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业内人士揭密大宗交易获利线路图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aritcle/20090511/08456207399.shtml


  “他们资金一般都是几亿几十亿,事先商量好以当天平收盘价的9折多一点成交,第二天趁拉高卖出,虽然只赚两三个百分点,但绝对利润额是非常惊人。”昨日,上海一家投资公司老总陈刚(化名)来南京,在饭桌上向记者透露近期一些民间机构通过大宗交易牟取暴利的秘密手法。

  今年,随着股市行情回暖,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变得十分活跃。以深市为例,2008年全年大宗交易市场A股共成交450笔,而今年以来不到5个月的 时间,深市大宗交易A股已成交311笔,是去年全年的69%,平均每个交易日成交 3.8笔。今年前4个月,深市大宗A股交易成交数量分别为27、88、102和86笔。沪市今年以来大宗交易成交也已达到459笔,平均每个交易日成交 5.58笔。

  “大宗交易之所以这么密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大小非减持,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做个过桥交易,躲开监管层关于每月通过集合竞价减持不超过 1%的红线。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有很多机构都在做大宗交易的生意,先与大小非商量,以9折左右的价格接盘,然后第二天拉个高开,借机出货。”陈刚说,做大 宗交易的资金大多屯集在上海、深圳和北京,其中技术含量并不高,只要找到交易上家,把价格谈妥就行。关键是要有资金规模,现在做这行的,一般资金都在几亿 元,最近他接触到的一个机构资金高达50亿元。

  记者查看了一下近期的大宗交易,果然其间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例如,5月6日,瑞贝卡(10.62,-0.71,-6.27%)成 交的一笔大宗交易,成交量为1000万股,成交金额为1.06亿元,成交价格为10.66元,是该股当天收盘价的9.35折;大宗交易的次日,瑞贝卡以 11.43元的价格高开,然后走高至11.74元,之后便一路下行。如果前一日大宗交易的买家在开盘后半个小时内出货,成交价格约在11.5元附近,其盈 利达850万元,扣除30万元左右的手续费和印花税,净利润超过800万元。还有5月5日ST中福(5.03,0.00,0.00%)的大宗交易,成交价格为4.53元,是当日收盘价9折,5月6日ST中福开盘即走高,收盘时上涨3.19%,这笔大宗交易买家收益达14%左右。     记者  于世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27

股東會花絮》養生鍋堪稱極品 五十元禮券成大宗 股東會紀念品發放家數、價值悄悄縮水

2012-6-25  TWM




股東會旺季即將邁入尾聲,今年最夯的股東會紀念品是什麼?公司大老闆又如何透過股東會,對自家小股東信心喊話?︽今周刊︾幫你網羅今年股東會的花絮。

撰文‧葉揚甲

「套句分析師最常用的話,今年領取股東會紀念品的情形還真是旺季不旺。」某股務代理機構內部人員私下表示,除經濟走下坡外,導致今年不若以往熱絡的最大因素,業者一致認為,還是深受證所稅影響。

零股換贈品 省錢抗通膨然而,日子再苦,還是得過。只是須先釐清,賺取資本利得與領取股東會贈品根本是兩回事,別攪和在一塊。「進場目的不同,操作方法自然會有所區別。」今年一口氣用零股敲進八百多檔股票的偉士牌(網路部落客)試圖解釋著。

在金融業擔任內勤的平凡上班族偉士牌,前幾年偶然在台北市華陰街某代發股東會贈品處,竟然發現有超過八成公司的贈品領取資格並無特殊限制;換句話說,就算只有一股,也能拿到贈品,非常物超所值。

例如,偉士牌認為今年最划算之一的紀念品||大同吹風機,就是他以一股不到十元(大同股價今年多數時間位於十元之下)的投入成本換得,類似的好康還真的不少。因此與其擔心通膨,不如讓錢做更有效的運用。「時機歹歹,尤其需要這類省錢小撇步。」偉士牌分享他的心得。

今年股東會贈送紀念品的公司達四六六家,與去年四九二家相比,在數量上略遜一籌;若再看得仔細點,還會發現贈品價值其實都悄悄地「縮水」。今年有董監改選,並傳出經營權之爭的中石化,贈送市價五百元左右的養生鍋,就堪稱今年眾多紀念品中的「極品」。

對於這種恰逢董監改選年,有兩派爭奪經營權的公司,偉士牌認為,拿到好贈品的機率很高。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二○一○年時的黑松,不同陣營加開臨時股東會 都有送紀念品,等於那年小股東就從黑松領取兩次紀念品,「兩派人馬相爭,股東或可坐收漁翁之利。」但要注意是否須逾千股才具資格。

這次四百多家公司的紀念品中,有超過八十家公司發放超商禮券。有趣的是,贈送禮券金額一百元的公司,竟同時包含股價逾二五○元的聯發科及股價不到三元的天 瀚;兩檔股票價格天差地別、紀念品卻等值,讓IC設計龍頭「發哥」的股東頗感無奈,所幸,還有每股現金股利九元可以期待。

此外,有更多公司僅發放全家禮券五十元,連買一杯全家五十五元「特大熱拿(鐵)」都還要補差額,「只能說禮券雖稱實用,但真的滿失望的。」若是請紀念品代 領達人換的話更慘,因為代領費用一般行情為三十元,扣完實領二十元,連一杯便利商店的「小熱美(式)」咖啡都買不到。

根據股務代理業者透露,其實不僅證所稅牽涉到人頭戶問題,股東會紀念品也存在灰色地帶。傳聞就有獨自一人使用兩百多個人頭戶,如此一來,即便只是領取五十元禮券,最後可多達一萬元;就算是實體贈品,轉賣同樣是一筆很補的零用金。

經營者信心喊話待檢驗

另外,像米、麵條,或偉詮電別出心裁的雲林莿桐蒜頭,牙膏、洗碗精或香皂組等,這類民生必需品不無小補;而生技類公司像葡萄王、合一及中天都送上自家產品,給股東身體進補。

比較有意思的聯電,繼去年送出兔子造形的毛毯後,今年亦發放拉拉熊側背包延續可愛路線,股東詢問度頗高。至於同集團的公司傾向於發放一樣的紀念品,譬如潤泰集團皆是短襯衫,東元集團則是摩斯漢堡兌換券。

事實上,公司發放贈品的原意,是藉以提高股東出席股東會的意願,換成股東的角度而言,若排除為紀念品而買零股目的,股東最在意的事情,終究是表彰公司競爭 力的股價表現,絕非紀念品三、五十元的差別。因此,一年一度小股東能直接與大老闆面對面的股東會,絕對是檢視公司經營階層最好的機會。

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在今年友達股東會,因大幅虧損而對股東直言「不好意思」,他隨後表示面板當前是好買點;而甘願穿拖鞋涉水趕赴股東會場的宏達電董 事長王雪紅,雖然三十五分鐘即結束議程,但她在宏達電十五周年慶時,允諾以個人身分加碼公司股票,且會是「令大家驚訝的數字」。此舉意義與用公司現金買回 庫藏股截然不同。

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則在股東會時,矢言公司股價要在年底前或明年初站回十元票面價值,但依目前六.三三元計算,大同股價還必須漲六成。

董事長當然可以在股東會上信心喊話,但假使目標在可見的未來無法達成,不管面板買點是否浮現?王雪紅是否加碼?大同是否會在半年內漲六成?甚或其他經營者的允諾,其實都是小股東後續追蹤的重點。

一家不懂檢討失敗,又總是拋出達不到目標的公司,對投資人來說,最後大概真的只剩下領取紀念品的價值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6

圖解大宗商品拋售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90

BI:今年以來市場的最大主題之一就是大宗商品的拋售潮。

當然,黃金首當其中,但如銅這樣的工業金屬的日子也不好過。
 
儘管此前的商品下跌通常與風險資產的下跌緊密相關,但這次有個主題格外明顯: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結束了。
 
事實上,在美股維持在歷史新高、資金不斷流入推高股市的時候,另一頭的大宗商品基金卻面臨大規模的資金流出。
 
以下是來自Jefferies的圖表,它告訴我們:
 
大宗商品基金持續面臨資金大幅淨流出。最新的資金淨流出量達到21億美元。最近連續15周資金淨流出合計達到230億美元。本年度至今資金淨流出量合計達240億美元。商品基金在2012年全年的資金淨流入量為170億美元。事實上,2012年是連續第四年資金淨流入,而2012年的資金流入總量也達到近4年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6

高盛:圖解大宗商品基本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554

以下是高盛精選的6張圖來解釋全球大宗商品的關鍵基本面,這其中包括:主要大宗商品的儲量、來源、成本、價格、使用等方面。

1. 主要商品的蘊藏可用量與年均增長量

2. 主要商品的用途結構

3. 主要商品的生產國結構

4. 主要商品的消費國結構

5. 主要商品的價格趨勢

6. 高盛的主要商品在2013年和2014年的價格變化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00

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已經結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652

投資者們正在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損失,因長達10年的大宗商品價格漲勢走向終結,而這主要因為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原油和金屬的供給增加,且曾經推高原材料價格的央行刺激政策逐步結束。

全球金融市場曾一度認為,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強勁,且許多原材料相對稀缺,這將使商品價格持續走高。而此次黃金、銅和鋁等一系列大宗商品價格的反轉,使得這種一度流行的觀點受挫。

據巴克萊數據,自2004年以來,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已經向追蹤廣泛商品指數的指數基金和ETF投入逾4400億美元。而晨星(Morningstar)數據也顯示,在同一時期內,股市基金僅淨流入250億美元。

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顯示,在1998-2008年期間,整體商品價格幾乎翻了一倍,而原油、黃金等價格更是達到原來的7倍,這也引發了分析師們關於「超級週期」的討論。

但自2008年以來,多數商品價格卻未能重返此前峰值,且自2011年中期以來開始走低。今年這一趨勢已經惡化,這引發了投資者和分析師們關於超級週期結束的討論。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在上半年下跌了10.5%,而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最為敏感的銅、鋁和鎳等工業金屬價格跌幅高達20%。

鮑爾森等主要投資者已經承認因做多黃金而巨虧,且今年力拓、英美資源等也因需求減少和價格下跌進行了項目減記。

投資者們已經開始撤退了。巴克萊在週五公佈的報告中指出,商品投資管理下的資產已從去年的高點下跌21%,目前為3490億美元,這是近三年來最低的水平。今年以來,中國增長放緩和美國經濟逐步復甦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對商品的熱情。

道瓊斯-瑞銀商品指數顯示,商品領域面臨連續第三年下跌,且商品基金可能出現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資金淨流出。

PIMCO的Nic Johnson說:「我認為超級週期已死。」

除中國經濟放緩外,其他因素也令超級週期承壓,包括美聯儲暗示超低利率結束,信貸成本上升,以及股市回報變得更有吸引力。

中國二季度GDP增速已從一季度的7.7%放緩至7.5%,且遠低於過去30年來10%的平均水平。

多年以來,中國一直奉行著以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在道路、房屋和電網建設等方面消耗了大量原材料,這也使得中國成為這輪商品超級週期的推動力之一。但目前中國出現了房產市場過度投資的擔憂,金融領域也出現了緊張跡象,領導人也希望向著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轉變。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意味著商品需求減少,且其貿易夥伴的經濟增長也將受限。結果就是世界供需等式的轉變,以及「一個時代的終結」。花旗集團4月份曾指出,預計2013年將是「商品市場超級週期喪鐘敲響之年」。

WSJ援引陝西隆裕經貿公司總經理Zhang Heng說,他已經削減了銅和鉛的進口量,因一些客戶已經關閉了工廠,現存的客戶也採取了隨用隨買的政策。

包括前對沖基金經理Stanley Druckenmiller在內的一些人已經警告稱,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商品出口國在中國需求減少面前表現脆弱。本月澳元兌美元跌至三年低點。

其他因素也對商品超級週期造成影響。譬如,美國頁岩氣革命的到來,就增加了原油和精煉油產品的供應。在許多商品市場,產能大增以及由此導致的生產過剩通常會使價格走低。

而商品市場曾經的主要玩家之一 —— 銀行,也因形勢惡化和監管加強而減少了參與。美聯儲週五說,目前正在對允許銀行業參與實物商品市場的政策進行審查。

黃金期貨價格已自去年10月份的高點下跌近30%,這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同時,股市走高為投資者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回報率。

不過,儘管商品價格大跌,但一些經理人並沒有削減他們在商品上的分配。他們認為,長期來看,中國和全球經濟將繼續增長,且將消費更多的資源。

宏觀對沖基金Armored Wolf的執行主管John Brynjolfsson說,他並沒有因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調整倉位分配和策略,整體而言,人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富裕,這最終將是商品市場的好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90

路透: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是個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861

最近關於投行操控大宗商品價格的報導已經被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國會也因此召開了聽證會,聽證會上參議員狠批了投行的現貨商品交易活動。美聯儲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可能會重新評估容許金融企業交易大宗商品現貨的決定。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瞭解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活動呢?據路透報導,可能負責監管銀行的美聯儲官員,都無法真正掌握銀行的交易活動。

銀行外部根本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它們的交易有多大,或賺了多少錢。

Finn表示:「我們希望它們披露更多信息。」

Finn不大可能得償所願。雖然美國大型銀行被要求披露它們一些面對消費者的交易活動,比如說抵押貸款,但大宗商品業務並沒有類似的要求。

向證券監管者和銀行監管機構披露的大宗商品「營業收入」數據可以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兩個數據可能都不能準確反映它們的業務規模。

大部分銀行會公佈一些數據,但最大銀行之一——摩根士丹利,在過去超過十年的時間裡,並沒有公佈過任何大宗商品營業收入的數據,而只是提供一個按年變動的百分比。沒有提供成本,薪酬和獎金數字,這使得根本無法揣測相對的盈利能力。

專門研究投行收入的英國顧問公司Coalition首席分析師George Kuznetsov表示:「我認為,沒有任何銀行正在恰當地公佈大宗商品營業收入。」

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要緊,因為政府正迫使銀行業披露更多的風險信息——它們持有金屬倉庫,租用油輪承擔的風險,同時也因為一些銀行正尋求出售它們的現貨商品持倉。上週,摩根大通就表示其正在出售現貨商品業務。

在上週的聽證會上,參議員Sherrod Brown表示:「它們的現貨商品活動並沒有全面或可被理解的披露...它們經常被埋沒在神秘的監管備案文件中。」

投行業務的交易披露問題其實不僅存在在大宗商品部門,投行的其它交易活動也一直缺乏透明度:

交易業務缺乏透明度長期一直是其它交易部門的一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說外匯和股票交易部門。但現在,只是關於是否應該容許銀行繼續如此積極地在基礎金屬市場進行交易活動的爭論,才把問題重新聚焦在這個領域了。

總之,這是很大一筆錢:根據Coaliton的數據,去年,全球頂尖的十家銀行在交易大宗商品中一共賺取了約60億美元,比2011年下跌了24%。

銀行表示,他們提供給監管者和投資者所有他們被要求披露的信息。

摩根士丹利的發言人曾表示:「我們披露的信息是符合所有相關的披露要求的,也提供給投資者所有重要的信息。」他表示,銀行提供了橫跨三大核心業務的主要盈利驅動來源的數據,但沒有把盈利分拆到單個「產品」上,比如說大宗商品。

批評者表示,披露的信息仍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花了6年時間起訴摩根士丹利操控電力市場的能源經濟學家Robert McCullough表示:「它們真的沒有告訴我們太多的信息。...如果你希望估算它們2001年的電力頭寸,6年的起訴時間也不足以得知。」

美聯儲負債監管銀行業的金融系統風險,它們有權力視察銀行在職員工,和要求銀行提交大宗商品交易活動的數據。美聯儲還會僱用駐入銀行的在職員工,專門監管大宗商品的交易活動。

但根據一些錢檢查員表示,這並不足夠。

前美聯儲銀行檢查員Mark Williams表示:「在監管者和所監管的銀行之間,存在一條複雜的鴻溝。」他還表示:「大宗商品領域正是最複雜交易發生的地方。」

投行向不同監管機構和投資者披露的交易數據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可能都是不準確的:

比如,高盛2012年向美聯儲僅披露了1億美元「大宗商品與其他」交易收入,而在提交給SEC的文件中卻表示,交易大宗商品帶來的收入是5.75億美元。實際上,行業消息人士認同的高盛該年度大宗商品收入是接近12.5億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則向美聯儲和SEC披露近似的數據。但不同於高盛,它們都在提交SEC的文件中警告投資者稱,數據並未全面披露該行的表現,因為扣除了利息收入,而這是交易收入「不可或缺的」部分。

摩根大通和花旗的發言人均拒絕置評。

因為披露的數據中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嘗試區分銀行的紙面商品投機和現貨交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監管者現在針對的是正是銀行的現貨交易。德意志銀行分析師在上週一份報告中估計,摩根大通的現貨賬戶在其整體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中佔到的比重介於1/3到2/3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76

摩根大通購買瑞銀場外大宗商品衍生品資產組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57

正當摩根大通準備剝離其自有的現貨大宗商品業務部門時,該投行買入瑞銀場外交易(OTC)衍生品大宗商品資產組合來增強其大宗商品交易部門。

據彭博獲得的瑞銀郵件聲明顯示,這筆交易包括交易所的對沖倉位,但不包括貴金屬和指數型產品。摩根將承擔這筆交易市場風險。瑞銀聲明稱兩家銀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將協作,讓個人投資者的合約轉向摩根大通」。摩根大通則沒有對這筆交易發表評論。

瑞銀和摩根大通均沒有透露這筆交易的金額。

受到監管加強和原材料業務利潤下降的衝擊,華爾街目前正大舉收縮大宗商品部門規模。Coalition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10家最大投行的大宗商品業務部門收入下降了25%。

摩根大通上個月表示正考慮退出實物大宗商品交易業務,而就在2010年小摩以17億美元現金外加承擔33億美元的代價,買下了RBS旗下的大宗商品交易資產RBS Sempra。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瑞銀去年決定關閉其石油,基礎金屬和農產品交易部門,而將保留指數投資產品及貴金屬交易部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41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50

在英國出生的Blythe Masters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摩根大通黑手這一精英團隊的一員,締造了當下橫掃華爾街的危機核心的複雜的信用衍生產品。很多早年致力於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高水平的數學家和學者已經轉型從事對沖基金或者是去其他投資銀行做起了高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摩根大通起家。Blythe Masters自然並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隨著花旗集團在大宗商品領域中的『被折戟』,摩根大通開始締造了自己大宗商品的帝國。

利用金融危機收購成型的團隊: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摩根大通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而2010年11月份正當中國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打算在倫敦組建商品交易公司,並正在謀求在LME中的「二類」"Category 2" 席位打算收購面臨破產的曼氏金融MF旗下金屬團隊的時候,就曾有圈內人懷疑有人臨時『截胡』接盤了MF在倫敦整個團隊,特別是那些場內交易員。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就是摩根大通全盤接手了MF在倫敦的全部商品團隊,順道把MF的席位還有持有的LME股權全部收入囊中。

從控制交易所:摩根大通斥資2,500萬英鎊收購了全球曼氏金融所持LME 4.7%的股權。該行此前已持有LME 6.2%的股權。收購交易完成後,摩根大通在LME的股權將增至10.9%,這將使其成為LME的最大股東。此前的最大股東高盛集團將在上述交易完成後退居第二,其持股比例為9.5%。

到控制倉儲:大宗原材料過剩需要存放而提供金屬儲存就成了這些涉足與現貨領域的銀行家們的生財工具. 對銀行而言,只要有人存放這些金屬,就能賺取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租賃營收,而控制這些倉庫利用LME倉儲出入庫規則的漏洞把原材料深藏起來,不單單可以賺取延遲出庫帶來的租賃收入,持有人從質押融資中獲利,還可以通過倉單的註銷來隨時掌握市場升貼水情況,進一步在衍生品領域賺取更高的溢價。

對於那些既擁有自己的倉庫又能在初級實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幸運兒們而言,這印證了"有錢人將變得更有錢"那句老話.於是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市場人士希望獲得一些存貨,以此來支持操作.

於是乎高盛、摩根大通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及托克公司都在爭相收購倉庫運營商,所有這些運營商都有資格儲存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金屬。這種積極的收購活動使這四家公司倉庫中儲存的金屬已經相當於LME全部金屬(包括鋁、銅和鋅)庫存的大約三分之二。在新奧爾良,高盛、摩根大通、嘉能可和托克公司旗下倉庫擁有的鋅庫存總量佔LME鋅庫存總量的60%。

目前在全球共有719個認證倉庫,其中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集團(Henry Bath Group)控制了77個,高盛旗下的MITS控制了112個。在底特律,高盛旗下的倉庫運營商Metro掌控著此地的LME倉儲運作。它允許自己的倉單自由裝運.鑑於大多數的剩餘LME庫存都深鎖在內部,任何想要通過該系統交割鋁的交易者就要從底特律拿貨。而摩根大通則在收購RBS桑普拉過程中連帶其旗下的商品倉儲商Henry Bath & So的實際控制權一併拿下,而桑普拉卻是LME最為緊密合作的倉儲運行商,旗下的Henry Bath & So在新奧爾良擁有不少供LME的註冊倉庫。而當年國儲銅的圈內交易席位用的就應該是桑普拉的交易席位下的空單。

控制實物現貨:多年來,摩根大通沿著銅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精心佈局,而控制實物現貨將完成最後一步。2010年11月23日摩根大通自營交易部門購買的與代表客戶買入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期銅,12月21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發佈報告,稱有一個交易席位在LME的銅持倉量佔到了總量的80%-90%,相當於世界所有交易所註冊的銅庫存總量的一半;隨後摩根大通更是加快了控制現貨的步伐,採取金融化現貨ETF的方式最終佔領實物『高地』,雖然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不讚同摩根大通設立銅ETF,給出的原因倒是一針見血指出『投機者擠壓市場價格』,但怎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終還是批准摩根大通醞釀了兩年的現貨銅交易型基金。而摩根大通成立的現貨銅ETF基金持有近7萬噸現貨。

至此為止,摩根大通終於打通了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的任督二脈,於是開始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偏好,這位LME市場上的新霸主2011年第四季的商品交易組合的每日VaR指標升到2千萬美元,比Q3增長43%,成為美國主要銀行中大幅上調商品風險倉位的唯一一家,而高盛的商品Daily VaR由25M略增到26M,只是略微調高曝險倉位,大摩的商品Daily VaR則從32M下降到28M,至此三足鼎立的格局完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42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53
  從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國銀行搶奪曼氏金融的背後的激烈程度,其實能夠感覺到大鱷魚對於中國人『反抗』堅決狙擊的態度,大有一副誰敢動我的蛋糕我和誰拚命之勢。但誰知沒過多久竟然忽然峰迴路轉,港交所竟然毫無阻力和懸念的順利拿下LME股權這塊高地,我相信這背後一方面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同時LME股東(由歐美圈子會員的定價壟斷性質保護了以上機構的商業利潤,從LME股東名單我們看到摩根、高盛分別為單一最大股東,兩者分別佔股份10.9%和9.5%,兩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之所以能夠通過賣出股份的背後,除了價格比較吸引人以外,或許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把持著LME的大鱷魚們已經嗅到了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於其到時候低價沒人要,不如趁熱打鐵高價退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假設的話,中國港交所收購LME的經濟金融安全戰略的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事實上從現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動退出大宗領域的行動來看,八成假設是有可能的。

    而這個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恐怕就是來自於美聯儲(FED)就他們保留擁有及經營倉庫、油庫及管道等實體大宗商品資產的權利或許要面臨著失去的風險。

    而港交所對於LME未來出入庫制度的修改,看似好像對中國買家將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讓我們不再被人『盤剝』但是如果制度修改後,等這些大鱷徹底退出倉儲和物流的那一刻,中國無數企業和銀行利用大宗商品倉儲物流作為載體運轉的套利和融資渠道或許將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實話說如果沒有了這塊緩衝之地,中國的大宗商品過去幾年又有多少是用於真實的消費的呢?大量的儲備庫存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支撐,未來的風險一時半會恐怕是很難轉嫁的。  

    美聯儲對這些銀行機構在大宗商品中產生的制度性的支撐作用正在抽回,而如果未來美聯儲一旦在宏觀上的支撐作用也開始真正的抽回的時候,對於大宗儲備庫存的衝擊將會是巨大的,或許大宗商品從過去10年的『興盛』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

    而隨著未來中國利率市場的進一步放開,意味著原有支持大宗現貨壟斷領域的『商品載體』功能將消失,長期和短期貿易信用證融資,以及出口信貸均將受到影響,這對於大宗的現貨來說,意味著遊戲已經接近宣告結束。而這或許也是摩根大通在最近一次內部評估上針對大宗商品領域正在計劃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削減活動決議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這些西方大鱷魚們快速退出傳統領域的過程中,我們中國的銀行還有金融機構卻秉承著監管層甚至是來自更高層的意願,加快我們的海外『擴張的步伐』而且要比過去的10年都看起來順利很多。

  也就在幾天前,深圳上市的廣發證券的子公司-廣發期貨香港公司以略低於4000萬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了Natixis大宗商品部。這筆收購被冠以了中國企業進軍海外衍生品市場的新步伐,我想對於廣發的領導們的考慮肯定是順應監管層的大思路,人民幣國際化,衍生產品國際化,資本項目下逐步的開放,期貨行業的海外業務嘗試性的放開等等理由,但是這麼容易拿下Natixis大宗商品部,如果人家不想主動的退的話,有這麼容易麼?對於Natixis恐怕熟悉LME會員制度的都明白,這家法國儲蓄銀行與國民銀行合併後的新銀行Natixis旗下掌握著著名的Natixis Commodity Markets Limited公司,這家公司可是LME圈內會員大佬之一哦。Natixis大宗商品部門裡頭著名的Brown先生忽悠的演說詞如此的簡單和直接,「中國商品市場非常活躍,因此對於中國金融機構有意在商品交易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搞不好中國業者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大量待售的實貨大宗商品事業。」 我倒!你真是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啊,看來未來中國還是要高位接不少你們這些大鱷魚們不想要的東西咯,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年那幾家(在此處不點名)鱷魚們聯手起來忽悠我們的國儲一樣,銅價偏高了銅價見頂了,快拋啊,而現在聽到的卻是中國需要基本金屬,中國佔全球經濟的主要份額,需要定價權,這邊忽悠著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領導們,那邊大手筆的甩賣,同時拚命的發報告告訴所有的投資人大宗大勢已去,我勒個去了!

  LME被港交所收購後,似乎一切都在變得對中國越來越有利,以前費盡心思得不到的,一下子似乎都變得順利很多,而最近頗為得意的還有之前在MF Global(香港稱作「明富環球」,又譯作「全球曼氏金融」)這件事情上被摩根大通『截胡』而鬱鬱不得志的中國銀行(BoC),從2010年開始在倫敦籌劃大宗商品部門,耗時將近3年旗下BOCI Global Commodities (U.K.) Ltd.終於被『批准』為二類會員,中銀國際朝著成為第一家拿到幾乎所有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交易所清算席位的中資金融機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然這一步邁出的成本是否真的合適,從前面我們一些基本的邏輯來看,似乎又會出現一種中國人逢高接捧的感覺,當你想買不賣給你,形成壟斷拉高價格,買家的成本提高,高位高價接棒,當你真的買到手的時候,到底是贏還是虧,恐怕也只有自己心裡知道了。

  不過中國的這些金融機構背後或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政府的意識形態支持在裡面,從我們的上層建築到直屬的監管機構,這幾年一直掛在嘴邊的就是『定價權』,可惜這個定價權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一直被海外這幫『龜孫子』們把持著,現在好了,這幾年定價權到手越來越容易了,中國經濟也開始軟著陸主動放緩了,背後的那些事情,或多或少還是多仔細仔細考慮考慮為上,我曾經和高層的一位領導談起此事,該領導不屑的認為,對於基本金屬的需求,再怎麼放緩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需品,我們之所以能夠這幾年突發猛進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綜合國力增強了。世界的肌肉和世界的血液也是隨著文明和生產力的進步在在逐步的動態的變化的,看看這幾年人家美國的產業支柱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也在變,看來以後這樣的定價權只能是去搞搞東南亞,印度和非洲這些小兄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0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9

本專欄作者為銀河期貨首席宏觀顧問:

我天朝為了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為了打開金融天朝的大門,人民幣定價權的宏觀戰略要求我們秉承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態度。引進來不用多說,我們逐步的放開金融管制,批准大量的海外金融機構進入到中國來;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是人民幣如何走出去的問題,而這其中正如『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先生指出的那樣:『人民幣國際化中走出去的關鍵是需要中國的銀行同樣走出去。未來人民幣境外市場的發展,更需要我國的銀行業建立一個國際化的體系配套。』

無論是當前我們現在正在推進的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還是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人民幣跨境投資,人民幣跨境融資,我國商業銀行都正在幫助國家發揮著主要的渠道作用,目前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達到1971億元,其中大家一定要記住『中國銀行』立下了汗馬功勞,佔了最大的比重。

為啥要重點講『中國銀行』呢?因為你只有明白中國銀行的主要任務是啥之後,你才能把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銀行海外收購-中國銀行爭奪LME會員-中國銀行和港交所戰略合作-LME未來大宗人民幣化這背後隱藏的重要戰略路徑。

先來廢話一段普及一下中國銀行的歷史。

    當年國民黨統治的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曾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業務發展方針便修訂為立足於國際金融市場,主要的責任和義務是使國家逐步擺脫外國銀行的剝削和操縱。1929年11月,中行倫敦經理處正式坐落於此倫敦金融城洛斯布里1號,與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隔街相望,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也是整個中國金融機構邁向世界金融市場的第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大一統銀行體系中的外匯業務的工作部門,是在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為保證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過渡,中國政府決定,中國銀行在1997年前的適當時候參與港幣發行。1995年10月13日,澳門政府與中國銀行簽署了發鈔合同。同年10月16日,中國銀行正式開始發行澳門幣鈔票。

從這些輝煌的歷史上不難看出,中國銀行作為中國最具國際特色的商業銀行和亞洲歷史頗為悠久的金融機構,是肩負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的特殊使命,並且應該為人民幣的國際化發揮重要的作用的;

    但是回頭來看,自打2003年肖鋼就任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之後,尤其是從2004年股改之後,國家給予中國銀行的定位一直是非常明確『肩負海外重任』,到了肖行長這裡卻將重心開始向國內業務轉移,開始和國內的銀行拼國內市場了,肖行長作為一直行走央行的人物,從外匯到貨幣政策到金融監管,不可能不明白中國銀行對於中國金融走出去,對於中國未來人民幣走出去有著什麼樣的職責,但是大舉開拓國內市場的「轉型」著實有點讓人費解,當時就有不少銀行業的人士,對中行心存疑慮,也難怪有一些香港的八卦金融雜誌猜來猜去很多,什麼肖行長和郭行長比拚誰最先股改上市,肖行長為啥十八大沒有獲得重任等等,這些政治圈裡的事情,自己去看香港的八卦雜誌可能會更有意思。

    走出去需要講究戰術,立足於國內,通過收購併購等方式擴展走出去,正如當年中國銀行申請芝加哥辦事處的時候被美國人以中國銀行監管系統不透明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樣,直接自己幹的速度和效率都不如金融手段來的更快一些。

    2011年之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肩負重任的中國銀行於是乎再次的在尋求人民幣定價之路上再次的起航,2011年3月,中國銀行集團旗下的中銀國際期貨有限公司成為CME首家中資清算會員,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亞洲地區清算會員。同時,中行紐約分行是唯一一家經CME認證可為大宗商品交易企業開立受益人為CME集團的履約備用信用證的中資銀行。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最為關鍵的是中國銀行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簽署的那份《戰略合作意向書》,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旨在展開用人民幣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結算的條款,根據協議,CME和中國銀行將加強清算會員結算銀行離岸人民幣存管銀行及境外期貨相關業務的合作,雙方將互視對方為優先合作夥伴。

   我想看到2011年和CME簽署的這一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發現,中國銀行和CME走的這條合作的道路,和2013年6月份剛剛結束的LME亞洲年會上和李小加先生簽署的核心內容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這份MOU的核心內容也是關於三家港交所+LME+中國銀行之間關於人民幣商品交易結算的條款。

   這是一張當時三家(其實如果您閱讀了屌絲前面的9篇內容之後)你應該能夠明白其實這都是中國政府一直致力引導的,其實這個時候大家站在一起其實就已經是一家人了,未來大家一家人要具體做些什麼呢?這不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對此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評價中,這句:「當前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時期,此次三方合作將為未來人民幣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作重要準備」已經道出了天機。

   注意,這裡面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背後這三位見證協議簽署的三位,從左數是港交所的總裁李小加先生,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李彤,還有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先生。為什麼要提要注意這三位呢?因為有很多事情或許在香港你會看到更多的信息,最關鍵的就是中間這位李彤女士,如同眾星環繞一樣使得副行長和李總裁都位居左右,這位李彤女士那可是我們一位李姓老首長的女兒,身份那可是不是一般的;事實上,中國銀行可以說擔負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刻都不敢耽誤,中國銀行旗下的幾家全資子公司可以說都各自為人民幣佈局忙碌著,不僅僅是中銀國際,另外一個投行業務為主的中銀香港更是直接由朱燕來女士直接擔任副總裁,朱女士的工作重心中就包括了人民幣業務,並且她是直接向中銀香港總裁匯報工作,最為關鍵的是他是我們另外一位退休的朱姓老領導的女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