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娘比媒婆重要(延益書摘)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y6j.html

「股市賺錢,靠低買高賣,不盯住股價,如何能做到低買,高賣?」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只是問他:「如果你拜託媒婆,替你物色一名姑娘作老婆,那麼,對你來說,到底是新娘重要,還是媒婆重要?  

他不假思索地說:「媒婆只是介紹人,老婆是終身伴侶,當然是新娘重要」。  

我告訴他:「對,新娘好比是上市公司,媒婆好比是股市,則上市公司比股市重要,不是挺明顯的嗎?」  

「你不重視新娘,卻去重視媒婆,是不是捨本逐末?」  

 

一個好的妻子,是家庭和事業的賢內助,人生路上的好伴侶,錯誤的選擇,可以使你痛苦一生,故不可不慎重其事。  

同樣的,在股票投資上,選錯公司,可以使你傾家蕩產,更不可不小心。 要知道你的女朋友,是不是你理想的終身伴侶,你必須對她有深入瞭解。  深入的瞭解,來自長期的觀察和相處,最好是青梅竹馬。然後你對她的處事作風、想法、習慣、嗜好、性格,才能瞭如指掌。  

同樣的,要瞭解一隻股票,你必須閱讀它所有可以找到的資料,從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歷年的年報和季報、分析家的評析,甚至到公司去參觀訪問。 這樣,才能對公司的業務、歷史、財政情況及董事的營運作風等有深入的瞭解。  瞭解越深入,越全面,越有把握作出正確的判斷。  

「一見鍾情」,浪漫是夠浪漫,但情緒多過理智,瞭解不深,久之生厭,必以離婚收場。同樣的,僅看了一篇報導,或是一些一知半解的人的推薦,就對一隻股票「一見鍾情」,最易犯錯誤,乃投資的大忌。  

由股票交易所、股票行和股票經紀所組成的股市,所扮演的是媒婆的角色。  

媒婆提供仲介服務作為仲介人,他們的責任,是提供一切便利,將買賣股票的人聯繫起來,並確保在公開和公平的基礎上,完成股票交易,他們是中立的。 交易完成後,責任就完了,買賣雙方的盈虧得失,都與他們無關。  

他們所收的佣金,是提供仲介服務應得的酬勞,不是顧問費,因為他們是經紀,不是投資顧問。所以,要他們推薦股票,是找錯對象,輸了錢怪他們,是怪錯人。就好像娶了潑婦怪媒婆,是怪錯人一樣。  

要娶一個好的妻子,要靠你自己用心去瞭解,不能靠媒婆的花言巧語。  

要選擇好股,要靠你自己多做功課,深入認識,不能靠別人。  

要深入認識,就必須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公司上,不是在股價上。聚焦在股價只能分散你的注意力,無助於增加你對公司的瞭解。  

公司比股市重要,就好像新娘比媒婆重要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7

為什麼不能等三年? (延益書摘)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y3n.html

●你買了一間屋子,由跟發展商簽約到發展商交屋給你,前後三年,你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三年的等待,你覺得一點也不長。在這期間,你沒有分文收入,卻定期的給銀行利息,你也毫無怨言。 

●你買了一百英畝的荒地,開闢為油棕園,由伐木、燒芭、開路挖溝,育苗,種植,除草,施肥,整整忙了三年,才看到棕果出現,收成仍不足以維持開支,再等兩 年,棕果漸豐,油棕園的收支才達到平衡,仍沒錢賺。這已是第五個年頭了。忙了五年,只有付出,沒有收入,你不以為苦,因為你知道那是賺錢無可避免的途徑。 

●你買了五十畝的地,是樹膠園,屬農業地,你要把它發展為住宅區,於是你向土地局申請將農業地轉為屋地,再將屋地分割為五、六百段每段 20'×75'的 屋地,以興建五,六百間排屋出售。分割後為每段屋地申請個別地契,請繪測師設計屋子的圖樣,請工程師計算成本,請承包商承建屋子,由市場部登廣告出售屋 子,跟銀行接洽融資問題,屋子建築過程中要處理許多附近居民的申訴,要按期向購屋者收款,到領到入夥紙,把屋交給購屋者,由購買土地到交屋收工,前後長達 五年,總算錢賺到了手。作為發展商,你認為以五年的時間賺錢,是正常的,是合理的,你耐心地等待,從無怨言。 

●你是一名中小型企業家,你有製造某種產品的經驗,過去你是為別人管理公司的,現在決定自己創業,你決定建一間工廠,你從調查市場,向銀行接洽借款,尋找 廠地,設計廠房,招聘員工,裝置機器,試驗生產,到產品推入市場,從策劃到產品出現在百貨公司的貨架上,前後三年,再苦撐兩年,才開始有盈利,那已是第五 個年頭了。你認為這是創業的正常過程,你心甘情願與你的事業同行五年,毫無怨言。 

●你是開藥劑店的,你決定在城市的另一區,開一間分店,為來自該區的顧客服務,從尋找店舖,裝修,聘請藥劑師,籌備開張,到正式做生意,前後也要一年半。 

以上的五個例子--買屋子收租,開闢油棕園,建屋出售,從事工業,開零售店,從籌備到賺錢,快則一年半,慢則五年,業者從無怨言,因為他們瞭解,做任何事業,都需要時間,絕對沒有一蹴即成這回事。 

以上的五個例子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投入資金,希望賺取合理的利潤,這叫「投資」,業者除了知道投資需要時間外,他們也接受一個事實,即凡是投資,都有風險,沒有任何投資是沒有風險的,風險是他們賺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利潤所面付出的代價。 

投資者接受兩項事實: 

①投資需要時間才能賺到利潤,沒有捷徑可操。 

②凡投資都有風險,風險的高低常與利潤成正比。 

股票投資,是許許多多投資管道之一,為什麼投資者不能接受以上的兩項事實。做事業,你可以等三、五年,股票投資為什麼不能等三、五年? 

 

絕大部份的股票投資者,都希望今天買進,明天就賣出,賺取暴利。假如你告訴他,低價買進好股,持握三年,可以賺錢,他們覺得時間太長,難以接受。 

為什麼買屋子可以等三年,買股票卻不能? 

為什麼肯化五年的時間去完成一項建屋計劃,等油棕成熟,等工業產生利潤,為什麼股票投資不肯等五年? 

為什麼肯化一年半的時間去開一間藥劑店分行,買股票卻不願等一年半載?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跟合資買屋,參股種油棕,建屋,開工廠,開藥劑店分行沒有兩樣,你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跟你所參股的別的私人公司一樣,需要時間去完成業務,才能賺到錢,

為什麼你用不一樣的態度去對待同樣的股份?這種態度合理嗎? 

投資生意有賺有虧,做生意的人坦然面對,無怨無尤。你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也是在做生意,當然也是有賺有虧,投資者為什麼不能忍受虧蝕,為什麼不能接受可能虧蝕的事實而怨無尤人? 

參股做生意,例如合股種油棕,六、七年之後才可能分紅,買棕油股,當年就可分到股息,不是更合算嗎? 

在做任何事情失敗後,多數人只怨別人,把責任推在別人或環境身上,能自我反省的人少之又少。 

股票投資也一樣,虧了本不是怨股市,就是怨別人使奸用詐,從來不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 

我再問:買屋子可以等三年,為什麼買股票不能等三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98

2012年書摘之1 :《成為作家》,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676

1、「天才是教不出來的」完全是謊言。但是尋找到「某種神奇力量」前要先當學徒。坦白說我閱讀了我能夠找到的所有關於小說技巧、情節安排和人物描寫 的書。我虔誠地求教於各種學派老師的門下;我聽過一位最時髦的新弗洛伊德派對小說寫作的分析;我傾心於一位熱衷腺體理論的人,他把個性決定論看作人物創作 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從一個人那裡接受了畫表格式的寫作指導……

2、「要不要寫作」是個偽命題。根源在於年輕和自卑。應當養成寫作的習慣,不要停歇。做一位「間歇性作家」是有危害的。等待靈感火花迸發的依賴心 理,表面上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結果,實際上有時是一種微妙的虛榮心在作怪地,容不得半點被拒絕的冒險。不要顧慮太多,勇於打破堅冰吧。

3、成熟、沒有偏見、溫和以及公正,對培養作家氣質至關重要。不過,任何人都具有雙重人格。而作家是具有雙重人格中非常幸運的那一類人。這讓他們成 為一群令人費解、飽受折磨和喜怒無常的角色,而芸芸眾生則會因為或以為自己至少擁有完整人格而自鳴得意。循規蹈矩的人總是在埋頭走路,天才則神思才揚。

4、在我們歷經千辛萬苦有文字發表之前,我們其實早就通過白日夢的形式講故事了。所以大不必把寫作當壓力,而應當不費勁地寫作。當無意識導常活躍的 時候必須學會輕鬆而流暢地寫作。最好的方法是你把習慣的起床時間早半個或一個小時,不要說話,不要讀報紙,不要抓起前一天晚上放在你枕邊的書來讀——立即 開始寫作。想到什麼寫什麼:昨夜的夢,如果你還能記得的話;前一天的活動;真實的或虛構的談話;對意識的檢查。將清晨的記憶快速而不加評判地寫下來,寫的 好壞或有用與否並不重要。

5、從寫下來的文字中得到的收穫要遠比你腦子裡沒有文字時的想入非非得到的大得多得多。

6、慢慢地,要養成按時寫作的習慣。每天15分鐘其實就足夠了,但必須堅持,你的承諾事關榮譽。要麼成功,要麼放棄。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如果你 想寫作,你就能寫作。如果你迫切地想找時間寫作,生活其實根本不會忙到你連那點時間都擠不出來。你也開始意識到,那些能夠寫出一本接一本書的作家其實並沒 那麼神奇。

7、像作家那樣閱讀,唯 一的途徑就是任何東西都要讀兩遍。

8、無論處部的世界怎麼樣,無論你有多忙,每天都應當給自己敲定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再次體驗用孩子一樣純真的眼睛觀察世界。每天抽出半個小 時,讓你自己返回到五歲孩子時的狀態,睜大眼睛,充滿興趣地打量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就像你不曾注意過自己的呼吸一樣,這樣做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蒐集到大量 新的素材。

9、用心寫作就是原創。我們每個人寫作,就是在為人類普遍的經驗之池注入我們從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點滴體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的經 歷恰好與你相同,沒有人的結論與你一模一樣。這些話其實是大白話。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從讀書之日起就沉溺在別人的寫作中,習慣於通過別的人的眼睛看世界。賦 予你的寫作以最終價值的是你的洞察力與真知灼見,只有你寫作時頭腦清晰、思想誠實,就不會落入俗套。

10、如果想激勵自己寫作,最好通過無字的方式自娛自樂。不去看戲,不聽音樂,也不去博物館,而是長時間獨自漫步,或是在大巴的上層獨自呆坐,如果你有意識地拒絕說話或看書,你會發現這對你大有裨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8

【書摘】品牌22律:公關定律(The Law of Publicity)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674.html

迪阿卡西·馬修斯·本頓和波爾斯(D’Arcy Masius Benton & Bowle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最近說:「我們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是打造品牌領先者,方法就是對消費者有一個更好的瞭解,就能帶來更好、更新、更強大的創造性工作,來最終創建品牌。」

靠更好、更新的創造性工作就能創建品牌領先者嗎?我們認為不行。大多數營銷人員混淆了品牌創建和品牌維護這兩個概念。一個巨額廣告預算可以維護一個知名品牌,像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但一般而言,通過廣告建立新品牌是不切實際的。

安妮塔·羅迪克(Anita Roddick)在沒有做廣告的情況下把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建設成了一個大品牌。相反,她通過周遊世界來推銷她關於環境的理念。通過連續不斷的報紙、雜誌的文章,加上電台和電視的採訪,逐步地建立了美體小鋪的品牌。

星巴克在廣告上的花費也並不多。10年來,公司在廣告上的花費不足1 000萬美元,這對一個年銷售額接近26億美元的品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沃爾瑪以接近2 000億美元的銷售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而廣告支出卻非常小。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是沃爾瑪的姊妹店,其平均單店4 500萬美元的銷售額也幾乎沒有廣告支出。

另一方面,米勒(Miller)釀酒公司花費了5 000萬美元推出一個叫「常規米勒」(Miller Regular)的品牌(或者說,僅僅是普通的米勒啤酒)。這一品牌沒有做任何公共宣傳,消費者幾乎對此沒有任何感性認知,並且銷售額非常少。5 000萬美元就這樣被浪費了。

更好、更新的富有創意的工作能夠把取名為常規米勒的啤酒打造成一個品牌領先者嗎?我們認為不行。一個如米勒那樣品牌延伸的普通啤酒是沒有潛在的宣傳能力的。

過去,有一個準確實在的廣告預算也許是品牌建設的關鍵。然而,過去的工作對於今天來說並不一定必要,我們生活在一個通信過度的社會,我們每天都能得到許許多多的商業信息。

今天的品牌是誕生出來的,不是被製造出來的。一個新品牌必須在媒體上有能力產生有利的宣傳報導,否則它在市場上就沒有機會。

那麼,應該怎樣做公共宣傳呢?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公共宣傳說明它是第一個。換句話說,努力在一個新品類裡成為第一品牌。

■ 邦迪(Band-Aid):第一條膠粘繃帶。

■ 嘉信(Charles Schwab):第一家折扣經紀公司。

■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第一個有線新聞網。

■ 康柏(Compaq):第一台便攜式個人電腦。

■ 達美樂:第一家提供送貨上門業務的比薩餅連鎖店。

■ ESPN:第一個有線體育網。

■ 戈爾特斯(Core-Tex):第一種透氣的防水布。

■ 喜力(Heineken):第一瓶進口啤酒。

■ 赫茲(Hertz):第一家汽車租賃公司。

■ 英特爾:第一個微處理器。

■ 吉露果子凍(Jell-O):第一款白色透明甜點。

■ 肯德基:第一家雞肉快餐連鎖店。

■ 《全國追蹤》(National Enquirer):第一份超級小報。

■ 《花花公子》(Playboy):第一份男士雜誌。

■ Q-Tips:第一根棉花棒。

■ 雷諾包裹(Reynolds Wrap):第一張鋁箔片。

■ 羅勒佈雷德(Rollerblade):第一個直排滑輪旱冰鞋。

■ 塞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第一種微釀啤酒。

■ 莎綸包裹(Saran Wrap):第一款塑料食品包裝。

■ 太陽微系統(Sun Microsystems):第一個Unix操作系統工作站。

■ 汰漬(Tide):第一袋洗衣粉。

■ 《時代》(Times):第一份新聞週刊雜誌。

■ 施樂(Xerox):第一台普通紙複印機。

所有這些品牌(還有其他很多的品牌)在一個新商品類別裡都是第一個,而且在品牌的建立過程中,伴隨大量的公關宣傳。

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新聞媒體總會談及什麼是最新,什麼是第一,什麼是熱點,不會談及什麼是更好的。當你的品牌能產生新聞時,它就有製造新聞宣傳的機會。產生新聞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一個新品類,而不是一個新產品。

其他人談及你的品牌會比你自己所說的更有說服力。這就是為什麼說一般而言公關比廣告更有說服力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在過去20年中,公關使廣告對品牌的強大影響力黯然失色的原因。

然而多年以來,公關被視為廣告的第二職能。過去,公關人員甚至經常根據廣告量來衡量他們的成就。公關費用已轉化為等額的廣告支出。

更糟的是,營銷戰略中通常總是公式化地把廣告口號放在第一位。於是,公關人員被要求通過把公關項目轉化為傳播口號來增援廣告。

不能再這樣了。今天的品牌是通過公共宣傳建立起來並通過廣告維護的,就像馬車是被馬拉著跑的。

那麼,為什麼公關的優勢仍然沒能在媒體中顯現出來呢?為什麼在大多數的公司中,公關部門仍然聽命於廣告部門呢?為什麼最大的10家公關公司中仍有8家隸屬於廣告公司,而不是廣告公司附屬於公關公司呢?

為什麼媒體至今仍然忽略了營銷中最大的新聞呢?

這就叫蔓草現象(grass phenomenon)。沒有人曾經注意到草的生長,或是留意正在緩慢發展的一種趨勢。

以傳真的發展為例。在過去20多年裡,傳真成了所有公司通信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設備。美國人今年總共發了650億張傳真,平均每人230多張。同時,現在有50%的國際電話都是用於發傳真的。

但是,我們幾乎沒有在任何一本主要的管理雜誌中看到有關傳真興起的文章。這真是發生得太慢了。

另一方面,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正好與之相反。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之迅速,使它在公眾中產生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互聯網的股票下跌得也很迅速。

尤其是廣告從業人員,他們一般都較為輕視公關。最近,一位相當有名的廣告從業人員說:「如果廣告的作用是耀眼的,公關就必然會受到冷落。」

但是,今天在品牌建設中起作用的是公關,而不是廣告。這在高科技領域更是不爭的事實。所有全球營銷的大公司,如微軟、英特爾、戴爾(Dell)、康柏、蓋特威(Gateway)、甲骨文(Oracle)、思科(Cisco)、SAP以及太陽微系統公司,最先都是通過在《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福布斯》以及《財富》等報刊上進行公關宣傳而起步的。要靠公關而不是靠廣告。

數年以前,我們同蓮花發展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就蓮花的Notes群體系列軟件提供品牌戰略諮詢服務。該戰略的基本點是以第一個成功的群體軟件的概念提升Notes群體系列產品。其重點當然是強調其「群組軟件」。

這個想法在媒體上得到了狂熱宣傳,我們一篇又一篇地在媒體上撰寫文章報導「群組軟件」的概念。但蓮花的那些廣告人卻忽略了「群組軟件」的概念,他們喜歡的是那些毫無意義的廣告作品。

但這已無關緊要,因為公關的作用明顯蓋過了廣告。公關宣傳策劃的執行結果是,Notes群體系列產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使IBM在收購蓮花發展公司時支付了35億美元的驚人價格。

大多數公司在建立其品牌戰略時都把廣告作為它們主要的傳播手段。它們錯了,首先應從公關的觀點來發展品牌戰略。

以上內容來自《品牌22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3

【書摘】心理學與金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827.html

預測

大腦並不像計算機那樣運轉,相反,為了縮短分析時間,它往往借助走「捷徑」和「情緒過濾器」處理信息。通過這種信息處理方式作出的決策,和不這樣做的決策結果往往大相逕庭。這些過濾器和捷徑就是所謂的心理偏差。瞭解這些心理偏差,是避免陷入誤區的第一步。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投資者通常過高估計其所獲信息的準確性和重要性。下面將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投資非易事,這是現實。即便是在信息可能不充分或不準確的情況下,投資者也必須作出決策。不僅如此,還必須能理解並高效地對這樣的信息作出分析。然而不幸的是,人們往往在作預測的時候總是犯一些屢見不鮮的錯誤。

先看看表1-1中的十個問題。2你可能現在還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你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最有把握的估計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區間。具體地說,就是分別給出你認為的那個問題的答案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以使正確答案有九成的可能落入這個範圍。當然,不要為了確保囊括正確答案而給出一個很大的範圍,但也不應過小,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正確答案超出你給出的估計範圍。如果你堅持按要求給出估計的答案範圍,那麼這十個問題中,你應該能答對九個。現在開始吧,盡力做到最好。

无标题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某個問題的答案,給出的估計範圍就應該大到讓你有九成把握可以容納那個正確答案。反之則可基於你的瞭解程度給出一個較小的範圍。現在讓我們看看正確的答案:(1)25萬磅;(2)1505年;(3)193個國家;(4)10543英里;(5)206塊骨頭;(6)830萬名;(7)1.47億件;(8)4000英里;(9)1044英里/小時;(10)2萬次。如果答案在你估計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間就算正確。那麼你答對了幾個呢?

大多數人答錯的題目不少於五個,但是,如果你按照九成把握來劃定答案範圍,應該只會答錯一道題。事實是即便對問題所涉及的領域沒有任何信息或不瞭解,你也會對自己的答案表現得過度自信。在這方面,哪怕那些學過概率理論的人,跟其他人也沒有很大分別。大多數金融學教授也至少答錯了五道題。

這個測試表明,人們在正確評估自己掌握的知識和信息的準確度方面存在困難。現在我們知道疑難在哪裡了,你還有機會作出改善。因為這本書是將心理學與投資活動聯繫起來,請考慮以下這個問題:

1928年,道瓊斯工業指數邁進了新時代,涵蓋的股票也增加到了30只。1929年,該指數從300點開始起步,到2011年年底上漲到了12218點。道瓊斯工業指數是用價格加權計算出的平均數,不包含股息。如果將每年的股息再投資,那麼2011年年底的道瓊斯工業指數會是多少點呢?

請留意看表1-1,對確定上面那個道瓊斯工業指數的答案區間(最大值和最小值)有所幫助。當然,這次你還是要有九成把握讓正確答案落在你選擇的範圍內。

因為你有九成把握確保正確答案就在你選擇的範圍內,所以你基本應該能答對這個問題。準備好了嗎,現在公佈正確答案。如果將每年的股息再投資,那麼2011年年底的道瓊斯指數將達到332130點。3這個答案讓你很驚訝是嗎?看上去不太可能是嗎?我從價格和收益角度重新表述一下這個問題。借助金融計算器,我算出道指從300點起步,83年後上漲到332130點,年均回報是8.81%。那麼說,一個接近9%的股票市場年均回報水平是合理的吧?即便是在瞭解到大多數人會將預測範圍定得過窄而且自己接受過教訓的情況下,人們還在繼續犯錯。請留意在這個問題上,框架效應是相當重要的。

這個例子也反映了一種投資者心理,叫作錨定現象。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12218點這個水平上,也就是說,你將自己思考的起點定在了這個數字上。然後,你可能在這個被錨定的數字的基礎上,試圖增加一個合適的數量,以便能夠把股息的再投入效應囊括進去。投資者會錨定他們的買入價和最近的最高價格。

行為金融學

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難免受到心理偏差的影響,但是傳統金融學卻認為人的行為與心理因素不相關。傳統的金融學認為人是「理性的」,並告訴投資者如何去做到使財富最大化。從這些觀點衍生出了套利理論、投資組合理論、資產定價理論和期權定價理論。

與此不同的是,行為金融學研究人們在金融環境下如何進行投資。4具體地說,它研究的是情緒和認知偏差如何影響金融決策、企業和金融市場。本書側重於其中某些方面,即心理偏差如何影響投資者行為。真正瞭解這些心理偏差的投資者也會更全面透徹地瞭解傳統金融學提供的那些投資方法。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圖1-1中展示的決策制定流程。為了評估一個具有風險或不確定性的決策,大腦使用當前的事實和估測的發生概率,嘗試對不確定性進行量化計算。然而,投資人此時的情緒以及對決策結果的預期也會成為評估不確定性的因素。既然人們的情緒牽涉其中,那麼經常得到有偏差的決策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通常認為這個過程更接近計算機那樣的自動處理,其實更有趣的是,認知過程中的「自動處理」(如推理、邏輯,思維劃分)也會造成系統性的和可預知的認知錯誤。所以,無論情緒是否起到作用,投資者的決策及其後果總是存在偏差。

无标题

圖 1-1 決策過程

認知錯誤的原因

投資者的許多行為都可以用期望理論來解釋。該理論描述了投資者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怎樣作出決定,以及如何對其進行評估。5首先,投資者基於和特定參考值相比較得出的潛在損益,作出自己的選擇。框定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且不可忽視的行為,對觀點和決策的形成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見第5章)。雖然投資者錨定的參考值各不相同,但是看上去重要的是購買價格。其次,投資者依據圖1-2中的S形價值函數評估潛在損益。

請注意圖1-2中的價值函數的特徵。第一,收益是凹函數。當投資者獲得500美元收益時,他們會感覺良好(效用較大)。當然,如果能賺到1000美元,他們的感覺會更好,但並不比獲得500美元時的感受好一倍。

第二,注意,當遭受損失的時候,函數的形態是凸函數。這意味著,當投資者出現虧損時,他們會感覺不適,而且,兩倍的虧損不止讓他們覺得比原先糟糕一倍。

第三,損失函數要比收益函數的形態更陡峭。收益和損失的這種不對稱導致了投資者在處理盈利頭寸和虧損頭寸時採用不同做法。

期望理論還講到,投資者為了追蹤收益與損失,會將每個投資賬戶分開,並定期複查每個賬戶的頭寸。這種分開處理賬戶的方法被稱做「心理會計」)。將每個賬戶單獨看待而不採用投資組合的方法,限制了投資者使風險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能力。

无标题

圖 1-2 期望理論的價值函數

處理投資心理的另一種方法是將行為偏差按照來源進行分類。7首先,一些認知誤區是由「自欺」心理產生的,因為人們通常覺得自己比實際表現要更好。這種心理能幫助人們騙過他人,以便在自然選擇的過程生存下來。其次,偏差的另一個來源是「啟發式簡化」。簡單地說,其存在是由於某些認知限制(如記憶力、注意力和處理能力),迫使大腦把複雜的分析過程加以簡單化處理。一般認為,期望理論是啟發式簡化的結果。最後,偏差產生的第三個來源是人的心境,情緒往往能夠戰勝邏輯推理。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同群效應在金融決策過程中也很重要。互動是指人們如何分享信息,並交流對信息的看法。從他人的觀點和情緒中得到的暗示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

心理偏差對財富的影響

本書將向讀者闡釋心理偏差、認知錯誤以及情緒如何影響投資決策。此外,也將展示這些被誤導的決策對財富的影響。換句話說,投資者不僅會犯這些可以預見的錯誤,而且這些錯誤也會導致他們的財產損失。本書的基本目的是幫助讀者瞭解並控制自身或在與他人交流時產生的偏差。另外,一些讀者可能會從他人失誤的決策中找到獲利的機會。

舉個例子,投資者在預測未來的過程中過於重視他們所觀察到的少數現象。考慮一下,當拋出硬幣時出現這樣三個結果:正面、正面、正面。我們知道,從長期來看,拋出正面和反面的次數應該是一樣的。在看到出現了三次正面這樣不均衡的結果時,會讓人覺得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會更大。因為我們瞭解正反面出現的分佈規則(50%的概率是正面,50%的概率是反面),所以我們傾向於一個面出現過多的情況會得到糾正。這種情況被稱為「賭徒謬誤」,也被視為對「小數法則」產生較大誤會的一種情況。

讓我們來看看這種行為如何影響玩彩票的人。大家都知道,從長遠來看每個摸彩號碼的中獎概率是相同的,每個號碼命中的次數也應該是一樣的,人們會儘量避免去選最近才中過的號碼,因為人們覺得這些號碼不太可能很快又再次中獎,所以這種心理謬誤讓人們在選號時產生了行為偏差。你可能會問,這種效應是如何影響財富的呢?畢竟他們選擇的號碼也同樣可能被其他人選到。假設買彩票的人(除了我以外)都避開最近才中過的號碼,那麼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請記住,彩票獎金池要在所有中獎者之間平分。如果只有我選的號碼中了,那我就是唯一的中獎者,就可以獲得全部獎金。如果你中獎了,也許要與其他人一起平分獎金,這樣,你所得到的也就只能是獎金中的一小部分了。我們中獎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隨大流」行動的人會陷入賭徒謬誤,從而只能分得比預期少的收益。請注意,通過瞭解這種心理偏差,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決定,避免受其影響。這樣就可以比那些受此偏差影響的人賺到更多錢。

信奉「小數法則」的人在股市中的表現則有所不同。就拋硬幣打賭和買彩票而言,我們自以為瞭解各種結果的分佈規律,但對於不同股票和基金來說,我們承認無法獲知其收益的分佈規律。事實上,我們又認為其中一些股票和共同基金優於其他。我們來看一些有關未來預測的幾種典型結果。人們相信意外的成功會再次出現。當人們確信自己瞭解結果的分佈規律時,他們預言與異常結果相反的情況將會出現;相反,如果他們不瞭解分佈規律的話,會認為異常結果將連續出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投資者往往會追捧上一年收益率較高的共同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45

【書摘】22條商規:對立定律(The Law of the Opposite)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1/56007.html

若想成為市場第二,那麼你的戰略應由第一決定。強勢之中隱藏著弱勢。對於任何強大的領先公司,居於第二位的公司都有機會將其攻破,變其優勢為劣勢。

強勢之中隱藏著弱勢。對於任何強大的領先公司,居於第二位的公司也會有機會將其攻破,變其優勢為劣勢。

正如摔跤運動員可以巧用對手的強勢借力打力那樣,一家公司也應該設法把對手的優勢轉化為劣勢。

如果你想穩居市場第二位並與領導者抗衡,那麼你就要好好地研究領導者:它強在何處?你如何才能使它的強勢變為弱勢?

你必須發現領導者強大的本質,然後以與其本質相對立的定位出現在潛在顧客面前。(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試圖變得更好,但要試圖變得不同。)所以競爭經常在後起之秀與值得信賴的老品牌之間展開。

可口可樂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全世界至今只有七個人知道可口可樂的配方,這個配方被鎖在亞特蘭大的一個保險箱內。可口可樂是一個基礎穩固的老品牌。然而,根據對立定律,百事可樂與它背道而馳,使自己成為新一代:「百事一代」的選擇。

如果你觀察某類產品的顧客,你會發現他們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希望購買領先品牌產品的顧客,另一種則不想。潛在的第二位品牌就必須要吸引後一個消費群體。

換句話說,通過將自己定位為與領先者不同的角色,你可以把那些不願意購買領先品牌的人吸引到自己這一邊。如果老年人都喝可口可樂,青年人都喝百事可樂,還有誰去喝皇冠可樂呢?

「鮮橙多」在低濃度果汁市場上取得成功之後,匯源、娃哈哈、康師傅紛紛跟進推出相應的模仿產品。但真正成為低濃度果汁領域中第二的品牌並非以上跟進者,而是遵循了對立定律的「酷兒」。與「鮮橙多」面向大眾、偏向成人不同,「酷兒」將顧客群定義為「兒童」,並在配方中加入「鈣」,成為兒童首選的低濃度果汁。

然而,還是有大量潛在的第二位品牌試圖倣傚領先者,這通常是一種錯誤的決定。你必須使自己成為顧客的另一種選擇。

《時代》雜誌以生動活潑的寫作風格建立了自己的聲譽。《新聞週刊》則避開這種做法,代之以平鋪直敘的寫作風格:「我們將事實與觀點分開陳述。」換言之,《新聞週刊》把自己的觀點放到了編輯欄目中,而不是新聞欄目中。

在市場競爭中有時候你必須毫不手軟。有著好味道的斯科普漱口水將「滿口藥味」這個標籤貼在其競爭對手李施德林身上。

但也不要一味地打擊你的競爭對手。對立定律是一把雙刃劍。它要求你不斷宣傳競爭對手的弱點,使你的潛在顧客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只要噴一點李施德林,你就知道你的口氣就像是醫院裡的那種味道。)接著,要迅速調轉矛頭。(斯科普是一種好味道的漱口水,它也能殺死細菌。)

說到漱口水,另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了模仿領先者是徒勞的。1961年,強生公司引入以「科學配方」為特點的米克林(Micrin)漱口水,幾個月內,米克林就成了該品類的第二品牌。但是,由於李施德林的特點是滅菌,也具有科技產品的聲望。所以1965年,當寶潔公司推出斯科普時,它為自己樹立了「對立」的位置。斯科普後來成了排名第二的漱口水品牌。到了1978年,強生公司退出了這個市場,那時米克林的市場份額已經跌至1%。

貝克啤酒(Beck?s)進軍美國時曾遇到麻煩。在美國,它既不可能是第一位的進口啤酒(那是喜力),也不可能是第一位的德國產進口啤酒[那是盧云堡啤酒(Lowenbrau)]。最終為盧云堡啤酒重新定位的策略解決了這個問題。「你已經嘗試過了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德國啤酒,那麼現在來嘗嘗在德國最受歡迎的德國啤酒吧。」現在,貝克啤酒是美國銷量第二大的歐洲啤酒。(對於啤酒,美國人相信德國人的口味勝過相信自己的感覺。)這是一個罕見的推翻領先定律,同時還引導了顧客心智中認知的例子。(實際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盧云堡啤酒目前是在美國釀造的。)

老產品常常會被人們挑出更多的毛病,醫藥領域尤其如此。以阿司匹林為例,該藥誕生於1899年。此後,成百上千項針對阿司匹林的藥理研究隨之陸續展開,其中一些研究的目的在於發現它的副作用。到1955年,人們還真發現了它可能導致胃出血的副作用。這一年正值新的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類藥品泰諾問世。當人們廣泛得知阿司匹林可能會導致胃出血之後,泰諾便很快成為替代品。推銷泰諾的廣告曾經標榜自己是「為了千萬個不宜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今天,泰諾已超過阿司匹林而成為全美藥店銷量最大的藥品。

紅牌伏特加酒(Stolichnaya)僅僅是指出,像斯米諾(Smirnoff)、沙莫瓦(Samovar)和沃爾夫史密特(Wolfschmidt)這樣的美國伏特加的產地分別是哈特福德(康涅狄格)、斯肯利(賓夕法尼亞)和勞倫斯堡(印第安納),從而給它們貼上了「假冒的俄羅斯伏特加」這個標籤。紅牌伏特加酒產自列寧格勒(俄羅斯聖彼得堡),因此只有它才是正宗的俄羅斯伏特加。

有效地攻擊競爭對手的弱點必須重視以事實為依據。一個宣揚競爭對手弱點的典型例子是皇家道爾頓瓷器公司攻擊其美國競爭對手的廣告。廣告的標題是:「英格蘭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皇家道爾頓瓷器,還是新澤西波莫納的倫諾克斯瓷器。」這則廣告針對的是很多人認為倫諾克斯瓷器是進口瓷器這一誤解。通過指出倫諾克斯瓷器的真實產地是新澤西的波莫納,皇家道爾頓瓷器突出了自己是真實的英格蘭瓷器。這樣做所利用的事實是,多數人很難想像聽起來俗裡俗氣的新澤西波莫納這種地方的匠人會生產出雪白精細的瓷器來。(當英國人看到這則廣告時,也會放聲大笑。對他們來講,特倫特河畔斯托克聽起來與波莫納一樣俗氣。)

市場營銷很像一場爭奪合法性的鬥爭。搶先佔據某種概念的品牌總是將自己的競爭者描述為非法的模仿者。

一個好的排名第二位的品牌絕不能膽怯。當你放棄與領先品牌競爭時,不僅對領先者,而且對於所有其他同行競爭者來說,你都會變為弱者。再以漢堡王近年來不幸的境遇為例,這一位居漢堡包業第二位的企業處境曾非常困難,它曾數易其主,多次更換管理人員,並試用過大量的廣告代理商。我們用不著回顧多久的歷史便可發現該公司的失誤所在。

漢堡王昔日的成功得力於它對競爭對手的積極攻勢。它首先用「享受你所喜歡的風味」的口號揶揄麥當勞大批量生產漢堡包的經營方式。之後,它又以「烤而不炸」和「大漢堡將戰勝巨無霸」為口號向麥當勞展開攻勢。所有這些營銷計劃都曾鞏固了漢堡王僅次於麥當勞的市場地位。

之後,不知為何,漢堡王卻忽視了對立定律。它變得膽怯並停止了對麥當勞的進攻。其營銷口號也變為「為大眾服務」;「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好的食品」;「你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我們絕不墨守成規」;等等。它甚至開展了吸引兒童的營銷活動,而這恰恰是麥當勞的主要優勢。

遺憾的是,這並非保持強有力的第二位的做法。漢堡王連鎖店的店均銷售量逐漸下降,而且從未恢復到其採取攻勢時的水平。

漢堡王的失誤,在於它沒有運用樹立對立面的定律。

奇瑞QQ成為對立面

最近3 年裡,QQ成為了奇瑞汽車最為暢銷的車型,並一舉超越奧拓成為小經濟型轎車的代表。QQ成功的關鍵在於成為原先領導者奧拓的對立面。QQ時尚、有活力和現代的品牌概念一舉將奧拓定義成老舊、過時和缺乏活力。

以上內容來自《22條商規》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99

【書摘】硅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談設計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5/56125.html

哥白尼不認同托勒密的體系,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他覺得托勒密提出的偏心等距點(equant)毫無美感……

——托馬斯•庫恩,《哥白尼革命》

我們所有人都受到凱利• 約翰遜①的影響,狂熱地相信外觀優美的飛機一定會飛得同樣漂亮。

——本•裡奇,《臭鼬計劃》

美感是第一道關卡。醜陋的數學在世界上無法生存。

——G. H. 哈代,《一個數學家的道歉》

最近,我與一個在MIT教書的朋友交談。他的研究領域很熱門,每年申請他的研究生的人多得讓他應付不過來。「很多人看上去很聰明,」他說,「但是我不知道他們的品味如何。」

品味。如今很少聽到這個詞了,人們往往使用別的叫法,但它卻的的確確是我們離不開的基本概念。我的朋友的意思是,他想要的學生不僅應該技術過硬,還應當能夠使用技術做出優美的產品。

數學家會把出色的工作稱讚為「優美的」。無論古今,科學家、工程師、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作家、畫家都是這樣做的,他們都使用同一個詞。這僅僅是巧合嗎,還是他們之間有共識?如果真的有共識,那麼我們能不能將某一個領域發現的「美」的規律運用於另一個領域呢?

對於我們設計師來說,美就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了。如果世界上真有「美」存在,我們需要能夠認出它。設計產品時,我們需要良好的品味。與其把「美」說成一個虛無縹緲的抽象概念,還不如讓我們考慮一個實際的問題(這樣就能避免喋喋不休的空談):如何才能做出優美的產品?

如果你在當今社會提到「品味」,很多人會對你說「品味是主觀的」。他們真的就是這麼認為的。喜歡一件東西,卻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喜歡它,原因可能是這件東西是美的,但也可能因為他們的母親也擁有同樣的東西,或者雜誌上某個明星使用它,或者僅僅因為它的價格很昂貴。人類的思想就是沒有經過整理的無數雜念的混合。

我們大多數人從孩提時代起就被鼓勵不要去分析清楚自己的頭腦。如果你的小弟弟畫圖時把人都塗成綠色,你想取笑他,你媽媽很可能會對你說:「你有你喜歡的方式,他有他喜歡的方式。」

你媽媽這時不是教給你什麼是美學,而只是想阻止你們兩個爭吵。

就像大人哄小孩的其他話一樣,這句話也是模棱兩可的,與其他話會發生衝突。大人教導你說品味只是每個人的偏好而已。但是來到博物館,他們卻對你說,仔細觀賞達•芬奇的作品,因為他是偉大的藝術家,品味超凡。

小孩子受到這樣的教導會怎麼想?他會怎麼理解「偉大的藝術家」?這麼多年來,別人無數遍地告訴他,品味就是一種偏好,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不可能直接就明白,所謂「偉大的藝術家」就是這個人的作品要比其他人的傑出。他更可能覺得,所謂「偉大的藝術家」只是針對我個人世界而言的,就是很符合我自己口味的藝術家,好比某本書上說食用西蘭花對我的健康有利,所以我就應該喜歡吃西蘭花一樣。

把品味說成個人的偏好可以有效地杜絕爭論,防止人們爭執哪一種品味更好。但是問題是,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只要你自己開始動手設計東西,就能明白這一點。

不管每個人的工作是什麼,他們內心裡都有一種願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足球運動員想贏得比賽,CEO想增加利潤。做好自己的工作會真正令人感到自豪和愉快。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設計師,並且你不承認有一種人們共同認可的東西叫做「美」,那麼你就沒有辦法做好工作。如果品味只是一種個人偏好,那麼每個人都是完美無缺的:你喜歡自己看上的東西,那就足夠了。

就像別的工作一樣,只要你不斷地從事設計工作,你就會做得越來越好。你的品味會出現變化,你會像別人一樣有所提高。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你以前的品味就不只是與現在不同,而是不如現在的好。因此,所謂的「品味沒有好壞之分」的公理也就頓時見鬼去了。

現在流行「相對主義」,即認為真理是相對的。即使你已經從小孩變成了成年人,這種觀點依然可能妨礙你思考「品味」。但是,只要你走出狹隘的自我,至少在心裡對自己說,確實存在比其他設計更好的傑出設計,那麼你就能開始仔細研究了。你的品味是如何變化的?什麼原因使你做出不好的設計?其他人對設計是什麼觀點?

只要你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你就會發現,眾多不同學科對「美」的認識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優秀設計的原則是許多學科的共同原則,一再反覆地出現。

好設計是簡單的設計。從數學領域到繪畫領域,你都可以聽到這種說法。在數學中,它表示簡短的證明往往是更好的證明。特別是對於數學公理來說,少即是多。在編程中,這種說法也基本適用。對於建築師和設計者,它意味著美依賴於一些精心選擇的結構性元素,而不依賴於表面裝飾品的堆砌。(裝飾品本身並不是壞事,只有當它被用來掩蓋結構的蒼白時,才變成了一件壞事。)繪畫也是類似的,認真觀察的、非常有代表性的靜物作品往往要比表面極盡華美、但是實質上只是無意義重複的「巨作」(比如再現非常複雜的花邊的繪畫作品)更有價值。在寫作上,這種說法意味著只說必須要說的話,並且說得簡短。

這樣強調簡單似乎有點奇怪。有人會說,簡單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裝飾反而意味著更多的工作。但是,當人們自己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時候,好像就會忘了保持簡單這個原則。剛開始寫作的人喜歡用浮誇的語調,根本不像他們平時說話的樣子。設計師喜歡用波浪式捲曲表現他們的藝術感。畫家發現自己都是表現主義者(expressionist)。這些裝飾都是花架子,在作家的長句、畫家「表現主義」的畫筆之下,根本就是空洞無物,表面的裝飾掩蓋了內部的空虛,太可怕了。

當你被迫把東西做得很簡單時,你就被迫直接面對真正的問題。當你不能用表面的裝飾交差時,你就不得不做好真正的本質部分。

好設計是永不過時的設計。只要沒有錯誤,每一個數學證明都是永不過時的。所以,數學家哈代才會說:「醜陋的數學在世界上無法生存。」他的意思與飛機設計師凱利• 約翰遜的觀點是一樣的:如果解決方法是醜陋的,那就肯定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只是還沒有發現而已。

以永不過時作為目標是一種幫助自己找到最佳答案的方法:如果你不願別人的答案取代你的答案,你就只好自己做出最佳答案。某些大師的作品太過傑出,永不過時,使得後人幾乎難以在該領域立足。自從16世紀出現了德國雕刻大師杜勒(Dürer),後世的雕刻家都因為自己的作品被拿來與他的作品作比較而苦不堪言。

以永不過時作為目標也是一種避開時代風潮的影響的方法。「風潮」這個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就是一陣風似的,隨著時間經常改變。如果一件東西長盛不衰,那麼它的吸引力一定來自本身的魅力,而不是來自風潮的影響。

說來奇怪,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作品對未來的人們有吸引力,方法之一就是讓你的作品對上幾代人有吸引力。我們很難猜想未來是什麼樣子,但是可以肯定,未來的人們不會在乎今天流行的風潮,這一點與上幾代人是相同的。所以,如果你的作品對今天的人們以及1500年的人都有吸引力,那麼它極有可能也會吸引2500年的人。

好設計是解決主要問題的設計。廚房的煤氣灶有四個出火口,排成一個正方形。每個出火口都由一個調節器控制,四個出火口就有四個調節器。請問應該如何擺放調節器?最簡單的擺放方法當然是把四個調節器排成一列,但要是這樣做,人們使用起來就很不方便,每次都要停下來想一下到底每個調節器對應的是哪個出火口。如果直接把調節器排成與出火口一樣的正方形,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許多壞設計做得很辛苦,但是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20世紀中期,有一股使用無襯線(sans-serif)字體的潮流。這一類字體接近於純手寫的樣式,但是它無助於解決最主要的問題。印刷出來的文字首先應該是易於辨認的,所以能夠清晰地分辨字母就是最主要的問題。傳統的新羅馬(Times Roman)字體是一種有襯線的字體,雖然看上去古老得就像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風格,但是它的小寫g就是可以很輕易地與小寫y區分。

答案可以不斷改進,同樣,問題本身也可以不斷改進。軟件的難題通常可以被改成等價的較易解決的形式。歷史上,物理學的主要難題曾經一度是如何詮釋經典著作,後來逐漸變成對可觀測到的行為進行預測,這種轉變使得物理學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好設計是啟發性的設計。英國女作家簡• 奧斯汀的作品幾乎不帶有任何描述。她不告訴讀者每件東西看上去是什麼樣子,只是把故事講得非常生動,讓讀者自己把一切都想像出來。同樣,繪畫作品也分為描述性繪畫和啟發性繪畫,後者往往比前者更引人入勝。每個人看到《蒙娜麗莎》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建築學和設計學中,這條原則意味著,一幢建築或一個物品應該允許你按照自己的願望來使用。舉例來說,一幢好的建築物應該可以充當平台,讓你想怎麼佈置就可以怎麼佈置,過上自己想過的家庭生活,而不是使得你像執行程序一樣只能過上建築師為你安排的生活。

在軟件業中,這條原則意味著,你應該為用戶提供一些基本模塊,使得他們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組合,就像玩樂高積木那樣。在數學中,這條原則意味著,一個可以成為許多新工作基礎的證明要優於一個難度很高、但無助於未來學科發展的證明。在科學領域中,總體上可以把引用次數看作對他人啟發性大小的粗略指標。

好設計通常是有點趣味性的設計。這條原則可能不是所有情況下都成立。但是,杜勒的雕刻、芬蘭設計師沙裡寧(Saarinen)的子宮椅(Womb Chair)、意大利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保時捷911型汽車的原型設計(圖9-1),在我看來都很有趣。邏輯學家哥德爾(Gödel)的不完備定理就好像一個玩笑那樣有意思。

\

圖9-1 保時捷911E,1973年產

我想,這是因為幽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力量。幽默感是強壯的一種表現,始終擁有幽默感就代表你對厄運一笑了之,而喪失幽默感則表示你被厄運深深傷到。所以,強壯的標誌(或者至少是特點)就是輕鬆面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自信的人常常像燕子一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輕盈地看待周圍的一切,比如希區柯克拍攝的電影、16世紀畫家布勒哲爾(Bruegel)的繪畫(甚至莎士比亞也是一個這方面的例子)。

好的設計並非一定要有趣,但是很難想像完全無趣的設計會是好的設計。

好設計是艱苦的設計。如果觀察那些做出偉大作品的人,你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工作得非常艱苦。如果你工作得不艱苦,你可能正在浪費時間。

困難的問題需要艱巨的付出才能解決,高難度的數學證明需要結構非常精細的解決方法(它們往往做起來很有趣),工程學也是如此。

當你攀登高山時,必須扔掉一切不必要的裝備。在困難地點或預算不足的條件下,建築師就只能做出很簡練的設計。當解決難題成為壓倒一切的任務時,那些流行樣式與華麗裝飾就被拋到一邊去了。

並非所有的艱苦都是值得的。世界上有有益的痛苦,也有無益的痛苦。你需要的是咬牙向前衝刺的痛苦,而不是腳被釘子扎破的痛苦。解決難題的痛苦對設計師有好處,但是對付挑剔的客戶的痛苦或者對付質量低劣的建材的痛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繪畫上,肖像畫通常佔據最高地位。這不是偶然的,原因不僅是面部肖像比其他題材更能打動人,還因為我們太擅長觀察臉,所以肖像畫家不得不加倍努力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如果畫的是樹,樹枝畫偏了五度也不會有人發現。但是,如果你把別人的眼睛畫偏了五度,人們一眼就能看出來。

德國包豪斯(Bauhaus)學派的設計師採納了美國建築師路易斯• 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觀點「功能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但是他們實際上的理解是「功能應當決定形式」。②真實情況是,如果開發「功能」非常艱難,那麼「形式」將不得不全部都由「功能」決定,因為沒有多餘的精力再來單獨開發「形式」了。人們常常覺得野生動物非常優美,原因就是它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在外形上不可能有多餘的部分了。

好設計是看似容易的設計。優秀運動員比賽時,讓人覺得他輕輕鬆鬆就獲勝了,優秀設計師也是如此,他們的工作看上去很容易。大多數時候,這是一種錯覺。作家的文章讀起來流暢自如,但是背後其實經過了反覆修改。

科學和工程學的一些最重大的發現在形式上往往很簡單,會使得你覺得自己也想到過。可是,如果它真的那麼簡單,為什麼發現人不是你呢?

達•芬奇的有些肖像畫只是幾根線條。看著它們,你會想只要把這十根八根線條放對位置,你也能畫出如此優美的肖像畫。說的沒錯,可是難就難在找出正確的位置。只要位置偏移一點點,整幅作品就會一潰千里。

白描其實是最難畫的視覺媒介,因為它們要求幾近完美的再現。用數學語言說,線條屬於閉合解(closed-form solution),水平不夠的藝術家沒有辦法直接解決問題,只能通過不斷逼近來求解。許多孩子在十歲左右放棄了繪畫,原因之一就是這時他們開始學習成年人的繪畫技法,首先練習用線條勾勒出人臉。

在大多數領域,看上去容易的事情,背後都需要大量的練習。練習的作用也許是訓練你把刻意為之的事情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有時,我們的訓練只是為了讓身體養成下意識的反應。優秀鋼琴家彈奏名曲可以不經過大腦直接完成,藝術家也是這樣,熟練以後,腦海中的藝術形象會自動從手上流淌出來,彷彿有人在一旁為他打節奏一樣。

人們有時會說自己有了「狀態」,我的理解是,他們這時可以控制自己的脊髓。脊髓是更本能的反應,面對難題時,它能釋放你的直覺。

好設計是對稱的設計。對稱也許只是簡潔性的一種表現,但是它十分重要,值得單獨列為一點。自然界的對稱大量存在,這就說明了對稱的重要性。

對稱有兩種:重複性對稱和遞歸性對稱。遞歸性對稱就是指子元素的重複,比如樹葉上葉脈的紋路。

歷史上,對稱曾經氾濫一時,導致現在它在某些領域已經不流行了。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開始,建築師就有意多建造不對稱的建築。20世紀20年代,不對稱成了現代主義建築的一個明確的前提條件。但是即使如此,這些建築物往往也只是在主軸上不對稱,細節部分依然大量使用對稱。

在寫作中,你會發現對稱無處不在,短語、句子、小說的情節都是如此。音樂和美術也大量使用對稱。拼接式的美術作品(還有塞尚的一部分作品)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感染力,原因就是整幅作品由相同的作圖元素構成,這也屬於對稱。對稱性構圖產生了一些最讓人難忘的繪畫作品,尤其是那些兩個半邊互相呼應的作品,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創世紀》和格蘭特•伍德的油畫《美國式哥特》。

在數學和工程學中,遞歸尤其有用。歸納式證明方法既簡潔又美妙。在軟件中,能用遞歸解決的問題通常代表已經找到了最佳解法。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如此引人注目,部分原因就是它的外形是遞歸的,大塔上面還有小塔(圖9-2)。

\

圖9-2 埃菲爾鐵塔,1889。大塔上面有小塔

對稱的危險在於它可以用來取代思考,在大量使用重複的時候這種危險性更大。

好設計是模仿大自然的設計。我不是說模仿大自然這種行為本身有多麼好,而是說大自然在長期的演化中已經解決了很多設計問題。所以,如果你的設計與大自然很接近,那麼它基本上不會很差。

模仿與剽竊並不相同。如果一部小說寫得好像真實生活的再現,沒人會提出異議。雖然寫實的價值常常被誤解,但它也是繪畫的一個重要工具。寫實的目的不是為了給生活留下一模一樣的記錄,而是為你的思想提供一個咀嚼點:你的眼睛看著某樣東西,你的手就代表你的思想,畫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

模仿大自然也是工程學的有效方法。長久以來,船隻就像動物一樣有龍骨和肋骨。不過,前提條件是技術水平要達到,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模仿大自然。早期的飛機設計師按照鳥的形狀設計飛機,這樣做其實是錯的,因為那時還沒有足以模擬鳥類行為的輕型材料和能源,也做不出高度複雜的控制系統,所以飛機還不可能像鳥類那樣飛。③但是,我能想像五十年後,小型的無人偵察飛機可以做得完全像鳥一樣。

現在的計算機已經很強大了,不僅能模擬出大自然的環境,還能模擬大自然發展演變的結果。遺傳算法可能會創造出正常條件下難以設計的複雜事物。

好設計是一種再設計。很少有人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專家的做法是先完成一個早期原型,然後提出修改計劃,最後把早期原型扔掉。

扔掉早期原型是需要信心的,你必須有本事看出什麼地方還可以改進。舉例來說,剛剛開始學畫的人往往不願意重畫畫錯的地方。他們覺得能畫成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如果重畫某些部分,結果可能還不如現在。所以,他們就說服自己,我的畫已經過得去了,沒準別人也會這麼看。

這想法很危險。你應該培養對自己的不滿。達•芬奇為了把一根線畫對,經常要畫五六次。保時捷911型汽車的原型很粗糙,只有在重新設計後它的背部輪廓才變成現在這樣獨特的曲線。建築師萊特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最早的時候,右半邊有點像古代的塔廟(ziggurat),他後來把它倒過來,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情。你不要把犯錯看成災難,要勇於承認、勇於改正。達•芬奇實際上重新發明了素描這種藝術形式,把它當作一種探索更多可能的方式。開源軟件因為公開承認自己會有bug,反而使得代碼的bug比較少。

做修改的時候,有一個合適的工具會使得改動更容易。美術史上,15世紀油彩取代蛋彩④(tempera)就是一個重大突破,油彩使得畫家更方便地處理那些困難的主題(比如人體),因為油彩可以調製,還可以重畫,蛋彩就做不到這些。

好設計是能夠複製的設計。我們對待複製的態度經常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剛入門的新手不知不覺地模仿他人,逐漸熟練之後才開始創作原創性作品。最後他會意識到,把事情做對比原創更重要。

不知不覺的模仿幾乎必然將導致壞設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那麼你可能就是在模仿另一個模仿者。19世紀中期,拉斐爾畫派主導了整個畫壇,幾乎每個學畫的人都在模仿拉斐爾,可是經常謬以千里。有一些藝術家實在看不下去了,被如此之多模仿拉斐爾的人搞煩了,於是成立了前拉斐爾畫派⑤。

等到你逐漸對一件事產生熱情的時候,就不會滿足於模仿了。你的品味就進入了第二階段,開始自覺地進行原創。

我想,最偉大的大師最終會達到一種超脫自我的境界。他們一心想找到正確答案,如果別人已經回答出了一部分,那就沒理由不拿來用。他們足夠自信地使用他人的成果,完全不擔心因此喪失個人的特點。

好設計常常是奇特的設計。某些最出色的作品堪稱不可思議:歐拉公式、16世紀畫家布勒哲爾的《雪中獵人》(圖9-4)、SR-71「黑鳥」超音速偵察機(圖9-5)、計算機的Lisp語言等。它們不僅優美,而且美得很奇特。

\

圖9-4 布勒哲爾的《雪中獵人》,1565年

 

\

圖9-5 洛克希德公司的SR-71「黑鳥」超音速偵察機,1964年

我不太確定原因,可能是因為我不夠聰明,才會覺得它們看上去很奇特。一條狗看到開罐器也會認為那是一個奇蹟。如果我是天才的話,可能會覺得 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它又沒有說錯,有什麼好奇怪的。

我在前文提到的好設計的大多數特點都是可以培育出來的,但是我覺得「奇特」這個特點是無法培育的。你最多就是在它開始顯現時不要把它扼殺掉。愛因斯坦並不想讓相對論變得很奇特,他只想找出真理,是真理本身顯得很奇特。

我曾在一家美術學校學習繪畫,那裡的學生最想做的就是發展出一種自己的風格。但是,如果你想做出好作品,不可避免地會採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就好像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其實都不盡相同。米開朗基羅並沒想過要樹立米開朗基羅風格,他只是想畫好作品,結果不由自主地創造出了米開朗基羅風格。

你最後發展出來的風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奇特」這個特點尤其如此,沒有其他路可走。它就像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無數人希望找到這條捷徑。16世紀的風格主義者、19世紀的浪漫主義者、一代代的美國高中生都在尋找,但就是找不到。唯一達到「奇特」的方法,就是追求做出好作品,完成之後再回過頭看。

好設計是成批出現的。15世紀住在佛羅倫薩的偉大藝術家有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畫家吉貝爾蒂、雕塑家多納泰洛、畫家馬薩喬、畫家菲利普里皮、畫家弗拉安吉利科、雕塑家韋羅基奧、畫家波提切利、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當時,米蘭也是同等的大城市,請問你能說出15世紀米蘭城有什麼偉大藝術家嗎?

15世紀的佛羅倫薩有一些獨特的條件,它們是不可延續的,因為今天的佛羅倫薩已經不是如此了。我們還必須假設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擁有的天賦,在米蘭城裡一定也有人擁有。那麼為什麼沒有出現米蘭的達•芬奇呢?

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口大概是15世紀佛羅倫薩的一千倍。那麼按照比例推算,在我們之中存在著一千個達•芬奇和一千個米開朗基羅。如果這種推算成立,我們應該每天都看到令人驚嘆的藝術奇蹟。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原因就是達•芬奇的出現除了他本身的天賦以外,還有賴於1450年的佛羅倫薩。

推動人才成批湧現的最大因素就是,讓有天賦的人聚在一起,共同解決某個難題。互相激勵比天賦更重要,達•芬奇之所以成為達•芬奇,主要原因不僅僅是他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他生活在當時的佛羅倫薩,而不是米蘭。今天,人類生活的流動性高得多,但是偉大的項目依然不成比例地集中在少數幾個熱點上:德國包豪斯建築學院、曼哈頓計劃、《紐約人》雜誌、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作室、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

在歷史的任何時刻都有一些熱點項目,一些團體在這些項目上做出偉大的成績。如果你遠離這些中心,幾乎不可能單靠自己就取得偉大成果。某種程度上,你個人最多可以對趨勢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你不可能決定趨勢,實際上是趨勢決定了你。(或許有人辦得到,但是米蘭的達•芬奇顯然沒有辦到。)

好設計常常是大膽的設計。在任何一段歷史中,人們都會把某些荒謬的東西當作正確的,並且深信不疑,以至於一旦你出言質疑,就有被排擠或者被暴力傷害的危險。

我們自己的這個時代要是不同以往,當然令人歡欣鼓舞。但是就我所知,它並沒有任何不同。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每個年代,還或多或少存在於每個領域。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在當時都被認為極其大逆不道。根據意大利畫家瓦薩裡的記載, 波提切利因此向教會懺悔並且放棄繪畫,巴爾托洛梅奧和洛倫索迪克雷迪則是把自己的作品燒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觸犯了許多同時代的物理學家,許多年後還沒有被完全接受,法國物理學家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接受相對論。⑥

今天的實驗性錯誤就是明天的新理論。如果你想做出偉大的新成果,那就不能對常識與真理不相吻合之處視而不見,反而應該特別注意才對。

實際上,我覺得發現醜陋的東西要比你想像出一個優美的東西更容易。大多數做出優美成果的人好像只是為了修正他們眼中醜陋的東西。偉大成果的出現常常來源於某人看到一樣東西后,心想我能做得比這更好。拜占庭帝國的《聖母像》最早是根據某個公認的模板畫的,非常機械呆板。幾百年後的14世紀,意大利畫家喬托看到以後,深感不滿,決定動手改進,他因此成為文藝復興的先行者。哥白尼對地心說無法解釋的事情深感困擾,他的同時代人都覺得這可以忍受,他卻認為一定能找到一種更好的解釋。

單單是無法容忍醜陋的東西還不夠,只有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你才可能發現哪些地方可以動手改進。你必須鍛鍊自己。只有在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之後,你才會聽到心裡有一個細微的聲音說:「這樣解決太糟糕了!一定有更好的選擇。」不要忽視這種聲音,要培育它們。優秀作品的秘訣就是:非常嚴格的品味,再加上實現這種品味的能力。

① Kelly Johnson(1910—1990),美國傳奇飛機設計師,供職於洛克希德公司,主導設計的機型達40餘種。——譯者注

② 沙利文的原話是「功能總是決定形式」(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所以如今的引用形式實際上不準確,但是我覺得誤讀後的形式更接近於現代主義建築師的觀點。

③ 萊特兄弟的飛機引擎大約重70公斤,動力為12馬力。F-18戰鬥機的F414-GE-400引擎重1.1噸,推動力接近10噸。換算後可知,兩者的單位重量引擎產生的動力相差114倍。如今英特爾處理器的計算能力大約是30年前的1700倍。

④ 蛋彩畫是15世紀的歐洲繪畫方式,盛行於文藝復興初期,主要是將雞蛋和水作為溶劑,溶解繪畫顏料,使之可以用來繪畫。——譯者注

⑤ 前拉斐爾畫派是1848年由三個年輕的英國畫家創立的。他們認為,學院派的方法已經腐化了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風格,因此藝術發展的正確道路應該回到拉斐爾之前的古典時代。——譯者注

⑥ 參見Stephen G. Brush.所著的「為什麼相對論被接受了?」,Physics in Perspective,1999年第1期。

以上內容來自《黑客與畫家》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編輯:yangshu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68

【書摘】如何激發員工激情?讓個人與組織融為一體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6/56180.html

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激情。領導者怎麼對待員工的個人激情?在有著龐大管理機構和成千上萬僱員的大公司中,領導者能夠認可並激勵員工的個人激情嗎?答案是,必須要這樣,別無選擇。領導者需要知道的是什麼能激勵員工,而不是什麼能激勵自己。

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激情,應在組織的目標中為其留下一席之地。領導者怎麼對待員工的個人激情?在有著龐大管理機構和成千上萬僱員的大公司中,領導者能夠認可並激勵員工的個人激情嗎?答案是,必須要這樣,別無選擇。富有才華的員工大批地離開所在的組織,就是因為他們的個人激情得不到組織的包容與認可。好消息是大公司正在開始重視這個問題,這意味著經營理念的一大變化。比爾· 托佩塔告訴福特漢姆領導力論壇的聽眾:「領導者需要知道的是什麼能激勵員工,而不是什麼能激勵自己。」從這句話中我的學生得到了第一手的信息。

為了將這種理念引入到公司的管理中,托佩塔使用了一種簡單卻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把同一份調查問卷同時分發給經理和他們的直接下屬。經理們要根據是否能激發員工的激情,對問捲上的項目進行排序。同時,直接下屬們對問卷項目也作出相應的排序。然後將雙方的排序進行比較並展開討論。托佩塔告訴我們,總體而言,經理們表現得很糟糕。他們自以為知道什麼能喚起員工的激情,但事實並非如此。但是隨著交流的深入和關鍵問題得以解決,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大家因為互相理解,開始將對方作為一個人來對待,而不再把對方看成是幫助部門完成季度定額的職能單位。結果怎樣呢?托佩塔的員工們對如何能為公司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有了發言權。將個人的激情與公司的目標相結合,員工得到了更深刻的滿足感,而公司得到了更大的利潤。

奧美(紐約)公司的總裁比爾· 格雷贊同托佩塔的觀點。格雷管理著本領域最成功、最富有創造力的企業之一,他的廣告公司位於曼哈頓,在行業中排名前十。員工達1 600 人之多。管理這些具有創造力和戰略思想的人們並不容易。正如典型的紐約廣告人那樣,他們是一些聰明、倔強、不願受到約束限制的從業者。格雷的工作就是要使這些才華橫溢的人發揮出他們最大的本領。他與員工接觸時,總是能鼓舞他們的情緒,從而達到目標。他很喜歡拿破崙的一句名言:「領導者是希望的派發者。」格雷正是這樣看待自己的角色的。

格雷還對福特漢姆領導力論壇的聽眾們說,數年間他常常和通用電氣的傳奇CEO 傑克· 韋爾奇打高爾夫,這一經歷使他對激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像韋爾奇這樣偉大的領導者也非常重視激情的作用。韋爾奇曾給過格雷一條建議:始終滿懷激情,記住上上下下每個人的名字,並使別人知道這一點,尤其是那些認為你絕不會知道他的員工。格雷認為韋爾奇的意思是,領導者能夠運用激情的語言在一個大公司的肌體內創造出一個小公司的靈魂,這在商業競爭中將是一個獨特的優勢。

格雷從傑克· 韋爾奇身上還得到另一條教益,那就是後者所運用的「3E」領導原則:精力飽滿(Energy),激勵員工(Energize),保持優勢(Edge)。這是美國一個最富有激情的領導者對激情所下的絕妙定義。

以韋爾奇的理念為基礎,格雷說他個人將領導者視為親自投身戰鬥的指揮官。他認為,一個領導者必須瞭解他的部隊,待部下如手足,親臨一線,與部下並肩戰鬥,瞭解一線員工如何應對所面臨的挑戰。將你的激情與員工的激情融到一處,並使他們真正瞭解你。領導者的最大錯誤是,忘記身處一線的部下正在打仗,也不相信他們能全力以赴。如果不先對進行中的工作作出評估就盲目地對採取的策略作出修改,將會產生巨大的不可預見的負面影響,使激情消散殆盡。格雷相信,在領導眾人達成目標時,創造力至關重要。領導者需要創造性地面對問題,並且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要保持持久的激情,創造力必不可少。對比爾· 格雷而言,領導者必須向下屬灌輸激情,否則就不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

以上內容摘自《領導力散步》 湛廬文化出版


[編輯:chenbow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96

【書摘】枸杞在美國竟然是奢侈品!保健品是怎麼全球洗腦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8/56232.html

i黑馬導讀】枸杞不光在中國貴,在美國也很貴!四瓶一升的枸杞汁,竟然要180多美元!這個原產自中國的小果子,是怎麼成功洗了美國人的腦的?

        健康、幸福與心靈感悟的代價

  在尼泊爾的北部、喜馬拉雅山的山巔,在月亮和星辰之上,長著一種神奇的小漿果,名為枸杞,它的莖條直抵天沿。
 
  想在任何一種語言裡找出「枸杞」這個詞的意思不算容易,但我從一個未經證實的消息源得知,「枸杞」就是「幸福」的意思。不管這是不是它真正的含義,枸杞,又叫西方雪果,這種長得像乾癟的紅葡萄乾的東西如今被壓扁、碾碎、研磨,還被榨成像下水道污水一樣的汁,在保健食品和有機食品市場裡銷售,32盎司一瓶,每瓶30美元到50美元不等。
 
  中醫以枸杞入藥的歷史長達數百年,用於護肝明目,增強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如今有不少枸杞汁生產商—包括百事可樂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玉泉(Schweppes)、安海斯·布希公司、胡椒博士(Dr Pepper)、坎貝爾公司、自由人生國際集團[FreeLife International,旗下有「喜馬拉雅枸杞公司」(The Himalayan Goji Company),該集團跟26個國家有枸杞生意往來,佔了全球枸杞業的九成,年營業額估計在2.5億——5億美元之間]—這些公司紛紛斷言,每天喝一點枸杞汁可幫助治療現存的各種小病小災,不管是抑鬱、焦慮、性功能障礙、腰酸背痛、血液循環問題、血糖不平衡、自體免疫缺陷、肝功能衰竭、黃斑變性,還是某些癌症(有些供應商狂吹枸杞汁的功效,甚至聲稱有個叫作李清遠(音譯)的人,每天都吃枸杞,最後活了252歲)。但正如枸杞產品瓶子背面怯懦地承認:「這些表述並沒有得到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評估。這個產品不能用於診斷、治療或預防任何疾病。」
 
  那麼,這種昂貴的小果子真的有任何經過證實的保健效果嗎?還是說這不過是一場大騙局?一項已發表的研究以謹慎的口吻寫道:枸杞「的確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服用了枸杞汁的無毛小鼠曬傷的比例減少,這表明「飲用枸杞汁能為易過敏人群提供額外的光照防護」。還有一項2004年的研究,這項聽起來有些奇怪的研究是由中國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開展的。研究人員在喂食了枸杞的糖尿病兔身上發現「高密度脂蛋白—或者說是『益性』膽固醇」增加了,而血糖濃度則下降了」。
 
  好吧,這對糖尿病兔子和日光浴老鼠真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對我們呢?
 
  儘管有很多關於枸杞的民間故事、傳說及起源,而且都充滿了堂·吉訶德式的傳奇魅力,可是並沒有多少確鑿的科學證據可以證明它真的有什麼用處—除了要價不菲。然而我們還是會整瓶整瓶地買;在2009年,整個枸杞產業價值1.45億美元,發展了包括果汁在內的9種產品類別,包括茶、麥片,還有糖果。但如果枸杞子沒有任何經過證實的真正療效,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究竟是怎麼被洗了腦才買這麼多枸杞的?
 
  其實,枸杞真正的魔力跟我們的心臟和循環系統或者血糖的關係都不大,跟我們的大腦關係才大。
 
  正如我在上一本書《買》裡寫的,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形成心理快捷鍵,或者說書籤,它們被稱為軀體標記,將物理世界裡的暗示與特定的情緒狀態或屬性連接起來。通過在產品與某些積極情緒之間創造關聯,精明的公司真的有能力把這些軀體標記植入我們內心,我在工作中看過太多這種例子了。「枸杞現象」似乎正是這種情況。現在,請先忍耐一小會兒。枸杞產於中國和馬來西亞,但是它最常和喜馬拉雅山聯繫在一起。說起這個地方,你會想到什麼?你想到的,會是佛教和佛教所象徵的一切嗎—純淨、簡單、慈悲、智慧、無私,以及終極的開悟?這些產品的營銷者深諳此理,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非常聰明地促使我們的大腦把產品與這些精神屬性聯繫在一起。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首先,就是在他們的包裝和廣告裡著重強調枸杞產於遠東地區。
 
  舉例說吧,看看自由生命的「厄爾·明德爾醫生的純正喜馬拉雅枸杞汁」(在亞馬遜的保健美容區和其他很多地方都買得到)。在那時髦且賣相昂貴的瓶子上,畫著積雪覆蓋的珠穆朗瑪峰直聳雲霄的莊嚴模樣,彷彿與人世喧囂絕緣。在最顯著的位置上,一串血紅的枸杞懸墜在稍稍彎曲著的、長滿葉子的莖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自然奇蹟。四瓶一升的飲料打包賣的價格?186.11美元。或者來看看由健康活力實驗室(Dynamic Health Laboratories)研製的「100%純淨有機枸杞汁」吧,它的包裝很類似,也有遙遠而模糊的喜馬拉雅群山,看上去高聳入云,因而遠離塵囂。Steaz公司是有機綠茶和運動飲料的生產商,它借由圖像手段來暗示產品發源於遠東地區,從而達到營銷目的。如果你登錄該公司網站,你就會看到另一幅喜馬拉雅的景象—覆蓋著白雪的黑色群山、清澈的潺潺流水、人跡罕至的小徑、遙遠的紅色佛塔,甚至還有電腦製作出來的蜂鳥,鑽進嬌嫩的花朵中吸食花蜜—更不用說那行「智慧由內而生」的文字了。
 
  儘管這些品牌會讓你認為,他們瓶子裡裝的東西是成熟之後由人工採摘、再從西藏或尼泊爾的原始山巔運送過來的,但這跟真相離得太遠了;自由生命的產品都是在一間大型工廠裡大規模生產和裝瓶的,這間工廠就在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而健康活力實驗室就在佐治亞州,Steaz的總部就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紐敦。
 
  很久以來我都這麼認為:世界上那些最為強大的品牌—從蘋果到哈雷公司,都和世界上的宗教有共同點,因為它們都讓我們產生一種強烈的、有儀式感的,甚至是福音般的信仰。但是在這一章中,我們要討論的是另一種方式,一種信仰作為「隱形的說客」發揮作用的方式。我們將會討論營銷者、廣告商以及商品的承包商(從餐飲業到服飾美容業)等人探求信仰(也是探求高額利潤)的方式:借由在自己的品牌和商品裡灌輸某些晦澀又煽情的「精神」特徵—比如健康、希望、幸福、信念、純淨、好運,甚至還有人類靈魂的提升,來刺激我們的購買慾望。
 
  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兼暢銷書《怪誕行為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的作者丹·艾瑞裡(Dan Ariely)指出,我們買的東西通常不僅僅是物品,而且還有那個物品所承載的一種理念。無論是健康、幸福、開悟,還是社會責任,正是這種相當普遍的心理傾向,讓我們在這一章中要討論的隱形的說客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果」真是好年
 
  前幾年去過保健食品店的人都知道,枸杞並不是唯一的「奇蹟」之果。
 
  就說巴西莓吧,它是草藥類產品裡發展得最快的,2009年的銷售額接近3億美元(也是現今銷售量最大的植物產品)。巴西莓非常小,長得像葡萄,大量生長在巴西的雨林裡,現在可以在很多產品裡吃得到,包括各式藥片、果汁、奶昔、酸奶和速溶飲品粉末(我甚至在某家保健食品店看到過一種枸杞混合巴西莓的飲品,簡直就像是滾石樂隊和U2舉辦的1+1演唱會)。廣告和包裝又一次刻意地宣揚這種漿果那「充滿異國情調」的原產地;美國好地球(Good Earth)的雨林紅茶(當然是含有巴西莓和熱帶水果)的盒子描繪的是熱帶草原風光,草原上有只母獅正在照料著它的幼崽;而雨林療愈(Rainforest Therapy)的巴西莓粉末(由巴西亞馬孫地區的鮮果製成)展示的則是一些樸素的木桶,這長壽之果從桶裡滿溢出來。
 
  乍一看,這好像全然無害;我們無法想像我們居然這麼好騙,只是因為盒子上有張雨林的照片,就以為一顆漿果擁有神奇功效。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這些惟妙惟肖、看起來無害的圖片之所以隱含如此強大的說服力,是因為它們是在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發生作用的。儘管我們感覺不到,但在潛意識深處,當我們讀到「雨林」或「巴西亞馬孫地區」這種字眼時,我們腦中的軀體標記就活躍了起來,並開始把不同的元素—安詳、寧靜、自然、純淨連接起來。我們的大腦很快就把所有這些精神的和藥物的品質歸為產品所有—當然,這正是營銷者想要的。
 
  如果這聽起來有點牽強,你要記住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會把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再製造出一些有時根本就不存在的聯繫。無數的研究都已表明,多虧人類的這種與生俱來的「模式認知」能力,我們才會經常「看見」並不存在的聯繫。還記得我之前講過的《今日秀》實驗嗎?在實驗中,我騙倒了一大群紐約人,讓他們誤以為節目幕後製作人之一的克麗斯塔就是一個名人,還記得吧?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簡單地把各種元素放在一起:深色墨鏡、髮型、隨從、狗仔隊、迷你犬。看到這些自成一類的暗示,許多人就下結論說他們不僅以前就看過克麗斯塔,還聽過她的演唱會、很喜歡她的歌之類的。在某種意義上,巴西莓和其他所有產品正是這樣,營銷者就是想讓我們相信這些產品擁有奇蹟般的滋補能力,甚至還有精神上的特性。外部暗示所促成的聯結非常強大,以至於我們甚至都不會再去質疑和猜疑。
 
  然而,出售巴西莓產品的公司和零售商並沒有止步於此。還遠遠沒有結束。他們不願意只是干坐著,指望著我們把身心健康與他們的產品聯繫起來;相反,他們站了出來,說出各種誇張的、荒謬的、毫無事實根據的話,宣稱巴西莓果汁能夠補充能量、幫助減重、促進消化、增強性功能、淨化身體、緩解失眠、降低膽固醇、養顏美容,還能治療心臟病、糖尿病等等。但是基本上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巴西莓果汁對人體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就跟絕大多數的漿果一樣,巴西莓營養豐富,但是「根本沒有什麼研究」能夠支持那些鼓吹巴西莓能防止肥胖和減少皺紋的營銷口號,喬尼·鮑登(Jonny Bowden)說道。他是一位營養學專家,出版過幾本健康圖書。「昂貴的巴西莓是營銷戰勝了科學的結果,這才是重點,」鮑登說,「(巴西莓)並非沒有用處,但它絕對沒有人們鼓吹的那些效果。」
 
  我真的應該向那些推銷巴西莓以及其他所有「超級水果」的人脫帽致意。當然,巴西莓含有很多維生素和omega-3脂肪酸—其他(便宜得多的)水果都有這些東西,比如香蕉、葡萄和小紅莓。而且,沒錯,佛羅里達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巴西莓的萃取物可能的確可以阻止白血病細胞的生長—更確切地說,是在一個培養皿裡,而非人體內。據巴西莓飲料的廠商說,每天喝四盎司的巴西莓汁等同於每天吃24個水果—這可能是真的(只是因為它是高度濃縮出來的),但是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說,我們每天實際上只需要飲用兩杯果汁即可滿足身體所需。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巴西莓果汁不便宜。每一週的量會讓你花掉40美元左右,如果你算一算,那麼一年就差不多要2 000美元。巴西莓甚至還被用到了護膚品上;花40美元左右,我們可以買到巴西莓保濕面霜和抗皺保濕霜,裡面含有巴西莓、云杉、花梨木或柯拜巴脂(似乎名字越古怪,售價就越高)。
 
  一些巴西莓的網上賣家為了把這東西賣給我們,使用了一些更出格的手段。網絡營銷就是其中一種策略,這一聰明的伎倆中也加入了一些正常劑量的「同儕壓力」。比如有一天,你「友好的鄰居」莫琳會敲你家的門,聲稱她手上拿著的巴西莓果汁(「拿著」的意思就是「正出售的」)治好了她身上的所有毛病—從靜脈曲張到宿醉。更有甚者,他們讓消費者免費嘗試一次,這似乎沒什麼害處—更確切地說,等試用結束了,消費者就會發現,公司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她加入了收貨單,每個月要付80美元;「為了從這個陰謀裡解脫出來,有些人(已經)不得不把信用卡取消掉,」阿琳·溫特勞布(Arlene Weintraub)在《銷售青春之泉:抗衰老行業利用「變老」製造疾病並掙得數十億美元的方法》(Selling the Fountain of Youth: How the Anti-Aging Industry Made a Disease Out of Getting Old—and Made Billions)一書裡寫道。這種做法相當普遍,溫特勞布寫道:「消費者網站Complaints Board(www.compaintsboard.com)從憤怒的巴西莓買家那裡收到了多達17 000條帖子。」更詭異的是,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很多巴西莓的網上供應商,包括佛羅里達州的兩個機構,勞德代爾堡與好萊塢FWM實驗室、邁阿密海灘高級健康研究中心,以及其他站點,都被指控利用虛假飲食博客把消費者引向宣傳這些免費試用品的網站。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神奇」的水果,那麼石榴呢?石榴確確實實對健康有幫助,不是嗎?
 
  對,和枸杞一樣,傳統醫藥使用石榴入藥在全世界都有數百年的歷史了,用於治療從口腔潰瘍、乾咳、腹瀉、結膜炎到肺結核的所有疾病。(我補充一點,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早期的藝術作品都表明,石榴象徵了統一與永恆。)最近,石榴還被證明能夠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傷,並對降血脂有良好效果。但是對於這些說法,有一點你需要銘記於心,那就是誰是這些研究的資助人—石榴紅(POM Wonderful)這種公司,那些把石榴汁裝進花裡胡哨的瓶子裡的生產商。(順便提一下,也許你想知道為什麼那些瓶子被做成那種形狀—它們是被故意設計成這樣的,不單單是要模仿堆疊起來的石榴,也是為了引人聯想到「理想」的女性身姿—胸臀豐滿、腰肢纖細。同樣,該公司把商標上的字母O變成了心形,也是有意讓人想到心血管健康。)總之,事情的結果就是,如果你資助了足夠多的科學研究—石榴紅公司的所有人不但資助了超過55項研究,還給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大學捐款超過3 400萬美元—你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產品上找到些彌補。當然,石榴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是,水果、蔬菜、魚類、燕麥、橄欖油、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以及體重控制也有同樣的效果。
 
  我是不是忘了說石榴汁同樣含有「珍貴的抗氧化劑」?如果你不太清楚抗氧化劑是什麼或有什麼效果,那麼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人—除了在超市和保健食品店的貨架上對我們大吼大叫的人以外。正式來說,抗氧化劑能消除自由基(一種游離而且易變的分子),對我們身體的細胞有害(我們的身體會自然形成自由基,污染、過多曝曬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但就算你知道它是什麼,你也不需要花兩美元買一盎司奇怪的紫色果汁來消滅這些自由基(你同樣不需要跑到尼泊爾或雨林去),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中就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倫敦大學學院的戴維·格姆斯博士(Dr. David Gems)說:「你血液中有多少抗氧化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吃太多食物……多做些運動。養一隻狗然後拉出去遛遛。」
 
  但是這並沒有讓石榴紅公司停止(在其網站上)聲稱自己是「抗氧化劑大王」,還「擁有超強的抗氧化效果,即在體外清除自由基分子的能力」。該公司同樣繼續銷售一系列茶、巧克力棒、藥丸和含有「超級抗氧化劑萃取物」的補品,叫作POMx—當然,字母x是想暗示該補品是某種藥方,儘管其實這種產品從未在醫療和臨床上使用過。這個品牌的健康聲明如此華而不實,以至於在2010年,石榴紅公司收到了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警告信,信裡寫道:「貴公司網站上宣稱的療效表明該產品是一種藥,因為它可以用於疾病的治癒、緩解、治療或預防」,而且石榴紅公司使用這樣的說法來進行營銷也違反了聯邦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案。同樣,在2009年,監管人員控告家樂氏欺騙消費者,聲稱他們的冷凍全麥麥片可以增強兒童的認知健康和專注力。
 
  家樂氏很快就同意作出處理,然而,直到我寫到這裡之時,石榴紅公司還在反覆宣稱自己沒有違法,而且,根據該公司網站上寫的,他們「目前正在覆審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所關切的問題」。
 
  營養標籤的真正含義
 
  通過銷售健康(或健康的錯覺)而大賺一筆沒什麼奇怪的。實際上,這錢太好賺了,以至於誕生出了「功能性食品」這一爆炸性的行業—單單在美國,2009年的產值就達到了373億美元。很自然,公司有很多手段可以從這個利潤豐厚(倒不如說是虛偽)的市場分一杯羹;比如,看過叫作「100卡路里包」的搖錢樹吧,生產商藉著它能把更少的產品以兩倍的價格賣出去。用行話來說,這是一個著名的策略,叫作銷售「認知的健康和良好狀態」,關鍵詞是「認知的」。
 
  因為不少人都不知道很多營銷術語的真正含義,所以這份「健康」的錯覺長期存在;而營銷者當然努力不讓我們知道。謝爾頓集團(Shelton Group)作的一項全美調查發現,如果有人讓我們在標榜著「天然」和「有機」的產品裡選一種,我們會選「天然」,因為「覺得『有機』更像是一個未經管制的營銷術語,意思是產品賣得更貴」,該調查的發起人蘇珊·謝爾頓(Suzanne Shelton)說道。但是她解釋說:「實際情況卻是相反的,『天然』才是未經管制的字眼。」而其他常見的術語—比如「有機生長」、「有機」、「不含農藥」、「純天然」以及「無人造成分」其實都沒什麼意義。
 
  看到公司如此隨意地使用這些流行詞,我們覺得困惑也是情有可原的。舉個例子,絲樂克(Silk Soymilk)最近上市了一系列由非有機大豆製成的豆奶,該公司很聰明地使用了「上鉤調包誘售法」(bait-and-switch),即引誘顧客改變購買低廉品的態度而購買高價品的營銷策略,把它的有機豆奶換成綠色包裝盒,然後把新的、非有機的豆奶放在原本的紅色包裝裡賣,而唯一能感覺到的變化就是:「有機」換成了「天然」。
 
  公司竭盡全力想讓我們相信「天然」等於「健康」,但是這和真相差距太遠了。信不信由你,因為這個字眼沒有受到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監管,所以公司可以把任何產品都稱作「天然」。由真正的馬鈴薯而非馬鈴薯雪花粉做成的薯片原則上就是天然的,但它們還是加工過了的,脂肪和鈉的含量都很高,而且也沒什麼營養價值。
 
  或者拿英式鬆餅來說吧。作為一個常年把它當早餐主食的人,當我從架子上拿了一盒下來,得知它現在是用「無漂白的濃縮精白面粉」製成並含有「豐富的穀粒」時,你可以想像我有多麼開心。多麼豐富的營養啊,我心想,在我往烤面包機裡放進一塊鬆餅時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得意。但是,哎,這意思其實不過是說,鬆餅是用精白面粉做成的,而且含有小麥—任何面包或澱粉都會有這種成分。至於「雜糧」,嗯,這種「穀粒越多越好」的說法聽起來肯定更令人信服吧,但它的意思僅僅是說,不止含有一種穀粒(不見得就更健康)。那麼那些誇耀自己含有「分離纖維」的產品呢?不好意思,這同樣沒有任何意義。如果真想獲得什麼健康上的益處,你需要的是「完整纖維」,比如燕麥或豆類。正如《華盛頓郵報》指出的,「纖維一號燕麥巧克力棒自稱能提供35%的日常所需纖維,但其纖維主要來源於菊苣根提取物,並不是健康的纖維。」
 
  在所有這些文字遊戲面前,也難怪我們不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什麼。
 
  聲稱某食物或飲料能夠給你「能量」這一招深得我心。好吧,我得告訴你,「能量」只不過是「卡路里」的另一種說法罷了。這一招相當聰明地為原本是「死亡之吻」的產品賦予了「健康」的積極色彩—你能想像一家公司把自己的產品含有大量卡路里的事實抖出來嗎?
 
  那些經常出現在水果零食、軟飲料、麥片、曲奇以及各種賣給兒童(或者更準確地說,賣給孩子們那些有負罪感的父母們)的產品上,聲稱「由真正的水果製成」或「含有真正的果汁」的宣傳呢?還是一樣,想想吧,沒有任何一條法律來監管食品或飲料裡應該含有多少水果成分以符合這些宣傳,所以,如果那些草莓味的水果卷可能只含有半滴果汁,但每一卷都摻入了8克糖(這個例子完美地展示了食品公司如何同時瞄準兒童以及為他們掏腰包的人),也再正常不過了。說到果汁,那些宣傳用營養素強化過的食品,比如鈣強化橙汁,又是什麼情況?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強化一種垃圾食品並不能抵消該食品的負面性質。例如水果圈(Fruit Loops)說它『含有纖維』,但是每3/4杯麥片裡就含有9克糖,比起那增加的一點點纖維給健康帶來的好處,這9克糖產生的負面效果要嚴重得多。」
 
  營銷者最愛的另一種花招是聲稱「低反式脂肪」。想想幾年前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作了聲明,反式脂肪(食品加工過程中因氫化油產生的脂肪)會導致冠心病—美國人的最大「殺手」。然後,每一種食品就立刻在其包裝上驕傲地吹噓說「不含反式脂肪」。問題是,「不含反式脂肪」的食品(順便說一句,多虧了標籤指南,所有含有0.5克以下反式脂肪的產品也包含在內)一般都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一樣對我們的心臟很不利。這就像是在說 「我沒有帶槍」,卻不說你正拿著一顆手榴彈或一把彈簧刀。
 
  瓶中精靈
 
  這只是那些受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監管的產品耍的一些詭計;如果是不受監管的產品,比如說化妝品(它不被看作是藥品,因此省掉了不少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要求的臨床試驗),營銷者和廣告商怎麼吹都沒有問題。舉個例子吧,面霜生產商開心地叫賣著各種精明的而同時又未經證實的說法。比如說萊珀妮/蓓麗(La Prairie,順便說一句,產品瓶子的形狀是精靈之瓶,暗指神奇的實現願望的力量),承諾能夠減輕壓力—一位醫生跟我保證,從醫學角度上說,這是不可能的。「藥妝產業98%都靠營銷。」埃裡克·芬齊(Eric Finzi)說道,他是馬里蘭州的一名皮膚外科醫師。「你花1 000美元買的面霜,不見得就比50美元買的要好,可能還更糟。」
 
  萊珀妮的稀世活膚精華聲稱能「平衡肌膚電荷並阻擋污染物」。紀梵希的黑鑽奢華乳霜含有墨藻,據該公司的廣告稱,其能夠「修護皮膚,消除衰老痕跡」。如果你真的這麼大膽跑去問這具體是怎麼做到的,紀梵希的發言人就會信心滿滿地對你說,公司的臨床測試「不證自明」。還有露露檸檬(Lululemon)—它的瑜伽服特別貴,但很受歡迎。他們在2007年遇到了麻煩。據《紐約時報》報導,該公司一款名為「生命之海」的產品據稱含有海藻纖維,具有減壓和水下癒合的功效,實際上卻不含海藻,不含海洋氨基酸和礦物質,什麼維生素也沒有,跟標籤上寫的不一樣。很顯然,露露檸檬「同意立刻撤下這個宣傳」,至少等到公司能用科學手段證明。但到現在大家都還在等著呢。
 
  最後還有萊珀妮的魚子晶鑽緊致精華液,零售價賣到了每盎司375美元,含有(我可沒有開玩笑)「從稀有的某瑞士蘋果中提取的幹細胞,這種蘋果樹現僅存3棵」,意味著某些神奇的再生或滋補功效。這一瘋狂的宣傳問題就在於,正如芬齊解釋的:「第一,沒有任何細胞能在面霜裡存活,細胞是非常脆弱的生命體。而且一旦把蘋果摘了下來,除非保存在恰當的環境裡,否則它很快就『死』了。第二,植物的幹細胞對人類的皮膚沒有任何效果。」
 
  不幸的是,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聲稱能防止衰老的面霜(有不少都富含抗氧化劑,唯一的原因就是可以讓營銷者多喊一個口號)基本都沒有效果。用英國《每日郵報》中引述的一位卓越的英國研究人員的話來說:「想要保有青春容貌的人們,與其把錢花在維生素藥劑和藥片上,還不如關注一下健康而適量的飲食,以及多運動。」
 
  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華而不實的營銷宣傳這個話題,至於天價的保養品行業又是什麼情況呢?這個行業發展得很好,有了像健安喜(GNC)這樣的連鎖店,而且現在也浩浩蕩蕩地佔據了絕大多數藥店和保健食品店的貨架。鯊魚軟骨「有助於治療關節炎和癌症」;蜂花粉「富含多種天然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氨基酸、激素以及酶類」;銀杏「能讓大腦更敏捷」;接著就是我的個人最愛,淫羊藿,他們只告訴我們說「中國和日本男人有著歷史悠久的使用傳統」(用來幹什麼,我不說你也知道)。還有很多很多。儘管「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沒有審核過這些陳述」,而且這些產品也「沒有計劃用於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正如法律要求其必須寫明的一樣),我們還是會不停地購買;2009年,益普索公共事務機構(Ipsos Public Affairs)在華盛頓為美國誠信營養品協會(Council for Responsible Nutrition)作了一項調查,發現65%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是「保養品使用者」。
 
  據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製藥系的伯恩哈特教席教授W·史蒂文·普雷博士說:「全都多虧了1994年的《食補健康與教育法案》,這些瘋狂的垃圾才得以出現。這個行業完全沒有受到監管……它的意思不過是說,你或我能在我們的後院裡找到一種草,然後把它弄成膳食補充劑推銷出去。現在已經有了很多腎結石和肝損傷的報告—但沒有人知道這玩意兒裡有什麼。」
 
  沒錯—1994年的法規(或者說缺乏這些法規)使得任何一個人都能開一家公司然後推出一款打破紀錄的保養品,根本不用什麼醫療執照或必需的證書。一般而言,保養品生產商也沒有義務去找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登記他們的產品。正如另一個消息源說的:「1994年的《食補健康與教育法案》打開了閘門,讓草藥和食補那些有問題的健康宣傳和廣告湧了出來。儘管立法者並非有意讓保養品行業不受監管,但實際上結果就是如此。」
 
  鑑於任何人都很容易就能參與進這個暴利遊戲,也難怪這個所謂的保健食品行業僅在美國就價值250億美元—而且還會持續地擴張下去。不過,就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幾個議員,包括約翰·麥凱恩,正著手制定一項新的食補安全法案,新法案將會要求食補生產商在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裡註冊並完全公開其產品成分。保佑這最終能成為法律吧。
 
  做好事的高昂代價
 
  從2008年經濟下滑到現在,有很多人不再追隨我們文化之中的消費崇拜了。過去幾年來,許多人不再崇拜金錢和物質,轉而把熱情獻給了一種「新的節儉」。我們忽然之間便處在了這樣的經濟氛圍之中,我們的生活也被迫作出調整,迅速變得更加樸素。我們待在家裡,不再去餐廳吃飯。我們賣掉地下室和儲物櫃裡那些堆滿灰塵的垃圾。我們用掉優惠券,購買特價品,湊合著用,然後理智地想,我們一開始是怎麼陷入消費怪圈的。所以如果我們不再信仰物質的話,下面出場的會是什麼?答案:任何公司都無法定價,甚至無法貼上摺價標籤的事物:寧靜、樸素、均衡、幸福、平衡、美德。簡而言之,就是可供購買的精神開悟。
 
  似乎在這樣一個日益超高速連接且總是「在線」的世界,如今我們對連自己也並不瞭解的簡單生活的渴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種「返璞歸真」的情緒變得無處不在,以至於事實上催生了各種流行風潮,從城市農耕(想想搭在消防通道上的雞棚)到「不消費主義」(只吃別人不要的食物、只用別人扔掉的商品)再到「潔淨飲食」—一種嚴格的自然飲食養生法,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暢銷書作者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的推廣。
 
  營銷者和公司正好搭上了順風車。這也是今天有如此多的產品都會以強調大地母親的方式來作營銷的原因。這些產品的包裝都塗抹著像「健康」、「天然」、「環境友好」等字眼(這些流行詞對女性有特定的意義和重要性,她們影響了80%左右的消費行為)。
 
  諷刺的是,「綠色」產品、「道德」產品、「有機」產品通常更貴。嘿,美德、慈善、健康、仁慈以及社會責任可不便宜喲!根據捷孚凱(GfK Roper)公共事務與媒體部門與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研究學院共同發起的一項調查指出,近一半的人,尤其是女性,都說他們願意多花些錢來買「對環境負責」的產品,這項調查還指出,大部分受調查的女性相信,不僅「消費者有保護地球的個人義務」,而且「環保對你的健康和幸福也有好處」。
 
  公司深諳此理,並且無所不用其極地利用這一點。就拿寶潔的暢銷產品汰漬洗衣粉來說吧,這款產品開始使用社會責任作為營銷手段,發起了極為成功的「滿載希望」(Loads of Hope)運動。顯而易見的是,在卡特裡娜颶風肆虐之時,寶潔就決定要組建一支「汰漬滿載希望」的隊伍,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其他受災地區為無家可歸的居民提供乾淨(當然,用汰漬洗過的)的衣物。根據網絡雜誌《Slate》稱:「該隊伍……抵達一家轟隆作響的自助洗衣店,一輛巨大的橙色卡車(汰漬包裝盒原本的顏色)載來了32台洗衣機和烘乾機。」接著文章指出:「在兩三週內,這支穿著亮橙黃色的汰漬T恤的隊伍將會免費洗淨、烘乾和摺疊各家庭及援助工人的床單、毛巾和衣服。這對無家可歸的人而言將是巨大的慰藉。在將來,這也會使任何在雜貨店貨架上看到汰漬的人產生愉快的聯想。」
 
  但是特地花錢買這些「有責任感的」產品真的對社會有所幫助嗎?或者,他們不過是要讓我們覺得自己更有道德,就跟飲用巴西莓果汁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加健康一樣?各種跡象都指向後者。鑑於調查表明,當我們購買這種類型的商品時,我們傾向於允許自己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作出不那麼負責的決定—比如說,在消滅了一個有機漢堡之後沒有把可樂罐回收起來,或者用穿著鱷魚皮靴子的腳踩著我們那環境友好型普銳斯的油門—這樣,我們「做好事」的努力就白費了。一項研究發現,混合動力汽車車主開車更多,也更有可能收到罰單和發生事故,甚至更可能撞向行人。
 
  更諷刺的是,今天,購買「負責任」的產品,比如混合動力汽車,其實是一種炫耀性消費—一種獲得同儕的尊敬和羨慕的方式。而且事實上,豐田汽車就是故意這麼策劃的。不僅豐田的設計師首先把環境友好型的車型設計得很時髦,甚至還很性感,有著光亮的外觀、強勁的引擎和很炫的太陽能電動天窗,豐田的營銷者還巧妙地利用我們對名人的嚮往,把普銳斯打造成一個徹底的地位象徵。怎麼做到的?豐田找來了好萊塢豐田店的老闆邁克·沙利文(Mike Sullivan),並把26輛普銳斯運到2003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然後,「沒過多久,」《商業週刊》就寫道,「像卡梅隆·迪亞茲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這樣的明星就和他們的普銳斯一起進入了攝像鏡頭(『看,我們多麼環保啊』),『這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沙利文說。」豐田還把車租給洛杉磯一家公關機構,以確保能拍到像哈里森·福特和卡莉斯塔·弗洛克哈特這種明星開著普銳斯的快照,它同時為《犯罪現場調查之邁阿密》、《單身毒媽》、《冒牌天神》和《超級壞》這樣的電視劇和電影提供普銳斯汽車,這些車都會被隆重地給個特寫(居然通常都是主角開的車)。還有很多名人,比如梅里爾·斯特裡普、布拉德·皮特、克里斯滕·鄧斯特、威爾·法瑞爾、麥莉·賽勒斯、蒂姆·羅賓斯、拉里·戴維(他有三輛普銳斯,其中一輛是他在HBO電視劇《抑制熱情》裡演的角色開的車),還有其他為豐田的環保成就大唱讚歌的人,以及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以及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協會,有了這些人給普銳斯做代言(還記得專家的力量吧),也難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豐田第三暢銷車型成為了時髦品牌,僅排在便宜得多的凱美瑞和花冠之後。其實,現在有些消費者研究把豐田列為世界上對環境最友好的品牌之一。但是,等等—豐田不是一個汽車公司嗎?
 
  心理學上說的「競爭性利他主義」是一個廣為接受的理論,該理論宣稱人們會做些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情(比如買混合動力汽車以及其他環境友好型產品),與其說是在做好事,不如說是要炫耀他們的善心並提高他們的社會榮譽。普銳斯的吸引力就是這個理論的一個完美實例。一項支持該理論的研究發現,如果沒有人看到他們那無私的、留心的行為,就連(表面上)最為注重環保的消費者也不會購買綠色產品。舉個例子,如果有人在網上買電燈泡,他們傾向於選擇不環保的、政治不正確的(也更便宜的)燈泡。但如果他們是在商店裡,在其他人看得到的情況下,他們一般就會購買環保包裝的、壽命更長的LED燈泡。研究者解釋說:「至少從表面上來看,身份的動機使得人們在經濟上會作出非理性的選擇。如果人們考慮自己的身份,他們實際上就會花更多的錢—以顯示他們不僅注重環保,而且付得起錢來注重環保。」
 
  那麼,根據CNW市場調查機構收集的數據顯示,在2007年7月,當被問及為什麼購買普銳斯時,絕大多數人給出的答案正是營銷者希望聽到的,這是巧合嗎?買普銳斯的主要原因,據57%的車主說,是因為「它就是我的代言人」。
 
  說服的聖堂
 
  鑑於當下波動的局面,以及不少人追求返璞歸真,我想有一點應該不足為奇,那就是心靈營銷(這個術語指的是推銷那些能撫慰人心的、神奇的或是能激勵人心的產品)已經成為各個(即使和「心靈」八竿子打不著)品牌和產品廣泛使用的策略了,從糖果到運動飲料,甚至汽車和電腦。
 
  今天,那些尋求「一絲涅的滋味」可以大口嚼一嚼漢普頓酸辣醬,或是吃幾顆「上等瑜伽糖」或「業力糖果」(Karma Candy)。而如果這會讓你口渴,安海斯–布希最近推出了一系列廣告,口乾舌燥的西藏喇嘛渴望地凝視著一艘貼有「百威」標籤的小飛艇,但是,說到心靈營銷,那就沒什麼食品能跟蒿現章的發明相媲美了。這個中國農民想出了種植「人參果形狀」的水梨的辦法。當然,這種梨每個賣7.5美元,但這個有獨創性的農民還是賣出了近1萬顆。
 
  2010年,現代索納塔有一則廣告,主打的是一種「獲得內心平靜的日常活動」(本質上也就是做一堆瑜伽動作,其中有一個動作很聰明地叫作「索納塔」),而佳得樂也有一幕,傳奇球星邁克爾·喬丹跋涉至一座崎嶇的高山(毫無疑問,喜馬拉雅)以尋找一位心靈導師,這位導師的智慧結果就是該品牌的口號:「生命就是一場運動……喝下它。」而電腦廠商IBM與網絡搜索引擎萊科斯也都從夏爾巴人以及西藏聖人那裡取材,做了一些宣傳廣告。
 
  有時聖人甚至還會直接參與進這種品牌洗腦。比如說,中西部地區的一所鄉村西多會修道院就有一個營利性的部門,叫作LaserMonks.com。在不做禱告或不行齋戒的時候,這些修士—沒錯,真正的修士—就會重新填滿你用過的打印機墨盒。修士們聲稱他們迄今已經服務了超過5萬名顧客,而且他們每天幾乎要處理兩三百份訂單。2005年他們的營業額達到了2 500萬美元(對了,他們的網站還能滿足線上禱告的要求)。洛杉磯有一家名為「國際巧克力」(International Chocolate)的公司不惜使用記錄裝置來捕捉真正處於冥思狀態的西藏僧人的電磁腦電波,並將其在巧克力流水線上「播放」,每一批歷時5天。據該公司創始人吉姆·沃爾什(Jim Walsh)稱:「任何吃了這種巧克力的人都能展示出最理想的健康狀態和生理心理水平,而且尤其能感受到對一切生命均有裨益的能量、活力和健康。」
 
  如果說新世紀的精神性已經真的成了新的消費者宗教,那麼也難怪會出現一款叫作「水份緣舒悅」(Hydra Zen)的面霜,還有一個叫ghd的美容公司在廣告宣傳中把自己稱為「頭髮的新宗教」,告訴使用者如何依據「ghd福音」來生活,或者一款受歡迎的甘蔗酒的商標是里約熱內盧的基督像。類似的還有巴黎高檔香水品牌嬌蘭名為聖莎拉的香水系列,名字取自佛教的生死輪迴,而這個香水系列的廣告上寫著:「聖莎拉是和諧的象徵,象徵著女人和她的香水之間的『滲透作用』。」(那個香水瓶塞簡直就像是佛陀的眼睛。)
 
  為什麼這一切會行之有效?我說過了,我們的大腦偏向於相信某些事情—任何事物。你可能會說,作為人類,我們需要相信。這就是為什麼公司持續不斷地想出新的花招,把新世紀的精神性以及傳統的、舊世界的信仰和宗教雙雙資本化。說一個很驚人的例子吧。我發現,近幾年來,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穆斯林教徒變得更加現代,這意味著公司有了意料之外但又利潤豐厚的機會。一點背景知識提示:如果你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教徒,你的宗教會要求你只能吃指定的「清真」食物。這是一個阿拉伯詞彙,意思是「合乎法律的」或「被允許的」(此外,這些食物不包括豬肉和豬肉製品、屠宰不當的牲畜、肉食性動物以及酒精)。那麼,根據歷史經驗,購買清真食品就意味著去穆斯林雜貨店或肉舖,店主會根據伊斯蘭教的教規來切肉。在巴格達市區不難找到這樣的人,但是這裡是美國,不大可能一轉角就看到一個穆斯林屠夫。這就是為什麼食品公司會提供上千種標榜著「清真食品」的新產品。《清真雜誌》(Halal Journal)寫道,這個行業的價值大概達到了每年6 320億美元—驚人地佔到了全球食品工業的16%。
 
  如今,公司把一切商品都貼上了清真標籤,從食品到化妝品甚至再到家具(對家具來說,「標籤」就是據稱合乎清真標準的、用於木材著色的油、油漆或肥皂)。加拿大有些銷售清真維生素的藥品公司,甚至聲稱產品「不含動物膠和部分伊斯蘭學者說的那些讓主流產品非法或不合乎法律的其他動物性衍生品」,還有一系列清真化妝品,包括一個名為OnePure的品牌,它可能已經由同一個負責鑑定肉類的伊斯蘭組織在馬來西亞鑑定過了。「人們一直在追尋純淨的事物」,瑪·侯賽因–甘寶斯(Mah Hussain-Gambles)肯定地說道,她創辦了清真化妝品公司Saaf Pure Skincare。無論所有這些宗教性的宣稱是否合法,它們都很有說服力。紐約一個穆斯林的出租車司機曾經告訴我,為了彌補他的不虔誠,他已經開始購買越來越多的清真產品;這些產品能夠讓他在「精神的過失」中感覺好一些—這才是關鍵所在。這些精明的品牌並非真的在出售食物、香水和化妝品;他們是在出售純淨、精神性、信仰、道德,有些情況下還出售贖罪。
 
  如果你不是穆斯林,購買信仰也不是你的追求,那也不要怕:eBay會有你想要的東西。根據《新聞週刊》報導,在2008年,這個受歡迎的拍賣網站提供了好幾撮據說是從聖女小德蘭身上取得的頭髮(每一撮起價40美元)。或者,你也能買到一塊據說是13歲的聖菲洛米娜的骨頭,據傳說,她因為拒絕嫁給羅馬皇帝戴克里先而遭鞭笞、水淹,最終身首異處。這一切都使得該報導的作者更加困惑,是否真有可能「用信用卡買到一小塊上帝的恩典與奧秘」。
 
  離奇的可不只這些。在eBay所有跟信仰有關的商品裡,最奇怪也最荒謬的就屬一份能顯現出聖母瑪利亞面孔的烤芝士三明治(被一家在線賭場以28 000美元購得),以及一塊長得非常像主教法冠同時又像是一個簽名帽的多力多滋玉米片(被同一家賭場以1 209美元購得)。不過別擔心:囊中羞澀的人只需3.26美元就能買到據稱是「生命之意義」的東西。只是你買下這種東西之後具體會收到什麼就不好說了,賣家提供的唯一照片就只是一張絢麗彩虹的遠景。
 
  說到出售信仰,我就不得不提大教會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於1977年第一次出現在波士頓第一浸信會教堂—可以容納3 300人—它今天不亞於一個營銷機器。大教會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教堂配有咖啡吧、書店、電子遊戲廳、美食街,甚至還有保齡球館,怎麼看都像是一個購物商城,而不是一個做禮拜的地方。其他教堂更像是電影院,因為它們聘請技術顧問幫它們安裝多媒體屏幕,布道就是通過網絡放映在這些屏幕上的。有了這種集音樂、媒體、印刷品和網絡於一身的、高速運轉的混合物,「科技的份量足以跟一個大型音樂廳相媲美,」傑克·杜蘭(Jack Duran)說,他是有限合夥企業特納夥伴建築公司的執行副總裁。另一位研究美國教堂、劇院以及娛樂中心(包括環球影城中的一棟)的外觀變遷的建築師也說:「如果你能讓小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光顧,那麼他們的父母也會跟著來。」然而,其他教堂的做法更偏向企業。根據《福布斯》雜誌報導,世界改變者教會「運營著一個音樂工作室、出版社、電腦圖形設計室和自己的唱片公司」,而新生使命浸信會教堂不僅有一個首席執行官,還擁有一個「提供視頻點播的特效3D網站」。而伊利諾伊州柳溪的社區教堂大巴靈頓出名的原因就在於,它擁有針對「重大」事件設立的營銷會議和研討會,其特點是從商業顧問吉姆·科林斯到總統比爾·克林頓再到華盛頓紅人隊教練喬·吉伯斯(Joe Gibbs)都在會議中發過言。票價大概是每個人25美元至幾百美元不等。
 
  希望浮現
 
  無論品牌承諾的是健康、幸福還是感悟,我們在這一章討論的所有營銷策略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利用的是每一個人對重回大地的渴望,對重新得到一份不受金錢或現代生活壓力污染的純真的渴望。它們出售給我們的是內心的平靜、精神的圓滿和更美好的生活。
 
  對於出售給我們希望,這是老調重彈了;過去100年來,公司一直在用同一種模式來販售希望。利用希望來促進銷售很有效,因為我們需要希望,而且,我們購買希望。露華濃的創始人查爾斯·雷弗森(Charles Revson)在1967年就說破了一些事情:「在工廠裡,我們生產的是化妝品;在藥店裡,我們賣的是一罐一罐的希望。」
 
  希望,是我們為了一個完美的家庭—或有朝一日我們希望居住的那座遙遠的城市所借的貸款。希望,是我們為了更親近自然而買的一堆露營用具(即使我們就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之中);是為我們永遠都不會劃的皮划艇而買的支架;是為測量一座我們永遠都不會爬的高山而買的靴子;是一個帳篷,要搭在我們永遠不會去睡的星空之下。
 
  希望,就是加入一個健康俱樂部以便得到我們一直以來都想要的身體;是我們為了造福後代、留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星球而吃的當地養殖、鮮草喂養的牛;是我們為以防哪一天心血來潮想要穿一穿而花高價買來的衣服。希望就是那些承諾不費力氣就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的產品。
 
  我有一個朋友,他最近手頭有點緊。有一天我在他的車庫裡瞥到了他那輛昂貴的悍馬,跟他的高速快艇系在一起。「你為什麼不把車跟船都賣掉?」我問。如果他真的經濟拮据的話,賣了它們才比較合理吧。
 
  不,他對我說。起初我以為他只是太固執,但後來我意識到,他是不想放開那些東西,因為它們代表了希望。而且如果他把它們賣了,就等於把整個他想像中的未來都賣了。這些物品代表的是一個世界,一個他希望將來生活於其中的世界。
 
  每一次我在世界各地做講座時,我都會敲一敲木頭(此為一種祈運的做法),只是鬧著玩罷了。就我的自身經歷而言,這種做法從來都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實在的好處,但我還是會這麼做。希望也許是一種幻覺,但我們相信它—而且我們也願意為它花上我們的血汗錢—所有人都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97

【書摘】開源軟件行業不一樣的公平報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1/56287.html
在一項經典研究工作中,卡里姆 ·拉哈尼( Karim Lakhani)和羅伯特 ·沃爾夫( Robert Wolf)發現,參與開源軟件開發的最普遍的原因(有 44%的回答者選擇),就是這項工作提供的智力激發(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樂趣。第二重要的原因,是提高自己的技能。另外一個廣泛報導的動機更具有規範性——三分之一的開發者認為「源代碼應該公開」。換句話說,他們參與的動機,僅僅是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有 28%的回答者說,是回饋社區的責任感,因為社區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如此強大的工具。團結和群體認同也起著很大的作用:高達 80%的回答者將自由軟件黑客社區( hacker community)描述成他們的認同感的主要來源; 20%的回答者說,他們的積極性來自於團隊合作。

人們奉獻他們的時間和努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們覺得奉獻是公平的,因為這樣做增強了他們的認同感和社區感,或者更簡單地說,因為很有趣。但是,讓我們暫時回到「卡爾 –本科勒」賭註上來。如果你往「混合飼料」中加一些報酬,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它會擠出這些社會和情感動機嗎?或者,它會讓最好的人才放下他們的志願者工作,轉向有報酬的地方嗎?

在歐洲和美國,大約一半的開源項目貢獻者報告說,他們的工作是有償的,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增加。 Linux基金會 2008年發表的報告稱, Linux 內核(差不多是最好的開源工具之一)上 70%的工作,是由付費程序員完成的。這是否意味著擠出理論是假的?該怎樣解釋我們對公平的永恆期望呢?為什麼這些沒有報酬的人,在知道別人的工作是有報酬的情況下,仍繼續做無報酬的工作呢?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怎樣在不將社會動機擠掉的同時,把金錢激勵結合到一個體系中來。

我們已經知道,擠出效應發生之時,要麼是提供的物質獎勵與一個人對互動(可能是商業性的,也可能是社會性的)的期待不一致,要麼是提供的物質獎勵妨礙了某個人的自主感和控制感。在商業環境下,前者不應該是問題,因為人們希望別人為他們的工作支付報酬。但如何解決控制問題呢?如果我出錢讓你做某件事,我是不是冒著「你會覺得你的自主受到了威脅而失去做這件事的興趣」這樣的風險呢?除非我以某種方式對任務進行重新安排,讓你保持一定的控制水平。開源項目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在做什麼項目、往哪個方向走等問題上給開發者足夠的自由。研究這一現象的人發現,即便當公司聘用一個軟件工程師開發某一特定的自由軟件項目時,公司也不會對這個工程師的工作指手畫腳,甚至在工作成果如何使用的問題上,公司也很少發表意見。安德魯 ·莫頓( Andrew Morton)是 Linux內核開發的領軍人物之一,他解釋說,付費的開發人員經常會拒絕工程師們的某些要求,如果他們不認為這些要求「有益於這個內核」的話。大多數熟悉這一行的人都有同感:如果公司派支付報酬的員工參與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但不放棄對員工創造力的諸多控制,這些員工將失去對這一自由軟件項目本身的興趣和社會資本,而這些東西本來能讓他們成為最有成效的員工。無論是心理的、內在的影響,還是社會影響,都要求企業主放開他們聘用的支付報酬的軟件開發人員的手腳。

另外一個有助於保護開發人員自主感的有趣做法是報酬和指令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報酬來源於購買軟件的公司(比如 IBM),而指令來源於工程師(在開發人員允許的範圍內)。這非常重要,因為這似乎有助於開發人員在心理上將創造過程與報酬分開,將內在動機與金錢激勵分開。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引入政府獎金的努力——以直接報酬換取某些特定的貢獻,從未大範圍鋪開的原因,因為這讓報酬對貢獻有一定程度的逼迫感。(在一些網上分佈式勞動力市場裡,人們可以「租個程序員」,這些付費項目對自由軟件開發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它們為在自由軟件項目中經受過鍛鍊的人提供了便利,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選擇:即便沒有公司僱用他們開發開源軟件,他們也可以靠自己的技能賺錢。)軟件領域的眾多例子再三告訴我們,在激勵人們參與協作性項目的問題上,不緊密聯繫的、婉轉的報酬支付方式,效果要好得多。「按績效付酬」(pay-for-performance)的直接模式(尼古拉斯 ·卡爾稱之為「加拉加尼斯的錢包」),對於努力追求內在利益的那些人來說是一種傷害。必要而又可取的報酬模式,要與內在動機驅使的行為徹底分開。

因此,在開源軟件領域,並不存在擠出效應。因為,這個行業的做法使軟件開發人員擁有充分的自主,他們會覺得創造過程非常有意義。但是,這並沒有涉及公平問題,或者說,並沒有對下面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為什麼沒有報酬的工程師沒有因為覺得被人看不起而拒絕參與軟件開發呢?一半的開發人員有報酬,而另外一半開發人員卻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在第 5章曾討論過,公平並沒有確定的定義,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來說,公平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它還深受社區和文化期待( cultural expectations)的影響。開源軟件領域的公平報酬,似乎與其他領域的公平報酬有很大差別。因為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在物質報酬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回報,比如別人的承認和地位等。根據我以及其他研究人員的觀察,在自由和開源軟件開發社區裡,一個人的地位完全是由他的能力、所寫代碼的質量和完美程度決定的。這些無形的報償——別人的尊敬和欽佩,對項目開發的影響力是極其寶貴的。所以,儘管志願者沒有得到傳統意義上的報酬,但他們在這個社區裡獲得的社會獎賞,也足以稱得上「公平的酬勞」。事實證明,這足以緩解可能存在的任何不公平感。在對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的眾多研究工作中,從未發現付酬工程師和無報酬工程師之間存在緊張關係。

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企業高層,維基百科還是自由軟件,政府還是非營利機構,我們觀察到的情況都是:如果這個工作本身就是值得做的,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上的尊敬和價值有關聯,那麼,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來工作,報酬就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這些與精心設計的、支持全心投入和專注的社會結構相結合的工作崗位,傾向於吸引在這些條件下生機勃勃的人,這些人會為了讓他們投身的企業發展得得更好而比別人多做一些。

以上內容來自《企鵝與怪獸》湛廬文化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