (譯者:像不像葛朗台數錢?) 當然,這裏的核心問題是我們能否讓截留下來的錢財以可觀的幅度升值。這是我們一直孜孜以求的。查理和我的立身之本也在此處。當然,這項任務正變得越來 越難。我們管的錢越多,就越難做到(以可觀的幅度升值)。如果Berkshire的大小只有現在的百分之一,我們升值的幅度要比現在好得多。如果我們能做 到不斷地升值,那麼派發紅利自然是不明智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到了讓截留下來的紅利再投資勝過直接派發紅利。但是,沒有人可以保證在將來還能這樣。在某 一個階段,總會有物極必反的時候。 保持持續增長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那也是唯一衡量我們公司價值的尺規。公司總部的大小等等都不能用來衡量公司的價值。Berkshire有4萬5千名雇員,但在總部只有12人和3千5百平方英尺(譯注:300多平米)的辦公室。這一點我們不打算改變。 我們用公司的表現來評估自己,我們也以此來謀生。相信我,比起從前來,(保持持續增長)難得多了。 問題:什麼時候你會認為你的投資已經實現了它的增長極限? 巴菲特: 理想的情況是當你購買生意的時候,你不希望你買的企業有一個增長極限。我買可口可樂公司的時候,我不希望10年,15年後看到可樂彈盡糧絕。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可能性接近於零。 我們想看到的是,當你買一個公司,你會樂於永久地持有那個公司。同樣的道理,當人們買Berkshire的股票的時候,我希望他們打算一輩子持有它。 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這可能行不通。我不想說,這是唯一的購買股票的方式,但是我希望依據那樣的方式來購買股票的一群人加入Berkshire,因為我 不希望總是看到一群不同的股東。我實際上對Berkshire股東的變化更替實行跟蹤。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個教堂,我是行禱告之人,看到做禮拜的人每個星期都換掉一半,我不會說,這真是太好了,看看我的成員流動性有多強呀(笑)。我寧願在每個星期天看到教堂裏坐滿了同樣那麼一批人。 當我們考量生意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原則。基本上我們尋找那些打算永久持有的生意。那樣的企業並不多。在一開始,我的主意比資金多得多,所以我不斷地 賣出那些我認為吸引力差些的股票以便來購買那些新近發現的好生意。但這已經不是我們現在的問題了。(譯注:我們現在不缺錢,而是缺好生意)
購買企業的五年後,我們希望彼時如同此時一般的滿意。如果有一些極其龐大的兼併機會,也可能我們需要賣出一些股票(來籌措資金)。當然,我很樂於擁有那樣的問題。 我們在購買企業時從來不預先定下一個目標價。比如,如果我們的買入價是30,當股價到達40,50,60, 或100時,我們就賣,諸如此類。我們不再如此的行事。當我們花2500萬買私有公司See’s Candy時,我們沒有“如果有人出5000萬我們就賣”的計畫。那不是一個考量生意的正確方式。我們考量生意的方式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否買下的企業會帶來越來越多的利潤?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其他問題都是多餘的。 問題:你是如何看待對所羅門的投資的?類似的,長期管理資金的買賣? 巴菲特: 我們投資所羅門的原因是,在1987年9月,所羅門公司是一家9%資產被證券化的企業,道指在這一年漲了35%, 之前我們賣了很多股票,一下子手裏有 了很多現金,並且看上去我們暫時不會用得到它們。所以,在這個我通常不會購買股票的行業裏,我們採用了這種有吸引力的證券形式,購買了所羅門。這是一個錯 誤。最後結果還不錯,但那不是我應該做的。我應該再等等,這樣一年後我會多買一些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或者我在當時就該買,即便可樂那時的賣價真的不便 宜。 對於長期管理資金,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對和證券有關的其他生意的瞭解。其中一個就是套利。套利,我做了45年,格拉姆做了30年。套利是必 須靠近電話,我自己也必須東奔西跑地做,因為它要求我跟緊跟大市的脈動。現在我已經不做了,除非出現我自己看得懂,又是極大的套利機會。 我這一輩子可能做了300樁,可能更多,套利的交易。套利本身是很好的生意。長期管理資金有很多套利的頭寸,它前10名的頭寸可能佔據了90%的資 金。我對那前10名的頭寸有一些瞭解。我雖然不瞭解其中所有的細節,但是我已經掌握足夠多的資訊。同時,交易中我們將得到可觀的折扣,我們也有足夠的本錢 打持久戰,所以我們覺得交易可以進行。我們是可能在那樣的交易中賠錢的。但是,我們佔據了一些有利因素,我們是在我們懂得的領域作戰。 我們還有一些其他的頭寸,不像長期管理資金那麼大,因為像那麼大規模的確實不多。那些頭寸或涉及到收益曲線的關係(譯注:Yield Curve),或跟不同時期發佈的政府債券有關等等(譯注:on the run, off the run)。如果在證券業足夠長的話,這些品種都是要接觸到的。它們不是我們的核心生意,平均大概占到我們年收益的0.5% 至0.75%,算是額外的一點驚喜吧。 問題:談一談投資多元化吧。 巴菲特: 如果你不是一個職業投資者,如果你的目標不是遠超大多數人表現的話,那麼你就需要做到最大可能的投資多元化。98%,99%,甚至更高比例的人需要盡 可能地去多元化,而不是不斷地買進賣出。你們面臨的選擇就是管理成本很低的指數類的共同基金了。(譯注:指數類的基金指用電腦模型來類比股票指數,如道 鐘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所包含的股票,權重,和走勢。投資者可以將指數基金當成普通股票來投資) 如果你認為擁有部分美國是值得的話,就去買指數基金。你擁有了一部分美國。對此我沒有任何異議,那就是你應該的做法,除非你想給投資遊戲帶些懸念,並 著手對企業做評估。一旦你進入對企業做評估的領域,下定決心要花時間,花精力把事情做好,我會認為投資多元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是犯了大錯。 那天我在SunTrust的時候,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要做到真正懂生意的話,那麼你懂的生意可能不會超過6個。如果你真的懂6個生意的話,那就是你所需要的所有多元化,我保證你會因此而賺很多錢。 把錢放在第七個主意上,而不是選擇投更多的錢於最好的主意,絕對是個錯誤。很少有人會因他們第七好的主意而賺錢,很多人卻因為他們最棒的主意而發財。我認為,對任何一個擁有常規資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們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6個已經綽綽有餘了。 在我最看好的生意中,我只擁有一半左右。我自己就沒有去做所謂的投資多元化。許多我所知曉的做的不錯的人都沒有多元化他們的投資。唯一的例外是Walter Schloss(譯注:同巴菲特一樣,也是本傑明·格拉姆的門生。他的基金收益50年來一直領先大市),他做到了多元化,投資了方方面面。我管他叫諾亞,因為他在每個行業都投兩個企業。(笑)(譯注:來自《聖經》諾亞方舟的典故,每種動物都放了兩隻) 問題:你如何區分P&G(寶潔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 巴菲特: P&G是一個很好的公司,有著很強的行銷網路,旗下有很多名牌,等等。如果你告訴我,我要離開20年,這期間我們家族的資產都放在了P&G上面,我不會感到不高興的。P&G是我5%的選擇之一。20年的時間,它不會消亡的。 但是,未來20年,30年的時間裏,相對於P&G,我對可口可樂公司的單位增長率,定價能力更看好些。目前可樂的定價能力可能差些。設想以 下,數以十億計的日均消費量,多一分錢,那就是一千萬。Berkshire擁有8%的股份,那就是每天80萬。看上去不是不可能,不是嗎?現在就想漲價, 在很多市場是行不通的。但假以時日,二十年後,可樂在單位消費量裏一定賺得更多,並且總量上也會賣得更多。我不確信這個漲幅會有多大,但是我確信一定會增 長。 我不認為P&G的主要產品有可樂這樣的統治力,有這樣的消費量增長率,但是P&G依舊是好公司。即使我可能會更中意其他一些公司,但是那樣的公司鳳毛麟角。 問題:麥當勞未來20年的前景如何? 巴菲特: 麥當勞的情況裏,許多因素都起作用,特別是海外的因素。麥當勞在海外的處境比在美國國內要強勢一些。這個生意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難。人們,那些等著派發禮物的孩子除外,不願每天都吃麥當勞。 喝可樂的人,今天喝五罐,明天可能還會喝五罐。速食業比這要艱難得多。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在速食業裏,世界範圍裏這個行業規模是巨大 的,選擇一家的 話,你會選麥當勞。它有著最好的定位。雖然對小孩子雖是美味,對成人而言它卻不是最好吃的。近來,它進入了用降價來促銷的領域,而不是靠產品本身來銷售。 我個人更中意那些靠產品本身就賣錢的公司。在這一點上,我更喜歡吉列。人們不是因為還有一些附送的小禮品而買Mark 3。在本質上,吉列的產品更強勢些。Berkshire擁有很多吉列的股票。當你想到幾十億的男人臉上每天每夜長出的鬍子,更好的是,還有女人的兩條腿,你晚上的睡眠一定會很香甜。那才是你要的生意。 如果你想的是下個月我要用什麼降價策略來壓制漢堡王(譯注:Berger King),如果它們和迪士尼簽了協議,而我卻沒有……等等。我偏愛那些獨立的產品,不需要做降價促銷這些噱頭來讓它更有吸引力。雖然你可以用那些伎倆來做好生意,比如,麥當勞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但它終究不像可樂那樣,像可樂那樣的幾乎也沒有。 如果你一定要在那個領域買一家企業,就買乳酪皇后吧!我是開玩笑的,還是買麥當勞吧。一段時間以前,Berkshire買了乳酪皇后,所以我在這兒給乳酪皇后不知羞恥地做廣告(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

巴菲特談保險業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lcy.html

我們最主要的本業就是保險,當然其他事業也相當重要,想要瞭解Berkshire,你就必須知道如何去評估一家保險公司,其中主要的關鍵因素有(1)這個行業所能產生的浮存金數量(2)以及它的成本(3)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長期的展望。


首先浮存金是一項我們持有但卻不屬於我們的資金,在保險公司的營運中,浮存金產生的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在真正支付損失理賠之前,一般會先 向保戶收取保 費,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之上,當然這樣的好處也必須要付出代價,通常保險業者收取的保費並不足以因應最後支付出去的相關損失與費用, 於是保險公司便會發生承保損失,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而當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長期而言低於從其他管道取得資金的成本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否則一 旦保險事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若遠高於貨幣市場利率時,它就像是一顆極酸的檸檬。


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的是,因為損失成本必須仰賴估算,所以保險業者對於承保結算的成績有相當大伸縮的空間,連帶使得投資人很難正確地衡 量一家保險公司 真正的浮存金成本,估計錯誤,通常是無心,但有時卻是故意,與真實的結果往往會有很大的差距,而這種結果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損益表上,有經驗的行家通常可以 經由公司的準備提列情形發現重大的錯誤,但對於一般投資大眾來說,除了被迫接受財務報表的數位之外,別無他法,而我個人常常被這些經過各大會計師事務所背 書的財務報告所嚇到,許多保險公司的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上佈滿了許多地雷。


在Berkshire我們對於損失準備提列儘量採取保守且一貫的做法,但我們仍不免會犯錯,不過我還是要警告大家,保險業本來就會發生很多意外,而且通常都不會是什麼好消息。


下表中所顯示的數位是,Berkshire自取得國家產險公司經營權,進入保險事業34年以來所貢獻的浮存金,(其中傳統業務包含在其他主險項下),在這張計算浮存金的表中,(相對於收到的保費收入,我們持有的浮存金部位算是相當大的) 我們將所有的損失準備、損失費用調整準備、再保預先收取的資金與未賺取保費加總後,再扣除應付傭金、預付購並成本、預付稅負以及取得再保業務的相關遞延費用後,所得出浮存金的數額,不要緊張,這不是什麼考試!


Yearend Float (in $ millions)

Year GEICO General Re OtherReinsurance OtherPrimary Total

1967 20 20

1977 40 131 171

1987 701 807 1,508

1997 2,917 4,014 455 7,386

1998 3,125 14,909 4,305 415 22,754

1999 3,444 15,166 6,285 403 25,298

2000 3,943 15,525 7,805 598 27,871


對於2000年的浮存金成長我們感到相當欣慰,但卻對其成本不甚滿意,一直以來,我們浮存金成本通常都維持在接近於零的低水準,有時好的時候,還能享 有可觀的承保利益,來彌補像1984年那樣糟糕的年度,當年的資金成本高達19%,不過2000年我們的承保損失卻高達16億美金,這使得我們的浮存金成 本飆高至6%,除非再發生什麼重大的災難,否則我們預期2001年的浮存金成本將會大幅下降,主要的原因是General RE已經逐漸開始反映調整價格,至於GEICO雖然規模較小,但也應該會有同樣的情形。


相較於其他保險同業,Berkshire現在有兩項相當罕見但卻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影響到其浮存金的成本,第一是部份同業目前正面臨相當嚴重的承保損 失,迫使我們必須跟著分攤,而影響到我們短期的盈餘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未來幾年有更多的浮存金可以運用,而在保單第一年的損失發生過後,以後年度 將不會再有這方面的成本。


只要保單的價格合理,我們樂於接受這類先苦後甘的結果,在1999年所有的承保損失當中,有4億美元(約占總損失的27.8%)是來自於這類的業務, 至於2000年則有4.82億美元(約占總損失的34.4%),我們無法預測以後每年能夠接到多少這類的業務,不過只要有案件金額通常都不小,而也由於這 類的交易往往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損益數字,所以只要發生我一定會向各位報告。


其他再保業者對這類業務往往沒有多大興趣,因為他們根本就無法接受其財務報表突然出現重大的損失,即便可以確定這類業務長期的結果都相當不錯,所以各位在拿我們的數字跟其他同業做比較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另外還有一個影響更大的因素,也是你在別的地方找不到的,那就是有些公司想要把過去發生但卻不確定的損失解決掉,簡單的說,有家XYZ保險公司在去年 向我們買了一張保單,約定我們必須支付頭10億美元的損失再加上以前年度,比如說1995年後續的損失調整費用,這些合約的金額有可能相當大,當然不論如 何,我們還是會定一個上限,我們在2000年簽了幾件這類的合約,到了2001年也會再簽下幾件。


依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這類追溯型的保險對於當年度的盈餘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反倒是我們的報表因此增加了一項叫做"再保遞延支出"的會計科目,將收到 的保費收入與估計將支付的理賠損失(當然在此之前已先提列準備)的差額計入,之後我們再將分年攤銷在這個科目項下的金額列為承保的損失,大家可以在季報與 年報的經營說明中看到相關的資訊,依其特性,這類的損失會持續發生很多年,甚至達幾十年,當然相對的我們可以得到大筆浮存金的運用權利。


很明顯的,這類浮存金所負擔的成本不像其他一般業務能夠為我們帶來承保利益(這種好康的我們可是有很多),儘管如此,追溯保險對我們來說,仍然算是不錯的買賣。


綜合以上因素最後得到的結果是a)我預期以後浮存金的成本可以壓得非常低, b)但由於必須負擔前述提到的追溯再保險每年提列的費用,因此可能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完全不用成本。當然很明顯的,這些浮存金對我們到底是好是壞,除了當初取得的成本外,我們運用這筆資金的效率高低也同等重要。


而我們追溯再保險業務幾乎完全由Ajit Jain一手包辦,每年照例我都會給他褒獎一番,實在是很難去估計Ajit在Berkshire所代表的價值,大家除了關心我的健康之外,更應該關心他的健康。


去年,Ajit光靠著一家英國的主要保險公司的追溯再保險,就替我們收到24億美元的再保費收入,這有可能創下業界的歷史新高,之後,他又接了美國大聯盟德州遊騎兵隊一張钜額保單,投保強打者Alex Rodrriguez可能終身不遂的風險,喜愛棒球的人士都知道,A-Rod曾以2.52億美元的天價簽約,我想我們的這張保單應該又創下了失能險的保額記錄,此外我們也受理許多運動明星的保險。


此外Ajit也展現他多才多藝的天份,去年秋天他與一家網路公司Grab.com協商訂出一張相當有趣的保單,該公司成立的目標是希望吸引數百萬的網友到其網站,並從其中擷取有用的資料給行銷公司,而為了要吸引網友上門,Grab.com推出了一個10億美元的大獎(約等於1.7億美元的現值),萬一 真的有人中獎時,由我們保證支付這筆款項,當然網站上也強調得到這筆獎金的機會微乎其微,事後證明沒有人得到,但在當時中獎的機率並非全無可能。


簽下這類的保單,我們將可以預先收到為數可觀的保費,但同樣也必須面臨潛在的重大損失,所幸機率上對我們有利,並不是所有的保險業者都 愛玩這種遊戲, 因為他們沒辦法利用再保險來克服這樣的不愉快感,由於每一張保單都不尋常,甚至有時擁有其獨特性,保險業者通常無法透過一般的再保安排來規避這類突發的潛 在重大損失,也因此幾乎所有的保險公司總裁在經營事業時都必須面臨這種機率不大但卻又不容忽視可能深深影響單一季盈餘數字的風險,這簡直是有如芒刺在背, 我想沒有任何一位經理人會喜歡向董事會或股東會解釋這中間的為難,不過對於查理跟我本人而言,只要算盤撥起來合理,我們根本就不在乎其對帳面損益數字可能 的影響。


至於General RE,情況變得比以前好多了,Ron Ferguson加上Joe Brandon與Tad Montross以及一班能幹的團隊在2000年實行了許多做法,讓公司的獲利回到過去的水準,雖然我們的訂價還無法完全修正過來,但對於獲利情況最差的那部份業務,我們已大幅調整價格或乾脆捨棄掉,如果2001年沒有再發生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General RE的浮存金成本可望大幅下降。


過去幾年,對於Ron跟他的團隊來說並不好過,但所幸他們已經做出最困難的抉擇,查理跟我仍然給予其肯定的掌聲,General RE擁有許多重要且穩定的競爭優勢,更棒的是,我相信其經理人一定能夠充分發揮運用這些優勢。


總的來說,其他規模較小的保險業務在2000年產生了可觀的承保利益,同時一如過去十年來持續貢獻大量的浮存金,如果把這些公司視為單一獨立的企業, 那麼他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家經營績效優異的保險公司,而因為這些事業隱身在Berkshire如此龐大的事業體中,外界無法理解他們的努力與成就,但至 少我個人能夠深深地體會地,去年我感謝過Rod、John、Don等人,今年則還要再加上美國責任險的Tom以及Cypress的新任主管 Michael。


大家可能會發現過去我常稱讚的Brad- Cypress公司的前任總裁,已不在上述的名單當中,那是因為我們位於辛辛那堤的制服公司-費區海默需要一位元新的經理人,所以我們特地拜託Brad,在 Berkshire我們很少調動經理人,不過現在看來我們應該要再多試一試,因為Brad在新職務上表現相當優異,就如同他原來在Cypress的表現一 般。


蓋可保險 (1-800-847-7536 or GEICO.com)


下表是用來顯示蓋可保險成長幅度的一張表,去年我很興奮地向各位報告我們2000年在廣告行銷的大筆投入,並強調每一分錢都節節實實花在刀口上,事實 證明我錯了,我們額外投入的經費並沒有為我們相對增加詢問的電話,而且平均每通詢問電話最後成交的比率幾年來也首度下滑,這些不利的發展使得我們平均每張 保單的取得成本大幅增加。


Years New AutoPolicies(1) Auto PoliciesIn-Force(1)

1993 346,882 2,011,055

1994 384,217 2,147,549

1995 443,539 2,310,037

1996 592,300 2,543,699

1997 868,430 2,949,439

1998 1,249,875 3,562,644

1999 1,648,095 4,328,900

2000 1,472,853 4,696,842

(1) "Voluntary" only; excludes assigned risks and the like.


事後悔恨犯下的錯誤固然不對,但勇敢承認並虛心檢討原因卻大有助益,雖然這種景象在美國企業的內部高層會議上並不常見,查理跟我本人幾乎很少看到有人 會誠心誠意的檢討一項錯誤的決策,尤其是跟購並案有關,唯一著名的例外是華盛頓郵報認真客觀地檢討三年前的一項失敗的購並案,除此之外,就只看到大家對成 功的案子歌功頌德,至於愚蠢的決定則隻字未提,置之不理。


這類錯誤投資最後的下場往往是在財報上一次打銷提列非常損失,專業經理人最喜歡這樣搞,這使得近年來這類"不常"發生的科目,反而成為一般公司的損益表上的常客,至於它發生的原因則沒有人願意花時間去深究,CEO通常將它們歸類為無性生殖。


回到GEICO的檢討,去年取得成本大幅增加主要歸咎於四個原因,且全部都有一個共通點。


首先,我們的廣告頻率過高,在某些媒體的曝光實在是過度頻繁,大家知道大量且密集透過媒體傳遞訊息的效果絕對是遞減的,同樣在有線電視,一個小時內連續第三波的廣告,其效果絕對比不上第一波。


其次,所有的軟柿子可能都已經被我們給撿光了,很明顯的,雖然願意經由直效行銷參與投保的客戶群分佈甚廣,但不論如何,老一輩的人就是不願透過這種管 道投保,當然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這種排斥感終究會消退,新一代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很快就會發現透過直接投保可以為他們省下大筆的保費。


另外一個肯定會降低成交率的因素是GEICO的投保資格審核趨嚴,去年不管是事故發生的頻率與嚴重性都提高,使得某些地區的費率變得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提高承保的標準,同時提高費率,這兩項變動使得我們相對于其他對手的競爭力略微下降。


當然我必須強調,對於大部分打電話上門投保的顧客來說,還他們是可以省下一大筆錢,不過比起過去可以省下200美元,現在只能省50美元,其吸引力確實大不如前,所以費率提升使得我們的價格與其他同業相近,絕對會影響我們在客戶間受歡迎的程度。


最後,產險業的競爭版圖產生了一項重大變化,那就是目前排名第一市占率約19%的State Farm,對於費率調整的反應速度相當緩慢,雖然他的成本的增加幅度肯定與其他同業不相上下,State Farm去年的承保損失率(包含回饋保戶的退傭)高達18%,相較之下GEICO則只有4%,即便如此我們浮存金的成本也高達6.1%,(相對於我們預估長期成本為零,這種結果當然不令人滿意),我們估算State Farm 2000年的浮存金成本將高達23%,而當市場上最大的玩家,竟然願意忍受如此高的經營成本,其他業者的處境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這仍然無損於State Farm身為美國企業最偉大的傳奇故事之一,我不斷建議商學院應該把這家成功的企業列為課堂的教材,因為他的成功過程有許多是挑戰學術單位的教條,研究相反的例證是相當有用的方法,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學術殿堂中熱烈地把它拿來討論。


State Farm成立於1922年,由伊利諾州一位45歲半退休的農夫所創立,當初他是為了與紐約、費城與Hartfold長期壟斷的傲慢保險業者對抗才成立State Farm的,相對於前者擁有資本、信譽與通路等強大優勢,由於State Farm是合作社性質,所以他的董事與經理人不得擁有股份,因此在早期高成長時期,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資金挹注,同時他們也沒有一般公司認為吸引優秀經理人賴以生存絕對必要的認股選擇權或高額薪水。


然後到最後,State Farm竟擊敗所有競爭對手,事實上截至1999年,該公司的淨值僅次於其他四家美國大企業,如果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辦到的,想辦法弄一本"來自Merna的農夫"來看看。


儘管面對State Farm的強大優勢,GEICO依然擁有更好的商業模式,其營運成本相當低,這個特點在一個已經一般商品化的產業中尤其重要,GEICO這項競爭優勢早上 1951年,我還是一個21歲的學生時便是如此,當時我便因此為這家公司著迷,並認為隨著時間的過去,他的市場佔有率以及獲利絕對能夠穩定提升,當然如果 State Farm決定繼續忍受現在這樣的承保損失的話,GEICO的成長勢必將受到影響而減緩。


Tom Nicely-GEICO公司的CEO,依然還是老闆們夢寐以求的經營長才,他所作的一切都切中要點,當意外發生時,他從來不會像其他經理人一樣將時間浪 費在妄想逃避或扭曲事實上,2000年開始,他大舉砍掉不具成本效益的廣告,展望2001年若有必要他仍將繼續維持相同的做法,(雖然我們依然會維持大量 的媒體曝光率),若有需要,Tony絕對會大幅的調漲保費價格,他每天都盯著報表,永遠不落於人後,想要從競爭對手那邊扳回一城,我們絕對是Tony的好 幫手。


過去我曾經向各位說明,GEICO的利潤分享計畫主要系于兩項因素1)是保費收入增長的比率;2)是續約保戶的承保獲利表現,儘管面對2000年的產業逆境,我們仍然發出了約當8.8%年薪的獎金,金額約為4,070萬美元。


GEICO在Berkshire的未來仍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其徹頭徹尾的低營運成本,它能夠提供美國大眾最低消費最高品質的產品,這家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在各項消費者調查報告中一直名列前茅,這樣的組合將可確保公司繼續維持成長與獲利的態勢。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駕駛人知道與GEICO投保可以省下大筆的保費,我們仍將繼續大力宣傳直到所有美國人都知道我們的價值所在為止。

如何去評估一家保險公司,其中主要的關鍵因素有(1)這個行業所能產生的浮存金數量(2)以及它的成本(3)最重要的是這些因素長期的展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8

巴菲特@巔峰投資傳奇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jqh.htm讓我們先反復研究並學好巴老吧.沃倫.巴菲特是一個具有傳達奇色彩的人物,1956年他將100美元投入股市,40年間創造了超過了200億美元的財富, 不僅在投資領域成為無人能比的美國首富,而且成為了美國股市權威的領袖,被美國著名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譽為“歷史上最優秀投資者”,使全球各地的股票 投資者都勢衷于巴菲特投資方法和理念。 “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取決於企業的實質價值,和支付一個合理划算的交易價格。我不在意最近或未來一般股市將會如何運作。”巴菲特這樣強調說,並在 1988年和1989年間購買了1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可口可樂股票在過去的60年間陸續上漲500倍。但巴菲特僅靠可口可樂股票價3年中便使手中的 錢翻了4倍,他還計畫在未來的時間內賺更多的錢。 巴菲特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取得無比的成績,他所堅守的定律也是基於一般人都能理解的各種認識。比如,選擇一個企業的股票來投資,該企業是否簡單且易於了 解?-是否有穩定的經營史?長期的發展是否看好?經營階層是否理性?對股東是否坦白?是不是能夠被市場拖著走?獲利情況是否夠好?能為股東創造多少利潤? 若要投資該企業有多少實質價值?能否在市場低於實質價值時買進? 凡此種種,多數人可能都有會視為理所當然。然而 一旦投資股票時,大多數不清人就會忽略這些,只在意短期的股價變動、資金的聚散、人氣的起伏,以及種種 技術指標的分析,情緒也隨時之上下波動,這樣就不易做到理性的判斷。他說:股票市場只是方便股東轉換股權,但是由於現代化的股市運作,買賣股票賺取價差反 而成為投資股權的重要目的,持久有股權等待分配股利則淪為被大牢的無奈。 他認為,投資歷獲利的判斷基礎十分簡單,那就判斷買 賣時機,以及買什麼。當大家近乎瘋狂地在股市搶進搶出時,就是股市漲勢近尾聲。漲價無可漲的時候。如果 連原本不太注意股市投資的人都進股市了,就顯示可哥動用資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緊接著就後繼無力,再沒有資金可推陳出新升股市時,股市必跌 。相反當多數人都不對股市抱有希望,不願再投資時,表示想賣股票的人都賣得差不多了,股市跌無可跌 ,只要有資金投入,就可以反彈漲升。 巴菲特把多年以的投資經驗總結出以下四條定律: 一、企業定律 該企業是否簡單且易於瞭解? 該企業過去的經營狀況是否穩定? 該企業長期發展的遠景是否被看好? 二、經營定律 管理階層是否理性? 整個管理階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管理階層是否能夠對抗“法人機構盲從的行為”? 三、財務定律 將注意力集中在東權益報酬率,而不是每盈餘。 計算“股東盈餘”,以得到正確的價值。 尋求擁有高毛利率的公司。 每保留一塊錢的盈餘,公司至少得增加一塊錢的市場價值。 四、市場定律 企業界的實質價質價值如何。 是否可以在企業的股價遠低於其實質價值時,買進該企業的股票。 當然,巴菲特的所有收購並非都符合這些定律,但是,總體而言,這些定律構成了他的權益投資策略的核心.事實上,他也將十二條定律當成自己管理柏克大夏公司的準則.根據這些定律,歸納起來有以下的幾個步驟. 1,不理會股票市場的每日的漲跌 2,不擔心經濟形勢. 再學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贏家暗語: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為5項投資邏輯、12項投資要點、8項選股標準和2項投資方式。 5項投資邏輯 1.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成為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投資人,所以我成為優秀的企業經營者。2.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費壟斷企業。 4.最終決定公司股價的是公司的實質價值。 5.沒有任何時間適合將最優秀的企業脫手. 12項投資要點 1.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有規律的投資。 2.買價決定報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長線投資也是如此。 3.利潤的複合增長與交易費用和稅負的避免使投資人受益無窮。 4.不在意一家公司來年可賺多少,僅有意未來5至10年能賺多少。 5.只投資未來收益確定性高的企業。 6.通貨膨脹是投資者的最大敵人。 7.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只是用來決定價值的預測過程。 8.投資人財務上的成功與他對投資企業的瞭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邊際”從兩個方面協助你的投資:首先是緩衝可能的價格風險;其次是可獲得相對高的權益報酬率。 10.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12.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只注意兩點:A.買什麼股票;B.買入價格。 8項投資標準 1.必須是消費壟斷企業。 2.產品簡單、易瞭解、前景看好。 3.有穩定的經營史。 4.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先。 5.財務穩鍵。 2項投資方式 1.卡片打洞、終生持有,每年檢查一次以下數字:A.初始的權益報酬率;B.營運毛利;C.負債水準;D.資本支出;E.現金流量。 2.當市場過於高估持有股票的價格時,也可考慮進行短期套利。 某種意義上說,卡片打洞與終生持股,構成了巴式方法最為獨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長期制勝的法寶:遠離市場 透徹研究巴式方法,會發覺影響其最終成功的投資決定,雖然確實與“市場尚未反映的資訊”有關,但所有資訊卻都是公開的,是擺在那裏誰都可以利用的。 沒有內幕消息,也沒有花費大量的金錢。是運氣好嗎就像學術界的比喻:當有1000只猴子擲幣時,總有一隻始終擲出正面。但這解釋不了有成千上萬個投資人參加的投資競賽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連續32年戰勝市場的紀錄。 其實,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與眾不同的投資理 念,不同的投資哲學與邏輯,不同的投資技巧。在看似簡單的操作方法背後,你其實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簡單 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經說過,他對華爾街那群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的種種非理性行為感到不解。也許是人在市場,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後離開了紐 約,躲到美國中西部一個小鎮裏去了。 他遠離市場,他也因此戰勝了市場。 6.經營效率高、收益好。 7.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 8.價格合理。 3,買一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4,管理企業的投資組合. 前兩個步驟不難看出,他不做短線進出,注意股票市場 的目的,只是想確定是否有機會用較低的價格購買一家好企業.第三個步驟,巴菲特購買買企業的股票不管是 否參與經營,在意這家企業的營運績效,獲利能力、實質價值和能否以好的價格買進。第四個步驟,以企業的立場出發及心態進行投資,在股價波動時,不至於將一 種以上的股票,隨意拋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2

巴菲特@如何投資垃圾債券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lcz.html

摘自 2003年巴菲特致股東信 在股票投資方面,我們依舊沒有什麼動作,查理跟我對於Berkshire目前主要的持股部位越來越感到滿意,一方面由於被投資公司的盈餘逐漸增加,同 時間其股價反而下滑,不過現在我們還是無意增加持股部位,雖然這些公司的前景都相當不錯,但截至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認為他們的股價有受到低估的可能。 我們認為,這種看法也適用於一般的股市,儘管股市連續三年下跌,相對大大增加了投資股票的吸引力,但我們還是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引起我們興趣的投資標的,這可謂是先前網路泡沫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而很不幸的,狂歡之後所帶來的宿醉截至目前而止仍然尚未完全消退。 查理跟我現在對於股票退避三宿的態度,並非天生如此,事實上,我們非常喜歡投資股票,我是說如果可以以合理的價格進行的話,在我個人61年的投資生涯 中,大約有50個年頭以上,都有這樣的機會出現,我想以後也還會有相當多類似的機會,只不過,除非是我們發現至少可以獲得稅前10%報酬的機率相當高時, (在扣除企業所得稅後,淨得6.5%到7%的報酬),否則我們寧可在旁觀望,雖然必須忍受短期閒置資金不到1%的稅後報酬,但成功的投資本來就必須要有耐 性。 所幸,去年我們得以將部份資金運用在一些不錯的垃圾債券及債權投資之上,至去年底我們在這方面的累計投資金額增加了6倍,達到83億美元之譜。 投資垃圾債券跟投資股票在許多方面相當雷同,兩者都需要評估價格與價值比,並在成千上萬個標的中挑選出少數風險/報酬比率最佳者,當然兩者在原則上也 有許多明顯的不同,在投資股票時,我們預期每一筆投資都會成功,因為我們已將資金鎖定在少數幾家財務穩健、具備競爭優勢並由才幹誠信兼具的經理人所經營的 公司身上,如果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進這類公司時,損失發生的機率通常非常小,確實在我們經營Berkshire 的38年當中(扣除通用再保與GEICO的投資),投資獲利的個案比起投資虧損的比例約為100比1。 但在投資垃圾債券時,我們面對的企業體質就比較差了,這些公司通常都背負大筆的負債,同時所處產業的投資報酬率都相當低,此外管理當局的素質有時也有 問題,其利益有時甚至與債權人相衝突,因此我們預期這類投資難免會出現虧損,所幸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部份的投資績效還算相當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3

巴菲特的套利交易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yxw.html

在過去的報告中我曾經告訴各位保險子公司有時也會從事套利的操作,以作為短期資金的替代,當然我們比較喜歡長期的投入,但可惜資金總是多過於點 子,與此同時,套利的報酬有時會多過於政府公債,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可以稍微緩和我們對於尋找長期資金去處的壓力,(每次在我們談完套利投資之後,查理總 是會附帶一句,這樣也好,至少能讓你暫時遠離市場) 。 在1988年我們在套利部份斬獲不少,不論是金額或是投資報酬率,總計投入1.47億美元的資金,賺取7,800萬 美元的獲利。如此的成績使我們值得 詳細的描述一下,所謂的套利是指在不同的市場同時買賣相同的有價證券或是外匯,目的是為了擷取兩者之間微小的差距,例如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幣、英國的英鎊或 是紐約的美元,有些人將此行為稱之為剃頭皮,但通常這一行的人慣用法國的字彙--套利。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套利或者說風險套利的定義,已延伸包括從已公開的企業購並、重整再造、清算等企業活動中獲利,大部分的情況下,套利者期望不管股市變動如何皆能獲利,相對的他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宣佈的事件未如預期般發生。 有些特別的套利機會也會偶爾出現,我記得在24歲時當時我在紐約的葛拉罕-紐曼公司上班,Rockwood一家在布魯克林生產巧克力的公司,原則該公 司自1941年開始就採用後進先出制的存貨評價方式,那時可哥亞每磅是50美分,到了1954年可哥亞因為暫時缺貨價格大漲至64美分,因此 Rockwood想要把帳上價值不菲的可哥亞存貨在價格滑落之前變賣掉,但若是直接將這批貨賣掉,所得的收益可能要支付50%左右的稅金,但1954的稅 務法令及時公佈,其中有一項不太為人知的規定,就是如果企業不是把這些存貨賣掉而是直接分配給股東間接減少營運規模的話,就可以免稅,因此 Rockwood決定停止其販賣可哥亞奶油的業務,並將1,300萬磅的可哥亞豆子發還給股東,同時公司也願意以可哥亞豆子換買回部份股份,換算下來,每 股可以換得80磅的豆子。 有好幾個禮拜我整天忙著買進股票、換豆子,再把豆子拿去賣,並常常跑到Schroeder信託公司拿著股票憑證換取倉庫保管單,獲利算下來還不錯,而唯一的成本費用就是地鐵車票。 Rockwood改造計畫的規劃者是32歲沒有名氣但相當優秀的芝加哥人Jay Pritzker,若你知道Jay後來的記錄,你應該就不會訝異這個動作對於公司股東有多大的益處了,在這項提議推出不久之後,雖然公司營運呈現虧損,但Rockwood的股價卻從15美元漲到100美元,有時股票的價格會遠遠超過合理的本益比之外。 近幾年來,大部分的套利操作都牽涉到購並案,不管是友善的或是敵意的皆然,在購並案狂熱之時,幾乎感覺不到托拉斯法的存在,投標的競價履創天價,在當時套利客大行其道,在這行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唯一的技巧就像是Peter Sellers的電影那樣,只要軋一腳就行,華爾街有一句經過改編的俗話,給一個人一條魚,你只能養活他一餐,教他如何套利,卻可以養活他一輩子,(當然要是他到學校學習套利,可能就要靠州政府過活了)
在評估套利活動時,你必須要能回答四個問題

(1)已公佈的事件有多少可能性確實會發生?

(2)你的資金總計要投入多久?

(3)有多少可能更好的結果會發生,例如購並競價提高

(4)因為反托拉斯或是財務意外狀況發生導致購並案觸礁的機率有多高?
Arcata公司我們最曲折離奇的購並經驗,說明了企業的曲曲折折,1981年9月28日該公司的董事同意將公司賣給KKR公司,一家在當時同時也是 現在最大的融資買斷公司,Arcata所從事的是印刷與森林產品,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1978年美國政府決定徵收該公司所有10,700公頃的紅木林, 以擴增國家公園的範圍,為此政府決定分期支付該公司總金額9,790萬美元的徵收款,但Arcata公司卻認為金額太少,同時雙方也對適用的利率也爭 議,Arcata極力爭取更高的賠償金與適用的利率。買下一家具有高度爭議的公司將會讓公司在談判過程中,會增加許多的難度,不管訴訟案件是不利或是有利 於公司皆然,為了化解這個難題,KKR決定支付Arcata每股37美元再加上政府額外賠償款的三分之二,作為購並的條件 在評估過這項投資機會之後,我們自問KKR能否真正完成這項交易的關鍵在於他們是否能夠順利取得融資,這對賣方來說永遠是風險最高的一項條款,追求者 在提出求婚到正式結婚的這段期間,要落跑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不過在這個案子我們卻不太擔心,原因在於KKR過去的記錄還算不錯。我們還必須捫心自問若是 KKR真的失敗會如何,在這點我們覺得還好,Arcata的董事會與經營階層已經在外兜售好一段時間了,顯示該公司卻有決心要出售,如果KKR跑 掉,Arcata一定還會再找新的買主,當然屆時的價格可能會差一點。 後來我們從九月開始以每股33.5元買進Arcata股票,八個禮拜之內總共買進40萬股,約占該公司5%的股權,隔年一月第一次對外公佈股東每股可 以拿到37元,換算年投資報酬約為40%,這還不包含紅木林賠償損失。然而過程中不太順利,到了12月宣佈交易可能會延後,儘管如果1月鐵定會簽約,受到 這項鼓勵,我們決定再加碼以38元每股至65.5萬股,約7%的股權,我們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雖然有點拖延,但結果卻相當令人滿意。 接著在2月25日融資銀行說有鑒於房地產景氣不佳,連帶對Arcata的前景可能有所疑慮,故有關融資條件可能還要再談,股東臨時會也因此再度延期到 四月舉行,同時Arcata公司發言人表示他不認為購並案已觸礁,但是當套利客聽到這種重申時,腦中便閃過一句老話:他說謊的方式就好象是即將面臨匯率崩 盤的財政部長一樣。 3月12日KKR宣佈先前的約定無效,並將報價砍至33.5美元一股,兩天后再調高至35美元,然而到了3月15日董事會拒絕了這項提議,並接受另一家集 團37.5美元外加紅木林一半的收益,股東會迅速通過這項交易,並於6月4日收到現金。 總計我們花了近六個月的時間,投資2,290萬美元,最後收回2,460萬美元,但若是加計這項交易中間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則15%的年報酬率(未包 含紅木林潛在收益)還算令人滿意。不過好戲還在後頭,承審法院指派兩個委員會來解決這項紛爭,一個負責認定紅木林的價值,一個則負責應該適用的利率,隔年 1月委員會認定紅木林的價值為2.75億美元,適用的複利率應為14%。到了八月法官裁定這項決議,這代表政府需要再支付高達6億美元的賠償金,聯邦政府 立刻提出上訴,而就在上訴即將宣判結果時,雙方以5.19億美元達成和解,因此我們又額外收到1,930萬美元,相當於每股29.48美元的大紅包,之後 還可以再拿到80萬美元的進帳。 伯克希爾的套利活動與其他套利客有些不同,首先相較於一般套利客一年從事好幾十個案子,每年我們只參與少數通常是大型的交易案,有這麼多鍋子同時在 煮,他們必須花很多時間在監控交易的進度與相關股票的股價變動,這並不是查理跟我想要過的生活方式,(為了致富,整天盯著電腦螢幕到底有何意義?)
也因為我們只專注在少數幾個案子,所以一個特別好或是特別差的案子,可能會大大地影響到我們一整年的套利成績,所幸到目前為止,伯克希爾還沒有遇到什 麼慘痛的經驗,一旦發生我一定會一五一十的向各位報告。另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們只參與已經公開對外宣佈的案子,我們不會僅靠著謠言或是去預測可能被購並的對 象,我們只看報紙,思考幾項關鍵因素,並依照我們判斷的可能性做決定。 到了年底,我們剩下唯一的套利投資是334.2萬股的RJR Nabisco,投資成本2.82億美元,目前市價3.04億美元,今年一月我們增加持股到400萬股,接著在二月全部出清。有300萬股是KKR決定購並RJR後,我們賣給KKR的,獲利6,400萬美元略高於預期。 稍早之前,另外一個競爭對手Jay Pritzker-第一波士頓集團浮現加入對RJR的競爭行列,提出以租稅規劃為導向的提案,套句Yogi Berra的說法:這感覺似曾相識! 大部分的時間我們買進RJR相當大的限制,由於我們在也是競爭者的所羅兄公司有投資,雖然查理跟我都是所羅門的董事,但我們卻與整個購並案的所有資訊隔絕,而我們認為這樣也好,額外的資訊對我們不見得就有好處,事實上,有時還會妨礙到伯克希爾進行套利的投資。 然而由於所羅門的提案規模相當的大,以致于所有的董事都必須完全被知會並參與,因此伯克希爾總共只有兩個時點可以進行買進RJR的動作,第一次是當 RJR經營階層宣佈整個購並計畫的幾天內,當時所羅門還未宣佈加入競標,另外是後來RJR董事會決定優先考慮KKR的提案,也因為所羅門的董事職務,使得 伯克希爾的投資成本大大提高。 看到1988年 如此豐碩的套利成果,你可能會覺得我們應該繼續朝這方面加強,但事實上,我們決定採取觀望的態度。 一個好的理由是因為我們決定大幅提高在長期股權方面的投資,所以目前的現金水位已經下降,常常讀我們年報的人可能都知道,我們的決定不是基於短期股市的表 現,反而我們注重的是個別企業的長期經濟展望,我們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對短期股市、利率或企業活動做任何的評論。然而就算是我們現金滿滿,我們在 1989年可能也不會從事太多的套利交易,購並市場的發展已經有點過頭了,就像桃樂斯所說的: “奧圖,我覺得我們好象已經不是在堪薩斯市了!”
我們不太確定這種過熱的現象會持續多久,包含參與熱潮的政府、金主與買家的態度會如何轉變,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當別人越沒有信心參與這些活動時, 我們的信心也就越高,我們不願意參與那些反應買方與金主無可救藥的樂觀,通常我們認為那是無保障的,在此我們寧願注重Herb Stein的智慧:若一件事不能持久不衰,那麼它終將結束。 關於市場效率理論

前面提到的套利活動使得我們有必要討論一下市場效率理論,這理論在近年來變得非常熱門,尤其在1970年代的 學術圈被奉為聖旨,基本上它認為分析股票 是沒有用的,因為所有公開的資訊皆已反應在其股價之上,換句話說,市場永遠知道所有的事,學校教市場效率理論的教授因此做了一個推論,比喻說任何一個人射 飛鏢隨機所選出來的股票組合可以媲美,華爾街最聰明、最努力的證券分析師所選出來的投資組合,令人驚訝的是市場效率理論不但為學術界所擁抱,更被許多投資 專家與企業經理人所接受,正確地觀察到市場往往是具有效率的,他們卻繼續下了錯誤的結論,市場永遠都具有效率,這中間的假設差異,簡直有天壤之別。 就我個人的看法,我個人過去在葛拉罕-紐曼公司、巴菲特合夥企業與伯克希爾公司連續63年的套利經驗,說明了效率市場理論有多麼的愚蠢(當然還有其他 一堆證據),當初在葛拉罕-紐曼公司上班時,我將該公司1926年到1956年的套利成果做了一番研究,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之後從1956年開 始我在巴菲特合夥企業與之後的伯克希爾公司,運用葛拉罕的套利原則,雖然我並沒有仔細地去算,但1956年到1988年間的投資報酬率應該也有超過 20%,(當然之後的投資環境比起葛拉罕當時要好的許多,因為當時他遇到過1929-1932年的景氣大蕭條)。 所有的條件皆以具備來公平測試投資組合的表現(1)三個公司63年來買賣了上百種不同的股票證券(2)結果應該不會因為某個特別好的個案所扭曲(3) 我們不需要故意隱瞞事實或是宣揚我們的產品優秀或是經營者眼光獨到,我們只是從事高度公開的個案(4)我們的套利部份可以很容易就被追查到,他們並不是事 後才特別挑選出來的 過去63年來,大盤整體的投資報酬(加計股利)大概只有10%,意思是說若當初投入1,000美元的話,現在可以獲得405,000美元,但是若投資 報酬率改為20%的話,現在卻會變成9,700萬 美元,統計上如此大的差異使得我們不禁好奇的想要懷疑,然而理論支持者從來就不會去注意理論與現實如此地 不相符,確實現在他們講話已不如過去那麼大聲,但據我所知卻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承認錯誤,不管他們已經誤導了多少個學生,市場效率理論還是繼續在各個企管 名校間列為投資課程的重要教材之一,很顯然的,死不悔改、甚而曲解神意,不是只有神學家才做的出來。自然而然,這些遇人不淑的學生與被騙的投資專家在接受 市場效率理論後,對於我們與其他葛拉罕的追隨者實在有莫大的幫助,在任何的競賽中,不管是投資、心智或是體能方面,要是遇到對手被告知思考與嘗試是沒有用 的,對我們來說等於是占盡了優勢,從一個自私的觀點來看,葛拉罕學派應該祈禱市場效率理論能夠在校園中永為流傳。 說了那麼多,最後還是要提出一個警告,最近套利看起來相當容易,但它卻不是永遠都保證有20%報酬的投資活動,現在的市場比起過去來的有效率許多,除 了我們過去63年所真正掌握的套利活動之外,還有更多是因為價格合理而因此被捨棄掉的。一個投資者很難只靠單一一種投資類別或投資風格而創造超人的利益, 他只能靠著仔細評估事實並持續地遵照原則才能賺取超額利潤,就套利投資本身而言,並沒有比選擇利用飛鏢選股的策略好到哪里去。 (摘自88年股東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

巴菲特:我是经营家族企业的面包师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xueren/20080811/1313518736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

上升的股票造就巴菲特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387

如果一隻股票,以每年18%的成長率上升,結果會如下:
股價 市值
110000
1.1811800
1.39213920
1.64316430
1.93919390
2.28822880
2.6726700
3.18531850
3.75937590
4.43544350
5.23452340
6.17661760
7.28872880
8.59985990
10.147101470
11.974119740
14.129141290
16.672166720
19.673196730
23.214232140
27.393273930
32.324323240
38.142381420
45.008450080
53.109531090
62.669626690
73.949739490
87.26872600
102.971029670
121.51215010
30年後,最初投入的1萬蚊變成121萬;40年750萬,50年3927萬,巴郡60年代創立,至今四十幾年,最初投入的1萬蚊增加了萬幾倍,最主要的原因是巴菲特找到不斷快速成長的企業,因此我們只要找到更好的股票然後揸到死,就可以超越巴菲特

當然巴菲特用了槓桿,當他收購蓋可的時候,就應該要發現佢作出了偉大的戰略決定,如果我們可以有幸前瞻性地察覺到某一公司進行一個偉大的戰略行動時 就立即進行投資,一旦成功了,世界第一指日可待;不過就算巴菲特只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成績也不會差,不過他一定發現一個問題--又平又靚的企業太少了

我們現在有幸經歷到熊市,平貨通街都係,連東方報都10厘息,而且有幸見到進行大戰略的公司,但是能夠長期保持高速成長的公司還是太少了,由於物以罕為貴,公認的好公司至今都未能去到食大茶飯的價錢,因此即使巴菲特都要等,寂寞到夜深

靠一流企業食大茶飯未免太多限制了,那麼有冇方法用二流企業食大茶飯呢,或者說在前者未到時機時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我們知道,選股是最重要的問題,一切投資活動都寄託在股票本身的表現上,事前一定要嚴謹地進行識別,選到好股,之後就一切簡單了,即是說,選股是一種戰略行為,是為了令自己在投資上處於有利的地位;那麼如果一開始選擇處於劣勢的股票,有沒有戰術可以扭轉乾坤呢?

(待續)


巴菲特自传透析投资玄机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u36.html

巴菲特自传《雪球:巴菲特和商业生命》是由Alice Schroeder执笔,Bantarn Books在2008年9月出版,作者在Parade杂志上介绍了巴菲特致富秘密,为投资者走向成功投资打开了天窗。

利滚利再投资

当你第一次赚钱时,你可能会受到诱惑,花掉它。不,相反你应该用你的利润再投资。巴菲特早期就是这样,他在高中时,他和帕尔买了一弹球糖果机放到在一个理 发店。当他们所赚取的金钱,他们就购买更多的机器,直到他们有8个在不同的商店。当和朋友一起出售合资公司,巴菲特的收益就开始用于购买股票,并开始另一 个小公司。他26岁时,已积累17.4万美元-现在的价值是140 万美元。即使是一个小小数目积累,可以变成巨大的财富。

评论:投资者从上述文字可以窥见的是“现金流”操作一直是“巴式投资”不二的风格。那么,试想一下,在我们的上市公司中,又有哪些是属于这类“现金流”商业模式的呢?

风格迥异的投资

大家是说或做的不是你决策的基础。1956年巴菲特和他投资者集资10万美元开始理财投资时,他被称为少数的固执者,不爱张扬。他在奥马哈做投资,而不是 在华尔街。他拒绝告诉他的伙伴把钱投资在那里,人们预言他要失败的,并有甚者想要提出散伙撤资的建议。但是14年以后,和他一直相伴的的伙伴结帐分手时, 价值已超过一亿美元。他不愿跟随人群投资,他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被低估了投资价值公司,结果是平均每年都是赢过市场。如果你和大家跟风,你也就是和大家平 均一样的市场做法。要高于平均水平,你需要衡量自己是什么的投资标准,他建议有内部记分卡,看你自己制定的标准执行情况,而不是世界的。
评论:市场的涨跌就像是潮起潮落,难得的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坚定的意志。散伙撤资只是一些短视投机客的行为,价值投资的锋芒必将在时间复利的作用 下,凸显其价值的本意。难怪巴菲特曾说,选股就像选妻子一样。除非投资者乐忠于寻觅野食的乐趣中,那么这样的话,所谓的投资与搏傻、食客们酒囊饭饱之后在 夜总会里争抢红牌小姐又有何分别呢?



图表虽然完整地诠释历史与未来。但是就当时1956年的情景,谁又能如此精确地作出对未来的预见呢?以致于投资者抱怨巴菲特“发疯了,买了个高价位。”(参考图表中的红色框和蓝色框)如果,人人都不犯错,都能预见未来,那么,巴菲特也就不是巴菲特了。

一致性行动

一旦收集到任何你所需要的信息后,就需要作出决定。并要求朋友或亲戚,以确保你坚持一个最后期限。巴菲特感到自豪的是自己能迅速地做出决定。他呼吁减少任何不必要的会议和讨论考虑。当人们向他提供一项业务或投资时,他说: “我不会讲,除非他们给我的价格” ,他给他们一个答案对现货。

评论:共同的利益不是相互拆台,各自为阵,而是一种对价值、对品格以及人生的信任、超然,并作出一致性的行动,这样的投资或胜算哪有战无不胜的道理呢!

坚持不懈

你需要坚韧性和独创性,你才能在竞争者中赢得。巴菲特在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州家具超市,因为他喜欢创办人布朗金的做生意的方法。布朗金是一名俄罗斯 移民,生意并不好,但她建立了从一个当铺成为北美地区最大的家具店。她的策略是把卖不到的家具低价买进再卖出去,她是一个无情的谈判代表。对巴菲特来说, 她体现了坚定的勇气,这一投资使得双方成为大赢家。

评论:现在不利的局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价值投资的成功之一就是在时间的优势上争取坚持不懈的信念。但是大多数失败的投资者离最后目标往往仅差一步之遥的时候动摇了曾经坚持的信念。

评估风险

1995 年,巴菲特儿子侯伟的顾主,被联邦调查局指控定价问题。巴菲特忠告侯伟在他所工作的公司要想象最坏和最好的情况。他的儿子很快就意识到的风险,看到风险远 远超过任何潜在的收益,他第二天就辞掉工作。然后再问一下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当你在挣扎犹豫之中,果断作出决定,可以帮你看到的所有可能的后果,引导 你最聪明的选择。

评论:证券市场的风险来自2种,要么高估,要么低估。而今当市场处于明眼人都能明白的地步时,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不是止损出局的问题,而是如何避免又一次的错误估算风险的问题。投资者不可避免的犯了6100点错误,难道还要经历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在目前阶段?

知道什么成功的真正意义

尽管巴菲特拥有巨大的财富,美元并不衡量出他的成功。在2006年,他承诺放弃几乎他整个财富给慈善机构,主要是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坚持没有资助为他而建的纪念碑,不以巴菲特名字的建筑物或会堂。 “我知道谁有很多钱” 他说, “他们得到认可晚宴和医院建筑命名后,但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喜欢他们,当你到我的年龄(巴菲特今年78岁),你要衡量你的成功是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真的热爱你,实实在在地爱你,这是最终的考验你已经历的生命”。

评论:平平淡淡才是美。

巴菲特自傳報導選輯

2008-09-21

台灣蘋果日報
股神妻外遇 找友慰夫30年

【王潔予╱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傳記,即將上市。言明不寫自傳的巴菲特,欽點前保險分析師施洛德(Alice Schroeder)代筆。她以3年時間,專訪巴菲特2000小時,完成這本可能是今年最具銷售潛力的傳記。儘管書中披露不少私密往事,但據說巴菲特看完,一字未改,只說「我配不上作者的溢美,但會試著習慣它。」

氣丈夫以工作為重

傳記名為《雪球:華倫巴菲特與生活事業》(The Snowball: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暫譯),預定下周一在美發行。施洛德表示,巴菲特允許她訪問所有相關人物、查閱兩間檔案室內所有檔案。她說自己和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是,她揚善之餘,並不隱惡,巴菲特也鼓勵她這麼做。施洛德訪問不少巴老已故前妻蘇珊的親友,得知20多歲的巴菲特極沒自信,蘇珊除打點他所有雜務,還幫他與人溝通,「他從未感受過愛,蘇珊認為,他不覺得自己值得別人愛。」施洛德還直言,價值觀差異是巴菲特與髮妻漸行漸遠主因。巴菲特於1956 年白手起家,50年後累積出620億美元(近2兆元台幣)身家,但不圓滿的第一段婚姻,恐怕令他終身遺憾。施洛德寫道,「蘇珊明白丈夫的工作,有如他的神 聖使命」,但她以為丈夫和她一樣,認為財產達到1000萬美元,就會回到她和3個孩子身邊,可惜事與願違。1977年兩人結婚25年時,失望的蘇珊獨自從 中部奧馬哈移居西岸舊金山,後來還請友人曼克斯(Astrid Menks)代為照顧丈夫。1984年蘇珊坦承,移居西岸是因移情別戀,對婚姻夢想破滅的巴菲特從此瘋狂投入事業,但兩人從沒離婚。2006年蘇珊過世後第二年,巴菲特才迎娶曼克斯。

中文版年底將上市

施洛德能替股神作傳,是媒體關注的另一焦點。90年代她任職摩根史坦利銀行,因負責分析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與他結緣。行事低調的巴菲特在2003年挑她作傳。本書繁體中文版將由天下文化出版,最快今年底上市。

巴菲特成功秘訣

◎利潤再投資巴菲特高中時與朋友合買1台彈珠台放在理髮店,又靠獲利添購8台。

◎不跟風想搶賺錢先機,先懂判斷。

◎出手果斷提早蒐集資料。當賣方出價,巴菲特總能立即決定。

◎談好條件再投資巴菲特祖父拿90美分要他和玩伴鏟雪,但祖父要兩人平分所得,令巴菲特印象深刻。

◎錙銖必較有一名企業主會計算衛生紙張數是否如廣告所說,此舉深得巴菲特之心 。

◎不借錢巴菲特建議先與債主談妥還款條件,以盡速償債為目標。

◎堅守立場巴菲特1983年收購1家家具店,就是因為喜歡女店主堅持價廉物美原則。

◎懂得認輸巴菲特賭過一次馬,因不甘輸了第1局,接連下注,最後輸光1周收入,從此學會服輸。

◎危機評估兒子的僱主被控操控價格,巴菲特建議他估算留職後最好及最壞的狀況,兒子隔天提辭呈。

資料來源:《Parade》雜誌

臺灣經濟日報
巴菲特 超沒自信超依賴 股神秘密全都露傳記月底將上市

「股神」巴菲特第一本由他本人授權的傳記預定29日出版。

預先拿到影音版的美聯社報導說,這本傳記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作者不但記錄巴菲特神準的投資事業,也寫到他的缺點。

這本新書《滾雪球:華倫.巴菲特及他的事業人生》(暫譯,”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由前摩根士丹利保險分析師史洛德(Alice Schroeder)執筆,書中提到年輕時的巴菲特除了對自己的投資獨到眼光有自信外,在其他方面都很自卑。

書中說,20歲出頭的巴菲特對新婚妻子蘇珊極依賴,她幫他剪頭髮和採買食物,還得幫他處理人際關係。

史洛德寫到:「除了事業以外,蘇珊發現丈夫缺乏自信,他從來沒有感覺到愛,也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

這本書解釋為何蘇珊在1977年離開巴菲特,搬到舊金山。蘇珊以為夫妻倆有共識,只要巴菲特賺了800萬到1,000萬美元,他就收手,回到家庭生活。這對夫婦的淨資產在1967年已達到900萬美元,但巴菲特從未放慢腳步。

蘇珊搬走後,鼓勵她的朋友艾絲翠德.曼克斯偶而去看看她老公,後來曼克斯乾脆與巴菲特同居。但直到蘇珊2004年去世,兩人都未離婚。巴菲特和曼克斯在2006年巴菲特76歲生日當天結婚。

蘇珊1984年返回奧馬哈參加巴菲特母親的生日派對時,親口告訴巴菲特,她搬到舊金山,與另一個男人有關。巴菲特沒有告訴任何人他失去美滿婚姻,甚至瞞著曼克斯。他全心經營波克夏公司,忘掉痛苦的回憶。

這本書詳述巴菲特的投資事業,從1956年開始起飛。這位眾議員之子向四名親戚和三名密友集資10.5萬美元,成立巴菲特合夥公司,在1962年開始買紡織公司波克夏的股票,1969年之後,波克夏成為巴菲特的投資工具。

這本傳記的部分內容是新的,但大部分都是過去巴菲特迷耳熟能詳的故事。史洛德在前言中說,巴菲特鼓勵她用嚴厲的眼光看他的一生。巴菲特對史洛德說:「這本傳記與其他版本不同,愛麗絲,少用恭維的話。」

史洛德說,巴菲特決定自己不寫自傳後,才找她寫。

這本書的出版社說,巴菲特看過原稿,但沒有更動一個字。據說這本書的簽約金逾700萬美元。

AppleDaily
女分析員應邀執筆 股神爆料300小時



關於「股神」的書籍,坊間至少有60多本,今年還有十多本新書推出,但惟有這本由前保險分析員施羅德撰寫的《雪球:畢菲特與人生經營》最具權威性,皆因此書是畢菲特第一本授權出版的傳記,並接受了施羅德訪問300小時,內容絕對是第一手和可靠。

與作者共處2000小時

施羅德在1980-91年間任職安永會計師事務所,2000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保險分析員,令她有幸認識畢菲特,股神欣 賞她對事物的洞察力,於2003年邀請對方撰寫傳記。寫書過程中,施羅德和畢菲特共處2,000小時,了解他的生活和事業,又有機會接觸他的朋友和公司舊 檔案,讓她獲得不少鮮為人知的秘聞,尤其是畢菲特從未向人透露過亡妻1977年和他分居的原因,當中涉及蘇珊不忠一事。有知情人士透露,股神最初對書中提及他首段婚姻的內容感到不快而不肯替該書宣傳。

美國《華爾街日報》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