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嘉能可隨時 ByeBye
1 :
GS(14)@2012-02-16 00:04:25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60&coln_id=15523464
如果嘉能可( 805)在成功合併 Xstrata後,部署從香港除牌,我不會覺得意外。
香港股市去年能夠連續第三年被譽為全球最大 IPO市場,全賴集資額達 100億美元的嘉能可。這些排名榜的計算方法, Double Count嘉能可的集資額,讓本來在該 IPO中僅擔當次要角色的香港,也能夠全數分享為嘉能可集資 100億美元的榮譽,成就了 IPO三連霸的美名。
可惜的是,嘉能可沒有為香港市場帶來與市值相符的成交量,其流動性之低,已迫使絕大部份機構投資者放棄在香港買賣嘉能可。可以預期,嘉能可用換股方式,合併主要在倫敦上市的 Xstrata之後,公司股份的買賣會更集中在倫敦進行,香港的交投變得更微不足道,更缺乏效率。
香港交投量僅及倫敦 2%
如果把嘉能可去年 5月上市至今接近 9個月的時間,以每隔 3個月取其 50天平均交投量作比較,可以發現香港和倫敦的成交量此消彼長。嘉能可初期在香港的每日成交股數,相當於倫敦的 8%,到了現在,這比率已大幅下跌。嘉能可過去 50個交易日在香港平均每天只有 19.5萬股交投,倫敦有 907萬股,香港僅是倫敦的 2%。
嘉能可過去 50天在香港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僅 1千萬港元,比起鄭裕彤的兩隻變身資源股蒙古能源( 276)和新時代能源( 166),還有所不如。嘉能可不少日子其實僅得百多萬至幾百萬元成交,近日因為併購消息而稍有起色的交投量,也只得兩日貨色,很快就打回原形。
投資者難忍流通性偏低
稍具規模的機構投資者,都難以容忍股份流動性偏低,原本在香港有貨在手的,都情願把股份調到倫敦交易。這形成了惡性循環,導致嘉能可在香港的交投越來越低。根據港交所披露的中央結算系統參與者總持股量,放在中央結算系統隨時可作買賣的嘉能可股份,由上市初期曾超過 1億股,降至現在僅得 6920萬股,減幅在 3成以上。
一向神秘和低調的嘉能可,去年願意上市,主要目的是為了收購 Xstrata。藉上市讓公司股份流通,並獲得市場估值,嘉能可才有以股換股、兼併 Xstrata的「貨幣」。
上市本來就是為了併購
在倫敦之外,增添香港 IPO部份,相信是要借助中國及亞洲資金的動力,盡量提升公司估值,可惜事與願違,亞洲投資者似乎對嘉能可的興趣不大。
外國企業在香港交投不振,通常與不為區內投資者熟悉,本地券商缺乏研究有關;嘉能可因為是兩地上市,更多了一個倫敦交易所與港交所兩個平台互相競爭的因素。在香港及亞洲多國屬於家喻戶曉名字的渣打( 2888),也要花 5、 6年時間,才能夠慢慢建立起亞洲投資者基礎,改善了在香港股市的流動性。
嘉能可未必有渣打當年那份耐性。而且一旦與 Xstrata合併成事, Xstrata原有股東將會獲得嘉能可大量新股,他們順理成章繼續在倫敦交易所買賣這些股份,香港的成交量恐怕會進一步萎縮。到時候由於上市目的已達,嘉能可也許已沒有需要保留香港上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