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本我看不起的書: 《捍衛資產 ── 富足一生的風險管理》

昨日,我在書店看到這一本奇書,然後愈翻愈不爽,並有感而發,這本書我看不起主要有三點。


圖片資料提供: 天窗出版網站

(1) 教人就算點有事都好都唔使負責任

這本書教授了一些如果使一些有點錢富豪如果透過合適的法律,來避免因一些意外的事故,或者外來的衝擊後,能夠保住已有的資產,致使其能使受到損害能夠有限。

但是書出舉出那些羅兆輝鄧劍群那些例子,卻使我不敢恭維,前者明明就是他理財不善,過度投資所致失敗,後者明明就是他有老婆就包二奶,又唔想被二奶佔到著數,如果利用上面的法律協助他們,只能使他們不能汲取教訓,只會犯上第二次更大的錯誤,造成更大的問題,或者他們又能用同一方法避過,但是這是不是一個對社會自私的行為?

據記憶中,內中又有一個例子,有些大老闆請一個司機是用一間持有汽車空殼有限公司聘請,如果這輛車發生甚麼事,需要賠大量的金錢,只要把公司倒閉,就能避免到所有錢債的賠償,這是法律上是過得去,但是在道德上又是否真是能服人? 有些事不是這樣就能算數的。

(2) 有些例子舉錯了


羅開福

例如快活福事例,其實這個文中指的羅開福,其實在1996年已退出大快活(52)的經營,後來更自立門戶。據我的記憶,在救亡時,他已經全部售出大快活的股權,所以只算是有影響力的股東減持,管理層並無受到影響,故絕對沒有影響到公司的經營。

(3) 那些例子舉得不湯不水

這兩位作者可能是怕被指誹謗或其他東西,所以不敢把真實資料全部寫入,其實,大家只要翻一翻報紙就會明白大概,為甚麼不肯指名道性,明明是文字的法律資料和事實,為甚麼不肯老實地寫出來,要遮遮掩掩呢?我就不太明白了。

如果真是要這樣寫,這本書只是一本沒有指標性的東西,甚至是沒有個性,那就不要用事例,因為它的事例改了後就變成不是事例,只是一堆虛構的東西,那有甚麼意義,為甚麼不能寫的轟動性一點,要這樣呢。

例如羅兆輝一事,東方紅(279,後易名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現民豐企業)為甚要用西方藍,翻翻報紙,翻翻十多年前的年報,就能找這是事實嘛。又例如鄧劍群一事,翻翻本博的連結,就知道是港台控股(645),又翻翻馮廣發的事例,就知道是英發國際(439),又翻翻羅蜀凱的事,就知道是堡獅龍國際(592),為甚麼不能認真一點? 這是真實發生的過的事情,為甚麼不寫出來。可能幾十年後有人看你們的書不明所以,又不肯翻翻舊東西,不求甚解地吸收,慢慢就變成埋沒事實。

這個出版社叫天窗,又說敢說亮話,為甚麼能讓這些隱沒事實的東西出版? 已經花幾個月把法律文件找出來解釋給我們這些消費者聽了,為甚麼不肯多花幾個月把背後的故事寫清楚,要把那些真實的名稱化名就當完成? 真實的書是有血有肉的,如果是真的事情,我認為花點錢做律師費,打響這本書的銷量也不為過,為甚麼要這樣呢? 這樣能算說亮話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7

Qloo:根據你喜歡的書知道你會喜歡什麼電影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92822.html
Q

loo,一個被稱為「文化發現站」的網站,可以根據你本身的愛好和跟你品味相近的朋友的氣質去推薦各種東西——音樂,美食,電視劇,夜生活,時尚,書,旅行,等等。可以做「推薦」的產品很多,這個網站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根據你喜歡看什麼書知道你會喜歡什麼電影。

「我們覺得一個人首先是一個整體,才是一個局部,在這個理念上,我們創辦了Qloo。有很多可以做推薦服務的產品——Netflix、Pandora和 Foursquare,他們不會理解用戶的個性,因為有『先天缺陷』。」

Qloo四月份發佈內測版,11月上線,這個創業公司背後有很多有名的投資人支持,包括:Cedric the Entertainer和 Danny Masterson等。網站也擁有了很多名人用戶,演藝界的Ashton Kutcher、Ethan Suplee、 Bijou Phillips、Adam Busch,音樂界的Steve Aoki、Sonny Rollins,設計師Duncan Quinn,造型師Ilaria Urbinati等。

「我去過很多城市,知道去一個陌生城市要發現好玩好吃的地方有點兒麻煩,現在我們能根據人們已有的時尚和音樂品味給他推薦合他口味的美食和酒吧,這個創舉讓我們很興奮。」

用戶先要在Qloo的8個分類裡填寫(或者自己列出清單)自己喜歡的各種事物,為系統的推薦提供充足的數據。要得到推薦,先在相應分類下選取,然後選擇一個或幾個其他不同的分類,系統會根據你選擇的分類從數據庫中找到匹配你口味的推薦。

「有的人的音樂品味和時尚品味是相關的,有的人則是文學和美食品味有內在聯繫。」

Qloo現在在PC和手機網頁上都可以使用。現在這個團隊正準備開發iOS和Android版本的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09

國家食藥監局長作序推薦的書,講些什麼? 「構建食藥安全系統,中國可少走美國彎路」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68

我認為對FDA的監督最重要的是透明的機制:他們開會是公開的,投票是公開的,決策是公開並公佈給民眾的,沒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我不能想像FDA這樣一個組織可以正常運作很久。

一百年後的今天,中國將目光瞄準了美國,試圖打造中國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

近日,南方週末採訪了美國FDA研究學者菲利普·希爾茨(PhilipJ.Hilts)。

菲利普·希爾茨曾就FDA百年監管史著有《保護公眾健康——美國食品藥品百年監管歷程》一書。該書的中文版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局長邵明立作序,同時亦被邵明立在體系內推薦過,邵稱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次次災難,一次次變革

南方週末:作為FDA的研究學者,在您看來,FDA發展歷程中有哪些重要歷史轉折點?

菲利普·希爾茨:在我看來有三個時間點是最重要的。

第一次是1906年,之前的一百年裡,美國面臨各種各樣的食品藥物安全問題,1906年以後,FDA作為一個統一的負責部門對此問題進行監管,甚至對食品的成分進行明確規定。那時政府認識到了在這個領域應該讓科學,而不是商業和政治力量來主導。

第二次是1938年。為了讓一種口服但是味道非常苦的抗生素更加容易服用,一家藥品廠使用了一種液體來勾兌這種抗生素,釀成107名兒童在數週內死亡的悲劇。那次災難前,我們更依賴於事後追究責任。但那次災難後,國會同年通過《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要求新藥上市前必須證明其安全性,這是FDA一個重要的立法里程碑。

第三次是1962年。緩解孕婦噁心嘔吐的藥物Thalidomide(薩立多胺)在歐洲導致數以千計的出生兒畸形,該藥被FDA官員擱置審查。在那次之後,FDA又進一步完善了規定,要求廠商在產品進入市場前,用嚴格的科學程序證明他們的產品有效並且安全。

南方週末:為什麼幾次災難主要是藥品而不是食品?這跟中國有哪些異同?

菲利普·希爾茨:災難主要在藥品是因為受歷史條件限制,我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學還不夠發達。

食品安全領域分為三種問題:故意投放有害物質導致污染,無意識受到有害物質污染,細菌與病毒污染。在1906年之前,美國與現在的中國很像,有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第一種問題在1906年之後就很少了,因為有明確法律的禁止。但在那之後,主要問題是在藥品方面。

南方週末:FDA的變革中,最大的挑戰來自哪裡?

菲利普·希爾茨:最大的挑戰是政治、商業對科學的挑戰。為了真正保障人民的食品藥物安全,科學原理必須在FDA的決策中佔有主導地位。然而,事實上FDA會受到來自政治、商業的挑戰,最典型的就是食品、藥品領域的遊說組織。

為了儘量減少約束從而減少成本,遊說組織會通過國會議員給FDA施壓,希望削弱FDA的力量。此外,一些議員就算沒有受到遊說力量的影響,也可能會希望削弱FDA。最典型的就是「自由市場」理論的堅持者:他們認為應該削弱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預。不過,很多阻撓都失敗了。

FDA如何運作

南方週末:FDA是如何保證食品、藥物安全的?

菲利普·希爾茨:主要分為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對於藥品而言,生產廠家需要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明來證明該藥物有效且無害,即便藥品進入了市場,FDA仍會對藥品保持一段時間的監測,並進行追蹤研究。在食品領域,因為很多食品是自然產品,我們不可能對漢堡包進行「認證」。因而,我們會對食品的提供端進行監測,比方說監察農場條件,比方說超市裡檢查農藥殘餘。

南方週末:FDA的「召回」制度備受外界讚譽,其具體如何施行?

菲利普·希爾茨:一旦在事後監督中發現問題,FDA可能會有三種舉措:一是要求對出售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修正,二是要求進行後續科學實驗來排除風險,第三就是「召回」。一般,企業會主動、積極地去完成「召回」任務。這因為企業若積極響應「召回」,實際上提高了其在消費者心中的聲譽;一旦企業不配合,很容易受到重大懲罰。更重要的是,如果企業知道產品風險而隱瞞不報,甚至會被以犯罪起訴。相反,如果主動匯報,他們並不會受到額外處罰。

南方週末:FDA還有一支強有力的監督隊伍,其獨立性是如何保證的?

菲利普·希爾茨:涉及監督檢查,FDA主要有兩方面舉措:一是確保檢查人員是FDA僱員而不是企業自己雇的;二是由企業僱用獨立並且有執照的第三方審批人員進行檢查,FDA對該第三方進行監督。這兩種都依然是有風險的,前者檢查人員可能會受賄;後者由於審批者是企業僱用的,也帶來了一定風險。

南方週末:那麼,誰來監督龐大的FDA呢?

菲利普·希爾茨:FDA的監督來自三個方面:衛生部的監督;委員會和國會定期會對其召開聽證會或進行調查;公民社會的監督。當FDA出現失職時,消費者組織、市民組織會把FDA告上法庭。

我認為對FDA的監督最重要的是透明的機制:他們開會是公開的,投票是公開的,決策是公開並公佈給民眾的,他們的活動會一直通過媒體發佈會發佈給大眾。沒有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我不能想像FDA這樣一個組織可以正常運作很久。

中國FDA草圖

南方週末:您怎麼看待中國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

菲利普·希爾茨:在社會發展的初期,我們並不會遇到這麼多食品安全的挑戰。然而,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商業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距離被拉遠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生產者可能會無視消費者的身心健康。中國現在正在進入這樣一個時期,而這也是美國經歷過的。

南方週末:中國食品藥品監管與美國有什麼不同?

菲利普·希爾茨:中國人口多,地域遼闊,要進行監督可能會更難,不過由於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形式,中國有足夠的資源來規範好這個系統。當然,在中國的部分地方,法制系統可能還不完善,這可能會是一個挑戰。

南方週末:您覺得中國建立一個類似FDA機構的前景如何?

菲利普·希爾茨:我認為中國有極大的一個優勢。美國在過去的一百年裡,走了很多彎路,也帶來了很多積重難返的問題,比方說遊說力量的干預。而中國現在是從草圖開始構建一個新的系統,完全可以從美國100年的教訓裡吸取經驗,建立一個正確的體系,少走我們的彎路。

南方週末:美國在FDA改革中都有哪些彎路和錯誤?

菲利普·希爾茨: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組織結構不合理帶來的資金短缺。FDA的資金應該是由國會裡的「健康安全委員會」來撥款的,然而直到現在卻還是由「農業委員會」撥款。農業委員會中的遊說力量非常強大,假如能夠移到健康安全委員會,議員們或能更純粹地從人們的健康角度來做判斷。第二個錯誤是曾經依賴於事後監督。第三個錯誤就是我們曾經讓企業自己檢測自己的產品,這應該由政府部門來檢測。

南方週末:最後,對於中國目前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改革,有何建言?

菲利普·希爾茨:在過去一百年的跌倒與爬起來中,美國FDA慢慢懂得了建立成功規範體系的一些原理。然而,面對著人性的貪婪和政治利益的衝突,實踐永遠是困難。希望中國可以從中得以參考:

首先,規範管理者的決定必須單純地基於科學和公共健康,任何政治、商業的利益都不能在他們做出決定前對他們進行干預。同時,即便做出了「不受歡迎」的決定,規範管理者們必須被保護起來。

其次,不要等到事情發生了再行動。良好的規章制度必須保證商業主體在進入市場之前就遵守應當遵守的規則,生產中的程序應該被標準化規範化,並伴隨著經常的、沒有事先通知的審查。

再次,規則必須要讓企業清楚瞭解並且易於執行。而規章制度被設立的過程應該是公開的,細節清楚的,基於數據的。

再者,在食品系統中,化學和生物方面的審查應該是貫穿供應鏈,始於農場,終於餐桌,從而讓問題產生的細節可以被精確地定位。

最後,合理的規章制度將帶來更大的經濟繁榮。讓企業在真正的創新上進行競爭,而不是單純依賴於廣告宣傳和奇技淫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48

盤點美國科技大佬們最愛看的書,喬布斯偏愛莎士比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636.html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

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最喜歡的管理類書籍是《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他鍾愛的文學類書籍則是《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考慮到貝索斯能夠為最初的亞馬遜商城增加書籍銷售板塊,所以不難推斷出貝索斯本人肯定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才子。貝索斯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Fast Company採訪時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會買10本書。

身為商業領袖貝索斯最喜歡的書籍是商業管理領域的名著——《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Built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該書作者為: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和傑裡·波拉斯(Jerry I.Porras)。《基業長青》被譽為是20世紀90年代兩本最重要的管理書籍之一,也是《福布斯》雜誌公佈的20世紀20本最佳商業暢銷書。

貝索斯的閱讀面非常寬泛,除了商業管理類書籍之外,他還喜歡文學作品,其中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愛情小說《告別有情天》(Remain of The Day)堪稱貝索斯的最愛。在接受Newsweek採訪時,貝索斯還向別人推薦過這本書,並透露在閱讀《告別有情天》時,自己會不自覺地放下手頭的事情進入一種沉思狀態。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貝索斯曾經花10個小時的時間去體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收穫頗多。

Zappos網站創始人兼CEO謝家華(Tony Hsieh)

Zappos首席執行官謝家華(Tony•Hsieh)是著名領導學著作《部落領導》(Tribal Leadership)的忠實粉絲,該書是由Dave Logan ,(戴夫·洛根),John King ,(約翰·金),Halee Fischer-Wright ,(海立·費舍·賴特)三人合作編纂而成。

目前,Zappos創始人謝家華正在拉斯維加斯建造新市區,旨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科技中心。一直以來,謝家華對《部落領導力:借助自然群體打造茁壯團隊》(Tribal Leadership: Leveraging Natural Groups to Build a Thriving Organization)一書都比較推崇。除了《部落領導》之外,奇普·康利 (Chip Conley)的《高峰:如何創造一流業績並自我管理公司》(Peak: How Great Companies Get Their Mojo from Maslow)和喬納森·哈德特(Jonathan Haidt)的《幸福假設:在古代智慧中尋找現代真理》(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也是謝家華喜愛閱讀的書籍。謝家華認為,《部落領導》中包含了很多的創業公司的領導哲學,而且對提升公司文化非常有幫助。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最近,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在過去十年裡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和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麥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蓋茨認為,《麥田守望者》的思想非常睿智,「它告訴我們年輕人是有一點困惑,但是對於一些事情的處理也可以很智慧,並且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我非常喜歡。」

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中羅列了很多興趣,但喜歡閱讀的書籍只列了一本: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的著名科幻小說《安德的遊戲》(Ender's Game)。不可思議的是《安德的遊戲》並不是扎克伯格最喜歡的書籍,2010年扎克伯格在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採訪時透露,自己最愛的書籍是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埃涅伊德》(The Aeneid)。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

現任紐約市長布隆伯格是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彭博社的創始人。兼政治明星和科技富豪於一身的布隆伯格最喜歡閱讀的書籍是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的間諜小說《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

甲骨文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

埃裡森的閱讀也非常廣泛,但最近他一直提到的書籍是維森塔.克羅寧(Vincent Cronin)的《拿破崙》(Napoleon)。在談到《拿破崙》的時候,埃裡森認為這本書非常的有趣,因為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家境一般的人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埃裡森還認為《拿破崙》一書更加接近歷史真相,便於人們理解最真實的拿破崙。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

庫克喜歡著名營銷書籍是《基於時間的競爭》(Competing Against Time:How Time-Based Competition is Reshaping Global Markets)。該書作者是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高管喬治•斯托克(George Stalk)。值得一提的是,庫克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書籍分發給蘋果的員工。

科技狂人艾倫•馬斯克(Elon Musk)

艾倫•馬斯克(Elon Musk)可以稱得上是全球最為勵志的創業家。如今,他經營著兩家正在改變世界的公司,分別是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同時他在家用光伏發電公司SolarCity擔任董事長的職務。

馬斯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讀過的書成千上萬,這裡面既有英國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的史詩奇幻小說的經典之作——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也有很多哲學書籍,但馬斯克真正喜歡的卻是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代表作《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年少時,馬斯克在讀《銀河系漫遊指南》之時就曾嘗試著找到宇宙中屬於自己的位置。《銀河系漫遊指南》帶給馬斯克最大的感受就是: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難,因為我們提出的問題或多或少的都帶有自己主觀或者認知的偏見,所以很難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正確的問題。

Twitter和Square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

Square的每一位新僱員都會收到多西準備的歡迎大禮包,那裡面肯定有一本體型頗大的「紅寶書」,這本書也是多西最喜歡的書籍——阿圖爾·加旺德(Atul Gawande)的《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加旺德是一名醫生,同時也是《紐約客》雜誌的作家。在這本書中,加旺德的論點是:清單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應對各種複雜情況。為了增強說服力,他還列舉了很多例子,橫跨醫藥產業、科技領域,甚至包括災難救助的案例。多西對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一書推崇有加,還在自己的Tumblr上面引用了一段關於風險投資家如何選擇初創企業進行投資的精闢論斷。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編寫的《喬布斯傳》裡面列舉了很多對喬布斯帶來較大影響的書籍,這裡面有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名著《李爾王》(King Lear),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創新者的困境》(Innovator's Dilemma),日本禪修大師鈴木俊隆(Shunryu Suzuki)的《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 ),邱陽•創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波羅摩漢娑·瑜伽難陀(Paramahansa Yogananda)的《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以及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 Dick)。

在這眾多的書籍中,有一本書對喬布斯影響比較特殊,因為這本書直接促成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奇的合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該書也促成了蘋果公司的誕生。這本書就是羅恩·羅森伯姆(Ron Rosenbaum)在1971年出版的《小藍盒的秘密》(Secrets of the Little Blue Box)。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39

推薦一本很牛的書 Value-hunter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2v41g.html

“數字信徒”是今年我看過最好2本書之一,

用玩21點的方式經營,

註意2點:

1.知道方差的魔力,生意就是要堅持。

2.做生意記住2句話,第一現金流為王,第二永遠記住第一句話。

即使公平的賭局諸如1/1的,錢少的那位也完蛋。

21點絕不是賭博,是靠譜的生意,

馬凱文本能覺得做期貨竟是是賭博,

不簡單!

理性已經深入骨髓,

想和價格/市場玩那是送死,

10個交易日就是漲跌1024種組合,千分之一的概率全押對,

別說一年了。

生意最忌諱的事情,這2點我都犯過,刻骨銘心,

最後脫了幾層皮活下來,

看了這本書真覺得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74

一本談失敗的書 為何能影響蓋茲一生?

2015-02-09  TCW 
 

 

一本絕版了四十三年的老書,為什麼會成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心目中最棒的商業書。而這本書的主題,竟然是失敗!

  這本書的書名是,《商業冒險》(Business Adventures)。二○一四年七月十二日,蓋茲在自己的部落格讓這本書重出江湖。

  一九九一年,當時才三十六歲的蓋茲,第一次見到巴菲特。他要求投資大師推薦最愛的商業書。巴菲特立刻回答他:約翰.布魯克斯(John Brooks)的《商業冒險》。蓋茲聽都沒聽過,因為書早就絕版了,「我會把我那本寄給你。」巴菲特說。

  二十三年過後,身價七百六十億美元、高居世界首富的蓋茲自承,《商業冒險》是他這輩子讀過最好的商業書,作者布魯克斯則是他最愛的財經作家。

  蓋茲開了金口,出版商重新出版這本書,立刻登上亞馬遜(Amazon)網站商業書籍排行榜第二。美國《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分析,布魯克斯能不帶偏見的處理新聞素材,推翻大眾對財經事件背後原因的錯誤認知。

  布魯克斯,拿過三次象徵美國財經新聞界最高榮譽的傑瑞德‧羅伯獎(Gerald Loeb Awards)。有意思的是,這位嫻熟華爾街的財經作者,所講述一九五○、六○年代十二個影響後世甚深的事件中,絕大多數的敘述並非成功,而是慘敗!

  為何老的失敗案例,會有影響力?蓋茲說,「商業上許多面向確實已經改變,但最基礎的核心則否。」

看全錄的興衰史從創新者魔咒,反思微軟不敢冒險

  蓋茲眼中最具啟發性的故事,是全錄(Xerox)。全錄花了十四年,投資約略同期營收兩倍的資金,成功研發出現在大家常見的影印機,讓美國複印文件量,從之前油印年代的每年兩千萬份,暴增到一九六○年代的九十五億份,全錄股票市值由無名小卒攀上全國第十五名,是那個年代最輝煌的商業成功。

  之後的全錄,資助了與影印機本業無關的大量研發計畫,包括電腦圖像介面及網路。但全錄主管們認為這些發明與核心事業無關,不將它們商品化。隨著影印機對手崛起,未開發新戰場的全錄陷入長達二十年的衰退,近幾年才站穩腳步。

  「全錄是所有科技業界人士都必須研究的案例。」蓋茲說。事實上,全錄對蓋茲深具意義。蘋果(Apple)挖來全錄團隊,推出市場上第一個商用化電腦圖像作業系統。沒多久,微軟也由純文字的DOS系統進化為圖像式的Windows視窗系統,被蘋果指控抄襲。但在蓋茲心目中,自己「取經」的對象一直是全錄而非蘋果。

  「我要求自己一定要避免這種情形在微軟發生,要確保公司能持續從研發成果中創造出大機會。」蓋茲說。

  這確實是很難的平衡,要讓公司有如全錄般顛覆性的創新,但又要讓每個研發投資都有所收穫,這導致員工難有大的冒險,因為首先被衡量的就是報酬率。

  現在回頭看,微軟稱霸PC(個人電腦)數十年,但這十年來PC時代已逝,微軟卻因公司組織日益龐大,陷入了創新者魔咒,接連錯失了網路興起、搜尋引擎,並在行動裝置受挫。微軟希望每個投資都能帶來報酬,不要重蹈全錄的覆轍,但卻讓微軟走入另一個陷阱:不敢太冒險。

看奇異的公司治理好人為何會幹壞事?經營者都該讀

  另一個案例,是一九五七年時的福特(Ford)汽車。書中以最長的篇幅,敘述當年強大的福特汽車如何在愛德索(Edsel)新車系慘遭滑鐵盧(詳見五十八頁書摘)。

  「全錄、福特都是商業教科書上的經典  教案。」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分析。

  選人最注重正直、誠信的巴菲特,則對書中企業經理人「走歪路」的情節,最感興趣。「當你讀到,一些企業界還算頗體面的人如何開始幹壞事,真是非常有趣。」巴菲特舉奇異(GE)公司故事為例,該公司高層在公司明文規定,不可與同業共謀抬價時,依然涉入聯合定價,最後導致好幾位主管離職,並被判鉅額罰鍰,「所有公司經營者都該來讀讀。」

  作者栩栩如生描述,奇異主管在宣讀公司的禁止聯合定價條款時,一邊眨眼,暗示條款只是裝飾用,心領神會的屬下,往往很快就跟對手搭上線,聯手抬價。

  故事中的細節,呈現公司經理人在面臨挑戰時的堅強與脆弱、自私與眼光短淺,讓巴菲特看到人性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是能從商業上會快速學到的重要教訓,」蓋茲說。這也讓巴菲特在投資公司時,先看經營人的能耐與品行,再看財報。

  說穿了,書中打動首富的,不是失敗,而是導致失敗的人性。難怪巴菲特說,它簡直是為蓋茲所寫的,也根本是為自己所寫。「它呈現出人類天性,是作品為什麼能通過時間考驗的原因。」蓋茲感嘆。

【延伸閱讀】5個經典案例教你從失敗中學更多

■ 福特「愛德索」車系的命運 (史上最貴新產品上市教訓)

事件:一九五○年代新車系愛德索只賣出10萬多台,虧損達100億元,每股淨利因此腰斬

  省思:強大企業當心患大頭症!若能正視敗北關鍵,仍可以倍數賺回來

■ 德州海灣硫磺公司股價疑雲

  事件:挖到值錢礦脈的消息公布前,公司高層到挖礦工人紛紛事先買進股票,成為股市內線交易經典案例、投資人保護中心教材

  省思:投資人若只聽消息買股票,聽到假消息會賠錢,聽到真消息則會觸法吃官司

■ 全錄如何走向顛峰

  事件:重壓一項跳脫框架的科技,獲得極大成功,但輕忽研發出的新創成果,導致衰敗

  省思:如何讓大象般組織還能繼續創新,至今仍是大企業的課題

■ 奇異公司主管集體「溝通不良」

  事件:數名主管涉入與同業聯合定價,法庭攻防時以溝通不良作辯護,最後以離職與鉅額罰款收場

  省思:高層睜隻眼閉隻眼,底下揣摩上意,企業將難防弊端

■ 固力奇對國際乳膠案 (企業營業秘密法重量級判例)

事件:固力奇太空衣研發主管跳槽對手國際乳膠公司,被老東家告上法院,最後獲判無罪,但限制不可使用原公司專利技術

  省思:正當的跳槽與違法洩密往往只在一線之隔,台積電與三星官司現正激烈交鋒,同樣的兩難只會不斷上演

  資料來源:《商業冒險》整理: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68

兩岸房產鉅子 最想推薦對方的書

2015-03-02  TCW  
 

 

二○一五年伊始,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即在臉書上宣布,今年是與書為伍的「閱讀之年」。

讀書,不是只有自己讀的樂趣而已,跟好友分享好書,更能讓樂趣加分。周俊吉,台灣信義房屋創辦人;馮侖,中國「房產教父」,兩位深交近二十年,除了業務合作,也是愛書的「文藝青年」,兩位都有每天必讀書的習慣。

兩位房產界鉅子接受本刊專訪,介紹自己最想推薦給對方的一本書,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以下為他們的口述內容。

周俊吉推薦:《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起用感性的腦袋想老人吧!

馮侖讀過的書很多,如果要推薦,我想到作家簡媜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簡媜的文筆那麼好,透過幽默、戲謔、感傷的語氣,書寫老年的各種狀況,寫她親身經歷的,寫她看到的、認識的,或她照顧的長輩,也提到需要照顧老人的下一代,我想閱眾應該很廣。

她有一段話寫得滿好的,從小孩一出生,我們就可以看到育嬰百科之類的書,包括我在內,為了養育我家老大,也買很多書來看,可以照書養。其實,從生、養、產前、產後、就學後,都有很多教導小孩的書,但是談老病死的書卻非常少。看到很多她寫的案例或故事,就會覺得:為什麼有人會老得這麼辛苦,這麼沒尊嚴?

作者和馮侖的年齡差距不大(編按:簡媜一九六一年生,馮侖一九五九年生),我想同年齡的人應該會差不多的感覺。

印象比較深的是,簡媜一開始講到,自己在街上的感覺,看到人家怎樣過馬路(編按:簡媜過馬路時,默默計算一個號誌的時間內,馬路上出現多少老人、最老的是誰,以及老人過馬路時令人心驚膽跳的畫面)這種情景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但,如果是我們在車上看到老人過馬路,又能怎樣?好像也不能怎麼樣,就算你扶他過一小段馬路好了,你又能扶他更長的時間嗎?

這本書會讓人有一種感覺:(老)這種現象好像隨時隨地都在,雖然我每天來上班,看到的都是比我年輕的人,但一離開工作場域,我會產生一種很豐富的感覺:在我們的社會中,(老)這種情況已經非常普遍。我覺得這種感覺很需要被喚醒,要更有系統的發展「老人照護」,像我們造房子,就要把「無障礙設施」列為解決方案。

兩年多前,我們在政大舉辦一個研討會叫「老人住老宅」,後面打上一個問號,台北現在(屋齡)超過三十年的房子比例很高,超過六十歲的老人比例也高,老房子不是不能住,但很多設施不利於老人,如果兩個問題分開看,只是談老人,好像還好,只看老宅的問題,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但若疊在一起,就顯得很尖銳。

老房子通常沒有電梯,面積也沒很大,輪椅也很難進去一般的衛浴空間,所以老人就要被關在那二十坪的地方,一年可能下樓梯不到幾次,因為要等人家背下去,老人大概也不希望要一直麻煩別人,這樣很沒尊嚴。 老人、老宅分開談,是兩個很理性的話題,但結合在一起討論,大家內心感觸都比較深。

以大陸來說,老齡化速度也很快,未來「老人照顧老人」(老兒女照顧更老邁父母)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如果從內心感觸出發,和從利潤、營業額的角度來做養老事業出發,不一樣的動機,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對客戶幫助和意義就會不一樣。

馮侖是思想、觀念很先進的地產商,如果能從這麼感性的一本書,去思考養老事業,出發點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要不然,我們對養老事業的老人,可能也只是照豬養。

馮侖推薦:《從逆襲到稱王》──顛覆真的比較好?來看這本書吧!

這本關於銀髮生活的書,如果是台灣唯一一本(談老病死的書),我一定會買。不過我現在對(老)這件事情還不是太敏感,因為我每天都在出差、工作。

我比較建議周董看我一位朋友的書《周鴻禕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中信出版社出版。(編按:台灣名為《從逆襲到稱王:周鴻禕的互聯網方法論》,大是文化出版)

周鴻禕為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奇虎三六○」的董事長,他比較另類,一直和人家打官司,但是很厲害,看問題總是比較不同於常規。其他三家互聯網老闆,也接觸媒體講過(自己的主張),但周鴻禕是大陸第一位出書的互聯網老闆。

雖然很多人在談互聯網,但他講的比較全面,所以我會願意推薦,周董可以看看中國互聯網老闆寫的書,視角有什麼不同,聽聽他的講述,會很有意思。

我認為,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是第六章「互聯網方法論」談「微創新」的概念,雖然他講互聯網領域的事情,但從我們這個領域(房地產)來說,這本書也可以糾正一個觀念:一般老闆講創新,喜歡講顛覆性的事情,但他提倡「微創新」的概念,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不要迷信顛覆,把產品細節和客戶體驗做得更好,細節上每天都有進步,其實更重要。

他強調這個,對房地產領域也有很大的啟發。房地產是個傳統產業,我們這行業,一般都是自己做個產品,再通過推銷渠道把他賣掉,比較是按照假想的客戶需求去推廣給客戶。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他強調的是客戶體驗,這本書一開始就講到互聯網的核心是「產品體驗」,互聯網上常有產品體驗,對現在的我們(房地產)來說也是,不管是線上、線下的,甚至是「試住」。中國現在有些地產商,先讓你住進去,看看感覺怎麼樣,這就是體驗。

通過體驗,得到口碑,再透過口碑加以傳播,擴大客戶認同,再來做銷售,等於是從C2B(客戶對企業)的角度想問題。以前我們講銷售,只是從B(企業)的角度去想問題,現在要C(客戶)的角度看問題,這是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萬通台北二○一一」(萬通在台第一案)這個案子,在這本書出來之前,已經接近尾聲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收尾後,怎麼從體驗的角度,讓客戶提供一些改進的意見,帶動下一波的銷售和出租。

其實現在大陸很多公司在互聯網裡,有很多顛覆性的東西。現在互聯網(對房地產)影響最大的,實際上就是仲介的部分。中國現在租房、買房、二手房、貸款,在網路上都可以做了,我不知道台灣是不是也是這樣?我想這是可以介紹給周董看一下的。

【延伸閱讀】周俊吉加碼推薦》看簡吉,掀開塵封台灣史

除了簡媜的著作外,周俊吉還推薦了另一本傳記給馮侖:《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介紹農民革命運動家簡吉一生的故事。

原為小學老師的簡吉,其子為大眾集團創辦人、「經營之神」王永慶的女婿簡明仁。他畢生投入農民運動,對抗日本殖民政府、國民政府,最後慘遭國民黨槍決。他的故事一度被掃入塵封檔案中,直到作者楊渡整理出其歷程,並撰寫此書,才能重見天日。

由於簡吉被視為「台灣共產黨」成員,故國、民兩黨都不喜歡碰觸其歷史,這本書出來之前,這段歷史在台灣幾乎是消失的,「不過影響力絕對長存。」周俊吉說。

無巧不成書,馮侖對於有關台灣的歷史、人文、農業推廣類書籍也情有獨鍾。他以往接觸的台灣史,以荷蘭統治、日據時代居多,少了農民運動進化史這一塊。現在這本簡吉的書彌補了缺口。從這次推薦書單可發現,周俊吉果然深懂好友的心。

(文●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44

她寫的書,被哈佛商學院列為必讀 台灣媳婦史宗瑋 變星巴克最年輕女董事

2016-07-18  TWM

台灣媳婦史宗瑋在美國矽谷頗為知名,不僅事業有成,她在二十九歲時,便獲邀擔任咖啡連鎖店龍頭星巴克的董事,這位曾經連英文都說不好的移民第二代,如何寫下自己的傳奇?

撰文•周岐原

按掉鬧鐘,迅速起身,史宗瑋緊湊的一天從清晨五點開始。身兼母親與創業者,她忙碌個不停,但她另有一個獨特身分:星巴克(Starbucks)的獨立董事。在星巴克目前十二席董事中,只有兩位女性,史宗瑋是十二人最年輕的,她當上星巴克董事時,年僅二十九歲,極可能還是當時全球最年輕的女性董事。

女性成為上市公司董事,有多難?二○一五年,MSCI最新統計顯示,在MSCI世界指數追蹤的一六二一家公司裡,女性董事(含獨立董事)只占所有席次一八.一%,這意味著全球逾八成董事,仍由男性擔任。

三十四歲的史宗瑋,成就不僅於此,世界經濟論壇提名她為「全球青年領袖」,《財星》(Fortune)雜誌將她評為二○一一年全球「最具權勢女企業家」;她撰寫的《臉書時代》(the Facebook Era),被翻譯為十多種語言,是哈佛商學院指定教科書。

她,怎麼辦到的?

「她棒極了(She's awesome)!」臉書營運長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接受《財星》訪問時,毫不保留她對史宗瑋的讚譽。她並且形容,兩人見面時,「史宗瑋會提出有趣的想法,或值得深思的問題。」事實上,年輕的史宗瑋在事業上衝勁十足,積極、主動求教的態度,讓桑德柏格辭去星巴克獨董時,推薦的繼任者就包括史宗瑋。最後,由史宗瑋雀屏中選。

有天分、努力不等於成功

「你得要比別人更靈活、創新!」史宗瑋是道地香港人,她四歲時,舉家從銅鑼灣移民美國,史宗瑋的父母,在香港擔任數學教授和美術老師,但剛抵達美國時,兩人都找不到性質相近的工作,後來父親輾轉成為電子工程師,母親則繼續任教。

等到了入學年齡,史宗瑋直接被編入「語言障礙班」,從一遍又一遍練習正確英語發音,開始她美國求學的第一堂課;看著父母為生活奮鬥,她積極向學,學業成績一直都很優異,甚至申請上號稱「全美排行前十」的伊利諾州數理高中(IMSA)。

在IMSA,向來成績優異的她初嘗挫折,這所學校專門培育數學與科學精英,每年只收二百五十名學生,史宗瑋身邊的人都是數理好手,過去是數學競賽常勝軍的她,在這裡卻連申請加入數學學會都被拒絕。「從前我以為,有天分加上努力就會成功,但原來這種人太多了;想要成功,你還要比別人更靈活、更創新」,史宗瑋強調:「這對我影響很大。」史宗瑋的青春期,似乎比一般孩子苦澀。她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坦言:「我最煎熬的時候,應該就是高中。」原來,她不但在學業上面臨高手如林的壓力,父親也在此階段失業,「在美國念大學非常花錢,我一方面必須盡量維持成績,同時還得兼職工作。」

勉勵全球年輕世代

「別受限於自尊,從最基層做起」史宗瑋沒浪費時間抱怨,她考進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研究中心「費米實驗室」(Fermilab),兼職程式技術員。沒想到,這段壓力重重的日子,反而奠定她主修資訊科學,日後走向互聯網創業的基礎。

「我父親總是勉勵我保持樂觀,他給我的三個建議是:掌握機會和實力(capabilities),給自己激勵(motivation)。」她強調:「千萬別受限自尊心跟工作的職稱,而不敢從最基層做起。」史宗瑋說,這個建議應該也適用於全球年輕世代。儘管許多年輕人不滿社會現狀,但她認為,互聯網仍然有巨大的潛力等待開發,對從小慣用社群媒介的年輕人,這是與生俱來、其他世代難以替代的雄厚本錢。

秉持父親教導,史宗瑋在史丹佛資訊科學系以第一名畢業,後來靠成績爭取獎學金,再赴英國牛津大學修讀互聯網碩士。還沒從牛津畢業,就有一家網路公司聘請她擔任產品總監。

職涯起步順遂的她,在○七年回香港探望祖母時,埋下創業的種子。她回憶,當時家人擠在香港一家小館吃雲吞麵,她聽見兩位男性討論臉書的網站設計。那時,臉書註冊用戶不到三百萬,相當於目前十六.五億用戶的千分之一,但相隔半個地球之遠,竟也有人對臉書的互動功能感興趣,史宗瑋當下猜想,這個網站未來創造的人際互動,爆發力將遠大過預期。

回美國後,她研發了首個臉書商用程式「Faceconnector」,只要用戶按下同意,企業就能在自家臉書頁面分析用戶資料,藉此提高銷售效率。這個程式大獲好評,吸引許多企業上門求教,詢問她該如何有效經營社群網站,這也是史宗瑋後來提筆寫下《臉書時代》的直接原因。

等到○九年,金融海嘯剛落幕,史宗瑋就不顧家人反對,辭職與史丹佛同學一起創立傳聞社群(Hearsay Social)。他們鎖定金融業者、協助其管理各個社群平台,並建立篩選機制,讓業務員可從臉書、推特等公眾頁面,快速找到潛在客戶。例如一位即將當爸爸的年輕男子,到某理財顧問的臉書粉絲團按讚、索取資料,傳聞社群就能快速從他的個人動態,連結適合新手爸媽的財務方案,改善溝通效率。當年在雲吞麵店聽到的對話,讓史宗瑋堅信這是一門大有可為的生意。

創業以來,史宗瑋展現了決心與毅力,她每周平均工作超過一百小時,直到半夜才休息。她深知,在矽谷,女性創業家比男性更難以成功,只能加倍努力,「你不會敷衍你新創的公司,也不會敷衍你的家人,所以你只能委屈你自己。」史宗瑋說道。

一開始,史宗瑋鎖定排行財星五百大的龍頭企業,為他們打造社群網路的經營策略;另一方面,她還要爭取創投資金。「我遇到很多挫敗,但我能做的就是,每一次都更全力以赴。」她毫不遲疑地說。迄今,公司已獲得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等知名創投入股,融資金額累計達五一○○萬美元。

全球逾20家機構,都用她的服務下一步,準備開拓亞洲市場那麼,花錢聘請傳聞社群,效果到底如何?排行全美五百大、專為基督徒提供理財諮詢服務的非營利組織Thrivent Financial,儘管員工在臉書、推特、WhatsApp等工具間疲於奔命,仍不斷收到投訴,客戶從社群網站上,總得不到滿意的服務。該公司與傳聞社群合作之後,不但可即時回應投訴,總管理時數也銳減七五%;而且一年後,該公司的會員人數就顯著增加二二%。類似的成績,讓史宗瑋所創立的公司很快打開知名度。

如今,包括安盛人壽(AXA)、紐約人壽、知名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任職的駿利資本(Janus Capital)在內,全球超過二十家機構、十三萬名業務員,都使用傳聞社群的服務。今年四月,她回到老家香港成立分公司,準備進軍亞洲市場。史宗瑋認為:「社群網路經濟並非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從一介移民到矽谷知名人士,史宗瑋坦承,她還沒學會在工作和家庭生活間取得平衡,而且她對工作的狂熱,從一個例子可以窺見:為了參加《財星》雜誌的全球影響力女性高峰論壇,她甚至延遲了蜜月旅行。

史宗瑋的另一半丹尼爾(Daniel Chao)來自台灣,也是移民第二代,他比史宗瑋更早創業,離開知名諮詢機構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後創業,如今是一家神經科學公司的執行長。忙碌的兩人如何經營夫妻生活?專精社群媒體的女企業家和夫婿有項協議:「當我們出去吃飯的時候,兩個人說好了,我們都不帶手機。」史宗瑋笑說。

史宗瑋(Clara Shih)

出生:1982年

現職:傳聞社群

(Hearsay Social)

執行長

經歷:Salesforce.com

產品總監、

星巴克獨立董事

學歷:史丹佛大學碩士、

牛津大學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27

又一名對華貿易鷹派崛起:讀懂特朗普要看他的書

名不見經傳的經濟學家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一時間刷爆了各大媒體的網站。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當地時間21日宣布組建一個新機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並任命納瓦羅為該委員會主席。

這位此前僅在極小關註中美貿易政策專家圈中才“大名鼎鼎”的納瓦羅,為何引發如此高的關註?

早在特朗普當選之日,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韓磊(Paul Haenle)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就指出,目前可知的一位在中國經濟政策方面有可能對特朗普產生影響的人士——加州大學厄文分校經濟學教授彼得•納瓦羅,在他的文章中表現出令人擔憂的傾向。

納瓦羅此前在中國方面有三本著作,其中最後一本《致命中國》(Death By China)被制作成紀錄片。特朗普在任命的聲明中表示:“我在許多年前讀過納瓦羅有關美國貿易問題的一本書,並對他的論證的清晰性和他的研究的徹底性印象深刻。”

“他已經預先記錄了全球主義對美國工人造成的傷害,並為恢複美國中產階級鋪平了道路。作為我任內的貿易顧問,他將承擔重要角色。”特朗普說。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致力於中美貿易研究的資深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表示,特朗普此舉揭示了他將堅持此前在選戰中有關中美貿易以及其他問題強硬表態的承諾,在短期內中美貿易摩擦存在風險。

對華鷹派納瓦羅是誰?

按照納瓦羅的自我表述,他是一個“里根-特朗普式民主黨人”。

特朗普轉型團隊將納瓦羅描述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經濟學家”,他將“制定縮小貿易赤字、擴大經濟增長,並阻止工作外流的貿易政策”。

納瓦羅畢業於哈佛大學,長期研究對華貿易,並對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尤為介意,此前他曾稱美國對其他國家收取高額關稅的做法並非貿易保護主義,而是“防禦性”貿易舉措。

上述資深經濟學家對第一財經表示,納瓦羅畢業於哈佛大學,經受過嚴格的經濟學學科教育,應當算是一位經受過訓練的經濟學家,但是他後期的著作所反映出的問題,又令人對他的經濟學能力產生了懷疑。

盡管如此,納瓦羅仍然是特朗普經濟團隊中唯一一名經受過正統經濟學訓練的經濟學家,他在2016年8月正式加入了特朗普團隊,在之前甚至都沒有同特朗普見過面或進行過電話交談。

根據納瓦羅的敘述,他同特朗普此前交換過信件。不過在此之前,納瓦羅就在不同場合支持特朗普,並在報紙上闡述他對於貿易的觀點。他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指出他在教學中得出了他對於中國的看法,“我在21世紀初開始註意到,我的許多有工作的(前)MBA學生都徹底失業了。隨著我開始更深入地觀察,所有的緣由都指向中國。”

在一篇美國媒體的評論文章中,作者認為要“在納瓦羅這里讀懂特朗普”:“如果你希望讀懂特朗普在中國方面的看法,那麽就看看納瓦羅寫的書。”

納瓦羅還在不少署名文章以及他在選戰時期同當下的美國商務部提名部長羅斯共同撰寫的白皮書中,闡述了他對於貿易和中國的看法。

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針對特朗普對中國和墨西哥等國收取45%關稅的威脅,他表示:“特朗普將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在貿易方面使用貨幣操縱或其他非法出口補貼的貿易夥伴征收關稅。”

在上述有關貿易的白皮書中,納瓦羅和羅斯則指出,將削減美國貿易赤字並增強美國制造業能力,以此強化美國經濟增長,並回到GDP每年增長3.5%的水平。

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是幹嗎的

特朗普21日宣布組建的新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又承擔了何種任務?

特朗普過渡團隊在聲明中表示:“組建國家貿易委員會顯示了當選總統振興美國制造業,讓每名美國人都有機會獲得體面工作和體面工資的決心。”

具體而言,該新機構將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等現有機構形成補充作用,且特朗普團隊表示該機構將專註於增強美國制造業並在基礎建設和國防工程方面引導“買美國貨,雇美國人”計劃。特朗普過渡團隊表示,這是歷史上白宮首次設立一個專註於制造業的辦公室,這意味著特朗普將遵循他在選戰期間許下的承諾。

不過外界對於國家貿易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之間授權如何區分仍不清楚。目前特朗普團隊方面的人士表示,提名商務部長羅斯將在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方面扮演最中心的角色。

盡管如此,特朗普在貿易方面的團隊仍存在著“自由貿易派”和“貿易限制派”之爭:納瓦羅和羅斯都主張增加貿易限制,目前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代表職位的強力競爭者之一的諾柯鋼鐵(Nucor Corp)前首席執行官迪米可(Dan DiMicco)也是一位“貿易限制派”,此外特朗普還任命了三名具有豐富對華鋼鐵反傾銷經驗的律師加入美國新政府的貿易團隊。

早在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各鋼鐵協會就密集同特朗普的過渡團隊接觸,遊說其尋求更嚴厲的貿易防禦措施。譬如包括諾柯鋼鐵等會員企業的美國鋼鐵產業協會(AISI)則表示,會在此方面繼續做出努力,並指出迪米可是一位鋼鐵產業的堅定擁護者。

另一方面,即將領導國家經濟委員會的科恩(Gary Cohn)則更加傾向於支持自由貿易,而特朗普目前正在考慮的經濟顧問委員會領導人庫德洛(Kudlow)也是一位堅定的自由貿易支持者。

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如果針對貿易赤字問題制定政策,則有可能導致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而另一方面特朗普任內的貿易赤字擴大從理論上來說幾乎無法避免:特朗普承諾將減稅並擴大基礎建設,而為此產生的財政刺激所帶來的財政赤字缺口需要從國際資本市場借入資本進行彌補,這在貿易項下將帶來進一步的貿易赤字擴張。

美國著名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貿易政策研究負責人艾肯森(Dan Ikenson)表示,納瓦羅對於貿易的觀點是“危險、具有誤導性,並充滿零和博弈”,且有可能面臨來自總統團隊內部的反對意見。

“特朗普希望經濟增長,希望人們愛戴他,但是如果實施納瓦羅降低貿易赤字的瘋狂計劃,實現‘平衡貿易’,這將導致資本外逃,國外市場拒絕美國商品進入,並導致經濟崩潰,”艾肯森表示,“我希望這可以令國會共和黨人公開反對,並中和特朗普任內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7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