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WTF!超圾刊物《投資一週》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955

湯財兄:

有識之士,理當如此!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取之不義,何如?

湯財兄,仗義執言,良心所在!惜香港只有一個David Webb!同理,亦只有一個湯財兄!但,股壇大賊,周圍都係!

由 超圾股莊家有份揼本、專呃無知散戶逢周一免費通街派的垃圾刊物《投資一週》(Investor),擺明係一本垃圾,大部份推介文章不過是打手唱好高位散貨 之流。每期專講超圾股,又勁插價值投資,說穿了,不過是一班「受薪」財演,如黃偉康瞓身推介忠旺(01333)之流、跟股壇大鱷出資打造出來方便妖言惑眾 高位散貨的不良刊物吧!

前期借勢插David Webb!上期又為李嘉誠平反貼金?

不知就裡者,當然是賊喊捉賊,實情是三個字:WTF!

呢本垃圾刊物,不過是笑話一樁!亦間接促進了本港經濟,益了印刷商,因為每期宣稱印十萬本呢!踢爆了,不過是方便向廣告商交數,力推廣告客戶「落錢買廣告」吧!不然,燒銀紙派低質垃圾刊物出街又可以維持多久呢?

或者是因為股壇大鱷,錢呃得多到用唔晒,不如把心一橫,點都自己造個資訊平台出來,方便與正道抗衡,推介其投資魔道,又方便搵人接火棒同高位散貨吧!

據悉資金來源實情不過是源於一眾莊家及股壇大鱷吧!

像早前某大莊家咁好死,高調地去接受訪問?唔係啩!公司福利咁好?又豪華辦公室,又自助餐!敢問啲錢還不是由無知散戶裡面經過分分合合咁大玩財技去呃返嚟吧!

幸好,今有互聯網,有湯財兄!總有有良心的人,專玩踢爆同對抗!

實情細想之下,香港無知又貪婪的一眾散戶,不無悲哀,不過是:救得一個得一個!

超圾股莊家自己旗下的超圾股馬斯葛(00136)都推介得,又贈多佢一句:WTF!

周圍都係賊!湯財兄,看著一眾無知散戶,相信他們亦只能自求多福,努力地像你一樣去增進個人的投資知識及智慧,廣泛閱讀,避免人云亦云,思想低能。

因為,畢竟是,您不理財!財不理您!

謹祝

智者不惑!

林奇上
P.S. 湯財兄,早想封筆,因為悶聲發大財,不是更好嗎?惟看到你的踢爆文章,復知道各仆街的種種荒謬不平事,睇見周圍都係賊,又不吐不快!!!  



延伸閱讀

iInvestor 找錯誤遊戲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5922

忠旺(01333)現形記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919

忠旺盈利大跌九成 受累美反補貼調查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514/News/ec_eck5.htm

十問中國新首富劉忠田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708

劉忠田,狐狸先生幾多點?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9709

忠旺老闆改口 鐵路非大客 「招股書只反映過去」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920/4/ebfv.html

忠旺之謎(一)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blog&tid=64

不打不相識

http://www.metrohk.com.hk/index.php?cmd=blog&tid=87

黃偉康炒燶華南城起身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55572&start=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63

【一週高論(20120802)】全世界的富豪都去哪裡避稅?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233

(原文摘編)日前,麥肯錫前首席經濟學家詹姆斯·亨利稱:全球超級富豪利用跨國稅收制度之間的差異,在避稅港離岸藏匿價值至少21萬億美元甚至高達32萬億美元的巨額財富。其中,四成半來自發展中國家和非西方富國,包括中國的1.189萬億美元、俄羅斯的8000億美元及韓國的7790億美元。

避稅港是一些小型島或缺乏天然資源的地區,具有高度信息保密性、沒有外匯管制、更不用承擔沉重的稅務負擔、避稅很方便等特點,以此吸引外國投資者在當地申請設立離岸公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瑞士和開曼群島。

瑞士早在1713年就制定了「禁止將客戶的信息透露給其他人」的銀行法,這是瑞士成為「世界金融的避難所」和避稅者天堂的堅實基礎。甚至連美國總統競選人都沒法逃過「在瑞士銀行擁有個人資產」這一明顯帶著「逃稅」標籤的質疑。

2012年7月,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被曝光在海外可能隱藏高達2.5億美元的資產。美國金融服務委員會的前顧問格雷格隨即發表質疑稱:「他是在避免向美國繳納應繳的稅金嗎?他是在提防美元嗎?」對此,羅姆尼解釋,自己成功的經商經驗,讓他在扭轉蕭條的美國經濟方面能比奧巴馬做得更好。

開曼群島沒有個人或公司所得稅、淨財富稅、遺產稅或贈與稅,被稱為「國際避稅地」。目前,已經有8000只對沖基金在開曼群島註冊,該島人口數量與對沖基金只數的比例為5︰6。此外,該島還是六百多家離岸銀行的聚集地。各國貨幣在此自由流通、外匯進出自由,外國人的資產所有權得到法律保護,交通設施健全,現已成為西半球離岸融資業的最大中心。

除了在避稅港離岸藏匿財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避稅的招數。如,2011年有1780名美國人放棄國籍。在Facebook即將IPO時,該公司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在獲得屬於自己的數十億美元之前,放棄了美國國籍,以此使其大大減少了納稅額。

看來,一方是看上了肥羊的政府,另一方是不甘被多割肉的富人,遊戲將永無止境地進行下去。

【推薦理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9年認定的「避稅天堂」和「其他金融中心」名單中,總共包括38個國家和地區。避稅港有兩重性。一是避稅港有比歐美主流國家還要大的金融自由、更少的管制和稅收及嚴格保護產權,蕞爾小國,沒有多少人、沒有資源、沒有工業,那只好跟別國拼制度了。水往低處流,錢往自由的地方流,這是逼著別國政府稅率別搞得太高啊,否則錢會長腳。二是避稅港所吸引流入的錢,一些是合法掙來的,主要目的是避稅;另一些是做官貪或販毒得來的不義之財,主要目的是洗錢。在反洗錢上,瑞士比開曼群島做得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19

到丹麥一週,希望回來時知了不再叫了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4962

2012年9月9日-15日到丹麥出差一週,在哥本哈根呆三天。然後會到比隆,全球最大教育玩具公司、「積木王國」樂高採訪,而後去到安徒生的故鄉奧登斯。

最近有些疲憊。全家都生病了。而我的病——耳鳴,令人抓狂。一天24小時耳朵邊都有知了在歌唱,你無法擺脫。

我希望這趟丹麥之旅,能夠調整一下最近焦頭爛額的節奏,舒緩一下自己的情緒。在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異國它鄉,興許知了就飛走了,那將是2012年最令我慶幸的事情之一。

暑假這兩個月。父母在廣州,孩子小,才一歲多。很多時候父母幫我們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家務也處理得井井有條。但不少時候不少事情,我們依然心累:必須向父母解釋許多東西,關於習慣,關於地域的差異等。父母是敏感的,他們的情緒必須照顧好。

但人就是在不斷磨合和溝通中成長的。我覺得我已經夠幸運夠幸福了。今年有另外一條事情始料未及,給我很大壓力。但一切總會過去,勇敢面對往前走就是。

30而立。2012對我而言果然不同尋常。我不知道怎麼樣就算「立」,但直觀上來講,兒子肯定比我有出息,他年初的時候剛會坐,後來會爬,不久前會扶著走路,再過兩個月他老爸生日的時候,他一定會走會跑、立得很穩,不是嗎。

今年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是我找到了事業的方向,什麼是方向。你愛一個人,朝思暮想,有的時候即使TA就在你身旁,你也想把TA攬在懷裡或是捧在手掌心裡。事業也一樣,人會有無數個好的idea,不是每一個都值得、都可以去嘗試,但其中總有一個,讓你能夠吃飯睡覺都興奮,過了一週一個月依然興奮不已,沒錯,你的方向就是它,做減法,專注於此吧,值得的。

本職工作方面有條不紊地進行。儘管傳媒環境變得很糟糕很糟糕。沒有任何一個時間像現在一樣如白色恐怖般讓人窒息,沒有任何一種舉措,像現在一樣如看門狗得了天花和霍亂般看起來歇斯底里。但總得往前走,做事最重要。偶爾會慶幸自己的領域是財經與商業,情緒不那麼容易受到傳染。

這些天老是做夢,很多夢很是稀奇古怪,比現實還要夢幻。有一天我甚至夢到自己開始寫小說了,小說名字叫作《知了叫了三十年》,內容是三代人,年齡分別差30歲,他們分別在30歲的整數倍的時候面臨的窘境、內心的召喚,和耳朵裡那個強加給你的知了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13

【一週高論】創造財富是最大的美德

http://www.infzm.com/content/91698

鳳凰財知道 第130期 胡釋之

(原文摘編)財富不是天生的,是創造出來的。在窮的時候,大家對這個問題都不會有太大的認識偏差,都知道財富不是現成的,有現成的大家就不會都窮。現在富起來了,有些人忘記財富是怎麼來的,以為是那兒有一大堆現成的財富,還有一個管分配的人,別人比自己更富,就是因為那個管分配的人把現成的財富多分給了別人,少分給了自己。

財富當然是誰創造誰擁有。他若不創造就壓根不會存在,那他獲得他創造的財富不是天經地義的嗎?沒有任何人會因為他佔有他自己創造的財富而受損,他富不會導致別人窮。他創造他擁有,他才會去創造,不然誰會去創造?

否認誰創造誰擁有,那等於是說你有權擁有別人創造的財富。乍看這當然挺爽,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會願意你創造的財富,是別人有權而不是你有權佔有嗎?這不就是要你做別人的奴隸嗎?

如果你自己不願意當別人的奴隸,就不要指望別人會願意當你的奴隸。如果有人創富能力比你強,比你更勤奮更愛動腦,創造的財富比你多,這不能成為他人因此變為你的奴隸的理由。這樣一來,誰還會願意成為「強」者?怕只會願意成為「搶」者,結果就是個相互掠奪、共同貧窮的社會。

只有極度物質的人,才會覺得搶來的財富和自己創造的財富沒有區別,才會覺得有錢就會有快樂,而不管財富的來源。財富是美德的產物,只有道德地佔有自己創造的財富才會體驗到創造的快感和做人的驕傲。

【推薦理由】有兩個邏輯,市場的邏輯和強盜的邏輯。前者是說,每個人都從生產與交易中獲利,都因為滿足了別人需求、對社會做出了貢獻而獲得回報。後者是身體頭腦健全的人說,別人對我的生活負有責任,憑什麼別人就有錢我就受窮,這不公平,我有權「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當然,真正的弱勢群體也是有的,是那些失去謀生能力的人,社會對他們要關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98

過去一週美聯儲委員發言總結:罕見地一致安撫市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488

WSJ的Hilsenrath認為,作為一個通常情況下難以掌控的團體,美聯儲的委員們在本週罕見地採取了一致的行動,他們在講話中對美聯儲的政策計劃做了驚人一致的闡述。

在本週五緩和了市場波動的演講中,美聯儲的委員們反覆強調金融市場認為美聯儲將很快收緊寬鬆政策是一種誤讀(詳見華爾街見聞報導)

美聯儲理事Jeremy Stein在週五的講話中表示,如果投資者認為美聯儲在最近幾週已經大幅修改其利率計劃,那麼這是投資者的誤讀。
舊金山聯儲主席John Williams在當天晚些時候表示,「絕大部分」美聯儲官員不希望在2015年前加息。
美聯儲理事Jerome Powell週四表示,市場波動超過了美聯儲對利率的立場所應該顯示的調整幅度。
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週四表示,市場表現與美聯儲認為的並不一致。

美聯儲委員們的這種一致表態是在市場對6月19日伯南克新聞發佈會上的點評做出激烈反應後出現的,伯南克當時列出了美聯儲退出QE的時間表。

伯南克強調美聯儲只會在經濟符合增長預期的情況下才會退出QE,也明確表示美聯儲在購債計劃結束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加息。

然而,這種微妙的信息並未被市場所理解。股市隨即大跌,利率期貨走勢顯示投資者預計美聯儲將更快加息。而美聯儲的委員們此後的表態幫助市場有所回穩。到週五晚間,股市回補了部分發佈會以來的跌幅,期貨市場也有所恢復。

委員們的一致行動顯示出美聯儲對於市場反應的不安。股市大跌和長期利率走高可能傷害美聯儲希望看到的經濟更快的復甦。

美聯儲通訊社的報導強調美聯儲委員們的點評並未事先協調,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週四表示;「我們都代表自己發言,表達的都是自己對當前局勢的理解。」

Hilsenrath寫道:

在過去幾年裡,美聯儲委員們在議息會議後的發言經常爭鋒相對。鷹派們會傾向於更早推出QE,而鴿派們則強調要保持政策路徑。

而過去一週的一致發言也顯示出美聯儲內部反對寬鬆貨幣政策的鷹派聲音比一年前要少。此前公開表達對寬鬆政策質疑的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和聖路易斯聯儲主席James Bullard都改變了觀點,因為通脹持續低於他們的預期。兩人在過去都表達了與其他委員一致的觀點,認為美聯儲並不急於加息。

當然,並非所有美聯儲委員都站在同一立場。里士滿聯儲主席Jeffrey Lacker週五表示股債雙跌的局面並非投資者的誤解。作為一個堅定的鷹派,他表示近期市場的下跌是「市場價格反映新信息的正常過程」。他預計未來市場還將出現更多波動。

以下是來自美銀美林的最新美聯儲鴿派和鷹派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4

如何在一週內摸清一個行業? 丹華

http://xueqiu.com/3630871406/24545361
分享自豆瓣網 @彭縈的主頁  關注其微信公共賬號"改變自己" 或搜「wechanger」
刪節by丹華

一週之內真的能摸清一個行業?

在和諮詢、投行、投資、獵頭這些行業的人聊天的時候,我反覆聽到「一週」這個時間,於是我也開始好奇:你們是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在一個星期之內瞭解一個行業?你們都是如何做到在一個星期之內摸清一個行業的?

在一週之內「摸清」一個行業依然不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頂尖專家,也不可能成為這個行業的一個高管。但是,你能瞭解一個行業的全局,現今狀況、過去、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的發展趨勢,熟悉那個行業的行話,拿捏這個行業的基本信息。

這有什麼用?

你能和那個行業內的人自如對話,你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結合你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看到新的機遇,你能在你的客戶面前讓他刮目相看,你還能拿到一份好工作,瞭解你的上司在做決策的時候會考慮什麼...

所以我們邀請了兩位嘉賓來和我們說,他們是如何做到在一週之內摸清一個行業的。

第一期諮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週內摸清一個行業

一默是恆嘉智略諮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銷售無處不在》的作者。
他說:
   「瞭解一個行業」這件事本身不太可能快速完成。不過,如果我們只是想摸清楚最基本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問對幾個關鍵問題著手。這些關鍵問題圍繞著一個根本問題:這個行業的鏈條是如何運轉起來的?

1 這個行業的存在是因為它提供了什麼價值?
2 這個行業從源頭到終點都有哪些環節?
3 這個行業的終端產品售價都由誰分享?
4 每個環節憑藉什麼關鍵因素,創造了什麼價值獲得他所應得的利益?
5 誰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
6 這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如何?

而信息獲取的渠道,則包括:
1 金融投資機構的行業報告;
2 諮詢公司的分析報告;
3 行業交流網站或論壇的熱門帖子;
4 業內企業的培訓課件;
5 參加行業展會或者論壇;
6 從業者的私下交流。

其中1-4,都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獲得。

第二期 IT諮詢公司的人如何在一週之內摸清一個行業

有一個IT界的小牛,在IT諮詢公司工作。
我問他:「做諮詢是不是經常要在短時間內摸清一個行業啊?」
他說:「是啊。」
「要多久?」
「一個星期吧。」
「哈哈,一個星期就可以?能打敗那個行業的多少人? 」
"90%吧。"

他就是我們今天的嘉賓,熊節。他在IT諮詢公司ThoughtWorks已經工作8年了,也是《重構》的譯者,看看他的經驗之談吧:

五天之內,三步讀懂一個行業
作為職業諮詢師,在很短時間內熟悉一個行業,是我經常要面對的工作內容,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心得。根據我的經驗,對於掌握了基本商業知識的諮詢師而言,一個星期之內熟悉一個之前陌生的行業並非難事。當然一個星期不會讓一個新鮮人成為行業專家,但是足以讓一名諮詢師在這個行業裡順利開展工作。
這有限的五個工作日,必須高效地利用。我的建議是分三步走:首先,確保自己不會亂開黃腔;其次,讓自己進入這個行業的對話;第三,爭取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觀點。

* 第一步:首先不要開黃腔
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首先應該瞭解這個行業裡的領導企業——很可能正是你馬上需要去服務的企業。瞭解一個領導企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讀它的財務報表。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都是公開的,並且通常會附上很有用的董事長致投資者函。閱讀一份財報,就可以瞭解很多基本的信息:這家企業的所有權性質、主要業務、主要客戶、收入結構、成本結構、員工規模、人才結構、戰略方向、主要風險……即便你真正想瞭解的企業是非上市企業(比如華為),它也必定與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比如中興)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閱讀財報可以讓你對這個行業裡的主要玩家有一個基本的瞭解,不至於提一些太離譜的問題或者建議。

如何閱讀財務報表,一個比較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杜邦分析法。我有一篇文章介紹過如何用杜邦分析法來解讀一家知名上市企業(中興通訊)的財務報表和企業經營狀況,(文章見此)在我做了這個練習一年後,中興通訊2012年中期財報報出巨虧,利潤率持續走低正是導致該企業及其幾家主要競爭對手從2012年起開始大幅裁員的直接原因之一。

花一天時間讀完一兩家企業的財報之後,接著就得下點死工夫,讀一本這個行業的綜述性書籍,例如對於保險行業我推薦《風險管理與保險》。讀這樣一本書的目的,第一是更深入地理解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慣例,比如你得知道財產險和壽險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異所以它們的經營也會很不同;第二是掌握一些行業裡的「黑話」,比如當你聽到「承保」、「核保」時你得知道這都是指什麼。我個人而言,讀這本書是用業餘時間,加起來用了8小時左右。

* 第二步:進入行業對話
做到了不開黃腔也還不足以跟行業裡的CxO們展開對話,因為大家平時不會談論那些最基本的東西。要進入一個行業的對話,你得瞭解這個行業當下的趨勢。有些人會推薦跟行業裡的朋友去聊天。但作為一個時間緊迫的內向型人,我個人更願意以研究材料為主,與朋友聊天為輔。

行業趨勢的最佳來源是麥肯錫之類管理諮詢公司做的行業分析。我個人尤其推薦麥肯錫季刊(McKinsey Quarterly,http://www.mckinseyquarterly.com)發佈的研究報告,以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http://www.economist.com/)的行業分析。從這兩個網站搜出最近五年所有與你關注的行業相關的文章,花一到兩天時間全部通讀一遍,你應該就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脈搏。

在中國市場上工作,我們會擔心來自麥肯錫和經濟學人的分析不夠「中國特色」。我的經驗是,一方面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本土內容;另一方面,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基本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3~5年的差距,也就是說歐美發達國家在三五年前發生過的應該就是中國當前正在發生的,歐美發達國家一兩年前發生過的應該會在一兩年後在中國發生。比起「中國特色」,很多時候簡單的市場規律和時間差更有效。

與此同時,在這整個一週時間裡,你要讓自己浸泡到這個行業的上下文中。辦法很簡單:訂閱一堆與這個行業、與你想要針對的目標企業直接相關的新聞RSS,把其他的RSS頻道都暫時屏蔽,在地鐵上、咖啡館裡、床頭上、馬桶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來看這個行業、這家企業最近發生了什麼。比如我在關注澳洲保險行業的階段,就訂閱了Google News的「australia insurance」關鍵字和我客戶公司的名字,客戶公司出什麼重大理賠案或是高層人事變動,我能比客戶的大多數員工還先知道消息,於是就有了很多可以談論的話題。

* 第三步:以我為主,提出觀點

開始這個連載的時候彭縈講了一個故事,說某諮詢公司的創始人要應聘者一週內給出一份行業報告,但回頭他發現這些名校畢業生做的報告都沒有一個亮點。且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在我看來,「沒有亮點」的癥結恐怕就在於應聘者是「畢業生」:雖然是研究另一個行業,其實「亮點」的關鍵不在對那個行業研究得多好,而在研究者自身的專業技能。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看麥肯錫去年所做的中國壽險行業分析,首先你會發現它遵循了前面說的兩步:數據詳實,術語準確,而且把握住了行業脈搏。但它的亮點在於它指出了中國壽險行業的幾大痛點,並且從戰略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歸根到底這才是行業裡的CxO們期望你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拿出來的東西,也是你之所以要去快速瞭解這個行業的根本目的:快速瞭解一個行業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習能力,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專業技能在這個行業中得到運用。

所以關鍵在於把你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經驗和這個行業的情況相結合,提出一點別人沒有提過的東西。

所以,在做了前兩步功課之後,你至少應該給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時間來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1. 這個行業所面臨的痛點有哪些?
2. 哪些痛點對於業內人士是最緊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與這些痛點結合起來?

其中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相對客觀的。也就是說,你大可以把麥肯錫的壽險行業分析打印出來,扔掉最後的「解決方案」部分,然後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來嘗試給它所列舉的幾大痛點尋找解決方案。如何用IT手段改善壽險銷售?壽險行業需要何種人力資源戰略?甚至何種MBTI人格更適合從事高水平的壽險服務?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提出觀點這部分,就是專業人士站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命題作文,能不能講出亮點,第一靠快速理解目標行業的小聰明,最重要的還是看在自己專業領域裡的造詣。(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86

中國高富帥駕駛Tesla電動車一週有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65.html

WE?(love)TSLA是我為Tesla車註冊的車牌號,牛吧?顯示的是問號,實際上是個「心」。

8月8號終於拿到車了。

車是頂配的,除了透明車頂沒要外(需加$1500),其他的能買的都買了,總共連稅$127500左右。未來應該會有$10000的退稅。

到目前為止開了接近400公里,簡單介紹一下到目前為止的感受:

一、已知的Tesla的長處都在呢:

外觀很好;

加速快,可以和奔馳AMG的S65 有一比,短距離加速性能甚至可能還要好那麼一點點(個人感覺);

大屏上的Google地圖真好用;

前後行李箱又酷又實用;

車鑰匙及門把手的設計很酷(鑰匙實用性過得去,有點小毛病,不如S65方便)

開出來很拉風哈;

以後再也不用加油啦;(關於里程,後面會說一點點)

發現了再加上來……

二、不足的地方:

Tesla的優點依然是優點,大家很容易看到,這裡就不多說了。說幾點我自己覺得意外的不滿的東西吧。

補充一點酷的地方:Tesla是沒有鑰匙孔的,上車放到前進或倒退擋就可以開了。這點改變了原來的駕駛習慣,不知道會不會有問題,但自己沒發現任何不妥。

綜合以上優點,我給不少朋友提過建議,覺得大家下一輛車可以考慮Tesla了。好像已經至少有五到六個朋友已經定了Model S或X。

However,在見到自己車之後,發現了一些以前沒注意的東西,故特地在此提醒一下,希望大家在做最後決定之前再認真試駕一下。

自己本來是打算拿到Tesla以後就賣掉S65的,連下家都找好了,還好沒說死。

不太喜歡的東西大致有幾點,原因還不知道,只能猜:

開的時間長了會有暈車的感覺(前面說頭暈可能會導致誤解)。有意思的是,這點試駕時完全沒注意到,可能是由於試駕時間短(只開了10分鐘左右),加上有點興奮,所以忽略了。如果是打算天天開這部車的人確實需要花點時間多試駕一下,最好讓家人一起試駕一下。

會暈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還不知道,但絕對不會是加速快的原因,不明白的看看我的博客相冊就明白了。自己估計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那個「能源收集系統」(不知道正規名字叫什麼,反正就是不踩電門就減速的那個),但我用的是不收集的那檔,減速效果應該和普通車差不多吧?

氣味應該也不會是原因,雖然新車的味道並不美妙,但也沒覺得異常。

再就是「飄」的問題了。前段時間見到一個朋友聊到Tesla時,他上來就說Tesla很「飄」,聽起來還以為他打算開始說說「白瑞德和郝思嘉」呢,結果他開始說起「懸掛系統」來。這個我不懂,大家研究去吧。

還有就是,開Tesla的時候確實會有點「飄」的感覺,這會讓我回憶起當年開夏利的情景。差別是,夏利當時只能開到80公里的時速,不然就飄出去了,Tesla比那個強了好多倍哈。

Tesla的內飾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昨天見了一朋友開的三萬塊左右的奔馳的內飾都比Tesla強很多。實在是有點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成熟的東西Tesla會做成這樣,而同時他們居然花了那麼多精力去開發了一個車尾箱可以坐兩個小孩的那個噱頭。

這 兩天開了一下我的跑車,發現裡面有些內飾的功能設計也遠不如S65方便,突然想到也許Tesla Model S的思維還在跑車上?可是Tesla Model S卻一直試圖以房車的形象出現的,車尾箱的兒童座位就是例子,那個東西通過安全認證可不是件小事。到底是技巧的問題還是文化的問題呢?

三、順便說說買Tesla的過程:

記得原來訂的是暗紅色的車,因為網站上出來的就是那個顏色,結果拿車的一剎那看到的是鮮紅色,那個鬱悶哦。回頭上網站一看,人家顏色已改,我還沒證據了。然後問他們我可不可以換一輛不同顏色的,回答是可以,但要加2000多塊。

記得買車的時候是說會把車運到家門口的,因為是網上訂的嘛,結果提車的時候說必須去某個地方提車,事先沒有任何通知,也沒有道歉。

在原定提車前的幾天,突然收到email,說提車時間推遲一個禮拜,沒有理由和任何道歉。發email過去問為什麼推遲,回答是因為Tesla提車的時間表推遲了,依然沒有道歉。

買車時說好的他們會派人來安裝充電器,結果事到臨頭說本地區所有合約電器工程師都很忙,我們必須自己找人裝。

到底是文化的問題呢還是文化的問題呢還是文化的問題呢?

聯想到那麼忙的Musk以及嘲笑寶馬的那個Musk,我就慢慢地突然從非常看好Tesla變成不那麼確定了。

當然,Tesla電池技術的優勢依然在那裡,但技術的優勢從來就很少是護城河,形成技術的文化才是。

我對投資Tesla的看法以及」想像和假設」:

首先,我想強調的是在這裡寫下自己的體驗主要是為了那些早些時候看了我的推薦去買Tesla車的人。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推薦大家買這部車的理由都還在,但 有些東西自己開始時忽略了,所以想買車的人們一定要自己去多花些時間體驗。其次,根據我的個人體驗去決定是否投資Tesla是件很荒唐的事。投資必須要自 己決定,不懂的東西要儘量避開。

開始關注Tesla完全是因為Tesla那些好的東西,從加速到外觀到大屏的地圖及和iPhone的方便連接等,加上電動車本身省油(環保這點還有點不太確定,尤其是看到那些毒大米之後)。

曾經想像中,Tesla的車是在現有車的基礎上疊加了這些好處的。在這個假設前提下,自己曾經想像Tesla會在15到20年成為最大的汽車製造公司,年獲利會在200億以上。如果做到那樣,現在這個價位依然是不貴的。

開了Tesla車後的感覺是,Tesla似乎還沒有準備好。

我只是個普通用戶,對Tesla的體驗也只是代表一部分人。只是開了這個車幾天後自己感覺其實我沒搞懂Tesla,所以先賣了再說。畢竟有那麼多專家都說這個車特別好,真正懂的人是會作出自己的決定的。

繼續補充:Tesla的大屏和智能手機的連接非常方便,開車時用iPhone打電話和聽音樂非常好。

平時充電只充到90%,不然會影響生命。車上標出的里程數是在理想狀態下的,實際情況下大概可以開到70-80%。 所以,260miles的最大里程一般只充230的電, 能開170-190miles,大概相當於300公里上下。

繼續補充:小朋友都好喜歡這種加速的感覺,而且短途還沒見暈車的,長途還不知道。

現在是八月十六號上午,到昨天為止,開Tesla model s已經一個禮拜了,平均每天開了100公里左右。

似乎對那些不滿意的東西的感覺慢慢淡下去了,但滿意的東西卻依然很滿意。

昨天專門開到Tesla的gilroy的supercharger去充了一下電,由於正好是高峰時間,居然需要排隊。

看看自己的電還足夠開回來,就只是和在那裡等充電的幾個用戶聊了一小會天。

每個Tesla的用戶似乎都非常滿意自己的車,沒聽到任何哪怕一點點不滿意,神奇哈。

最後在此小結一下:

1. Tesla強的地方確實極其強大;

2.弱的地方可能是因為上的太快造成的,時間也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比如內飾,比如服務(如果不是文化的問題)。

暈車對一部分人可能一直會是問題,但似乎開了一個禮拜後感覺也沒有那麼明顯了,不知道是不是氣味造成的。建議想買車的人要儘量長點時間試駕。

3.投資的角度看,Tesla似乎依然有可能是個game changer ,時間會說明一切的。

反省一下:

開了一個多禮拜的model s後,覺得這車確實不錯。開始的那些個不滿主要是把Tesla特點以外的那些東西和s65比了。s65畢竟是一輛20多萬的車,有些東西比model s好並不說明Tesla不夠好。

恢復推薦有條件的人考慮買輛Tesla哈,至少在北美地區是非常實用的。

作為用戶的選擇:這部紅色的model s不賣了,s65也保留著,長途還是覺得開s65踏實些。

在我這裡,Tesla沒能替代汽油車,估計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做不到。

我的意思是Tesla在很長的時間裡大概不能替代很好的汽油車。

今天發現Tesla的一個神功能,居然可以從iPhone的app上實時看到車的位置,這個有點意外。

另外,Tesla可以遠程開門和開空調。遠程開空調在北加州作用不大,但目前還處於高熱地帶的人們一定很喜歡這個功能的。

Tesla允許把鑰匙鎖在車裡面,然後用手機開就行。酷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6

一週500元菜單 讓英國失業媽竄紅

2013-08-19  TCW
 
 

 

一週伙食費不到新台幣五百元,卻得養活一對母子,英國人氣部落客夢露(Jack Monroe)因在網路上分享窮人食譜,廣受經濟窘困的家庭、學生追捧,賺進二千五百倍的收入。

七月底,夢露投書英國《衛報》(Guardian),自述這番以有限資源變出無限創意,終獲出版社青睞求購食譜的歷程。像是她做的每道菜都可以連吃兩頓不會膩,甚至最拿手的義大利麵醬,專挑限時特價的辣椒、番茄、洋葱等做成,但因每回都刻意重組食材,即使吃上四頓也美味。她強調:「我的食譜重點是學會適應自己負擔得起的食材。」

此外,她感覺自己受到的關注其實反映出許多人的生活陷入匱乏,於是自願赴國會就食品貧困問題發言、加入「食物夠不夠」運動並代表參加G8高峰會等。這些積極作為吸引英國廣播公司(BBC)與企鵝出版社洽談合作。

夢露坦承,有人批評她條列的食品成本虛假不實,像是她若只用了半顆洋蔥煮湯,就只列舉一半價格,但事實上,沒有人會買半顆洋蔥。對此,夢露並不以為意:「我從來沒有說自己過的是理想生活,所有的食材都得派上兩次用場。」

兩年前,夢露原職是消防員,但輪班制與每天通勤四十公里的工作形態,讓她無法兼顧家庭;失業後,連續投遞三百多封求職信都沒回音,如今,她雖然找到實習職缺,還簽下出版合約,但失業經驗教會她過緊日子,「精打細算、合理分配,我會繼續這麼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50

【一週高論(20130912)】自貿區吹響法治政府號角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09

鳳凰財知道 第153期 胡釋之

(原文摘編)上海自貿區將於2013年9月底正式掛牌成立,也就是說,會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這是個好消息,上海自貿區已經成為新改革的風向標,預示著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會有其他更進一步的實質性改革突破。

中國人每前進一步,都是異常艱辛的。別說全國一起搞,只從上海劃這麼一個小圈圈出來搞也遇到不小阻力。有報導就說金融監管機構反對。

因為自貿區的改革思路就是要儘可能地減少政府管制,權力部門當然會想方設法保住權力。所以要真正確保政府不管或少管,還得有法治改革,用法律來約束官員的那只好動的手,亂伸手你就可以起訴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建立投資人的長遠信心。

與陌生人遠距離的交易不能沒有法治。借個10塊8塊的給你同事,他不還也就那麼大事,他一般也不敢不還,除非他不想再和你來往。但要你存100萬到某個外國銀行,你從沒親見過這銀行的老闆,要沒有法治,你敢嗎?

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執法者犯法怎麼辦?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出台法令,或者直接把這銀行收歸政府所有,把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國有化,你怎麼辦?你更不敢把錢存這銀行,這銀行也不敢來你這地方開展業務。所以法治最首要的是法治政府。

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一定首先是法治國家。任何一個金融中心,首先是法治中心。李克強說的好,「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建設法治政府尤為根本」。中國經濟要升級,首先就是法治要升級。

【推薦理由】在上海自貿區,將探索國際通行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正面清單是你只能幹清單裡的事,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負面清單是只有清單裡的事不能干,法無明文禁止皆可為。這是兩套完全相反的理念。前者被管住的是你,後者被管住的是政府。由此期待上海自貿區在這方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再創製度紅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32

【一週高論(20131107)】 比特幣逆襲背後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778

《上海經濟評論》 2013年10月29日

(原文摘編)2013年上半年,比特幣兌美元匯率一度在幾週之內從15美元升至266美元,隨後比特幣匯率一路狂跌到58美元,但比特幣又於下半年重新上演王者歸來的好戲,並快速回升至233美元,歷史新高似乎指日可待。

比特幣逆襲的背後,是信用無依。雖然比特幣自誕生以來,其發行的非主權特徵和內在的自我約束性就令人神迷。市場對比特幣的追捧,表面上看是對新一代貨幣形式的前瞻推崇,實際上卻是對信用體系和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出現階段性斷崖的現實恐懼。

2008年以來,危機演化將信用模式逐級擊垮,次貸危機作為流動性危機摧毀了金融機構的微觀信用,政府救助則用宏觀主權信用填補微觀信用的空洞。隨後,主權債務危機又摧毀了政府主權的宏觀信用,全球貨幣政策又用貨幣信用去做支撐。結果,貨幣信用難以為繼,QE長期化、貨幣發行失控、貨幣戰氛圍濃烈,貨幣信用面臨坍塌窘境。

在連續崩潰、連續補缺之後,信用鏈條的斷裂已到貨幣信用這最後一環,後續無依,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比特幣在信用無依的背景下被視作新的希望。

比特幣的火熱,折射出實體經濟的暗淡,正因為全球經濟增長無依,虛幻的比特幣才受到追捧。事實上,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不斷被下調,美國就業市場僵化未見改善,歐洲和日本的復甦脆弱不堪,新興市場則退去了獨立增長的光環。全球經濟前景黯淡,實體投資機會匱乏,這恰是比特幣逆襲的另一種原因所在。

【推薦理由】貨幣的本質是信用,當信用坍塌了,貨幣也就坍塌了。法定貨幣的弊端是政府強制發行,且數量沒有上限。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政府能夠抵制得住超發的誘惑,理由越來越高明,如提供最終的信用。但超發本質上是在稀釋與毀滅信用。比較而言,比特幣完美體現了貨幣的信用本質,這種信用基於一種固定算法,無人可以操縱,這是比特幣的優勝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