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根士丹利:滬港通將抹平兩地股票差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108

摩根士丹利稱,同一支股票在香港和上海兩個價格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摩根士丹利亞洲和新興市場策略主管Jonathan Garner表示,滬港通的推出將抹平兩地股票的差價,創造“一個中國”的股票市場。

在內地以人民幣計價的A股相比於在香港上市同一企業的H股,估值平均低7%。

Garner說,

A股和H股的價差將收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地價差最終將收窄至零。

上證綜指自3月中旬以來已反彈11%,投資者猜測政府刺激措施將推升中國經濟增長。上證綜指的增幅低於恒生中國企業指數20%的漲幅。計劃在10月展開的滬港通,將給外國投資者前所未有的機會進入大陸市場,並同時給予中國富人購買香港股票的機會。

7月23日,A股與H股之間的價差達到了自2006年以來最大。當時,內地投資者退出股市,而國際基金經理則等待滬港通的細節。

里昂證券亞太區市場調查顯示,在401名內地投資者中,77%的人對滬港通不感興趣。對普通投資者來說,50萬元的最低賬戶要求是其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的最大障礙。

里昂證券分析師表示,將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門檻太高。如果沒有資金門檻,潛在投資者的人數可能會擴大至90%以上。

港交所主席李小加稱,

盡管滬港通並不完美,但其有助於打開中國市場,提高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里昂證券和摩根士丹利表示,匯豐控股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是兩家最吸引內地投資者的公司。長江實業、匯豐銀行以及友邦保險(,亞洲第二大保險公司)提供了非常有趣的地理風險敞口,而這些是在大陸股市中所得不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91

深港通將成產業並購新通道 險資舉牌或遇成本困局

深港通就要來了,對內地資金來說,這又會產生什麽新玩法?

隨著2014年11月滬港通的全面開通,過去兩年的資本市場,出現了不少跨境並購案例;廣電運通通過港股通渠道直接買入神州數碼,華夏人壽買入哈爾濱銀行,樂視網通過再融資的方式入股酷派集團,這都顯示了港股較低估值,能夠成為A股公司做並購的理想對象,滬港通開通後,上述三個典型案例,也提供了產業資本運作的新思路。

隨著深港通即將開通,港股通標的範圍擴大,業內人士認為,預計會有越來越多A股上市公司效仿廣電運通、華夏人壽和樂視網的投資手法,未來港股的低估估值能否修複,取決於內地資金到什麽時候才能主導港股市場,而深港通正是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另外,保險資金也可望舉牌港股低估值的公司,但港股流動性不如A股,可能導致沖擊成本較高,會產生一定障礙。

深港通或成為產業資本並購通道

今年3月22日,廣電運通(002152.SZ)停牌然後發布公告,通過以公司名義開立的證券賬戶,使用自有資金通過滬港通渠道購買了港股神州數碼(現名稱“神州控股”)(00861.HK)的股份;因此廣電運通持股神州數碼港股超過5%因而達到了“舉牌”的標準,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神州控股最新數據顯示,廣電運通持有神州控股1.77億股,占比超過15.09%。

公告顯示,廣電運通此次投資是出於對神州控股業務發展模式及未來發展前景的認可和看好。未來如果股價估值合理,公司不排除繼續增加持有神州控股股權比例的可能,並與神州數碼在產業上深入合作,實現協同共贏。

神州控股的一位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廣電運通和神州數碼之間,業務上的確有一定協同效應,不僅僅是廣電運通自有的資金保值需求。具體來說,神州控股也賣ATM,這幾年廣電運通一直在討論買神州控股的機芯,公司從戰略層面考慮合作進展比較慢;入股後可能會業務上加強合作,有互補優勢。

銀河國際表示,看好神州信息(神州控股旗下提供IT服務的A股上市附屬)的前景,因為該公司在中國IT服務市場擁有領導地位,特別是在銀行、電信和政府等垂直行業,而且行業的發展亦正面。廣電運通和神州控股存在協同作用,而雙方業務的重疊並不多。

博大資本國際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越來越多內地企業會在香港舉牌,收購某些股權分散的上市公司;目前港股估值依然偏低,內地的企業做並購,處理可以比較容易,可以用較低的代價把內地A股市值的增加,這是利用兩地估值差價做市值套利的一種資本運作行為。如果一旦港股流動性上升估值也會上升,這樣的話內地相關方面並購的話,也可以通過協商轉讓的方式實現。

“就廣電運通買入神州數碼的案例來看,A股國企上市公司通過滬港通在二級市場舉牌港股民企;這表明廣電運通懂得利用香港市場的低估值做並購整合。深港通開通後,內地公司選擇會更多,這種新的產業並購方式,基本無需監管部門審批,未來甚至成為一種趨勢。之前樂視網投資酷派集團,盡管不是二級市場買入行為,但也有共通之處。”華南某券商投行人士對記者說。

險資舉牌新選擇,或遇流動性沖擊

根據深交所公布的港股通名單顯示,深港通開通後,內地投資者可投資港股公司數量,一共達到417家。港股市場的估值普遍比A股更低,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深港通的開通,港股通標的範圍擴大,將會有更多海外上市的公司,成為內地保險資金舉牌的新選擇;不過因為港股流動性遠遠不如A股,險資舉牌可能會遭遇較高的沖擊成本,此前萬科被“寶能系”和中國恒大輪番舉牌,主要戰場都在A股,而不是更便宜的港股,或許也說明港股的一定局限性。

此前,險資已開始港股的舉牌。以華夏人壽舉牌在香港上市的哈爾濱銀行為例,華夏人壽2月19日以2港元/股買入2.76億股哈爾濱銀行(06138.HK)股份,5月19日再以2港元/股的價格增持1.2億股,7月13日再以2港元/股增持哈爾濱銀行股份至約4.867億股,持有H股比例達到16.1%;不過按照哈爾濱銀行總股本109.96億計算,那麽持股還沒有到總股本的5%。

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稱,香港一些有價值的藍籌股,特別是估值低的藍籌股,可能會成為險資投資的對象,如果投資超過5%,構成舉牌,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一些傳統白馬股會具備比較好的並購價值,一些手握重金的產業資本可能會通過二級市場舉牌,獲得有價值的股權。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認為,險資舉牌港股會成為重要趨勢。因為A股目前估值普遍較高,舉牌A股的潛在獲利空間不大,深港通開通以後,隨著港股通標的進一步擴容,其中不乏諸多股權分散、高ROE且現金流充沛的優質企業。

關於險資舉牌的可能性,溫天納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內地資金參與,未來港股也會越來越“A股化”,一旦流動性和估值都提高,並且向A股靠攏的話,那麽對於內地資金來說,舉牌的成本也會大大增加,因此從中長期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未必會成為舉牌的主要途徑。

也有一位港股私募人士認為,相對A股而言,其實港股流動性畢竟不算好,每天成交額也只有A股十分之一左右;從此前萬科被舉牌來看,無論是寶能系和中國恒大,買入萬科主要都是買A股;盡管H股更便宜,但因為流動性有限,的確不算很適宜作大規模買入操作,這對保險這些如此巨量的資金來看,要舉牌港股上市公司,沖擊成本其實也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388

李小加:深港通將開啟互聯互通2.0時代

12月1日,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發布最新網誌:

“今年的12月5日註定將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我們翹首以盼的深港通在那天就要開通了!如果說兩年前開啟的滬港通是香港交易所互聯互通機制的1.0版本,為我們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那麽今日的深港通將引領我們進入互聯互通2.0時代。香港交易所通過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互聯互通,共同搭建起一個總市值70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市場,為內地和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與兩年前開啟的互聯互通1.0 時代相比,互聯互通2.0時代有哪些優化和升級之處?

第一,交易機制更加便利:

總額度限制取消免除了機構投資者的後顧之憂,將鼓勵更多機構投資者(尤其是海外機構投資者)參與滬港通和深港通。我們去年推出的特別獨立戶口(SPSA)服務,允許投資者在賣盤執行後才將賣出的股票轉移到經紀商進行交收,大大降低了海外機構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投資A股交收過程中的對手方風險,更加方便基金公司的參與。

第二,投資者準入不斷擴大:

滬港通剛剛推出時,內地基金公司和保險資金還不能使用這一投資渠道。在過去兩年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自2015年開始,內地基金公司獲準使用港股通,如今它們已經成為港股通投資者的重要一員;保險資金也在今年獲準參與港股通,香港交易所一直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和主要的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許多內地保險公司都對港股通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些進步顯示了內地監管機構對滬港通作為內地資金海外資產配置重要渠道的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機構投資者會選用港股通作為海外投資的渠道。

第三,投資標的擴容:

深港通下的深股通將為海外投資者開放一個全新的市場——深圳股票市場,作為中國的創新之都,深圳聚集了很多高成長的創新企業,深股通涵蓋的大約880只深圳市場的股票,將與滬股通投資標的形成良好互補。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涵蓋約417只港股,比滬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了近100只小盤股(包括恒生小盤股指數成份股及深市A股對應的H股)。投資標的的擴容,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內地投資者資產配置國際化和多樣化的需求巨大,因此,我們對於港股通的未來充滿信心。

當然,北上深股通的投資標的擴容較南下港股通更加明顯,南下標的擴容帶來的增量有限。深港通與滬港通下的港股通分別連通內地兩大不同的交易所,是兩條平行的通道,並不能互通,自滬港通下港股通渠道買入的港股必須經原路賣出,不能經由深港通賣出。因此,我們預計深港通開通初期,南下的港股通不會迎來很大的交易量,短期內可能會遠小於北上深股通和來自上海的港股通交易量。

第四, 未來將會納入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除了現有的股票,互聯互通機制還將把ETF納入投資標的。中國投資者投資海外股票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例如他們可能希望投資美國的生物科技股、中東的能源股、德國的制造業股票、南美的礦業股、澳洲的農業股等品種。目前,香港的股票市場還不可能吸引所有的海外公司都來香港上市,但是我們的“貨架”上有來自世界各國的ETF產品,南下投資者可以通過這些ETF來投資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股票。

當然,由於兩地現有市場結構、銀行間資金清算和交易假期安排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互聯互通要納入ETF面臨諸多挑戰,執行起來並不容易。但因為其戰略意義非凡,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爭取盡早納入ETF。

互聯互通2.0時代意味著什麽?

對內地投資者而言,坐在家里投世界。互聯互通意味著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本地券商、按自己的交易習慣投資海外市場,進行多元化的資產配置。

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坐在香港投中國。互聯互通意味著他們可以坐在家里按照國際慣例、透過國際券商投資內地市場,分享更多中國經濟成長的機遇。

滬港通和深港通的交易模式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市場成效。兩地市場存在巨大差異,而這種差異短期之內不可能消除。滬港通和深港通采用了“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這樣投資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交易對方市場的股票,但同時遵循對方市場的一些特殊規則。在互聯互通的過程中,投資者、業界和監管機構都就對方市場的運作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接觸和認識,雙方市場在互動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毫無疑問,這將推動兩地市場的共同變革和進步。同時,滬深港三地市場因為投資者群體、交易和結算體系等的差異,市場運行的差異會在較長時期內存在,這恰恰賦予了廣大投資者更多的選擇,他們可以充分運用他們的智慧,進行更為多樣化的投資。

對於香港而言,互聯互通2.0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整個中國資本市場開放的進程來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香港始終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多年前,香港把握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為內地企業籌集資金,並成功轉型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

20年後的今天,互聯互通的不斷延伸為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讓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一方面,海外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投資更廣闊的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內地投資者也可以通過香港邁出海外投資第一步,令香港市場的財富管理功能將會更加強化。不難預見,香港市場的籌資能力和發展條件也會因此而提升。

換句話說,過去是中國的“貨”在香港,世界的錢來香港買中國的“貨”。互聯互通時代將會帶來巨大的變化:今後世界的錢到了香港,經過香港這一跳板買國內的“貨”,然後中國老百姓的錢到香港買世界的“貨”。這意味著香港將來的作用和任務,就是把世界的“貨”帶到香港來,讓中國人在家里投世界。香港將從中國的集資中心,發展成為中國的國民財富國際配置中心,國內外的資金和金融產品都將因此匯聚在香港,這樣香港就不可能邊緣化。

互聯互通是權宜之計,還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市場機制?

互聯互通最大的生命力在於,它解決了一對似乎不可能解決的矛盾:既要交易便利,又要風險可控。

由於互聯互通機制采用本地市場原則,投資者交易對方市場的股票很方便,如同交易本地市場的股票一樣自由。但是,結算交收的閉環設計,可以保證買賣對方市場股票的資金最後都原路返回,而不會以其他資產形式留存在對方市場,巧妙地實現了風險的全面監控,贏得了監管機構的信任。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在中國資本項下完全開放以後,監管機構不再管控資金流動的風險,互聯互通機制會不會馬上失去生命力?

即便資本項下完全開放,市場仍然是由具有不同風險偏好和投資需求的投資者構成的。無論是北上還是南下的投資者,大致都可以分為三種,我把他們分別比喻作研究生、大學生和中學生:有能力、有資源、有渠道、有意願並早已自行投資海外的好比 “研究生” ;無論是否開放都對境外市場不感興趣的投資者好比“中學生”;而比“中學生” 有較多資金、投資經驗、有需要將一部分資產配置在海外、卻不敢直接投資海外市場的則好比“大學生”。

互聯互通就像是一所大學,一些“大學生” 將畢業成為“研究生”,但又有一部分“中學生”會成長為“大學生”,而滬港通與深港通正好為這些“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境外投資渠道。盡管中國資本市場會越來越開放,但不同市場的交易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失,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而設立的互聯互通機制將長期存在,並為更多中國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的解決方案。

在互聯互通2.0時代之後還有哪些發展目標?

在互聯互通2.0時代,我們的“股票通”戰略在二級市場層面已基本完成布局。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優化“股票通”,並按照既定規劃將這一模式延伸到更多資產類別,例如ETF、新股、商品、債券等等。

李小加表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會一起書寫互聯互通新篇章、迎來互聯互通3.0、4.0、5.0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58

深港通將至A股打開通向世界的第二扇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169

香港證交所大廳。(東方IC/圖)

深港通開閘後,上海、深圳、香港三個證券交易市場將得以血脈相通,連接成為一個超過70萬億市值的共同體,交易量加起來直逼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這件事這麽好,以至於中國人做了兩次。”一家外媒把即將於12月5日到來的深港通和兩年前開放的滬港通巧妙地聯系在了一起。

隨著深港通幾天後開閘,上海、深圳、香港三個證券交易市場將血脈相通,連接成為一個超過70萬億市值的共同體,交易量加起來直逼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

對於內地股票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只要有A股賬戶就可以購買在香港上市的港股,進行國際資產配置;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這是一條不必事先經過中國主管部門批準、借道香港通往A股市場的康莊大道。

而無論資金南下(內地資金投資港股)還是北上(境外資金投資A股),最終都將使用人民幣完成交割,這也是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第一次在國際化市場上進行交易。市場普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邁出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把圓管子和方管子接在一起

滬(深)港通的制度設計誕生於深圳的一家小茶館。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曾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那是2012年的一天,他與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坐在一起探討滬港兩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構想,並在一張紙上畫出了最初的框架。

草圖主要想解決的問題是,內地和國際化的香港在證券市場結構、交易制度、基礎法律、監管等層面存在巨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國外資金請進來,同時也讓中國資本走出去。

2014年4月10日,總理李克強在博鰲論壇首次提出開通滬港通,此舉被譽為開放中國內地股市的里程碑式舉動,國際投資者首次無需特殊牌照就能夠交易中國內地股票。兩年後,滬港通再度擴大了可交易範圍。

借深港通開通之際,李小加前不久在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做了一次專題演講,其間,他用極為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如何打通兩地資本市場。

在李小加看來,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在不改變交易者交易習慣的前提下,“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

比如內地老百姓投資港股,就可以直接通過中國的券商下單,中國的單下完後拿到上交所和深交所,再由兩個交易所把電子單統一拉到港交所,形成價格;反過來,國際投資者購買A股則是通過境外券商下單,單子匯聚在港交所,由港交所拉到滬、深兩個交易所。

在三大交易所負責交易的同時,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簡稱中登)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簡稱香港結算)則會分管結算和交收。比如國際投資者投資A股有買有賣,當天買賣相減後得出一個凈價,買得多就欠中登錢,賣得多就欠券。然後香港結算就會代表所有國際投資者,每天晚上七點半,和中登進行交割。

因此,在股票股東的構成里,無法看到通過滬(深)港通購買股票的股東是誰,而只能看到中登和香港結算。由於內地實行實名制,香港結算為境外投資者代持A股的做法,這個問題仍需兩地證監會努力解決。

值得註意的是,滬(深)港通交割全部使用人民幣。如果香港方面為凈賣出,香港結算將從中登收取人民幣;如果香港方面為凈買入,香港結算則向中登支付人民幣。內地反之亦然。

“我們把圓管子和方管子接在一起,讓水可以流動。”李小加說,大家不用見面、不用離開家、不用離開交易場所和交易習慣,完全按照交易本地市場的規則下對方市場的單,然後由交易所和清算結算公司把兩個市場連在一起,“突然一片天地大出來”。

閉環里的全球資產配置

中金公司原董事長李劍閣曾在一次論壇上回憶滬港通剛被宣布時的場景:所有香港財經官員都說一無所知,只知道有這麽一件事,但是感覺遙遙無期。隨後,他被媒體團團圍住,要求點評滬港通,他說了一句話:不以行情論利弊,滬港通的開通應該看作是一個長遠的好處。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三大主題”,轉口貿易、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其中,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三大主題概括起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錢往中國走”。

但在2014年,中國第一次出現對外直接投資(ODI)超過了外商直接投資(FDI)。這說明隨著政府、企業和居民財富、資本的積累,中國已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

而隨著中國由資本輸入國轉向輸出國,人民幣資本將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挑戰是,購買海外資產過程中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給人民幣匯率帶來下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2015年這個時候,中國大概有3.6萬億的外匯儲備,如今這一數字下降到了3.1萬億。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李小加演講後點評,在中國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內地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港交所正越來越頻繁地前往內地推介香港。近日,港交所中國客戶關系及市場推廣部高級副總裁周曉殷就在深圳一次推介中,反複強調,他最想講的是——滬(深)港通的機制和設計,整體上是一個閉環。而閉環的意思即,人民幣是鎖在這個系統里跑不出去的,買的時候用人民幣交割,最後獲利回歸的時候還是人民幣交割。

李小加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三件大事都是通過香港實現的,而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滬(深)港通也幫助香港重新找到了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以前香港是把全世界的錢集中起來送到中國,今後則是吸引全世界的企業赴港上市,把世界帶到中國腳下,“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像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另一方面,滬(深)港通的意義還在於倒逼內地資本市場改革。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滬港通和深港通為國際投資者開了一扇門,而這些投資者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能發出來自國際資本市場的聲音,就像啄木鳥一樣,能極大地促進A股市場規範化。

滬港通的成績單

中投公司副總經理、中國證監會國際部原主任祁斌在2016年8月底答記者問時,首先回顧了滬港通開通以來的運行情況。不少指標為深港通的“升級”提供了參考依據。

比如滬港通放行時,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其中,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每日額度為130億元;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每日額度為105億元。

但滬港通在過去兩年的表現中,滬股通每日額度平均使用5.97億,使用率在5%左右,使用率過半的天數僅有11天;港股通每日額度平均使用7.72億元,平均使用率7.36%,使用率過半的天數只有3天。

在這種情況下,滬(深)港通取消了每年總額度的限制,僅保留每日額度。祁斌表示,每日額度使用率平均用下來不到10%的水平,大家感覺是有富余的,所以也不再需要通過總額度限制進行風險管控。同時,取消總額度有利於吸引境外長期投資者,有利於更充分發揮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的積極作用,也標誌著更大程度的開放。

總體而言,南下資金要熱過北上資金。滬股通兩年來累計交易金額是21004億元,凈買入1322億元;港股通累計交易金額是10098億元,凈買入2243.59億元。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分析師洪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北上資金2016年以來有所下降。一個原因是2015年A股股市泡沫破裂,影響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另外一個就是人民幣貶值加速,因此南下資金增加很快,可以視為一種對沖行為。

在洪灝看來,之所以可以對沖,是因為港幣與美元掛鉤。盡管人民幣始終用於交割,但是南下資金在購買港股時,人民幣還是要在交易系統中被兌換成港幣。

不過,前金牌分析員張化橋10月份在深圳做了一次關於滬(深)港通的演講。他認為,買香港的H股和紅籌股其實買的還是中國的基礎資產,並沒有逃避人民幣匯率問題。唯一的好處是,港股和紅籌股比A股便宜了很多。

“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曾是國際投資者更偏愛的選項,不過滬港通已成為更受歡迎的選擇。”高盛(Goldman Sachs)大中華區股票交易主管Christina Ma向FT表示。

QFII機制缺陷在於,交易制度不夠方便(限於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審批時間漫長、資金鎖定期3個月或1年、必須指定境內銀行托管、自主匯兌),並且也不允許隨意撤回投資。

洪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滬港通的額度並不需要事前審批,相較於QFII,國際投資者的群體也擴大了。

“第二扇門打開了”

深港通還將擴容兩地股票。截至2016年8月29日,境外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可投資685只內地股票,深港通將再為他們奉上881只,大概能覆蓋3/4的內地股票。同時,318只港股也將增加99只,約占香港上市股票市值的87%。

“第二扇門打開了。”錢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在中國股市和人民幣匯率發生大幅波動後,深港通能如期開通,說明前期滬港通未出大的風險,這套互聯互通機制經過實踐檢驗是行得通的。

錢軍推測,未來深港通的成交量將更為活躍。因為與國企股眾多的滬市相比,新興行業的中小市值公司在深交所占比較高,同樣,香港此次新增了市值超過50億的小型股,其中不乏騰訊類的科技型企業。這些新增標的都更符合傾向於價值投資的國際機構投資者的策略。此外,再加上深圳毗鄰香港,文化相近,交流頻繁,兩地的投資者彼此更為了解。

證監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初,以機構為主的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內地股市的投資比例只占到2%。這跟香港的46%、日本的26%、俄羅斯的23%相比微不足道。而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大企業債市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股票市場。

中國已經連續第四年申請加入明晟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MSCI又稱全球股市俱樂部,包含來自23個新興市場的833只股票,如果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將迫使追蹤該指數的基金公司投資中國A股,從而引發巨額資金流入中國。

為了推動A股納入MSCI,祁斌在上述場合講到,2015年他們曾經做了一次路演,跑遍了紐約、波士頓、倫敦、愛丁堡幾個資產管理中心,直接面對當地的機構投資者。

錢軍認為,深港通取消總額度,以及港股通的額度實質上擴大一倍,意味著中國A股對外開放的這扇門開得更大了,這對A股納入MSCI是有正向推動作用的。

不過,據FT報道,外資準入問題是阻止MSCI納入A股的癥結之一。比如賣出A股的外國投資者每月匯出資金不能超過境內資產的20%,這意味著他們需要5個月時間才能退出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05

中金:深港通將推動港股上升

1 : GS(14)@2016-08-16 06:18:16

【明報專訊】中金昨日也發表報告預計,監管機構將於第三季度宣布,深港通年內正式通車。當中,該行預計,新深證成指成分股,以及深圳香港兩地上市公司,可能成為深股通的北向投資目標;考慮到南向參與者目前多數為散戶投資者,對港股通額度會否擴充存在不確定性。

該行表示,深港通將推升整個港股市場,皆因進一步的資金流入,市場的樂觀情緒,以及相對較低的估值和高股息回報率,都是港股進一步上升的動力。

中金建議可關注受惠深港通的股票,包括直接受惠深港通開通的券商板塊以及港交所(0388);第二是恒生小型股指數成分股中,可能較受A股投資者喜歡,當中估值有優勢、流動性不錯的股票,如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中國擎天軟件(1297)、華熙生物科技(0963)等等便值得看高一線;第三是H股相比A股折讓較多的深港兩地上市股票,比如浙江世寶(1057);另外中金也推薦了可能受益深港通的部分深圳股票,比如美的、洋河股份等等(見表)。

匯豐昨日也發表報告表示,恒生中小指數成分股將借力深港通通車展開升勢,該行認為,最近的成交表現反映市場情緒好轉,中小股的成交也在持續增長,說明存在上升動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155&issue=201608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