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工信部發文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 推動互聯網金融應用

1月24日從工信部網站獲悉,工信部日前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指導意見》,提升中小企業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意見》要求,到2020年,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在提升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和推動組織管理變革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中小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核心業務環節應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比例不斷提高。培育和發展一批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具有創新發展優勢、經營管理規範、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通過基於互聯網的產業生態體系,與大企業協同創新、協同制造能力顯著提升。

《意見》明確八大重點任務,包括以信息技術提升研發設計水平,以信息技術改造生產制造方式,以信息技術提升經營管理能力,以信息技術優化市場營銷,探索互聯網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引導大型信息化服務商服務中小企業,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案例研究和應用宣傳等。

其中,在探索互聯網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以信息技術優化市場營銷方面,《意見》提出,推動互聯網金融應用,發揮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高效便捷、對象廣泛的優勢,滿足小微企業小額、快速融資需求。鼓勵中小企業利用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等發展電子商務,依托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資源提升精準營銷效果,開拓國內外市場。

此外,《意見》還指出,要發揮各級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的扶持和引導作用,加大對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和信息化服務的支持力度。探索通過發放服務券等形式支持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低價的服務。鼓勵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擔保機構等為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中小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擔保。有條件的地方設立中小企業信息化專項資金,對具有明顯公益特征的信息化項目給予資金扶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88

農批市場尋求“互聯網+”轉型 信息化改革面臨三大挑戰

每年承載著我國農產品70%流通量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如今也在尋求著“互聯網+”的轉型。這是“互聯網+流通”大背景在農批市場上的一個小縮影。

據業內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批市場在中國出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2016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已經達到4.7萬億元,交易量達8.5億噸。農批市場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農產品流通行業的主力軍。

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農產品還存在流通環節較多、流通成本偏高、效率較低、產品的新鮮度不夠等問題。業內人士也提出,要實現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信息化,還需要面臨三大挑戰。

不可逾越的批發市場

在業內看來,農產品的批發市場可分三類,產地、中轉、銷地。國內絕大多數農批市場都是銷地市場。

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電商總部總經理、大白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磊稱,我國70%的農產品需要經過批發市場進行流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限我國農業分散和零散的產銷環境。

具體來說,在生產環節,由於農產品產地分散,人均耕地面積狹小且分散,這導致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在購買環節,消費者居住集中,但是購買分散,一般家庭以1-2天為單位購買生鮮,且采購隨機性強;在渠道環節,由於銷售渠道多樣,零售端缺少寡頭企業,采購渠道變動大。

對比來看,美國80%以上農產品都是從產地直接到超市。這取決於當地產地集中,地廣人稀,種植規模化程度高,較多大型農場;盡管消費者居住分散,但是購買集中,家庭以周為單位進行采購,單次購買量大,計劃性強;渠道集中,大型連鎖超市行業成熟度高,寡頭品牌市場占有率高。

陳磊認為,從產業鏈結構來看,農批市場是不可逾越的流通環節。我國農業生產與消費兩端的雙分散格局,導致產銷分離,無法進行高效的對接,而且中國農產品流通不可能在短期內照搬美國模式,這也是造成我國傳統農業中間環節過多、信息不對稱、結構性生產過剩風險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等頑疾產生的原因。

另外,就農批市場本身而言,正是農產品需求與供應的分散,以及單位消費需求的不確定性,產生了中間商的生存空間,而中間商對市場信息把握程度低,才促使了農批市場的發展。在現實中,產地、銷地農批市場相互關聯的同時,上銜接種植、下銜接消費需求,是大量農產品集散交易的客觀場所,具備產品定價、交易撮合、貨品交割等重要職能。

事實上,30多年來,40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出現,不僅大大促進了農產品的大流通,構築起貫通全國城鄉的農產品流通大動脈,還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從分散的小農生產到湧現生產合作社、公司、基地實現規模化,還有效帶動了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以及整合與豐富農產品流通鏈條功能的集約化。

2015年,商務部也制定了《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其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以產地集配中心和田頭市場為源頭,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產品零售市場為基礎,以高效規範的電子商務等新型市場為重要補充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

新型流通方式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

此前,中國一直存在“重生產、輕流通”和“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理念,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分割,沒有形成城鄉流通市場一體化的格局,導致至今未能完全擺脫農產品領域存在的“賣難買貴”難題。

相比日本和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農產品存在流通環節較多、流通成本偏高、效率較低、產品的新鮮度不夠等問題。國內農產品流通體系龐大而複雜,據統計,僅流通成本一項就占據售價的五成以上,由田間到餐桌要經過5至7個環節,每過一個環節要加價10%至20%,生鮮農產品流通損耗高達30%,這些成本最終均由消費者承擔。

為此,政府寄希望於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著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擴大有效供給。

2016年4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李克強總理稱,在“互聯網+流通”的潮湧中,催生了最新一輪的“流通業革命”。他強調,中國要搶占“先機”。

隨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相關文件稱,“引導電子商務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等建立多種形式的聯營協作關系,拓寬農產品進城渠道,突破農產品冷鏈運輸瓶頸,促進農民增收,豐富城市供應。”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加快構建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不斷沖擊著農批市場,甚至蠶食其市場份額,搶奪其上下遊資源。陳磊稱,沖擊還是蠻大的,尤其是在相對高端、可標準化的產品中。根據他的觀察,高端貨在傳統流通渠道已經越來越少。“目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減少。”

這意味著,優質農產品對農批市場的依賴正在逐步降低。之所以如此,陳磊解釋稱,當前湧現的一大批新農人正在試水產地直銷,倒逼生產環節實現初級規模化,其實這部分產品已經走向定制化、品牌化的道路,也就自然脫離了批發市場。目前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就是場地的好貨基本上被電商吃光了,高端產品的電商化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不過,高端產品畢竟數量有限,那麽對於普通貨品來說,該如何流通呢?

陳磊認為,普通消費品類加工配送業將是未來農產品大流通的主要趨勢之一。香港對於食材配送“最後一公里”的要求很高,因此加工配送商在臨近的深圳的比重很大。其實,加工配送解決的就是當前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程度低、供應鏈管理能力差的痛點。而且計劃性也是農產品流通博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現在已經出現加工配送商從產地直接拿貨的趨勢。

在他看來,農產品流通的互聯網化,痛點在於生產端,正是由於生產端的碎片化,才導致大流通難以實現。此外,普貨走加工配送渠道也只是一部分,對於那些非加工配送產品,還是需要線下的批發商線上化來解決,由其預先研判行情,從而倒逼生產端的整合。

令人欣慰的是,在生鮮電商元年——2015年,行業內不僅是流通端發生變化,更是經由流通環節逐漸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以“互聯網+農業”優化行業的組織和流通效率,根據經濟發展和市場滿足的需要,組織、監管和協調社會化的“大流通”。

陳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農產品產業鏈上遊(生產端),已經有一些平臺商和龍頭企業在做生產端的聚合,但是生產組織形式面臨土地整合及生產標準化等諸多難題。反觀產業鏈下遊(消費端),隨著很多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的興起,正在解決消費端需求分散的問題,但由於缺乏市場化、規模化效應,目前消費端的信息化還僅停留在沈澱需求結構圖譜的層面,難以對生產端形成直接的指導。

他認為,處於中間流通環節的農批市場,聚集了大量的農產品交易需求,如果能夠在農批市場推行信息化管理系統,統一來貨信息和交易信息,並將這些中間流通數據挖掘並開放出來,將為產業鏈協作提供想象空間。但是,目前農產品大流通需要打造一個合理的交易場景。

農批市場信息化改革的三大挑戰

面對生鮮電商的沖擊,農批市場盡管有諸多優勢,但也需要針對批發商群體的需求進行升級叠代。就農產品全產業鏈協同而言,農批市場信息化將為前端、中端與消費端信息的銜接提供了可行性。但要實現農批市場的信息化,則需要面臨三大挑戰,分別是信息匯集、信息標準化、信息價值挖掘。

陳磊解釋稱,數據本身是標準化的,但整合數據的困難在數據的碎片化。通過分析批發市場的數據,發現所有數據最終都會關聯到批發商,因此以批發商為核心節點就可以把碎片化的數據串聯起來。

於2015年10月成立的“大白菜+”平臺嘗試以農批市場信息化推動中國農產品流通變革。該平臺是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電商平臺,後者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經營近50家大型農批市場。

“大白菜+”平臺會為批發商提供從貨源地、來貨量、銷地、銷量、價格、市場存量等多維度分析的農產品行情走勢。此外,還可以為批發商做用戶畫像,依托實體市場和電商市場數據,建立批發商的征信風控體系,引入金融機構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還可以開放農批人圈子,打造農產品電商社交平臺,增加批發商的品牌曝光。在食品安全層面,平臺通過打通基地備案、進場備案、批發商備案、F.Q.T食品檢測、物流車聯網等信息數據,形成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體系。

陳磊還提到,市場信息化水平不夠還造成了農產品滯銷嚴重的問題。他認為,滯銷除了因為部分農戶過多依賴於國家政策扶植而盲目生產外,信息不對稱的原因更是占很大比重。農民缺乏計劃性,不管不顧盲目種植,導致供過於求,區域性結構失衡,價格也因此出現波峰波谷的情況。

陳磊舉例說,有一次到紅心獼猴桃產地去問種植的農民,是否知道附近種植這種水果的大概面積和可能的產量,結果這位農民很理直氣壯地回複說,“我怎麽知道?”

在陳磊看來,要想徹底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需要用訂單來倒逼生產,讓生產達到標準化、規模化,生產者在生產之前就能夠知道客戶的需求量,各種市場信息也得以充分發酵,這樣各類市場主體的博弈也就會相應前置,從而促進市場供需均衡,就不會出現“賣難買貴”的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31

一財點睛丨信息化安防再獲推動 概念股有望受益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暴力恐怖活動,依法懲治黑惡勢力犯罪和盜竊、搶劫、電信網絡詐騙等多發性犯罪,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內外網絡攻擊、信息數據泄露等安全事件不斷,信息安全問題一直頗受我國政府重視,政策支持力度將不斷加強。

2016年12月,作為我國網絡安全最高級文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的發布正式確立了網絡安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國家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完善,核心技術裝備安全可控,網絡和信息系統運行穩定可靠的發展目標,並從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網站安全防護、建立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夯實網絡安全基礎等重點領域進行了部署。

然而,目前我國對網絡信息安全的投入顯著低於國際水平。2011年以前,我國對信息安全市場的投入增速較低,都在個位數水平,而從2011年開始,顯著加大了對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從2011年至2014年,每年的市場規模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但整體看,我國網絡安全投資占IT總體投資比例依然較低。根據IDC數據,中國目前水平只有1.04%,遠低於同期美國的3.65%和日本的5.96%。我國相關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在我國加速建設健全立體化信息化安防體系下,我國安防需求將大幅增加。A股市場上,綠盟科技(300369.SZ)、啟明星辰(002439.SZ)、拓爾思(300229.SZ)、中科曙光(603019.SH)等相關概念股有望受益。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15

大數據+電商 湖北農民搭上信息化務農快車

在湖北潛江漁洋鎮排灣村湖美人家種植合作社,種植戶袁作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產銷信息不對稱,“增產不增收”曾是當地農民的一件頭疼事。但今年春耕,農業銀行推出的“E農管家”電商平臺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第一財經記者從農行湖北分行獲悉,“E農管家”電商平臺通過實現湖北省內69個縣域全覆蓋,網絡5600多戶經銷商、12.2萬戶農家店“觸網”,助力春耕生產有序開展。截至3月22日,該行今年“E農管家”平臺交易額已達165億元。

袁作成說,現在鎮上超市配了農行的這個小板板(即“E農管家”),他們既能輕松下單購買農資,還能按訂單種植農產品,不僅春耕有方向,還能幫助農民增收。

“E農管家”在實現“農資下鄉”的同時,還發揮著平臺智能物流系統的雙向調度流通優勢,打通了種養殖戶與農批市場之間的農產品上行通道。“等到作物豐收時,只需要把供貨信息發到小板板上,就會有物流公司的返城車免費幫忙把貨運到城里,每斤能多收幾毛錢。”袁作成再不必擔心種地會越種越窮。

據了解,農行湖北分行近年來加快對3萬多個“惠農通服務點”升級改造,借助“E農管家”為生產商、批發商、農家店和農戶搭建了一個集產品在線展示、交易撮合、線上線下結算等服務為一體的電子商務平臺。2016年底,該平臺當年交易額達598.6億元。

而針對農產品生產升級改良或轉型背景下,很多農戶面臨的“貸款難、貸款貴”問題,農行湖北分行還通過分析歷年春耕生產投貸數據、走訪涉農部門、到涉農企業和農戶實地調查等形式,測算出春耕生產資金需求總量,加大對農業科技、訂單農業、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支持。該行創新研發的“E農貸”,在積累分析“E農管家”大量交易訂單、支付結算數據的基礎上,開展信用評級,對縣域批發商、農家店、種植大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推動“E農管家”由純電商平臺向電商融資平臺轉型。目前,該行共發放“E農貸”貸款333萬元,服務86個客戶。(通訊員 蔡瑰 向華 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311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上海已啟動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布局

5月17上午,以“讓未來發生”為主題的2018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盛大開幕。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傅新華在開幕致辭中表示,上海已經啟動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布局,以科創中心建設為牽引,持續推動上海產業轉型升級。

他稱,2018年上海將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實施五大工程,包括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工業強基工程、創新主體培育工程、產業創新工程以及新動能培育工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實施“智能上海(AI@SH)”行動。

傅新華在演講中表示,創新驅動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已先後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為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開辟發展的新空間指明了方向。

上海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對產業的引領作用,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構築了上海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去年12月,國務院批複了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上海城市定位增加了科創中心,由此形成了“五個中心”的新定位。今年,上海提出全力打響“四個品牌”,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行動計劃》,就是要著力強化創新引領,加快培育新興動能。上海將通過三年的努力,讓“上海制造”技術更先進、制造更智能、產品更高端、品牌更響亮。

為此,上海已經啟動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布局,以科創中心建設為牽引,持續推動上海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上海將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實施五大工程。具體而言,一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在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深海裝備等領域布局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二是工業強基工程,針對“卡脖子”環節,開展工業基礎領域的產需對接和零部件與整機對接,推進產學研聯合攻關。三是創新主體培育工程,不斷完善產業創新體系,推進研發和轉化功能型平臺建設,推動創新產品市場化應用。四是產業創新工程,組織實施的戰略新興產業重大專項,加快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高性能計算等技術研發和綜合應用。五是新動能培育工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實施“智能上海(AI@SH)”行動。

“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海全面的創新政策和優良的創新環境將助力上海以更加開放、創新姿態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參與國際合作競爭。”傅新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