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演說1409海與帝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13/%E6%BC%94%E8%AA%AA1409%E6%B5%B7%E8%88%87%E5%B8%9D%E5%9C%8B/

演說1409海與帝國

講者:掌門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2005) 上田信

 

明清向被認為是固執於農耕的內陸性格國家, 明朝大部分時間實施海禁, 清朝則由乾隆至鴉片戰爭期間只限廣州一口通商. 除了短暫的“鄭和下西洋”和康熙平定臺灣之外, 兩朝幾乎全無海上的政策性活動, 其海洋聯繫面在傳統史學上一向不被重視.

直到晚近 世界史/環球史” 研究興起, 基調性質的貿易和經濟活動 (包括最具決定性的白銀流動和農作物轉移) 對歷史的作用力才被看得清楚.*****

在這種學術前提下, 作者野心勃勃地創制出 東歐亞” 這一歷史地理學框架概念, 用作本書的論述基盤. 東歐亞範圍以中國為主幹, 再按陸海交通的可接近性, 伸延涵蓋周邊四鄰.***

東歐亞海域包攝了由北至南的 日本海, 渤海, 黃海, 東海, 和南海共五個海洋, 而遠接南洋. 作者認為明清的政治和經濟, 實質極受此五大海洋發生的事故所影響, 遂為本書訂名《海與帝國》.

 

〈五海三船〉航海條件和作業狀況

明清時代中國海洋船舶的船體構造無法抵禦四米高的海浪, 只要統計各個海洋平均每年高海浪的日數,就可得出實用主義的航海可行性。 再考量海流和風向的影響,便可以綜合出航海的困難度。***

五海的通航狀況如下:

渤海簡直是個內湖,黃海也算風平浪靜,兩海是中國跨省和對朝鮮貿易的通道。日本海和東海風高浪急,遠為兇險! 日本海有一特殊難處,洋流風向一路向東,年中只有兩個月適宜西航,東航船隻弄不好無法回家。 另外,國境為朝鮮所阻隔,中國人古時不在日本海航行。*** 但是明初開始中日貿易量大增,並衍生出倭寇問題

東海雖近,但是熱帶季候風和太平洋風在此海域相互碰撞,導致天氣變幻無常,多颶風,沒有 媽祖(ie天後)保祐是出不了海的。***

南海遠接南洋,是古來所謂「海上絲路」之開端。 明中葉又建立了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穿越大平洋航路,**** 國際貿易地位更形顯要。 絲茶瓷和美洲白銀便是經由南海進出中國的

 

航海還需註意近岸的地理形勢。 黃河、淮河和長江從山東、江蘇和浙江出海,長期沖積泥沙使到三省海岸綫多淺灘而少良港,***不利海運。

中國海船主要有三種:山東江浙一帶的「沙船」方頭淺身,是內河船的變種,適宜靠岸而不宜蹈海。 福建的「福船」尖頭深身,才稱得上是海船。 舟山一帶良港漸多,茶又獨出此省,所以福建為南北海運之中樞。 廣東的「廣船」龍骨更深更堅固,適宜遠赴南洋,幹大宗買賣。

鄭和之後,中國船舶難出 馬六甲大門, 頂多去去羅灣,說到底下不了印度洋。真正的遠洋貿易只好拱手讓人!****

 

〈明朝與海〉朝貢制度和倭寇之亂

永樂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聲勢浩大的朝貢體系, 其背後動機在於彰顯 “得天命” 的治權正當性, 以排除 “亂臣賊子” 的輿論陰影. 他樹立的網絡對當時影響甚大, 與後來西歐人的商業殖民行動結合, 成為整個東亞區域經濟的背境結構.

朝貢制度源於儒家封建主義的「禮制」, 是 “天朝思想”在外交層面的具體化, 其要點是:  A中國皇帝的地位是擬父權的,其權力是先驗的,絕對的,和無條件的。****

所有朝貢國都直接向中國皇帝效忠,這種關係不是多邊的,甚至連雙邊也不是,而是一種單邊的主從關係。 中國皇帝作為 “天下” 的主宰,最高仲裁人,其旨意穩固了國際秩序。***

體現在象徵性禮儀上面,貢使(即使由國王本人擔任) 一律要向皇帝行跪禮,而皇帝不回禮。

B 朝貢國依其與皇帝的親疏關係,形成封建主義的等級秩序。***

皇帝賜予朝貢國國王的印章和冠服是有等級的。 對朝鮮李朝和日本室町政權最為厚待,規格等同子輩的親王,賜金印; 對琉球的 中山國和越南的 安南國次之,規格等同孫輩的郡王,賜鍍金銀印,餘此類推。

 

朝貢除了是國際政治制度,也是統一的國營對外貿易制度。***** 朝廷限定外國朝貢團上訪的時間和停駐的港埠,在當地設置「市舶司」,與隨團商隊進行統一貿易,利潤歸公。

明朝大部分時間實施海禁,禁止民間建造大型船舶和出海營商。 海禁政策與「朝貢體制」互為表裡,乃是朝廷壟斷對外貿易的政策手段。***

有禁令,就有走私。 實情宋元以來,浙福海民便積極展開對南洋貿易,出口絲瓷茶,進口香料(主要是胡椒),交易量極為龐大。 明朝行海禁乃是與民爭利,絕其生計,海商只餘走私一途。 遠洋走私船隻自然配備武裝,非法武裝船隻定義上就是「海盜」,這與他們有否在中國海域進行刦掠關係不大。 (註:常識上說,他們若要刦掠,對象也必然是南洋地區,而不會是中國沿海。)

嘉靖二十七年 (1548年) 浙江巡撫都禦使派遣軍隊掃蕩海幫總舵所在地 舟山群島雙嶼港。 舵主 王直(明史稱汪直)率眾東渡日本,在九州的 五島列島和 平戶立足。東渡的海幫剃髮易服,招攬浪人,返禍江浙,釀成歷時二十年的「嘉靖大倭亂」。***

學界將「倭寇之亂」分為三期。

「初期倭寇」並不發生於中國,受害國是鄰近日本的朝鮮。

歷史轉折處是日本 南北朝大亂世 (1331-1392年),與 足利氏爭天下落敗的武家下海為寇,日韓古史書稱之為「日本惡黨」。 這波「前期倭寇」不同之處是規模大,動輒數十船;業務能力強,足以抗衡正規軍;頻率密,平均每年多達七次。

1358年中國史料第一次記載了倭寇犯境,刦掠山東半島的消息。  1368年明朝建立之際,倭患更為熾烈,海運業起家的 方國珍敗亡,餘黨入海為寇,加深了災情。 明太祖曾遣使要求取締倭寇,鎌倉幕府方面卻虛與委蛇。

直到1392年 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 1405年成祖遣 鄭和下西洋,倭寇才逐漸歛跡。 這時期的倭寇大致上“貨真價實”,以日本人為主幹。

「後期倭寇」指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後的倭寇,也就是為禍最烈的「嘉靖倭亂」。 後期倭寇的特色是橫行無忌,深入內陸,攻城池,割莊稼,擄掠人口,與官兵正面接戰。 上田信教授認為這一波的倭寇主力是東渡的中國海幫,*** 日本人參與其中並不多,他想必參照過那時期的日方史料才有此種說法。

 

白銀中毒〉國家經濟的變換和危機

中華帝國自漢至宋皆以銅錢作為流通貨幣。*** 元朝開闢國際貨幣 白銀,作為遠程貿易的結算工具,和酬報各地蒙古軍閥的手段,國內則使用銅錢和銀本位紙幣,白銀的貨幣性格開始形成。****

明太祖施行極端保守的稅收政策,地方繳交實物租稅和服勞役,與基層政府開支進行「點對點抵銷」,餘額上繳中央,意圖最大限度地精簡編制和把貨幣的作用力降至最低。*** (註:這裡引用 黃仁宇的說法。) 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傳統的儒家治國理念當然事與願違。

 

1526年日本開採 石見銀山,1545年西班牙開採 波托西銀礦,此兩事件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極其深遠巨大!中國歲月承平,人口增生,對貨幣的需求日益殷切;而日本人和西班牙人則大量需求中國奢侈品,於是展開了歷時長達三百年的白銀流向中國,直到鴉片戰爭才行人止步。中國被稱為世界的「白銀墳墓」

大量白銀傾註使得中國經濟體系貨幣化。***** 民間商品經濟大幅擴張,大規模跨省貿易成為可能,產業化現象到處成型。 白銀經濟既做成明中葉和清盛世長期繁榮,也做成人口膨脹,生態破壞和社會動蕩。

明朝嘉靖起稅收全部指定以白銀繳付,勞役也折算為白銀代償。(註:清朝地方稅收銀七銅三,地方向中央上繳全用銀。) 之所以用銀不用銅,是因為銅錢價賤而體重,跨省運輸成本高昂。*** (註:如由雲貴押送北京,運費高達幣值的三成,根本上不可行。)

繳稅必用白銀做成一種作者稱之為「白銀中毒」的價格機能障礙癥狀。***** 白銀和糧食本應按照供求定律運作,自動進行調節,但農民在硬性上繳(手頭沒有積存的) 定額白銀的規章下,為完稅時限所催逼,被迫不問價拋售糧食,有時甚至去到出售過冬存糧的悲慘地步!相對來說,富庶的江南地區和出口導向的城市由於能夠獲得海外白銀,保証了低價的糧食供應,等於變相盤剝基層農民。這當真是 “愈窮愈見鬼,愈富愈見神” 了。

再者,銅錢作為地方流通貨幣,而白銀作為跨省及向中央結算工具,兩者之間的官訂兌換率根本上完全無法保証。**** 每遇海外白銀流入衰竭,(例如晚明和鴉片戰爭前後。) 銀價飈升,又等於變相大幅提高稅率,農民生計艱難,命如懸絲!

最後,白銀總供應量不能滿足流通需要,則有可夠出現 凱恩斯式需求萎縮,通貨收縮現象。 這種現代意義的經濟大蕭條在雍正年間首次出現於傳統中國!到了乾隆中晚期,白銀供應過剩又做成通貨膨脹和價格革命, 由於中央政府缺乏現代經濟學知識和宏觀調控手段, 通貨激烈波動從不同方向做成民生難題和大型社會動亂。

 

〈哥倫布交換效應〉人口爆炸與生態危機

明朝中末葉引進馬鈴薯、山芋和玉蜀黍,該等美洲作物可栽植於貧瘠的坡地,促使人類砍伐林木,以開闢農場。 該等作物強力搜刮地力,需要不斷開墾新田;而且抓握泥土的力度薄弱,坡地傾斜,造成土壤流失,生態毀壞。 下流的泥土淤塞河道,填平湖泊,釀成水患。

美洲作物又造成人口爆炸, 清朝康乾盛世人口百年內倍翻至逾三億! 人口多自然耕地不足,人們無可避免與河湖爭地,造成黃河泛濫,水災頻仍。

農民數目既無量眾多,則民變自易生出雪球效應。*** 中央力量有限,每臨變局,人力財力消耗迅速,易於衰竭。 清朝雖強大,到後來竟要靠地方團練才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亂後地方坐大,終於覆滅王朝。

清之衰敗吊詭地起因於傳統體制運作之成功,導致人口超出了小農經濟的極限。 「天災」這個看似隨機的幹擾因素,考其實質,正是人口過繁,生態破壞,內發的結構性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7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