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瞻下半年 東尼

2010-7-8  NM





兩週前,我回顧組合在今年上半年 的表現,結果頗為令人失望,本週我將分析未來走勢,並考慮下半年的持股。

美國的經濟正穩步上揚,事實上,經歷了○七至○九年的黑暗時期 後,可以再變差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既然經濟已經見底,今年的預測便相當容易,因為只有兩個可能:向上或維持現狀。

作為全球經濟的重心,美 國問題影響廣泛地區並不出奇,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一旦衰退勢必波及所有出口國。而這情況將不斷擴大,因為這些出口國在出口下跌的情況下,只能減少 自身的進口。

內地資產升值

更不幸的是,不論是美國公司或個人客戶,用來購買進口貨的資金,大部分來自借貸,因此在不久的將來 必須還錢。這是導致美國經濟危機的主因,整個經濟建基於借貸,刻下的問題是這些錢是否仍然要還。

香港應該是有最多百萬富翁的地方,一來這裡 的稅制合理,二來資產特別是房地產的升值速度快似火箭。很多買了樓超過十年的小家庭,現在都成了百萬富翁。若買樓資金是透過按揭或其他借貸方式得到的話, 即使是一筆小錢也可相當豐厚;若炒樓的話,當中的利潤更可不斷往上滾存。

我知道自己亦受惠於資產升值,當我為組合在十年內升值五倍而自豪 時,亦很清楚原因是股價升值多於個人智慧。我慶幸自己在過去三十年買了兩次樓,每次都在樓市低位或接近低位時入市;每當我認為股價便宜及吸引時,便會買股 票。當然,我也曾經犯錯,主要是因為太固執而未能把握時機。

中國仍在不斷擴展,而且最少會擴展多十年,儘管中途會有頗為苛刻的調整。隨着城 鎮化的進程,人口逐步由鄉村遷移至富裕的城市,資產價格在未來數年將不斷膨脹。香港背靠祖國,是一個能利用此機會的地方。

下半年股市平穩

現 時市場有少許下跌風險,最多可能下挫兩成,惟我認為只會跌一成。當我看着組合的持股,發覺部分股票有可能在一年內升值五成,三年內升幅達倍。我對滙豐及宏 利仍然信心十足,亦看好中資銀行股,包括工行、建行(939)、中行、交行(3328)及民生銀行(1988),甚至價廉物美但股價在初上市時可能較為飄 忽的農行(1288)。當然,還有瑞房作為秘密武器,這是一隻符合我所有揀股條件的股票。

中期業績即將在八月公布,我正耐心等待愛股的表 現。若與我預期相若的話,應能支持股價,但未必可以爆升。普遍而言,公司業績應頗為正面,因為中港兩地的經濟都不俗,所以盈利理應有所增長。我相信有驚 喜,而非驚嚇。

由於沒有特別的動力,股市應該偏向呆滯和穩定,現在是買股票作長線投資的好時候,但不宜投機。未來股市較為平穩,二萬三千至 二萬五千點將是今年頂點。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五十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 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9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前瞻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11_all.html

 醞釀近兩年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於2012年1月6日和7日召開,近日,財新《新世紀》分別從各監管部門權威渠道確認了這一消息。

  每五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已成為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風向標。過往的每一次會議均對中國下一步重大的金融改革方向「定調」,會後均適時推出相關的機構改革等重大舉措。

  據接近有關部門的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高層曾經組織相關部委就十五個議題進行研討,但最終因為其中幾個關鍵課題存在顯著分歧,當年計劃召 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被推遲至今。其中爭議最大的議題就包括是否成立金融國資委,多位參與這一課題的核心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金融國資委的動議 至今仍未達成共識,已擱置。

  時至2011年,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主要課題加快了研討,包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制度、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對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和 「大而不能倒」金融機構的監管、明確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和約束機制、推進政策性金融改革、改進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加快債券市場改革發展、加快農村金融發 展、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規範發展信用評級機構等。其中,宏觀審慎監管和探索地方金融管理模式分別作為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制度和改進國有金融資產管理的子 課題。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一行三會」相關人士處瞭解到,這些議題中,央行和銀監會都參與並分別領銜了主要議題,其中偏宏觀政策方向的基本由央行牽頭;涉及金融機構運行機制改革深化方面的由銀監會牽頭;財政部金融司則主要牽頭「改進國有金融資產管理」等議題。

  緊接著此次會議,「一行三會」將分別召開年度監管工作會議,落實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的決議。

  與以往相比,由於臨近新一屆中央政府換屆,即將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主要是穩中求進,推出的重大改革不會太多,特別是對於一些爭議較大的議 題。更多的是承前啟後,總結過去數年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成就,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接近中央匯金投資公司的金融專家分析認為,本次會議宣告本屆政府安 全著陸的意味更強。

穩中求進

  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背景,是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後,外部內部環境突變,中國的金融業亦處於重要的轉折發展期。分析人士指出,綜合當前各種 動態看,新一屆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更著力於通盤考慮當前金融領域存在的矛盾與問題,並謀劃中國金融改革下一步的戰略走向與發展大計。

  多位金融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會議實際的作用將很難與此前幾次金融工作會議媲美,很難推出震撼性的改革方案。不過,在債券市場發展、完善現有金融體制等方面,仍能看出決策層穩中求進的用心。

  第一次和第二次金融工作會議奠定了中國金融改革的主基調,確定銀行業兩次重大改制,建立了中國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體系。此後五年間,整個金融業 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幾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後改制上市,證券市場結構性問題解決,保險投資領域逐步放開,利率市場化、外匯體制改革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到2007年的第三次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之時,與過去十年的大開大合相比,金融改革的步伐事實上有所放慢,對一些爭議迴避的意味更多。這次會議主 要在政策性銀行改革、農村金融體制設計、國有金融管理框架重構、企業債市場建設、外匯投資管理等領域提出了改革方案,如設立中國投資公司、推動國家開發銀 行的商業化改革等主要措施。

  已確定在2012年1月6日召開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由央行牽頭的五個課題,包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制度、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推進政 策性金融改革、加快債券市場改革發展,以及規範發展信用評級機構。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五個課題都有不同程度的推進,其中債市大發展和理順相關機 制將成為其中亮點。

  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制度方面,久未破局的存款保險制度,有望通過此次會議加快出台進程。中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已探討有十年之久,由於各部委對其 出台的時機和具體費率設定等核心內容一直存在爭議,存款保險制度一直處於徘徊狀態。這一制度涉及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退出機制,即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 機構的倒閉由市場埋單而不再是國家財政擔保,這一制度亦是《金融機構破產條例》出台的先行條件,但始終都沒有明確的推出時間表。

  「現在應該是比較成熟的時機。」一位央行有關人士認為。

  而銀監會牽頭負責的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課題,也面臨多種挑戰。十月末,銀監會既擴大小微貸款不良容忍度等政策後,再出台了包括允許銀行發行小微 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的創新措施,該項債券發行所對應的用於支持小微企業的貸款計入存貸比的考核。但有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認為,現在不少小貸公司、擔保公司 「運作極不規範,但催收有手段,銀行願意與這些機構合作,這些機制靈活但缺少有效監管的創新型機構集中湧現,高度活躍,甚至快速膨脹,風險隱患也十分巨 大」。

  證監會此次參與的課題較多,如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系統性風險、中小企業融資、債券融資等,但牽頭的課題少,主要承擔「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議 題,內容涉及如何建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統一場外市場的監管需要什麼條件等。證監會有關人士稱,目前券商的資本金和保證金分開存管,資產規模較小,以淨 資產風控標準運行各類業務,證券業機構還未涉及「大而不能倒」的系統性風險。

債市大發展

  總體而言,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歷史性變革措施不多,但有小步推進,尤以促進債市發展為顯著特點。

  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高層有意成立高規格的統一監管協調委員會,對促進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以及統一規範的監管標準和制度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的債市長期處於五龍治水的監管割據局面,不同部門有不同的監管標準,雖然這種監管競爭的局面,對產品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種多部門的機構監管也制約了債市的深化。

  「在國際資本市場,債市被看作是經濟危機起到緩衝作用的備胎,如果有一個深度和廣度都足夠的債市,對於宏觀調控和金融穩定都會起到積極作用,宏觀調控需要傳導機制,債市是最好的市場化工具之一。」一位金融專家稱。

  中國債券市場的規模已躍居世界第四位,但投資同質化、以單一的高信用等級品種為主,市場深度不足,無論是中小企業債、資產證券化、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產品的流動性都不大、交易不活躍,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正在於各監管機構對債市的不同監管標準和投資限制。

  「監管部門對債市的發展理念、方向並不一致,市場成員的手腳已經被監管部門捆住了,無法提供多樣化的需求,這個市場就做不深。」多位債市人士如是稱。由於高信用等級的發行人已面臨「40%淨資本紅線」的約束,信用債市場的發展已幾乎近於極限。

  目前,中國的信用債市場的總量已近4萬億元,而今年,面對動盪的經濟環境,利率波動的幅度亦越來越大,但卻缺乏對沖工具。近日,央行副行長劉士 余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無論股市和債市都已發展到極限,探索發展信用增進行業很迫切。「這類產品不發展,中國股市不會出現期望的增長狀態。」

  而證監會主管的公司債市場也有望加快發展步伐。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在新上任不久的主席郭樹清的推動下,證監會剛成立了債券辦公室,這是證監會內部為發展債券市場而新設的局級辦公室,由原市場部副主任霍達擔綱,正從各部門調動人員集結,工作人員已在調研寫作下一步債市發展的詳細報告。

  接近央行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未來央行和證監會之間的協調可能會更容易些。郭樹清稱,「按照統一准入條件、統一信息披露標準、統一資信評估要求、統一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統一投資者保護安排的原則,加快實現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

  在規範發展信用評級機構方面,劉士余在前述場合透露,國務院近期已批准央行作為信用評級行業的主管部門。信用評級行業被看作是債市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此舉意味著中國評級行業多頭監管的格局宣告終結,也被看做債市下一步有望進一步協調發展的信號。

  未來信用評級行業將採用何種監管模式也備受業內關注。此前多頭管理為信用評級機構開展業務設置了多重障礙。比如,企業債評級業務的主管部門是發 改委,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評級業務的主管部門是央行,公司債、基金等評級的主管部門是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也分別對銀行和保險公司可投資債券的評級機 構發放牌照,如果各部委在對評級機構的要求上有差別,將使評級機構進退維谷。

  同時,中國在信用評級機構的市場准入和退出、合規經營、不正當競爭等方面的管理政策法規相對欠缺,類似《信用法》、《公平交易法》、《信用中介 機構管理條例》的法律尚未出台,均不利於社會對評級機構的整體監控。「下一步信用評級行業的相關規範或將統一。」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人士告訴財新《新世 紀》記者。

金融國資委再擱淺

  近期,關於此次會議將討論成立金融國資委的消息被熱議。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多個接近監管部門的渠道瞭解,關於成立金融國資委的動議一直分歧較大,反對的聲音居多,該動議不會上會討論。財政部有關人士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否認此次將成立金融國資委的消息。

  儘管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由誰真正落實國有金融資本的出資人職責,乃至確定國有金融資產進退、國有金融產業佈局的大方向,始終是決策當局關注的大課題。

  有關「改進國有金融資產管理」的議題其實在2007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中即提出並擱淺,此次再次由財政部和中編辦牽頭研究。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金融發展局首席金融專家王君亦指出,將所有者和監管者職能分開,是必要的制度設計。

  來自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末,中央級金融類企業國有資本總額1.2萬億元,佔全部實收資本的80%以上,管理的資產總額逾40萬億 元。其中,銀行國有資本佔全部金融國有資本的80%以上,其他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約佔20%左右。這其中未包括地方金融企業佔有的國有資本。近五年來金融資 產規模膨脹迅速,僅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已超過100萬億元,預計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的國有淨資本至少已超過4萬億元。

  作為學界的積極推動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認為,應仿照國務院國資委,單獨成立金融國資委,把分散在各部門之下的金融國有資產,以及「一行三會」目前承擔的部分金融機構的所有者職能,均劃歸到金融國資委名下,摸清家底,由其承擔統一的出資人職責。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劍峰等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從國資委成立之後的客觀效果看,金融國資委成立後,客觀上必然加大管制,加劇國有金融 企業壟斷,最終影響中國金融業的競爭力。殷劍峰舉例稱,國際大銀行如花旗、匯豐等,大股東持股比例最多不超過5%,「金融機構的股權分散化、金融業的競爭 開放應該是大趨勢。」

  對於是否需要成立金融國資委以更好地履行國有出資人的職責,接近中編辦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金融國資的出資人職責理應體現,但關鍵是應按照什麼模式,出資人資格不一定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才可以體現,派出董事會代表等形式一樣可以履行出資人職責。

  來自「一行三會」的反對意見也頗為強烈。接近央行的有關人士認為,用設立行政機關方式來行使出資人職責,協調成本高,效率降低,可能弊大於利。 目前中央匯金公司已經參與了大部分國有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改善了國有出資人職責的行使,看不出有推翻乃至否定這一機制的必要性。

  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研究所教授何兵則認為,中國金融國資股東的分散,可能有利於金融企業的風險控制。近年來中國的產融結合現象突出,國家電力、 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參股、控股了多家金融機構,對這種產融結合的風險目前評估不足。一旦成立金融國資委,這些國有機構持有的金融股權是否也需要集中到該 機構? 這將面臨一系列問題。

  「這不是疊床架屋嘛。」一位監管當局的權威人士如此評價金融國資委的制度設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2

投資需要有前瞻性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e12n.html

 前幾天看到篇文章,提到「6年前,1個中興通訊可以換1個五糧液,如今4個中興通訊才抵得上1個五糧液」。當年同樣是高富帥般的白馬股,今日一個仍然高高在上,一個卻跌落地下。

 

   事後來看,中興通訊自2000年以後,毛利率基本還算穩定,但淨利率是逐年下滑,現金流極端不穩定;而五糧液自2003年以後,毛利率、淨利率逐年上升,現金流越來越好。

 

   兩年前,蘇寧電器和格力電器的價格都在13元左右,而現在,蘇寧電器的價格是7元,格力電器的價格是23元,格力的價格是蘇寧的3倍還多。可惜的是,兩年前我將一部分資金投給了蘇寧而不是格力,結果這筆投資到今天損失了一半左右。那時候,蘇寧的開店計劃看起來仍然高歌猛進,格力卻有被美的反超的跡象。

 

   其實當時網上購物已經興起,身邊不少人開始喜歡上淘寶、京東、新蛋購物,2010年年底京東已經達到100億的銷售額並且還在快速成長。應該有許多人能夠預見消費習慣的改變會大大削弱蘇寧的護城河。另外說一下,我比較佩服梁軍儒先生,2011年他和我都觀察到蘇寧的同店收入增速在下降,基本面實際上在惡化。我選擇了繼續持有,而他應該後來選擇了換成其它股票,避免了後面更大的損失。

 

   如果有人能預見房產或者高端白酒價格的快速上漲,並在2003年左右買入萬科或者茅台,自然能賺的盆滿缽滿。

 

   投資需要有前瞻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45

大眾證券自營部 聚焦「前瞻性情報」 半年獲利二五%

2013-08-19  TWM
 
 

 

由副總經理張智超帶領的大眾證券自營部,今年上半年,投資組合締造出超過二五%的報酬率(二億元操作部位創造逾五千萬元獲利)。近九年的自營部操盤手生涯中,張智超所帶領的自營部團隊,總計為大眾證券及國票證券賺進逾十七億元,這種輝煌戰果,過人的情報管理可說功不可沒。

看業績財報

就像看照後鏡開車

張智超指出,成功的自營部操盤手必須做好三大管理:第一、情報管理(也稱為知識管理);其次是資金管理;第三則是情緒管理。「其中尤以情報管理工作量最為繁複吃重,自營部員工每天十之八九的工作,都是在做情報管理!」張智超強調說。

走進大眾證券隱身在台北市精華地段辦公大樓一隅的自營部,僅約十坪大的空間,有八名研究員。儘管已經有八名研究員充當張智超投資情報的「耳目」,張智超仍不放過任何媒體,以及其他法人同業所提供的各式投資情報。

除了每天必讀的兩大財經報紙外,張智超的手機隨時更新《財訊快報》App所提供的即時新聞,並勤讀包括《今周刊》等各種財經刊物。「做我們這一行的,就是靠情報吃飯,要比大多數的人早、而且快,才能生存下來。」問題是,每天吸收這麼多資訊,不會因為資訊量太過龐雜無章,而對操作產生反效果嗎?對此,張智超笑著說:「之所以如餓虎般吸收財經情報,主要是為了培養一種判斷力,判斷這些多如牛毛的情報,哪些是屬於落後資訊、哪些是同步資訊,而哪些是領先資訊!」「前面兩種情報,只會在我眼皮底下一閃即過,而且船過水無痕;只有領先資訊,才是我要的,而且可以把它轉化成獲利。」張智超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券商自營部就是靠資訊差、時間差,做短線操作的。所以,絕不能把上市櫃企業的月營收、季報、半年報或年報等投資情報,當作主要操作依據,「看企業業績、財報操作,與看照後鏡開車無異!」同樣的道理,媒體與法人報告也充斥著外銷訂單、景氣對策信號、貨幣供給、經濟成長率預估等看似領先指標的情報。他說:「這也不能當成自營部操作依據,因為,看總經數字做短線操作,與拿望遠鏡開車無異。」那麼,對張智超這種短進短出的自營部而言,到底是什麼情報,才是有用的情報呢?張智超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前瞻性的情報!」

研究前瞻性情報

找出投資大魚

張智超進一步解釋,所謂前瞻性投資情報,就是情報已經揭露,對當下市場影響仍水波不興;但如果深入研究的話,在未來一至兩年,將對產業生態及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的情報。這種投資情報,經常以某某公司研發或量產什麼新產品、政府法令政策的轉變、某某公司人事異動等不同的面貌出現。

比如說,今年四月,政府一紙見諸於報端的法令更迭,閃過張智超眼皮時,就讓他高度關注:「金管會將放寬國內壽險公司投資國內不動產禁令,二.八七五%投資報酬下限放寬,激勵商用不動產!」一看到這種新聞時,包括專業的法人在內,短期間也估不出法令鬆綁到底對國內商用不動產會有多大影響?或哪些公司將是最大受益者?因此,股市反映如小石子丟進大池塘般,起了一會兒漣漪,就回復平靜。但對張智超而言,壽險公司的資金部位何其龐大,這種表面看似水波不興的新聞,反而將對未來造成深遠影響,才是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投資情報。

看到新聞當天,張智超隨即下令研究員集中火力找出最具商用不動產概念的標的(事實上,新聞見報當天,媒體已經開始做個股點名的動作了)。緊接著,即鎖定具有捷運商辦題材的宏盛、台中誠品綠園道開發商勤美,以及擁有環球購物中心的冠德建設進行投資。

事實上,其他法人研究部門在接下來三個月,也密集出具壽險公司投資國內不動產鬆綁的評估報告,使得商用不動產的題材在媒體愈炒愈熱,推升相關個股。張智超團隊押寶的三檔營建股獲利豐碩,打了一場漂亮的情報戰。

張智超認為,金管會對壽險公司投資不動產限制鬆綁的效應,將延續至明、後年;加上《服貿協議》的簽訂,將使中國企業來台設立據點意願更強,對商用不動產有加溫效果。因此,仍看好相關類股,特別是宏盛的後市;但基於自營部操作節奏,仍會採漲時賣出調節,回檔時再介入買進,且戰且走的操作方法。

不追求精準情報

情報愈模糊 愈有套利空間張智超指出,投資情報有一個很弔詭的地方,就是絕大多數的投資人,無不汲汲營營追求具體而且精準的情報,殊不知,投資情報如果愈具體精準,套利空間往往愈窄小。愈模稜兩可,讓大多數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情報,才愈有價值,套利空間反而更遼闊。

此話怎講?張智超進一步解釋,當一家公司業績獲利數字都公諸於世時,甚至連下一季與下一年的展望,以及營收消長、獲利增減幅度都給投資大眾講明了,市場共識也就高度地形成了。「這種情報,我們自營商是毫無獲利空間的!」除了上述的勤美、冠德與宏盛,今年迄今,張智超領頭的大眾證自營團隊還有一檔做得極漂亮的股票──台苯,正可充分說明,為何情報愈模糊,獲利空間反而愈大!

連續兩年虧損,而且曾爆出掏空疑雲的台苯,於今年二月底公告,將延攬中鋼前董事長林文淵擔任董座職位,並進行公司改組。這紙人事異動令雖使台苯股價略微上揚,但市場仍認為台苯積重難返,林文淵改革能否成功仍在未定之天,張智超當時也是如此判斷。

但是,看到《財訊》雙週刊五月一篇對林文淵上台後的報導後,張智超開始修改原本的看法。他要求旗下研究員先把台苯的同業──國喬,也一併列入追蹤,比較兩家公司月營收、季報中的管銷成本與存貨數字。結果發現,林文淵上台後,台苯每月營收成長動力恢復,已不遜於國喬,甚至比國喬更為出色。

追蹤人事改革

操作台苯獲利五○%

張智超等不及台苯第二季財報公布,就先請旗下研究員佯裝台苯小股東,致電發言人探詢林文淵上台後的新作法。「這樣做的重點不在於問數字,而是要打聽,到底林文淵上台後有沒有致力降低營運費用、提高存貨周轉率,甚至開除不適任員工等削減成本作法。如果有的話,就代表他有改革誠意;如果沒有,也就代表台苯轉機性有限。」張智超補充。

張智超也要求旗下研究員開拓公司的人脈,不要僅限於發言或投資人關係系統,而是要盡量拓展「非官方發言系統」的管道,如業務、研發、廠務。多方探詢結果,似乎呼應了媒體所報導:林文淵改造台苯,應該是玩真的。

林文淵改造台苯只是「人和」,加上台苯主力產品──苯乙烯單體(SM)報價走揚的「天時」,讓張智超決定放手一搏。五月中旬台苯一根長紅棒突破前波段新高,「地利」也出現了,扭轉盤整格局。十元出頭布局的台苯,讓大眾證自營部嘗到五○%以上獲利的滋味。

今年初以來,幾次漂亮的操作,都得歸功於張智超自營部團隊平日苦心經營的投資情報力。張智超不否認,投資情報力的養成,是一條漫漫長路,要修煉成功,只有靠著平常不斷地蒐集、閱讀,並分析大量資訊,才能千錘百鍊成在金融市場過關斬將的利器。「正是因為很不好學,才有利可圖,所有的道理不都是這樣嗎?」他反問。

從情報磨鍊判斷力三心法

心法1

搞清楚各種情報的用途

日報資訊與各種商品報價是用來掌握「市場脈動」;周刊或半月刊是協助自己找投資「趨勢」與投資靈感;法人報告則是用來了解同業的「邏輯思惟」。唯有掌握市場脈動、找到趨勢與靈感,以及形成自己的邏輯思惟,才會有自己的「明牌」。

心法2

判斷情報的「落後」、

「同步」與「領先」

透過大量閱讀、蒐集情報,才會了解每一條情報到底是屬於落後、同步抑或領先。如果是屬於領先情報,它的發酵期就會長一些,這時就要掌握機會。

心法3

要套取情報

而不被情報套住

要求研究員主動結交「非發言系統」人脈,如業務或研發主管,甚至旗下供應商,佯裝一般投資人打電話給發言人;多面向求證資訊,才不會被假情報「套住」而不自知。

張智超運用投資情報力篩出的潛力股公司 (代號) 理由 股價(元,8/13)宏盛(2354) 六福皇宮對面的商辦案,未來獲利貢獻潛力大。 26.25 和大(1536) 美國經濟復甦,車市受惠,和大屬中低價汽車零件股。 41.2

晶圓代工

與金融股 中資對台灣最有興趣的兩種產業。 ─

張智超

出生:1971年

現職: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經理經歷:國票證券自營部主管、日盛證券研究員學歷:台大財務金融研究所今年投資戰績:勤美、宏盛、冠德、台苯等獲利逾25%

撰文‧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8

FT「美聯儲通訊社」:美聯儲研究加強前瞻指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818

FT的「美聯儲通訊社」Robin Harding說,美聯儲正在尋找方法加強前瞻指引,以便無論是否選擇在9月削減QE都能保持低利率。

以下來自Harding:

8月非農就業增長不及預期,這令人懷疑美國就業增長勢頭,並促使聯儲官員謹慎行動——特別是考慮到近期市場利率的大幅上升。

但另一方面,失業率降至7.3%,這可以作為支持削減QE的一個理由。此外,製造業服務業調查結果也十分強勁,過去幾個月來通脹率也已經穩定。

鑑於美聯儲已設定好大體的削減QE策略,因此,FOMC可能會公開辯論9月是否是削減QE的合適月份,以及削減的速度是多少。而敘利亞和財政政策可能成為推遲削減QE的理由。

美聯儲官員強烈希望確保市場不誤解其QE削減計劃,因此,一個可能的選項就是:小規模削減QE,同時加強美聯儲利率指引。

芝加哥聯儲主席Charles Evans在週五的演講中說,如果要開始逐漸減少購債,最好是在對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有信心、且抑制通脹的臨時性因素消退的情況下。

Evans是今年FOMC的投票委員,他的政策立場被認為是鴿派的。他說,美聯儲在今年1月至QE3結束期間,至少應買入1.25萬億美元資產。這一數字與12月開始削減QE規模更相符。

堪薩斯城聯儲主席Esther George說,應該從9月起,將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減至700億美元,削減後的購債額度應該在國債與MBS之間平均分配。目前美聯儲每月購買450億美元國債和400億美元MBS。

美聯儲的一個前瞻指引選項是,聲明如果通脹率低於2%的長期目標,則不會加息。這已經隱含在美聯儲的目標裡了,但聲明這一點有助於控制市場預期。

美聯儲也在考慮如何表明這一點:如果加息真正到來,也只會緩慢加息。它可以採取的辦法是,吸引人們關注對2016年的經濟預測——本月我們將得到該預測,可能是在伯南克發佈會期間。

這些預測可能表明,到2016年底經濟將接近充分就業。但許多FOMC成員仍希望1-2%的利率水平,這將反映出他們的一種預期:即便到了2016年,來自金融危機的傷害仍要求實際利率處於低位。一些美聯儲經濟學家認為,在2018或2019年之前,利率可能無法回到約4%的長期均衡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04

摩根大通:要歐銀闡明前瞻指引很難,德拉吉深諳「模糊的藝術」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469

摩根大通經濟學家Greg Fuzesi最想在歐洲央行9月會後發布會上,請行長德拉吉先生詳述「未來更長一段時間內維持利率在當前或更低水平」承諾中,「更長一段時間」是指多久。

Fuzesi說:

「如果歐洲央行想要增強前瞻指引的可信度,有兩個問題需改進。首先,他們應對反應函數做出更清晰解釋,並闡釋其行動及通脹進程是受緩慢水平變動變量,而非增長動能驅動的。第二、歐洲央行必須闡明,他們是如何看到這些緩慢變動的變量隨著經濟復甦演變。」

Fuzesi估算,危機前只要簡單跟蹤一系列指標,比如製造業的產能利用率、核心通脹、實際匯率及M3貨幣增速,就能追蹤歐洲央行的想法。但現在情況變得複雜:

「我們的觀點認為,產出缺口變大,且不會如歐盟委員會預想那樣快速縮窄。因此我們認為通脹將依然保持低位,這應說服歐洲央行長期維持利率在低水平(我們預計到2016年秋季)。但即便歐洲央行這麼長一段時間裡按兵不動,如果要給出強有力的指引,歐洲央行必須事先承認產出缺口不會如歐盟委員會預計彌合得那麼快。」

「因此,歐洲央行需要闡明其認為疲軟的經濟會改善的原因。特別是,歐洲央行必須對歐盟委員會預估及評論中暗示的,極為疲軟的供應端提出假設。尤其需要闡述的是,為何在供應端極為疲軟的情況下,多個反應函數將表明啟動升息的時間將比德拉基暗示的要早。我們在6月公佈的預估中認為,歐洲央行執委會成員認為今年核心通脹很可能走低,但在明年上升。這暗示產出缺口正在彌合。」

但也許德拉吉的核心政策工具就是拒絕澄清一切呢?這就是模糊的藝術。

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Jonathan Loynes說:

「其他央行行長可能在考慮是什麼令德拉吉成為特殊的一個。畢竟過去一年中,歐洲央行直接貨幣交易(OMT)對歐元區債券市場起到了非常強大的效果,即便它沒有得以實施。而英國央行和美聯儲還在奮力控制市場對未來利率的預期,歐洲央行版本的前瞻指引更為有效。歐元區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上升幅度不及英國和美國。」

Loynes稱,德拉吉的模糊可能只是簡單反映歐元區17國和17個央行決策的複雜性,而非出於德拉吉刻意要模棱兩可。但模糊似乎挺有效……

「以同樣的方式,OMT的成功可能也歸功於其自身的晦澀。歐洲央行不願意詳述購債的先決條件和限制,反而擴大了該計劃對市場的效力。而在央行口頭干預這點上,至少短期來看,少即是多。意識到這一點後,德拉吉不太可能在日內的新聞發佈會上強化前瞻指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16

23:17 PIMCO格罗斯:美联储主席候选人萨默斯的退选强化了周三美联储前瞻指引。 22:50 葡萄牙副总理表示,一旦葡萄牙退出现行援助计划,将整考虑申请额外的欧元区支持来缓解其回归金融市场的压力。 22:45 前美联储官员Donald Kohn:极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危险的风险。 22:30 美联社:美国防部官员称有几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射杀。 22:25 华盛顿邮报消息:警方称1名狙击手已经受伤倒地,警方在追捕另两人。 22:20 美联社: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华盛顿Navy Yard狙击手已经被控制,但未被拘押。 22:12 高盛2015年二季度巴塞尔 I一级普通资本比率为12.6%。 22:02 NBC最新报道,至少10人在Navy Yard狙击手事件中被枪击。 21:56 联合国武器检查组:有清楚且确凿的证据显示叙利亚境内曾使用过沙林毒气。 21:49 华盛顿狙击手事件过后,华盛顿机场暂停所有航班。 21:47 NBC消息:华盛顿Navy Yard事件目前有7名受害者,包括5个平民及2名警察。 21:44 花旗集团2015年二季度的一级普通资本比率测试结果为13.2%;花旗集团预计在面临严重压力的情况下,将损失212亿美元。 21:42 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延长流动性互换时间至2014年9月30日。 21:33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8.33点,涨幅0.51%,报15454.3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周一开盘上涨7.48点,涨幅0.4... 21:15 美国8月工业产出月率+0.4%,预估+0.5%,前值持平;美国8月制造业产出月率+0.7%,预估+0.5%,前值修正为-0.4%,初值-0.... 21:13 美国海军确认,一名活跃的狙击手出现在华盛顿navy yard,至少1人受伤。 即時刷新» 美銀實習生猝死事件發酵,高盛蘇黎世辦公室涉嫌強迫員工加班被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93

高盛蘇黎世分部接受蘇黎世勞工部門(AWA)的檢查,瑞士日報Tages-Anzeiger稱AWA 接到瑞士銀行聯合工會的舉報:高盛不遵守勞動法案,要求員工加班、不予支付加班費。AWA透露此次尋訪目的為了調查高盛內部是否涉嫌強制員工加班。

瑞士勞動法規定,僱員每週工作時間不得超過45小時,允許一些行業延長到50小時。

AWA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勞動法在各行各業的實際落實情況,他們也負責處理一些來自工會或僱員的舉報信息。

瑞士勞工部的此番行動很可能受了美銀實習生猝死倫敦慘案的影響。華爾街見聞此前有報導:2 1歲的美銀實習生Moritz Erhardt連續三天通宵加班後,猝死身亡。該事件引發渲染大波,部分媒體譴責金融行業「食人」加班制。

高盛在全球的辦公室均存在加班現象,程度各一,而FT稱高盛每星期都會統計員工的加班工時,然後做電子備份。

目前,AWA表示目前尚未公佈調查結果,舉報者銀行聯盟不願意透露更多細節,高盛拒絕回應此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4

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上集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5957655
華泰首席策略  徐彪

作者按:三中全會召開在即,一篇名為「383」的改革方案出現在中國新聞網,迅速引發各方關注。其中土改部分尤其引人矚目,因為它明確提到一個詞「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如果說,承包經營權流轉早已屬於共識的話,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則依然處於內部爭議較大的狀態。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句話說:超預期啊!既然出乎市場預料,就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自然需要跟進。

土改這個詞兒,在中國,頗有點意思。掐指算算,過去一百年裡,已經經歷過至少兩次真正意義上的土地改革。

第一次改革以「均田」為主,體現在「分」的環節。

對上一輩和上上輩人而言,1947年土改是分田地的代名詞。上下幾千年以來,只要你敢於提出並最終實現均田地,農民作為一個群體都會迸發出難以想像的戰鬥力。短短兩年時間裡,在樸素的農民們支持下,中國***領導的軍隊摧枯拉朽般戰勝了軍力佔優的國民黨。有趣的是,蔣介石遷赴台灣一隅後,痛定思痛,也為了恢復農業產量(1949年台灣農業產量不足戰前最高產量的一半[1]),開始搞土改。相比中共「重做系統」式的處理,台灣做法相對溫和,用錢贖買地主土地,然後貸款給農民支持其買地(很多人吐槽中國大陸土改簡單粗暴,但設身處地想想呢?俗話說,有多少本錢做多大買賣,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在全國範圍採用財大氣粗的台灣贖買貸土改模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論大陸還是台灣,都通過土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社會的穩定,也實現了糧食產量的企穩回升。

馬克思說,歷史發展總是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路徑,土地問題,完美詮釋了這一觀點。如果你從一個縱面向下看,幾千年來,土地上發生的所有一切,可以總結為「集中—分散」的螺旋。上世紀40年代,由於土地這種生產資料已經高度集中,所有的分散和土地均等化改革,都是一種進步,因為它有利於農業生產效率和總體產出提高。但是當耕者有其田已經實現後,適度的兼併又會是一種進步,它將通過集約化經營來實現生產效率的繼續提高。

既然已經實現了分田地,1979年開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怎麼回事呢?

本質上,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撥亂反正的一部分。因為上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發生了一場「文化大革命」。這場革命打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旗號,土地產出收歸人民公社所有,然後用工分的方式再分配,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降至冰點。而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本質上講,只不過是將農民個人收入與個人勞動產出掛鉤,用這種方式恢復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罷了。

所以,我們的劃分方式獨特而且有趣:從1947年到1995年,統稱為「均田」期。

既然有「均田」,自然對應著應該有「集田」。1995年至今,統稱為「集田」期。

事實上,從1995年國務院批轉的《農業部關於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意見的通知》一文明確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開始,我們便昂首闊步跨入了「集田」時代。

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這麼一段話:土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要堅持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進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強制農戶轉讓。少數確實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和群眾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潛台詞:可以搞,需謹慎。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公告中,有這麼一段話: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要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農戶在承包期內可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流轉辦法,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2]潛台詞:順其自然,我都沒意見。

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中,有這麼兩段話: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潛台詞:堅決搞,我支持。

八股文這東西呢,讀起來枯燥。但真讀進去了,受虐之餘甚至會產生一種名為歎服的快感。比如說承包權轉讓這檔子事兒,從折射防範心理的強調「自願」原則和「少數符合條件」原則,到不痛不癢偏好中性的「可以」適度規模經營原則,再到「加強」原則。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管理層對待土地流轉的態度在一點點發生變化。

所以呢,基本上,農田承包權流轉這一塊,黨內外基本上已經統一認識,就是鼓勵為主。2013年的一號文件開始提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並明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甚至提出「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

承包權流轉領域的改革,既然進入「鼓勵」時代,自然會有加速發展。更重要的是,一旦工商企業介入,流轉市場發展將進一步提速。伴隨這一進程,農業機械、育種以及糧食生產型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相比而言,集體土地入市這塊的改革,不確定性會大很多。而大家都在說的「新土改」,很大一塊是指集體土地。在講清楚這個問題之前,咱們有必要澄清幾個基本概念。讓大家搞搞清楚,農村土地的構成與現狀。

說起農村,大家首先會想起一望無際的高粱地或者水稻田,或者蔥蔥鬱郁的山林。的確,這些都是農村的標籤。但從土地構成的角度看,農村所有的土地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叫農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以及國有農場、國有林場等。反正只要拿來生產動植物賺錢的,都算農地。第二類叫集體建設用地,包括農民自己家蓋房子的地叫宅基地,包括集體企業蓋房子的地,也包括鄉鎮一級政府蓋房子和公共設施佔用的土地。跟農地相關的土改叫承包權流轉,跟集體建設用地相關的改革則是新土改中更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啥這麼說呢?

咱們得從過去三十年的現狀開始談起。

中國是一個大國,用習總的話說,糧食安全這個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把歷次中國***代表大會資料庫打開,仔細看看關於糧食和農業的部分,幾乎無一例外都會強調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圖發展。但是呢,中國雖然是個國土面積很大的國家,卻不是一個耕地面積的大國。據2008年國土資源部的統計,耕地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比例大概只有13%還不到。如果光耕地佔比低還沒問題,偏偏適合搞建設的土地佔比也很低(林地和山地佔去1/4,草地佔去1/4,剩下的一半中還得刨去坡地和高海拔地區,這麼左扣右扣下來,還剩下不到20%),更麻煩的是,耕地和適合建設用地的重合度極高。所以呢,只要你發展經濟搞建設,就很容易發生侵佔良田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各地一窩蜂上項目搞經濟,佔地事件頻發。中央一看,這可不行,於是開始踩剎車,1998年修訂後的《土地管理法》出爐。(旁白:有意思的是,同一年,朱鎔基總理簽署《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

這一套政策體系,締造出史無前例的地產牛市,也讓中國昂首闊步邁入地產大國的行列。回到土地的問題上,1998年《土地管理法》規定,嚴格控制耕地轉建設用地,想用耕地搞建設的時候怎麼辦呢?很簡單,必須經上級政府乃至國務院的審批。這一下,就卡住了建設用地的脖子。我們可以算一筆賬,中國適宜搞建設的土地佔比只有20%,由於18億畝紅線的緣故,這百分之20%中的80%徹底不見了,換句話說,全國能拿來搞建設的土地,只剩下4%。

這4%是不是都可以蓋房子建工廠呢?

答曰否!因為這4%裡面,有90%都是非城市建設用地。也就是說,城市建設用地佔國土總面積的比例僅為0.4%,也就是400萬公頃左右。

我想,聰明人一定已經開始嘀咕:沒有新增城市建設地,怎麼蓋房子,沒有房子,怎麼搞城鎮化?別著急,還有這樣一條規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轉換為國有土地,然後政府把國有土地通過招拍掛的形式賣給企業和個人。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有這麼一個人,名叫地方政府。這哥們壟斷了一門生意,叫土地供應。城鎮化需要土地,對吧?沒問題,來找地方政府買吧。不滿意?對不起,那也沒辦法,這是獨門生意。那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從哪裡來呢?增量部分靠徵地,確切的說是到農村徵地征來的。存量盤活靠拆遷,確切的說是拆舊房蓋新房。

傳說中所有商人的終極目標是兩個字:壟斷。

比爾蓋茨同志奮鬥一生才追求到的目標,被政府這哥們輕輕鬆鬆地實現了。獨家生意,而且可以低買高賣。還有比這更令人羨慕的麼?

低買是怎麼回事呢?很簡單,在2012年12月之前,也就是《土地管理法》被審議之前,地方政府從農村徵地的時候,是根據「原用途補償」原則來定價的。[3]相關法規規定: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以及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內容。我們可以大致算一筆賬:

一畝田,我們拿來種水稻的話,全國年平均產出為440公斤,按照今年黑龍江收購價計算,平均每公斤1.55元,這樣算下來是多少錢呢?680塊人民幣,考慮到計算的時候才用前三年平均,而這幾年每年水稻收購價都在上調,所以正常來說,基準價是應該低於680這個數的。好吧,我們假設就用全國最好的東北大米計價,同時才用2013年的收購價。如果不超過30倍,是多少錢呢?20000塊左右,這就是一畝田在徵收的時候,如果按照種水稻的產值來補償,農民能拿到的最高金額。必須承認的是,這種算法呢,肯定有問題。人家不用水稻來計算咋辦?能不能找出一種收益更高的植物來呢?應該可找到,但是恐怕難以太顯著的高於這個數。因為你想啊,如果真的有一種作物,種植後年產出大幅顯著可持續高於種水稻的話,老百姓幹嘛還種糧食呢?無論如何,這種算法是讓大家感受到成本價有多低,僅此而已。

感受完低買後,我們再感受一把高賣。

以2012年為例,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為2.88萬億左右,當年土地出讓總面積為32.28萬公頃,拿算盤一頓敲,每畝地價為50萬。

當然,如果我們直接將2萬除以50萬,然後得出結論地方政府在土地專賣這門生意中的毛利率高達96%,是不客觀的。因為呢,土地來源除了徵地還有拆遷,徵地屬於低買,但拆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屬於高買。而且從規模上看,徵地支出是小頭,拆遷補償才是大頭。兩者加起來,2011年佔到土地出讓金總收入的大約一半。難怪會有那麼多強拆,如果在你轄區內,有這麼一幫釘子戶,硬生生把獨家壟斷生意的毛利率從96%下拉40個百分點,你也會惡向膽邊生的。

這麼好的一門生意,如果放任地方政府去搞,會發生什麼呢?

我們知道,中國各地官員的考核是全方位的,但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始終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就意味著花錢,各種花錢。地方政府對資金的渴求幾乎是無限的,經濟學上投資飢渴症屬於最好的白描。所以呢,幾乎在任何條件下,地方政府都有拚命賣地賺小錢錢的衝動。儲備土地越賣越少,他們自然會想盡辦法去農村徵地,一個不留神,基層社會矛盾很容易急速惡化,糧食安全也會受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一幕,中央政府搞出一套指標控制體系名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建設用地指標」。希望用一整套指標和上限體系來控制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其中最核心的措施包括兩個:耕地保有量不能低於上級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建設用地總量不能超過上級土地總體利用規劃。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下幾千年,幾乎就是一個政策與對策的博弈史。土地指標控制體系,也不例外。

耕地面積總量不能低於紅線,「佔補平衡」和「增減掛鉤」應運而生。

建設用地總量不能高於紅線,「城中村」和「小產權房」現象屢禁不止。

攻擊政策漏洞總歸是很容易的,你們家那口子有臭毛病麼?是人都有缺點,所以對方有缺點從來都不構成你要離婚的充要條件。同樣的,現行土地政策有一堆毛病,「新土改」的口號也響亮之極。但是落到具體政策選擇上,則是一件頗費躊躇的事情。新體系至少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確保老百姓能得到好處,以往土地級差這塊落入地方政府的口袋,新方案需要確保農民權益。

2,                       18億畝紅線不能動,沒經歷過饑荒的人們,很難理解糧食安全為何物。老祖宗說的那句話「民以食為天」堪稱經典,沒飯吃的時候,天都要塌下來的。

3,                       確保地方政府阻力不會太大,現在每年土地出讓金收入大約3-4萬億。其中大約1/3會被用來城市化建設,也就是每年近萬億左右。除直接收入外,地方政府搞建設需要融資,土地通常是最重要的抵押物。換句話說,新方案如果不能兼顧地方政府需求的話,會很難搞。即便中央政府有本事撫平各種反對聲音,地方政府投資靠什麼維持高位?少了地方政府,保7任務如何完成?

[1] 數據來自百度百科—土改

[2]中國***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3]2012年以後,產值補償原則被廢止,關於農民徵地補償的新條例未誕生,目前依然處於模糊狀態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一:關門+倒債,驢像你們是要鬧哪般?》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二:囉里八嗦看宏觀數據》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三:管窺地產調控》

《華泰策略「我們思考」系列之四:三中全會前瞻之土改篇,上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61

前瞻2014年第一季操作(一):取利於弱日元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12/2014.html
2014年將到,幾天以降,不住盤算第一季如何佈陣?

我看第一季外匯走勢,跟2013年第四季類近,不離強美元、歐元,弱日元、新興市場貨幣

先說外匯。美國經濟持續復甦,聯儲局成爲三大央行(歐、美、日)中的退市先鋒,強美元格局,幾成定數。不要給美匯指數弱勢所誤導,美匯指數中,歐元佔57.6%,歐元本身也是極強,反映不到美元兌非歐元的強勢。例如澳元兌美元,年初時是1.0412個月後跌到0.89。美元兌日元由86跌到接近105。又例如美元兌印尼盾,年初時是9,700,現在跌到12,200


 圖:美元兌日元一年圖

弱勢貨幣,自有其可恨之處。新興市場經濟放慢,政局不穩,熱錢自然流出,貨幣在央行百般干預下,也難逃巨貶。至於日本和澳州,央行出口術壓低匯率,希望透過貶值去刺激出口,挽經濟既倒之狂瀾之心,路人皆見。

一面鐵了心去退市,另一面連環鞭去貶值,姣婆遇著脂粉客,只能說莫跟央行過不去。順大勢去操作,坐定定,遠勝惶惶不可終日地左穿右插,卻成日自插大髀般無奈。

歐元的強勢,很多人大惑不解。同樣是量化寬鬆,日元跌到四腳朝天,歐元既然必退市中的美元,還要強勁。(抄大行)簡單的解釋,是歐洲央行的工作,是確保通脹不偏離央行的目標,而美國聯儲局,卻要同時兼顧通脹以及就業。所以就算歐洲的復甦慢如烏龜,只要歐洲不陷入通縮的局面,央行進一步推動量化寬鬆便會遭受到(來自德國)很大的政治壓力,匯率偏強,其來自有因。反觀日本央行,獨立性成疑,政府要救經濟,央行就賣力配合。

總結以上粗略的分析,招數無需要多,每逢日元兌美元、歐元反彈沽空,值博率最高。至於澳元、新興市場貨幣,極度超賣時,偷雞博吓反彈無不可。除非美國經濟復甦忽然死火,美國長債表現忽勁,不然美元強勢應會持續。

順帶一提:沒有外匯戶口,但有美股戶口的朋友,可以透過沽空FXYCurrencyShares Japanese Yen Trust)、或買入FXY的認沽期權)博日元貶值。如果看淡日元,同時看好日股的話,可以買入DXJWisdomTree Japan Hedged Equit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97

英國央行行長暗示放棄“前瞻指引”政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875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釋放信號不再把“利率與失業率”掛鉤,意味著英國央行將拋棄出臺不足半年前瞻指引政策。 卡尼是在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一系列采訪時表態貨幣政策將作U形改變,他說與去年夏天相比英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狀況”,失業率不能再作為指導政策的唯一依據。 卡尼表示英國央行不會“立刻”加息。周五他將在達沃斯論壇上概述自己的觀點。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失業率已經降至7.1%,離前瞻指引加息門檻值僅差0.1個百分點。 卡尼昨天告訴BBC,央行的決定不是改變7%的失業率門檻值,而是反對“不必要的聚焦一個指標”。 “我們可以在相當廣泛的領域做很多事情。” “我們試圖掌握勞動力市場整體狀況……我們不能因為只關註一個指標而分散註意力。” 卡尼明確表示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沒有作出最後的決定。 去年8月份英國央行繼美聯儲之後推出“前瞻指引”,以便對市場溝通的更為高效。英國央行當時稱在通脹率保持可控的前提下,在失業率至少降至7%以下不會考慮加息。 銀行央行當時預期在該指引下未來3年內利率將維持在0.5%歷史低點不變。而目前的情況是英國失業率可能在2013年年底跌至7%的門檻值。 在回答為什麽央行的預測會出現如此大的錯誤時,卡尼說“如果我們的預測是錯誤的,那麽最好還是讓它沿著錯誤的方向繼續。” 卡尼說,當時央行憂慮滯脹以及經濟再度收縮,現在他擔心仍然需要央行的支持來保證複蘇可持續。 他表示央行將考慮在2月通脹報告中再次檢查前瞻指引。 英國央行放棄7%失業率門檻的想法,可能將得到英國財相奧斯本的支持。奧斯本將在周五在達沃斯做主題報告,他的助手稱財相對於提前加息持較寬松的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