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创业板“辞职潮”道德拷问更需关注制度成因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10.html

于创业板公司高管在上市之初即掀起密集的“辞职浪潮”这一现象,市场关注角度与评价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经营 者的“短期行为”问题,诸如经营者的信心危机与投机动机问题,诸如创业高管们的诚信品质与公德缺失问题,等等。与这些关注相伴的是市场各方对辞职高管的 “道德审视”,认为这一行为本身对上市公司利益构成了伤害,对相关行业、对创业板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伤害,使得人们对创业板承载的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希 望臻于破灭。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有道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体现的是经营者自身的短期行为吗?——当然是。这些辞职高管大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 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就是对企业家们的投资,市场期待的是被投资公司高管、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们借上市契机带领公司快速成长,而这些高 管在上市不满一年却选择了辞职,这不是“短期行为”是什么?

辞职高管们是在进行投机吗?一系列的观察证实高管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减持股份进行套现,而且,高管的辞职行动显示其减持愿望如此迫不及待。如果排除出 于慎重的战略安排原因或者持股者急需资金进行套现等原因,那些上市不到一年即期待着套现并着手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高管们,不是投机又是什么?

高管辞职对上市公司、对市场会造成伤害吗?毫无疑问!高管股东减持股份释放出的是对未来股价表现信心不足的信号。每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初向投者 描绘了未来成长的美好图画,创业板上市如同一艘初入海洋的舰艇刚刚启航,但就在此时舰艇的舵手们却因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逃逸了,还有什么比这类“事件”更能 对舰艇、对舰船上的乘客造成伤害吗?因此,无论从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从投资者、以及创业板市场各个层面来看,创业板公司高管密集辞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辞职高管进行“道德拷问”之后,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更需关注的应该还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创业板高管们甘冒市场道德诘难而选择辞职以等待尽快套现?

创业板高管“辞职潮”的背后缘于“信息不对称”之下优势方的高管们的精明的利益计算,而成本-收益对比之下的利益计算正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 目标。——如果现行股价被高估、甚至被“严重高估”以至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水平,在股份“确定性的收益”与“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经营与价值的对比之中,高管 们选择前者,不能不说是个人利益计算时的理性抉择。而只要规则允许,抛开道德(自律)层面,这种博弈是符合现行约束条件之下的游戏规则的。所以,从规范意 义上来说,如果认定这些现象不合理、不应该发生,如果博弈的一方高管们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具有“他律”层面的违规过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规则与制度本身 进行反思。

创业板公司“大批量”的高管辞职涉及的市场制度缺陷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很显然,高管急于套现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价被高估,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市 公司股价的高估?二是由产生“动机”到“付诸实施”是有条件与过程的,如果条件很严苛,仅有动机尚不足以促使高管们即刻行动。那么,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 高管们无意识地集体采取了实际的行动?

关于第一个问题,公司股价可能被高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新股IPO方面的某些安排。首先是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定价一般是“随行就市”,当市场条件较好而对新股接受度较高时,新股发行定价就高,创业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孵化 器”,其所承载的上市公司超高成长的“各方期待”引发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捧,因而股份在一级市场给予了较高的溢价。而“享受了”超高溢价的上市公司筹集 了超过企业项目需要的过多资金,巨额融资根本就不能为其经营与投资所需完全“吸纳”,使得企业的“业绩成长”步伐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从而埋下二级 市场股价泡沫的隐患。其次,是现行的股份承销方面的安排抬高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同时又使得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向二级市场传导。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新 股发行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庄家模式”,而特别设定的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让作为新股的承销商的机构投资者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新股发 行中这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政策倾斜,扭曲了新股发行价格,也使得刚上市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成为制造“新股泡沫”的助推器。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 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锁定时间为3年)。在上市12个月后,在职高管每年出售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股票的25%。如果高 管人员离任,在遵守上市12个月禁售期的规定之后,辞职6个月后即可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了。显然,正是股份锁定在职与非在职的不同规定,成了部分高 管选择以辞职以尽可能快速套现的制度成因。

而探寻到症结背后的成因,就不难“对症下药”地进行规范与治理了。药方其实并不难寻,那就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与新 股股价生成机制,深化与细化高管股东股份锁定期限的规定。关于后者,笔者认为,现行制度中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股东1年的持股锁定期远远不够,如果说控股股东 或实际控制人36个月的锁定期主要基于既保持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利于打通资本退出通道以吸引风险资本涉足创业板“种子公司”这一指导原则,因而“期 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的话,那么,着眼于去除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长期经营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具体决策与实施者的高管持股,其期限至少不 能太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5

20年财富与梦想拷问:好贪婪?坏贪婪?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2/635302.html

中国这潮起潮落的20年股市大海中,有人在求富的坎坷道路上懵懂地创造了奇迹,有人用自己的鲜血与泪水谱写了 一曲悲壮之歌,有人以荣誉和财富为后人换来了长鸣的警钟,也有人用理想和胆识造就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精彩博弈。而这样的故事,仍将在中国股市继续上演,因为 千百年来,人性从来就没有任何改变。

每一个在股市搏击的成功者,都具有能够战胜自我的优良潜质,而每一个在股市留下遗憾的投资者,大都又是由于被自己所击败,他们因为过于贪婪而饱尝了 风险的噬咬,又因为过于恐惧而错过了一次次的机会。透过市场的浮红沉绿,谨小慎微、胆大妄为、坚定果断、犹豫软弱的各色人等在股市这个大舞台上展示了淋漓 尽致的表演。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了投资者的成败……

改革开放后,中国股市第一次财富效应的巨大冲击,酝酿在不起眼的认购证之中。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只有8家公司的股票 上市交易,俗称“老八股”,股票成了稀缺资源,严重供不应求。原本30元一张的认购证,立刻被炒到了1万元一张,变成了当时全上海最抢手的商品,而它甚至 还不是股票,仅仅是股票认购摇号的凭证而已。

财富是什么?为什么人类对财富如此孜孜以求?1732年,富兰克林告诉世人:获取财富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追求财富是人类共通的诉求,但是在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过程无比艰难。当市场经济的大门真正向中国人敞开的时候,长期压抑的财富梦想开始被释放出来。当整个社会承认了追求个体财富的正当 性,脱胎换骨式的革命性变化也就随之发生了。

面对风险,疯狂逐利的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从天而降,激发了人们更强烈的求富欲望。规则尚未确立,游戏已经开始。中国股市早年岁月中,暴富与风险同行,机会与陷阱并存,当意外之财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时,这样的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有人说,经验是由青春换来的。当我们今天苍凉地感叹中国股市20年沧桑岁月、跌宕起伏时,现实中的股市仍然像大海中不断推进的波浪一般,不给投资者 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股市一轮又一轮的暴跌和暴涨,一时盈利的狂喜和骤然亏损的狂悲也在众多投资者身上交替上演。贪婪也许并不 是坏事。贪婪驱使着一代又一代锐意进取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他们有眼光、有梦想、富有冒险精神,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财富涌流 的新时代。

2005年6月,在经历了长达4年的漫漫熊市后,中国股市悄悄地起了变化,到2007年10月,两年多时间涨幅超过600%。在这全民疯狂的两年 里,投资股市的人们字典里再没有“风险”二字,街谈巷议、公众话题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撩人心魄的股市行情。2008年,市场风云突变。当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 国时,股价更开始如水银般一泻千里。从大赚到巨亏,从喜悦天堂到冰霜地狱,从笑容满面到瞠目结舌,无数财富一夜之间蒸发。

人们这时候开始驻足反思: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承受了巨额亏损?又是什么放大了我们的贪婪与恐惧?如果说市场的波动属于经济规律运行的正常范畴,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市场中长盛不衰?

回眸历史,我们发现,高度执着于一个简单而伟大的想法往往能够带来巨大的成功。对于每一名投资者来说,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比赛 中,除了保持充沛的体力,还需要克服人性的恐惧和贪婪。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描述古代名商的经营原则:“人弃我取,人取我 与。”流传千年的古老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适当的贪婪是驱使我们成功的动力,而把握度的关键则在于理性判断与果断决定。

第一财经用镜头记录了这一历程,带我们倾听专家、学者和当事人娓娓道来的讲述,跟随他们的记忆回到20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味当年先行者的顾虑、艰辛与执着。

12月20日~24日,《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第一财经22点、宁夏卫视23点隆重献映。(第一财经频道供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34

六大質疑拷問大中華第一妖股 蒙古能源估值調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hkstocknews/20070913/18213976540.shtml

 本報記者 高韜

  地下還沒挖出一塊煤,股價卻已先飛到了天上。

  創造這一奇蹟的香港蒙古能源有限公司(0276.HK,下稱「蒙古能源」),是香港第三大富豪鄭裕彤旗下新世界(7.22,0.23,3.29%)發展(0017.HK)的關聯公司。2月7日宣佈變身能源股,股價從0.27港元開始「起飛」,最高時為8.98港元,以52周低位計,上升達55倍,被市場人士稱為「香江第一妖股」。

  股價「坐火箭」的動力,來自於該公司宣佈收購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幾處尚未探明儲量的「巨型煤礦」,公司還不失時機地拋出消息:鄭裕彤父子入股,高盛入股,採礦區擴大,建設電廠,投資新疆等地,簽約數家大型國企……

  每週六陪鄭裕彤到粉嶺高爾夫球總會打球,被香港人稱為「彤叔掌櫃」的蒙古能源董事會主席魯連城,正是策劃上述精彩好戲的「狠角色」。

  目前為止,香港沒有任何分析師跟蹤該股,而煤炭行業的專業投資者也對蒙古能源的未來收益持保留意見。《財經時報》記者發現,蒙古能源存在多處懸 疑。蒙古的能源政策,導致煤礦產權的不確定性;該公司號稱的「10億到20億噸儲量」,竟是上世紀60年代俄羅斯無名氏勘探的數字;從蒙古國運到新疆,運 輸本身是個難題;新疆、甘肅煤炭資源豐富,進口外煤多此一舉;簽約的幾家「主要國有企業」可能不存在,而所有和蒙古能源有「染」的公司,公司網站難以查到 合作相關信息;蒙古能源目前在煤礦基地設施建設上只投資了4000萬元,連百萬噸級別的煤礦都建不起來,更別提億噸級煤礦了。

  「香江第一妖股」與「大中華第一牛股」

  蒙古能源,前身為新世界數碼基地有限公司(下稱「新數碼」)。2000年,科技網絡股泡沫破碎後,淪為一家殼公司,其主業經營連年虧損。

  2007年2月7日,新數碼宣佈,以12億元收購蒙古一個佔地34000公頃煤礦,並改名「蒙古能源」,此後股價從0.27港元開始連續攀 升,5月31日宣佈收購第二個大型煤礦,股價更急升至6月1日最高價8.98港元。短短三個月股價暴漲32倍,以52周低位計更升達55倍。

  如此漲幅,遠遠超過了內地A股市場的2006年「第一牛股」泛海建設(4.21,0.14,3.44%)(漲幅666%)和最近一年的最大個股漲幅(成建投,1718%)。市場人士已經悄然將之稱為「大中華第一妖股」。雖然近日隨大市有所下跌,9月11日仍報收7.65元。

  以8港元計算,該股票市值達230億元,比大型國企煤礦H股兗州煤業(23.26,1.77,8.24%)(1171.HK)市值還高出26億港元。

  香港市場人士大都視蒙古能源為「炒股」(炒作),不少投行研究員對其持保留意見而不願直接置評。

  香港《信報》4月23日報導稱:「主席魯連城對外間評公司為『炒股』甚為在意,他曾對香港媒體激動地說,待真正勘探出能源後,公司價值將大大增加。」

  香港《文匯報》9月4日報導稱,「蒙古能源3.4萬公頃的專營區當中300公頃的初步勘探報告,估計該區域蘊藏約3.4億噸煤炭資源。

  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表示,雖然礦區焦煤含量有待進一步分析,以每噸動力煤400元估算,3億噸煤的資產值就達1200億元,扣減25%外蒙出口稅,資產值也達900億元。

  千億價值的藍圖目前只是「紙上談兵」,但蒙古能源的股東們賬面上卻大獲全勝。有內地媒體報導稱:「一家香港大型中資券商的經紀人證實,有一北京 大戶通過他們以0.45港元買進蒙古能源,以5港元出貨,淨賺千萬港元,此大戶套現後即在香港旺地以1400萬港元買進一座豪宅。」

  魯連城的「連城訣」

  人如其名,作為香港鼎鼎有名的商人,魯連城在蒙古能源的「運作」上,也擁有一套自己的「連城訣」。

  首先,「中國牌」和「蒙古牌」雙管齊下。魯連城曾說:「蒙古煤礦不在中國境內,因此不受中國能源政策的規管;而中國缺電,產出煤後卻可向內地供輸能量。」

  魯連城還邀得一些重量級合作夥伴「搭灶」。2月7日,鄭裕彤、鄭家純父子通過其私人公司—周大福珠寶金行認購新數碼數億元股份,成其第二大股 東,後又增持1000萬股股份,持股量增至13.85%。魯連城主動通過公關發出新聞稿,披露公司獲得高盛入股9.2%。另外,蒙古能源還和內地一些「主 要國有企業」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業內人士指出,魯連城為刺激股價而發佈利好消息的節奏把握相當高明。2月7日,宣佈收購蒙古西部煤礦;4月2日,和新疆兩家企業簽訂每年分銷 140萬噸煤炭合約;4月10日,和蘭州兩家電廠簽訂每年分銷320萬噸煤炭合約;5月8日,披露高盛入股事宜;6月13日,出售新世界移動控股有限公司 權益;7月3日,披露煤礦基地設施建設合同。

  8月,市場質疑聲尖銳,蒙古能源股價大幅波動。魯連城頻頻發佈消息:8月13日,和多家公司訂立協議,共同投資新疆能源項目;8月14日,與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21日,與「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8月31日,成立合營公司準備收購新疆項目;9月10 日,與「中國石油(10.03,0.07,0.70%)總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

  除了這些戰略舉動,魯連城對戰術細節的把握同樣精妙。在4月22日的股東特別大會後,魯連城在特別舉行的記者會上故意透露「小秘密」:在注入項 目前,他曾親自飛往該煤礦,還把撿回來的一大塊煤放在辦公室內。而《財經時報》記者瀏覽蒙古能源公司網站發現,「關於蒙古能源」欄目中沒有任何內容,子欄 目「我們的業務」、「健康、安全和環境」也是空白的,但另一欄目「新聞中心」下的「照片廊」卻放滿了「煤礦」、「科布多省照片」甚至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 照片。

  資本運作高手向來擅長講故事。魯連城在描繪胡碩圖煤礦面積時,用了一句形象的話:「佔地有三分之一個香港大」,地狹人多的香港人對此驚愕不已; 形容第二個煤礦時,又稱,「加起來有三分之二個香港大」,此話第二天直接成為當地報紙報導的標題。新疆項目尚未明了,魯連城就對媒體興致勃勃地表示,「新 疆項目將比蒙古項目還大。」

  六大懸疑

  蒙古相關法律規定:蒙古所有的礦山資源都是國有的,一旦出現問題,國家有權收回;而蒙古各省有權隨時將轄區內的任何區域作為「特殊用地」加以保護,即使是正在進行勘探和開採的區域,被收回的例子也出現過多次。

  但令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好像並不「擔心」此事,也從來沒有這樣的「風險提示」。

  胡碩圖煤礦可產煤炭30億噸,代價只要12億港元,和其它在蒙古開礦的同行相比,似乎「便宜」了不少。俄羅斯北方鋼鐵集團獲得蒙古塔本陶勒蓋煤 礦25%份額,條件是幫助蒙古建設1500公里長的道路。塔本陶勒蓋煤田已探明儲量64億噸,價值3000多億美元。相比,胡碩圖煤礦產量為對方二分之 一,只要12億港幣;俄羅斯人獲得25%股份,卻要投資1500公里長的道路。難道俄羅斯人比魯連城笨太多了?

  蒙古能源公告顯示,「胡碩圖煤礦區擴大區擁有10億到20億噸的煤炭儲量。這一數字是由蒙古地質及礦物資源研究院屬下科學院,根據俄羅斯地質學家1960年代對採礦區擴大區大部分地區進行地質評估得出的。」

  《財經時報》記者沒有查詢出蒙古有上述研究機構。當地有一個名字接近的「蒙古國科學院地質與礦產資源研究所」,還有「蒙古礦產局地質所」。至於「俄羅斯地質學家」是否有其人,也要打個問號。

  但如果「俄羅斯專家」40年前所說的是真的,那麼蒙古能源在蒙古的儲備量為40億噸到50億噸,已探明儲量為64億噸的塔本陶勒蓋煤礦價值為 3000億美元,蒙古能源獲得煤礦的價值也應為2000-2500億美元。如此說來,魯連城在估算蒙古能源價值時,太過於「保守」了。

  業內人士透露,蒙古礦主提供的資料和實際情況一般是不相符的,蒙古的礦權大都在私人手中,大部分沒有詳細的勘探資料,由前蘇聯專家勘探的一些礦的詳細資料都保存在俄羅斯。「礦主提供的資料往往不全且有水分,有的將A礦的資料用於B礦上,有的還提供假礦。」

  蒙古能源稱「將從蒙古運煤到新疆、蘭州」。但事實上,蒙古的交通狀況十分落後,鐵路運力十分有限,在蒙古投資煤礦,首先要對配套設施例如鐵路、 公路等投入巨大資金。但蒙古能源的老闆們似乎把這點也「忽略」了。新疆煤炭已探明儲量1008億噸,佔全國10%。甘肅深層煤炭資源量位居全國第六,擁有 華亭、崇信等大型礦區。新疆、蘭州等地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去購買蒙古的煤炭?

  7月3日,蒙古能源和中國航空港建設集團總公司簽定胡碩圖煤礦基地設施合同,總價值3986萬人民幣。這筆投資,連百萬噸級的煤礦都建設不起 來,更別說要建億噸級了。公告稱這筆資金將「修建3公里的道路」、「5公里的配電和照明系統」、「500噸的油庫」。如此的投資幅度,很難看出有大幹特幹 的意圖。

  虛擬的「國有企業」?

  9月11日,蒙古能源發佈公告稱:「和中國石油總公司簽約,一家經營石油和天然氣與分配業務的主要國有企業」。當日股價從6.57跳高至7.65左右,全天上漲了16.4%。

  中國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但沒有一家叫「中國石油總公司」的。《財經時報》記者在三大石油公司集團和主要分公司的網站上查詢,並無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公告介紹其為「一家與經營中國電力相關的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看起來名字和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很接近,但後者網站上也沒有和蒙古能源合作的消息。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這是蒙古能源提到的合作對象中最詭異的一個名字。國務院國資委旗下有「中國航天科技(11.13,0.39,3.63%)集 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等四家和「航天」二字相關的公司,但是並沒有所謂的 「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令人奇怪的是,名為「航空」,公告中卻介紹該公司為「一家於中國經營黑色、有色金屬和其它資源與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

  最為奇怪的是,蒙古能源和上述所有「主要國有企業」的簽約意向書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關於合作對象的介紹,只有一句話:「一家經營中國XX的 投資及分配的主要國有企業」。而合作對象對蒙古能源的評價全都一樣:「意向書確認蒙古能源在蒙古和中國新疆的潛在能源和資源項目,包括黑色、有色金屬及其 它能源,具有相當的規模及潛質」。所有「國有企業」簽定意向書的目的都是想「參與投資」。

  「主要國有企業」是大公司,可能忘記了和蒙古能源簽約幾億的「小單子」。但是一些中小規模的公司也沒有提及這個事情,這就奇怪了。4月10日, 蒙古能源和蘭州西固熱電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同,後者向其每年購買180萬噸煤炭。180萬噸煤炭,五、六億元的合同,公司網站上竟沒有一條消息。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在蒙古,礦的勘探許可證和已經查明礦產資源的開採許可證基本上都各有其主。迄今,蒙古礦產資源和石油管理局發放的勘探許可證和開採許可證包括的總面積已經佔蒙古國土面積的1/3.也就是說,目前蒙古稍微被認為可能有礦的地方都有了主人。

  如此簡單易得,那麼魯連城麾下的蒙古能源算不算的上是「稀缺資源」呢?此時高盛的做法值得玩味。有關資料顯示,高盛同時持有蒙古能源逾3.3億股的沽出期權,較購入的約2.026億股還高出9000萬股。

  而就在記者發稿的9月12日,新華社香港新聞中心報導:蒙古能源法務總監高朗澄清,合作方並非中石油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高朗接受《香港 經濟日報》指,中國石油總公司主要負責大型項目的分配,即是以接頭人身份接洽項目,落實後再分配給各家大型國企。至於中國石油總公司隸屬於哪一個部委或政 府部門,高朗則未有回答。

  當日蒙古能源股價大跌7.45%,以7.08收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65

高庫存包袱拖後腿 服裝品牌粗放疾行模式受拷問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2/2MNDE4XzQxMTY2Mw.html

即使仍保持高速擴張步伐,服裝企業的腳步已顯沉重。隨著服裝行業增速開始放緩,「高速奔跑」的後遺症已經出現——「高庫存」正在侵襲服裝行業。

日前,一條微博曝料,美邦服飾(002269,SZ)和凡客誠品庫存量巨大,在平湖的工廠倉庫基本爆倉,海瀾之家存貨高達38億,資產負債率超過80%。

這條微博的漏洞是,美邦在浙江平湖並沒有倉庫,且工廠都已買斷庫存。但這條微博因迎合了市場對於服裝行業高庫存猜測而被大量轉發。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微博中提及的三家公司在處理庫存上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美邦作為大眾休閒中的領軍品牌,在去年三季度的庫存一度高達近30億元,與2010年一季度的7億存貨相比增長了300%。海瀾之家正在準備上市, 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末存貨總額為38.71億元,佔資產總額比重為56.94%。凡客的問題在於陳年本人公開承認公司決策失誤導致大量庫存。

行業庫存重壓

美邦在浙江省最大的代工工廠位於平湖市。美邦年報顯示,其最大供應商是位於平湖新埭的昆夢達製衣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該公司獲悉,這家公司也是凡客誠品的供應商。

昆夢達位於平湖新埭的工廠目前已將部分倉庫出租給另一休閒服裝品牌藍色天空(MBSKY)。在一個由昆夢達的人管理的藍色天空倉庫外,現場保安不讓外人進入,但他告訴記者,倉庫都滿了。昆夢達平湖新埭工廠負責人也稱,「藍色天空的倉庫現在全都放滿。」

顯然,陷入庫存危機的不只是上述三家。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庫存問題已經開始向全行業蔓延。

庫存失控,意味著服裝行業的日子將不會好過。首先受波及的是品牌的代工工廠。一家位於平湖市全塘的美邦供應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對美邦的供應量就開始下降。

庫存過高導致上游訂單量減少。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樣的問題今年仍在持續。

大眾休閒服裝領域中,美邦的庫存問題最為凸顯。2010年一季度,美邦的存貨僅有7億元,到2011年一季度,美邦的季末存貨就達到了31.6億元,上升幅度超過300%。

另兩家大眾休閒品牌森馬與搜於特的情況是,森馬服飾的存貨從2011年年初的10億元上升到2011年三季度的14.2億元,存貨增速達到42%;搜於特最近一年的存貨量從6.3億元上升到接近11億元,庫存增速也將近80%。

正 在排隊上市的海瀾之家的庫存問題同樣令人頭疼。作為中端男裝品牌,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海瀾之家營銷網絡包括1854家加盟店、63家商場店和2 家直營店,但其存貨總額為38.71億元,佔資產總額比重為56.94%。而且,2009年至2011年末,其存貨數量分別為1303萬件、1725萬件 和3393萬件,報告期內年均複合增長率達61.37%。同時,海瀾之家2011年、2010年、2009年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0.77、0.88、 0.79,也就是存貨450天左右才能周轉一次。

庫存包袱難甩

如何甩包袱?「沒有很好的辦法,」上海正見品牌顧問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崔洪波說。

據瞭解,目前業界普遍採用的辦法包括,定期的季末特賣會,新開品牌折扣店及剪標出口國外,但效果甚微。

以 美邦為例。申銀萬國的研究數據顯示,美特斯邦威2011年年底存貨已降至25億元,而美邦在2011年三季度的庫存顯示為近29.82億元,這意味著美邦 在去年第四季度消化的庫存為5億元。據其財報透露,美邦在2011年開始在二三線城市推出300家折扣店以消化庫存,打折力度為5~5.5折。

從 美邦去年四季度消化的庫存量來看,申銀萬國分析,其中2012年春夏新款約為2.5億元,2011年秋冬款為7億元,2011年春夏款為8億~9億 元,2010年秋冬款為5億~6億元,其餘為更早款。一位不具名分析師指出,2012年春夏款以及2011年秋冬款屬於正常庫存,其餘超過15億元的服裝 在倉庫裡每滯留一天都意味著貶值。美邦2011年業績快報顯示,其2011年淨資產為41.3億元,15億元過季衣服就佔了40%。

一不 願意透露姓名的券商表示,美邦公司存貨規模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大增,主要因為自去年以來ME&CITYKIDS和網購品牌AMPM增加了存貨 規模。在2011年下半年,美邦將線上業務「邦購網」剝離出上市公司業務,有接近美邦內部的人士透露,美邦此舉實為希望發展更多的線上品牌,這意味著美邦 的庫存壓力還將增加。

從多家品牌服裝企業的存貨周轉天數看,美邦服飾較為嚴重。去年二季度時,其存貨周轉天數已高達243天,這意味著庫存需要8個月才能消化完畢。

美 邦作為國內最早學習ZARA、H&M快時尚模式的企業之一,一直要求其供應鏈從出貨到上架向兩週看齊。但一位美邦內部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兩週時間對美邦來說太緊張,運營部門一度陷入癱瘓。經過討論,最終將這一供應鏈時間限定在了2~3個月,這讓美邦有了喘息空 間。然而,美邦如今消化庫存至少需要8個月,無疑讓美邦發展的步伐再一次受到限制。

粗放發展模式反省

上 述接近美邦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之所以美邦庫存高速增長,與其直營模式有著極大關係。2011年上半年,美邦的直營比例達到了50%以上。相較之下,森馬的 經銷商仍然佔絕對比重。「森馬可以將部分庫存壓力交付到經銷商手中,但美邦一半以上的直營店庫存壓力就必須自己承擔。」

對於經銷商比例過重的品牌而言,庫存壓力則體現在經銷商手中。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如今服裝訂貨會的增長情況相比過去兩年40%~50%的增速有所放緩。」

該 人士分析,一方面由於經銷商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它們不想讓自己被庫存壓垮。「加盟商在之前的訂貨策略過於激進,導致銷售未達預期,存貨壓力比較大,現金 流收緊,目前訂貨商態度比較謹慎,又導致訂貨的增速有所放緩。」一位匹克供應商也透露,去年的庫存達到了上千萬元,「今年風險過大。」

高庫存時代來臨,意味著企業需要放慢發展腳步。崔洪波指出,「這個時候就要看哪家企業不會隨波逐流,願意停下瘋狂奔跑的步伐。」

根 據美邦2011年業績快報顯示,2011年營業收入為99.4億元,2010年營收75億元,同比增長33%,營業利潤14.5億元,同比增長 51%;2011年門店淨增數量超過1000家,總數達到4700家,增速達27%;預計2012年淨增門店數量仍可達到900家以上,增速約20%,發 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服裝行業營銷專家李凱洛指出,粗放式發展模式依然是中國平價服裝品牌簡單而直接的增長來源。

但粗放式發展模式反過來又凸顯了高庫存難題。崔洪波指出,回歸精細化管理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8

信任危機拷問中藥產業

2013-07-08  NCW
 
 

 

迴避對藥理、毒性等問題的基礎性研究,中藥企業很難走出國門,也很難應對愈

來愈激烈的公衆信任危機

◎ 本刊記者 何春梅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wangduan.blog.caixin.com 面對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最近發表的兩個批評性的檢測 報告,中國中藥行業的整體反應跟過去沒什麼兩樣:迴避。

2013年7月1日,綠色和平組織發佈的《藥中藥:海外市場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稱,對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美國、加拿大等七個國家的市場上產自中國的常見中藥材產品——菊花、枸杞、金銀花、百合、三七、紅棗和玫瑰花進行了抽檢,36種樣品中有35項含有農藥殘留;一半以上包含被世衛組織列為劇毒高毒的農藥,如克百威、甲拌磷和三唑磷等; 26個樣品農藥殘留含量超出歐盟限量規定。

而6月底,該組織發佈的 《藥中藥:中藥材農藥汙染調查報告》將矛頭直接對準了同仁堂、雲南白藥、胡慶余堂、九芝堂、天士力、特安吶、廣藥集團采芝林、宏濟堂、張仲景等全國九大中藥品牌。

報告稱,抽檢的65種中藥產品中超過七成含有多種農藥殘留,其中包括六種禁止在中藥材上使用的劇毒或高毒農藥,如甲拌磷、甲胺磷、克百威等。

沒有企業主動就相關問題發表公開聲明。一位涉事企業的公關人員告訴財 新記者,同行被媒體追問時的標準答案是“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歐盟標準不適用于國內” 。 “農藥殘留問題不僅存在於中藥材領域,果蔬領域同樣嚴重。我們不敢多說什麼,容易成為衆矢之的。 ”他表示。

自今年年初以來,中藥企業已經多次遭遇質疑,質疑大多來自海外的官方或民間檢測機構。早些時候,六味地黃丸、雲南白藥、漢森四磨湯等涉嫌重金屬超標,同仁堂旗下三款產品被檢出汞超標,同安藥業維C 銀翹片涉嫌含有未經標識的西藥成分……在面對質疑時,涉事企業及中藥行業的態度驚人一致:或者迴避,或者以中藥的特殊性和符合國內標准予以反駁。

這種辯護無助于中國的中藥行業拓展海外市場。全球中醫藥市場現在年銷售已近300億美元,但70% 以上被日韓企業所占據,中國只占5%。在這令人尷尬的5% 中,大約70% 是中藥材,大多出口到了日韓。而日本救心制藥株式會社等企業在六神丸基礎上開發救心丸,年銷售額達幾億美元;韓國企業在與同仁堂爭奪牛黃清心丸原創配方失敗後,以牛黃清心丸為基礎開發了口服液和微膠囊等新劑型,也在國際市場大賣。

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以及對藥品成分、作用機理、副作用等標識不明等問題,已將中國的中醫藥禁錮在國門之內多年。但憑借國內廣闊的消費人群,相關企業以及政府主管部門過去並不在意中藥在安全性上存在的諸多隱患,以致國內標準與海外標準的衝突屢屢發生。現在,隨著國內消費者對中醫藥安全性問題的關注升溫,中國的中醫藥正面臨一場大考,但大多數企業仍不以為意——它們或將為此付出代價。

危機應對基本模式

中醫藥產品問題被曝光已形成某種規律:大多在香港或國外被查出,經媒體大量報道後,涉事企業及藥監部門被動回應:或稱經過抽檢,產品符合國家標準;或稱香港或國外衛生部門的檢測樣品有誤。

6月18日,香港衛生署呼籲市民不要購買深圳同安藥業公司生產的 “維C 銀翹片” ,稱該產品含有兩種未標示及已被禁用的西藥成分“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 。其中, “非那西丁”會引致溶血性貧血、變性血紅素血症及硫血紅素血症,而“氨基比林”會引致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6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局)稱,深圳市藥監局赴港現場對比取證的結果顯示: “問題藥片”與深圳同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維C 銀翹片顏色不同,不是一種藥片。第二天,食藥局發聲明取消了此前針對該 藥的禁售。

5月7日,香港衛生署公告同仁堂旗下僅在香港銷售的健體五補丸汞含量超標,約為註冊標準上限的5倍。急性水銀中毒可致口部發炎,如果長期攝入,可致神經系統和腎臟受損。財新記者查詢健體五補丸在香港的註冊記錄發現,同仁堂在記錄中並未注明其中含有汞或者朱砂(即硫化汞)成分。

同仁堂隨後在其官網發佈多個聲明,稱健體五補丸的三份檢測結果均未顯示汞超標,符合香港衛生署的標準,旗下另兩款常用兒科中成藥牛黃千金散、小兒至寶丸的朱砂含量也不存在超標問題。 “患者遵醫囑按照藥品使用說明書服用是安全有效的。 ”同仁堂表示,其產品符合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規定。中藥協會及中華中醫藥學會隨即在5月25日聯合召開中藥安全性論壇,力挺同仁堂。

專家們指出,朱砂是一味非常有效的治療性藥材,盡管其成分中含有硫化汞,但經過炮製去毒後,能夠入藥使用。專家們同時表示,不少中藥品種缺乏嚴謹的臨床數據支撐,導致中藥頻陷信任危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中藥。

在同仁堂汞超標新聞曝光後,其股價跌幅曾超過4%,澄清公告發佈後,股價又很快回升。一位來自山東步長神州制藥的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危機發生後,中藥企業一般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即“丑聞- 危機公關或沉默 - 銷量下滑 - 解釋找證據 - 銷量下滑 - 無視 -繼續生產銷售” 。該人士認為,一般的“丑聞”根本傷不了大企業的元氣,但對於生產同類產品(出問題產品)的小企業來說,日子要難過一些。

上游“難控”

中藥企業選擇迴避的原因之一在於很難把控產業鏈上游。中藥產業鏈包括原材料種植、炮製、生產、藥物試驗、上市、資格判定、銷售等多個環節。其中,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主要與上游種植和中間炮製環節相關。近年來,原材料以次充好、造假事件時有發生。一些大的中醫藥企業開始嘗試自建種植基地。

此次綠色和平組織檢測的相關中藥大多是常見中藥。該項目負責人王婧告訴財新記者,中國是化學肥料和農藥的第一大生產國和使用大國,中國政府曾出台一些減少農藥使用的長期政策,但沒有給出具體時間表,也沒有明確的計劃目標和措施,導致農作物對農藥的依賴越來越嚴重,而且國內對農藥殘留的檢測標準較少。

“國家標準只對兩種農藥有具體規定,而歐盟對食品和中藥材所涉及的各種農藥都有標準。 ”王婧認為,標準的缺失讓中國企業有了托詞。

甘肅一位中藥材銷售商承認,他們在收購中藥材時,並不做農藥殘留的相關檢測。 “農殘檢測能力和藥含量檢測在甘肅只有蘭州有一家,其他單位和個人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做。 ”他透露,一些禁用農藥仍在市場上出售, “地方政府只關注種植基地產出多少,給農民增加了多少收入,對質量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並不是特別關 心” 。

上述藥材商還表示,農產品價格偏低、不穩定,對農民來說搞生態農業是賠本生意,使用便宜的化肥農藥才能保證產量。王婧建議政府對使用生態技術的農產品進行補貼或者出台優惠政策,推廣生態、有機的中藥材種植技術。 “也就一兩塊錢的成本,但需要專家和技術的支持,告訴農民該怎麼做。 ”王婧稱,近些年中國政府對生態農業的投入不到7億元,但投入轉基因研發的資金高達220億元。

廣東中醫藥大學的一位教授也認同政府應同時加大投入和懲罰力度,來推動中藥種植技術的規範, “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企業身上” ,此外政府和企業也應考慮對中藥在加工前做去除農藥的處理。

針對農藥殘留問題,中國已於今年3月1日起增加了很多相關規定,但王婧認為,若進一步出台具體規劃會更好。

除了農藥,來自土壤和水分中的重金屬也對中藥材構成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汞超標。在中藥生產過程中,一些傳統工藝容易導致重金屬摻入藥材中。加上監管方在檢驗技術、人員配備、設備支持等多方面存在不足,為中醫藥重金屬超標留下了空間。

對此,食藥局對財新記者回應稱,2012年該局組織相關單位研究制定了中藥中重金屬、農藥殘留和黃曲霉素等物質限量標準,已公示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目前正在修改完善。

安全性規範缺失誰之過

中藥現在多用于慢性病或治癒之後的調理、康複,服用時間較長,若存在安全隱患,易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近年來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的記錄不少。據中國藥學會對國內1551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分析,中藥不良反應占比僅次于抗生素類藥物而位居第二。

而在中藥不良反應的病例中,由於超量用藥引起中毒的約占85% 以上,中藥中毒導致死亡的病例中約75% 系超量所致。

除了來自產業鏈上游的 “威脅” ,中藥的安全問題更來自對規範和標準的忽略,這在中西醫復合製劑和重金屬入藥等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

“問題維 C 銀翹片”事件發生後,國內上百家生產維 C 銀翹片的企業都受到牽連,占全國維 C 銀翹片市場份額一半以上的貴州百靈藥業股價一天跌去4%。事後,貴州百靈急忙發佈公告,稱其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投料生產,不含有藥品處方以外的成分。

但這樣的澄清並未平息公衆的擔憂,相反,業界開始重提以維C 銀翹片為代表的 “中西藥復方製劑”的安全性問題。科學松鼠會撰文稱,中西醫復合製劑的問題在於沒有明確標識和提醒。

無論是 “VC 銀翹片” “珍菊降壓片”還是 “消渴丸” ,從名字裡根本無法獲得其添加西藥成分的準確信息,不仔細看說明書,就無法發現添加了哪些化學藥物成分,也無從得知服用過量後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

中西藥復方製劑既沒有現代醫學、藥物學的理論依據,也不能用傳統中醫藥理論解釋,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幾乎為空白,到底應該適用哪種標準更無從談起。 “就像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一起下,藥理沒理順,既沒有證據證明比西藥更不安全,也沒有證據證明其到底有多安全。 ”一位券商分析師對財 新記者解釋說。

正因如此,中西藥復方製劑主要在國內銷售,並不出口到香港或國外。在《新編國家中成藥》中收錄的5000多種中成藥中,中西藥復方製劑大約有200 余種,主要集中在抗感冒藥、止咳平喘藥、胃腸類藥等三大類藥物中。1985年《藥品管理法》實施後,國家藥監部門就停止批准中西醫復方製劑新品上市,但原有部分品種保留。 “除非收回批准文號,徹底取消是不大可能的。 ”一位業內人士稱。

與此相似,重金屬入藥也同樣缺乏現代醫學的研究支撐。中醫有 “以毒攻毒”的說法,很多中藥材都含有重金屬,比如朱砂。一直以來,中醫認為朱砂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但對其毒副作用至今未見具體研究成果。中藥界一致認為,只要不單獨服用朱砂,在經過炮製、配伍之後,朱砂的毒性就會大大降低;只要不長期服用,不會出現中毒現象。但財新記者遍訪中藥專家,仍未得到藥品中汞含量到底限量多少,以及在多長治療期內服用安全無毒的答案。

在這個問題上,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不同。2010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規定,朱砂的日用量應在0.1 克 -0.5克之間;除礦物、動物、海洋類,每千克的中藥材中,汞含量不得超過1 毫克。而據香港的規定,汞的日用量不能超過36微克。

這些在業界看來經過幾千年人體試驗的“民族瑰寶” ,由於缺乏毒性監測、不良反應追蹤,在藥品說明中缺乏對安全性的詳細介紹,面對質疑時常常拿不出證據,很難令人信服。

“每次出了問題,能過就過去了,這次估計也一樣。但是若有一天老百姓不讓你過了呢?”中國民間醫藥研究會會長沈志祥對財新記者表示。

前述來自山東步長神州制藥的業內人士認為, “中成藥在原材料種植、炮製、生產工藝、藥物試驗、上市、資格判定、價格、渠道、銷售方式和廣告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和懲治。 ”不過,有制度也常出現“人情社會監管不作為”的問題。

沈志祥認為,未來中藥企業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理順藥理、做好毒性研究等基礎工作,其市場才可能長久。

“中藥企業在自身藥物的安全性及效用研究方面,精力和經費投入都不夠。 ”沈志祥表示,除了國家立項研究,中藥企業也應從投資角度加強基礎研究。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告訴財 新記者,不少研究機構和企業更願意在研發新藥上面投入資金和精力,因為新藥很快就能看到利潤,而做相關安全性和藥理研究不僅耗時耗力,還不能很快體現在報表上。中國醫藥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戰略投資部總經理袁精華此前曾對媒體表示,中國中藥每年上市的新藥有上千種,而日本近30年基本沒有新的中藥上市,它們把精力全部投入臨床,包括標準分析、數據採集和療效分析上。

這也是當前全球中醫藥市場70% 以上被日韓占據的原因所在。

中國企業集中度不夠,也制約了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推廣能力。日本前十大漢藥生產企業占據日本97% 的市場份額,最大的日本津村株式會社一家占其國內市場的76% 左右;而中國有1600多家中藥生產企業,市場極為分散。即使是同仁堂這樣的龍頭企業,也不願投入標準和用藥規範的基礎研究。

沈志祥稱,當前中國中藥企業做基礎研究面臨的難題首先是“差錢” 。一味藥的研究一般要投入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耗時十年以上。中國有1萬多種中藥,其中5000多種是常用中藥。而中藥不像西藥,藥品成分清楚簡單,中藥大部分是處方集合,成分太多,研究起來更為困難。

事實上,關於中藥安全性、重金屬入藥、加工環節硫磺熏蒸等問題,已在醫藥界存在和討論多年,也曾搞過國際合作,但畢竟不如研究新藥更易看到經濟效益,很多中藥企業索性放棄。在一系列事件曝光後,隨著國內消費者對中藥安全性意識的增強,國內中醫藥市場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得過且過?“這些質疑的出現肯定會對中藥體系規範化、標準化起到推動作用,不過目前影響還微乎其微。 ”上述山東步長神州制藥公司的人士表示。

要國際化,先標準化放棄跟國際標準接軌,迴避對安全性、藥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就放棄了更大的市場。

和國內標準相比,香港對中醫藥的管理借鑒了不少西醫的管理模式,被業內視為中醫通向國際的一個過渡。中醫藥在香港相當普及,香港中醫藥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執業中醫向市民所提供的服務,約占香港總門診服務的22%。

財新記者查閱香港《中成藥註冊申請手冊》發現,申請註冊的藥企除了必須遵守《中醫藥條例》的規定,還必須確定其產品符合 《藥劑業及毒藥條例》 。

另外,該手冊對提供中藥安全性資料也有要求,比如重金屬及有毒元素含量的測試報告,長期或急性或布局毒性試驗 報告等;對藥品成效,要求提交藥效學研究報告、一般藥理學研究報告及臨床試驗研究方案和總結報告等。而內地對中醫藥管理尚無相關具體要求。

美國的FDA 要求更嚴。 “很多中藥之所以在西方被禁用,是因為有些中藥有潛在毒性,西方藥學會捨棄有效性而避免潛在毒性對人體造成傷害。 ”香港大學中醫院學院教授、助理院長沈劍剛 告訴財新記者。

當前國內中藥鮮有通過美國FDA 認證的。沒通過認證,中藥在美國不能作為藥品使用,不被美國的主流醫學機構認同,不被醫院廣泛使用,無法進入美國的醫療保險體系,因而也無法進入主流市場。而一般新藥要獲得FDA 認 證,需要完成23項藥理、毒理試驗,三期超過1000例臨床試驗,時間跨度8年 -10年,費用以千萬美元計。很少有中國企業願意為此付出巨額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多數中藥只能作為食品和保健品進入美國。

相當多的中醫藥界人士堅持認為,西藥和中藥從原理和思路上都不一樣,在管理上也不能直接套用。中國選擇了自己獨有的一套中藥監管標準。一位中醫藥投資者稱,國內對中藥的標準是加權平均,最低標準。因為按照西藥標準,只能對單一成分、容易複制且質量穩定、療效明確的中藥進行相關檢測,大多數中藥成分複雜,而且受環境等因素影響,同一味藥在不同地方也不一樣。 “所以國家不太可能把標準定得太高,否則中藥產業就起不來了。 ”該人士表示。

考慮到中藥的特殊性,美國FDA 曾在2004年專門制定植物藥品指南,既不要求草藥像化學藥那樣把活性成分提純,也不需要知道其藥理,甚至不必鑒定出活性成分,但必須通過有安慰劑對 照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即便如此,FDA 僅僅在2006年批准了惟一一個植物藥 Veregen 的上市,這是由德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研發的藥物,用于治療尖銳濕疣。而中國傳統中藥無一闖關成功。天津天士力旗下一個中藥品種,目前已通過了 FDA 的二期臨床試驗,預計到2014年才能通過FDA認證。迄今為止,中國只有地奧心血康膠囊在2012年4月獲准在歐盟上市。

中草藥企業在歐美並非沒有市場,美國當前的草藥市場就有近20億美元規模。日本和韓國企業對中藥質量的控制水平已遠遠超過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中藥的質量標準體系,在中藥研發中投入巨資,更多地運用西方技術而非中國中醫理論,其產品占據了全球中藥市場的主要份額。

在前述投資人看來,未來一些相對簡單的、單一成分的中藥會先發展起來。

傳統中藥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標準化,確保安全性和可監督性,並對藥物的安全和療效長期跟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16

京東上市前,雷軍柳傳志拷問劉強東了什麼?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28

雷軍還問到「京東體量這麼大,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和風險是什麼」,劉強東是怎麼回答的呢?

為何京東的快遞員會被請到家裡簽字?

柳傳志(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京東自有產品的線上銷售與平台的其他服務相比各自的優勢在哪,比如說客戶買京東的自有產品,是不是看中了它的服務、品牌的可靠性啊,而平台是不是價格佔了優勢?請站在客戶的角度來比較一下。
劉強東:我們整個平台的產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準化產品,一類是非標準化產品。3C、化妝品、奶粉、母嬰都是標準化產品,標準化的產品集團化的賣家沒有一家能賣過我們,幾萬家賣家營業額總和只佔京東的5%左右。因為我們是有組織、有規劃的採購,提前預知消費者消費行為,六小時配送到家,第三方賣家產品是兩到三天內送到,我們提供上門售後服務,小賣家做不到上門服務。
京東自營的產品售後服務,比如說聯想的筆記本維修,消費者在我們的系統裡進行登記,售後人員基本上在兩小時十五分鐘內就能到達消費者家裡,如果是信用比較高的金牌會員,售後人員會帶一台新的聯想筆記本當場給予替換,這些服務小的賣家是提供不了的,所以通過優勝劣汰,95%的市場被京東佔有。非標準化的產品我們競爭不過其他賣家。

我們前兩年採取自營的方式做服裝,結果虧的一塌糊塗,消費者也不滿意。因為服裝的顏色、大小、季節等等是海量的,品牌無數,我們發現70%產品存在滯銷的問題,雖然前期毛利率很高,但是一清倉就把賺的錢都賠進去了。非標準化的產品京東沒法做,必須引入賣家。

現在京東有6萬個賣家,馬上會過10萬,每個賣家管理幾千個SKU,6萬個賣家就是幾千萬的規模。京東自營的模式無法管理這麼大的服裝規模,所以非標準化的產品非平台賣家比我們做的好。

柳傳志:京東的經營模式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你們有自己的物流體系,物流本身的成本中人工和設備的成本比例各佔多少?

劉強東:人工成本佔70%。

柳傳志:人工成本高,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很多物流企業的員工被擠壓得很厲害,企業的信譽不好。你們有龐大的物流團隊,提高員工待遇會不會對整個物流業務的成本造成很大影響?

劉強東:柳總的這個問題很好。其實這個問題也是通過信息系統來解決的。京東擁有大量的勞動力,但絕對不是通過壓榨勞工來提升公司的活力。我們在京的快遞員每月工資扣除五險一金是5600元,公司還為每個快遞員額外購買了商業險和20萬的人身意外險。

大家可能會發現社會上的快遞員送貨是客戶走出門站在走廊上籤字,而京東的快遞員是被請到家門裡簽字,這充分體現了用戶對我們的信任。如果收入低他們就不快樂,就可能會偷、蒙、騙。我們今年又給快遞員漲了工資,我們希望我們的快遞員收入比市場高30%。同時我們還提供住宿,提供鞋、帽、手套等工作服。在京東干滿五年的配送人員,99%的在老家縣城買了房子。我們認為員工不快樂就不會為客戶提供好的服務,而讓他們快樂的核心就是工資待遇高。

柳傳志:你們壓力不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利潤的45%是從金融業務那裡來的,京東好的聲譽,京東有個好的牌子對金融服務本身又會產生更大的利潤。

劉強東:我們的財務報表裡披露了物流的相關數字,快遞每單8塊錢,倉儲4塊錢,客服1塊錢,這個成本很低。這是如何做到的呢?京東的快遞模式和其他快遞公司不同, 「四通一達」是網格狀的,每個快遞員即送貨又收貨,配送人員有等待的時間,他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誰打電話進來,永遠不知道下一分鐘客戶寄多少包裹。

而京東的快遞員只送貨不接單。我們每天夜裡把每個快遞員第二天要送多少包裹、會經過哪些社區、包括送貨路線通過信息系統計算好,北京的快遞員一天可以送三百個包裹,送件的數量遠遠大於其他快遞公司。這就是為什麼快遞員的待遇很高,但同時物流成本又很低的原因。

在零售上真正賺到錢要靠技術

李彥宏(百度董事長兼CEO):京東的主業是零售,剛剛也談到了有關白條和貸款等金融產品,我想問一下在未來五年或更長的時間裡,金融服務的利潤能夠佔到總利潤的多少?

劉強東:全球沃爾瑪淨利潤45%是來自現金流再投資的收益,真正每個店面賣貨的淨利潤是55%。京東的預計可能會更大膽,十年後70%的淨利潤將來自於金融業務。

李彥宏:京東是零售公司,同時又是半個金融公司。

劉強東:零售是我們獲取用戶和數據的手段。零售給消費者帶去好的消費體驗,消費者會每天買我的東西,這樣我就能獲得用戶、獲得數據。但要在零售上真正賺到錢要靠技術,這也是京東永遠不會壓榨供應商的原因所在。

李彥宏:最近看到一個技術方面的專利,它可以預測客戶定什麼貨,客戶下訂單前貨物就已經發出了。這些專利上的壁壘將來會不會成為京東發展的障礙?

劉強東:中國企業一出去就被人告,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是從自己的發展來說,京東比亞馬遜走得更早,我們的產品銷售訂單預測比它還早,去年京東67%的訂單是六小時內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亞馬遜在美國是做不到的。我們可以,因為我們通過數據的分析提前把貨送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裡。亞馬遜在美國沒有配送系統,京東在中國有配送體系。他們有了預測以後把貨發給Fedex、UPS臨時的分檢中心暫存,然後再送到消費者的家中,而我們是把貨運到我們的倉庫裡,模式完全不同。

招聘人才,我有兩個標準

才讓(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在近萬人聚集的北京,人力資源包括招募人才、培訓、激勵、考核等問題讓人十分頭疼,你的業務分佈在全國各地,對於員工的招募,幹部的控制包括考核、激勵,人力資源的體系建設有沒有什麼訣竅?

劉強東:人是最難管的,京東去年一年招了一萬人,今年預計招聘一萬五千人。我們的招人理念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內部叫能力價值觀模型。我們招聘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我們的高管平均要面試十個人以上才能選擇一個,符合京東要求的人比例不到10%。我們招聘時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能力,業務能力,比如銷售人員賣了多少銷售額賺了多少利潤。第二是價值觀,他是怎麼認識自己的、怎麼認識他人的,怎麼對待世界的,他的生活態度是什麼。我們面試過程中有一個衡量體系,這是我們找了很多教授專家設計的,每年還要調整、改造。

面試時我們要進行測試,能力也不行、價值觀也不行的我們叫「廢鐵」,這樣人肯定不能要,既出不了成績,價值觀又和我們不相符。價值觀不存在好壞,我們只看和京東的五大核心價值觀的匹配度是多少。第二類是價值觀很匹配,但是能力不太行,我們稱之為「鐵」。

其實這一類人通常是在工作中才能發現,面試時不一定能發現,我們會給他一次轉崗和一次培訓的機會,如果還不行就會開除。京東80%的員工屬於第三類,得分在 60到80分,我們稱之為「鋼」,這是我們的地基。還有20%能力和價值觀得分都很高的稱之為「金子」,這是公司的核心。

還有一些人能力很強,就是價值觀不匹配,比如一些銷售人員做的業績很好,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公司的增長速度,但是就是價值觀不一樣,我們稱之為「鐵鏽」。鐵鏽員工要堅決的幹掉,因為鐵鏽有腐蝕性,他們搞破壞帶來的殺傷力會更大。希特勒就是鐵鏽。

為什麼要保持二八的比例呢?很多公司上市之後很多員工離職了,一方面是因為員工有錢了,另一方面,公司上市前很多人心裡有個夢想,有一股勁,要跟公司一起成長,但成長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不平衡了,必然會有一部分人流失掉。金子能否達到20%的含量是決定團隊是不是穩定的關鍵。我們的高管每半年進行一次能力價值觀考核,普通的員工每年一次考核,通過每年的刷新、淘汰,最後留下來的都是價值觀跟公司高度匹配,能力也不錯的人。

戰略「獨裁」是企業最大風險

雷軍(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京東發展到這麼大的規模,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和風險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我個人是京東模式的看好者,上次京東準備上市公佈財報之後,我跟別的企業爭論的焦點是電商企業的高效率體現在什麼地方。在整個流通成本上京東花了10%的營業額,他們說你去看國美和蘇寧的財報,他們的效率比京東更高。他們覺得電子商務的高效在傳統的流通渠道里效率更高。我沒有核實過這兩個數據,但是我覺得京東的效率是不是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劉強東: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據我所知國美、蘇寧綜合的費用率是15%,沃爾瑪、家樂福大概是20%以上,這些都是公開財報。國內單純的商超費用率是20%,京東是混合的,我們把電子產品和商超混在一塊,所以費用率是10%,如果把3C產品拆開單獨來看,費用率遠遠低於10%。

再來說說第一個問題,企業規模大了最大的風險,我覺得來自創始人。京東在戰略上由我獨裁,我們的戰略能不能及時到位,或者說戰略錯誤都可能導致企業的失敗,我認為這是最大的風險。

來源:CEO來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94

“紙白酒”暴跌拷問平臺定位 酒交所淪為融資工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2-31/887451.html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成都

日前,白酒股在資本市場似乎重新受到青睞,但類似股票的“紙白酒”卻境況迥異。

在2011年、2012年的白酒行業高峰時期,酒交所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一時風光無限。但近兩年,高端名酒市場價遭遇腰斬,“紙白酒”價格也跌跌不休,酒交所被指如同“雞肋”。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估算,目前數款紙白酒產品較最初發行價已大跌近七成。

白酒行業專家趙義祥認為,酒交所發行產品往往把關不嚴,且“發行價通常偏離市場價格,使其難以保值。”酒廠希望消費者喝掉產品,但投資者往往是沖著收益而來,“廠家和投資者的觀念就產生了錯位。”

酒類證券化 “短期還比較艱難”,那麽酒交所未來如何轉型?日前,西南一家酒交所總裁對記者表示,酒交所正在做一些積極探索,但“目前行業形勢不好,更擔心酒企方面風險提升,所以(業務開展)起來比較謹慎。”

行業現狀提升回購風險

“酒交所目前有兩大問題,一是回購風險,二是同質化問題。”李明(化名)曾在某酒交所工作,近半年他聽聞的盡是“老東家”的壞消息:人員流失嚴重,發行產品過程出現問題等。

隨著白酒行業寒冬加劇,酒企資金鏈緊張,出現償付困難,曾發行酒類金融產品、幫助酒企融資的酒交所也“躺著中槍”。李明透露,他原來工作的酒交所,就因某原酒企業資金償付困難無奈“兜底”,從而賠付銀行上千萬元違約金。

“酒企利用原酒抵押通過酒交所融資,酒交所往往收取2%的費用,但要承擔擔保責任,一旦融資酒企資金困難、不償還貸款,酒交所就需負責賠付,這就等於以2%的收益去承擔剩余98%的風險。”李明說。

此前,10月底發生的“勝景幹黃”品牌回購爽約事件,更是類似事件的升級版。“目前白酒金融產品風險較大,就怕酒企兌付難。”有熟悉酒交所模式的酒企人士指出。

李明將國內酒交所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幫助酒企在銀行進行原酒融資,二是通過發行白酒金融產品進行融資,即“紙白酒”。對於“紙白酒”,業內比較權威的解釋是“將白酒當成股票買賣,通過建設交易平臺,減少中間渠道,促使國內酒價透明化。”

回購則是“紙白酒”發展過程中近兩年新增的附帶條款。“勝景幹黃”是國內“紙白酒”首例出現酒企回購違約的產品。湖南勝景幹黃酒業去年11月25日在上海交易中心發售了“勝景幹黃·珍藏精品”酒品,根據回購條款,在酒品上市最長不超過一年內,價格必須高於發行價的15%,否則廠商要以高於發行價15%的價格回購。

但今年10月,原本應該回購的勝景幹黃卻出現違約,也牽連到銀行。最終,由某銀行長沙分行兌付一張總額為4900萬元的見索即付不可撤銷的《履約保函》,事件最終得以解決。“此次事件是勝景幹黃自身的問題。”對於回購違約,上海酒交中心總裁李雯峰曾對媒體表示。

在外界看來,不少酒企資金鏈緊張,也使得“紙白酒”產品的回購出現問題。前述酒企人士表示,“回購是到期後,企業溢價掏錢。而企業無能力回購後,才是出具保函的銀行支付。”

酒交所誕生於中國酒業蓬勃發展時期,2011年2月,四川中國白酒產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註冊成功,它是全國首家特大型酒類產業現貨電子交易市場。隨後,香港、天津、上海、貴州都建立了“酒交所”,從事基酒、“紙白酒”等交易。

從模式來看,四川酒類交易主要進行基酒交易,不面對普通個人投資者,主要面對白酒企業。而目前進行白酒交易的還有貴州白酒交易所和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等,按照類似股票交易操作模式,即 “紙白酒”交易。

回購原意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李雯峰曾對外表示,設置回購條款是因為發行的定價是由酒廠定的,出於對交易所整體風險的把控,所以要求酒廠要有回購承諾。“比如未來價格是否有進一步下跌的風險,這些都是酒廠在定價時應該考慮的。”

出現回購爽約事件,在白酒行業專家趙義祥看來,是因為國內酒交所大多還在探索發展,“可能需要十來年讓酒交所更加成熟”,因此目前在酒類產品保值、回購、運營等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問題。

勝景幹黃事件也給其他酒交所的運營帶來了警示,深圳前海騰邦國際名酒交易中心總經理武寰坦言,酒交所從紙白酒等酒類金融產品發行,需要註意對風險的把控。

“紙白酒”現價較發行價大跌/

與白酒股今年以來節節攀升不同,“紙白酒”仍“跌跌不休”。上海酒交所官網的信息顯示,截至12月26日11:30,多只“紙白酒”產品遠低於其發行價。水晶舍得2012該日均價275元/500ml,較780元/500mL的發行價大跌64.74%;“中國強古井貢酒年份原漿2012珍藏版均價239元/500mL,較發行價格860元/500mL大跌71.05%;“西鳳國典鳳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均價265元/500mL,較發行價格800元/500mL大跌66.88%。

在外界看來,紙白酒產品暴跌,首先與酒業大環境息息相關,因為名酒產品已大幅跌價,如飛天茅臺的實際零售價已被 “腰斬”。“酒企發行紙白酒多是為了炒產品,或為回籠資金。但線下名酒大跌,線上的產品也難以守價,會隨著線下產品波動。”白酒行業專家孫延元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2012年飛天茅臺一度零售價超2000元/瓶,如今,其零售價僅在千元左右。在12月23日茅臺經銷商大會上,茅臺高管著重強調了999元/瓶的價格底線。酒交所上的“紙白酒”產品,也希望逐步調整發行價。貴州白酒交易所發行的飛天茅臺產品即如此。

今年11月,貴州白酒交易所發行的“茅臺增值回購441118”成品酒單位的掛牌銷售價格為1000元/瓶,產品為新飛天茅臺53度500mL。而今年3月,其掛牌的同類型產品,價格為1159元/瓶。

去年7月15日,貴州茅臺曾發布公告稱,將向貴州白酒交易所提供200噸茅臺,銷售價格在參考市場價格上由雙方協商確定。可見,酒交所上“紙白酒”產品的定價,與其市場價格存在關聯,但緣何其他酒產品較發行之初大跌超七成呢?

“當初發行的價格較高。”李明認為。趙義祥也認為,“主要是因為發行價偏離了市場價格,背離了本身產品的價格,使得其難以保值。”

“過去,在酒交所發行產品時,發行方在定價上多根據自身特性還加入了品牌溢價,造成了發行價的泡沫。”趙義祥直言。

武寰則表示,白酒特別是成品酒,本身並沒有太多金融屬性,“因為成品酒多為貿易行為,即使飛天茅臺等名酒,其金融屬性也很弱,它會按照市場價格波動。”在他看來,基酒相對更具投資價值、更能穩定升值。

紙白酒產品暴跌背後,酒交所需要在發行產品上“精挑細選”。西南某酒交所總裁此前表示,一方面是價格要理性;另一方面,發行產品要有一定品牌和規模效應,比如選名優的、在地方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規模的酒產品,還有酒質比較好的,“這樣的產品才能夠保值。”

趙義祥認為,一是需要嚴格審定廠家和發行產品,同時確立準確的價格,因為不是所有的酒都具有發行資格。但他同時指出,酒交所“現實也兩難”,“審定太嚴格,沒有辦法生存,只能一邊發展,一遍探索模式。”

曾參與多款“紙白酒”產品發行承銷工作的王林(化名)認為,上市酒品千差萬別,在後期投資價值上會產生巨大差異,“酒交所現在處於困難時期,因為需求與整體的酒業環境有關系,酒交所作為新生事物,在不斷完善和發展,也需要不斷創新。”

追究“紙白酒”暴跌原因,武寰認為,背後問題一是產品本身的金融屬性並不強;二是大多酒交所自身體系並不成熟,模式也比較單一。

廠家和投資者觀念錯位/

“紙白酒”暴跌,趙義祥表示還有另外的原因:“酒廠希望投資者喝掉產品,而買紙白酒的則是沖著投資而來,廠家和投資者的觀念產生了錯位。”

回購風險提升、“紙白酒”暴跌,不禁拷問著酒交所的平臺定位——希冀成為酒類產品 “投資+消費”的中介平臺,卻遭遇投資價值大幅下跌,以及投資者實際消費酒產品減少。

國內酒交所主要參照國外同類模式而來,白酒的證券化產品“紙白酒”幫助酒企利用原酒等進行融資,意在體現白酒產品的一些金融功能和投資屬性。

四川酒交所希望 “打造中國最大的酒類交易平臺和定價中心”。趙義祥認為,目前酒類證券化產品大多只有投資功能,但實際上白酒產品的投資價值大幅縮水,讓投資者進行消費“多是廠家單方願望”。

對於酒交所而言,在交易平臺的基礎上,更希望投資者能夠消費酒,這亦是酒企的出發點之一。在酒交所看來,交易所仍是以交易為主的平臺,“這是主業”。西南某酒交所總裁曾表示,在酒交所平臺上,吸納眾多的消費者或投資者參與,懂酒的或不懂酒都參與其中,“我個人認為,總體而言,應是投資與消費相結合。”

李明指出,酒企往往想通過酒交所賣酒,普通投資者卻想獲得投資收益,雙方願望有所背離。實際上,一些“紙白酒”產品發行數年至今,投資者提取酒產品十分稀少。

2012年4月,西鳳國典鳳香50年年份酒2012珍藏版,公開發行9.6萬瓶,上海酒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26日,庫存量高達9.29萬瓶。亦有媒體報道指出,勝景幹黃1年前發行了9.9999萬壇,但截至2014年10月30日,其庫存高達99904壇,被提現的僅有95壇。

對於酒交所的定位,前述西南酒交所總裁認為,賣酒是酒交所業務的一個方面,但核心還在於提供金融服務,酒交所終究是一個交易平臺。

“首先是平臺,”王林認為,酒交所發行紙白酒產品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投資,需要類似收藏酒等關鍵產品。“酒交所首先是作為投資平臺,這塊業務目前國內開始不久,然後才是消費平臺,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剛開始發展,酒交所先是滿足投資需求”。

武寰認為,從酒交所模式來看,目前國內大多酒交所的模式還比較單一。“從職能來看,酒交所主要是交易平臺和第三方服務,不少交易所也在倉儲物流等第三方服務上做更多工作,但這似乎脫離了平臺本身特性,雖或多或少是為了生存選擇。”

在酒交所提貨消費,李雯峰認為這是一個誤區。“收藏酒從國際情況來看都是消費很慢的。像倫敦交易所,有些酒甚至會出現五六年沒有提貨的情況,關鍵看酒是否有升值潛力。收藏酒不會今天買了明天就漲了。”他曾對外表示。

酒交所已淪為酒企融資工具?/

“紙白酒”產品大幅下跌,酒企發行時需承擔高昂的融資成本,後來還需回購,這被認為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有觀點認為,紙白酒和酒交所已更多變為酒企的融資工具。

以往,處於酒業高速增長期時交易“紙白酒”,企業可以通過發行產品融到資金;交易所面向全國市場,企業可以通過花費少量的托管費用向全國市場宣傳;投資者可以趁酒業高速增長期,享受投資帶來的豐厚回報。

然而,近兩年白酒行業急轉直下,酒企資金鏈往往緊張,發行類似產品,成為酒企的融資渠道之一。“不少酒企已將酒交所作為簡單的融資工具和渠道。”李明認為。

但同時,高達16%~20%的發行成本也讓一些酒企望而卻步。前述酒業人士指出,僅發行紙白酒產品融資成本就高達16%左右。“酒企發行酒類產品的融資成本頗高,”李明估算了這部分的具體構成,票面成本10%左右,渠道費2%,這一塊作為產品銷售渠道費用,酒交所平臺發行費用2%~3%,銀行兜底費用根據實際情況最終確定 (每家銀行情況不定)。綜合下來,紙白酒的發行成本達到15%左右。

對於酒企通過酒交所發行產品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武寰並不贊同,他表示,“本身酒行業融資就很難,目前企業融資成本就很高,相應的質押融資方式,如固定資產等質押,對白酒業的要求嚴格,“酒企往往不好融資”。

參與多款紙白酒發行的王林指出,他接觸的多數酒企並不把酒交所作為融資平臺,登陸酒交所是為了提升產品知名度。“將酒交所作為新的發展平臺,登陸之後希望將產品作為一個標桿,主要是價格標尺。上市之後,也能對品牌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王林認為,酒交所不是融資平臺,酒企需要有戰略和發展眼光來認知。

亦有酒企更看重酒交所的標桿效應。一位在酒交所發行了金融產品的某川酒企業人士表示,公司將基酒產品掛在某酒交所,目的在於酒交所作為行業的交易平臺,能對基酒質量的評級、市場化,起到很好作用。

“我們不是簡單掛牌,本身不委托銷售和外賣,而是將酒交所更多作為參考。目前,國內基酒不容易規範的東西,不能光靠酒企自身來定義,需要一個交易所平臺來掛牌和參考。”該酒企人士表示。

未來如何轉型?/

在行業高峰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的酒交所,因行業調整陷入困境,甚至被指已淪為“雞肋”。“總體來說,酒交所是在困境之中求生存。”武寰認為,目前白酒行業不景氣,酒類貿易“不好做”,“酒交所艱難求生存”。如何轉型成為擺在酒交所面前的一道難題,部分酒交所開始希望做一些類似白酒指數、原酒指數的嘗試,這種模式也有不少擁躉。

武寰指出,未來酒交所將多方面發展,一是體現金融屬性,二是作為供銷平臺,以及信息發布、指數發布平臺,包括酒價格指數等。

深圳前海騰邦國際名酒交易中心也將白酒指數發布平臺作為自身規劃的業務之一。武寰認為,這需要建立在大量積累的交易量基礎上,“我們也在多個板塊積累(原酒價格數據和信息),調研和統計情況。”

西南某酒交所也將“定價平臺”作為其平臺定位之一。該酒交所希望通過酒類定價權打造 “中國酒類金融指數中心”。“大多數酒交所都還是以推出金融產品為主,但也有酒交所有新型模式,比如聯合國際酒類交易中心希望打造中國交易指數,例如原酒交易指數,形成國際意義的價格指數,並以此為參照。”趙義祥說。

曾供職於國內某酒交所的王洪澄也認同該種模式,“酒交所應該做成品酒指數,來體現其行業權威性和消費指導性,”他預期,最終將通過這一指數來影響市場成品酒的價格走勢,並使之逐步成為國內重要的商品指數之一。

上海酒交所希望將自身打造為白酒消費平臺,力圖成為酒類的O2O平臺。《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海酒交所官網目前已推出“消費酒平臺”專區,產品包含茅臺、五糧液等眾多名酒。

李雯峰也曾對外透露,現在上海酒交所正在加快大眾酒平臺的建設。在他的規劃中,這個平臺不賣酒,但向上對上遊廠家提供銷售渠道和相應的服務,向下通過加盟連鎖的方式聚集眾多經銷商和門店。如果消費者在平臺上購買了酒品,可由這些門店實現配送。

在白酒行業專家孫延元看來,上海酒交所的新模式類似電商,雖是可行的轉型嘗試,但由於起步較其他酒類電商晚,或已失去先機。而對於做相應指數,這相當於一個信息服務平臺,面臨的考驗一是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二是相應指數的準確性。在他看來,酒交所最終仍應走老酒、收藏酒的平臺,因為收藏酒更具投資價值,比如年份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50

【對話】金錯刀對話唐沐:拷問智能家居痛點產品榜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2/149324.html

 

文/金錯刀(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覆蓋300萬科技商業人群的每日一幹貨)

編輯/龔進輝

 

智能家居到底是真痛點,還是偽痛點?

 

這是我最近見到智能家居創業者的一個必問題。為什麽呢?因為錢很熱,創業很熱,但用戶不熱。

 

最近,跟小米路由器事業部總經理唐沐聊天,小小的拷問了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討論了以下智能家居的最痛點產品,以及最有逼格的產品。但是,相對於智能硬件、O2O等,智能家居仍缺乏超級痛點型產品,為什麽?

 

這是我跟唐沐的一個討論和對話:

 

智能家居為何冰火兩重天

 

金錯刀:在智能家居領域,錢很熱,創業也很熱,但用戶不是特別熱。我覺得缺乏超級痛點的應用場景。你覺得為什麽?

 

唐沐:這兩年大家熱衷炒作智能家居概念,我曾經問過雷總(雷軍),大量資本進入智能家居領域,投資人是否會出現形勢誤判?雷總認為:“一兩個投資人判斷形勢錯誤是有可能的,但這麽多聰明人都看到發展前景,而現在你沒看到用戶剛需,那麽這種剛需很可能沒有挖掘出來,但它一定代表未來趨勢。”

 

金錯刀:雷軍說的也有道理,有時候這種剛需的挖掘需要大量的錢進去,培養一個新的消費習慣,要靠錢砸。像嘀嘀打車,錢不夠是絕對挖不出來。

 

唐沐:是,這個聽起來有點悖論,為什麽痛點還需要培養?其實是解決方案需要培養,就是痛點一直都在,但是靠譜的解決方案需要培養。

 

我在思考智能家居的發展時,發展現狀是冰火兩重天,之所以出現尷尬局面,根本原因在於產品不夠好。有調查機構的報告指出:只有35-42歲的人群對智能家居感興趣,為什麽?我認為傳統廠商宣導的智能家居理念從一開始就在誤導大眾。

 

過去對智能家居的定義和宣傳給人的感受是:貴、重、複雜、門檻高,造成真正能接受新興產品、有新思想的年輕人對智能家居不感興趣。誰說智能家居一定是空調、冰箱、洗衣機?我們希望從能解決用戶小痛點的小產品切入,讓用戶感知到這些小產品價格便宜、使用方便,從而慢慢在生活中接受和融入智能家居。

 

 

小米路由器事業部總經理唐沐

智能家居最痛點產品

 

 

金錯刀:先看看目前的智能家居的幾個產品,給痛點指數打打分,在我看來,最痛點的是路由器。但路由器是一個基礎產品,不是一個消費品,換句話說,消費者對路由器的價格還是比較敏感。

 

 

唐沐:智能路由器是個爆品。從去年八月至今,小米路由器mini已銷售了100萬臺,是款不折不扣的爆品。我們用極致的研發態度做出了一臺性價比超高的高配置路由器,具備智能路由器功能,價格比同等配置的傳統路由器還低了不少,這是它成為爆品的原因;我們的另一款內置1T硬盤的小米路由器售價699人民幣,性價比已經是超高,但還不夠爆,雖然銷售也一直在攀升,但從數據看,小米路由器mini是小米路由器銷售量的十倍。價格仍然是用戶購買智能硬件的決定因素。

 

金錯刀:路由器痛點一直存在,智能路由器最大痛點是什麽,到底靠什麽跟傳統路由器搶份額?

 

唐沐:小米對智能路由器功能定義為四大模板:一是基礎路由;二是數據中心;三是智能家居;四是開放平臺。開放平臺且先不說,基礎路由功能我們已經做的很強;數據中心和智能家庭是我們目前重點建設的。數據中心目標是替代PC存儲功能,有人問為什麽不是雲存儲?雲存儲曾是替代家庭存儲文件的解決方案,但速度慢、隱私、學習成本等問題導致用戶接受程度並不高,我們認為做家庭數據中心這個定位有前途,其實也就是家庭雲、私有雲。智能家庭我們也發布了不少產品和功能,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到。但如果我們說回路由器的本質,我認為用戶對路由器最大痛點是WiFi信號不夠好、不穩定和不安全。

 

金錯刀:我認為超大存儲這個點不夠痛,因為目前硬盤存儲可以解決,反倒防蹭網是一個很大的痛點。

 

唐沐:在中國,WiFi是個強需求,每個人都想隨時隨地享受WiFi,但反過來作為WiFi設備的擁有者,其實每個人都不想讓別人無限制的使用他的WiFi。最近有個產品很爆——WiFi萬能鑰匙,它瞄準的是用戶免費使用WiFi的剛需,但是走的路有爭議,它做了WiFi破解然後無限制分享的事。

 

普通用戶幾乎無法感知被蹭網,但蹭網行為時常發生,所以防蹭網作為核心痛點值得深挖。蹭網對WiFi擁有者是個高危動作,特別是未來家庭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鏈接在你的路由器上時,如果你別有用心的鄰居蹭了你的網,他就有一定機會掌控你家的智能設備,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智能家居第二痛點產品

 

金錯刀:什麽是智能家居第二痛點產品?我體驗了N多產品,插座、燈泡等的痛點指數並不高,目前來看,痛點指數第二高的算是智能空氣凈化器。但,凈化器的痛點其實跟智能無關。

 

唐沐:我個人觀察到第二解決痛點的產品是智能攝像機。小蟻攝像機自從發布後已經快速上量,最近每個月已是十多萬的銷量。

 

這是一個幾乎超出所有人預期的產品,也許你以為它是個安全監控產品,但它解決的大眾痛點其實是陪伴,它是個情感訴求;經歷了這個春節,我已經在各處家里安置了四個攝像頭,這四個攝像頭在電視里直接平鋪顯示非常壯觀,我給你看一下。(演示處省略250字)

 

金錯刀:是否一些關鍵用戶行為數據?

 

唐沐:我們從服務器數據分析,發現他們使用攝像機解決的是陪伴需求,白領中午回不了家,會趁工作間隙看家里情況,比如最近中午我不回家,想了解家人什麽時候吃飯,想和孩子說說話,小蟻攝像機是最好的工具。未來我們會以添加好友的形式把小蟻攝像機內置到微信里。

 

有一個案例,一對年輕夫婦通過小蟻攝像機發現保姆虐待孩子,保存證據報警,保姆受到法律制裁,監控保姆也是個強痛點,雖然並不普遍。但用戶監控剛需也是存在的。

 

智能家居最逼格產品

 

金錯刀:目前智能家居很多產品仍處在培養期,大部分是極客性需求,或者滿足用戶逼格性需求。我的使用體驗來看,目前智能家居產品最有逼格的是智能水杯,因為在被人面前展示的最多。我還買了一個智能雞蛋提醒器、智能花盆,純粹是個逼格產品。

 

唐沐:用戶對很多產品都是嘗鮮性質,單純為了好玩兒而體驗,但這樣的產品不會變成大眾產品,即使在極客用戶中,也很難最終沈澱下來;如果一定要評出一個最逼格產品,我想可能是智能眼鏡吧。

 

金錯刀:房地產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智能樣板間的逼格指數如何?

 

唐沐:我們已經和20多家房地產商達成合作意向,把他們交付給用戶的新房打造成智能家庭,我們用小米智能產品為他們提供一個智能家庭套裝,包括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空氣凈化器、小蟻攝像機、插座、燈泡等產品,可以自由組合。我們認為逼格不低,房地產商提升了小米智能家庭的逼格,小米智能家庭也提升了房地產的逼格,融合很有機。

 

金錯刀:其實,我自己心目中,未來智能家居最痛點的產品,不是路由器,不是攝像頭,而是智能門鎖,我體驗過指紋門鎖,用過之後基本上回不去了。但目前指紋門鎖的價格太貴,智能門鎖如果能把價格打下去,絕對很爆。

 

唐沐:我有關註,同樣需要一個足夠好的產品引爆,要拼解決方案。

 

 

‹‹‹‹‹‹‹‹‹‹‹‹‹‹‹‹‹‹‹‹‹‹‹‹‹‹‹‹‹‹‹‹‹‹‹‹‹‹‹‹‹‹‹‹‹‹‹‹‹‹

本文版權歸“金錯刀”微信賬號所有。

如需轉載請註明:

“微信公眾號:金錯刀”

›››››››››››››››››››››››››››››››››››››››››››››››››

 

====提前搶位的分割線====

小米級爆品戰略:金錯刀爆品方法論+小米移動電源爆品實戰

《贏在微創新2.0:爆品戰略》微創新總裁實戰營第16期,2015年3月21–22日,北京

 

小米移動電源創始人張峰 + 互聯網創新教練金錯刀:

張峰,小米移動電源創始人,如何從一個外行強勢殺入內行,靠一款產品打爆一個行業,《做爆品內幕:1年賣出2000萬臺的秘密》。金錯刀,一個人的商學院,微創新思想提出者,小米顧問,2015年度血與骨的升級第一講!

 

讓別人的血淚武裝你的行動,而不是思維:3大軸心,9大方法,24大工具,50個案例。只有50人的小班授課,只針對:1,傳統行業向互聯網轉型的董事長與高管,2,互聯網行業的創始人。報名咨詢,紀老師:13910067544。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64

蘋果APP中毒事件拷問消費者權益保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2/152080.shtml

 

201509211442799476

 

這幾天,蘋果的安全門事件可謂是沸沸揚揚,受關註度可謂是空前但不絕後。而之所以受到空前關註,其主要原因是曾經在我們腦海中的一個安全“神話”被打破了。一直以來,大家心里總認為安卓系統是裸奔,蘋果系統則相對比較安全,只要用戶不要隨意越獄,基本上是可以忽略對安全問題的擔憂。結果這一神話卻被XCodeGhost這一木馬給打破了。這不僅激起了業內的大討論,更吸引了大家的共同關註,畢竟蘋果的用戶量還是非常龐大的。

實際上,在9月14日,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就已經發布了“關於使用非蘋果官方Xcode存在植入惡意代碼情況的預警通報”;之後於9月17日,烏雲網和矽谷安全公司PaloAlto發布安全預警並提醒開發者小心,並指出XCodeGhost雖然沒有非常嚴重的惡意行為,但是這種病毒傳播方式在iOS上還是首次;直到9月18日,由“XCodeGhost”事件所引發的蘋果安全門事件被證實,並且由相關的安全平臺對蘋果的APP進行了各種監測、統計,幾乎可以用“全軍覆沒”來形容,覆蓋了我們常用的大部分APP,如微信、滴滴、高德、同花順、天涯、中信銀行、喜馬拉雅、南方航空等。

蘋果APP一旦被感染了病毒之後,其後果遠超出我們想象。黑客幾乎可以通過遠程的方式完成所有事情:打電話、發短信、打開第三方APP進行操作,甚至要想獲取用戶手機中的信息,或由一些個人特殊愛好的照片,那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麽這次蘋果的安全門事件到底是怎麽發生的?

蘋果安全門到底是怎麽發生的?

我們都知道蘋果AppStore里的各種應用都是由蘋果審核發布的,並且需要采用蘋果自家所提供的Xcode代碼進行開發,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了蘋果系統相對於安卓的安全性能要高很多。而此時能夠對蘋果APP造成沖擊的機會只有兩方面:一是直接攻擊蘋果的IOS操作系統,而這樣做顯然並不明智,這就意味著告訴蘋果公司我在攻擊你,並促使蘋果公司做出保護措施;二是借助於APP的開發代碼,在開發代碼中植入相應的病毒,當開發者使用了這個代碼進行開發時,其後果當然就是等著中槍。按理說這種方式也很難成功,因為蘋果所發布的源代碼是在自己的服務器上,黑客們在這個環節的下手也很容易會被蘋果公司發現。

在這種高規格的封閉保護體系下,蘋果門又是如何被制造出來的呢?那就是我們所賴以開發的源代碼被篡改過。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大部分的蘋果APP開發者所開發的Xcode源代碼並不是源代碼,而是被動了手腳的“原”代碼。這個問題與我們國情下的網絡監管有一定的關系,我們在國內的“局域網”範圍內訪問相關的網站,速度相對可行,但要訪問“局域網”外的一些網站,通常是不可行的,即使有個別可行,那麽其訪問速度也是相對比較“龜速”。當然,翻墻的除外。

這也就意味著國內的開發者要想直接通過訪問蘋果公司的網站來獲取Xcode,這就變成了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因為Xcode是一個具有幾GB的大容量源代碼,要想下載下來並非易事。於是就有人看到了這個“痛點”,就在Xcode的基礎上做了點小動作,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XcodeGhost木馬。之後將這個帶有XcodeGhost木馬的Xcode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到了國內的各種平臺上供開發者下載。

蘋果APP的開發者通常是項目制的,不論是外包或是自行開發。接到了相應的開發項目之後,開發者為了快速完成任務,必然會找比較快捷的途徑選擇Xcode的源代碼,往往忽略了對這個源代碼的可靠性進行核實。與其說忽略了核實,倒不如理解為對於國內的開發者來說根本難以核實,因為我們連真的都還沒見到過,何談問題的辨識。那麽, 當我們基於這種非源代碼所開發的APP應用,在開發完成的時候就已經成為“病毒”攜帶者。

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面對這次事件的發生,顯然我們需要透過這次事件來思考到底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或者說到底是誰的責任導致了這樣一次安全門事件的發生,在我看來蘋果公司是問題的核心。

按理說,如果蘋果公司能夠也應該在對應用審核時多留個“心眼”,特別是對於來自於中國的應用。當然我將這句話並不是詆毀我們這個民族,而是我們這個民族中總有一些人喜歡給自己人挖坑,喜歡給自己人抹黑,就如地溝油、三聚氰胺一樣。遺憾的是蘋果公司太“善良”,忽略了我們對其源代碼進行改造的能力,在最終APP進入AppStore的環節中缺失了對木馬病毒做更深入的檢查,於是就導致了今天蘋果安全門事件的發生。

其次,蘋果公司沒有根據不同國家的國情來因地制宜完善他們的管理體系,蘋果公司非常清楚我們的國情以及我們的監管體系,因為AppStore在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本土化的AppStore,與境外的AppStore是有區別的,在國內註冊的AppStore到了國外之後有很多應用程序是被禁止下載的。面對這種現實狀況,蘋果公司應該針對中國市場進行“本土化”,至少說面對這個源程序,要麽與有關部門協商,減少限制;要麽就在中國架設服務器來提供相應的服務。

但從這次事件來看,顯然從蘋果公司的層面來看,盡管庫克一直以來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但其重視程度或許更多的只是體現在銷售上,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層面,缺乏針對中國市場進行的相應投入。當然,從監管的層面來看,有關部門也有責任,如果不是“過度”的局域網情況,或許也就不會給木馬開發者留下機會。而對於木馬的開發者而言,這種行為顯然是種錯誤。

 凸顯物聯網時代的心病

蘋果這次的安全門事件凸顯的並不是蘋果本身的問題,而是即將到來的整個物聯網時代的問題。根據阿卡邁技術公司(Akamai Technologies, Inc.,以下簡稱:Akamai)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互聯網發展狀況安全報告》來看,在過去三個季度內,DDoS攻擊量同比增長了一倍。2015年第二季度,盡管攻擊者傾向於發起不太強烈但持續時間較長的攻擊,但危險的大規模攻擊數量持續上升;12起攻擊的峰值流量超過了100 Gbps,5起攻擊的包轉發率峰值超過了50 Mpps。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夠以一己之力承受住這樣的攻擊。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當包括人在內的萬物都智能化、數據化、雲端化之後,當產品的價值由過去基於前端硬件本身的利益獲取轉向後端的數據挖掘進行實現時,必然將激發黑客市場。在智能硬件時代之前,我們的產品只是基於產品本身的硬件來思考其是否會發生質量安全問題;但在智能硬件時代,產品硬件本身並不承載價值的核心,而只是價值的一個載體,大部分的價值將借助於軟件應用來實現、來挖掘。

這種價值被轉移之後,必然就會促使更多人關註軟層面的價值獲取。哪里有價值哪里就會有關註,這是商業社會中人在利益驅使下的一種本能。如何保障數據、信息安全,則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大挑戰。而蘋果這次的事件可以說只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事件。

通過這次事件至少給了我們幾點啟示:一是對於系統、平臺服務商來說,沒有完美到無懈可擊的“安全”系統,只有一個階段的“安全”系統,要想維持系統的持續安全性,就必須不斷地在技術層面加強安全提升;二是各國政府需要在物聯網時代加強合作,盡快出臺相關的監管法律法規,借助於法律法規來約束、降低“安全”風險;三是對各智能硬件領域廠家而言,我們今天都在借助於軟件層面,也就是各種APP的應用來實現智能化,來挖掘硬件產品本身的潛在價值,那麽如何從自身的軟件、硬件層面來給安全增加一道防線,這將是2016年產品開發者的重點方向。

受傷最大的是安卓

盡管這次事件看起來是蘋果中招了,但冷靜地想想,受傷最大的並不是蘋果,而是安卓。或許很多人在竊喜“果粉”們終於中招了,豈不知除果粉之外的各種“粉”的危機更大。我們都知道蘋果是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系統,其上面所發布的應用采用的是相對嚴格的審核制,這種相對嚴格、封閉的體系在今天都會出現問題,那麽這個開放的安卓系統,其背後潛伏著的危機將會有多恐怖。

隨著智能手機使用率的上升,病毒的趨勢也從PC轉向了手機。據獵豹移動安全實驗室發布的《2014-2015中國互聯網安全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感染病毒的安卓手機計2.8億部,平均每天80萬部安卓手機中毒,中國以近1.2億部手機中毒高居榜首,中國已成為全球受安卓病毒之害最嚴重的國家。

這組數據還只是2014年一個機構的監測數據,如果把各自監測數據都綜合起來,其後果恐怕就是今天的安卓系統集體中槍。不論各基於安卓系統的手機品牌承認與否,用戶的數據信息基本難以獲得有效保護,各種惡意軟件與應用更是防不勝防。不過這也激發了另外一個市場,也就是基於移動終端智能產品的安全軟件,這個市場的需求將會隨著物聯網時代的爆發而共同爆發。

智能時代的消費者權益誰來保護

回顧歷史,互聯網領域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但對於給用戶造成的損失似乎從來就沒有一個說法。這其中反映出了一個市場監管滯後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權利保障體系嚴重缺位。基於互聯網+為載體的產品,其本質也是一種產品,只是與過去的硬產品不同,其借助於互聯網這一信息化手段“軟”化了。

在過去硬產品時代,對於各種產品的質量,我們有相對健全的保障體系,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權益保障。但是面對互聯網+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種基於互聯網改造的軟產品不斷豐富,我們的生活與消費也從過去依賴於硬產品為主的方式轉向於今天依賴於軟產品為核心,那麽當這些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相關的“質量”問題,或者是安全問題,是否應該給消費者一個說法,是否應該給予消費者一種正常的“權利”。

過去基於硬產品的生活、消費模式如果出現了產品質量問題,無非是圍繞產品造成了一些不便。但今天圍繞著軟應用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信息安全問題,其對用戶所造成的損失與困擾將是更加嚴重和深遠,甚至牽涉到公民隱私權的問題。因此,我倡議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基於互聯網+的相關監管法規,尤其是牽涉到公民權利部分: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另外一方面則是約束相關的企業加強責任意識,在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必須承擔起保護用戶隱私、安全的責任。

蘋果的事件不會是終點,我們在使用相關軟產品時,一旦這些產品出現了問題,相關企業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是否應該給用戶一個說法。總不能一直這樣“沈默”下去,把用戶的隱私信息不當回事,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我認為不僅要對信息的保護與泄露要有說法,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形成對信息泄露的責任追溯,這才能有效的降低用戶使用軟件產品的風險,以及降低由此所帶來的傷害。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為陳述根本,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552

恐怖襲擊拷問法國安保 4萬人參加的巴黎氣變大會還會如期召開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1737.html

恐怖襲擊拷問法國安保 4萬人參加的巴黎氣變大會還會如期召開嗎?

一財網 馮迪凡 2015-11-14 20:31:00

此次11月13日在巴黎發生的“黑色星期五”,就發生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之前兩周時間,恐怖份子之用意不言而喻。

為什麽恐怖主義分子偏偏要挑巴黎?

一年中遭受兩次重大恐怖主義襲擊事件,巴黎已淪為恐怖份子行動的主要目標城市。

此次11月13日在巴黎發生的“黑色星期五”,就發生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之前兩周時間,恐怖份子之用意不言而喻。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發表聲明中稱,法國人民不是嚇大的。“當恐怖主義份子希望恐嚇我們時,無需憂慮。”奧朗德說,“這是一個知道如何反擊,如何運籌力量,最終再次擊敗恐怖份子的民族。”

在剛剛發表的全國講話中,奧朗德譴責極端組織“伊斯蘭過”(IS)是幕後組織,並稱其犯下了“戰爭行為”,也存在法國國內的協助力量。

自去年開始參與打擊“伊斯蘭國”的聯合行動以來,法國同恐怖份子之間構成“打擊-報複、升級打擊-升級報複”的惡性循環。此次恐襲行動的直接觸發點,在不少法國國內專家看來,是法國總統府5日發表公報稱,法國將再次部署包括“戴高樂”號航母在內的海空力量參與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行動。

誰都沒想到,僅僅8天之後,恐怖份子在巴黎法蘭西球場等多處制造發生槍擊和爆炸事件,逾128人遇難。

巴黎COP21還開麽

此次,恐怖份子在7處地點同時發動襲擊,而法國卻在反恐的事前信息方面無任何建樹,這令國際社會對於2周之後即將舉行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充滿憂慮。按照原計劃,將有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110多位國家元首在第一周就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同時還將有3000多名記者和上萬名非政府組織成員來到巴黎,而且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期間非政府組織成員還將在11月29日,在巴黎著名的景點沿線舉行“為氣候變化而遊行”的活動。法國內政部已經表示,出於反恐原因,將減少對於該遊行活動的在安保方面的信息披露。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組織方(UNCCC)方面在官網上,一度用黑色圖案向11月13日所發生的慘案表示哀悼。而法國媒體則質疑官方,共有4萬人參加的COP21還要不要在法國召開?還是出於安全考慮將COP21將延期?目前法國官方尚未對此表態。不過據法國媒體披露,目前COP21的秘書處在當地時間周六舉行了緊急會議,並呼籲政府盡快做出反應。

在1948年之後,法國就沒有舉行過人數達到4萬人量級的超大型國際會議,更不要提此次COP21期間活動繁多。

需要註意的是,此次恐怖主義活動發生的場所之一——法蘭西體育場所在的巴黎北部地區,距離COP21舉辦的場所——巴黎北郊的布爾歇機場。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之所以選擇巴黎布爾歇機場,是因為此機場處於法國戴高樂機場與巴黎市區的中間區域,距離兩邊的車程均在15~20分鐘不等,該機場可以允許國家領導人專機直接降落,為各國元首提供安全。

然而布爾歇機場所在的北部巴黎區域一直是巴黎治安較差的場所,其必經的交通線路RER B線,特別是從巴黎北站開始再向北,更被在法華人稱為住了“一路的刁民”。

目前巴黎官方推薦的酒店都在該RER B沿線,這令人對COP21期間法國警方的安保能力不免憂慮。

目前,《第一財經日報》從法國駐華大使館方面獲知,法國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允許某些地方禁止通行,並設立“安全保護區”。

在大巴黎地區所有市鎮采取加強措施的法令也已通過。這些規定允許軟禁任何有危活動的人,暫時關閉劇院和集會場所,收繳武器,並可以展開行政搜查。

同時,奧朗德下令立即恢複邊境管制。具體而言,這種系統性管制將在在道路、鐵路、水路及機場口岸通道進行。不過法國的機場將繼續運行,航空及鐵路交通也會保證通暢。

此外,法國航空官方確認,11月22日(含)前赴巴黎和巴黎起飛航班的機票均可申請延期。

意在震懾法國人的惡性循環

巴黎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旅遊城市之一,然而恐怖份子並沒有選擇巴黎遊客雲集的名勝場合,卻選擇了法國本地人休閑娛樂的多處場所進行襲擊,其本意就在於震懾法國人。

從去年9月起,法國同恐怖份子之間就開始了一場噩夢般的打擊與報複的惡性循環。

2014年9月,法國宣布對“伊斯蘭國”武裝據點展開轟炸行動。

2015年1月7日,新年剛過,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位於巴黎的總部就遭到武裝恐怖分子沖鋒槍襲擊。該事件至少造成12人死亡,包括2名警察和《查理周刊》的10名記者。隨後“伊斯蘭國”方面稱這是為報複法國對其武裝據點轟炸所采取的報複行動。

2015年2月23日,法國表示要正面迎擊“伊斯蘭國”的威脅,並派出“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前往海灣巡遊兩個月以加強空中打擊力度,這被視為法國因《查理周刊》事件,對“伊斯蘭國”方面的打擊報複升級。

2015年8月21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至法國巴黎一趟高鐵上發生槍擊案,警方指控摩洛哥人卡薩尼有意在巴黎制造恐怖主義行動,但是後來他否認這一指控。

作為反擊並迫於難民問題的壓力,9月法國決定將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範圍從伊拉克擴大到敘利亞境內,並在11月5日發公報稱法國將再次部署包括“戴高樂”號航母在內的海空力量參與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行動。

頗為諷刺的是,在當天發表的公告中,法國政府稱,奧朗德當天在愛麗舍宮召集國防會議,主要針對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進行討論,期間會議還對法國境內所面臨的恐怖主義威脅進行了評估,決定采取必要措施保護法國公民安全。

11月13日,恐怖份子高呼著“為了敘利亞”,在巴黎巴塔克蘭劇場等處用機槍掃射平民,制造至少128人遇難的慘案。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