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策利好助推農險發展迅速 中華農險攜互聯金融巨頭轉型

7月15日,在中華聯合保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華保險”)2016年客戶服務節上,中華保險總經理李迎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南方洪澇災害對中華保險影響最大的是種植業和養殖業,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報案的損失核算將超2000多萬。

李迎春說,面對這樣的災情,中華保險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充分發揮保險作用,為種植業、養殖業大戶解決後顧之憂。保險資金也已經準備好了,一旦核準完畢,就會用最快的時間把經濟補償送到保戶手里。

誕生於新疆建設兵團的中華保險,最早在新疆開展農業保險,由於中國西北邊陲省份每年都會遭遇惡劣天氣,新疆分公司幾乎每年為之補損超2億。李迎春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公司實力的增加和平時的積累,中華保險有能力去應對這些惡劣天氣。對於廣大種植大戶、養殖大戶需要進一步增強保險意識,提高參保的積極性。目前,總體來講,農險的承保率不是很高。

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保險在國家重視和政策推動下,由小到大,由弱至強,不斷壯大。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探索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這是首次以黨的正式文件的形式來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措施予以確定下來。2007年,中央財政首次列支21.5億元進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拉開了政府補貼農業保險的帷幕。正是在這一政策的刺激下,各地紛紛開展多種模式的農業保險試點,使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中華保險是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和國家財政補貼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的承擔者之一。目前,中華保險在農險業務市場的占有份額多年穩居國內第二位。李迎春稱,隨著農業保險業務逐漸放開,不斷有新的主體介入,中華保險還是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他解釋說,一是公司有固定的農險客戶,首個團單就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大戶,新疆建設兵團99%都是中華保險的農險大戶,在湖南、內蒙、山東、河南等省份都有固定的客戶,包括有的縣整個種植業、養殖業都由中華保險承保。二是中華農險經營歷史悠久,擁有一支經驗豐富、服務周到、作風過硬的農險承保、理賠專業隊伍,中華農險機構網點覆蓋全國、深耕基層,特別在中西部服務網絡具備顯著優勢。

面對未來的激烈競爭,李迎春說,公司也做了充分準備的創新,比如在險情查勘方面,一方面跟部委合作,現在也可以通過無人機、衛星掃描進行查勘,另一方面跟螞蟻金服合作,為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大戶提供信用保證保險。

此外,依托傳統農險優勢的基礎上,中華農險進一步開發創新了諸多新險種、新經營模式。去年中華保險參與了農業部“三補合一”改革試點項目,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銀保”(“政府+銀行+保險”)合作模式,在湖南省益陽市簽訂了首張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性農貸保證險保單。

具體來說,通過這個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向農業銀行申請貸款時,向中華財險投保(保險費率不高於貸款本息的3%),銀行以保單為擔保發放貸款(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央行同期基準利率上浮的20%,承擔不高於30%的貸款損失),當借款人未能如約還貸,則由中華財險如約賠償。湖南省財政廳和農委還為此按照專項資金與貸款金額1:100的比例,設立了風險補償專項資金。

在實踐中,中華保險也探索向前端延伸,提供貸款保證保險解決農戶融資增信需求;向後端延伸,整合外部資源,創新解決農產品價格風險問題或農產品銷售問題。

值得關註的是,中華保險整合了農業產業鏈中的相關資源,為目標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融資+保險+平臺銷售”一體化服務。目前公司跟新希望六和等眾多農業龍頭企業,京東農村金融、螞蟻金服旗下的招財寶等互聯金融巨頭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關系,並在去年進行了有益嘗試,成效初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85

農險多種創新方式“助農” 經營模式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完善農業保險制度”作為一個單獨的要點來陳述。而從近兩年農業保險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天氣指數保險、保險+期貨,還是互聯網+農險,農險的創新不斷。不過,專家也表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仍然有待完善,產品和經營模式的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農業保險多種創新方式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探索開展重要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以及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而多家險企已經開始了相應的嘗試。以安信農保近日在上海嘉定區馬陸鎮開展的“葡萄降水量指數保險”試點為例,該產品選取了對葡萄生產影響較大的降水量作為保險責任。在保險期間內,當實測累計降水量達到約定觸發值時,保險公司會快速將賠款賠付到戶。

“一些農業項目已不斷向規模化、集約化及設施化發展,傳統的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手續相對繁瑣,時效性也較差,已滿足不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這也倒逼保險公司由傳統農業保險向現代化新型農業保險跨越。而氣象指數保險以氣象指數而非實際損失為理賠依據,有效提高了投保農戶抗災自救的積極性,真正保障農戶降低災害損失,獲得風險保證。”安信農保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此次一號文件也首次將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列入其中。所謂“保險+期貨”模式,是指以期貨品種為保險標的,在保險期間,因保險合同責任免除以外的原因造成該品種期貨合約的價格低於約定價格時,視為保險事故發生,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約定負責賠償的保險。農民或者農業企業通過購買該農產品價格險來管理價格風險,減少或者平抑由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對自身的生產經營所帶來的沖擊。保險公司則通過在場內或場外購買與承保品種相同的看跌期權以對沖承接的風險。

事實上,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而人保、太保、陽光保險等險企也已針對大豆、玉米、雞蛋等分別推出了期貨價格保險。

另外,互聯網+農險的形式也被一些保險公司運用進了農業保險。記者了解到,在太平財險近日推出的“千縣千品”計劃中,太平財險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介入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監控產品檢測、包裝盒標識等關鍵環節的全程信息系統,建立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由太平財險承保的每件農產品都可以通過記錄的二維碼追溯到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質量指標及保單信息。

創新還需政策扶持

保監會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

盡管農業保險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專家認為,我國的農業保險制度還有待完善,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需要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對規模經營農戶的風險管理和收入支持作用較大,但數量眾多的小規模經營農戶自繳保費的意識仍然較差;而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說,逆選擇、相關人才的匱乏、準確數據的測量等都是挑戰,另外保險公司的產品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也需要政策的進一步扶持,上述的天氣指數保險就是一個例子。

據了解,目前的天氣指數保險基本都是由地方財政一定比例的補貼,而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朱俊生、庹國柱撰文表示,目前,中央財政主要對大宗作物保成本的傳統農業保險提供保費補貼,這樣,對於區域產量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指數型保險的保費補貼存在爭議,這不利於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型。以區域產量保險和(或)天氣指數保險取代當前的物化成本保險,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農業保險理賠成本,緩解農業保險的經營困境。因此,財政部門應支持指數保險產品的發展,促進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的轉型。

另外,上述兩名學者也建議探討通過全額補貼,支持構建為農戶提供最基本風險保障的普惠性農業保險體系的可能性;借鑒國際經驗,更好地發揮政策性農業保險在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建議我國保險監管部門建立農業保險產品創新與開發的激勵機制和產權保護機制,鼓勵商業保險公司積極進行產品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72

大數據助力“互聯網+”農險發展

近年來,農業保險對農業連年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的“穩定器”和“助推器”作用。然而,一些傳統農業保險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在近日舉行的“農村金融與保險”論壇上,專家表示針對農業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以及國際競爭風險等,都需要農業保險的介入。而“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型農業保險則需要大數據信息化來“加持”。中國太平保險集團總經理李勁夫在論壇上表示正準備積極推動信息化進村入戶工程,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對全國60萬個行政自然村的全覆蓋。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爆發式增長,保費收入由2007年的51.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74.7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保險大國;參保農戶由2007年的4981萬增加到2015年的約2.3億戶次,保險觀念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所接受;經營農業保險的機構從2007年的6家增加到2015年的26家,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搶灘農險市場。

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表示,近年來農業部聯合保監會、財政部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保險範圍,降低保費費率,不斷推動農業保險從制度層面上的創新和提升,為增強農業風險抵禦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穩壓器”、“保護傘”的作用。

例如,一些保險公司推出的天氣指數農業保險、農險“保險+期貨”的試點、農產品質量保證保險等都為農業保險創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介紹,今年經過一系列嚴格評審,有12家期貨公司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獲批立項,其中有9個玉米試點、3個大豆試點,主要覆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玉米大豆主產區。

但屈冬玉也坦言,我國農業保險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保險覆蓋面不夠、保障水平比較低、補貼分擔機制不合理、巨災保險分散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需要深入總結經驗,借鑒國內外成功的做法,深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主體、不同產業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加快發展實現適應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的農業保險。

李勁夫分析稱,目前農業保險發展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農業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風險保障的需求更加凸顯;二是農業產業對保險融資的需求更高,保險資金是安全靜態的優質資金,能更好地滿足農業對現代資金的需求;三是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化服務需求更高。

“現在不管是從種子到收產,從生產到消費、從農民播種化肥、農藥、信息化服務都提出了一條龍的無縫連接的一些新的需求。”李勁夫說。

而這種需求背後又使得“互聯網+”時代的現代農險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沒有數據的積累、調查和分析,保險又是盲目的。”農業部市場經濟與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

對此,農業部和保險公司都將在信息化、大數據方面著力布局。

李勁夫表示,中國太平正在與農業部有關部門展開前期的有關探討,積極推動信息化進村入戶工程,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對全國60萬個行政自然村的全覆蓋,研究論證參與對接涵蓋全國80%的農產品流通、具有4469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大數據建設,實現從大棚設施保險、農產品保險到農產品價格指數保等產業的全覆蓋。

唐珂則介紹稱,作為農業農村大數據落地的第一個項目,農業部正在籌備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大數據平臺。該項目將在全國的446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選出一千家,再從其中選十萬個商戶,再連接一百萬的新型農業主體,將生產信息、流通信息、銷售信息、市場信息都作為大數據的積累來建設,最終判斷農產品的一些價格走勢,從而有效地控制市場風險,也為農業保險提供支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83

保監會6月啟動農險承保理賠專項檢查

據保監會網站19日消息,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國保監會關於強化保險監管 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整治市場亂象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國保監會近日印發《2017年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專項檢查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於6月初啟動農業保險專項檢查工作。

《方案》提出,此次專項檢查的主要任務是強化農業保險監管,規範農業保險市場秩序,推動保險公司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控,有效提升承保理賠檔案完整性、真實性水平,夯實農業保險合規經營基礎,促進農業保險健康持續發展。《方案》明確了此次專項檢查的工作重點。一是重點抽查農業保險業務規模靠前的機構,及內控管理薄弱的機構。二是重點核查違規問題屢禁不止、市場反映比較突出、基層機構服務能力差距明顯的地區。三是檢查內容重點以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檔案的完整性、真實性為主,在此基礎上,視情況對業務真實性開展延伸檢查。

《方案》明確了檢查的方式、時間以及問題整改等方面的各項要求。保監會將抽取若幹保險總公司開展重點檢查,各地保監局負責檢查轄內經營農業保險業務的省級分公司,專項檢查於2017年6月初啟動,預計持續3個月左右。《方案》要求,對以往檢查發現的問題,在本次檢查中發現仍未得到有效整改的,依法從嚴處理;要加強對檢查發現問題後續整改情況的跟蹤監督,對問題突出且未按監管要求整改的,依法采取進一步的監管措施,切實維護農業保險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

下一步,中國保監會將堅持從嚴監管導向,密切關註農業保險領域各類違法違規問題,對存在突出問題的重點保險機構和地區持續開展現場檢查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