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6歲全盲生 基測作文拿滿分

2011-1-31  TCW




時間回到今年一月六日,全國高中籃球聯賽會場。

已經二連霸的松山高中籃球隊,正在球場熱身;只要拿下這關鍵局,年後直接叩關三連霸。看台上,兩百多名松高學生爭搶座位,摩肩接踵,誰也不讓誰。

開心比名氣重要 不靠視障加分,放棄建中選松山 「培根,前面有階梯,上了階梯右手邊你就坐下。」混亂中,有人說話。

「叩、叩、叩」,一根細長的白色盲人手杖輕敲階梯,手杖的主人——就讀松山高中一年級的全盲視障生王培根,按照同學指示,坐上看台。雙眼合攏的他,接過同學傳來的加油棒,慢慢摸到吹孔、吹氣,然後揮舞加油棒,興奮的合不攏嘴。

「能夠跟同學一起活動,是我最幸福的時刻,」王培根說。

王培根是去年總統教育獎國中組得主,也是台灣基測有史以來,第一位作文滿分的視障生。按照視障加分原則,王培根的分數可上建國中學,但他堅持根據原始總分填志願,選擇視障重點學校(編按:提供視障生較多資源,例如視障指導老師與設備)松山高中。

「我會想如果在建中待三年,跟松山待三年,哪個會比較快樂?」王培根說,「更何況加分加太多,進去也沒實力啊,我不想做那種事。」

接受現實、不僥倖,而且知足,讓外人眼中不幸的王培根,過得幸福自在。這一切,來自他面對「不幸」時的一個轉念。

王培根的父視三十三歲時因視網膜病變而失明,娶了因罹患白化症而弱視的妻子,兩人靠按摩指壓為生,經濟雖不寬裕,但因狀況接近,生活上很能體諒、互相扶持。

婚後王培根的母親懷孕,產檢時並未發現異常,夫妻倆決定冒險生小孩。孰料老天開了個大玩笑,王培根一生下來,便因視網膜發育不全,雙眼近視近千度。父母知道他遲早會步上失明的後塵,心如刀割,決定趁著他還看得見的時候,讓他學心算、大量閱讀,盡量栽培他。

王培根上國小後,夫妻倆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年幼的他,並不了解父母用心良苦,反而因父母外表異於常人,受同學指指點點,感到難為情。「一直到自己看不到,才能體會父母的感覺。都嘛是人,有什麼差?」王培根說。

小 學四年級起,王培根視網膜剝離逐漸惡化,他在一年多內眼睛開刀超過十次。外人只曉得開刀痛苦,卻不知術後復原之苦更是常人所難忍。「每次開完刀,他(培 根)不能上學、只能在家固定角度趴著休息,避免增加眼壓。」王培根父親解釋,「趴的時間太長,他的臉部、眼瞼會浮腫。可是我兒子從來沒有哭鬧,也不抱怨, 每次叫他趴回去,他就乖乖的做,真的很勇敢。」

五年級下學期,王培根的視力退化到只能看見模糊的輪廓,每次同學說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情,都離他好遙遠;他常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他們可以那麼快樂,我卻看不見呢?」心裡很沮喪。

好 強的王培根,一時無法接受自己逐漸眼盲的事實,費盡心思要讓自己跟其他眼明學生一樣。他努力學習點字,比看得見時更認真複習功課,成績一直維持在班上前五 名;他不願使用盲人手杖,甚至婉拒同學帶他上廁所,所有行動都得小心翼翼,以免跌倒。直到六年級,他動完最後一次刀,確定無法好轉,才認清現實,思索接下 來的人生。

父母頻頻鼓勵他:「我們能承受的,你也一定可以。」王培根開始轉念,「我想樂觀也是一天,悲觀也是一天,既然注定都要過,當然樂觀比悲觀好。」王培根說,「我學會用聽音樂、閱讀來填平情緒,不讓自己低潮太久。」

調整心態後,王培根對所有困難都正面以對,因為他的樂觀、努力、自愛和勇敢,進入基隆市成功國中後,即使視力只剩光覺,成為全盲,卻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很順遂。

實踐比埋怨重要 弱視的母親逐字朗誦,幫他學英文

王培根國一班導師劉美華回憶,當時她不知是否該要求王培根記聯絡簿,結果王培根會主動問同學當天功課的內容,然後背起來,回家再複誦出來,請母親謄上聯絡簿並簽字,「他記得比記在聯絡簿上的還清楚,」劉美華說。

王 培根還擔任英文小老師,經常利用午休時間教同學功課,同學也樂於幫助他。有位同學很怕上學,劉美華為說服他參加戶外教學,賦予他照顧王培根的任務,結果兩 個人都玩得很開心。還有一次,學校辦比賽,全班要唱英文歌、帶動作,王培根想到自己無法學動作,心生彆扭,不願上台;後來他轉念說服自己去克服,加上同學 協助,最後全班一同完成表演,一個都不少。

不只友情,眼盲也帶給王培根更深刻的親情。國中早自習時,劉美華讓同學聽二十分鐘《大家說英 語》,雖沒有點字本,但王培根每天都跟得上,劉美華始終不解他是怎麼做到的。有一天,劉美華去做家庭訪問,進門便看見王培根的弱視母親正拿著放大鏡,一個 字母一個字母念著《大家說英語》,王培根邊聽邊用盲用電腦輸入,再印成點字本;這幅母誦子讀的畫面,讓劉美華當場掉下淚來。

「如果媽媽視力減退,我該負責。」王培根也感慨的說。

失明比看得見得到更多 因為失去,更懂得珍惜周遭人事

這些充滿溫暖的點滴,讓王培根感受到滿滿的幸福,即使是特教老師王兆熙對他的異常嚴厲,也轉化成他上進的動力。全盲的王兆熙,對其他視障生只要求考六、七十分,但規定王培根每次考試、每科成績必須九十分以上。

王培根一開始覺得老師對其他學生比較好,心裡很委屈,但是,王兆熙不心軟,反而告訴他:「你可以學那麼多、那麼好,為什麼不再用心一點?」在老師嚴格訓練下,王培根以全校第一名成績從成功國中畢業。

「其 實,失去視力也還好,因為獲得的非常豐富,」王培根說,「有視力,這些東西也還會在,但我不會像現在這麼在乎,那麼珍惜。」他認真的告訴我們,「以前看得 到的時候,我很依賴視力,結果只活在視野裡面,生活很狹隘;現在因為失去視力,反而會去感受周圍的人事物。」原來,王培根的幸福秘密,只在一念之間。

【延伸閱讀】王培根給商周讀者》幸福在哪裡?泡一壺茶,溶進一刻寧適的時光。書攤開成一彎微笑,美好的下午,我要留一些幸福享用。

忙碌的工作、忙碌的生活、忙碌的追求……,我們的生命被綁得緊緊的,在忙碌與忙碌之間,是不是還有些事物值得我們去追尋的呢?一股熱忱、一點快樂、一刻幸福……,我們非常渴望,渴望飲進一縷幸福的芳香!

平 日,我的生活圍繞在課業上打轉,從早到晚,書本串起了生活,成堆的講義、參考書阻隔了休閒。但是,我總會撥出些時間,留給自己一個寧靜的角落,做自己的 夢、享受自己的興趣。讓心靈在疲勞時得到些安慰、獲得些放鬆,這種「解脫」的感覺,甜甜的、暖暖的,對我來說就是種幸福!

讀一本本的小說或書籍,跳進一個又一個奇幻、豐美的世界,讓心靈淋上些溫柔的雨露。這是財富買不到的性靈資產啊!累積得越多,收穫的快樂就越豐碩。尤其在忙碌之後,配上一段悅耳的音樂、一片輕柔的月光。身心格外輕鬆。此時若再啜一口熱茶,那幸福感可就暖到了心坎裡去了!

幸 福和美一樣,都是要自己去發現、自己去領略的!走在路上,一個陌生的微笑、一聲熱情的招呼;工作時,他人一臂的扶持、全心的關懷;家庭裡,一片默默的關 心、一道摻著愛的菜;感情上,一段永恆的友誼、一刻熱情的青春......,太多太多的幸福在向你我招手!如果願意停下來,讓幸福躺在手心裡,我們會發 現,其實人生好美,美在那些我們總不曾特別留意的地方!

我們不能決定人生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它的寬度。同樣的,我們無法知道幸福的持久度,但我們可以學著在它每次來訪時抓住一縷馨香。「幸福不是明天,也不是昨天。他不懷念過去,也不嚮往未來——他只是現在。」你還在等待什麼呢?快在自己的身旁挖掘些喜悅吧!

一個寧適的午後,一個幸福的我,想著那些愛我的、關懷我的,以及我所愛、所關心的人、事、物,讓甜蜜在心中暖一朵花,綻放出最美的青春!你聞到那花上的粉露閃爍的樂音了嗎? —— 寫於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6

仿作文: 香港財經演員黃偉康的悲哀

新年之前,我想把帳先計清,再重新開始,今日因為想氣氛和諧一點,就仿作這一篇文,不直接點出他問題了,希望大家喜歡。

十分佩服這位香港的財演,可以不求甚解,故亂作出結論,在此有必要默哀一分鐘...

話說星期四晴報的黃偉康指傳媒錯誤報導高層是只行使認股權一事,而且是根據翌日披露表的消息,得知減持的消息。結果,我在Google 找到生果日報及明報的報導,看到2012年1月18日前者稱,「根據聯交所《證券披露權益》顯示,華晨主席吳小安自 1月 11日至 13日,分三日沽出 85萬股、 135萬股及 5萬股,合共 225萬股;沽售價分別為平均 9.055、 9.092及 9.18元;前後共套現 2043萬元。」,次日明報稱,「港交所網站股權披露資料顯示,內地汽車股華晨中國(1114)遭包括公司主席在內的多名高層減持套現逾5000萬元。」。

當然,我亦擔心自己能力有限,不懂瞭解他的意思,但結果我在港交所的「披露易」網站內,看到分別於1月5日及6日、1月13日及1月16日,華晨中國真的發出相關的披露表,但內容只是提到,「根據本公司2008年11月11日採納之購股權計劃而發行及配發股份」,因此華晨中國的股份發行量由5,010,769,388股,增加至1月16日的5,019,269,388股,但內容並沒有提到減持的行動。

當然,結果我在權益披露表,幾位高層的股數真的出現變化,但似乎是將行使認股權所得的股份推出市場,主要是行使以2008年11月11日以43.8仙行使價獲得的股份,沽出市場獲利,而非沽出原先持股,同時管理層整體持股數量比原先增加。但主席吳小安所持的股份,他在2008年獲授1,000萬股,雖他在2010年行使500萬股,但當時他只是減持了一半,賺了311.88萬元,但今次行使這500萬股,他由6月是減持了505萬股,整體套現4,372.63萬元,扣除行使的500萬股,賺了4,153.66萬。

至於其餘獲授股權的高管,均是第一次行使均行使了一半購股權,至於執董、行政總裁祁玉民及前執行董事、現非執行董事雷小陽已減持了327.6萬股及減持了10萬股,基本上已套回成本,前者更獲利達2,777.22萬,至於執董王世平現時則並無減持,但以其成本而言,其僅需減持小部分則可回本。至於這是否減持行動,可見仁見智,如堅持以股數定錨,確實是沒有減,但以金額而言,性質屬套現獲利離場,所以應該是減持了。

由此可見,黃偉康先生自以為的「道理」,雖使華晨中國股價穩定,小股東減少損失,方便大股東作套現之用。就算市值減少了40億,現時市值都超過了400億,以2011年上半年折算市盈率仍達19倍,是否偏高見仁見智。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市場,有這樣的財經評論員,真是何其悲哀。

在此希望港交所及證監會可以查證一下,到底事件有否涉及任何利益問題。

再按: 深思一下。在2008年11月11日,華晨中國股東通過的新購股權計劃,行使價43.8仙,1個月不夠後,大股東華晨汽車集團以43仙認購1,313,953,488股新股份,集資4.9億人民幣,這是否非常巧合? 其中只有吳小安在2010年行使過一次,不久減持套回成本,但其他執董無行使過,但近來行使密集之餘,又大手減持,又暗示了甚麼,請好好想想。

 

至於譚紹興抱歪論,說「每逢接近年尾,中資機構管理層慣常都會被「撈生意」的投資銀行遊說,行使認股權套現過年,有些甚至毋須拿出「真金白銀」行使,而直接從持有者手中購入。」,請從以上文章自行評論其所言是否正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5

《明年怎麼辦》四大對策 落實高中社區化 比八股作文不如抽籤 高中特招名額應降至15%

2014-06-23  TWM
 
 

 

變革需要魄力,過度妥協的政策變成「掛羊頭賣狗肉」,這正是初次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目前的困境,解方其實也不難,最關鍵的著力點,是廢除特色招生、志願序扣分、落實就近入學及廢除作文比序。

撰文‧賴若函

面對二○一四年,十二年國教初上路的亂象,該如何化解考生與家長的憂慮?解決方法,不是返回考基測的回頭路,繼續用同一把尺量所有學生;而是落實高中社區化,才有可能讓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特質受到尊重,並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

對策1 打破名校本位主義特色招生名額高達75% 太過荒謬台北幾所明星學校釋出的免試名額只有二五%。其他七成五名額,則透過所謂的「特色招生」,舉行有如「小聯招」學科考試。如北一女、中山女高、成功高中和台中女中。這不僅讓免試入學成為空談,也扭曲了特色招生原意。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楊怡婷曾為文質疑,現行的特色招生名不副實,以傳統國、英、數等學科考試作為依據,各校怎麼可能找到符合學校發展特色的學生?

「明星高中如建、北特招名額太多,且課程亂。」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說,真正的特色,是職業探索而非強化學科的能力應用。

「目前的特招,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為了提供明星學校考試招生的管道。」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陳超明強調,所謂的特色課程,應該是獨門配方、可以培養學生獨特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課程,先找出想要培養的學生特質、能力,再來設計課程。

陳超明說,特色課程需要橫向與縱向設計,橫向是思考如何在不同科目間,給予相關能力的培養;縱向則要考慮高一到高三的課程連貫性。他舉例,當想念「法律系」、「英文系」的學生,馬上就會想到某所高中,才叫作特色高中。

明星高中的「特色」是掛羊頭賣狗肉,更諷刺的是,在原本教育部的規畫中,特色招生的名額最高是二五%,預計在二○一九年降到一五%,但是去年在明星高中的施壓下,教育部竟修法放寬至七五%。

「公立高中是國家的資源,不應該有挑學生的心態。」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明星高中只想保有光環,拒絕高中社區化可帶來學生適性多元入學的好處,他建議教育部應對全面免試入學訂定時程,往取消特招、提升免試名額的方向前進。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也認為,目前的特色招生只是為了名校招生,應該廢除。

對策2 調整志願序扣分

每三名志願 算在同一分數群組目前申請免試入學方法除了看會考成績外,填志願也跟會考成績同等重要,兩者滿分都是三十分。會考成績拿五個A得到三十分,四個A得到二十八分;而填志願的時候,第一志願拿三十分,第二志願拿二十九分。所以,很多家長說,填錯志願影響很大。

謝國清分析,本來此制度希望引導學生就近入學,不讓大家一窩蜂從明星高中第一名開始填起。倘若,學生填的前幾志願都沒錄取,就有好幾分被扣掉,加上中高成績學生之間競爭激烈,少一分可能連掉三、四個志願。

原本用意良好,沒想到實際執行起來爭議很大,很多真的想就近入學的學生未必能如願。新北市中小學家長協會理事長李毓英曾表示,許多人為了保險起見會「高分低填」,導致成績落在平均之後的學生,想填的學校都被成績在前面學生佔走了,只能往更後面的學校就讀。

更甚者,成績好的學生,通常第一階段免試入學先填次佳志願,卡住名額卻不去報到,之後報名特色招生,若特招不理想,再參加第二階段免試,這樣的制度,間接讓中後段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謝國清接觸考生家長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家長其實沒有名校迷思,支持高中社區化、讓孩子就近入學,但是因為志願序的扣分方式,擔心孩子會高分低就,甚至落到偏遠的地方高中。

因此他建議,教育部應該提供公開資訊,包括附近高中職的招生量及國中畢業生數量,讓資訊充分透明,以目前嚴重少子化的狀況,絕對有助於解決家長的焦慮。

另外,可以修改現行的志願序扣分方法,把第一到第三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三十分),第四到第六志願算在同一分數群組(二十九分),依此類推,應可減少差一分就差很多志願的狀況。謝國清表示,這次桃園區就是採用類似作法,把每兩個志願算在同一群組。

對策3 重劃學區範圍

高中學區縮小 高職學區擴大除了會考成績與志願序,另外三十分就是多元表現,其中還包括選填學區分數。

目前,學區劃分採大學區制,全台分為十五個學區,例如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全部視為基北區,台中、南投都屬於中投區。在十五個學區中,雖有八個學區採用「就近入學」作為比序條件,但是幾乎都是送分,沒有鑑別度。

謝國清以竹苗區為例,整個新竹縣市、苗栗縣是那麼廣大的區域,除非是從別的學區跑來念,否則一律給五分,等於是人人有獎。然而,宜蘭區卻做了很好的示範,以羅東溪為界限,南、北分為兩區,剛好把最有名的宜蘭高中和羅東高中分開,若跨區填志願,會扣分。也因此,過去雖然羅東高中排名在宜蘭高中之前,但是在這次的制度下,就能名副其實發揮鼓勵就近入學的作用。

丁志仁建議,應當改變現在北北基全部算在同一學區的作法,以既有的高中和高職,規畫學區就近入學。而因為高職有不同類別,應採用大學區;高中則採用小學區。

為什麼原本該減輕升學壓力的十二年國教,學生的壓力反而變大?因為除了原來的學科壓力外,還需要別的篩選項目,例如:基北區拿作文來評比,導致大家還要去補作文。

對策4 抽籤取代作文

補習只是複製八股文 扭曲學習「考作文,是扭曲學習本質,無法提升學生作文的能力。」丁志仁主張,在今年高分群學生以作文定生死的狀況之下,為了不讓更多的學生被送到補習班,學習八股作文,應該免除作文比序,同分情況下,就抽籤決定。

黃乃熒也認為,作文是鑑別國語文學習成果,不應該變成決戰點,作為比序項目並不合理。謝國清建議,明年應把作文比序移到最後面,不讓它左右生死,若有同分,就照國、英、數、社、自的順序比較。

「抽籤對國中教育正常化,絕對是有利的。」教養專家陳安儀認為,師大附中在招收美術、音樂班學生時,還要看學科五科的成績,明擺著是要招收好學生,一點意義也沒有,無助於學生朝適性發展。

十二年國教發展至今,雖然高喊免試入學,但是實際制度面卻停留在精英主義的思惟中。

明星高中裡,除了高雄中學校長謝文斌表明,將在明年採取完全免試入學、不採特招;加上雄中、雄女這幾年有仿繁星的制度,給予高雄區各國中保障入學的名額外,其餘學校仍以精英主義的心態,讓特色招生變相取代過往的基測,分數決定一切。現行的入學制度既複雜、又無法實質帶來就近入學的效果,讓學生不分成績好壞,全都人心惶惶。

「想要做好高中社區化,課程是首先應該改革的。」丁志仁強調,特色課程可以分為兩種,學術類的課程,應與大專做師資、課程結合;生活類的課程,則與社區大學做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求學過程中,逐漸找到符合自己的性向。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說,第一線的老師也應該要再加油。目前大學英文、數學都有配合應用產業的特性,這樣的概念應該逐漸往下延伸,發展學校特色,一方面要和學科結合,發展跨學科統整的配置規畫能力,另外也要符合產業需求。

另外,高中社區化也面對偏遠地區高中數量不足的問題,謝國清建議,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教育部不妨把國中改為完全中學,師資、教室、資源都是足夠的,就能避免偏遠地區的學生(如新北市三芝區),沒有高中可念的窘境。

面對多年來考試領導教學,台灣的年輕人在國中三年,不但無法適才適性發展,還背負龐大考試壓力、身心失衡。十二年國教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是距離落實「免試入學」,強調尊重差異、肯定多元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好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顯然,教改的速度只能更快,否則今年的亂象還會再延續,未來有更多的學生與家長會經歷跟今年一樣的煎熬。如果,十二年國教終歸是台灣要走的路,何不就此大膽地往前走!

為何不能學9年國教一步到位?

我是9年國教第一屆的學生,記得是在小學五年級時,突然聽到升「初中」不用再經過聯考了,當時一開始,老師半信半疑,所以依舊按照慣性進行著考試和體罰,不過到了六年級,確定可以免試分發到就近的國中,於是聯考的壓力一下子大大地解除,感覺上社會也很快接受了教育政策的大改變,並沒有引起像最近12年國教實施時的紛紛擾擾。

若就時空背景來比較,9年國教是在威權時代,由最高當局一聲令下拍板定案,雖然有許多配套措施都尚未準備妥當,如師資、教材、學校空間等,但在類似軍事行動的全面動員下,也就在最短期限內完成了任務。事後想起來,我就讀的國中其實是由軍警營舍匆促讓出,各項設備因陋就簡,十分的陽春,但許多同學是由小學一起進入國中,加上是在熟悉的社區,讀國中的感覺算是相當快樂的(尤其在國中還沒有為升學率拚得你死我活時,我們那一屆似乎享受到了難得的自由時光)。

可惜到了我們這一代自己有了小孩,卻沒有能力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合理的教育環境,1994年的410教育改革運動,曾經燃起過一線希望,結果幾經蹉跎,我的一對兒女根本等不到12年國教,而他們念國中時,高中聯考的陰影仍然扭曲了正常教學,很難形容他們的學習是一種適性、自主,又可以培養創造力的學習。

或許不少家長認為今年上路的12年國教,是把學生當作白老鼠,各種會考、特招,加上超額比序的繁瑣規定,讓家長和學生無所適從、怨聲載道。這時候如果聽到有人說:可惜自己小孩沒能享受到12年國教,似乎會覺得是說風涼話。的確,從媒體的報導來看,家長們的反彈不是沒有道理,因為若是比照9年國教,根本就應該完全免試,即使設計了檢核國中學習成果的會考,也不應該用來作為篩選和分發的依據,遑論一大堆違反教育原理的「比序」發明!

那麼,我應該慶幸自己的下一代躲過了白老鼠的煎熬嗎?我倒不這麼想,畢竟照道理說,12年國教一定會比9年國教來得準備充分,問題來自決策者缺少確立目標(免試)的魄力,與解決問題(分發機制)的智慧,結果是政策搖擺不定,使得所有當事人都成了受害者,我們惟有期待不合理的制度能夠盡快修正,難道我們比威權時代更無能滿足下一代接受正常教育的「權益」嗎?

(顧忠華╱政大兼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5

張大春談“作文”:現在的孩子,腦子里動詞太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457

作為一名專業小說家,張大春擔心在作文教育的熏染下,積習漸久,“日後華文世界不會有好的作家出現”。(理想國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高分作文的路數,多半就是“頌”。孩子在啟蒙階段,到他日後一輩子都不寫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寫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我擔心的倒不是出版業要垮掉,而是我們的好奇心跟滿足之間迅速的取得——也就是說,他對這個有興趣,馬上一刷屏,答案就來了。

大約從2007年出版《認得幾個字》開始,臺灣文壇的領軍人物、著名作家張大春就在自己小說創作的本業之外,花了特別多的心力關註整個社會的語文教育。

起初是為了教自己的一雙小兒女張容、張宜識字,但原本理應駕輕就熟的工作,卻讓張大春發覺自己未必真正知曉和懂得這些字詞背後的故事和所含藏的豐富文化,慨嘆“窮盡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機會完完整整地將聽過、說過、讀過、寫過幾千萬次的某個字認識透徹”。

於是,他特意挑選了近百個漢字,在適切的疏解之外,更兼及深廣的歷史文化背景,希望讓孩子們有更閎遠的視野,從小涵養出對漢字更為深刻纖敏的感覺。

現在,十年之後,當年的小兒女也已長大,認字不再是他們的困惑,取而代之的卻是同樣困擾大陸和港臺中小學生的問題——寫作文。而比起當年陪伴孩子從頭學認字時的欣快,作文教育中的種種問題,卻讓身為小說家的張大春大為光火:讓教師、學生、家長都倍覺頭痛的作文完全是“附和題目”思維下的產物,根本無法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更談不上引導學生透過寫作能力的訓練來實現自主人生的追求。

在張大春看來,作文是作文,文章是文章,前者不過是升學擇業的敲門磚,大多用後即棄,而“寫文章,是一輩子的能力”,練習寫文章,根底上是“培養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甚且,作為一名專業小說家,張大春更擔心在這樣的作文教育的熏染下,積習漸久,“日後華文世界不會有好的作家出現”。因此,他這回以38篇專文、45篇例文來為莘莘學子講述文章與說話之道。

2017年初,張大春攜新書《文章自在》來到北京,與北京的中學生、一線語文教師以及青年作家共同探討“作文這件事”。

(以下為張大春口述)

海峽兩岸最統一的事情之一,是寫作文

應試里能夠具備最大的甄別彈性的,可能就是作文。一個人多拿10分,多拿5分,至少在臺灣來講是相當具有影響性的。

學生們大概從8歲開始寫作文,18歲以後進入高等學府,可能就不寫作文了,而且可能一輩子都不寫作文了。但這十年之間的寫作胃口卻被弄壞了。怎麽弄壞的?就是你來了題目,我就開始揣摩,第一要揣摩出題的考官,他希望我寫什麽,怎麽樣才能迎合他的意思;第二是揣摩批改的考官,他們怎麽想,他們會認為我怎麽寫能拿高分。

所以海峽兩岸最統一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在8歲到18歲之間讓一個孩子習慣於揣摩他人心意,並且發揮變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有時候想起來有點毛骨悚然。

臺灣在各級的所謂的升學考試中,大概采取的就是這個思維,孩子要去想什麽是合宜的想法,什麽是取分的想法,什麽是能夠拿到功名的想法,什麽是大人們主流的意見。有的時候不免會有一些才華高越的小朋友們,他有特殊的修辭技巧,豐富的語料,還有一些組織章法清晰的路數,所以能夠出類拔萃。我還看了一些,特別是大陸出現的滿分的,或者是頂級分的作文,那文章我也寫不出來。

可是看起來他的路數,多半就是“頌”,我稱之為風雅頌的頌。就是高質量的作文多半來自頌體,孩子在啟蒙的階段,到他日後一輩子都不寫文章的那一刻,他所有寫的作文,都是揣摩他人的意思。

我認為這樣的文化教養,在根本上出了極大的問題,可能我們在整個過去的作文教育,包括海峽兩岸的中小學,一直沒有判斷或者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有效率地培養孩子自己產生知見,而且能夠訓練思維或者辯證的習慣,那是不是就可以讓命題作文這件事情稍微往後退一步,也就是讓命題作文退場,讓應試作文離開真正所謂的文章的世界。

很重要的是平常的說話

我從我的孩子進了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以前,因為我對古文字有興趣,所以我經常想辦法把個別字形象化、生動化的編成故事,然後告訴他們。但是到了大概三年級,他們開始寫作文,寫作文我不教的。我只有兩招,第一招我說你每篇作文拿給我看,我不看你的意思,不改你的思想,也不評論你的想法或者情感,我只改你的錯字。他們兩個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哥哥張容想開了,說不對了,四年級了,你不可能不看我思想。事實上這也是我小的時候,我的父親看我的作文、日記、周記,我都讓他看,為什麽讓他看?他說他只看錯字,他也始終確守他的承諾,從來沒有對我的思想或者意見有任何看法,就說哪里有錯字。所以我信守這個傳給我兒子。

我們家孩子跟父母對話的時間是非常長的,每天在飯桌上,或者其他一起共處的時間,是不斷講話的,這個訓練從他們上幼稚園開始,一直到他們不太願意跟我們講話為止。

他們從來沒有在任何求學階段,被選為寫作文的代表,作文分數大概在比較好的程度。

有趣的是,有一天我忽然發覺,有一個雜誌向我的女兒邀稿,向她邀稿之後她也不想寫,她母親就逼著她說人家向你邀稿,寫五篇書評,我看五篇書評嚇一跳,我以為是專業書評家寫的,結果是她媽開車載她的時候,在路上她用手機打的,打了五篇書評。真正的缺點顯現了,每一段統統都是逗號加一個句號,標點符號沒人教,她在學校也不好好學。但是表達意見之清晰,舉證之明朗,而且在議論分析條理上沒有瑕疵,我嚇一跳。

我不是吹自己的孩子,畢竟他們離寫文章的人差得太遠,可是我相信他們之所以能夠那麽清晰,那麽條理分明的表達,很重要的是基於平常的說話,跟他溝通的時間要長,面向要廣,而且無所不談。

最常用的動詞是“買”

教作文的時候,一方面教孩子繁華先不要落盡,要盡可能地繁華。另外一方面要教他減法。

我記得以前在大學教現代散文課,朱自清、徐誌摩、郁達夫這些,我認為這些文章都還出現著某種在白話文運動初期階段對於使用白話文無比興奮而形成的一些沒意義的、空泛的堆疊,有趣的是減法,所以我就在散文課上做一些嘗試。

比如說可不可以寫一篇文章,只有名詞、動詞、介詞和虛詞,沒有形容詞,這些東西我在教的時候還沒有體會到真有這樣的文章,我後來看到阿城的文章,我每看一篇,他寫任何事情,我都樂,他那種幹凈就是沒有不必要的形容詞,也沒有不必要的譬喻。如果說他平鋪直敘,你正好會因為他的那個減法,因為簡潔幹凈,會記住他特別生動的某些語言。

我記得他在《樹王》里有那麽兩句話,聽起來俗得不得了,可是傳神了,我經常想起來。“我不過是個屁眼兒大的官”,“你還在我屁眼里”,非常鮮活。契訶夫的那個《小公務員之死》非常清楚的一個意象,那兩句話抵得過契訶夫一個短篇。

在臺灣有一個我非常敬仰的老前輩,短篇小說作家黃春明,我認為他是臺灣最了不起的短篇小說家。他七十多歲的時候跟我說,大春啊,你不覺得文學小說這些,會寫的人越來越少,讀的人越來越少嗎?當然這種感慨很尋常,可是我沒想到他後面說,你知道原因是什麽嗎?他說我認為現在的孩子,腦子里面的動詞太少,最常使用的動詞就是“買”。

我們的求知欲,是不是個道德命題?

今天在臺灣比較流行的社區網站叫臉書,它主要帶來的是大量的圖片。我倒不願意說現在的孩子都是圖像思維,但是大量的圖片和影像帶來的是什麽呢?是他的美學刺激已經飽和了。有的時候他只是追隨一時的直覺,而不是長久的累積,這個一時的直覺是會隨時變化的,因為是短期記憶,不是長期記憶。

如果你要找到一個無論是在裝幀還是美學上能夠幫助孩子更快,或者更長久地進入到閱讀世界的圖書,非常困難。因為它的口味已經追隨著時代大潮圖像變化改變得更快了。

這種局勢,明顯地告訴我們人的求知方式,甚至人對客觀知識或現實好奇的方式改變了,所以大家都不看別的書,只看臉書。

刷屏取代了大部分滿足好奇,或者滿足求知的方式。這些事情正在逐步地從形式的變化變成一個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我擔心的倒不是原來的出版業要垮掉,而是我們的好奇心。好奇跟滿足之間迅速的取得——也就是說他對這個有興趣,馬上一刷屏,答案就來了。

我們永遠會擁有巨大海量的短記憶,而我們長期的記憶會消失。長期從事短記憶,一定跟後來的好奇,或者說滿足求知的這個活動是有巨大牽連的。

甚至我們過去常常講,某一些意念是斷裂的,某一些思維是斷裂的。過早地去推斷那就是哲學消失了,那就是文學死亡了,或者那就是作者不在了,可能有一點誇張,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今天不警惕,也就是說現在的警覺恐怕是為了下一步的警覺。我認為遲早有一天,大家打一針,數學就不用學了,但是那時候,人的感性恐怕也都會沒有。

我記得達爾文在死之前非常痛苦地說,我已經多年,就是好幾年沒讀詩了,好幾年沒有專註地聽一首美好的音樂了。他說這不但是我自信的欠缺,也是我道德的墮落,他的這番懺悔之言其實並沒有真的墮落,他只是太專心地在做演化學的研究,而且進入到更多細節知識的追尋,他似乎沒有時間,因為他忘了。而對於詩、對於音樂零散的美的耽溺,他認為是跟他的道德有關。

我聽到這個話非常震撼,到底我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是不是很窄的一個道德命題。我常常覺得寧可相信它是,那個時候我們會比較不那麽淪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57

唐季禮談《功夫瑜伽》:這是成龍給的命題作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16/1076855.html


2017年春節檔,唐季禮與成龍合作的合家歡電影《功夫瑜伽》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今日影評》特邀《功夫瑜伽》的導演、成龍的多年搭檔唐季禮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對談《功夫瑜伽》。

節目中,唐季禮冷靜看待《功夫瑜伽》票房逆襲,並談及如何塑造成龍能文能武的教授形象,評價年輕演員張藝興、李治廷的表現,更是機智回應了預告片中成龍那句“吃老本”的前因後果。

唐季禮:《功夫瑜伽》是成龍給的命題作文

成龍教李治廷功夫是一種傳承

作為一部老少鹹宜的電影,《功夫瑜伽》這部電影在春節檔期間賺足了口碑與票房,而說起這部電影的來源,唐季禮表示,這是成龍給的命題作文。成龍告訴唐季禮,有一個故事叫“功夫瑜伽”,讓唐季禮看看應該怎麽寫。

在春節檔一眾大片中,《功夫瑜伽》一路憑借口碑在上映第二天開始逆襲,成為佳話。而對此,唐季禮在《今日影評》中則表現得十分冷靜,他稱,自己要做的就是一個合家歡的電影,娛樂性豐富,讓老人、年輕人、小孩子都能看也願意看。他表示,拍好電影、做好內容是首要任務,電影的好口碑比宣傳營銷和影票優惠更加重要。

合作25年,唐季禮和成龍共同創作過《紅番區》《神話》《十二生肖》等影片。唐季禮在《今日影評》中稱,跟成龍大哥拍戲這麽多年,每部戲都需要最少有七場原創的動作的、喜劇的場景。唐季禮希望把一些年輕的觀眾,可能不是很關心成龍電影的觀眾,也吸納入觀影人群中來。

《功夫瑜伽》中唐季禮也在不斷地創新。首先,唐季禮為成龍選擇了一個符合他年齡、性格、文化的角色;其次,在故事內容上,唐季禮把觀眾會喜歡的尋寶、歷史等等相結合。

唐季禮在《今日影評》中表示:“我不喜歡拿一個IP去抄,圖方便,我喜歡原創的,這麽多年我跟大哥做每一部電影,內容都是原創的。”對於《功夫瑜伽》中的千年冰川、迪拜飛車、印度沙漠、土狼追人、打開古墓、三個書童一條蛇、寶萊塢跳舞、金殿大戰,唐季禮認為,最難的在於兩只手、兩只腳。拳腳功夫沒新招,可是成龍在教李治廷功夫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傳承。“傳承是有價值的,這一場戲不在於招式有多好看,打得有多好,是兩代人的傳承。”

索亞斌:《功夫瑜伽》好笑、好看、好玩

成龍一代訓練殘酷嚴苛

上映之前,從整個宣傳熱度來看,《功夫瑜伽》排在《西遊伏妖篇》和《大鬧天竺》之後,但就個人經驗而言,影評人索亞斌在《今日影評》中稱,《功夫瑜伽》是最合家歡的。索亞斌讓八歲半的兒子寫作文,他用了三個詞來形容《功夫瑜伽》:好笑,好看,好玩。“小孩子的判斷很直觀,喜劇元素、動作元素,同時加上健康、積極、陽光又很歡樂的不同元素的搭配,事實證明,春節檔期特別需要適合合家歡的電影。”

索亞斌表示自己二刷了《功夫瑜伽》。他在《今日影評》中稱,第一遍看的時候覺得土狼的情節完成度很高,但是在第二遍的時候會對戲中演員和導演起的作用到底分別有多大畫一個疑問。年輕演員跟成龍那一代沒有辦法比的,成龍那一代真的是通過“慘無人道”的訓練方式磨練出來的,在那種殘酷的環境下,才能學出來,才能夠如此敬業。現在的年輕人在安逸的環境不太可能經歷這樣的東西。

此外,索亞斌在《今日影評》中指出,唐季禮電影的鏡頭風格最接近西方電影。傳統香港電影強調動作有多紳士、多危險、多玩命,用慢鏡頭回放好幾遍。但西方電影風格往往是不讓觀眾脫離這個故事情境,慢鏡頭用得特別節制。

唐季禮回應成龍“吃老本”被刪

李治廷、張藝興動作戲有加強

索亞斌在《今日影評》中提出,在預告片里,有一句臺詞,曾誌偉問成龍是不是天天練功,成龍說:“我這是吃老本。”曾誌偉接著回應:“你老本挺厚的。”但可是正片里面沒有這段調侃,減掉很可惜。

唐季禮則回答到,這是出於對整部影片節奏的把握,有很多蠻精彩的片段,都刪掉了,希望前面的節奏快一點,給後面的動作戲更多的戲份。

除了功夫巨星成龍外,《功夫瑜伽》中還有李治廷、張藝興的加盟,索亞斌在《今日影評》中表示,新人動作戲份明顯有加強,和《十二生肖》相比,《十二生肖》明顯是群像,而《功夫瑜伽》新人演員的戲份里有獨自表演的部分。唐季禮也表示,李治廷、張藝興學了九個月,平常不拍戲,成家班也會訓練他們,包括自己也教過李治廷。索亞斌稱,願意做動作戲嘗試的年輕演員並不多,從這點上來講,李治廷和張藝興挺有勇氣,值得鼓勵。

在《功夫瑜伽》片中,成龍發現金廟的時候,講了三句話,在國際版的電影中翻譯為:Passion(激情)、Dedication(奉獻)、Devotion(忠誠),唐季禮也呼籲電影人把這種精神好好放在自己的工作里面,做好內容,拍好電影。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檔於電影頻道播出。本期節目將於2月15日(周三)晚21:57在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播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07

【強國天才小學雞】神作文!由「街邊見到條魚」講到樓價

1 : GS(14)@2016-03-08 16:08:07

生活艱難往往容易令小朋友早熟,內地二線城市房價仍然未有起色,情況之嚴重,連內地小學生都知,樓市係一個伏!作家張大春最近喺Facebook轉載一篇署名小四學生「李碩」作文功課,題為「魚」。雖然未能考究文章來源,不過事實係,呢篇文的確反映社會實況。假設篇文真係小學生功課,相信睇完後,連你都會大叫一句:天才!全文如下:「今天在路邊看見了一條魚,到底是撿還是不撿呢?撿起一看,還是條活魚,回家油炸魚好吃了,又想了想,有魚還要油,還要廚房,還要找個媳婦(老婆)來做,媳婦一定有娘,又多了個丈母娘(外母)!要娶她姑娘一定開條件,要房、要車、要錢……我恍然大悟,趕緊把魚扔了。現在房價跌的這麼厲害,(那條魚)肯定是開發商扔的!我的媽呀,差點上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08/195205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219

歐國盃搶走老竇小學生作文「我連波都不如」

1 : GS(14)@2016-06-20 05:45:09

微博近日瘋傳一篇小學生作文,題為《爸爸我想對你說》。撰寫該文的小學生,指他的父親近日只顧看歐國盃,而冷落家人,整天嘴巴裡只是「球球球」,還半夜亂叫影響家人休息,「我和媽媽在你眼裡,連個球都不如。」弄得他都不想跟父親慶祝父親節。8歲的孩子話語雖然稚嫩,情真卻也意切。尤其作文末段的「神轉折」更顯內心戲:「但是媽媽說你平時很辛苦的,而且你最近還給我買了玩具,我就勉強原諒你了。」他不僅原諒父親,在父親節還特別送上禮物。小學生表示,自己和媽媽先買了花和父親喜歡的球衣,還訂了卡拉OK房,讓父親和朋友一起去看球賽。看到這裡,很多網友不僅被孩子的「可愛」感動,更收獲滿滿的網友紛紛表示,「嘴上說不給爸爸過父親節,卻偷偷給爸爸準備了父親節禮物,好孩子,挺你!」而老師的評語也詼諧中充滿正能量:「你和媽媽的小秘密老師也知道了哦,會體諒爸爸的孩子是好孩子。」「小學生父親節給爸爸放假」事件更登錄微博熱門話題榜,引起網友熱議。這次事件除了針對家庭親情的評論之外,更有細心的網友查出孩子與媽媽訂了百度在歐國盃期間舉行的K歌活動。評論人士指出,面對四年一度的球迷盛事,世界各地球迷陷入大狂歡可謂情理之中。但男人們在狂歡的同時,也應該兼顧好家庭,不要讓社會中出現太多「男朋友、丈夫、爸爸被歐國盃奪走了」的聲音。畢竟,與歐國盃比起來,家庭更為重要。而像作文中所說的那樣,事件最終以孩子「搶」回爸爸、到KTV給爸爸過父親節這樣的感人結局收場,固然可謂皆大歡喜,但像潘川川小朋友一樣體貼周到、懂得換位思考的8歲孩子,又有多少呢?在作文的最後,潘川川小朋友表示:「你看球沒關係,我和媽媽可以陪你一起看。爸爸,爸爸節快樂!你不亂叫我還是很愛你的!」稚嫩的話語讓人引發對親情的思考。人民網/京華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20/19661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