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小米該如何估值?未來成長或對標小家電

600億美元還是800億美元?小米集團到底要怎麽估值?

6月11日淩晨,證監會官網披露《小米集團公開發行存托憑證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6月7日報送)》(下稱“CDR招股書”)文件。小米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中信證券為發行保薦機構及主承銷商。CDR 和港股同步發行,不過小米並沒有公布發行基礎股票數量以及基礎股票與CDR之間的轉換比例。

有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小米的情況比較特殊,無論是港股和A股上市,幾乎都是史無前例的案例;從小米經營來看,用傳統的市盈率和市凈率估值不大可能,目前可能的就是從市銷率或者未來的現金流折現來估值,其實也可以對標小家電企業的成長路徑。

估值800億美元左右?並非大家都這麽想

小米稱,本次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將用作三大用途:研發核心自主產品,擴大並加強IoT(物聯網)及生活消費產品及移動互聯網服務(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業的生態鏈,以及全球擴張。

有接近小米IPO項目的中介人士稱:“目前基石投資者的入圍競爭激烈,目前大家普遍給出的估值在750億至850億美元之間,其中有一批機構給出了超過80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小米目前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資者。”按照這個估值水平,其市銷率其實跟蘋果(AAPL)相當。

不過800億美元左右的估值水平並沒有得到所有機構的認同。以小米目前的財務數據來看,按照傳統的市盈率、市凈率、自由現金流量折現(DCF)的估值方式都變得不大合適。

“我們看650億美元到700億美元。”深圳一位去年業績排名靠前的QDII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為這種企業無法按照傳統的估值方法,因此小米集團、投行和投資機構之間博弈的意味濃厚,最終估值水平是650億美元還是800多億美元,其實都不奇怪。

CDR招股書披露,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1146.25億元和344.12億元;小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2.48億元、2.33億元、39.45億元和10.38億元。

按照2017年近40億元的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的數字來看,700億美元就代表市盈率過百倍了。港股招股書里披露,2017年經調整經營凈利潤為53.6億元,按這個估值也是逼近百倍市盈率。

2018年3月31日,小米凈資產為-1280億元,這也使得小米按照凈資產估值變得不可能;小米稱,“導致上述巨額凈資產為負及累計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以公允價值計量導致的賬面虧損”。

另外,小米依然缺錢,合並現金流量表顯示,2017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9.96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則為-12.78億元;大量的經營現金流出,也使得小米按照現金流折現模型估值變得不大可能。

“其實可以按照未來多樣產品發展起來後,產生的自由現金流量預期來計算。”上述深圳基金經理稱,不過這只能是按照預估數字來計算,也完全沒有一個可以確定的標準。

最後比較粗略的估值辦法,就是按照市銷率來計算,蘋果(AAPL)在2017年營業收入為2292.3億美元,市值9500億美元左右,市銷率是4.1倍多;小米在2017年營業收入為1146.25億元,按照4倍左右市銷率,大約是4600億元人民幣的估值,對應剛好就是700多億美元。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用市銷率的情況下,需要考慮不同公司的利潤水平的發展,整個公司系統的原創性,未來的小米如何走向盈利的模式,是投資者最關註的重點。

小米成長路徑幾何?或可對標小家電企業

小米未來的成長並且可能走向盈利的路徑,到底可以參考什麽樣的企業?從毛利率、凈利率來看,參考蘋果並不合適。小米創始人雷軍曾表態,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個表態除了對內統一思想,對外爭取用戶信任之外,雷軍最重要的潛臺詞就是,小米和蘋果不同,放棄了日後爭取硬件高毛利的這條路。小米的模式不單純靠硬件獲取主要利潤,而是通過控制硬件利潤帶來的性價比來迅速積累、擴大用戶基數,帶來高活躍度、高轉化和持續高留存率的互聯網用戶群體。這一模式類似於互聯網常常說的“羊毛出在豬身上”。

香港一位專註於科技企業投資的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小家電企業的成長,可能成為小米未來的成長參考。“手機是用來引流的,未來只能按照多種產品做起來之後的情況預計。”上述香港基金經理所稱。

CDR招股書稱,從用戶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3月,MIUI月活躍用戶超過了1.9億,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手機的平均時間約4.5小時。手機業務毛利率不高,但其他產品更賺錢,這從小米的營業收入和毛利變化情況可以看出來。小米的主要三大收入來源,包括“智能手機”、“IoT和生活消費品”、和“互聯網服務”。

“IoT和生活消費產品”,在2017年營業收入達到234.5億元,占小米總收入的20.5%,而在2018年第一季度已經達到76.96億元,增加到占營業收入的22.45%,這數字在2015年只有86.9億元,占營業收入13.02%,兩年增長了近兩倍;互聯網服務占營業收入比例,則從2015年的4.86%增加到2016年的9.57%,2018年第一季度也只有9.43%,並未顯著增長。

“IoT和生活消費品”的增速是三者當中最快的。2015年“IoT和生活消費品”只占小米所有產品總毛利的3.51%,而到了2018年前三個月就已經達到了21.56%。CDR招股書稱,“IoT和生活消費產品”包括自產的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路由器、AI音箱,與生態鏈企業合作生產的移動電源、手環、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掃地機器人、智能平衡車等;除此以外,公司還與生態鏈企業合作生產了廣泛的生活消費產品,包括箱包、床墊、家具、出行工具、玩具等,“構建了豐富的生活消費產品體系”。

通過手機把潛在用戶導流到這些產品的消費,這是未來小米能否走向盈利的關鍵所在。

實際上,2017年,小米的智能手機毛利率只有11.59%,跟蘋果的38.47%和三星電子的46.03%都差距比較遠;2018年第一季度甚至跌到只有8.49%。

不過2016年到2017年,“IoT和生活消費品”的毛利率穩定在10%左右,在2018年第一季度甚至提升到14.77%,“主要是由於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產品毛利率上升所致,主要原因是該等產品逐漸成熟並被市場認可,產品銷量顯著增加,規模效應導致產品生產成本有所下降,從而使得產品毛利率上升。”CDR招股書如是說。

在小米港股招股書當中稱,“小米其競爭優勢是其IoT產品種類繁多且價格大眾化,且IoT產品可通過米家APP進行無縫集成及統一控制。其他IoT供應商傾向集中推出領域內的單一產品或產品售價較高。”

由此可見,小米IoT產品其實靠的還是價格優勢搶占市場,小米港股招股書中也披露了自身產品跟競爭對手產品的價格比較,某些產品價格是競爭對手同類產品一半都不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