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自己煉油好省錢 達美航空撥錯算盤


2013-05-20  TCW  
 

 

日前,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信心滿滿的告訴美國新聞網站Philly.com,去年買下的煉油廠即將在今年第二季獲利七千五百萬至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二億元至三十億元)之間;但提供全球經濟商情分析的易康麻特司(EconMatters)回顧過去近一年表現,繼去年第四季的六千三百萬美元虧損之外,煉油廠今年第一季仍將虧損一億美元,達美航空的垂直整合效果不如預期。

當初以一億五千萬美元自可那可菲利普(ConocoPhillips)手中買下的菲利普六十六煉油廠(Phillips 66 refinery),將預期為達美航空每年省下三億美元的燃油成本。不料,去年購併案一經公布之後,各界便不看好。

首先是「先天不足」:因受煉油廠原本設備規格所限,須採用較布蘭特原油昂貴的奈及利亞原油為提煉原料;即便達美航空現正計畫以油車自北達科他州採購規格相容的巴肯原油,但增加的運輸成本,已為每桶燃油成本先增加了二十二美元。

再來是「後天失調」:雖然廠區撐過了去年年底的珊蒂颶風無大礙,但根據能源商品評價機構普拉茲(Platts)消息,當初從美林(Merril Lynch)挖角而來、主導煉油廠購入案的核心人物羅格雷斯(Jon Ruggles),卻已閃電請辭。

垂直整合無益企業獲利

達美航空並不是史上第一家,為了省油費而想自己產油的航空公司。

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導,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曾經在一九七○年代後期買下數家油源探勘開發公司,但最終下場仍是將其切割出售。

當時的員工、現為航空業顧問的曼恩(Robert Mann)表示,這些油業公司的總產能,僅足夠提供一架波音七○七客機使用,實在沒有多大價值。

到了一九八一年,歷史再次上演:在《彭博》(Bloomberg)報導中,化學大廠杜邦(DuPont)曾以七十億美元買下可那可煉油廠(Conoco Inc.),為當時史上最大企業購併案。原意也是為了確保杜邦石化產品原料的供給及價格穩定,但時間證明,此舉非長久之計,杜邦在十八年後選擇出售煉油廠業務。

針對為何近數十年來,產業界中垂直整合發展逐漸的減少,康州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經濟學家藍格羅伊斯(Richard N. Langlois)認為,背後的邏輯在於當市場運作良好且交易成本及環境維持正常時,企業就應該向市場購料,選擇垂直整合、自行生產的商業模式,對於成本節省並無助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