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宗商品繁榮期結束 嘉能可減計77億美元Xstrata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0

大宗商品價格展望惡化迫使嘉能可減計收購的礦山資產,昨天該商品貿易和礦業巨頭減計77億美元收購的Xstrata資產。

今年5月嘉能可完成了對礦業巨頭Xstrata的併購,按照每股收購價計算交易規模超過440億美元。但昨天公佈的上半年財報初步評估把這部分資產價值降至370億美元。

嘉能可併購Xstrata歷時超過1年,期間嘉能可屢次被迫提高報價。

但嘉能可宣佈收購成功以來,必和必拓,力拓等礦業巨頭紛紛宣佈減計資產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中國需求下降意味著大宗商品超級週期正在結束。

週二嘉能可報告半財年利潤年比下降39%,而同一天全球最大的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報告年度淨利潤下跌30%。

花旗稱這個財報結果表明業績「清晰的洗牌」,嘉能可必須在下一個月提出新策略安撫投資者。

嘉能可報告與兼併相關的減值和重估相關的減計超過88億美元,其中包括77億美元的商譽減計,和11億美元已經持有的34%嘉能可股權價值的重估。大規模資產減計造成該公司上半年損失89億美元。

嘉能可首席執行官Ivan Glasenberg仍然堅持他的策略正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5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526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

準備人民幣大宗商品交易

   中國是大宗商品的貿易大國,但還不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大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實踐仍處於初級階段,業務規模還相對有限,服務水平尚待提高,亟須國家出台相關扶持政策,營造支持鼓勵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為中國大宗商品貿易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支持大宗商品貿易人民幣計價與結算。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定價體系中,外幣(如美元)佔主導地位,定價權也被國外一些主要交易市場和交易商控制,對中國企業從事大宗商品貿易極為不利。建議中國政府與非洲、中東、拉美等地區的資源出口國進行協商,對於中國進口量佔據全球市場較大比重的商品,如能源、礦產、糧食等,推動其以人民幣定價和結算,從而推進大宗商品貿易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發展,支持中資商業銀行為大宗商品企業產業鏈全過程提供以人民幣為基礎貨幣的綜合金融服務。

    其次,完善境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大宗商品交易過程中,期貨市場發揮了重要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作用,為大宗商品企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維持穩定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國際知名商品期貨交易所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如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中國雖然在上海、鄭州、大連建立商品交易所,但可交易商品種類相對單一、交易量較小,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仍相對有限。

    建議國家層面汲取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國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增加交易商品品種,豐富商品衍生品交易工具,優化監管政策,營造大宗商品交易的良好環境,逐步將境內商品期貨交易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性交易所,從而影響和掌握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

沒錯,你看到的正是出席LME亞洲年會並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中國銀行的陳副行長早在幾年前就寫到的內容,而事實上這也無意間透漏出來了人民幣和大宗商品定價權之間的關係,也透漏出來了國家的戰略,而事實上目前來看,可以說國家在過去的幾年已經致力於這樣的方向努力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而這方面中國銀行一直承擔著身為一個國家銀行背後應該背負的責任,可以說在此次港交所收購LME之前,中國在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可以用薄弱一詞來形容。

這其中為啥中國銀行折騰來折騰去一開始費盡周折就像拿到一個席位呢?這其實在國儲事件之後,我們才真正的意識到,在人家的賭場裡玩,連荷官到牌都是人家提供的,豈有不輸的道理,國儲銅事件裡面劉其兵通過8家經紀商雖然也做了分倉處理,但是最大的倉位還是留在了場內會員SEMPRA頭上,其實不管放到誰的席位上,只要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圈內會員席位,這事情就不可能有密不透風的牆,甚至在關鍵的時候還會因此而被人給盯上。

 而能在圈內公開喊價的會員,多為老牌的國際金屬或金融機構。而定價權,主要由圈內公開喊價模式決定,由此可見圈內會員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人說國外的審批只要符合條件審批程序就很快,拿會員席位並不存在難易問題,而對於其他中資機構來說,是否成為會員,更多的還是商業決定,我覺得這話就是扯了,歷經這麼多年你看看我們國內為了定價權主動的去拿席位費了多大的力氣,以前那麼多年咋就木有一個中國金融機構拿到席位呢?我想除了中國監管層一直沒有放開境外期貨業務以外,關鍵的還是原有圈子的自身壁壘的問題,這甚至是逼得中國銀行不得不曲線救國,曼氏破產為中行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如果能成功收購曼氏LME業務,中行同時也就成為了LME的圈內會員和股東。

若中行成為LME圈內會員,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將能徹底得到保障,商業機密也能更好地得到保護,也不用擔心中國的企業和投資者因持倉集中被外資機構「狙擊」。中國銀行通過想試圖趁全球曼氏金融(MF Global)在LME的金屬業務被拆分想搶得一席之地,最後還是被人家JPM把好戲給攪黃了,最後要不是港交所拿下LME,我估計中行自己想獲得會員審批還且得等一段日子呢。

在金屬業務方面取得更多話語權,席位就意味著金錢如果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投資者都是通過那麼幾家固定的圈內會員的席位進行交易的話,最終的結果就是你的底牌你的對手看的一清二楚的。

這方面我有經驗,11年底12年初,新奧爾良倉庫搞小動作的前夜,新加坡的一些broker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詢問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如此多的空頭,其實那個時候是大量的內外盤倒掛,拋倫敦買滬銅的反向套利,並且很多企業主動的選擇保值頭寸拋到LME去,這都是正常的行為,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沒有自己的席位,就如同最後一道防線沒有一樣,全是裸游。

可以想想很多圈內的公司秘密的形成類似一個神馬週末俱樂部一樣的組織,週末打打高球,甚至騎騎馬然後你一言我一語的,神馬信息都溝通了,當年如此精準的搞掉我們的國儲,CBOT上面精準的大豆,其實你發現老外干的其實都是斯諾登的活。

在中國的期貨圈子裡,其實不是也有同樣的故事上演麼?要不然大家怎麼搞的那麼的喜歡研究每家期貨公司的持倉的,搞的很多大的投機資金就可以變得比較靈活,分很多個賬戶到不同的期貨公司去,或者利用金融心理學,用一個江湖傳聞的主力期貨公司的席位持倉出頭,忽悠一幫聽江湖傳聞分析各家持倉的散戶資金吸引進來,讓他們形成和某位大佬主力作戰的興奮感,然後用很多個小賬戶分拆著把這些單子吃掉,然後忽然峰迴路轉某一天主力席位平倉,其實這些小賬戶已經把博弈需要的對手牢牢的吃定了。

類似這樣的手法多如牛毛,其實到了國際市場上也都一樣,真心的說一句不要光看某家席位持倉如如何,這都木有實在的意義,食物鏈的上點層次的是期貨公司的各位首風們,很多大佬防來防去,換很多足夠低調的身份證開立賬戶等等,首席風控那邊可已說是最清楚的,當然到了交易所層面那就更不用多說了,這年頭交易所那邊就如同是上帝一樣,什麼貓膩那邊看的不是清清楚楚的呢?

靠消息吃飯肯定不是主流策略,但是哪家如果認為情報沒有丁點用途,自認為自己可以靠什麼分析天體運動的一套科學分析出價格的運動軌跡的話,那我就只能說牛頓炒股票都賠慘了冒出一句我能夠分析出來天體如何運動,但我卻分析不出股票如何運動,那只能說你比牛頓的物理要強很多了。

所以金融是個綜合能力體現的地方,是各個方向相互印證,最後集成到策略上做好防禦選好進攻的一種行為方式。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換句話說自打金融產生的那一刻,制度是由人制定的,市場是人與人的遊戲,因此金融的頂級是什麼?是他制定製度修改制度,什麼價格波動,制度是我說了算的話,那麼結果也自然而然就在我的掌握之內,當然既然是人制定的制度,那麼制度一定有缺陷,因此制定製度我就是市場市場就是我,此乃上策,當然還得有人來你這裡玩才行,這就好像是賭場競爭一樣,都是大多數人賠錢,但是如果你家設置的是80%賠錢20%賺錢,而隔壁梅高梅卻是51%賠錢49%賺錢,那你放心梅高梅的生意一定會好的不得了。

攻擊制度的缺陷為中策,這點一定要注意自己不夠牛千萬不要輕易的幹這活,想想當年國債市場裡的管金生,和市場對著干,最後幾筆交易被宣佈不算的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順應制度則為下了,食物鏈的底層人群,其實拼來拼去就是為了從輸的大概率變成贏的小概率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54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843

最近半年的QE退出鬧得紛紛揚揚,對於新興經濟體的外溢效應表現的也越發的明顯,事實上我們都清楚之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負面效應的根本是來自於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對所帶來的結果,正如社科院李楊先生講的那樣:

『在現在的國際貨幣制度下,少數國家的本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必然造成少數國家國內貨幣政策會對他國產生不利的外因性影響。有效的、好看的措施就是資本項目設一道防火牆,也許不死了,僥倖活下來,人民幣國際化了,到時候讓別人去死。』

雖然李楊先生最後這句話講的非常的幽默詼諧,事實上可以說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說到根本就是儲備貨幣權的競爭,如果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儲備貨幣權的問題的話,單純的還是靠自己的資本項目防火牆或者大量的被動的外匯儲備的話,是改變不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的。只有從根本上推高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從根本上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才能對構建於美元基礎上的全球貨幣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就自然而然從『我為魚肉』變為了『我為刀俎』。

所以在過去的這十年裡,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無時無刻的不在進行著,而我們不僅僅是希望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而是希望人民幣能夠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事實上一國貨幣從流通到計價到結算再到儲備的過程,是該貨幣最終走向全球範圍成為世界貨幣的一個必然之路:

所謂的流通,就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以本國貨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貨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和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南非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而貨幣互換協議已經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每次對外出訪必須討論的一個合作方向,例如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了墨西哥,那麼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有可能會看到中墨的雙邊貨幣互換以及雙邊貿易及投資中人民幣和比索之間的直接兌換結算。也同蒙古、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都簽署了自主選擇的雙邊貨幣結算協議。而在國內從2010年六部門發佈《關於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範圍將擴大至沿海到內地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而河北、山西等11個省的企業可以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至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也擴大至全國。

這些都為貿易項目下的人民幣雙向流通和交易結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事實上在全球貿易結算中人民幣的比重也在過去的幾年裡大規模的增加,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度也擴大到了更為廣泛的地區。

    現在人民幣境外的流通範圍在不停的擴大,並且在貿易項下的計價和結算也已經初具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一國貨幣的流通和結算不僅僅是看在貿易項目下的規模,更為廣泛的是看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流通和兌換以及以該國貨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佔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比重。這實際上就構成了人民幣國際化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一方面資本項目下何時開放開放多少的問題;一方面人民幣計價交易結算的金融市場如何擴大規模的問題。如果沒有資本項下的開放和更為廣泛的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和交易結算的使用,可以說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能夠成為世界貨幣了。

人民幣國際化一定是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其本身卻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內容,例如利率市場化問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問題、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問題、健康的金融體系、有效的金融監管、有利的國際環境等條件。很顯然雖然最近這些問題的金融改革思路已經開始加快速度落地,從利率逐步的市場化到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問題,隨著目前存貸款利率水平的放開到自貿區的推出,可以說加快配套環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是非常明確的戰略了。

而從另一個更為廣泛的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的交易結算的使用層面如何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這或許就是國家暗中支持港交所收購LME,以及LME未來要為國家承擔的重要的核心戰略部分了。

收購LME的目的很顯然是為了獲取相應的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而對應的交易結算貨幣就是把商品和貨幣掛鉤的一種粘合,獲得了LME就意味著獲得了基本金屬重要的商品定價權,而如果在適時推出人民幣交易結算清算的話,那麼這就意味著依託著大宗商品構建的金融產品將從某種程度避開美元的『特權』掛鉤人民幣,毫無疑問這將為將來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提供一個非常關鍵的核心,所以從港交所收購LME之後快速的表態將研究以人民幣結算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合約的可行性,並會探討在港交所旗下平台發展人民幣計價商品產品。李小加先生的LME『舞龍』一定會搞人民幣計價的商品LME合約,而最先會從基礎金屬開始,並且以交易結算掛鉤人民幣也就沒有什麼秘密了。

2009年3月9日央行行長助理郭慶平表示國務院已經確認,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將在香港進行試點,這毫無疑問已經為未來推出人民幣交易結算清算的金融產品做好了最為充分的準備。而隨後港交所入主LME後立刻做出一項重大的投資就是迅速的組建了LME結算系統,並且宣佈從2014年9月起將不再通過原有的LCH. Clear net進行結算交收。李小加先生說組建自己的結算系統是為了更好掌控發展步伐,特別是新產品推出的速度,而我想大家也都更加的清楚,擁有自己的結算系統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獲得人民幣清算和結算的主動權,而這一點對於逐步走向國際化的人民幣來說毫無疑問是一步關鍵的一步。

    海外人民幣不僅僅將來只靠QFII投資中國了,那點額度還不夠塞牙縫的,嘗試性的自貿區意味著資本項目下的嘗試性有條件開放,當然也是需要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相對應的有所支持,而這些境外大量的人民幣歡迎你們來LME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合約,這樣也就不用擔心說換來的那麼多人民幣在貿易項目下花不出去那些頭疼的事情了,歡迎來中國的LME裡耍兩把。先推計價合約,則就意味著目前LME的產品除了允許現行的四種貨幣進行結算,包括歐元、英鎊、日元及美元以外,又增加了人民幣一條線,但是隨著人民幣和LME自己的清算結算系統建立起來,那就意味著你來LME賺了賠了都是人民幣,進來出去的籌碼都是自己家的貨幣的話,那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人民幣的權力之路。而大宗商品定價涉及生產商、貿易商和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三方,目前中國生產商和貿易商的力量日益顯現,但仍需要金融機構在貿易融資和清算結算方面提供支持,一旦人民幣清算結算系統建立起來,我們的冶煉企業國有企業,貿易加工生產大家以後肯定是要都同時走人民幣這條線的,那麼這可就對人民幣挑戰貨幣體繫起到了很大的支持。

    英國為啥FSA這幾年這麼爽快,對於中國的很多審批媽的一改以往磨磨嘰嘰的形象,如此的高效率,敢情希望將來人民幣離岸市場這塊大蛋糕能夠留在倫敦,這裡面貨幣的生意的利潤那可是比商品的利潤要豐厚的很多呀,美元和人民幣掐架,管我什麼事情,能賺錢就行,否則債務危機鬧得政府沒錢那才是最慘的呢。

    而交割作為完善的清算結算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以前中國證監會禁止境外期貨交易所及其他機構在境內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交割倉庫,姓資本主義的LME一直未能在內地認可交割倉。而現在姓中國的LME當然也必須會配合中國的人民幣大戰略,隨著自貿區的穩步的推進,港交所有信心能解決LME在內地開設交割倉庫一事,而這份信心一定是來自與國家背後的支持。

     國內的上海期貨交易所我覺得應該表示亞歷山大,都是一個祖國母親養育的,一個是親生的一個是領養的,這難道真的是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李小加要是真的背後實力這麼強悍,那人家可是背負著國家的命運的大事情呀,這個時候咱上期所在扭扭捏捏的算計這點蠅頭小利難免到了上峰那邊顯得太丟人了,但這可是關係到上期所諸位同人們的工資花紅和獎金的問題呀,一旦港交所後面基於LME架構的香港商品交易平台也落地的時候,在亞洲時段發展的新的產品也上來了(從現在透露出來的情況來看,香港交易平台將超越金屬期貨交易平台,上市的產品將有別於LME現有的每日滾動合約,而是現金結算的月度合約),勢必就會對發展慢的交易所造成擠壓。

    因此上期所一定要加速快跑,先盤活存量,最近鉛的大合約先改成小合約就是很好的嘗試,後面要加快推出新的品種,例如能源類的,同時要積極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例如該搞24小時連續交易的就搞,該上期權的就應該上期權,該推一些指數衍生產品的也要加緊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1

大宗商品對沖基金業慘淡度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070

大宗商品對沖基金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疲軟的業績表現加上投資者投資意願消退,已經迫使許多行業內的巨頭關門歇業。

Clive Capital成為了最新的受害者,9月底該全球最大的一家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公司宣佈關門,將向投資者返還資金約10億美元。

而過去的2年之間,包括Arbalet, Bluegold, Centaurus和Fortress等聲名顯赫的商品型對沖基金均宣佈關閉。

Clive Capital在致投資者信中稱,市場信心完全喪失,導致了近期收益大幅下降。「大宗商品的機會環境何時會重好轉還不清楚,但最終很可能會出現。」

不僅僅是Clive Capital,整個商品基金行業都受困於此。

追蹤大宗商品對沖基金的HFRI宏觀商品指數,2011年為-2.56,2012年為-2.57,而今年迄今該指數已經跌至-3.08。

大宗商品波動性減弱,行情缺乏大方向性的移動。交易員下重注的石油和銅的價格波動變小,導致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回報率疲軟。

這與2007-2010年期間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很多交易員拋棄銀行,發起自己的對沖基金,並吸引到了可觀的投資。

但是由於回報率的下降,投資者開始懷疑這些基金是否值得持續的投資。

FT援引SkyBridge組合經理Robert Duggan觀點稱:

「自後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大宗商品基金的回報率就開始不盡如人意」

「我們正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從這個行業退出」。

對沖基金IAM首席執行官Morten Spenner說,他現在不配置任何資金到大宗商品基金,他說

「我們關注那些能更持久的策略,大趨勢(股票多空,事件驅動型)策略有更高的持續性」。

據FT,2011年投資者對大宗商品對沖基金業注入25億美元,但是自那時起一直在撤資。2012年撤出資金達到1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撤資額超過3億美元。

據數據提供商Preqin,新發起的商品對沖基金數量一直在下降,在截止2011年的3年中,平均每年有177個新商品基金成立, 到2012年下降為119個。

儘管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大勢不盡如人意,也有人看好行業內某些人能出類拔萃。

Sciens Alternative投資公司高級組合經理Alex Allen說:

「有一些商品基金的投資模型,持有期限與普遍的模式不同,我們知道有幾個交易員,在過去3年裡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62

大宗商品交易商競爭加劇,利潤空間低至0.5%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732

大量來自中東、東南亞的國營公司紛紛參與到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中,這使Glencore Xstrata、 Vitol以及Trafigura等老牌貿易商如今紛紛面臨利潤微薄,競爭加劇的情形。

最大的獨立大宗商品貿易公司之一Trafigura的一位創始人Graham Sharp預計,在未來5年內將會出現5~10家新的「強勢競爭對手」,因為這些國營企業會試圖賺取高額利潤並擠壓他們的利潤空間,而且將試圖保護本國終端市場不讓這些「外來和尚」進入。Graham稱:

大宗商品生產商們將面臨更加複雜的交易工具,他們必須不斷優化操作方法以保持競爭力。大宗商品生產商將出現不願做長期合同的貨物的傾向,部分企業會嘗試開發更少參與者的新市場,比如礦石、金屬、液化天然氣等。

獨立的大宗商品貿易公司在傳統的「左手買右手賣」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從投資實體生產到精煉再到物流運輸。

在由Glencore Xstrata以及Trafigura統治的金屬及礦產貿易領域,兩家公司將增加對開採業務的重視,同時拓展交易能力,以抓住更多的利潤回報。

目前大多數的油品及農產品交易都非常活躍,大宗商品生產商依舊傾向於將大部分的煤、液化天然、金屬及礦石通過長期合約出售。

據Oliver Wyman的報告估計,世界上的礦石有接近20%是通過公開市場完成交易的,隨著國營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在交易市場日益活躍,大宗商品市場的規模也將水漲船高。

當競爭加劇,利潤的降低是必然的。根據報告,以前的交易員們通過交易天然氣可以獲得30%的利潤,交易金屬、礦石可以獲得5%的利潤,但如今這些商品的利潤空間已經降至0.5%~1%左右了。

現在,英國石油公司、殼牌、道達爾等能源生產企業都越來越重視交易的作用,並擁有了專門負責的部門。國營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已建立起專注精煉產品的貿易部門。

不過也有人認為生產企業動用巨大的資本進行交易活動存在不小的風險,並且利潤已經變得很微薄,不值得企業再進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174

德銀宣佈退出大部分大宗商品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684

週四,德意志銀行宣佈,不斷加強的監管壓力對其大宗商品業務的利潤形成衝擊,將關閉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業務。

德意志銀行是大宗商品業務的五大金融機構之一,是大宗商品業務的重要參與者。它是迄今以來撤離大宗商品業務的最大市場參與者。此次德意志銀行撤出大部分大宗商品業務,突顯了銀行在原材料市場的衰退地位,以及新監管要求給銀行業帶來的挑戰。此前,瑞銀也退出了大宗商品業務,但其市場份額不大。

關閉大宗商品業務最主要的原因是沃克爾規則。美國四大監管機構將於12月10日對此進行表決,嚴格限制銀行對沖。此外,大宗商品業務對銀行資本佔用高,整個商品板塊價格下挫,導致收益下滑,也是德意志銀行撤出的原因。

德意志銀行稱將退出能源、農業、工業金屬和紡織品交易業務,保留貴金屬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數團隊。

大宗商品 黄金 贵金属 沃克尔 德意志银行 德银

據知情人士透露,預計該決定將影響到紐約、倫敦、休斯敦和香港共200名僱員的工作,部分員工會被分配到德意志銀行其它業務組,部分員工會被辭退。

此前,其它大型銀行如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均考慮出售現貨市場的大宗商品業務,包括現貨市場的交易、運輸和儲存。德意志銀行不是現貨市場的市場參與者。

德意志銀行稱,關閉大宗商品業務不會實質性影響到銀行的利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22

大宗商品相關性降低至危機前低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790

商品市場專家Jodie M. Gunzberg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宗商品之間以及與其他類別資產之間的相關性正在減弱。 Jodie M. Gunzberg是標普道瓊斯指數的副總裁,負責標普及道指的商品指數產品,包括S&P GSCI 及DJ-UBS Commodities Index。 以下是采訪節選: 記者:大宗商品市場今年表現不佳,同時我們還能看到機構投資者和散戶之間對商品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基金們開始遠離商品,而散戶對商品市場的興趣愈發濃厚。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麽,明年這種趨勢還可能繼續嗎? Jodie:從歷史上看,投資者們接近商品的主要原因便是商品具有抗通脹屬性,同時投資商品可以豐富資產組合,分散風險。不過這些原因都是從長線來看的。陷入金融危機以後,很多投資者對商品是否能夠分散風險產生了懷疑。金融危機以來,市場環境進入了"Risk on/risk off(所有類別資產同漲同跌)"狀態,風險資產的波動具有極高的關聯性,這減弱了商品在投資組合中的分散風險的作用。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這種相關性開始降低,已經回到了危機前的水平。 左圖為29種主要商品之間走勢關聯性的變化,右圖為商品與股票、債券等其他資產之間的關聯性: 我認為,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商品生產者減產和庫存量減少最終會造成供應沖擊,這驅動了商品價格的再次上漲,供給方取代市場需求方成為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這使得每種商品的價格走勢開始出現分化,並且與股市及固定收益市場的聯系越來越弱。並且這會導致價差交易再次盛行及商品分散風險的屬性回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15

從投資理念轉變解釋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終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923

以往,人們認為大宗商品與股票的回報率相似,但與股票的相關性低,因此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能更好地實現多樣化投資,分散風險。2013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挫,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這是由於人們對大宗商品的投資理念發生了變化。 2006年,Gary Gorton和K. Geert Rouwenhorst發表了一篇題為“商品期貨的事實與幻想”的文章。文中給出了大量證據,認為投資組合中應配置大宗商品: 1. 抵押大宗商品期貨(Collateralized Commodity Futures)與股市回報率相似,與股市和債市的相關度為負。 2. 大宗商品的回報率與當前通脹水平以及未預期到的通脹水平正相關。 以上研究結論對於希望用大宗商品進行資產配置的投資者來講毫無疑問是個好消息。盡管學術界對該結論有一定異議,但多家媒體將這一結論作為重大發現進行了披露。 然而,投資者是如何看待大宗商品投資的呢?他們的投資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 前幾年,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湧入大宗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基本動態發生了變化,投資者的投資組合較以往面臨更大的波動性。大宗商品投資包括做多和做空,並非單一方向,被動投資掩蓋了實際大宗商品投資的複雜性。 今年以來,金價暴跌,過去策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顯得不大合適了。FT Alphaville專欄作者Mark Haefele認為,資產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不再如以往那樣有效,可能的原因如下: Haefele的金融模型顯示,未來5年,大宗商品的波動性將如股票一樣大,波動性平均為18%,而年化收益率不到2%。中期看,大宗商品經風險調整後的收益不如其它資產類別。盡管投資者依舊可以戰術性地投資,獲取收益,但是戰略性地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大宗商品已顯得沒有必要了。 Abnormal Returns認為,大宗商品ETF的設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但最終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是投資者對利益與風險的權衡,以及投資中的“羊群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07

債券、股票、大宗商品與經濟周期的關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063

投資分析師Andrew Thrasher分析了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三種資產類別和經濟週期的關係。他指出,在一個正常的經濟週期中,債券、股市和大宗商品的價格往往會依次達到峰值,目前三類資產和經濟均處於上升週期中。

以下為Thrasher的原文編譯:

今天,我想談一談債券、股票和大宗商品三種資產類別和經濟週期的關係。John Murphy在其著作《跨市場交易分析》中對三種資產之間的關係和他們在經濟週期中的表現做了很好的分析。

通過下面這張表格,Murphy清晰地展示了在經濟週期的不同階段,三種資產的不同表現。Murphy指出,經濟週期可以用一條正弦曲線表示。前三個階段是經濟收縮期(減弱,底部,復甦)在第三個階段意味著經濟雖然還處於萎縮狀態,但開始從底部反彈。然後就進入後三個階段(復甦、頂部和減弱)。

在一個正常的週期中,債券價格將會首先見頂,轉而下行,隨後是股市,最後是大宗商品。2000年前後正是如此。如下圖所示,30年期國債於1998年達到頂部,而後股市和大宗商品分別於2000年和2001年見頂。

2007年前後也是如此。債券價格於2005年達到高點後,於2005至2007年期間開始下行。股市而後大宗商品分別於2007年和2008年到達峰值。

那如今的情況如何呢?還不算太壞。三類資產都還處於上升期。然而,債券的上升趨勢似乎接近結束。30年期國債價格似乎與去年就開始見頂,已經開始下探2007至2011年以來的趨勢線。大宗商品雖然在最近的牛市中表現的並不太好,但整體仍處於上升之中。股市則繼續處於強勢上升之中。

雖然每個資產週期都很獨特,面臨的影響因素和市場環境也各不相同,但我認為關注三類資產的週期和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基於以上圖表,我們看上去仍然處於一個經濟和市場的上升週期中。我也將繼續關注事態發展,看看2014年這三類資產會如何表現。

(本文在於金融評論網站athrasher,作者Andrew Thrasher為印第安納州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投資分析師,主要研究重點為技術分析和宏觀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517

大宗交易那些事兒(幹貨版)

來源: http://xueqiu.com/3108315151/27222969

大宗交易是什麽?我這里就不費口水解釋了, 我就想講講我對這塊業務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大宗交易擺在幾年前,那絕對是“高大上”的業務,那是一個91,92折,利潤很豐厚的年代。記得我第一次聽說大宗交易這業務還是08年在深圳的時候去參加證券從業考試時碰上宏源證券的一名客戶經理,他上前來問我是幹什麽的?我們雙方交換了一下名片,客套了幾句,他就向我推銷起大宗業務來,當時我還在一家私營企業幹董事會秘書,在深圳這個滿街都是“準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地方,他可能把我當成潛在客戶營銷了一把,就連我也沒想到是2年後我竟然會成為這個行業中的一員。      懷舊到此結束,現在進入正題。作大宗的資金可謂各種各樣,魚龍混雜,有專業性很強的,有投機倒把瞎搗蛋的,當然也有配合上市公司公告搞“巧合”的。這個生態圈其實跟二級市場上作股票的及其相似,投機的,投資的,按行話來講就是“風格”不一樣。我今天想說的主要是第一種,專業的大宗資金,有嚴格風控體系的資金方。      現在大宗業務基本上是拼報價,97折,98折,只要你願意你溢價報都可以!但這對資方無疑是將風險敞口擴大了。對資方比較有利的是按前一日收盤價計算,隔日紅盤作,但減持方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減持到手後的金額可能會要求按當日收盤價計,不過這個前提是近期公司的股價都走在上升通道中。所以在風險和收益中資方要做好策略,按前一日報我幾折是比較安全的,按當日報又是幾折比較安全的,這都有講究。我曾經問過一個專業搞大宗的機構他一套資金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少?我得到的答案是驚人的,80%!對,你沒看錯,這個收益率如果屬實的話那幾乎秒殺掉這個市場上95%以上的權益類產品了。那我們就扳起指頭來算算看到底有沒這麽高。如果資方風控水平高,按照前一日收盤價計,第二天紅盤出,所有貨都按97折算,第二天紅盤出貨,扣除所有手續費用,盈利應該在3-4個點之間,如果是綠盤收益可能在1-2個點。      有人就會問了,那如果第二天是綠盤出不出?或者跌破了資方的接盤價,出不出?我的答案是出!其實這個交易機制有二級市場短線經驗的人都知道,就是在市場整體向上的時候,快速的博取短線差價,最大限度的提高資金的周轉率,贏多虧少的一種策略,何況大宗先天還有一定的安全墊,所以這種快進快出的方式是最適合的。我們按平均5000萬一單的大宗測算,參照上面我們的平均收益率和考慮一些額外的虧損情況,1一個億的資金大概需要周轉40-60次就可實現80%的收益。也就是一個月平均要接4單,按現在市場份額排名前幾家一年可以達到300億以上的成交量,所以80%的收益應該是不虛的,平均可能沒有這麽高,當然我這個沒有把人力成本計算在內。      好了,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交易環節中的細節部分,通常來說,如果這個市場上有人向你來詢價,你可以先問問對方的意圖或者說“套現主體”,比如對方是個人股東要套現還是投資機構要套現,個人股東是小股東還是大股東,投資機構也分PE或者是定向增發的產品。溢價空間最大的其實是個人小股東,因為他原始成本低,差個幾折其實對他來說不敏感,而且發起人減持的時候還涉及個人所得稅,這時候券商作為“通道”就承擔了比較關鍵的角色,因為這塊的利益對減持人來說比較大,同時這也是資方比較關心的問題,很可能是最後能否促成交易的關鍵環節,因為這里涉及到地方政府,地方稅務等多重問題,只要地方上有額度,減持時點安排的妥當,報價雙方都能接受,那生意兒基本算成了。其中個人股東當中還分為董監高和非董監高,董監高由於證監會相關文件的規定,對減持額度有一定的限制,不是一下子就能減持的幹凈的,時間拖的會比較長。個人大股東通常水都比較深,我這邊也接觸過,所以就不評述了。      機構客戶我就比較頭痛了,為什麽?因為機構客戶通常都有自己的風控體系和法律顧問,一單減持不是個人點點頭就完事兒的,後面可能還要通過董事會,股東會等一系列的流程,光是跟資方修改份合同那是你來我往,不大戰個三五回合豈能了事的,碰到這種情況就完全不在我們中間人的可控範圍之內了,能不能成交心里完全是沒有底兒,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機構客戶這邊風險投資的貨肯定是最難拿的,因為專業的風投都有“投後”,說不定自己還搞搞市值管理,由於他們的需求更多元和豐富,簡單的減持可能不是他們的唯一需求,所以這類客戶的切入點比較難把握。相較而言,發定增產品的客戶還是容易好應付些,因為他們沒有退稅這一環節,工作量也少,產品到期後不是展期就是套現,量小的可能二級市場上直接賣了,大額一點就會找大宗來接。不過機構對資金成本的核算通常比較到位,對減持價位那也是分毫必爭的,所以如果遇到二級市場環境不佳,會增加交易的難度。所以從減持對象的優先選擇角度來講我覺得是:非董監高個人股東>董監高兼個人股東>定增產品>風險投資機構。       以上提到的單純是大宗減持這塊,由於這項業務進過幾年的發展和市場逐步的成熟,有些資方開始做配套,比如股權質押+減持套在一起作,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有融資需求和難搞的客戶,更有甚者還提供資金過橋,拆借等“跨界”業務來增加拿單的幾率。只能說隨著市場不斷的競爭,客戶有了更多的選擇。                                                                                                                      By:唐浙棟                                                                                                   微信號“亮眼看金融”主編                                                                                    浙江經視《證券直播室》欄目嘉賓                                                                                           歡迎關註 微信號:eyeoflia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6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