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奇才逃亡九年路賺億萬 3000萬買自由被拒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29575.html
2

2011年10月15日,上海期貨界赫赫有名的億萬富豪江雁南(化名)的女兒滿月,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大擺宴席。待賓客散盡,江雁南戴上手銬,跟隨抓捕他的警察前往9年前他持槍搶劫地——江蘇常州。

2012年7月,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之後,輕嘆一聲:「可笑我年少輕狂,雖天賦奇才,身家數億,也難抵消10年前的那一時衝動!持槍搶劫,毀掉了我的一生。」

金融奇才身背搶劫舊案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

上世紀90年代,江雁南入期貨市場,大賺。2002年,入娛樂業,在老家浙江衢州市承包歌廳和溜冰場,結識華榮和董平,一個號稱「雙槍將」,一個號稱「小李廣」。但真正有槍的,是江雁南,是從江西上饒黑市上買的一把仿五四式手槍。

3人廝混,賭博,資不抵債。2002年9月,江雁南低價變賣歌廳和溜冰場,即便如此,仍欠6萬多元賭債。「要是能發一筆橫財就好了,省得被債主整天追著跑。」江雁南起歹意。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3人制定了搶劫計劃:租一輛車,弄幾個假車牌,到上海找個富人區幹一票。

2002年10月17日,三人奔上海,但假牌照被上海交通警察查出,三人逃離上海。10月18日晚,竄至常州市新北區,鎖定河海東南花園相對獨立的一棟別墅。

10月19日凌晨4點,拿槍的華榮和董平翻牆跳進小區內,被小區內兩個保安發現,董平連忙轉身跑回車上,催促江雁南:「快跑!」江雁南猛地一腳油門,一溜煙兒跑掉了。

被兩個保安圍住的華榮落了單,被逼至牆角,華榮拔槍威懾保安,未遂,被擒。經當地警方審訊,華榮全部交代。由於是持槍搶劫,常州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將 此案作為當年的一號重案,全力追捕江雁南和董平。2003年,董平被浙江溫州警方抓獲。後來,華榮和董平兩人都被判以10年以上的重刑,但江雁南一直未歸 案。

9年逃亡路賺億萬身家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

2011年「清網行動」開始後,常州市新北公安分局主管刑偵的副局長崔國斌和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孫景瑜負責追捕江雁南。

在調查江雁南親友過程中,孫景瑜得到一條消息,江雁南的父親開著一輛奔馳車在浙江去上海的路上違章。但這輛豪車的車主,不是江雁南的父親,而是一個 名為彭燕的未婚女子。2011年10月20日,孫景瑜帶隊直奔衢州民政部門,查證彭燕是江雁南的妻子。但2010年1月,彭燕與江雁南辦理了離婚手續,名 下突然冒出來億萬資產。

孫景瑜走訪時從江雁南老街坊那裡聽到一句話:江雁南現在好像在上海做期貨生意。

2011年10月23日,崔國斌與孫景瑜帶隊趕赴上海,得到一個意外消息:彭燕在上海東方醫院剛生完二胎,還沒出滿月。

孫景瑜調取彭燕的住院病歷時,孫景瑜突然發現在家屬一欄中,赫然寫著「江有汜」,但「有汜」兩個字是經過塗改後補在上面的,仔細辨認就可以看出,原來那兩個字是「雁南」。

通過技偵手段,警方很快查到了「江有汜」的相關信息,雖然此人的身份證號是貴州畢節的,但現在的戶籍地址卻在浙江衢州。江有汜在上海浦東金融中心的期貨中心經營著一家期貨公司,掌控資金有幾十個億。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這個「江有汜」,就是在逃9年的江雁南!

2011年10月25日晚上10點,在上海公安部門的協助下,孫景瑜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地下停車庫,等到了喝完女兒滿月酒的江雁南。

汶川捐款「借屍還魂」

江雁南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

坐囚車回常州的路上,江雁南便交代了這些年的經歷。

當年案發,江雁南殺回上海,借別人身份證開戶炒期貨,順風順水。隨著操盤經驗的積累,江雁南研發炒期貨軟件,創辦了期貨公司,個人資產超過了3億元。因有案在身,9年來,他從不用真實名字。

2009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江雁南趕赴災區捐款。當江雁南來到汶川災區時,他注意到一個細節:遍地亡靈和失蹤的人口,很多人在地震中死亡後,因為找到不到屍體無法銷戶,遂生出「洗白」念頭。

他匿名向災區捐出幾十萬元,然後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江雁南提出的兩個條件:死者最好 姓江,最好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訪,江雁南最終經過中介找到了一個失蹤的貴州畢節人,1970年出生,名叫「江有汜」。

江雁南花重金買到了江有汜的第一代身份證。隨後,他在上海找到一個假證販子,用自己的照片,「補辦」了第二代身份證。借屍還魂之後,江雁南又以「江有汜」的名義,回到浙江衢州市購買了一處房屋,又把戶口落在衢州,成功漂白了身份。

年少輕狂「換」兩年刑期

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

身份即使漂白,江雁南仍不安心:辛辛苦苦賺下的這些錢,一旦被抓,豈不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0年江雁南授意妻子以他涉案失蹤為由,成功辦理了離婚手續。江雁南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到妻子名下。

離婚後不久,逃亡中的江雁南與妻子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在千金出生當天,江雁南在孩子出生記錄的父親一欄中,簽下了9年來的第一個真名。正是這個名字,最終暴露了他的行蹤。

在囚車上,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進了常州市看守所,江雁南又問:「出5000萬,能不能取保候審?」答案依舊。

2012年7月,站在法庭上的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之後說:「以前逃亡的時候顧不得想一下自己的前塵後世,塵埃落定之後想一想,怨不得別的,只恨自己年少輕狂!」 據 國際金融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16

廣東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十年路

2013-09-16  NCW  
 

 

十年改革,進退起伏,凸顯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的複雜和艱難 ◎ 本刊記者 李雪娜 文今年73歲的廣東佛山石啃一村東村小組村民倫伯,嘗到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甜頭。

今年初,他家對面的一塊約80畝的集體建設用地,以2億元價格流轉給佛山麗日集團。這一交易,將給倫伯一家五口帶來80萬元現金收益和每年10萬元的分紅。往年靠出租工業廠房,他們每年從這塊地獲得9000元錢分紅。

按照麗日集團開發規劃,三年後這裡將建起一座總建築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的商業地產項目。按照協議,32年之後,地上所有的物業無條件全部返還給 村集體。

這樣的交易在南海並不新鮮。南海國土部門提供數據的顯示,自2005年以來,南海集體建設用地流轉1321宗,面積約450.6公頃。其中超過90% 為出租流轉,以出讓和抵押進行流轉交易不到100宗。

整個廣東的情形亦是如此。廣東土地改革試點一直領先于全國。上世紀80 年代當地即有地方自發“摸石頭過河” ,從零星展開集體土地流轉試點擴大到全省推行,但並未呈現預想的井噴態勢。

更多的集體土地,則以“三舊改造”的形式實現了所有權的轉讓。即對“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的改造,允許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轉化方面採取一定靈活措施。

倫伯家十多公里之外的石頭村項目改造,是整合屬下8個經濟社200多畝土地,以土地作價入股,引入開發商對原村拆舊建新。

和流轉出讓不同的是, “三舊改造”通過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由集體建設用地轉為國有; 新建房屋可以上市流通,拆遷村民一次性獲得房屋補貼。雖然土地所有者不再是村集體,但農民根據協議還可以長期享受部分商舖分紅,其原有的產權在某種程度上仍被部分延續。

2007年至今,南海區涉及“三舊”改造的公開出讓土地面積約306畝,出讓地價款合計超210億元。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劉 憲法表示,廣東“三舊改造”的興起意味著原有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模式遇到了瓶頸。

摸著石頭過河

廣東著力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源於當地工業化迫切需求。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面對大量外地和本地企業到廣東珠江三角洲一代尋找土地投資辦廠的機遇,廣東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各自手中控制的土地及廠房,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自行出租給企業使用。

早在1992年,廣東南海就試行土地股份制,將集體土地入股合作組織,分享土地非農化帶來增值收益。這種不改變土地所有權性質、農民集體只靠出租土地(非自用土地創辦集體企業)參與工業化的方式,被稱為農村工業化的南海模式。

此後廣東逐步被納入國家試點。順德最早被確定為全國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試點。2003年1月1日,廣東首個《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暫行辦法》 (下稱《暫行辦法》 )在順德頒佈實施。

除宅基地,集體土地使用權及地上附屬房產所有權允許以轉讓、出租、抵押形式流轉,稱為 “順德模式” 。同年行政區劃調整,順德劃歸佛山市,成為順 德區, 《暫行辦法》暫停執行。

2004年4月21日,國務院頒佈實施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第十條提出 : “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 ”6月22日,佛山市頒佈《關於印發佛山市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實施辦法的通知》 ,將“順德模式”在全佛山範圍內試行。

2005年6月, 廣東省人民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正式頒佈《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草案) 》 ,明確提出省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以和國有土地一樣,按“同地、同價、同權”原則納入土地交易市場,開始在全省範圍內推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

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廣東人地矛盾日益尖銳。2012年,南海區建設用地比重已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0%,遠超過城市發展的警戒線,全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緊缺。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廣東省已完成建設用地指標2845.7萬畝,和2020年建設用地控制指標3009.0萬畝相比,還有163.24萬畝增量指標。

這也意味著,未來七年,廣東省建設用地每年增量指標不能超過24萬畝。

而早在經濟發展的1996年 -2005年間,廣東省建設用地年均實際使用增量指標已達到48萬畝,為其2倍之多。建設用地增量指標極為有限。

“這種情況下,只好從存量建設土地上想辦法。 ”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劉憲法說。所謂存量,即包括現有城市建設用地中的低效利用、破產企業閑置的建設土地、不符合城市規劃的其他建設土地,同時包括農村宅基地、村集體留用地等集體建設用地。

交易遇冷

廣東有大量土地掌握在農民手中。以南海為例,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顯示,南海區土地總面積1073.82平方公里,其中集體土地673.33平方公里,約占土地總面積的62.7%;建設用地總面積531.13平方公里,其中集體建設用地面積377.1平方公里,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71%。

但讓這些土地資源自主入市的努力收效不算顯著,實際的交易並不踴躍。

2008年,南海區按照市場化思路,以獅山鎮為試點,搭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平台” ,鼓勵村集體將其轄區內 的建設用地納入該平台進行公開交易,為農地流轉提供登記,見證交易合法性。

據劉憲法介紹, “僅作為登記見證,並不理想,一年沒幾單交易。 ”2009年南海又推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交易平台。即在原來“流轉平台”交易見證業務基礎上,將村(居)全部集體資產和合同也納入管理。至2010年底,全區8個鎮(街道)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交易中心全部建成運作。

據佛山市南海區城鄉統籌辦常務副主任劉錦?介紹,2010年以來,通過平台交易的集體建設用地宗地數2萬多宗,其中約20% 的交易來自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流轉方式以出租為主,出讓、抵押者寥寥。

今年8月,南海區桂城鎮在集體資產管理交易平台的基礎上,開設成立股權管理交易平台。村民可將其在村集體資產的股權,通過該平台進行交易。但據桂城鎮城鄉統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村民很少願意賣掉自己的股權,股權管理交易平台更多是對村民股權資產的管理。 ”劉憲法分析認為,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遇冷,有多方面原因。除了上位法不支持,還和耕地保護、用途管制及國家壟斷建設土地一級市場這三項土地基本制度相衝突。

另外,實施操作細則亦缺乏相應的法律規範。加之現有鄉村治理結構原本就矛盾重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仍多以出租為主,觸及產權的轉讓和抵押難以開展。

隨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矛盾隨之凸顯。一些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項目轉讓後,由於用地權屬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村集體和作為受讓方的投資者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糾紛。

在土地供給一端,集體經濟組織往往無法承擔交易失敗的後果 ;在需求一端,這種產權不穩定的土地對投資開發者而言則缺乏大的吸引力,一般不會進行持久的高投入。

其中的核心問題是集體產權定義模糊,集體所有權行使主體地位屢屢受到集體組織成員的質疑。農村出現了低價發包農村集體資產而引發村民越級上訪和個別村民小組罷免“村官”等事件。2011年廣東烏坎村事件、揭西上浦村群體性事件即是典型案例。

一個月前,廣東省公佈《廣東省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送審稿) 》提出允許農村宅基地可在鎮域範圍內流轉,這被稱廣東省計劃在農村推動集體土地制度改革的新舉措。但具體的規定仍相當謹慎,並未突破現有法律的框架。

迂迴戰術

流轉試點陷入瓶頸,但土地需求依然旺盛。2008年,國務院表示,同意廣東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先行先試,即以“三舊改造”等形式利用“存量土地” 。廣東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經協商並報國務院同意,簽訂了合作共建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協議。

在中央層面的支持下,2009年廣東省開始實施“三舊”改造。試點方案在擴大土地管理權限、簡化用地報批程序、拓展用地空間、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強化市場配置土地資源能力等方面,賦予廣東先行先試政策。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雖然要求集體土地轉化為國有土地方可流通,但農民仍可以長期享受土地所有權置換的物業分紅,以此分享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2009年,廣東省政府頒發《關於推進“三舊”改造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若干意見》 (下稱“78號文” ) ,試點遵守“全面探索、局部試點、封閉運行、結果可控”原則,以廣州、深圳、佛山等局部試點推進。

三年多來,廣東省已完成“三舊”改造項目近3000個,完成改造土地面積超15萬畝。其中截至2012年底,廣州全市(十區兩市) “三舊”改造用地面積539.2平方公里,涉及面積約80.9萬畝,局部試點推行效果明顯。

這歸因于 “三舊”改造的土地開發模式。 “78號文”明確提出三種改造方式,即政府為主體、原土地使用權人為主體或任意市場主體為主體進行改造。

在“三舊”改造項目中,依法被收回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權(拆除房屋、注銷原房地產權證)或未分配宅基地建房的村(居)民,參與農民公寓分配的,可按照個人自建房相關規定辦理房地產權屬登記手續。但農民公寓不允許上市交易。

也就是說, “三舊”改造的項目並不能夠用于搞房地產的開發。劉憲法說:“若非要搞住宅開發,則要通過徵地拆遷和招拍掛方式來實現,這就又轉到國有這條路子上了,脫離了原來的土地流轉軌道。 ”劉憲法認為,廣東“三舊”改造政策,從某種程度上,是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流轉的倒退。 “原來著眼于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流轉,推進農村建設土地市場化,但 ‘三舊’改造的做法,則是將集體建設用地轉化為國有,在國有市場的盤子里推進,不再是集體建設用地流轉。 ”劉憲法說。

土改關鍵詞

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

《憲法》 以及 《土地管理法》 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城市的範圍在實踐中被擴大解釋為 “城市規劃區” “城鎮規劃圈” 等。這一 “圈內圈外”的劃分構成了對集體所有權最大的剝奪。即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地一旦被劃入城市範疇,必須被徵為國有,這也成為歷次改革以及政府部門實際工作中一道很難跨越的屏障。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

即農村非農用地,分為三部分:宅基地;用作自辦鄉鎮企業或以土地入股、聯營辦企使用的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以及公共設施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只有上述極其有限的用途,性質為“自有自用” 。只有在企業破產、兼併等情形下,土地使用權才能被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建設。

其中,用作村民建房的宅基地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主要部分,占比逾六成。按現行制度,宅基地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 獲得,村民對宅基地擁有永久使用權,但無處置權。很多農民把宅基地上蓋的房子稱為“祖屋” ,認為這是他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在農民的觀念里,宅院連同宅基地是屬於自己的私有財產。

農地

是指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殖水面等。其中,耕地由集體發包給農戶,本輪承包期為30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則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農地可入市以出租、轉包、轉讓等方式流轉,但涉及轉讓,則不可轉于集體經濟組織以外成員,並且法律上無抵押權。目前對農地改革的探索主要在於如何促進流轉、探索流轉主體,發展現代農業,以及如何完成承包經營權權能。

徵地制度改革

《憲法》及《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但對公共利益沒有明確界定。同時,城市土地國有的規定使集體土地須經徵收才能在城市土地市場上交易。徵地改革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提高並完善徵地補償標準;二是縮小徵地範圍。

確權登記

是一種物權登記。對象包括集體土地所有權以及集體建設用地(含宅基地) 、農地的使用權。

要對農村範圍內每一宗地的權屬、界址、位置、面積、用途等進行調查。明確權屬並登記頒證。確權可保障農民財產權 利,權屬清晰也是市場交易的基礎。

所有權確至集體,工作相對容易。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率為97%,全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基本完成。

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農地使用權須確至具體使用人,存在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現實情況複雜,任務艱巨。許多專家表示,目前,農民的土地權利不完整,確權須和賦能配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24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ruibeier

來源: http://xueqiu.com/7106608333/33707083

        剛看到《證券市場周刊》經授權改編的我文章,見:http://xueqiu.com/2994748381/33702736,但可能是因為《證券市場周刊》篇幅限制,所以改寫的文章發的不完整,那我把全文發過來吧。但原文我也沒寫完,只寫了三分之二,後面部分我懶得寫了。我有些文章沒發雪球,是因為俺怕自己胡言亂語太多而誤導他人,如果真誤導了,我有罪哈。我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32620102vbx8.html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11-30

       銀行股行情如期啟動了,原本我是琢磨著《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背後的資金暗戰》這篇文章趕在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前寫完並發出。但每天事情太多,俺要餵雞、餵鴨、餵狗還要餵貓,最近又忙著去市場撿白菜葉子回來剁碎拌米糠、麥麩給雞準備食物,還要到處撿木條回來釘雞籠子,所以時間緊了些。此前俺每次寫東西時,一旦寫久了就煩,所以經常是每個話題寫一半就丟一邊去寫其他話題去了,這樣很多文章都是寫到一半就擱置一邊了。現在銀行股終於起飛了,但銀行股背後有很多故事,我這篇文章本來是想把A股市場這數年來銀行股行情背後的故事寫出來,順便對這波銀行股新行情的啟動背景、內因等做提前概述,但就因為俺的懶散,耽誤了。不過我也沒缺太多作業,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背景是產業資本加外資合力的結果,2012年底銀行股報道行情的啟動是QFII的傑作,當時公募基本是旁觀,唯一參與了一下就是高位去接盤去了。而這波銀行股行情的主導者基本是產業資本及遊資,同樣與公募基金沒任何關系,因為公募基金已經失去對藍籌的定價權了。
        這波銀行股行情之所以延遲到滬港通實施後才啟動,原因是:7月底整個藍籌啟動的第一波行情,是源於QFII在大宗市場瘋狂鯨吞籌碼,同時二級市場搶籌。但就在市場眾望所歸期盼藍籌股在滬港通實施前先飛一波時,銀行股等卻遲遲沒有再動,最後讓市場大失所望,可失望者忽略了一點:QFII與滬港通進來的外資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相關方,那麽在援軍沒到場之前,如果QFII在大部隊沒趕到前提前拉擡股價,那不合邏輯,相反,壓住盤口等待援軍進場吸廉價籌碼才是QFII該做的事情。事實上,這波銀行股行情啟動的主流資金不是外資,而是產業資本、房地產資本、礦業資本、超級大戶及市場大量的遊資機構合力所為,當然這個共同體里唯一缺席的只是公募。而滬港通開通後,外資在這輪行情里只起到了引導和示範作用。此前,在滬港通開通前,我有兩篇文章是寫《滬港通實施後,外資買什麽?》,文章里我都明確指出外資進場後就是主要買上證50指數的成分股。而事實上,除了11月17日滬港通實施首日外資買入的標的顯得有些雜亂外,從第二天起,外資買入的基本都是上證50指數的權重股,並且從滬港通實施後總的統計結果看,上證50指數中權重最大的中國平安,是外資買入量非常大的,然後就是招行、浦發、興業、民生等,也就是說外資確實是按照上證50權重股的權值比例來做配置的。滬港通實施了,外資是這樣買,而未來上海市場完全開放後,外資也是這樣買,因不管是QFII也好,滬港通也好,還是市場整體開放也好,外資的投資偏好其實很簡單,就是基本都主要買大流通市值的權重股。因此,未來A股市場走入正軌後,我們的選股思路到簡單了,就盯住低估值的權重股就是了。外資持有這類股票的風格是什麽?是長期持有,絕對不是藍籌股估值修複後,外資就撤退了,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及某些市場中,影響力大的外資可能會利用各種手段(期指、權證、期權)對市場做空或做多,但在A股市場金融衍生品還不豐富的情況下,在A股市場藍籌股估值普遍過低的情況下,外資只會以做多為主。縱觀周邊市場,我們能看到的是韓國市場現代汽車、三星電子、浦項制鐵、起亞汽車等前十大流通市值的股票基本被外資鎖定了50%的籌碼,臺灣市場的臺積電、鴻海、中華電信、國泰控股、聯電、聯發科、友達、臺達電等流通市值最大的權重股同樣被外資鎖定了50%以上的籌碼,印度市場布哈拉特重型電子、印度國家銀行、印度石油天然氣等也都被外資重倉持有,那麽A股市場未來會出現什麽情況?一樣的結果,就是上證50指數的大權重股票,未來將被外資同樣高度鎖定。現在滬港通剛實施,歐美重型機構還沒進來,目前進來的多是ETF性質資金及一些中小外資機構,等2015年A股市場加入MSCI指數後,那時就是A股市場正式得到國際資本的認可,到那時才是外資大規模進入A股市場的開始,所以等A股市場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隨著權值比例的逐漸調高,到那時持有中國平安、招行、民生、興業、浦發、中信證券等權重股的投資者可以慧心的大笑了。為什麽要大笑?因為外資控制了上證50指數其實就是控制了上海市場,而金融衍生品(期指、權證、期權)日後將越趨豐富,外資在操作各類金融衍生品時,他們必須要控制市場。外資大規模介入市場後,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會逐漸下降,因目前高PE的所謂“成長股”將逐漸被邊緣化,市場投資主流是低估值的藍籌股,這點在我《QFII對臺灣市場的影響》一文里有詳細介紹。外資一旦重點持有大市值的股票,最終又會促成大型公司的市值在市場總市值中的占比進一步提高,也即由此形成良性循環。為此,我可以提前下結論:在A股市場這波估值修複行情啟動初期,率先持有這些4、5倍PE的上證50權重股,在未來若幹年內,將得到遠超上證指數漲幅的超額收益。
        以下這篇文章我沒寫完,前期我把它藏在一篇博文的後面了,現在沒寫完我也懶得寫了,因為就那點事,我怎麽寫也都是為了說明銀行股是內外資在博弈,我寫完了它也是博弈,我沒寫完它也是博弈,並且不管怎麽博弈,最後的結果都是藍籌要趨勢性上漲。

                                  銀行股這十年路——談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2014年9月

        自2013年8月初買入浦發銀行到現在,持股時間已經一年有余。當初之所以選擇銀行股(浦發),從表象上講是因為銀行股實在是便宜了,我首批浦發的成本是8元,當時浦發的靜態PE是4.5倍,動態PE不到4倍,這在我眼里是絕對的金子;而買入銀行股的深層次原因,是出於我的逆向投資心理,在投資上我習慣於“人棄我取、人取我與”。A股市場上的銀行股在這數年來因各種原因飽受市場爭議,銀行股被主流投資機構(公募基金)拋棄的結果是造成這16家上市銀行股成為市場雞肋的主要原因。公募基金長期低配銀行股的事實,開始引發以QFII為代表的歐美資金在A股市場上圍繞銀行股與國內主流投資機構之間形成資金暗戰,2012年底QFII發動銀行股的井噴行情後,誘使公募基金高位追進,讓A股市場上演了一幕“老鼠抓貓”的遊戲,只不過這場遊戲的結果是QFII完勝,公募基金完敗。在這場銀行股飆升行情里,數只優秀的股份制銀行股價爆發性上漲近1倍的幅度,高位追進銀行股的公募基金在興高采烈高舉銀行股杠鈴時,突然發現QFII已經從銀行股上逃之夭夭,為此又進一步引發公募基金展開血淋淋的割肉競賽,其結果就是又促成銀行股在2013年6月份出現崩盤式暴跌。俺正是在這次銀行股暴跌後,股價完成階段性構底時,在8元處小半倉買入浦發銀行。然後8月16日利用光大烏龍指事件做了個短差後,接著迎來9月初上海自貿區概念和發行優先股傳聞的炒作,促成浦發快速飆升至12.40元區位,此刻浦發已經給了我50%利潤,但因不合時宜的貪婪及當時俺正在美西的黃石公園、大提頓國家公園、拉斯維加斯以及美東的紐約、華盛頓、波士頓等地進行為期25天的遊蕩,沒能在高位清掉倉位,以至於我自己都自嘲這次旅行的成本近千萬人民幣。不過,正是這次與浦發的邂逅,讓我逐漸加深對銀行股的認識,最終選擇了在2014年初,借助公募基金再次集體殺跌銀行股的機會選擇了全倉銀行股。這樣,2013年8月份買入的浦發底倉到現在已有30%利潤(到11月底,底倉利潤已經70%),這部分倉位跑贏大盤,而2014年初加倉的浦發銀行倉位,到目前為止只有8%利潤(到11月底,這部分利潤已經50%),暫時跑輸大盤(到11月底,已經遠跑贏大盤)。
一、A股市場上銀行股背後的資金暗戰
        在A股市場上投資銀行股最需要什麽?可能是持股耐心、意誌力,可能還需要審時度勢的頭腦,因為長期以來銀行股走勢的背後是一場資金博奕暗戰。2012年8月起,高盛、瑞銀等國外投行相繼下調中國經濟未來增速的預期,穆迪、摩根士丹利、瑞信、花旗、摩根大通、貝萊德、惠譽等多家重量級評級機構連續發布看空中資銀行業的報告,其唱空理由是中國經濟有下滑風險、銀行業的利潤預期將要下降、高風險債務對銀行的未來發展構成重大隱患,而盈利增長放緩、資產質量下降、利率市場化會增加信貸、利率及流動性的風險。這樣的評級結果讓A股市場在2012年度里承接上年跌勢繼續大幅下挫,公募基金也大幅減持金融股的倉位,最終滬指在2012年11月跌破2000點位置。但是歐美投行集體唱空A股市場的同時,QFII卻大肆收集金融股的籌碼,根據當時的統計資料:QFII於2012年第三季度對倉位組合進行全面調整,清空及減持中國北車、五糧液、建發股份、鄭煤機、萬科、華菱鋼鐵等65只股票的倉位,但對金融股為主的37只各股卻采取按兵不動的策略,合計持股29.10億股。這其中,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分別持有13.80億股、5.62億股、3.76億股、2.96億股,合計持有26億股。而與此同時,QFII還大舉增持金融行業股票的倉位,在可查詢到的58.70億股QFII持倉組合里,金融行業的持股量為38.16億股,占比高達65%。雖然QFII在2012年第三季度末還持有建築建材、家用電器和交通運輸行業分別為5.44億股、2.45億股和1.84億股的倉位,但這三個行業的持倉在總倉位中的占比僅為9.27%、4.18%、3.14%,都遠遠不及銀行股的持倉數量。可以看出,QFII的實際投資操作欣慰與其投行大肆唱空銀行股的基調是迥然不同的。
        2012年10月起,多家外資投行突然集體調轉槍口,開始群體唱多內地銀行股。10月11日下午A股市場收盤後,大筆資金開始湧入香港市場的中資銀行H股,在強大買盤的推動下,中資銀行的H股成交迅速放大,股價大幅拉升,工行H股終盤上漲4.26%,交行、建行、招行、民生行的H股也都大幅上漲。而在此前剛剛過去的8、9月份里,中資銀行H股普遍遭遇斷崖式下跌的打壓,尤其是民生銀行8月23日公布中期業績後,其H股遭到唱空中資銀行股最賣力的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的連續大手筆減持,以至於民生銀行H股在短短幾天里股價跌幅就達20%。而讓人蹊蹺的是民生銀行H股暴跌後,貝萊德公司、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這幾大做空機構又開始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緊接著歐美投行集體變聲開始唱多中資銀行股,瑞信開始將內銀股的評級從“觀望”提升至“增持”,並預測內銀股2013年度的利潤將大幅提高;花旗集團也發布研報認為第三季度內銀股的業績會普遍反彈,同時指出雖然市場擔憂內地銀行業的凈利息收益率及不良貸款等問題,但內地銀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仍處於強勁水平上;巴克萊的報告則認為:雖然利率市場化及中國經濟疲弱會限制內銀股評級的提升機會,但內銀股的第三季度業績應該不俗,而美國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QE3)的執行及歐債危機的趨於穩定,這些都有助於支撐內銀股的股價在未來數月持續走高。而就在這些歐美投行相繼變臉轉為看多內銀股的同時,曾大肆做空內銀股的幾大主流投資機構從9月初開始大舉增持內銀股,如摩根士丹利到9月25日為止,已將民生銀行H股的好倉比例增加至7.73%,貝萊德公司和花旗集團等也同步大舉增持民生銀行H股。外資投行緣何對內銀股先行大肆看空,然後迅速轉為看多?這是因為歐美資金習慣於兩邊下註、然後同時獲利,也即歐美資金的做派習慣是吃完多頭再吃空頭,其做法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提出中國經濟即將衰退、政府限制銀行亂收費、即將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等利空因素先行打壓內銀股,然後再調轉槍口通過渲染內地房地產市場開始回穩、內地銀行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逐漸減少等借口,開始集體唱多內地銀行業,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通過好、淡倉獲取高額利潤外,還在窩輪(權證)、期權等衍生品上同時獲利,也就是在市況好時選擇全面做多並補回淡倉,市況不好時則通過投行先行唱空,然後在市場上大舉建淡倉,由此完成股票、窩輪、期貨期權的協同作戰。而A股市場與香港市場的聯系已經日趨緊密,這些外資機構在香港市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操縱市場同時,也在A股市場通過QFII身份發動策應行情,其做法同樣是通過投行先行唱空內地銀行股,利用市場的恐慌心理大肆收集銀行股的股票,然後通過在香港市場對中資銀行H股的操作,為A股市場銀行股行情的啟動先做鋪墊,接著就是選擇時機拉動整個銀行股板塊。

        QFII在A股市場針對銀行股行情的把握中,其對手盤就是A股市場最大的投資機構團體——公募基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里,金融股一直占據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2010年中國經濟結構初顯轉型跡象後,公募基金開始大規模減持金融股,轉而布局醫藥大消費、白酒飲料等防禦型股票,以及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產業類股票,而這一轉換過程,歷經了數年時間:
  1、2005年的A股市場正處在始於2001年的四年熊市末期,6月份滬指一度下探998點。這期間,金融股處於公募基金第一重倉板塊的位置,浦發、招行流通股30%都被公募基金納入囊中。
       2、2006年初A股市場掀起一波源自股改盛宴的牛市行情。在牛市行情啟動初期,公募基金大幅減持已有一定利潤的金融股,以至於公募基金在2006年11月份持金融股的倉位一度達到超欠配近20%的程度。隨牛市行情的延續,公募基金從2006年第四季度起重新加倉金融股。截止到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到基金凈值的14.57%,比上半年大幅增加近10個百分點,並且金融股重新成為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行業,流通市值較大的招商銀行成為當年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股。
  3、2007年A股牛市行情繼續發酵,基金投資金融股的倉位比重穩步上升,到2007年底,金融股倉位占基金凈值的比例達到17.83%的階段新高。於此同時,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金融股指數的累計漲幅超過3倍,其與房地產、金屬及有色金屬板塊一起,成為這輪A股大牛市行情的領漲板塊,基金為此賺取到極其豐厚的收益。
  4、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市場上受金融危機正面沖擊最嚴重的銀行股暴跌,花旗銀行等跌幅一度達到97%,A股市場也隨全球股市的下跌同步大幅下挫,公募基金出於避險目的對金融股實施減倉,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降至11.67%的階段低點,但金融股仍是公募基金的第一大重倉行業。
  5、2009年上半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政策出臺後,A股市場大幅反彈,金融、地產再度領跑這波市場反彈行情,公募基金紛紛大舉增持金融股。到2009年6月底,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占凈值的23.49%,也即公募基金在上半年短短的6個月內增倉11.82個百分點,倉位增加一倍,其對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達到史上峰值,這也是公募基金在這10年來唯一的一次超配金融股。
  2009年下半年,A股市場的超跌反彈行情顯露到頂跡象,經濟結構轉型的大幕也徐徐拉開,代表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金融股被公募基金列為拋售對象。到2009年底,主動偏股型基金在金融股上的配置比例下降到19.62%,但仍屬於相當高的配置比例,金融股也仍是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以招商銀行為代表的銀行和保險股仍占據基金核心的重倉位置。
  6、2010年A股市場構築頭部形態,市場開始下行,公募基金開始大舉拋售金融股,其金融股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底的19.62%直線下降至2010年底的8.11%,金融股隨即失去基金第一大重倉板塊的位置,取而代之的醫藥生物、白酒食品飲料等行業的配置比例大幅上升,並且超越了金融股的配置比例。
  7、2011年到2012年間A股市場持續下行,公募基金在醫藥大消費、白酒食品飲料上的配置格局一度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大的變化。但隨著2012年底以銀行股為首的金融板塊暴發性行情的啟動,公募基金對金融股進行了小幅增持,增持比例2.98%,同時減持白酒、飲料行業各股。從公募基金2012年四季報統計數據看,基金增持了銀行、地產等周期股,興業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和招商地產、萬科A、保利地產等金融地產股成為基金增持最多的品種,白酒飲料、醫藥行業的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瀘州老窖及康美藥業成為基金減持最多的品種。雖然公募基金增持了金融股的倉位,但相對被公募基金視為業績衡量基準的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32.50%的權重比例,公募基金對金融股的配置仍處於超欠配狀態。


        從2012年第四季度公募基金行業配置統計情況看,制造業、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及醫藥生物制品四個行業在基金十大重倉行業中位居前列,同期增持幅度較大的是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儀表和房地產業,增持比例分別為2.98%、1.64%、1.41%,而金融保險和地產兩行業四季度的漲幅分別為19.84%和23.88%,但公募基金在12月份啟動的這波金融及地產股暴動行情中並沒有分得一杯羹,因為公募基金12月份的凈值增長率嚴重滯後於滬市綜指和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博時、大成、國聯安等少部分基金在12月份對金融板塊進行了增持,如博時旗下的行業輪動、第三產業、主題行業、新興成長、特許價值等多只主動型和偏股型基金,四季度里均對金融板塊實施了增持,博時行業輪動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13.24%大幅提至47.70%,這與金融股在滬深300指數中32.50%標準配置基準相比已經大幅超越,博時第三產業則是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零配置迅速提升至23.64%,可是這兩只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率遠落後於滬深300指數的漲幅。再比如大成旗下的行業輪動四季度金融股的倉位配置比例由三季末的8.28%提升至四季末的31.29%,也比公募基金在金融股上的平均配置比例已經高出很多,但該基金四季度的凈值增長只有6.76%,也跑輸滬深300指數的漲幅,這意味著增持金融股的公募基金多是選擇了高位追漲。與此對應的是農銀匯理、諾德、國泰等基金公司則在金融股暴動行情剛啟動的初期,迅速實施了對金融股大舉減持的操作,如寶盈核心優勢在三季末時還持有32.61%的金融股,但四季末這一比例迅速降至2.87%,東吳新經濟、國泰事件驅動等基金也都進行了類似操作,分別由三季度末20%以上的配比驟降至1.42%和7.77%,而此時金融股的暴動行情其實只進行到一半。所以,在2012年底這波銀行股的暴動行情中,原本持倉較大的基金在行情啟動初期就實施了減倉,而增持金融股倉位的基金則是中、高位追漲,由此看出整個公募基金群體全都錯失了這波金融股行情。在這輪金融股暴動行情啟動後,緣何公募基金在具體操作上產生如此大的分歧?這主要是行情來得太突然,讓很多基金不明就里,不知道應該是減倉還是加倉。
      (附這幾只股票凈值增長與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的對比表)
        8、2013年1、2月份,隨著A股市場銀行股的大幅上漲,此前一邊倒看空銀行股的眾多國內券商行業研究員開始紛紛改變口風轉為看多銀行股,而此時歐美資金卻已經開始在香港市場做空內銀股,外資投行和評級機構又重新上演唱空大戲,做空巨頭吉姆查諾斯用19頁的PPT來唱空中國經濟,他認為中國每年增加的新債務將拖累GDP增長,而中國GDP增長過於依賴於信貸增長,但有一半的信貸遊離於傳統的銀行渠道之外,並被投向了錯誤的經濟部門,所以他對中國企業的盈利前景持負面判斷。而摩根大通直接以報告形式,將中國股票的評級降為“減持”,同時建議購買看空中國四大行的金融衍生品。與此同時,在美上市的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迅速將做空頭寸大幅增至4860萬股,這一做空頭寸創出2007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安碩富時中國25指數基金跟蹤的是25只在港上市的大盤H股,包括中國建行、中國移動及中海油等多只大盤藍籌股。受此影響,A股市場持續2個月的金融股暴動行情戛然而止,銀行股普遍回落整理。4月12日,摩根大通減持農行H股4235.77萬股,花旗同日也拋售農行H股9259萬股。4月17日,美國基金The Capital Group場內減持1億股農行H股。5月4日,淡馬錫減持建行H股16.11億,5月20日,高盛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工行H股,套現11.2億美元。而公募基金隨著2月中旬銀行股的回落,已經將金融股的配置比例降低到9.25%,而隨後歐美資金全面掀起做空中資銀行股的風潮,公募基金開始瘋狂減持原本配置比例就不高的銀行股。在公募基金針對銀行股的這場割肉殺跌競技中,僅僅用14個交易日就把滬深300指數最低打至2023.17點,最大跌幅一度達到23.19%。這輪殺跌過後,公募基金持有金融股的倉位配比終於首次被踢出前五名,而電子行業開始進入公募基金的前五大重倉行業,配置比例達到6.29%,比2012年底增加近一倍,並且成功取代金融股的位置。在這輪血淋淋的殺戮中,基金減持的前五大行業為金融、地產、采掘、批零及有色金屬,減持比例分別為6.43%、1.63%、1.26%、1.25%和1.11%。這樣,公募基金在金融保險行業上的配置比例從2009年開始連續下滑起,除了2012年底曾短暫小幅提升外,到2013年6月底,其對金融保險行業的配比進一步下降到5.67%,相比2012年底不但減少一半,而且創出歷史新低,在基金的行業配置中勉強占據第6位。
         2013年6月份,隨著公募基金二季報的出爐,半年前剛被增持的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中國平安、浦發銀行還沒等焐熱,就又被公募基金相繼剔除在持倉組合名單之列,成為基金減持幅度最大的前五只各股,新興產業等所謂“成長”類型股票受到基金集體追捧,中興通訊、歌爾聲學等成為各大基金加倉對象,與此同時,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市場掀起一輪加速向上的牛市行情。相比金融行業在A股市場巨大的市值占比,公募基金對金融業不足6%的配比一步步達到超欠配極限,更為可悲的是這個超欠配極限在後期又不斷被刷新記錄。銀行業是代表傳統經濟的增長方式,基金持續大幅減持銀行股,真是公募基金根據經濟結構轉型做出的理性反映?其實不是,銀行業的利潤增長遠超過所謂的“新興”產業,但A股市場持續數年的熊市,讓公募基金對市值龐大的金融行業股票一籌莫展,一盤散沙之下,公募基金無法形成合力去撬動金融行業的股價,而基金排名壓力的制約,促成公募基金打著所謂看好“新興”產業的幌子去惡炒創業板股票,這才是基金減持金融行業倉位的主因,但對此我不再做深入評述,在我《從QFII的操作理念看滬港通後A股市場演變格局發展趨勢》一文里,對此已有詳細評述。基金大幅減持權重股及主板股票,然後不約而同紮堆創業板上電子信息、醫藥、環保等所謂的“成長性”股,由此造成公募基金對主板的話語權逐漸降低,尤其是基金2013年的中報顯示,多數基金在金融、地產行業上已經“零配置”,基金緣何在行業配置上做出如此驚人之舉?主要是公募基金認為市場整體的系統性機會不大,尤其是主板市場難有大的投資機會,創業板公司大多符合“新興”產業類別,市值普遍較小,資金容易撬動,所以,公募基金在2013年下半年越趨紮堆湧入創業板各股上。
         2013年第四季度,持續低迷的金融股繼續被公募基金唱衰,基金在金融行業上的倉位配比進一步下降到4.63%,這與滬深300指數中金融股的權重32.50%相比,倉位已經近乎零頭,並且公募基金十大重倉股里已經沒有銀行股一席之位,只有保險股——中國平安獨撐場面。而從公募基金的整體情況看,只有4.9%的股票型基金選擇了超配金融業,如大成創新成長、長城品牌優選、興全商業模式優選和博時主題行業等基金長期超配金融業各股,但近年來凈值表現一直不理想。

特別說明:本文沒寫完,但沒寫完我也不再寫了。

$浦發銀行(SH600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