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反對市場是真自由?--桑德爾的矛盾(三)

2013-01-14  TCW
 
 

 

如果一個人不去市場交易就活不下去,他能算是自由嗎?」這是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論點。經濟學認為市場交易是自由的,桑德爾質疑,若為求生才去市場交易,他等於是被迫的,因此市場交易不是完全自由的。

然而,自由不是絕對的,我們不想累死,所以睡覺;不想被判死刑,才不殺人放火。我們也是為求生才被迫做或不做這些事,這是否也「不自由」?

我們無時無刻都想讓我們的處境更好一些,因此我們總是為達到某個目的而行為。如果我們活在天堂,一切處境都已完美,我們就不用為了什麼目的去行為,這或許就是桑德爾所說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對現實人們毫無意義。

如果想要有意義的討論自由,就要以現實而不是幻想為基礎,古代先賢哲學家,早就認清自由的現實意義,那就是自由須建立在「私有財產權」上。

數千年前,希臘克里特島(Crete)的憲法制定者,認為「自由」是邦國的至高善舉,因此早就規定財產權明確屬於取得財產者,但在實施奴隸制的國家如斯巴達,不僅不承認私有產權,甚至允許偷竊,因此斯巴達體制被認為是「不自由」,不是毫無道理的。

以「天賦人權」著名的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說:「『無財產權,即無正義』,這道理和幾何學任何一個定理一樣正確。因財產權的意思是:支配某樣東西的權利,而『不正義』的意思是:這個權利被侵犯了。」另一名哲學家佛格森(Adam Ferguson)也說:「財產權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關是顯而易見的。」

經濟學家更看出了私有財產權的深刻意義,「私有財產權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這是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onald Coase)的創見,換句話說,市場其實是自由與私有財產權的必然結果。

如果我有個東西想賣,也有人願意買,這個東西的買賣也沒有侵犯到他人的私有財產權,然而政府或一些聖人,卻用「社會美好價值」(這是個含糊不清的名詞)之類的理由,不准我賣,這就是侵犯我的產權,也是在踐踏我的自由。

海耶克(F.A. Hayek)在《到奴役之路》中就說:「經濟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前提。」事實上極權國家人民失去自由,就是從失去「經濟自由」開始。因在政府管制經濟下,一個人無法自由選擇在市場謀求生計,他只能依賴政府,政府權力日趨擴張,人民自然只能被奴役。

用各種泛道德理由,禁止一個人在市場交易私有財產,都是以自己的好惡剝奪他人自由。如果這些人還想教導大家何謂「自由」,那真是太諷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76

新媒體「取勢」只走了第一步,「明道」才是真考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210.html

雖然自媒體的聲音甚囂塵上,但是「有組織有紀律」同時充滿開放的UGC平台設想的虎嗅、36kr、i黑馬等新媒體,顯然更具持久性發展和成長的基因。

在這些科技新媒體面前,門戶網站們變成了「傳統」媒體,且顯得更為笨重。而前者之所以頗得人心,皆因其能更好的滿足一大部分領域內的用戶需求,或最新科技信息、或深度解析報導、或獨家觀點呈現。其眾包生產方式、多平台傳播渠道、更具個人風格的新鮮內容,都成為立足江湖的必殺技。


由科技博客晉身而成的科技類新媒體,短時間內「上位」,像揭竿而起的草莽領袖,迅速深入人心,原因何在?大趨勢使然。

行業發展的大勢比個人努力更重要。新媒體們之所以有此成績,皆因其取的是勢。細思之,他們至少順應了以下六個趨勢:

1,受眾獲取信息的碎片化。互聯網時代向移動時代邁進,用戶在微博、微信上互動與交流,在手機上閱讀與傳播,人們的時間碎片化,信息也碎片化,新聞、信息、八卦、觀點、吐槽……等等,受眾用碎片的時間去消費碎片的信息。

2,媒體傳播的多平台化。 網站、微博、微信、APP……新媒體們根據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不斷增加著與受眾接觸的渠道,多平台的傳播已經成為必須。

3,媒體生產方式的眾包化。有人說,新媒體的興起,不是帶來內容生產成本的上漲,而是降低和解構;從門戶網站當年賴以起家的渠道定位,以低成本掠奪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資源為源頭,如今大多小眾化的新媒體,更加重視內容生產的眾包,如虎嗅、雷鋒、鈦媒體提供平台,鼓勵他人產生內容。

4,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因為互聯網的自身特點,求快、求全一直是新浪們的關注焦點,儘管後來有了搜狐的「新聞解讀」以及網易的「有態度」,第一時間、全面覆蓋,仍是所以傳統門戶爭奪用戶的不二法門。但物極必反,當網民們在海量信息中感到難以適應的時候,內容呈現的簡約化就成了亮點。

5,內容的價值深度。這些新興的媒體能夠滿足受眾對內容的高價值要求,能夠有選擇性地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而不是大範圍的信息轟炸。

6、行業的蓬勃。這條尤為重要,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迅速發展,則給了科技博客晉身新媒體提供了一條快速通道。

但新媒體的新,對應的是老媒體的舊。形式上的新是新穎、生產技術的新是新式、內容的新是新銳。表面上,新媒體是一個更多元化的形態,他們不斷地探索著各種新思維、新技術,新模式,但期望達到的效果,卻在本質上與老去的傳統媒體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這裡我贊成Donews的小歐的觀點:「現在我們聽到的所謂新媒體,新的不是內涵,而是形式。」同樣,另一位網友說:「所謂新媒體或自媒體其實也只是將寫作的力量從傳統媒體的體制中解放出來,改變的是作品發佈和讀者接收的渠道(即媒體的觸達環節)。」

所以說,在取勢之後,新媒體們還需明道。這個道,說白了就是新人遇到的老問題,對那些出身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掌門人來說,並不陌生。

1,明道,首先是定位,認清自己,這是個戰略問題。你究竟要做一家怎麼樣的媒體?即便是專門針對高科技產業的媒體網站,是一個不斷跟蹤全球最新技術和產品的科技博客,還是一家有著尖銳鋒芒的有正義感的政經媒體,或者是一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網絡平台?

是做渠道類媒體,或UGC平台,還是自產內容為主,不同的道路,結果將大相逕庭。我們已經能看到不同的媒體在定位上有所區別。但有的定位依舊模糊不清。

定位至關重要。舉個例子,美國《新聞週刊》取消紙質版,很多人解讀為傳統媒體的沒落,事實上這只是原因之一,沒有找準定位、策略失誤應該是其迅速走向危機的導火索。從2009年5月起,它把重點轉向觀點和評論,重新定位為「思想領導者」。整本雜誌的深度報導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新聞、評論,或者是轉載;砍掉了原創的國際報導,這使它難以區別於信源狹窄的網絡和社交網站評論者。在一些新聞人看來,如果不是《新聞週刊》的改革犯了致命錯誤,它不至於淪落到「賣身」的地步,並且最終走向衰亡。

2,其次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先吸引用戶的注意力,然後將這些注意力打包出售,媒體的商業模式,不外乎企業投放的廣告和線下活動等增值服務。其收入的想像空間有限,這也是很多企業巨頭不願意以「媒體」面目面向資本市場的原因。

如果堅持常規的廣告收入模式,將面臨傳統門戶等一眾對手的阻擊,其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可想而知。而內容收費、為客戶提供其他增值服務等創新則並非易事。之前36KR 將自己稱作服務商,專注於某一方向提供服務,是個好想法,但也並未跳出以往的盈利模式。

另外要提及的是,即使能通過軟性廣告方式獲得收入,卻存在會傷及媒體內容品質的硬傷,這對媒體的公信力是一種傷害。長期來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3,再者,公信力的打造是根本,也非一日之功。如果把傳統媒體制度 、規範森嚴的新聞生產體系,看作是一個規範的組織的話,新媒體的各路人馬,大多都在突破圍城,個性化十足,主觀論調第一。

但是,新媒體可以信息碎片化,可以將內容生產眾包,可以傳播多平台,可以與讀者一對一互動,但其根本是公信力,在他們用盡了全身解數去解決技術問題以及模式問題的時候,如果忽視了公信力,才真正是得不償失。

默多克在2009年說過,「一家新聞機構的最重要資產是它與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如果要細化的話,可信賴程度和專業權威性是媒體公信力的支柱。很多傳統媒體人在機制和人浮於事的背景下,難得去關注讀者的需求,這給了新媒體機會。他們希望藉機上位,挖掘並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則成為積澱公信力的第一要務。

總之,新媒體們要先取勢,再明道。對於一個分眾類媒體,不管是UGC的模式,還是搭一支編輯、記者的隊伍生產內容,最終也會碰到垂直類媒體的成長天花板,這也是大勢使然。「你所在領域的需求與發展前景,決定了你的發展空間;而總編輯的思路與眼界,決定了你能長多大。」

這或許也是很多媒體的宿命。想想如今大勢已去的《計算機世界》報,僅靠IT企業客戶,就曾經憑2-3億的廣告年收入而躋身全國媒體十強的輝煌,在當年是一件多麼令人羨慕的事情。

作者微博:@北京趙旭(前北京青年報IT週刊執行主編,現開心網市場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47

豬乸治港才是真民主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It is accepted as democratic when public offices are allocated by lot; and as oligarchic when they are filled by election. … The rule of the people has the fairest name of all, isonomia, and does none of the things that a monarch does. The lot determines offices, power is held accountable, and deliberation is conducted in public. …’ - Aristotle

幾經波折,許仕仁涉貪案終於在2014年6月4日8964的25週年紀念選出三男六女陪審員。大概兩個星期後,便是「和平佔中」的622日全民公投選出一條已經被篩選去讓市民選出沒有篩選特首方案的政改方案。今天筆者且談一談一個古時享有盛名的更民主更沒有篩選機制的方案。
某天筆者聽到某電台名咀力陳民主的好處,其中的要點是民間智慧(如愛港力的陳淨心)肯定比特衰正苦患了患長期大腦便秘症的公務員高,所以政治必須透過民主去引導正苦施政云云。不過在民主發源地的古希臘城邦如雅典,其執行選出政府元首和主要官員的方式卻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人一籤的選舉制度。所有希臘城邦的男性公民,均有同等的機會透過抽籤機制(Sortition)擔任政府元首和主要官員。這種選賢出仕的方法亦是偉大的大英帝國和米帝行之有效的豬乸(Juror)陪審員制度之源起。
2014年5月23日,VIX收近期低位11.36,同日DJIA收16,606.27點。資產價格走勢(Stochastic Process)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對數常態分佈(Lognormal)和均值回歸(Mean-reverting)。作為標普500期權引伸波幅(Implied Volatility)指數,VIX雖然大抵是呈均值回歸,但偶然亦會突然彈升。這種通常在危機時的急升在金融工程學角度稱為跳躍擴散模式(Jump Diffusion)。通常跳躍擴散模式可是在撰寫有關資產價格走勢數學程式時加入跳躍擴散的元素。
VIX的走勢基本上同時具備均值回歸和跳躍擴散的元素,有點似人的心電圖不斷在亢奮和平靜往返。由VIX本身的歷史波幅可(Historical Volatility)可見,其跳動亦竟然和VIX大致同步。但若果以VIX和其21天歷史波幅平均值的關連值(Correlation)看,其價值只有43.81%矣,歷史波幅對於VIX走勢似乎沒有什麼大啟示作用。
古希臘城邦認為一人一籤比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更民主,因為他們相信所有公民均應該有相同的公民權利,因此每名公民均應該有相同的執政權利。作為城邦的持份者,即使牛頭角順嫂或元朗麻甩佬上台必定能以城邦整體公民利益去施政。古希臘人反而認為一人一票更有機會出現寡頭政治執政者(Oligarch)獨裁政治機制。因為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容易被貪污、遊說和金權政治所操縱。
一旦香港實行一人一籤選舉制度,未來的特首既有可能是淨心BB,亦有可能之鋒同學。不管他倆誰人選出,筆者也相信對下領導默守事頭婆時代優良制度患了患長期大腦便秘症的公務員團隊,對外面對終日玩拉布蛇齋餅粽政治的垃圾會和地產霸權的龐大利益集團,其實也沒有什麼大分別。但透過一人一籤選特首可以確保有三點,其一是這名特首一定有獨立性可以不去北京向共匪扣頭,亦可以有自由受邀去花園道揾福伯。其次是一個無為(能)特首更能夠令香港貫徹亞當史密斯式的古典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肥彭、老懵董、貪曾、689可以做阿一,而為什麼你、我、他這些Wolf of Wyndham Street、砵蘭街公仔人、牛頭角順嫂、元朗麻甩佬不可以?!也許咱們這些市井江湖智慧,更能夠管治香港這個複雜多變的政經死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9

撥開雲霧見明月!IP開發是真熱度還是偽需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02/152610.shtml

導讀 : IP改編與影視生產,就像一個天平的兩邊,總是維持著動態的平衡。

文/聚米金融(微信公眾號jumifinance)

什麽是IP?為什麽大家都愛IP?

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著作權和版權。簡而言之,就是根據小說、話劇,或是某個人物形象,甚至只是一個名字、短語改編成的影像作品。

無論是《九層妖塔》,《盜墓筆記》,《翻滾吧腫瘤君》,還是電視劇領域的《偽裝者》,《瑯琊榜》,IP改編作品在大小屏幕上高歌猛進,如入無人之境。

那麽,是什麽原因導致大家對IP改編的偏愛呢?

這還得從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歷史說起。

改革開放之後到90年代中期,由於電視覆蓋率低,制作單位高度集中,市場化程度不高,所以投放到市場上的電視劇並不多。那個年代,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CTPC)生產了絕大多數大量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從《西遊記》到與臺灣合作制作的《還珠格格》,從國際範的《北京人在紐約》到激發國人對美好生活渴望的《渴望》,那是一個包容並蓄,精品輩出的年代。

真正開始改變中國電視劇產業格局的,是1999年的一紙“上星令”——1999年,所有的省級電視臺都實現了上星播出,覆蓋格局已全部打開。而上星所帶來的昂貴費用迫使各大衛視加緊投入資源開始對收視率爭奪,而收視率爭奪的關鍵,則落在了電視劇頭上。

今天我們所關註的私營電視劇制作公司,大都誕生於那個年代。

也就是那時起,中國電視劇行業擺脫了少量精品的模式,最終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商業市場。

時間繼續推進到2010年代,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得碎片時間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也因此進一步加速了影視行業的數量和內容需求。

但是,作為圈外進入的陌生資本,對於影視項目不具備篩選能力,又需要對投資人有數據支持,那麽挑選一個本身自帶數據的IP作品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遊族成功運作了《三體》,阿里選擇了《港囧》,金主與項目方各取所得,皆大歡喜。

IP是行業發展量化的必然階段。

1以前只有國營有制作能力的時候部部都是經典。但是數量供給嚴重不足。

2市場變化太快,尚不具備好萊塢工業模式的影視制作公司們一下子進入了網絡時代,就更只能求助於IP這一捷徑了。

例:演藝圈是一個封閉的圈子,從IP第一次給嘗試進入的外界資本一個考量的標準說起。《闖關東》沒有依靠IP制作,照樣一代經典。

IP給影視行業帶來的利和弊

其一,當然大大便利了IP項目的融資。

其二,加速了改編熱和項目流轉。此前,這一直是中國影視行業的軟肋。而在世界範圍內,不論是美國的漫威,日本的動漫改編,IP改編一直占據商業電影的主流位置。

如果說資金面是恒定的,那麽IP的火熱必然會虹吸資本,從而導致非IP運作的項目融資困難。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段子這樣寫道:“筆者的朋友是一個編劇,曾經他只要寫出牛逼的劇本便不愁買家。但現在,他寫出了牛逼的劇本卻賣不出去了——因為他沒辦法正面自己的劇本牛逼。”而市場上充斥著的都是可以量化的IP,寫的爛卻動輒能拿出百萬千萬的粉絲數據。

IP可以作為影像市場項目來源的一個補充,但一旦成為主力,就會被大眾審美不斷拉低,從而失去文化行業獨有的引領性。

IP運作占的比例,IP熱是真熱還是偽需求

以2015年上半年的中國電影票房為例,改編自IP的電影占據票房榜前十的有四個,分別是狼圖騰,左耳,奔跑吧兄弟和何以笙簫默。

這對於一個理性的電影市場來說是偏高的。

但我們也應該註意到,以大IP運作的片子的大都投資高昂,明星陣容強大,也舍得在宣發領域花錢,這是很多電影項目運作所不具的。這又給我們的進一步篩選工作增加了難度——到底是IP運作帶來了高票房,還是高密集大明星的陣容成就了IP本身呢?

老陳說

IP的持續火爆加速了資本向IP流轉領域的流動,使得普通影視領域的制作被迫水漲船高,呈現出一個有趣的逆淘汰過程。

對於非IP運作的項目,想要在正面與IP項目進行匹敵,無疑需要在陣容,劇情等領域加強自身功夫。而一些本來就弱的項目,就別怪融資困難了。

IP改編與影視生產,就像一個天平的兩邊,總是維持著動態的平衡。而現在,天平微微倒向了IP一邊,唯有影視生產的制作能力加速,生產出更好的作品,天平才能慢慢回來。而那時,站在天平另一端的革新者又是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600

這個美女CEO創辦的公司是真“牛逼”,還是會忽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103/152617.shtml

導讀 : 一家美女CEO創辦的醫療企業至今沒有實體可以觀察,他們在保守什麽秘密?

i黑馬 特約作者 陳一佳 11月3日洛杉磯報道

華爾街日報的“十億美元俱樂部”的全球創新企業排行榜上,Theranos以90億美元的估值,穩穩地坐在美國第九的位子上;給Theranos撐腰的投資人包括甲骨文創始人Larry Ellison這樣的傳奇大佬;幫Theranos決策的董事會里有基辛格這樣的外交高人;Theranos還在2013年被Healthline評為10大醫療科技創新之一。

而Theranos創始人,伊麗莎白・福爾摩斯(Elizabeth Holmes),成長經歷更像是一個傳奇,精通中文的她,最早做過銷售C++編譯器到中國大學的生意;大學進了常春藤名校斯坦福的化學工程系;19歲輟學,用自己的學費創業,建立了Theranos;到2014年為止,全球有84項專利,聯合參入上百個發明;2015年,以45億美元的身價,成為福布斯財富榜上最年輕的女富豪;今年成為奧巴馬總統的創業者大使。

所有的這一切,可能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牛逼!

真“牛逼”,還是會忽悠?

而面對如此“NB”的公司和創業者,我們最想知道可能就是Theranos這家公司到底在做什麽?他們的產品是什麽?產品有多好?這些問題這兩天在美國媒體中,不但只是疑問,而是成為質疑?甚至懷疑。到底背後發生了什麽?

首先,還是簡單得說一下Theranos的“發家史”,創建於2003年,Theranos在伊麗莎白・福爾摩斯的帶領下,利用行業里成為“微流體”(把微量液體變成微小的液態流)的遠離進行的血液測試新技術的開發。他們聲稱自己的發明比傳統方式:更快,更準,更便宜,而且更少痛苦。害怕針頭的伊麗莎白・福爾摩斯最早就是不想為了驗血手疼,而有了發明用手指尖紮的幾滴血的測試技術,而且Theranos聲稱他們可以用這滴血完成的檢查項目超過200個。如果如Theranos所說的那樣,可以顛覆的可是整個的醫療測試產業,這個在美國,年收入730以美元的行業中70%的業務將被他們輕松取代,並可以推動很多病的實驗和治療。談到自己的心血,伊麗莎白・福爾摩斯說“重要的是我們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做得到底有多好,這是我工作的原因,也是工作的動力。”也因此,Theranos被稱做醫藥界的“蘋果”,伊麗莎白・福爾摩斯更因為她喜歡的黑衣造型,把比作新一代的喬布斯。

而這樣宏偉的顛覆性發明,本該讓整個醫療界為之振奮。但是我們能聽到的聲音卻是各種各樣的。美國臨床化學協會的主席,埃默里大學的教授Dave Koch提到Theranos說,“不可能去評論它到底怎麽樣,可能超級好,可能很糟。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看,可以讀,可以測試的情況下,我實在沒有明確答案。”

神秘公司到底在保守什麽秘密?

當然Theranos十幾年的發展不是沒有業績可循,Theranos從2013年開始提供一些測試服務,已經和walgreens有了合作,並在42個藥房嘗試建立了實驗室,同時還開始幫助輝瑞等大型藥廠進行測試工作,並在美國軍方獲得了業務。但是學界的疑問集中在Theranos到目前沒有公布過任何自己產品和同類產品的比較性實驗結果,除了一個6個病人的單項測試結果,他們沒有發表過和自己技術相關的學術性研究,同時也沒有給予獨立的研究人與進入他們實驗室的機會。而創始人伊麗莎白・福爾摩斯也是難開金口,很少面對媒體的她,說到自己公司的技術都表示這是“商業機密”而避而不談,而整個公司的態度也是一樣,沈默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不被對手拿走。Theranos認為美國食品醫藥安全委員會,FDA的檢驗才是最重要。到現在為止,FDA只批準了他們在皰疹方面的測試。當然,證明Theranos的技術在一項測試上是有用的。但是喜歡質疑的學界,還是對剩下的200多項其他測試抱有問號。

如果說學界因為Theranos的沈默,還只是抱有疑慮,那華爾街日報15號的一篇文章就直接把這個疑慮變成了指責。文章中表示,Theranos的前員工反應,公司現在只有15項測試是通過少數體液在自己開發的Edison機器上測試,其他190項測試都是用傳統方式在進行,還有前員工對Theranos檢驗的準確性有質疑,認為操作上有不合法的地方,並向相關監管部門已經舉報。另外還提到伊麗莎白・福爾摩斯在2005年雇傭的英國生物化學家Ian Gibbons,並共同開發了很多Theranos的專利。Gibbons已經在2013年自殺,而她的的遺孀表示,Gibbons說進展很緩慢,甚至提到“什麽都無效”。同時還拿出了一些,實際發生的測試不準確的案例。

而16日,又有了新消息,在監管機構的壓力下,Theranos除了一種測試外,停止用手指取樣。FDA對Theranos有過匿名檢查,認為他們使用的存放血液的迷你管沒有被批準過。之後他們開始接受醫療保險和補助服務中心的審計。

紐約沒有測試站,我沒法馬上有機會去自己試試看。不過點評網站Yelp上,Theranos在Palo Alto的試驗站得了3.5顆星(5星滿分),9個留言中看到,一人抱怨不準確,一人抱怨還和原來抽血一樣,兩人抱怨有疼痛和創傷。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答案?

Theranos很快回應,認為輿論證據不準確,只是用個別非核心人員的觀點,同時記者本人沒有做過Theranos的實驗,同時公司已經提供了上千頁的資料。伊麗莎白・福爾摩斯也在通過媒體回擊,表示這是行業競爭對手在進行不正當的競爭,用沒有全面證據的輿論對她和Theranos做打擊。但是依然沒人出來說,他們到底能做多少測試,有多少顯示證據,對準確性做解釋。

可能伊麗莎白・福爾摩斯說的有道理,但可能對於公眾,更大問題是,今天的企業,難道透明度不是一個同樣重要的生存指標?特別在醫藥行業,給出科學證據,保護和證明患者的安全和結果準確,更是核心。Elon Musk等科技界的巨頭都接二連三公布自己專利技術的今天,越來越多人相信,對自己商業機密的保護的最好方法不是保密,而是公開,證明自己對技術的先一步控制,也讓自己有行業標準的制定權。所以在這個時候,除了科學證據可能其他都是廢話。

當然這項技術將給人類帶來的好處絕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行業里在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也不只是Theranos他們一家, 包括IBM在瑞士的實驗室都多個機構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究。經驗告訴我們,醫療科學沒有一夜成功的童話,從班廷和貝斯特發現胰島素到屠呦呦發現青蒿素,這些里程碑的成就都是靠無數的鉆研和失敗換來的,我也相信測試的革命需要時間和心血去換取。同樣好的公司也需要千錘百煉,如果Theranos是真金,而現在的質疑風波就應該只是他們改變我們醫療檢驗路上的小小插曲。

作者簡介

陳一佳,80後著名雙語主持人和財經評論員、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女主播,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 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主持人。

圖片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787

比特幣一周暴漲30% 這次是真瘋還是假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109.html

連續三個10%的漲幅讓上海的李先生懊悔不已,今年2~3月份他剛剛將手中的比特幣清倉,沒想到自上周五(5月27日)開始,比特幣迎來了一波瘋漲。

“2014年我開始投資比特幣,被套了一年多終於解套了,現在看到價格漲得那麽厲害,又有點心動了。”李先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比特幣自誕生起價格就很少“緩慢上升”,一直都是不漲則已,一漲驚人。“上周初的價格還在每個3000元左右徘徊,到了周日(5月29日),價格一度漲到了每個3944元(約合601美元)。”李先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特幣當前的價格已經創出2014年7月以來的新高,“我是3000元左右賣掉的,每個少賺了900多元。”

事實上,人們對於已在爭議中走過近8年歷程的比特幣向來愛憎分明,支持者堅信比特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能顛覆現有貨幣體系;反對者則認為其“去中心化”難以實現,因此一文不值。那麽比特幣的這一波啟動,究竟是迎來“第二春”,還是“回光返照”?

憑啥一周瘋漲30%

剛剛過去的一周,沈寂許久的比特幣價格迎來一波小高潮,全周累計漲幅超過了30%。這讓業內人士不禁直呼“瘋狂的比特幣又回來了”。

近一個月比特幣價格走勢

有分析人士認為,比特幣的再度“瘋狂”與近期美聯儲加息預期重燃致美元指數走強、人民幣匯率再度承壓有關。“人民幣貶值預期刺激中國投資者對於比特幣需求大增。”該分析人士表示,來自中國的巨額個人存款正在尋找新的投資方式,比特幣或是備選之一。

中國投資者近年來在比特幣並不大的“盤子”中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013年9月~11月的短短3個月時間里,比特幣價格一度從每個800元漲至8000元,9倍的漲幅吸引了大量中國投機客湧入。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人民幣交易量占到了整個比特幣市場份額的67%以上。

火幣網是國內比特幣交易平臺之一,2013年5月上線僅10天,比特幣日交易額就突破了100萬元。火幣網創始人李林對第一財經回憶稱,當時的開戶量高峰達到了每天1萬個,上線半年後的日交易額已達15億元。截至2015年12月12日,火幣網單日交易額已突破61億元,刷新了全球比特幣的交易紀錄。

由此可見,來自中國的投資者足以影響全球比特幣市場的走勢,但將此次比特幣瘋狂漲勢完全歸因於人民幣波動,又有些牽強。“比特幣作為虛擬商品,體量很小,遠不到和人民幣匯率掛鉤的地步。”某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比特幣中國(BTCC)副總裁淩亢此前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特幣不像股市有漲停和跌停,因此價格可以在瞬間大起大落。加上‘盤子’小,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迅速引起連鎖反應。”

對於上周比特幣大漲背後的原因,多名業內人士表示,作為比特幣“基石”的區塊鏈被全球追捧、比特幣市場供需變化、投資環境與政策環境的好轉都可能促成了此輪價格上漲。

火幣網聯合創始人杜均稱,從供需來看,由於比特幣算法設置每4年產量減半,今年6月底比特幣恰好迎來減半日,因此供應量將減少一半,對價格有助推作用;投資環境方面,P2P、股票等投資類別自去年9月以來始終疲軟,大量投資者及資金需要新的投資出口,所以比特幣這類便捷的投資品成為新的標的物。

很多人不禁疑惑,比特幣到底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估計比特幣的玩家、交易所、“礦機”制造商,甚至比特幣的創造者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但業內普遍預期,隨著短期投機客離場、比特幣相關應用的不斷開發及基礎設施的完善,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未來或將迎來新的良性發展階段。

比特幣究竟死了沒

國際支付應用軟件 TransferWise的CEO辛里克斯近日直言“比特幣已死”,甚至連比特幣的核心開發團隊成員麥克·赫恩也認為“比特幣已經失敗了”。

赫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比特幣,沒有交易,整個系統走到了技術崩潰的邊緣。”

BTCC官網顯示,比特幣5月29日的成交量超15萬個,赫恩所說的“沒有交易”顯然有些誇張,但不容忽視的是,比特幣從誕生以來爭議不斷,令其成長之路格外艱難。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在於它“去中心化”的特性。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院研究員應展宇表示,“去中心化”意味著國家放棄現有權力,由市場自我糾錯,但目前來看,無論是現實還是理論,條件都不成熟。中國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認為,比特幣是一種超主權貨幣,而超主權貨幣沒有匹配的貨幣政策。

不過,看好比特幣及區塊鏈技術的也大有人在。美國前財長勞倫斯·薩默斯近日表示,區塊鏈技術極有可能永久改變金融市場。“40年後,區塊鏈及其相關技術將會創造出較比特幣更為耀眼的故事。”高盛也提出,從金融到房地產,區塊鏈技術將顛覆一切。

的確,作為比特幣技術“基石”的區塊鏈概念,過去一年已成全球創新領域最受關註的話題,尤其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追捧。僅2015年,全球範圍內投資與比特幣和區塊鏈相關的初創公司的資金規模約為4.8億美元,2016年第一季度已達1.6億美元。

“比特幣作為一種創新事物,過去幾年能夠生存並且穩步成長,已經標誌著一種成功。”BTCC總裁李啟元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李啟元認為,比特幣的有限數量與目前各國央行大肆印鈔導致通脹與法定貨幣購買力下降形成了鮮明對比,“比特幣產生的目標不是去代替現有貨幣,而是變成世界上通用的數字資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從政策層面來看,美國、日本、歐洲近期對於比特幣的政策有所松動,相繼允許比特幣作為結算貨幣,合法監管比特幣交易所及交易行為。

中國早在2013年12月下發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提出,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互聯網上的商品買賣行為,普通民眾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的自由。

但值得註意的是,近期中國央行多次談及數字貨幣及比特幣底層技術區塊鏈。

今年1月20日舉行的央行數字貨幣研討會議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央行將爭取早日推出數字貨幣,並透露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

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公開表示:“對於央行掌控的數字貨幣,會采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機制設計和法律法規,來確保數字貨幣運行體系的安全。”

但他強調,央行正在研究的數字貨幣從一開始就與比特幣的設計思想有所區別,“央行將運用包括密碼算法在內的多種信息技術手段,來保障數字貨幣的不可偽造性。未來的技術也會有升級換代,我們會提前將技術升級考慮在內,從最初就引入長期演進的發展理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67

王健林回應“首富還是首負”:要麽是真不懂 要麽是誤導吃瓜群眾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10/1060497.html

“2016(第十五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於12月10-11日在北京舉行,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主席王健林出席並做了主題演講。

王健林在演講中提到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的重要作用有三點,第一,獲取新的思想;第二,認識新朋友;第三,談成新生意。“不管你是來獲取新的思想,還是結識新的朋友,或者你談成了、即將談成的未來新的生意,這都是我們這個峰會重要的作用之一。”

除了主題演講以外,他還回應了四個外界關心的問題。

回應“首富還是首負”

在回答“首富OR首負”的問題時,王健林解釋稱,第一,所謂的4000多億負債是萬達商業公司的,而不是他個人的,對象搞錯了。第二,評價負債時,還要看資產有多少,如果兩者差不多,那問題就不大。萬達商業的資產是2900多億,“他故意不說資產,只說負債”。第三,房地產的負債比較特殊,因為預售是算在負債里面的,只有等房地產拿到竣工證才算收入。第四,如果說凈資產,萬達商業截止到今年6月30日,凈資產有1900多億,年底凈資產肯定超過2000億。“這公司差嗎?”第五,王健林表示,自己持有的萬達商業和萬達院線的股票加起來總共有1500億,但在銀行沒有任何抵押股票的行為,“如果我真缺錢,就去抵押了”。他還表示,自己財富的絕大部分將來要捐獻社會,現在只是享受追逐財富的過程。

這個報道連續兩三年了,要麽寫報道的人是真不懂,要麽就是真懂,但只說一半,為的是誤導吃瓜群眾,王健林表示。

關於接班人

在談到接班人的問題時,王健林表示,與王思聰溝通過,“但他不願意過我這樣的生活,不過這個問題還來得及考慮,交給職業經理人也許會更好”,他表示,現在備選的人有好幾個,五個產業集團都不錯,不會特意培養,而是讓他們自己發展。

關於特朗普當選是否會對美國投資產生影響

在回答特朗普當選是否會對美國投資產生影響時,王健林表示,還要靜觀特朗普的決策,但前幾天與美國電影協會主席見面時,對方問是否需要給特朗普帶話,王健林當時回答說,“萬達在美國投了一百多億美金,有兩萬多員工,(如果政策)搞得不好,他們就沒飯吃”。

關於和迪士尼的關系

王健林曾表示,只要萬達在,就讓大陸的迪士尼樂園20年內賺不到錢。現場有人問“是否還堅持這個觀點”時,王健林表示,“我剛剛訪問迪士尼總部,我們有很親密的合影,你又來挑事兒了,我不能回答你”。但王健林分析稱,迪士尼今年有可能會成為全球票房第一的企業,雖然每年拍片數量少,但部部都賺錢。迪士尼從來不合拍片,因為涉及到IP,此外,迪士尼不僅在電影賺錢,在售賣IP周邊產品方面賺得更多,這都值得學習。 

以下為王健林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企業家、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我非常榮幸作為中國企業家年會的主席致詞,對大家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

中國企業家領袖年會已經走過15年,伴隨著中國企業家群體的成長,見證了公司改變中國的力量。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已經成為守住企業家精神,傳播企業家思想,前瞻商業趨勢的年度商業頂級盛會。每年都會推進一大批中國知名企業領袖參會演講,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已經成為行業的品牌。

中國領袖年會有益,有三點,大家為什麽這麽踴躍來,我總結。

第一,獲取新的思想。每年年會都是最熱的經濟話題,還有經濟學家的分析,參會嘉賓可以從年會上獲取嶄新的思想,這一屆峰會迎來上百個企業領袖,話題非常全面,我們相信他們一定會呈現最新的商業思想,與會者一定會受益匪淺。

第二,認識新朋友。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也是企業家們聚會的平臺,中國的企業家平時管理企業很忙,一年難得聚幾次,特別是這麽多企業聚在一起更是難得。今天來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熟人,但是每一屆都有很多新的面孔加入,這是令人高興的一件事情,長江後浪推前浪,中國需要更多的新的企業領袖走向前臺,這也是帶領中國經濟的新企業,所以企業領袖年會也是結識新朋友的好機會。

第三,談成新生意。企業家聚在一起,除了交流思想,探討企業管理之外,更重要還有談生意。生意無處不在,商機無處不在,有的生意就是在聚會的時候談成的,閑聊的時候談成的,所以參加這個大會也說不定能捕捉商機。

不管你是來獲取新的思想,還是結識新的朋友,或者你談成了、即將談成的未來新的生意,這都是我們這個峰會重要的作用之一。所以我也祝願企業領袖峰會越辦越好。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019

【獨家】解密貨幣基金爆倉傳言:凈值未虧損但巨贖是真

12月14日的債券市場原本在經歷持續大跌後,短暫持穩。然而午後受某基金貨幣爆倉傳聞影響,債市再續跌勢,且流動性幾乎戛然而止。

當日,金融圈人士在社交軟件中紛傳國內某大型公募旗下貨幣基金“爆倉”,該公司自掏6億真金白銀補足虧損;也有說法稱基金這只基金規模超過了600億。

很快,公募行業旗下擁有大型貨幣基金的公司“人人自危”。華夏、易方達、銀華、博時、天弘、上投摩根、華寶興業、廣發、建信、中銀、南方、興業全球12家基金公司均向《第一財經日報》進行了辟謠。除此之外,其他公司旗下單只貨幣基金都未超過600億規模。

盡管如此,本報記者還從多個渠道獨家獲悉,近日銀行現金頭寸短缺,正在大幅贖回貨幣基金,光一家大型國有銀行近日從多家基金公司贖回了4000億貨幣基金。湊巧的是,有接近華夏基金的人士對本報稱,就在14日當日,華夏基金旗下一只基金遭遇了巨額贖回,但最終公布的凈值沒有出現虧損。

貨基巨贖引熱議

當業內熱議爆倉貨基歸屬哪家公司時,華夏基金第一時間進行了公開辟謠。

華夏基金發表聲明稱:“市場傳言某大基金貨幣基金爆倉,涉事基金公司需要掏自有資金填補虧損。目前我司旗下所有貨幣基金均正常運作,申贖照常,無任何特殊情況,特此聲明。華夏基金是國內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貨幣基金管理運作已有超過10年歷史,具有豐富的專業經驗、較強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始終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的貨幣基金投資管理服務。”

然而,《第一財經日報》獲悉,華夏基金當日有貨幣基金遭遇了巨額贖回。而在接受本報采訪的幾位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全行業貨幣基金普遍出現大量贖回且債券市場重挫的背景下,個別遭遇巨額贖回的基金出現凈值虧損或者基金公司自行“埋單”的情況也不無可能。

北京一家公募基金固收投資總監對本報稱,貨幣基金盡管不能放杠桿,但也會有限參與債券投資,債市的波動也會對它的凈值造成影響。尤其是遭遇嚴重的巨額贖回時,若又趕上債券流動性緊張的困境,其他資產被迫大量出賬後,債券的波動效應隨之被放大。

按照業內聲稱的600億債基標準,本報記者發現,華夏基金旗下的一只名為華夏現金增利的貨幣基金滿足了這一條件。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該基金資產凈值高達2363.6億元。它盡管是貨幣基金但債券投資金額高達1941.11億元,占基金總資產比例70.08%。其中,國家債券占基金資產凈值比重4.95%、金融債占比3.64%、企業短融占比1.49%、同業存單占比73.48%。排名前列的重倉債券分別為16光大CD091占基金凈值比重4.3%、16盛京銀行CD082占比4.07%、16浦發CD103占比3.87%、16平安CD317占比2.59%。

基於華夏現金增利70%資產以上資產投資同業存單是否會引發貨幣基金凈值虧損的可能性,記者咨詢了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固收總監。他稱,同業存單是同業存款的替代品,是商業銀行進行主動負債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是上市交易的,存在價格波動,也會對基金凈值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影響。

截至本報發稿時,華夏基金的聲明僅對旗下貨幣基金爆倉一事進行辟謠,但未對華夏現金增利等基金是否巨額贖回一事發表過意見。截至收盤,華夏現金增利A/E七日年化收益2.403%,B份額略高為2.647%。

實際上,並非華夏基金一家公募發生過巨額贖回。本報獲悉,自11月以來多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貨幣基金遭遇了大量贖回。華南一家千億貨幣規模的基金自10月以來贖回了百億以上份額;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機構占比較高的T+1品種贖回了25%以上份額。

12月14日,國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本報稱,近日一家在香港IPO不久的國有大行從多家基金公司贖回了4000億貨幣基金,他們公司也被贖回了一定規模。

針對當前貨幣基金的贖回現象,上述北京固收投資總監稱,貨幣基金贖回潮大致始於11月份。在美元大幅升值、外匯占款顯著減少的背景下,央行礙於國內房地產調控、通脹擡頭的預期,無法放松貨幣政策,這使得市場資金面吃緊,回購利率最高的時候到過年化10%。

“以前銀行資金多,現在銀行很缺錢。”他進一步稱,“銀行帶頭在贖回。11月30日、12月1日是最緊張的,但隨後短期利率出現回調,但其他一些品種還是仍處高位,銀行跨年資金價格都到了5%的年化利率。”保險等非銀本身不缺錢,但銀行缺錢的同時拉高了資金價格,由此它們的資金也可以獲得比貨幣基金更好的價格,它們也在贖回。

自掏6億傳言的另一種可能

當貨幣基金巨額贖回時,時常又會出現一個1%的強制贖回費用,這一資產通常又會被計入基金資產。

以華夏現金增利為例,該基金招募說明書顯示,不收取申購費用與贖回費用。當基金持有的現金、國債、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券以及5個交易日內到期的其他金融工具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合計低於5%且偏離度為負時,為確保基金平穩運作,避免誘發系統性風險,基金管理人可以與基金托管人協商後,對當日單個基金份額持有人申請贖回基金份額超過基金總份額1%以上的贖回申請征收1%的強制贖回費用,並將上述贖回費用全額計入基金財產。

眾所周知,公募基金在與銀行的合作溝通一向弱勢。面對銀行等機構巨量贖回,業內鮮有征收這一1%強制贖回費用,當有些規模較小的基金發生巨贖時,基金公司甚至還會自掏腰包代付這部分費用。按照業內傳聞的6億代付款,按照1%的強制贖回費用倒推,則基金贖回的規模高達600億。

不過上海一家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對此表達了不同看法。“強制贖回費用收不收還不一定,掏出6億資金去代付顯然不可能。”他稱。

截至目前,未有一家公司被證實發生過如此規模的贖回的況。也未有公開資料顯示過單一基金一個交易日發生過如此巨量贖回現象。

盡管如此,也有一些基金的貨幣基金表現良好。華寶添益(511990)12月以來規模場內規模增長了21億至824,成為增量最多的場內貨幣基金。本報從接近易方達基金的人士處獲悉,10月以來,其貨幣基金僅有幾億規模的凈贖回。

除了華夏基金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基金公司向《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了辟謠聲明。其中,建信基金稱,公司旗下貨幣基金流動性未有問題,負偏離較低且處於可控範圍。繼續持有建信基金的貨幣基金不會有虧損及不能應付贖回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581

“不只是打才是真功夫” 探秘太極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742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學校,十幾名學生在校園操場上練習陳氏太極拳。(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18日《南方周末》)

“太極拳是一種攻防的功夫,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演化成養生為主,但技擊功能不可否認。”陳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陳照森說,之所以人們覺得太極拳不能打,是因為普通人接觸的太極,都以養生為主。

在朱天才看來,太極的實戰不必非得通過打人來展現,“我在美國教拳的時候,我可以站兩個小時,美國籃球運動員半個小時都站不了,這就不是一種比試嗎?”

陳家溝村支書陳景約統計,陳家溝村民三千多人,家家戶戶都有學拳的傳統,太極拳學校4個,像陳照森這樣的家庭武館三十多家,在外教拳的拳師兩百多人,太極拳的直接受益家庭超過200戶,幾乎所有的村民間接受益。

2017年5月5日,一場大風刮進陳家溝。村道旁成排的垂柳枝條隨風搖曳,像打出了一套太極纏絲勁,綿軟而有力。

陳家溝被稱作太極拳的發源地。因為太極拳,這座黃河北岸原本普通的村落被打造得格外別致。

從河南溫縣縣城向東五公里,穿越碧色的麥田,抵達迎賓路,遠遠就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砌牌坊,上題鎏金大字——陳家溝。穿過牌坊,是石板鋪就的仿古街道,兩側林立的店鋪均與太極有關,太極拳館、太極養生館、太極服裝店、太極商店……

也正因如此,近些日子,這座小村落被置於一場輿論風暴的漩渦。4月27日,格鬥教練徐曉冬與自稱太極大師的雷雷在成都進行了一場比試,不足20秒鐘,雷雷戰敗。

這場江湖“約架”被一些人看作現代搏擊對傳統武術的“秒殺”,引起公眾強烈關註。中國武術協會很快針對“約架”發表聲明,稱這種“約架”違背武德,涉嫌違法,對此應堅決反對。

作為太極發源地的河南省溫縣陳家溝,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繼承也是一種真功夫”

“太極拳當然能打。”5月7日,面對圍攏追問的一群媒體記者,被稱為太極大師的朱天才顯得情緒激動,說起話來也斬釘截鐵。

今年72歲的朱天才與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被稱為陳家溝太極拳“四大金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自陳家溝突然進入大眾關註視線後,陳家溝的習武之人也迫切希望,這些陳氏太極拳的佼佼者能夠盡快站出來為太極拳發聲。

常年在外的朱天才匆匆趕回陳家溝,第二天一大早便面對眾媒體采訪。朱天才說,他本身並不反對打假,而是反對心懷不軌、惡意炒作的打假,“太極拳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些人有目的地謾罵、誹謗,是別有用心”。

如今在太極村的人,也在討論太極拳的實戰能力。“拳頭的事情要用拳頭來證明。”一名在廣州開武館傳授陳氏太極拳的弟子趕回陳家溝。朱天才和村里的一些老人則一直堅持老理,他們搬出陳家溝的祖訓,“不和狂徒較量,不與無知逞強。”

這座位於清風嶺上的村莊,曾是一座豫北普通村落,因處在黃河、洛河交匯處,北臨沁河,常年受河水沖刷形成大小溝壑,陳家溝因此得名。

公開資料顯示,明末清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創建太極拳,後歷經發展,又派生出楊氏、武氏、和氏、吳氏和孫氏太極拳。

在陳家溝祖祠里,立著這五家拳派的石碑,從事太極拳研究三十多年的溫縣政協副主席嚴雙軍介紹說,石碑表示這五家拳派認祖歸宗,也被國家體育總局承認。

陳家溝人試圖向外界證明,太極拳實戰並非“花拳繡腿”。

如今開館授徒的陳俊淩說,“祖上都是開鏢局走鏢的,學太極拳都是用來保命的,要是不能打,他們能走鏢?”

嚴雙軍說,直到清末,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及其兒子仍走鏢為生,“太極拳如果沒有技擊,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根本不可能流傳下來”。

漫長的傳承使得陳家溝盛行習武之風。“看到兩個小孩一起玩,大人就說你倆比試一下看看。”陳家溝70後拳師、被稱作“八大天王”之一的張福旺說,正是習武之風,才使陳氏太極得以傳承。

後來,太極拳一度被禁止練習,陳俊淩至今還記得自己關起大門在月色下練拳的日子。“完全是繼承的心理,家里人也給時間讓你練。”

情形在改革開放後好轉。1978年11月1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友人時,題詞“太極拳好”,陳家溝太極拳得以重見天日。1980年,溫縣成為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次年3月,一個日本代表團來到陳家溝參觀,村民們在操場上表演了太極拳。

正是這一年,朱天才的命運也發生改變。他回憶說,1981年,新加坡內務部長帶著新加坡國術總會的人員到河北永年參觀楊氏太極拳,後又輾轉到陳家溝參觀,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太極拳。第二年,新加坡希望中國選派人員去新加坡交流,並希望有陳家溝的拳師。

“縣里3月份找到我,最終12月定下來,我被選為兼職專業運動員,國家管吃管住讓我練功。後來王西安、陳正雷、陳小旺也被選中外出交流,1990年代後,每年都繞地球一圈,我們四個多少對推廣太極拳起到決定性作用,才被人叫作四大金剛。”朱天才說。

朱天才和張福旺都覺得,這麽多年在國外教拳的經歷,都是靠打出來的,也能證明太極拳的實戰能力,“老外是絕對不客氣的”。

那段時間,陳照森開始在國內教拳,被人踢館更是家常便飯,被踢館“不下二百次”。

1985年1月,陳照森在安徽淮北教拳,結束當天晚上,當地四個練武之人攔住他,要和他切磋。遭到拒絕後,四人在陳照森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襲擊。

“一個一米九的大個子在後面摟住我,一個從前面進攻。”陳照森說,面對四個人挑戰,他踹倒一人,打翻兩人,第四人不戰而降。

張福旺還記得,2007年他跟隨河南文化代表團去美國俄勒岡州進行表演,“對方兩百多斤的個子,一看你的功夫打得跟摸魚似的,就會上來感受一下。”他很快將挑戰者制服。

不過,在朱天才看來,太極的實戰不必非得通過打人來展現。“我在美國教拳的時候,我可以站兩個小時,美國籃球運動員半個小時都站不了,這就不是一種比試嗎?”

相較於實戰過招,72歲的朱天才如今更註重太極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太極拳是一種道,是祖祖輩輩積累出來的大智慧,“繼承也是一種真功夫。”

另一位陳氏太極嫡宗傳人、廣州陳正雷太極會館館長陳娟同樣認為,現代太極拳的文化意義遠遠大於把誰擊倒。“現在韓國跆拳道館遍布中國的中小學,那麽多中國孩子天天要對著韓國國旗敬禮,全國各縣城都有幾家瑜伽館,而太極館才有多少,我們的傳統國粹才方興未艾,既要去偽存真,更需要共同推動。”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很多大師都是自封的”

“太極拳是一種攻防的功夫,隨著時代變遷,逐漸演化成養生為主,但技擊功能不可否認。”陳氏太極第十一代傳人陳照森說,之所以人們覺得太極拳不能打,是因為普通人接觸的太極,都以養生為主。

“既能健身也能技擊,但技擊只有很小一部分人在練習,能練出水平更要刻苦用心。”溫縣政協副主席嚴雙軍說,“就像菜刀,很多人是用來切菜,但你不否定它也能用來殺人。”

更深的誤解還在於,一些手段拙劣的太極“大師”層出不窮。一段拍攝於2012年的視頻報道顯示,經梧太極第一傳人閆芳曾表演“隔空打人”的神技,即掌推第一個人,其身後的其他人紛紛後退或倒地,誇張程度令人咋舌。

對於隔空打人,所有太極拳師都坦言,“身體不接觸打倒人,誰也沒這種能力,是惡意炒作。”但是陳照森相信“雀不飛”的絕技是存在的,祖上高手曾有人做到,“現在還沒看到有人達到這個功力。太極十年不出門,以前除了種地就是練拳,現代人很難持之以恒。”

對於大師的稱謂,朱天才也越加反感。“現在很多大師都是自封的,大師滿天飛,沒有標準,三年五年就敢稱大師。各行各業都有真假,練太極拳的三億人,才幾個閆芳?出現上百個人也微不足道。武術界早就對閆芳敲警鐘了,但她恬不知恥,遇到這種人能怎麽辦呢?”朱天才說。

為了讓來訪者真實體驗太極拳的實戰,連日來,陳家溝的拳師們讓躍躍欲試的來訪者全力攻擊。5月6日,一名挑戰者迅速出拳,拳師側身閃躲,順勢抓住打過來的拳頭一拽,挑戰者趴在地上。

這名拳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受電影電視劇的影響,普通人以為武術技擊很慢,打起來非常好看,“實際上太極實戰招數陰狠毒辣快速,幾秒鐘斃敵,打起來並不好看,管用就行”。

也有把挑戰者打傷的情形。嚴雙軍說,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一名武術家來陳家溝找王西安比試,“對方一拳打來,王西安一拎一松,對方倒地後喘不上氣來了”。

嚴雙軍與王西安私交甚篤,“馬雲多年前曾派助手到陳家溝暗訪,打聽哪個老師功夫好,後來找到王西安,一個月報酬100萬元。”

“誰掙的錢多誰功夫好”?

陳家溝誰的功夫最好?“誰掙錢多誰的功夫好。”一名村民如是回答。

作為陳氏家族理事會理事成員,陳海民並不反對這種說法。他覺得,太極拳這次所面臨的尷尬局面,與產業化、商品化不無關聯,“平時被捧到天上,摔下來就疼”。

陳家溝太極拳產業化肇始於1981年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的籌建,“當時學校屬於體育局,是公辦,教職工不允許開武館,只能偷偷教人。”曾擔任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的陳俊淩說。

上世紀90年代末,陳家溝成立旅遊辦公室,陳俊淩擔任主任,和村支書策劃旅遊景點,提出太極文化旅遊,“從那以後,村里出現了太極主題的旅社、飯店、商店和太極服裝店。”

2000年以後,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改為民辦,一些教職員工離開學校,開設拳館收徒。陳家溝的家庭武館興起。

陳照森原來就是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的老師,改制後,他開辦家庭武館,現在有學生二十多人,每人每年學費六千元,“也會開培訓班,兩百多人,每人收費幾百元”。

因為土地緊張,難以獲得批地,張福旺則租了場地開辦家庭武館。他的武館一年收徒100人,去掉吃喝,一名學徒純利潤1000元,每年辦一兩期學習班,一期一兩百人,一年下來收入二三十萬,“作為農民,收入不能算低了”。

陳家溝村支書陳景約統計,陳家溝村民三千多人,家家戶戶都有學拳的傳統,太極拳學校4個,像陳照森這樣的家庭武館三十多家,在外教拳的拳師兩百多人,太極拳的直接受益家庭超過200戶,幾乎所有的村民間接受益,“陳家溝打造成太極發源地後,村里3000畝地,有2000畝被企業承包做養生產業基地,每畝耕地每年可得超過千元的補貼。”

盡管全村因太極拳受益,但是陳海民認為,把武術、太極拳作為商品買賣交易,是很卑鄙的做法,“以前練拳是為了傳承,老師家就是拳場,誰給老師弄一兩煤油,弄個饃饃,就必須得教,那是義務。現在練拳是一個出路,屁股後教幾個人,就有吃喝了。”

陳家溝流傳這樣一則軼事,一名企業家來練拳,給拳師送來了一百斤茅臺酒,讓許多村民生慕。

“現在學太極拳人多了,授拳的人也虛了,有些人拳沒學個所以然,就敢另立門派,在外面不擇手段地掙錢。社會誘惑太多,難免出現各種借太極拳來欺騙。”陳海民說。

不過讓陳海民欣慰的是,陳家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至今沒被打破,“村里的孩子練拳不收錢”。

不過無論如何,太極拳已然是當地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2015年10月,焦作市組織全球百萬人演練太極拳,並申報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溫縣一名縣級幹部表示,今年焦作市正籌劃世界百城千萬人習練太極拳,“打造太極聖地,以太極拳為核心,實現一二產業融合,發展健康產業,是溫縣十三五計劃戰略目標。”

如今,陳家溝正是一片在建工地,許多圍繞太極文化的項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與此同時,約戰風波戛然而止。5月3日,中國武術協會發表聲明稱,“約架”行為有違武德,涉嫌違法,應堅決反對。5月11日,徐曉冬在一檔視頻節目中,落淚致歉。

武林以另一套規矩收場。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陳海民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91

共享租衣成創業新寵,洗滌鏈運營才是真門檻

效率,在女性服裝領域幾乎等同於金錢。季節變換、流行色叠代、有趣的櫥窗等諸多因素的變換都可以構成女性需要添置衣服的契機,甚至並不需要理由。這是撬動服裝商人們爭先恐後趕著季節批量設計、生產、銷售鏈條轉動的杠桿。

隨著互聯網不斷滲透後,服裝租賃也被披上“共享”的外衣,服裝租賃商們紛紛從低頻次場景服裝租賃切入更高頻次消費的女性日常穿搭,企圖分羹快時尚女裝市場,但這即意味著需要更快的運轉效率。

資料顯示,國內“共享租衣”的商業模型主要是來源於2009年左右興起在歐美國家的共享租衣,包括美國的Rent the Runway(下稱“RTR”)、Le Tote、德國的Myonbelle等是相對較早較成熟的共享租衣平臺。其中,RTR在今年3月得到了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和執行副主席蔡崇信通過藍池資本2000萬美元的風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起源於2009年的RTR是成立最早的在線租衣平臺。國內直到2015年才掀起共享租衣的熱潮,行業風口時期,大多創業企業模式幾乎是照搬了海外的共享租衣平臺模式——以包月租衣的模式進行概念販賣是市場擴張,即用戶按月支付一定數額的費用,之後用戶可在平臺規則下進行租借衣服的模式。

用戶租借衣服通過手機終端,再由快遞公司承擔物流,串起了消費者和平臺之間的交易往來。當中還有一層不可或缺的環節,即清洗維護。然而,目前這一環節也是最具爭議的部分之一。爭議的來源包括了資本端的效率核算和消費端的用戶信任程度。

在資本端,自營倉儲和洗滌中心其成本不言而喻。“自營倉儲和洗滌中心並非一次性投入就高枕無憂,就像是共享單車領域的運維一樣,鏈條人員密度較高、管理難度較大。不過自營的確可以控制產品流轉的效率。”曾在共享租衣項目中做投後管理的聶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件衣服在一個月內,以最高的運轉效率來算,只能完成4次租賃。通常衣服經過30次左右的流轉,基本就報廢了,如果是設計或款式複雜一些,使用的頻次則更低一些。”

聶陽指出,企業如果是與連鎖洗滌企業合作,則意味著服務鏈條更為複雜,對產品的損耗和效率把控的自主性也會差一些。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行業頭部企業之一的共享租衣平臺衣二三,即是采用與連鎖洗衣企業的合作模式,合作對象包括了北京福奈特和廣州天天洗衣。而其對手企業女神派則是自建倉儲和洗滌中心。

在消費端,大多數用戶則是有種種關於“交叉穿衣是否有衛生安全的隱患”、“平臺承諾了仔細清洗消毒,但衣服上或是有汙漬或是有異味”、“清潔是否到位”等顧慮。

“服裝衛生的問題一直是各個平臺用戶增長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像是衣二三純外包,一定程度可以轉嫁一部分資產壓力,但在品控上失分即代表著失去用戶。”聶陽說。

從服裝洗滌行業自身來看,其亦是常被市場詬病——洗滌質量上缺乏統一標準、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投訴反饋機制不成熟等等。

第一財經記者按照共享租衣每件衣服流轉20~30次計算,以女神派官網顯示50萬產品SKU,那麽對於它自身曾公布出來的,已自建1000平方米倉儲和洗滌中心則意味著是巨大挑戰。衣物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洗護處理,不僅質感會下降,還會縮短衣服的使用壽命。如此一來,也會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讓盈利空間變小。

衣二三的聯合創始人、供應鏈品牌組負責人金夢迪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共享租衣中間倉儲的運營管理,全部倉庫都要有退換貨功能,寄到清洗中心再重新歸檔,整個過程都需要智能倉儲,畢竟租的其實是時間,整個運營過程都在跟時間賽跑。

“共享租衣屬於進入門檻低,但運營門檻很高的模式,有一個由輕到重再到輕的過程。”清流資本合夥人劉博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道。

她認為,租衣是女性對穿衣豐富度需求的一個解決方案,低成本服務女性“下一件才最適合我”的購衣心理,也符合人群環保型消費的前衛理念。隨著物流成本的降低,電商穿衣數據推薦的精準度提升,訂閱租衣在售衣層面也有很大想象空間。

據了解,目前共享租衣行業的盈利主要是用戶的會員費以及以買代租的差價收入。不過在做市場調研時,第一財經記者卻發現,目前多數共享租衣平臺在與消費者溝通機制上極為不平衡。

曾是衣二三用戶的孫雨佳對第一財經記者抱怨,客服不重視客戶反饋,之前從平臺上租來的衣服配件丟失了,平臺要求賠償,衣服很顯然被穿過很多次了,折舊比例極少。

更讓她氣憤的是,其曾與客服溝通過在解決賠償問題時希望不占用自己工作時間,但客服並不理會,多次在其工作時間反複電話幹擾。她無奈付款後,卻一直沒有收到已經付款後的衣服。整個事件差不多耗費了3個多月。

“之後再也沒有使用過共享租衣平臺了。”孫雨佳說。

上亞資本創始人劉坤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共享租衣在國內有一定細分市場,但噱頭更多一些,畢竟大部分人還不太需要長期租借衣服,所以限制了利益增長,目前也是在探索階段,整體上利益增長取決於商業鏈服務的精細化、人性化、透明化。美國有RTR的成功案例得益於其文化支撐。在美國二手市場的消費文化成熟,借衣服、租衣服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國內缺少這樣的消費土壤,在某種程度上,創業公司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教育用戶。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