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53
  從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國銀行搶奪曼氏金融的背後的激烈程度,其實能夠感覺到大鱷魚對於中國人『反抗』堅決狙擊的態度,大有一副誰敢動我的蛋糕我和誰拚命之勢。但誰知沒過多久竟然忽然峰迴路轉,港交所竟然毫無阻力和懸念的順利拿下LME股權這塊高地,我相信這背後一方面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同時LME股東(由歐美圈子會員的定價壟斷性質保護了以上機構的商業利潤,從LME股東名單我們看到摩根、高盛分別為單一最大股東,兩者分別佔股份10.9%和9.5%,兩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之所以能夠通過賣出股份的背後,除了價格比較吸引人以外,或許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把持著LME的大鱷魚們已經嗅到了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於其到時候低價沒人要,不如趁熱打鐵高價退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假設的話,中國港交所收購LME的經濟金融安全戰略的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事實上從現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動退出大宗領域的行動來看,八成假設是有可能的。

    而這個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恐怕就是來自於美聯儲(FED)就他們保留擁有及經營倉庫、油庫及管道等實體大宗商品資產的權利或許要面臨著失去的風險。

    而港交所對於LME未來出入庫制度的修改,看似好像對中國買家將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讓我們不再被人『盤剝』但是如果制度修改後,等這些大鱷徹底退出倉儲和物流的那一刻,中國無數企業和銀行利用大宗商品倉儲物流作為載體運轉的套利和融資渠道或許將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實話說如果沒有了這塊緩衝之地,中國的大宗商品過去幾年又有多少是用於真實的消費的呢?大量的儲備庫存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支撐,未來的風險一時半會恐怕是很難轉嫁的。  

    美聯儲對這些銀行機構在大宗商品中產生的制度性的支撐作用正在抽回,而如果未來美聯儲一旦在宏觀上的支撐作用也開始真正的抽回的時候,對於大宗儲備庫存的衝擊將會是巨大的,或許大宗商品從過去10年的『興盛』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

    而隨著未來中國利率市場的進一步放開,意味著原有支持大宗現貨壟斷領域的『商品載體』功能將消失,長期和短期貿易信用證融資,以及出口信貸均將受到影響,這對於大宗的現貨來說,意味著遊戲已經接近宣告結束。而這或許也是摩根大通在最近一次內部評估上針對大宗商品領域正在計劃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削減活動決議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這些西方大鱷魚們快速退出傳統領域的過程中,我們中國的銀行還有金融機構卻秉承著監管層甚至是來自更高層的意願,加快我們的海外『擴張的步伐』而且要比過去的10年都看起來順利很多。

  也就在幾天前,深圳上市的廣發證券的子公司-廣發期貨香港公司以略低於4000萬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了Natixis大宗商品部。這筆收購被冠以了中國企業進軍海外衍生品市場的新步伐,我想對於廣發的領導們的考慮肯定是順應監管層的大思路,人民幣國際化,衍生產品國際化,資本項目下逐步的開放,期貨行業的海外業務嘗試性的放開等等理由,但是這麼容易拿下Natixis大宗商品部,如果人家不想主動的退的話,有這麼容易麼?對於Natixis恐怕熟悉LME會員制度的都明白,這家法國儲蓄銀行與國民銀行合併後的新銀行Natixis旗下掌握著著名的Natixis Commodity Markets Limited公司,這家公司可是LME圈內會員大佬之一哦。Natixis大宗商品部門裡頭著名的Brown先生忽悠的演說詞如此的簡單和直接,「中國商品市場非常活躍,因此對於中國金融機構有意在商品交易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搞不好中國業者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大量待售的實貨大宗商品事業。」 我倒!你真是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啊,看來未來中國還是要高位接不少你們這些大鱷魚們不想要的東西咯,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年那幾家(在此處不點名)鱷魚們聯手起來忽悠我們的國儲一樣,銅價偏高了銅價見頂了,快拋啊,而現在聽到的卻是中國需要基本金屬,中國佔全球經濟的主要份額,需要定價權,這邊忽悠著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領導們,那邊大手筆的甩賣,同時拚命的發報告告訴所有的投資人大宗大勢已去,我勒個去了!

  LME被港交所收購後,似乎一切都在變得對中國越來越有利,以前費盡心思得不到的,一下子似乎都變得順利很多,而最近頗為得意的還有之前在MF Global(香港稱作「明富環球」,又譯作「全球曼氏金融」)這件事情上被摩根大通『截胡』而鬱鬱不得志的中國銀行(BoC),從2010年開始在倫敦籌劃大宗商品部門,耗時將近3年旗下BOCI Global Commodities (U.K.) Ltd.終於被『批准』為二類會員,中銀國際朝著成為第一家拿到幾乎所有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交易所清算席位的中資金融機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然這一步邁出的成本是否真的合適,從前面我們一些基本的邏輯來看,似乎又會出現一種中國人逢高接捧的感覺,當你想買不賣給你,形成壟斷拉高價格,買家的成本提高,高位高價接棒,當你真的買到手的時候,到底是贏還是虧,恐怕也只有自己心裡知道了。

  不過中國的這些金融機構背後或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政府的意識形態支持在裡面,從我們的上層建築到直屬的監管機構,這幾年一直掛在嘴邊的就是『定價權』,可惜這個定價權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一直被海外這幫『龜孫子』們把持著,現在好了,這幾年定價權到手越來越容易了,中國經濟也開始軟著陸主動放緩了,背後的那些事情,或多或少還是多仔細仔細考慮考慮為上,我曾經和高層的一位領導談起此事,該領導不屑的認為,對於基本金屬的需求,再怎麼放緩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需品,我們之所以能夠這幾年突發猛進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綜合國力增強了。世界的肌肉和世界的血液也是隨著文明和生產力的進步在在逐步的動態的變化的,看看這幾年人家美國的產業支柱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也在變,看來以後這樣的定價權只能是去搞搞東南亞,印度和非洲這些小兄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