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高的市盈率才算合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82t7.html

靜態地看市盈率代表著回收投入資本所需年數,若不考慮盈利的波動性,30倍的市盈率就意味著需要三十年才能賺回初始投入成本。增長率越高,回收投入成 本所需的年限越少,所以高增長的企業可以享受較高的市盈率。市盈率的倒數相當於靜態的資本投資回報率,應該高於長期國債利率,現在中國五年期國債年利率為 6.34%,靜態計算市盈率應該低於20倍才算合理。 但是計算市盈率時還要考慮利潤增長的因素。當PEG為1時,無論市盈率為多少,收回投入資本的年限都在十年左右,因此PEG=1是較合理的估值。美國 最偉大的幾個企業的長期利潤增長率為:菲力浦莫里斯為14.75%,默克13.15%,輝瑞12.16%,可口可樂11.22%,IBM10.94%,寶潔9.82%,高露潔9.03%。標準普爾500指數表現最佳的20家原始企業平均長期增長率為9.7%。中國最優秀的幾個企業自上市到2006年的複合 增長率:萬科35%,茅台34%,雲南白藥27%,伊利26%,張裕23%。雖然中國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期,企業成長速度高於美國,但歷史經驗證明若以十年 時間為週期,企業的複合增長率要高於30%仍然很困難,特別是對於一些已經上規模的企業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絕大部分股票常態市盈率不應該高於30 倍。長期增長率高於40%的企業更可謂鳳毛麟角, 30-40倍基本上就是市盈率合理區間的極限。 雖然不能簡單依據市盈率判斷股票的估值水準,但市盈率仍然是研究估值的重要參考資料。市盈率不能靜態地看,也不能孤立地看,市盈率的合理區域要結合企 業的各方面基本面資訊進行綜合研判。但從歷史和常識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大致的合理區間,例如一個持續穩定增長的企業20倍以下的市盈率買入是相對安全的區域,而絕大部分60倍 市盈率的股票則不可能有安全邊際。科技日益發達,社會效率和生產效率的日漸提高使企業更容易獲得高速成長的機會,資產證券化程度越來 越高,這些因素導致現代資本市場股票溢價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格老時代十倍以下的市盈率很常見,巴菲特時代美國十幾倍是常態市盈率,近年來漸漸接近20倍的 水準。但是世界各國歷史經驗表明,30倍以上的市盈率水準通常都是不可持續的。 市場的大幅波動容易改變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市場估值的不斷提高和樂觀情緒的蔓延使投資者不知不覺中願意接受越來越高的市盈率水準。2005年以前40 倍PE已經是令人恐懼的高估值,兩年牛市後投資者開始適應了60倍以上的高估值,而40倍卻成為了低估。如果一項投資需要40年甚至60年才能收回成本, 是好生意嗎?投資系統和原則應該是相對固定的,估值標準不應該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改變。 日本經濟泡沫和互聯網泡沫時代投資者聲稱:“這次是例外。”結果它們都毫不例外地按照價值規律破裂了。美國“漂亮五十”平均市盈率四十倍時,市場一片樂觀,認為這種狀況會一直延續下去,結果還是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暴跌。相信這一次中國也不會例外。 估值總有極限,但並不是說一定要賣出象茅台這種最優秀的企業以躲避將要到來的下跌。優質企業的股票估值並不一定以股價暴跌的形式進行修正,而且長期而 言持有優質股票並不會帶來虧損的風險,反而仍然能獲得良好的回報。即使產生大的波動,其實質無異於平時的正常波動,只是幅度較大而已。從另一個角度看,投 資做大概率事件肯定沒錯,當過度高估的確定性很高時,賣出並不會帶來踏空的風險,也是理性的選擇。所以當優質股票過度高估時,長期而言持有與賣出風險其實 都不高。關鍵是能透徹地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對股票價格所處的估值位置有準確的定位,具體操作則取決於投資者的個人選擇。 我更傾向於以第一種策略為主,第二種為輔。而資產配置也不失為一種解決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

PEG =1的合理化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ennylim-blog/article?mid=1696沒有人知道自已幾時死,沒有人知道幾時股災,但所有人都可以在股災時唔駛死。沙士爆發初期, 有傳言白醋為家居消毒,白醋即時被搶購一空,每枝售價上漲十倍以上,當人們知道白醋並無消毒功能,價格很快打回原形。Anya Hindmarch 的 I'm NOT A Plastic Bag七月時引起熱潮,很快綱上同樣炒高十倍以上,由於限量發售,現時網上售價,仍高於最初的售價。價格會因短期供求失衡而大幅波動。

PEG(Price/Earnings To Growth) Ratio 這個數據本身並無罪,較高PEG果間無噉抵,較低PEG果間比較抵,只作參考,大家花一點時間往PEG那連結上睇睇,最後一段指出此數據"can be less accurate" ,還有,"there are many variations...." ,從來沒有說PEG=1的做法是合理。

不知何時把PEG=1變成合理,用來擾亂小投資者,以下是高增長股與匯控把PEG=1合理化後的未來五年盈利及PE的列表,假設股價不變,現時買入 PE50倍的高增長股,代表高增長股需要連續五年增長50%,才能超越匯控。由於高增長股的一個特色是低息率,一般低於2%,在龜兔賽跑的五年裡,匯控會 每年比高增長股派多超過2%的股息,五年是合理的推算。高增長股要第六年後才能真正享受其遠高於匯控的50%增長,如果股價真的不變,最佳的做法是先買入 匯控,五年後高增長股成績一一兌現,才沽出匯控購入高增長股。在股價不變的假設下,PEG=1合理化代表增長股能夠在未來六年維持與PE相同的增長。
高增長股匯控
每股盈利PE每股盈利PE
現在$150$10.8813.97
第一年$1.533.33$12.412.26
第二年$2.2522.22$14.1310.76
第三年$3.3814.81$16.119.44
第四年$5.069.88$18.368.28
第五年$7.596.58$20.927.26
延續PEG=1合理化下推論,以上高增長股的PE於50倍是合理的,每股盈利$1,股價便值$50,若此股持續五年保持50%增長,股價將五年不 變,若過了一年後,依然預期未來五年增長為50%,股價便會由$50上升至$75。若增長降至30%(其實也算不錯),股價應該只有當年盈利的30倍,例 如一年後出業績,增長30%,盈利為$1.3,那麼股價便只值$39,一年前買入的話,股價損失$11,再加上高增長股與匯控之間的息差(又或者用定期息 率計,也應該是負數)。

在計算股價的因素後,我們可以概括列出把PEG=1合理化需要承受的風險,在投資期內的任何時間,高增長股都必須在未來5年維持50% 增長,否則股價會有損失。Zoe,請緊記!任何PEG=1合理化的報導,又沒有把以上資料作註腳的作者,他們都是無知的人,又或者是大戶的人,大戶通常是 外資,應用國家的定義,他們都是「漢奸」,以後唔好再睇呢班人的文章。


中鋁現價合理 東尼

2008-08-28  NextMagazine

問:中鋁股價跌至非常低,相當吸引,但我怕商品市場反覆無常,影響其盈利,你認為其前景如何?星獅看來也相當抵買,惟我憂慮中國對地產市道的調控,下半年也不會放鬆,你意下如何?

答:中鋁是國內鋁業的大哥,市佔率近一半,在這個增長中的市場,由於其產能較大,可戰勝競爭對手。這行業近似鋼鐵業,原材料成本應可轉嫁至客戶。

不過,中鋁不以實力撼贏對手,而是採用吞併同業的方法來增加生意,惟一雞死一雞鳴,削弱了我對其信心。

無論如何,中鋁最少應能賺六十五億元,和○四至○五年度差不多,雖則該公司○七年盈利曾高見一百一十億元。以現價六元半計,公司市值八百八十億元,市盈率十三倍半,尚算合理,如能重拾高峰期表現,更屬抵買之選。

我喜歡星獅,它市值雖少,卻有新加坡母公司Fraser and Neave做其強勁後台,就算中國政府暫時緊縮信貸,也支持得住。其資產淨值為每股廿四仙,應能隨時日及優質管理而改善,Fraser and Neave旗下其他附屬地產公司的表現是明證。

問:你既是研究滙豐的專家,可否評論其中期業績?它是否合乎你預期?會否令你改變對其全年表現的評估?

答:我雖然觀察滙豐演化四十年,是其擁躉,說專家就談不上了。

對 滙豐的中期業績,我有點失望,由於美國樓市大幅下滑,要為次按進一步撥備,是盈利倒退的主因,我不認為全部都算得上是虧損。香港之前也出現過負資產恐慌, 本地銀行要大幅撥備,最後卻發現大部分業主沒有斷供,樓市好轉後,部分更得以撥回,令經濟及銀行業加速復甦。不過,我不滿是有其他原因,其一是香港貢獻降 低,雖然和之前一年有非經常性項目有一定關係。

我不懂做盈利預測,寧願作長線趨勢評估。滙豐下半年表現,視乎要再作多少撥備。我期望滙豐賺一百七十億美元,即一千三百五十億元,若估計有誤,便要再作考慮了。

目前判斷次按風暴對大型金融機構的影響,屬言之過早,難料刻下是撈底良機,抑這些機構會永久受創,風光不再。

不過,一如往昔,美國樓市始終會翻身,只是不知何年何月而已。

問:浙江滬杭甬(576)市盈率低,派息高,幾乎無借貸,手頭現金每股廿五仙。中國(香港)石油(135)亦是十多倍市盈率,股息率有四五釐,手頭的現金每股七毫。你對此兩股有何評價?

答:浙江滬杭甬看來的確廉宜,可能買得過。但大陸的公路股,公路並非屬公司所有,只是向政府租用,我對此有所保留。以此點看來,公路股恍如礦股,合約完結後,資產歸零。雖然可協商新合約,但資產不會自然增長。

中國(香港)石油只是其母公司的小玩意,收購時並無石油業務,雖然之後獲批一些合作項目,但對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而言,該公司屬滄海一粟,前途觀乎母公司會否慷慨解囊,董事缺乏話事權。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

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平安保险称富通新方案合理 曾被富通公关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kstock/ggscyd/20090311/10105960287.shtml


  新浪财经讯 据媒体报道,平保集团正考虑法巴提出收购富通银行业务的新方案,并称此方案较之前方案稍为合理。

  近日,有媒体引述接近平保的消息指,富通将会利用出售其银行及保险资产所得现金,作特别股息分派,或留作将来收购。

  早前法巴提出的方案遭平保等股东反对,故法巴提出新方案,以28.8亿欧元从比利时政府购入富通银行75%股权,余下25%仍属比利时政府。

  富通集团发言人MarianneHonkoop前晚表示,公司董事长JozefDeMey于昨日拜会最大股东中国平安(34.22,-0.30,-0.87%)管理层,阐述与法国巴黎银行之间达成的新交易的细节,希望获得最大股东的支持。不过,平安集团发言人盛瑞生昨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未对会面一事置评,表示不清楚高层间是否已经进行过会面,平安集团的态度依然是持续关注,除此外并无其他信息。

  富通股东最初阻止了法国巴黎银行以145亿欧元价格收购富通在比利时银行业务的交易,该交易由比利时政府牵头,不过现在股东们还得就上周末修订的新协议举行投票。中国平安的支持被视为是该交易获得通过的关键。

  但今日有媒体称,平保集团正考虑法巴提出收购富通银行业务的新方案,并称此方案较之前方案稍为合理。

  观察人士称或许富通攻关起了效果。

跌九成很合理 王雅媛

2009-04-21 HKHeadline





真 明麗(1868)剛公佈了○八年全年業績,全年賺了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左右,即是每股賺一角八仙。相比起○七年,全年少賺了六成。再把業績分為○八年上半 年跟下半年比較,你會發現其情況更差。集團○八年上半年已經賺了一億元左右,每股賺一角三仙,即是下半年只是賺了三千萬,每股多賺五仙而已。業績十分差 勁,但是其年報並沒有怎樣提到經營上的負面因素,反而,還是不停在吹噓LED照明市場於未來是多麼的美好。

 

行業入門門檻低

其實去超級市場看一看那些燈泡,再用CommonSense去想,都應該想到製造LED並不是甚麼難事。這也代表了這個行業的入門門檻是一點都不高的。○ 七年真明麗首次踏入LED照明燈市場,因為比別人早一步進入,它充份享受了做第一人的優勢,導致其○七年業績非常強勁,全年賺了三億多元人民幣。○七年投 資市場氣氛良好,只要企業當時盈利有增長,大部份投資者便認為其增長一定會持續。三億多元純利,預期盈利保持高速增長,再加上市場氣氛良好,三個因素加在 一起,這樣的真明麗便做了三十多倍市盈率,即是差不多一百億元市值。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行業入門門檻極低,當別人看見那麼好賺時,便紛紛進場。

出來的後果便是產量過盛,導致產品價格大跌,全個行業的毛利率下降。你可能會問一個問題,我家裏或公司都還沒有改做LED照明,市場理應十分之大,沒有理由一年內便出現產量過盛的問題?我的解釋是,照明燈市場跟潮流消費品市場不同,後者的買家講求要追上潮流。

 

前景再好經營也難

例如,MP3機一出,大家便於短時間內由用CD機變了用MP3機。雖然製造MP3機的技術一點都不高,但是因為需求都是來得又快又急,令到這行業頭幾年都 不容易出現產量過盛的問題。相反,於照明市場中,消費者的態度是「可變可不變」。LED照明燈的需求是逐步釋放出來的,因此根本來不及吸收一瞬間爆發出來 的產量。

這便解釋了為何LED照明燈市場前景看似無限好,但是當中的企業卻經營得十分困難。真明麗○八年賺一億三千萬元左右,最樂觀去想,市盈率做八倍,市值剛好十億元。從高位計起,股價跌了九成非常合理。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逢周二見報




A股P/E已达合理水平 曹仁超


http://www.caing.com/UnionNews.jsp?id=100116949&time=2010-02-09&cl=101&page=all


  2月7日,周日。美股1月19日起急跌,情况有如十年前(道指由2000年1月14日的11750点回落到9730点,下跌17%),主因是利差交易call孖展(因期货合约价格的波动而使账户内之“资金净值(Net Equity)”低于“维持按金(Maintenance Margin)”水平时,客户须存入“额外按金”,即俗称的“Call 孖展”)。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引发美元急升,估计有4000亿美元要平仓,令股市、黄金及外币齐跌。全球金融市场市值达140万亿美元,只要任何风吹草动,都造成巨大影响,例如构成泡沫或危机。

  根据SNL Financial资料,过去两年美国各商业银行收益增562亿美元,虽然同期贷款减少23%,理由是美元利率在2008年跌近零,而在去年仍保持接近 零,一旦今年下半年利率略为回升,来自这方面收益将下降;换言之,美资银行前景看淡。花旗估计,主权债券孳息率今年可上升60到70个基点,担心类似 1994年债券危机在今年重演(同期美债上升,日本及德国债券俱挫)。

中美若爆贸易战大件事

  今年1月19日起美股方向已改变(恒生指数早在去年11月18日改变方向,A股更早在去年8月已改变方向)。美股熊市中的大反弹已经完成。

  中国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后,去年第二季开始GDP止跌回升。去年8月人行开始逐步收紧银根,估计今年第三季才见效 (即GDP增长率放缓),股市却即时出现反应。去年3月美国政府批准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到第三季GDP才恢复增长;由于失业率仍高,政府担心一 旦退市将出现“日本效应”(1990至1994年日圆大升,股楼则大挫),暂定今年4月才开始退市。

  上周美国向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及阿曼提供爱国者导弹。看来奥巴马正欲加强“中东油路”的安全性,矛头直指伊朗。去年奥巴马给伊朗改变核武计 划的最后限期是2009年12月,但至今为止伊朗并未改变。这次行动令中东局势进一步紧张,刺激美元上升。美国幅员大,可承受一次或以上的核攻击;反之, 以色列国土细小,一次核攻击便完蛋。因此,在伊朗核问题方面,以色列态度极之强硬。如以色列有任何鲁莽行动,中东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上述因素令油价跌穿 70美元。

  2010年另一令人担心的事是,如美国力逼人民币升值,中美双方的贸易磨擦势必升级。中国眼见1985至1994年日圆大幅升值后,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在人民币升值上打死不肯让步,中美若爆发贸易战,那就是大件事。

  油价方面,2008年147美元高价是投机买盘造成,如只靠经济实力,是无法重见此水平的,去年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支持下,油价亦只能在65美 元到85美元之间上落;金价则有条件跌穿1000美元。请留意路透商品研究局(CRB)商品期货指数,去年2月开始的上升楔形,已在今年1月6日见顶,并 在2月份跌穿,代表商品价格上升周期今年1月结束。去年第四季开始我老曹已建议抛售资源股,并相信商品价格反弹已经完成。

  技术上看,美国楼价只完成50%调整,情况有如本港1997年第三季到1999年第一季这段时间。随着科网股上扬,本港楼价自1999年第二季 起止跌回升,直至2000年第二季;2000年第三季随着科网泡沫爆破,楼价2001年第二季又再回落,到2003年第二季才完成整个跌市;此乃「N」理 论。上述情况相信亦在美国楼市重演,即今年第二季起美国楼价将再次进入回落期。

中国经济未届爆泡期

  中国去年第四季GDP增长率达10.7%,真是太快了,需要冷却一下,目前已进入冷却期,而非泡沫爆破期。继去年超级公路网络建成后,中国再建 设高速铁路系统,估计2020年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上述种种显示,未来十年中国GDP仍能保持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泡沫不断出现并爆破(回 望1970到2010年香港共有七次泡沫出现并爆破)。只有在经济达到高峰后,例如1990年日本人均收入达3万多美元、2007年美国人均收入达 43000多美元,泡沫爆破才令人担心。中国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美元、全国人均收入2000多美元,即使2007年股市泡沫爆破,造成的伤害有几多? 香港“金牌庄家”詹培忠说:年青人跌倒后,很快便可爬起身;中年人一旦跌倒,都是伤的好重;老年人更加跌不得,担心一跌不起。经济亦一样,年青时泡沫爆破 后,捱三、两年又再爬起来;经济处中年,一跌都很停滞(例如1997年香港需要六年才爬起来);但经济老化便跌不得.例如日本自1990年开始二十年仍爬 不起来。

  希腊问题会否引发欧洲债务危机?情况一如2007年4月美国当时最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Countrywide陷入困境事件,须知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希腊在2000年加入欧元区,令经济由动荡变得稳定,利率回落,带来2001到2006年的繁荣期,同时亦带来巨大财赤,2009年已达 GDP12.7%,政府负债等于GDP108%(仍较意大利及日本政府低)。希腊2010年财务需求达480亿美元,相等于GDP15%,如何令希腊财赤 降至GDP3%?希腊问题还算是小的,会否令意大利政府亦出现财务危机,才是核心问题。意大利财赤占GDP5%,负债相等于GDP115%;西班牙财赤占 GDP12%,负债GDP67%,失业率20%……

  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十年期债券孳息率升上4.65厘,过去一个月风险指数已升到第十三位(希腊第三位)。至于美元,短期有沃尔克效应,引发美元 平仓潮,如美国4月开始真正退市,美元仍有一段日子可看好。美国财赤达GDP13%,未来美债息率看升不看跌;加上CPI升幅有限,令美元由目前负利率环 境重返正利率,进一步支持美元汇价。沃尔克回来了,相信将进一步加强监管金融服务业。1933到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勒法案(Glass Steagall Act) 阻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同投资银行分开,这个情况会否重现?如重现的话,可令美股下跌20%,美元则升10%。

  上周美国财长盖特纳提出2010/11年度财政预算开支高达3.8万亿美元,即赤字1.6万亿美元;2011/12年度财赤仍高达1.3万亿美 元;未来十年财赤加起来不少于8.5万亿美元。2010年至今,美国已有十五间银行倒闭,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穷于应付。从美国2006/07 年度政府财赤1610亿美元、占GDP 1.2%,到2008/09年财赤已达1.42万亿美元、占GDP 9.9%,情况愈来愈似日本。去年3月开始虽然美股大升,但美国巨额负债问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恶化。股市到底是开始退潮,还是休息片刻?由现在开始未来 六至十二个月展望,没有人相信美国未来GDP增长率可维持去年第四季水平。换言之,不少美股股价已炒过高,必须调整。代表工业活动的ISM指数则由 54.9升到58.4,为2004年8月以来最高。去年第四季美国制造业是近六年内最好,中国制造业活动亦出现连续十一个月回升,2010年展望制造业仍 保持好景。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政府在2010年一如2009年,仍担当着重要角色。

  1974年12月美国政府取消美国人收藏买卖黄金的限制,当时每盎斯金价200美元,至今升幅五倍不足,不但跑输地产、股市,甚至连债券亦不 如。谁说黄金可以保值?!换言之,一切由时机(timing)决定。例如1970到1980年及2000到2009年,黄金表现出色,但其余日子十分差。 对我曹而言,“Timing is everything”!2010年1月19日起我老曹开始看淡美股,估计标普五百指数下一站可见1030点;当然亦有股份一如三文鱼亦可逆流而上,但沿 途有许多熊等着捕捉它们,逆流而上的三文鱼伤亡率十分高。命运由“选择”决定,每次你选择正确,你便行好运;每次你选择错误,你便倒霉。“策略”是作出抉 择后的应变措施,如发现选择错误,便立即纠正(止损)减少亏损,如选择正确则坚持下去(不止赚)。

后市将呈上落市

  好的投资顾问,应在时局混乱时能为你提供清晰见解,面对困难时叫你咬实牙关捱过它,或在你执迷不悟时提点阁下;当你过分高估自己承受能力时加以 劝告,当你对前景表示恐惧时加以劝导。劝你不要“估市”,只要追随趋势;严守纪律,不要感情用事,买卖以投资回报率决定,而非你如何看后市。一旦大方向正 确,请不要为出现10%调整而烦恼。

  1973-1974年香港超级大熊市,令恒指由1774点泻至150点,跌幅达91.5%。1974年12月到1976年3月19日恒指回升 210%后,一直牛皮到1978年中国政府宣布改革开放政策,港股才再次大升。“年轻”一点的读者亦应经历过1981-1982年大熊市,恒指由1810 点急挫至676点、跌幅62%后,再由1982年12月2日升到1983年7月21日1102点,升幅63%,之后亦出现上落市,一直到1984年7月才 开始再升。至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27日大跌市后之后,恒指反弹至2009年11月18日23099点,升幅达116%,时间长达十三个 月。未来应该有一段日子是上落市。

  1982年8月美股P/E只有八倍,CPI升幅7%(1980年CPI升幅一度达14%)。随着CPI在1998年回落到1%,美股P/E到 2000年曾见四十五倍。八十年代美国CPI升幅在1%至6%之间上落,P/E仍不能大幅升高。九十年代CPI升幅下降,P/E才渐高。美国CPI由 2000年的3.73%回落到2006年的1%后,又升到2008年7月的5.6%,美股P/E在2007年一度高出二十五倍后又急跌。2009年美国 CPI一度出现负2%,令美股P/E在去年3月见十四倍后回升。对美股而言,通胀就是敌人。但对港股而言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港股之中,地产股所占比重较 大。Shiller与标普五百P/E比率今天已是21(去年3月是13),只有在1920年代或2007年10月才如此高。如根据Shiller标普五百 P/E比率看,2010年美股很贵。政府只能创造货币,不能创造财富。去年政府透过创造货币带来财富效应的表象,到底可维持多久?

内地加息潮春节后开始

  有人担心去年全球政府大规模投放货币,可能引发今年物价(CPI)上升,尤其新兴国家如中国。去年12月中国CPI升幅1.9%,为十三个月来 最高,估计今年4、5月份CPI升幅超过3%,甚至有可能见4%。人行自去年8月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排除在年中加息,并让人民币升值,以减低因流动性 过剩推动资产上升。上述是今年上半年内地投资市场所面对的环境;内地A股在公布2009年业绩后的P/E约二十三倍,市净率三点七倍;以预测2010年纯 利计,未来P/E将降至十八倍。以新兴市场标准看,A股P/E已达合理水平,如因货币政策而令2、3月A股回落,第二季起可以吸纳,因内地CPI估计最高 在今年4、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表示,中国CPI升幅高于2.5%便加息;上一次加息潮2004年10月29日开始,到2008年结束; 新一轮加息潮估计春节后开始,在今年年底前估计共加息三次,每次0.27厘。■

  本文由香港《信报》财经新闻提供,为方便普通话读者阅读,略有改动。“曹Sir智库”及“曹Sir金句”,请点击http://www.hkej.com/template/cho/jsp/cho_main.jsp

保價護航合理合法 風語終朝


http://honfung.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27.html


詩曰:「一舞劍器動四方,天地為之久低昂」。樓市有政府舞劍出招,股市亦不乏攪局之舉。股壇長毛David Webb近期頻頻出招,短短兩周,先是劍指意馬(585),使其失蹄停牌。及後,又刺破蒙牛(2319)高層學歷,應是「烹『牛』宰『馬』且為樂」。

缸 湖既有刺客,自亦須有衛股之士。上市公司管理層,多專注於業務發展,有時難免忽略為公司「增值」,提升其股價。

當然,操控股價不足取,但 從公司基本面講述投資故事、增加透明度及公司管治水平、吸引投資者成為股東則完全合理合法。

「唱好」股價,需要內外兼修,缺一不可。內 者,功力也,上市公司一定要有基本的業績支持,內部運作良好,此為內功。外者,招式也。「招」者形象包裝,諸如企業辨識系統(CI system)、信息披露水平、公司透明度、開放形象、與持份者之接觸、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投資者關係、媒體關係等。

「式」者企業與市 場溝通之工具與技巧,上市公司而言,其企業網站、日常媒體監測、分析報告整理、年報及中期報告中管埋層報告之內容詳細及文筆水平、業績發布之新聞稿、與同 業市場信息比較、預測的媒體及投資者答問內容、對市場的分析預測能力,與股評人、投資專欄作家、財經版記者、分析員、海內外基金經理的定期溝通活動。

招 式有盡,但其實變化無窮,如何在招式中,改變時序組合,利用科技提升溝通效率及準備性,做好市場溝通的起承轉合,在大事件的應變中舉重若輕,才能真正做到 在資本市場「名動四方」。


恆指市盈率估值合理 長線投資者放心儲貨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7927


林奇:親愛的《征服股海》忠實讀者:

這幾天大市回調, 昨美股曾大跌逾千點,尾市收報亦跌三百多點!很多股票在林奇眼中已跌至價值區間,吸引至極!

作為長線投資者,有錢儲貨,有錢坐貨的話,大 市已跌入長線投資者的積極部署買入區,雖或有機會低見19000點以下,惟現時港股市盈率約13倍,估值合理,以香港股史而言,出現股災的機會,可能性不 大,尤其是現時僅屬政治市,惟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這個多月屬很好的投資部署期。

謹記:危機正是入市時!
 
不然,林奇掌控 的基金不會大舉買入各優質股及價值股,只要下次大牛市來臨時,現時趁危機市積極儲入的這些股票,定會為各位賺取大把大把的鈔票!
 
記住: 成功的投資者總是孤獨得可以!因為他/她要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自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現在 2萬點樓下還不積極儲貨?難道又要等到下次大牛市時的3、4萬點樓上才「興烚烚」地跟人家去搶貨嗎?別傻別天真了。接火棒就有你份!
 
時 間會證明一切!
 
風物長宜放眼量!

共勉之。

林奇上
P.S. 沒膽量的各散戶投資者亦可以繼續返工,繼續月供您們的優質股呢!


地產惡霸的「合理」期望 林本利

2010-11-04  NM




經過多年討論及諮詢,特首曾蔭權到今年的施政報告,才落實規管「發水樓」,限制地產商日後最多只能發水一成,但要等待到明年4月才正式實施。各地產商(包括港鐵)於是趕搭發水樓尾班車,在限期前蜂擁入則,未來幾年落成的新樓,實用面積恐怕仍然只得六、七成。

1999 年,前特首董建華在未有公開競投的情況下,將數碼港大片優質土地批給長實主席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旗下的公司,興建豪宅貝沙灣,惹來其他地產商的不滿。董建 華為了安撫各地產商,自然要想盡辦法給予特殊優惠。2001年初幾個政府部門,包括地政總署、規劃署和屋宇署向地產界發出技術指引,以環保為名容許地產商 興建大量發水樓。

當時筆者已關注到發水樓產生的問題。首先政府事前並沒有諮詢公眾,便容許地產商毋須補地價(或只須補數百元一呎地價)興建 大量額外樓面,明顯是赤裸裸的利益輸送。唯利是圖的地產商獲得額外樓面後,便會將這些樓面用作興建更多住宅單位,令當時已經供過於求的市場更加失衡。而最 離譜的就是這些特殊優惠,竟然可以有追溯力。地產商可以修改圖則,加建多一、兩成樓面圖利。

須知道任何政策的變動,總有贏家和輸家。過去十年,地產商從發水樓中獲得過千億元額外收益,現在只不過是制止他們繼續賺取不義之財。最可笑的是地產商還說不排除司法覆核政府的政策;又說在投地時有「合理」期望,已經把發水成分計算入地價之內。政府限制發水樓,對他們不公。

但實情是自2001年起至2009年,政府批售的1,067公頃土地,只得56公頃是透過拍賣及招標出售,佔總數約5%。其餘九成多的土地,是透過私人協約(例如港鐵上蓋土地)及契約修訂方式(例如將巴士廠或煤氣廠改建住宅)批出。

 

這 九年間,地產商將政府批售的土地,用作興建12萬多個單位,平均每年約13,000多個單位。這些單位,只有一成多(即平均每年2,000多個)的土地是 來自拍賣及招標,其餘八成多是來自私人協約及契約修訂方式得到的土地。2003年完全沒有單位的土地來自拍賣及招標;2008年就只得一個。地產商投得土 地後,還可以巧立名目獲得酌情權加建單位,藍灣半島及嘉亨灣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過去九年(2001至2009年),政府地價收入總共 2,800多億元,平均每年310多億元。筆者將地價收入除以地產商興建的單位數目,發覺以拍賣及招標方式出售的土地,每個單位的平均地價約480萬元。 而以私人協約及契約修訂方式批出的土地,每個單位的平均地價分別大約120萬和230萬元,遠遠低於拍賣及招標方式的480萬元。倘若所有土地(包括港鐵 上蓋用地)都是以拍賣及招標方式批出,政府庫房可以多得3,000億元;即使打個五折,庫房仍可以多得1,500億元。

因此,筆者十分同意 地產商所說,透過拍賣及招標,地價自然會反映發水樓的額外樓面價值(不計事後還可以獲官員的酌情權得到更多樓面)。但問題是絕大部分的土地是沒有經過公開 競投,以遠低於市價的情況,半賣半送給予地產商興建發水樓,再以市價出售圖利。地產商期望永遠保留這些不義之財,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期望呢?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