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發改委副秘書長: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要處理好若幹重大關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571.html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幹意見》印發實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豐富、深化和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綱領性文件,標誌著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全面啟動實施。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工作中,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的戰略決策,註意處理好八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新一輪東北振興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關系。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特殊戰略地位,不僅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而且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在維護國家產業安全、能源安全、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中戰略地位突出。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凸顯,但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新經濟支撐帶,有利於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有利於優化調整國有資產布局、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也有利於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態安全屏障。

二是處理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新一輪東北振興,核心是在此前改革的基礎上,立足東北的優勢,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真正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要圍繞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解決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管得過多過細以及職能錯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

三是處理好中央支持和地方努力的關系。東北三省一區黨委和政府是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責任主體,在新一輪東北振興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更加註重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自身努力加快發展。對東北振興面臨的全局性問題,要更好體現國家扶持,加大對東北社保體系建設、國企改革、林區墾區改革、新興產業培育、城市基礎設施和棚戶區、老工業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方面的政策和資金傾斜,支持東北地區在重點領域開展先行先試。要通過實現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清晰劃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發揮,引導東北地區地方政府苦幹、實幹,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把工作著力點切實從爭取優惠政策轉移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四是處理好轉型發展和深化改革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東北振興當前存在的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還要靠深化改革。當前,東北地區的體制機制問題和結構問題相互交織,長期性和短期性問題相互影響,但轉型發展的核心是解決結構問題,解決結構問題的根本還要靠深化改革。要把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策,把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增強產業競爭力作為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關鍵之舉,通過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釋放改革政策紅利,為經濟轉型、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創造良好環境,通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深化改革提供動力,使改革與轉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造轉型升級的新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

五是處理好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和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的關系。東北地區“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工業“一柱擎天”和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產業體系尚未根本轉變,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要按照中央要求,“加減乘除”一起做,全面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對傳統優勢產業,要促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支持東北裝備“裝備中國”、走向世界,推進能源原材料產業延伸產業鏈,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推動傳統行業在轉型升級中培育新動能,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先行區。對新興產業,要加快發展壯大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衛星及應用、生物醫療、高端醫療器械、軟件及信息產業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要更多發揮創新的支撐作用,著力鼓勵創新創業,不斷完善區域創新體系,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六是處理好保障改善民生與促進經濟發展的關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東北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經濟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兩者聯系緊密、不可割裂。要全面貫徹落實好新一輪東北振興在民生領域的重點工作,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推進老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進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盡快完成采煤沈陷區治理任務,支持資源枯竭城市加快解決社會民生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支持林區、草原、濕地、沙地等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

七是處理好東北老工業基地與全國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關系。十余年來,國家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先行先試了增值稅轉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采煤沈陷區治理、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積累經驗後推廣至全國老工業基地,對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當前的形勢,新一輪東北振興仍需把重點放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集中發力,著力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振興戰略的總體格局,統籌支持全國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八是處理好從立足我國國情與借鑒國際經驗的關系。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是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也是世界性難題。歐美等發達國家推進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經驗做法,對我國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具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要深入學習借鑒美、德、英、法等國在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的做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但與此同時,由於特殊的國情和體制原因,我國老工業基地面臨的問題更複雜,調整改造的任務更繁重,存在體制機制和結構轉型的雙重壓力,因此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時,不宜簡單照搬照抄歐美等國家的方式,要更加註重立足我國具體國情,立足東北自身實際和發展條件,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更多著眼於長效機制建設,努力培育老工業基地良性發展機制和塑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有中國特色的老工業基地振興新路子。

(作者範恒山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48

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恒山:十三五區域政策重點解決東北經濟止跌回升

3日,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恒山在北京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區域政策的重點解決瓶頸地區發展問題,促進東北等地區經濟止跌回升,促進資源枯竭城市等特殊地區轉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拓展完善對口幫扶的方式等。

範恒山是在第十六屆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暨第二屆中國百強城市全面發展論壇上做出上述表述的,此次論壇由中國上市公司百強高峰論壇組委會、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和華頓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

範恒山表示,十三五期間區域戰略和政策的核心是分類指導,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厘清政策的特性,各項政策的制定盡可能體現區域特點。細化區域要素分析,努力做到一區一策。充分發揮地方的能動性,最大限度賦予地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的權力。

關於大家普遍關心的東北經濟問題,範恒山表示,國家已經制定了許多政策文件來重振東北經濟,促進東北經濟止跌回升也是十三五期間國家區域政策的重點。目前東北經濟正逐步穩中向好,吉林前三季度GDP增速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數。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思路是,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範恒山表示,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實現了在更大範圍、更大空間內配置資源、利用市場。長江經濟帶橫跨東中西三大區域,具有獨特優勢和巨大發展潛力。長江經濟帶建設核心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怎麽在大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科學開發,二是怎麽在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比較潛力的過程中加強合作、一體聯動。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在演講中表示,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都蘊涵著巨大的投資機遇。據財政部測算,京津冀一體化未來6年需投入42萬億元。

貧困地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扶貧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日前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部署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序摘帽,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範恒山表示,貧困地區脫貧向富、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三五期間區域政策的重要方面。更加重視支持特殊地區的發展,繼續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轉型發展。

範恒山強調,十三五期間將完善對口幫扶方式,加強人才輸送、技術轉讓、產業轉移、資本投入等手段,促進“輸血型幫扶”轉向“造血型幫扶”,著力培育被幫扶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條件。著眼於實行可持續幫扶,逐步改變一味無償給予的形式,把對口幫扶建立在資源統籌配置、利益共創共享的基礎之上。

此外,範恒山還指出,十三五區域經濟要進一步優化提升支撐平臺,按照區域發展總體布局,依據區位支撐能力、現實發展基礎、未來增長潛力等,優化支撐平臺的類型與布局。把體現國際通則、考慮周邊環境、解決突出矛盾,作為確立功能平臺先行先試內容的基本條件。加強各類平臺和各區域同類平臺的差異性評估,避免同質化或趨同化。科學總結各類功能平臺的試驗成效,及時推廣可複制、有效力的成功做法。

他表示,目前重大平臺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企業在這些平臺上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等方面,已經先行先試。一批臨空經濟示範區的基礎性工作穩妥展開,產城融合示範區、城市綜合改革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功能平臺也逐步建設完善。

在新型城鎮化方面,範恒山認為,智慧城市、特色城鎮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作用。在“智慧城市”分論壇中,中國中冶集團提出了城市一體化解決方案主張,即在城市、園區的新建或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多學科多專業的系統集成優勢,圍繞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形成從產業規劃、業態規劃、城市規劃到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的區域建設開發的一體化服務能力,並展示了由中冶賽迪承擔的安徽省滁州市一體化咨詢規劃、深圳市大鵬新區一體化咨詢規劃及蘭州新區地下綜合管廊PPP+EPC工程等典型示範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29

發改委副秘書長:一些地方仍在以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

“以各種苛刻條件限制農民進城或依法剝奪‘三農’資源推進城鎮化的做法,是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種逆動,而這些情況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同時存在,在一些地方表現還比較嚴重。”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範恒山表示。

範恒山在26日於北京舉辦的“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研討會上發表上述觀點。

“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是研討中國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旨在深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多位參會專家表示,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特殊的基本國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區域發展存在一系列深層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地區經濟分化明顯,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不平衡,一體化進展較為緩慢,部分地區發展仍然困難,區域發展面臨的挑戰仍然十分嚴峻。

範恒山認為,城鎮化發展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表示,城鎮化對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一是來自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吸附與鏈接效應;二是來自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這得益於因農民的減少而使農村人口單位占有生產資料份額的提高和逆城鎮化現象帶來的城鎮資源向農村的轉移,而逆城鎮化現象既包括城鎮居民到農村居住創業,也包括城鎮務工人員返鄉辦廠興業。

範恒山強調,2012年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斷降低的狀況和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人數快速增長的狀況都一定程度反映了上述觀點。

近年來,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推動下,城鎮化進程明顯提速。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為41.2%、57.35%,比2012年底各提高5.9和4.75個百分點。全國城市人口密度從2012年來的每平方公里2307人提高到2015年末的2399人。

在城鎮化發展中,小城鎮特別是特色小城鎮的發展建設成為促進城鄉區域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範恒山解釋道,小城鎮亦城亦鄉、城鄉一體,其特色產業直接源自“三農”,且限制少、門檻矮、進入成本低,是推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並有序市民化的介體與驛站,直接促進著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

去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範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關於城鎮化發展問題,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辜勝阻表示,特大鎮改市特別是縣城的發展有利於就地城鎮化。

“我國人口超過10萬的特大鎮超過200個,這種特大鎮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和財力規模可能比縣級市還要好,但是它還是鎮。中國城鎮化最重要的經驗是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貧民窟。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是農村貧困的平移,雖然中國沒有平移,但是中國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代價是沈重的。” 辜勝阻說。

此外,人才的流動也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範恒山表示,要素流動越來越倚重於區域的綜合品質或綜合環境,包括地區的社會、文化、安全、生態等的狀況。人口人才的流動越來越重視地區的舒適感。

他以東北為例,說明經濟發展與人才流動的關系。

“在東北的一些地區,用工在總量和結構上都處於短缺狀態,高端人才更是短缺。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東北長期寒冷的氣溫環境,不僅南方的人不願到寒冷的東北去工作,相當一部分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也流向了氣候溫暖的南方,致使東北很多經濟科技條件不錯的高端企業也招不到合適人才,不得不在溫暖的南方設置分廠和研究機構來吸引人才。”範恒山說。

東北曾經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闖關東”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深刻的記憶。但人口凈流入如今已成為歷史。根據遼寧省社科院公布的《遼寧藍皮書:2016年遼寧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東北三省人口凈流入為36萬,十年後的“六普”則顯示,東北人口凈流出200萬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