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奴孩奴家庭月收入1.2萬 巧理財盤活小資金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3/3581715.html
當家才知柴米貴」這話若說給正值荳蔻年華的小姑娘或都市剩女們,只會一笑而過。但對於剛為人母或者享受天倫之樂的父輩來說,他們更有切身的體驗。本期華西理財課堂,邀請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和哈爾濱成都分行的兩位理財師對普通工薪階層羅晶一家的收入進行理財規劃分析,以期為大眾讀者提供借鑑。

案例

羅晶,34歲。曾經在一家國企工作,月收入稅後3500元左右。生了寶寶後,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照顧,她毅然辭職做了全職太太。愛人在軟件公司工作,稅後月收入1.2萬元。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庭支出增加了,她感覺經濟上有壓力。目前兩人總共存款約14萬元。兩邊老人都有工資,無經濟贍養負擔。除還貸外,每月一家三口的固定生活開銷約4000元,沒有其他投資。對於現在和將來略感不安的羅晶很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

方案A

李慧,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金牛支行沃德客戶經理,金融理財師,6年金融投資經驗

現狀分析:小孩出生,家庭開支增大。羅女士辭職,家庭收入減少。經濟壓力增大,家庭儲蓄率相對較低。因此償還貸款、準備子女教育金和夫妻雙方未來養老金等,都是需要面對的家庭財務壓力。

理財規劃:羅女士辭職後,家庭收入全靠羅女士愛人一人供給,建議家庭投資理財偏穩健。

1、為應對突發狀況,建議將儲蓄存款留出3-6個月的家庭日常開支金額(即1.5萬-3萬),以備不時之需。可選擇配置為銀行開放式理財產品、貨幣型基金等。

2、增加家庭保障計劃,為家庭成員配置充足的商業保險,尤其是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羅女士的愛人。如終身壽險、重疾險、意外險等。加強在發生不幸時的資金財務保障。

3、準備子女教育金及養老金。可將每月家庭收入除去固定生活開銷及房貸後的剩餘資金(約3000元)進行合理配置。如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基金定投、黃金定投等投資組合產品。攤低成本、分散風險的同時又可按月投資積累、積少成多。

4、除去備用流動資產後的儲蓄存款(約11萬-12.5萬)可進行綜合投資,根據家庭當時的資金需求和安排,配置相應投資期限和目標收益的產品。建議適當選擇一些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低風險集合理財產品等。

5、每年投資收益及年終收入也可配置適合的年金保險,加強子女教育金和養老金儲備。

方案B

孫毅,哈爾濱銀行成都天府支行理財經理

現狀分析:羅女士辭職前,夫妻雙方工作性質較為穩定且有保障,屬於中等收入水平,月收入15500元左右。辭職後,變為單收入家庭,收入來源受到一定影響。孩子的出生又增加了家庭支出,羅女士夫婦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理財規劃:羅女士這樣的單收入家庭理財規劃主要側重在開源節流。家庭的收入全部為被動性工資薪金收入,沒有主動性投資類收入。如果將來想要財務上較為自由,可以通過增加備用金、調整產品投資結構並增加教育金儲備、保險規划來實現理財目標。

1、增加備用金。對於單收入且孩子剛出生的家庭,家庭緊急備用金應該比普通家庭常規月度支出高三倍左右,也就是2萬元左右。建議以貨幣基金的形式留存。

2、調整產品投資結構。對該類成長週期的家庭而言,12萬元的存款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投資效果不太明顯。因此,羅女士可嘗試將存量資金和當年累積資金按照投資於股票型基金,注重收益的同時平衡風險,並根據市場情況做出相應轉換。

3、教育金儲備。羅女士的孩子尚小,可以通過為孩子購買教育金保險和基金定投來積累教育金。基金定投可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效地攤低投資成本,並且在成本均衡的情況下獲得較高的收益。

4、保險規劃。羅女士愛人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側重投保分紅型附加重大疾病保險和適合成長期家庭的低保費高保額的定期壽險和意外傷害險,羅女士和孩子側重投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險。儲蓄型及分紅型保險不僅可提供保險保障,也可以起到積累養老金和子女教育金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3

90後不買房?超八成受訪者拒絕做房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6978.html

該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畢業1年後,約三成90後大學畢業生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他們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願做“房奴”。

 

記者調查:島城超八成受訪90後大學畢業生不以買房為頭等大事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社會藍皮書:201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該藍皮書的調查顯示,畢業1年後,約三成90後大學畢業生居住面積不足20平方米,但他們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而不願做“房奴”。報告顯示,更看重個人價值的90後大學畢業生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昨天,早報記者對此做了調查,八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買房是剛需但不緊迫,其中有五成以上的大學生不願背上房貸而生活,他們寧願先拿這筆錢來創業或者投資,而不是買房。

不到5%工作1年後有住房

記者了解到,社科院的這份調查報告共訪問全國12所高校的4110名大學生,其中在校90後大學生2730人,已畢業或走入職場的90後大學生1380人。

該調查顯示,工作一年後,只有兩成左右的90後大學畢業生仍寄居在父母或親朋好友家中。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認為,這說明大部分90後大學畢業生需要自己解決住房問題。實際上,只有不足5%的90後畢業生在工作一年後,居住在自己或配偶的自有房子中。超七成90後畢業生,居住在工作單位提供的宿舍,或由自己租住房屋。約三成90後畢業生在畢業一年之後的居住面積仍在20平方米以下。

過半受訪者不願當“房奴”

對90後畢業生而言,擁有自己住房仍是剛需,但只有1/3的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為了買房願意降低生活質量”,超55%的90後畢業生非常同意或比較同意 “如果要背上沈重的房貸寧願不買房”。超過50%的90後畢業生意識到買房是當前資產保值的最佳手段。不過如果給他們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的錢,有超一半的人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社科院專家認為,一方面他們認同傳統國人將住房視為成家、結婚、生子生活必需品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們又更希望提高生活質量,選擇自在的生活,不做“房奴”,該專家認為“他們有可能成為‘不買房一代’。”

【調查】有房才有家?沒概念!

近15年,是樓市高速發展的15年,在這批90後中,因為可以從父母、爺爺、奶奶那里繼承,單純從數量上看,很多90後並不缺少房子。對於在島城的90後大學畢業生,情況是否也是如此呢,記者對此做了一番調查。

八成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買房是剛需,他們寧願先拿這筆錢來創業或者投資,而不是買房,其中六成是因為父母已經給預備好了房子,有四成是因為工作崗位頻繁變動,對租房的認可度更高。

記者將調查的90後畢業大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家在青島並選擇在青島工作的畢業生,另一部分則家是外地但畢業後在青島工作的人。在本地畢業大學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大學生仍住在父母家中,而家在外地的畢業大學生中,只有一成的人已經買了住房,九成選擇租房子住。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買房不是頭等大事。有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房子=家”、“結婚要買房”、“居有定所”等傳統觀念在他們中將被瓦解。而更多的90後或以“可繼承家族資產”、“房價太高”、“崇尚自由不願意被房子束縛”為由而不再需要購房。甚至有人認為,他們是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他們身上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會做更多的選擇,在居住的選擇上他們不會像70後、80後那樣執著於有房才有家,他們也並不想自己的前半生以買房為中心。

【鏈接】3/4農民工不想在打工地落戶

記者發現,該藍皮書還收錄了一份2014年農民工調查報告,該報告基於對廣東、湖南等6省13個城市(區)的2017個在正式企業就業的農民工調查數據而得。調查顯示,非常想和比較想在打工所在城市落戶的農民工占比為16.33%,而不太想和不想落戶的則達到75.45%,也就是說3/4的農民工不想落戶到打工所在城市。

“如果說農民工落戶意願不高的話,那麽為落戶采取過行動的人更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林平等人表示,近97%的受訪農民工沒有為落戶采取過行動,而在有過相關活動的人當中,最多也就是咨詢一下,提出過申請者僅占1%。同時,有74.18%的受訪農民工認為沒有打工所在城市的戶籍不會帶來麻煩。

調查顯示,不願意放棄家鄉土地的受訪農民工超過70%,願意放棄家鄉土地的則不到20%。劉林平等人建議建立住房(宅基地)銀行,由外出打工、落戶城市或其他原因導致住宅閑置的農民,將自己的房產和宅基地存入銀行。當發生征地、拆遷等事件時,保有產權的農民以市場價格獲得補償。

僅靠繼承就會有4套房

每當聽到80後同事大吐房價的苦水,劉鵬都會暗自慶幸自己無此煩惱。作為土生土長的青島孩子,劉鵬家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用於出租。父母表示,等到他結婚,把出租的那套大房子重新裝修,給他當婚房。或者,賣掉一套再添點錢,替他買套新房。但劉鵬顯然想選擇前者,他認為不需要再花錢買新房,因為他交往的女朋友同樣是青島人,家里也有兩套房,未來會留給兩人。“僅從父母那繼承,就有4套房,為什麽還要去買房呢。”劉鵬說,這還不考慮從爺爺奶奶那繼承房產,所以高房價的煩惱,幾年內都與他無關。

買房可以當做是一種投資

1993年出生的孔繁濤來自臨沂,目前在一家企業當代理。他表示如果是單身,覺得買不買房並不重要,但是如果要結婚,還是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有房才有家的概念。”在談及為何要買房時孔繁濤告訴記者,他認為房產是比較保值的一種投資,買房也可以當做是一種投資,到時候再賣了也是可以的。

不會因買房降低生活質量

和許多人想留在北上廣的同學不同,從某名校畢業的鄭聰選擇了到青島工作,他認為“二線城市,生活自在。”“每月還得還貸款,還要擔心錢不夠還,所以,借錢買房我還沒想過。”鄭聰說,如果買房,他會選擇郊區,雖然位置偏遠些,但住著舒服。“現在工作節奏很快,我不會在一個單位待一輩子,過早買房是種負擔。”鄭聰說,不過,等到30歲以後會買套婚房。因為既是為了給女方交代,也是為了證明自己,但是房子要在他的承受範圍以內,不會因為買房而過分降低生活質量。

先去創業有能力了再買

“如果我有幾百萬,我不會用來買房,我會先拿這筆錢去創業賺錢。”曹俊龍說,畢業後他就沒把買房這個事列入計劃,而且他認為這並不是他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如果要結婚,我會先租房子住,等我有能力買房了,我再去買,我不會因為要買房而降低了生活質量,每天睜眼就是月供、貸款,這樣的生活沒意思。”曹俊龍說,只要有能力、有見識、有機遇,就可以去創業。“我會先創業,買房雖然是剛需,但那應該是之後才考慮的。”曹俊龍告訴記者,如今他打算跟同學合開一個廣告公司,開公司的錢有一部分就是家里給他留出來買房付首付的錢。


(編輯:王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131

7月金融數據真相:居民爭當房奴,企業幾十億吃利息

實體經濟需求不足,反倒使“房奴們”又火了一把。

央行上周末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引發強烈關註。一方面,M1(狹義貨幣)與M2(廣義貨幣)的增長“剪刀差”已擴至15.2%,創出歷史新高,加上企業貸款表現不佳,顯示企業投資意願下滑,資金“脫實向虛”依舊嚴重;另一方面,整個7月人民幣貸款只增加了4636億元,同比少增1.01萬億元,而住戶貸款就增加4575億元,成了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

“住戶貸款包括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消費貸款的主要部分是房貸。

央行數據還顯示,新增住戶貸款中的“主力”是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4773億元,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02%。根據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的解讀,這其中包括住房按揭、商用房按揭、汽車貸款等,而住房按揭是最為主要的,“不管房市好壞,每月總會有剛需購房的,所以個人長貸數據每月都較穩定。”

煤炭企業幾十億存著拿利息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企業貸款罕見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貸款“跳水”與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持續低迷有關。

央行數據顯示,7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514億元,環比少增2591億;短期貸款減少2011億元,環比少增3992億。

信貸表現不佳表明企業投資意願不足。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M1和M2‘剪刀差’擴大與資金沒有投入到固定的地方去有關。”

在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看來,當前上述“脫實入虛”的情況已經形成了企業的流動性陷阱。他此前表示,大量的貨幣發行出來以後並沒有能夠迅速地拉動經濟,也就是企業沒有進行有效投資,M2增速因此沒有提高,這些錢一直停留在企業的活期存款賬戶上。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銀行業內人士也表示,如今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產能過剩行業還是一些新能源領域,都存在持幣待投的情況。

“一些煤炭集團的存款上升規模高達幾十億元。”太鋼集團財務公司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集團今年活期存款資金比往年高了約10億元。

“過去煤炭企業不需要提前備儲,到期轉貸或到期發債轉貸即可,但今年由於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煤炭企業到期還債規模高達百億,為解決還貸壓力,企業會累積資金。”該負責人表示,“一旦發生債券違約或負面新聞,貸款成本都會急劇上升。”

新能源行業也未能完全幸免。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位於華中地區的某國有大型新能源公司去年擴大了光伏發電和風電站的投資規模,公司在主營業務的布局力度沒有放緩。但今年以來,這家企業歸集到財務公司的閑置資金也已多用於還貸。

“即使做了投資,也不是實業投資,而是金融投資,這種往往是短期的比較多一些。”宗良說。

上述太鋼集團財務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集團有財務公司,可以在銀行間市場做些短期投資增值,但今年整個市場收益率與往年相比都有明顯下降。

剪刀差持續擴大應當如何應對?盛松成認為,貨幣政策有效而有限,需要財政政策積極地配合。推行財政政策主要應在兩方面,分別是降低企業稅負與提高財政赤字率。

一枝獨秀的房貸能否持續

央行數據顯示,7月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4773億元,住房按揭貸款成了7月新增貸款的“中流砥柱”。從占比來看,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102%。此前該比值最高的時點為今年4月,當時比值為77%。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這表明當月以按揭貸款為主的零售貸款需求依然旺盛。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員李超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居民加杠桿購房支撐了7月信貸增長,而基建貸款則快速下降。“今年以來,房地產和基建的雙輪驅動一直是新增人民幣貸款平均增速較高的主力,預計四季度財政投資會逐漸發力。”他說。

王劍表示,居民住房貸款目前維持在每月5000億元上下,波動小,但比往年要大,往年月均僅3000多億元。這主要是因為房價上漲,居民杠桿購房的力度加大。

嗅覺更為敏銳的民資實際早已有所察覺,以北京為例,國務院督察組5月份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四月,北京八成民間投資都投向了房地產。督察組對此認為,促進結構改革和轉型升級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分析認為,由於樓市高溫消退緩慢,即使多地祭出限購(蘇州已成為首個重啟限購的二線城市)、限貸政策,由於新舊政策轉換具有時滯性,7月房貸並未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幅環比僅小幅回落。居民與企業兩部門信貸需求結構的分化現象有所加劇。

隨著樓市調控重啟,在滬深、長三角等樓市新政帶動下,加上監管圍繞去杠桿化,下一階段房貸的增長勢頭能否持續?房地產杠桿已經加到極限了嗎?

中信固收研究團隊指出,7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4773億元,看上去比當月全部人民幣新增貸款還多,實際環比少增了866億元,說明購房熱度已有所回落,房地產投資面臨降溫。

相關數據也側面支持了這一預測。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1~7月房地產投資相關數據顯示,1~7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5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8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房企拿地面積也在下滑。1~7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11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

制造業“受傷最重”

在企業貸款罕見下降的拖累下,7月新增貸款跳水。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是近10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中信固收團隊表示,企業貸款回落一方面受6月銀行年中時點集中投放沖貸款影響,另一方面反映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仍弱、活躍度較差,投資意願仍舊疲弱。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產投資情況顯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0.9與0.7個百分點。基建、制造業、房地產三大投資增速進一步回落。此外,前7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增速進一步回落至0.7%,趨近零增長;前7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中,國內貸款增速也回落1.5個百分點至10.9%。

從民間投資來看,制造業行業中無論是金屬冶煉還是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設備制造業,均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汽車制造業強行維持在13%的增速。但從全國制造業投資數據看,各細分類別投資情況較好。制造業雖然同比增長3.0%,但是增速也同比回落了0.3個百分點。

從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數據看,制造業中,以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2.8%。此外有色金屬加工業與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降幅都在5個百分點左右。

但與此同時,制造業投資下滑、信貸需求不足的同時,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綠色高科技領域投資規模增幅均在20%以上。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行短期貸款增長較多,說明企業用於短期資金周轉以及一般性運營支付需求較多。而中長期貸款截至半年末僅增長了156億元,中長期投資類的貸款數據暴露出大家對投資的信心不足。投到中長期項目實業中去的資金不積極。他發現,部分貸款企業因為沒有或者缺少投資機會,為減少財務費用也會歸還一部分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57

揭秘瘋狂的購房杠桿:銀行、網貸與房奴的無奈博弈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8/1043306.html

樓市火了,杠桿瘋了。

在這波瘋狂的樓市行情中,金融機構無疑承擔了重要的角色。購房者通過銀行按揭、房抵貸、消費貸、網貸平臺借貸等各種杠桿渠道,最終如願以償地當上“房奴”。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8月金融觀察》提到,樓市熱度依舊不減,如果將樓市與股市作對比,粗略估計目前樓市杠桿率已接近去年股市高點的2倍,隱含的風險較大。

各地政府已經紛紛采取應對措施,除了此前廈門、武漢、杭州等地先後出臺限購限貸政策之外,9月30日,北京市政府也決定出手,抑制火熱的樓市交易,將首套房的首付比例由不低於30%提高到不低於35%,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到了不低於50%。

騰訊財經曾以“你的房子杠桿加多大?”為話題發起問卷調查,在回收的7808份有效問卷中,71.8%的購房者表示,除了銀行正常的按揭貸款之外,他們連首付都需要借款。

按揭貸款激增

多家商業銀行在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中提到,上半年加大了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力度,助力房地產去庫存。據騰訊財經統計,上半年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共計新增個人住房貸款1.46萬億元,占全部新增個人貸款的88.6%。

此外,五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幅。除了中國銀行之外,其他四家銀行的新增住房貸款,占到了全部新增個人貸款的九成及以上。

其中,以按揭貸款見長的建設銀行,仍保持著個人住房貸款余額、新增均居同業第一的位置。2016上半年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增加4077.82億元,增幅為14.7%;而2015年同期增加為2165.64億元,僅為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一半。

工商銀行的新增住房貸款規模緊隨其後,達到3454億元。值得關註的是,在個人貸款大類下,工行的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均呈減少趨勢,下降幅度在4%—5%。而個人住房貸款增長13.7%,這導致工行上半年新增個人住房貸款超過了新增個人貸款,占比達到104.7%,在五大行中最高。

個人住房貸款上半年持續放量,是樓市行情火爆帶來巨大的需求,和銀行投入大量精力的結果。

浙商銀行總行個貸部人士向騰訊財經表示,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收益並不高,銀行還是從綜合收益的角度出發,通過住房貸款切入來獲取客戶,從而帶動銀行理財等其他業務的發展。在他們看來,“一個能買房的客戶算是優質客戶。”

一家大型銀行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告訴騰訊財經,銀行的新增住房貸款能占到新增個人貸款的9成以上,是近幾年都沒有出現的現象。銀行資金壓力也很大,因為住房貸款的收益很差,再按照基準貸款利率八五折算,4%多的利率接近銀行理財產品的成本,“銀行差點就要虧本。”

而銀行之所以還願意在個人房貸上投入大量精力,在他看來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優質資產越來越少,而銀行有貸款規模的要求,目前房貸不良率水平還很低,屬於優質資產;二是房貸客戶是他們的目標客戶,銀行可以通過房貸介入去做綜合營銷。

半年報顯示,五大行個人住房貸款的不良率約在0.4%左右,遠遠低於銀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上半年1.75%的平均不良率。

“房抵貸”升溫

銀行投入精力在做的,除了按揭貸款之外,還有“房抵貸”業務。

“房抵貸”是指借款人以房產抵押作為擔保,向銀行申請一次性或循環使用的貸款,貸款用途規定僅用於消費或者經營。

一位股份行中層人士向騰訊財經介紹,“房抵貸”是銀行在房地產時長上行期通常會開展的業務,主要是針對購房者釋放出來的那部分房貸做二次抵押,各家銀行的叫法不一,部分銀行稱之為“整體抵押”。

舉例來說,假設購房者的房產評估價為500萬元,銀行按照6折給予他300萬元的信貸額度,購房者首次只用了200萬元住房貸款,剩下的100萬元額度則隨時可以用,此外,200萬元房貸釋放出來的部分(即購房者已經還完的那部分),也可以繼續申請貸款。

據他介紹,這類“房抵貸”產品額度一般是房產評估值的6—7折,利率較普通的住房貸款要高,一般至少為基準利率上浮10%,這也是銀行有動力做這一業務的原因。

此外,雖然“房抵貸”的用途要求,只能用於個人消費或者經營,不能用於購房。但據上述人士介紹,實際操作過程中並沒有那麽嚴格,例如他們銀行不會限制30萬元以下貸款的用途,有的銀行門檻甚至是50萬元。

目前“房抵貸”的規模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上述大型銀行風險部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各家銀行統計的口徑不一樣,“房抵貸”在他們銀行是一個大的框架,會分成就業類、消費類、住房類等等,有的銀行則幹脆不叫房抵貸,因此沒有量化統計。

不過,從部分銀行公布的數據可見一斑。中信銀行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行房抵貸余額2283.9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8.7%,上半年增量占全部個人貸款增量的66.70%;房抵貸不良率0.47%,低於個人貸款平均水平。

此外,據財新網報道,農行、建行、民生、中信、平安、華夏、招行均推出了“房抵貸”產品。其中,農行發放給單一客戶“房抵貸”的額度上限是1000萬元;華夏銀行“房抵貸”最高可貸2000萬元。

網貸平臺“助攻”

銀行之外,不少網貸平臺也在從事跟房貸相關的業務,雖然上半年“首付貸”業務遭到叫停,但像贖樓貸、賣房貸、房抵貸甚至房地產眾籌等產品,依然活躍。

網貸之家首席研究員、盈燦咨詢總經理馬駿向騰訊財經介紹,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今年1-8月有773家網貸平臺從事房貸業務,累計成交量為1256.5億元,約占行業成交量的10.33%,平均借款期限5.24個月,綜合收益率為10.96%。

而2015年同期的房貸業務交易量僅為650億元,2016年1-8月同比增長了93%。

據騰訊財經查詢,從成立之初就開始涉足房貸業務的搜易貸,目前官網上提供賣房貸、贖樓貸兩項業務。根據他們公開的數據,2016年第二季度,旗下的房貸交易金額為9.5億元,環比上升了45.3%。

另外一家由新浪、易居中國打造的互聯網房地產金融服務平臺房金所,目前提供包括房抵貸、房產眾籌在內的十多種房貸類產品,截至2016年7月8日,房金所累計成交額達20億元。

房金所官網介紹,房產眾籌是一款融合折扣買房和投資理財的金融產品。假設有一套市值100萬元的房源,開發商五折提供該房源,那麽將針對此房源籌資50萬元,共放籌500份,即1000元一份。若此套房源最終以7折優惠(總價70萬元)成功拍賣,每籌將有1400元收益,而眾籌最終獲益將達到20萬元,收益率高達40%。

據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多家媒體9月29日報道,深圳市規劃國土委下發《關於開展房地產市場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旨在規範房地產市場交易秩序,降低房地產金融風險。

據悉專項整治共涉及五大領域,其中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和房地產經紀機構是否存在利用互聯網從事金融業務、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開展金融業務及以“股權眾籌”等名義從事非法集資活動的行為,是否存在墊資購房首付、開展“首付貸”、“眾籌炒樓”、“眾籌購房”或其它“加杠桿”房地產金融業務的行為。

銀行風險幾何?

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8月金融觀察預測,隨著樓市進入“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市場供需兩端整體將持續上行,百城住宅均價的上漲趨勢有望延續。

對於銀行而言,持續放量的房貸業務是否也蘊藏著一定的風險?

多位銀行業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目前來看,房貸的不良率很低,風險可控。按照銀行以評估價的6-7折授信方法計算,即便是房價下跌30%—40%,對銀行來說風險仍可控。

一位曾在大型股份行風控部門工作的人士告訴騰訊財經,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中強調的是組合管理,意味著任何一種產品都不能占比過高。如果每家銀行的某一項業務占比都很高,就容易出問題,例如此前的政府平臺貸款,和鋼鐵業貸款。

在他看來,判斷風險的標準是,這項業務的占比突然從排名中遊躍居到前三名,例如,此前銀行個人貸款的占比一般維持在30%左右,突然提高到40%,這其中又主要是個人住房貸款增加所致。“這個時候就應該引起高度重視了。”

騰訊財經梳理銀行上半年業績報告發現,以四大行為例,雖然四大行普遍呈公司貸款占比減小,個人貸款占比增加的趨勢,但個人貸款占比的增幅均控制在2個百分點以內。目前個人貸款占比最高的為建行,占比34.89%,同比增加1.83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09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7/162444.shtml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房價調控了,中年危機了,公司清退老員工了,清華北大畢業生買不起學區房了……天下之事,中產為何會莫不焦慮?

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熊劍輝

無焦慮,不中產

2017年伊始,一則《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一位深圳38歲IT男,從老家農村一路逆襲,多年打拼終於在深圳賺得兩房兩孩,老婆在家相夫教子,可謂典型中產、人生贏家。但就在背房貸、養家小的節骨眼上,他由於“年事已高”被公司勸退,再難找到高薪工作,隨即月供斷裂,只能忍痛低價先賣一套房,以支應另一套房貸,並且勉強維持入不敷出的生活。

主人公多年來工作勤勉,從不懈怠;企業同樣待遇不薄,卻遭此窘境,令人唏噓。有人同情他“人到中年,職場不易”;有人感慨“高房價下,人如螻蟻”;當然,也有人直指他玩兩房兩孩的“高杠桿”,自不量力,純屬作死。

事件引發眾多中產強烈的代入感。外表光鮮的中產白領,大都有車有房、收入不菲,卻時刻擔憂著生活中的一切:今天有工作,明天會不會失業?今天很健康,大病一場怎麽辦?房子又漲了、股票又跌了,可咋整?孩子要上哪個補習班?老人歲數大了怎麽養?……

這正是中產的生活現狀:小日子不錯,卻談不上安逸富足,猶如在美麗的天堂走鋼絲,唯恐不慎就落入地獄,並由此陷入迷茫、困惑、焦慮之中。人們稱其為“中產階級焦慮”。

中產多如狗?

什麽人算中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

美劇中,曾無數次演繹中產家庭的生活場景:主人公開著高級轎車,一臉輕松地穿過社區靜謐的林蔭大道,將車停在自家小洋樓前。明媚陽光灑滿庭院,兩三個孩子在草坪上嬉戲打鬧,活潑的寵物狗陪伴左右,見著主人回來撲上來親昵。女主聽聞犬吠,扭動腰肢優雅出門,與西裝革履的男主熱情擁吻……相比中國中產加班累成狗、連人都變醜的慘狀,這TM才是理想中產階級的生活寫照。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說了,家庭年入(三口之家)4.1萬-12.5萬美元,你就配得上這樣的中產生活了。

中國則有著不一樣的標準。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地域、城鄉差異,國家統計局把中產“及格線”定在了年收入6萬,月薪5000元至42000元的統統算中產。這種“多如狗”的“被中產”標準,迅速引發吃瓜群眾不滿。網友們一邊問候“你全家都是中產”,一邊結合草根智慧,搞出個新中產標準:年入50萬以上,有車有房,另有資產百萬。這以下的,全都是“偽中產”。

有專家綜合後認為,中產大抵還是要有車、有房、有存款,但現實中“有房貸但不是特痛苦的房奴”,也算中產。

有人則避實就虛:中產可不光看收入,還是一種價值取向哦!中產大都受過高等教育,相信知識奮鬥能改變命運,從事體面職業,追求品質消費,註重環境保護,勇擔社會責任……兩千多年前的先哲亞里士多德說得多好:中間群體“既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他們過著無所憂懼的平安生活”。

問題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因為有產,所以焦慮。房子,更是焦慮中的重中之重。

沖上“地產飛車”

中產有點錢,除了買房,還有別的手段讓資產穩妥增值嗎?答案是,沒有。由於金融市場狀況頻出,理財遠遠趕不上地產增值,所以有人調侃:土豪死於信托,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總有一款“大坑”適合你。老實上班,只能糊口。買到房,才能趕上這個措手不及的大時代。

窮人在高房價面前早就絕望;理性的中產《經濟學原理》在手,指點著日本地產泡沫崩潰的江山,卻遲遲等不來課本里“承諾”的泡沫破滅。中產們發現,再不沖上這趟“地產飛車”,怕是此生無望,只好扔掉教科書、充當接盤俠。

這正是2016年房價猛漲後,中產們猛然進場、轟然搶房背後的全部故事。有趣的是,就在中產拼命進場時,炒房的富豪已經開始撤退了。

一套北上廣深的房,足以成為拉開階層差距的“天梯”;錯過一套房,後代要多幹幾輩子。城市居民日益分裂為有房和無房兩大階層,財富差距僅靠房產已越拉越大。

有人說,中國房價打敗了經濟學常識,其實恰恰應證了經濟學原理。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全球央行都猛開印鈔機,幹的就是稀釋債務、讓資本體系轉危為安這件事。中國的天量貨幣湧入了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鮮少進實體,否則“姜你軍”、“蒜你狠”將讓窮人痛苦不堪。但中產因為有兩小錢,就被狂收“鑄幣稅”,眼見著辛苦賺來的收入縮水。於是,持幣等死,持股找死,最明智的反而是爬上“地產飛車”,去承受高房價的收割之苦。即便是剛需要背負二三十年的苦債,依然是加杠桿、搏上漲,享受保值增值的樂趣。

人民日報說: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曹德旺也說,房地產遲早崩盤。面對房價跳漲,真理蒼白得像句冷笑話。中產們開始只信任誌強:有生之年,我應該看不到房價大幅下降了。

央行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房價雖然經歷了2016年的大幅上漲,但在2017年,計劃購房人群躍升至22.9%,達到該項統計數據迄今為止的最高值。房價上漲成為一種信仰,調控早就被視為進場新機會,買房人形成與政策的強力對賭:即便看在銀行呆賬風險、經濟減速隱患和高昂的土地出讓金的面子上,政策也不可能真正打壓房價。

面對房子或明或暗的不確定性,中產開始無比焦慮起來:沒房的盼跌點好上車;有房的邊拉磨邊還貸,看著“紙上富貴”蹭蹭漲,既竊喜又無奈;有幾套房的自然是人生大贏家,盼著房子漲又愁著泡沫破,但想想任總的話,又無比心安起來;而賣了房去麗江、去創業、去炒股的,恨不得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如今不花更大代價,根本買不回來……

01_meitu_17

而學區房更像是房子中的戰鬥機,引發最典型的中產焦慮狂潮。

最近,一對清華北大畢業的中產父母因為買不起學區房,引發禪師開示:如果北大清華畢業都買不起,還買學區房做啥?於是,“為什麽學歷不值錢,但學區房值錢”成了中國經濟的難解之謎。

買學區房的顯然不是權貴,人家犯不著;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買不起。追求學區房的,正是最上層的中產階級。

對底層群眾來說,孩子要接受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遠比中產家庭困難得多,“讀個初中就夠了”的“讀書無用論”,更多是種無奈的選擇。由此造成的階層鴻溝,並不容易輕易跨越。眼界高遠的中產階級父母看清這點,自然不由得心生恐懼。

02_meitu_18

80後這屆中產大多無背景,靠著上大學、留一線變身中產。成功經驗在此,依葫蘆畫瓢,至少不至於淪落到社會底層。而只要有了學區房,就能最大概率保證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一路走上去,孩子的命運從此與民工子弟涇渭分明。於是,“買房就是買階級”的觀點不脛而走,獲得無數人的點贊認同。

明眼人都清楚,好學校從來不是保險箱。類似“中關村二小欺淩事件”,早就戳破了好學校的畫皮,卻無法撼動對學區房的信仰。中產都是精算師,孩子念完書轉手一賣,就大賺幾百萬,上哪找這麽曲項向天歌的好事去?

教育“軍備競賽”

對中產父母來說,買不買學區房,教育子女都是未來階層鬥爭最宏大的“軍備競賽”。有人甚至叫囂,一線城市孩子從幼兒園到留學的教育費用,幾乎要趕上一輛99式主戰坦克。

年輕父母也想過給孩子“快樂童年”,卻驚訝發現,其他孩子已經“搶跑”。超負荷的教育競爭從幼兒園開始,某些家長眼里,只認得100多漢字的娃娃就是個“文盲”。“學霸娃娃”們個個唱歌跳舞學芭蕾,繪畫樂器乒乓球,擊劍射擊冰上舞,連英文戲劇都成標配……

其他孩子瘋狂補課,你卻天真地要給他“快樂童年”?想象下未來淪落到二流大學、跌落血汗工廠的慘狀,強烈的負罪感令中產階級“虎媽”們揮舞戰鞭,將孩子驅趕到階層保衛戰的戰場,不把孩子的琴棋書畫、英文武術修煉得十項全能,註定要在未來落在下風。

在“虎爸虎媽”們看來,各類培訓都需要,每個階段都有痛點:幼升小考思維,小升初考奧數英語,好高中提前錄取都看證書。可怕的是,這些“潛規則”,學校竟然不告訴你。於是,北京某個小學輔導類公眾號文章一出,點擊量會迅速沖破10萬+的雲霄。

有人可能覺得荒謬好笑,但在爭搶學區房的中產父母們看來,一流大學的入口,甚至從重點高中提前到了重點幼兒園:一旦在幼兒園門口“戰敗”,進入重點小學、超級中學都將無比艱難,使得十多年後高考“戰敗”成為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觀念指引下,“幼兒園爭霸”也就在所難免了。

底層越是放棄高等教育這座中產孵化器,中產便越要將其捍衛。庸人看到的是高校擴招、大學生貶值,中產階級卻知道,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將重塑世界。房子只是分化當下,教育卻會分化未來。中產父母看得越清楚就越焦慮,誓死不肯讓孩子在“時代飛車”上被甩下來。

職場隱憂

當新常態、“L”型經濟和職場危機一並襲來,家有杠桿的中產無疑要加倍小心。有調查顯示,中產薪酬大幅上漲的“黃金年代”一去不返,銀行、外企和敗退的創業公司裁員兇猛。對很多人來說,中年中產遭遇職業動蕩與收入遞減,可能在所難免。

03_meitu_19

先有深圳38歲IT男資金鏈崩裂,後有“華為清理34歲以上老員工”謠言風起。招聘啟事中“35歲以下”的要求雖然早就令人詬病,但如今顯示出的威力卻大不相同。令人震撼的是,老齡化正不可逆轉地重塑社會,中國中位數年齡赫然到達36.7歲,一半以上的中國人超過36.7歲,這在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超齡”現象。

80後中產正不斷跨越“職場生死線”,人社部卻忙著對延遲退休方案表態:2020年之前肯定出臺。中產一邊遭遇“兩頭堵”,一邊要應付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產業界則拼命搗鼓人工智能,未來沒準要跟機器人搶飯碗……如何度過退休前的20多年,大概是最值得焦慮的事。

早年間,中間階層的窘境曾在80後父母那代預演,下崗職工唱著“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再就業的場景,恍如昨日。不同的是,當年大家無房貸,國企甚至有補償。如今中產家庭背負杠桿,再碰到個職場危機,妥妥的房貸違約跑不了。

不過這都不是最厲害的,網上盛傳中產破產三大法,正是創業、炒股、得大病。

有的中產有積蓄,聽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興奮了,也不看個人條件和市場環境,毫無把握地奔著風口就沖進去。運氣好ABC輪捷報頻傳,運氣不好轉眼就賠個底掉,從中產跌落“中慘”。

指望炒股發家,在這個專治不服的市場也基本是奢望。近兩年A股就兩種走勢:一是向上假突破後下跌,二是直接下跌。僅2015年6月15日後這波回調,一月內擊倒2000萬個人投資者,20多萬個50-500萬市值賬戶慘遭“殲滅”,3萬個500萬以上賬戶不知所蹤。每次股災,都成為對中產的洗劫。“珍愛生命、遠離股市”似乎不再是調侃,而是金玉良言。

得大病當然概率低,但中產人到中年,得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高血脂並不少,加上缺乏運動,IT男、媒體人過勞猝死的消息屢見不鮮。這些中產有車有房、收入不菲,但一場大病就能將打回原形。

所以中產領著高薪、還著房貸、愁著失業,看似風光無限,卻養著一家老小,憋著不敢生病,思慮著未來出路……妥妥地成了最焦慮的人。

何以解憂

中產的焦慮在於,看清了問題,卻束手無策。但歷史地來看,有些焦慮完全沒必要,因為後面沒準有更大的焦慮等著你。

2005年媒體剛提出“中產焦慮”概念時,北京、深圳的房價才6000多,上海也不過8000多,那時中產開始喊焦慮。現在回頭看,簡直是“黃金年代”。董藩教授就說,北京房價會漲到80萬元/平方米。真有那麽一天,沒房的死心了,有房的爽上天,大家都犯不著焦慮。

焦慮變不成錢,中產要解憂,只能靠三件事:提升自我,防範風險,保持樂觀。

俞敏洪自認為是北大同學中最差的,他曾自我調侃說:“如果這輩子實在是追不上大家,我會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歲以後,把你們一個一個送走了我再走。”其他風險也可怕,但最可怕的就是健康風險。

經濟越不景氣,越要投資自己。跑步潮表面看是階層標榜、群體作秀,乃至被揶揄為“中產階級廣場舞”,背後卻透露著深刻的群體智慧——這就是當下中產最好的投資,也是消解焦慮的良藥。

中產對子女教育的關註,雖然重要,卻大可不必緊張。中國的經濟格局在不到20年內就經歷層級跳躍,未來還將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這其中,知識的創造和淘汰速度將史無前例,人類的能力都將面臨消解和重構。屆時,什麽樣的人才最有價值,還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唯一需要提防的,還是房產泡沫。

當輝山乳業、山東天信、鄒平齊星等債務危機接連爆發,你就應該想到巴菲特的教誨:當在廚房里發現一只蟑螂時,你就應該知道,蟑螂絕對不止一只。瑞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占GDP之比已高達164%,是中國政府債務的兩倍。這在實體經濟本就艱難的2017年,很可能成為巨大的風險點。

當上市公司要靠賣房維持業績,意味著實體經濟早就撐不住房價了。最壞情況下,中產將遭遇裁員失業,致使房租房貸無法兌付,進而引發房屋拋售,導致通縮危機。這樣的結果顯然無法接受,所以金融業正在全力去杠桿。而對高杠桿中產家庭來說,盡早化解風險,對外謹慎投資,無疑是確保平安的良策。

與中產們的焦慮相比,學者們對中產的未來抱有極大樂觀。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將從現有的32.59%躍升到53.54%。到時候,全國大半是中產,今天的中產有什麽好焦慮悲觀的呢?

而具體到個人,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要做什麽,而是別做什麽。像少年花錢追歐巴、青年情場當備胎、中年離婚分家產、老年遭騙散光財,都是中產家庭大忌。此外,平日業精於勤,遇事寵辱不驚,靜坐常思己過,哪里有不獲金玉錦繡、贏得美滿人生的道理的呢?

房奴、孩奴、職奴 中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