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為了終結「空芯」的1200億

2014-05-19  NCW
 
 

 

中國芯片業仍以代工為主。1200億元國家扶持基金能否終結「空芯」現象?

◎ 財新記者 於達維 文yudawei.blog.caixin.com 「這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

、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

的行業,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每年的投入只夠修2公里地鐵。

」談起過去中國集成電路(IC)產業的窘境,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一位權威專家不無遺憾地說。

投資短缺的直接結果,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只能被國際巨頭牽著鼻子走,在這一利潤豐厚的行業中國企業只能掙到加工費。每年中國花在進口集成電路上的美元,大大超過了購買石油所用的外匯。對於具備戰略意義甚至軍事意義的高端集成電路,則是花再大的價錢也買不來。

這一現狀,被業內人士稱為「空芯」現象。從1996年開始的「909」工程、到2000年出台的18號文件,都曾經是中國趕超世界潮流的機會,但直至當下,「空芯」困境雖有所緩解,卻並未結束。

2009年3月,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被列為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中的16個重大專項之一,頭兩年的總投資就達到180億元,這讓中國的IC行業的窘境有所改觀。

但是業內專家所預想的,在短時間內替代一半進口的目標,並未實現。雖然在這五年間中國 IC 行業取得的進展舉世公認,與國際前沿的差距顯著拉近,但是本土企業的增長速度並未趕上國內旺盛的需求,中國不僅在 CPU、網關、內存這樣的核心部件上依然受制於人,在新興的汽車電子領域,更沒有一片產自本土的芯片。

斯諾登所透露的中國核心芯片上都有美國後門的傳言,更是讓中國如坐針氈, 「空芯」現象必須有所改變。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與信息安全相關的芯片產業,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中國將投入巨資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1200億元國家級芯片產業扶持基金有望於近期宣佈成立。有了國家隊資金的護航,集成電路芯片的設備、設計、製造、封裝企業均有望迎來高速發展。

這筆巨資應該怎麼花?在五年之後,中國芯片行業能否發生根本性改觀,進而走出窘境?答案未知。

「空芯」 依舊

上世紀末,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黃金時期。剛剛起步的中國,迫切需要改變有腦無芯的狀況。當時出現兩座里程碑事件,分別是1996年華虹成立和2001年中芯國際的成立。兩家公司的背後,是「909」工程和18號文件的推動。

1996年3月,國家對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正式批覆立項,即「909」工程,意為微電子產業上世紀90年代第九個五年計劃。該項目投資40億元,是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華虹)同年正式成立,時任前電子工業部部長的胡啟立以66歲 的年齡兼任華虹董事長。

華虹於1999年建成,2000年試投產,當年贏利。雖經歷了2001年的大虧損,但2004年華虹銷售收入49億元,並進入穩定的贏利期,自主創新能力初步形成。到2005年6月,華虹已經完成和超過了當初立項的所有的目標。

當時的華虹副總裁、現在的上海集成電路協會秘書長蔣守雷對財新記者說, 「909」工程體現了國家對集成電路行業的重視,因為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和伊拉克軍隊的懸殊對比讓國家領導人非常震撼。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在參觀韓國三星後回來說「觸目驚心、夢寐以求」 。

「但是從1996年到現在,國家再也沒有投錢,企業只能靠自身的能力上市或者融資。 」蔣守雷說,現在全世界的共識是這一行業不是簡單的一筆啟動資金就可以發展起來的,後來國家支持勁頭越來越小, 「原來的政治優勢發揮得不夠,對這個行業需要長期持續地大力投資認識不足」 。

1998年11月,時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教授的馬啟元和楊雄哲以及另外兩位台灣半導體專家,聯名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和朱鎔基寫信,建議中國大力發展芯片核心技術,並且對這 一行業進行政策調整,配套與之匹配的資金。

馬啟元對財新記者說,當時他們的這封信,直接促成國家18號文件的起草,該文件提出對軟件和半導體行業僅徵收3%-6% 的增值稅。到2000年1月,這四位專家以及後來中芯國際的總裁張汝京與當時的國家發改委主任曾培炎見面,並促成中芯國際的順利組建。

他們當時的設想是,通過政策的扶持建立中國的第一個8吋和12吋晶圓廠,對於它的發展方向並未確定是走代工的路線還是自主研發的路線,從實際效果看,代工的道路走得比較快。因為中芯國際的有些股東就是他們自己的客戶,因此給他們做代工,產品比較有保障。

如今,雖然華虹已經壟斷了中國大部分IC 卡市場,中芯國際也已經是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但是中國一直志在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

當時隨中芯國際成立的幾家 IC 設計公司,也遠沒有達到能夠和國際巨頭叫板的水平。

2011年在為紀念已故的中國半導體協會前理事長、中芯國際前董事長江上舟博士召開的芯片產業座談會上,馬啟元就提出目前中國半導體行業存在的三個負增長問題,包括產值、進出口、以及製造業的負增長。

「從海力士(Hynix)在無錫設廠之後,除了中芯國際和宏力半導體的擴產,中國就沒有新的12吋和8吋廠動工,而三星、美國都在擴建,中國的製造增速在下降,我認為國家應該更重視這個問題。 」馬啟元說。

工信部運行檢測協調局數據顯示,過去六年,中國 IC 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僅400億美元左右,而英特爾僅2013年投資就達130億美元。同時,六年間有三年出現嚴重負增長,投資總量明顯下降,表現出不穩定、不夠持續的特點。

在核心半導體芯片(計算機、通信、存儲芯片)絕大部分仍依賴於進口。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在2014年1月公佈的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大陸的集成電路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長34.6%,逆差達到144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擴大了50億美元,為連續第四年擴大。

可以說從中芯國際的成功開始,中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技術水平從比國外差四五代到現在差一兩代。

但是能夠自主的產品主要是消費電子產品中的中低端產品,而諸如電源管理、數字電路、通訊電路等高端產品還和國外差得很遠。

蔣守雷說,有一點是很奇怪的,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需要幾百億美元,中國擔心國家石油安全問題;但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是用外匯最多的,但沒人說這有問題。

在馬啟元看來,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現在的成績也並未達到他們當時設想的水平。 「我們當時覺得10年肯定可以達到台灣的2倍多,但到了2009年只有台灣的六分之一,到現在也是剛剛持平。 」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8號文件中對 IC 產業的優惠政策在2004年的取消。2004年3月,中芯國際在美國上市的第二天,美國政府就向WTO 遞交了對中國18號文件退稅政策的抗議。

蔣守雷說,因為當時中國 IC 產業的規模比較小,為這個被訴不值得,因此中國就妥協了,取消了優惠,雖然此後又有其他優惠措施出來,但執行得也不好。 「但換一個角度看,就是因為這 個行業重要,美國才抓住不放。 」

代工之憂

「中芯國際之所以沒法在自主開發上取得突破, 就是因為選擇了代工(foundry)的模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財新記者說。他對這一狀況的解釋是,由於中芯國際的客戶就是國際芯片巨頭,前者要得到後者的訂單,就必須老老實實給後者做代工,如果想要自己開發的話,就意味著連維持運行的訂單都得不到。

但是得到了訂單的結果,就是技術上永遠受制於人。上述專家表示,三星選擇做 DRAM、FLASH,就做到了世界第一,選擇做代工,頂多是世界第一打工仔。

而缺乏垂直整合能力,在消費電子領域飛速發展的今天,劣勢就更加明顯。

在蘋果推出觸摸屏智能手機後,席捲了全球的市場,但是三星並未甘心失敗,在短時間內就推出了自己的 GALAXY 系列,與蘋果分庭抗禮。

馬啟元介紹,中國在過去比較重視設計公司的培育,他本人也投資過設計公司,但是由於國內製造能力不足,這些設計公司的流片只能到台灣去做,從流片到檢測和封裝,每個環節的等待時間是一兩個月,整個過程要六至九個月。

這導致當時國內做的手機芯片,每次出來都比三星晚四個月,原因就是三星是IDM(垂直整合製造商) ,有自己的製造廠,設計的時候就把每一道工序的時間表都排好了,就省掉了關鍵的三四個月,在中國往往是今年設計的,適合今年手機上用的芯片,明年才能上市,賺不到這個設計所應有的價值。

可以說,中國一開始是參照台灣新竹模式,但是在馬啟元看來,在站穩腳跟之後,就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製造能力,而不是繼續為人打工。 「後來的思路錯了。 」而中國又是終端用戶最多的國家,但是所有的終端廠都是組裝的,這是中國目前產業結構急需挑戰的瓶頸。

馬啟元說,台灣本地市場比較小,做代工可以理解。但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為什麼還要照搬台灣模式?中國既不能走歐美國家按部就班的模式,也不能走台灣的代工模式,韓國模式的吸收消化美國技術,注重應用創新,短期內組建一批垂直整合的產品公司,開發自己的品牌進行全球競爭,更加適合中國國情。

千億元拯救

為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去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對 IC 產業進行密集調研,強調加快推動中國 IC 產業發展是中央做出的戰略決策。

2014年2月,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透露,國務院已經出台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綱要以財政扶持與股權投資基金方式,爭取更多資金進入IC 產業,形成對社會資金的示範引領作用,吸收各類社會資源和資金進入。

即將成立的國家芯片產業扶持基金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400億元,其餘資金依靠社會募資。

基金將採取公司化運作,專業化運營,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芯片的設備、設計、製造、封裝等細分領域。包括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數字電視等重要領域的芯片,均將有望實現進口替代。

事實上,早於國家隊,各地已經開始著手打造地方版的芯片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繼去年底北京宣佈成立規模300 億元基金後,武漢、上海、深圳、合肥、安徽、瀋陽等多地也加速推進。

「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重大專項專家總體組召集人、中國科學院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中心主任葉甜春告訴財新記者,經過五年的努力,在重大專項的支持下,中國把和國際上的差距從三四代縮短到了一代到一代半的水平。

他認為,中國長期與國際上的差距,背後的原因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中國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因為這個產業總的來說跟整個工業基礎有關,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我們本來就是在打基礎。 」「現在產業實力在增加,規模上,需求上,勞動力和基礎條件好了,缺的就是核心技術,現在正是攻核心技術的時候。 」他說。在重大專項的推進過程中,關鍵的領域就是製造技術的知識產 權,主要是65納米、45納米的製造技術。

「第一步走得很順利了。 」葉甜春告訴財新記者,產業規模遠遠不夠的時候,先要把規模做起來,利用重大專項推動創新能力,後面的產業投入跟進,製造業水平提高的很快,現在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擴大產業規模的條件。

在他看來,要替代近2000億美元的進口規模,就意味著中國的芯片產業規模要達到鋼鐵產業的規模,怎麼也要花10至20年的功夫。 「如果前面不是很順利,現在就不敢投那麼多錢。五年前只能做合資企業,主動權差很多,現在可以以我為主做產業的佈局,許多核心的芯片必須自己做。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謝常青對財新記者說,現在中國基本上是和國外差一到兩代,別人是22納米的水平,中國是28納米已經達到量產的水平,實驗室的水平14納米 -20納米。五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原來都是不敢想像的。

雖然中國還沒有進入非常高端的市場,但中高端的市場已經進入了。進口量大,是因為需求量大。他認為,再過5年 -10年,中國企業應該可以和國際巨頭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展訊在 TD 基帶芯片市場已明顯領先,銳迪科智能手機基帶芯片產品批量出貨,福州瑞芯微、珠海全志在平板電腦主控芯片領域得到市場普遍認可。在長期被少數幾家國際巨頭壟斷的設備和材料領域,以中微半導體、上海新陽半導體為代表的國內設備和材料企業已經進入國際市場。

2013年7月,清華紫光以110億元的代價把美國上市的展訊收購,展訊終於「留美回國」 。蔣守雷說,這說明中國終於有人願意花大錢發展這個產業了,創業者得到了應有的回報,投資者也得到了收穫,對這個產業的長遠發展是個有力的刺激。

錢怎麼花

一位外資諮詢公司的通信行業專家對財 新記者說,雖然不夠強,目前中國在通信芯片的全產業鏈已經都有相當的佈局,華為的海思在通信芯片的商業化上已經走在前列,還有許多企業形成的一些實力。從政府層面通過資金扶持這個行業的增長是必要的,但是現在晚了點,通信、移動計算的芯片現在已經落後一段距離了。

他認為,關鍵是花錢怎麼個花法,都說是韓國政府支持得好,其實沒有真正研究錢是怎麼花的。他提醒說,一種需要避免的情況,是這些錢絕大部分落到央企和有國資背景的企業手裡,而真正做高新技術的民營企業,還是得不到支持。

資深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對財新記者說,芯片行業是非常複雜的,雖然沒有錢是往往不行的,但也不是靠錢就能夠解決的。在他看來,中國過去雖然也投了不少錢,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甚至有所擴大。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企業不夠努力,而是中國整個的市場大環境的問題。

這些錢應該怎麼花,他認為關鍵是要市場化運作,雖然大家都認為三星得到了韓國政府的很大支持,但是三星的決策是市場化的。

市場化運作,最簡單的道理是投資要有回報,並不是在實驗室中取得什麼成果,而是能夠量產,能夠取得市場回報,如果說給一個企業100億美元,三年、五年後要考核,企業敢不敢要,能不能保證回報超過銀行的利息,這都很難說。

莫大康認為,關鍵還是要先把中低端的產品做好,佔據45納米的芯片市場,實際上在物聯網領域、汽車電子領域,不需要特別高精尖的技術。 「我們總是強調要彎道超車,但是在投入上、人才、市場環境上都比不上國際巨頭,中國在進步,別人的速度更快,能保持差距不被拉大就不錯了。 」實際上,從目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的狀態看,已經進入了寡頭競爭的時代,領先的設備公司、製造公司和設計公司之間的虛擬聯盟正在形成,原本開放的產業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莫大康認為,如果中國的IC 產業在這五年內不能快速發展,那麼未來很有可能面臨「終端公司沒有芯片話語權、芯片公司沒有製造夥伴、製造公司沒有設備買」的邊緣化的威脅。 「大產業需要大政策,大政策需要大智慧。 」馬啟元指出,中國芯片行業的振興之路應該是像海爾、聯想這樣的整機廠進入芯片行業,才能成為中國的三星。

因為中國的整機廠對於芯片的需求很大,但基本依賴進口,因此他們的利潤現在越來越薄,這也讓他們沒有實力進入需要高額投入的芯片行業,導致他們越來越依賴別人。

「我曾經跟聯想、海爾、中興的掌舵人都建議過,各家公司每年都要進口幾十億美元的芯片,為什麼不能自己建個廠去設計製造?結果這幾家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但是芯片製造上都卡住了,因為投入太大。如果國家這次的政策能夠支持,可以幫助這些終端用戶大佬們進入芯片行業,讓他們來設計和製造自己的芯片。

而且,他提醒說,中國有必要利用手中的現金,把國際巨頭的半導體部門收購過來,在金融危機後,許多跨國企業將半導體部門剝離出來成立新的公司,而這些公司的持有人大多數是基金,這些基金是需要變現的。中國大可以將這些部門收購過來,包括完整的品牌、技術和設備,比自建還要便宜,這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自己的IDM公司。

他說,中國應該像抓兩彈一星一樣抓芯片工業,它作為現代工業的核心是政府必須主導和引導的,放任自由發展是不可以的。 「美國為什麼禁止出口中國高端芯片,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看家本領。 」財新實習記者由銳對此文亦有貢獻如今, 雖然華虹已經壟斷了中國大部分IC卡市場, 中芯國際也已經是全球第三大代工企業, 但是中國一直志在解決的核心技術問題, 卻仍未解決。

即將成立的國家芯片產

業扶持基金規模將達到

1200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撥款400億元,其餘

資金依靠社會募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