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龔方雄前言不對後語 李華華

2008-08-27  AppleDaily

近 排金融圈嘅熱門話題,相信除咗估股神畢菲特『目及』中邊隻中國股票,就輪到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上個禮拜二發表嘅「4000億救市報告」。報告唔單 止哄動大陸同香港金融界,仲惹嚟同行美林公開炮轟,連超人李嘉誠亦忍唔住話:「如果有人利用呢啲消息賺錢,就真係罪過!罪過!」噚日,主角龔方雄終於出嚟 回應,據外電報道,龔生話:「早前表示中央可能推出2000億至4000億刺激經濟方案,只是個人建議,並非政府觀點。」佢仲話個數已經好保守。不過,上 個禮拜龔生份報告明明寫住,政府高層正認真考慮一項刺激經濟方案,橫睇掂睇都唔似個人建議。

純個人意見非政府觀點

龔 生嘅原文如下,「The top leadership is carefully considering an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 of at least RMB 200-400 billion.」唔通龔生識玩占卜,唔單止猜到中央會準備救市,連用幾多億都估到咁利害。不過,中央都仲未宣佈點樣出手救市,你就快人一步講咗出嚟,咁 分分鐘係「洩露國家機密」,你知「洩露國家機密」幾大罪,如果龔生因為一份報告要惹上「洩露國家機密」罪,你話幾唔抵。難怪要出嚟「沙個冧」,澄清話係個 人建議,並非政府觀點。李華華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

曹仁超《论势》连载--前言:我的趋势创富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lir7.html

“一世好运!”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 上替人补习英文。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 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 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 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 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 万港元,最后只余7 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 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 200点升到1 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 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 去,样子实在古怪。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当时我心想: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如果转投《信 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 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 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 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 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 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 好。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4年投资失利,同时我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困窘之下,差点儿便想自杀。痛定思痛,我决定全身心投入《信报》。1975年我发 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容许同类事件(因股灾而令投资大幅亏损)再次出现。”止损不止赚”,至今逾30年,我总算平平安安。每次股灾来临时,我老曹都因行 使止损的策略,而巧妙地避过一劫。

40年来我老曹读过有关投资的书不少,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技巧原来很幼稚,深深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我老曹投资一样略有损失,但因为及时止损,故已无须惊惶。

到1982年股市低点,我老曹因此有资金大举入市。我学会保存30%现金、只动用手上资金70%的做法,当年投资了约60万港元,直到1997年,这15年所赚的回报,只能说一句:跑赢恒生指数(恒指从1983年至1997年上升23倍)。

1990年我第一次进军海外,动用28万加元在加拿大购入一个住宅物业;至2004年以接近平手的价钱售出,没有赚钱。

1994年我又转到伦敦置业,连续3年共购入10个物业。逐步将股市赚回来的资金中的50%转移到海外,以防万一,成为本人另一次”好运”。这使我不但巧 妙避过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股市、楼价大幅下跌,更捕捉到英国物业过去10年超过1倍的升幅,英镑对港元的汇率更由10.8升至16。这也 令我的个人财富又再翻了一番。

我的趁势创富路再次证明”三分努力,七分天意”。2005年至2008年,我分阶段卖出英国物业。2008年9月3日我终于卖出了最后一间,平均卖出价均高于买入价1倍。由于当年首期只须支付楼价的20%,600万港元的投资收回近3 000万港元。换句话说,10年回报超过4倍。可惜其后英镑在3个月内下跌三分之一,3 000万港元变成2 000万港元,实际获利2.5倍。

要与群众”对着干”

趁势其中一个要诀,是要留意大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影响香港最大的一个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当年我老曹在专栏中大 力鼓励读者投资地产股或房地产市场,自己也积极买入地产股并持有两个住宅单位。1997年7月”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应85 000个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应平均不多于30 000个)。供应突然增加,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不过,趁势并不只是跟着群众的趋势而行,有很多时侯也要与群众对着干,因为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人心惶惶,但纯粹就投资角度来说,却是入市时机!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本人眼中投资只有时机(timing),没有错对!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我老曹做过研究,任何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最低点至最高点的上升周期,通常是24至27年。东京、伦敦、纽约都是这样。我老曹算过,从1967年开始,香 港楼市上升近30年,1997年香港楼市正处在最后红火的时候,加上那时卖地限制快要取消,于是我决定将手上物业和地产股一起卖出。楼市果然在1997年 底开始大跌。(其实香港楼市整个上升周期达30年,已经比世界其他大城市长。)

近年我投资的另一得意杰作,是在2000年起大量买入黄金接近1 000两,到2006年年中开始卖出。至2008年卖光所有黄金后,我获利超过一倍。其实,成败得失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对时机的把握,严选投资的对象和地方。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老曹转向投资国企股,2007年卖出,回报率也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7

投資五部曲之前言::志不在股,而是在利 Franky fan

 

http://www.tractusassetmgmt.com/blog/frankyfan/%E6%8A%95%E8%B3%87%E4%BA%94%E9%83%A8%E6%9B%B2%E4%B9%8B%E5%89%8D%E8%A8%80%EF%BC%9A%EF%BC%9A%E5%BF%97%E4%B8%8D%E5%9C%A8%E8%82%A1%EF%BC%8C%E8%80%8C%E6%98%AF%E5%9C%A8%E5%88%A9

我曾經跟很多人一樣,認為要在股市中賺錢,要靠找出好”冧把”。然而,在股市生存了一段時間,漸漸發現”冧把”最多只是成功因素的五份之一。

不少人認為科網股、8號仔及其他一樣暴升暴跌的熱潮,都讓投資者死傷慘重。然而,有多少在其中大賺其利的,會站出來,顯現在大眾之前呢?他們是先行者,或者專業的炒家。他們如何做到?全因志不在股,而是在利。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誰不是這樣?否則,志不在利,為何買股?然而,細心觀看大眾行為,有多少不是在意自己的股,多於自己的利潤嗎?可能他們認為注意自己的股票,便可以獲利,但總而言之,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股票身上,而不是利,更沒有談上風險。

 

那志不在股,而是在利,要怎樣做?其實釣魚要用好的魚桿,但志不在魚桿,而是在魚。魚桿只是釣魚的工具,而不是魚。魚桿是很重要的,沒有魚桿就不能釣魚,但釣魚除了魚桿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那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必然條件。

 

曾經有不少人問我”冧把”,或許是電視上的人都喜歡談冧把。基於側隱,我很少正面 回答。這就像百里外有一座城堡,中間有個有猛獸出沒的的密林,而人 們問我城堡的方向一樣。城堡的確就在那邊,但我真的要他們就這樣進入那危險的密林嗎?如果他們也是熟識天時地型戰術及逃跑的獵人還好,但一般而言,始終良 心始終還是側隱作祟。

 

志不在股,而是在利。在投資中獲利,股是不足夠的。未來一段時間,希望我分享的投資心得,可以讓大家少一點傷痕,到達城堡(如果你真的要走過去的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6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28.html

一直都很想寫這個題目,但每當動筆時就感到很吃力,因為涉及的範疇太廣,想講的東西也太多。無論如何,先概括地寫下這一篇,往後再深入地寫多些。

在設計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時(Operational audit for sales process),除了要了解其風險外,也要注意審計的範圍,例如在看整個流程時,我們要從那裏開始,在那裏終止都要預早設計清楚。舉個例子,我們應由找 客戶及出報價單開始,甚至追溯至由Marketing開始?還是應該由開出發票(Invoice)時才開始,追蹤至貨物出門時就終止?而且,我們應該連收 錢這一块也應該要涵蓋?

決定銷售流程審計範圍並沒有標準,主要都是看管理層及Auditee Committee,或其審批的Annual audit plan中的需求。

審視銷售比較審視其他流程困難,除了因為涉及的東西有很多之外,不同的付款方法,其風險可以完全不相同,Credit sales(賒賬銷售)和Cash sales(現金銷售)就是一例。前者最大的風險是貨品已送出或服務已完成但卻收不到錢,後者則不必顧慮這點,但要顧及現金的安全,例如收到假鈔票或假信 用卡,還有現金儲存、運送、入賬等等的問題。

另外,就算付款方法一樣,不同行業所面對的風險也不會一式一樣,所以其銷售流程也不盡相同。例如零售及服務業,食肆、一般商品銷售、珠寶、服飾、美容等 等,他們雖然主要是Cash sales,有些側重於現鈔的交易(例如小食店收現鈔),有些則側重於電子貨幣(例如連鎖店以八達通及信用卡收取款項)。

再者,零售業通常都會推出不同的優惠來吸引顧客,例如現金券、折扣優惠券、買十送一、孖裝優惠、二日同行七折、全場八折、新貨九折等等,當中的控制方法就各式各樣,各施各法。

未來我將會以幾篇文章,來談談在進行Credit sales及Cash sales的營運審計時,應該要看的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4

總結 : 前言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297631&catID=&keyword=&searchtype=

寫左咁耐blog, 我一早已發覺我已偏離我本身寫呢個blog既目的, 所以都係時候摺埋佢. 餘下幾篇我希望可以回到主題, 分享一些我個人對投資市埸的看法和心得.

 

有 網友曾問我寫blog又唔想咁多人睇寫來做乜, 其實我本身就是一個思想茅盾的人, "寫"是因為看了太多大同小異既投資文章或書, 想用自己的角度寫些不同的東西, 怕多人睇係因為自知有許多東西我寫的都不是王道正宗的投資之路, "入市"未深的人可能好易被我誤導左, 所以我決定隨緣, 找到來這里又有耐心看我blog文的人, 我想也是緣份, 俾我誤導左都係天意~~

有 幾位網友都話唔係好明我寫既0野, 咁係好正常, 好多時我自己都寫寫下唔知自己寫緊乜. 我總結問題出左兩個方面, 第一係我詞不達意, 吹水我強項, 但寫就好麻麻, 第二點就係我寫得太隱晦, 許多東西我不敢寫得太清楚太肯定, 因為我從來不信市埸有高手可以完全明白市埸的運作, 所以我更加想避免令自己有一個"高 手"的形像, 也不想令人誤會我很專業. 很早之前我也強調過我財富大部份都不是來自個人炒股所得, 我手上還有許多股票我連名都唔記得, 有時買左都唔記得買過, 看帳單成曰都"R'晒頭, 唔知做過d咩. 炒股炒期對我來說已成為一種"愛好", 而"愛好"好多時係要pay的, 我也不例外, 只係在大災大難時我的運氣不錯, 總可平安渡 過.如果你問我, 咁既狀況睇我寫既野又有咩意思? 老實講, 其實冇乜特別意思, 但如果有日你發現對我所寫有些印像, 那時或許你會明白"股海無涯". 

上次同網友聚會時, 有人話有興趣想了解多些我的思維模式, 好多人曾說我寫的東西很像老曹, 其實我冇睇老曹大大話話已10年有多(well, 間中有睇一兩篇), 我個人覺得我們這些在市埸混得久的人包括本網的陸sir都有一些共通點, 就係'謹慎', 對市埸多一些提防, 寧願睇錯十次也不願 做錯一次. 但我自問冇老曹對市埸咁灰或咁固執, 或許我比佢後生, 我比較相信市埸係正確, 亦比較堅持市埸操作手法的本質在某程度上幾乎冇變過, 我之後會盡量解釋清楚我這種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1

為什麼中國少有蓋茨式夫婦——新書《荷爾蒙經濟學》前言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707

 

《荷爾蒙經濟學: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東方愚 著,2012年2月出版,磨鐵圖書出品

 

本書通過對100對企業家夫婦的調查和研究,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將其分為七大類型,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從更立體的層面瞭解企業家,探尋婚姻對於企業家個人成長、性格塑造的影響。

 


 65折搶購:

          

(一)

比爾·蓋茨和喬布斯有什麼共同點?

你可能會脫口而出:第一,他們是同齡人,均於1955年出生; 第二,他們都創建了一個龐大的IT產業帝國,比爾·蓋茨憑藉微軟曾長期「霸佔」著「世界首富」之寶座,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現在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第三,他們都在不到60歲的時候退休了。

你瞧,還有一個對兩人來說都至關重要的共同點給忽略了,那就是——他們都找了一個好老婆。

2011年蓋茨來中國訪問時,楊瀾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了微軟,還是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慈善家?

比爾·蓋茨的回答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有些意外:「兩者都不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蓋茨不是在哄妻子梅琳達開心,這是真情流露,內心的聲音。

對於喬布斯來說,和勞倫娜的結婚是他完成性格嬗變過程中的潤滑劑。他創業的前十年,性格狂躁甚至有些暴戾,對創業夥伴的不仁不義,在對自己的親人上 亦如是——不接受自己的私生女,甚至以自己沒有生育能力為幌子,和前女友劃清界限。這種作法令人髮指;而喬布斯也遭到了「報應」,被驅逐出了蘋果公司。 1991年,即喬布斯二次創業六年後,也是他重回蘋果公司的六年前,他和勞倫娜結為連理。他終於明白,親人是是永遠不能割捨的牽掛,家庭才是最樸實無華的 心靈棲息地。

「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把蓋茨和喬布斯的成功歸功於女人的力量顯然不妥,但是可以說,從女性荷爾蒙中的獲益良多,促使他們告別性格或人格缺陷,從而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蓋茨夫婦很早就常常出雙入對,而一向「金屋藏嬌」的喬布斯在幾年前的蘋果公司新品發佈會上,破天荒地把太太給帶來了。

事實上,並不是因為蓋茨和喬布斯成為巨富、全球知名的企業家了,我們推開他的家門,「驚訝」地發現擁有一位「賢內助」是多麼重要的成功元素;恰恰相 反,他們和普羅大眾一樣,沒有三頭六臂,或者退一步來說,他們是生物族群中普通的一分子,雌雄之間的感應與吸引、幫助與促進是應有之義。

對中國企業家們更是如此。

(二)

中國的商業文明是斷裂的,1956年的時候,私營經濟在整個中國一夜之間消失了,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才重新破土。對於第一批掘金的商人們來說, 他們沒有什麼可以傳承,甚至身邊沒有任何榜樣可以借鑑,所謂摸著石頭過河,一對小夫妻,一個小作坊,生意跌跌撞撞就開始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家文 化」原本就舉足輕重。國學大師錢穆說,「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在家庭文化上築起的。」

當這些商人經過30年或20年,在中國商業舞台皆具有一席之地,成為明星企業家或經理人時,如果我們僅僅從商業本身去追溯其成功基因,而沒有關注或很少關注「家文化」,我認為這同樣是一種「斷裂」。

劉永好兄弟當年從賣鵪鶉蛋開始創業時,妻子李巍的能力在他之上,如果把其家族企業成立時,夫人們被「勸退回家」理解為中國文化中男耕女織之傳統觀念 使然的話,當李巍後來按捺不住自己創業的衝動,並創辦了一系列企業時,她這種脾性會讓劉永好內心產生什麼樣的潛移默化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會如何影響劉永好 的脾性,從而使得他在新希望的永續經營和金融投資上有條不紊,且不時以退為進?

再如,「學歷門」事件的發生,使得唐駿被人們重新認識——儘管他的能力甚佳,但其實從日本留學到美國創業,再到進入微軟,不久後回到中國,直至加盟 盛大,最後又轉戰新華都,他的每一次轉身都是因為遭遇了不快,然而他習慣性把這些轉身渲染的很是華麗。那麼,他的這一自戀般的性格之源泉來自哪裡呢?或與 自小出身貧寒、時有自卑有關,但想一想,他的妻子孫春藍也是很出眾,且每一次都會給唐駿一些忠告,為什麼唐駿無一聽得進去呢?與他們結婚20年,但因「錯 位」分居兩地就超過10年的情形有無關聯呢?

聽起來有些八卦?其實,剛開始醞釀《荷爾蒙經濟學》這一選題時,我是這樣定位的:雖然我在本書中會寫到許多富豪夫妻之間的故事,甚至有一些是獨家披 露,但我的初衷絕非僅僅去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偷窺欲。我想做的,是從女性荷爾蒙的角度,來觀察一個群體誕生、生長和興衰的生態當中的那些個規律——特別是 足以顛覆我們先前觀念與邏輯的規律。
(三)

我曾對 「婚姻經濟學」這一概念有點厭惡,因為經濟學上有一個「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前提,即假設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一切行為的目標,都是希望實現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我們怎能以如此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婚姻呢?

那個時候我還很年輕,覺得「愛情至上」。直到後來我讀到美國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Cary Becker)《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一書,開始改變看法。

貝克爾的這本書其實應該叫做《家庭經濟學》或者《婚姻經濟學》,他把婚姻關係視為一種市場關係,運用經濟學工具,對戀愛、結婚生子、離婚等行為一一做出分析和解釋。

他說,從戀愛到婚姻的過程,就是一個尋找目標市場、考察對方需求、溝通商品交換條件和簽訂契約的過程,而婚姻的本義,也可以理解為人們為了降低交易費用、實現規模經濟的一種組合形式;他同時還用經濟學模型分析了家庭中男女分工、對孩子的不同需求甚至一夫多妻等話題。

我在2006年讀完貝克爾這本書後就成了「貝粉」。老貝是個「大嘴巴」,在美國惹的爭議不少。他放言「對石油企業征暴利稅是愚蠢之舉」,還曾說「微軟的低價競爭策略是其提高消費者剩餘的良心體現」,後又稱「夫妻都有工作影響婚姻價值」,言外之意是娶職業女性要當心!

但我喜歡貝克爾的特立獨行,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分析方法,你聽了之後會覺得無從反駁,甚至被他說服。當然,加速我認同貝克爾「婚姻經濟家」理 論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大中城市的房價,開始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狂起來。我周圍許多要結婚的人的行為和表情、模式與路線,幾乎完全像 貝克爾在《家庭論》描述的那樣。我不知道應該佩服老貝的「先見之明」,還是感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後整個社會正在失去和變異的一些情愫。

現在我發現,5年來我那些結婚的朋友們,個個都成為了理財專家,而離婚的朋友們當中,有幾個轉行做了企業兼併和重組顧問的工作。
(四)

這幾年我在《南方週末》任職,專注於財富現象研究和企業家報導。2009年打算寫《荷爾蒙經濟學》一書後,在接下來的每一次採訪中,面對眼前的企業 家,我總會不失時機、不失禮貌地問一些關於其婚姻的問題:妻子的角色、性格,兩個的相處之道,子女的教育方法等。一個人在政商關係方面可以陽奉陰違,但在 夫妻關係上不至於常戴面具;一位商人,如果他的家庭破碎了,或遭遇過婚姻變故,同樣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在商業上的風格。

採訪張茵時,她以強調與現任丈夫劉名中在生活和事業上的「黃金搭檔」,來回答我對她第一次婚姻的好奇;採訪曹德旺時,他直言因為感情出軌而覺得對妻子陳風英有所歉疚,於是一度將福耀玻璃的法人代表改為妻子;採訪李東生時,他與現任妻子魏雪的恩愛就在眼前。。。。。。

當然,並不是每位企業家都願意「打開窗戶說亮話」,同樣,並非我感興趣的每個樣本我都能採訪到。所以更多的工作,其實是外圍的採訪,企業家的朋友、 同學、下屬,或是其妻子或丈夫的朋友等,這個過程——或許可以稱之為「旅程」——是非常有趣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外圍的朋友們,等於與我 一道,在做企業家與其內人的樣本研究:史玉柱為什麼會與董春蘭離婚?尹明善夫人外交有著怎樣的故事?吳亞軍為什麼讓蔡奎辭去龍湖地產副董事長一職?潘石屹 與張欣的婚姻兩度幾近破裂分別事出何因?李兆會到底是如何認識車曉的?

當樣本積累的越來越多時(本書的樣本共100對夫婦,見本書末的附表),我發現或許可以東施效顰一把,也用經濟學的方法,來做些分析了。

舉兩個不盡恰當的例子。如果一位商人在事業小有所成後才考慮婚嫁,那麼他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就可能形成一個「不完全競爭市場」,因為大方的買家會影響「市場價格」,當然即使如此他也未必能找到最好的「產品」。

一位商人在多元化過程中投資興建了一所民辦高校,從此學校裡有姿色的女學生就成為了這位商人和朋友們緊盯的獵物,那麼,如果女學生們樂意,他的朋友們便是經濟學上的「搭便車」者,因為產生了正向的「外部性」……

顯然,與貝克爾不同的是,我採集這些的婚姻樣本全是富人樣本,而且是中國富人,所以它從一開始有著濃厚的東方文化的味道,同時在讀者看來更具「功利」色彩。

(五)

根據企業家的不同類型,我把這些樣本分為了七大類、明星企業家及妻子、特立獨行的夫婦、青年才俊與佳麗、職業經理人與夫人、「女主外、男主內」型、 危局時的夫妻檔,以及離婚與再婚者們,然後我又分別從每一類當中挑選了四個不同風格的樣本,儘可能還原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家們擇偶與婚姻之「大片」。

這七類樣本,分別對應了七條經濟學原理,它們構成了「荷爾蒙經濟學」的分析體系:

 

1、帕累托最優原則

「帕累托最優」是博弈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以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得更好。說白了就是「心滿意足」了——你還能怎麼樣?!

 

2、風險偏好理論

風險偏好是指為了實現目標,投資者在承擔不確定的風險時所持的態度。風險愛好者喜歡刺激,主動追求風險,「收益率」雖然時高時低,但認為給自己帶來 的效用是最大的;風險迴避者在預期「收益率」相同時,喜歡低風險的資產,而對於具有同樣風險的資產,則偏愛具有高預期收益率的資產;風險中立者既不迴避風 險,也不主動追求,他們只管走自己的路,不管風險大小如何。

 

 3、凡勃倫效應

一種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走俏。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最先注意到這一現象,它反映了人們進行炫耀性消費的心理願望。

 

4、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一個以資源作為投入的企業,單位資源投入對產品產出的效用是不斷遞減的;簡單來說,投資做一項事情,開始的時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後來,收益值就越小。

 

5、 比較優勢論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6、蝴蝶效應

蝴蝶在熱帶搧動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異邦的一場颶風。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和「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7、囚徒困境

兩個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雖然彼此合作雙雙說謊可為全體帶來最佳利益(無罪開釋),但在被分開和信息不明的情形下,他們往往彼此出賣,只選擇自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作法。

(六)

  在日本企業裡面,如果一個男人處理不好家庭問題的話,基本上難有陞遷的機會。松下幸之助在企業管理對這一點就看重,他認為,「小家」搞不好的人,很難搞好「大家」。

  在美國,十多年前,一位名叫托馬斯的社會學家在調研了1300多位富豪後,寫成了名為《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他的研究表明,婚姻和事業是正相關的,80%的事業成功的人從沒有離過婚,而那些離婚後開創個人事業的,第二次婚姻也平均維持了十年以上。

  對於本書研究過程中的100對中國樣本,婚姻和事業正相關自然也是成立的。但是離過婚,或有私生子,或婚姻名存實亡的,佔到了40%的比例。結過兩次到三次婚的人亦大有人在。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一來,如我在第一章寫到的近「企業家婚姻三段論」一樣,中國始終處在一個社會劇變期,每一次的社會運動,都會引起人們婚戀觀的變 化。二來,中國人雖然注重「家文化」,但是財富的驟增,使得整個社會在衝破傳統倫理上越來越大膽,階層的分化與固化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

但不要就此認為《荷爾蒙經濟學》是中國企業家婚姻的「大敗局」,畢竟我的樣本數量有限,更多能夠同時將婚姻和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但規模並不夠大 ——「小即是美」的中小企業被我們忽略了;另一方面,中國政經形勢混沌和民間仇富現象的愈演愈烈,使得那些能夠原本有著陽光化意願的知名企業家們打消了主 意,又將另一半給「藏」了起來。

更多的原因和花絮不能一一列舉。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探討中國商人群體如何令事業和婚姻相得益彰的作品,一部回答為什麼中國少有比爾·蓋茨式夫婦的案例集,沏上一杯茶,且慢慢讀,慢慢批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2

09年鄭汝樺稱沒有亦無損高鐵效益一地兩檢 吳靄儀:政府前言不對後語

1 : GS(14)@2017-08-02 05:47:42

吳靄儀



【一地兩檢割地】【本報訊】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惹割地自閹爭議,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曾指引用《基本法》第20條處理一地兩檢方案是「擴權」。大律師吳靄儀昨反駁指,政府此舉猶如賦權中央政府剝奪港人受《基本法》保障,炮轟政府理屈詞窮,在高鐵一地兩檢問題上對港人不老實。記者:陳雪玲


身為一地兩檢關注組成員的公民黨吳靄儀昨在電台節目,反駁特首林鄭月娥日前不點名批評她有關行近西九會被內地法律整治之說:「你奚落吳靄儀有乜意義呢?不如你用自己方法畀香港人覺得有保證啦」,強調不只她憂慮,銅鑼灣書店的林榮基亦有此擔憂,加上見到劉曉波、劉霞的遭遇,更令人心寒。政府一直強調高鐵一地兩檢是參考深圳灣口岸模式,吳靄儀指2007年立法會審議《深圳灣口岸港方口岸條例草案》時,已為今天的一地兩檢埋下伏筆,要將深圳灣模式調轉在香港使用,當時內地要深圳灣口岸全面實施香港法律,她認為不必要,只需做檢疫、通關已可,亦不認同當時的說法是將深圳灣口岸部份地區「視為」屬於香港境內,她指當年大律師公會亦有相類意見,諷刺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正是時任公會主席,反問袁是否坐在不同位置就可以給予不同法律意見。


轟袁國強玩弄法律

主持人問及《基本法》解釋權在人大常委,是否在法律上難以挑戰一地兩檢的安排,要無奈接受?吳反問:「點解要接受?」她稱無權力挑戰不等於人大所做的事是合法,此事上港人已被「呃完又呃」;並指運房局前局長鄭汝樺2009年曾說政府對一切方案都持開放態度,向立法會申請高鐵撥款時又說過不一定要有一地兩檢,現在卻變成沒有一地兩檢高鐵將成廢鐵,「佢(政府)每一步都冇對香港人老實」,直言若要港人信任政府,政府先要值得信任。「你呃咗我哋咁多次,成日前言不對後語,然後將個法律捩橫折曲,身為律政司司長,你(袁國強)都可以咁樣玩弄法律,你叫人哋點對你有信心呢?」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昨在《明報》撰文,指一地兩檢是從方便乘客目的出發,以深圳灣口岸做法作對比,現在西九站實施一地兩檢亦不是擴大內地執法部門在港的權力,或有意擴大內地法律在港適用範圍。他承認《基本法》起草時並未考慮一地兩檢的法律問題,故無直接適用的條文,但20條已就未能想像的情況作規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02/201090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1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