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伯樂,才是逼走新創團隊元凶 我為何甘願「被買」?創業家第一手告白

2016-07-18 TCW

中國以市場與資金吸納台灣年輕創業團隊,已是勢不可擋。我們該有的關鍵思考是:接下來,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能量,再長出新的創業團隊?

要探究這點,我們必須坦然面對以下的荒謬現象:

台灣身為一個創業育成中心密度全球最高的國家,每年新創公司家數是創業大國以色列的五十七倍,但二十年來所孕育出唯一一間獨角獸(編按:市值超過十億美元公司)企業,竟然只有網路家庭(PChome),更遑論如韓國能養出Line一樣的國際網路公司。

在全球以網路為核心的大潮流上,我們完全落後。

本刊訪談了三十二個創業團隊,起初,我們的假設是:中國市場大、夠土豪,吸力太強。而台灣小,給的錢跟資源不夠,但結果卻完全不如我們想像。以下兩個團隊的自述,反應的是所有人的困境。

美國MBA創航運平台,中方一舉給他人民幣1億:在台灣沒人信他,找銀行合作, 只見得到櫃台小姐……

線上航運媒合平台「找好運」的負責人周子騫認為:看不懂,才是台灣新創環境的最大魔咒。

周子騫畢業於美國名校普渡大學M B A,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國際顧問公司工作,年薪約九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萬元)。

二〇一四年回台灣創業,產品剛推出一個多月就決定西進,理由是:在台灣,沒人看懂它的模式。

找好運觀察,航運業是個有百年歷史以上的行業,但長久以來,竟然還是靠電話一家一家去問報價,再決定要找哪家公司承包貨運。周子騫於是打造一個線上媒合貨運平台,幫有貨運需求的企業找到合適的海、空運公司,整合資訊流。周子騫說透過找好運,運費只要傳統方式的一半,連一之鄉都透過他們送蜂蜜蛋糕到對岸。

去年八月入駐廈門愛特孵化器之前,該公司一個月營收不過新台幣十幾萬,現在一個月營收是新台幣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看好航運業商機,周子騫還在今年五月推出航運業的放貸平台「貸好運」,與銀行和風險控管業者合作,放貸給沒現金支付船運或空運公司的攬貨公司。

他說,在台灣他找遍前幾大銀行合作,但大家都不相信世上竟有業者不用看房子或股票等抵押品,就放款給中小企業。大家不理解,其可以透過訂艙確認單上頭的每一筆貨運交易資料,去推算風險。

這是大數據思維的風險管理,在台灣,大家聽不懂。

但在中國,一家同樣是新創、成立兩年的金融科技公司「徙木」二話不說,就先放了人民幣一億元給周子騫,「他說這東西一億吧,壞帳就算二〇%好了……,要是你這兩千萬能夠當教育成本(而)做起來,你可以學習怎麼去做一個兩兆的市場,很划算啊。」

更令他感慨的是,中國第六大銀行招商銀行在廈門地區的負責人,主動找他在星期六早上出來喝咖啡、聊生意。在台灣,周子騫說:「我沒見過層級比櫃台小姐更大的人跟我慢慢聊。」

難道是因為中國比較土豪才敢投資?周子騫卻用另外一個角度回答我們:不,他們是更警覺。不冒險,就會被顛覆,所以願意傾聽。

他比Google更快推查號App,最後把公司賣給中國:

我走投無路,在台灣做沒收入的生意,不會被賞識。

看不懂,甚至已讓台灣新創團隊自願被中國買下。

WhatsTheNumber是台灣公司StorySense開發,兩岸三地第一個可搜尋公司行號電話的應用軟體,省去網頁搜尋店家電話的繁瑣步驟,一個App,就可以查到公司行號號碼並且完成撥號。這個功能看似簡單,卻是硬需求,連Google都晚它一年才推出這個功能。但就在去年,它被同樣是新創的中國公司「電話邦」以新台幣三億元購併,震驚網路圈。

該公司創辦人沈育德畢業自台大和麻省理工學院,說起當初為何決定把公司賣掉,成為電話邦的一員,他說:「走投無路。」後來又加了一句「在台灣,做沒有收入的生意,是不會被appreciate(賞識)的。」

他在台灣努力四年,燒掉兩千萬,累積了兩百萬用戶,但卻始終找不到伯樂。最後,反而是中國的電話邦看懂它,他只想了三個禮拜,就決定出嫁,如今在中國服務覆蓋設備數高達七億台。

值得思考的是,電話邦的創立時間比StorySense晚三年,而三億元只是華碩這種大公司單月營收的百分之一。

查號App可蒐集和分析用戶搜尋行為數據,深具商業價值,華碩一直到去年才在自家手機內建類似功能,但當年沈育德找上華碩合作時,對方並不領情。現在全中國主要的手機品牌,包括小米到華為,通通都內建電話邦服務。

台灣的一再錯過,關鍵點絕不在錢。

和以色列相比,兩國砸錢養新創,國發天使基金一案最高是新台幣一千萬元,以色列大約是一千五百萬至二千四百萬元,後者雖多出一倍,但成效差距卻是十倍之遠。比如以色列早在十七年前,慧眼養出連特斯拉都要靠它的先進駕駛系統公司「行動之眼」 (Mobileye),市值現約一百零四億美元。

但今日,台灣最大的網路獨角獸,竟然是二十年前成立的老公司PChome,市值約十億五千萬美元,第二名是數字科技,市值三億美元。被譽為最懂兩岸、最優秀天使投資人之一,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政府審核,過時到不可思議:我們最缺『看得懂的伯樂』停止把獲利當標準、 別再狂蓋創業基地了!

台灣不缺乏千里馬,缺的是能辨識千里馬的伯樂。

從政策主政者、下到創投業者、評審委員,大家都還停留在過去,這自然會帶來過時的法令(見上表)。

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新創公司一定要立刻獲利,才算有潛力。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上市以來幾乎沒有獲利過,但將千億美元的營收幾乎全部再投入新投資,如無人機等,這讓它的股價比Google還高。而台灣的上市櫃相關法令,讓有志上市的網路公司,只能改走保守策略。

「這樣,如何養出一個國際級的網路公司?」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成立AppWorks六年來,最詬病的法規就是這一條。

若翻開國發會創業天使計畫的申請書,連一筆最低一百萬的補助款,你都得把三十頁文件填完,詳盡到須詳填未來三年到五年新增員工人數、申請專利數、研發成果、預估產值、展店、對社會大眾產生之影響等。

這也是過去硬體思維的弊病。

鄭博仁說,台灣太熟悉半導體和IC設計這種算現金流的投資方式,但網路的商業模式已經改變。「我們太重視量化指標與KPI了,網路創業世界,沒有人會神算到三到五年後的世界!」一位法人機構的資深主管也不禁嘆口氣說。

全球最大線上叫車服務優步(Uber)成立僅七年,估值就超過通用汽車。在這個以秒速計算的世界裡,台灣還在用別人十分之一的速度前行。

甚至,補助評審往往是學術界大老,根本與實務脫節,連一位屆齡退休有創業經驗的教授都坦言:「我評審時常常懷疑自己會不會看走眼!」

這構成負向循環,政府看不懂,又愛砸錢補助,就像活動通創辦人謝耀輝所說:「政府搭好舞台就好,不要影響表演者(創業家)唱戲。最怕就是政府當導演,還選最佳男主角,為避免他演不好,(補助)還是找大咖,(導致)資源都在大咖身上。」最後,有前途的小企業只好出走找錢,大批留在台灣的新創公司則成為「彊屍新創」企業,只靠寫企畫書與取得補助度日。

新政府若再不大刀闊斧改變舊規則,只把焦點放在蓋創業基地上,虛擲的,不僅是納稅人的血汗錢,還有台灣年輕人們的未來。

撰文者李欣宜、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