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業之變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1334&time=2011-03-26&cl=115&page=all

發展中小企業金融、主張資產證券化、加快國際化進程,是工行應對發展方式轉變的三大戰略

楊凱生

 

  前不久,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第十二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綱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貫穿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方 方面面。實現中國銀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要在順應和支持整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加快自身發展方式的轉變。

資產結構轉型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銀行只有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主動調整優化資產結構,才能真正提高可持續的競爭發展能 力。這涉及銀行貸款的客戶結構、行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全面調整。

  過去,我們總習慣地認為大企業、大項目風險小,而中小企業管理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而對發展中小企業信貸總存有一些顧慮。這導致了銀行信 貸結構貸大、貸長、貸集中的傾向日趨明顯。這除了可能使一些銀行積累系統性風險,還應該看到,隨著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發展,大客戶、大項目通過資本市 場獲取融資的能力和對信貸資金的議價能力將越來越強,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的信貸和收益結構將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後的金融監管改革,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監管標準,而大企業、大項目信貸增長會帶來資本佔用水平的提高。大企 業、大項目貸款與小企業貸款相比,固然違約率比較低,但由於大企業、大項目貸款中採用信用放款方式的佔較大比例,而按新的監管規則的規定,認為這些貸款風 險緩釋能力低,一旦違約後損失率較大。加上大企業貸款期限一般較長、與國民經濟關聯度又比較高,因此造成按新的監管規則測算時,同樣大小金額的貸款,大企 業貸款的資本佔用最高,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最大。綜合算下來,小企業貸款的資本佔用不足大企業的二分之一。

  近些年來,工行把中小企業金融作為一項戰略性業務來發展,成立了小企業專營機構,建立了專職化客戶經理隊伍,制定了獨立的信貸政策和制度,創新 了融資產品體系和服務模式,促進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快速發展。到2010年末,工行中小企業貸款餘額達3萬億元,約佔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半。尤其是小企業貸款 2005年以來的年均增幅高達40%,遠遠超過同期工行貸款的平均增幅。同時,小企業貸款不良率僅為0.82%,貸款質量優於貸款整體水平。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舉措。我們將繼續創新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融資工具和服務模式,推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加快發展, 進一步形成結構優、風險低、效益高、資本佔用小的信貸業務發展格局。同時,通過積極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擴大社會就業和增強經濟活力。

資產持有方式轉型

  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十二五」時期中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這必將為銀行發展 方式的轉變創造有利的市場條件,特別是為銀行轉變資產持有方式打開一條新的通道。

  長期以來,中國間接融資比例偏大,實體經濟運行對銀行貸款的依存度過高,中國銀行業的資產經營模式特別是信貸資產經營模式是以持有到期為主,缺 乏信貸資產的交易市場,這就使得銀行的資產規模不斷擴張,資本佔用不斷增加。這種以資本佔用水平不斷增高的經營模式在新的金融監管環境下,隨著對銀行資本 充足率要求的不斷提升,已難以為繼。資產證券化是連結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是增加銀行信貸資產流動性的重要途徑。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有利於銀 行加快從貸款持有到期向貸款流量管理的轉變,探索出一條銀行總資產規模不無限擴大,資本佔用不無限增加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中國的商業銀行早在2005年就開始了資產證券化試點,工行於2007年就首次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邁出了銀行資產證券化的 重要一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各界對於資產證券化帶來風險的擔憂增多了。我們應該全面吸取金融危機的教訓,不搞脫離實體經濟需要和金融監管條 件的所謂金融創新,但同時也要深刻認識中國銀行業金融創新仍滯後於經濟發展需要。通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來推動傳統銀行資產經營模式的 轉變,有利於分散銀行系統性風險;有利於降低銀行資本佔用;有利於增強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利於增加投資工具,滿足投資需求。這是一件可以一舉 多得的事情。

  對於資產證券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問題,我認為,只要把握好兩條原則,風險是可控的。那就是既要有助於銀行資產規模的瘦身,又不至於增加全社會的金 融風險;既要堅持各類證券投資者風險自擔的市場化規則,又要防止銀行由於貸款可轉讓而孳生放鬆貸款審查管理的道德風險。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適合中國金融 發展水平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及其制度框架,貸款證券化產品的結構應該簡單明了,層級單一,力求做到證券化產品不會放大風險、放大損失。同時要相應調整信貸資 產證券化的會計政策,建立合理的風險隔離機制。

資產區域佈局轉型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充分發揮中國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是「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 國家已正式出台區域發展戰略規劃20多個,相信今後還會有一些區域規劃陸續出台。銀行只有形成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業務格局,形成適應各地金融資源 稟賦和產業結構特點的資產佈局,才能在最具活力的經濟領域和最具潛力的區域市場中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工行及時跟進國家區域發展規劃佈局,實施了分區域的發展規劃和一系列差異化的區域政策,促進了區域分支機構實現特色經營和發展。下一 步,我們還將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進一步完善區域發展規劃和信貸政策,加快形成與區域發展定位、經濟資源分佈、產業結構特點和區域 信用狀況相契合的信貸資產佈局,努力提升經營發展的協調性。

  同時,應該看到,儘管金融危機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格局帶來了不小的衝擊,但全球化的趨勢難以逆轉。作為一家大銀行,資產佈局和金融服務也要著眼 全球。目前,中國銀行業絕大部分資產在國內,業務收入也主要來自於國內,國際化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加快提升全球化資產配置能力和服務能力,是中國銀行業 適應中國產業資本全球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更好地服務「走出去」企業的戰略選擇;是分享世界不同市場發展機遇的戰略選擇;也是避免地區性經濟波動風險的 戰略選擇。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工行抓住金融危機發生後的有利窗口期,加快了全球服務網絡建設步伐,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跨越亞、非、歐、美、澳五大洲的全球 服務網絡。在完善全球網絡佈局的同時,工行積極構建境內外一體化的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快境內重點產品線在境外的延伸推廣,基本建成了一個全球一體化的 信息科技平台,使全球服務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目前,工行正在根據「十二五」規劃中關於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部署,進一步加快建設成為一個國際化的 銀行。

  作者為中國工商銀行行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4

藥店聯盟之變:「真金白銀」入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7/0MMDAwMDIzMTA0Mw.html

隨著醫改的深入,零售藥店行業寒意漸濃,抱團也比之前抱的更緊了。

4月3日,江蘇藥店聯盟理事長楊一峰表示:「江蘇聯盟正籌劃一些實體的聯合,而不僅僅是聯合採購。初步計劃是每個股東出一到兩個店舖,掛聯盟的牌子。」

江蘇聯盟是目前全國九個省級藥店聯盟之一,佔有江蘇10%的零售市場。同很多省份一樣,中小型藥店是聯盟的主體,大型連鎖藥店並不熱衷這種聯盟形式。

不過,4月2日的採購會上,江蘇省內知名連鎖藥店幾乎悉數到場。雷允上、同濟堂、先聲等藥店雖然不是聯盟成員,但由於哈藥六廠、同仁堂、湯臣倍健等企業的參與,令這些區域龍頭也不得不側目。

2010年湧現的各省藥店聯盟正逐步開始實體化運作,「覺醒」的小藥店將挑戰大型連鎖藥店市場地位。

聯盟亂局

改變利潤率偏低的局面,是各省藥店聯盟成立初衷。江蘇艾蘭得營養品公司市場總監倪磊介紹:「維持基本運作,一個藥店的平均毛利率必須在35%左右。逼迫藥店去銷售高毛利品種。」

對藥企來說,由於國內80%的藥品銷售額來自醫院渠道,因此除了老百姓、海王星辰等大型連鎖藥店外,中小藥店幾乎沒有話語權。銷售知名品牌藥品過程中,由於利潤空間不足,藥店自然而然轉向低質產品,追逐利潤。

但在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的過程中,大量基礎用藥需求被基層醫療機構取代了藥店的地位。基本藥物涉及2000多個品規,目前只在醫療機構提供,藥店無法以同樣的低價拿到貨源。缺乏優質而又廉價的貨源,眾多藥店面臨市場流失的風險。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表示:「中國目前有28萬家藥店,其中三分之二為分散的業態,醫改中又很少談到藥店的話題。致使藥店與萬億醫改大蛋糕失之交臂。」根據醫改方案,2009年到2011年全國財政對醫改新增投入達11342億元。

藥店聯合看起來是必然趨勢,不過在操作中,各種聯盟沒能取得成功。

2010年初成立的山東藥店聯盟就採取了聯合採購方式,目的是拿到最低折扣。但由於聯盟由不同利益主體構成,多元化的利益訴求使得具體項目執行起來十分困難。「盟而不聯」的問題出現在浙江、河北等地聯盟。

還 有一些藥店聯盟,實際成為各中小藥店之上的總批發商,由一兩家大企業從中賺取中間差價。這部分利潤率可能高達40%以上,聯盟形同虛設。哈藥六廠OTC事 業部總監許永海表示:「我基本上參與過所有省級藥店聯盟的採購,幾乎都沒有成體系的組織。只是中小藥店受利益驅動捏合到一起,管理非常混亂。」不過江蘇聯 盟讓許永海看到希望。作為此次採購會的最大贏家,哈藥六廠現場銷售302萬元。「這也就是一般連鎖藥店客戶一兩個月的採購量,但是在勢力偏弱的華東能有這 樣的成績,還算滿意。」

哈藥的參與顯然帶動了其他藥企,強生等外資企業也明確表示將參與下一輪江蘇聯盟的集中採購。聯盟秘書長李德宏表示:「我們希望大型企業回歸,開始重視藥店這一市場。」

資本難題

雖然在眾多藥企看來,江蘇聯盟優於其他省份,但還是不能與其他大規模銷售渠道抗衡。

倪磊表示:「我們不排斥聯盟,但也不會積極參與,犧牲自己的利益。」國家對藥店政策的不明朗是他不看好聯盟的原因,「電子監管碼、處方控制等因素限制著國內藥店的發展。」

國 家藥監局力推的電子監管碼要求在藥品的最小包裝上附上藥品的電子信息,目前基本藥物全面使用。但給生產企業帶來大量投入的同時,零售終端的數據卻無法反 饋,導致這一政策無法落實。不過,未來藥監局一旦要求藥店也反饋銷售信息,勢必增加藥店的投入,進一步蠶食藥店利潤空間。

許永海也認為,聯盟規模過小令大型企業不願參與,「前兩年哈藥六廠主要靠廣告投放,今年才開始終端推進。中小藥店正是我們要主攻的市場,前兩年合作的並不多。」

參與率過低始終困擾各省的聯盟。楊一峰坦言:「我們還不足夠撼動江蘇市場,擴大股東規模還是重要工作。」

江蘇藥店聯盟目前擁有9個股東企業,計劃擴張到18個股東,由每家股東企業投資一定數額成立實體公司,並且拿出一家藥店作為聯盟的產業,以此綁定股東企業,進而引進風險投資。在五年內,聯盟計劃將旗下門店統一品牌。

全國工商聯醫藥商會連鎖藥店委員會主任徐郁平表示:「僅有採購商品功能,聯盟可能會走入死胡同。這種以資本關係約束責權的形式剛剛起步,發展壯大之後,股權分配、人員安置、內外整合許多問題會相繼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8

福臨門之變(下集)

2013-09-05  NM  
 

 

「富豪飯堂」福臨門爭產風波,糾纏多年。去年底,五哥徐沛均高價奪得港九福臨門,首戰敗陣的七哥徐維均,近日高調在灣仔另立門戶,新店取名「家全七福」,下週四正式開業。表面上各有各做,但對陣味濃,更盛傳七哥為啖氣,高薪從福臨門搶人,洗碗兩萬、收銀三萬。搶客戰未開波,新一輪官司已一觸即發。先是七哥為接管一事再入稟,另一邊廂,五哥亦欲收回海外福臨門。兩兄弟,舊恨新仇,傷疤無法癒合。「家全七福」剛好在中秋前夕開張,七哥嗤之以鼻:「團圓嚟做咩?」

「家全七福」位於灣仔杜老誌道的群策大廈,食物款式與同處一區的福臨門無異,連價錢都接近,擺明車馬打對台。七哥官腔回應:「有競爭才有進步,各有各做。」不過,單看店名,已有「挑機」味道。「家全七福」以嫡系正統自居,除包含創辦人﹑父親徐福全的名字,還諧音「傳七」,以此強調排行第七﹑自小跟父親學廚的徐維均,才是家業的傳承者。

強調歷史傳承,但「福臨門」這三隻字,卻是禁忌。新店公關新聞稿內,以「高級粵菜食府」代之,訪問期間,七哥亦只說「以前嗰間」﹕「香港八成人都知(福臨門)我有份啦,講出嚟費事話我沾染佢。」提到餐廳拱門裝飾與福臨門的圓形招牌相似,他反駁:「拱門香港周圍都有。」但習慣,有時改不了。從福臨門跳槽過來的樓面副經理,介紹菜式時,說漏口﹕「幾十年福臨門……」馬上收口,但已落得滿臉尷尬。若無芥蒂,何須忌諱。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世人兩兄弟,五哥管樓面及掌數,七哥統領廚房,何以弄至如斯田地,七哥感慨:「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廿年前已經想分家,只係羅安(九龍福臨門總廚兼股東)㩒住。」何故起爭執,他不願多談,只說:「幾十年都有拗撬,次次都係我拗贏。佢被啲伙記蒙蔽。佢做會計咁巴閉,但真係『做』係我哋做,做完佢先有得計o架,但錢就一樣咁分。」兩兄弟原本各持有福臨門四成半股權,其餘一成由其他同父異母的姊妹持有。○九年不和升級,五哥控告七哥誹謗,指七哥誣衊他刪改遺囑。翌年雙方皆入稟要求收購對方股份,最終聽從法官勸告,改為互相競投對方股份,價高者得。兄弟早已發達,各手持兩億物業,但福臨門年賺四千萬,兩個鋪位共值六億,要「食起」對方股份亦不易。當時,二人協議只憑自己財力競投。有指糖王郭鶴年為七哥撐腰,他即擰頭﹕「佢無幫手,求人借錢好慘,爭人錢會頭耷耷,最緊要有骨氣。」他回憶,投標當日,二人各自在獨立房間內,將價錢寫在紙上,逐口叫價。「我計過條數,唔夠錢,人哋有外援,點同啫!」

我收到錢,向前看

最終,五哥一方靠兒子徐德強,找來外援華人飲食集團(8272)幫拖,盛傳收購價達八億元。七哥指對方違反「唔搵外人」的協議。為何不上訴?他不以為然道﹕「我收到錢,向前看,唔係輸,唔係贏。唔通好似鏞記上訴又上訴?幾時先甩到身?」而誹謗一案,亦隨着七哥撰寫一封私人道歉信而告終。新店投資二千多萬,上下共三層,月租五十萬,每月單是成本要五百萬。七哥持有八成股份,內地明星趙薇牽頭的公司持股一成半。消息人士指,背後的投資者除了其丈夫黃有龍,還有背景神秘、有「喬老爺」之稱的喬華,以及喬華妻子、以主唱《我的1997》聞名的內地歌手艾敬。七哥笑着反駁:「唔係咩大水喉,我好等錢使咩?只係去大陸開分店,佢哋幫到手。」現在,上海浦西分店已在籌備階段。另外,熟客仔「股聖」莫應基的兒子莫慶雄醫生,亦有百分之五股份。合作不怕又撞板?七哥坦承﹕「怕!兄弟都咁麻煩,何況外人?不過細細哋,佢哋盛情支持,十個percent玩吓唔係問題。」

老闆鬧伙記,天經地義

十四歲入福臨門打工,六十五歲的七哥常掛嘴邊的是:「我對住佢(福臨門)五十年,仲多過我老豆,最有感情仲唔係我?」落敗離場,他直認「唔開心」﹕「希望開番一間,有地方落腳,唔係約人食飯都唔知去邊。佢(福臨門)唔歡迎我,我亦唔會返去,費事以為我帶啲客過嚟咪仲慘。」不過,盛傳他為啖氣,三月開始從福臨門高薪挖角,洗碗人工高達兩萬,收銀有三萬,更開出半年有薪假期,及請員工到日本旅行等福利。七哥聽後即笑道﹕「咁誇張?佢哋咁咪好肥,笑到牙都甩?升職當然有加人工,但你估我唔使計數咩,收到幾億就係好多錢?」他表示,有三名廚房員工及樓面部分職員從福臨門過檔。有指七哥性格火爆,十足十花名「鬧鬼福」的父親,他曾拋出「老闆鬧伙記天經地義」的金句,昔日大廚陳祐良及樓面經理陳錦年被他鬧走,連客人也不能倖免。「鬧,係袋錢入你袋,你先有機會升職。(我)說話,(客人)聽到唔高興,可能有誤會,但都要維護伙記嘅尊嚴。」他沉默數秒,再說:「都要睇吓伙記鍾意邊個老闆,要挖都挖唔到。總之,曹操也有知心友,關公亦有對頭人。」

用財技,蛇吞象呀

七哥對五哥兒子、現已掌舵福臨門的徐德強,不滿更是完全浮面。「佢(徐德強)搞上市公司咁多年,隻2324(上市公司德華中泰,現為首都創投)有無賺過錢?問吓David Webb囉!」七哥勞氣說。○九年,徐德強在德泰中華任職執董時,被指以虛假交易推高股價,結果被罰款百多萬,及禁止出任上市公司董事或管理層兩年,據了解,徐德強正排期上訴。在競投福臨門股權一役,徐德強將福臨門逾四成股權,以兩億元可換股債券,「即入」創業板上市公司華人飲食集團。「又話自己點叻,老豆都被佢瞞騙,仲搞埋財技,用十幾釐息借錢引入外援,蛇吞象呀!」七哥再嘆口氣說:「唉,早分好過遲分,(免得)下一代仔女仲慘。」七哥又回憶起,○四年郭鶴年邀請他合作在國內的香格里拉酒店開設福臨門,七哥曾提出將內地一成股權交給徐德強,方便將來接手管理。「點知佢話:『七叔,我要五成一。』最終我分咗一成俾佢,仲話想話事,但等極佢都唔返嚟幫手,(做人)唔好下巴輕輕啦。」七哥不屑道。官司過後,七哥已購回徐德強手上的一成股權。

改名無限期

接近五哥的消息指,這兩家人就接管福臨門的手續,再次對簿公堂。「七哥話五哥無喺董事會議通告上,交代清楚接管細節。咁小事,佢都要入稟打官司,好似仲未放得低。」消息人士說。對此,七哥只說是按律師指示,做足手續,但訴訟屬內庭聆訴,不便透露詳情。而七哥私人持有的四間日本福臨門,以及與郭鶴年合作、在內地香格里拉的三間福臨門,按雙方協議要改名,但由於無設期限,七哥遲遲未見行動。該消息人士透露:「五哥有興趣打入大陸市場,攞番嗰三間嚟做,而餐廳嘅事郭鶴年交晒俾嘉里建設主席黃小抗去搞,七哥一早埋咗佢堆。」另一邊廂,七哥淡定回應:「改名無限期,但要先喺香港搞好家全七福個名。佢要返大陸開,咁就寫信俾香格里拉,想點就寫信過嚟俾我啦!」對於七哥的指控,五哥兒子徐德強回應:「我哋無違反任何和解協定,我唔明點解七叔話我哋引入外援、玩財技,當初佢去日本開餐廳,都將一半股份俾咗日本人。」至於早年合作開內地福臨門一事,他感慨道:「當日我只係話,要攞幾多股份都無所謂,只係希望七叔退休後,就俾我做番大股東。因為無可能我做咗嘢,佢將股份交俾其他人。無論福臨門定係家全七福,都係爺爺傳落嚟,希望大家都做好啦!」

依家仲係一家人咩

家全七福試業,不少昔日熟客已率先捧場試食,包括郭鶴年一家。下週四開張,日子乃堪輿名家蔡伯勵所擇。開張之日離中秋僅一星期,一家人還有沒有團圓的機會?七哥輕蔑地說:「團圓嚟做咩?依家仲係一家人咩?你引入外人,呢間酒家唔係姓徐喇!」但家全七福亦有外姓人,他激動反駁﹕「新嘅唔好講,呢一間唔係老豆傳落嚟,無咗『一定要係屋企』嘅包袱。但係你嗰間口口聲聲話係徐福全傳落嚟,你話依家姓咩?你叫佢因住,睇吓對唔對得住祖先!」店名為「家全」,實不全。月有圓缺,人有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故事結尾如七哥所講般﹕「恩怨情仇,講多無謂;各有各做,向前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59

華潤置地利潤率之變

http://www.eeo.com.cn/2013/0906/249415.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郭海飛 近日,華潤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潤置地」,01109.HK)發佈的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約44億港元,淨利潤率由46.1%下降為27.8%,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到31.4%。

利潤率大幅下降,成為華潤置地6月17日新任的董事長吳向東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吳向東現年45歲,持有清華大學建築管理學和工程力學雙學位,1993年加入華潤集團,曾任華潤物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加入華潤置地,2009年6月便升任華潤置地CEO。

華潤置地利潤率的下滑,早在三年多前便埋下隱患,面對2010年4月出台的房地產調控,華潤置地開始了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佈局的步伐。

雖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城市,但這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利潤,而兩三年前拿下的大批三四線城市項目,正在大幅進入結算期,嚴重影響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調控下搶佔三四線城市

面對2009年下半年房價的瘋狂上漲,步入2010年,國務院連出「國十一條」、新「國十條」兩記重拳,通過限購、限貸等一系列政策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新一輪調控。

在一二線城市嚴格限購限貸、市場前景暗淡的背景下,華潤置地從2010年開始大幅佈局二三線城市。

華潤置地2010年年報顯示,2010年其斥資190億元人民幣,增加了66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使其戰略佈局從2009年的22個城市拓展到2010年的31個,新進入揚州、唐山、長春、萬寧、徐州、南昌、泰州、哈爾濱、淄博9個二三線城市。

隨著調控的逐步深入,華潤置地也加快了進入三四線城市的步伐。財報顯示,2011年,華潤置地耗資195億元人民幣,新增94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新進入南京、常州、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贛州、日照8個城市,其中僅有南京一個城市是二線城市,其戰略佈局也由2010年的31個城市增加到39個。

截至2012年3月7日,其土地儲備規劃建築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但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土地儲備約200萬平方米,佔比僅約為1/15,而綿陽、常州、南通、徐州、鞍山、萬寧、泰州、淄博、鹽城、惠州、威海、秦皇島、唐山、贛州和日照等十幾個三四線城市,土地儲備達1000萬平方米以上,佔比超過1/3。

然而,三四線城市並沒有為華潤置地貢獻過多的業績。華潤置地2012年年報顯示,2012年其住宅開發業務共實現385億港元的營業額,而綿陽、常州、南通、揚州和廈門等三四線城市,僅貢獻了不到4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僅約1/10,其餘均為一二線城市所得,其中僅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一線城市,就貢獻了超過100億港元的營業額,佔比超過26%。

「兩年前,我們開始快速地佈局三四線城市,比如淄博、贛州、唐山、秦皇島等,後來發現情況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麼樂觀,依然是一二線城市貢獻了更大的銷售額和利潤。我們可能走得快了一點,城鎮化風潮還沒有完全形成。」華潤置地品牌總監、華潤置地北京公司總經理蔣智生今年初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時稱。

財報顯示,華潤置地的毛利率也由2011年的39.5%下降為2012年底的36.9%,這也是華潤置地自2007年上市後,住宅開發業務毛利率首次出現下降,此前其毛利率由2006年的23.8%一直升到2011年的39.5%。

「我們在唐山、秦皇島等城市的銷量上來了,但價格沒怎麼漲。」蔣智生解釋。華潤置地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底,其唐山橡樹灣項目共實現17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012年實現9.4萬平方米銷售面積,但是銷售均價卻由2011年的人民幣10736元/平方米下降為2012年的8547元/平方米,降幅約2000元。

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

2012年下半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回暖,華潤置地也像其他大型開發商一樣,重新搶佔一二線市場。

華潤置地財報顯示,2012年其共斥資93億元人民幣,新增490萬平方米土儲,其中新進入的西安、溫州、南寧三個城市土地儲備達到160多萬平方米;截至8月18日,今年其又耗資204億元人民幣,新增400萬平方米土地,新進入廣州、煙台和太原3個一二線城市,其中還包括以109億元人民幣拿下的深圳前海地王項目。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將資源重新向一二線城市傾斜。」蔣智生稱。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雖然華潤置地的土地儲備可規劃建築面積總量與2012年3月初的3000萬平方米持平,但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個大區從2012年3月初的200萬平方米淨增520萬平方米,到目前的720萬平方米。

「但是一個項目從拿地到實現營業結算,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在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最少需要兩年時間。」同策房產諮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因此,華潤置地於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在一二線城市拿下的大批項目,並不能在短期內為其貢獻營業額和利潤,而其兩三年前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大量項目,正在步入結算期。

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華潤置地共實現營業額158億港元,其中住宅開發業務實現126億港元,但是其毛利潤率卻由去年同期的47.6%下降為31.4%。

「主要是由於2010年和2011年,在三四線城市拿下的項目現在進入結算期,而價格和利潤率都沒有一二線城市的項目高。」蔣智生稱,「三四線城市價格漲幅不明顯,銷售量提升也不大,與一二線城市有一個比較大的反差。」

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北京和上海兩大一線城市大區,僅貢獻了36億港元的營業額,在126億港元的總營業額中佔比不到三成,而包括綿陽在內的成都大區卻貢獻了近50億港元的營業額。同時包括常州、南通、鞍山、唐山、徐州、萬寧、泰州、淄博、鹽城、威海、秦皇島、贛州和日照等在內的十幾個三四線城市,2012年已經實現100多億港元的簽約銷售額,隨著在今年上半年部分實現結算,進一步拖累了華潤置地的利潤率。

「比如北京、天津和秦皇島分別為一二三線城市,北京是價格漲得很猛,銷售量也一直恢復得很迅速,但是天津價格漲幅就沒有北京明顯,量當然也很大,到了秦皇島銷售量漲幅就只有一點,價格基本比較平。」蔣智生介紹。

利潤率下滑的另一個原因是,2012年初,在二三線城市手持超過2800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華潤置地,進行了產品戰略調整。「本集團針對首置和首改的剛性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持續推出中小戶型產品,全年144平方米以下戶型成交佔比超過85%。」時任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的王印在2012年度主席報告中稱,同時加快周轉,2012年共有8個項目實現拿地到開盤週期控制在12個月內。

「面對行業調控,本集團住宅產品繼續聚焦首次置業和首次改善類需求,提供中小戶型產品。」華潤置地新任董事會主席吳向東在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中稱,「本集團可結算、可銷售的資源將分佈在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項目數量上,且更大比例地來源於剛性需求佔主導的二線、三線城市。」

而這或將進一步拖累華潤置地的利潤率,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2013年全年毛利率難有提高,「管理層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由於2011-2012年降價週期中銷售的項目,從今年開始大量進入結算通道,而全年入賬的全新項目亦增加到三分之一,因此下半年毛利仍將維持在上半年的30%附近。」

利潤率下滑是行業趨勢

利潤率下滑的,並不只有華潤置地一家。萬科2013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其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為23.8%,較2012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保利地產今年上半年的房地產業務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7.51%下降為30.91%,而以高利潤著稱的中海地產,2013年上半年的毛利潤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1%下降為36%。

「長期來看,行業進入下半場之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存在的。」萬科總裁郁亮曾對媒體表示。「隨著調控的深入和競爭的加劇,整個房地產行業確實出現利潤率下滑的趨勢,以前行業的平均毛利潤率大多在40%以上,現在大致在36%-37%的水平,淨利潤率維持在14%-15%的水平。」張宏偉稱。

但與上述品牌房企相比,華潤置地的利潤率下滑幅度卻是最大的,16.2%的下滑幅度是萬科的6倍、中海地產的3倍多、保利地產的2.45倍。申銀萬國預計,華潤置地的利潤率明年開始將會有小幅回升,「但更顯著的回升則要等到2015年」。

「我相信,城鎮化的發展,一二線城市還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市場需求量還會有巨大的釋放。隨著一二線城市項目的入市結算,我相信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利潤率就上來了。」蔣智生稱。

「雖然利潤率有所下降,但並不意味著利潤的下滑,隨著住宅產業化和開發週期的加快,房產商的規模逐漸擴大,利潤也將逐步提高。」張宏偉表示。華潤置地2013年中期業績報告也顯示,截至8月18日,其已經鎖定2013年住宅結算額506億元人民幣,已較2012年全年的住宅實際結算營業額高出約62.6%。

「我們保守預測華潤置地今年合約銷售將增兩成至620億,明後兩年仍將保持20%以上的增速,推動2015年突破1000億人民幣。」申銀萬國如此預測華潤置地的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73

中國之變: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 作者:格隆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7&extra=page%3D1
2014年仍未結束,但注定會成為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貫穿全年的是兩個字:變化!

副部級以下幹部取消配車、國企混合所有制試點、反腐、打老虎、稅制(增值稅、消費稅)改革、戶籍放開、十月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這一兩年,中國發生了很多事。很多我們習以為常,覺得難以改變的事,很多我們認為難以解決的痼疾,很多我們抱有期望但卻困難重重的改革,都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近乎翻天覆地的變化。

見微識著,一葉知秋。

格隆相信很多資本市場的人都明確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並在積極思考這些意味著什麼。格隆完全從經濟和投資角度來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願望:19世紀初,中國GDP曾經佔到全球GDP的三分之一。今天的中國已經比較強大,但遠沒有達到我們祖先曾經達到的輝煌。我們站在一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關口,中國走在一個再次強大的正確道路上,但道阻且長。如果我們眾志成城,能順利克服路上的主要困難,中國必然強大,我們多數人期望的大牛市也會順理成章到來。

先以事件為例,說說已經在發生的。

1、寧可容忍經濟下台階、再下台階,也要完成經濟塑形

對於大多數習慣了過去30年中國GDP接近兩位數增長的人,哪怕兩年前都不會想到中國經濟增速會放緩到7%,未來可能更低的一個水平——但為了一個更健康、更長遠、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短期刮骨療傷,以局部刺激、局部加速代替大水漫灌,犧牲經濟增速而換來更健康和匹配的身材比例(也即所謂的調結構)——這對這屆政府而言,俗謂「李克強難題」;對我們投資大眾而言,則必須學會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面對局部性、結構性、槓桿性的行情與機會。
今天中國經濟用高層額話來說就是「三期疊加」,亦即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所謂「李克強難題」,是指面對三期疊加時中國經濟下行及可能帶來的社會風險,高層不可能完全放棄經濟刺激措施,即不可能不出手;但鑑於過去幾年大規模刺激所帶來的後遺症,又不可能出重手,更不能導致2009年以後資產價格上升和國進民退等一系列惡果的出現。不能不出手,又不能出重手,這將是一場需要足夠耐心、細心、決心和高超技術的綜合外科手術。無論主刀醫生的水平如何,我們至少看到了主刀醫生的決心:哪怕經濟短期再下台階,也必須刮骨療傷,放棄過往依賴高投資+低人工成本+低廉資源的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

很多朋友問格隆:經濟增速快一點,有什麼不好,幹嘛要控制速度?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整個經濟體系如同一駕馬車,車輪、軲轆、軸、螺栓等等共同支撐的速度會有一個上限,超越了,可能整個馬車就散架了。

2、大力壓縮行政開支與執政成本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副部級以下幹部取消配車。

公車改革是一個多少年也推不動的難題,但在本屆政府說推出就推出了。這是一件看似不大也不小的事情:表面看似乎只是砍削與壓縮公務員福利的「民心工程」,但實際是一個政府主動積極尋找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規模匹配問題。這個事情如果能夠以點帶面全面推行,將極大減少攤壓在實體經濟上的行政成本,令整個社會財富增速加快。

中國擁有龐大的公務員數量,也是整個社會詬病的議題之一。各國對公務員定義不同,公務員涵蓋的範圍也不同。財政供養人員可視為最廣泛意義上的公務員。財政供養人員佔總人口的比例(俗謂官民比),美國是112;法國112;日本123;英國124;中國126。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為:美國2.31人/百萬美元GDP;法國3.46人/百萬美元GDP;日本1.39人/百萬美元GDP;英國1.59人/百萬美元GDP;中國39人/百萬美元GDP很明顯,從經濟視角考察,英國公務員效率最高,其次是日本,再次是美國和法國,中國公務員效率最低。從公務員與GDP的比例來說,不論統計口徑如何變換,我國公務員的數量都太多了。每個國家的政府公務員數量總要有個適度的規模,這一規模既能夠保證政府有效處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需要,同時亦能夠避免規模膨脹而導致的行政成本過度提高。公車改革這塊硬骨頭的啃下,意味著政府在嚴肅認真直面和動自己的奶酪:堅決壓縮和砍削執政成本!未來政府行政開支佔經濟比重將會持續下降——從投資角度而言,這部分下降的成本,將直接提高整個社會的毛利率與淨利率,如果我們把中國視作一個公司的話。
3、延續人口紅利——戶籍放開

中國過往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如果只允許說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人口紅利的釋放。人口紅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有效解釋經濟增長的最核心因素。從經濟學角度看,解釋經濟增長的變量很多,包括資本投入、勞動投入、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等諸多變量,但歸根結底都與人口因素相關。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不外乎是用暴力掠奪了其他國的人口紅利為己所用,而中國的人口紅利則是通過低工資、低保障的合法途徑實現對本國勞動力的苛待與利用。但目前這個紅利在消失,原因是兩點:一是人口結構變化,另一個就是戶籍制度對勞動力的綁定。


人口結構變化容易理解。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當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8.87%。而按照慣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的人口結構即可稱作老齡化社會。聯合國預測,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020年將提高到13.6% 2050年則高達30.8%。換句話說,中國內地人口結構已出現重大轉變:三十年來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市場消失,迎來經濟學上的「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Point)。中國人口撫養比預計在2015年停止下降,也就意味著2015年前後中國勞動適齡人口停止增長,也就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未富先老」。

但這並不是說我國的人口紅利就真消失了:人口紅利,一取決於勞動適齡人口的增長,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勞動力在高效率領域(典型就是離開鄉村進城務工)盤桓的時間,這個時間由勞動力在農村與城鎮這兩個不同領域的投入產出比決定——由於戶籍對勞動力所享受的醫療、教育等附加權力的人為剝離,導致在城鎮生活水平上升到一定臨界點後,勞動力會自動減少或放棄在城鎮的盤桓時間。

最新的戶籍制度意味著在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格隆的結論是:這將有效延長中國人口紅利的有效期,從而確保中國經濟只是下一個台階,而不是跌倒!

4、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與試點
中國從來都不缺創造財富的能力,缺的只是機制。這句話放在中國國企身上是最貼切不過了。在中國,國企從來是能最便捷最優先享用和佔有社會資源的一個群體,無論是人才資源、材料資源、市場資源、信貸資源,還是其他。但整個國企的低效也有目共睹——做投資的都知道,機會任何一個領域,國企的毛利水平都會比民企差一大截。但如果現在有一項改革會讓國企不僅具有各項政策資源優勢,同時還能把資源優勢發揮到與民企一個水平,那對企業盈利能力的釋放會是一個什麼效果?


所有制改革在中國是個非常敏感的詞彙,過往不要說做改革嘗試了,提都是問題。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意味著什麼:在格隆看開,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其意義也許不亞於「計劃經濟」向「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過渡這個命題,而後者對中國經濟帶來了多大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所有人都有切身體會。


混合所有制將會把佔中國最大比例的經濟資源的生產力釋放出來:這對中國經濟是福音,對資本市場投資者,則是巨大的投資機會,無論怎麼重視都不過分!相關試點整體上市的國企(中信泰富與光大控股在香港的表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解釋這個現象)、大國企在資本市場的子公司等,都是必須重視的研究對象。下期「港股那點事」將推出格隆彙整理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機會分析」,敬請關注)

5、反腐與打老虎

這是2014年大傢伙最紅火的關注話題,但卻是格隆最不那麼看重的變化:個案式的反腐,匡扶正氣,振奮人心,也毫無疑問會減少經濟體系運行的摩擦成本與社會財富外溢,但對解決深層次問題(諸如如何約束和限制行政權力對經濟體系規則的衝擊乃至破壞等)的效果仍需觀察,甚至會令人想當然想到:吏治的一時清廉,會否帶來行政官場的明哲保身與不作為,從而從另一個角度又增加了經濟運行的摩擦成本?

所以,我們需要關注這次吏治整治,會否從目前壓邪扶正的「治標」,逐步過渡到長效的對行政權力的監督、約束機制——這也是格隆建議對10月召開的四中全會密切關注的原因:法制治國會是該會議的主要議題。


當然,還有很多發生的事值得探討,格隆不一一列舉。下面我們討論未來將要發生的:
1、經濟深層次問題:房地產與方政府債務兩個堰塞湖必須也必將盡快解決

這是橫在中國經濟要重新快速增長必須跨越的兩道檻,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也罷,定向貸款也罷,都是為了給這兩座堰塞湖導流、引流。這給我們投資的啟發是:

A、這兩個領域微調整的政策會不斷,但其目的是為了導流,慢撒氣,而不是大砲轟一個大口子讓洪水傾瀉。換句話說:這兩個領域都大而不能倒,如果市場過分反應悲觀預期,則無論是股權,還是債權,也許都是不錯的考察標的

B中國利率市場化的步伐幾乎可以確定會放慢(因為一旦放開,不如存款上限,這會融資成本必然上去),以為這兩座堰塞湖的風險化解帶來足夠緩衝期。隱含的潛台詞是:下半年利率市場化推進動作可能會少見,相應的,不同於美國債市下半年日子肯定難過,中國債市依然可為

2、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確定已過
我們要盡快習慣我們這個龐大經濟體增速回到一個高單位數增長的水平,中國這架馬車很多螺帽螺栓已經無法承受繼續高速的運行,這意味著:
A、實體領域,很多為舊經濟而生,供給已經過剩,貌似日子比較難過的行業會繼續過剩,日子會繼續難過,甚至需求更惡化。比如鋼鐵,比如煤炭,比如水泥;

B、虛擬領域,中國的貨幣供給再也不需要動則接近20%的高增長,M2增速與貸款增速都會下來,再加上利率市場化,價量雙雙下行,銀行靠簡單放貸款、吃息差的好日子確定過去了,不能迅速向非息業務、中間業務轉型的銀行會日漸式微——雖然這並不影響整個銀行板塊跌倒1PB下的投資價值


3、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將發生必然且堅決的轉型

人口紅利、低廉資源、廉價環保成本與資金等都將成為過去時,依靠粗放投資的舊經濟模式將不可避免式微,局部加速與新經濟(非資源消耗、非人力消耗、環境友好型的均可稱為新經濟)會成為一種常態,體現在資本市場上就是:
A、舊經濟公司偶爾會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脈衝式行情,但,也僅限脈衝;
B、新經濟在可預見時間內都是資本市場主角;


4、中國的「增量改革」模式將在相當長時間內為「存量改革」模式所替代
中國的改革一直以小馬拉大車的方式在運行:迴避存量矛盾,繞路走,以增量影響、帶動、改變和盤活存量。但時至今日,這個方式不再有效:存量在改變,但也在搭便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自我膨脹和自我強化,個頭已經大到了增量無法帶動的地步,這也是為何會有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對投資而言,國企改革極有可能成為長遠改革中超預期的東西:國企不缺資源,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機制。與滬港通等時效性很強的事件相比,國企改革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具有長遠強大生命力的持續牛股土壤:優秀民企每次考試都是90份以上,現在那個擁有所有最牛逼資源,但過往不好好學習,每次考試都在60份附近晃蕩的差生開始秉燭讀書了,你覺得誰的分數上得快?


所以,格隆一再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老樹發新芽,也許會煥發炫目的蓬勃的生命力!下期「港股那點事」將推出格隆彙整理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機會分析」,敬請關注

5、稅制,尤其消費稅改革,為消費型社會和拉動內需做奠基與背書

格隆曾經以美國里根時期採用拉弗曲線代表的減稅政策一舉奠定美國後來的經濟效率與快速增長。理論上,稅制改革不外乎解決兩個問題:經濟個體因為什麼行為繳稅和繳多少,這些稅收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分配——這事關切蛋糕,分果果,所以從來都是最艱難的改革。中國上一輪大規模稅制改革還得追溯到1994年。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稅制改革對調整經濟個體的行為模式又立竿見影且長效的機制。

很多人注意到了營改增、物業稅、資源稅、環境稅、遺產稅等改革討論,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悄無聲息的消費稅改革。公開信息顯示消費稅改革將在明後年進行,其中重點除了重新理順稅率、將消費稅從中央稅轉為地方稅之外,將消費稅的徵收從生產環節調整至消費環節是最關鍵的一個變化。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

A、在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後,地方主稅種被掏空。消費稅從國稅放到地稅後,將形成穩定的地方稅收來源,從而有效修復地方資產負債表;——這是中國經濟最大堰塞湖之一

B、消費稅增收環節從生產環節調整至消費環節後,會直接導致地方的經濟政策會由GDP導向轉向消費導向。從生產環節征,地方的服務對象是生產端:無法抑制的投資衝動,想方設法招商引資,可著勁造GDP;如果從消費環節征,那上不上項目與地方政府沒有大關係,地方政府的服務對象將變成消費端:想方設法吸引消費者到本地消費。

這種改變將會迅速奠定消費型社會的導向,我們渴望多年的內需經濟也會達成。很多人會問既然這麼容易,為何以前不做?很簡單,這需要中央政府下決心放棄高速GDP考核。在有強大就業壓力的時候,GDP保持足夠的增速事關穩定。

但現在不同,GDP增速可以放低。

6、法制國家的改革取向會在制度上保證中國增長的可持續

今年的反腐匡扶正義,但「打老虎」、一鍋端固然大快人心,但建「籠子」,只有把「老虎」關在制度的「籠子」裡,匡扶法治程序、牢固制度約束此刻顯得更加重要。如果不徹底清除貪腐違法滋生的土壤,其觸角可能隨時伸向任何角落。十月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定了依法治國為主題,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從新一屆中央上任以來掀開的反腐大幕,層層推進,至破除「刑不上常委」的潛規則而達到高潮。因而,順勢強化全黨全國的依法治國理念,也是順理成章。

如果依法治國理念能得到貫徹實施,任何利益集團完全從一己之利,綁架、吞噬經濟進程與成果的行為將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經濟生產力與效率也自然得到大幅提升——還是那句話,中國人從來不缺少創造財富的慾望與能力,只要有機制能把他們的生產力與效率釋放出來!
格隆相信,國際資金近期洶湧流入香港,正是因為全球資金變得越來越看得懂中國在做什麼——中國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資金都是聰明的,它天生知道往哪裡流

格隆不是預言家,相信還會有很多事情發生。我們做投資能做的,是嚴謹判斷,積極參與,貢獻一己之力,增加這一系列改革成功的把握。果如是,則雖道阻且長,但何愁中國不強大,何愁大牛市不來!

天祐中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45

高德之變:俞永福空降接盤,專註做地圖導航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4/146044.html

i黑馬:俞永福現在有了新身份——高德員工。自此,俞永福有了四個身份:阿里巴巴戰略執行委員會委員、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UC優視董事長和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現在在高德業務上,俞永福花費了更多的心力,他幾乎有60%的時間在望京方恒國際大廈,UC的事情攢到一塊有時間再回去處理。
 
\9月23日下午,一輛邁凱輪超級跑車緩緩駛入了中國電影導演中心。臺灣明星林誌玲,也是高德地圖代言人,坐在副駕駛座上,以真人語音導航的方式,指揮著俞永福將車開上了發布會舞臺。
 
這一天,俞永福以高德員工的新身份亮相。自此,俞永福有了四個身份:阿里巴巴戰略執行委員會委員、阿里巴巴UC移動事業群總裁、UC優視董事長和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
 
現在在高德業務上,俞永福花費了更多的心力,他幾乎有60%的時間在望京方恒國際大廈,UC的事情攢到一塊有時間再回去處理。
 
對於自己空降到高德接管移動互聯網業務,他分享了自己的幾個原則:做高德業務不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求名求利,而是對這些業務本身很有興趣;事為先,人為重;不是好人就能共事的,一定要對團隊創造價值。
 
公允的說,這些原則的內部分享無法消解外界對高德整合的疑慮。在俞永福接管高德業務前後,有關高德整合、裁員傳聞四起。
 
最近有內部人士爆料,高德開始裁員計劃,要裁員三分之二,即1700人,高德放棄政企業務、運營商業務、三維業務和街景地圖業務。導航業務因為現有客戶需要維持,但不再是重點業務。未來重點是手機和旅遊信息,主要做To C業務(面向消費者的業務)。
 
當騰訊科技向俞永福求證裁員一事時,“1700人?”俞永福低著頭,笑了笑,不置可否。隨後強調,自己不為名,不為利,“我沒有搶誰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團隊對於我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高德之變
 
在俞永福身份變換的背後,這幾個月來,阿里、UC和高德發生了什麽?
 
6月11日,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並組建阿里UC移動事業群。UC優視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將擔任UC移動事業群總裁,並進入阿里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
 
7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此前收購的高德控股正式完成私有化進程,開始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全面業務融合。高德控股宣布停止上市公司身份,並成為阿里投資有限公司(母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融合之後,阿里CEO陸兆禧將兼任高德控股CEO,原高德控股CEO成從武會繼續留在高德並出任高德控股CEO特別顧問。
 
高德退市後,高德組織架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張勤擔任COO,負責導航、數據生產等業務,俞永福作為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經理,負責大數據與移動中心、交通信息與三維業務、移動端產品、市場公關、移動應用商務與合作等業務。
 
俞永福選擇把高德業務專註在地圖導航上。“非常想把LBS業務做好。”這樣做的原因是,O2O跟LBS是兩個業務方向,有交集,但地圖的未來不是O2O,所以減少O2O業務,聚焦LBS業務。
 
聚焦意味著有其他業務會為此付出代價。據了解,稍顯傳統的業務線如運營商業務、傳統銷售業務、街景業務等正在逐步收縮。
 
整合過程中,人員的浮動也是人之常情,無法避免。
 
高管方面,原負責高德移動應用業務的副總裁郤建軍已經離職,原高德CMO金俊離職加盟特斯拉擔任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CMO一職。基層員工一側,騰訊科技了解到,高德確實有員工收到了裁員通知,更多的員工因為業務線收縮原因等選擇自願離職,但沒有傳聞中大規模裁員情況。
 
俞永福透露,最近高德招聘力度非常大,特別是研發方面,“希望80%的人是在產品和研發團隊。”
 
最難的一次整合
 
俞永福曾言自己是一個投資整合高手。接管高德業務,這是俞永福面臨的第二次融合。
第一次融合發生在2006年。當年,俞永福加入UC,與另外兩位創始人何小鵬和梁捷一起掌舵UC。“那次整合對我來講是成功的,當時UC有12個人。這次難度是,我進入高德的時候已經幾千人了,融合和挑戰是很大。”
 
似乎是為了讓人更容易接受,俞永福甚至不想把接管高德視為整合:“UC和阿里巴巴原來沒有LBS業務,不涉及到把兩個團隊融合在一個團隊里面去。”他甚至想界定開UC和高德的關系:“業務方向上的不同而已,沒有誰整合誰,只是我分管而已。”
俞永福認為阿里、UC和高德相關業務線之間的專家借調和專家飛行策略值得繼續推行:誰需要業務資源技術專家時,可以派技術專家去支持。原來需要去招聘,現在大量使用專家借調和專家飛行方式來解決技術不夠問題。
 
“事為先,人為重”。俞永福用此原則來解決在接管高德團隊後的文化沖突問題。他強調,自己不為名,不為利,“我沒有搶誰的位置,這種情況下團隊對於我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聚焦與平臺
 
在俞永福的眼里,高德需要補足的短板也清晰可見:第一,互聯網的產品叠代速度和意識是需要加強的。原來高德是偏軟件公司,軟件公司如何向互聯網公司叠代,這個研發組織氛圍和習慣問題。第二,高德的確不太善於用互聯網去推廣自己。高德在這方面吃悶虧的地方太多了。
 
在高德私有化退市之後,高德地圖變得更純粹,甚至進入了被“養”的狀態。三年之內,高德地圖沒有商業化的目標,不接入以商業化為目的的O2O業務。“現在只管花錢,不管掙錢。這是一種很奢侈的狀態。”
 
背後是俞永福的平臺級業務規劃。在他看來,不見得人們需要O2O,人人都需要出行,人人都需要的業務其實真的不多,這是非常典型的平臺級業務。另一個維度上,LBS是非常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增量業務,但目前發展處於非常早期狀態。
 
但這不意味著不接入O2O服務,他強調反對的是以O2O形式的商業化舉措。“不能為滿足千分之一的用戶打擾99.9%的用戶。”
 
俞永福設立了一個原則,增減一個產品功能到底滿足誰的用戶需求,標準是要滿足用戶需求,而不是滿足商業需求。功能要考慮用戶需要不需要,而不是廣告團隊向能夠賣更多廣告。
 
對比來看,他認為百度在用戶產品一側有很多槽點。“直達號明顯是商業的。所有思考緯度都是商戶需要,天天都是商戶做廣告,不是用戶產品。”
 
俞永福回避了未來關於平臺規劃的回答。但近日一則高德地圖的招聘廣告泄露了這一切:“城市交通引導、車聯網構建,乃至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都需要導航服務,圍繞LBS的服務會繼續升級,電商、物流、O2O、社交和科研都需要這一張大網——地理信息平臺。地圖是任何行業都依賴的基礎性平臺,於是我選擇了這家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43

醫保之變商業保險撬動醫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620

“看病難,看病貴”的痼疾,歷經多次醫改依然難以改變。 (CFP/圖)

商業保險入局基本醫保,是醫改引入市場機制的關鍵落子。盡管中央態度已經明朗,但商業醫保如何沖破重重阻礙,依然道阻且長。

一度被排斥在基本醫保之外的商業保險,終於得到中央層面的正式認可。

2014年8月27日,在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鼓勵商業保險發展被作為重要議題加以討論,國務院首次明確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各類醫療保險經辦服務。

商業保險由此入局,也是醫改引入市場機制的關鍵落子:如果商業保險發展壯大,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從而刺激更多類型的醫療平臺生存下來。

然而,即便獲得了最高行政機關的認可,商業保險的開疆辟壤依舊難言坦途。

醫改轉向

長期以來,無論學界還是政府的主流認知,均將商業保險排斥在基本醫保之外。因此,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商業保險的重視,被解讀為醫改轉向的風向標之一。

理論界的風向也在改變。

北京大學社保研究中心健康險研究者鎖淩燕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十年前,社保領域的學者圈子對商業保險是很看不上的,認為基本醫保一定是政府來做,不關商業保險什麽事。最近幾年,風向發生了明顯變化,“在一個專家評審會上,一位社保領域的著名專家就說,商業保險的角色還是挺重要的嘛”。

醫保商辦試點地區之一,洛陽市社保局局長王亞偉也感受到變化。“全國有70到80個城市都來洛陽學習,說明大家對這個事情很感興趣”,一些國家部委也在逐漸接受,“現在國務院有文件了,一些曾經反對的部委,至少不能說我們做錯了。”

洛陽試點曾在開始之初,遭到國家部委的明確批評。據《財經》雜誌報道,2009年8月底,洛陽市社保局局長王亞偉和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韓誌奎被召至北京。相關部委官員聯合出面,要求河南必須把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基金的管理權、終審權和支付權拿回來。

事實上,早在2009年公布的“新醫改方案”中,就已經將醫療保險領域公私合作的夥伴關系,明確為推進醫療保障體系改革的重要舉措。但在過去三年的政府單兵突進式醫改中,“夥伴關系”未有實質進展。

是什麽促成了此時轉向?

鎖淩燕認為,地方試點經驗對中央決策者的觸動,商業機構及其主管部門的積極遊說,以及財政壓力加大醫改難以為繼的困境,都恰與本屆政府“開放市場”的執政理念契合,使得商業保險的入局成為可能。

國務院的學術智囊們,也曾多次到試點地區調研。“國務院參事室的胡本鋼,專門到湛江寫報告,高層也做過多次批示”,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社會保險部總經理邱彬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他所在的公司是幾個著名試點(湛江模式、太倉模式、平谷模式)的參與者,“新華社也曾到湛江,寫了內參遞上去”。

作為一個國企背景的公司,人保健康也通過各種渠道做了很多政府公關。邱彬稱,在湛江試點取得突破後,他們就不斷地給中央寫報告,通過保監會的渠道遞上去,得到了高層多次批示,也在方方面面做了許多努力,“2012年國務院出臺大病保險的文件,我們正好有個同事借調到國務院醫改辦,全程參與了文件的制定”。

從哪里擊破

財政壓力的增加和醫保基金的運行壓力甚至虧空,則是更根本的推動力。

早在1998年中國醫療保障制度建立之初,因為人手、經費不足,就已有地方政府引入商業保險公司合作的先例。

“比如北京,當時就想找商業保險機構來經辦,也進行了接觸,但當時中國的商業保險機構剛剛恢複,能力非常有限”,鎖淩燕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社保機構只能開發了自己的系統,買了設備,組建了人員,自己從頭開始做。

鎖淩燕用“典型的地方自治”來形容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的特色,中央有一個指導性方針,地方有自己的模式,而不同的地方,對市場的接納程度也不一樣,“財政能力薄弱的地區,對商業保險接納程度比較高。”

邱彬稱,湛江之所以市政府和社保局都非常支持把基本醫保經辦交給商業保險公司辦,財政壓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洛陽市社保局局長王亞偉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之所以在2008年開始推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時,考慮交給商業保險公司來做,主要還是受人員編制和財政壓力的限制。

在基本醫療三個險種(城鎮職工、城鎮居民、新農合)中,之所以在新農合中商業保險進入較多,其中一個原因即是現有政策規定,新農合的管理費用不能從基金中提取,這樣一來,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的經費就必須由地方財政掏錢。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認為,從地方試點到中央推進,財政壓力是決策者的重要考量。在財政收入下行的壓力下,靠政府財政投入推進的改革,是難以為繼的。交給市場,即可節約財政資金支出,也可減少人員編制成本。

以洛陽試點為例,政府拿出審核病例金額的1%(目前為300萬左右),購買商業保險機構的初審服務後,保險公司組建了150個人的團隊,且均為醫學專業畢業生。“這150個人,如果靠財政養,一年要上千萬的資金。政府也不可能給這麽多編制,人不夠用,效率自然會下降。”王亞偉說。

“社保基金浪費很多,使用效率很低,這是了解醫保的人都承認的事實”,太倉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錢英琦稱,正是這個原因,促使太倉考慮引入商業保險機構。

社會醫保出現赤字,則是這一改革的另一個重要動力。

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一份福建省財政廳社保處所做的《三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調研報告》顯示,2011年,三明市的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已出現8000多萬元的虧空。

在醫保改革完成了“人人享有醫保”的覆蓋面擴張後,如何進一步提升保障水平和效益,平衡醫保基金的收支成為新的難題。

試點地區已有的數據顯示,商業保險公司入局,有助於效率提升和費用控制。

以人保健康在平谷的試點為例,2008年到2010年,平谷新農合醫療費用的年均增長將近70%,人保健康2011年參與後,2011年到2013年醫療費用年均下降了2.2%。

邱彬認為,與政府相比,企業更有控費積極性,根源在於兩者的運轉邏輯不同:政府是財政撥款,對成本的約束感相對較小,而且政府機構管辦一家,還存在監督的難題。有的地方因為人員緊張,甚至將新農合的經辦直接交給了鄉鎮衛生院,“都是一家人,衛生院直接到衛生局報賬,也查不了”。

不過,要在現有體系內讓商業保險真正實現對醫療機構的制約,邱彬也承認,還不現實。比如,為了限制醫療機構過度醫療,人保健康制定了罰款措施,但實際能執行的還是少數。“公立醫院還是事業單位,單純靠保險公司,醫院不會理你,只能拉著政府一起幹。”

各地各部委態度不一

“商業保險入局的好處,中央肯定是清楚的,方向也已經明確”,鎖淩燕認為,關鍵是如何推進,“不會一帆風順”。

其以商業保險參與大病保險的現實處境為例,2012年國務院就出臺了文件,要求在2013年底前在全國推開商業保險參與大病醫保經辦。但今年5月份,衛計委再次發文,要求各地推進,“顯然是執行得不好。”

雖然中央有文件,但地方情況不一,兩者的目標未必一致,鎖淩燕認為,對於地方社保部門(職工醫保、居民醫保主管者)、衛生部門(新農合主管者)而言,引入商業保險經辦,意味著自己權力的喪失。

王亞偉的說法也證實了此種看法,“我們一個處長最初就擔心,你讓人家(指商業保險機構)說了算,以後醫院都去找商業公司,不會來找你了,權威都受到了挑戰。”

資金安全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擔心的重要因素,“這麽一大筆錢,交給商業保險公司,會不會挪用?會不會超賠?”

正是出於種種顧慮,目前商業保險參與基本醫保經辦,在各地推行進展不一,難稱順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胡曉義稱,截至2013年11月份,全國大病醫保試點執行率不到50%。

即使一些地方迫於中央壓力進行了試點,政策也很苛刻。邱彬以山東為例,規定大病保險的賠付率不能低於98%,留給保險公司的結余只有2%,

“肯定包不住成本”。

數據的分享難以實現,更是讓商業保險公司頭疼。邱彬說,“以保密為由不給你,我們只能一家醫院一家醫院去跑。”

正因如此,商業保險參與基本醫保經辦的方式和深入程度,在各地也各不相同。

以河南洛陽為代表的試點,實質是購買了商業保險機構的審方服務,商業保險公司並不參與對醫院控費規則的制定,也不接觸醫保基金,影響相對有限。而在湛江模式、平谷模式中,商業保險公司不僅承擔費用超支的風險,也參與到遊戲規則的制定。

不僅各地態度不一,中央各部委間意見也有微妙的不同。

商業保險參與大病醫保經辦的文件,是國務院醫改辦在發改委期間推出的(現醫改辦已調整到衛計委)。在邱彬看來,“沒有國家發改委的推動,出臺肯定比現在晚。”而負責城鎮居民和城鎮職工醫保的人社部就沒這麽積極,“有的老部長,現在還在公開反對商業保險介入”。

就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推進商業保險參與基本醫保經辦後不久,人社部再次發文,強調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來,各地積極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加強醫療服務監管。對於南方周末記者就商業保險參與基本醫保的采訪請求,其以時機尚不成熟婉拒。

衛計委的態度則比較曖昧。這是因為新農合歸衛計委管,他們希望借助商業保險公司的力量。但作為醫院主管機構,自然又擔心對醫院形成太多約束。

這樣的狀態,使得一些配套改革出臺緩慢。例如,商業保險參與大病醫保經辦,中央文件要求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但披露什麽,怎麽披露,具體細則至今未見。

更長遠的

商業保險入局,更大的落子之意,在於為醫改市場化提供更多元的埋單方,為醫療服務供方(醫院)改革匹配保障。

主動走出體制,成為自由執業醫師的張強,創辦了國內首家自由執業醫生的平臺——醫生集團,其深感現有保險制度對自由執業的約束,“我們簽約了三十多家商業保險,但在中國規模都不大,目前主要還是靠自費病人,生存很艱難。”

張強認為,如果商業保險獲得發展的空間,將可以提供更多元的健康險產品,中產以上的人就可以購買,就能刺激更多的醫療平臺生存下來,投資者的信心也會增強,社會上才可能出來更多的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供給才能增加。

目前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滯後,整體實力較弱,與其他發達國家及地區差距還很大。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調研發現,造成此種局面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城鎮職工醫保和公費醫療所保障的群體作為中產階級本是商業健康保險的主要購買人群,但這兩個保險保障水平過高,且呈現福利化傾向,已經超出基本醫保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業醫保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社保部門和公立醫院對醫療數據的壟斷,使得商業保險公司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給產品設計、保費計算和風險控制帶來很大障礙。

不過,未來的錢景,還是讓商業保險公司在目前微利甚至賠本的情況下,依舊對辦醫保充滿熱情。

“我現在基本用不到醫保,可不可以只買商業健康保險?”張強提出的問題,還有待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才能給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70

矽谷之變:風投資本家重新聚焦科研型初創企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4/146714.html

風投一直是矽谷初創企業保持創新能力的一大源泉,但對於科研型初創企業而言,由於研發投入較大、周期較長,同時在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所以風投資本家一直對科研型初創企業有所忌憚,不過這種情況在近幾年有所轉變,風投重新開始關註此類企業的發展。《紐約時報》網絡版日前發文對這一狀況進行了分析,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首先來看三家科研型初創企業:從蜘蛛毒液中提取環保型農藥的Vestaron、利用3D打印機為納米衛星制造火箭引擎的Bagaveev、研發下一代核反應堆的Transatomic Power,這三家企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運作資金均來自矽谷風投資本家。

在經過多年對科學、工程和清潔技術型初創企業的“不待見”之後,投資者在近幾年開始逐漸再次關註這些企業的發展,這也讓這些領域中的創業者松了一口氣。然而,即便獲得了投資者的支持,這些公司仍然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他們需要向投資者證明科研型企業的盈利速度是能夠超過Snapchat和Uber的。

今年8月,為Facebook、Yammer等社交網絡以及流媒體音樂服務Spotify提供資金支持的Founders Fund宣布向Transatomic Power投資200萬美元。在此之前,為社交新聞站點Reddit和遊戲開發商Omgpop提供資金支持的Y Combinator向核動力引擎研發企業Helion Energy投資150萬美元。而在上個月,谷歌宣布收購研發防顫抖智能湯勺的生物技術初創企業Lift Labs。

\“我們正在試圖在農藥領域掀起變革,”前遺傳學研究員、Vestaron的CEO約翰·索倫森(John Sorenson)說道,他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努力尋找投資者,而與此同時他所關註的Snapchat 和Square都已經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不過Vestaron也在上月成功完成了第三輪融資,“值得慶幸的是,投資者終於開始重新關註真實的、硬核科學和創新。”

來自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統計數據顯示,工業和能源型初創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累計吸引了12.4億美元的融資,超過去年同期的兩倍,不過這仍然低於2008年頂峰時期的規模,當年工業和能源型初創企業全年累計吸引了46.4億美元的融資。

與技術型企業相比(尤其是網絡和移動服務供應商),工業和能源型企業吸引投資的能力相形見絀,如軟件類初創企業在去年累計吸引投資112億美元,較2008年高出85%。

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藻類生物燃料和新型電池在內的清潔能源行業憑借先進的理念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融資,但是由於其中的大部分公司都以失敗而告終,讓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所以投資者開始對那些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科研型初創企業有所忌憚,即便對其作出投資,也會密切關註公司的發展。

但是投資者普遍認為,矽谷目前一直在回避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希望看到能夠飛行的汽車,而不是只能發送140個字符的Twitter,”Founders Fund所引用的這句名言反映了當下矽谷投資者對科學型初創企業的期望,畢竟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所以如果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投資者就需要將眼光轉移到其他領域之中。

\“我對於那些與‘鋼鐵俠戰服’有關的任何東西都非常感興趣,”投資機構Boost VC的創始人兼總裁亞當·德雷珀(Adam Draper)介紹說,該公司是前文所提到的Bagaveev公司的支持方,後者主要通過3D打印機來為搭載納米級衛星的火箭研發引擎,“社交網絡的投資價值正在降低,風投也都在尋找下一個投資點。”

成立於2011年的Transatomic Power由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數位核科學家聯合創辦,該公司主要研究小型熔鹽反應堆,這類反應堆不僅能夠產生可靠清潔的能源,同時不會產生核廢料。盡管這項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但Transatomic Power對其進行了重新設計,並利用自己所獲得的資金在材料和模型上展開多項研究,目前該公司還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下一步的運作。

“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加穩定和廉價的電力能源,而我們所研發的這種新的核電技術將會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Transatomic Power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萊斯利·德萬(Leslie Dewan)說道,“不過我們目前還需要大約3億美元的投資,或許我們應該開發一款iPhone應用了。”

生物農藥企業Vestaron創辦於2001年,該公司一直專註於農業和食品方面的研究。根據Vestaron的介紹,他們從蜘蛛毒液中提取出來的殺蟲劑能夠在不傷害其它動物的情況下殺死甲蟲和毛蟲等害蟲,這種方法將能夠明顯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保證農業勞動者的工作安全以及食品安全。

\美國環境保護署在今年已經批準了Vestaron從蜘蛛毒液中提取出來的殺蟲劑,允許其在2015年面向蔬菜大棚農戶銷售農藥產品,Vestaron也為自己制定了100萬美元的銷售目標,目前他們計劃使用在最近一輪融資中獲得的資金來向農戶推介自己的產品,並希望未來將產品推廣到家庭和花園等領域。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即便科研型初創企業在目前吸引到了投資,他們在發展初期的盈利方面仍然面臨巨大壓力。

以美國航天公司Xcor Aerospace為例,盡管公司的長期目標是研發火箭亞軌道航天飛機,但迫於盈利壓力,公司不得不在短期內專註於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一些航空航天公司提供火箭引擎。在獲得了穩定的收入流之後,Xcor才開始將自己研發的引擎安裝到試驗飛機的後端進行航天飛機的相關試驗。而在今年5月獲得由Space Angels Network提供的1420萬美元的投資之後,Xcor得以順利將太空飛機的機身制作完成。

“他們也很清楚投資者肯定不會送上10億美元來讓他們直接打造一家航天飛機,”Space Angels Network的董事總經理查得·安德森(Chad Anderson)說道,“所以他們首先會從一些具有商業盈利價值的零部件開始做起,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相對於Xcor來說,Bagaveev的情況並不樂觀,該公司在今年4月的融資中僅僅獲得53.5萬美元的種子資金,這些資金將會用來研究將重量只有22磅(約10公斤)的微型衛星送到外太空的發射技術,根據Bagaveev的創始人兼CEO納迪爾·巴加維耶夫(Nadir Bagaveyev)的介紹,這一技術將能夠幫助那些小型太空公司完成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衛星發射項目。“我們就像是太空中的UPS,”巴加維耶夫說道,“我們承諾能在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衛星送到既定軌道。”

巴加維耶夫還指出,Bagaveev計劃將最近獲得的這筆種子資金用到向外界證明他的創意的巨大潛力上,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進行首次試飛,巴加維耶夫希望這次試飛能夠讓公司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的註意。“我們將向外界展示我們的實力,並希望借此獲得更多的投資,”他說道,“我覺得投資者應該已經對那些消息類應用厭倦了,而我們的創意則更加吸引人。”


窺探支付格局之變(上)收單業:銀行已被邊緣化了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0909.html

窺探支付格局之變(上)收單業:銀行已被邊緣化了嗎?

第一財經日報 夏心愉 2015-12-04 00:23:00

在一個玩家曾經幾乎只有銀行的支付行業里,最早市場化的板塊是收單業務。但四年多後,銀行們非但不再是大玩家,甚至已經出現被第三方支付邊緣化的傾向。

在一個玩家曾經幾乎只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支付行業里,最早市場化的板塊是收單業務。但在2011年5月開放此業務時,不知道監管們有沒有料到,在僅僅四年多以後,銀行們非但不再是大玩家,甚至已經出現被第三方支付邊緣化的傾向。

“愉見財經”專欄日前從多名消息人士處求證獲悉,今年第三季度,從異地在上海持牌信用卡中心的數據來看,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單的占比已經50.89%,同比快速上升了13.67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銀行們;而從季度環比來看,今年以來第三方收單交易平均增幅高達15.83%

異地在滬持牌的有農行、建行、招行、興業的卡中心。雖然數據並不涵蓋所有銀行,但若前述幾家銀行的卡用戶無特別刷卡偏好,則此數據或已具有風向標意義。

自央行下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第三方支付已經擴容至269家。

“突圍”與“領跑”

從具體數據來看,前述卡中心上季度不含取現在內的消費交易總額約為14518.52億,其中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作為收單機構的交易額7388.24億元。

第三方收單已經過半,這看似節點性的事件,事實上卻已在業內人士所料。某卡中心管理層人士在接受“愉見財經”采訪時用“必然趨勢”來形容,他表示銀行收單占比什麽時候跌破50%不過是個時間問題,“除了一些特色市場,例如高檔酒店、百貨公司等還是銀行布放POS機的‘根據地’,在其余行業,商業銀行的收單市場是萎縮的。”

如果說第三方支付在線下POS機市場是吃力地剛剛“突圍”出大片江山,那在互聯網及移動端,第三方支付上手就是“領跑”的。目前,暫無新近數據顯示線上消費交易收單中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占比格局,但可以估算的是,支付寶列行業首位。

“即使是原本屬於線下的交易,支付寶、微信支付(財付通收單)等也以‘二維碼掃碼’的方式滲透而入,帶走了大量交易份額。”一名互聯網研究平臺支付行業分析師表示。

“蛋糕”與“雞肋”

雖然在外界看來,銀行們的收單業務被第三方支付切走了半個“蛋糕”,但也許在銀行的視角里,刷卡手續費率調降加之收單業無序混戰,已讓這一業務變成了“雞肋”。

艾瑞咨詢此前有一份觀點報告稱,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負債和資產,支付清算和電子銀行業務只是銀行中間業務中的一小部分,該類業務在銀行業務收入的占比非常小,銀行的重視程度不如第三方支付。

愉見財經也從某大行卡部人士處聽聞,在銀行的各業務盤子里,卡部門本來就不是“顯口”;而在卡業務中,真正帶來利潤的分期還款和最低還款(即逾期收息),靠交易手續費賺不到多少錢;即使是交易手續費中,按照POS收單7:2:1的分配比例,也是發卡業務比較劃算(發卡機構取七成、收單取兩成)。

收單業務讓銀行們興趣不大之處還在於兩點。第一,2013年2月刷卡費率被統一下調,幅度在23%至24%。第二,一眾收單機構為搶占市場開始了“套、冒、繞”,比如通過MCC(商戶類別碼)套碼等把高費率交易變成低費率。

行業亂象直接導致銀行線下收單回傭率“跳水”。以卡業務已是業內領軍的招行卡中心為例,“愉見財經”獨家獲取的一份數據顯示,其線下回傭率在2014年初是0.32%,但到了今年中,已經只有0.26%。但即便是0.26%,也已經高於第三方支付線下僅0.22%的商戶平均回傭率。

無論是“蛋糕”還是“雞肋”,銀行的錢總之是少賺了,各卡中心收單回傭收入對總收入的貢獻度也下降了。“愉見財經”獲悉,三季度前述異地在上海持牌卡中心的收單回傭收入為4.06億元,已比2013年一季度下降了18.8%,僅占總收入的1.64%。

“皮鞋”與“球鞋”

“你硬要把我們和第三方機構比,不就像讓一個穿皮鞋的人和一個穿球鞋的人賽跑一樣嗎?”一名銀行業人士曾在接受“愉見財經”采訪時忿忿不平。這比喻雖然偏頗,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亂象。

如“愉見財經”此前獨家刊發的《支付收單業混戰》系列稿件中所提及,支付收單行業亂象包括MCC套碼,比如把手續費率1.25%的餐館POS機套成手續費率0.38%的超市POS機,甚至套成單筆最高限額封頂的民生類商戶;還包括制作虛假商戶、機構之間互相“切機”(別家機具換成自家軟件)、違規機臨時“過戶”躲避監管等。

一份來自監管的數據顯示,違規行為中如變造費率,其中超過70%的違規商戶來自第三方支付機構。

漸漸的,收單行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傾向。當“劣幣”惡性競爭將行業的整體利潤越做越薄,誰停手反而只有死路一條;當“良幣”們死撐行業底線,所面對的很可能是大批被“養刁”的商戶習慣了靠套碼占便宜,已經不會接受任何一臺合規的POS機。換言之,合規的收單機構生存空間正在被擠壓,違規的格局正在被固化。

在這種無序競爭中,“愉見財經”從銀行業采訪獲得的一個頗引人深思的觀點是,收單市場里的各方分屬不同的監管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專業外包機構和商業銀行的監管標準存在不一致。這或許是銀行們在收單領域的一口吐不出的苦水。

不過展望未來,情況又將有所變化。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牌照從明年5月開始就將逐批到期,不少機構續牌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近期監管正在重拳整頓“二清機”等收單行業亂象,對違規機構已造成嚴重展業影響。

除了線下支付領域,在更為熱門的互聯網和移動近場支付端,行業各方霸主已悄然蓄力,謀一場版圖之爭。“愉見財經”本期《窺探支付格局之變》系列將繼續對此進行觀察解讀。

編輯:李瀟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94

烏鎮:千年古鎮的互聯網跨界之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368.html

烏鎮:千年古鎮的互聯網跨界之變

一財網 秦夕雅 2015-12-16 13:09:00

今天,在烏鎮,仍然能看到烏篷船、小橋、流水和青石板。同時也有互聯網醫院、智慧旅遊、智能交通等項目相繼投入運行。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入駐,與烏鎮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全球互聯網行業一年一度的“烏鎮時間”已經開啟,作為互聯網大會永久落戶之地,千年古鎮又一次迎來全球客人。

快的與慢的、傳統的和現代的、中國的和世界的在這里碰撞融合,更準確的說,是正在以“烏鎮特有的方式”深度碰撞和融合。

今天,在烏鎮,仍然能看到烏篷船、小橋、流水和青石板。同時也有互聯網醫院、智慧旅遊、智能交通等項目相繼投入運行。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永久入駐,與烏鎮產生了強烈的化學反應。

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聯通、移動、電信三大運行商現在已經為大會修建了502個基站、223套室分系統,現在烏鎮景區互聯網的出口達到了22萬兆,無線wifi在景區全覆蓋,同時有線寬帶是萬兆進會場、千兆到桌面、百兆進客房。

根據浙江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烏鎮遊客達到692萬人,平均每天1.9萬人,同比增長22%。

現在的烏鎮,不僅是歷史名鎮、旅遊小鎮,更是智慧小鎮、創業小鎮。

2015年9月,浙江省批複同意設立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綜合試驗區,將以烏鎮為核心,輻射周邊,打造全省信息經濟發展的示範區、全國“互聯網+”發展的先行區。

在烏鎮,通過“互聯網醫院”,人們可以找全國的醫生看病;在烏鎮公共自行車服務點,外地遊客不需要辦卡,只需微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直接借車;智慧養老綜合服務平臺以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載體,惠及1.5萬名烏鎮老人。截至目前,烏鎮共有各類服務業單位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萬人。

烏鎮和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化學反應,同樣大大加速了浙江“互聯網+”進程,信息經濟已經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從幾個數據可以窺見一斑:2014年浙江信息化發展指數達到97.98,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6.26,均位居全國第3位;今年1-9月,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2288億元,占GDP比重7.7%;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物聯網、智慧物流、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業態在全國也有特色優勢。

為迎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今年以來浙江省對烏鎮景區、景觀和環境整治下了很大的功夫,烏鎮是個水鄉,現在烏鎮景區水的能見度已經從30公分提高到了70公分,一到烏鎮,從高速出口到烏鎮景區六公里迎賓大道也煥然一新。

“當前流行一句話叫‘主要看氣質’,我覺得你看烏鎮美不美,主要看水質。”葛慧君表示。

在互聯網大會“烏鎮之夜”的招待晚會上,會運用到“橋”的概念。石板橋是烏鎮不可忽視的景觀之一,在烏鎮西柵景區,老的石橋就有82座。橋本身帶著“互聯互通”的意味,與本屆大會“互聯互通 共享共治”的主題深度契合。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