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防雷行業大變局:避得了雷,避不開新政策

http://www.infzm.com/content/78960

廣東的防雷企業被一項新規定「雷」倒了87家,政府又被指責「內外有別」。一場全國行業洗牌正悄然鋪開,這是整肅行業亂象,還是政府部門的「壟斷」?

2012年過半,葉佩生的公司還沒有接到一單防雷工程施工的活兒。在深圳幹了十多年,葉佩生至今想不明白:「一直擁有乙級專業施工資質的,怎麼說沒就沒了?」

和葉佩生同病相憐的,還有廣東佛山的蘇展昌。蘇所在的天業綜合防雷工程有限公司(下稱「天業公司」)此前持有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施工的「雙乙」資質。2012年3、4月份,天業公司在廣東肇慶市的多名客戶單位接到公函通知,稱該公司未通過年審,承接防雷工程屬非法行為。

同樣被撤銷或註銷資質的還有廣東87家防雷企業。一位廣東省氣象局2011年防雷工作會議與會者稱:「按照新規定,全省有資質的防雷企業超過七成不合格。」

廣東防雷企業進入有史以來的「嚴冬」。

防雷企業從事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防雷工程專業設計和專業施工。全國防雷行業的企業數量有兩萬多家,市場規模上百億。

雷擊尤其在中國南方地區頻繁發生。據全國雷電防護研究會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造成100億元損失,死亡人數700-800人,而一個大中型以上城市每年雷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0萬元。

中國防雷行業一直推行資質分級認定。氣象主管部門對防雷企業實行甲、乙、丙三級資質認定:甲級資質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認定;乙級和丙級資質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主管機構認定。資質採取一年一審和三年一次換證的制度。

這是75歲的葉佩生從未遇到的窘境,公司成立於1997年,以前年審都安全通過。2012年7月18日,在深圳公司的辦公室,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今數次申訴未果,「我不想玩了,我躲總可以吧。」

重新洗牌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源於2011年9月13日的一次年審通知。廣東省氣象局防雷減災管理辦公室(下稱「廣東防雷辦」)通過官網要求93家防雷企業在兩週內按要求接受資質審查,「逾期不接受審查的,將嚴肅處理」。

一個月後,「關於防雷企業資質認定的通知」正式公佈。廣東重新認定全省防雷企業的專業資質。

與以往相比,廣東防雷辦正在力推《防雷工程專業資格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對從業人員有了新規定,防雷工程專業技術人員應當事先取得《防雷工程資格證書》並辦理註冊登記後方可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防雷工程。

深圳市防雷協會有關人士說,這一條看似簡單,實則影響不小。要取得防雷工程資格證書並不容易。

「這是對上級規定的延續和加強。」深圳防雷協會有關人士說,如此一來,對防雷企業就是重新洗牌,沒有能力過關的,將直接被淘汰。

早在2010年6月,中國氣象局就擬定了《防雷裝置檢測管理辦法》(討論稿)。一年後又出台了《防雷工程資質管理辦法》。後者對具有乙級資質的公司在防雷工程總額、技工人數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

然而蹊蹺的是,另一些廣東企業卻獲得了「特殊照顧」。這令蘇展昌他們很氣憤。新年審規定之一:廣東公司的技工須持有本地的社保,「就這一條規定,廣東省氣象局下屬的企業公司就可以豁免,這明顯有失公平。」

這是廣東防雷辦的下屬企業廣東天文防雷工程有限公司,企業地址在廣州市越秀區福今路6號,也就是省氣象局資料樓一樓。據廣東防雷辦官方網站顯示,該 公司註冊資金150萬元,在全省僅有的五家「雙甲」資質公司中,其註冊資本列末位。據該公司網站介紹,「廣東天文防雷工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5 年的廣東省防雷中心工程部。」

同樣憤憤不平的,還有深圳多家防雷企業。深圳防雷協會一位要求匿名的負責人士頗感無奈:「新政的實質是內部整頓,但難免產生矛盾。雖然不少企業鳴冤,可協會也不好介入,否則,日後難以(在省裡)開展工作。」

南方週末記者試圖多次聯繫採訪廣東省氣象局,但直到截稿日,還沒有收到回覆。

整肅還是壟斷?

在深圳市防雷協會副會長張帆看來,整頓防雷行業,有利於該行業可持續性發展,因此,省防雷辦要提高行業門檻也就不難理解。

然而,行業亂象成跨不過去的坎兒。防雷工程的驗收報告,氣象與電信、電力、鐵路等部門並不互認。「假如我們承接了電信、鐵路、郵政和石化等領域的防 雷工程,哪怕有了這些部門的竣工驗收報告,若按照新規定,驗收報告必須由氣象部門出具,否則氣象部門不予認可,我們也就拿不到年審資質。」葉佩生說。

「與其說整肅,不如說是想壟斷。」在中國防雷界頗有聲望的關象石如此評價廣東省防雷行業新變局。

關象石是中國氣象學會防雷委員會原副秘書長。1998-2000年為中國氣象局防雷辦「防雷管理辦法編寫小組」(專家組)成員。據關介紹,廣東防雷新政推行後,多家在粵企業對此頗為不滿,認為廣東省防雷辦是「有意搶飯吃」。

一場防雷新政引發的爭議,就此而起。

早已退休多年的關象石長期關注廣東防雷行業,自廣東省防雷辦更換負責人之後,他從業內得知廣東省防雷辦準備做大下屬天文公司,打算在全省設立分公司。

不過,廣東防雷網上仍有防雷企業年審通過的公告,數量多達60家。

葉佩生的同事李德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11年秋天,廣東防雷辦召集年審未通過的企業開意見徵求會,十餘家到會企業在會上與省辦官員吵得很凶,「認為不應該修改年審規則,尤其不該內外有別,參會者直指防雷辦就是壟斷」。最後雙方不歡而散。

在中國氣象局《防雷裝置檢測管理辦法》(討論稿)出來後不久,大連金港華云雷電防護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滕連堂便向國務院法制辦農林城建資源環保法制司上書。滕在建議中說:「氣象主管機構其所屬的雷電防護中心不應身兼數職,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既有執法證,又有資質證。」

包括廣東省在內,全國防雷新局正朝著這一趨勢演變中。

最後一搏

與葉佩生萌生退意不同,蘇展昌希望最後一搏。

2012年2月,蘇展昌在廣東防雷辦得到年審不過關的消息後,開始向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反映情況。在掛號信中,「我列舉了廣東省防雷辦有違行政許 可法等法律法規的做法,有八九條之多。尤其在給我門公司的不通過意見書上未具名機構單位,也未加蓋公章,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

然而幾經波折,天業公司的資質問題依然遙遙無期。「再忍一忍,走投無路時我將訴諸法律。」蘇展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想狀告廣東防雷辦的遠不止蘇展昌。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金盾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一鳴在電話中說,公司業務量驟降五成以上。「同樣遭遇的還有很多,我們正在起擬材料,準備聯名上書省人大省政府。」

在曾一鳴看來,因年審問題,很多防雷企業可能熬不到年底。

深圳一家註冊資本高達2000萬元的防雷企業,至今沒有獲得專業設計資質。其公司負責人電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按註冊資本金來說,公司並不算小,可 一直申請不到防雷工程的設計資質,實在令他不解。後來,公司與國家局溝通後獲得希望,「哪知廣東省一改政策,我們又被打回了原形。」

杜峰是德國某防雷品牌公司中國區的經理。為了讓公司產品順利進入廣東,他與廣東省氣象局多次溝通。按照廣東防雷辦的新政策規定,所有進入廣東市場的 防雷產品必須對其產品專利進行審核備案,費用不菲。直到一週前他才得到答覆,可以不額外繳納產品專利費用,但必須答應局辦派人去南京檢查工廠。

「即便廣東省氣象局派三四個人去廠考察、檢查所帶來的差旅、住宿、接待費,相比之前十多萬的產品備案成本,還是要低得多,這就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結果。」盤算這筆賬時,杜峰有些無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6

打不開的電視盒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311.html
「當我走進客廳,打開電視,我感覺時間像倒退了20到30年。這是一個讓人充滿興趣的領域。」近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的一席話,再次引發了外界對蘋果TV即將出籠的猜測。互聯網如何滲透、改變,甚至顛覆電視,這是繼電腦、手機之後,IT界下一個極具想像空間的領域。

  但在中國,電視屏幕背後關聯著敏感的政策管控,這使互聯網的滲透阻力重重。近年來,終端硬件廠商、廣電和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各方勢力紛紛殺入互聯網電視,各種互聯網電視一體機或機頂盒面市,但始終難以真正地讓電視屏幕直接地、自由地登上因特網。

  小米盒子「觸雷倒地」,是最新一宗案例。這再次給業界提了醒,電視領域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技術、資金乃至商業模式,而是廣電總局的政策管制及牌照準入。嚴厲的政策管制,以及相關各方的利益衝突與糾葛,制約著中國互聯網電視的發展,但產業力量的不斷集結也在逐漸擴大政策的裂縫。

剛起步的「千億金礦」

  互聯網電視是基於開放互聯網的電視服務,這被認為是繼PC、手機之後,下一個互聯網領域的「超級金礦」。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均在籌劃佈局。

  Digital TV Research(數字電視研究公司)報告預計,中國互聯網電視的數量將從2010年的200萬台增至2017年的9300萬台。而國內終端廠商的預測更為樂觀。目前中國彩電市場年銷量約為4000萬台,智能電視的整體滲透率在40%左右,並有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中國互聯網電視終端用戶(一體機+機頂盒)規模超過2000萬。照此趨勢,未來五年內,互聯網電視用戶數有望過億。

  即使僅以硬件銷售計算,這已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這個市場足夠大,能夠容納多家上市公司。」優朋普樂公司CEO邵以丁對財新記者稱,即使互聯網電視只是取代家庭DVD的市場,也有近600億元的市場規模。優朋普樂是一家互聯網電視服務提供商,與南方傳媒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業務。

  一位家電廠商人士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彩電年銷量4000萬台,智能電視比例40%,每台智能電視均價4000元計算,智能電視的市場規模在640億元;以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年銷量500萬台,均價300元計算,這部分市場規模約150億元。這兩部分硬件的市場規模就接近800億元。

  奇虎360公司CEO周鴻禕判斷,智能電視應用和服務,將是投資人和開發者的下一個千億級金礦。上述數字電視研究公司的報告稱,全球互聯網電視的視頻收入規模將在2017年達到287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將從2010年的4900萬美元躍升至2017年的20.57億美元。

  邵以丁認為,互聯網在PC端、手機端的業務發展軌跡,在互聯網電視上仍會重現,比如遊戲、社交、電子商務等業務未來都有可能移植到互聯網電視,它們在初期可能規模不大,但未來會越做越大。現在中國的家庭基礎帶寬達到2M以上,互聯網電視在中國進入大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

  各路資本正在積極行動。百視通2012年1月與聯通合作推出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樂視網與CNTV(中國網絡電視台)合作云視頻超清機,11月發佈「超級電視」,12月20日推出樂視盒子;小米公司11月發佈小米機頂盒;騰訊與CNTV合資成立未來電視有線公司,合作運營互聯網電視;視頻網站愛奇藝與央廣新媒體公司以及江蘇電視台合資成立銀河互聯網電視有線公司,佈局互聯網電視;創維、TCL、海信等家電廠商也與牌照方合作,內置互聯網電視終端。

  此外,中國移動的互聯網電視項目組也和多家牌照方談判,計劃2013年試水互聯網電視業務。

  創新工場今年投資了樂視網旗下的互聯網電視公司樂視致新。創新工場合夥人邱浩對財新記者稱,這也是因為看好互聯網電視業務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提前佈局。

  邵以丁判斷,未來高清視頻內容的播放,一定是以電視屏幕為主。「在PC、手機上看視頻就像個人吃快餐,在電視上看高清視頻才是全家人吃正餐。」

小米盒子「踩雷」

  但是,現階段中國的互聯網電視在產業政策上仍存在諸多限制,各路人馬想玩轉這個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迅速被叫停的小米盒子,即是典型案例。

  小米公司在11月14日發佈小米盒子工程機測試,在11月22日晚間即宣告因系統維護暫停視頻服務,計劃於12月正式發佈的小米盒子現在已變得遙遙無期。小米公司稱,正在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與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和持牌機構密切合作,爭取盡快開始下一輪測試。

  一位接近小米公司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小米盒子正與百視通談合作。百視通今年11月曾公告新獲廣電總局批覆200萬個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客戶端編號,一個編號只能對應一台機頂盒。

  小米盒子被閃電叫停,引發廣電、電信和互聯網圈的廣泛討論。「雷軍(小米公司董事長)更多是在試水,但是走得太急,對廣電行業的複雜度估計不足。」原中國移動家庭多媒體事業部經理盧山說,小米盒子違反了廣電總局2011年10月下發的《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業內稱181號文)。

  181號文規定,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只能惟一連接互聯網電視集成平台,而不得有其他訪問互聯網的通道。這意味著,互聯網電視終端只能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合作,不得將公共互聯網上的內容直接提供給用戶。目前,擁有互聯網電視集成牌照的機構有七家:CNTV、百視通、華數傳媒、南方傳媒、湖南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電總局對互聯網電視終端設備採取許可序列號管理。

  小米盒子之前已與華數傳媒合作,獲得華數擁有的終端序列號,並接入了華數的集成播控平台。但問題在於,華數傳媒的內容播控平台不是小米盒子的惟一內容來源,小米盒子還集成了搜狐視頻、騰訊視頻、PPTV、風行網等視頻網站。這相當於在小米盒子上開了其他通向公共互聯網的通道。

  小米盒子聚合視頻網站內容的做法,也違反了181號文中「互聯網電視播放的內容應當具有電視播出版權」的規定。而搜狐視頻、騰訊視頻等網站的大部分影視內容只有網絡版權,沒有電視版權。

  「廣電總局必然會叫停小米盒子,如果不叫停,類似小米盒子的產品馬上就會大規模鋪開,到時候廣電總局再想管就難了。」盧山分析說。

  事實上,在小米盒子問世前,已有廠商生產了一些山寨盒子在深圳華強北、北京中關村等電子市場銷售,這些山寨盒子也聚合了視頻網站的高清內容和海外電視節目。「但這些山寨廠商規模較小,比較低調,廣電總局之前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盧山說,小米通過互聯網銷售,如果得到廣電總局默許,鋪貨量會很快,其他廠商再跟進,局面勢必難以控制。

  「雷軍不是不懂政策,而是在試探政策,更核心的意圖是小米想做內容運營。」一家互聯網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分析。在互聯網電視產業鏈中,價值核心在內容運營,而終端硬件賺錢很辛苦。雷軍在小米盒子發佈會上也表態,小米盒子不會通過硬件來賺錢,而是通過內容和服務產生價值。

  但在過去IPTV、三網融合的多次政策博弈中,廣電總局始終將電視內容集成與運營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小米盒子的失敗,絲毫不令業界意外。

廣電總局要主導權

  「廣電總局管控的核心只有四個字,可管可控。」邵以丁表示,與PC、手機等私人屏幕不同,電視是家庭公共屏幕,廣電總局認為自己有責任讓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內容做到可管可控。

  在此邏輯下,不管是IPTV還是互聯網電視,都必須搭建內容集成播控平台。而播控平台也只有廣電系企業才拿得到牌照。此外,為防止互聯網電視對傳統有線電視運營商形成衝擊,181號文中還規定,「目前階段,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以向用戶提供視頻點播和圖文信息服務為主,暫不開展廣播電視節目直播類服務。」

  「這是廣電吸取了IPTV的教訓。」盧山告訴財新記者,此前中國電信與百視通合作的IPTV業務,可以提供直播內容,對地方廣電網絡有替代作用,曾引起地方廣電網絡強烈反對。IPTV的用戶數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

  在IPTV業務中,廣電系統雖然掌握了集成播控平台,但在合作中,主導用戶拓展、計費系統、運營數據等的電信運營商實際控制了業務平台。所以,在互聯網電視業務上,廣電總局明確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應當建立獨立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系統,不得與傳輸網絡運營商合作進行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工作。

  「此舉意在將電信運營商踢出。」盧山透露,中國移動與互聯網電視牌照方談合作時,牌照方都要價很高,基本讓電信運營商淪為流量管道。

  從2010年以來,針對不斷試探政策底限的互聯網電視業務,廣電總局反應迅速,連續發出多個規範性文件,顯示了其強烈的產業主導意識。「這與廣電總局的一貫風格有些不同,發文之迅速,行文之嚴厲,條款之嚴密,以往都很少見。」盧山說。

  各路資本在廣電總局的強烈主導意識下屢屢碰壁,空間狹窄。比如,電視機廠商內置自建的集成平台很快被叫停;互聯網企業則需要尋求與牌照方合作,才有資質開展業務;電信運營商發展用戶的能力最強,線下網絡與資費系統完善,但被廣電的政策排除在外,現在只得處於觀望狀態。像中國電信目前能做的只是升級IPTV的客戶端與系統,對互聯網電視低調演進。

  在技術和運營經驗上實際不如互聯網企業和電信運營商的牌照方,是產業鏈價值的核心。它們全部來自廣電系統,因為互聯網電視業務與原有有線網絡、IPTV業務存在一定衝突,它們對發展互聯網電視的積極性不強。殷建勇稱,「牌照方現在是坐地收錢的模式,每授權一個盒子或一台電視機內置終端就能收到錢。」機頂盒廠家透露,一個編碼許可的價格大致在15元左右,CNTV、百視通和華數傳媒的開價都差不多。

  「此前,家電廠商、互聯網企業、廣電運營商都想通吃產業鏈,但最終都沒能實現。」邵以丁說,經過政策管制,各方也開始磨合妥協,尋求產業鏈的共贏之道。

拱出來的空間

  一位電信運營商人士指出,要做大互聯網電視產業,需要現有的政策適當放鬆。允許更多的玩家入場,共同運營,各自發揮價值,最終形成全產業鏈參與的健康模式。

  「與廣電系統合作,要一點一點去試探和突破政策,但不能突破得太多,也不能到底線。」和廣電系統企業合作過的人士分析說,互聯網企業或電信運營商需要與廣電系統內部企業結盟,形成一致利益,才有可能慢慢推動廣電總局松一點手。

  邵以丁認為,產業鏈各方應該先在現有的規則內把事情做好,拓展出市場和規模,再來推動政策調整。

  事實上,現有的互聯網電視管控政策,已較早前有所放寬,這是被市場一點一點「拱」出來的。最早積極推廣互聯網電視概念的是電視機廠商,借此提高銷量和利潤率。同時,還試圖做一些「軟硬平台結合」的轉型。電視機廠商曾自建集成平台,聚合互聯網上一些高清視頻內容,但很快被廣電總局叫停。之後,電視機協會與廣電總局交涉,最終情形有所緩和,廣電總局出台互聯網電視集成業務管理規範,發放集成業務牌照,允許電視機廠商與牌照方合作發展互聯網電視。2011年,樂視網推出樂視盒子。廣電總局也叫停,但允許上海、長沙和杭州三個城市進行互聯網電視機頂盒試點。

  盧山認為,未來,牌照方可能會推動廣電總局去慢慢調整政策。「比如百視通,作為上市公司,同時它需要業績回報,運作就很靈活。」

  但在廣電總局的職能中,政治優先,管理意識形態;同時兼顧產業利益。在這兩個目標之間,有時存在矛盾,但也有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政策鬆動之希望所在。

  「廣電掌控集成播控平台,短期存在調整空間,比如可以多放出一些牌照,或在細節處調整,如允許直播內容進入互聯網電視播控平台,允許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等。」盧山說,而長期看,他認為需要從制度層面作出調整,比如改牌照審批為備案制。顯然,他的想法與現實有著遙遠的距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8

為什麼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陳紹霞) 打死不開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8a08d0102e578.html
為什麼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
                                  證券市場紅週刊2013年第2 作者:陳紹霞                     原文網址:http://stock.hexun.com/2013-01-13/150104291.html

20123月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曾表示:即便是最好的公司,不管有什麼樣的題材,如果其股票價格已經過高,那也不值得購買市盈率為40倍、50倍的股票,絕大多數會成為有毒的金融資產除非你確定它就是蘋果或微軟式的公司

價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在著名的《戰勝華爾街》一書中給投資者的一個忠告則是:關於市盈率,即使你什麼都記不住的話,你也一定要牢記一點:千萬不要買入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只要堅決不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就會讓你避免巨大的痛苦與巨大的投資虧損高市盈率通常意味著高估值,即使業績高速增長的企業,過高的市盈率也會讓投資收益率大打折扣。那麼什麼樣的市盈率算是特別高呢?為什麼高市盈率的股票很可能是有毒資產呢?下面通過案例來分析探討這一話題。

 案例1:浦發銀行(高市盈率、高增長、低收益)

19991110日,浦發銀行在上交所上市,作為第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銀行股,也是A股市場繼深發展之後第二家銀行股。深發展A此前作為A股惟一的銀行股自1991年上市後的高成長給市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浦發銀行的上市受到市場熱烈追捧,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市盈率72.17倍。

如果單純從業績增長來看,浦發銀行此後10年間確實不負眾望,淨利潤由1999年的9.27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132.17億元,10年增長了13.2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30.4%!

儘管業績表現出色,但從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來看,浦發銀行卻表現平平。

19991110日浦發銀行上市首日收盤價27.75元、2009年末收盤價21.69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2.73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61.17元,較上市首日收盤價上漲1.204倍,10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97%,低於期間上證指數年均8.24%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3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10.8%,勉強跑贏大盤。

浦發銀行高增長、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浦發銀行1999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13.26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20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9年末的72.17倍下降至2009年末的14.49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20031月增發3億股、200611月增發4.39,股權因增發攤薄了17%

增發攤簿效應影響有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市盈率的大幅下降,假設2009年末浦發銀行的市盈率保持1999年末72.17倍的市盈率不變、則股價為296.85元、股價將上漲9.7倍、年均復合收益率將達到26.74%;而浦發銀行股價實際漲幅僅為1.2倍。

可見,浦發銀行過去10年間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1999年上市時市盈率過高,市盈率由72.17倍下降至2009年的14.49倍,使持股收益率大幅降低。

 案例2:東軟股份(高市盈率、高增長、低收益)

也許你會說,浦發銀行一上市就是大盤股,而且目前的市場上銀行股已不再是稀缺資源,估值水平下降在情理之中。那麼我們來看看東軟股份。

東軟股份原名東大阿派,老股民都知道,這是個曾經倍受市場熱捧的股票:小盤(上市之初總股本9900萬股、流通盤僅為3060萬股)、高科技、高校概念、高送轉,當年的東大阿派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1997年上半年其股價強勁上漲,印象中該股是第一家遭遇盤中停牌的股票。

從業績增長來看,東軟股份淨利潤由1997年的0.60億元增長至2009年的6.41億元,12年增長了9.62倍、年均複合增長率21.8%!儘管利潤增長率尚可,但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水平一般:

199762日東軟股份收盤價43元、2009年末收盤價22.61元、期間經歷多次送股後原先持有的1股增至4.396股、累計獲現金分紅1.925元,股票復權價格為101.33元,上漲1.356倍,12年間年均復合收益率為7.09%,略高于于期間上證指數年均6.53%的漲幅,考慮股改時102.5股的對價後年均復合收益率為9.02%

東軟股份低收益原因分析:

雖然東軟股份19972009年間淨利潤增長了9.62倍,但復權後的股價僅上漲了1.36倍,股價漲幅遠低於業績增長,其原因有兩個方面:

(1)市盈率由1997年的70.58倍下降至2009年的33.33倍、估值水平大幅下降;

(2)業績增長並非來自內生性增長1997年其淨利潤6032萬元、2006年淨利潤僅為7345萬元,並沒有表現出高成長性,其後利潤增長主要是吸收合併東軟集團所致,而這次吸收合併雖然帶來利潤的增長。但總股本由2.81億股增至5.25億股,加上該公司此前的兩次股權融資,原股東持有的股權被大幅攤簿。

可見,市盈率大幅下降、缺乏內生性增長、增發導致股權被大幅攤簿導致股東的投資收益率較低。

   案例3:閩東電力(高市盈率、低增長、低收益)

70多倍市盈率買入浦發銀行、東軟股份這樣業績大幅增長的企業,投資收益尚且表現平平;投資於高收益、低成長的股票的結果就很可能是虧損。

2000年以88倍市盈率發行的閩東電力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2009年末收盤價僅為9元,上市10年間除股改外並無送股,如不考慮股改送股,投資人持股10年間損失慘重,考慮股改對價(10轉增7.3)2009年末復權價15.57元,與上市首日收盤價15.49元相當,考慮到10年間投資人的交易成本,投資人總體上持有該股仍然是虧損。

而如果在10年前以高市盈率買入托普軟件、達爾曼(第一珠寶概念、高送轉概念),其結果則是股票退市,血本無歸。

可見,買高市盈率股票的結果很可能是低收益率甚至是虧損。

分析探討:高市盈率的中小板、創業板風險極大

2010年初,針對當時創業板IPO「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資金)發行的亂象,筆者曾撰文創業板盛宴,一場遊戲一場夢,認為創業板三高發行是一場劫貧濟富的遊戲,並呼籲投資人遠離毒品、遠離創業板。20114月筆者應邀為大智慧培訓中心講課時再次強調中小板、創業板的高估值風險。最近兩年,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持續下跌突顯了其投資風險。

2009年以來,中小板、創業板股票動輒以100多倍市盈率發行上市,且很多企業的業績都有較明顯的過度包裝痕跡,未來10年能夠像浦發銀行一樣業績增長10多倍的畢竟只能是極少數企業,多數企業的業績很可能表現平平,投資收益亦可想而知。

如案例分析所顯示,不考慮股改收益,70多倍市盈率、利潤大幅增長的浦發銀行、東軟股份,年化收益率分別僅為7.97%7.09%,而業績低增長的閩東電力10年間股價則是大幅下跌。中小板、創業板很多股票上市之初市盈率百倍以上的比比皆是,有多少品種未來10年業績能增長10倍以上?未來是否還會有二次股改?沒有股改收益,這些市盈率高高在上的股票如何獲得年均10%以上的收益、跑贏大盤?

多年前,江浙一帶地下錢莊活躍,以月息10%甚至20%吸引投資人。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斷地有人持續存錢進去,這個遊戲就可以玩下去,前面人的利息來源於後面人的存款、並因此獲得厚利,而一旦後續存款無法持續跟進,遊戲中斷,後來的人就將血本無歸。

以近百倍高市盈率發行的創業板無異於這樣一個搏傻遊戲,理論上來說,只要有下一個傻瓜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入你的股票,你就可以從中賺錢,風險在於一旦你找不到下一個傻瓜為你接盤,那麼你就成為最後一個傻瓜,除了賠錢之外,你別無選擇。

 為什麼高市盈率會導致低收益甚至虧損?

長期而言,持有股票的收益率包括兩個部分,即股息收益率和資本利得(股價上漲)收益率;即:

股票投資收益率=股息收益率+資本利得收益率

當股票的市盈率過高時,一定會導致股息收益率低,而資本利得收益率也會由於市盈率的下降而受損,由此導致投資者的低收益甚至虧損。

(1)市盈率下降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

 對於業績穩定增長的股票而言,當市盈率保持不變時,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其業績增長率,舉例來說:A股票每股收益1元,市盈率100倍、業績增長率20%

 則當前股價:1×100=100()

 1年後每股收益:1+20%)=1.2()

 1年後股價:1.2×100=120()

 資本利得收益率:(120-100)/100=20%

  可見,在市盈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利得收益率等於其業績增長率。但是,如果市盈率發生變化,收益率就會發生顯著變化:

   假設市盈率由100倍下降至30(在一個價格起伏不定的市場,這種可能性完全存在),那麼:

  1年後股價:1.2×30=36()

  資本利得收益率:(36-100)/100=-64%

 可見,一旦市盈率大幅下降,高市盈率的股票就會面臨股價大跌的風險;如果業績保持不變,100倍市盈率意味著100年才能收回投資、即使業績每年增長100%、三年後的市盈率也會下降至12.5,A股市場尚沒有一家企業業績能連續三年翻番;

1997年東大阿派(東軟股份)股價大幅上漲遭交易所盤中停牌,媒體採訪該公司高管時,一位高管表示其股價並未高估,並表示,只要業績連續三年翻番,市盈率就會降為個位數;遺憾的是,這樣的事並未發生。

業績高增長通常不可持續,因此,高市盈率也注定不可持續,一旦業績成長性下降,市盈率隨之下降,股價就面臨大幅回落風險,並使投資人投資收益率大幅縮水。

(2)高市盈率股票一定導致低分紅收益率:

  假設股票A每股收益1元、市盈率100倍,則股價為100元,即使其收益全部以現金方式發放股利,其股利收益率僅為1%(1÷100)

  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的關係:

  股息收益率=每股紅利/股價×100%=每股紅利/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股價)=股利支付率/市盈率×100%

  其中:股息支付率=每股紅利/每股收益×100%即每股收益中有多少用於派發現金紅利;

  股票A每股收益1元、每股派發紅利0.6元,則股利支付率為60%(0.6÷1)

  由上述公式股息收益率=股息支付率/市盈率×100%可知,股息收益率與市盈率成反比,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根據我國公司法,企業當年利潤中須計提10%的盈利公積,然後才能用於向股東派發紅利,法定盈餘公積累計額已達註冊資本的50%時可以不再提取;因此,如果不動用歷年的留存收益,當年派發的股利小於等於當年每股收益的100%

   即:股息支付率≦100%

  以歷年留存收益派發紅利只能是一次性的、不可持續的;長期而言,股票的股利支付率必然小於等於100%;而根據上述公式,股利收益率等於股息支付率除以其市盈率,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由上表可見,當市盈率為2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0.5%;當市盈率為10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當市盈率為2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5%;當市盈率為10倍時,股息收益率小於等於10%。市盈率越高,股息收益率越低。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高市盈率必然導致低股息收益率、高市盈率股票很可能由於市盈率下降而導致低資本利得收益率甚至虧損 

 

                       價值投資可以戰勝市場

                                      證券市場紅週刊2013年第1 作者:陳紹霞  

 應紅週刊執行主編林中先生邀請,自本期開始我將為紅週刊撰寫《價值投資》專欄文章。

   我是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並堅信價值投資可以戰勝市場,十多年的股市投資生涯也驗證了這一點。

作為特約作者,多年來曾長期為紅週刊等財經媒體撰稿,專注於公司基本面分析和市場制度建設。公司分析的目的在於價值發現和風險規避。在我國這樣一個欠規範的股票市場,可以想像的是,那些炙手可熱、倍受市場追捧的所謂價值成長股往往經不起推敲,多數時候分析結果顯示的是次品、偽價值股,閒暇之時便將一些分析整理成文、訴諸報端,亦寄希望於以此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

  本專欄將延續此前的文章風格,但將聚焦於價值。本專欄無意講述一個成功投資的勵志故事,而是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投資者,希望通過與讀者分享自己十幾年來在股票市場投資的經歷、見聞和感悟,引導更多投資人關注價值、持續關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推動中國股市更加規範、健康地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其個人財富增值的理想。

  我們處在一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急驟增長、通貨膨脹如影相隨的時代。通脹在無聲無息中不斷吞噬著居民的財富,為了保值增值,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股票市場。然而,中國股市歷經二十年的發展,雖然投資者的隊伍日漸龐大,但投資者通過股票投資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努力卻常常以虧損告終。這固然有市場制度層面的原因,但市場的過度投機也是導致這種現狀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適度投機有利於市場的價值發現,而過度投機無論對市場的長遠發展還是對投資者自身而言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長期以來,人們熱衷於尋找黑馬、探聽小道消息、跟蹤機構、莊家的動向,而很少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關注股票的內在價值。由此在中國股市的歷史上導致了一輪又一輪股災。

   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進入一輪快速增長期,然而股票市場卻經歷了2001-2005年長達5年的漫漫熊市。股票市場與經濟基本面的長期背離,正是股市過度投機的惡果:莊股橫行推動了1999-2000年的行情,中國股市出現了千股千莊的壯觀場景,做莊與跟莊成了當時股市的主要盈利模式;這使得絕大數股民熱衷於跟莊,而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這也為上市公司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很多上市公司成了大股東及其高管的提款機,大股東通過佔用上市公司資金、由上市公司提供擔保等方式掏空了上市公司,相當多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並沒有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增長,相反卻在上市公司大股東對其上市公司利益侵蝕過程中不斷損耗。虛高的股價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嚴重脫節,導致了此後長達5年的熊市:莊股紛紛崩盤,券商大量倒閉,一些上市公司因為通過委託理財參與股市而嚴重虧損,作為個人投資者的散戶更是虧損纍纍,中國股市幾乎陷入休克狀態。其後管理層嚴厲打擊非法佔用上市公司資金、上市公司違規擔保等行為,並於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使股票市場終於走出困境。

    最近一輪過度投機活動發生在以創業板為代表的中小盤股票上。在創業板推出之初,針對創業板IPO中高市盈率、高發行價、高超募資金的「三高」現象,我曾經從首批28家上市公司中隨機抽取了一家公司作為樣本進行分析,並向《環球財經》撰文「創業板盛宴一場遊戲一場夢」,指出創業板新股發行中由於制度缺陷引發的過度投機的風險。如今中小盤股票的投機潮正在退去,很多股票股價跌幅過半,參與其中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分析表明,當絕大多數股民只關注股票價格的波動、關注內幕消息,並試圖從價格的漲跌中發現黑馬,而不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不關注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其結果是市場總體投資回報率的降低。當前上證綜指再度回到10年前曾經的2200點一線,這意味著市場投資者總體上過去十年間投資零回報。

   20年來,中國股市曾出現過兩波以價值投資為旗幟的行情,但皆始於價值,終於投機:1996-1997年中國股市掀起一輪以績優股領漲的行情。十年一個輪迴,2006-2007年中國股市再度爆發了一輪以價值投資為導向的行情。最終在經歷一輪大幅上漲之後,一些經典的價值投資的標竿,股價被推高至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價值投資最終淪為價值投機。一些不明究裡而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在遭受大幅虧損後慨嘆:價值投資者都死得很慘。然而,究竟誰死得很慘呢?是那些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20074月,當中國股市沉浸在三年大牛市黃金十年的樂觀預期中、上證綜指衝擊4000點時,我曾為《中國經濟報告》撰文:「期盼打破暴漲暴跌的怪圈」,並認為:「牛市的基礎依然脆弱……只有當投資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上市公司的行為能夠得到有效規範和制約、上市公司質量總體上能夠不斷改善、提高,這個市場才會迎來持續的繁榮,而不是陷入暴漲之後的暴跌輪迴。」此後上證綜指於200710月見頂6124點回落,至今中國股市的漫漫熊市已持續了五年多,目前仍然在艱難探底。制度性缺陷導致市場過度投機,當股票價格暴漲至遠高於內在價值後,隨之而來的是又一輪暴跌。

  201010月,巴菲特來中國勸捐時,在深圳曾接受過一個訪談,巴菲特表示:「如果我生在中國,也能成功」。當時我將這篇文章轉貼到一家以會計人和CPA為主要參與者的網上論壇。令人遺憾的是,批評者眾,支持者少。由此可見,大多數人認為,價值投資者在中國股市無法生存,或者說,價值投資不適合中國股市。

然而,以我個人十幾年來的投資經歷來看,價值投資同樣適合中國股市。在一個信息相對不透明的市場,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分析反而更為重要,不僅可以使投資者從中發現投資機會、獲取超額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投資者規避風險,免受投資損失。

  如果說股市是一個陷阱與金礦並存的地方,那麼,中國股市上陷阱顯然多於金礦。認真、嚴謹的基本面分析不僅有助於發現金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投資人規避陷阱。以貴州茅台為例,只要簡單地分析一下其2007年的年報中預收賬款的異常波動,就可以發現其當年利潤的大幅增長存在人為拔高的因素,報表利潤嚴重透支了其業績增長的潛力,這也是導致其此後幾年業績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調整後業績計算,其當年的市盈率已接近100倍。股票價格已經處於相對高估狀態。而其2007年的年報發佈時,雖然大盤節節下滑,貴州茅台受亮麗報表業績支撐,股價走勢依然堅挺、仍然在200元之上,投資者可以從容退出、從而規避其此後股價大幅殺跌的損失。而經歷了此後一年多股價的大幅下跌後,其股票價格一度跌破了100元、已經具備了價值基礎,但市場卻擔心其產能瓶頸制約其未來業績增長。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其歷年存貨、成本情況,就可以發現,產能不是問題,茅台中長期的業績增長空間猶在,隨著股價的大幅下跌以及內在價值的增長,其股價回歸到低估值狀態,20107月我曾撰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在經歷08年的慘烈殺跌以及最近幾年市場的震盪行情之後,很多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熱情已經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對價值投資的迷茫和誤解,甚至發出價值投資者在中國會死得很慘的慨嘆。

  其實,在上一輪逝去的牛市行情中,一些價值投資的追隨者之所以會出現嚴重虧損,原因不在於他們堅守了價值投資的原則,而是因為他們對價值投資理念、價值分析方法缺乏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由價值投資淪為價值投機,最終背離了價值投資原則。個人認為,價值分析是有章可循的,財務分析作為價值分析的工具,在進行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國內很多關於價值投資的書籍大多由外文翻譯而成,書中的案例分析也是以國外的股票市場和公司為對象;本專欄將結合中國股市當前現狀、以A股上市公司為案例分析對象,試圖從投資理念、價值分析、投資策略、投資心態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個人認為,在中國股市,價值投資不僅是一個有效的投資盈利的方法,而且,當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關注上市公司的價值、關心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時,也有利於推動上市公司經營業務的規範和市場制度的完善,提升整個市場的價值,從而使市場全體參與者從中受益。這也是筆者的期待和開設本專欄的動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32

價格戰打不死京東,京東也躲不開價格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472.html

京東2012完成600億 2013衝擊1100億

京東去年完成600億的交易規模並不出人意料,要是完不成600億才會讓人稱奇,因為京東的豪言壯語早已在去年初就放了出去,期間還出現過2012年計劃要完成1000億、800億的說法,當然這類說法一般都是公關煙幕彈,用來試探輿論深淺,2012年完成600億的銷售目標還相對靠譜。對於京東來講,必然要保持著高增長率,如果增速一旦放緩,就意味著京東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這就讓京東IPO失去了想像力,同時也會遭到輿論的「唾棄」與資本市場的拋棄。

業績證明一切,是對輿論質疑最有力的回擊,是給資本市場的信心,保持高速增長是京東最基本的發展要求,就算刷業績也會完成年初制定的市場目標。今年,劉強東給京東制定了1100億的發展目標,已如今京東的基礎實力,供應鏈關係、銷售規模、網站流量和網民紅利等多方面來看,完成1100億雖然有難度並不是沒有可能,況且衝擊銷售額的方式有很多。京東在明年上市的可能性極高,所以今年的業績一定要好看,不僅要衝擊1100億的銷售規模,還要力爭盈利。而國內電商市場正在走向理性,資本市場的態度也在回暖,京東已經初具上市的基本條件,今年將為IPO做最後的準備。

價格戰已經不足以擊潰京東

劉強東去年4月號稱資金儲備有60億,今年則宣稱資金儲備已有150億,但大家都清楚這錢除了剛融資的7億美元,剩下了100億基本上都是供應商的貨款。京東有錢,但京東也很差錢,供應商的貨款是京東用來自身發展正常周轉使用的,這筆錢京東是不敢輕易挪用,一旦這部分錢出現問題,京東將會出現真正的資金鏈斷裂的危險。

劉強東手握100億供應商的貨款,完全有能力抵禦競爭對手的價格戰衝擊。在去年京東敢於硬拚對手,因為電商之間的價格戰是對自身供應鏈財務管理的考驗,價格戰需要投入的資金仍然是在供應鏈財務上,京東與競爭對手的價格戰根本不會對自身造成實質傷害。

假設京東與對手的價格戰確實需要自身投入2億,也就是京東需要虧2億,但這2億虧損並不能立即對京東構成影響,京東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也就是京東6月打價格戰的投入8月才會在財務上結算,8月打價格戰的投入10月才會在財務上結算,而這期間京東整體的交易規模增長,整體賬期再拉長,所以在財務上京東的正常運營基本上不會受到價格戰的影響。

但欠債終究要還的,京東可以通過融資來還,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還,甚至可以盈利之後再補漏。總之供應商的貨款在京東的財務中不斷滾動,以京東現在的體量幾億元規模的價格戰根本打不垮京東。幾十億、上百億的價格戰京東才有可能倒下,但對於零售業來講,單次發起幾十億、上百億規模的價格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京東選擇不盈利而不斷衝擊銷售額是很明確的選擇,銷售額越大,供應鏈資金也就越多,京東抵禦衝擊的能力也就越強。京東現在可以承受單次上億規模的價格戰,而噹噹現今的體量就無法承受這樣的衝擊。當然規模不僅在財務運轉上有著優勢,同時在毛利上也有著優勢,劉強東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10億規模的銷售額就拿10億規模的返點,100億規模的銷售額就拿100億的返點,衝擊銷售額也提高毛利的一種方式。在國內,銷售額是衡量電商企業的第一標準,其次才是贏利、服務、運營等其他方面。

京東把融資燒完很有可能,但指望京東資金鏈斷裂就有些難了,所以單純的通過價格戰擊潰京東已不現實,京東目前的體量完全可以抵禦價格戰的衝擊。

趕上好時候 眾矢之的京東欲告別價格戰 年底力爭盈利

京東放出信號,今年第四季度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盈利,盈利就需要京東在多方面做出努力,控制成本,提高毛利,增強流量轉化,做快遞、賣廣告、收平台費、做金融等,京東可以獲利的方式越來越多,今年再告別無休止的價格戰,第四季度實現盈利也很有可能。

去打一場又一場的電商價格戰,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今年有關部門開始對電商價格戰做出了一定限制,這或多或少對京東有一定幫助。因為有政策的約束,電商價格戰不會打的那麼明顯了,京東有理由不應戰了,輿論的壓力也會降低些。

京東一直是價格戰的眾矢之的,每家價格戰的戰火必然燒向京東。但在每次電商價格戰中京東有意掌握主動權,無論是打擊噹噹,還是挑釁天貓,又或叫板蘇寧易購,京東從來都主動攻擊,而在不能掌握主動權的情況下,對競爭對手的隔空叫板從來都不予正面理睬。京東懂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道理,之前易訊、1號店的叫板,京東都給忽略不計,沒有輿論的關注,易訊、1號店也只是自娛自樂的給自己的忠實用戶提供優惠,在品牌宣傳上的效果不佳,對京東的影響並不大。

京東要在年底實現盈利,減少價格戰的次數是必要的,劉強東也表示去年與蘇寧易購大戰時,一天就虧了2個億。今年常規的促銷會做,但京東會控制毛利,與對手的直面衝突也會減少,畢竟價格戰只是衝擊銷售額的方式,並不是提升毛利的有效手段。

京東躲不開價格戰

曾經不可一世,叫囂著全網最低價的京東,要開始提高毛利尋求盈利了,而被京東的低價脫下泥潭的噹噹還是虧損中苦苦掙扎。噹噹的存在從另一個層面印證著京東的成功,不過噹噹今天的處境也可能是京東明日的結果。

京東可以承受價格戰衝擊,但並不代表對手不斷髮起的價格戰對京東沒有影響,也並不代表未來的價格戰對京東造不成損傷。經過去年815一場京蘇大戰,蘇寧易購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品牌影響力,消費者開始習慣拿蘇寧易購與京東對比,今年蘇寧易購不停的發動促銷活動勢必會分流一部分京東用戶。況且還有易訊、1號店、國美、噹噹等都以京東為目標對手,都想分流京東的用戶。今年要規模又要盈利,京東很難在價格戰的泥潭中抽身自保。

價格戰讓電商快速成長,就算京東上市同樣還會受到價格戰的衝擊。當年京東對噹噹在圖書市場上的價格戰讓噹噹深陷虧損之中,市值一降再降;與蘇寧易購在3C家電市場的價格戰也讓蘇寧的股價出現波動。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京東上市之後也將會受到競爭對手的價格戰衝擊。

結語

價格戰是中國零售業永恆的主題,但京東已經開始想辦法走出價格戰的深淵。中國零售業毛利普遍偏低,單純的購銷業務是不可能讓京東實現盈利的,真正可以讓京東盈利的是圍繞零售業務展開的增值服務,也就是劉強東想要的數據、金融、平台。網絡零售只是這些業務的母體,是京東的基礎。電商之間表面打的是價格戰,實則是在爭奪市場話語權與市場掌控力,為其增值服務提供發展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99

逃不開的泡沫 壞泡沫 vs 好泡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26

本文作者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高級經濟學家、副總裁章俊,授權華爾街見聞發布。

貨幣政策寬松導致金融資產泡沫風險上升

在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央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推行定向降息降準以及貨幣政策操作工具的創新來進行“滴灌”式寬松,希望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實際情況依舊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這背後的原因是在目前“經濟三期疊加”的背景下,實體經濟有效貸款需求下降,同時壞賬率上升也導致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從而出現慎貸惜貸的現象。因此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重新回歸傳統軌道,在基準利率維持不變長達兩年之後,在11月底首次下調40個基點,並極大的激發了市場對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在實體經濟複蘇不確定性持續的情況下,大量的流動性湧入了銀行間市場和債券市場,造成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收益率出現大幅回落。更為出乎監管層預期的是,對央行未來貨幣政策寬松的預期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上升,沈寂已久的A股市場大幅上漲,並且融資融券金額飆升說明投資者在本輪交易中大量使用杠桿。結果是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A股指數漲幅超過50%,A股市場從之前的長期熊市瞬間切換為牛氣沖天,並有泡沫化的風險。這也導致央行面對持續疲軟的經濟數據而在後續寬松政策的出臺上有所顧忌。

人口拐點將中國引入一個長期的利率下行通道

從主要發達經濟體轉型的歷史來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的背後往往是人口結構發生改變。通常來說,人口結構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下降,從而經濟增長方式也從之前的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其結果是經濟增速出現一個甚至連續幾個臺階的下降。在此過程中,央行往往采取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不斷下調利率來避免經濟增長失速。因此我們能觀察到的是,一個經濟體伴隨著其人口拐點的到來,其利率也進入長期下行通道。這在日本90年代人口拐點到來之後表現的尤為明顯,而美國雖然在80年人口拐點之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的速度由於移民以及出生率等原因並沒有日本那麽明顯,但長期利率的拐點還是出現了。

QQ截圖20150107134150

QQ截圖20150107134337meigurenkou

雖然在短期內央行出於對股市暴漲之後出於對金融資產泡沫苗頭的擔心,而在後續降準降息方面有所顧慮,但我們認為明年央行依然會有2-3次的降息,並根據包括外匯占款在內的流動性狀況適時降準。但更為重要的是,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隨著人口拐點到來和經濟轉型,中國即將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利率下行通道。根據聯合國人口署預測中國人口拐點出現在2015年,之後人口中的勞動力占比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不斷上升。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的下降將使得經濟轉型成為更為迫切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剩產能出清等問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因此有必要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為經濟增長托底。此外,目前中國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確處在高位,不僅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零利率不能相提並論,即便是在新興經濟體中也是屬於較高的(印度由於人口結構相對年青,可以支撐相對較高的利率),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所也的確有下調的需求。

QQ截圖20150107134214

經濟轉型過程中通常伴隨著資產價格泡沫

人口結構改變所引致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一般都伴隨著經濟增速的下滑,這是因為通常“舊經濟”都是投資和出口拉動型增長,比“服務和消費”為主導的“新經濟”的增速要高。而且經濟在轉型過程中的往往會出現“舊經濟”已經增長乏力,而“新經濟”還沒有成功接棒的青黃不接的情況。因此為了幫助經濟平穩轉型,避免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出現“硬著陸”,一般央行都會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並著力降低其融資成本來為經濟托底,這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伴隨人口拐點,利率也進入長期下行拐點”的現象。 但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對“新經濟”的選擇和確定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因此當投資者已經開始拋棄“舊經濟”,但對“新經濟”依然抱有一定疑慮的時候,貨幣寬松所產生的過剩流動性會湧入金融市場,拉低金融市場的無風險利率並提高金融資產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從而導致金融資產價格暴漲形成泡沫。

類似的房地產和股市等資產價格泡沫不僅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屢見不鮮, 而日本90年代的泡沫經濟最為典型。面對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下降和日元升值的雙重壓力,日本央行從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低到2.5%。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寬松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流動性湧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形成泡沫。而日本央行在1990年跟隨美聯儲重新進入加息軌道則直接刺破了資產泡沫,使得日本經濟陷入了“失去的十年”。這種由流動性推動產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對經濟增長的破壞力可見一斑,這也就是我們所定義的“壞泡沫”。

資產價格泡沫不只有一種,好泡沫?

資產泡沫基本上都是因為資產價格和實體經濟發生了嚴重的脫節而造成的,而且泡沫的破滅對經濟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但就泡沫的性質和之後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而言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美國20世紀初的互聯網高科技泡沫的破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從1995年開始,美國制造業受到 “強勢美元”政策的沈重打擊而一蹶不振,而同期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加上全球資本持續流入美國,從而造成美國國內流動性過剩。當時互聯網科技的突破讓過剩流動性找到了方向,大量互聯網科技公司獲得巨額融資,而且股價扶搖直上。不僅納斯達克指數的每年增幅在40%以上,連標普500中也出現了美國在線,雅虎以及環球電訊這樣的科技巨無霸公司,而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市值竟與通用公司的市值幾乎相當。 1999年底開始,美聯儲為了防止經濟過熱而開始加息直接刺破了已經被吹的過大的“互聯網科技泡沫”。

雖然日本和美國的泡沫經濟在形成的宏觀背景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在對經濟的長期影響方面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日本寬松政策制造的大量流動性只是簡單的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形成了資產泡沫,並沒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反觀美國互聯網科技泡沫是美國經濟在轉型過程中對新經濟增長驅動力的一種探求,雖然過程中由於過度投機而產生泡沫,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對之後的美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泡沫破裂之後,大量的互聯網公司破產倒閉,但互聯網科技這種全新的生產力的潛力得到了認識,也為之後類似google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在美國的誕生並成就美國成為全球互聯網科技的領導者奠定基礎。這恰恰與日本泡沫破裂之後的一地雞毛的景象完全相反。而且美國互聯網泡沫過程中大量的高科技及通信方面的科研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泡沫破滅之後似乎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大量的過剩產能。但回過頭來看,美國經濟在之後的發展中不斷的從中獲益。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美國的互聯網科技泡沫是對長期經濟增長有益的 “好泡沫”。

好泡沫 vs 壞泡沫

通過以上對日本和美國泡沫經濟的對比,我們可以說:雖然“泡沫”作為經濟和商業周期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逃避的,但在實際中也有 “好泡沫”和“壞泡沫”之分。伴隨著中國進入人口拐點以及經濟轉型的時間窗口的到來,利率也將進入長期下行通道,在此過程中出現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在上升。鑒於新經濟的出現並不能在實際上改變經濟和商業周期的存在,而經濟和商業周期存在則總是伴隨著是各種泡沫的膨脹和破滅。因此我們認為所需要討論的重點並不是中國經濟是否會泡沫化的傾向,重要的是可能會出現何種泡沫:“壞泡沫”還是“好泡沫”?就資本市場而言,資產價格泡沫形成背後的邏輯往往是說新經濟將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證明高估值的合理性。但實際上,在低利率的轉型經濟環境中往往很難分辨“過剩流動性催生的資產價格泡沫”和“經濟增長獲得新的著力點並由此產生的反映經濟基本面的股市繁榮”。鑒於日本資產泡沫的教訓,監管層要高度關註寬松貨幣政策的流向,更多的引導流動性進入實體經濟,謹防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流動性催生的單純的資產價格泡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壞泡沫”。當然,對於投資“新經濟”而產生的“好泡沫”,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防範過度投機造成泡沫破裂之後對經濟的過度傷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63

中華老字號企業繞不開商標侵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79879.html

中華老字號企業繞不開商標侵權

第一財經日報 陳姿羊 2015-09-01 06:00:00

作為在殘酷商業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每個中華老字號背後都有一段悠久歷史,蘊藏著創業的艱辛和守業的誠摯。但在現代商業的沖擊下,老字號發展出現兩極分化,部分老字號逐漸走向沒落。

作為在殘酷商業競爭中勝出的佼佼者,每個中華老字號背後都有一段悠久歷史,蘊藏著創業的艱辛和守業的誠摯。但在現代商業的沖擊下,老字號發展出現兩極分化,部分老字號逐漸走向沒落。而對於經營良好的老字號來說,由於此前商標意識的淡漠和老字號品牌的影響力,也使得這些企業屢陷商標糾紛。南京老字號協會秘書長唐亦飛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南京老字號企業10%左右都有商標糾紛。商標保護儼然成為老字號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商標侵權困擾

“商標侵權是老字號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佛山市合記餅業有限公司(下稱“合記餅業”)負責人黃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不諱。佛山“盲公”牌盲公餅始創於清朝嘉慶十三年,是佛山傳統名點之一,已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其制作技藝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合記餅業唯一傳承、唯一生產。

自註冊盲公餅商標20多年以來,合記餅業一直飽受侵權困擾。2015年3月,合記餅業將“佛山公”商標持有人南海區聯和食品有限公司(下稱“聯和公司”)訴至公堂。合記餅業在起訴狀中稱,聯和公司在天貓上開設“聯和食品專營店”銷售“盲公餅”,其在展示的“盲公餅”產品多處顯著標註“佛山公”商標,並且使用“佛山公禮包”、“佛山特產第1店”、“佛山公特產旗艦專賣店,由廠家直接供貨”等描述、宣傳用語,致使公眾對其銷售的“盲公餅”來源誤解為“佛山公”,侵害了公司的合法權益。

事實上,就在2011年,合記餅業才剛從一場長達八年的商標官司中獲勝。2004年,因售賣假冒“盲公餅”,珠海香記被合記餅業告上法庭。當時珠海香記方面對媒體解釋,“盲公餅”實際上已成為一種餅類的代名詞,應該算作通用商品名,公司並不構成侵權。在反複的商標博弈中,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判決合記餅業勝訴,並在判決書中肯定了“盲公餅”的歷史文化價值。

“老字號本身就積攢了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企業會來‘傍名牌’,打擦邊球。這對老字號來說是很大的危害。”黃偉如是認為。他告訴記者,老字號之所以能延續至今,靠的是“誠信”。尤其是食品類,對產品質量安全要求非常嚴格,一些“傍名牌”的企業無法掌握生產技藝和把控產品質量,這類“假冒”產品流入到消費者手中,對老字號品牌的傷害不可估量。

記者了解到,老字號面臨的商標侵權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由於老字號商標註冊類別單一或因字號與商標不一致,老字號企業被他人搶註成商標以及註冊成企業名稱;第二種則是有的不法企業在與老字號近似類別的字號上進行商標註冊,搭車經營,也就是常說的“傍名牌”。

如何保護商標?

不止盲公餅,“同仁堂”、“瑞蚨祥”、“禦生堂”、“全聚德”、“萬福興”等老字號都曾經歷商標糾紛。全聚德集團(002186.SZ)原董事長姜俊賢曾坦言:“全聚德早些年也遇到類似情況,如香港有人提前註冊了全聚德商標,當時我們花了10倍的價錢買回來。”

此前,唐亦飛2014年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標糾紛已經成了老字號企業的一大特點。在相關部門註冊的南京老字號企業共有100家左右,其中10%左右都有商標糾紛。

為了保護商標,合記餅業註冊了包括“盲公餅”、”盲公餅”29、30、31類等商標,甚至連“盲婆”的商標也一並註冊。對此,廣東省老字號協會秘書長範依萍表示,老字號頻陷商標糾紛也從側面說明了老字號品牌自身的影響力和消費者認可度。

範依萍表示,老字號商標的保護需要企業和政府共同的努力,“老字號更多的含義在於品牌,如果品牌不與商標掛鉤,就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一方面,老字號企業要增強這方面意識和能力,加速保護性註冊,堵住被人搶註的漏洞,也要註意維持好商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老字號商標的保護也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推動”。

所以對於中華老字號本身來說,企業歷史資料的保存顯得尤為關鍵。黃偉解釋道:“老字號企業資料的保存既能保留品牌發展歷史,也是今後產生商標糾紛自我證明的依據。老字號的歷史一定要延續。因為有歷史沈澱,盲公餅是在佛山旅遊手信,制作技藝是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出了廣東省,它就是一個餅。”

保護之後必然面對的是如何傳承。“每個時期的發展必然要有體制、生產過程的改革。之前我們是用餅模手工生產,三四十個工人每天都在打餅,現在是全機械化生產。新的口味比如可可味這些也有過嘗試。盲公餅怎麽走我們還在考慮,今後肯定還是繼續慢慢創新,推動年輕人認同很重要。”黃偉這麽認為。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40

微信剛剛又又出bug,朋友圈鏈接均打不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30/157766.shtml

微信剛剛又又出bug,朋友圈鏈接均打不開
i黑馬 i黑馬

微信剛剛又又出bug,朋友圈鏈接均打不開

截止黑馬哥發稿,該bug已被逐步解決。

i黑馬訊 7月30日消息 剛在幾天前出現Bug的微信朋友圈,今日中午再次出現bug。根據眾多網友的反映,微信朋友圈已經打不開任何鏈接,其它平臺的內容也無法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640

640

創業家&i黑馬經過測試發現,每篇朋友圈分享的內容點擊進入之後,出現的是“網絡出錯,輕觸屏幕重新加載”的提示,這種情況大面積存在。騰訊公關部門確認了這是一個bug,並表示“剛剛由於服務器故障,導致少部分微信用戶出現公眾帳號文章鏈接無法打開,朋友圈發送以及微信登錄故障等問題,目前問題已經修複,大家的微信功能已在逐步恢複中。”

早在7月26日,微信也發生過一起宕機事故,熱鬧的朋友圈頓時清靜了不少。當時創業家&i黑馬從“騰訊微信團隊”官方微博下的用戶留言看到,多位網友反饋微信朋友圈發不出去,也看不到別人的朋友圈。根據網友反映,微信朋友圈好友的分享無法刷新,需要到相冊才能觀看,“間隔近20分鐘沒有內容”。

微信龐大的用戶數量,使得每一次的失誤都被加倍放大,引起朋友圈的“一片不適”。不過正如有網友所言,在信息過載的當下,朋友圈和心靈雞湯的短暫消停,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微信 宕機 朋友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05

高端男裝撬不開中國男人的錢袋

雅戈爾集團總裁李如成回憶一次去參加一個婚宴的場景,“在場的男士除了新郎、伴郎、還有新郎新娘的爸爸,就我穿了西裝。其他人都是休閑裝扮。”除了在正式的商務場合穿西裝,作為舶來品的西裝似乎並不受到中國男人的待見。

而至於李如成之所以會對男士服飾穿著上心,是因為其掌管的雅戈爾經營著相關的業務。不同於大多數人讓他“看上去有些傻”。他後來在各種場合提及那次遭遇,悻悻於那次宴會,而這樣的心理也許亦是同時在感慨雅戈爾的服飾業務以及目前國內傳統男裝市場的低迷。

這樣的低迷從8月國內本土的男裝公司陸續公布自家的中期業績一覽無遺。8月臨近尾聲,就從目前已經披露的相關上市公司的成績來看,多不盡如人意。在港上市的男裝設計師品牌卡賓服飾((02030.HK)披露,截至2016年6月30日,這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6億元,同比下降4.5%,而公司權益股東應占溢利則下降的厲害,同比下降31.5%。 由閩商創立2009年在香港上市主營商務男裝的利郎(01234.HK)發布公告稱,2016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1.2%至人民幣11.74億元,凈利潤為2.66億元,減少3.9%。還有七匹狼(002029),最新公布的半年報中上半年凈利潤1.05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63%。糟糕的是,這家公司近三年的業績持續下滑。自2012年凈利潤達到5.61億元的頂峰之後,七匹狼便開始走下坡路。2013年凈利潤3.79億元,同比下降32.44%,這是公司自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下滑。隨後2014年,凈利潤2.89億元,同比下降23.84%。2015年,七匹狼實現凈利潤2.73億元,同比下降5.43%。毫不意外又老生常談的是,這些公司大多將業績下滑歸結為經濟大環境增長放緩拖累整體消費,感嘆老百姓的錢不好賺。

如果說大眾消費市場疲軟,那麽中國有錢男人的口袋也同樣不好撬動。於是,主營高端男裝的公司同樣遭殃。香港利邦控股有限公司(00891.HK)繼去年上半年虧了4700萬港元之後,今年同期業績又加大虧損至2億港幣。

公開資料顯示,利邦在20世紀60-70年代由李氏家族創辦,為成衣制造及出口商。2006年4月,被利豐私人集團收購,新管理層上任。2009年,利邦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主要於大中華及歐洲市場從事高級男士服裝之零售業務。這家公司目前經營了不少高端男裝品牌比如Cerruti 1881、Gieves & Hawkes 、Kent & Curwen 品牌等,這些品牌歷史悠久。比如Gieves & Hawkes,二百多年來為一直英國皇室提供服裝服務,利邦早前是該品牌在大中華區的特許經銷商。2012年,利邦斥資超過9000萬英鎊收購了這家公司,擁有了全部的控制權。另一個創立於上世紀60年代的法國男裝品牌Cerruti則在2010年被利邦買下。彼時,擁有Cerruti品牌的是一家美國投資基金Matlin Patterson,這家公司以“最高不超過5300萬歐元”的價格把將包括Cerruti100%的股權和所有品牌知識產權賣給利邦。

可惜的是,利邦在將這些品牌帶進中國市場後並沒有將這些品牌做起來。這些在海外定位上層的男裝在上世紀80、90年代陸續進入了中國市場,但如今卻孤零零的散落在的一些老派的商場里,比如上海的錦江迪生。“我以前總是覺得這個牌子(指Gieves & Hawkes )是騙老男人錢的。”袁斌說,直到後來在一本時尚雜誌上看到這個牌子才意識到是個正宗的英國貨。作為一個80後的年輕男士,袁斌願意花錢買一些昂貴的服飾,但僅限於知名的大牌,比如Zegna,“不過只有去意大利的時候會去買。主要還是國內外差價的問題。”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陳君身上。作為阿里之前熱炒的APASS黑卡俱樂部的會員,陳君去年在網上花了超過60萬元購物。同樣是生於80年代的他通常選擇購買的品牌是Balmain、Alexander McQueen、Y-3等等,“我知道你說的(利邦旗下)那幾個牌子,但我從來沒有買過。款式、設計都不太適合我。”

按照服裝品牌管理專家、優他國際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的看法,高端品牌男裝在國內的主要消費者是由60、70年代的中國男性組成,而這部分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早前的禮品贈送(如今的受反腐影響打擊較大),另一類則是個人消費,比如企業家、公司高管等。在西方,有這一類消費的觀念的主要是成功人士,比如企業管理者、醫生、律師、會計師,他們的消費水準在中產之上,有強烈的身份感確認。但在中國,目前個人服飾領域的高端消費至今還未形成,有待培養。

換而言之,在中國,有錢的男人越來越多,他們也追求物質,比如上好的紅酒、雪茄、豪車、名表等等,但很少聽到他們談及自己身上的服飾。他們對著裝從來馬馬虎虎,要是被問及身上穿的衣服是什麽牌子在哪兒買的,他們的回答通常是,“我不知道,是他們(助理)幫我準備的。”

李如成認為,他的雅戈爾需要給中國男士的著裝建立一個榜樣,“中國人需要知道什麽樣的場合穿什麽衣服,葬禮上就該穿喪服,宴會上則是禮服。”他覺得中國人的經濟條件已經比幾十年前好太多,就不該總是在穿著上隨隨便便的。

但毫無疑問的是,相對於女人,男人們在外面這樣的花銷上總是能避則避,所以對大多數服裝企業來說,女人的錢好賺。而男人,不要說西裝就是日常服飾,他們的購買頻率則要低得多。所以國內的男裝企業也許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經歷反複困擾,那些試圖從傳統的男裝尋求增長突破的服飾企業如果還想要在高端領域有所建樹簡直困難重重。因為年輕如陳君這樣的中國男人,依舊會花錢買名牌,比如他身上的那件Givenchy 的T恤衫。雖然然經營一家公司,也會出席一些正式場合,但陳君依舊不習慣正裝,而更傾向於休閑。“事實上,中國高端男裝市場目前都無法預測,未來也許會增長,但還是再看看吧。”楊大筠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48

希拉里今年為何一場記者會都不開?

截至今天,在2016年的前267天里,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一場新聞發布會都沒開過,美國媒體早就怨聲載道。

希拉里競選團隊回應稱,媒體的指責和抱怨並不公平,因為今年希拉里已接受了超300個一對一采訪。

接受單獨采訪,卻不開新聞發布會,這是為何?

考驗應變能力

希拉里的競選經理羅比•穆克(Robby Mook)表示:“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國務卿是否回應記者的問題,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但媒體卻不這麽認為,稱召開記者發布會和單獨采訪之間存在巨大差異。記者發布會中多有變數,而且往往吃力不討好,面對記者們的輪番轟炸,競選者通常毫無招架之力。

至於單獨采訪,競選辦公室通常會以同意采訪為籌碼,對采訪話題、邏輯,甚至采訪的問題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如此這般,競選方對采訪就有了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選擇和符合他們要求的新聞人士合作,無論是報紙、電視節目、互聯網博客,還是有線電視新聞頻道。一位匿名的希拉里前顧問告訴媒體,和單獨采訪相比,舉辦新聞發布會幾乎毫無優勢。“記者招待會就像是每天播報新聞一樣,只是例行行事,你只是想趕緊打發完臺下的記者,期間盡量不要犯錯就行了。”他說,“這只是維護和新聞界的關系。因為你知道讓記者們別來煩你的唯一方法就是主動召開新聞發布會。”

他表示,相比之下,單獨采訪要更容易控制。“如果競選人的新聞秘書能力夠強的話,通常都會和采訪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事先了解到采訪的走向。”他稱,“采訪的問題比記者會上的要長一點,受訪者給出的答案也會更充分一點。”

曾參與多次總統競選活動的資深共和黨政治顧問韋弗同意上述看法,他表示競選團隊通常更喜歡接受采訪,而非舉辦記者會。“采訪變數較少。”他說,“兩者背後的動態關系完全不一樣。”

而且涉及大量談話的采訪則更適合希拉里發揮她的長處,她會為采訪做很多準備,有時,她會在采訪現場把備忘錄還給助手,讓他們再豐富一下腳註。

但是許多記者表示,正是新聞發布會的開放和不可預測性可以好好檢驗一下總統候選人。平常候選人都是拿著稿子說話,而新聞發布會讓他們“無所遁形”。

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克齊利紮(Chris Cillizza)近日寫道:“希拉里應該向公眾展示她是怎麽進行思考以及應對意想不到或艱深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或者說僅有的方法就是召開新聞發布會”。

面對媒體的指責,競選陣營自有解決之道。他們指責媒體只是為了獲得關註,而不關心民主政治中的美德。“記者們只是想在新聞發布會上在同僚面前大出風頭,”韋弗稱,“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人在人群中總會和平常表現得不一樣。到希拉里召開記者會那天,所有人都會在鏡頭前盡情表演。”

歷史陰影

前述希拉里匿名前顧問表示,之前和他合作過的候選人召開新聞發布會都是“迫於壓力”。

希拉里對召開新聞發布會的不感冒,在她還是第一夫人的時候就已顯現出來。在上世紀90年代,她曾面對很多記者提出的關於道德、關於醜聞的各種問題,而在她看來,這些問題都是媒體在造勢,她一直沒有聽取助手的建議,拒絕召開新聞發布會。

最終在1994年,希拉里召開了一場70分鐘的新聞發布會。在會上,她解釋了她對召開新聞發布會的反感:“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隱私地帶。就在前幾天,我和一個朋友說,在堅持拒絕新聞發布會這麽長一段時間之後,我感覺我的隱私地帶被被重新規劃了。”她還表示她也更加理解“新聞界期望從她那兒得到什麽”了。

如今20年已經過去了,2015年希拉里在一場於華盛頓特區舉辦的新聞獎晚宴上發表演講。“再也沒有秘密,再也沒有隱私地帶”。她說,“畢竟,這對我有什麽好處?”同時,她承認她和新聞界之間的關系存在爭議。

在此次總統競選中,希拉里和媒體的關系似乎並沒有太大改善,即興問答的答案經常變成負面的頭條,這也讓她再次選擇關閉新聞發布會的大門。

在去年3月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面對記者們關於她私人電子郵件服務器的問題,希拉里回應:“我從不用私人郵件向任何人發送機密信息。”她還補充稱:“我很清楚機密文件的分類要求,所以從不發機密材料。”然而,就在上個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在國會作證,證明那是一個謊言。科米說:“曾經有機密材料被發送。”如此,希拉里去年在新聞發布會上的言論成為落到共和黨對手手里的“把柄”。

2015年8月,在一個記者再次逼問希拉里關於私人郵件服務器的問題後,希拉里直接叫停了整個新聞發布會。那位記者問她是否清理了私人郵件服務器,希拉里反問:“怎麽清理?拿抹布之類的清嗎?”這個冷笑話之後迅速搶占了各大媒體頭條。

可能正是這些不可控因素讓希拉里逐漸恢複她的老作派——對新聞發布會避之不及,其共和黨競爭對手特朗普更是於本周推出了名叫“Hiding Hillary Watch”的網站,跟蹤記錄希拉里上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後的日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83

大牌女主角帶惡犬拍劇 記者不開名捱轟

1 : GS(14)@2012-08-17 11:23: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17/16611525
內地90後女星李依馨慘遭同劇女主角帶來片場的藏獒咬傷臉部,醫生稱「患者血肉模糊,縫了31針」,恐會毀容。消息指涉事女星是「長相甜美、上過央視春晚、演過主旋律影視劇的大牌明星」,曾與李合作的韓雪首當其衝被質疑為狗主,內地網友綜合各種線索後,又認為閆妮與殷桃有更大嫌疑,令事件更添疑雲。網民亦對媒體表示強烈不滿:「某大牌女星?名字都不敢寫你當屁個記者呀!」
曾演出央視大片《我叫王土地》的新星李依馨,前日在橫店影視城拍戲時,被一名大牌女星飼養的藏獒咬了11口,疑遭毀容。她的助理小曼說,拍攝期間該名女星除了對多名隨從吆三喝四,派頭十足,還帶來一隻兇悍的藏獒到片場,演員們嚇得紛紛躲閃,但都敢怒而不敢言,「怕得罪人」。但「因為對手戲比較多,依馨算是和她關係比較近的演員」。
滿臉鮮血淋漓 縫了31針
「她說自己的狗狗不咬人,讓李依馨去摸,誰知這藏獒似乎也很大牌,老虎屁股摸不得,一摸就出事了。」小曼指當時藏獒像瘋了一樣,把李撲倒在地,朝她臉上狂啃。她嚇得大喊救命,等工作人員合力將狗拉開時,她「胸前的衣服被撕得稀爛,滿臉鮮血淋漓,慘不忍睹」。事後,李於深夜被送往杭州東陽市某醫院,醫生指她臉上縫了31針,已注射多重疫苗,但不保證瘋狗症會否發作。網上流傳的照片可見,她左臉被紗布覆蓋,上面有明顯血跡,一臉痛苦。
「依馨康復之後還得重返劇組,導演叮囑我們顧全大局,別報警。」據悉,涉事女星還在劇組拍戲,她承諾承擔所有醫療費用,但她的身份及劇組名稱,因被上級下達「封口令」皆未有公佈。但事件被網友爭相轉發,很多人猜測這位被指「長相甜美、上過央視春晚、演過主旋律影視劇的大牌明星」為韓雪,立即引起粉絲罵戰。
韓雪 閆妮 殷桃被指嫌疑大
韓雪得知被懷疑為該名大牌女星後,昨在微博澄清自己身在北京,「從未養狗」,更有四年未有在橫店拍戲,呼籲網友不要再以訛傳訛。其後,網友又從橫店近日正在拍攝的劇組中,搜尋出符合三項條件,又身在當地的兩名女星,分別為閆妮與殷桃,但二人均未有回應。
但當網友們義憤填膺要把該名「耍大牌」的女明星揪出來道歉的時候,懷疑李依馨炒作的輿論也相繼出現。因為她去年在拍攝《代號十三釵》也曾意外被狗咬傷臉部,被指有拿舊傷炒作之嫌。而她的經理人事後對媒體指,她只受了點皮外傷。加上橫店影視城負責人昨回應指,正在拍戲的多個劇組中均沒李依馨,也不可能有藏獒,亦替事件再蒙上一層陰影。
中新社/湖北《武漢晨報》
2 : GS(14)@2012-08-17 11:24: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17/16611526



性格兇猛的犬種藏獒近年身價暴升,價格由數十萬至上千萬(人民幣.下同)不等,繼香車豪宅後成為內地名人富豪炫富的新寵兒。他們不惜花上千萬尋找品質高、血統純正的藏獒,中國藏獒價格網、中國藏獒名人榜相繼出現,而藏獒咬人事件亦層出不窮。
「以前我們常說狗眼看人低,現在是人眼要看狗高了!」目前,內地能養得起藏獒的都不是尋常老百姓。經營藏獒養殖場的商家通常實力雄厚,才能在獒界打響知名度。而富豪、大商家及名人等,養藏獒美其名是用來看守廠房別墅等,或是作為家庭寵物,實質上卻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黃貫中愛犬值1200萬

有河南富豪曾派出近20輛寶馬、平治組成的豪華車隊,以及數名美女在鄭州火車站迎接兩隻來自青海的藏獒。不少市民都批評,「迎狗是假炫富是真」。遼寧大連藏獒協會會長李瑞宏,亦曾豪擲1,580多萬,以全國最高購買成交價買回一隻純種紅獒,取名「江山一片紅」。連香港藝人黃貫中家中亦養有五隻藏獒,早前他帶上其中一隻價值逾1,200萬的藏獒到旺角看病,立即引起途人注目。
《蘋果》記者
3 : Sunny^_^(11601)@2012-08-17 11:53:50

黃貫中有6千萬身家???真定假
4 : GS(14)@2012-08-17 12:01:21

我都覺得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