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默多克入股博納 「插手」中國影業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5/xMNDE5XzQzMzgxMQ.html

在中國電影業資本層面暗流湧動下,首次海外資本股權投資也如期而至。

5月14日,民營電影公司博納影業(Nasdaq:BONA)對外宣佈,將引入來自傳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新聞集團的戰略投資。根據博納影業發佈的消息顯示,新聞集團將直接向博納影業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於冬,購買博納影業19.9%的股權。

完成交易後,新聞集團將成為僅次于于冬的博納影業的第二大股東。於冬表示,新聞集團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影響力、投資及發行經驗將有助於加速博納實施全球擴張戰略的步伐。「我們相信現在正是引入優秀的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結構多樣化調整的最佳時機。」

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評論稱,「近期圈內資本層面的事情非常多,沒有想到博納與新聞集團事情能如此迅速談成。引進戰略投資者一方面可能是博納要有大的動作,有一定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國內影業現狀需求。」

掘金中國電影業市場,可能是影業資本面活躍的原因。默多克曾在國內某電影節的產業論壇上表示,在中國每天都會增加2到3塊銀幕,沒有任何一個電影市場比中國市場更讓人激動人心。

「吃螃蟹」的入股

國內政策對於外資入股國內影業公司有諸多限制

新聞集團對博納影業入股,被認為是海外資本對國內影業最重要的一次投資。

博納影業發佈的2011年年報顯示,於冬持有博納影業37.1%的股權,風險投資機構海納中國基金、經緯創投中國基金和紅杉資本則分別持有博納影業9.9%、7.7%和10.3%的股權。

雙方交易預計將在未來15天內完成,彼時,新聞集團將成為博納影業的二股東。而於冬的持股總數降至約821萬股普通股(不包括期權約55萬股),佔公司流通股總數比例稀釋至27%。

為保證於冬的控股地位,於冬此次還向其參股股東「回購」了一部分股票。博納新聞稿稱,新聞集團是直接從博納手中購得19.9%的股權,於冬分別與海納中國基金、經緯創投中國基金和紅杉資本簽署協議,以每股11.4美元、相當於5.7美元每股美國存托股票的價格從前兩家公司各回購100萬股博納影業普通股,從紅杉資本回購150萬股博納影業普通股。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儘管雙方都沒有透露新聞集團支付的數額,然而博納3.63億美元的市值意味著相應股權應不多於6000萬美元的估值。

對於新聞集團投資博納影業的原因,博納影業援引新聞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集團中國投資公司CEO高群耀的表述稱,博納區別於其他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特有的優勢之一是其全產業鏈整合的業務模式,且中國電影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時期,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表示,國內政策對於外資入股國內影業公司有諸多限制,而在大陸之外的上市公司,則可以通過VIE(協議控制)方式,引進海外背景股東。這也是在美上市的博納能成為第一家「吃螃蟹」的原因。

博納「出海」路徑

目前,博納影業在影片製作和發行、院線上都實現了資源佈局

2010年12月,博納影業以「中國最大的民營電影發行商」的概念,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成為繼華誼兄弟之後第二家中國電影上市公司。

此後,博納影業一直尋求國際化拓展。2011年10月31日,華誼兄弟傳與博納對外宣佈,兩家公司將共同參股北美華獅電影發行公司,以推進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同步上映。

於冬表示,「博納聯手華誼參股華獅,可以更好地實現優秀華語電影在美國主流市場的落地、宣傳與發行,可以更好地擴大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不管是聯合參股北美華獅還是引進新聞集團,博納影業一直致力於電影資源的垂直整合。目前,博納影業在影片製作和發行、院線上都實現了資源佈局。2011年博納影業的財報顯示,發行和影院業務營收佔比達到80%左右,公司整體的利潤率較為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新聞集團收購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並使其進入穩定發展期。2009年,20世紀福克斯出品了《阿凡達》,為該公司獲取了巨額收益。

對於博納影業和新聞集團的合作,高軍認為,根據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協議約定,外資進口大片將逐步增量進入國內市場,像《阿凡達》、《復仇者聯盟》對國內電影市場的殺傷力不言而喻,因此,尋求與國外資本合作,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

歸功於《龍門飛甲》和《桃姐》的票房貢獻,博納影業於5月10日發佈的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一季報顯示,其一季度營收4370萬美元,同比增長126.8%,淨利潤為230萬美元,同比增4.5%。

中外聯合之勢

動作不斷的資本運作背後,是國內電影業不斷膨脹的市場規模

得益於票房市場的穩定增長,國內電影市場資本層面動作頻繁。

今年2月,SMG公佈的消息稱,已經與夢工廠達成合作協議,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致力於製作動畫電影。

而上週,國內最大的院線公司萬達院線斥資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集團AMC的消息不脛而走。去年,作為民營影業領軍企業的華誼兄弟,也曾與傳奇影業有過合作協議,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雙方最終取消了合作協議。

動作不斷的資本運作背後,是國內電影業不斷膨脹的市場規模。今年1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通報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生產故事影片558部,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131.15億元,較2010年增長28.93%。

高軍稱,優秀的進口大片有很好的國內票房,不爭取此類資源,將會使企業自己的國產片與進口片檔期重疊時,面臨票房被絞殺的被動;同時,外資公司在中國雖然已經被允許進入廝殺激烈的拍片環節,但發行和院線等收益穩定的環節,則對外資設定了限制。由此,雙向聯合成為了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8

默多克入股博納影業

http://www.howqee.com/yuedu/ydpage/?raid=1612
  2012年注定要成為中國電影市場走向開放的轉折點。


  5月14日,傳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執掌的新聞集團(News Corp)宣佈,已購買博納影業集團19.9%的股權。根據博納影業發表的聲明,此次交易所涉股權為新聞集團直接從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手中購得。交易完成後,於冬持股比例降至27%,而新聞集團一舉成為博納影業第二大單一股東。


  默多克把傳媒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中國並不奇怪,全世界都在覬覦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龐大體量。根據中國廣電總局的最新數據,2011年中國的票房收入已經達到131億人民幣(約合20.8億美元),較去年上漲30%。而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統計,2011年美國和加拿大的總體票房收入下跌了4%至102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票房市場。一邊是兩位數的增長,一邊是下跌的蕭條,默多克自然要為新聞集團旗下的好萊塢六大電影集團之一—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早做打算。


  默多克並不是第一個跨國掘金者。


  他的好萊塢同行、夢工廠CEO卡岑伯格(Jeffery Katzenberg)早在今年2月就同包括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在內的三家中國公司聯手創辦了總部位於上海的「東方夢工廠」(Oriental Dream Works),專門打造富有中國元素的動畫大片。


  與卡岑伯格大手筆地成立合資公司不同,默多克入股博納頂多算是「戰略投資」,似乎低調審慎得多。這也難怪,因為同其他好萊塢電影巨頭相比,默多克更早窺探到中國的潛力,同時也飽嘗其中的荊棘坎坷。


  早在1998年,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泰坦尼克號》被引入中國內地後風靡一時,創下了3.6億人民幣的票房紀錄。自此,默多克就試圖憑藉《泰坦尼克號》的影響力,進入中國的影視行業。


  最初,他把重心放在電視業務上。他先是參與投資了鳳凰衛視並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並極力促成集團旗下面向中國市場的衛星電視業務星空衛視在中國內地落地。


  然而這些努力卻最終化為徒勞。


  星空衛視自2000年初進入中國內地以來始終只能獲得在珠三角地區的「落地權」。2005年,默多克曾希望借與青海衛視合作的機會讓星空衛視曲線落地全國,僅三個月之後便被廣電總局叫停。這一事件讓他對中國市場幾乎心灰意冷。「我們在中國吃了閉門羹。」在2005年的一次會議上,默多克頗為失意地說。


  此後,他把手頭持有的鳳凰衛視的一大半股權轉讓給了中國移動的母公司中國移動(香港)集團。2010年又把星空衛視賣給了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


  就在人們以為這個傳媒大亨要全面撤離中國市場時,默多克把目光投向了電影市場。他那位長袖善舞的美籍華人妻子鄧文迪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007年,鄧文迪就和中影集團推出了青年導演計劃。四年後,她更是帶著自己擔任製片人的第一部電影《雪花與秘扇》在戛納電影節亮相。該片囊括了全智賢、休·傑克曼等國際大牌明星,讓鄧文迪一下子在中國電影圈內樹立了能帶來國際資源和影響力的形象。


  默多克顯然很樂於為妻子「撐腰」。「全世界除了中國,已經沒有哪個電影市場能令人興奮了。」他在2011年的上海電影節演講中稱讚道。但隨後,他便開始抱怨中國每年僅20部的進口電影配額以及對於外資進入這一市場的種種政策壁壘。「對我們這樣的美國電影製作公司來說這是巨大的挑戰。並且從長遠來看,這將鼓勵盜版行為,並最終影響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前景。」


  不知默多克是否在當時已經捕捉到了蛛絲馬跡才出此言,但今年2月轉機便真的出現了。


  中美之間最新達成的協議表明,中國將在每年20部進口電影的配額上,新增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同時美方的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了25%。更令默多克摩拳擦掌的,大概是協議中提出今後要將進口片發行權限進一步放寬,從目前的中影、華夏兩家壟斷,擴大到允許民營企業進入。


  這意味著未來像博納、華誼兄弟這樣的民營企業也能參與發行進口大片。入股其中任何一家都可能為20世紀福克斯打開中國市場起到幫助。


  投資博納影業是默多克精心選擇的結果。除了博納是一家註冊開曼群島並在海外上市的企業,便於操作之外,從製作、發行到院線,博納的產業鏈比華誼兄弟更完整。


  博納憑藉其與香港電影圈的深厚關係,出品的影片近年來屢屢展露頭角,從最早的《十月圍城》到近期的《桃姐》,蟬聯近三年香港的電影金像獎,《桃姐》更是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斬獲影后桂冠。


  2011年,博納發行的15部影片票房總額佔到了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總收入的近16.5%,發行收入達到了創紀錄的9480萬美元,在民營電影公司中排名第一。


  更重要的是,博納還擁有自己的院線。2011年7月,博納收購了博納星光,截至2011年年底,這家公司共擁有11家影院;到2014年這一數字將提高至約40家。


  「博納區別於其他中國電影發行公司特有的優勢之一是其全產業鏈整合的業務模式。」新聞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新聞集團中國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高群耀在聲明中表示。全產業鏈模式是目前國內外電影集團都一致認同的發展方向。電影製作前期投入成本巨大,風險往往無法預估,而打通院線則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將不斷湧入。這也是於冬敢於在賀歲檔拿自己出品的《龍門飛甲》同《金陵十三釵》叫板的原因:有院線就能掌握主動權。華誼兄弟兩年前也開始建立院線,發展全產業鏈模式。


  未來,一旦政策放開,新聞集團旗下的20世紀福克斯就會通過博納的這條全產業鏈,源源不斷地把新片一路暢通地輸送到中國,直接放上博納影院的大銀幕,賺取票房收入;而博納在製作方面的經驗,也能幫助20世紀福克斯拍出更多符合中國觀眾口味的影片。而即使廣電總局遲遲不下放這項權利,默多克還是可以通過這19.9%的股份分得來自中國這塊票房沃土的紅利。


  而博納創始人於冬的算盤則打得更加實際。「新聞集團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影響力、投資及發行經驗將有助於加速我們實施全球擴張戰略的步伐。」於冬說。近幾年,博納希望借助自己的海外發行資源將國產電影推向美國市場。今年9月,由博納出品、徐克導演的《龍門飛甲》將在北美地區IMAX影院上映。有了默多克的加入,博納至少在北美能佔得先機。


  不過,一部好的電影和一個偉大的電影公司並非完全是資本造就的。電影同文學一樣不只有商品屬性,核心還在於藝術價值。當然,一個自由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將是一切的前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6

對話博納影業於冬:中國電影,洗牌階段如何保持不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085.html/

導讀:下文是一篇專訪,推給大家。雖然從一個人的角度看產業動態也許不夠準確、公允,但是博納也算是行業中的巨人之一,站在他的肩膀上我們多少可以對中國電影業的變幻窺探一二。

從北影廠發行科的一個實習生,到好萊塢大片商持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影業總裁,於冬在電影行業闖了20年。同時,這也是中國電影從慘淡低谷到飛速變革的20年。

這個圓臉、說話慢,做事有熱情、喜歡聽評書的小夥子,是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第一批畢業生,他熟悉內地電影發行最原始的一套生存法則:包裡背著拷貝,走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跟當地的院線或者電影公司喝大酒。陳凱歌曾經說:「你這弄不好叫『推銷員之死』。」

這個電影推銷員沒死,他抓住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大勢,還把自己的影業大廈一步步推向海外。2010年,博納影業成為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電影公司,發行過近200部電影,票房曾連續6年佔全國市場份額的20%。過去3年,香港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都是出自博納出品,新聞集團也持股博納影業。今年,好萊塢六大公司之一福斯也正式確立跟博納影業達成戰略合作。

中國電影市場變化太快,遍地是黃金,也是挫折。14歲博納,已經是現在存活下來民營影視公司中的老大哥之一。對於市場變化,於冬的嗅覺很敏銳。他承認,在2013年這股突如起來的行業洗牌變局中,像博納這樣的大影業公司,以及一些大導演,會有很大壓力。他會直接跟下屬檢討:「處在移動互聯和新媒體的時代裡,我們還固守那套營銷方法,已經過時了。」「人家都在找新的類型片題材了,我們還在做翻拍老片的事情,這都太保守了!」

在產業大洗牌的當下,博納影業的產業佈局戰略求穩,「只要還在桌上,就有機會胡牌」。於冬認為,博納仍然要快速完善產業鏈,在未來2年裡,博納會用各種方法在全國搶佔商業地產,建立100家博納影院。電影製作上,繼續跟固定、成熟的合作班底合作,每年出品10部以上的影片。

於冬喜歡念叨自己的理想。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是,40歲成為紐交所的座上賓;3年前,他做到了,在美國喜極而泣。

接下來的這10年,他的規劃是每年至少拍10部電影。 他的50-60歲,希望是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度過。他希望,那時候的名片上寫著:「博納電影公司創始人、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於冬」。

「跟福斯合作跨國警匪大片」

記者:博納影業能夠獲得新聞集團的注資,跟福斯電影確立合作,能吸引全球最優質的合作夥伴,這是否得益於博納是唯一在美國上市的民營電影公司的優勢?

於冬:海外上市的唯一性是給博納帶來一個巨大的機會,就是投資者也會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電影娛樂產業。上市的時候,我記得我做了88場的一對一的投資者的訪談,還有至少12場的午餐會面對更多的投資者的推薦。講的是什麼呢?中國電影的成長,中國電影的未來。

我記得有一個投資者問我,在波士頓的一個很大的基金。他很直接地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所有的娛樂產業的公司,你一個中國的來自共產黨國家的一個公司,你怎麼可以成為跟好萊塢競爭的公司,我怎麼能夠相信呢?」

記者:你怎麼回答他?

於冬:我跟他講了三點。第一點,你所研究的那些市場,人口最多四五千萬人口。中國是什麼人口,13億人口。中國人一年一人看一次電影,30塊錢票價,就是300個億。

第二,中國的文化。中國本土市場的需求,文化的需求不同。美國電影再強大到中國,尤其是到二三級市場,並不是完全能夠進入的,中國還是要看本土電影的。

第三個,中國政府跟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差距是不會允許進口影片,或者是美國電影全面放開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它會支持本土的公司。這三點是博納會成長為世界級企業的基本條件,他聽懂了,我覺得我說服了他。

記者:新聞集團跟博納合作,是基於這樣一個共同需要的前提。我很好奇你們之間第一步會做什麼?

於冬:前不久新聞集團做了一個拆分,分為新聞集團和21世紀福克斯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默多克本人兼兩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我們的股票是從新聞集團上市公司,轉到了21世紀福克斯。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們跟好萊塢的核心電影公司,是一種拍檔的關係,未來會一起合作拍攝很多電影。我們在策劃一部警匪電影,叫《莫斯科任務》。應該在今年或者明年的上半年會投入拍攝。這是一部警匪片,以當年1993年中俄列車大劫案這樣一個故事背景的警匪大戲。

「拍3D華語片並不貴」

記者:看今年博納公佈明年10部新片計劃,大製作的港產合拍片是主流,且多部都是3D製作。這樣的佈局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

於冬:每個電影公司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除了這些電影之外,電影公司要做的事情是關注年輕導演,開發系列產品。像《桃姐》的成功,就是說我還不完全算是一個純商人,我還是有點文化素質的商人。所以我就歸納為,我說電影無外乎三個層面:

第一,商業。既然是商人,不管是什麼商人你要賺錢,你要養活電影公司,你要維持可持續生產。這種商業屬性是必不可少,企業要賺錢,投資人也要賺錢。所以電影首先是商業。

第二,藝術。離不開藝術,電影的魅力。

第三,技術。我跟徐克導演,說服我拍3D,《阿凡達》之後《龍門飛甲》拍3D,他來組織本土的3D創作公司,我就支持他。

記者:徐克導演的確給國內3D電影帶來生機,在跟他合作的時候,你是技術、商業考量多一些,還是個人情懷更多?

於冬:徐克對於香港電影,對於武俠動作片這個類型的開拓,是到現在沒有人能夠超越的。我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我拿著第一個片子發行,是1993年的《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當時我正在北影廠拎著拷貝,做實習生呢。

所以當他拍《龍門飛甲》的時候,我說,來拍一次李連杰吧,你再不拍,你們倆永遠都沒機會合作了。徐克說,我沒問題,你去找李連杰。我就真把李連杰給叫來了。除了商業考量之外,我還有這份情懷,就是當年的《獅王爭霸》,是徐克和李連杰的合作。在我手裡,他們能再合作了一次。

記者:徐克的新片《林海雪原》、《三少爺的劍》、《白髮魔女》都是3D大片,在好萊塢,3D已經開始退熱,你還看好中國3D電影的發展?

於冬:現在拍3D電影很容易了,也不貴。當年拍《龍門飛甲》是很貴的,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拍,包括器材,包括後期的調光、配合都花很多錢的。拍的時候也慢,一個鏡頭要做很長時間。中間經歷過這些過程後,整個劇組,包括很多技術團隊都得到了培訓。

記者:有研究數據顯示,二三線的觀眾可能對3D電影的接受度可能不如一線城市。這個會不會對內地3D電影發展有影響?

於冬:不會,二三級市場恰恰是國產電影廣闊的內陸縱深市場。隨著我們的二三線,三四線城市影院的興起,中國電影的票房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增長。現在全國2800個縣城,還有2000個縣城沒有電影院。有300多個地級市,這些地級市還有1/3還沒有電影院。那這些地方有一個四個廳的數字影院,都是至少500萬元起步的電影院。所以這一塊增長起來,又是100億市場,又是一個絕大的空間。

「2年內中國電影院市場飽和」

記者:過去大家都是把北上廣深作為一線城市,博納這幾年也在快速佈局二、三線城市的影院,現在全國已有20多家影院。

於冬:博納的影院絕大多數都在大城市。西安是大城市,鐵嶺都是大城市了。北上廣深是超大型城市,上千萬人口。但是像武漢三鎮,武漢900萬人口,南京700萬人口,光一個城市,成都900萬人口,怎麼是二三線呢?這些都是中心城市。一個河南省,鄭州是小城市嗎,鄭州絕對是大城市,一億人口,河南省,是全國30個省會裡最大的省份。

記者:現在國內電影院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一線城市已經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多數二線城市都已經近乎飽和。博納接下來在電影院上的佈局,戰略上是否有調整?

於冬:電影院我估計再有兩三年就飽和了,因為商業地產沒了。萬達這種大型的購物中心的模式,大家都在複製,這些大的地產商已經到了極限了。從政府的批地,拿貸款這些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所以商業地產沒有了,電影院的動力沒有了,基本上就形成這樣的競爭格局了。

博納這幾年在影院發展上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我們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我希望能夠通過併購和重組,能夠達到100家電影院的規模。除了自身建設之外,達到100家電影院,800張銀幕的市場規模。這就是上市所帶來的,資本的槓桿跟你運營平台的建立之後,能夠快速整合。

記者:影院形成規模之後,博納會考慮自組院線嗎?

於冬:其實現在你不叫院線,就已經是院線了。博納還是一個以發行為主的公司,還需要跟現有的院線保持一個平衡。另外,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你的關聯屬性的問題是要被質疑的。所以你拍的電影,你有自己院線你的結算數據是可能會被質疑的。這樣你通過一個第三方院線結算,這個是我們在美國審計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博納不做院線也使基於這一點。

「中國電影市場變天了!」

記者:今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整個電影產業升級、大洗牌來的特別快,徐崢、郭敬明、趙薇這些新導演出來,營銷方式變了,迅速刷新了票房記錄,帶來的觀眾群也跟過去完全不同。你是否認同,現在整個電影產業已經處在大洗牌的過程中?

於冬:這個其實對於現在的電影公司也好,包括這些大導演也好,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現象是非常有意思的,使得電影現在空前的熱鬧,關注度空前的提高。平時不進電影院的人開始湧進電影院,來體驗現在的電影消費,所以整個電影工業被帶起來了。郭敬明更多的是網絡資源,或者是文學資源,他們進來電影界實際上是玩票來的,但是他帶進來的是其它行業的資源。

製作成本大幅度下降,對現在這些大導演來講,是一個考驗。對這些大明星來講,你的片酬還漲,漲就不用了,這些大家都有一個重新的考量。過去那種模式就是一個影帝不夠,八個影帝;八個影帝不夠,再配六個影后……這種所謂的大片模式,被顛覆了。顛覆的是這種理念,而不是拍電影,電影還是要好看,回歸到電影,講故事。電影首先是一個故事,故事好看。

我覺得最好用個詞「變天了」,中國電影變天了。你現在要研究今天的觀眾市場。但是最終產業是要靠紮紮實實的好作品來保持它的關注度,熱鬧歸歸鬧,但是最終還是要好的電影進來。

記者: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像郭敬明、徐崢,包括趙薇執導的作品,其實是不太具備工業可複製性?

於冬:你不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似的,這個有點挑逗我評價人家了,我從來不評價這幫人。但是我是希望他們都好,這也是電影的多樣化,我還希望韓寒出來拍電影,我還希望支持這些人來拍電影,挺好的。整個市場現在大家都面臨著這種競爭,其實壓力,我沒那麼大壓力。我覺得今年壓力比較大的應該是馮小剛吧,馮小剛跟葛優組合,這個是常勝不敗,大家再看他們今年年底的表現。《私人定製》已經完成了,所以我沒那麼大壓力吧。

記者:這個熱鬧的局面也是最有爭議的地方,它有積極面,也有可能給產業帶來傷害性。現在這種局面,是否真的會影響到博納的決策層,該怎麼去適應現在的觀眾市場?

於冬:每一家電影公司都要想,怎麼在今天這個洗牌的階段能夠保持立於不敗。其實,最終還是要把市場放大了,成為全球電影市場的一個鏈條,融入到世界電影去。美國電影本土市場100億美元,我們說我們2018年我們可以達到100億美元。但是美國的後電影市場300個億,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300個億,人家是700個億美金。我們的海外出口呢,我覺得今年海外出口超不過30億人民幣,我可能都多說了。

「紐約人愛看,全世界才愛看」

記者:博納這幾年專門設立了海外發行的團隊,在海外出口這邊有什麼收穫?

於冬:衡量一個電影強國的標誌,第一是本土電影在本土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第二就是你的出口能力。我們現在覆蓋東南亞沒問題了,亞洲市場沒問題了,除了日、韓之外,我們進入亞洲市場,這是我們中國地區的市場。但是我們進入歐美市場,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在人家商業院線裡放不到。我們去年投資了華獅電影公司,我們一年在北美的票房不到1000萬美金。這已經是因為我們做了華獅之後,原來100萬美金都沒有。

記者:華語片海外出口額最近幾年跌倒谷底,在你看來原因是什麼?題材不夠國際化?電影不夠好?

於冬:這是策略和方法的問題,是拍電影的做法不同。你要拍全球化的電影,實際上是按照全球化電影的思路來做的,你拍的觀眾卻是不一樣的。我跟福克斯的老大交流,他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他說凡是我的電影在紐約票房好的,全世界都可以賣。

因為紐約就是全世界移民的最大的城市,這裡邊有,美國人之外有黑人有白人,有歐洲人,有任何國家的人,有亞洲的日本韓國的都有,中國人也有,俄羅斯人也有。紐約票房好,我全世界都賣。為什麼紐約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電影票房、人口這些都是。所以我覺得它也是一種衡量的標準,它說我要拍給紐約人看。在紐約能上的電影,全世界都能賣,韓國肯定能放。

記者:現在本土市場這塊,現在最感興趣的是哪塊?

於冬:還是要堅持一種類型化生產。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片種是成熟的,就是愛情喜劇。我們這幾部,包括《致青春》、《西雅圖》的成功都偏重輕喜劇的類型。包括《中國合夥人》也很輕喜劇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這是片種是贏了,我們贏在什麼,內容和文化上。

「不存在導演中心制」

記者:陳可辛導演就認為,現在的電影格局下,內地導演中心制已經開始開始受衝擊,開始瓦解。作為老闆你怎麼看導演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到底哪一個更適合現在的中國市場?

於冬:我只要談定了這個項目,從創意上,從題材上,大家認可了這個項目,從劇本開發,到劇本完成,到投入籌備,演員選擇,都是一套班底共同完成。我得保證這個戲的製作,這怎麼叫導演中心制呢?當然是以導演領軍的一套班底。

所以我就很納悶,現在有些公司提出來換導演這種說法,或者是讓演員做導演。我覺得這些都可能是嘗試,都值得鼓勵,也希望他們拍好。但是這個終究還是不成熟,或者是不放心,或者說你並不具備可持續化生產。我這個班底我可以源源不斷的拍戲,它不但自己拍,它可以監製。徐克兩年拍一部,但是他並不是兩年才出作品。

徐克的電影工作室,是現在香港電影工作室裡獨立的導演公司裡,產量最高的公司,現在60部電影。30年不到拍了60部電影,一年至少兩部戲出品。這是徐導的公司對整個亞洲電影和華語電影的貢獻。

記者:我很好奇,去年《大上海》讓你虧了錢,為什麼今年,同樣的班底,繼續是王晶導演、周潤發主演,博納又推出了一部《賭城風雲》。你怎麼看待去年的票房教訓?

於冬:《大上海》失利有很多原因。一個是檔期的選擇,是我的失誤。對《泰冏》估計不足,除了我估計不足,我估計全行業都估計不足,所以沒想到,這麼一個奇葩電影。但是我覺得他們的認真程度和操作的成熟度,班底的完整,是令我信服的。

劉偉強、王晶,我給他們搞互助組,王晶製作上比較粗糙,偉強幫他把製作補上。製作精良這是起碼拿出手的東西,《大上海》成功,我不認為這個戲拍得不好,這個戲是成功的,這個題材只是因為受了審查一部分的限制,沒往黑幫片的走得太多。那麼從製作從演員,所有配搭是完整的,是王晶電影裡拍得最好的一部戲。所以我跟他們講,我說今年再來。

「還在桌上,就有和牌的機會」

記者:你一直認為自己不是純粹的商人,還算是電影藝術青年。但在公司上市之後,你必須學習金融管理公司的知識之後,是否會影響你對電影藝術的判斷?

於冬:上市之後,一定程度上的確會被金融、資本市場綁架。你為了要完成多少任務,為了要多少業績,或者是為了這個季度的票房,所以你就要把這個片到這個檔期上。所以這個就造成了一些偏差。其實《大上海》如果放任何一個檔期,不在12月上,都可能會比現在成績要好。

但是因為這一年是博納製作的小年,又沒有大片在賀歲檔出,所以只能沖這個檔期,但是又沒想到碰到像《泰囧》這樣一個小片的爆發,所以我覺得有很多原因。任何一個電影公司它都有潮流潮落,波峰波谷。我覺得江志強說得挺精闢的一句話,就像打麻將一樣,你只要不下桌,你總有胡牌的機會吧。沒錢了,你下桌了,那你就輸了。所以這幾年手風好一點的也不要驕傲,做得差一點的也不要氣餒,堅持不下桌,我覺得總會有好的機會。

記者:其實國內的影視公司上市,背負的壓力挺大,畢竟電影生產有特殊的地方,有高低潮,有大小年,跟其他工業產品還是完全不同。你個人怎麼去化解這種金融壓力?

於冬:電影公司的企業做法跟資本市場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資本市場是要你的成長性和你的規模可複製,可用數字來套用的模型。拍電影怎麼可能用模型來套呢,所以這也是博納為什麼從拍電影,從發行開始做影院,做產業鏈。

這幾年博納做得是比較穩健的,除了做好發行,做好影院增長。然後拍電影,我們儘量用更多的其它的項目融資的方式來平衡投資拍電影的風險。好萊塢六大全是上市公司,所以博納是在複製好萊塢的運行模式。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首先是六大發行公司。50%是自由生產,50%是掛標發行,獨立製片。所以它一年就12部戲最多了,一個月一部,六大電影公司。佔了全美70%。

中國電影產業會形成中國本土的十大公司,十五大公司。慢慢會聚攏在寡頭會形成六大公司,甚至是八大公司。最終,你還能在這八大公司裡頭就沒下桌要保持在這個台上,就有和牌的機會。但是歸根到底要把電影拍好,要做好的電影,這是你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29

導演趙薇 炮轟大陸影業荒唐三事

2013-07-22 TCW
 
 

 

日前,導演鈕承澤為了新片《軍中樂園》勘景,未經軍方允許,卻讓中國攝影師曹郁冒名登上海軍軍艦,踩到國家機密紅線,事後更傳出該片有中國資金,國防部決定停止支援拍攝,看似單純的電影創作,染上濃濃政治味。

其實,此片只是兩岸電影交流密切的縮影。近年,以中國市場為票房主戰場的中台合拍片暴增,許多人摩拳擦掌,準備搶賺中國錢,卻忽略背後的風險。

二○一○年ECFA簽署後,中台合拍片從二○○七年到二○一一年間,每年平均約兩到三部,成長到去年就有八部在中國上映,對台灣電影人來說,該如何從僅次於好萊塢、年票房逾人民幣一百七十億元的中國電影市場分一杯羹,是接下來的獲利關鍵。

但,今年五月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簡稱《致青春》)破人民幣七億元票房,被冠上「中國最賣座女導演」封號的趙薇,近日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卻一語道破中國市場背後的迷思。

「(中國)投資人有錢就去投資嘛,他們沒有專業,根本不懂創作。」她談起《致青春》的籌備過程,瞪大了眼睛直言。

《致青春》成本人民幣六千萬元(編按:本文以下所列之金額均以人民幣計價),共有八個投資方,她自己也因為拍到一半、錢不夠用,掏了一千萬元進場。雖然,最後票房比預估的一億五千萬元超過四倍,讓金主口袋滿滿,但是,趙薇坦承,從知名演員轉做導演,第一次和資方談判,仍然心力交瘁。

出錢是大爺資方投資,只關心賣不賣錢

第一,投資方不看劇本,只看市場。

回顧近年中國電影賣座類型,從古裝大片到都會愛情小品,或是「接地氣」的喜劇,而《致青春》由偶像男星趙又廷、韓庚擔綱,主題又是愛情故事,理應受投資方青睞。但,趙薇找來香港導演關錦鵬擔任監製,加上有中國金牌編劇之稱的李檣改編著名小說,卻還是被打回票,「他們認為太嚴肅了,這不會賣錢的,不夠市場。」

找錢是一大難事,導演經常得為了募資,犧牲創作理念,尤其當中國電影市場起飛,資金快速湧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執行長朱雲來都曾說,「別說要幾千萬拍電影,一千億都有!」拍電影更容易變成資方說了算。

曾參與多部合拍片製作的監製黃志明就表示,《致青春》講的雖然是愛情,但其實是部「有深度」的文藝片,「沒人相信文藝片能在中國賣錢,」所以,即使是趙薇出馬,也得吃閉門羹。

趙薇回憶,當時投資方另外找了一群編劇,「瞎寫出一套劇本」,加入許多搞笑,或浪漫、小清新元素,只為了讓電影更賣座,她卻不想迎合主流市場口味,「我說我雖然簽約當導演,但不會拍你(指投資方)要拍的,我找到那麼好的編劇,你也不識貨,這專業差太遠了,不用溝通。」

最後,雙方協商破裂,投資方還曾威脅不讓劇組開鏡,演員、工作人員都簽了約,也無法上工。對此,關錦鵬認為,如果《致青春》的導演不是趙薇,自己有錢、有資源堅持創作理念,才讓資方妥協,換作其他新人導演,恐怕也只能乖乖聽話,拿錢辦事。

卡司擺第一選角保守,新導演難出頭

第二,看重卡司,新人導演、演員難出頭。

十六年前以《還珠格格》電視劇中小燕子一角走紅兩岸三地的趙薇,第一次當導演,被投資方視為一大賣點,早在談合作初期,就希望她能夠自導自演,不要讓毫無知名度的素人飾演女主角。

談到這,今年三十七歲的趙薇大笑,「太荒唐了,這部片子就是講青春的,我如果演了,那周圍一幫人都得跟我這麼大,」但,資方還是力勸她至少從女主角出社會、工作開始演起,用卡司吸引觀眾進場。

不過,考量到全片有八個主要角色,如果一個中途換人演,其他勢必也得跟著換,否則就會不連戲,「我全都考慮過,怎麼樣都不可能(指自己演出)。」

這也可以看出,當中國電影「富起來」,一部中、小型電影製作成本上看千萬,大製作動輒數億元,為避免大額投資血本無歸,投資方在選材、選角上更保守,缺乏票房保證的新導演也難受重視。

去年以《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在中國累積逾人民幣九千萬元票房的導演蔡岳勳就曾說過,即使當時與中國最大的電影集團中影合作,但是對方仍有其他大片要忙,很難全力協助;在中國缺乏知名度、人脈的他,只能花兩年、往返兩岸十多次,親自送審劇本、與官方協商,「因為對那邊狀況不了解,所有流程都得自己跑一次。」才讓電影順利上映。

「新人導演是滿慘的。」面對中國投資方的強勢,趙薇也感慨。

抄襲一窩蜂誰紅就抄誰,質跟不上量

第三,跟風、抄襲,電影題材一窩蜂。

根據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統計,二○一二年,中國電影年產量為八百九十三部,今年上半年,本土電影票房更達到人民幣六十八億五千萬元,在中國市場超越好萊塢片,占總票房的六二%,比去年同期還成長一四四%。但是,正如同《中國科學報》日前所說:「中國電影差的不是錢,是智慧。」雖然「量」起來了,但「質」卻還有待加強。

現在《致青春》正夯,難保中國不會再吹起一陣青春、懷舊風,重演一窩蜂現象。「聽說現在廣電總局收到將近兩百本劇本,都跟《致青春》差不多。」黃志明說。

對此,關錦鵬也認為,現在中國觀眾喜歡看像《致青春》這種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電影,全因為過去一窩蜂拍古裝大片,讓人「審美疲勞」,導致票房持續低迷,如今,電影人如果想在中國市場開紅盤,唯有不斷開創多元題材,而不是跟風、抄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當中國電影正式「超日趕美」,成為繼好萊塢下一個全球注目焦點時,對台灣電影而言,更是攻城略地的大好時機。但,在這一片榮景背後,趙薇與《致青春》點出的三大迷思,卻是每個電影人準備進軍中國市場前,必須省思的難題。

【延伸閱讀】趙薇執導賣座大片,只准在台放映一次

這次,趙薇應台北電影節邀請,來台參加《致青春》首映會,但,這部被中國觀眾稱為「現象級大片」的電影,很可能僅在台灣放這一回,無法加場演出。

「不能上映覺得很遺憾,滿想讓台灣觀眾看一看的,」趙薇遺憾的說。

日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將原先中國電影一年進口十部配額,放寬到十五部,相對於台灣電影登陸不受配額限制,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台灣市場小歸小,卻還是感覺不公平。

中國電影年產量八、九百部,國片每年才三、四十部,相差二十幾倍,基於保護本土產業立場,限制固然有其邏輯,不過,政大廣電系教授陳儒修卻說,「好萊塢每年拍更多電影,還不是全部開放。」現在,台灣對中國還死守著配額限制,主要仍是「政治考量」。

但黃志明認為,如果中國想透過電影傳達政治理念,台灣觀眾不見得埋單。目前中國電影在台票房都不甚理想,像《失戀三十三天》大賣人民幣三億五千萬元,台灣卻只有新台幣二百六十萬元票房,可見兩岸觀眾口味大不相同,「沒什麼好限制的,應該回到市場機制決定。」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很強大,為什麼還要保護?」對此,蔡岳勳也說,既然政府希望兩岸交流更平等,就應該打開門,讓觀眾有機會看到更多中國電影,「要吸收別人的優點,才能更茁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87

阿里影業的方向,美國的奈飛還是中國的優酷 tobeyhuo

http://xueqiu.com/4416948359/29879532
文/霍博華
最近關於阿里巴巴的消息並不都是好消息,換句話說是糟透了。
  首先是 阿里巴巴集團於北京時間6月16日晚間,披露了首次更新的赴美上市招股書。這一最新版招股書透露了外界一直關注的合夥人制度、董事會成員、關鍵財務數據等重要信息。根據阿里巴巴截至6月16日的普通股內部估值(40-50美元/股),阿里整體估值約在930億-1163億美元之間,低於外界近期熱炒的整體估值預期。阿里巴巴總股本為23.25億股。

受此影響股東方雅虎跳水下跌超過5%,華爾街對阿里整體估值的下調讓阿里投資的幾個子公司亞歷山大。

阿里對於優酷每股30美元的估值收購增發股份以後,優酷從高位下跌了近50%,美國投資者對於阿里的評價顯然遠低於香港。阿里以每股0.5港元收購文化中國的增發股份變身為子公司以後,該股獲得了近4倍的增長,當然這其中會有文化中國洗脫千股嫌疑後的自身溢價。不過在增發完成以後,接近400億港元的市值還是讓一直自稱視頻龍頭的優酷情何以堪,彼時優酷不過30億美金,接近250億港元市值。

當資本市場逐漸削弱對馬云的造神影響力以後,通常會以橫向資本比價的方式來決定一個公司的價值。就如比亞迪不應該比特斯拉更貴是一個道理。

隨後,另一件壞消息是,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在報告中,將VIE結構視為「複雜、高風險的法律安排組合」,這種結構將會導致美國投資人出現虧損,報告的直接目標仍舊是馬云,美國人對於馬云曾經的支付寶事件心有餘悸,阿里巴巴再次披上了誠信危機。

 這也難怪幾家阿里旗下的子公司深受影響,資本市場正在加速阿里的收購潮水主觀預期後退,且邏輯成立。

不過文化中國還是真的變為了阿里的子公司,阿里影業。最新消息為,文化中國署理行政總裁及董事會主席董平和公司總裁、執行董事黃清海辭任,但董平仍將出任公司顧問一職,為期12個月。文化中國更名阿里影業 劉春寧將擔任行政總裁。

這意味著,文化中國原來的所有管理層班底全部隱退,阿里影業披著阿里巴巴的光環正式登場,董平完成了交接的最後一棒。

目前,國際影星李連杰已成為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文化中國還簽約了王家衛授權的春光電影有限公司,獲得王家衛電影的投資優先權。此前,文化中國已經擁有周星馳、陳可辛等人的投資優先權。

但這些已經是過去資本市場對於阿里影業的全部預期。劉春寧上任以後,要操刀的是已經擁有的一款阿里互娛市場,是否能拿業績說服投資者,阿里影業不僅僅是視頻、電影,還是承載著阿里巴巴整個互娛帝國的一個中心。

在這以前,資本市場如果就已經給到了50億美金市值。如果阿里巴巴僅僅講述的是一個電影公司的市值,那麼顯然資本市場就目前的市值來說已經透支。如果阿里巴巴要講述的是一個自造視頻市場,那麼整個視頻行業的平均市值則會拖累其增長發展。

阿里最能講述的是美國資本市場龍頭,流媒體巨頭奈飛的故事,彼時,奈飛的市場估值為266億美元。

奈飛公司是一家在線影片租賃供應商。在互聯網流媒體興起之前,影片的主要載體是DVD。早在2009年,奈飛就擁有了超過10萬部的DVD影片。顧客在線選擇後,奈飛免費將DVD郵寄給他們。後來,隨著流媒體的熱興,奈飛在保留郵寄DVD業務的同時,也開始提供通過電子郵件傳送DVD和在網上直接觀看DVD這兩種流媒體服務。

看到這裡是否似曾相識?文化中國的前身擁有的大量影視劇版權和電視劇本以及導演資源,跟奈飛公司的發展雛形略有相像。

篇幅有限,我們並不能對奈飛有更深刻的剖析,而奈飛的股價騰飛則是以一部自拍劇——《紙牌屋》的大受追捧而崛起,《紙牌屋》原是英國的政治博弈劇,奈飛花費1億美元購進版權,再請來明星導演和演員自行重拍,很快成為了包括美國在內的40個國家及地區的網絡熱播劇。

如果說阿里新購入的優酷一直熱衷於自拍劇企圖把自己打造為下一個奈飛+youtube合體,那麼真正能拍出好的網絡自制劇供全民消遣,阿里影業的逆襲只能出自於此。

在淨網過後的版權意識加重以後,如果馬云改變了傳統的電影放映模式與拍攝方式,再利用阿里的大數據庫進行分發,未必不能成形。

而如果阿里影業僅僅是做一家更大的電影企業或者是視頻企業,顯然想像空間並不足夠。而在這以前,筆者曾經多次重申,視頻行業不是一個好行業,起碼如果照現在的模式向下發展,不會有更大空間。

截止發稿,筆者還並未有加倉阿里影業的打算。同時上文僅僅是我個人的意識形態認為的應該走的道路,而不是它可能走的道路。投資一定要警惕忽悠成為「下一個!」

【小刀說股】是依託於強大投資背景的研究平台,創始人致力於港股/美股科網股研究投資。我們的訂閱用戶包含了私募、傳媒機構、TMT研究員以及眾多中國互聯網的業內人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656

獅門影業:如何用粉絲經濟撼動好萊塢六大電影製片公司?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1/144625.html
過去兩年中,獅門影業連續在美國票房市場份額上撼動好萊塢六大電影製片公司的傳統席位。2012年,獅門影業在美國國內票房市場份額突破10%,以11.4%的份額力壓20世紀福克斯和派拉蒙,名列第五;2013年,獅門影業超越派拉蒙,以9.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六。從獅門影業的發展來看,粉絲電影助力其大舉拓展市場份額,但同傳統好萊塢六大製片公司相比,獅門影業電影板塊收入結構還不夠平衡,對放映發行業務收入倚重偏大。文章觀點來自於藝恩諮詢即將發佈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報告》。

發展歷程:小成本文藝片起步、類型片站住腳跟、粉絲電影攻城略地

自1997年銀行家弗蘭克.古斯塔(Frank Giustra)在加拿大溫哥華設立獅門影業至今,獅門影業經歷了起步、發展和擴張三個階段。
 

\
 

2012對於獅門影業而言是躍進的一年。2012年1月獅門影業收購了頂峰娛樂,獲得了電視劇《廣告狂人》,非裔導演泰勒.派瑞指導的系列影片和《暮光之城》系列電影的版權。2012年3月《飢餓遊戲》第一部在北美上映,開啟了又一部在全球大賣的青少年粉絲電影系列。這兩個標誌性事件促成了獅門影業美國票房收入邁入「10億俱樂部」,獅門影業自2012年在美國票房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大。

髮型模式:自主發行+國際發行權預售

近年來,獅門影業平均每年在北美電影院投放大約13至15部廣泛上映的電影,在超過2000家影院上映;同時每年還發行約10部左右的針對特定受眾的小範圍上映影片,包括獨立電影、外語電影、音樂會錄影等類型。

在北美地區,獅門影業主要採用自主發行,大部分發行人員統一在洛杉磯。相比六大,發行人員更少。除北美之外,獅門在英國有子公司,在拉丁美洲有入股50%的合資企業IDC,在亞洲Celestial Tiger娛樂集團,分別負責在相應地區自主進行發行。

在全球其他地區,獅門影業通過銷售影片在固定期限內的全媒體發行權,優先收回成本。像《飢餓遊戲》、《暮光之城》等影片,在全球各地除了保底費用以外,也陸續回收很多分成。國際預售發行權通常採用是保底費(Minimum Guarantee)+分成的方式。保底費往往不是一次付清,獅門先收取部分定金,剩餘部分通常是銀行貸款,分成一般從影片上映後超過預售協議規定的票房數據基準後開始計算。

獅門影業通過國際發行權預售基本上可以收回大部分電影製作成本,既降低了投資風險,也保證了影片營銷成本。

收入結構:收入結構多元化,但對票房收入倚重仍較大

獅門影業的收入主要來自電影的製作和發行,電視節目策劃和發行兩個板塊。2011至2013財年,獅門影業電影板塊年均收入份額為82%,創造了公司的大部分營業收入。電影板塊收入又可細分為影院放映收入、家庭娛樂放映收入、電視播映權收入、國際發行收入及其他。

2013財年,縱觀派拉蒙、環球、迪士尼和華納兄弟四家公司電影業務板塊的收入結構,影院票房收入、家庭娛樂收入、播映權出售及其他收入的比例約合3:3:4。相較而言,獅門影業對於票房收入倚重依然較大,近乎五成電影業務收入來自票房和發行;從另一方面來看,獅門影業的電視播映權及衍生產片等其他收入渠道還有較廣闊的擴展空間。獅門影業也在逐步實施收入結構多元化和平衡化,新近成立了遊戲部門,目前《飢餓遊戲》衍生遊戲項目已在開發進行中。在中國,獅門影業和優酷、阿里巴巴合作,主要通過銷售影片和電視劇播映權推進家庭娛樂業務、播映權業務收入的增長。
 

\
 

風險控制:開源節流 分攤風險

在過去的十四年中,70%的獅門影片是盈利的。獅門影院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控制財務風險。

1)國際發行權預售:在開拍前預售影片在北美、英國及拉丁美洲以外的國家地區的發行權,通常在預售收入能夠覆蓋60%至75%的投資後才開始攝製,有效降低了投資回收的風險;

2)控制支出:同好萊塢其他資金雄厚的電影製片公司相比,獅門開發中的項目較少,且沒有製片人工作室的合約,能維持較低的開發前期成本。

3)引入投資合作夥伴:獅門影業創立伊始,多位公司高管都曾有私募基金任職背景,深諳資本運作和財務風險控制,善用資本槓桿和多元融資渠道一直是獅門的一大特色。獅門多次引入投資合作者進行項目層面的股權融資。一般操作方法是通過與投資合作夥伴達成協議,在一定時間期限內對製作方的影視作品進行投資,在統一的投資比例上限和總投資額上限下,投資方可對製片方的協議約定期限內的影片進行投資。相應地,投資方可根據協議約定比例分享每部投資影片的剩餘收益(即從票房收入中扣除製作成本、發行費用、宣發等費用和主創團隊收益分享後的剩餘收益),共享剩餘權益分享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88

旗下影業公司爆出財務醜聞 阿里是否還潛藏其他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70

上市前夕,阿里巴巴旗下影業發布聲明稱,由於發現可能存在不恰當的財務處理行為,該公司將推遲公布其上半財年業績,並在其對此事進行調查期間暫停股票交易。

阿里巴巴影業集團原名文化中國傳播集團,今年6月份,阿里斥資逾8億美元收購了文化中國的多數股權,並將其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集團,還建立了新的管理層,包括聘請國有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前高管張強出任阿里巴巴影業掌門人、與國際大導演王家衛合作、請著名影星李連傑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圖片為阿里巴巴影業近1年股價走勢)

上述公告顯示,可能的會計違規行為發生在阿里對文化中國傳播收購前。

但據Dealogic的數據,就在3月份入股文化中國傳播之後,阿里巴巴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公布了8個新的投資項目,從足球隊到購物中心再到郵政服務均有涉及,相當於半個月就達成一筆交易。而這些交易與阿里巴巴過去幾年所達成的交易相比較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樣的收購速度使得阿里巴巴難以對其所收購的每家公司都進行必要的發掘。

面對阿里巴巴影業的問題,美國科技博客QUARTZ提出疑問:阿里巴巴是否善盡了職責?

阿里巴巴稱:“我們近期進行了大量並購活動,但在進行大型並購方面,我們並沒有豐富的經驗。”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Raymond So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未來企業在處理並購時會更小心。他們不得不加強對公司的管控,使彼此間相互制衡。

“現在評價這次事件對阿里巴巴集團IPO是否會產生影響為時過早。”

更令人擔心的是阿里巴巴的審計工作。按有關規定,國外審計署審計中國大陸企業,需要與中國本地的審計公司合作。但按中國保密法規定,審計署無權將中國客戶的審計資料交給美國證監會(SEC)。

阿里巴巴影業周五在提交給香港交易所的文件中表示,其審核委員會在這次的審閱過程中,發現在涵蓋認購完成前期間的財務記錄中,可能存在某些不恰當的財務信息處理行為;此外,在截止201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可能並未對若幹資產計提充分的減值準備。

“審核委員會將針對該等事宜展開進一步相關審閱,以確定相關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及範圍;目前尚未能確定進一步的審閱工作需時多久。已經申請了停牌,等候進一步通知,並且將上半年財報的發布推遲到完成審計委員會的問詢之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5

優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969

2014年08月29日 12:39 PM

優酷土豆成立合一影業

評論打印電郵收藏
 

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優酷土豆(Youku Tudou)周四宣佈將設立自己的電影工作室,以便從中國電影市場分得更大份額。

優酷土豆首席執行官古永鏘(Victor Koo)表示,這個名為合一影業(Heyi Film)的新電影公司將每年製作八部大屏幕電影,還會製作九部首發於互聯網的影片。就在上周,優酷土豆曾宣佈,盡管第二季度營收出現增長,該季度合計卻虧損了2600萬美元。目前,該集團並未披露打算往合一影業投入多少資金。

古永鏗表示,在今年4月獲得電子商務集團阿裡巴巴(Alibaba)的12億美元投資後,優酷土豆目前可支配的現金高達16億美元。他說:“我們的現金非常充裕。”

優酷土豆由中國兩家最大的視頻網站在2012年合並而成,聲稱擁有5億用戶。

古永鏗表示,優酷自2009年開始就一直在製作自己的視頻,起初是長度只有幾分鐘的“微電影”。去年該集團幫助製作了八部電影,票房總收入達20億元。在今後幾個月,它計劃出品多部新影片,包括定於今年10月發行的《黃金時代》(Golden Era)(該片講述了上世紀20年代中國作家的故事),以及3D史詩巨作《智取威虎山》(The Taking of Tiger Mountain)。

今年,優酷參與投資的另一部大預算電影是《後會無期》(The Continent),該片的票房已達6.27億人民幣,目前仍在上映。

中國幾乎所有視頻網站都在製作自己的視頻內容,今年甚至出現了一個新潮流,即這些網站成立獨立的電影工作室或收購內容製作商。今年7月,依靠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投資,愛奇藝(Iqiyi)啟動了一個內部工作室,正在製作八部影片。今年6月,阿裡巴巴收購了視頻內容製作商——文化中國傳播(ChinaVision Media Group)的多數股權。

過去三年,中國電影業強勁增長,推動業界從智能手機屏幕向大屏幕——或者相反——的遷徙。目前,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電影市場,預計今年票房總額將在280億人民幣到300億人民幣之間。

中國的電影院數量也在成倍增長,平均每天增加18塊銀幕。中國去年一年增加的銀幕數就超過了法國的電影銀幕總數。

合一影業首席執行官朱輝龍(Allen Zhu)表示,該公司還根據紅極一時的網絡劇製作了五部電影,其中包括《報告老闆》(Yes Boss)、《萬萬沒想到》(Surprise)和《泡芙小姐》(Miss Puff)。

朱輝龍表示,為智能手機製作電影不同於製作大銀幕電影,因為智能手機在觀看視頻20分鐘後就會非常燙手。為此,吸引了7億觀眾的《萬萬沒想到》就分成了長度為6分鐘的小段視頻。

譯者/簡易

相關文章

好萊塢大片中國化 2014-08-29
萬達12億美元投資好萊塢地產項目 2014-08-08
在線視頻的交鋒 2014-03-11
Lex專欄:迪士尼的好戲 2014-02-08
中國市場助力《鋼鐵俠3》 2013-05-07

查爾斯•克洛弗上一篇文章

在線零售商追捧中國手機網購市場 2014-08-29

分享本文

排序:評論總數
[查看評論]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82

博納影業於冬:互聯網“圍剿”式滲透,中國電影進入3年洗牌期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7/145848.html

I黑馬:3個月前,博納影業CEO於冬在上海電影節期間有關“未來的電影攻絲都將為BAT打工”的言論引來業界一眾熱議,在藝恩咨詢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文娛產業年會”上,博納影業CEO於冬作為主題論壇日的嘉賓出席,再次拋出新觀點,於冬表示,互聯網公司對傳統電影企業的沖擊是圍剿式的,中國電影從2014年開始進入洗牌期,到2017年這三年間,能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並懂得借資本的力量突圍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以下是博納影業CEO於冬的現場分享整理:

中國電影產業在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情況下,已進入到了深水區。並且迎來了互聯網高速發展和金融資本不斷湧入的時代。

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中國電影整體票房從9億人民幣躍升至217億,產業規模進一步放大。最近幾個月來,很多互聯網公司以一種近乎“圍剿”的攻勢滲透到電影行業。同時並購資本熱潮的出現,截止目前今年共有63起資本並購在文化傳媒領域發生,涉及金額超過500個億。過去十年,電影行業的資本主要靠房地產商和煤老板來拉動。十年後的現在,大家面對的是同一個幾百甚至上千億的資本市場,這時候考驗的是企業借助資本實現騰飛的能力,同時,還要想辦法插上互聯網思維的翅膀,借勢成長。

目前,電影市場的增量大部分來自三、四線城市,而在線售票會超過電影院門店的銷售。今年1—8月份,貓眼的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格瓦拉有近17億,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體如果突破300個億,在線銷售將超過50%,這個將改變產業結構,在線票務的銷售將在今年迎來一個拐點。

在線銷售的在線選座和團購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年輕觀眾的購票觀影習慣。如果電商平臺從前期眾籌、營銷到在線銷售這個閉環打通後,電影行業產業鏈條上的一些傳統企業將被淘汰,包括獨立的宣傳公司、純粹的財務型金融投資公司將會被顛覆,但是我認為,互聯網還不能顛覆的是內容創意。所以有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的制作型公司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生存的更好。

去年有近700部影片報審,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影片能在市場上發聲。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在產品結構,題材方面都有很多限制,這也是未來十年中國電影要接受的最大挑戰。下一個十年增長還要靠電影本身的魅力,就是內容。

在2017年以後,好萊塢的電影會更加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從2012—2017年中美電影量解備忘錄的有效期是5年,5年之後中美電影的引進的數量和分成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所以未來,國內有內容制作能力的公司如何跟好萊塢的制作公司形成緊密合作。2018年,中國電影將迎來怎樣的變化?中國內地票房或將突破600億。好萊塢一定不會忽略龐大的600億的中國市場,中國市場足以吸引全球最優秀的制作商來中國拍電影,這其中有半數仍將以美國電影為主。

國內的300億票房由三大塊組成:中國優秀的老中青導演;港臺合拍片;中美合拍片。這300億中有一部分是美國制作的合拍影片,對於中國的電影公司而言,尤其是在這幾年還沒有做好產業布局的公司來說,將會面臨著好萊塢未來席卷式的沖擊,大量航母級大片的介入將是新的挑戰。

2014年五大民營公司(萬達、光線、樂視、華誼、博納)今年8個月創造的票房已經超過了中國影片總票房的70%以上,這是市場競爭的新變化。還有大批影視公司要在這一輪洗牌中突圍,就看他們能不能站在風口浪尖上,借勢起飛。重新洗牌期指的是2014年—2017年這三,如果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不懂借勢資本市場的企業將被淘汰,若能在2018年時仍做到行業前三名,意味著你將成為世界的第七、第八、第九。

你不願意承認,不願意看到也好,中國電影市場已經迎來洗牌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81

樂視影業完成3.4億B輪融資 :互聯網電影公司如何一年內估值翻3.2倍 高達48億元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8/145872.html

i黑馬:9月18日下午,樂視影業作為國內民營電影公司三甲中唯一一家未上市的公司對外宣布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為3.4億人民幣,由包括恒泰資本在內的多家投資方參投,公司估值達到48億,與2013年8月首輪融資時15.5億元相比翻了3.2倍,不過,算上A輪投資方整體比例還不到20%。

一家O2O平臺型的互聯網電影公司,為何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高估值,樂視影業三年來做了些什麽?發布會現場,張昭從商業模式、業績增長、公司運營等多個角度對此作了詳細解構,並表示此輪融資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和IP運營。
 
\樂視影業的商業模式一直不是重資本型。張昭表示,自公司2011年成立之初定位就非常明確,即打造一個“電影+互聯網”融合領域的O2O平臺,以電影用戶提供全生態觀影+服務為核心戰略,以樂視生態為承載平臺,延展出樂視影業生態,並通過相互融合打造出一系列電影產品群。“互聯網電影公司意味著,我們不太在乎票房,我們關註的是用多少錢能撬動多少人次完成觀影和服務,這是我的商業模式”。
  
在這種定位和模式下,樂視影業三年來創造了哪些業績?來看 i黑馬為大家梳理的一些數據:
 
1、2013年,樂視影業以10.5億元票房業績位列民營電影公司前三甲,占全國電影總票房(217億元人民幣)的4.8%。2014年,截止到第三季度,出品/發行影片9部,票房收入近20億元人民幣,加之第四季度即將推出的《太平輪》、《暴走神探》、《機械紀元》等大制作電影,預計2014年年底,將完成年度30億元人民幣的票房預期,或將實現近200%的票房增長;
 
2、自2011年來,通過對《敢死隊》系列、《小時代》系列、《老男孩猛龍過江》、《歸來》等各類IP衍生的數十部影片的互聯網化運營,實現了多元化收入增值。樂視影業財務主管吉曉慶表示,樂視影業2014年的凈利潤是2點多個億。
 
3、2014年樂視影業已上映9部影片票房成績均在5000萬以上,其中6部票房過億,5部影片票房過2億,2部票房過4億,1部過5億。目前,所有影片全部盈利。
 
樂視影業三年來做了哪些事?
 
商業模式:不斷叠代和轉型
   
2012年4月,樂視影業召開第一次戰略發布會,將樂視影業定位為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提出了PGC+O2O的蝴蝶模式;2013年“蝴蝶理論”升級換代為一定三導(定位、導航、導流、導購)市場系統;2014年年初,張昭宣布公司未來三年將完成由電影公司向互聯網公司的徹底轉型。張昭對樂視影業未來的預期是能夠打破傳統單一的票房收入模式,加速互聯網化轉型,開辟五大收入模式,即影院票房收入;線上發行收入;會員收入;衍生品收入;觀影+服務收入。
 
基於IP/數據為基礎的電影產業互聯網改造,實現了業績高速且穩定的成長:          

與傳統電影公司單片票房偶發超高或超低的現象不同的是,樂視影業規模化的投資運營及其強大的O2O平臺型市場系統支撐,使其避免了票房收入“大小年”現象。而基於IP/數據為基礎的互聯網改造,樂視影業也避免了單片票房偶發超高或超低的現象,經過一年多的實踐,2014年樂視影業已上映9部影片票房成績均在5000萬以上,10億以下,各個項目的票房占比趨向均衡,為資本投入的回報率增加了可預計性。
 
用戶運營:通過樂影客完成觀影和服務
 
 為了加速樂視影業的互聯網化,張昭曾提出將電影全流程(研/投/制/宣/發/放)互聯網化的戰略,他認為,未來電影在其產生的各個環節將呈現開放與互動的狀態,電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藝產品,而是真正貼近用戶,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
   
過去兩年,樂視影業旗下的“樂影客”在“一定三導”的系統中,作為其中承接線上和線下最重要的一環——“導購”而存在。主要為用戶提供圍繞觀影為核心的“觀影+”服務。例如用戶在“樂影客”上購買到《小時代》提前觀影票後,還可以享受與明星見面,獲贈郭敬明簽名書等更多增值的服務內容。而在2014年初張昭宣布全面向互聯網公司轉型之後,樂影客升級為O2O觀影社群的移動運營和管理平臺。張昭透露,未來樂影客的“觀影+”服務還將與生鮮、餐飲等綜合性用戶服務聯動起來,更加充分地滿足用戶去影院觀影的“社交性”服務需求。
 
4、平臺的開放性:雙生態協同

樂視影業作為一個垂直生態的互聯網公司,與樂視集團的大生態形成獨有的互補和共生關系。同時,基於樂視生態下的雲視頻平臺、電商平臺、樂視商城、廣告平臺、大數據平臺等逐漸打通和融合,將電影和互聯網服務系統整合在一起,成為樂視影業電影生態的營銷支撐,並通過樂視生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形成緊密協同的運營機制,使得產業鏈上下遊的各節點的效能加倍釋放。對於樂視影業的未來,張昭認為,雙平臺雙生態協同下將會是一個三千億的市場空間。
 
5、推進國際化戰略:加快與好萊塢的合作步伐
   
近期,博納影業的於冬公開表示,未來幾年中國電影票房有一半將由好萊塢把控,並建議電影公司加快國際化戰略布局,加強與好萊塢的融合。在這一點上,樂視影業實踐的比較早,2013年就發布會了中美電影產業合作戰略,還設立了北美部,洛杉磯子公司,成立中美合資電影視覺知識產權研發機構,推進中美合拍影片制作,為好萊塢6大影業公司提供中國市場服務。而近期《敢死隊3》以三天破醫院的票房佳績成為樂視影業采用O2O市場模式將好萊塢電影本土化及用戶服務化的經典案例,這幾年,樂視影業不斷加深同獅門、傳奇、環球、索尼等海外夥伴的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戰略。
 
在本次融資發布會上,張昭反複強調的觀點是:互聯網電影公司做的是輕資本運營,而基於IP的用戶運營重點在於觀影和服務。關於後者的具體闡述和實踐,此前i黑馬在受邀參與的樂視影業“思享會”時做的采訪報道可供大家參考。

以下為大家分享這篇采訪報道:《“拆墻者”張昭:“網生代”元年,打造電影產品群的商業邏輯》

“大家把我定義為一個拆墻人,我在電影界把墻都給拆了,否則就等著別人從外面進來,雞蛋如果從外面被打破的話,它就是盤中餐了。”
 
當優酷宣布要成立電影公司,百度開始玩電影眾籌,在電影崗位已經耕耘了二三十年的張昭表示,傳統產業面臨互聯時代的沖擊普遍會“染”上焦慮癥。作為樂視影業的CEO,張昭的焦慮則要追溯到2012年4月,他把新創立的樂視影業定義為了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的時候。
 
樂視影業花三年時間打造了數十款電影產品,用張昭的話說,互聯網時代下的電影產品,打造模式化的品牌IP更為重要,每一款IP都有自己的商業模式,作為手握眾多IP的平臺運營者,最終,樂視影業想做的是電影產品群。
 
在相繼推出了《敢死隊》、《熊出沒之奪寶雄兵》、《老男孩猛龍過江》、《小時代》系列等影片,並在票房上不斷刷新紀錄之後,中國電影產業也經歷了第五代、第六代的更叠,電影產業與互聯網真正開始走向了融合階段,並催生了 “網生代”電影的新概念。

在樂視影業舉辦的一場“思享會”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學術活動部主任王旭東、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營銷資深研究者、《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與張昭的看法表示一致,他們認為,中國電影產業正處在快速叠代升級的階段,而2014年,則是“網生代”元年。
   
樂視張昭認為,中國電影產業和互聯網結合以後會形成了一個生態,它能夠自己成長,你不能去定義它,或者按照別人定義的方式去做,最終它能生長出什麽東西,沒人知道,你甚至不知道,什麽時候自己就變成這條食物鏈上被吃掉的或是吃掉別人的人。
   
在“思享會”上,樂視影業公布《小時代》三集系列電影的最新票房,截至到2014年8月5日,總票房收入已累計超13個億。當得知該系列電影刷新了中國系列電影票房新記錄時,張昭用了肖央的一句話——今天是個偉大日子!

比起單純議論票房,張昭更看重投資回報率,這幾年他一直追求的目標是10倍票房的投資回報比,《小時代》系列無疑是超額達到了效果。樂視在以“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下,一直將“互聯網時代電影產品群”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其中以《小時代》系列作為代表,是在此戰略上收獲的最重要的實踐成果。“對於《小時代》系列作品而言,華策是內容IP的投資人,項目運營上有專業的操盤高手,我負責跟所有的消費者對接,產生影響力和票房。”張昭說。

《小時代》在票房上,無疑是成功的。這一點當然離不開郭敬明的功勞。按照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思維,張昭認為郭敬明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產品經理。那麽,成為一名電影產品經理很難嗎?為什麽他會是第一個?“其他導演也可以成為產品經理,但不是所有的導演都願意當產品經理,這要求他對將結果和用戶體驗負責,郭敬明是我所有合作過的導演當中對於觀眾,或者說他的用戶體驗最關心的一個,這樣的人才能變成產品經理,我們現在也在培養很多新的產品經理,他們的任務是我完善用戶體驗。我就相當於是一個投資的,然後用這個平臺幫他們來幫他們運營。”張昭說。

除了“電影產品經理說”,張昭還提到了幾個值得玩味的觀點,總結羅列如下:

1、互聯網時代的IP是屬於網民,是屬於用戶,沒有用戶就沒有IP;是創造用戶,而不是霸占IP; 
 
2、中國電影產業跨入互聯網時代,新一波人才更替浪潮很快會出現;
 
3、互聯網時代的營銷,不是一個簡單點對點的關系,而是所有點都要形成開放的閉環; 
 
4、電影是一個高品牌的附加值的內容,它很容易和其它服務形成增值的關系。
 
5、互聯網世界造成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一旦你電影市場的增量市場空間,都要通過打通線下來實現。樂視影業很大一部分也是靠線下O2O服務支撐。
 
2014年開年,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紛紛切入電影行業,關於互聯網與電影的戰略合作、並購、融資紛至沓來,僅今年上半年,涉及的資金規模就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今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至少有五場論壇討論內容與互聯網相關。
 
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營銷資深研究者、《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認為:2014年是互聯網與各大傳統產業超速融合的一年,同樣也是移動互聯網成為各行業特別是視頻內容行業核心關鍵詞的一年。電影作為最具影響力和傳播力視頻內容的一種,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生爆發性產業增量。 
 
2013年,當BAT紛紛侵入電影產業,並試圖通過並購建立起自身的O2O壁壘時候,樂視影業O2O戰略早已進入“試驗田”,早在2012年,樂視影業就提出要做電影產業首個“互聯網時代的電影公司”,並提出蝴蝶理論,即為PGC+O2O的模式,開始認識到PGC在產業里的主流模式地位。隨後,樂視影業三年開了三場重大的戰略發布會,不斷將互聯網與電影產業創造性融合,新型商業模式逐漸開始引領整個產業的加速變革。作為一家成立時間最晚的民營電影公司,過去兩年多時間樂視影業創造了行業增速兩倍以上的“超速度”,並在2014年有望實現200%的市場增長,它是如何做利用樂視生態打造自己的電影產品群的? 
 
移動互聯網區別於PC互聯網時代的生態構建思路 
 
什麽叫互聯網公司轉型?張昭的美好願景是,未來3-5年樂視影業要在電影院里面創造更多的流量,2015年達到50億,2016年變成70億或80億,可能更多。當達到60億票房時,要保證有2億的流量都在線下。但是有流量就是PGC時代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要獲取盡可能多的每一個觀眾的數據,通過大數據方式把整個產業的基礎構建在用戶上,而不是內容上。 
 
移動內容將以娛樂內容向用戶收費為主要盈利模式,而移動應用的各環節將包含在O2O閉環內,廣告、電商以及增值服務三大盈利模式均體現其中。張昭認為移動互聯網和PC互聯網時代的不同點在於:商業模式改朝換代:“流量”經濟變身“粉絲”經濟;傳統行業進入移動互聯網生態鏈,效率大幅提升;增值服務繼廣告、遊戲、電商之後成為第四大盈利模式。
 
樂視生態下的全產業鏈布局主打“平臺+內容+終端+應用”,是基於視頻產業和智能終端領域的生態系統,樂視生態的“內容”既是樂視影業的IP來源,又是電影線上發行的所在,如電視劇《甄嬛傳》即將改編成大電影;樂視生態的“終端”與樂視影業形成無縫覆蓋,目前已覆蓋超級電視TV大屏、PC屏、Pad屏、Phone屏及電影Film五大屏,擁有高達14億用戶;樂視生態的“平臺”運營和“平臺”大數據成為影業的數據和運營依托;樂視生態的“應用”則與樂視影業的“觀影+”服務緊密契合,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電影產品的O2O服務:地網團隊+“樂影客”
 
電影產業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強調觀眾和市場的重要性,即強調電影產品尊重用戶的消費者服務意識。而這種服務意識,本質上也就是電影產業互聯網化的集中體現。據張昭介紹,《小時代1》和《小時代2》的成功是粉絲經濟與O2O商業模式的融合,而《小時代3》則是互聯網IP+粉絲經濟+影院社交+O2O營銷的成功案例。其中,對O2O的市場閉環的打造是最終牢牢將用戶需求鎖住,創造一連串閃亮票房數字的關鍵,在張昭看來,互聯網世界造成了一個虛擬的世界,電影產業長久以傳統票房主導整個市場,但其增量市場的實現都在線下。在樂視人員的整體配比中,線下占到了50%,線上是25%,其他25%分給投資做產品或管理等方面。張昭向i黑馬表示:“我一直覺得線下是非常重要的,線下也是傳統產業,這是基礎,,樂視影業主要是靠線下支撐,重要的是O2O模式。但要形成O2O,如果你沒有很強大的線下團隊就觸及不到場景。”
     
樂視影業是如何圍繞用戶需求來實現O2O(線上+線下)的貼心服務的?基於電影是一個線下的生活行為,樂視建立了一支300個成員組成的地網團隊,他們是社交活動的組織者,要完成“用戶”的許多落地需求,這些人常年的做這樣的社交活動,比如在《熊出沒之奪寶雄兵》上映期間,他們在線下組織了5000名誌願者,使得每個電影院都有兩個熊和一個“光頭強”,畢竟社交需要有人執行,這也是未來會演變成未來的商業模式中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電影和互聯網結合的最熱的是賣電影票,大家從事非常簡單的互聯網服務,你要提供更加複雜的C2B的服務,例如定制化的。 
於是,樂視影業旗下出現了一大批 “樂影客”人,他們為“用戶”提供優先觀看、與偶像同場觀影、獲贈電影衍生品等超級福利,他們平均年齡在15-25歲,是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主力人群。“比如我們在珠海有一個員工,他在地方上用一個公眾賬號將每一個珠海當地影院的微信用戶都聚集在一起,在珠海,用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觀影社交服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參照這個模式,複制很簡單,遍地開花的結果是將形成一個超大的線下社區。一方面,樂視通過線上實現精準定位分析、營銷導購,線下則由“樂影客”輔助實現O2O服務。基於這一點,張昭判斷,中國電影產業在跨入互聯網的進程中很快會出現一波人才更叠的浪潮出現。 
 
五大基於IP的用戶運營模式 
 
樂視影業三年做了數十部電影作品,以《小時代》系列、《老男孩》、《熊出沒》等產品為代表的IP品牌是怎麽出來的?這些票房背後又有怎樣的商業邏輯?以下為大家分享五款基於IP的打造細節!《敢死隊2》:社會化媒體 020社交
 
2012年9月,《敢死隊2》是樂視影業的第一個影院社交產品的影片,最終獲得了3.5億票房,創造了中國7天非分帳影片的票房記錄,它采用了社會化媒體+線下的社交的商業模式。“當時做了很多《敢死隊》的隊旗,印了很多貼在女孩子胸口或者是臂膀上的這些刺青的貼紙、方巾,我們用一個社會化的工具,組織了一場名為”英雄主義代代相傳”的活動,線下由兒子帶著父親,兒子帶著兒子,老婆陪著老公等組合方式,通過這些實物、衍生品和觀眾達成了社交的體驗。
 
《小時代1》、《小時代2》:粉絲經濟+全網O2O營銷
   
從2013年開始的《小時代1》和《小時代2》,樂視影業正式引入粉絲經濟模式。“當時選這麽一個IP是因為《小時代》的粉絲基礎,做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用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產品經理,就是郭敬明”此外,樂視還采用了全網的營銷方式,跟百度、360、騰訊、騰訊QQ,幾乎所有的重要的互聯網平臺都做了O2O的營銷,最出名的是《小時代嘉年華》,全國1200億電影院聯動,《小時代》幾乎占據了所有新聞的頭條。
   
《熊出沒之奪寶奇兵》:互聯網數據化+O2O影院社交 

《熊出沒之奪寶雄兵》是部傳統的動畫片,當初張昭在拿到這部片子的時候只有一個想法,他在思考能不能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在播放的過程中怎麽能夠把它轉換成一個互聯網的IP?最終他決定通過互聯網來積累數據、積累用戶,形成了一個傳統IP向互聯網IP的轉化,然後再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把整個視頻產業,娛樂行業的內容能夠互聯網化、數據化,整個產業的價值就起來了。因為你知道多少人喜歡這個,多少人喜歡那個。所以這是娛樂視頻娛樂產業接下來一個最需要做的巨大的工作,才能讓這個產業不是挖坑。重要的是這個產業能夠把數據沈澱下來,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取,創造價值。”對於如何突出電影的社交價值?張昭說:“我們把電影院變成兒童樂園,我們做了幾千名誌願者扮熊,很多孩子三次來到電影院,今天媽媽陪他來的,第二次又來,第二次爸爸來,來了以後讓他爸看電影,他自己留在娛樂廳里面,可以搶禮物、參加遊戲,交朋友。第三次他拖著奶奶又來了,再不說電影好看,而是因為跟誰誰約好了,也許是他在影院里認識的小朋友,約定了要一塊再來。” 

《老男孩猛龍過江》:全網視頻營銷+O2O生活化營銷 

《老男孩猛龍過江》的成功會不會產生大家來搶視頻的PGC的熱潮?張昭自信完全有可能,對於做產業的人而言,模式可以讓很多東西增值,而現在大部分做電影產業的人,仍然是除了導演明星以外,極少人再創造價值。互聯網時代電影的產業模式本身可以離開名導演,明星,自己創造新的價值,並且它一定是增值的。《老男孩猛龍過江》就是一個例子,創造IP之後,再挖掘IP的深層用戶價值,樂視選擇的方式是把電影產業的營銷跟視頻產業做結合。
 
“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真的很困難,我也沒有完全想清楚,怎麽讓娛樂媒體能夠給我上頭條,說肖央怎麽能上頭條呢,他沒有娛樂傳播的價值,本來這個影片定在5月1日上映,上不了,是因為宣傳量沒有到。結果說再賭一把,我們回到視頻,我們做了4個MV,第一個先推的是小蘋果,沒想到《小蘋果》突然一下火了,我們在所有的可以放視頻的營銷上做了《小蘋果》的推送,這個影片突然變成了一個知名的IP。 
第二,我們在電影院送了好多蘋果,當然是借《小蘋果》這個事兒,大家在電影院里吃蘋果是很好玩的一個事兒,把電影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老男孩猛龍過江》》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小時代3》:互聯網IP+視頻營銷+跨粉絲經濟+O2O影院社交
 
 《小時代3》的整個商業模式依據仍然是基於粉絲經濟,樂視跟粉絲溝通的方式是征集粉絲的意見,提取在1、2當中觀眾的反饋,對服務的不滿意之處或是對內容本身的槽點。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從而深入了解這個群體更加窄的需求。這是他們在粉絲的縱向服務,深度服務所做的進一步探索。張昭始終覺得,未來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常重要的就是深度服務。深就意味著黏性會更有黏性。
 
《小時代》是第一個成功的IP,在《小時代3》里有20多個廣告植入,這背後的粉絲用戶累計達到十幾個億,它是完全基於互聯網運營起來的品牌。

《小時代》系列影片的成功也給張昭留下了一些啟示和思考空間,比如同性質的產品、同性質的粉絲群體之間怎麽實現交互,每一個移動的IP背後的用戶怎麽實現好的社交體驗? 

 
張昭認為,平臺的運營方式對IP的內容形成和延伸的路徑,以及營銷的路子有非常大的影響。《小時代3》一共有4個版本的拷貝,不同的影院拿到的拷貝是不同的,最早的版本MV只有一段,主攻某一位主創的粉絲,到第二段,彩蛋的內容根據粉絲人群的變化也做了改變,到最後一版,再用《時間煮雨》這首歌曲促使郭敬明、吳亦凡、楊冪等多位明星的粉絲形成交互。 
 
 不少業內人士對今年中國電影的票房走向做了預估,300億應該問題不大。對於樂視影業,張昭自信可以做到30億的票房,占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的10%是今年的目標。在許下票房目標的同時,張昭又強調要忘掉票房,30億的票房對於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其實意味著一個億的觀眾容量,通俗來說即觀影人次。深諳“用戶”思維的他說:“只有這一個億,我們在線下,在電影院擁有了1億的觀眾。”
 
目前,樂視影業會繼續專註在很多IP轉換、互動化的營銷上(線下的O2O服務)。張昭向i黑馬表示:“我是比較註重模式的積累,這才是最重要的資產,當然另外的資產就是你的用戶,你積累了很多模式,根據市場做不同的變化,這是運營商業的其中的一個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