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揪出半山垃圾樓元兇

2011-1-20  NM




花逾千萬元購入、由上市的榮豐國際(63)發展的半山豪宅The Icon多名業主,收樓時發現單位大縮水,內籠更有如垃圾崗,事件再次引起市民對政府規範發展商賣樓花有漏洞。

這家蚊型發展商,老闆鍾斌銓其實來自顯赫有名的鍾奕莊家族,鍾家五十年代已從新加坡到港辦酒店及發展地產,其兄鍾明輝,鍾江海是香港「工廈大王」,尖沙咀的i-SQUARE亦屬另一兄長鍾輝煌持有;族人在港植根五、六十年,但鍾斌銓竟然賣垃圾樓,令鍾氏家族蒙羞!

半山豪宅The Icon變垃圾樓,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政府對這類以舊契重建的新樓,賣樓花時無監管的漏洞。事件被揭發近五天,發展商榮豐一直沒有公開交代,本週二,記者到 馬己仙峽道的馬己仙大廈、榮豐老闆鍾斌銓的住所欲向他查詢,但遭到保安員驅趕,記者堅持等候,他一直躲在家中,至黃昏時仍沒有外出。

垃圾樓The Icon前身是榮豐持有的美滿大廈,○四年重建,○九年開始發售,至今賣出六十伙。今次收樓「一鑊粥」,穩袋佣金高達百分之三(共約一千五百萬)的獨家代 理中原地產,責任有待追究。不過元兇乃是發展商榮豐國際,知情人士說:「佢哋都無驗樓就交樓俾業主。」為彌補過錯,發展商只是豁免受影響業主三個月的管理 費及水電費等開支了事。

榮豐國際主席是鍾斌銓,坐在董事局大部分是鍾氏家族成員,包括鍾金榜及鍾燊榮。其家族十分顯赫,鍾斌銓的父親是建築商鍾奕莊,生於福建,後來移民新加坡, 當珠寶師傅發跡。四、五十年代,鍾奕莊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都有物業。「佢哋喺新加坡係大有錢佬,間祖屋喺當地山頂區Oxley Rise,李光耀都係住喺山腳咋。佢哋屋企張食飯枱好長,長到可以坐幾十人。」鍾氏家族親戚透露。

營商手法備受質疑

今年六十一歲的鍾斌銓,在兄弟中排行第十二,故身邊人都稱他為「十二叔」。「佢一出世就含住金鎖匙,唔似佢啲阿哥幫老豆打天下。份人都幾斯文,不過就有啲 少爺仔性格,啲嘢唔會落手落腳做。」其一名家人透露。垃圾樓事件被揭發後,鍾氏家族成員都竊竊私語,指屬三房所出的鍾斌銓,做生意手法一直值得商榷。

於○七年五月,他竟然把上市公司榮豐佔近九成的公司優質資產,包括市值九億的百分之二十鴻福股份、市值十三點五億的馬己仙峽道十五及十七號收租物業,以及廣東省兩項收租物業,注入私人持有的鴻福地產。

同時間,榮豐以一億一千四百萬元,向鍾斌銓的私人公司鴻福實業,買入於新加坡的十五個收租物業,其中二千四百萬元以現金支付,把垃圾物業注入上市公司,再把非常值錢的山頂物業放入自己袋,如此資產大轉移,小股東利益被攤薄,行徑早已被市場人士唾罵。

鍾斌銓七八年開始進軍香港地產市場。第一個發展項目是位於尖沙咀赫德道的首邦行,同年亦創辦了一間園藝公司張記花園(其後改名Sam Kee Garden),專替一些酒店及屋苑搞園藝,亦涉獵屋苑管理。翻查法庭文件,Sam Kee Garden位於北角的地鋪,於○四年九月開始欠租,業主入稟索償五十多萬元租金,Sam Kee Garden於○六年十月被強制清盤。清盤前,即○五年十月,持有Sam Kee二十多年的鍾斌銓突然把公司賣予一間由英屬處女群島註冊的公司Treasure Time Service Limited。○九年,公司發出公告指於○六年十月,Sam Kee清盤時,鍾斌銓已辭任了董事,置身事外。

兄弟爭奪凱悅股權

鍾斌銓的營商手法,令早於五十年代在港營商的鍾氏家族蒙羞。鍾奕莊有三位太太,育有二十八名子女,基本上所有子女都是做地產。其中元配所出的長子,已故的 鍾江海及次子鍾明輝活躍於香港地產界,早於五十年代東南亞排華時,他們被父親派來香港發展。兩兄弟早年與新世界主席鄭裕彤及協成行總經理方潤華一同成立萬 邦投資,中環的萬邦行及金利商業大廈就是旗下收租物業;又與霍英東及何鴻燊合作發展尖沙咀星光行。

鍾江海及鍾明輝兩兄弟還持有益新置業及怡華兩間非上市公司,在觀塘、黃竹坑一帶持有不少工業大廈,故兩兄弟也有「工廈大王」之稱。但一九八二年中英前途談判,香港的樓市大瀉,買重貨的怡華及益新,一度債台高築,被迫拋售持有尖沙咀凱悅酒店的凱聯酒店股份,以渡過難關。

二房所出的鍾輝煌,於八三年,在兩名大哥財困要變賣其凱聯股份時,則在市場吸納超過三成,後把兩名大哥擯出董事局,由他做主席。其後把凱聯改名為天德地 產,之後再分拆把凱聯國際酒店上市,持有的物業包括尖沙咀凱悅酒店,即現時改建為大型商場i-SQUARE,無獨有偶,去年十二月,i-SQUARE商場 發生爆玻璃意外,令六名逛商場人士受傷。

鍾氏家族圖

1. 生於福建,後移居新加坡,任珠寶師傅發跡,四、五十年代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發展地產項目生意;於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九十五歲;

2. 五十年代初因東南亞排華,被父親安排與兄弟鍾明輝來港,除興建凱悅酒店外,還大量發展地產業務,包括中環萬邦行等,二○○○年十月二日去世,享年八十八歲;

3. 90歲,萬邦投資創辦人之一,現為公司執董;

4. 與前佳寧集團主席陳松青相熟,現身在新加坡;

5. 68歲,榮豐國際執董,為新加坡上市公司鴻福實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6. 63歲,凱聯國際酒店及天德地產主席及行政總裁,尖沙咀i-Square商場由凱聯國際酒店持有;

7. 61歲,凱聯國際酒店及天德地產副主席;

8. 61歲,榮豐國際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以及新加坡上市公司鴻福實業的董事總經理;

9. 57歲,凱聯國際酒店及天德地產董事;

10. 51歲,凱聯國際酒店及天德地產董事;

11. 49歲,榮豐國際執董,鴻福實業之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7

IPO真是熊市元兇嗎?(2012年08月22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b7c.html

    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你對後市看多,認為機會大於風險,遂就買入;反之,看空則賣出。看多且做多的力量大於看空的,便形成牛市;反之,則會產生熊市。可見,促使你買賣行動的是「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的結果,而牛市或熊市也因此而生。這是股市一條極其重要的原理。

    你有錢且看多,就會出手買進;而你雖然有錢卻看空,則決定不買或賣出(這時你賣出之後,手上又有錢了)。可見,決定你買賣的不是「流動性」的有無或多少,當然也就談不上是由供求關係來決定的,由此可知,牛市或熊市並非供求關係所造成的。

    這裡,供求現象恰恰是「預期收益與風險」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實,任何具有金融屬性的資產,其定價也都遵循「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這一原理的,而非取決於「供給與需求」關係。

    由於IPO屬於供求關係範疇的,所以股市走牛或走熊與其並無必然關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外任何股市,都有儘管IPO連發不斷但牛市或熊市卻依然的情況。所以說,IPO不是熊市元兇。

    倘若你非要認定「新股不停,牛市不來」,那你此刻趕緊徹底清倉,等到IPO停止的那天再進來吧!屆時,結果究竟讓你是喜還是憂,還真不好說呢!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4

「灌水豬」元兇農正鮮 老創辦人以誠信起家 二代惡搞 砸毀台南老字號肉商招牌

2014-05-05  TWM
 
 

 

「農正鮮」長期將灌水豬肉賣給國軍,而農正鮮的前身是台南老字號肉商利民食品,其創辦人的經營理念,竟是「誠信」。

黑心食品流向國軍部隊,爆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灌水肉」事件,案情並向上延伸出業者透過酒色、金錢管道買通國防部採購人員。《今週刊》追查,涉案的「農正鮮」負責人翟自屏,正是台南老字號肉品加工廠利民食品第二代,由於熟悉肉品加工製程,將一公斤的肉灌水「養胖」成兩公斤,從中暴賺六.五億元。

事實上,去年十月,高雄市政府衛生局接獲民眾檢舉,農正鮮肉品廠的產品疑似混充其他肉品,但當時怎麼驗都驗不出混充肉的情況。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衛生科股長陳月寶說,直到今年四月八日,高雄地檢署指揮衛生局配合前往農正鮮公司稽查,過程中發現操作員竟將保水劑注入肉品,以增加豬肉重量,這才揭發黑心肉商農正鮮製作「灌水豬」的惡質手法。

離譜的是,農正鮮已被國軍副食品供應中心驗出肉品滲水率超標,被裁罰次數高達一百次,雖然每次裁罰二千至三千元,但國防部仍讓農正鮮持續投標,顯然刻意包庇黑心肉商。

本刊追查發現,農正鮮的前身,其實就是以「翟氏路路」品牌在台南成立的老字號肉品加工廠利民食品,生產牛排肉、調理包等。台南肉品商透露,利民食品董事長翟金南,四十二歲自軍中退伍後,七○年代就成立利民食品,隨著事業版圖逐漸擴大,他的長子翟自太︵現改名翟萬達︶、次子翟自屏也跟著參與經營,全盛時期還設有永康廠、安平工業區廠兩座肉品廠,並成立門市部及肉品超級市場,甚至還開起翟氏路路鐵板燒。

二○○○年後,利民食品財務逐漸惡化,並於○五年十月解散。翟自屏則早一步在當年五月成立農正鮮公司,專門經營國軍部隊副食品供應中心的牛、羊肉品生意,由於軍方預算壓得很低,根本沒有廠商願意投標,翟自屏為了獲利,將牛、羊肉填充大量保水劑冷凍販賣,讓重量增加一倍,因為公司設備齊全、生產量體大,他還幫其他肉品加工廠客製化「代工」,每公斤只收費二十元。

翟自屏曾向檢調坦承,肉品如果不加保水劑一定賠錢,為防止被軍方發現,會針對各副食站的訂購種類客製化製作,像訂購肉片、牛柳等,根據不同訂單,混充不同添加物。

「人生第一可貴是生命,第二即是誠信,所以賺錢後一定要回饋社會。」翟自屏的父親翟金南是虔誠的基督徒,他曾說「誠信」是翟氏企業的經營理念,但隨著「灌水肉」罪證確鑿,這句話聽來格外諷刺。

撰文‧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9

A股暴跌 誰是元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768

A股今日劇烈震蕩,午盤後滬指一度創下3091點的四年新高,漲幅超過2%,但隨後大幅跳水,收跌逾5%,創五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

長達半個月的“瘋牛”行情就此終結,這是為什麽呢?暴跌背後,誰是推手?

是因為中證登的一紙文件引發了“流動性黑天鵝”,是IPO提速市場澆滅了上漲預期,還是外資砸盤,或者這只是正常的技術性回調?

你需要一個答案。

錢從哪里來?

想知道暴跌的原因,你首先要明白瘋漲的原因——錢從哪里來?

本輪資金湧入中散戶貢獻力量強大,從投資行為來看這一趨勢持續性較高。

資金面的格局極為清晰。根據證監會在上周五的披露,“11月24日至12月4日,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合計凈買入309 億元,一般法人機構凈賣出1252億元,自然人投資者凈買入659億元,滬股通投資者凈買入284 億元。”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在凈賣出,而接盤的資金類型中,散戶占52.6%,境內機構占24.6%,境外資金占22.7%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周滬深兩市新增A股開戶數369397戶,環比增加58.15%。當周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2027.39萬戶,環比增加43.11%。

瘋狂的“兩融”

明白了散戶是此輪“瘋牛“行情的主力軍,你還要明白,這次牛市的如此瘋狂,與“兩融”業務的助推不無關系

這里的兩融就是指“融資融券”,是指投資者向具有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本所上市證券或借入本所上市證券並賣出的行為。

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06年至2007年那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相比,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場內的專業投資者手里有了更便捷和高效的杠桿工具,一旦行情到來,聰明的資金迅速加杠桿入市,從而加速了資金流入。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發布11月兩融數據月報。數據顯示,11月融資融券交易金融達22120.02億元,相較前一個月的14316億元,環比增長54.51%。截至上月末,兩融余額升至8251.97億元,突破8000億元。

不過,融資融券余額急劇升高的同時,不少券商資本金壓力日趨緊迫。方正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紛紛以權益融資、調整保證金比例的形式應對流動性問題。

海面之下——15萬億銀行理財資金

不過,這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之下是更龐大的銀行理財資金。

財新在昨天的報道中曾詳細介紹了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傘形結構”進入證券市場的隱秘路線圖:

2011年以來,一些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合作一種傘形信托,即在一個母信托賬戶之下為眾多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和大戶提供股票配資。光大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廣泛開展了此類業務。銀行理財資金在這些產品中認購優先級,享受固定收益;私募基金認購劣後份額,承擔為優先級保本保息的義務,其資金杠桿可以做到2到3倍,甚至5倍,遠高於融資融券的杠桿水平。另外,傘形信托在單個股票限倉方面也更加靈活,形成了一個相對的監管窪地。

傘形信托產品的規模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一些信托從業者和證券分析師估計其規模在1500億元至2000億元之間。如果再加上為單個私募基金(通常是規模更大的私募)提供杠桿的信托產品,總規模可能接近3000億元。

隨著市場無風險收益下行和“非標”資產萎縮,15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新出路。證監會已經允許銀行理財開立證券賬戶投資債券、優先股等低風險產品,但是直接投資股票仍未開放,必須經由信托繞道,反而增加了監管能夠穿透的難度。

當下銀行理財套信托的模式蘊藏著潛在風險。銀行和信托公司通過設立預警線和止損線等方式,確保優先級的資金不受損失,本質上仍然是用資金池的方式進行風險偏好的錯配,將部分低風險偏好的理財資金投入了高風險的證券投資。此方式在市場波瀾不驚時未嘗有敗績,但在市場大漲大跌的階段,卻可能進一步助漲助跌,且無法應付斷崖下跌、流動性瞬間枯竭的極端情況。

瑞銀證券首席分析師陳李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估計,銀行向個人投資者提供類融資規模已經達到5000億元。他還解釋了理財資金之所以選擇進入股市的原因:原有的投資渠道萎縮,銀行亟需尋找新的高收益投資產品。

銀行介入股票市場提供融資功能,其本質原因在於,理財產品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產品。一方面,理財產品規模持續增長,收益率只輕微下降10BP;另一方面,理財產品資金所投資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100BP。而且,原先高收益率的影子銀行產品,比如委托貸款,買入返售,地產信托等,規模不斷萎縮。銀行亟需找到其他高收益高流動性項目來代替這些影子銀行產品。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開發了向散戶提供股票融資的新業務,並快速開展,而這些配資資金之前只為高凈值專戶才提供。

杠桿上的“瘋牛”行情

陳李繼續分析道,正是在券商和銀行雙重杠桿的推動下,散戶們導演了這一波以券商為龍頭的“瘋牛行情”。但一旦黑天鵝事件引發杠桿資金停止,那麽市場的大幅波動就在所難免。

快速攀升的杠桿資金或明顯放大未來市場波動,目前最大的風險在監管政策在券商和銀行雙管齊下向投資者提供杠桿的推動下,散戶投資熱情/能力大幅上升,輕易將機構投資者拋在身後。

本輪行情上漲的邏輯看,龍頭在於以券商為代表的大金融,其他板塊並沒有明顯的輪動。畢竟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產業轉型道路曲折,只有資本市場還有些想象空間。但困境也在於此,實體基本面不支撐如此股指快速拉升。高額增量資金依賴於杠桿(現在是8000 多億元,上限是1.3 萬億元),同時股指上漲依賴於券商等板塊。

單邊牛市思維操作是危險的:一旦,銀監會摸底清查銀行的"股票配資",證監會表達對券商的融資融券膨脹的擔憂,即使存量資金不快速抽離,杠桿資金增長也可能停止,指數下行若引發融資盤的"margin call",那麽市場或將大幅波動。

銀行頭寸緊張引發暴跌?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文國慶評論稱,銀行頭寸緊張引發了暴跌。

文國慶表示,目前由於銀行頭寸的緊張,導致融資融券的資金的退出。由於融資融券的規模特別龐大,導致其一旦退出,對市場的沖擊特別巨大。

因此,如此巨幅的下跌是市場的正常表現,而那些集中了融資融券資金最多的板塊跌幅最深。

問題是,是什麽導致了銀行頭寸緊張呢?

中證登引發流動性黑天鵝?

也許是黑天鵝來了。

華爾街見聞昨天曾在多篇文章里提到,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證登)12月8日提高了城投債回購質押門檻,未納入政府債務的城投債如果債權評級、主權評級不符合要求,不能作回購質押。

據財新,中證登的新規意味著,相當大比例的城投債在交易所的流動性將基本喪失。債市人士估計比例將不低於三分之一,規模約有近5000億,且主要是交易所債市的流動性承壓。重倉債券的基金、券商、銀行將因此受壓。此舉必將對股市也帶來連帶的負面效應。

不過,中證登否認了這一說法。中國結算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相對隔離,市場屬性、投資者結構、資金偏好等相關方面有較大差異,股票市場應不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

中證登也許是對的。不過,還記得今年11月嗎?中國銀行間債市前臺交易系統延時30分鐘結束,市場利率全面上升。中央今日公開回應稱,新股密集發行造成了市場利率波動。

同時,12月5日A股在劇烈震蕩中成交已過萬億大關之時,債市中各品種收益率節節攀升,一級發行和二級交易都交投冷清。

可見,股市和債市並非完全割裂,二者的聯動是相當密切的。畢竟,玩家還是那些人,市場上的錢只有那麽多。財新援引市場人士稱:“某種程度上而言,債市已成了股市的晴雨表,很多人還沒有看到這一點。”

IPO發行成殺手鐧?

或者,也許,中證登這只天鵝沒有那麽“黑”,眾多利空消息共同推動了今天的暴跌,比如IPO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引述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消息人士稱,“隨著市場的火爆,監管層意欲借此行情提速IPO發行。”

報道提到,12月5日下午,A股創紀錄地達到萬億交易量,數家擬IPO已過會企業臨時接到來自監管層的緊急通知,要求其立即按照有關發行的要求申報相關補充材料,盡快完成IPO發行封卷,以做好隨時領取發行批文的準備。

其援引上海一家私募公司負責人士表示,目前股市的連番火爆已經到了幾乎瘋狂的局面,監管層在此時提速IPO發行可以說是順利成章,一來可以暫時緩解目前的非理性暴漲,二來則可以解決IPO發行之困擾。

外資罕見大幅撤資

外資撤離不能不說很有預見性,不過,這也一定程度上抽掉了市場的流動性。

基金研究機構EPFR的數據顯示,截止12月3日的一周,海外投資者從亞洲新興市場撤離的資金為20.6億美元。

而據澳新銀行編制的圖表,僅從中國股權基金撤出的資金超過22億美元,是3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技術性回調?

在11月21日央行降息後的兩周,滬深股指累計漲幅分別達到18.13%和20.82%。本周一A股再度暴漲,滬指漲逾2%上破3000點高位

連續半個月的“瘋牛”行情,主要由券商板塊帶動,沒有像樣的回調,沒有像樣的板塊輪動,再考慮到目前疲弱的經濟基本面,A股持續飆漲著實令人費解。

新京報援引多位市場人士的評論稱,與2006年大牛市相比,目前A股嚴重高估。英國《金融時報》也亮出了“中國股市奔向泡沫區域”的標題,警告中國散戶無視數據體現的實體經濟加劇下滑風險。

果不其然,瘋狂的上漲之後,是更加瘋狂的暴跌。與其將暴跌歸咎於某個導火索,不如說是人們的貪婪早就為這一切埋下了種子。

其興也勃,其亡也乎。

也許你就是傳說中那個“滿倉踏空”,又隨即“滿倉跌停”的“幸運兒”。不過,也許對於中國股市來說,“跌跌更健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756

3名中國人喋血馬里!元兇是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224

遇害者中已知有3名中國公民,即中國鐵建國際集團總經理周天想,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副總經理王選尚,中國鐵建國際集團西非公司總經理常學輝。他們都是前往巴馬科參加中國與馬里交通部合作項目洽談的代表。

馬里當地時間2015年11月20日上午6-點左右,一夥恐怖分子沖入首都巴馬科麗笙酒店,將酒店內約170名職員和旅客劫為人質。經過馬里軍警、憲兵特種部隊、法國駐馬里維和部隊和聯合國駐馬里綜合穩定團的奮力解救,至當天下午17時許,所有幸存人質都被解救。

中國人質被困的是什麽地方?

巴馬科麗笙酒店是巴馬科最高檔的五星級酒店,屬於Rezidor酒店集團管理,是外國遊客最愛下榻的酒店。一些國際活動和外國機構駐馬里辦事處也喜歡選址在這里,該酒店8層是法國航空公司倒班宿舍,土耳其航空公司也將倒班宿舍設在這里。當時,酒店里住著至少14個國家的旅客,190間客房住滿了八、九成,法語國家組織(OIF)代表團和歐洲最大防務電子公司泰雷茲集團(Thales)代表團也住在這里。據稱,也有聯合國雇員和美國軍事專家住在其中。事發時,酒店里還住著7名(一說10名)中國公民,都是來出差的。

馬里北部三個大區(基達爾、通布圖、加奧)長期存在著阿紮瓦德分離主義武裝活動。2012年4月,在有“基地”背景的外來恐怖組織“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QIM)等幫助下,當地武裝曾占領北三區大部,建立“阿紮瓦德獨立國”。由於外來恐怖組織喧賓奪主、強推伊斯蘭原教旨教法治國,本地分離運動與之分道揚鑣。

2012年底,法國等國軍隊介入幹預,“阿紮瓦德獨立國”解體,但伊斯蘭原教旨恐怖團夥仍然在馬里北方活動。今年年初,恐怖襲擊擴展到馬里中部,6月擴展到南部。今年3月7日,巴馬科一間酒吧餐廳曾遭到恐怖組織襲擊,導致包括法國、比利時公民在內共5人死亡。就在8月2日,外國人雲集的巴馬科遊艇俱樂部還險些被恐怖組織偷襲。

恐怖組織為何能得手?

正因局勢緊張,加之ISIS剛剛在巴黎發動了系列恐怖襲擊,巴馬科麗笙酒店也加強了戒備,不但設置多重門崗,還特意安裝了汽車金屬探測裝置。既然如此,恐怖組織為何還能得手?

當地目擊者稱,恐怖分子駕駛一輛帶外交牌照的汽車混入,且金屬探測裝置毫無反應。由於安檢工作系外包,因此存在許多漏洞。

恐怖分子的人數說法不一,從3人至15人都有。由於酒店不臨街,且和外界僅有一條狹窄巷道連接,軍警雖迅速趕到卻難以攻入,而恐怖分子也很難沖出,導致解救行動拖延了10個小時之久,加劇了人質傷亡情況。恐怖分子並未控制全部人質,戰鬥主要集中在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的地下車庫和酒店八層等處。

截至11月20日17時許人質,解救工作業完成,但仍有恐怖分子可能在逃。馬里總統凱塔當時正在乍得恩賈梅納出席薩赫勒國家G5峰會,聞訊後提前回國,並宣布3天哀悼日和10天緊急狀態。

人質傷亡情況目前同樣有多種說法,法新社稱死亡“至少22人”,而聯合國駐馬里綜合穩定團則稱死亡27人。遇難者中有較多外國人,其中包括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聯邦議會官員迪奧多內,他是作為OIF派往馬里議會參加交流培訓研討會的代表之一入住酒店的。曾有傳聞稱非洲福布斯榜首富丹果特Aliko Dangote,(尼日利亞人)也被劫持,但他本人隨後澄清“並無此事”。

遇害者中已知有3名中國公民,即中國鐵建國際集團總經理周天想,中國鐵建國際集團副總經理王選尚,中國鐵建國際集團西非公司總經理常學輝。他們都是前往巴馬科參加中國與馬里交通部合作項目洽談的代表。

恐怖分子到底想要什麽?

事發後專家曾猜測,策劃恐怖襲擊的要麽是北非“血統”的Al-Mourabitoune團夥,要麽是西非“血統”的katiba Khalid Ibn Walid和“馬西那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du Macina,FLM)。前者隸屬於由阿爾及利亞籍恐怖分子為骨幹組成的Mokhtar Belmokhtar原教旨組織,該組織則聽命於AQIM,是3月7日巴馬科酒吧襲擊事件的元兇。後者則是今年初形成的,因手段殘忍被稱作“馬里的‘博科聖地’”,是遊艇俱樂部未遂襲擊和近期多起恐怖事件的組織者。當地時間11月20日16時,Al-Mourabitoune團夥首領、著名阿爾及利亞籍恐怖頭目、綽號“萬寶路先生”的貝爾穆赫塔爾在半島電視臺和毛里塔尼亞《消息報》網站同時宣布對恐怖襲擊負責,並承認是在AQIM的“指導配合下”完成。

馬里內政部長特拉奧雷稱,恐怖分子在整個過程中未提出任何談判條件,但“萬寶路先生”卻提出“停止在馬里北部的軍事行動”和“釋放所有被捕‘聖戰者’”的要求,並威脅如不能滿足,將繼續發動恐怖襲擊。

分析家認為,恐怖分子發動襲擊的目的,可能意在破壞馬里北部和平進程,及牽制馬里軍隊的反恐清剿(10月底馬里軍隊在莫普提地區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清剿)。

值得註意的是,不論已宣布負責的Al-Mourabitoune,還是一度被懷疑的兩個恐怖組織,都屬於“基地”系統,而非近期十分猖獗的ISIS系統。這可能有兩大恐怖系統“爭功”的因素在內:兩大伊斯蘭原教旨系統其實是遍布全球的原教旨網絡這根藤上結的兩個瓜,其經費、後勤、人員補充也都來自這同一張網。“基地”的崛起曾將附著在這張網上的許多地方性原教旨恐怖團體網羅旗下。ISIS也如法炮制,“博科聖地”、“西奈省”和也門一些極端組織都曾先後或同時宣布對“基地”和ISIS效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97

環球大跌市元兇(轉載)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959132

在中國A股春節假期期間,外圍市況依然不靖,直至上周五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佈達成減產協議後,市況始見回升,顯示此潮環球市場調整,焦點似是油價多過中國經濟究竟是否硬著陸。

隨著油價由逾10年低位回升,市場因油價急挫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憂慮預期將陸續獲得紓緩,未來一兩個星期,環球金融市場或重返risk-on模式,至於反彈能持續多久,仍然有待觀察市場如何解讀即將公佈的2015年度業績而定。

油國基金沽盤拖冧市

為甚麼本欄認定油價乃這一輪跌市的關鍵因素?那是因為石油乃推動全球經濟活動最主要的能源。據美國能源資訊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大約消耗337億桶石油,當中美國、中國及日本分別佔其中21%12%5%

2014年全年每桶平均油價97美元計算,單計原油成本人類每年便花掉3.3萬億美元,連同運輸加工及提煉等成本,整個石油產業每年的貿易金額約5萬億美元,佔2014年全球生產總值逾6%

過去18個月,油價由2014年中高位滑落,至今跌幅約65%,單計原油貿易期內全球便已出現每年金額高達2.1萬億美元的財富轉移。美國、中國及日本的消費者,過去一年半每年節省的汽油開支,分別高達4,330億、2,530億及1,040億美元。全球最大食油的美國人,過去一年半,每年平均節省了1,336美元的汽油開支!

全球石油消費者之得,其實是產油國之失。產油國一半年下來損失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收入,如果要維持產油國國民原來的生活水平,政府必須變賣他們的家當以抵銷財政收入減少的影響。因此,不少論者猜測,年初至今的這輪跌市,主要動力來自產油國主權基金的沽盤。

CoCo Bonds釀爆煲風險

據里昂證券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石油業務相關負債總額約3萬億美元,相關銀行貸款總額佔1.6萬億美元。油價由高位跌了近七成,引發多疑的環球投資者猜測,一些石油相關貸款比重較大的跨國銀行,財政會否被這些石油相關壞賬拖垮。

加上近年銀行業流行發行CoCo Bonds(或然可換股債),一旦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惡化,銀行有權要求CoCo Bonds的債權人強行按原來訂下的換股價,將債務轉換為股本。這批CoCo Bonds之所以吸引投資者蜂擁認購,是因為派較高息,但買家在買貨之前,可能忘記了他們老祖宗「貪息亡本」的家訓。

現在大談CoCo Bonds被強逼接貨可能為時尚早,但是投資者必須記住,一旦石油相關貸款壞賬上升,這批CoCo Bonds被逼轉換成股票的風險亦隨之增加,這批CoCo Bonds的潛在苦主,會否像香港雷曼苦主一樣輸打贏要,暫時只能拭目以待。

幸好,繼上周五OPEC達減產協議之後,有報道稱兩大產油國沙地阿拉伯與俄羅斯,在委內端拉牽頭下,將於周二在多哈舉行閉門會議,商討減產安排。截稿之前,本欄仍然未知道談判的最後結果,但是由於產油國基於共同利益,達成減產協議的機會相當大,而這個計時炸彈引爆的風險,亦有望暫時得以紓緩。

林少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X果日報:20160217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54

聽力障礙提早報到 元凶是耳機! 青壯年聽覺損傷 十年增兩成

2016-05-02  TWM

如果你常戴耳機大聲聽音樂,可要小心了,因為這樣的行為,會損害聽力。 近來耳鼻喉科門診也發現,年輕病患比十幾年前約增加一、二成,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別以為戴耳機聽音樂很紓壓,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很省時,其實,你的聽力都正因這些行為而被蠶食!

根據以往研究,「年紀」是造成聽力損失的重要因素之一。男性大於四十五歲,女性大於五十五歲(由於荷爾蒙保護關係),聽力往往就開始衰退。但現在醫院的耳鼻喉科門診卻發現,三、四十歲聽力損傷患者已有增加的趨勢,振興醫院耳鼻喉部暨聽覺醫學中心主任力博宏就說,比起十幾年前,大約增加一、二成。這樣的結果是由很多原因所造成,但主要元凶就是耳機。

耳朵一般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其中對聽覺最重要的是內耳毛細胞,當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音量,持續刺激內耳毛細胞,導致內耳細胞被破壞或死亡時,聽力就會受損。

耳罩型耳機 傷害較小

一名四十多歲客服人員Amy,上班時間都在戴著耳機講電話,有一天發現右耳聽不清楚,就醫發現,聽力已損失三十分貝;相較於女性五十五歲開始聽力退化,且聽力損失應小於二十五分貝的經驗值,Amy的聽覺障礙不但提早報到,而且程度更加嚴重。

不過Amy不是特例,醫師指出,他還遇過一位高中生,每天在捷運上聽上課錄音,萬萬沒想到,當聽不見就醫時,聽力損傷已達四十分貝。

力博宏解釋,捷運本身的噪音約六十分貝,若要聽得見錄音,耳機音量至少要多十幾、二十分貝,也就是該學生長期暴露在七、八十分貝的音量下,聽力勢必受影響,這種情況,由於已經拖很久沒就醫,服用藥物不見得會有效。

如果非得用耳機,根據振興醫院和國外的研究顯示,耳罩型耳機對聽力傷害會比耳塞型耳機小。

力博宏解釋,耳塞型耳機等於把音量都塞在耳道裡;耳罩型耳機則和耳道有些許距離,聲音能量能適度發散出去。

但如果非得使用耳塞型耳機,力博宏建議,可以做咀嚼的動作,因為外耳道三分之一是軟骨,咀嚼動作會讓外耳軟骨變形,耳道跟耳機間緊密程度減少,聲音會漏出去,就會減少聽力傷害。

坊間許多推銷員會說,使用某品牌耳機,聽力不會受傷害。力博宏強調,聽到這樣的說法,民眾一定要抱持存疑的態度,聽力是否損傷是多因的,時間與強度也是重要因子。

聽不清高頻 就是警訊

一般民眾如何知道聽力可能已經開始受損?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葉瑞銘解釋,聽力損傷不會一下就發生,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這不好辨識,聽不清楚高頻的聲音就是警訊。

葉瑞銘建議,民眾也可以將音量調小,使用一邊耳朵聽,看能聽到什麼程度,一段時間做比較,就可以簡單知道聽力有無變化。

除了耳機,現在流行的演場會與夜店跑趴,也是年輕人的聽力殺手。有兩名表兄弟都是大學生,參加韓國樂團演唱會後,一個單純耳鳴,休息幾天後恢復;但另一個卻沒那麼幸運,右耳聽力下降,聽力損傷達六十分貝,儘管服藥治療後,聽力仍跟正常標準相差五分貝。

葉瑞銘呼籲,除了跑趴、聽演唱會外,參加廟會的民眾,「過程中記得出來上個廁所,讓耳朵休息一下,以免聽力受到傷害。」必須注意的是,聽力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來,失去時大多數人都很無感,醫師建議,有耳鳴、耳悶和耳塞(進水感覺)等不尋常狀況,就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而工作環境吵雜者,可每年做聽力檢查,以免聽力受損而不自知。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63

沒伯樂,才是逼走新創團隊元凶 我為何甘願「被買」?創業家第一手告白

2016-07-18 TCW

中國以市場與資金吸納台灣年輕創業團隊,已是勢不可擋。我們該有的關鍵思考是:接下來,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再長出新的創業團隊?

要探究這點,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以下的荒謬現象:

台灣身為一個創業育成中心密度全球最高的國家,每年新創公司家數是創業大國以色列的五十七倍,但二十年來所孕育出唯一一間獨角獸(編按: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企業,竟然只有網路家庭(PChome),更遑論如韓國能養出Line一樣的國際網路公司。

在全球以網路為核心的大潮流上,我們完全落後。

本刊訪談了三十二個創業團隊,起初,我們的假設是:中國市場大、夠土豪,吸力太強。而台灣小,給的錢跟資源不夠,但結果卻完全不如我們想像。以下兩個團隊的自述,反應的是所有人的困境。

美國MBA創航運平台,中方一舉給他人民幣1億:在台灣沒人信他,找銀行合作, 只見得到櫃台小姐……

線上航運媒合平台「找好運」的負責人周子騫認為:看不懂,才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最大魔咒。

周子騫畢業於美國名校普渡大學M B A,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國際顧問公司工作,年薪約九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萬元)。

二〇一四年回台灣創業,產品剛推出一個多月就決定西進,理由是:在台灣,沒人看懂它的模式。

找好運觀察,航運業是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行業,但長久以來,竟然還是靠電話一家一家去問報價,再決定要找哪家公司承包貨運。周子騫於是打造一個線上媒合貨運平台,幫有貨運需求的企業找到合適的海、空運公司,整合資訊流。周子騫說透過找好運,運費只要傳統方式的一半,連一之鄉都透過他們送蜂蜜蛋糕到對岸。

去年八月入駐廈門愛特孵化器之前,該公司一個月營收不過新台幣十幾萬,現在一個月營收是新台幣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看好航運業商機,周子騫還在今年五月推出航運業的放貸平台「貸好運」,與銀行和風險控管業者合作,放貸給沒現金支付船運或空運公司的攬貨公司。

他說,在台灣他找遍前幾大銀行合作,但大家都不相信世上竟有業者不用看房子或股票等抵押品,就放款給中小企業。大家不理解,其可以透過訂艙確認單上頭的每一筆貨運交易資料,去推算風險。

這是大數據思維的風險管理,在台灣,大家聽不懂。

但在中國,一家同樣是新創、成立兩年的金融科技公司「徙木」二話不說,就先放了人民幣一億元給周子騫,「他說這東西一億吧,壞帳就算二〇%好了……,要是你這兩千萬能夠當教育成本(而)做起來,你可以學習怎麼去做一個兩兆的市場,很划算啊。」

更令他感慨的是,中國第六大銀行招商銀行在廈門地區的負責人,主動找他在星期六早上出來喝咖啡、聊生意。在台灣,周子騫說:「我沒見過層級比櫃台小姐更大的人跟我慢慢聊。」

難道是因為中國比較土豪才敢投資?周子騫卻用另外一個角度回答我們:不,他們是更警覺。不冒險,就會被顛覆,所以願意傾聽。

他比Google更快推查號App,最後把公司賣給中國:

我走投無路,在台灣做沒收入的生意,不會被賞識。

看不懂,甚至已讓台灣新創團隊自願被中國買下。

WhatsTheNumber是台灣公司StorySense開發,兩岸三地第一個可搜尋公司行號電話的應用軟體,省去網頁搜尋店家電話的繁瑣步驟,一個App,就可以查到公司行號號碼並且完成撥號。這個功能看似簡單,卻是硬需求,連Google都晚它一年才推出這個功能。但就在去年,它被同樣是新創的中國公司「電話邦」以新台幣三億元購併,震驚網路圈。

該公司創辦人沈育德畢業自台大和麻省理工學院,說起當初為何決定把公司賣掉,成為電話邦的一員,他說:「走投無路。」後來又加了一句「在台灣,做沒有收入的生意,是不會被appreciate(賞識)的。」

他在台灣努力四年,燒掉兩千萬,累積了兩百萬用戶,但卻始終找不到伯樂。最後,反而是中國的電話邦看懂它,他只想了三個禮拜,就決定出嫁,如今在中國服務覆蓋設備數高達七億台。

值得思考的是,電話邦的創立時間比StorySense晚三年,而三億元只是華碩這種大公司單月營收的百分之一。

查號App可蒐集和分析用戶搜尋行為數據,深具商業價值,華碩一直到去年才在自家手機內建類似功能,但當年沈育德找上華碩合作時,對方並不領情。現在全中國主要的手機品牌,包括小米到華為,通通都內建電話邦服務。

台灣的一再錯過,關鍵點絕不在錢。

和以色列相比,兩國砸錢養新創,國發天使基金一案最高是新台幣一千萬元,以色列大約是一千五百萬至二千四百萬元,後者雖多出一倍,但成效差距卻是十倍之遠。比如以色列早在十七年前,慧眼養出連特斯拉都要靠它的先進駕駛系統公司「行動之眼」 (Mobileye),市值現約一百零四億美元。

但今日,台灣最大的網路獨角獸,竟然是二十年前成立的老公司PChome,市值約十億五千萬美元,第二名是數字科技,市值三億美元。被譽為最懂兩岸、最優秀天使投資人之一,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政府審核,過時到不可思議:我們最缺『看得懂的伯樂』停止把獲利當標準、 別再狂蓋創業基地了!

台灣不缺乏千里馬,缺的是能辨識千里馬的伯樂。

從政策主政者、下到創投業者、評審委員,大家都還停留在過去,這自然會帶來過時的法令(見上表)。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新創公司一定要立刻獲利,才算有潛力。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上市以來幾乎沒有獲利過,但將千億美元的營收幾乎全部再投入新投資,如無人機等,這讓它的股價比Google還高。而台灣的上市櫃相關法令,讓有志上市的網路公司,只能改走保守策略。

「這樣,如何養出一個國際級的網路公司?」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成立AppWorks六年來,最詬病的法規就是這一條。

若翻開國發會創業天使計畫的申請書,連一筆最低一百萬的補助款,你都得把三十頁文件填完,詳盡到須詳填未來三年到五年新增員工人數、申請專利數、研發成果、預估產值、展店、對社會大眾產生之影響等。

這也是過去硬體思維的弊病。

鄭博仁說,台灣太熟悉半導體和IC設計這種算現金流的投資方式,但網路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我們太重視量化指標與KPI了,網路創業世界,沒有人會神算到三到五年後的世界!」一位法人機構的資深主管也不禁嘆口氣說。

全球最大線上叫車服務優步(Uber)成立僅七年,估值就超過通用汽車。在這個以秒速計算的世界裡,台灣還在用別人十分之一的速度前行。

甚至,補助評審往往是學術界大老,根本與實務脫節,連一位屆齡退休有創業經驗的教授都坦言:「我評審時常常懷疑自己會不會看走眼!」

這構成負向循環,政府看不懂,又愛砸錢補助,就像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所說:「政府搭好舞台就好,不要影響表演者(創業家)唱戲。最怕就是政府當導演,還選最佳男主角,為避免他演不好,(補助)還是找大咖,(導致)資源都在大咖身上。」最後,有前途的小企業只好出走找錢,大批留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則成為「彊屍新創」企業,只靠寫企畫書與取得補助度日。

新政府若再不大刀闊斧改變舊規則,只把焦點放在蓋創業基地上,虛擲的,不僅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還有台灣年輕人們的未來。

撰文者李欣宜、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66

他,揪出造成胃潰瘍的元凶

2016-07-11  TWM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四日,實習醫師馬歇爾在實驗室裡培養出幽門桿菌;為了證明細菌是引起胃潰瘍的凶手,他吞下幽門桿菌培養液,並推翻了百年來的定論。

廣口瓶,瓶底向陽光,瓶中放入蜜蜂,牠會往陽光飛去,但牠會撞到瓶底,一撞再撞,因為在自然界沒有「透明的牆」。玻璃是人造的,以蜜蜂的經驗不可能有這個東西,所以牠會一直撞玻璃,撞到死。但是如果你放的是蒼蠅,蒼蠅也會先撞到瓶底玻璃,撞幾次以後,牠就會往不同的方向亂飛,飛幾次就飛出瓶口,得到自由。

蒼蠅有比蜜蜂聰明嗎?不,蜜蜂是有組織、有分工,蒼蠅比蜜蜂智力低很多,那為什麼蒼蠅知道可以朝瓶口飛?不,蒼蠅不知道,牠只是亂飛。蜜蜂雖比蒼蠅智力高,但牠以過去的經驗,一定要向陽光飛,牠知道自然界沒有透明的牆,所以反而一直去撞瓶底。結果蒼蠅因為無知,反而沒有被知識所限。

38次實驗 培養出幽門桿菌人類無法接受新的概念和新事物,這並不僅限於無知的人。常常最有知識的人,才更受限於既有的知識。舊知識會像黑眼罩,罩住他們的眼,使他們看不見新發現;舊知識會像水泥,灌進他們的腦,使他們思考僵固,排斥新想法。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二日,貝瑞.馬歇爾(Barry James Marshall)吞下一個試管的幽門桿菌培養液,他想死嗎?不是,他把自己當白老鼠,要證明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凶手。

過去醫學界的定論,胃潰瘍是壓力過大或飲食習慣不良所造成。胃裡的胃酸足以殺死所有細菌,所以這個病與細菌無關。

澳洲伯斯皇家醫院有位病理醫師叫羅賓.華倫(John Robin Warren),一九七九年他在胃黏膜的切片上,發現奇怪的藍線,用顯微鏡仔細觀察,看到像細菌的東西。

後來他又在一些胃炎病患的胃裡,發現一樣的東西。但是沒有人認為那是細菌,因為細菌不可能存活在胃酸這麼強的環境中。

一九八一年馬歇爾來到伯斯皇家醫院,他是腸胃科的實習醫師。他向華倫請教有什麼新題目可以研究,華倫就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他。馬歇爾研究後,認為華倫可能發現了一種未知的細菌。

馬歇爾當時照顧一名胃病患者,每種測試都是陰性反應,唯一沒做的就是細菌測試。但其他醫師都說不用做,因為胃裡不可能有細菌,有的醫師還說這個患者有病,是精神病。馬歇爾知道患者沒病,他和華倫利用患者的胃黏膜切片,想在實驗室培養出細菌,結果連續三十七次都失敗。

一九八二年復活節前,馬歇爾進行第三十八次實驗,星期四他放入胃黏膜切片,就去度假。到了星期六,本來要幫他處理切片的人,因為手邊有事要忙,就把他的培養皿擱著沒管。等復活節假期結束,星期二的下午,馬歇爾接到實驗室的電話,立刻衝去,「細菌」培養出來了。

一九八二年四月十四日,他們培養出幽門桿菌。這種細菌要三到四天才能培養出來,過去的細菌只要兩天,所以每次以為是失敗,其實只是時間不夠久。

馬歇爾把這個發現寫成論文,結果被打回票。他在醫學研討會上發表,遭到強烈的質疑。因為這是說「教科書」錯了,所有權威醫師都錯了,幾百年來的定論要被推翻。就算有幽門桿菌,怎麼能證明它就是胃潰瘍的凶手呢?

以身試菌 推翻醫學界定論馬歇爾用小豬實驗,把幽門桿菌注入豬的體內,但不知道為什麼,小豬就是不會得胃潰瘍。

拿其他動物實驗,結果一樣都不成功。所以馬歇爾決定拿自己實驗,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二日,他先確定自己的胃是健康的,接著吞下三十毫升的幽門桿菌。

一天、兩天、三天……,到了第七天,他出現嘔吐現象,症狀持續三天,到了實驗第十天,用內視鏡檢查,他的胃已經發炎,有幽門桿菌存在。他服用抗生素之後,症狀消失,再做檢查,幽門桿菌沒了,胃黏膜的組織恢復正常。這下證明幽門桿菌確是胃潰瘍的凶手。

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也不是一日能拆光的。醫界先是驚訝,接著排斥、存疑,經過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後,這道牆才一塊一塊被拆下。

二○○五年十月三日,馬歇爾和華倫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才算真正獲得肯定。這距離他們實驗成功,已經超過二十年。

其實早在一八七五年、一九四○年、一九六七年,幽門桿菌就已經被發現,但因為沒有培養成功,所以就被認定不存在。人習慣傾向不去看見,他們不想看見和無法解釋的事物。幸好有華倫和馬歇爾相信自己所見,否則胃潰瘍如在幽暗之境,想治好是門都沒有。

現在,馬歇爾把一九八二年那封對於他幽門桿菌發現成果的拒絕信,掛在辦公室的牆上,提醒自己、提醒眾人,永遠要像「學生」,像一張白紙一樣不懂,才可以開放地接受新事物。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新人,發現新東西,因為幾百年的定論,可能根本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39

票據大案背後的元兇

被稱之為安全系數最高的業務之一的票據業務,風險卻在集中暴露。

繼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天津銀行、寧波銀行之後,近日,廣發銀行也被卷入票據風險漩渦中,據了解,廣發銀行是由於外部同業機構在票據交易中的不規範行為導致出現9.3億元的風險敞口,截至7月22日,其已收回約5 .2億元,但其余4億元目前仍在繼續追收中。

事實上,票據風險幾乎每年都會發生,而今年則集中出現在轉貼現的環節,尤其是出現了“丟票丟錢”的現象。

“票據業務的風險點無外乎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對於銀行承兌匯票來說,信用風險較小,主要是操作風險。而在操作風險中,同業戶是一個關鍵所在。所以,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包括銀監會和央行連續下發的多個監管文件,意在截堵規範同業戶。”一位票據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票據風險每年有 只是今年大不同

“廣發銀行這筆票據的事情我們很早之前就聽說了,事情發生比較久了,他們也一直在追這筆款項。”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根據廣發銀行去年年報,截至2015年末,公司貸款余額4377.63億元,較上年下降158.78億元,降幅3.50%;個人貸款余額4019.58億元,較上年增加746.38億元,增幅22.80%;票據貼現余額271.30億元,較上年增加171.53億元,增幅171.94%。

今年,票據風險集中爆發,年初1月22日,農業銀行公告稱,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隨後,1月28日,中信銀行公告,蘭州分行發生票據業務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9.69億元。4月8日,天津銀行又公告,上海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風險事件,涉及風險金額7.86億元。7月7日,寧波銀行公告在開展票據業務檢查過程中,發現深圳分行原員工違規辦理票據業務,3筆業務金額合計32億元。

事實上,票據風險幾乎每年都有,但本報記者整理2016年之前的案例發現,銀行票據業務的風險主要發生在開票或貼現環節,包括虛假貿易背景開票或持假票到銀行申請貼現。

比如,2015年曾經發生一筆犯罪嫌疑人夥同公司員工前後三次以虛假質押擔保方式在銀行辦理1.2億元的銀行承兌匯票,此後全部貼現,給銀行造成重大損失。

包括中信銀行蘭州分行發生的票據業務風險事件,問題同樣出在開票環節,據公開資料稱,有犯罪嫌疑人與中信銀行工作人員夥同,利用偽造的銀行存款單等文件,以虛假的質押擔保方式在銀行辦理存單質押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並在獲取銀行承兌匯票後進行貼現。

所謂開票-貼現,其過程簡單來說:假設A公司要向B公司購買10萬元的原料,但A只有5萬元現金,於是找到銀行A,以公司做抵押或交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開出5萬元匯票,半年後兌現。於是,B拿到5萬元現金和銀行A開具的5萬元匯票後,將10萬元的原料賣給A。

由於B急需現金,於是找到銀行A提前兌付匯票,前提是由銀行扣留部分利息,假設扣留的利息為2000元,結果是B拿到48000元,把匯票給了銀行A,這個過程就叫做貼現,銀行A賺取的就是利差。

失控的同業戶

而除了中信銀行以外,農業銀行、天津銀行和此次的廣發銀行票據風險集中出在轉貼現的環節,尤其是出現了“丟票丟錢”的現象。

所謂轉貼現,舉例說,即銀行A也如客戶B一樣,急需資金,所以以損失部分利息為條件,把未到期的匯票賣給銀行B,以取得資金融通,銀行B出資買票,同時賺取銀行A損失的那部分利息,這個過程叫轉貼現,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交易。

按理,銀行間的交易具有較高的信用背書,理應更安全,然而現實卻是“當頭一棒”。

年初的1月22日,農業銀行公告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由此拉開了今年票據系列案件的序幕。

據媒體報道,該案件涉及買入返售項下的票據業務,農行與某銀行開展銀行承兌匯票轉貼現業務,在回購到期前,銀票應存放在農行的保險櫃里,但實際情況是,在回購到期前,票據就被一家重慶票據中介提前取出,與另外一家銀行進行了回購貼現交易,資金並未回到農行的賬上,而是進入了股市。

這與天津銀行的案例極為相似,即在買入環節出了資金,返售環節票不見了,資金無法回到出資行的賬上。

“我認為這幾個案例都涉及員工違規操作,業務本身存在監管漏洞;資金幾乎都被挪用,流入股市並受股市波動影響而資金鏈斷裂。”融360理財分析師馬郢對本報記者說。

“按照我的理解,這幾筆風險事情普遍存在操作風險,涉及的都是紙票,大部分問題出在同業戶身上,涉及銀行內控的問題。”上述票據行業人士分析說。

他稱,部分銀行的一二級分行在其他銀行開立同業賬戶從事表外業務,行內可能並不知道,銀行的資金就這樣通過同業戶劃轉到企業里,內控環節沒有觸達同業賬戶,甚至票據被提前挪用都不知曉。

據了解,也有部分村鎮銀行被票據中介“包養”,票據中介在大銀行開立可以控制的村鎮銀行的同業戶,其賬戶的劃款權甚至都在中介手中,這種現象在票據圈內被稱為“代行”,即代理村鎮銀行,“代行”的存在,使得同業戶失控。

“賣斷+逆回購”的魔術

根據商業銀行的票據業務品種,大致包括貼現、轉貼現買斷/賣斷、賣出回購/買入返售業務。

按照會計準則,貼現納入信貸規模;買斷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占用銀行的信貸規模,而賣斷之後,該筆票據可以從“票據融資”科目中扣除,進而“出表”;而賣出回購(正回購)和買入返售(逆回購)業務,對資金融入方是票據回購,只占資產規模,不占信貸規模,對於資金融出方是票據買入返售,不納入信貸規模統計。

2015年之前,商業銀行轉貼現業務的交易對手包括農信社、信托和券商,其中,信托模式於2012年下半年被叫停,農信社模式一直存在。

“因為部分地區的農信社依舊沿用舊的會計處理方法,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混為一談,將票據‘賣斷’變為‘回購’出去,都可以在‘票據融資’科目下扣除。”上述票據行業人士說。

典型的“商業銀行+農信社”模式是:賣斷+逆回購+遠期買斷。即,當銀行信貸規模超標時,商業銀行先將票據賣斷給農信社,再從農信社逆回購買入票據,該筆交易計入“買入返售”科目,不再“進表”,而信用社也不願到期來辦理“托收”,所以在回購到期後,商業銀行再從農信社買入票據托收,於是,這筆票據對應的信貸規模就憑空消失了,在業內,票據業務有信貸規模調節器之稱。

據票據行業人士透露,由於銀行間的轉貼現有著嚴格限制,例如,股份制銀行不可以為村鎮銀行開出的匯票貼現。但是,城市商業銀行可以為村鎮銀行開出的匯票貼現。所以,城市商業銀行會被找來用作“過橋行”,即通道行,在村鎮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之間充當通道並收取通道費,最終導致原本不符合股份制銀行貼現要求的匯票流入股份制銀行,帶來風險。

票據資管接替買入返售

今年,在票據風險集中爆發的背景下,監管層接連出手,年初,銀監會發布《關於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今年5月份,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票據業務監督促進票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通知》(126號文);近日,銀監會城商行部向地方銀監局下發《關於對城商行票據業務風險進行排查的通知》【城市銀行部(2016)52號文】。

根據126號文,監管層已經想到一系列辦法堵住可能造成風險的做法。例如,開戶銀行必須通過大額支付系統向存款銀行一級法人進行核實;不得出租、出借賬戶,嚴禁將本銀行同業賬戶委托他人代為管理;不得利用貼現資金借新還舊,調節信貸質量指標;不得發放貸款償還銀行承兌匯票墊款,掩蓋不良資產;禁止離行離櫃辦理紙質票據業務;嚴禁銀行與非法票據中介、資金掮客開展業務合作;禁止無背書買賣票據等。

“通過央行的大額支付系統的確認,可以保證同業戶的開戶行為是銀行行為,而不是銀行里面某個人的行為,等於說從源頭上控制同業戶的風險。”上述票據行業人士說。

“銀行票據業務一直存在不規範現象,監管收緊後,業務趨向規範化,當然,也使曾在短期內迅速壯大的票據業務迅速收緊,尤其國有大行的紙質票據交易大規模縮減,發售額度變小,票據業務核查從嚴,紙質票據轉貼市場對於為多次轉手的票據背書非常謹慎,目前部分銀行只允許在該行系統內部進行票據期限錯配,部分銀行暫停對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票據貼現業務。”馬郢說。

如今,在信托模式早被叫停、農信社模式也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轉貼現模式開始轉向券商模式。

“事實上,銀證合作下的票據資管計劃目前已經成為主流,2015年,農信社模式的比例就在不斷下降。”上述票據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兩種模式都使得銀行間的票據業務達成非正規的資產出表,實現資金向表外轉移,不占用信貸規模。”馬郢說,票據資管對票據買入返售有替代作用,因為在銀行間加入了證券公司作為第三方,使資金流向更透明,業務更合規。可以說,票據資管對票據買入返售會造成一定的擠壓,這種擠壓將長期存在。

【相關】

銀行承兌匯票轉貼現,是指金融機構為取得資金,將未到期的已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以貼現方式向另一金融機構轉讓的票據行為。

轉貼現,包括轉貼現買入業務和轉貼現賣出業務,轉貼現買入業務包括轉貼現買斷業務和買入返售業務,轉貼現賣出業務包括轉貼現賣斷業務和賣出回購業務。

轉貼現買斷業務是指,轉貼現行買入經持票人背書轉讓的已貼現尚未到期銀行承兌匯票的業務。

買入返售業務是指,轉貼現行對持票人持有的已貼現尚未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實施限時購買,並按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將銀行承兌匯票返售給持票人的業務。

轉貼現賣斷業務是指,轉貼現行向其他金融機構背書轉讓已貼現尚未到期銀行承兌匯票的業務。

賣出回購業務是指,轉貼現行將持有的已貼現尚未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依約定方式和價格向其他金融機構限時轉讓,並按約定時間以約定的價格和方式將銀行承兌匯票贖回的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