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私募設立公募再添一例 大佬解構“公募情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5954.html

私募設立公募再添一例 大佬解構“公募情結”

一財網 趙星巍 2015-12-15 21:20:00

不少陽光私募快速成長,不僅管理規模實現突破,人才和硬件也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機構開始將公司發展目標投向公募領域。

2015年上半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使資產管理行業一度欣欣向榮,而2014年3月剛得到“正名”的陽光私募無疑成為最大的一類受益者。不少陽光私募快速成長,不僅管理規模實現突破,人才和硬件也都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在此背景下,不少私募機構開始將公司發展目標投向公募領域。

證監會近日公布的信息顯示,掌管歌斐資產和以諾教育的譚文清和殷哲以自然人持股的方式提交了設立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請,繼上海知名私募凱石益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凱石投資”),以及大型債券型私募北京鵬揚投資管理公司(下稱“鵬揚投資”)之後,私募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名單或再添一例。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機構進軍公募領域,將大資管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得益於激勵更為市場化的特點,大型私募機構開展公募業務優勢明顯;但同時也需要嚴格做好合規風控,杜絕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

“私募設立公募”或再添一例

格上理財研究員蘇晴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目前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有三種申請模式:第一種是私募基金公司直接申請開展公募業務,但這對私募機構的規模、人力、硬件等要求較高;第二種是私募機構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審批流程和條件與現有公募基金公司設立基本一致;第三種是私募基金通過股權收購,成為現有公募基金的股東。此種情況下,私募基金公司可以享受公募現成的團隊和渠道資源,節約後臺建設的時間成本。

歌斐資產、凱石投資和鵬楊投資均采用的是第二種模式,即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采用自然人持股的方式,由陳繼武持股96%、李琛持股4%;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則由楊愛斌持股55%、上海華石投資有限公司持股45%。

此番擴容的“新兵”,歌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兩位擬任股東也都是自然人,譚文清和殷哲分別持股51%和49%。而第三種模式的典型案例則是在年初,上海景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7000萬元,成為長安基金的股東。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基金無論以哪種方式開展公募業務,都會給公司業務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首先可以拓寬發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平臺的投資制約;其次由於公募業務可向大眾宣傳推廣,便於提高私募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另外由於公募基金投資門檻低,進軍公募有利於公司做大管理規模。”格上理財研究員梁曉丹向記者分析稱。

“公募牌照價值雖然以後會繼續貶值,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定時間內依舊會存在價值。”凱石投資的投資總監仇彥英對本報記者表示,公募基金在部分業務上依然具有政策優勢,如基金互認;此外,一些海外基金本身的風控合規要求也首先考慮選擇公募基金開展合作。“我們拿到牌照之後,一方面就是有牌照效應,原本不能做的業務就放開了;另一個就是增加credibility(可信度),開展海外業務時也更加方便。”仇彥英說。

私募大佬的“公募情結”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自2013年證監會頒布新《基金法》、《資管機構設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以來,私募想要進軍公募已經沒有政策限制。但在此前兩年提起申請者寥寥,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陽光私募整體規模偏小,公司人才及硬件方面實力較弱。

“去年3月備案制的實施給陽光私募正名,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規模比較大的私募,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在營銷和後臺運營方面都有很強的能力。”上海愛方投資總經理莊正告訴本報記者,這類實力雄厚的私募做公募比較順理成章,甚至會比一些非資管背景出身的公募更有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已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高達21821家,已備案私募基金20853只。其中私募證券管理人總共9632家,規模超過50億元的陽光私募達54家,備案基金12407只,和1月底的數據相比分別增加了281%和183%。

從規模數據來看,備案私募基金認繳規模4.89萬億元,實繳規模4.04萬億元。其中,證券類私募認繳規模1.90萬億,較年初的0.85萬億增加了124%。

值得註意的是,行業整體的快速發展、私募機構自身實力的增強或使“私募拿公募牌照”成為行業趨勢,但顯然並不是所有機構都有能力企及。“公募業務涉及更廣泛的投資者,受到監管等各方面的要求更為嚴苛,開展公募業務的私募機構需要更好的控制風險、配置更多的人員、披露更多的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公募基金經驗做支持的。”梁曉丹表示。

而記者註意到,目前提起公募設立申請的負責人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公募出身。如凱石投資董事長陳繼武曾擔任富國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而鵬揚投資的掌門人楊愛斌也曾擔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總監一職。“公募情結還是很重要的,我骨子里是做公募出身的,李琛是管公募銷售的,也是公募出身。”陳繼武向記者坦言。

如何嚴防利益輸送

私募拿公募牌照雄心勃勃,但與此同時,大資管行業的另一個現象則是,行業人才不斷流失倒逼著公募改革。以中歐基金為代表的不少公募基金正在進行事業部制改革,那麽兩者相比,私募開展公募業務的優勢何在?

“公募基金最大的問題就是激勵問題,中歐基金業績還不錯,因為激勵放開了。而私募管理人本身的激勵也更加靈活,也能夠直接給到公募基金經理更為市場化的激勵。”莊正告訴記者,相比目前公募的股權激勵模式,自然人直接控股基金公司會更有吸引力。

陳繼武向記者介紹,凱石基金在股權結構上較以往公募有所創新,公司將實行準合夥人制度,把股份給核心投研和經營團隊,實行自然人持股。“這樣的機制其實和事業部制差不多,區別在於其他公募基金核心團隊只有20%的股份,但我們這里整個經營班子是100%的股份,都在我們手里,沒有其他人。” 陳繼武說。

除了激勵機制更加市場化,也有市場人士表示從產品角度出發,私募做公募如果能適當加入絕對收益的理念,將會在風險控制方面更加有優勢。“二級市場投資者更多需要發展的是能夠控制風險的能力,公募基金做相對收益厲害但是做絕對收益很差。”莊正便向記者表示稱,公募近年來也發了一些絕對收益產品,但整體波動性還是很大,在風險控制方面或不如私募優勢明顯。

盡管私募做公募業務有明顯優勢,但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投資理念存在根本差異的兩個團隊存在於同一家公司,內幕交易和利益輸送或更易滋生。“確實可能會存在利益輸送,因為很簡單,私募的業績提成高,用公募的錢去擡私募的轎子。發一個億的私募,如果做得好,10個億的公募都趕不上,確實存在這種問題。”莊正說。

“老鼠倉、內幕交易、利益輸送這三條紅線千萬不能碰。”據莊正介紹,目前的監管規定是借鑒公募基金的專戶業務,把私募產品吸納進來,分開運行,嚴格實施防火墻制度。“人員隔離、物力隔離,辦公場所隔離。監管部門對公募及私募的監管方式存在差異,私募開展公募業務必須要做好合規風控。”莊正說。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31

保險系公募再添華泰基金 規模排名上升迅速

近日,華泰保險集團投資的華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批設立,保險系公募基金再落一子,在大資管版圖下,保險系正成為越來越多領域的“座上賓”。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目前保險系公募基金隊伍中已有多個成員,包括平安大華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安邦基金、泓德基金及浙商基金,而早在2015年上半年,泰康人壽旗下子公司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獲得監管機構批準,成為業內首家獲批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險資資管公司,以公募事業部的方式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

今年上半年,中國保監會亦披露了對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變更業務範圍的批複,中國人壽已獲批複在業務範圍中增加“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成為第五家獲公開募集基金銷售機構資格的保險機構,其余四家保險機構分別為: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陽光人壽股份保險有限公司、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除了保險機構外,有四家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機構獲得公開募集基金銷售資格,分別為華瑞保險銷售有限公司、上海玄元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和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及永鑫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無論是單獨落子、事業部制布局還是基金代銷牌照,均是保險機構根據業務需要作出的選擇。根據天相投顧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108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旗下公募基金合計規模約為7.95萬億元,比去年年底減少4271億元,縮水比例為5.1%。

而在基金管理人公募規模排名中,保險系亦不可小覷。記者發現,國壽安保基金從2015年底的規模排名39上升至2016年年中規模排名的37,平安大華基金名次上升7位,泰康資產管理公司上升6位。

事實上,雖然“公募基金已是競爭紅海”的說法早已有之,但基金牌照對於向往全牌照的保險機構而言不可或缺。近兩年,基金行業的競爭亦加劇,在基金全球化進程提速和資管行業競爭全面化的雙重背景下,有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境內共有公募基金公司106家,取得基金管理資格的券商9家,保險資管機構1家,已遞交材料、排隊待批的公司30余家。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下,銀行系、券商系、保險系紛紛上陣,“不過,目前而言,銀行系和券商系並沒有結合股東優勢做出大的‘聲響’來,保險系如果牌照拿全的話,潛力巨大。”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他所指的“潛力”,一方面是渠道優勢,交叉銷售將為公募基金獲取大量客戶;另一方面則是在投資上,險資的趨勢判斷和投資優勢。

以泰康資產為例,在獲批開展公募業務之前,泰康資產所服務的客戶主要為保險公司及保險業外機構客戶,所發行的產品均為私募性質產品。數據顯示,2014年,泰康資產所管理的10只投連賬戶規模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3.78%,在所有投連賬戶中保持領先,與基金業相比亦可圈可點。截至2015年4月27日,泰康進取型投資連接賬戶凈值為27.3201元,自2003年1月30日成立以來凈值增長超過26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60

擴規模 做品牌成“推手” 私募轉公募再添一例

繼鵬揚基金之後,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凱石基金”)日前得到證監會的批準成立,成為市場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和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相似,凱石基金法定代表人、凱石益正資產原總經理陳繼武也曾是“公奔私”浪潮的焦點人物。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棄私返公”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對原有私募業務產品的“切割”和轉移。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此前私募申請獲得公募牌照,由於涉及到兩個業務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和輸送、內幕交易的風險,監管層審批慎之又慎。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凱石基金和鵬揚基金對私募業務的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為其獲批“清障”的作用。

前行者已經成功“上岸”,重陽投資、朱雀投資和博道投資等大型私募還奮鬥在路上。大資管行業里,“公奔私”的潮流從未停息,“私轉公”的浪潮卻在近兩年越發洶湧。這背後,拓寬產品線做大規模、可以公開宣傳加強品牌效應、發揮牌照價值吸引資金成為私募機構最直接的推手。

“私轉公”再添一例

從2015年9月發起申請到2017年3月正式獲批,凱石資本的“公募夢”從生根到發芽一共歷時18個月。

據證監會公布的《關於核準設立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複》,凱石基金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公司住所為上海市,經營範圍為基金募集、基金銷售、資產管理、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

從經營範圍來看,凱石基金與其他公募基金別無二致。但從股權架構來看,凱石基金卻足夠特殊,因為其是市場上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公募基金公司。

具體來看,凱石基金由原凱石資本總經理陳繼武出資6500萬元,持股比例65%,為第一大股東。李琛出資1540萬元,持股比例15.4%;王廣國、李國林、陳敏、朱親來分別出資490萬元,持股比例均為4.9%。公司高管任職方面,陳繼武擔任凱石基金法定代表人,李琛任總經理,朱親來任督察長。

“最早報上去的股權架構方案是我持股96%、李琛持股4%,打算先成立公司,人才到位後我的股權慢慢退下去。但後期考慮到,一開始股權就足夠分散、建立起有制約機制的公司治理結構,才能滿足監管層的要求,所以我們在股權架構方面又做了很大調整。”陳繼武告訴記者,隨著後期公司人才陸續到位,公司股權還會進一步分散,核心人才成為凱石基金股東後,其本人的持股比例還會進一步下降。

除了股權結構問題上的考量,記者了解到,此前私募申請獲得公募牌照,業界始終對兩個業務之間的利益沖突、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等存在爭議,監管層對於私募機構申請公募牌照的審批也相當謹慎。

“業績提成是私募基金收入的重要來源,若公、私募業務同時做,容易出現內幕交易、公募利益輸送至私募基金、公募為私募擡轎的問題。”上海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對記者表示。

對此,凱石基金的應對之舉是按照證監會要求,將原有私募平臺下涉及二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的產品轉移到公募基金專戶的平臺下。

陳繼武告訴記者,由於凱石基金也獲批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即專戶業務,所以凱石基金的模式並非嚴格意義上與私募切割。“專戶業務本質上是類私募的業務,如果有客戶、有市場,公司也具備相應的管理能力,這一塊業務我們也會繼續做下去。”陳繼武說。

相比起來,第一個吃螃蟹的“私轉公”公募基金,鵬揚基金切割類私募業務的決心更為堅定。2016年6月28日,經歷了14個月的等待之後,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獲核準設立,原大型債券型私募、北京鵬揚投資總經理楊愛斌占股55%,上海華石投資有限公司占股45%。

彼時鵬揚基金在一眾候審的私募基金中率先獲批,一方面是其提交時間最早(2015年4月提交申請),另一方面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楊愛斌放棄私募業務的舉動也為公司獲批成功及時“清障”。

楊愛斌也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鵬揚基金獲批的一大原因是鵬揚基金承諾不再從事私募業務,並註銷其在基金業協會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彼時,鵬揚投資旗下自主發行的產品已經提前清算,未到期的私募產品則逐步轉換平移為鵬揚基金的專戶業務,並逐漸收縮這一業務規模。

公奔私的大佬為何紛紛往回走?

隨著近年來監管層對公募基金牌照的放開,大資管行業不僅有從未間斷的“公奔私”潮流,大型私募“私返公”的趨勢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據格上理財研究員楊曉晴向記者介紹,目前私募基金開展公募業務有3種模式。第一種是直接申請公募牌照,但這對私募機構的規模、人力、硬件等要求較高;第二種是私募機構作為股東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第三種是私募機構通過股權收購,成為現有公募基金的股東,這可以享受公募現成的團隊和渠道資源,但資金成本較高。

2015年3月,蔣錦誌掌舵的上海大型私募景林資產采用上述第三種方式入股長安基金,拉開了“私轉公”浪潮的序幕。同年4月和9月,楊愛斌聯手上海華石投資發起設立鵬揚基金,陳繼武聯手李琛以個人名義發起設立凱石基金。

2015年12月,知名私募大佬、規模最大的私募基金掌門人裘國根進軍公募,由上海重陽戰略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重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起設立重陽基金。2016年5月,上海百億級私募博道投資掌門人莫泰山同樣發起了設立公募的申請。2016年9月,另一家上海百億級私募朱雀投資也加入了申請公募基金的隊列。

如今,鵬揚基金和凱石基金已經成功“上岸”,而證監會最新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及審核情況公示》顯示,重陽投資、博道投資、朱雀投資等知名大型私募還奮戰在“圓夢”的路上。其中,重陽基金和博道基金已收到第一次反饋意見,朱雀基金處於受理補正狀態。

“隨著私募管理規模的擴張,部分管理人在策略、業績規模比上已經出現瓶頸。如果獲得公募牌照,那可以拓展自身的產品線,突破管理規模及運營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可以公開宣傳,這對於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進一步做大資產管理規模其實很重要。現在很多私募掛牌新三板成為公眾公司,一個目的也是為了提升知名度。”莊正向記者表示,私募做公募的案例會不斷湧現,其接觸到的不少規模大的業內同行也躍躍欲試。

無獨有偶,楊曉晴也認為,相比起私募基金,公募業務和產品線更加豐富多元、可以公開宣傳、覆蓋人群廣、容易擴大公司的品牌效應。“社保基金、養老金等長線資金,以及銀行委外資金也更傾向於選擇公募基金作為管理機構。在此背景下,有實力的私募機構申請公募牌照,也可以通過公募平臺引入長線資金。”

另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進軍公募的私募掌門人,多數都曾是“公轉私”的焦點人物。例如,陳繼武奔私成立凱石資本前在富國基金擔任副總經理、投資總監;楊愛斌奔私成立鵬揚投資前擔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總監;莫泰山曾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後離職加盟重陽投資、2013年離職創辦博道投資。

“這里面,我確實存在一些公募情結。我是做公募出身,公司其他幾個合夥人也在公募很多年,對於公募以前多年激勵機制不足、留不住人才、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有很深切的體會。”陳繼武向記者表示,凱石基金盡管是公募平臺,但卻力求於采用類私募的管理和激勵機制。股權架構方面,則會堅持自然人持股,主要的骨幹和管理層持股,公司股權將進一步分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33

太保10億“拿下”國聯安基金51%股權 “保險系”公募再添一軍

“大資管”混業背景下,"保險系”公募基金又將再添一員“大將”。

近日,太保資管宣布10億元“拿下”國聯安基金51%股權,這意味著“保險系”公募基金將再添一員。憑借保險資金運用的投資經驗以及保險機構的渠道和資本優勢,“保險系”公募規模發展迅速,已成為公募基金行業不容小覷的“後起之秀”。

保險進軍公募的三種形式

中國太保近日發布公告,旗下子公司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太保資產”)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舉牌受讓的方式收購國泰君安所持有的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在掛牌期間內只征集到一個符合條件的競買人,本次交易采用掛牌後協議轉讓方式,交易價格為掛牌底價10.45億元,太保資管近期將與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產權交易合同。這筆交易還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

據了解,國聯安基金成立於2003年4月,是中國第一家獲準籌建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目前,國聯安基金註冊資本1.5億元人民幣,國泰君安與德國安聯集團分別持有其51%和49%的股權。根據wind資訊顯示,截至5月2日,國聯安的基金管理規模為254.96億元,在所有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63位。

在這筆交易中,曾經出現過出價18億元的國盛金控旗下子公司國盛證券,但最終由於其持有江信基金30%股權並相對控股,即使在2月的股東大會已批準轉讓該部分股權以滿足《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中對於“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的要求,但國盛證券仍未能完全滿足國聯安基金《公司章程》關於“任何人,若出讓境內任一基金管理公司股權不滿三年,不得成為本公司股東”的規定,這家在出價上極具競爭力的買家因此退出該筆交易。

這意味著,“保險系”公募基金將再添一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6家已通過保監會及證監會審批的"保險系"公募基金。另外也有多家保險機構正在排隊等待公募基金牌照。保險機構對這張公募牌照可謂趨之若鶩。

從目前這6家的成立方式來看,保險機構進軍公募基金行業共分為3種形式。一種是新設公募基金公司形式,公募牌照放開後第一家出現的“保險系”公募基金公司中國人壽旗下國壽安保、華泰保險集團旗下華泰保興、以及首家由專業人士發起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泓德基金(曾在陽光保險、華泰資產任職的王德曉為第一大股東,持股26%;陽光保險持股25%)均屬於這種形式。

另一種則是直接收購其他公募基金公司,除了上述太保資管收購國聯安基金51%股份外,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旗下太平資產也收購了原中原英石基金於去年9月正式變身為太平基金。

而第三種則是由保險資管公司以事業部形式直接申請公募基金牌照。泰康資管及人保資管均通過這樣的形式來獲得公募基金牌照。

業內人士表示,成立基金公司和以事業部形式開展公募業務對保險公司來說各有利弊。事業部形式審批流程較快、審批要求相比成立基金公司要低,並且便於資源共享,但公司可能受到保監會和證監會的“多頭監管”,同時單獨發起設立基金公司,在股權激勵、運營效率、業務防火墻設置等方面也有一定優勢。

保險系公募發展迅速

從上述名單中可以看到,目前成功申請公募業務的均是規模不小的保險資管機構。大型保險資管公司體量已然不小,為何要花力氣進軍公募行業?

一名大型保險資管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投資者來說,所有公募基金都是保險資管公司的投資標的,因此保險資管比較了解各家基金。而相對公募基金註重相對收益而言,保險資管的投資風格是追求資產負債匹配,可能比較適合某些投資者。而一些保險資管機構在之前的業務中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第三方受托業務,也早已在企業年金投資領域與基金公司開始了正面“對決”。而對於保險資管來說,公募基金無疑是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是保險資管向“泛資管”轉型的重要一步。

從數據上來看,盡管保險系公募屬於整個市場的“後起之秀”,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保險資金運用的投資經驗及獨特的渠道資源優勢,保險系公募的發展勢頭強勁。

Wind資訊最新數據顯示,成立三年有余的國壽安保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905.45億元,在超過110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5;2015年2月成立的泓德基金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184.27億元,排名72名。而去年9月剛剛正式成立的太平基金盡管只發行了3只基金,但目前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發展至142.41億元”這句後半句改為“但目前的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從原中原英石的公募業務幾乎停滯迅速發展至142.41億元,排名77名。

對於保險機構進軍公募行業,市場上普遍的質疑是:保險系公募在大類資產配置和資產負債匹配方面有優勢,同時由於保險資金的性質使然,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是其強項,然而權益性資產投資則較傳統公募基金公司較弱。

對此,華泰保興表示,從保險資產與公募基金的數據對比來看,權益類投資並不是保險資金相對薄弱的環節。數據顯示,保險系公募基金總體規模約為14萬億元,權益類投資占比10%,規模達1.4萬億元。而事實上,公募基金的股票類投資市值占比為18%,規模也僅為1.6萬億元。對比絕對額來看,保險資產的權益類投資並不算少。

“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更多是服務於保險、養老金、企業年金等機構,保險系公募基金秉承保險系基因,也會更強調自上而下的行業及大類資產配置,投資資金對於相對收益與絕對收益的判斷與預期更為理性,投資選股的周期性更長。”

Wind數據顯示,股票型基金中,泓德基金旗下的泓德戰略轉型截至5月2日的基金凈值為1.16,在超過200多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70;國壽安保兩只基金則排名76及78。

國泰君安曾發布研究報告表示,國際資產管理巨頭不少出自保險系。保險系公司近年來在前十大資產管理公司中份額占據約20%,其中公募業務時國際保險資管巨頭的核心業務之一。根據其預計,2020年我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公募業務可占到10%以上的市場份額,保險資管的公募業務規模可達1.3萬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5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