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5秒完成跌漲停切換  海欣食品可否擺脫“換手率魔咒”?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596.html

5秒完成跌漲停切換  海欣食品可否擺脫“換手率魔咒”?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09-22 21:48:00

在一個從不缺少熱點與話題的市場,這一次的焦點是海欣食品(002702.SZ)。

在經歷了複牌後的四個跌停後,海欣食品在昨日開盤即掛跌停板,但下午開盤後卻瞬間從跌停奔到漲停。《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交易軟件發現,從跌停到漲停,用時只有5秒。截至收盤,海欣食品報18.08元,漲幅為9.98%,全天振幅為19.95%。

5秒完成跌漲停切換

不到5秒,實現振幅近20%。22日收盤後,在記者的朋友圈,一位券商人士感慨海欣食品如此妖艷的表現:“跌停拉漲停,半年A型走勢。”

本報記者通過分時成交數據看到,11點29分59秒之前,海欣食品一直被賣單壓在跌停板,特別是從11點29日40秒開始,成交劇增至20221手;11時29分49秒時,共有158918手成交。約在5秒內,上市公司股價一躍而至18.07元/股的漲停價,在16.19元/股時,曾出現了253680手的成交。

跌停漲停切換只在一瞬間,有市場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海欣食品如此驚人的走勢或與遊資出沒相關。

9月21日,公司因當日跌幅偏離值達7%,且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跌幅偏離值累計20%登上龍虎榜。其中,國泰君安上海銀城中路證券營業部賣出金額最大,為993.96萬元,占總成交比例為66.38%。

昨日,海欣食品因當日漲幅偏離值達7%,價格振幅達到15%,當日換手率達到20%等多項原因再度登上龍虎榜。買入金額最大的營業部為光大證券佛山綠景路證券營業部,買入20819.08萬元,占總成交比例為13.02%。

第二大買入席位則是華泰證券上海浦東新區福山路證券營業部,曾有多位私募及遊資人士向記者提及,該營業部在遊資群體中頗為出名。此外,齊魯證券深圳吉祥中路證券營業部為賣出主力,賣出36234.68萬元,占總成交比例為22.65%,第二和第三大主力賣出席位均為機構專用,占總成交比例均超過了5%。

22日全天,海欣食品實現了高達82.97%的換手率,如此惹眼的表現,在市場內引來不少爭議。亦有市場人士表示,在遭遇“換手率魔咒”後的海欣食品,股價能否持續打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所謂“換手率魔咒”,指的是日均換手率較高的股票在後市跑輸市場的概率較大。對於這一魔咒,海通證券一份研報解釋稱,當前A股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高曝光的股票(高換手、高漲幅、分析師持續推薦)存在股價反應過度的現象,當個股高度曝光,並進入個人投資者集中關註的階段,股價出現反轉的概率很大。

凈利潤下滑約9.25倍

在遊資的助推下演繹“冰與火之歌”的海欣食品,背後則是重組流產、業績慘淡、複牌後慘遭補跌的一系列狀況。

海欣食品在“股災”前的走勢亦相當詭異。記者統計發現,5月8日至6月11日期間的25個交易日,海欣食品漲幅高達144.33%,而6月15日至29日的11個交易日,股價又下跌了33.76%,隨後上市公司宣布停牌至9月16日。複牌後,又是連續4個跌停。

獲得遊資青睞,演繹出如此驚人走勢的海欣食品,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海欣食品主要從事速凍魚肉制品和速凍肉制品的生產和銷售,2012年10月上市,當年實現歸母凈利潤6582.62萬元。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也是公司上市後業績的高峰,此後業績一年不如一年,甚至因為2015年中報業績的慘淡而引起了交易所的關註。

公司財務數據顯示,2013年海欣食品歸母凈利潤下滑至3375.39萬元,同比下降48.72%;2014年進一步下滑至1839.33萬元,同比下降45.51%。而公司2015年中報則顯示,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684.55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925.92%。

公司公告顯示,9月17日,海欣食品因重組、中報信披問題收到深交所的問詢函。其中第一條便是深交所要求公司說明業績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及擬采取的應對措施。海欣食品對此表示,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是銷售費用大幅增加了2155.79萬元,同比上漲了28.30%。具體影響因素則包括行業市場洗牌競爭加劇,公司競爭策略導致銷售費用大幅增加。

除了業績的跌跌不休及複牌後的補跌,造成公司9月16日複牌後連吃4個跌停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資產重組計劃的流產。公告內容顯示,海欣食品因籌劃重大事項於2015年6月30日開市起停牌,9月15日,公司發布關於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並複牌的公告。該公告稱,“公司基於戰略調整和發展規劃的考慮,擬收購一家傳媒企業公司的控股權,但交易雙方在資產估值預期以及收購方案上仍存在重大差距,短期內難以就有關條款達成一致,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785

8 Jan 2016 - [香港八十前] 白花油(239)可否成為下一間維他奶?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7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白花油(239)(公司網址)現價$4.0,現時市值約12.5億港元(「香港八十前」成員),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和興」品牌產品,相信對香港人來說,和維他奶(345)基本上皆是無一不識的品牌,還自少已經常接觸到

維他奶近日股價強勢,白花油的投資機會又怎樣?不過,兩者非同業,營運規模也相差很多,不能直接比較。白花油至去年6月中期業績表面不理想,但若撇除物業及財資投資的非經常性項,盈利按年仍是上升,但升幅已放緩不少

另外,維他奶中國業務正起飛,白花油中國業務卻連續數年錄得輕微虧損,集團正對中國業務銷售進行重組,相信可比過往理想,但應需時才對整體業務有顯著影響。於中期業績,香港業務的收入及溢利佔比分別達68%及74%。留意管理層曾表示國內遊客減少到港將對香港業務有影響。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摘要大公開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892

中再集团:上市可否稳住老大地位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601/t20160127_766036.htm

  作为本土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受益于直保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相较于同期起步的直保公司,中再集团的发展不只是“慢了半拍”。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虽然中再集团依旧稳坐国内再保险市场头把交椅,但12年间其国内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且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继乏力。站在全球的视角,在垄断特征明显的再保险行业里,中再集团不过是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相较国际再保险巨头,中再集团在资本实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差距明显,其业务遍及保险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经营与行业主流的“专业化经营”形成鲜明对比。“插手”财产保险市场,对中再集团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之后,中再集团终于IPO成功。但随着国内再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及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如何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杜冬东/文

  随着近年不断爆出“土豪”任性“扫货”保险机构的壮举,保险业早已被冠予“高大上”形象,“保险股”也一度成为证券市场热捧的概念。

  2015年10月26日,“国字号”保险股中国再保险(01508.HK,下称“中再集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据悉,中再集团全球公开发售57.7亿股H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发售价为每股2.7港元,共集资155.79亿港元。从发售情况看,公开发售共接到5.5万份有效申请,认购271.1亿股,超额认购数倍。其中,香港公开发售方面冻资739亿港元,成为今年香港资本市场第四大“冻资王”,国际发售方面也获得大幅超额认购。同时,中再集团此次全球发售亦吸引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国开金融、Prudential、惠理香港等基石投资者。

  然而,随着中国保险业迎来新一轮开放,外资和民资强势进入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IPO之后不到5个交易日里,头顶着第四大“冻资王”光环的中再集团,未能逃脱跌破发行价的命运。

  含“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

  再保险,也称为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与直接保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一样,是现代保险产业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再保险定位为“保险的保险”,其服务客户多为保险公司。对外界而言,再保险无疑是个“神秘”的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仅设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6年8月,一家独大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并且一拆为三,成立了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财险前身)、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前身)、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再集团前身)。中再集团成为一级法人之后,继承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再保险业务。

  2003年重组后,中再集团的资本金达到39亿元。2005年10月,财政部向中再集团增资6.5亿元,2006年底中央汇金又向其注资40亿美元,二者各持其14.5%和85.5%的股权。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再集团的注册资本达360多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3%,资本实力超过东亚再保险株式会社、大韩再保险公司和新加坡再保险公司,位居亚洲同行之首。可以说,中再集团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在政策“保护伞”下长大。

  1988年开始,国家出台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将其经营的全部保险业务的30%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再保险部(中再集团前身)办理再保险,确保直接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并且禁止国内保险公司向国外保险公司分出或者接受分入业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将法定分保比例修订为20%,明确规定“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一笔保险业务的2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2002年加入WTO后,中国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在境内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和独资公司开展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且没有地域或发放经营许可的数量限制。从当年起,国内的法定分保比例开始逐年降低5%。2006年,法定分保比例完全取消,再保险变为纯商业化运作行为。当时,为保护国内的再保险公司,《保险法》还规定“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办理”。到2009年,“境内优先分保”的规定被取消。不过,近年随着中国保监会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保险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再保险的越来越多,保险监管也成为再保险业务增长的“助推器”。

  在政策的保护下,中再集团逐步壮大成为下辖7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受益于直保市场,落后于直保企业

  1980年复业之后,国内保险业增幅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1980年国内全行业的保费收入为4.6亿元,到2014年已增至2万亿元。1988年,国内仅有4家保险公司。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67家财产险公司和75家人身险公司。

  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的壮大直接受益于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保费收入为3880亿元,到2014年达到2万亿元,12年间增长5.15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从869.4亿元增加到7200亿元,12年间增长8.28倍。在此期间,再保险市场从263.98亿元,增长至1737.8亿元,12年间增长6.58倍。

  但是,与同期起步的直保企业比较,中再集团的脚步却明显落后。

  按照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1条“20%”的分保比例推算,2000年,仅财产再保业务已超过100亿元。到2013年,中国再保险市场已破千亿元,2014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737.8亿元,足以支撑1家千亿级再保企业产生。作为国内唯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再集团,市场空间不可谓不大。

  从近10年的数据对比看,2005年,“同胞”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中国财险(02328.HK)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80亿元、508亿元,彼时的中再集团也有300多亿元规模,但到2014年,中再集团与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与的差距却高达6倍。与港交所上市的其他7只保险股比较,差距则更为明显,其中6只保险股营业收入均已破千亿,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则达中再集团的21倍(表1)。

  此外,在深化国企改革、改制上市的大潮中,中再集团也不只“慢了半拍”。2000年6月,中国太平(00966.HK)在H股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国有保险公司。“同胞”中国人寿2003年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并创造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2007年1月,在A股上市之后,中国人寿成为首家 “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另一位“同胞”中国财险,及其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01339.HK)都先后在H股上市。如今,泰康人寿、华泰保险、中华联合等也在后追赶。

  失去半壁江山,出海后继乏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保险大国,中国再保险市场“不差钱”几乎是国际同行的共识。随着政策的数次修订,觊觎已久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终于如愿入华。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再保险市场开始对外资开放。2003年10月24日,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成为首家在中国取得牌照的再保险公司。此后,瑞士再保险、德国通用再保险、英国劳合社、法国再保险、德国汉诺威再保险、RGA美国再保险等悉数登陆中国,扎堆京沪。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在中国境内注册分公司的外资再保公司为8家,同时有超过200家境外再保公司通过离岸方式 “分羹”。

  外资入华使原本风平浪静的国内再保险市场陷入惊涛骇浪,尽管中再集团依然稳坐行业头把交椅,但是12年间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2002年,中再集团的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8.5%,到2008年下滑至80%。及至2013年,慕尼黑再保险、瑞士再保险、汉诺威再保险、法国再保险等四家公司在华保费收入合计达478亿元,超过中再集团475亿元的国内市场保费收入。到2014年,中再集团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降至43.6%,境内外资机构及境外机构的市场份额近六成。短短一个年轮,在全球再保险公司的强劲分流之下,中再集团失去了半壁江山。

  被外资“打家劫舍”之后,中再集团也开始筹划出海觅食。2008年初,中再集团在伦敦成立代表处。2011年10月,中再集团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再UK,并获得劳合社成员资格。同年12月,中再集团在劳合社设立了特殊目的的辛迪加—中再辛迪加2088,并于3年后将其转型为常规辛迪加,且开始以独立品牌和席位经营承包业务。该块业务2014年实现营收4.76亿元,占其财产险再保险板块收入的1.5%。从近三年数据看(表2),中再集团人身再保险的国际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高,财产再保险的业务收入及其占比较低,且两类国际业务的占比皆呈下滑之势。整体而言,中再集团的国际化开局不错,但后继乏力。

  从全球来看,再保险行业的垄断特征明显。全球有超过200家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其中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再保险公司占据90%的寿险和50%非寿险市场份额,其中慕尼黑再保险收入最高。

  A.M.Best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前50名再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为2233亿美元,中再集团位列第8名。但从业务体量对比,中再集团与慕尼黑再保等国际再保险巨头有着天壤之别(表3)。全球十大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为1606.92亿美元,中再集团在当中占比仅4.94%,不过是全球再保险市场沧海一粟,这与中国保险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不匹配。

  综合实力瞠乎其后,经营模式与众不同

  中再集团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与其综合实力及经营模式不无关系。与国际再保险巨头比较,中再集团至少存在三项显著差异。

  一是资金实力。中再集团虽然号称是亚洲最大、世界第八大再保险集团,但其注册资本仅364.08亿元,旗下直接经营业务的两家子公司,中再寿险的注册资本仅有67.2亿元,中再财险的注册资本仅有100.32亿元,集团合并资产总额1896.75亿元,其资本实力不仅与动辄千亿美元的国际再保险巨头相形见绌,在土豪扎堆的国内保险圈也略显寒酸。有限的资金实力直接制约了中再集团的承保能力、风控能力,成为其市场竞争的软肋。

  二是专业实力。政策保护下长大的中再集团,由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与国际再保巨头对比,其专业实力可谓瞠乎其后。

  以中再产险为例,其以低端的传统再保险产品为主,险种集中在车辆险、财产险等分保项目,责任险等险种占比有限;比例分保合约占比很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比例较小,这使之难以分享再保险市场的高利润。招股书数据显示,2012-2014年中再产险机动车辆险、企业及家庭财产险占比分别高达76.6%、74.9%和74.6%,责任险占比仅占5.6%、5.6%和5%;比例再保险业务占比高达99.2%、99%、98.9%,其综合成本费用率维持在98%以上。

  相比之下,国际再保巨头们手握各类风险模型、精算定价等专业复杂的核心技术,多拥有完善的产品组合,不仅承担保险风险,而且承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等,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产品和机制,如有限风险再保险(FRR)、选择风险再保险(ART)、保险证券化、保险衍生品等。

  如今,国外再保险企业的产品囊括了巨灾再保险、农业再保险和火灾保险等诸多险种,几乎涵盖主要的风险领域。

  此外,与目前全球再保险行业普遍的专业化经营对比,中再集团的多元化模式显得“与众不同”。2003年改制后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分为三,成立中再产险、中再寿险、大地保险,加之原有的华泰保险经纪、中再资产等子公司,中再集团的业务领域近乎涵盖再保险、直接保险、保险经纪、资产管理和保险中介等保险全产业链。从2014年业务数据看,非再保险业务占中再集团营业规模约30%,净资产和净利润贡献分别高达51.3%和34.1%,其中大地保险占比最为瞩目。

  2003年10月,大地保险在上海成立,彼时中再集团持有其60%股份。处在直接财产保险“风口”的大地保险在随后10年迅猛壮大,在全国设立一级分支机构37家,在各省市设立机构超过1800家,保费规模从2004年的15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23.58亿元,成为国内财产保险市场前6强。

  中再集团涉足直接保险业务,一方面,通过大地保险收获了200余亿元的业务规模,直接壮大了自身体量,另一方面,又明显削弱了其对“主业”的投入。

  大地保险成立初期的资本金为10亿元。之后,中央汇金对中再集团整体投入40亿美元,中再集团从中拿出10亿美元注资大地保险。如今大地保险的注册资本高达73亿元,中再集团持有其93.18%股权。此外,早在2003年,由于直接保险市场迅猛扩张,中再集团当时部分优秀的再保险人才调到了大地保险负责筹建工作,导致其再保险人才更加缺乏。近年来,随着直接产险市场竞争激烈,大地保险经营陷入困境,对中再集团“再保险”主业的拖累不言而喻(表4)。

  或陷“两面夹击”,“老大”遭遇考验

  2007年,中再集团即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挂牌成立等工作,并于2008年首次提出A股上市。无奈命运多舛,受2008年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低迷,中再集团当年巨亏50多亿元,上市计划随即搁浅。2009年,中再集团再次提出上市计划,但次年又爆出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治理报告不真实的丑闻,上市计划再次折戟沉沙。2011年起,中再集团连续保持了三年的利润稳定增长,也迎来了重启上市的希望。2014年,中再集团再次启动H股IPO计划。2015年10月26日,中再集团蹉跎七八年的“上市梦”终于如愿以偿。

  历时七载、一波三折,中再集团上市决心可见一斑。2006年“法定分保”取消之后,原本在国内市场稳若磐石的中再集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心急如焚上市背后是市场开放的竞争压力。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国内的再保险市场迎来新一轮的开放,各路资本正竞相杀入再保险市场。2015年2月,爱仕达(002403)、七匹狼(002029)和腾邦国际(300178)等企业在深圳发起成立了前海再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30亿元。2015年4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人保财险分别出资5.1亿元、4.9亿元人民币发起设立再保险公司。2015年8月,泛海控股(000046)、新华联(000620)、亿利资源集团、巨人投资、重庆三峡果业集团发起设立了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5家企业分别持股20%。

  本次募得155亿港元巨资,对提升中再集团的资金实力可谓立竿见影。然而,专业技术实力的提升却难以一蹴而就。在港IPO当日,中再集团董事长李培育表示,“中再集团将以此次上市为新的起点,深耕国内市场,扩展国际市场,做优做深再保险核心主业,继续加强直保、资产管理等领域的综合业务布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风险管理能力突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随着外资、民资的强势进入,中再集团或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尴尬境地。面对有限的资源,如何平衡庞大的多元化业务,改善再保险专业实力,稳住本土再保险行业的“老大”地位,对于中再集团是个难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39

2016年傳媒板塊沈寂 2017可否逆轉頹勢?

一度被資本市場熱捧的傳媒板塊在2016年卻出現了排名墊底的情況。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申銀萬國28個子行業中,傳媒板塊全年下跌了9.86%,排名倒數第五名,表現僅僅好於休閑服務、公用事業、房地產和非銀金融,曾經被資金熱烈追捧的龍頭股萬達院線和華誼兄弟在這一年中價格跌去了一半左右。

那麽,從今年來看,傳媒板塊是否有可能改變頹勢,重拾輝煌呢?

跟隨創業板大跌

2016年,A股市場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創業板大跌,跌幅達到了27%。而其中,在創業板中頗具代表性的傳媒板塊更是跌幅不少。

萬達院線在這一年下跌了54.82%,華誼兄弟在這一年下跌了46.81%,華策影視也下跌了38.93%。

今年上市的影視行業的新股較多,而憑借著市場對於新股的熱愛,股價表現也還不錯,幸福藍海2016年上漲了238.62%,上海電影、中國電影的股價漲幅分別達到了170.1%和79.83%,不過總體來說,也未得到市場資金的爆炒。

而早在2015年,傳媒板塊就以179.6%的漲幅位居各大行業排行第一位,在2016年表現不振和行業基本面有關。

拿影視行業來看,去年12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可以說,連續5年增速都保持在40%以上的中國電影票房,突然在2016年踩了急剎車。

從目前來看,2017年開始,內地的票房似乎還沒有從2016年的萎靡中調整過來,內地元旦檔票房在意料中出現了下滑。由於幾乎沒有像樣的新片上映,2017年元旦檔三天的內地票房報收6.62億元,相比2016年的8.63億元同期成績下跌了約2億元,跌幅超過23%。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新年開局遇冷,或許也會影響到接下來電影市場票房的走勢。有業內專家認為,票房成績不理想的背後,是整頓票房造假、規範電商票補、觀眾回歸理性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2017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同樣面臨這些挑戰。

2017年何去何從

那麽,對於傳媒板塊而言,2017年又該何去何從呢?

“2016年開始傳媒行業整體面臨估值回調壓力,原因一方面是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居民消費增速降低,文化娛樂消費作為居民消費中彈性最高,波動性最大的一個分支,整體行業增速受影響較大,人們審美標準的主見在提高,還有就是同業並購,跨界並購監管趨嚴。因此,未來行業是否會重返高估值時代,取決於宏觀經濟或者說居民消費增速的回暖、創新優質產品的出現頻率和行業並購監管的邊際放松。”東興證券分析師楊若木認為。

目前來看,隨著估值的降低,機構對傳媒板塊開始樂觀起來。

中信證券則認為,隨著2017年大批優質影片的上線,票房表現有望呈現回暖。在國內電影市場長期增長空間仍然可期的背景下,2017年國產電影的質量回升和進口電影的引進,將有助於國內票房的回暖,中國電影市場將重新進入景氣周期。預計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有望超過500億元的市場規模。

該券商認為,股價和公司基本面相關程度將不斷提升,市場將逐步進入業績增速為主要驅動力的階段,理性時代將會有望到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當前傳媒板塊整體估值較低,市場上出現了多支絕對估值較低或者超跌的個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13

披露可否改至由2003年開始?

1 : GS(14)@2010-10-01 16:24:18

http://stock.zkiz.com/query.php?code=255
2 : abbychau(1)@2010-10-01 17:26:39

己改為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50

論壇列表功能可否跟著scroll位移動

1 : GS(14)@2010-11-14 13:59:20

不然無大作用,只是擺設
2 : abbychau(1)@2010-11-14 15:06:48

並無同感
3 : GS(14)@2010-11-14 15:09:20

咁可唔可以在底弄一個?在廣告稍下,bar以上,因為在發新貼的setting是在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67

請問哪個網友如果有時間,可否幫幫手update合股資訊?

1 : GS(14)@2011-06-26 18:36:44

http://www.hkex.com.hk/chi/market/partcir/sehk/2011sehk_c.htm
2 : CHAUCHAU(1254)@2011-06-26 19:48:27

我林我ok,想點貼法?比個例子
3 : GS(14)@2011-06-26 19:51:14

http://www.hkex.com.hk/chi/marke ... /PMI2011-126(C).pdf
例如你在上面網頁見到張合股/除權公告,就放入8202個貼入面....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804
4 : CHAUCHAU(1254)@2011-06-26 19:54:25

就係咁,矛蚊提,明天做
5 : GS(14)@2011-06-26 19:55:09

4樓提及
就係咁,矛蚊提,明天做


真是多謝晒你...
6 : CHAUCHAU(1254)@2011-06-26 20:01:54

我都係rf一份子,略盡綿力,何來多謝
7 : CHAUCHAU(1254)@2011-06-26 20:12:33

咁淨供股冇合股係咪照貼?
8 : GS(14)@2011-06-26 20:18:44

7樓提及
咁淨供股冇合股係咪照貼?


應該要照貼...
9 : CHAUCHAU(1254)@2011-06-28 20:59:37

有d之前你貼左,到寄發通函我再貼呀?
例如71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628537_C.pdf
10 : GS(14)@2011-06-28 21:11:10

除權之前提醒才貼吧,不用貼得這樣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57

覆貼後refresh後可否仍到最後一頁

1 : GS(14)@2011-09-15 20:43:52

如題
2 : abbychau(1)@2011-10-01 22:33:38

refresh個意思係重新整理, 本網站無辦法更改你refresh ge 功能
3 : GS(14)@2011-10-02 15:57:08

抗辯理由,你自己refresh 一次這些主要論壇網頁,會不會回到第一頁? 這是普遍情況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0f361bdc36#p1599092

http://finance.discuss.com.hk/forumdisplay.php?fid=57&page=10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 ... ra=page%3D10&page=7
4 : abbychau(1)@2011-10-02 17:39:23

無效, 何故你要refresh 你剛回帖的地方
5 : GS(14)@2011-10-02 17:39:55

4樓提及
無效, 何故你要refresh 你剛回帖的地方


有時連續覆幾貼要走來走去呀...
6 : abbychau(1)@2011-10-02 17:42:13

不用的, 你再按回覆文章就可以
7 : GS(14)@2011-10-02 17:43:00

6樓提及
不用的, 你再按回覆文章就可以


有時就是想quote那段
8 : abbychau(1)@2011-10-02 17:46:04

7樓提及
6樓提及
不用的, 你再按回覆文章就可以


有時就是想quote那段

下次你我d 版度用代名詞之前再無reference 一律刪貼
9 : GS(14)@2011-10-02 17:46:35

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不用的, 你再按回覆文章就可以


有時就是想quote那段

下次你我d 版度用代名詞之前再無reference 一律刪貼


我都唔知點講得專業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71

搜全文時按字可否到該貼的那地方?

1 : GS(14)@2011-09-15 20:44:26

現在設定是第一頁,要找回好煩
2 : 清風詩人(3217)@2011-09-15 21:24:26

想問下 收藏 之後 點拿收藏左D野?
3 : GS(14)@2011-09-15 21:26:58


按一下呢度
4 : 清風詩人(3217)@2011-09-15 21:27:42

thank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72

給GJ 後可否回到給GJ時的頁面

1 : GS(14)@2011-09-17 11:55:45

現在設定都是貼的第一頁,要畀好多GJ時好煩
2 : 拔刺者(4132)@2011-09-17 17:39:40

GJ有何用?
3 : GS(14)@2011-09-18 14:06:52

你做得好咪畀你囉
4 : GS(14)@2011-09-18 14:06:58

Good Job 咁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